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课虽尽而意无1

时间:2019-05-12 01:46: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用课虽尽而意无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用课虽尽而意无1》。

第一篇:有用课虽尽而意无1

1.一堂好课,应该是“学习课”,而不是单纯的“教学课”。

一堂好课给人的感觉,应该师生都是学习者,都在超越自我,同时互相帮助和交流,学生能够得到思维的训练,而且能体会到教师与自己在思维和探索过程中的互动。教师不应摆出一副专门教导别人的架式,学生也不可以摆出等待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架式。在一堂好课上,教师首先是个学习者(学者),其次是个引导者,最后才是个管理者和领导者。这样的课,才是“学习社会”所需要的好课。

2.一堂好课,应该是“自主课”,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课”。

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个整堂课策划者而不是单纯机械的施教者或是程序执行者,应该是一个课堂工程师而不是一个“教育技术工人”。在遵循大纲要求和教育教学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他应该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自主去策划一堂课,一周课,一学期的课,一年的课。教学参考书那也只不过少数人策划,多数人去“参照落实”的本本,如果死死扣住教参这根劲不放,那么课堂必然缺乏创造性。许多人认为学习期间的任务只是接受,将来工作时才需要创造,殊不知创造性是从小养成的一种心态和思维方式,如果课堂教学向无创造性,势必潜移默化地养成学生复制型的思维方式、非创造性的人格,将来也难以有创造。

3.一堂好课,应该有“个性化”,而不是“标准件”。

没有个性就没创造。在遵守教育基本原则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应该允许教师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整齐划

一、面面俱到地分项目评价教师的—堂课是否优秀,有鼓励平庸的危险,因为许多创新给人最初的印象往往是“出圈”、“片面”、“偏激”等等。

4.一堂好课,应该是网络中的一个点,而不是直线中的一个点。

现在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往往首先看它是不是完成了教学目标,而这目标却是教参或上级规定的,是线性的(即机械的“知识点”,“章节过关”),而且计较的过细过死,甚至更有人用自己的主观臆想来判断一节课的好赖,简直是扯淡。其实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网络,知识的网络,人的发展的网络。教学效果要“算总帐”。评价一堂课,要问教师自己是怎么策划的,这堂课在他的整个教学网络中处于什么位置,达到目的没有,而不能用评价者的一把刻度过密的直尺来衡量。

5.一堂好课,是给学生上的,不是给听课人上的。

课上得好坏,首先要向学生调查,看孩子是否真正得到了发展。应该“以人为本”,不应“以知识点为本”;应该“眼睛向下”,不应该总是“眼睛向上”;应该是“本色”而不应该是精心排演的“一台戏”。

“新基础教育”的一堂好课的标准

叶澜教授在他们的“新基础教育”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概括了以下的五个方面: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在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就面而言,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有效率,其包括了好的、中的、有困难的具有不同的效率;其次,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这都不能算是一堂好课。

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

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由于长期受公开课的影响,一遇到有人听课,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这样教师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上变成把准备好的东西背一遍,表演一下。当然课前的准备对于师生的能力提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课堂有其自身的价值,这一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公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要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的构成,并生成出许多新的东西。因此,我是反对借班上课的,而且要淡化公开课的意识,在我们“新基础教育”研究共同体中,大家不提“公开课”这个词,现在又强调,上研究课时,不管听课者的身份有多高,教师尽量要做到旁若无人,因为,你是在为学生上课,不是上给听课的人听的。

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如果是,那么假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这种课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因此是值得反思的,需要去重建的。在我们“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上好了课,总是要反思和重建。我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只要是真实的,总是有缺憾的。但很多的公开课,往往追求要上成一点也没有问题的课,这种预设的目标首先是错误的。

课虽尽而意无穷

——语文课结尾艺术的探索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要开始引人入胜,中间环环相扣,而且课的结尾也要精心设计,做到课虽尽而意无穷。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正确的观点,形成高尚的品格,健康的审美观念,并在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完成《大纲》提出的语文教学的任务,就要在课堂教学中下功夫。课堂教学的成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一堂课的开头艺术研究甚多,而对于课堂教学的结尾艺术则涉及较少。下面,我就语文课结尾艺术的探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结尾发散式——激思

语文课如果以“填鸭”的方式进行,“灌”完为止,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局限在狭小的圈子里,不能发散、灵活运用的能力也就相应地降低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结尾的时候围绕一个中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他们开开思路,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大有益处的。

例如我教何其芳的《一夜的工作》时,则采用了其方法。《一夜的工作》通过描述周总理劳苦的工作和简朴的生活,满怀深情地赞颂了他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周总理日理万机、夜以继日工作,该有多少事可以大写特写啊!然而,作者只截取了一个片断,以小喻多,我们由此可以推想出总理的为人了。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应该从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体会到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我提示学生回忆五年级学过的一篇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我说:“同学们应该还记得课文描写总理的动人场面吧!为什么总理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呢?同学们联想一下《一夜的工作》中的总理,就可以找到答案。我们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用美好的语言来赞扬敬爱的周总理?”这一启发,使得同学们思路大开,纷纷要求发言——有的说:周总理生活简朴,严于律己,只求贡献不求享受,的确是新中国的好总理;也有的说:周总理平易近人,热爱人民,有一次„„

