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验交流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心得
经验交流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心得
马奇学区范屯小学尤殿甲
华而不实,光注重热闹的课堂,这不是我们需要的。我们的课堂应该是讲求实在、讲求有效。有效即有效益、效率高、效果好。学生既能学到并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又能达到教学目的,这才是我们追求的课堂。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设计一个新颖的有趣的情景怎样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起来?这是我们每个老师都在思考也是不断在实践着的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点就更为重要。好说好动,精力分散是小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因此,一个好的开头往往就能把小孩子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住,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你的课堂中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总是想方设法去寻找、挖掘和教学内容有关的题材,比如:现有的课件,教学参考以及任教过的老师的教学反思等,尽可能的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景以此来达到有效。
我记得印象很深的是教学 “10的认识”,其实学生都认识10,可我们书本上还是有这个知识点,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能饶有兴趣地听课从而使得我能很好地开展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开头:我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
“1”“2”“3”“4”“5”“6”“7”“8”“9”,同时我自己配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 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 学生一个个瞪大眼睛看着我操作,这时我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 站在一起,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了。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10的认识。”效果出奇的好。
二、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谈有效。
记得在教一年级的时候,很多孩子已经熟练掌握了10 以内的加减法甚至20 以内的进退位的加减,有的还能做100以内的呢。刚开学的时候遇到有些家长他们会很自豪的告诉我他的孩子学数学应该没问题的,因为孩子算题目很快。可是一段时间下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的,那些以为算的很快的孩子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总是出现错误,考试成绩也不怎么理想的。家长觉得很不能理解的,其实原因很简单,是他们误解了数学。数学并不是能做几道加减法就可以的,通过数学学习目的是要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最后能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课堂中更应注重的是学习方法的传授,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点优为重要,我们从一开始就给他们以准确的学习方法,教会他们怎样听课,怎样参与课堂,通过“提问、合作、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三、有效课堂的实现还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这么多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这比什么都重要。孩子因为喜欢你,他们就会在你的课上表现的特别的积极,不管你让他们做什么事情他们都会很好的去完成,师生间有了默契就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益。
2、教师与教材的关系:
我们每个教师对教材要有一个整体认识,把握好教材的体系、结构、内容、重点和难点。然后根据班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划好教材上知识的呈现方式。认真备好课,上好课。可是真的是说说容易做做难,往往是一节课上完总觉得有这样那样的遗憾,说到底还是我们没把握住教材的编写意图,特别是现在的新教材,大家都是在摸索,有时还会犯穿新鞋走老路的毛病,记得我在初讲两位数计算这节课的时候,看完参考我觉得这个内容和以前的老教材没啥区别的,只是把以前的表格式的两个条件一个问题改成了情景,由学生看完情景自己说条件然后根据条件提问题列式解答。于是我就按照原来教学的那套方式来进行,结果我发现课堂气氛很沉闷,学生也不能按照我的要求去说条件问题,效果不灵,下课后我就反思了,怎么回事?上第二节课的时候我改变方式,不再提条件和问题了,每道题都让学生看文字闭着眼睛想情景然后根据眼前想象的情景来提问题,忽然我就发现课堂气氛活跃了,举手的学生也多了,效果比第一节课好得多。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真的应该好好把握教材,理清教材的知识点、重点、训练点和拓展点,最后理出一个更为合理更加贴近学生和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3、学生和教材的关系
让教材更加贴近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这是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教学要“以人为本”。要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就应该把握好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能忘了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他们都是有思想的,作为老师别老是高高在上的,有时需要我们放下架子,要装着不懂,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是主人。
四、从练习谈有效。
练习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新授还是复习课都离不开它,同时也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巧技能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的课堂练习的设计尽量做到:
1、少而精。
2、具备典型性。
3、能集中体现教学内容的精华。
4、题量适当、恰到好处。
5、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作业分层布置,尽可能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不同的作业要求,提升作业布置的有效性。
总之,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一个学期的课堂实践有收获也有缺憾,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不断思考不断进取。我们教师只有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在学习后反思,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再学习,相信我们大家都会有进步的。
