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学习能力培养
高中语文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形成的。任何教师不可能教会学生一辈子所要学的知识,即便是给学生传授了最新的知识,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开始新生活,这些知识也会很快淡忘,为此要培养语文学习能力。
一.互动教学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学生课堂上极为想做的事,就是有自主学习的用武之地。语文学习不仅是
教师讲演好,而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参与率越高,学生的学习动态越高,课堂效
率及其效率就越好。
因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自主学习的实践者,学习过程的掌握者,学习成果的体验者,所以应更多的让学生参与创建完成教学内容,体验自主学习,教师的作用仅是给学生创作一种学生能独立探索,勇于创新理论,提供实
践场所,而不是给现成答案。
二.实践教学让学生实现自主,体验自主学习的成就感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教师围绕“语言、文学、语法、篇章结构”等知识。满堂灌输,即便加入了一定的课堂活动,也多以师生单一交流为主。或以少数学生的表演为主,大部分学生学习的重点受限制。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下降,兴趣不浓,语文成绩也下降了。为避免如此,课堂上许多内容利用实践活动的形式来完成,朗朗读书声可以加深感悟。讲故事可以增加语言的感情色彩和语言的形象表达。小组专题讨论,大家集思广益,丰富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在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提高成绩,增强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社会大教堂实施专题实践,学习感触甚于课堂,让我们去大胆实践。
第二篇:高中语文作文能力培养
浅谈语文作文能力培养
【摘要】在这语改大背景的前提下如何改进作文教学是值得研究的。新课程作文教学不是否定以往的教学经验,而是批判的继承和发展。如何让学生写出文质兼美、富有个性、具有创意表达的文章,是当前语文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关注学生的心路成长历程,让学生通过自主写作充实学生的精神,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是新课程写作教学的应有之意。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既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培养,也包括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品位的发展和提高。其中,阅读理解与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综合能力教学方法作文批改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写作的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写作的兴趣和自信的培养上,让学生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将被动地“要我写”转变为主动地“我要写”。学生要“对写作有兴趣”,要“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的自信心”。把写作教学的情感态度目标重点放在兴趣、自信、习惯的培养上,这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的。《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真实与诚信。
培养高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重视“写”在整个语文综合能力构架中的支柱作用,指导学生热爱习作,练就学生扎实的写作功夫,在高考中写出写啥像啥的作品,使之获取较高分值,历来是同行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作为指导者,首先应当树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全局观念。既要辩证分析学生通过初中阶段所进行的一系列作文训练而达到的水准,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指导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无论在指导思想方面,还是在具体实践操作方面,都应有周密的计划性、严密的科学性、训练力度的强化性,行文运笔的深广性及灵活性。
如果把一堂课比作写作,那么导语就是写作的“凤头”; 如果把一堂课比作写作,那么课堂上声情并茂的讲解就是文章真挚情感的再现;如果把一堂课比作写作,那么黑板上一笔一划的板书,就是文章的卷面、文采,它能深深地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睛。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作文是什么?作文就是生活,写作就是对生活的感悟;作文是什么?作文就是情感,写作就是自我真情的表白;作文是什么?作文就是个性,写作就是张扬自我的风采;作文是什么?作文就是思想,写作就是作者的独立宣言;作文是什么?作文就是创造,写作就是展示探索的成果;作文是什么?作文就是审美,写作就是表达美感享受。
教师应针对不同类型作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尽量让学生更形象更客观的去感受身边的生活,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否定那种向文章套用现成的模式,忽视从生活中提炼、取舍、改造。让学生懂得从生活中吸取素材,学会按中心组织材料。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的世纪,人才最高的本质在于创新,而创新的有利工具就是思维。创新作文就是要抓住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打开学生思维的“黑箱”立足于一个“创”字;植根于现实生活,强调一个“新”字,重视积累,看好一个“活”字。从这三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求异思维方式以及丰富的想像力,使他们有创新意识。
