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速农商对接助推农业产业化
提速农商对接 助推农业产业化
2013-01-28
目前不少大型连锁超市对农产品进入货架采取许多霸王条款,引发一系列矛盾:一是进入门槛高,一个产品一年就是数十上百万的进门费,随时都有可能增加上架费,年销售计划由超市单方面确定,没达到销量仍按计划销量计提销售费用;二是销售决策由超市单方面确定,促销定价、社会赞助及许多不知门类的业务开支都无条件地由供货人承担;三是结账时间过长,资金压力太大,影响农产品企业的正常经营。为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加快农商对接,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笔者建议:
一、构建农商对接工作平台,规范农商对接机制。
由农业、商务、经济信息产业办等单位组建农商对接办公室,总体协调农商对接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市场信息资源,加强和商业营销者的沟通,协调农商对接,科学有效地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和营销。
二、提高农产品品质,培育农产品营销和流通主体。
扶持发展多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将自发小农经营户联合起来,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进入市场,按市场要求不断提高产品品质,提高他们市场竞争力和市场驾驭能力;鼓励个体经营户和农村经纪人向企业化、公司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扩大营销规模;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农产品流通和出口企业;引导和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农产品加工和营销企业、物流配送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建立比较稳定的产销关系,完善“订单农业”。充分发挥农产品流通领域中各类行业协会的作用,使之成为促进流通企业规范发展、实现行业自律的重要依托。凭着自身优良的品质拓展市场,将买方市场变成卖方市场,变店大欺商为上门定货,在争取经营自主权的同时,减少资金占用,促进农业产业化迅猛发展。
三、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拓展农产品营销渠道。
农商对接办公室要加大对农业信息发布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引导、支持和鼓励各类公司、中介组织、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大户等社会力量投入到农业信息服务领域,统筹农业系统信息资源的管理,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农业生产信息、市场行情信息协作共享资源,强化科学分析,健全发布制度,创新服务模式,完善服务网络,逐步形成数据可靠、分析准确、发布权威的农业信息体系。
四、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农商对接规范体系。
由农商对接办公室具体负责农商对接工作的制度建设,农产品的生产者负责产品品质,直到产品进入市场;产品在销售环节的责任由产品经销商承担。产品的销售价格由产销双方根据市场信息行情协商确定,在存在异议时由农商对接办负责协调。于此建立完整的农商对接制度,并为此提供法律依据、制度保障和操作规范,建立健全的农商对接体系的同时建立法律信任体系,保护农商与消费者的权益,助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第二篇: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 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
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 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
今年以来,全市抢抓机遇促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特别是实行“区镇合一”行政体制改革以来,三大管委会更是紧紧围绕“大建设、前三甲、十八强”的目标,立足于新城新区建设,快速推进产业发展,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形势。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因企业入驻、路网建设造成的“上楼农民”和失地农民的增产增收问题。
目前,经开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社会化服务水平整体还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初步建立服务网络,社会化服务体系已见雏形。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关注,经开区辖区内的农业管理服务机构不断得到充实,农技推广机构得到不断健全和完善,逐步建立了一些列服务功能比较健全的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在肥料、农药和种子等农资供应方面,实现了科学化、高产化和精细化的选配,基本上能够满足农民对农资的需求。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已经建立的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的服务功能还不能够充分展现出来,使其应该表现出来的服务功能相对比较薄弱,加之农民主动接收服务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数农民依然
依赖传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习惯,致使农作物在单产的提高上仍遇瓶颈,难以突破,这直接影响了农民的增产增收。
第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良好,但仍有局限。随着发展现代农业意识的增强和农产品加工特色产业园区的快速推进,经开区辖区内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基本实现粮食作物、林业、养殖业、蔬菜、水果、加工业等产业的全覆盖。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成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有效组织形式和重要力量。首先,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在提高农业的效益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延长了农业产业化的链条,但在发展中普遍存在经营品种单
一、规模小、产销渠道狭窄等问题;其次,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经营过程中,能够产生一定的盈利,但自我发展能力不够强,很难发挥“一户带一地、一村带一片、一片带一业”的带动效应,而要实现“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建立就更是难上加难;第三,利益的不相关联,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不能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户的带动作用,目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所需的土地大都是通过土地流转所得,而周边被流转土地农民手中仍有部分土地,造成了合作社在流转的土地上追求自己的利益,农民也在自己剩余的土地上追求农业利益的互不关联的私有利益追求现象。
