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标准
辽宁省小学数学工作室 发表于 2008-4-29 17:39:00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改革。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因此,课堂教学有效性作为一个普遍而重要的研究内容,摆在教育者面前。课程改革的几年来,辽宁省小学教学课堂教学紧紧抓住“有效性”扎实深入地进行课堂教学的研究。各市的积极探索与研究,迎来了全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观摩研讨会。
2008年4月29日,辽宁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观摩会在辽宁抚顺召开。与会教师达1300余人。大会分两个会场,辽宁省基础教育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室李晓梅主任和刘国强老师分别主持。大会安排了精彩的讲座。每市一节,共十四节数学课。数学课在两个会场做循环上课。
讲座的题目是《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标准》。讲座针对以下八个方面做了精辟的分析。
一、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知识目标的合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准确恰当,情感态度目标的切合实际,是老师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考虑与把握的。目标的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教学要求适当,与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相适应,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二、教学内容科学。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就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及内在联系,适当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注意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挑战性。
三、教学方法实效恰当。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教学内容及教师自身特点,灵活科学地使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合理地使用,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科学合理,过程中的各要素之间要和谐。情境创设,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拓展各环节时间分配合理。过渡衔接自然得当。
五、教师教学行为良好。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良好的数学素养。
六、学生学习活动有效。在活动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对问题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与扩展。
七、教学效果明显。
八、教学有特色。教师的教学应有新意,方法具有个性化,体现创造性;能够自制教具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这个深入浅出地讲座深入与会教师的心,大家收获颇丰,教学回归本真,讲求实效。教师更进一步领悟到从理念了解的层面转化到实际操作的教学行为。“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命脉。去掉课改中的铅色浮华,走向真实有效。从形式浮华到实质的有效,是我们深化课堂教学的取向。
十四节课正在观摩与研讨中。展示的每节课均从“有效性出发”,紧扣本次研讨的主题。可以看出我省小学数学教师具有良好的学科素质,具有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课堂操作突显其亮点,体现个体独特的教学风格。
本次观摩研讨会,应该说是一次规模大,实效性强,令人有收获与思考的一次会议。也是我省几年来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课堂教学追求的价值取向的一种很好的表现的一次会议,更是指引我们今后课堂教学向哪里去的一个会议——有效是教学之本。
第二篇: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摘要】:构建有效课堂,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小学数学课堂的一般模式:目标导学——自主探究——点拨升华——变式训练——应用创新。
基于以上的观点,我认为构建有效课堂,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一个载体,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副产品,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因此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的一般模式:目标导学——自主探究——点拨升华——变式训练——应用创新。
一、目标导学
目标导学的目的就是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明白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做好目标导学也并非易事。首先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去全伪存真。有的教师的目标导学设计得华丽,情景创设很生动,但过于追求形式的完美,反而使真正的问题不突出,学生被导向了其他的方向,不明白这节课是要做什么。其次是简明扼要,直奔主题,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有的教师导入新课就用去了10分钟,显然这节课的效率不会高。最重要的是目标导学的问题要设计得精妙,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感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矛盾和冲突,急于解决这一问题,又正好是这节课探究的问题。比如在教小数的认识时,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下图是王叔叔车上的汽油表,通过观察你知道王叔叔车上的油箱里还有多少升汽油吗?学生可能会说4升多,比5升少,用什么数能较准确地表达呢?这一问题的提出,学生天性是好奇的,他们一定会想很多办法,他们说不定有奇思妙想。总之目标导学既要简洁,又要切合主题。
二、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就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学习任务,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习的学习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师的重点要放在如何使学生顺利地进行自主地学习。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可进行不同的学法指导:
1、阅读理解:阅读理解这种学习方式在人和一生中占的比例太大,它更多的用于语文等学科,但学习数学不可或缺。我们要结合所学内容的具体特点加以运用。比如在学习乘法的认识时,可以先让学生对教材进行阅读,再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2、迁移尝试:这种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类似的新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比如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教师让学生来解决用10元钱买了如4.25元的白菜,又买了2.6元的萝卜,找回多少钱?先让学习尝试做,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做?引导学生将整数加减法的方法迁移到小数的加减法上来。