二、回味式——激情

一堂课的起始和高潮,往往需要教师以其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从而为课堂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筑路架桥。结尾时教师能把握好时机,用发自内心的情感,围绕课文的内容创设情境,就能激发学生情感,收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例如我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在结尾部分我作了如下处理,我问:“课文最后一句:我忘不了那一天。指哪一天?我永远忘不了什么?”学生回答。此时,我祟 了邱少云的大幅挂图,用苍松翠柏衬托着墓碑文。一边播放着英雄曲的激昂调子,一边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说:“同学们,在‘391’高地夺下不久,朝鲜人民在那里竖起了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这样的结局,设计了音响、图片,化静为动,挖掘内涵,符合“儿童用声音、色彩、形象来思维”的心理特点,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发展了能力,还给学生以灵魂的洗涤,学生感到回味无穷。也就是说,讲读一篇课文,不光要有“凤头”似的入手点,“猪肚”似的着力点,还要有“豹尾”似的结局点。

三、延伸式——激趣

语文教材内容广泛,有文学、历史、地理、科学等,几乎涉及到古今中外各个领域。如果我们就文教文,不作任何延伸,势必局限在十分狭小的天地里,学生所知甚少,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如果我们注意因文制宜,适当沟通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所及,扩充领域,开拓视野,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种延伸式可以结合讲解进行,也可以在课终进完成。

例如学习《少年闰土》一文,它是根据鲁迅的小说《故乡》节选出来的,课文描写了一个健壮朴实,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结束教学时,我把学生引导到课外阅读领域,指导他们去找《故乡》争取阅读,了解全貌。又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使同学们加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对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无比痛恨。再如《金色的鱼钩》一文,课后我布置同学们以6—8人小组排演课文剧,在班上表演,并选出优秀的一队,老师再作辅导,无论从道具到音响,舞台设计等都作精心的编排,让他们为全校师生作汇报表演,此举轰动了全校。同学们通过朗诵表演,使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总之,课终安排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教学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无非是因文而异罢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节课的结尾搭桥铺路做得好,处理灵活,课内外联系紧密,就能使语文教学低耗高效。

第二篇:课虽尽而意无穷

课虽尽而意无穷 ——语文课结尾艺术的探索

三水市西南第一小学 梁焕容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要开始引人入胜,中间环环相扣,而且课的结尾也要精心设计,做到课虽尽而意无穷。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正确的观点,形成高尚的品格,健康的审美观念,并在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完成《大纲》提出的语文教学的任务,就要在课堂教学中下功夫。课堂教学的成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一堂课的开头艺术研究甚多,而对于课堂教学的结尾艺术则涉及较少。下面,我就语文课结尾艺术的探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结尾发散式——激思

语文课如果以“填鸭”的方式进行,“灌”完为止,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局限在狭小的圈子里,不能发散、灵活运用的能力也就相应地降低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结尾的时候围绕一个中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他们开开思路,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大有益处的。

例如我教何其芳的《一夜的工作》时,则采用了其方法。《一夜的工作》通过描述周总理劳苦的工作和简朴的生活,满怀深情地赞颂了他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周总理日理万机、夜以继日工作,该有多少事可以大写特写啊!然而,作者只截取了一个片断,以小喻多,我们由此可以推想出总理的为人了。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应该从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体会到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我提示学生回忆五年级学过的一篇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我说:“同学们应该还记得课文描写总理的动人场面吧!为什么总理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呢?同学们联想一下《一夜的工作》中的总理,就可以找到答案。我们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用美好的语言来赞扬敬爱的周总理?”这一启发,使得同学们思路大开,纷纷要求发言——有的说:周总理生活简朴,严于律己,只求贡献不求享受,的确是新中国的好总理;也有的说:周总理平易近人,热爱人民,有一次„„

二、回味式——激情

一堂课的起始和高潮,往往需要教师以其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从而为课堂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筑路架桥。结尾时教师能把握好时机,用发自内心的情感,围绕课文的内容创设情境,就能激发学生情感,收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例如我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在结尾部分我作了如下处理,我问:“课文最后一句:我忘不了那一天。指哪一天?我永远忘不了什么?”学生回答。此时,我祟 了邱少云的大幅挂图,用苍松翠柏衬托着墓碑文。一边播放着英雄曲的激昂调子,一边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说:“同学们,在‘391’高地夺下不久,朝鲜人民在那里竖起了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这样的结局,设计了音响、图片,化静为动,挖掘内涵,符合“儿童用声音、色彩、形象来思维”的心理特点,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发展了能力,还给学生以灵魂的洗涤,学生感到回味无穷。也就是说,讲读一篇课文,不光要有“凤头”似的入手点,“猪肚”似的着力点,还要有“豹尾”似的结局点。

三、延伸式——激趣

语文教材内容广泛,有文学、历史、地理、科学等,几乎涉及到古今中外各个领域。如果我们就文教文,不作任何延伸,势必局限在十分狭小的天地里,学生所知甚少,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如果我们注意因文制宜,适当沟通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所及,扩充领域,开拓视野,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种延伸式可以结合讲解进行,也可以在课终进完成。

