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管理系物流人才培养方案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负 责 人:习凤
二零一一年四月
物流人才培养方案
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并结合社会及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特提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方案以培养合格人才作为基本标准,以培养适应市场需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更高效实用的教学内容。
第一章、理论教学环节
一、根据教学内容可将大学理论教育分成三部分:知识教育、能力教育、素质教育。
1、知识:学生应掌握工具性知识、科学文化知识、身心健康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等四个方面的基本知识。工具性知识包括中外语言知识、信息获取技术和获取方法知识、科学研究方法知识等;身心健康知识包括健身知识、身心知识等;学科专业知识包括学科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方向知识和专业实践知识等。
2、能力:学生应具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基本能力。学习能力即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表达和社交能力等;实践能力即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实际操作等能力;创新能力即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实验能力和研究能力等。
3、素质: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有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专业素质包括专业意识、专业综合分析素养等。
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相辅相成、联系密切。知识是基础,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能力是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是提高素质的必要条件,只有把从外在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内化于学生的身心,并升华才能形成稳定的品质和素养。所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设法让学生完成从知识、能力素质的转化,以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二、教学课程应尽量做到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先进性。
1、课程内容紧贴市场――实用性
现代物流行业是传统运输、仓储、包装等行业经过整合、再造、重组而成,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建立在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基础上的创新行业,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许多新兴交叉课程,开设了“电子商务”、“国际物流与货运代理”、“港口管理”是针对加入WTO后物流国际化趋势而设置的。把物流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瞄准现代化和国际化,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宗旨。
2、加强实践课程――可操作性
高职主要是培养高素质的操作性劳动者,增加实践性课时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传递信息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能增加实训课程的比例,开设运输管理、仓储管理、港口实训、货运代理、零售与连锁等课程,在完成实验实习的同时达到课程目标。
3、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先进性
案例教学:能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明某个基本原理,能运用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解释实际运作中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演示,让学生尽快掌握实际操作技术。
仿真实验:为了解决课堂教学和实训基地都无法进行的操作性课程,要进行仿真实验。仿真实验可以去学院合作实训企业进行定点实习。
第二章、实践教学环节
一、以培养学生素质为主的主要实践环节
1、军训
增强学生国防意识与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团结互助的作风,增强集体凝聚力、战斗力和学生个人的意志品质;促使学生养成服从上级命令和严格自律的良好习惯。
2、入学教育
入学教育主要由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科学就业观教育系列讲座组成,在每学期的第一周进行,主要目的是为了端正学生的心态,为学生能够制定自身合理的职业生
涯规划并实施,有效地度过职业教育生涯。
3、专项营销训练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为日后的经营、管理企业奠定基础,可设置1分钟营销自我的训练;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日后在市场竞争养成准确的分析竞争者的习惯而在一轮营销自我结束后,可设置1分钟营销他人的训练;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日后个人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可设置1分钟营销产品的训练。
4、文体活动的策划与组织
每年一次的大型文体活动包括节目的评审、选择、彩排,背景的设计,活动的宣传,活动计划的制定,各个环节的协调等全部由学生负责,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以最大的积极性来完成各项工作,为学生人文素质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创造的条件。
5、优秀毕业生返校报告会
邀请工作岗位上表现出色的优秀毕业生为在校生做实习前动员报告。使在校学生意识到未来点点滴滴的收获将用无数的心血与汗水来交换,从而提醒学生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以爱岗敬业、刻苦钻研的精神,团队协作的意识等积极的行为面对未来的一切。
6、社会实践
学生的社会实践贯穿于培养过程的始终。专业教师经常不定期地结合下一阶段的专业教学内容,为学生确定社会实践的方向,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进入企业对本行业的发展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增加自身底蕴。
7、社团活动
根据学生不同的爱好,可成立了演讲社,书画社,礼仪社,创业社等社团,并分别开展本社团的活动,社团的活动能够充分发挥人的智能优势,并提高人的总体智能水平,从而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素质。
希望学生能够用自身的行为向社会描述阳光的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主动地战胜求学过程中的经济困难;吃苦耐劳的品质得到锻炼;用自身的体验感受了父母的艰辛;在最无助的情况下能够挑战自身性格极限,突破自我;对未来的生存积累自信……
二、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主的主要实践环节
1、各学习领域课程的情境教学
理论课教师将本课程设计成多个学习情境,必要时又将一个学习情境分解为多个子情境,学生根据工作岗位中的职责进行角色扮演,辩论或研讨等,学生在情境中,在协作与交流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自由地发表的观点,最终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与重构,突出了学生主体的地位。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使教、学、做融为一体,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2、模拟实训教学
如利用教学软件进行进销存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运行的训练。
3、实践操作教学
如各类管理软件的操作,驾驶技能的培养等。
三、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的主要实践环节
