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奥妙无穷的密码学--暑期读书心得
奥妙无穷的密码学
各种学科领域中,唯有密码学这一学科领域与众不同,它是由两个相互对立、相互依存,而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分支学科组成。这两个分支学科,一个叫密码编码学,另一个叫密码分析学。
“密码”这个词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有一种高深莫测的神秘色彩。究其原因,是其理论和技术由与军事、政治、外交有关的国家安全(保密)机关所严格掌握和控制、不准外泄的缘故。
解开“密码”的神秘面纱,就可看出它是一门学科,这门学科有它自己的研究领域,有它自己的发展动力,也有它自己的前进方向和目标。
追溯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保密的发展与通信是分不开的。
在电报电话发明之前,基本上都是用手工作业或简单的机械来实现密码变换。人们多用口述或者手写的文字经由信使进行通信。重要的信息能否保得住秘密并安全到达收信人耳里或手里,就看信使是否忠诚。其他的通信方式还有旗语、手语烽烟信号等。不过这些都必须事先约定好,只使收发双方能解其意,才有
保密作用。
“密本”由人们事先编制好的许多数字或文字组合构成,用以代表字、词组、短语等。发信人只要按照密本的规定将要发送的明文用相应的数字组合或文字组合代替,收信人再按照同一密本恢复原来的明文,就起到了保密通信的作用。
“密表”则是事先规定好的将明文变成密文的规则表,不管是代替还是换位,都是将人们可理解的明文变换成不可理解的密文,以期达到保密的作用。要想恢复明文,就必须按同一规则进行逆变换。
电报电话发明之后,由于政治、军事、外交及商业情报的需要,电子窃听技术随之迅速发展起来。19世纪时,人们可购买到与通讯双方几乎相同的通讯设备来接收获搭线窃听到有用的信息,并可以篡改电子信息。20世纪初,有了无线电信号后,使得截收窃听活动更加容易,截收只须购买一台无线接收机就行了。哪怕几千公里外竟有无线电波发送的数据、图像、话音都可被截收到。
现在来谈谈密码学是什么。密码学就是研究密码编码学和密码分析学这两方面内容的学科。
对密码编码学有以下说法:
(1)密码编码学时密码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他研究与信息安全(如机密性、数据完
整性、实体鉴别及数据源鉴别)方面有
关的数学技术。
(2)密码编码学是包含数据变换的原理、工
具和方法的一门学科。这种数据变换的目的是为了隐藏数据的信息内容,阻止
对数据的篡改,以及防止未经认可使用
数据。
(3)密码编码学是论述使明文变得不可懂,以及把已加密的消息变成可懂形式的艺术和技巧。
(4)密码编码学是密写的科学和研究科目。
一种密码就是一种密写的方法,利用它,就可以把明文变成密文。把明文变成密
文的过程叫做加密;其逆过程,叫做解
密;加密和解密都是用一个或多个密钥
来控制的。
对密码分析学有以下说法:
(1)密码分析学是密码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他
和密码编码学是两个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学科。
(2)是企图挫败密码技术以及信息安全业务的技术科学。
(3)在密码分析学中,是对密码体制和输入输
出关系进行分析以便推出机密变量、包括
明文在内的敏感数据。
(4)密码分析学中,在不知道密码算法所使用的密钥的情况下,将已被加密的消息转换
成明文要做的步骤和操作,称作密码分析,有时称作密码破译。
(5)密码分析依赖于自然语言的多余度,使用
“分析—假设—推断—证实”的四步作业
法,基本数学工具是统计分析、数学演绎
和归纳。
一般的,将密码体制划分成分组密码和序列密码 两大类。
对于消息流序列m的加密方法有两种:一是分组密码方法,一是序列密码方法。
分组密码是将m划分成长度均为一个固定值“分组”(或称字块),对每一个分组单独进行加密。因此,分组密码加密有如下特点:
(1)
(2)分组密码实质上是一个大字母表上的简单代替密码。在一个固定密钥作用下,分组密码将把
相同的明文字块转换成相同的密文字
块。
(3)可将分组密码看作是一种无记忆设备。序列密码是采用一种随时间变化的函数(时变函数)来对明文逐个进行加密。时变函数的时间相关性有序列密码的内部状态所决定,每加密一个明文字符后,其内部状态就按照某种规则进行改变(称之为状态转移)。因此,序列密码有如下特点:
(1)序列密码产生时序序列
(2)在一个固定密钥作用下,对相同的明文字
符进行加密,并不必然得到相同的明文字
符。
(3)可将序列密码看做一种“具有内部记忆的设备”。
通常,最常用的也是最简单的加密运算就是模二加运算。
密码学理论与密码技术是信息安全的核心,信息安全中的机密性、认证性、完整性、防抵赖性等主要的安全服务,均以密码技术为基础。
随着时代和技术的进步,出现了一些新的密码理论,基于量子物理的量子密码,基于生物的DNA密码,他们都是这些理论的典型代表,特别是高速的量子计
算和DNA计算,将对现代密码体制的攻击产生巨大的影响。
量子密码系统是一个物理保密系统,它允许两方或多方在没有共享秘密信息的情况下通过公开信道建立共享密钥或者进行秘密信息的共享。量子密码的安全性基于海森堡测不准原理、量子不可克隆等量子力学基本原理,他保证了窃听这不可能在不破坏系统量子态的情况下进行窃听或获取信息,从而达到以一种公开的方法来实现无条件保密。
DNA密码是一门新兴的前沿学科,它是以生物分子技术为基础来进行加密和DNA计算。着生物技术的日臻成熟,近几年来掀起了一股DNA密码的研究热潮。