第三、农业产业化发展结构需进一步规划,社会化服务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发展,产业化发展的规划必须先行。没有一个系统的、科学的规划做引导,农业生产适应市场的能力就不会高,农业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就不会强。就目前农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农业的产业结构是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首要因素。首先表现在农业主体重眼前轻市场的思想比较严重,一旦市场上某种农产品走俏,马上会一哄而上,加大种植面积,最终造成产品过剩,价格大跌。相反某种农产品越滞销,农民种植积极性越低,最终又导致供小于求,价格上涨,长此以来造成恶性循环,损伤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甚至会造成大片土地荒芜;再者经开区辖区内现有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其社会化服务功能不能很好的发挥,农产品大幅增值受到局限,农民的经济收入很难有突破性提高。
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就是将农业进行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出路,其实质就是打破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的产业化,而建立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和高效运转的保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应涵盖于农、林、渔、牧、水等产业的各个环节中,特别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在产、供、销各个环节中都应与服务体系联系在
一起,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经营变为相互连结、共同行动的合作生产、联合经营,实现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一、从家庭承包经营走向农业产业化经营
虽然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是发展农业的客观需要,也是稳定农业现代化的具体途径。但农业产业化发展就是当前社会实际环境中的具体途径之一,它是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通过规模经营的桥梁作用而发展起来的。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方面顺应了农业和农村改革的发展方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较好的解决了农业和农村在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中遇到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成为家庭经营向更高级形式发展的一种新的有效方式;另一方面就经开区的现实状况而言,实行农业产业化发展,首先让更多的农民、特别是“上楼农民”从土地上解脱出来,更多的劳动力丢开土地的包袱,走进工厂,走向二三产业的行列。同时土地进行产业化发展的模式进行经营,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配臵,同时对土地实行统一的技术管理,以科学的管理和专业的技术为支撑,对于实现土地单产的增收将有实质性的帮助。这样以来,农民既获得了服务于二三产业的工资报酬,又提高了土地的生产价值,在这种双重效益的保障下这就很好的实现了农民增产增收。
二、充分发挥单品种专业合作社的带动辐射作用
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着力提高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引领作用。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力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和指导目前已经成立的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就经开区而言,应给与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包括信息、流通、金融、法律等服务在内的政策支持,借助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和纺织服装产业园两大特色产业园的平台作用,鼓励组办统一产业联合组织,形成以统一产品为纽带、相互联系、上下贯通的合作组织网络体系,切实发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拓宽市场销售渠道,开辟新的销售市场的带动引领作用,真正达到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
三、由单一的专业社走向综合性专业合作组织 所谓综合性专业合作组织就是一个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专业合作社、农户和其他服务实体组成的综合服务体系,是一个涵盖了小麦、玉米、蔬菜、林业、渔业等很多单品种专业性合作社的大型合作组织。综合性专业合作组织的主体必须是农民,主要功能在于最大化的发展农业经济,满足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各种需求,它全方位地连接着资金、信息、技术、管理、产品等主要市场要素。农民将自己的土地交给综合性专业合作组织管理,由其利用规模化发展、合理利用,实行从播种到种植管理到收获再到销售的统一化管
理,这种链条式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相对接,提高农产品自身的竞争力。
综合性专业合作组织有效运转的关键在于管理。一方面是参与者的管理,既包括技术人员、专业人员还包括土地的拥有者—农户。对于综合性专业合作组织的技术人员和专业人员而言,需要加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建设,选聘更多的懂技术、有经验、懂管理的专业人才充实到综合性专业合作组织的各个环节,确保整个运行过程的专业化和有效化;对于农户而言,不仅要给他们提供最新的市场供求信息和产业导向,更要在村民当中培养互信互利的文明风尚。另一方面是对土地的管理,农民将自己生存的保障交给综合性专业合作组织管理是对其的信任和信心,所以综合性专业合作组织作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直接实施者必须要让农民获得更大的利益,这就需要在尊重农民个体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切实发挥出综合性专业合作组织的信息导向作用,实现有市场的有效对接,确保农民的增产增收。
通过转变经营模式为依托,充分发挥各类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实现综合性合作组织的高效运营,全面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助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真正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富农梦。
第三篇:加快农业产业化 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加快农业产业化 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兴文县政府副县长万真华
