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探如何提高农村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浅探如何提高农村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内容摘要:
只有当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内在需要和愿望时,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感知事物,这时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就变得比较敏锐,逻辑记忆增强,想象力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增强。兴趣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比较顺利地进行,富有成效。
关键词:
提高农村初中语文学习兴趣
正文: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都会发现:语文其实不难学,学生想要把语文成绩提高上去其实是件较容易的事情;可事实却不如所愿,相当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农村初中学校的语文成绩老提高不了,后进生的面也较广,优秀学生的人数也远没有其他科目那么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在进行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才发现,这一切归根究底都是“兴趣”惹的祸,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
一、兴趣对学生学好语文的作用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向往和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推动学生求知识,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感色彩的意向活动。带有明显的情绪性,动力性和指导性。兴趣并不完全是由先天决定的,而且多数是后天形成的。其产生与发展都源于个体自身的需要和认识活动,外界的刺激只起影响作用。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发生与发展也是这样的,只有当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内在需要和愿望时,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感知事物,这时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就变得比较敏锐,逻辑记忆增强,想象力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增强。兴趣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比较顺利地进行,富有成效。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学生学好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前提,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和老师构成的双边活动,而农村学生受到地域、观念等条件的限制,到了初中,学生的兴趣和志向正处在一个最佳的培养方面,而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特别强,情感易受他人感染。而所谓的后进生,其实除了一小部分是智力问题外,大多数是由于对学习缺乏兴趣造成的。因此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不仅会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还为其他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如何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一)语文教师要端正自己的角色,做一个与时俱进、学生敬佩的老师。
学生对语文感不感兴趣,很大程度是由语文教师决定的。试想,一个语文教师只顾自己照本宣科,丝毫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完全把学生放一边,课后就通过题海战术强压学生。这样,即使学生之前对语文较感兴趣,也会因此而磨灭,又何谈让原来对语文不怎么感兴趣的学生对语文感兴趣呢?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必须要端正自己的角色,与时俱进。
首先,语文教师要涉猎群书,有渊博的知识。“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而且,这桶水得不停的更新,补充。语文教师知识渊博了,才能引经据典,口若悬河,出口成章。这样,才能让学生敬重你、仰慕你,才有可能对你所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语文教师要完全领会、理解、运用《语文新课程标准》。这样,语文教师才可能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会让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锻炼,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再次,语文教师应该关注时事,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语文源自生活,语文就是对生活的反映。教师融入了社会生活,才能让自己不落伍,才能引领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源源不断地获取学习语文的素材。
最后,语文教师应当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当是教师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亲近学生、关心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尊敬、爱戴、信任教师。这样,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和谐相处,1张弛有度,彼此之间心有灵犀、心情舒畅,必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得轻松愉快,产生微妙而丰富的情感感受。
(二)优化教学方法,让学生易学、乐学。
优化和改进教学方法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为此“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
1、以教材为本,采用灵活多变的教法。学生学语文,对不同的教与学方式的反应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与时俱进。叶圣陶先生早就主张在学生自学基础上,课上提出问题开展讨论,教师相机诱导。“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新课程的实践也证明,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着眼于诱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诱导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求新知的认识活动变成学习的心理需求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3、着力于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是指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恰当地把语文知识由浅入深地分层教学,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主动去探究、发现、思考、总结规律,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自己动手动脑获取知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