第二篇:浅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突出的问题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师的辛苦付出没能使学生获得应有的发展。从教的方面看,备课的盲目、教法的单调、作业反馈的迟缓、教学资源的贫乏和低效使用限制了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要想课堂教学有效,教师要关注学生知识的生长点以及活动时间,并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来设计教学活动,教师的教育理念归根结底也要通过教学设计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突出的问题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师的辛苦付出没能使学生获得应有的发展。从教的方面看,备课的盲目、教法的单调、作业反馈的迟缓、教学资源的贫乏和低效使用限制了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没有顾及学生在学习中知识和能力以及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更没有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课堂教学变得浮躁,教学效率低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的关注点回归到了数学的本质,更多地围绕有效性来开展数学教学。
一、关注学生的知识生长点
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某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师(拿出七巧板拼成的小猫)这是由几块图形拼成的?请大家动手拼一拼。
生(动手操作后)7块。
师两只小猫呢?三只呢?……七只呢?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然后找规律。
动手操作的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表象的理解,是低年级教学中常用的手段。该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7”的乘法口诀的特征并熟记口诀。学生已学过1~6的乘法口诀,对编口诀已有一定的经验,此时教师花较长时间来让学生拼七巧板,这样的动手操作是否画蛇添足,浪费时间?教师显然对教学设计缺乏深思熟虑,过于随意,对需要操作的内容缺乏筛选和计划。这样的动手操作并不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而是在教师的要求或强制下被动地进行,这必将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我们虽然提倡让学生思考、探究,但要重视学生知识的生长点,重视学生思维的关键之处,让他们在有效的情境中自主学习。教师要以“问题”为导向,提出的问题要以一定的知识点为依托,要与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数学思维的发展特点,符合“最近发展区”,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
比如,教学“笔算除法”时,教师出示算式“36÷2 =”,有的学生口算出结果是18。
师请大家用笔算试一试!
(学生动手笔算,部分学生会做)
师可以借助小棒分一分、摆一摆。注意观察、思考分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步骤,想一想分的过程如何在笔算算式上体现出来。
(学生尝试动手分小棒,之后教师指名汇报)
生先把3整捆小棒平均分成两份,得到每份是1整捆,还余1捆。
师这样分的过程怎样在笔算竖式上体现出来呢?
生3除以2,商1余1。
师余1也就是一个十,如何在算式上体现出来呢?
生已经分了2捆,即1×2=2,十位上的3要减去2得1。
师余下的又该如何分?
生可以将余下的1捆拆开和6根合在一起也就是16根,再平均分两份就可以了。
师请这位同学到投影仪上演示,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合并的过程,并想一想在算式上应如何表示。
在该教学片段中,学生已有被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基础,难点在于理解十位上余下的1与6组成16再作被除数,而这个相对抽象的过程通过小棒的拆分与组合被具体化,让学生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这样的操作放在辅助笔算建模的定位上,安排在知识的生长处,所以动手操作时机恰当。它将抽象的算法知识形象化,促进学生把外显的动作过程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思维的动作和动作的思维两者的统一。教学设计时教师要熟悉学生,深入地了解学生,从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出发,分析教材,设定多维目标,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学会了知识,还培养了能力。
二、关注学生活动时间
教学“三角形面?e”一课时,课前学生已准备好以下学具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一对、钝角三角形一对、锐角三角形一对、剪刀一把。上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认识什么是三角形的面积,然后设问“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大家想一想,如何运用今天带来的学具,把三角形面积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再运用旧知识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师的设问激发了学生操作学具探求新知的兴趣,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起来了。没过多久,有学生操作完毕,教师示意全体学生停止操作和探索。接着,教师让先做完的学生在展示仪上介绍推算方法,然后便草草总结,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这是一节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自操作、亲身体验的探究课,但教师的匆忙让本该充满精彩生成的课堂悄然而逝。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的设计思路也非常清晰,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操作时间给得不够,只有少数个别学生完成了操作,显然这样的操作只是一种敷衍。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有助于加深理解,掌握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有了上面的思考后,我在教学这一课时给足了学生操作的时间。
生1我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接成长方形。
生2我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接成平行四边形。
生3我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接成平行四边形。
生4我用纸剪下等腰三角形,然后沿高剪成对等的两个三角形,用这两个三角形拼成长方形。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操作时间,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数学知识,实现从“外显动作”到“思维内化”的转变,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并充分体验到自我参与的成就感。
又如,“长方体”的教学。
(1)操作引疑
师同学们,你们已预习过课本,现在请把你们手中的土豆块切成一长方体。先切一刀,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生1切面是平的,叫作“面”。
师再切一刀呢?(要求两切面相交)
生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作“棱”。
师再切一刀呢?