1、认知实习
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深入的了解,认知实习能够激发学生对行业最初的感性认识,此外以学生以头脑中现有的知识为根据,分析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着提出解决方法。
2、目标实习
为实现某个具体的教学目标,学生可以亲临现场,从感性认识进入理性认识阶段,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建构提供物质基础。如在学习物流条码及商品条码的内容时,学生进行上网购物、进入超市或图书馆等地感受各类条码的魅力,加深理解条码在各种环境中的应用。
3、阶段教学实习
在一个学习领域结束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鼓励学生进入企业、进入市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着独自解决问题。例如,在物流与商流的理论学习结束后,学生进入服装、医药、家电、图书企业或第三方物流公司去了解商品物流与商流的过程,为进入下一个学习领域做了铺垫,部分学生在进入企业时遭遇了拒绝,部分学生进入企业时受到礼遇,学生的心理素质、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以及观察、分析能力在这个过
程中得到检验和锻炼,有助于学生及时调整并且明确了自身需要完善的内容。
4、任务实习
为了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的功能,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适当安排以解决行业企业所需解决的问题为重点。
5、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有助于将本专业中某一学科或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联系,经过岗位的锻炼,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提升为综合业务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再经过毕业综合实习的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顶岗实习的过程有助于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有助于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等,并且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理论联系实践。
6、毕业综合实习
在毕业综合实习阶段将完成从学生角色向社会角色的转变,将在岗位上独立完成工作,前期培养过程中学生各种能力的储备有助于其各种潜力的激发,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7、企业的经营与管理
为帮助学生创造综合锻炼的机会,物流管理专业可联系一些特点突出的企业,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经营与管理,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理论通过工作岗位得以运用,检验,反思和提高。在工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开拓创新等职业品质。学生独自决策,或许成功、或许失败,学生就是在这种成功和失败的体验中,学习管理知识,掌握管理技巧,感悟管理真谛。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教会学生和怎么教”上,所以必须根据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学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陈旧落后的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将教学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尽量缩小“学”与“用”之间的距离。与此同时,还要结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定稿)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类农(林)业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金融财会、政策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本理论以及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本知识,受到调查、策划、技术经济分析、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政策研究、三农问题分析和解决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相关的农(林)业科学知识和较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2.掌握农业经济、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3.掌握技术经济分析、经济核算、社会调查等基本方法;
4.具有独立获取知识、计算机应用和信息处理、较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组织协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5.熟悉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6.了解农(林)业经济科学的理论前沿和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动态;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学位
四、主干学科
经济学、管理学
五、主要课程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资源经济学
六、学时与学分
第三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10401)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相关的农林经济管理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经济意识、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掌握农林经济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区域经济发展与规划、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类农林业及相近行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济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与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农林科学的基本知识及农林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受到外语、调查、策划、技术经济分析、计算机应用、企业管理实训、写作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分析和解决农林经济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相关的农林科学知识和较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知识;
2.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经济分析、经济核算、社会调查等基本方法;
3.具有独立获取知识、计算机应用和信息管理、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4.熟悉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农林业经济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农林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发展动态;
6.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主干课程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技术经济学、市场营销、林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企业管理学、农业政策学、林业政策学、森林资源经济学。
四、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认识实习、教学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五、主要专业实验
