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选题角度参考
《高等学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研究》选题角度参考
1、高等学校宿舍文化建设研究综述
2、宿舍文化的产生、分类与特征
3、宿舍文化的影响因素
4、宿舍文化的功能
5、宿舍文化与学生成长成才
6、宿舍文化与学风培养
7、宿舍文化建设的原则、目标、方法、步骤
8、宿舍文化建设与学校制度建设
9、宿舍文化与社会核心文化
10、宿舍文化建设与学校培养目标
11、宿舍文化与人本关怀
12、宿舍文化与学校历史
13、宿舍文化与地域文化
14、宿舍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15、宿舍文化与校园环境文化
16、宿舍文化建设的前瞻性
备注:以上选题仅供各位老师和同学参考,希望大家积极创新,从各自的角度来自拟题目对“高等学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第二篇:毕业论文选题角度
基于顾客感知导向的品牌定位策略 基于顾客让渡价值的品牌社群构建 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对比研究
新型品牌管理路径选择——以顾客终身价值为中心
顾客体验对服务品牌忠诚度影响的实证研究──以电影放映业为例 顾客感知价值与品牌承诺关系的实证分析
品牌形象对顾客满意度影响的解析——以中国卷烟行业为例 我国手机品牌顾客忠诚度研究
超市自有品牌顾客满意度实证研究——基于江苏徐州易初莲花超市的抽样调查 浅析基于顾客认知的品牌延伸策略 基于顾客价值的品牌管理策略研究 顾客视角的服务品牌权益的形成机理 顾客高度卷入情境中品牌忠诚生成机理研究 论服务性企业顾客体验的品牌化建设
顾客体验对服务品牌权益的影响机理——基于百货商场的实证研究
供应链环境下战略联盟与虚拟企业的比较研究 基于和谐度的虚拟企业利益分配策略研究 应用虚拟营销网络提升制药企业核心竞争力 从戴尔的经营模式看供应链企业的虚拟整合 基于虚拟企业理论的我国核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虚拟企业创新能力分析
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基于虚拟组织模式的探讨 JIT环境下的物流企业虚拟化风险管理问题 物流企业的虚拟经营模式研究 企业虚拟生产的外包战略探究 论虚拟企业盟主的知识管理战略
我国虚拟咨询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虚拟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竞争力管理分析 浅析中小型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 产业化背景下虚拟住宅企业构建研究
海峡西岸经济区虚拟企业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虚拟企业信息共享问题研究 建筑业企业竞争与虚拟组织
基于虚拟社区的企业战略营销模式研究 基于价值创造的虚拟企业稳定性研究 农业虚拟企业业绩评价研究
企业网络的竞争合作性及其比较——以战略联盟与虚拟企业为例 虚拟企业核心竞争机制中的战略行为关系 温州中小企业虚拟经营的竞争优势分析 虚拟企业的价值体系及其竞争优势分析 虚拟企业的经济本质及竞争优势 虚拟企业竞争优势的构建
中小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虚拟战略联盟 虚拟企业与合作竞争 虚拟经营下的企业竞争对策
流通现代化对促进和刺激居民消费增长的机制和途径研究 新形势下搞活流通与扩大消费的思考
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对农民消费的影响——基于有序probit模型的研究 黑龙江省酒类生产流通消费及发展对策研究 我国体育服务产品的消费及流通应对策略
美、日、韩扩大农民消费的对策比较及对中国的借鉴——基于流通视角的研究 福建粮食生产流通与消费协调机制研究 农村流通体系对农村消费需求的影响分析
关于南昌市当前各类消费凭证市场流通状况的调查 30种贵重及大宗常用药材品种的市场流通现状调查 重庆商贸流通产业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北京市区流通领域生鲜牛肉及制品市场调查报告 基于供应链视角的化肥流通市场研究 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的构建模式及发展趋势 基于现代物流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 福建省农产品流通模式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现有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分析 流通创新对产业效率提升的影响 联营商品流通的管理与核算初探
