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教学综合训练课程总结
课程总结
在下学期参加学校安排的集体实习之前,我很荣幸的选上了课堂教学综合训练这门课,在这门课上我收获颇多,最重要的莫过于一份实用的详细教案的编写,以下谈谈我对这门课的理解。
首先,在以前的讲课中,总是草草应付,省去了很多教案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学了这门课之后,我了解到,教案的每一部分内容都是不可缺少的,它决定着你对本堂课的把握。
其次,相比以前,我更重视教学语言与教态变化。选择完美、精炼的语言作为教学手段,向学生传递有效的知识信息,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交流合作。再加端庄的教态,或幽默或夸张的教学风格,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想一想自己与这方面的要求差距真的十分大,也是今后我努力地方向。
最后,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我们还应充分重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实际状态。学生的学习状态有时并未达到教师的期望,学过的东西学生并没有掌握好,有时又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所以,课堂上,我们要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反应。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我们宁可不讲,让学生先放松一下,活动一下。学生没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一般也不能往下讲另一个问题。也就是说,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按照学生的实际状态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实效才是重要的。
第二篇:我理想中的“课堂教学综合训练”的课程模式
我理想中的“课堂教学综合训练”的课程模式
通过这几周的课堂教学综合训练教学,自己对一堂课的安排学到了不少了新办法,但更重要得是,自己从这几次的课里学到得,是一种看待课堂教学的新思路,一种安排安排课文讲解的新思考,还有对其他科目的了解。我想,除去课程本身教给我的技能,这些新的点给我新启示更重要,对我全新认识定义课堂教学有着极大帮助。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自己也对我们本门课程教授有了些新想法,总结起来,我想的这门课的课程模式可以用“能学,能玩能交流,能实践”来作为我的一个设计思路。
一、能学,选择授课内容
我们平常的一节课是45分钟,老师给我们的授课知识内容量比较多,要学习的点也比较多。但我们可以从同学们自身需求出发考虑,我们班级基本都是大四的同学,我们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我们已经完成了师范教育最重要得一个环节——实习。
实习是师范生教育中最贴近实际情况的时候,也是我们第一次把自己所学所想,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实践和运用的时候,想必大家都多老师这个职业,上课这个“事业”,有了一次大的认识,自然也就会有新的困惑。那既然这样,我们不妨课前做一个调研,收集大家在教课期间遇到的不懂或者棘手的问题,甚至实际操作和自己所学有冲突的部分,做一个总结,对症下药,把同学们急需的问题答案作为讲解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第1页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授课,老师能直接拿到当年同学们最难以解决得问题,同学能快速学到自己的所需,而老师也能掌握一段时期内某些问题的频率和趋势,更好地修改自己研究方向,对这门课整体而言,也是和时代合拍的一个切入点。
二、能玩能交流,学生自己当老师
平时的专业课程和部分教师教育课程,基本都是本学院各自组织上课,这是我们现阶段的实际,但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普遍“醉心”自己学科,而不闻窗外事。
首先我们得承认每个学科有自己的特点和专门适用的教学方法,但万变不离其宗,教学都是“课堂、学生、教师”有机组合起来的整体。我们平时上课完全可以借助我们这个课程跨学科、跨教法、跨学段的优势,让同学们把自己擅长的东西拿出来,和其他学科的同学合作,碰出火花。
就比如有部美国教师主题电影,讲述一位老师去贫民区的一个以“混毕业”为目的的中学教书,为了教授历史课,他用孩子们喜欢的rap组合了美国历史事件,而这样的方法让这批孩子第一次能真正做下来上课并记住了这些事件。这可以是对我们的启发,我们可以这么做吗?答案是完全可以。
我们完全可以尝试把化学和语文结合,让喜欢化学表达式的理科生们可以用他们喜欢的模式来感受诗词;也可以尝试地理和音乐结合起来,让文艺的文科生用熟悉的歌曲来帮助他们记地理知识。平时的我们可能没有这个机会,而这门课上,我们就可以做这样的尝试,我第2页 们把这些做出来,大家一起来当次小学生、中学生,来感受这种跨学科的魅力。
三、能实践,以练带讲
这门课的设立,作为西南大学师范生系列教育必修课,就是指向课堂,指导教学,是为“预备役”的新老师们来一次热身,来一次训练。
我们不妨联系附近的一个学校,在周末或者协调出一个时间,把各个科目的同学按学科和学段分组,一组承担分到的某个具体班级一段时间,这样同学们可以真正地在学完相关知识后再一次实地练习,再一次直接面对活生生地教学实体,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去观摩,这些课结束后,老师同学和讲课的本人都来对这次授课提问题,找缺点。
但不是把这仅仅当成一个“大家来找茬”的游戏,更重要得环节是,每次固定一个同学把这些问题整理下来,分类好。也是分组分配这些问题,接着同学们各自给自己的这些问题来“匹配”答案,去找名师大家的相关讲课视频、相关论文等等方式,找到一种解决方法。这时候我们再讨论,这些方法适不适用我们的问题、那我们找到的方法适用什么场景等等。
这个过程,我们的目标不是真正“找到”某个问题的答案,而是找到一个假如自己遇到这种情况自己能用的方案。
后记
我所设想的课堂,大家可能不会太“正襟危坐”,我的出发点更多得是关注我们现阶段师范生课程自己感觉到的一些不足,比如部分
第3页 师范生课程设置理想化的问题。
在这些课里,我们假象中的学生都是一个个坐在台下的“乖宝宝”,他们都能积极配合老师,活跃课堂,可实际中我们遇到的恰恰相反,活跃的学生可能大多数时间在捣蛋,能配合老师的学生都很“安静”,课堂死板和沉闷。我想,那我们可以借助这门综训课的平台,提前把问题暴露出来,大家有机会去找到一些方法,不论是自己想到得,还是借鉴他人得,我们能预备一些方案来应对。如果真的可以收到这个效果,这门课无疑会更加成功。
第4页
第三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综合评价表
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评价表
被评价者姓名评分(总分100分)
评价内容权重 单项评分
1、讲课有热情,精神饱满,有感染力,能吸引学生注意
2、讲普通话,字音正确,语言流畅,语调抑扬顿挫,舒缓适当
3、教态端庄、自然,能利用手势加强讲解的感染力,有适当的眼神交流
4、导入目的明确,导入方法与新知识联系紧密,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5、教学目的明确、具体,符合教学大纲要求,与教学内容一致