例如学习《少年闰土》一文,它是根据鲁迅的小说《故乡》节选出来的,课文描写了一个健壮朴实,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结束教学时,我把学生引导到课外阅读领域,指导他们去找《故乡》争取阅读,了解全貌。又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使同学们加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对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无比痛恨。再如《金色的鱼钩》一文,课后我布置同学们以6—8人小组排演课文剧,在班上表演,并选出优秀的一队,老师再作辅导,无论从道具到音响,舞台设计等都作精心的编排,让他们为全校师生作汇报表演,此举轰动了全校。同学们通过朗诵表演,使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总之,课终安排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教学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无非是因文而异罢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节课的结尾搭桥铺路做得好,处理灵活,课内外联系紧密,就能使语文教学低耗高效。

(丘松青转载)

第三篇:课虽尽而意无穷

课虽尽而意无穷

——语文课结尾艺术的探索

四三李彩红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要开始引人入胜,中间环环相扣,而且课的结尾也要精心设计,做到课虽尽而意无穷。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正确的观点,形成高尚的品格,健康的审美观念,并在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完成《大纲》提出的语文教学的任务,就要在课堂教学中下功夫。课堂教学的成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下面,我就语文课结尾艺术的探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结尾发散式——激思

语文课如果以“填鸭”的方式进行,“灌”完为止,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局限在狭小的圈子里,不能发散、灵活运用的能力也就相应地降低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结尾的时候围绕一个中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他们开开思路,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大有益处的。

例如我教何其芳的《一夜的工作》时,则采用了其方法。《一夜的工作》通过描述周总理劳苦的工作和简朴的生活,满怀深情地赞颂了他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周总理日理万机、夜以继日工作,该有多少事可以大写特写啊!然而,作者只截取了一个片断,以小喻多,我们由此可以推想出总理的为人了。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应该从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体会到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我提示学生回忆学过的一篇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我说:“同学们应该还记得课文描写总理的动人场面吧!为什么总理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呢?同学们联想一下《一夜的工作》中的总理,就可以找到答案。我们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用美好的语言来赞扬敬爱的周总理?”这一启发,使得同学们思路大开,纷纷要求发言——有的说:周总理生活简朴,严于律己,只求贡献不求享受,的确是新中国的好总理;也有的说:周总理平易近人,热爱人民,有一次„„

二、回味式——激情

一堂课的起始和高潮,往往需要教师以其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从而为课堂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筑路架桥。结尾时教师能把握好时机,用发自内心的情感,围绕课文的内容创设情境,就能激发学生情感,收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例如我教《中彩那天》一文时,在结尾部分我作了如下处理,我问:“课文最后一段:“回忆往事”,“往事”是指什么事?。此时,同学们纷纷举手:中彩那天的事。一边播放着轻快的音乐一边问“母亲的教诲”是指什么?同学们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说:“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此时此刻,我的体会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体会?”大家来讨论讨论。

这样的结局,设计了讨论,化静为动,挖掘内涵,符合“儿童用声音、色彩、形象来思维”的心理特点,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发展了能力,还给学生以灵魂的洗涤,学生感到回味无穷。也就是说,讲读一篇课文,不光要有“凤头”似的入手点,“猪肚”似的着力点,还要有“豹尾”似的结局点。

三、延伸式——激趣

语文教材内容广泛,有文学、历史、地理、科学等,几乎涉及到古今中外各个领域。如果我们就文教文,不作任何延伸,势必局限在十分狭小的天地里,学生所知甚少,不能引发

他们的兴趣。如果我们注意因文制宜,适当沟通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所及,扩充领域,开拓视野,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种延伸式可以结合讲解进行,也可以在课终完成。

例如学习《麦哨》一文,课文描写了盛夏时节乡村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玩耍的情形,展现了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结束教学时,我把学生引导到课外,引导他们去找体验乡村生活,了解乡村生活,感受乡村美景。又如学习了《小英雄雨来》后,指导学生说读后感,使同学们加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对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比痛恨。再如《扁鹊治病》一文,课后我布置同学们以6—8人小组排演课文剧,在班上表演,并选出优秀的一队,老师再作辅导,无论从道具到音响,舞台设计等都作精心的编排,让他们为全校师生作汇报表演,此举轰动了全校。同学们通过表演,使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永远记在了孩子的心中。

总之,课终安排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教学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无非是因文而异罢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节课的结尾搭桥铺路做得好,处理灵活,课内外联系紧密,就能使语文教学低耗高效。

第四篇:人虽死意犹生作文700字

人虽死意犹生作文700字

人虽死意犹生作文700字 雷是自然界的音律,它能震撼人心,令人不寒而栗。锋是群山的至高点,它能遍观天下,令人望尘莫及。

而雷锋震撼,感动全世界人民,是人类历史上一块永垂不朽的里程碑。

雷锋逝世50年,他肉身虽灭,但精神永存。雷锋有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超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有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有刻苦钻研政治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的“钉子”精神;有热爱本职岗位、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精神;有勤俭朴素的生活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这五个方面正是“雷锋精神”的价值内核,也是在传承与发展中凝聚的时代共识,为全社会提供了鲜活的公民道德样本。

雷锋是伟大的,但他又是一个学历不高、家境不好、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村人。他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士兵,以其短暂的一生谱写了无比壮丽的人生诗篇。是全国人民学习的光辉榜样。雷锋精神,一座内涵丰富、意蕴深刻的精神宝库,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闪耀着社会主义道德光辉,成为中国人共有的精神财富。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雷锋精神影响着全中国的人民,年仅13岁的何翠青就让人们无比诧异。