3、操作感知:在小学阶段,尤其在低年级,这种学习方式被广泛采用。如数的拆分,通过摆小棒,进行学习。在学习的平面图形立体图形时,要大量采用具体操作去感知,形成空间观念。这种学法要注意不能停留在纯操作的层面,动手操作之后一定要上升到语言描述和归纳概括,使学生的思维经历由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过程。
4、比较归纳:通过对大量具体实例的观察,分析,比较,找出规律,进行归纳和概括。比如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先让学习计算一组题,观察它们的结果,发现其中的规律,再尝试用语言来描述。再比如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时,教师出示10道计算题,当然他们的商都是一样的,让学生算,可能学生算到第三题就可能会停下来,进行思考和判断,后面的题不用一一去计算。从具体的实例中去抽取事物的精华,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有效途径。
5、整理链接:整理链接主要应用在复习阶段,将所学知识系统化。一方面我们可以让学生自主生成知识树,加深对知识间的联系与比较。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设计一些一题多解的题,既强调算法的多样化,还要对算法进行优选优化,比如设计一道应用题,可以用一般应用题的方法解,可以用分数应用题解,可以用工程问题解,可以用比例问题解,最终进行算法的比较,可能是用比例问题求解是最优化的算法。自主学习完全依赖学生去完成学习任务。但教师的作用也不可小视,如果没有教师的精心准备和安排,学生的学习也会是困难的。教师要给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设计合理的学习的步骤,提出具体的问题引导学习自主学习,认真组织好小组内的讨论与合作。
三、点拨升华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习进一步地讨论,形成共识,形成结论。这一环节十分重要,尤其要注意纠正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偏差,找到更优化的方法。比如在教学进位加法时,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可能会得到6种以上的方法,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筛选出最合理的方法,避免学生今后走弯路。再比如说学生通过自我尝试掌握了小数的加减计算,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用语言来概括计算的方法,并与整数计算的方法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变式训练
如果说“点拨升华”是抓住了概念的内涵,那么变式训练可以通过概念的外延,巩固对概念的理解。
变式练习可以体现知识结构的层次性,由简及难,设置一定的坡度,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去设计变式练习:
第一,把握概念内涵,扩展外延,进行概念变式。主要是指保持概念的定义本质而对其实例变化,使学生能更清晰概念的含义,进行有效辨别。比如认识图形时,学习材料可能提供的是位置摆放比较正,便于观察的图形,在练习时就要适当安排一些旋转,移动过和图形。
第二,把握规则的产生式,适当改变情境性变量,进行规则变式。就是保持规则的本质特征,变化它的叙述部分或题型,是规则应用于新情境。如应用题的变式练习。
第三,设置多样化情景,进行认知策略变式。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分析,我们可以在。我们可以在练习中给一些多余的条件,让学生去判断,去取舍。总之,不同的知识需要不同的变式方法训练,但要点只有一个,那就是本质不变,变化非本质特征,使知识在不同情景下应用,以促进迁移。宗旨也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形成技能。
五、应用创新
应用创新的特征是开放性,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具体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具有开放性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创新思维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小小设计师,当二年级同学学习找规律时教师设计了一个练习,让学习来设计一个手帕的图案;比如看谁的方法最独特;怎样做最简便;谁的方法多。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待我们教师用心去设计。
以上是我们对小学数学课堂模式的一些探讨,并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实验,在一次小数的加减法教学试验中,我们按照这一模式进行了教学,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了测试,优秀率达到了89%,全体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增强了我们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认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潜力的,学生不依靠教师的讲授是完全可以学会的。
一种教学模式的提出,希望对大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由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复杂多变,教学模式又不能机械套搬。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到教育观: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完善,以此作为我们构建有效课堂的行动准则。
第三篇: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教学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的。我一直在思索,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抓好课堂40分钟,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在以前的教学中,心中只装着怎样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为此有时方法过激,采用了一些不正确的方法促使学生计算,做应用题,结果效果并不怎么好。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后,让我从中学习了很多,受益匪浅。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呢?《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数学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在认识领域方面获得发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情感领域和智能领域获得发展,张扬个性,发挥潜能。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通过多年的观察、分析,我发现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课堂上充当被动接受的角色,长此以往,其结果势必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压抑。二是学生受年龄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影响,自制力差,课堂上无法约束自己常常走神、跑题,影响了40分钟的质量。