第二篇:暑期读书心得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孙元培
一本书,一杯茶,一下午慢慢品味。在暑假期间找本书来读一读,已经是我们学校的一种习惯了。游走在图书馆,一个人静静的边看边找,突然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进入了我的视线。拿起它我翻了翻,感觉就是它了。这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教育经典丛书。它给教师的建议共有100余条,每条建议既有生动的教学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尽管现在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苏霍姆林斯基那闪光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教育理论大师,本书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像与教师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一样每句话皆让人感觉出自实践的经验之谈。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好教师,始终需要责任意识的推动。实践证明,一个受到良好责任教育并有责任意识的教师,在人生道路上也比较容易有所作为。一个对国家与社会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既能给学生以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又能帮助学生不断修正前进的方向。接下来我来谈谈读书的三点感悟。
一、成功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
何为教师素养呢?苏霍姆林斯基从三个方面阐述教师的教育素养: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广博的知识。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谈到它不能不使人焦急,这就是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教育素养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塑造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教师讲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谈的学生发表议论。教师不是宣讲真理,而是在跟学生娓娓谈心。
如何提高教师素养?众所周知,名师、大师的教育素养都是很高的,能够集文学家、艺术家、书法家等大成于一身,而且具备很好的人格修养。我自知距离名师还很远,应想尽一切办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还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好,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把读书当作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告诫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读好书能够净化我们的灵魂,开启我们的教育良知,锻造我们的优秀品质,因此静下心来读书是提高教师素养最有效的手段,是教师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二、成功教师应善于引领学生。
关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论述:“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在体验一次次成功之后,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例如,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那样,我们若能把带有游戏性质的作业、科技知识、百科知识、趣味故事、趣味实验等列入教师备课的内容,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课堂提问。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教师要能“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
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而疑问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
课堂提问便是一种引领,课堂中提问的意义是要激发求知欲,提问点应该恰当到位,应该是铺垫学生获取知识的台阶,好的提问就像节奏明快的韵律操,流畅优美。想想自己的课堂上真正有效的问题有多少呢?想来觉得如芒在背!