生3出现三个面、三条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作“顶点”。
师再把土豆切成一个长方体,比一比谁切得最像。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从观察实物――土豆,来丰富表象,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切成长方体,来提高感性认识,最后通过交流、反思等活动让学生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掌握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习的方法,转变了学习的方式,激活了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习能力。
倡导学生动手操作,绝不等同于单纯的肢体活动,更不是让学生停留在活动的表面,而是通过活动触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悟、掌握知识的精髓。此外,还要把动手与动口结合起来,通过操作后的相互交流、相互评价,让学生切实掌握操作过程,真正理解操作目标,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升思维能力。因此,要给予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领学生在操作中把表象资料内化成抽象知识,把对知识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享受探索的乐趣。
三、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学生独立学习时,往往解题方法单
一、死板,对新的解题策略参悟不透,希望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得到启发。此时,安排合作学习效果较好。例如,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要求学生算出“一个气象小组测得一周中每天最高气温分别是34℃、33℃、31℃、30℃、29℃、32℃、35℃,这一周平均每天的最高气温是多少摄氏度?”学生独立解答,在小组内互阅、互改、互评作业,并阐述列式根据。最后从“(34+33+31+30+29+32+35)÷7=32(℃);30+(4+3+1-1+2+5)÷7=32(℃)”中看出后一种解法更便捷,于是对第二种解法展开讨论,从而使学生不仅掌握了“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一般解法,还学会了“假设的平均数+校正数=平均数”的创新解法。
总之,课堂合作要抓住以下时机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产生了合作学习愿望的时候;当学生的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启发的时候;当需要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处的时候;当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的时候,当学习任务较大,需要分工协作的时候;当学生通过个人努力无法解决的时候;当学生的意见出现较大分歧,需要共同探讨的时候。这时的合作,才是最有效益的,才能调动小群体的集体智慧,才能让学生感受合作的意义,享受合作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数学教学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生成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责编 罗 艳)
第三篇: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教学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的。我一直在思索,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抓好课堂40分钟,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在以前的教学中,心中只装着怎样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为此有时方法过激,采用了一些不正确的方法促使学生计算,做应用题,结果效果并不怎么好。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后,让我从中学习了很多,受益匪浅。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呢?《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数学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在认识领域方面获得发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情感领域和智能领域获得发展,张扬个性,发挥潜能。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通过多年的观察、分析,我发现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课堂上充当被动接受的角色,长此以往,其结果势必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压抑。二是学生受年龄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影响,自制力差,课堂上无法约束自己常常走神、跑题,影响了40分钟的质量。
针对低年级数学特点,要实施有效性教学策略,应从数的组成在加减中运用有效性入手,下面结合我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谈谈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数的组成在加减中运用离不开计算。计算,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它是小学生的一项必备的数学能力,也是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最为重视培养的能力之一。实施新课程以来,课标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仍很重视,所不同的是,与以往的教材相比,它不仅要求计算正确、迅速,而且更突出要求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与灵活,并注意把各种计算(口算、笔算、估算、简便计算)有机地联系与整合起来,使学生在使用各种计算方法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能力,从更高的要求提升学生计算的素质。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很长时间以来,许多老师一提到计算,就认为只需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增加练习的量,多练、反复练。就一定会见成效。分析目前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大都把计算作为一项机械重复的任务来完成,谈不上有任何学习的兴趣,以致于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心理倾向,注意力不够集中;没有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导致计算的正确率明显下降。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容乐观,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如何正确看待计算有很大关系。