“作文要做到观察、思维、表达密切结合。”要写作作文,观察是第一步。观察是否深刻、细致,直接关系到文章质量的高低。观察深刻,感受、体验深入,就能触发写作动机,发现题材价值。学生的观察往往是无目标、无秩序、出于好奇看热闹,或是走马观花。利用多媒体软件的良好交互界面和多媒体的超文本结构,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采用不同的观察方式,有效地
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以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培养观察力的关键是使学生学会观察的顺序和方法。在指导学生对本地特产枫树辣椒的实地观察时可按照枝、叶、花果的总分顺序,利用多媒体训练学生按顺序观察;又可指导学生进行与其他的辣椒比较的方式观察。由于多媒体提供的情境比课本更生动、更真实,能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而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激发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有了观察兴趣,教师再指导学生制定观察的计划,能使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根据计划,以名著为脚本,制作不同景物,如日出、日落,海、春、夏、秋、冬,花草树木的多媒体软件,引导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边观察边思考。由于多媒体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有利于学生观察习惯的养成。图文音像并茂的情景,令学生心动,学生能自然调动各种感官去细心体会海的形貌、色彩、音响、动静、冷暖、明暗,习惯便自然养成。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师应是运用语言的典范,语文课导语应做到简洁、明快、新鲜、活泼,以利于学生尽快入情入境。能不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一堂课的开场白十分重要。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富有美感的“开场白”或引起悬念,或拨动琴弦,或无疑处设疑。用这些方法激起学生好奇的涟漪,荡起想象的浪花,使学生很快进入研究思考问题的境界。这种开场白的效果犹如“春色满院关不住”的“一支红杏”,让学生在内容展现前先感到生机勃勃的“春天”。从心理上讲,学生每学习一篇课文,都要产生一种新鲜好奇感,教师可以利用这种觉悟,精心设计开场白,以便使下面的整个教学进程左右逢源,水到渠成。
语文老师,一般都会在注重课内作文的同时,对学生的课外作文提出一些要求。而我多年来,更重视课外作文。所谓“为主”不是指课内作文的篇数比课外的练笔还要多,而是说主要看重的还是课内作文,把课内作文看作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把课外的写作看作是辅助手段;对课内作文花时间多,用心多,精心计划,精心批改,而对课外作文,则任其自由发展。我对这种做法是持反对态度的。因为课内作文虽然对于培养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一定的要求作文的能力很有效,从应试这个角度讲,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子,但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始终是被动的,思想受到限制,思维受到限制,因而很难有佳作出现。况且高中作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所以,我在作文教学中就注重了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相结合,侧重于课外作文训练。
在学生的课外作文上,首先要努力丰富学生课外作文的内容,我经常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引导他们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写作的触发点,关注国内外焦点问题,从生活中找素材,提醒他们要特别关注自己,要以敏感的心去体察生活中的每一个微小的变化,更要对自己内心的微妙变化时时刻刻予以关注,因为文章都是心灵的产物。而这些在课内作文中不可能都一一涉及到,引导学生在课外将自己一时的感悟,点滴随想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再现出来。既能使学生感到有内容可写,又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事实证明学生的课外习作中往往比课内作文质量更高,内容更充实。
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批改作文,学生看评语”的现象。这样,学生不仅得不到修改、推敲方面的锻炼,还会错误地认为修改作文是教师的事,养成写完了事的不良习惯。这对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极为不利。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替学生改作文”为“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把作文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有的达不到最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或是知识面窄,或是只从自己的认识角度看作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采取互改的方法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互改前,老师要根据本次作文的训练要求,提出本次修改的主要任务,然后学生之间互相研究修改,互相扬长避短,共同提高。很多记人、记事的记
叙文均可采用这种方法。
比如,讨论互改法,就是大家常用的一种方法。先把学生按作文的不同水平分成四至六人为一组,要求每个人都阅读其他人的作文,如遇到自己认为需要修改的地方,应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改,并征求小组成员的意见。教师可规定一些讨论范围。如文章的立意、分段、字、词、句、标点等是否正确,要求每人都发表见解,发现问题,取长补短,然后再让作者根据建议自己修改。对有争执的问题,老师要给予点拨解决。这种方法可集思广益,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举一反三,打破学生思维定势,在辩论中能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作文修改方法。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是我们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作者潜心构思、字斟句酌过的。一句话,一个词,无不凝聚着作者的心血。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了解作者谋篇布局、谴字造句等多种方法,教师运用学习迁移的规律,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修改作文中来,提高修改作文能力。多给学生独立读书、背诵、品位的时间,对学生功能喜爱的教材篇目,可多学精学,适时将课外的美文佳作引入课内,作源头活水;注重感悟,重视阅读的整体性和文气文脉。教师要激励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空尽情翱翔。