关于中国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问题的战略思考 提升我国流通产业竞争力的思考 我国城乡流通业协调发展初探 关于完善农村流通渠道的几个问题 我国城市流通体系模式及政策选择
湖北省流通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性分析 大连市农产品流通模式
对大力发展旧货流通业的思考——以重庆为例
电子商务环境下服饰业流通模式研究——以PPG公司为例 农机流通连锁模式利弊互见
基于优质农产品供应链的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研究 “海岛模式”对舟山蔬菜流通体系的启示
第三篇:从论文评审角度来看论文选题
十二月二十一日,全市高中教师论文评比工作在技工学校进行,由教科所领导冯锋勇副所长组织,本人有幸也参加了这次论文的评审工作。
这次评审的论文共有二百二十五篇,而参加评审的评委只有九人,我们虽然分成二个组,减轻了评审的负担,但一个上午每人也需要审阅一百十多篇,时间紧任务重,上午八时半开始,一直到中午十二时多才结束。由于时间紧,我们不能在一篇论文的阅读上停留过多的时间,没有时间细细的阅读,只能从整体去把握文章,而且重点从题目着眼。
“花香蜂自来,题好文一半”,一个新颖别致的题目,往往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然而在评审过程中发现,许多论文题目出现的问题比较多。
第一,文章与题目不是十分吻合。
题目之于文章好比帽子之于头,取题目应恰到好处,题目太大太小,对于文章来说,就好比帽子太大了不合头皮,太小了又戴不上。如果题目与内容连一点联系都没有,那就好比是把袜子套在头上了,这是文不对题。而这次评审中出现这种情况的也不少,当我们看了题目后,文章一路看下去,根本找不到题目所包含的意思和内容,正文与题目互不搭界,没有关联,当然怀疑是抄袭的情况也有。
第二,从上级文件看,要求体裁是论文,但仅从题目看,文体不对的文章比较多。
如“班团活动设计”,显然这是一个设计报告,而不是论文;又如“我的VB复习课”,显然这是一节课的记录,而不是论文。所谓的论文应该具备三要素:论点、论据和结论。或者应该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是解决问题,所以有许多文章不完整,只是提出了问题,罗列了一大堆问题,但最终没有解决问题,不了了之。
第三,题目宽泛无边甚至不能说明问题。
题目过大,很难抓住文章的要害处进行细致深入的论述,只能是一个初学的游泳者站在岸边叫叫嗓子,摆摆样子。常见文章的题目一是概括内容式的。也就是一看到题目就可以预知整篇文章的大概内容。二是揭示中心式的。即透过文章的题目就可以知道本文是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主题,揭示一个什么样的中心。如“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品德养成”,“谈高中语文教学促进学生高效发展的实践策略”,前一篇“课堂教学”的定语太大,最好框定某一学科,范围就小,小就易抓住中心论述。后一篇“高中语文教学”和“高效发展”这二个词包含的范围又是海阔洋洋,一篇二三千多字的文章不可能让你有“海阔凭鱼跃”的容量,所以文章只能点到皮毛,很难入木三分。再如“被技巧蒙蔽的教育”,表达不完整,意思不明白,让人不知所云。
第四,题目阵旧老掉牙。
一个好的文题好比一种产品的广告,用最简约的方式道出产品最吸引人的地方,一下子就抓住消费者的心理,这才是最成功的广告。同样,一个好的文题应该是一下子就抓住读者的心理,让人急欲读文,欲罢不能。如“两远思维在作文中的应用”,“两元思维”选题小而新又不了解,所以让人急于读下去想寻找答案,想搞清楚什么是两元思维。如“新时期体育教育中的品德培养”,“新时期”感觉是世纪边缘的词,而且用的人用的文章也有好几篇,可是现在已进入了新世纪第二个十年,所以让人一看是旧世纪曾经出现过的用词或文章,要给很高的分数是不可能的。
俗话说:题目如文眼,一个好的题目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虽然,本人也不会写文章,但因为曾经多次参加市级论文的评审工作,让我有机会大容量地从评审者的眼光来看待文章,所以有了如此感受,希望对今后参加市级论文的教师有用,希望写手能从评审者的角度着手,注意取题的精练和新颖,这样获奖的概率可能会高些。
评者与写者是互惠互利的,这次评审对我来说,也是一次有意义的感受和教育,文章中出现的新理论新思维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学习,如让我知道了什么是“文学圈”,什么是“一例到底“,什么是“两元思维”,所以十分感谢教科所领导给我的机会。
第四篇:新闻角度
第三章 新闻角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新闻角度对新闻写作的重要意义以及选择新闻角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选择新闻角度。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闻角度的意义和作用
一、新闻角度的含义
新闻角度: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或入手处。