计算、合理组织计算教学有直接的关系计算,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它是小学生的一项必备的数学能力,也是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最为重视培养的能力之一。主要包括口算、笔算、估算、简便计算。教师通过有效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从而达到数的组成在加减法中运用的有效性。新课程追求自主创新的学习,我们通俗的理解就是要让学生“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它不仅仅是如此,“自主学习”是一种建立在学习者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反思基础上的以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学习行为和学习品质。小学低年级数学数的组成在加减中运用有效性要很好地落实,我认为从这些方面入手: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取技巧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境。”数学知识由于抽象而显得枯燥是影响学生积极学习的最大障碍。在数学教学中,适时适当的创设良好的情境,可以诱发儿童好奇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在较短的时间里,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最佳状态。皮亚杰曾告诉我们:儿童是个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因此我认为对于低年级学生,应该从其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创设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喜欢数学。
比如,学习“生活中的数”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屏幕上显示一座房子失火了,一位叔叔要打电话报警,一紧张忽然忘了电话号码,站在电话机旁正抓耳挠腮,急得满头大汗。这个画面一下子抓住了每个同学的心,许多同学急得大声喊:“赶快打119报警啊!”、“再不打119报警,要烧光了!”真是如临其境啊。我趁机说:“同学们真棒,帮叔叔想出了报警电话。瞧,叔叔打通了报警电话。”果然画面上随着警笛声出现了一辆消防车,哗啦啦,一下子把火浇灭了。大家松了一口气。我接着说:“假如遇到了坏人,要打什么报警电话?有人生病要上医院,又要打什么电话呢?”大家争先恐后举手发言。紧接着,我就自然地再用语言导入主:“同学们,象119、110、120这些数字都是我们生活中的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比如我家住在1号楼502室的1和502也是。你们还知道哪些?”学生的情绪再度兴奋起来,叽叽喳喳地讨论开了。
这样的导入,使学生觉得新知识并不陌生,激发学习的兴趣,及早地进入最佳状态,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高了,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二、实践操作,发展思维。
杜威有句金言:“让学生从做中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遵循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借助于学具操作,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把学生所有的感官都调动起来,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参与形式,这种形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把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发展各种能力,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思维的发展。每让学生进行一种操作时,必须首先要求学生看清题意,再想一想,根据题目要求,你在操作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该如何做。
例如:在学习“9加几”时,我让学生摆小棒:你是怎样想的就怎样摆。先摆“9+2”,有的学生摆好了就发言:左边摆9根小棒,右边摆2根小棒,然后移动右边的1根和左边的9组成10,数一下右边是几根,得数就是十几。这是“凑十”法。还有的学生说是用数的,数一数有几根小棒,得数就是几。接下去又摆了9加3、4、5、6、7,我也下去巡视,协助操作有困难的同学。
低年级的学生更容易接受直观的东西,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借助一些道具,可以帮助学生积极参与,也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从而使我们的学习达到很好的效果。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有效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的有力保障。我们要不断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用它来指导我们的教学,我们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要以学法的改革带动教法的改革,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通过数的组成在加减中运用有效性的学习、开展、探索,我相信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有效性教学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反思
金州新区吴家小学
李玲玲
第四篇: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摘要】:构建有效课堂,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小学数学课堂的一般模式:目标导学——自主探究——点拨升华——变式训练——应用创新。
基于以上的观点,我认为构建有效课堂,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一个载体,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副产品,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因此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的一般模式:目标导学——自主探究——点拨升华——变式训练——应用创新。
一、目标导学
目标导学的目的就是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明白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做好目标导学也并非易事。首先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去全伪存真。有的教师的目标导学设计得华丽,情景创设很生动,但过于追求形式的完美,反而使真正的问题不突出,学生被导向了其他的方向,不明白这节课是要做什么。其次是简明扼要,直奔主题,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有的教师导入新课就用去了10分钟,显然这节课的效率不会高。最重要的是目标导学的问题要设计得精妙,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感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矛盾和冲突,急于解决这一问题,又正好是这节课探究的问题。比如在教小数的认识时,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下图是王叔叔车上的汽油表,通过观察你知道王叔叔车上的油箱里还有多少升汽油吗?学生可能会说4升多,比5升少,用什么数能较准确地表达呢?这一问题的提出,学生天性是好奇的,他们一定会想很多办法,他们说不定有奇思妙想。总之目标导学既要简洁,又要切合主题。
