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评角度-艺术形式
一.结构
结构——是影片的组织排列的方式和叙事组合的构造。影片的结构,框架,就是电影的风格。影片分析中对影片结构的分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我们的影片分析中,大部分同学经常会忽略分析影片结构,甚至,根本不去关注。其实,电影的结构是电影的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导演根据影片的主题、内容、人物塑造的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方法,将各诸要素合理、有机、完整地组成一个视听整体,达到艺术上的统一、影片的结构分析是影片分析中的系统工程。
一.剧作结构分析:
我们认定的电影结构分析应该包括:剧作的分析,主要是对电影的情节设置,情节的组织进行系统的分析。
从电影的创作规律研究表明:戏剧性结构的电影无非是无数件有因果关系、有内在联系的事件,有机地、有目的地安排在一起,最终构成一种结局。
纵观世界各国故事片电影的样式,电影的叙事结构、电影的剧作结构及故事的结局基本是四种存在模式:
A、情理之中,预料之中; B、情理之外,预料之中; C、情理之中,预料之外; D、情理之外,预料之外。
但无论哪样的一种结局,都会充满了“因果关系”“偶然关系”“必然关系”和“戏剧关系”的味道,都会有一种人为主观的因素。在对电影的结构进行分析时,时空关系,视点线索,可作为考察影片的叙事结构:
(1)、小说式结构: 运用场面的积累来表现人物心理和感情变化的过程。例如:奥斯卡影片《为戴茜小姐开车》。
(2)、散文式结构:是指电影艺术从文学的散文样式中吸取它在结构上的某些因素而形成的一种电影剧作的结构形式。例如影片80年代影片《城南旧事》
(3)、心理式结构:是以人物的内心活动为线索来构建人物关系和组织情节的电影作品。如《野草莓》
(4)、多时空交叉结构:这类电影不像过去的电影那样保持时空的完整、连续和统一,而是以不同的时空内容来结构剧情,其显著的特点表现在频繁的调切上。如:法国的新浪潮著名导演阿伦·雷乃《广岛之恋》与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
(5)、多视点交叉结构:有助于使影片呈现一种客观效果,使主要人物通过多视点的描述获得立体形象。如日本导演黑泽明《罗生门》。
总体来讲,影片的结构是导演风格和主题思想表达的最重要的手段。经分析发现,电影的叙事结构、剧作结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影片最终结构的选择与确定,一定是有利于影片的主题,有利于人物的塑造,有利于风格的体现,有利于叙事的多样化。
二.镜头与画面
镜头与画面的分析主要包括从趣味中心、灯光风格、镜头种类和镜头距离、镜头角度和人物所处位置与景框等角度来分析。1.趣味中心
画面中的趣味中心,也就是吸引观众目光之处。吸引观众眼球很多,但是在电影摄影中,对比度最强的区域一般来说是最可以吸引观众注意的。恰如一片黑暗当中的一点亮光,那么无论这个亮光出于场景的哪个点上,都是被观众的眼睛瞬间抓到。影片中的内在趣味中心也很重要,比如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经常会注意到某某坏人在背后偷偷的拿出了一把枪,那么只要这把枪不是虚焦的状态,无论这把枪在画面中的位置和所占比例多大,都会被人们一眼发现。除此以外,黄金比例分割,引导线都是设定趣味中心需要注意的内容。
2.灯光风格
首先灯光,是低调,高调,还是高反差风格?要说这个灯光可是相当的重要,拍电影花费的时间大部分都耗费在调整每个镜头复杂的灯光上了。一般来说灯光风格和电影主题气氛等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喜剧片,灯光就比较明亮,很少阴影布局,常用高调风格。如果喜剧中压暗灯光的话,那么这个喜剧便一般会有些反讽的以为在里面。悬疑片和惊悚片都趋于低调风格,很多阴影都采用透射式。悲剧和好莱坞大片就一般喜欢用高反差的风格。
3.镜头距离和镜头种类
包括: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和深焦镜头 用广角镜头拍的。我们经常看电影会觉得很多镜头是只有一块儿地方清楚,后面的背景全部是模糊的。那叫浅焦镜头,就是焦点很浅。深焦镜头就是从前到后全部都清楚的。深焦和浅焦哪个好,在电影史上,一开始争论极大。我们一般儿拍照片,拍人像,都觉得浅焦镜头比较漂亮,因为可以虚化杂乱的背景,突出漂亮的人物。电影中也是一样,哪块儿清楚,哪块儿模糊,都是导演说了算。而导演依靠的方法就是变焦。变焦可以给简单的剧情寓意化的效果。但是一代电影大师安德烈巴赞觉得这种镜头不好,巴赞觉得这种镜头把本身非常复杂的事件含义单一化也简单化了。所以巴赞觉得深焦镜头比较好。《公民凯恩》就是一个运用深焦镜头非常完美的典范。PS:深焦镜头也叫纵深镜头。关于镜头距离,卓别林有一句名言:“喜剧用远景,悲剧用特写”。举个例子,当他表现远方一个人物的荒谬处境的时候,我们会大笑;但是当他忽然切进特写凸显情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好玩的地方不再可笑,我们开始同情这个人。而且,镜头的距离影响到我们对于影片的参与程度。当很远的时候,无论这个是好人还是坏人,我们都无动于衷。但是当拉近特写的时候,好人会让我们投入的同情;坏人会让我们由衷的讨厌。
4.镜头角度和人物所处位置