关于学生注意力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形象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丝线。他在带领孩子们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课后这样写道:“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围拢来看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这根很细的丝线把孩子们都拴在我的身边来,这就好比是一根无形的缰绳,只要一个儿童的注意力转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丝线就断了,于是我给他讲的和所指给他要看的东西,他就再也不看,不听了——思想开了小差。”我在教育教学中体会到,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完全在于教师的引领与调控,教师要抓牢注意力这根“丝线”,使用好这根“缰绳”,才能确保高效课堂。
三、成功教师应善于思考。
善于思考才能有创新,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们可以看到苏霍姆林大师的教育智慧,似乎能看到他正在凝神思考,郑重地审视着学校教育的每一细节,我觉得善于思考是他精彩人生中最具魅力之处。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五条提出“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第一套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源来源。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来看,第二套大纲是保证第一套大纲顺利完成的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思考学生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发现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识记和保持在头脑里的知识是很多的,因为它是进行后继学习非常重要的一种保障,许多学生却掌握得并不牢固,要么是不理解去死记硬背,保持得不
长久,要么是记住了不知道如何去运用,成为一种“死”的知识。久而久之学习上失去兴趣,沦落为“差生”,那么如何避免呢?最重要也最有效的一种办法,就是实施第二套大纲。具体地说,就是每呈现一种新的知识或材料时,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与此相关的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进行阅读,以使他们更好地去理解这些知识,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疑问,从而进一步激起他们的求知愿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感受性”,教师要“尽力为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这样,他的智力背景越广阔,他所需要识记的教材就会变得越简单。反观我们平常教学,不顾知识积累和学习体验过程,只顾死记硬背结论的做法简直就是一种摧残。
再如,关于后进生,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苏霍姆林斯基以成功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为了帮助一个叫费佳的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自己亲自编了一本书《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他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收集或编写很多有趣的、能够引起儿童思考的习题来训练他。并且还为他提供一套适合他阅读的书籍,大概有一百本,后来又为他配备了另一套图书,约有二百本,正是这种大量的阅读,使费佳的成绩逐步赶了上来。可见,“阅读能教会学生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觉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我们每一位教师对待教育教学中的每一项工作或每一个细节若能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善于思考,相信学困生在我们手下会越来越少。
读过这本书我才知道要做一名成功的教师要做的要学的还很多。提升教育素养;借助思考,使教育充满睿智。因为只有智慧含量较高的教育才算得上是一种阳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润,才能真正涤荡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素养,这样的教育才算是成功。
第三篇:2014暑期读书心得
2014暑假读书心得
——读《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有感这个假期学校购进了一批新书,待我去挑时,已剩下为数不多的几本了,一眼就看到了这本泛着古朴的牛皮纸黄色的小册子——《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一直想要有机会了解中国教育史的我,看到了这本书,非常开心,捧着就回家了。
回到家打开一看,才发现学校挑的书果然不一般,简直是捡到宝了。原来这本书是前国立东南大学校长,被誉为“中国现在大学开创人”的著名教育家郭秉文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读时的博士论文,英文名为《The Chinese System of Public Education》, 在此对校长组织的读书活动和学校购置这样好的书籍深表感谢!
这篇具有通史性质的教育制度史论著,分为八章。全书显出简古厚今的特征,古代内容相对简略,主要从学校形式、教育宗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选举制度等方面选择性地介绍,重点描绘和分析了1842年以后中国现代教育萌生和发展的详尽过程。
相对于中国卷帙浩繁的教育文献,本书不是精细考据的专著,而是教育史纲要。同时它又颇有新意:一方面勾勒出了比较精要的内容,并准确点明中国古代教育宗旨在于陶冶国民的性情,凝聚民心,使国家趋向稳定统一。另一方面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叙事方式,避开了写出全史的模式,限定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仅集中讨论中国自上古以来的“公共教育制度”沿革概况。
本书讨论的主题“公共教育制度”虽非中国传统的视角,却是当时中国教育变革的现实需要。所以本书事实上是依据当时哥伦比亚大学的学术视角和中国教育变革的现实需要,叙述中国教育管理的历史演变,既方便西方学人了解中国教育历史,也有利于当时中国人从历史中找到变革现实的历史借鉴。
作为21世纪的一名中学教师,自认为从小接受的教育中,西方视角多过东方视角,现代语言多过古代汉语,因此,读郭秉文先生用现代语言写成的中国教育制度史,感到无比的轻松与自在。本书就像一本中国教育史的科普读物,将晦涩难懂的文言文翻译成浅显易懂的现代语言,并按照现代教育研究的思路加以梳理整合,读来倍感亲切,让我仿佛回到了夏商周、汉唐宋,亲身体验了当时课堂、考场的氛围,学生求学、老师解惑的场面。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值得读的书。在书中,我不仅概览了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教育制度,还获得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例如书中提到一位专家卡勒里
(M.Callery),他曾概括道:“礼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全部思想观念,依我看,《礼记》是中国现有各种文献中能够最精确完整的向中国人自己和世界其他民族阐明礼的专著。”这让我了解到了《礼记》的魅力,激发了我研读的兴趣。
读书摘要:
1、古代学官与学校的性质反映当时的教育内容为礼、乐与五伦之道三个方面。
2、“礼”,最初仅包括祭拜天神、地神和祖神(人神)。在那时,“礼”一词还包括各种宗教和社会的惯例、礼仪与习俗,以及当地法律等,比如我们发现《周礼》、《仪礼》、《礼记》三本书都讲“礼”。
3、政府的政策、家族的组织、社会的信条都建立在真正的礼的基础上。
4、卡勒里(M.Callery)曾概括道:“礼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全部思想观念,依我看,《礼记》是中国现有各种文献中能够最精确完整的向中国人自己和世界其他民族阐明礼的专著。”
第四篇:暑期读书心得
暑期读书心得
朱巷中学:徐金永
2012-9-10
借假期时间我认真拜读了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这本书令我深深地感到:品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谈。
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它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我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写反思、批改学生的作业,参加教研活动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
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书中所举的那个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我们只有主动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其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这条建议也对我帮助很大。对后进生我一直认为这是属于智力问题,是先天因素造成的。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后进生是可以转变的”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相当困难。书中的那个“费加”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他和我常认定的笨学生非常相似,我平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傍晚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她“懂了、会背”为止。而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后来,费加的学业成绩赶上来了,并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教育为她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也从中得到启发,对费加这样的孩子,我们要注重训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提供动力。
另外,这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它字里行间洋溢出来的对学生的那种人性化的尊重与热爱。一切的教育方法都是基于对孩子成长的学习需要而引发的,在那里教育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虽然有国别的限制,但我仍深深的感受到教育者对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那种神圣的尊重。
书中还特别重视德育教育,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重视对学生足够的尊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在大师眼里,德育教育绝对不是空洞的说
教和口号式的响亮文字,而是生活中的细节,是一个微笑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应当教会儿童去爱,而不是教他们去谈论爱,应当教会儿童体验和珍藏自己的感情,而不是教他们寻找词句去诉说并不存在的感情„„”反思自己的教育,是不是缺了些什么?
在阅读过程中,我从苏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笔调中读到了很多的东西,他没有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提“建议”的形式,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他不喜欢大而空的说教,而是深入你的内心,联系教育生活的实际,用了很多生动的事例和实际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给我们提出许多饱含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建议。整本书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教育的真谛,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仍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习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关于什么是从事教师工作的才能,我是这么想的,才能不外乎知识和能力,例如各学科的知识,处理事情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面对问题的能力等。那么这些也是我在教学中所要面对的东西,需要摸索着去锻炼自己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提高,正式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的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学生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成为10:
1、30:
1、50:
1。”这也使我看到了自身的差距,明白教育工作不能心急吃热豆腐,一名合格的教师都是经过不懈的努力和通过不断的教学,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而成长起来的。这也使我更加坚定了在奔向合格教育工作者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读过这本书之后,我有了很深的认识。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
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老师,要有现代的教学。
然后,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及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课堂的四十五分钟
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我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间,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讲课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我要爱我的同事们,我要虚心地向他们学习,我要主动地与他们交流探讨合作,我要始终有团队精神。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是伟大的。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后,我还要适时的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而且,我自己还要不断地反省思索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教学当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为常发事件和偶发事件,常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依靠一种经验积累;偶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取决于我的智慧、机智、应变能力的高低。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提高。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研究,把普遍的问题、个别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并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上升为课题,把问题做大、做细、做真,眼光高远、与时俱进地看待问题。在一边教学的同时,一边搞教研,不断的学习,坚持不懈地钻研。