5月12日,地震发生时,四川青川县木鱼中学初一13岁的学生何翠青本来已经走出了宿舍。当她意识到即将发生地震时,不是迅速地逃生,而是飞快地跑回宿舍通知同学,她却因为错过了逃生的最佳时期,被压在废墟中50个小时。她凭着巨大的求生欲望和惊人的毅力,在救护人员的帮助下获救。她是木鱼中学最后一个被救的学生,由于长时间遭受重物的挤压,致使腿部肌肉组织坏死而永远失去了一条右腿。记者问这个坚强的女孩:“你有对你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吗?”她摇头哽咽地说:“不后悔。我后悔的是我没能就出更多的同学!” 当时我一见到这件事,心头便不禁为之颤动:一个13岁的女生都能为了同学而弃自己后半生的人生之路而不顾,我们同是初一的学生,就算不能做得像她那么好,但做好自己,让自己的每一天变得更加多姿多彩,难道我连这些也做不到吗?不!

雷锋是不朽的丰碑,我们青少年要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引领文明道德风尚,成为新一代的雷锋!

第五篇:民间文学论文:律意虽远,人情可推

民间文学论文

律意虽远,人情可推

摘 要:元杂剧公案剧塑造了包拯、张鼎等清官形象。在他们的身上,作者赋予其共同的思想性格特征:清正廉洁、执法如山、刚直不阿、为民请命、犯颜直谏、打击豪强、为民除害、聪明睿智、断狱精明,这是作者美好理想的外化,也体现出人民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坚强斗志和不畏强暴的正直精神。他们正是人民所期望的清明政治的化身,同时也带有中国传统文化中“清官”崇拜的痕迹。

关键词:元杂剧;公案剧;清官形象;清官崇拜

中图分类号:1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0)05-0052-07

近来阅读了苏力先生几篇从法律角度研究元杂剧的论文,甚觉新鲜。从一个新的角度研究文本不失为有益的尝试,但其文的观点笔者不敢苟同。诸如论文认为“尽管常常被概括为清官与贪官或滥官之间的斗争,善与恶的斗争,但这些戏剧真正反映的是,冤错案件基本与裁判者的官员本人的道德品质并没有直接关系,而与官员的智识、能力则有更直接关系。如果仍然要用'清官'这个词,那么这里的'清'不能仅仅,甚至主要不能理解为道德上'清廉'或'清正',而应理解为包括了智识能力上的'清楚'或'清醒'。《窦娥冤》讲的就是这样一个人类悲剧:在一个没有强有力自然科学技术、实证科学研究传统和职业传统支持的司法制度中,哪怕司法者很有良心和道德,也将注定不可能运送正义,而更可能运送灾难和悲剧。”作者模糊了清官与贪官的道德区别,认为他们“勤政不勤政就不会对减少错案有多大差别”...。如此的论断,或许从现代法律学角度审视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此分析经典名作是对经典名作为我所需的随意解读,完全不顾及作品所处的时代与作家塑造这些清官的文化意蕴,故其所得结论不符合作品所反映的时代和文化精神。因此,本文从探究元杂剧公案剧中的清官形象的文化精神层面,揭示出清官身上所蕴含的思想意蕴,有利于我们将古典作品还原于作品所产生的那个时代来理解其思想意义,而不是用现在人的观念去匡正古人。

一、包拯--百姓理想化清官的典型

元杂剧公案剧里的清官形象,第一当属包拯。元杂剧里写包拯的戏有《蝴蝶梦》、《鲁斋郎》、《后庭花》、《生金阁》、《灰阑记》、《留鞋记》、《合同文字》、《神奴儿》、《盆儿鬼》、《陈州粜米》、《张千替杀妻》等,故包公成为了中国老百姓心目中耳熟能详的第一清官形象。在他的身上溶入了广大人民对清明政治渴望的美好理想,他是人民按照自己理想清官模式所设计出的人物,正如胡适先生所说:“包龙图--包拯--也是一个箭垛式人物。古来有许多精巧的折狱故事,或载在史书,或流传民间,一般人不知道他们的来历,这些故事容易堆在一两个人的身上。在这些侦探式的清官之中,民间的传说不知怎样选出了宋朝的包拯来做一个箭垛,把许多折狱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当然,老百姓能够选择包拯,也是因为他本身确实也是一位受民尊敬、为民做主的好官。关于包拯,《宋史》卷316《包拯列传》云: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苛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日:“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由此可以看出,包拯在任宦期间确实以清廉刚正著称,积极参政,为民众做了一些好事,受到民众的怀念。但是元杂剧中的包拯,已经不等同宋时的包拯,他是经过艺术家和民众不断地加工想象、丰富和理想化了的执法如山、秉公断案、为民除害的清官形象。尽管剧作多称为宋时事,但实际展示的完全是元代的社会。

第一,为官清正、不畏权贵、勇于为民主持公正的高尚品行。元蒙统治者由于还处于奴隶社会阶段,大脑中几乎无法制的概念,皇亲贵族为所欲为,贪官污吏贪赃枉法,土豪无赖横行霸道,广大民众受尽欺凌。因而,百姓企盼清正之官能铲除权豪、为民伸张正义,《鲁斋郎》、《蝴蝶梦》、《生金阁》、《陈州粜米》中的包公正是这样的清官,正如《后庭花》中包拯自己所说“凭着我撇劣村沙,谁敢道侥幸奸猾?莫说百姓人家,便是宦官贤达,绰见了包龙图影儿也怕”。