镜头角度一般包括鸟瞰角度,俯角,水平角度,仰角,倾斜角度等。a.鸟瞰的作用是从正上方直接往下拍,让观众有一种天神参观凡间的感觉(上帝视角),有一种全局性的统罩感。b.俯角拍摄,拍摄下的主题会显得比较的无助和弱小。现在很多非主流的照片拍摄都喜欢采用俯角拍摄。c.水平角度,等同于我们人眼观察世界的角度,显示一种对等。d.仰角,可以让人物或者景物显得更加崇高,增加主题的重要性。因为他会增加被摄物的高度,有垂直效果。可以让个子比较矮的演员显得更高。黄飞鸿系列电影中,李连杰很多都是仰角拍摄的,所以李连杰本身个子不高,但是里面也显得非常英气逼人。
e.倾斜镜头,有时候作为主观镜头出现,或者在表示混乱的时候,倾斜这种不对称的构图方法,可以增加画面的动感。我们拍照片的时候,如果被摄的人物站的非常笔直则显得呆板,而如果稍微歪头,或者倾斜一下身体,则显得有动感和自然,就是这个道理。
5.景框
紧的取镜,景框空间的大小可以象征不同的意义。一般来说,镜头的限制性越强,就是镜头越小,对人物的约束力就越强。比如,人物如果充满了整个画面,显得非常拥挤,则暗示着一种囚牢性的存在。就像人生活在狭小的房间里会浑身不自在一样。很多的监狱题材都是采用了紧的取镜的方法。希区柯克的很多电影,镜头对着狭小的窗户,不仅给人观众窥视的心理暗示,同时也是一种变相的紧的取镜的方法。松的取镜,则与之相反。强调一种宽松的环境,象征着自由。
第二篇:[影评方法]如何写影评 影评写作的角度
[影评方法]如何写影评 影评写作的角度
一、思想评论:
1.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见《银海珠光》)。
2.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如评《甲午风云》的《透过甲午的硝烟》不是泛泛而谈“落后挨打”,而是扣紧影片中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联系历史事实,结合世界著名海战,对比联想,针对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发出呼吁。评《南京大屠杀》的评论《城的断想》围绕“城”字做文章,从“屠城”、“纸城”、“不设防的城”、“钢铁长城”和“国防之城”,扣得紧、放得开、收得拢。
二、人物评论。
这是较为普遍的评论样式,可分为单一人物评论、同一类人物评论、不同人物的对比评论。收录在《银海珠光》中的评《背起爸爸上学》的4篇人物评论各有特色。《细节描写与宏伟意象》展开了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对比评论。《在炮火中升腾的雪莲》对《红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个性特点,作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化的评析。在人物评论写作中,最好力求不仅评析人物形象的意义,而且要结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独有的个性,如人物特有的行为、动作、理想、志趣、才干,从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义,如评《炮兵少校》的《一团寂寞的火》改变了单纯着眼于对英雄人物的热情赞颂,而更多地溶进了新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感慨和思考。
三、美学评论(样式、风格、审美特性等)
1.艺术样式评论。如《不庄不谐笑从何来》结合喜剧样式对影片《甲方乙方》展开评论;《屏幕涌动纪实潮》从纪录片美学特色分析纪了优秀录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红河谷:动人心魄的视觉交响乐》就该片所具有的交响诗式的结构样式进行评论。
2.艺术风格评论。如《充满诗情的战场写意》通过影片《大转折》中几个主要战斗场面的不同诗意内涵的分析,对该片以泼墨的方式抒发的浓郁的诗情,给人以震颤心弦的视听感受。对于引起较大争议的《红色恋人》,《诗电影的意象美》从电影风格和创新的角度给予肯定。
3.审美特性评论。《对亲情与人伦的呼唤》从当代悲剧审美特性入手,指出当代悲剧重在探索人类精神生活的复杂性,唤起人们对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棗亲情与人伦的珍视。评《小鬼当家》的文章《“小鬼”为什么逗人喜爱》结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分析。
四、电影特性的评论。
这类评论写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对电影的语言、结构、修辞、悬念、音响、色彩、音乐、摄影、特技、表演、导演等方面的评论。试举例如下:
1.电影语言评论。《<红高梁>――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起点和成功之路》。
2.电影结构评论。《复合交融 <平津战役>的结构艺术》。
3.电影修辞评论。电影修辞包括多种手法,如对比、夸张、象征、拟人等,如《<开天辟地>中的象征手法赏析》。
4.电影节奏评论。《满怀深情的韵律美棗谈电影<周恩来>的节奏艺术》
5.电影悬念评论。《悬念迭设扣人心弦棗谈美国片<碟中碟>的悬念技巧》
6、电影音响评论。《摹声会音皆有情棗<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音响》
7.电影色彩评论。《张艺谋为何偏爱红色》《在“形式”中强化“意味”》。