(三)在农村中学大力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多次强调的。在构成语文素养的诸要素中,语文能力是核心因素。说到底,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要通过他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体现出来,而且一个人也只有具备了相当的语文能力,能读会写,善于吸收和表达,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而任何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实践,语文能力的形成也是如此。造成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语文教学不给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农村中学大力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例如:课前三分钟口语交际、诗歌朗诵,写作大赛、实践活动、办手抄报、书写展览等活动培养、检测学生的各种能力,开拓学生视野。应该说,每一节语文课教师都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适量的训练任务,使课堂动起来,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另外,也只有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志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等课程目标才能更好地达成。此外,在活动中,学生体验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自然越来越浓。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没有兴趣,就没有内驱力,学习就没有效果,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只有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充分展现自己的学识与人格魅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去满足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渴求和欲望,让他们不断地感受和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和成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基[2001]17 号(2001 年 6 月 7 日发布)
[2]霍懋征.霍懋征语文教学经验选编[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3]吴孝亮.谈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学语文,2008.[4]中学语文学习心理及学习方法研究[M].长春: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探《背影》何以成经典
浅探《背影》何以成经典
〔内容提要〕《背影》一文自发表以来一直成为人们传诵的经典,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积累和认识,试从标新立异,真情的自然流露,感伤的基调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关键词〕经典;标新立异;真情;伤感。
朱自清的《背影》自发表以来,一直成为广大中国学生争相传诵的佳作,以至于家喻户晓。为什么这么一篇只有一千五百来字,看上去朴实、平淡、无奇,写法上酷似中学生作文的文章,多年来一直成为经典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及反复探究,认为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标新立异
“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郑板桥语)《背影》就是这样一株标新立异的二月花。
首先,它避开了时代文学的主流。作者写作此文时,正值于新文化运动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充满了鲜明的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意识,而高高在上的男权正是封建专制主义的表现形式之一,自然而然地遭到了强有力的批判。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父亲就是一个“坏爸爸”,也可以说“坏爸爸”的形象充斥于一时,这时,朱自清先生却在众多的读者都在为父亲这一形象叹惋时,却写出了这么一个让人可感可亲的“好父亲”,自然让人们有了一种“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感觉,以至于把这一形象深深地印入自己的脑海中。
其次,刻画人物的角度新。众所周知,对于人物的描写,一般都是从正面进行描写。就是历来被人们称赞描写人物最成功的作品——《水浒传》,虽号为“一百单八张面孔,”但也未能逃脱对人物进行正面刻画。而朱自清先生却从人物的背影来刻画,通过从人物背
部所看到的那朴实的衣着,蹒跚的步态来表现出一个年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虽说用笔不多,但人物的情感却跃然纸上,却给读者留下一个难忘的背部形象,这也正是朱先生的高明之处。
再次,塑造的形象新。中国是一个传统的仁孝国度,子女对父母的挚爱自是不必多说的。然而纵观古今,赞扬母爱如何伟大的作品可以说是举不胜举,什么“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什么“世上只有妈妈好”等等,不一而足,可要说起赞扬父爱的文章,几乎呈现出一片空白。可以说,人们只知有“螽斯鸣叫,雄鸡啼唱”,却不知父爱之伟大,而朱自清先生却填补了这一空白,给人们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那对于一向讲究孝道的中国人来说,其欣喜自是如何呢?所以文章一发表,人们便争相传诵。
二、真情的自然流露
人们常说“文以情传”。真情是文学作品的生命,缺乏了真情,作品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可能。而《背影》一文,却无一处不给人感到充满一种“父慈子孝”之情,但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并未直抒其意,更没有空话套诱,而是把真情在不经意中流露出来。你看,车站送别,父亲其未对儿子显出多大的热情,更没有豪言壮语,但那五句如话家常的朴素话语以及不顾年老体迈过铁道买橘的情节,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不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吗?而作为儿子,一个已二十岁且深爱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虽深知男儿有泪不轻弹,但看到父亲那蹒跚的背影,看到父亲那感伤的信,眼泪却不知觉地流了出来,那儿子对父亲的关心。对父亲的牵挂,不就也显现出来了吗?文章有如此丰富又细腻的情感,又怎能不感动读者,使读者爱上它呢?
三、伤感的基调
“感伤意识”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主流地位,充满感伤的文学作品更易于被传统文化中的受众所接受。屈原赋《离骚》,韩非作《孤愤》,贾谊哭长沙,曹雪芹写《红楼梦》,梁祝化蝶,无不抒发了哀怨之情,充满感伤色彩,从而也使得作品永远被人们流传。而《背影》一文,正好顺应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习惯,把一个传统的严父形象写得悲悯动人,满足了人们的感伤情感。文章开篇就交待了家中一连串不幸的遭遇:“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交卸”,“还了亏空”,“办丧事”,这一系列的祸不单行就奠定了文章悲伤的感情基调。文章的最后同样充满了感伤: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老境颓唐”,并且父亲自叹“大去之期不远矣”,使人读之不禁悲从中起。也正缘于此,它又怎能不被广大读者奉为经典呢?