《鲁斋郎》里的鲁斋郎、《蝴蝶梦》中的葛彪、《生金阁》中的庞衙内、《陈州粜米》中的刘衙内以及他的儿子、女婿,都是权豪势要之徒,他们骄横恣肆、欺压良善,又享有“打死人不偿命”的特权。因此,他们随意打死人还狂妄地说:“只当房檐上揭片瓦相似,随你那里告来”。面对如此嚣张的特权人物,包公毫不畏惧,与恶势力周旋,最终铲除祸害人民的恶人,为民伸冤平反。如“智斩鲁斋郎”,别看鲁斋郎表面上仅仅是一个小小的主持祭祀的官,实际上他是受皇帝恩宠的朝廷要员,因而他才能任意霸占人妻。对待这种人,在皇帝就是法的封建专制社会,要靠正常的法律程序达到惩治他的目的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包公只能出于无奈,采用“智”斩。他把“鲁斋郎”三个字改为“鱼齐即”罗列其罪恶,上报皇上,等得到皇上批了“斩”字后再加笔划,把恶人押上了断头台,巧借圣旨之威,为除奸去恶寻找到法律的保护,从而实现了现实生活中小民那种“王子犯法与民同罪”、“龙孙帝子打杀人要吃官司”的理想,充分体现出民众对清官的崇敬与爱护之情。《生金阁》中,包公为被庞衙内夺了传家宝物又被铡死的书生郭成报仇。特别是《陈州粜米》细腻地展示了包公与权豪势要势不两立的精神风貌。包拯本已看透了朝廷、官场的腐败和黑暗,正直者得不到好死,奸佞者反受宠得势:“有一个楚屈原在江上死,有一个关龙逢刀下休,有一个纣比干曾将心剖,有一个未央宫屈折了韩侯。那张良呵若不是疾归去,那范蠡呵若不是暗奔走,这两个都落不得完全尸首。我是个漏网鱼,怎再敢吞钩?不如及早归山去,我则怕为官不到头,枉了也干求。”因此他准备辞官归隐,可当他看到刘衙内对于他请求归田时的高兴样子,并希望他赶快离开朝廷的时候,对贪官污吏的憎恶情绪使他打消了归隐的念头:“老夫有件事向君王陈奏,只说那权豪每是俺敌头。他便是打家的强贼,俺便是看家的恶狗。他要些钱和物,怎当的这狗儿紧追逐。只愿俺今日死,明日亡,惯的他千自在,百自由。”听了小撇古哭诉其父被小衙内打死的冤屈,他便怒火中烧,为民除害的正义感使他主动地承担了去陈州处理案件的任务。他与权豪势要势不两立:“我从来不劣方头,恰便似火上浇油,我偏和那有势力的官人每卯酉,谢大人向朝中保奏。”于是,包公通过私访暗查,掌握了小衙内的罪行,让小撇古紫金锤打死小衙内为父报了仇,又巧妙地救了小撇古的命。

第二,断案精明、主持公正,是人民智慧的集大成者。包公戏中的包公形象担负着广大人民希望法制公平的美好愿望,在法制不健全的元朝,人民只能希望为官者有超人的智慧,凭借着“智慧”惩治恶人,帮助善良的人们。因此,剧作者把人民大众的智慧都聚集在包公身上。突出包拯断案以智慧为主的剧作有《包待制智斩鲁斋郎》、《包待制智勘后庭花》、《包待制智赚生金阁》、《包待制智赚合同文字》、《包待制智勘灰阑记》等。

在这类剧中,除《后庭花》外其他的案件本身并不复杂,是非曲直较为清楚,不需花费太大的精力勘察案情的蛛丝马迹,只需要为官者有一颗公正的心和聪明的智慧,突发奇想,掌握证据。《灰阑记》堪称这方面的代表。剧写张海棠因贫穷被迫为妓,后嫁富户马员外为妾。马正妻与州衙赵令史私通,为独霸家产,二人谋划将马均卿毒死,嫁祸于海棠,又抢夺海棠之子。海棠与马正妻吵到官府,赵令史买通街坊邻里,出面作伪证,说孩子为马正妻所生又逼海棠承认毒死丈夫,屈打成招,问成死罪,押解开封府。包拯接到申文,重新审理,画地为圈,放寿郎于圈内,让海棠与马妻各拉幼儿的手,谁拽出孩子便是谁的。海棠恐伤子,因而马妻拽出,包公假怒,令打海棠,海棠诉说怕伤孩子,合情合理,遂判明此案,将奸夫奸妇凌迟处死,海棠母子团圆。剧作的主要关目就是包拯巧妙地运用人情可推的道理,轻易地断出了谁是生母,表现出包拯超人的智慧。再如《合同文字》中包拯发布刘安住死亡的假消息,然后告知刘安住的伯母“误杀亲子孙不偿命,若不亲,杀人偿命”,迫使刘安住伯母承认刘安住是自己的亲侄儿,并主动交出《合同文字》。包拯既不搜查,也不用刑,而是智赚合同文字,为刘安住争得了财产继承权。《后庭花》是一个案情非常复杂的公案剧,里面有两桩人命案纠缠在一起,充分展示了包公勘察案情的超人智慧。除此之外,几乎所有的“包公戏”中,都表现出他超人的断案智慧,这点,更使这一人物完美,正像《鲁斋郎》里张珪所唱的那样“再不言宋天子英明甚,只说他包龙图智慧多。”