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宁说不写。而听、说、读、写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因此,可以以“说”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写作文时也有话可说。如果能在语文课堂上重视学生口头训练,同时进行说写结合的训练,这无疑是具有新的意识的突破性改革。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这是为完成作文总体目标的奠基工程之一,在平时的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谚语的机会,让他们不惧于任何场合,在任何情况下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向别人倾吐出来,而且有意识地把学生功能的口头表达与书面作文直接挂钩,由观察到说话,由说到写,说写结合,以说促写,不断协调说与写的关系,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会得到稳步提高。
第三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能力的培养》论文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能力的培养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打开了我们一个一个的为什么,让我们认识了许许多多的未知的邻域。那么何谓“问题意识”呢?笼统地是指一个人提出怀疑、反思、批评的思维方式。人们在认知活动中,对实际问题或现有理论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人们积极思考,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人类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作为思维的驱动力,强烈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学生头脑中只有存在问题,才会主动去思考,才会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才会积极去学习知识,知识的获取对于他才有意义。新课程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心理机制。新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中一味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就是要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就是要突显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践。
达尔文说:“方法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要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一定要加强方法的指导。下面,结合自己语文教学的实践,谈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些有效方法。
一、从文章的主旨中提问。
这种提问,直接指向阅读目标和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并且阅读着力点集中在文本的重难点,具有很强的集中性,在阅读中起到导向作用。因为人们阅读文章时,不可能对文章中每一词语、每项内容都进行同等深度的信息加工,而
是选择对文章某些部分作精细加工,对另外一些部分作粗略加工,甚至忽略不作加工。在阅读中,围绕文章的主旨内容进行质疑提问,正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为完成阅读目标而需要深人加工的信息之上,使信息加工更有效。如阅读教学《<呐喊>自序》文章篇幅较长,理解难度较大,再加上学生对学习鲁迅的文章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教师很有必要把学生的阅读关注力聚焦到对文章的主旨性段落的品读上来。教学中,笔者通过图表迅速整理了鲁迅在少年和青年时期的“追梦行动”,随后花大力气和学生一起研讨了文章的7、8、9、10四段,就作者在文学救国的梦想破灭之后的心态、情感以及反思重点进行了质疑提问。通过对这几个揭示文章主旨的段落的交流研讨,学生能有效突破本文的难点,从而很好的理解鲁迅这一次次痛苦的选择,并不是为了自己获取更高的地位和福利,而是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一路的艰辛充分展示了一个伟大灵魂的高尚品格,展现了他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二、从重点词句、语段的隐含义中提问。
阅读文章总是从词语到句子,从句子到段落,一边阅读,一边把文章的各个词语、各个句子、各个段落的内容联系起来,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如果对部分语句、段落不理解或理解不透,自然影响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因此,对语句、段落的隐含义的质疑释疑,无疑是阅读的基础。对语句、段落的隐含义的理解,一不能离开特定的语境,二不能忽略写作的背景。切不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因此,在品读课文重点句段时,尤其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遇到和日常生活、日常概念、科学观念等不一致的情形,产生疑问;让学生面临需要加以解释的事实,产生疑问;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新设想,并检验设想,进而产生疑问;引导学生在比较、对照事物和现象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比如《荷花淀》中有这样一段情景描写: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他们几个呢?”
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呢?”
“睡了。”
“小华哩?”