当然,《背影》能够成为经典的原因是很多的,以上只是笔者的一点浅见。
主要参考书目:①《初中新课标·语文优秀教案》(八年级上册)55-56页 南方出版社
②《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八年级上册)54-66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合作教学浅探
知识改变命运百度提升自我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语文课堂合作教学浅探
一、课题的提出
“启迪智慧是人类的最高目的,是实现人类自决的最高造诣。”(德国·福禄培尔语)是的,“启迪智慧”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要培养有开拓能力、创新精神的人才,离不开语文课上有步骤、有计划的训练。近几年来,小组讨论的形式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已屡见不鲜,那么,我们这种形式可否再深入一层、再进一步呢?
本人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了多种“合作教学”法:有四人小组式,也有自由组合式;有课堂讨论式,也有课外交流式;有校内活动式,也有校外实践式。通过系列的“合作”,学生们受益匪浅,在各种较复杂和多变的条件下他们可以灵活地运用各种基本活动技能,手、口、脑同时工作、运转,培养了机智、敏捷等品质,发展了思维的判断、记忆、想像的创造能力,养成了根深蒂固的好习惯,拥有了活泼、愉快的情绪,形成了开朗乐观的性格,具有果断、沉着、勇敢和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
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语文课合作教学愈发显出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课题的思考
语文合作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学生个体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从一个自然人转为一个社会人,我们应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地让学生合作,让这些独生子女们在合作中学会尊重别人,学会谦让,学会有独特的思考。
语文合作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这正如没有任何人能代替学生去吃、去喝、去消化食物以利健康成长一样,没有任何人能代替他们去思考、去学习,无论哪一方面任何人都不能越俎代疱。要让学生在“学习怎样学习”中、在合作中促使他们去透彻地了解教材,去深入地思考社会,去全面地发展能力。
合作教学的关键在于挖掘学生的智慧潜力。当学生处于合作教学的过程中时,其需要和兴趣、情趣大大提高,渐渐地学会互相交流各种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渐渐地学会多维求异的思维方法。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思维会变得能发散而流畅、能变通而有独创、能从多方面多方向和各种信息来寻求多种答案,避免观点、目的、心理和方法的定势,从不同的观点来看或分析问题,这样,与之相铺相成的主动性、开放性与创造性等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推理力均可得到较大的提高。
合作教学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
课堂应是素质教育的最主要阵地,是培育有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在语文课堂上采用合作教学法,就可以让学生在假想与真实的结合中满足其对社会的好奇心和他们好虚构爱模仿的愿望。当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赢得学生的兴趣时,特别是当他们急于措辞用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是进行激烈的争辩时,学生的脑神经处于最积极的活跃状态,思维最为敏捷。此时,只要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
用心爱心专心 1
能力,鼓励他们谈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就能充分体现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学会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不仅“学会”了,而且“会学”了。
合作教学可以深化师生间思想感情的相互交流度,提高课堂教学的共鸣度、兴奋度。徐特立老先生曾经说过:“说服的方法不是由教师片面地注入,而是双方的讨论和研究。不是压下学生的坚强意志,而是增加对问题进一步的了解,以正确的知识来克服无知的盲动。”此言得之。
合作教学可以使面向全体学生的辐射面更广,尽最大可能地使绝大部分学生都学有所得,使每个学生得到提高和发展,达到合格甚至有个性特长。
语文合作教学有利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纪。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竞争实在是人才的竞争。我们现在教学的目的无可非议的就是培养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培养不墨守成规,推陈布新,前所未有,不同凡俗,别出心裁的人才。
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每一个学生学会过好社会生活的本领,从而使整个社会能够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的中学教育就是要让那些独生子女们掌握社会生活的知识,塑造健康人格,提高诸方面的才能,这才能塑造良好的社会公民,营造出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我们每个人才能过上良好的社会生活。
合作教学正是鉴于上述的情况而设定的。
三、课题的操作