8.电影细节评论。《耐人寻味的“纳银密账”》、《一串闪光的项链》。
9.电影表演评论。《眼之魅》
10.电影音乐评论。
以上评论角度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渗透、交叉、兼容的。评论的视角可以是复合的,如评论人物,除了上述的评一个人,评一类人,或对立人物的对照分析,也可以就几部影片或某一类影片中同类人物进行综合分析,或对某种创作倾向进行评论。如《忧患意识与英雄主义》对美国影片普遍性的主题的分析;“新时期军人银幕形象剖析”、“青年女演员为什么不能长青”、“何必都往浴缸里跳”、“丑星为什么走红”等论题是综合某类影片创作倾向选的。
电影评论的文体样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以论文体为主,也可以用书信体、对活体、问答体、随感录。近年也有散文体,散文体多以抒发情感为主,轻灵活泼、文笔优美,但一般缺少严密的论证,较少逻辑力量,理论色彩较单薄,在影评百花园中应当允许各种文体样式存在。
四、影评写作要求
一、紧扣“电影”与“评论”。
所评论的内容必须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从说明书和报刊故事中寻找。
要抓住电影艺术的特质,评论的对象有画面感、运动感。让没有看过电影的人也能获得对影片的大致了解,认同你的观点。
要展开评论,明确中心,严密地进行说理与论证,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观点而无论证。
二、总体把握,细部突破。
首先对一部影片有正确的总体评价,在此基础选择一个较小的视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鉴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云亦云。
另一方面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树林。力求写出鞭辟入里的专论,不要写泛论、散论。目前各类报刊包括专业电影报刊为了抢时效,搞“炒作”,发表的大多是新闻记者根据编导散发的资料摘编的综合评介,陷入“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演员介绍+拍摄花絮”公式。
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侧重于社会意义的评论要注意兼顾影片的艺术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银幕形象进行说明与论证。有一学生写《火烧圆明园》的影评,只是对这一历史事件抒发感慨,全文与影片毫无关系,严格讲这样的文章不是影评。
侧重于艺术价值的评论要把握艺术表现中体现的思想内涵。
要讲究评论文章自身的艺术性。
四、注重思辩、讲究文采。
力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力求新颖、深刻,宁可是“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不要趋同,说一些人人都明白的“正确观点”。构思立意如同兵家谋略,“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耳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奇制胜。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注意句式长短得当、音韵和谐,既要有理论色彩,又要明白晓畅,让理论文章给人语言美感与动情力量。
《黄河绝恋》主要情节与场景
1.海空大战。先声夺人,以快节奏的战斗场面调动观众情绪。
2.迫降遇险。继续以惊险场面吸引观众,小孩救人;悬崖坠机;小孩被炸。
3.长城获救。情绪舒缓,历经沧桑的长城,苍茫浩瀚的群山,构成了具有深沉内涵的历史地理环境;小鸟、红叶营造出温馨安宁;黑子吹奏悲怆的叶哨;欧文窥见安洁腿上青痕与胸前红布包,设下伏笔;学吹叶哨表现出对东方文化的好奇。
4.山村遭劫。劫后山村惨状,坑上被杀害的小孩、老人,墙角烧焦的女人,碾上血肉四绽的婴儿,山谷群尸,滤过色的闪回镜头展现日寇罪行。
5.山洞争论。波尔对转山沟的看法,关于“真正军人”的争论,两种文化观的初次冲突。
6.劫车遇险。再掀高潮,一战士为救波尔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对欧文冒险行为及盲动观念的否定。
7.黑子家中。三炮唱歌,见花花捉蝎治伤;欧文见花花红肚兜,引出闪回镜头:日寇毒气杀人,哥哥出窗被枪杀。
8.山寨受困。过河被民团俘;狱中欧文“光荣的投降”与黑子“只要有一口气绝不停止抵抗”的争论;三炮对寨主谈“外人、亲人、仇人”的关系。三炮看黑子,“赵家害得我丧了男儿身”;闪回:械斗。
9.刑场脱险。刑场行刑在即,安洁救人,鬼子枪杀安洁――寨主梦醒(内心斗争);安洁出窗奔刑场,拉手榴弹威胁父亲,救人。
10.古庙棲身。花花放蝎子咬日本军官;古庙,东方文化神秘气氛,营造相爱氛围;欧文学汉语“我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我是ANGIEL的最好最好的朋友”,“YES”。群山夕照,古烽火台上“你们……都有许多爱”,初步理解,相爱的开始。
11.屈辱回忆。黑子夜访寨主,晓以大义(讲述安洁的不幸,促使寨主转变);芦苇丛中,安洁痛苦回忆;波尔明白“一个弱女子宁可放弃生命,不能放弃人的尊严”。