兴文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46.2万人口中,农业人口有39.4万人,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推进兴文县域经济发展,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近年来,我县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要求,依托资源优势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扩权强县试点县、革命老区县等政策优势,用工业理念抓农业,巩固壮大烤烟、蚕桑、乌骨鸡等重点产业发展,积极培育猕猴桃、茵红李、反季节蔬菜、珍稀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十一五”期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2667元增加到2010年的5027元,增收2360元。
一、利用品牌效应,拓展发展空间,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势
(一)产业基地初具规模。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建设特色产业基地38.6万亩,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发展格局。其中,优质烤烟生产基地10万亩(常年种植4万亩),蚕桑生产基地4万亩,纯黄玉米基地6万亩,马铃薯产业基地9.6万亩,优质猕猴桃基地1万亩,反季节蔬菜基地8万亩,乌骨鸡养殖基地村50个。
(二)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做大做强古宋粮油公司、烟草公司兴文营销部、海茧丝绸、新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聚源食品、金鹅粉业、康之源食品、飞龙食品、赵氏泡菜、博旺笋业、敬师酒业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2010年,被确认市级农业龙头企业9个,新增石海专业合作社、珍稀食用菌有限公司、纯正油坊
3个规模以上农业企业。全县农业龙头企业达48家,销售收入8亿元,出口创汇40万美元,带动农户10.17万人,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三)专合组织迅速发展。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发展产业组织化程度。全县各类专合组织已达168个。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专合组织15个,市级示范专合组织10个,省级示范专合组织2个,会员达3.25万人,带动农户7.59万户。2010年,实现销售4.95亿元,户均纯收入达2.23万元。在农民专合组织的带动下,农村经济呈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我县专合组织工作荣获2010全市一等奖。
(四)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加大项目争取和实施力度,产业基地水、电、路等基础进一步完善。完成农网工程10KV线路建设103.95km,水库除险加固5座,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3.11万人,完成通畅工程170公里新建农村沼气池3435口,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42.5平方公里,实施“金土地”工程2.59万亩,新增耕地3159亩。
二、坚持农业稳县,做优发展环境,增强农业产业化发展后劲
(一)加强领导定责任。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烤烟、猕猴桃、乌骨鸡等特色产业已组建由县领导任组长的领导组,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意见,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抽调专人负责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围绕产业育龙头。围绕烤烟、蚕桑、猕猴桃、乌骨鸡、薯类、竹木等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和运输培植龙头企业,制定出台扶持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发展的实施意见,把龙头企业的引进、培育作为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着力点,创新机制,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各方面资金参与龙头企业建设。同时,支持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连接机制,采取吸纳农户入股、支持农民签订订单等形式,壮大龙头企业,增加农民收入。
(三)依靠科技促建设。继续加强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以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为核心,以优势区域、生产基地为重点,努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保证农产品基地实现优质、高产、高效,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的原料保障。同时,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强“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认证、标识管理工作。
(四)整合资源强基础。围绕产业建基地,围绕基地建市场,抓实政策扶持,有效整合烟基工程、石漠化治理、扶贫连片开发、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金土地”工程、水利、农机、电力、新村建设、交通、产业扶持等项目,调动业主和群众的积极性,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累计整合资金3.5亿元以上,夯实了发展基础。
(五)加大培训促帮扶。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进行现代农业知识和法制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通过“挂、帮、包”、创先争优和下派科技特派员活动,全县各级干部职工和科技人员积极深入基地和企业,帮助协调解决困难,提供技术服务,加强市场营销,并对帮扶工作实行了绩效奖惩挂钩。
下一步,我县将按照“品种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投入科学化”的思路,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以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围绕特色产业,大力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一头联市场,一头联基地、农户的作用,扎实有效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第四篇:农业项目管理-农超对接
院
班
姓
---
农业项目管理
关于农超对接策划报告系:经贸学院
级:-
名:--
-0
一、农超对接简介
农超对接,指的是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农户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主要是为优质农产品进入超市搭建平台。“农超对接”的本质是将现代流通方式引向广阔农村,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链条,实现商家、农民、消费者共赢。即农产品与超市直接对接,市场需要什么,农民就生产什么,既可避免生产的盲目性,稳定农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同时,还可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通过直采可以降低流通成本20%—30%,给消费者带来实惠。农超对接是国外普遍采用的一种农产品生产销售模式,目前,亚太地区农产品经超市销售的比重达70%以上,美国达80%,而我国只有15%左右。