二、新闻角度的由来
一是报道者的立场、观点决定了角度;
二是媒体风格、定位决定了角度;
三、角度选择得意义和作用
1.新闻角度选得好,新闻的价值倍增
一个角度好比一个“窗口”,从不同的“窗口”看去,所见的风景不一样。角度选准了,就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就容易表现其新闻价值。
2.不同的角度讲不同的话,有不同的报道效果
由于事实本身其有多面性,因此对同一件新闻事实,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报道它。角度不同,新闻价值可能不同,因此表达的思想意义也就不同。
3.不同的新闻角度,可以满足不同的受众需求
新闻事物包含着多侧面、多层次的内容信息。不同的新闻角度,会满足不同受众对同一新闻的不同需求。
新闻角度实际上包含着这样一对基本矛盾:即新闻事实的多样性与新闻报道必须进行选择之间的矛盾,选择恰当的新闻切入点是解决矛盾的唯一方法。
4.角度选得好可以出独家新闻
当今在新闻时效性的激烈竟争中,通过打时间差获取独家新闻变得越来越困难。在不同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受众更多关注的是谁的新闻更好看,谁的新闻更具有吸引力,也就是新闻的独家性。而要独辟蹊径,就要从一个新的角度、一个别人所未走过的路径发掘出事实的新的新闻价值。获取非时间差独家新闻,便成为记者们努力的方向。
“要使人们真正发现美,就需换一个角度。”
第二节 选择新闻角度的几种方法
一、寻找最佳新闻角度
什么是最佳角度?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也是选择新闻角度的坚实基础。构成事物的诸个因素和各个侧面,都是新闻报道可以选择的角度。哪些因素、哪些侧面会给人以新的感觉、新的启示、新的教育、新的指导,选择哪一个侧面更鲜明、更能叩响读者的心弦,就应该选择哪个侧面作为新闻报道的角度。这个角度既能深刻反映报道对象的本
质,又能准确体现时代的需要,及时回答受众欲知、应知却未知的问题———这就是新闻报道的最佳新闻角度。
西方记者有这样几种选择的标准:切中要害,最能说明问题的角度;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角度;读者最易接受的角度;读者最关心的角度;时空距离读者最近的角度;最有人情味的角度。
我们注意到,除了第一条,其他四条都与读者有密切关系。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读者的需要就是最佳角度。
二、选择新闻角度的几种方法
角度的选择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辨角度,即选择哪些新闻素材说明问题;二是表现角度,即从哪里下手具体切人。两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有几种选择新闻角度的方法可供参考:
1.全局高度找角度(全)
所谓全局高度,也就是宏观高度和大局念识。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寻找最佳新闻角度需要这种登高效应。
2.关注民生选角度。(民)
如果我们的新闻抓住这些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进行报道,读者会普遍乐于接受的。受众关心的问题,就是记者和新闻媒介应该特别关注的问题,“群众利益无小事”。
用事实说话的新闻报道,对于社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暴露什么,在客观上起着引导和监督舆论的作用。社会上出现的带有倾向性的思想动向,群众中一时议论最多的共性话题,常常是新闻报道应选取的最佳话题。
3.人情味中选角度。(情)
西方新闻学者把“人情味”列入新闻价值“五要素”之一。正确运用人情味因素,可以增强报道的感染力。新闻被称为“事学”,事都是人做的,必然会有情感流淌其中。
4.时空近处选角度。(近)
根据“接近性”原理选择最佳报道角度
新闻价值学说中的“接近性”原理告诉我们,努力寻找所报道事实与受众在时间、地点、心理或者利益上的接近点,是选择最佳新闻角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5.抓住特点选角度(特)
记者写新闻必须抓住事物的特点。客观事物是丰富多彩、发展变化、有共性有个性的。我们只有抓住了事物的个性特征,新闻才不会写成千篇一律,才会受读者欢迎。
6.切中要害选角度。(要)
批评性报道、“问题”新闻发挥着舆论监督批评的重要作用。采写这类报道时,需要一针见血,切中要害选取新闻角度。只有这样才能直面问题,突出报道的力度和深度。
7.推陈出新找角度(新)
推陈出新找角度,就是要求记者在报道老题材、老话题时,要善于将过去的报道与今天的现实联系起来,从旧闻中发现新闻,推陈出新。犹如老树开新花,找到新花,就容易写出新意。
8.以小见大找角度(小)
以小见大指的是表现大主题可以选择小角度,即“寓大于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选好一个小角度,像钉子一样,入口小、钻得深,容易把握,并能够写得具体。