“合作教学”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地把知识寓于合作中,不仅可以活跃气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合作教学过程中需注意的一些基本原则:
1.教学前,教师要讲清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让学生做好准备。
2.教学中,教师不宜多讲,要让学生充分自由想像,自己动脑自己动手,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和独立性。
3.多加鼓励,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加成功感。
合作内容:
1.情感合作,如相互介绍、讨论心得等。通过合作过程中的交谈、交流,培养其口语交际能力和集体协作精神。
2.智力合作,如背诗、诵词等。通过合作过程中的记忆、联想,训练其记忆能力和想像能力,使他们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增加文化底蕴,提高文化品位。
3.思维合作,如填字、猜谜、对对联、写诗词等,通过游戏过程中的想像、联想,训练其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4.创造合作,如以小组形式表演反映周围生活的各种人、物、事,或直接参与到大众生活中做一些课题,从而体验他们所不熟悉的社会生活,扩大生活领域,丰富知识。
合作示例:
(一)情感合作类
1.主题:我们人是好友(空格处填数字)
用心爱心专心
2方式:自由组合式(以空格处所填数字为组合)
操作:任选一到二课时,让学生们自由组合团团围坐,不拘形式、不拘小节,先小组商量讨论后全班交流,最后评选出最佳小组(组数不限,以培养积极性为主)主)。
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介绍完整,有真情实感,若生动幽默更好。
说明:此内容可安排在高一年级(上)完成。
2.主题:“语文夏令营”系列实用文
方式:自由组合式(至少五人以上)
操作:假拟校团委与学生会为了培养同学学习大语文的兴趣,提高同学语文的听说读写交际能力,在征得校长室同意后,争取到了有关方面的支持,举办为期三天的“语文夏令营”,请以筹备小组的身份筹划一下工作的安排。
(包括:申请书;活动计划;聘请书;请柬;海报或启事;开营式发言稿;校报发布的新闻消息;写信给同学交流感想„„„„)
要求:注意各种实用文的格式。
说明:此题宜安排在六月初,学生颇有积极性。
(二)智力合作类
1.主题:现代文阅读出题训练
2.方式:四人小组式
操作:任选一短小精悍、易出练习的小品文,请四人小组阅读并出题。
要求:可让学生参照一些规范试题、在讨论中进行练习。
说明:此题旨在让学生灵活掌握知识,故而可将时间放宽些。
3.主题:古诗文常识竞赛
方式:四人小组式
操作:安排在两堂连续的阅读课上,第一堂课请小组出题,第二堂课小组间互相出题计分竞赛。
说明:题目宜常识性的,不出偏题难题。
(三)思维合作类
1.主题:托物言志联想训练
方式:四人小组式
操作:先用半课时讲明何谓托物言志并举例,如:竹、松、烛、荷、桥、塔等事或物,再以小组方式另举事物并言其好处,多多益善。然后班级交流。
说明:此题宜彻底打开思路,愈广愈好。
2.主题:成语翻新
方式:四人小组式
操作:在课上教会学生立新意方法(跳出旧俗,突破框框,勇于反常,言之成理),课后让学生从成语中找出新意来,每个小组不少于四个。
说明:此题学生较感兴趣,所出题五花八门,可再专设一二课时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用心爱心专心
3(四)创造合作类
1.主题:假日项目设计
方式:自由组合式
操作:在放寒暑假之前,教师做一个项目设计动员。讲明项目设计的特点及要求,要求同学自作调查,自己思考,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可作一二示例(如:上海书城调查记、中国电视透视、超市风景线、春节联欢晚会新设计等)。
说明:“项目设计”一词乃是借用,此题设计旨在训练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
2.主题:期中考试作文出题
方式:四人小组式
操作:教师先用一课时将以前有关期中考试的题目汇总印发给大家,请同学评议出喜欢的题目并说出道理(实际是让学生从中找到一些出题的规律)。再请小组出题,小组间互相保密,佳者入选期中试题,小组成员以年级最高分计。
说明:小组出题人各有职责:出题者要写出题说明;一人评题,文字应不少于500;一人写范文;一人评作文(要求有眉批、总批)。此题宜在高三(上)期中考前一月左右布置。
用心爱心专心 4
第四篇:浅探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浅探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大冶市东岳中学陈金枝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新教材中,有一项内容——“综合性学习”。它在本套教材的各单元中与阅读课文相并列,共同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一种全新的课型。它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等特点。
在教材实验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它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崭新气象和勃勃生机,与此同时我们也深深的感觉到,综合性学习操作起来难度较大,远远不如一节课上起来轻松,但它的功效却远非一节普通的语文课所能比。所以,我们要迎难而上,将自己的综合活动课上出特色,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在此,我就如何在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开展教学作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在教学内容上,要体现开放性、拓展性。