第三,爱护民众、体察民情,具有人情味。元杂剧中的包公形象,不仅仅是威严公正、铁面无私的判官,而且还表现了他温和仁爱的一面,当然这是他对弱小的、善良的民众的。“在元代政治法无定守、法多有弊的现状中,他们(儒臣)往往是重情胜于重法。胡祗通主张'问狱以情';靳孟亨'为治以理而不以刑';杨维桢也明确地强调:'求狱不于其情,而欲以笔札求之乎?是言也,平狱之本也。'儒家一贯以德化为主而轻视法律,提出:'德主刑辅','以经决狱”'。因此,元杂剧公案剧里的包公也往往以“律意虽远,人情可推”(《灰阑记》)作为断案的准则,往往也显示出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包公形象的另一面。如在《鲁斋郎》里包拯出于仁爱之心收养李四和张珪的儿女,《蝴蝶梦》里包拯被王家母子有情有义、深明大义、敢作敢当的精神所感动,于是找了一个与本案无关的罪犯替代了王三,救了王三的命。特别是《留鞋记》,是包公戏里很有新意的剧作,展现的完全是包公思想中重情感的光彩面。它既是一出公案剧,同时又是一出很美的爱情剧,歌颂了秀才郭华和卖胭脂的少女王月英的自由爱情。郭华因爱上王月英而常去买胭脂,王月英也爱上郭华,二人约在元霄夜到相国寺里相会。郭华因醉酒,在相国寺里睡着,王月英推不醒他,无奈将一只绣鞋、一块手帕放在郭华怀里而离去。郭华醒来后发现了鞋与手帕后悔不已,便吞手帕自杀。郭华的仆人到寺中发现郭华死了,便扭送和尚到开封府告状。包拯根据绣鞋便捉拿了王月英,王月英说出真情,包拯让她到相国寺寻找手帕。王月英来到相国寺,见郭华口边有手帕的一角,扯出手帕郭华便复活了,包拯于是成全了一对有情人:“今日个开封府断明白,合着你夫和妇永远团圆”。包拯便成了捍卫年轻人自由爱情的保护神,从而使其成为真、善、美融于一身的完美形象。

第四,包公文化的现实精神。从元以后,包公戏长久不衰,直至今天的舞台影视。据不完全统计,元明清三代写包公的戏竟有31种之多。近世《京剧剧目初探》里也有34种包公戏。这些故事大多没有史实依据,多是人民群众的想象和创造。这些戏的共同之处是突出包公的正气、勇气和灵气,包拯往往并不是戏剧的中心人物,只是在剧情达到高潮时作为解决矛盾的关键因素而出现。从古至今,包公戏虽然千变万化,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包公是一种象征,象征着正义和公正。他执法如山,秉公断案,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上在人世间,下到阴曹地府,违法必究,铁面无私。艺术中的包公,实际上是老百姓心中的包公,包公形象已成为中华民族灵魂的一部分,同时也成了老百姓心灵的寄托。在生活的风风雨雨中,人们需要诉冤说理的地方,就有开封府的大门为他们敞开;在坎坎坷坷的人生旅途中,人们期望有敢于主持公道的人,于是就有包青天昂然端坐在大堂之上。千百年来,包公从朝廷走向民间,从历史走向生活,从现实走向艺术,从古代走向现代,是广大人民群众一种共同心理的产物,一种普通愿望的表露,一种集体意志的倾述。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目中,没有比正常的生活秩序、安定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了,但安定的生活环境是需要强有力的法和强有力的执法者来维护的。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目中,包公代表着王法、代表着公理、代表着人情。因此,在文艺作品中,无论是皇帝王侯身边威武庄严的包公,还是置身于平民百姓中谈笑风生的包公,这个形象的核心内涵和价值作用是一致的:有包公在就有天理在,有包公在就有公正在,有包公在就有人情在。这就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给予包公的历史评价。正因为如此,只要人们维护正义、惩恶扬善、渴望公道的心愿还存在,包青天的价值和魅力就不会衰弱,包公形象在艺术中就不会消失,影视舞台上的包公戏就会唱不完,演不完。

二、良吏、能臣--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的赞歌

公案剧不但塑造了包公这样的清官,还塑造了一些秉公执法、智慧超群的良吏、能臣形象。他们中首推的当属河南府六案都孔目张鼎。张鼎,《元史·世祖本纪》中记有其事,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十月,以“鄂州总管府达鲁花赤张鼎、湖北道宣慰使贾居贞并参知政事”。至元十五年(1278)六月,有淮西宣慰使昴吉儿入觐,言江南官吏太冗。元世祖加以肯定,又批评其他官员未反映此类情况。“近侍刘铁木儿因言:'阿里海牙属吏张鼎,今亦参知政事。'诏即罢去。”七月,以“张荣实、张鼎并为湖北宣慰使。写张鼎审案的杂剧主要是《磨合罗》和《勘头巾》。