9.求异思维选角度。(异)
千古文章重独至,陈陈相因无好文。新闻角度好与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独特、新颖。
⑴ “同中见异”,求得与众不同。
⑵ 逆向思维找角度
10.分析比较选角度。(比)
比较是识别客观事物、选择报道角度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所谓比较,就是现在同过去比,正面同反面比,先进同落后比,正确与错误比,此一事物与同类事物相比,此一人物与同类人物相比。通过研究、分析、比较,弄清哪些思想和角度是陈旧的,以往报道中已经用过;哪些思想和角度是新鲜的,报道中尚未用过,从中筛选出最佳的独特的报道角度。
11.侧面切入选角度。(侧)
选取一个侧面去报道,角度小了,报道面窄了,材料相对集中,报道反显得精悍、活泼、可读性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2.虚中觅实找角度(实)
所谓虚中觅实,主要指对一些抽象性、概念性强的事实材料,要尽量寻找其中所包含的实在而具体的内容,从这个角度入手表现整个事实的新闻价值。“虚中觅实”找角度对改进会议报道其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三、选择新闻角度时应避免的两种倾向
一是没有角度。
二是强扭角度。
第五篇:浅谈“角度”
浅谈“角度”
臧维平
我们干工作、办事情、处理问题,均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以使我们更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间的普遍性和事物自身的特殊性,以达到对客观与主观世界的认知,继而行动起来解决问题,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这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但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阶层不同、知识阅历不同,必然导致对同一事物形成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也就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人们遇事往往先通过了解、认知事物,先弄懂是怎么一回事,然后才能辨证施治,这就是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哲学所表述的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而方法论归根结底是世界观的外在表现。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方法论,依此处理问题,因观点、领悟的不同,其结果有时可能大相径庭。可见看问题的角度是多么重要,有关方法论的著述不胜枚举,不过依笔者看来,当从三个角度来应对和处理问题。下面分别予以阐述。
一、要站在哲学的高度理清问题
试说一段故事。从前有一只青蛙在井中饮着甘甜的井水欢快地唱着歌,恰巧一只猴子跳到井边的树上听到蛙的欢唱,于是猴子来到井边探问青蛙为何如此高兴?只见青蛙仰首鼓腮,双目滚动,欣然答道:“蜗居此地冬暖夏凉,不受寒热之苦。春夏秋三季我以昆虫为美食,而井水泛起的清新之气正好为我润喉护肤,你瞧我的皮肤保养得多么润泽丰腴。闲来时我可仰观井口的蓝天白云不时地高歌几曲,我的歌声铿锵嘹亮。进入冬季,我可蛰居此处悠然地畅睡一觉,任凭外物化育。周而复始,无忧无虑,我怎么能不快乐呢?”猴子听罢直言答道:“此为小乐,何足挂齿。我久居高树,腾跃上下,穿梭其中,尝百果以止渴,食蝼蚁可充饥。枝叶为我避风挡雨,并时常迁居易地,尽享地域之乐,哪像你只固守狭小的空间,怎晓得外面的天地?又怎知天地间的大乐呢?” 这时恰巧有一只耳聪目明的鸳雏低飞掠过,刚好听到二位的对白,便飘飘然滑落树上。只见他敛翅舒胸,振羽昂首,双眼乜斜,款款语云:“我一次展翅翱翔便可历千壑越大洋、游九极访八荒,仍不能抵天地之际,您二位仅偏安一隅,又怎知乾坤之大?又怎敢妄谈天地之乐?”蛙与猴闻罢此言,愕然语休。诚可谓:不登高山不知天地之雄浑,不历四海不觉沧桑之巨变。东坡居士《题西林壁》如是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由此而论,我们看问题须当跳出窠臼,要胸有乾坤观日月,这样我们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才能把问题看得透、理得清,才能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二、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问题