综合性学习要与生活相衔接,紧扣生活的脉搏。我们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将语文教育的视线扩展到校园内外的语文课外活动和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语文环境中。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把语文学习引向社会生活与实践,把社会生活与实践融入语文学习。比如当地的自然环境、风俗民情、传统文化、校园文化、节日文化都可成为有益的学习资源。实践证明:紧密联系生活,语文教学就生动有趣。教师乐教,学生也乐学。
在授课时,要注意拓宽学科视野,加强各科知识的整合,把其他学科的知识引渡并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如《莲文化的魅力》中有关千年古莲发芽之谜,学生可以通过生物课上学到的相关知识来解决;《背起行囊走四方》又把语文和地理连在了一起。
尽管现行教材每学期都安排了六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但我们开展综合性学习不应该只局限于教材提供的几次,而应关注身边的课程资源。例如:四川发生特大地震,数以万计的灾民面临着严峻考验,世界各地人民,包括我校师生都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这就为 “让世界充满爱”的综合性综合性学习活动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加之这又是自己亲自参与的事,学生兴趣肯定更浓,积极性也会较强。又如,我们还可结合学校每年的“学雷锋月”、“安全月”、“弘扬民族精神月”、“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二、在教学方式上,要体现灵活性。
我们要尝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课堂教学设计成情节型的、活动型的,综合各种门类的知识技能与表现手法,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学习效果更好。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使学生们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教师可以针对具体的主题特点和当时的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方式来进行教学。电视上很多大家喜闻乐见的栏目和表现形式都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展现,如“幸运52”、“开心辞典”、“快乐大本营”、“实话实说”、“辩论赛”、“表情动作猜词(成)语”、“戏剧小品”等。例如:我在《探索月球奥秘》的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中,带领学生开展模拟“幸运52”节目的活动。我做主持人,邀请5位学生当嘉宾,前两排的学生是现场观众,其余学生则是电视机前的观众,随时可以拨打热线和现场进行交流。全员调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获得对学习的体验。引导学生把书本、伙伴、老师的丰富学习资源内化为自己的财富,从而形成学力、发展个性。
再如《走上辩论台》可组织辩论赛;《献给母亲的歌》可以组织朗诵比赛;《说不尽的桥》可写调查报告或科技小论文;此外还可以采用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学习的成果。
三、在教学中,要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多让学生自己组织、主持活动,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但这不等于教师什么也不管,放任自流,恰恰相反,仍然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的作用,需要师生双方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对话与交流。如果缺乏教师的指导,往往会使活动陷入盲目的状态。甚至导致整个活动的失败。
首先,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制定学习活动的目标。目标的确定不要盲目求全、求高、求深,而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和可能出发,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进行语文活动的能力上面,而不急于出成果。
其次,和学生一起设计、制定活动计划、安排好活动时间表。时间进程及安排尽可能具体一些,让每段时间的活动内容明白一些,同时注意灵活性,能根据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不要强求划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条件来考虑,不能增加学生过重负担。
例如,在 《成长的烦恼》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第二部分“妈妈(爸爸、老师、朋友……)少年时期的烦恼”中,如果教师不指导学生事先设计好访谈的问题,调查就会缺乏针对 性,往往会无功而返,甚至导致整个活动的夭折。可见,教师应时刻记住自己的“主导地位”,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四、在教学中,要注重学习活动的过程。
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并不是单指某种知识或能力的达成水平,而是提出一些学习活动及其要求,实际上主要指“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把这种过程纳入了目标体系,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习活动的结果,而且更应当关注学习的过程。关注过程也就是一种隐性的目标,有人称之为长远目标。专家提醒我们:“过程就是目标。”“综合性学习过程就是听说读写的整体发展过程。”显而易见,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比所要追求的结果更重要。