《给教师建议》 让我爱不释手,是因为它真正能够让我掩卷沉思时反省自己,使自己看到不足。因为,苏霍姆林斯基,他正像一面镜子,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他深爱着每一个学生,他关怀着每一个成长的生命,他勤奋地分析研究着每一个看似细节的教育现象。我想,当你了解他那无私奉献自己的人生,领略他的卓越成就,你也同样会产生敬仰之情,他可以是良师也是益友,他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教科书。相信每一位爱教育的人,都会爱上这本书的。
第五篇:暑期读书心得
暑期读书心得
今年暑假,学校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阅读一本关于教育教学书籍。本来我也只是抱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尝试着看一下《班主任兵法》。但没想到只看了几页,我就被这本书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我利用休息时间一口气把它读完了。
自古以来不论将、相、王、候都熟读兵法,而兵法中又以《孙子兵法》为首,在各行业中有识之士将之运用得当,同理,学会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兵法”,也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做为一名教师,就免不了要与学生打交道。事实上一个教师,如果连学生都搞不定,这个教师基本不能算是成功的。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学生,的确是越来越难搞定了。而《班主任兵法》就是一本教育反思集,分为实践篇和理论篇。它记述了作者在担任班主任期间与学生之间“斗智斗勇”的教育故事。
在这本书里,万老师没有摆出一副权威面孔对教师们进行说教,而是通过真实的抒写,坦诚地表现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成功或是失败。一个个真实的教学事例被万老师用非常生动诙谐的语言细细陈述,娓娓道来,让我在每读一个故事时仿佛身临其境,在每读完一个故事后都会很有感触,这些生动的案例就是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事情,看到万玮老师在应对这些事情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睿智,冷静,果断,幽默,真是由衷地佩服。下面谈几点我读此书的收获:
一、爱是教师的前提
读完万玮老师的《班主任兵法》,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要做好老师,做好班主任,就必须对教育事业,对学生非常热爱。正如万玮老师在素养篇中所说:“在班级管理中,所有的技巧都抵不过爱学生,这是教育的关键,其余都是次要的。对学生的热爱是推动教育改革的内在动力。爱心是教师情感的核心。如果没有对学生真挚无私的爱,热爱教育事业是无从谈起的。爱心是教师职业道德不可或缺的情感。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对学生的热爱和关爱尤其重要。作为班主任,平时要经常和学生进行交流,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行为习惯都能够比较清楚地掌握,要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和班级每一位学生多进行思想和心灵上的沟通。
二、要做反思型教师
美国的波斯纳曾提出过“教师的成长 = 经验 + 反思”这样一个公式,而教师工作是对人的工作, 因此它更强调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及时有效地变更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必须经常反思自己的工作。在《班主任兵法》中提到,“教育反思”在教师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可见如果我们做教师的能够在平时的工作中养成主动反思总结的习惯,我们的教育方法一定可以获得不断的创新和提高。在日常的工作中养成随时记录工作得失的习惯;课下注意分析得失的原因;然后提炼出精华的部分,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扬或改进;到了学期末再总结一下本学期的反思内容,可以写下有价值的经验材料,指导今后的工作。万老师只所以能有那么多精妙的结论和事例,就是在工作中注意收集,提炼,思考,整理。
三、要做智慧型教师
所谓“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现在的孩子接受信息渠道多,接受信息量大,想什么,想干什么,会按照自己的判断去决定。他们还会按自己的想法对老师提出要求。因此,在与学生的“交战”之中,要让学生服你,就要靠老师的智慧了,如果能够智胜一筹,以智取胜,学生会甘愿做你的“手下败将”的。万玮老师的许多做法就体现着智慧,如:“更多的体罚只能使学生情绪更加对抗,心理更加逆反”;“敌退我追,就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情况之下,不能放过,要一追到底”。我们经常会碰到脾气特别倔,软硬都不吃的学生,当这样的学生犯错,那么你一定要注意平静下来,不能和他对着干,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只要过一会儿,自然会平淡下来,他也无心再去闹了,等下了课,老师再单独找他处理,这样就不会影响到上课。
四、要做赏罚分明的教师
万玮老师在赏罚篇中提到“赏和罚同时存在,有罚要有赏,重赏必要重罚。只罚不赏很容易引起人的逆反心理,而且要记住犯错误的毕竟只是一部分同学,还有很多人,他们至少没有同流合污。对全班发火连这些同学也打击进去是很不公平的。”想想也是在管理班级的时候难免有同学会犯错误,有时候自己往往会气的火冒三丈,劈头盖脸就是一顿骂,现在我豁然开朗自己是忽略了“赏”,所以以后的工作中要注意这点了。文中还有一个实例也很好对我正好受用,“班级内部进行检查评比,违反一项扣1分。这样师生关系可能会受到影响。高明的老师会改扣分为加分,然后比较谁的分数高。这样更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师生间的关系更为和谐。”真有种谢天谢地的感觉,让我免于出错。现在看了这个内容才发现如果这样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还存在着消极因素,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我可是来教育和管理班级的,不是来刺激
和伤害他们的,更不是来激化师生关系的。在这学期的班级管理中,我一定会把这个方法加以运用。
对于我一个踏上讲台才短短一年的新教师来说,富有激情是远远不够的,我最为缺乏的是宝贵经验和有效方法。其实,《班主任兵法》中有很多很多做法、理论和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都可以拿来作为借鉴。教师必须能控制自己的心灵,必须了解学生心理,必须善于随机应变。教师要“预”学生、“预” 班级、“预”突发事件、“预”知识。改变教学方式,不战而屈人之兵。虚实相生,欲擒故纵,无招胜有招。阵地战、运动战、游击战,打好心理战,出其不意,胜券在握等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用心领会、辩证取舍,让自己的工作也充满智慧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