针对低年级数学特点,要实施有效性教学策略,应从数的组成在加减中运用有效性入手,下面结合我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谈谈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数的组成在加减中运用离不开计算。计算,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它是小学生的一项必备的数学能力,也是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最为重视培养的能力之一。实施新课程以来,课标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仍很重视,所不同的是,与以往的教材相比,它不仅要求计算正确、迅速,而且更突出要求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与灵活,并注意把各种计算(口算、笔算、估算、简便计算)有机地联系与整合起来,使学生在使用各种计算方法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能力,从更高的要求提升学生计算的素质。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很长时间以来,许多老师一提到计算,就认为只需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增加练习的量,多练、反复练。就一定会见成效。分析目前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大都把计算作为一项机械重复的任务来完成,谈不上有任何学习的兴趣,以致于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心理倾向,注意力不够集中;没有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导致计算的正确率明显下降。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容乐观,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如何正确看待计算有很大关系。
计算、合理组织计算教学有直接的关系计算,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它是小学生的一项必备的数学能力,也是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最为重视培养的能力之一。主要包括口算、笔算、估算、简便计算。教师通过有效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从而达到数的组成在加减法中运用的有效性。新课程追求自主创新的学习,我们通俗的理解就是要让学生“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它不仅仅是如此,“自主学习”是一种建立在学习者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反思基础上的以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学习行为和学习品质。小学低年级数学数的组成在加减中运用有效性要很好地落实,我认为从这些方面入手: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取技巧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境。”数学知识由于抽象而显得枯燥是影响学生积极学习的最大障碍。在数学教学中,适时适当的创设良好的情境,可以诱发儿童好奇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在较短的时间里,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最佳状态。皮亚杰曾告诉我们:儿童是个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因此我认为对于低年级学生,应该从其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创设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喜欢数学。
比如,学习“生活中的数”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屏幕上显示一座房子失火了,一位叔叔要打电话报警,一紧张忽然忘了电话号码,站在电话机旁正抓耳挠腮,急得满头大汗。这个画面一下子抓住了每个同学的心,许多同学急得大声喊:“赶快打119报警啊!”、“再不打119报警,要烧光了!”真是如临其境啊。我趁机说:“同学们真棒,帮叔叔想出了报警电话。瞧,叔叔打通了报警电话。”果然画面上随着警笛声出现了一辆消防车,哗啦啦,一下子把火浇灭了。大家松了一口气。我接着说:“假如遇到了坏人,要打什么报警电话?有人生病要上医院,又要打什么电话呢?”大家争先恐后举手发言。紧接着,我就自然地再用语言导入主:“同学们,象119、110、120这些数字都是我们生活中的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比如我家住在1号楼502室的1和502也是。你们还知道哪些?”学生的情绪再度兴奋起来,叽叽喳喳地讨论开了。
这样的导入,使学生觉得新知识并不陌生,激发学习的兴趣,及早地进入最佳状态,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高了,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二、实践操作,发展思维。
杜威有句金言:“让学生从做中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遵循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借助于学具操作,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把学生所有的感官都调动起来,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参与形式,这种形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把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发展各种能力,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思维的发展。每让学生进行一种操作时,必须首先要求学生看清题意,再想一想,根据题目要求,你在操作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该如何做。
例如:在学习“9加几”时,我让学生摆小棒:你是怎样想的就怎样摆。先摆“9+2”,有的学生摆好了就发言:左边摆9根小棒,右边摆2根小棒,然后移动右边的1根和左边的9组成10,数一下右边是几根,得数就是十几。这是“凑十”法。还有的学生说是用数的,数一数有几根小棒,得数就是几。接下去又摆了9加3、4、5、6、7,我也下去巡视,协助操作有困难的同学。
低年级的学生更容易接受直观的东西,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借助一些道具,可以帮助学生积极参与,也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从而使我们的学习达到很好的效果。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有效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的有力保障。我们要不断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用它来指导我们的教学,我们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要以学法的改革带动教法的改革,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通过数的组成在加减中运用有效性的学习、开展、探索,我相信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有效性教学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反思
金州新区吴家小学
李玲玲
第四篇: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反思
嘻哈辰辰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教学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的。我一直在思索,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抓好课堂40分钟,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在以前的教学中,心中只装着怎样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为此有时方法过激,采用了一些不正确的方法促使学生计算,做应用题,结果效果并不怎么好。学习了《新课程标准》让我从中学习了很多,受益匪浅。