《魔合罗》写李德昌外出做买卖,他的堂弟李文道更加胆大妄为、调戏嫂子刘玉娘。李德昌经商回来,路上淋了雨,病倒在一古庙,托卖魔合罗的小贩高山给他家送信。高山问路恰恰问到李文道,李文道听到哥哥赚了好多钱便起了坏心,他告诉了高山嫂子的住地后就到庙中用毒药毒死堂哥,劫走财物。等刘玉娘赶到庙里时,李德昌已不会说话,归家即死。李文道却反咬一口,说刘玉娘和奸夫通谋药死了李德昌,并以此逼刘玉娘嫁给他。刘玉娘不从,李文道就告了官。萧令史受贿,把刘玉娘判为死罪。刘玉娘被押到府里,府尹不加勘问就判了个”斩“字,恰遇六案都孔目张鼎,刘玉娘向他哭诉,张鼎看出了她的冤枉,认为人命关天,不能糊里糊涂地判人死刑。府尹限他三天内审清此案。张鼎从刘玉娘口中问出了卖魔合罗的人高山,由高山又追究出曾遇到李文道,又巧设计谋找到李文道犯罪的人证,最后处斩了李文道,为刘玉娘涮洗了罪名。《勘头巾》写贫民王小二经常得到刘平远刘员外接济,某日又来到员外门前,却与员外发生了一场口角说要杀了刘员外;恰好刘员外的浑家与太清观的王知观”有些不伶俐的勾当“,便唆使他杀了刘员外,两人得以做一辈子夫妻。王知观趁刘员外出门取账酒醉时杀了他,取头巾回来为证见。地方官审理刘员外身死的案件,听信刘妻的告诉,将王小二作为疑犯,虽然并无证据,仍然将他屈打成招。但是刘员外所用的头巾一直没有找到,负责审案的令史再次到牢里拷问王小二,王小二受刑不过,随口答道,头巾藏在城外刘家菜园里井口旁边石板底下。刚好有个卖草的庄家被牢头关在牢里让他给打草苫,听到了王小二的供词。令史审出了头巾所在,自然就要去取这件重要证物了,而那位卖草人出得门来却碰上了在附近探知动静的王知观,将王小二的供词说与他听,王知观得知后迅速将头巾藏到王小二所招供之地,奉命前去的张千顺利取到证物,此案遂定为铁案。就在王小二被处决时,六案孔目张鼎进衙办事,听到王小二喊冤,就想为他重新审理,寻找案中的破绽,却无法解释王知观何以知道头巾这件重要证物埋藏的场所。七弯八绕,闲谈中张鼎一不小心说起这衙门的屋顶哪怕加几张草苫也好,张千猛地想起那日去取头巾时,曾经遇到一个卖草人。张鼎找到了这位庄家,很偶然地,知道那天他曾经将王小二的供词说给王知观听,经由这条小线索,诱刘员外妻子说出真情,终于找到了凶手。

通过这两出戏,我们可以看到作为良吏、能臣的张鼎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行。第一,为官爱民、勤勉吏治。剧作者把人民理想中的良吏的好的品行都集中在张鼎身上,他为官不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或光宗耀祖,而是做官为民、报效社稷。因此,他不畏手执”势剑金牌,先斩后奏“的上司的淫威,说他”葫芦提“而翻他已判了”斩“字的案。他之所以敢如此,就是因为他认为:

人命事关天关地,非同小可。古人云:”系狱之囚,日胜三秋。外则身苦,内则心忧。或笞或杖,或徒或流。掌刑君子,当以审求。“赏罚国之大柄,喜怒人之常情;勿因喜而增赏,勿因怒而加刑。喜而增赏,犹恐追悔;怒而加刑,人命何辜?这的是霜降始知节妇苦,雪飞方袁窦娥冤。

这一点正体现出中国古代正直官员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意识到断案赏罚的公平性,不可因官吏的好恶而随意增减,唐代政治家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建议:”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张鼎正是这种为官理念的实践者,他主动请缨,重审刘玉娘的状子,而此案已是刘玉娘自招过并画了押,又是府尹已批了”斩“字的案件,足见重审的难度和他的不识时务。他原本可以轻松回去度假,也不必引起萧令史、府尹们的不悦,如果从中国官场保己的潜规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来说,张鼎是愚拗者,但他是民众理想良吏的榜样,故他才能置个人安危于肚外而为民伸冤。他认为:”受苞苴是穷民血,便那清俸禄也是瘦民脂,咱则合分解民冤枉,怎下的将平人去刀下死!“(《勘头巾》)这正是柳宗元在《送薛存义序》中对为官者的要求:”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所以,张鼎能励精图治,救民于危难,解民于倒悬,为张小

二、刘玉娘这些善良的弱小者主持公正,同时又使那些祸国殃民者尽落法网,得到严惩,他正体现出正义的强大力量!第二,廉洁自律,刚正不阿。他断判冤案完全是出自良吏的社会责任感,而不像污吏草菅人命,以求索贿。张鼎是”我从来甘剥削与民无私“,府尹也承认他”刀笔上虽则是个狠偻罗,却与百姓每水米无交“(《勘头巾》)。但在审案上他敢于坚持自己的立场,为民伸冤,《魔合罗》里,通过将张鼎与萧令史的对比,更突出了他这一点。令史贪赃枉法,收了李文道五个银子就把受害人刘玉娘屈打成招,判为死罪。可见,令史是十足的贪官污吏,更反衬出张鼎的刚正不阿。第三,审案时机智聪明,明察秋毫。张鼎善于从案件的细枝末节发现疑点,然后深入细察,分析案件精辟入里,推断案情逻辑严密,审讯疑犯准确有条,调查取证细致入微,所以他往往能抓住罪犯的心理特点诱其供出实情,达到惩恶劝善的目的。