12.憧憬未来。玩家家,捏泥人,对未来的相往与服役期的争论,“别人把刀架在你头上时,你就什么权利也没有了。”欧文赠刀:“但愿你再也不用这个东西。”
13.黄河留影。进入抒情高潮。黄河奔腾咆哮,这是生命与力量的源泉;安洁的舞姿,动人的身影,“你能把照片给我吗?”“一定!”留下永恒的瞬间。
14.三炮就义。渡口,寨主遇难;三炮点火报警;三炮被埋,唱信天游。
15.河边激战。渡河遭敌伏击;花花被绑、火烧;欧文假降,拿出手榴弹威胁敌人救出花花;安洁中弹,黑子掩护,扑向敌机枪;激流中,“我们到家了”的呼喊声中,安洁举刀割断绳索;重伤的黑子拉响手榴弹,激流、巨浪、波光;岸上,波尔、安洁、花花三人迎着残阳和一片血红向前。
16.祭奠忠魂。一张张照片――小孩、花花、父亲、黑子、安洁的照片放入激流中,“让生命还归黄河”,信天游的叶哨响起,闪回:匕首、手榴弹、黄河留影……评论角度
一、评主题:
1、抗日斗争,揭露日寇罪行,歌颂人民不屈精神、博大胸怀、崇高人性;
2、生命价值与民族命运;
3、对和平和期呼唤与社会的发展的期望;
4、在人类之爱基础上不同文化观念的撞击与交融。
二、人物评论:
1、单一人物;
2、某类人物;
3、对比性人物;
4、从人物关系评析,如中外、父女、民族与宗族等关系入手。
三、场景细节:几次争论;手榴弹的出现;小刀的运用;几个人物对死的选择;照片的作用。
四、悬念设置:人物命运为主线,将人物经常处于生死关头,环环紧扣。
五、矛盾冲突:
1、进步与反动、民族解放与法西斯专制;
2、东西方观念;
3、宗族。
六、叙事线索:三种时态,现在时着眼于战争与和平的对比,调节情绪、深化主题,给作者一个自由的叙述时空;过去时表现矛盾冲突与情节发展的主线;过去完成时重点在揭露日寇罪恶。
七、情节与节奏:战斗高潮与抒情段落的设置;紧张与舒缓情绪的起伏;镜头节奏快与慢的转换。
八、中外影片比较:与《拯救大兵雷恩》相比,同是以回忆形式讲述拯救生命与回归家园,但《黄河绝恋》避开为什么救人的争论,避免说教,容纳更多内涵;多种矛盾冲突;群像式人物各有鲜明个性;战争与爱情两条线索推进,更富有抒情色彩。
九、与《红河谷》比较:文明冲突的合理性;叙事特色强化故事性;人物塑造在对比中展现性格的发展,注意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第三篇:从传播学的角度写《搜索》影评
《搜索》影评
在我的理解中,电影,就是把一些偶然的巧合汇集在一起,通过一个贯穿全篇的线索,展开整个故事,从而表达出作者寄予的情感及影片所反映的某个主题。在《搜索》中,所有的巧合,所有的冲突的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给观影者带来的,不仅是表面视觉的冲击,更是深深的思考与无限的联想。
都市职场女性叶蓝秋在一次公司的例行体检中无意得知自己身患淋巴癌晚期,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差点没有把她给击倒,但是无论如何,她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好起来的。回公司后就向老板(城中富豪,上市公司老总)沈流舒借100万,说是要救一个人的性命。正当她悲伤时刻,扑在老板怀中哭泣之时,沈太太推门看见此景。不容分说就形成误会。而此后,她更是被一系列的事件推到一个悬崖边,让她对自己、对人世都彻底地绝望。
借得100万后,她本打算积极治疗(虽然查阅过网上资料,治疗和自己需要承受的痛苦都是 需要有极大的心理准备的),却因为一件极为意外的小概率事件而彻底改变了。在偶尔乘坐的公交车上,因为没有给旁边的老人让座,而被《今日事件》记者杨佳琪拍成视频,并被该电视台的资深电视人陈若兮做成一档电视节目,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一时间,漫骂声如潮水而来,陈记者为了收视率,自以为义,继续深入走访报道(到叶篮秋初中的学校寻找到班主任,而昔日以她为荣的学校如今却以她为耻,等等),网络上更是人肉到叶的具体个人资料。
原本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在媒体和网络的过分关注下,复杂化了。记者杨佳琪曾经单独找到叶篮秋,并且拍下她向公众道歉的视频,然而在这一档节目正最受大家欢迎的时候,电视台的陈若兮决定暂时不播放这一视频,以追求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叶蓝秋也在接受完杨佳琪的采访后,提出要雇佣杨守诚(一个职业婚庆人,陈若兮谈了三年的男朋友,刚被老板解雇)当一个星期的保镖的要求,杨守诚成为她一周的保镖(杨对陈称,在外面谋得新的职业,为某情感救助站面试期内)。
《搜索》中,姚晨扮演的陈若兮便是一个自私自利的记者,从某个角度来说她是个优秀的记者,她能敏锐的发现“有价值”的新闻,并且能将之放大到全民讨论的程度,这足以证明她的能力。随着网民对“墨镜女”叶蓝秋不让座事件议论的升级,陈若兮陷入癫狂,她的道德感渐渐模糊,对叶蓝秋毫不手软,继续批判。叶蓝秋也成为了街头巷尾议论的“小三”。孰不知,叶蓝秋只是个淋巴癌晚期的可怜姑娘,她想在最后的时光里过得尽量快乐点。但是她面对的却是舆论的苛责,她一个弱女子如何能招架得了。值得庆幸的是,杨守诚成为了她最后的避风港,影片专门用一个桥段介绍了杨守诚的诚实,这也为他俩最后相爱最好了铺垫,当全世界都在指责叶的时候,杨看到了真实的她,也看清了他女友的真实面目以及事情的真相。这场事件中,无数人敲打几下键盘便轻易地评价了一个人,只因这一动作如此便捷,评价也相应的变得廉价。
小小的一个让座事件就能引发全民大讨论,这是为什么呢?这其中的传播媒介又是如何起到作用的呢?