每次综合性学习,学生都要经历一个学习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认真指导,安排好其过程是十分重要的。通常情况下,每次综合性学习都要提前一个星期或者两个星期布臵,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有关的课题。具体的活动大致上可以这样安排:1.自由组合,以4~6人一组为宜。组内有分工,明确个人职责,提出搜集有关资料的任务;2.个人完成后组内交流、展示、互相讨论切磋;3.充实补充,装订成册(或袋子);4.上课交流、展示、评价;5.写作;6.评选优秀资料和优秀个人。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过程中感受、体验。
注重活动过程,就是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态度。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每个学生都主动、积极地投入其中,就为提高综合性学习效率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重视学生的调查、访问、查阅和收集资料等活动过程与策略,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收集资料,使学生逐步掌握互联网、图书馆、人际交流等获取资料的方法与途径。
五、在评价方式上,要体现整体性、多元性和多样化。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往往把评价重点放在知识的掌握上。我想,对学生的评价应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与学习效果评价相结合;应以肯定性、激励性
评价为主;应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及评价的全面性;应注重个体的差异和个体的进步;应评价学生知识掌握及各种能力的情况。
第一、评价内容的整体性。
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学习成果的展示和交流等。
第二、评价标准的多元性。
评价的指标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学生参与的状态。学生在课上是否精神饱满,师生关系是否民主,小组参与率是否高;二是学生参与的时间。学生在课堂上活动的时间(读、思、议、写、辩、论)是否充分;三是学生参与的方式。教师创设多种机会,学生是否能够选择适当的机会和方式参与;四是学生参与的品质。学生是否善于倾听、理解他人发言,并能抓住要点,敢于发表意见。
第三、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首先,学生互评。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自主性较大,灵活性较强,他们常常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对学习者能够全程了解的是学习小组的合作伙伴,他们对小组成员的学习过程有切身的体验,评价起来更有针对性,更加切合实际;
其次,学生自评。除同学互相评价以外,还应加强自我评价,让每个同学对自己在综合性学习中的经历、体验、表现、成长等进行自评,从而正确认识自己;
再次,教师评价。教师在评价中仅是一个参与者,而不是作为一个一言定乾坤的裁判。可采用学分制考核、作业展览、考卷与学生作业论文相结合的方法。在评价中特别要注意肯定和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火花。
总之,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它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态,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对我们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改变观念、不断探索,只要我们明确这种学习活动的指导原则,掌握它的特征和指导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就一定能有效地引导和规范语文综合性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五篇:农村中学语文朗读教学浅探
农村中学语文朗读教学浅探
教育教学论文 2008-04-09 10:17:18 阅读430 评论2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朗读是通过视觉、大脑、发声器官把书面语言转化成清晰、响亮、富有情感的口头语言,再通过听觉作用于大脑的一种阅读方法。随着广播电视的普及、公关学科的兴起与发展,朗读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其语法修养和普通话的水平,而且能把难于理解的文字变成容易理解的声音信息,帮助学生理解字词句及文章的思想内容,收到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的功效。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朗读的心理学意义,是由语词作为刺激物所建立起来的一种条件反射(或叫第二信号系统)。朗读与默读相比较,默读时,中枢神经只受到文字的刺激,因而只作出一次反射。而朗读时大脑则受到文字与声音两种刺激,反射的次数显然增加。另一方面,朗读时所应用的感觉器官有视觉与听觉,而默读只有视觉参与。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就相同内容而言,反射次数越多,给学生的印象就越深,其理解记忆效果就越好。
由此可见,朗读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确实不容忽视。
然而,由于历史的、条件的等多方面的原因,在农村中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朗读却远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应。有的重默读而轻朗读,有的干脆阅而不读。这样既不能全面完成大纲要求的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任务,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基于上面的认识,近年来本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朗读教学作了一些肤浅的探索。现略述于后,以求教于大方。