二、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就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学习任务,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习的学习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师的重点要放在如何使学生顺利地进行自主地学习。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可进行不同的学法指导:
1、阅读理解:阅读理解这种学习方式在人和一生中占的比例太大,它更多的用于语文等学科,但学习数学不可或缺。我们要结合所学内容的具体特点加以运用。比如在学习乘法的认识时,可以先让学生对教材进行阅读,再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2、迁移尝试:这种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类似的新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比如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教师让学生来解决用10元钱买了如4.25元的白菜,又买了2.6元的萝卜,找回多少钱?先让学习尝试做,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做?引导学生将整数加减法的方法迁移到小数的加减法上来。
3、操作感知:在小学阶段,尤其在低年级,这种学习方式被广泛采用。如数的拆分,通过摆小棒,进行学习。在学习的平面图形立体图形时,要大量采用具体操作去感知,形成空间观念。这种学法要注意不能停留在纯操作的层面,动手操作之后一定要上升到语言描述和归纳概括,使学生的思维经历由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过程。
4、比较归纳:通过对大量具体实例的观察,分析,比较,找出规律,进行归纳和概括。比如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先让学习计算一组题,观察它们的结果,发现其中的规律,再尝试用语言来描述。再比如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时,教师出示10道计算题,当然他们的商都是一样的,让学生算,可能学生算到第三题就可能会停下来,进行思考和判断,后面的题不用一一去计算。从具体的实例中去抽取事物的精华,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有效途径。
5、整理链接:整理链接主要应用在复习阶段,将所学知识系统化。一方面我们可以让学生自主生成知识树,加深对知识间的联系与比较。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设计一些一题多解的题,既强调算法的多样化,还要对算法进行优选优化,比如设计一道应用题,可以用一般应用题的方法解,可以用分数应用题解,可以用工程问题解,可以用比例问题解,最终进行算法的比较,可能是用比例问题求解是最优化的算法。自主学习完全依赖学生去完成学习任务。但教师的作用也不可小视,如果没有教师的精心准备和安排,学生的学习也会是困难的。教师要给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设计合理的学习的步骤,提出具体的问题引导学习自主学习,认真组织好小组内的讨论与合作。
三、点拨升华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习进一步地讨论,形成共识,形成结论。这一环节十分重要,尤其要注意纠正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偏差,找到更优化的方法。比如在教学进位加法时,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可能会得到6种以上的方法,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筛选出最合理的方法,避免学生今后走弯路。再比如说学生通过自我尝试掌握了小数的加减计算,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用语言来概括计算的方法,并与整数计算的方法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变式训练
如果说“点拨升华”是抓住了概念的内涵,那么变式训练可以通过概念的外延,巩固对概念的理解。
变式练习可以体现知识结构的层次性,由简及难,设置一定的坡度,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去设计变式练习:
第一,把握概念内涵,扩展外延,进行概念变式。主要是指保持概念的定义本质而对其实例变化,使学生能更清晰概念的含义,进行有效辨别。比如认识图形时,学习材料可能提供的是位置摆放比较正,便于观察的图形,在练习时就要适当安排一些旋转,移动过和图形。
第二,把握规则的产生式,适当改变情境性变量,进行规则变式。就是保持规则的本质特征,变化它的叙述部分或题型,是规则应用于新情境。如应用题的变式练习。
第三,设置多样化情景,进行认知策略变式。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分析,我们可以在。我们可以在练习中给一些多余的条件,让学生去判断,去取舍。总之,不同的知识需要不同的变式方法训练,但要点只有一个,那就是本质不变,变化非本质特征,使知识在不同情景下应用,以促进迁移。宗旨也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形成技能。
五、应用创新
应用创新的特征是开放性,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具体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具有开放性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创新思维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小小设计师,当二年级同学学习找规律时教师设计了一个练习,让学习来设计一个手帕的图案;比如看谁的方法最独特;怎样做最简便;谁的方法多。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待我们教师用心去设计。
以上是我们对小学数学课堂模式的一些探讨,并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实验,在一次小数的加减法教学试验中,我们按照这一模式进行了教学,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了测试,优秀率达到了89%,全体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增强了我们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认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潜力的,学生不依靠教师的讲授是完全可以学会的。
一种教学模式的提出,希望对大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由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复杂多变,教学模式又不能机械套搬。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到教育观: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完善,以此作为我们构建有效课堂的行动准则。
第五篇: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反思
嘻哈辰辰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教学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的。我一直在思索,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抓好课堂40分钟,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在以前的教学中,心中只装着怎样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为此有时方法过激,采用了一些不正确的方法促使学生计算,做应用题,结果效果并不怎么好。学习了《新课程标准》让我从中学习了很多,受益匪浅。