事件的传播者是在这个事件上最为推波助澜的拍下“让座事件”视频的电视台实习记者,后来陈若兮说:“我们的工作就是记录生活中的真实,努力还原生活中的真相。”起因就是因为实习记者拍下的视频,经过陈若兮之手将视频发布出去,受众开始注意到这个视频。在生活中,传播无处不在,传播的影响力也是不可小觑。但是传播往往最常遇到的是道德问题,传播容易以讹传讹。但是道德审判从来都不能如此草率,更不用说在还不知道事实真相的时候。人们总是喜欢对某起事件做主观臆断,你貌似在审判所谓的罪人,其实你自己变成了凶手。残酷的是,很多人在事后还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并将自己对社会新闻的热情投入到下一起事件。这样的恶性循环必将导致社会上的人们价值观的扭曲。
且不论《搜索》的故事是否伟大,对人性的展示却让人久久沉思。正如陈凯歌为影片摇旗呐喊时说的,“你自己也置身其间,成了影片中间的角色,因为你能看到身边发生的人和事。”
当上网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正反效应也同时凸现出来:海量信息的传递与时间成本在互联网中降到最低,于此同时,对个人隐私的肆意践踏又无时无刻在发生。片中的角色似乎都没有做错什么,却携手酿成了一场人间悲剧。这是《搜索》的隐喻,当汹涌的网络民意被搅动,当事人就难以独善其身。
有了网络生活,人们喜欢搜索,因为这样高速度的生活人们需要发泄,这是现代人的悲剧,可怜的有些无法自拔。陈凯歌导演《搜索》。聚焦这样的社会现实问题,让人倍感无奈,人们在网络强大的攻击下,很容易瘫软自己的意志,很容易崩溃向上的信念。有些媒体为了挖掘聚焦点,居然草率的认定一桩不给老头让座的墨镜姐美女事件,继而引发社会大讨论,其实出发点本无可厚非,但这样的匠心独具还真有些别出心裁。
为什么有时候好心做坏事,为什么有时候人钻进了自己下的套,我觉得《搜索》引发的这一现实病症值得大家纠结。其实故事原本到了墨镜姐不让座事件本可以戛然而止,但小三事件紧跟而出,这又是一种人的私欲的膨胀和毫无理性的判断和添乱。
电影也把对绝望人群的精神救助和临终关怀这个命题提了出来,高圆圆通过自己的纵身一跳和遗愿,希望社会把关爱的目光投向她这样需要帮助的人们。我觉得这个主题是非常积极有意义的。我们不要做自以为是的所谓的审判者,更不能做“网络暴民”。世界需要热心肠,这样,这个世界才会有更多的爱和温暖。
第四篇:死亡诗社从教育角度的影评
从《死亡诗社》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基丁(基德)老师是一个很有个性很有魅力的老师,他的很多创新的教学方法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虽然如此但是限于各种现实条件,这种教育方法暂时不适宜广泛推广,这个也是必须承认。首先这部作品中出现了两名可以作为对比的老师:基丁老师和麦卡利斯特老师。因为两位老师都是教语言的所以也有可比性(基丁老师教英语,麦卡利斯特老师教拉丁语)。既然是语言类的课堂教学,所以教学目标应该都是让学生掌握该门语言,还有“学会欣赏语言和文字”。但由于两位老师的教学理念的不同,其中有一些教学目标又是大相径庭的。基丁老师认为:“我始终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学会自我思考”。于是不仅叫学生怎样读诗,还教它们怎样鉴赏,怎样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思考方向,教学生怎样写诗。从教学内容上说将基丁老师已经跳出课本的基本课堂内容,从英语诗歌本身出发,向学生传授更多关于诗歌与人生哲学方面的道理了。而基丁老师实施课堂教学的方法也是相当新颖。上课之前让学生安静几分钟让他们回过神来,喜欢拿着码尺在课室的过道上走来走去以便更加容易观察学生。喜欢站在讲台上“想提醒我自己,我们必须时刻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从上面看世界完全不同”某节课上“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黑板前,他用线条和阴影绘制出一份图表,表述莎士比亚的诗是如何胜过拜伦的。”并鼓励大家撕掉书本,以显示自己挑战权威跳出权威的决心。不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用激将法帮助胆小的安德森写下了他的第一首诗。教学生边踢球边读诗,测验的时候播放美女幻灯片以锻炼学生的注意力。这些新颖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的热情,也使得他们有机会去独立思考,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一群活泼的17岁学生来说无疑是成功的。
然后我们来看麦卡利斯特老师的教学。麦卡利斯特老师是以“培养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为目标并“对他进行一板一眼的教育”。同样是语言教学的课堂,麦卡利斯特老师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整节课连珠炮般地向全班提问,学生们像机器人一样地举手,站起,一口气答出答案,然后再坐下,出错的则老实地接受严厉斥责。至于内容也是紧紧围绕书本展开,而不像基丁老师那种跳出书本的做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自然让学生怨声载道。下课后,托德说“感谢上帝,我想我一分钟都坚持不下去了。”所以教学效果也是可想而知。对于基丁老师这种培养为独立思考而超越课程超越课本的做法,我个人觉得是十分值得赞赏的,同时也必须承认有很大的风险。老师无法对学生的未来负责,同时也是着影响学生三观的重要角色之一。麦卡利斯特老师是按照已经经受过审核科学验证过的课程来上课,自然是更为稳妥。但从教学效果来看,基丁老师的教学效果无疑是优于麦卡利斯特老师的。我们在探讨基础教育课改的时候也有“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对课程教学提出了“三维目标”的说法。从这一点上基丁老师的教学方式有点像我们课改的目标。