一、朗读素质、习惯的训练
1、激发兴趣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朗读实验首先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入手。我经常组织同学们利用晨读课和一些课处时间,欣赏优秀的朗读录音。如著名电影艺术家孙道临的《古罗马的斗技场》,中年小说播讲家王刚的《夜幕下的哈尔滨》,著名播音专家夏青的《文学欣赏》节目等。还经常在课内播放中学语文课文录音和课本剧。这些示范录音或苍凉悲壮,扣人心弦;或气氛森严,令人胆寒;或风趣诙谐,意味深长;或激昂慷慨,奔放豪迈……无不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富有情感。有时,我还将自己或学生的优秀朗读录音播放给同学们听。以缩小同学们与名家的距离,增强信心。通过这些欣赏或鉴赏的方式,同学们的朗读兴趣被激发了出来。教室内外,时常可以听到抑扬顿挫的朗读声。
2、提高素质
同学们的朗读兴趣被激发出来了,但要使这兴趣长盛不衰,必须科学训练,设法提高其朗读素质。因此,我经过认真考查,根据同学们的朗读基础,将其分为好中差三类。在教师辅导的同时,充分发挥同学们传帮带的作用。在具体训练中,分三个阶段按具体要求进行。
第一阶段:要求读音正确,声音响亮。
就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农村中学生普通话水平普遍较差,汉语拼音程度参差不齐,加之在粗野的性格中往往带有羞涩的成份,因而往往读不准字音,声音不响亮。所以第一阶段着重这方面的训练。要求做到发音正确,口齿清楚,声音响亮,不漏字,不加字,不重复,不颠倒。打好表情朗读的基础。训练方法:一是通过课内纠正,课外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查字典等方法纠正不正确的字音。重点是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如平舌音与翘舌音,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的区别等等。二是补习汉语拼音,使同学们准确掌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三是录音对照,将同学中读音不准的与正确的录音进行比较,使同学们在比较中得到提高。四是通过累计积分的方式促使同学们读音响亮化。
第二阶段:要求句读分明,准确流畅。
这是朗读训练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训练的方法主要是欣赏领悟,讲解示范,录音对比,反复训练。为了使同学们做到速度适宜,节奏恰当,句读分明,准确流畅。我分期给他讲解、示范了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心理停顿以及语法重音、逻辑重音、心理重音。要求同学们在欣赏录音或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时注意领悟。每隔一段时间就选出几个同学不同时期的录音进行纵向对比,使同学们看到了进步,增强了信心。上海电影译制厂已故演员邱岳锋有一句关于朗读的妙语真经,就是“不要去念字儿,而要去说事儿”,这是准确流畅朗读的要领,我把这理儿讲给同学们,要求他们变吃力的念字儿为顺其自然地说事儿。经过艰难地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阶段:要求富有变化,感情充沛。
这是朗读的高层次要求。要求朗读者不仅要读得准确流畅,而且要准确地把握所读文章的感情色彩,使读者和听者都受到熏染。这阶段的训练方法基本上与第二阶段相同。为了使同学们的朗读水平尽量进入较高的层次,我给同学们讲感情朗读的几个因素:如语调的高低抑扬、节奏的快慢缓急、音量的强弱轻重、音调的长短顿挫、音色的滑润颤哑,以及腔调的设计、音色的辨别。还讲了以这几种因素为基础所形成的不同的情感:或亲切爱怜,或追忆缠绵,或压抑愤懑,或激越豪壮,或深情赞扬,或风趣诙谐,或凄婉衰痛,或清丽明快。使同学们掌握一定的朗读理论依据,同时结合课文反复进行朗读训练。
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用是倒叙的手法,引出了“我”对敬爱的周总理的深切回忆。教学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①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②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衬衫。③这衬衫凝聚着敬爱的周总理对人民群众的阶级深情。④每当我看到它,周总理那高大光辉的形象就浮现在我眼前;每当我想起它,就不由的回想起那激动人心的往事。
①是回忆性的陈述句,应读得深沉而缓慢。②句是一个否定的判断句,要读得先抑后扬。③句是对全文中心的提示,因而要读得深情而肯定。其中“珍藏”、“不是”、“凝聚”三个词语要读重音。接着两句“每当……就……”对排,旨在引出往事,朗读节应稍加快。两个“就”字要紧接上文读得短促。整段句子应读出追忆缠绵的情感。
而第二段中“撞车”几句则应读得节奏急促,以表现“险情”,尤其是那个“刷”字,要表现出周总理急速拉开车窗帘了解情况的急切心情。而对周总理外貌神态描写的句子则要读出亲切敬仰的思想感情。最后一段与开头呼应赞扬周总理平易近人、深切关怀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和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应用深情赞扬的感情来朗读。
反复的示范练习,使同学们基本上能根据不同的文体,确定不同的感情。朗读水平好些的还能随着文章内容、情节、句式的不同,变换
出不同的语调和情感。
3、培养习惯
为了巩固和提高同学们的朗读素质,使之养成喜爱朗读的习惯,长期受益,我采用了下面几种具体做法,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一是定期举办演讲比赛。从开始朗读实验至今(其中因故停止实验两年),我们共举办班级演讲赛12次,一般一学期3次。每次演讲赛要求全体同学参加,多利用课外时间,有时也在语文课时间举行。