会计学实验等。
六、学制
四年。
七、授予学位
管理学学士。
八、准予毕业的总学分
179.5学分,其中必修107学分,选修课36学分(其中专业选修课最低26学分,公共选修课最低6学分),实践教学周36.5学分。
第四篇: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等工作能力,能在各类企业或相关部门领域从事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物流管理专门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通过系统学习物流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接受现代物流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基本能力。基本规格要求为:
1.具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
2.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与人际沟通能力,掌握社会经济问题调查分析、文献资料收集的基本方法;
3.系统掌握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知识,熟悉我国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发展有关政策和法规、国际物流相关实务知识;能应用系统管理技术分析解决物流系统实际问题;掌握物流管理的理论基础、知识结构和方法技术,通晓现代物流管理方法、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等物流管理基础知识与实务,了解现代物流学科前沿理论及应用前景;
4.基本掌握一门外语(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具备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能力,有较强的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能力,能初步运用相关物流管理软件进行物流系统设计;
5.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初步具有科学研究工作能力;
6.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主干学科
管理学、物流学
四、主要课程
管理学、会计学、运筹学、市场营销学、机械设计基础、物流系统工程、生产与运作管理、运输与配送管理、现代仓储运作与管理、电子商务基础与实务、物流技术与设备、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国际物流基础与实务。
五、毕业合格课内总学时、最低毕业学分
课内总学时:2520最低毕业学分:198.5
六、修业年限
四年
七、学位授予
管理学学士
八、教学进程表:附表一
九、英语、计算机不断线教学安排表:附表
二十、各类课程学时学分比例构成表:附表三
十一、专业教学活动安排表:附表四
十二、辅修专业课程计划表:附表五
第五篇: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讨论文
摘要:在本文就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展开的研究中,笔者详细论述了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阶段划分、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过程的整体规划、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层次划分、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希望这一系列论述能够为我国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较好实现带来一定帮助。
关键词: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高等教育也得到了较为长足的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就是这一发展的最直观体现。但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来说,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向来是其工作的难点所在,而为了最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正是本文就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展开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一、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阶段划分
在本文就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展开的研究中,笔者将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划分为制订专业培养目标、规划并组织专业教学过程、专业教学评价和专业技能鉴定等三个阶段,希望这一人才培养阶段的划分能够为我国相关院校教学工作的更好展开带来一定启发。
1.制订专业培养目标
在制订专业培养目标这一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第一阶段中,其主要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培养目标的专业制定,可以说这一培养阶段主要是为了明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教学的方向与目的。对于应用型经济管理的专业教学来说,其本身属于较为复杂的人才培养与训练过程,这就使得一般高等院校想要真正较高质量的实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就必须保证自身拥有科学、完善的实践性教学计划,这一计划需要包括规划性、可实施性的教学指导文件,并能够实现教学内容的具体化与细分化,这样才能够较好的满足高等院校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2.规划并组织专业教学过程
在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是为了保证第一阶段制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培养目标能够得到较好的执行。具体来说,在这一规划并组织专业教学过程阶段中,相关高等院校需要提供专业教师与教学条件,并依据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开展高质量的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相关教学,这一教学需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较好互动,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相关学生的职业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阶段中,相关高职院校必须结合相关计划,制定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这样才能够真正达成第一阶段设置的教学目标。
3.专业教学评价和专业技能鉴定
在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教学评价和技能鉴定,其主要是为了验证上两个阶段的真实发挥效果。对于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来说,再好的计划与策略,也需要通过验证才能够确定其有效性,所以相关高等院校就必须建立完善、科学的教学效果考察评价体系,这样才能够较好的实现较高质量的教学评价;而在学生的专业技能鉴定中,相关院校可以采用专业岗位操作技能验证的方式,对学生在真实岗位中专业技能的发挥情况进行鉴定,这样自然就能够较好的实现这一阶段的任务要求,保证相关高等院校真正实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结合上文内容,我们对高等院校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阶段划分产生了较为直观的认知,而结合这一认知与相关文献资料,笔者将在下文中对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进行详细论述,希望这一论述能够为相关高等院校带来一定启发。
1.教学过程整体设计