“和爷爷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这段对话粗看起来不过是一般的家常对话,但细细品味就会对产生疑问:妻子为什么总对“他们几个”特别关注?为什么水生的脸有些涨红,说话有些气喘?妻子从丈夫的神情举止中预感了什么?要准确解读这些词句、语段的隐含义,就必须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细心揣摩,品味,体验。
三、通过变换角度提问。
人往往会困于思维定势,习惯于沿着常规的方向思考问题。在引导学生质疑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独辟蹊径,获取独到的见解。如《雷雨》、《项链》的阅读教学。《项链》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一直被视作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典型,是否能摈弃阶级分析的种种偏见,发现人物性格的另一闪光面──格守信誉,自尊自强,吃苦耐劳?教师就是要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释疑,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用原有知识经验激活问题。
在阅读中运用学过的知识、原有的生活体验来质疑课文,会促进更丰富的思考。如阅读《雨霖铃》,(人教版普通高中课标标准实验教科书 必修四)可以联想过去读过的一些送别诗句思考:同是送别,各描写的景物是什么?各表现了什么样的胸襟?各体现了怎样的风格?
语言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同样的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同样的表达又可以有不同的含义,阅读文章,要善于用学生头脑中积存的知识经验激活问题,于无疑处生疑:为什么《鸿门宴》中项羽不追问项伯为何要替刘邦说情?《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那么美丽能干,为什么焦母不喜欢呢?刘兰芝“左手持刀尺,右手持绫罗”,她是“左撇子”吗?
其实,阅读中提问的方法途径很多:从课文题目提问;从课后思考题提问;从结果追问原因;从原因问结果;从课文的表达技巧方面“提问题”:从标点符号处质疑;从文章的细节描写处质疑;从人物、景物描写处质疑;从文章的过渡质疑,从文章内容顺序处(文章思路)质疑等等,在此不一一赘述了。
总之,在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这不仅对他们理性思考能力有帮助,还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参透课文的精髓。这些都是我们新课改所强调的能力的培养有益的。
第四篇:浅谈学习能力的培养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m 7一,问题的提出及界定。
我们常说某某同学会学习,成绩好;某某同学学习得法,学习效率高;某某同学学习很刻苦,可是成绩上不来,等等。这些说法归根到底,指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
所有的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会学习,有方法,各种能力强,是学习的主人;所有的教师也都企盼着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学习有法,会学习,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些希望和企盼说到底,还是一个学习能力问题。那么,什么是学习能力呢?
学习能力是指人们顺利完成学习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学习过程中各种具体能力的综合概述,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等等。学习能力的大小、强弱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率,也决定着学习目标的完成,同时影响着一个人的各种潜能的发挥。学习能力随着人的身心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提高的,它与学习是两个不同概念,它们即有区别又有联系。学习是认知过程,也是信息获得、存储、整合、加工和输出过程,它是客观作用主观并能产生一定的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习能力属个性心理特征,而学习属于心理过程,这是它们的区别。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存在于学习过程之中。
二,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提高的,因而在培养学习能力时,必须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与时具进,因势利导的进行培养。
(一),学生的学习特点。
1,间接性、局限性,学生学习的内容主体是人类认识世界成果的在现,学生课本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因 而学生学习以间接知识为主,同时其内容又受政治、经济和教材编写等多种因素限制,学生的学习又具有局限性。
2,规范性,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学校里进行的,学校根据国家教学安排,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情况,通过班级制教学形式,有计划、有组织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因而学生的学习具有规范性。
3,被动性。
学生的学习从内容到形式,均体现了外因对内因的限制,有些又具有强制性,因而学生的学习具有被动性。
(二)学习能力的培养途径,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特点,明确了教师的职责,掌握了培养方向,那么,应该怎样进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呢?