二是要求学生每月至少写一篇有关朗读的收获体会。从实验至今一共收有1100多篇收获体会。其中比较好的480多篇,这中间有的文章写得确有见地。如许露同学在文中写到“朗读的速度大有考究,如快速朗读一般用于叙述紧张的场面或急聚变化的场面,表现紧张、焦急、惊惧、热切、欢畅的心情,表现人物的机警、活泼、年轻。而慢速朗读则用于叙述平静、庄重和追忆、沉思的场面,表现苦恼、绝望、悲愤、沉重、缅怀、悼念的心情。中速朗读常常适应于说明文、议论文以及记叙文中一般性的交待。”这些收获体会中还有36篇优秀的或上过校园墙
报或在校园广播站播出。
三是语文考试总分中包含朗读积分。平时累计占期中、期末总分的5%。
四是长期订阅《演讲与口才》等期刊,不断获取新的朗读信息,定期进行朗读知识讲座。两年的朗读实验中我作了12次朗读专题讲座(一般一学期3次)。讲了《朗读的作用》、《朗读素质的训练》、《朗读与交际能力》,还组织学习了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赵忠祥的《试谈朗
读》等文章。
由于采取这些有效的措施,绝大多数同学养成了良好的朗读习惯。
二、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的问题。教学证明:朗读运用得好确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朗读在语文教学的具体运用中应注意些什
么呢?
首先,要确定那些内容更适合朗读教学。象朱自清先生的《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等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和诗歌。应以朗读为教学的主要方式。通过朗读,既可以使学生领会其语言文字运用之妙,又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收到讲解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古人讲:“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我想道理恐怕就在于此。
对揭示文章主旨的段落要反复朗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例如方纪的《挥手之间》,作者在对主席在机舱口向送行的延安军民挥手告别这一历史性的动作作了细致描写之后,插入了两段抒情味极浓的议论文字。我在教学时就要求同学们反复朗读,使之明确了这两段议论是“文眼”,是点睛之笔,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歌颂了毛泽东同志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的伟大精神;表现了这样一个历史转折时间、领袖、同志、战友和广大革命群众之间的无比亲密的感情;以及他们为国家民族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从而领悟到: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在于提示段落中心或文章主旨,使同学们在这方面摸着了
些规律,掌握了钥匙。
对需要背诵记忆的篇章或语段要反复朗读,以期“熟读成诵”。比如吴伯箫同志《菜园小记》中对刚出土的新芽的描写:
……那些新芽,条播的行列整齐,撒播的万头攒动,点播的傲然不群。带着笑,发着光,充满了无限生机。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夜雨剪春韭”是老杜的诗句吧,清新极了;老圃种菜,一畦菜
怕不就是一首更清新的诗?
象这样综合运用排比、反问、拟人、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经过细心观察得来的饱含着劳动乐趣的,充满着奇丽联想的语句,反复朗读、朗诵,无论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还是语法修辞运用的能
力等等都是大有益处的。
其次,还要注意朗读在不同环节中的运用。
讲前朗读,能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发现难点、疑点探测新旧知识的联系。讲中朗读,使之加深理解,消化老师所讲的内容,领悟新知识的内蕴。讲后朗读,可收到巩固理解、加深记忆、启迪联想的作
用。
三、朗读教学的实验效果
经过两年的朗读教学实验,学生的语感显著增强了,他们的辨音能力、辨别语法结构能力、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辨别感情色彩的能力以及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能力,甚至观察力、想象力等,比对比班的学生有显著提高。学生作文中的病句明显减少了,感情色彩也比以前增强了、恰切了,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如张霞同学原来写作基础较差,一提写作就头痛。经过朗读训练,她的语感提高极快,对写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写作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1989年,她参加了全国中学生日记大赛,获得了“优秀创作奖”。朗读教学的实验,有效地提高了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水平。实验证明,加强朗读教学确有助于提高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水平。我想后面的统计对照表是应该能说明这一问题的。
朗读教学实验,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水平,而且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其一,对普及普通话,缩小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别,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二,为高一级学校和社会培养了具有一定朗读水平和交际应变能力较强的人才。
朗读教学实验成绩对照表(略)
说明:
1、表中“应得分”是指毕业统考题的总分或题中该知识点的分值,“实得分”指班级均分。
2、表中“语法知识”包括词法、句法、句群和文言句式等语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