此外,王翛然也是很成功的清官能吏的典型。他是金时人,金皇统二年(1142)进士。金人刘祁《归潜志》卷8载:”金朝士大夫以政事最著名者日王翛然。尝同知咸平府,摄府事。时辽东路多世袭猛安、谋克居焉,其人皆女真功臣子,骜亢奢纵不法。公思有以治之,会郡民负一世袭猛安者钱,贫不能偿。猛安者大怒,率家僮辈强人其家,牵其牛以去,民因讼于官。公得其情,令一吏呼猛安者。其猛安者盛陈骑从以来,公朝服,召至听事前,诘其事,趋左右械系之,乃以强盗论,杖杀于市。一路悚然。后知大兴府,素察僧徒多游贵戚家作过,乃下令,午后僧不得出寺,街中不得见一僧。有一长老犯禁,公械之。长老者素为贵戚所重,皇姑某国公主使人诣公请焉,公日:'奉主命,即令出。'立召僧,杖一百,死。自是京辇肃清,人莫敢犯。世宗深见知,故公得行其志也。公为人恬淡简静,颇留意养生。......其为吏之名,至今人云过宋包拯远甚。“由此可见,王翛然确实是当时的一个清官,所以杂剧作者也就喜欢将审案故事附会在他身上。写他审案的剧作主要有王仲文的《救孝子贤母不认尸》和萧德祥的《王俯然断杀狗劝夫》。尽管这两出戏都重点反映的是家庭伦理关系,前者歌颂”母贤子孝“,后者赞扬”嫂贤弟悌“,但仍然表现出清官能吏的公正精神,尤其是前者。杨兴祖母亲李氏是位贤德的母亲,面对贪而昏的官吏巩推官和令史毫不畏惧,指责他们”官人们枉请着皇家禄,都只是捉生替死,屈陷无辜。“清官王修然更可贵的是他对百姓冤苦的理解,对贪官污吏恶行的反省,因而他更具人性味。他认为”律意虽远,人情可推。重囚每两眼泪滴在枷锁上,阁不住落于地上,直至九泉。其地生一草,叫做感恨草,结成一子,如梧桐子大,刀劈不能碎,斧砍不能开,天地无私,显报如此。俺这衙门如锅灶一般,囚人如锅内之水,祗候人比着柴薪,令史比着锅盖,怎当他柴薪爨炙,锅中水被这盖定,滚滚沸沸,不能出气,蒸成珠儿,在那锅盖上滴下,就与那囚人衔着冤枉滴泪一般。“由于他有如此深刻的认识,所以他审案非常注意,绝不妄下结论,这充分显示了清官的人格风范。他告诫令史:”但凡刑人,必然尸亲有准伏,方可定罪。“他看着杨谢祖”一个寒儒,怎犯下十恶大罪?方信道日月虽明,不照那覆盆之内。我为甚重推重审?却不道人性命关天关地!“正是出于对人性命的看重,他才不怕麻烦,为民伸冤,惩恶护善,这正是公案剧中清官良吏的可贵之处。《延安府》中的廉吏李圭也是这样的正直之官,他决不做谄佞之徒:”咱人要一生谄佞,枉负了七尺身躯。"他有自己为

下载有用课虽尽而意无1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用课虽尽而意无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有用无用之辨哲理美文

    英国诗人拜伦去世时,举国哀痛。几个商人看见大街上浩浩荡荡的送葬的队伍经过,议论道:诗人到底有什么用?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人愿意去为他送葬?在这些商人看来,诗歌是毫无用处的——饥......

    燃 尽 无 悔 育 未 来

    燃 尽 无 悔 育 未 来 ——记哈市桥南小学校省级优秀教师赵家财 朴素而大方的装束,睿智又不失温和的目光,干练而又豁达的工作作风,不甘人后的上进求索中升腾的是一股青春朝气,心......

    同课异地尽展风姿

    同课异地尽展风姿 现场远程共享资源 ——清华伟新教育扶贫高中班主任发展培训总结 田顺 6月20日—25日,清华大学伟新教育扶贫班主任发展远程培训班在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举行......

    微课微而不微

    微课微而不微 东环路小学马超 【摘要】微课是最近几年新兴的一种学习资源,其蕴涵的价值很大,适宜在各学科中推广,当然也包括小学数学,而且目前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已经具备了实......

    说课五步法(有用的)

    说课五步法 郑逸农 总说: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一,说文本;二,说学生;三,说任务;四,说过程;五,说自我评价。以下依次展开。 一说文本 (三句话)该文本选自哪里,教学......

    人无信而不立

    人无信而不立 立身诚为本,处世信为基。古往今来,诚信是一个不变的话题,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石。“人无信而不立“,诚信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然而,从三鹿奶粉到瘦肉精,再到地沟......

    教学论坛千淘万漉虽辛苦,淘尽黄沙始得金

    千淘万漉虽辛苦,淘尽黄沙始得金 谈二次备课人们都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成就取得的背后是大浪淘沙的辛苦。而备课就是这淘沙之始。众所周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通......

    浅谈学而思直播课模式

    浅谈学而思在线直播课堂模式 互联网和教育近几年来发展非常好,腾讯,阿里,网易等几大BAT全投了。今天我也想浅谈一下对于学而思直播课堂以及辅导老师+在线模式的理解。 直播课(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