1,善于了解 解决动机问题
心理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的需求高低直接影响着其行为效果,感兴趣的事,乐意做的事,其主观行为是主动的;虽然个体行为伊始具有被动性,但行为目标明确,个体经过努力可以达标,其行为可以表现为意志行为。因此,培育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从解决心理动机入手,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争强必胜信心。
2,教导有方 解决方法问题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重在导上,学生的学重在法上,教导有方,才能使学生的学更有效率,学生才能潜移默化的把科学思想内化为自己的学法,其学习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3,指导监督 培养学习习惯
学习是一个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无疑对学习的各种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大有益处的。学生正在心处于身心发展和习惯形成时期,教师要依据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水平,指导和监督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的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
(1),养成制定计划的习惯
指导学生制定日学习计划、月学习计划、学期学习计划,让学生明确每天什么时间干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心中有了数,学起来主人的意识也就强了。
(2),养成良好的听课的习惯
教学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学生的学习主体也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因而,引导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很重要,一般讲听、记、思、解,注意力集中,会听课是指跟上教师脚步,听思路、难点重点的解决;记方法、知识点和特征题的解决,要有课堂笔记;积极思考课上问题,用什么知识解决,解决思路,换个途径能否解决,形成思维程序;善于动手解题,注重解题规范性。
(3),学会记忆养成及时主动消化和收集习惯
没有记忆就没有学习,没有主动消化和收集就没有巩固和提高。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记忆有效有个三时间段,即每天早晨起来后一个小时、上午八点到十点、晚上入睡前一个小时,称为黄金记忆时间,善于归纳、经常回顾、手脑并用是很有效的记忆。学生通过做作业、作练习、提问讨论、实验操作、收集典型题和自己易犯错误题等途径,来内化和巩固知识,同时在此过程中也会温故知新,思维力得提高,学习能力得培养。
4,为人师表 激励培养
教师是和学生学习在一起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告诉我们,易模仿、崇拜、心血来潮和意志脆弱等,这些即学生的弱点,又是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很好的切入点。教师的举止言行和人格气质直接影响着学生,有道是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起到示范和榜样作用。教师要善于运用管理职能,恰当好处地激励学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战胜挫折的能力。这样做,无论对学生的心理还是行为,特别是对学习行为都是大有益处的,模仿与崇拜内化为自己学习的行为动力,激励与磨练使学习行为变成意志行为,学习能力将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特点是千差万别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要用心研究,认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提高,教师的劳动价值才能有效的得到体现。文 章来
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m 7
第五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反对传统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一、创设情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首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传统的教学理念使不少教师把课堂当作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在不知不觉中垄断了学生的学习主权。而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本应该具有自己支配学习时间的权利。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保证学生拥有自己支配的课堂自学时间,这是自主学习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安静地自读自悟的机会,真正落实从学习过程走向知识的体验,达到自得的效果。其次要确保全体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应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使所有学生都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对“学困生”还要有一个倾斜政策,不但要多给他们表现发挥的机会,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
二、教师应做引领学生发展的导师
1、多导读,少讲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要引导学生多读,或默读、朗读、品读、分角色读、表演读、跟录音读……或齐读,或个别读,或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读,或小组竞赛读……不同的读法,不同的形式,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读懂,自己在读中去感悟文章的真情,去感悟人生的真谛。教师少讲一些,做到学生能读懂的地方不讲,学生通过讨论能理解的问题不讲,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能解决的问题不讲,优生能帮助差生解决的问题不讲
2、多情趣,少刻板。语文课要上得情趣盎然,应杜绝一板一眼地照本宣科,杜绝统一,杜绝标准答案;课堂上要允许学生插嘴,允许激动的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表情达意,允许学生出错。在语文课堂中,即使是教学生字,也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有的教师把学生读书的方式教得整整齐齐,还自以为“漂亮”,殊不知这种追求统一、追求标准的刻板教学方式曾扼杀了孩子们的多少灵性。作为教师,何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记忆的支点,寻找震撼学生心灵的情感,为何要像填鸭子似的硬“塞”知识给学生呢?
3、多民主,少特权。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权威”角色。教师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师生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小学语文课堂也应该成为民主化的课堂。在此,教师没有特权,教师应做的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作适当的点拨,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一个学生都没有特权,任何一个人也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合作的伙伴关系,全体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和权利。
三、提供实践空间,巩固学习成果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也是“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我个人认为,这个“实践”应该包括阅读实践和生活实践。阅读实践就是引导学生获取间接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而生活实践,简单一点说,就是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现行语文教材就体现了要引导学生亲自实践的开放性教学的特点。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实践的空间。总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大胆探索,放开手脚,努力构建一种自主发展的教学环境,创建和谐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