在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整体设计中,相关高等院校必须围绕培养目标,实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市场需求相结合,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得到经济管理专业知识针对性、应用性和超前性的支持。由于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两部分,所以笔者建议相关高等院校建立集中与分散结合、教学与实践结合的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循环教学培养模式,这一循环教学培养模式主要通过对学生开展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应用的循环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实现自身所学经济管理专业相关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自然就能够较好的保证这一教学的整体效果。
2.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除了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外,教学课程体系的设计也是这一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一部分笔者建议相关高等院校采用浓缩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技能、身心教育并重的设计理念。具体来说,在浓缩理论教学这样设计理念的影响下,高等院校必须对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理论课程进行恰当而有效的压缩,这一压缩需要实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教学课程数量与课时数量的显著降低,这样才能够有效避免教训内容的重复;而在强化实践技能这一教学课程体系的的设计理念影响下,相关高等院校需要增加自身实践课程,并同时增加专业能力培养课程,这样才能够较好的保证学生能力的不断提高;而在身心教育并重这一教学课程体系设计的设计理念影响下,高等院校必须将育人放到与教书并重的地位,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对于高等院校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教学的教学质量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3.教学方式设计
在高等院校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设计中,笔者建议相关高等院校采用“方法训练、能力培养和科研指导”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设计理念,而根据这一设计理念,高等院校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教学就能够较好的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这自然也就将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具体来说,在方法训练这一理念下,高等院校需要通过不同手段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技能以及思维方法进行培养;而在能力培养理念下,高等院校需要设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发展能力;而在科研理念下,高等院校需要使学生接触经济管理专业相关的最前沿知识与技能,这样才能够较好的实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4.实践性教学设计
上文中笔者曾提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两部分,所以高等院校必须对这一教学的实践性教学部分进行较好的设计,这里笔者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将实践教学设计为专业技能初步应用、实践应用能力的深化、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等三个教学环节。(1)专业技能初步应用在专业技能初步应用这一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教学设计第一环节中,这一环节学生经济管理相关实践能力的提高,主要通过课本上的知识实现,而在对学生进行的专业技能教学中,相关高等院校需要实现从理论课程开始与从实际应用需求结合的教学形式。在从理论课程开始的专业技能教学中,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导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教学,而从实际应用需求开始的技能教学,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基础的经济管理相关技能,这两方面教学的结合,就能够使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初步实现自身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自然就实现了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技能初步应用这一目标。(2)实践中应用能力的深化在高等院校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第二个环节中,这一环节需要实现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深化,而为了能够真正实现这一目标,相关高等院校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模拟实习、应用实习和综合实验。具体来说,相关高等院校在这一教学环节除了开展具体的主干课程教学外,还可以有目的的组织各类实验、实训、实习等教学活动,其中灵活结合实验教学平台开展的仿真实训教学能够在这一时期发挥较好的应用效果,这点需要相关高等院校予以重视。(3)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在高等院校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第三个环节中,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经济管理相关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使其能够满足社会中各类企业的需求。具体来说,在这一实践应用能力提高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中,高等院校需要将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学生的专业技能复合、拓展和创造性应用能力的培养上,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在毕业前掌握较为扎实的经济管理相关实践技能。具体来说,这一时期相关高等院校需要较高质量的开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网络信息安全”课程、“现代物流管理”课程、“案例分析”课程、“顾客关系管理”课程,通过这一系列实践相关的教学课程与具体的社会实践,学生就能够较好的掌握经济管理相关实践技能,而高等院校也就真正实现了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环节中高等院校采用感知认知、体验实践、应用创新的递进式实践能力培养过程,能够更好的完成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结论
在本文就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展开的研究中,笔者详细论述了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阶段划分、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设计,结合这一论述我们能够了解到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于相关高等院校的重要性,希望这一内容能够为相关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相关教学的更好展开带来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董萍.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0,01:20-22.[2]杨荣明.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池州学院学报,2009,04:121-125.[3]何京蓉,冉建宇,陈梅.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创新[A].华中师范大学.[4]焦健.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5]贾立锋.新建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与实现[D].河北师范大学,2014.[6]柳友荣.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