但是完全实施这种理想式的教学也是不现实的,在基丁老师和麦卡利斯特老师的教学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平衡点,相信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从《死亡诗社》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基丁(基德)老师是一个很有个性很有魅力的老师,他的很多创新的教学方法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虽然如此但是限于各种现实条件,这种教育方法暂时不适宜广泛推广,这个也是必须承认。首先这部作品中出现了两名可以作为对比的老师:基丁老师和麦卡利斯特老师。因为两位老师都是教语言的所以也有可比性(基丁老师教英语,麦卡利斯特老师教拉丁语)。既然是语言类的课堂教学,所以教学目标应该都是让学生掌握该门语言,还有“学会欣赏语言和文字”。但由于两位老师的教学理念的不同,其中有一些教学目标又是大相径庭的。基丁老师认为:“我始终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学会自我思考”。于是不仅叫学生怎样读诗,还教它们怎样鉴赏,怎样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思考方向,教学生怎样写诗。从教学内容上说将基丁老师已经跳出课本的基本课堂内容,从英语诗歌本身出发,向学生传授更多关于诗歌与人生哲学方面的道理了。而基丁老师实施课堂教学的方法也是相当新颖。上课之前让学生安静几分钟让他们回过神来,喜欢拿着码尺在课室的过道上走来走去以便更加容易观察学生。喜欢站在讲台上“想提醒我自己,我们必须时刻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从上面看世界完全不同”某节课上“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黑板前,他用线条和阴影绘制出一份图表,表述莎士比亚的诗是如何胜过拜伦的。”并鼓励大家撕掉书本,以显示自己挑战权威跳出权威的决心。不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用激将法帮助胆小的安德森写下了他的第一首诗。教学生边踢球边读诗,测验的时候播放美女幻灯片以锻炼学生的注意力。这些新颖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的热情,也使得他们有机会去独立思考,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一群活泼的17岁学生来说无疑是成功的。
然后我们来看麦卡利斯特老师的教学。麦卡利斯特老师是以“培养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为目标并“对他进行一板一眼的教育”。同样是语言教学的课堂,麦卡利斯特老师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整节课连珠炮般地向全班提问,学生们像机器人一样地举手,站起,一口气答出答案,然后再坐下,出错的则老实地接受严厉斥责。至于内容也是紧紧围绕书本展开,而不像基丁老师那种跳出书本的做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自然让学生怨声载道。下课后,托德说“感谢上帝,我想我一分钟都坚持不下去了。”所以教学效果也是可想而知。对于基丁老师这种培养为独立思考而超越课程超越课本的做法,我个人觉得是十分值得赞赏的,同时也必须承认有很大的风险。老师无法对学生的未来负责,同时也是着影响学生三观的重要角色之一。麦卡利斯特老师是按照已经经受过审核科学验证过的课程来上课,自然是更为稳妥。但从教学效果来看,基丁老师的教学效果无疑是优于麦卡利斯特老师的。我们在探讨基础教育课改的时候也有“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对课程教学提出了“三维目标”的说法。从这一点上基丁老师的教学方式有点像我们课改的目标。但是完全实施这种理想式的教学也是不现实的,在基丁老师和麦卡利斯特老师的教学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平衡点,相信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第五篇:以传播学的角度看《失恋33天》影评
我看《失恋三十三天》
似于影评,或者更多的是我个人的感想,有感性的、也有理智的。
这类的电影、电视剧似乎很火,《奋斗》 《裸婚时代》最近一直热播的《男人帮》。在我看来他会很火的原因仅仅因为两个字:现实
然而这样的现实生活的写照在此类电影电视剧的推波助澜下更加张狂的植入大众的思维。似乎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电影里这样的爱情,这样的生活。也因此越来越多的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被颠覆。
在我看了几遍《失恋33天》之后,我一改第一次看它的感觉:真实、犀利、嘲讽。我不否认它在一定程度的却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然而作为一个商业片,我觉得它是经不起推敲的,仔细寻味,只会发现更多的漏洞,更多的矛盾。首先我先来回味几个细节,然后再做整体的评述。
影片部分细节回味、开场三个分手场景,每一个女孩子都没有哭,没有一个女孩子去把这场分手变得像是生离死别。我承认这部电影总体上所要表达的一种现实生活性,也许开场的选择是为了配合整个电影女主角的高傲,自信,和那颗强大的自尊;也许是为了告诉每一个女孩子,为了这样的男人你不值得,告诉每一个女孩子,豁达,洒脱。所以在分手面前,她们强颜欢笑,她们即使痛不欲生也不去追求、去挽留。
2、看到冯佳期(抢走闺蜜男友)的第一眼,我心生厌恶。也许仅仅是因为她那张脸,那个发型,那个可以看一眼就知道这是一个需要被保护的对象,这可以引起男人强大的被需要感。男人喜欢的就是可以给自己这种感觉到女生吧。她和女一号黄小仙的强烈鲜明对比、看见闺蜜和男友在一起以后,黄小仙没有主动联系陆然。但是我想每一个恋爱过的人都会懂,她在等,等一个解释,一个迟迟不来的解释。当这个解释姗姗而来的时候,这个被自尊心吞没的女人即使心里在滴血还是不改以往的霸道,强势,从不认输的风格。
她说:“我的人生就缺一个基因······”
“我做不到忘记你······因为我就不曾记得过你”
看到这几句话,我只想问,你到底是为什么失去了自己的爱情?难道一直都不曾感觉到过么?