6、讲解简练、清晰,有条理,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思维
7、板书(或PPT)层次分明,有条理性,重点突出,有启发性
8、教学演示操作规范,示范性好,指导学生观察,与讲解结合,有启发性
9、提问目的明确,紧密结合教学,对答案能及时分析评价,强化学习
10、课堂秩序良好,气氛自然,学生注意力集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
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评价表
被评价者姓名评分(总分100分)
评价内容权重 单项评分
1、讲课有热情,精神饱满,有感染力,能吸引学生注意
2、讲普通话,字音正确,语言流畅,语调抑扬顿挫,舒缓适当
3、教态端庄、自然,能利用手势加强讲解的感染力,有适当的眼神交流
4、导入目的明确,导入方法与新知识联系紧密,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5、教学目的明确、具体,符合教学大纲要求,与教学内容一致
6、讲解简练、清晰,有条理,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思维
7、板书(或PPT)层次分明,有条理性,重点突出,有启发性
8、教学演示操作规范,示范性好,指导学生观察,与讲解结合,有启发性
9、提问目的明确,紧密结合教学,对答案能及时分析评价,强化学习
10、课堂秩序良好,气氛自然,学生注意力集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
第四篇:《运动训练学》课程总结
2016—2017第一学期《运动训练学》课程总结
本课程共讲授十四章内容,分别就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运动员技术能力及训练、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多年训练过程的计划与组织、运动员训练过程的计划与组织、训练同课过程的计划与组织、参赛的准备、进行与总结、项群训练理论等内容进行了介绍。本学期,通过运动训练学这门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学生基本掌握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应用运动训练学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了国内外运动训练学研究状况和发展动态,培养了学生对运动训练学的兴趣和能力,为毕业生能够胜任体育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
该门课程为指定选修课,共32学时,2学分,授课对象为体育系2011级1—6班,体育教育专业方向的学生。该班每周授课2学时,共16周。授课形式主要有理论讲授、课堂讨论和完成作业。讲授内容主要依据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教学手段主要是多媒体课件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为了达到教学目的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性形式,来完成运动训练学的内容,并结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完成。
本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该班共有学生26人。整体上看,上课学生认真听讲,积极配合教师教学,认真思考问题,课下基本按时完成作业。在本门课程学生试卷的分析中,参加考试10人,考试人数占总人数的100%,缓考同学均是参加学院的顶岗实习的同学;所有参加考试的学生都通过了考核,没有不及格学生。从学生考试试卷看,学生答题有一定的条理性、清晰性以及全面性。虽然部分同学在案例分析题的回答上不够全面,判断题上知识运用还不灵活,但重点知识把握较好。总体而言,成绩较理想。
第五篇:综合实践课程总结
综合实践课程总结
在本学期里我担任八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激发兴趣,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面向少数学生培养特长的活动,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给予每一个学生自主活动和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
二、教师是参考学材组织学生活动,而不是教学生用书或教学生活动。
本学期教材是教师组织活动时的一个参考,教师还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因地制宜,创设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不要受学材的框架的约束。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要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要重视活动的自主性,鼓励形式多样性。
三、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需要怎样的指点。针对这些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而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结论。学生的探究活动可以是多种结论,也可能是没有结论的。有些活动还可以向纵深方向不断延伸和扩展,甚至超过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四、不要用同一个尺度去评价所有学生 本课程重视过程评价,重视评价的发展功能。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有不同兴趣和能力水平,如果教师用同一个标准去评价学生或以等级评分的方法去评定学生的表现,会就使一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达不到评价的发展功能。本课程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只要学生在自己的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应该给予鼓励。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没有教师的指导,再好的课程也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活动的组织、内容的选择,甚至有些活动在实际操作上,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辅导。教师对落实本课程,提高活动课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仍处于主导地位,只是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仅是活动过程的参与者、组织者、帮助者,更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和学生之间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民主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