《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 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数学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在认识领域方面获得发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情感领域和智能领域获得发展,张扬 个性,发挥潜能。针对低年级数学特点,要实施有效性教学策略,应从数的组成在加减中运用有效性入手,下面结合我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谈谈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数的组成在加减中的运用离不开计算。计算,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它是小学生的一项必备的数学能力,也是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最为重视培养的能力之一。实施新课程以来,课标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仍很重视,所不同的是,与 以往的教材相比,它不仅要求计算正确、迅速,而且更突出要求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与灵活,并注意把各种计算(口算、笔算、估算、简便计算)有机地联系与整合起来,使学生在使用各种计算方法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能力,从更高的要求提升 学生计算的素质。分析目前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大都把计算作为一项机械重复的任务来完成,谈不上有任何学习的兴趣,以致于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心理倾向,注意力不够集中;没有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导致计算的正确率明显下降。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容乐观,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如何正确看待计算有很大关系。主要包括口算、笔算、估算、简便计算。教师通过有效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从而达到数的组成在加减法中运用的有效性。新课程追求自主创新的学习,我们通俗的理解就是要让学生“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它不仅仅是如此,“自主学习”是一种建立在学习者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 调控、自我评价反思基础上的以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学习行为和学习品质。
小学低年级数学数的组成在加减中运用有效性要很好地落实,我认为从这些方面入手: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取技巧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 境。”数学知识由于抽象而显得枯燥是影响学生积极学习的最大障碍。在数学教 学中,适时适当的创设良好的情境,可以诱发儿童好奇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在较短的时间里,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最佳状态。皮亚杰曾告诉我们:儿童是个主 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因此我认为对于低年级学生,应该从其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创设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喜欢数学。比如,学习“生活中的数”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屏幕上显示一座房子失火了,一位叔叔要打电话报警,一紧张忽然忘了电话号码,站在电话机旁正 抓耳挠腮,急得满头大汗。这个画面一下子抓住了每个同学的心,许多同学急得 大声喊:“赶快打119报警啊!”、“再不打119报警,要烧光了!”真是如临其境啊。我趁机说:“同学们真棒,帮叔叔想出了报警电话。瞧,叔叔打通了报 警电话。”果然画面上随着警笛声出现了一辆消防车,哗啦啦,一下子把火浇灭了。大家松了一口气。我接着说:“假如遇到了坏人,要打什么报警电话? 大家争先恐后举手发言。紧接着,我就自 然地再用语言导入主:“同学们,象119、110、120 这些数字都是我们生活中的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比如我家住在1号楼502室的1和502也是。你 们还知道哪些?”学生的情绪再度兴奋起来,叽叽喳喳地讨论开了。这样的导入,使学生觉得新知识并不陌生,激发学习的兴趣,及早地进入最 佳状态,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高了,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二、实践操作,发展思维。
杜威有句金言:“让学生从做中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遵循低年级 学生的思维特点,借助于学具操作,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把学生所有的感官都 调动起来,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参与形式,这种形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把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发展各种能力,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思维的发展。每让学生进行一种操作时,必须首先要求学生看清题意,再想一想,根据题目要求,你在操作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该如何做。例如:在学习“9加几”时,我让学生摆小棒:你是怎样想的就怎样摆。先 摆“9+2”,有的学生摆好了就发言:左边摆9根小棒,右边摆2根小棒,然后 移动右边的 1 根和左边的9组成10,数一下右边是几根,得数就是十几。这是“凑十”法。还有的学生说是用数的,数一数有几根小棒,得数就是几。接下去又摆了9加3、4、5、6、7,我也下去巡视,协助操作有困难的同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容易接受直观的东西,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借助一些道具,可以帮助学生积极参与,也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从而使我们的学习达到很好的效果。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有效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的有力保障。我们要不断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用它来指导我们的教学,我们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要以学法的改革带动教法的改革,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通过数的组成在加减中运用有效性的学习、开展、探索,我相信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有效性教学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教学目标
1、符合课标理念,体现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解决问题以及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的要求。
2、切合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
3、表述准确、具体,准确使用刻画知识技能与数学活动水平的目标动词。教学内容
1、能驾驭教材,准确地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2、教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性的。
3、适当补充相关情境材料,支持学生学习,注意本学科与其它领域的适当联系。
4、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学过程
1、教学思路清晰,层次清楚,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
2、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师生、生生多边互动,积极参与,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学习形式。
3、教学节奏适当,时空分配合理,教学进程自然流畅。
4、师生关系和谐,情、知交融。