《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 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数学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在认识领域方面获得发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情感领域和智能领域获得发展,张扬 个性,发挥潜能。针对低年级数学特点,要实施有效性教学策略,应从数的组成在加减中运用有效性入手,下面结合我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谈谈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数的组成在加减中的运用离不开计算。计算,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它是小学生的一项必备的数学能力,也是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最为重视培养的能力之一。实施新课程以来,课标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仍很重视,所不同的是,与 以往的教材相比,它不仅要求计算正确、迅速,而且更突出要求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与灵活,并注意把各种计算(口算、笔算、估算、简便计算)有机地联系与整合起来,使学生在使用各种计算方法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能力,从更高的要求提升 学生计算的素质。分析目前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大都把计算作为一项机械重复的任务来完成,谈不上有任何学习的兴趣,以致于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心理倾向,注意力不够集中;没有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导致计算的正确率明显下降。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容乐观,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如何正确看待计算有很大关系。主要包括口算、笔算、估算、简便计算。教师通过有效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从而达到数的组成在加减法中运用的有效性。新课程追求自主创新的学习,我们通俗的理解就是要让学生“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它不仅仅是如此,“自主学习”是一种建立在学习者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 调控、自我评价反思基础上的以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学习行为和学习品质。
小学低年级数学数的组成在加减中运用有效性要很好地落实,我认为从这些方面入手: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取技巧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 境。”数学知识由于抽象而显得枯燥是影响学生积极学习的最大障碍。在数学教 学中,适时适当的创设良好的情境,可以诱发儿童好奇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在较短的时间里,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最佳状态。皮亚杰曾告诉我们:儿童是个主 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因此我认为对于低年级学生,应该从其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创设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喜欢数学。比如,学习“生活中的数”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屏幕上显示一座房子失火了,一位叔叔要打电话报警,一紧张忽然忘了电话号码,站在电话机旁正 抓耳挠腮,急得满头大汗。这个画面一下子抓住了每个同学的心,许多同学急得 大声喊:“赶快打119报警啊!”、“再不打119报警,要烧光了!”真是如临其境啊。我趁机说:“同学们真棒,帮叔叔想出了报警电话。瞧,叔叔打通了报 警电话。”果然画面上随着警笛声出现了一辆消防车,哗啦啦,一下子把火浇灭了。大家松了一口气。我接着说:“假如遇到了坏人,要打什么报警电话? 大家争先恐后举手发言。紧接着,我就自 然地再用语言导入主:“同学们,象119、110、120 这些数字都是我们生活中的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比如我家住在1号楼502室的1和502也是。你 们还知道哪些?”学生的情绪再度兴奋起来,叽叽喳喳地讨论开了。这样的导入,使学生觉得新知识并不陌生,激发学习的兴趣,及早地进入最 佳状态,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高了,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二、实践操作,发展思维。
杜威有句金言:“让学生从做中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遵循低年级 学生的思维特点,借助于学具操作,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把学生所有的感官都 调动起来,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参与形式,这种形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把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发展各种能力,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思维的发展。每让学生进行一种操作时,必须首先要求学生看清题意,再想一想,根据题目要求,你在操作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该如何做。例如:在学习“9加几”时,我让学生摆小棒:你是怎样想的就怎样摆。先 摆“9+2”,有的学生摆好了就发言:左边摆9根小棒,右边摆2根小棒,然后 移动右边的 1 根和左边的9组成10,数一下右边是几根,得数就是十几。这是“凑十”法。还有的学生说是用数的,数一数有几根小棒,得数就是几。接下去又摆了9加3、4、5、6、7,我也下去巡视,协助操作有困难的同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容易接受直观的东西,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借助一些道具,可以帮助学生积极参与,也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从而使我们的学习达到很好的效果。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有效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的有力保障。我们要不断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用它来指导我们的教学,我们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要以学法的改革带动教法的改革,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通过数的组成在加减中运用有效性的学习、开展、探索,我相信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有效性教学会取得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