很多人说女朋友在男朋友面前的肆意撒娇,耍横的原因是因为信任,基于对男朋友的信任她们知道不管自己怎样,男朋友都不会离开她。在某种程度上,或者曾经,我认可这个观点。事实是你们不曾相识、不曾互帮互助,但是自从生命里出现了一个女朋友之后,自己就要百般呵护,就要被打被骂被管,任何一个男人不会觉得这是生来就应该为自己女朋友承担的义务、责任。当新鲜感消失,当疲惫感压迫感慢慢来袭他会毫不犹豫的离开这样的爱情世界······、大老王 “时间能治愈一切,虽然我也不能告诉你这个期限有多长”
黄小仙哭着对自己说:“我最想知道的就是这个期限”
这也许说出了每一个想要从失恋阴影里走出来的男人、女人的心声。这个时间到底有多长,也许就是自己的余生,也许是在你转身离去的那一秒。如果做好了要忘记一个人的决定,时间的作用就是慢慢的把他从你的脑子里掏空。需要多久······我也不知道。
5、钻石男和花瓶女的爱情,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我却觉得这是个愚蠢的决定。试想,如此带来的下一代是什么样子?如此人老珠黄,钱财尽无时是什么样子?
当人们被这样肤浅的信息所满足之后,麻痹神经之后并用行动来表现出来。这种搭配的传播起到了非常不好的社会效应。
6、影片里很多感人的地方,但也许你最难忘的是:醉酒之后的黄小仙给陆然打电话希望陆然来接她。站在门口,一个高高在上的黄小仙,一个仰视她的陆然之间的对话,看似轻松的对话,实则又是一场心里战术。小仙,死到临头还是嘴硬。醒悟过来的黄小仙发疯的去追早已走远的陆然。然而,红灯已是你们爱情的尽头,绿灯再也不属于你······
“我要追上那辆车,我有话要跟他说。我要问他,我知道我做错了什么,你可不可以在下面,再等我片刻?我令你没有尊严的一步步走了下去,为了惩罚我,我甚至愿意一路滚到你脚边,从此和你平起平坐,你能不能再等等我,前路太险恶,世上这么多人,唯有你是令我有安全感的伴侣,请不要就这么放弃我,请你别放弃我。我一定要对他说。我不再要那一击即碎的自尊,我的自信也全部是空穴来风,我能让你看到我现在又多卑微,你能不能原谅我?求你原谅我”
这是影片里黄小仙唯一的一次软弱,投降。然而再多的泪水,再多的忏悔。再多的弥补追赶。在我看来,是短暂的,一个人的性格不是这么容易就改变了,你若追的回来,这部电影便没有现身意义,教育意义,警醒意义。
7、黄小仙为了引起陆然的注意,对于好友的婚礼,不知道怎样装扮自己。王小贱的话刻骨铭心,句句刺心“就算你明天喝多了,脱个干净,穿个黑色吊带袜满场乱跑,给你裹大衣的人的也不会是他”
现实中,多少失恋的女孩子在分手以后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打扮,也许她们每天都在想怎样让自己最美的时候遇见他,也许他还会回心转意。一个男人如果说喜欢一个女人是因为她的外表,他依旧可以喜欢另外一个女人也因为她外表的美丽。请相信,他一定不会再次选择你,你所能引起的是他一点点回忆和惋惜,仅此而已。
8、和同事们一起参加聚会,小仙恍然发现“原本生活就不是只有陆然。”记得裴秋雨老师说
过“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如果离婚了,男人推开家门会是女人,男人;女人推开门,外面只是漆黑黑的一片”。
最近很火的电视剧《男人帮》失恋的男人们,毫不犹豫的投入到了下一段感情,伤心难过时候,身边还有几个哥们可以出谋划策,可以喝酒解忧;而那些“被分手”或是主动分手的女人们,什么都没有······
不禁想起一句话,21世纪的女人要独立;经济独立,感情也独立。起码部分独立!