《吕氏春秋〃察今》中记录一则荆人涉澭(古河名,约在今河南商丘市一带)的故事,是这样描述的:“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由此可想,当时间发生变化,而人的认识仍拘泥不变,还以河中所做的标记渡河,虽然付出惨痛的代价,其结果必将与所预计的相差甚远,以致根本相反。此例告诉我们在认识上,必须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决不可做昔日的荆人涉澭者。而时间的推移自然就形成了不同的时代,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都必须紧跟当时的生产力诸要素,人的思维也不例外。简而言之,就是要“与时俱进”,就是要确切把握时代特征,走在时代前列,创新思维、开拓进取,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切不可老守田园、固步自封,更不能取得点滴成绩便沾沾自喜、夜郎自大,也不能一遇挫折就裹足不前、畏手畏脚。关键在于,一方面我们既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掌握、运用;另一方面更要用中出新。前者如现代学者张岱年在《中国文化的概论》一书中所指出: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刚健有为、贵和上中,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要点。以人为本,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新时期人本精神的完整内容。康德说:“在目的王国里,一切或者有价值,或者有尊严。有价值的东西,能够作为某些东西的等价物而代替它。相反,超过一切价值的宝贵的东西,因之也不承认任何等价物的东西,就是有尊严的东西”。试想这有尊严的东西就是人和生命。而天人合一,其宗旨在于人类自身发展的同时更要关爱自然、爱护环境,天人和处、生生不息。刚健有为,是要人们敢于承担历史所赋予的责任,有为社会、提高自己。贵和上中,是讲处理问题的方法。“和”在于整体的祥和通达,“中”在于个体的恰到好处。人之相处,春风拂面,是谓“和”;言行适度,即谓“中”。更需要着重指出的,传统文化的出新恰如烹饪美味。尽管主料、辅料诸多,但烹饪出来的佳肴,绝不是单一料理的滋味,而是经过厨师将各种料理的度的把握与火候的控制加之心性的“一以贯之”均发挥到极致,最后我们才能品尝到鲜馐的独特美味,单纯的叠加、组合不可能出新,人的思想也是如此。只有集思广益将不同的思维通过理性的碰撞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否则头脑僵化、封闭禁锢,其结果必然堕入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更何谈“出新”二字。
三、要站在科学的高度处理问题
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因此科学也是我们认识世界、处理问题的得力工具,它使我们做起事来事半功倍。特别是步入21世纪,随着粒子加速器、超级计算机、巨型天文望远镜、多用途卫星、大型科学测量船、深海机器人等极为复杂的科学装备的投入使用,极大地开拓了人类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视野。人类的思维活动愈发开放自由,活动的空间更加广阔新奇,这更增强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欲望,提高了人类认识宇宙的能力,同时也必将催生一批新兴学科,反过来又将进一步发展科学本身。如今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更使我们的社会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无时无刻不在左右人们的各种行为。人们的衣食住行、休闲娱乐,自始自终伴随科技的身影,如电脑、音乐播放器、手机等高科技产品,无不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更重要的是科技成果使我们的生活、工作愈发高效便捷;同时对各行各业来说,高科技在市场开拓、产品定位、产品竞争、换代研发中,更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工作学习、做决策定计划,越来越离不开详实的数据、科学的方法、严谨的工作态度、扎实的业务知识、善于思变的头脑,否则我们将徒劳无功。这就更进一步要求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必须遵循实事求是,必须以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手段来处理问题。总之,事实是科学的羽翼,一方面人类通过事实发现科学,另一方面人类又利用现有的科学使自身飞的更高、更远。这也就是为何要站在科学的高度来处理问题的原因之所在。
毋庸赘述。不识哲学,不足以谋大事、论长远;不跟时代,不足以断趋势、把脉搏;不明科学,不足以解疑惑、做决策。最后借用法国三位名人狄盖特、雨果、拿破仑之语作为本篇结语。其一:“让思想冲破牢笼。”其二:“进步,意味着目标不断前移,阶段不断更新,它的视野总是不断变化的。”其三:“胜利属于最坚忍的人。”这就是笔者对“角度”的一些粗浅的体味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