5、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
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具有启发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情境创设恰当、有效,问题设计严谨、合理。
3、采用不同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4、体现学生的能力培养,情感的激发。
5、教学手段运用得当。
教师行为
1、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3、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学生行为
1、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从事数学学习活动。
2、学习活动是活泼的、主动的、和有个性的。
3、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地位。
教学效果
1、大多数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2、全面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3、学生思维活跃,表现出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教学特色
1、在教学的某个环节或全过程中有独具创新的教学设计,其效果显著。
2、设计的教学方案有独具特色的主题或立意。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个人教学艺术风格。
教师素质
1、教态自然,语言准确简练,示范规范,指导得法,板书科学合理。
2、能正确熟练地使用直观教具和现代信息技术媒体,并合理优化。
3、善于组织教学,具有一定的教学机智,随机调控能力强.4、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和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一、教学目标
1、目标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切合学生实际,能够面向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2、目标始终贯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的功能。
二、教学内容
1、能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并能将教材知识进行重新加工整理;
2、加强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以及工农业生产、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3、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原有的认知水平,促进学生知识的重新建构。
三、教学过程
1、教学结构设计合理,能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和课堂实际,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节奏感强;
2、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使课堂教学成为知识生成过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过程。
3、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敢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4、师生之间双向交流、生生平等合作,教师较好地发挥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
5、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特征,学生积极思维,始终充满对知识的渴求与热爱;
6、教学手段运用恰当、充分,使用效果好;
7、教学氛围宽松、民主、和谐
四、教学素质
1、教态自然亲切,情感丰富,亲和力强;
2、教学语言规范、生动、准确、流畅
3、驾驭课堂的能力强,能灵活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
4、具有将教学环境和教学实际生成课程资源的能力;
5、具有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能力。
五、教学效果
1、师生感情融洽,学生思维活跃,教学目标的达成率高;
2、重视课堂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和发展功能,使学生获得成功与进步的积极体验,兴趣浓厚,热情高涨;
3、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4、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情景中的问题,学习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的评价标准
a、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全面、具体、明确,符合《标准》要求。(2)符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教学要求恰如其分。
b、教材处理(1)领会编者意图,保证科学性,重视系统性、逻辑性。(2)有较高的处理教材的能力,大胆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3)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挖掘教材资源,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c、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思路清晰,始终围绕教学目标(2)教学结构科学、合理,时间分配恰当(3)环节紧凑,过度自然(4)把握重点,突出难点(5)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猜想、推理、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有效地经历数学知识的的形成过程。
d、教学方法:答:(1)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能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方式(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能够从实际出发,合理有效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和谐互动(4)教学中教师为学生的思维留下充分的空间,重视培养思维能力、反思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5)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给予及时的评价,信息反馈及时、全面,指导到位(6)发扬教学民主,教学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7)练习有针对性、有层次、形式多样。精讲巧练,体现思维训练为重点,落实“双基”(8)面向全体并注意因材施教,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切实的帮助。
e、教师素质
(1)教态亲切、仪表端庄、举止自然。教学民主,师生关系平等和谐,尊重学生,对学生有耐心(2)用普通话教学,语言规范简明,生动形象,合乎逻辑,有启发性(3)板书工整规范,简明清晰,布局合理,言简意赅(4)教具、学具选用恰当,目的明确,演示娴熟;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5)知识面广,应变和调控课堂能力强。f、教学效果(1)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好(2)学生思维活跃,信息交流畅通;学生会学,学习主动,课堂气氛好(3)学生应答面广、质量高(4)信息量适度,学生负担合理,课内练习正确率高(5)使学生在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g、教学特色
(1)教学有个性,有自己的特点与风格(2)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教学设计上有新的突破,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