9、黄小仙和魏依然的“爱情现身课堂”真的很有启发意义,草根阶级的女性对于钻石男的渴求,钻石男对于省事花瓶的渴求。就像一条线,不可能会有循环,而我却认为,这是这个男人的致命伤,懒得处理感情问题,懒得在家庭上花费心思,最终也会败在这上面。这不是一个真正成功的男人。可能会在某一秒他会发现那么一个人可以陪他,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可以厮守到老。我相信,魏依然是有这个魄力的。
除去影片这些细节带给我的小感触,从整体上来看,对于两个主角之间的感情亦是一个讨论的重点。光棍节之后,我们经常会看见这样的问题:“你有没有一个王小贱,你有几个这样的王小贱”
整部电影的几个看点:
男闺蜜的发展方向
“男闺蜜”这个词逐渐流行,相信对于很多像黄小仙这样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强势霸道的女生都希望有这样一个男闺蜜。开放式的结局,留个每个读者大片的思索空间。而我则认为,“男闺蜜”就是“男闺蜜”,是一辈子的朋友,一辈子的哥们,暗含了一辈子的“不可能”的情侣关系。
“有一种女孩是用来喜欢的不是用来爱的”“有一种男孩使用来依靠和信赖的”这种彼此都心知肚明的关系是也许是因为彼此的寂寞空虚,需要这种感情来填补,这种感情双方都小心翼翼的维护,有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否则连朋友做不成;或者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多年以后,双方都没有找到自己的下一个,现在就是在为以后“备胎”;也或许他们是彼此的下一个吧,尽管我不赞成这样的观点。
王小贱
我有想过为什么对于很多像黄小仙的女生身边都会有一个甚至多个王小贱。答案也许很简单五个字就可以解释:“犯贱心理学”。王小贱是真够“贱”的,而且还真是“贱”到一定程度了。他是现实中许许多多“张小贱”“高小贱”“马小贱”的缩影和极端表现。
现实中朋友失恋了,这些“小贱”们会陪伴,会安慰,会豪不留情的把她骂醒。但是至于婚礼上闹剧,同居这事,估计会没有了。但是这些“小贱”的存在对于失恋的女孩子,或者一个正常的女孩子来说真的很重要。回味时候,她们会感谢那个陪自己走过那段难熬时光,给自己无线快乐的“小贱”。“小贱”们在这个过程中就是一连串的犯贱心里吧,哄女孩子开心的自豪感,帮女孩子出气的成就感,一系列的行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一个大男子主义的感觉吧。
王小贱,身体瘦小,行为举止偶带女性化,骨子里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大男人,他把陆然大骂一顿,他毫不在乎李可的生意,他的软弱,他的肆意,他的“女性化”,他的小孩子脾气只会在黄小仙身上才会展现。请问,你会不会珍惜你的世界里会有一个好朋友,你可以在他面前表现最真实的自己。
两次不成功的婚礼
一次钻石男和一次金婚,不去谈什么原因了吧,总之都没有办成功。这应该也可以作为电影的一个暗线,它暗示了黄小仙失败的爱情结局。在我的眼里,尽管王小贱的出现使她减轻痛苦的程度,倘若她不去做任何改变,依旧我行我素,依旧把自己那颗强大的自尊心写在脸上。他永远不会有美满的爱情,一个男人公开场合给自己女朋友暖脚,这样的卑微,在家里也就算了,还拿出来秀秀。小仙真应该学习学习陈老太太的做法,做一个聪明的女人,才留得住自己的爱情。
两次婚姻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对比,魏依然和李可的婚姻,不会有陈老师和玉兰的甜美晚年。“婚姻没有了,可是还会有其他的东西留住老婆(魏依然)”。试想,那天你的公司倒闭了,你就什么都没有了,可是陈老师还有玉兰,陪他到老!魏依然对于自己的事业太自信了。
小结
《失恋33天》它不会成为经典,只是一个商业片。只不过是在做了非常给力到位的宣传,恰到好处了利用光棍节上映。文章,白百合的出演,尤其的文章这个小辈后生的大男人给此片增加了亮点。滕华涛导演的《蜗居》、《裸婚时代》狠狠的火了一把,此次打出电影,必定赢得票房!
我也一样,光棍节和一堆光棍们一起看了这场电影,第一次看它,是个喜剧。为了影评第二次看它是个警醒的片子。第三次再看,我竟然否决了它,我同意他总体上想要表达的含义:对于抢自己男友的闺蜜,或者对于爱上自己闺蜜的男友(不论谁是主动),这样的出轨男友,没有必要留恋。珍惜自己身边的人,尤其是王小贱这样的人。但我几乎否定了黄小仙这个人,她不是一个人,她甚至不是一类人,她是多种多类女性的综合体,每一位观众都会从她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我也几乎想要去否定电影里面每一句经典的的台词。尽管我知道这台词是多么的真实和露骨的讽刺。
“买台冰箱,保修期才三年。你嫁个人,还要求这个人一辈子不出问题吗?”
“如果不关情爱,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男女互助关系都带着一些利用的成分?”
最初,我并没有打算写这部电影,但是觉得对于这部电影可能我更容易抒发自己的看法,一个速食年代的爱情,一个爱情变得如此不靠谱的年代里,“LV集团不会说倒闭就倒闭,但
是爱情那感觉说没了就没了(魏依然)”。这颠覆了我们的罗密欧、朱丽叶,我们的梁山伯、祝英台。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以这样的角度来看待爱情了?
我们的爱情越来越经不起推敲,我们也越来越怀疑自己的价值观,如果想要一个美好的未来,是去选择做一个李可那样的花瓶女,还是黄小仙这样有血有肉却对自己的后路一点都不确定的草根奋斗女,是本着自己的性子等待自己的MR EIGHT,还是改变自己留住自己的爱情。
就像黄小仙说的“我不去评价哪一种更好,更多选择,更多欢乐”。这里面没有对错,没有是非。做一个正常的人,无奈之举,或者就只有选择中庸之道了。
这样的片子,还是少拍的好,终于明白了《蜗居》禁播的原因,大众传媒的可怕社会影响。”这用传播的“培养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广电总局的“把关人”等来分析最合适不过了。我发现当用理论来看电影的时候,会带着一种审判的视角去坐观众,会去刻意的挖掘信息背后的深刻含义,这样不会让我们也成为“乌合之众”去盲从社会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