在我国,随着大型连锁超市和产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部分地区已经具备了鲜活农产品从产地直接进入超市的基本条件。开展鲜活农产品“农超对接”试点,积极探索推动鲜活农产品销售的有效途径和措施,是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对建立农产品现代流通体制、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产生背景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优质农产品需要寻求更广阔的市场。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方式难以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安全信誉,也难以确证生态农业基地生产的优质农产品的价值,从而把很多特色农产品局限在产地,无法进入大市场、大流通,致使生产与销售脱节,消费引导生产的功能不能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困难重重。
三、产生原因
超市竞争不断创造价格新低,变收购为采购,压缩成本。超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需要有特色的、差异化的产品。只有采购的差异化,才会形成经销的差异化。超市的竞争集中体现在价格竞争上面,因此,控制成本对超市尤为重要,超市“直购”将为其赢得核心竞争力。
农民卖菜难,亟待与需方直接见面。希望能以合适的价格,迅速销售出他们的产品,这是众多农民心中最质朴的心愿。
市场指导生产,需超市与农产品短距离对接。“市场行情是瞬息万变的,超市将采购链延伸到基地后,充分发挥了市场调节作用,将最有效的消费信息传递给生产者,指导生产。”
四、政策法规
2008年12月11日,贯彻落实2008年中央1号文件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推进鲜活农产品“超市+基地”的流通模式,引导
渠道后,将更注重于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安全。降低流通环节费。用大型商业企业利用自身网络渠道销售,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采购环节费用,将更多利益留给了农民和消费者。
六、农超对接的主要做法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立中国特色农产品现代流通体制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保障城乡居民消费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这一主题,以发展鲜活农产品“农超对接”作为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2)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以城市大型连锁商业企业为主体,支持连锁商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网络、信息、配送等优势,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新型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二是坚持因地制宜,试点先行。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连锁经营企业实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等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稳步推进。三是坚持贸农结合,以商促农。以大型连锁超市为基础,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相结合,建立新型农产品流通渠道,促进连锁企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农产品供应链的整合。
(3)具体操作
(一)加大鲜活农产品现代流通设施投入
当前重点是加强鲜活农产品冷藏冷冻设施投入,对部分鲜活农产品实行强制性冷链流通,降低鲜活农产品损耗,保障鲜活农产品质量,同时实现降低连锁超市冷藏冷冻设施投入成本。
(二)增强鲜活农产品加工配送能力
重点支持大型连锁商业企业新建鲜活农产品配送中心、在现有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中增加鲜活农产品配送功能、发展第三方农产品物流配送等多种方式,建立与农产品生产规模及零售规模相适应的物流配送体系。
(三)提高鲜活农产品经营信息化水平
连锁经营企业和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强化鲜活农产品信息系统建设,广泛推广数字终端设备、条码技术、电子标签技术、时点销售系统和电子订货系统等,进一步推广品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等现代管理技术,提高市场反应能力,建立鲜活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有品牌
试点连锁超市要广泛宣传和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自有鲜活农产品品牌,向消费者提供质量安全可靠的农产品及加工制品,增强消费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信心,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鲜活农产品销售规模的扩大。
(五)调整连锁超市商品经营结构
围绕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鲜活农产品经营规模,适当调整连锁超市商品布局,增加鲜活农产品销售种类,扩大鲜活农产品经营面积,提高鲜活农产品销售
成优质、低价、安全、高效的农产品产供销网络,为广州城乡居民提供新鲜、放心、实惠的农产品,平抑“菜篮子”物价服务。同时,引导有条件的肉菜市场开设菜农直销专柜,并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与餐饮企业进行结合。“总而言之,就是让农产品以更直接的方式到达市民餐桌。”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超市里农产品的一般流程是农民—批发商—供应商—超市物流采购,通常需经过4个以上的环节,成本至少上升了15%~20%,导致产业链的两端(农民和消费者)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而通过农超对接的直采模式,这部分原本被中间商赚取的利润可直接“转移”给农民,并最终惠及消费者。业内人士表示,超市直购的蔬菜最终零售价格至少可降20%。
广州市经贸委负责人表示,通过农超对接模式的推广,对其他市场农产品的价格也将起到抑制作用。
九、各方建议
超市“直购”的存在与采购、生产规模密切相关,当采购量达到一定数量,且生产方也形成组织化生产时,“直购”会降低经营成本,使多方受益。而如果采购量较小,且生产方比较分散时,社会专业化分工决定中间环节是有必要的,农业“经纪人”在面对散户进行收购时,有其经验、成本优势。超市“直购”和农业“经纪人”,就如汽车和自行车一样,在不同条件下,各有优势,不可能完全替代。--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学院教授、博导彭星闾
我国农业大部分是分散生产,分散销售,组织化程度低。在此背景下,大量农业“经纪人”出现了。在他们的组织下,小摊小贩式的收购变成了规模化的采购,这是一种进步。而超市越过农业“经纪人”环节,直接到基地采购,同样也是一种进步,它通过压缩中间环节,提高收购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同时,政府调控市场,更多的是依靠超市这只手来运作。超市与农户面对面,信息直达,可以更加准确、迅捷地指导农民生产。--武汉市农业局副局长程耀明
目前,超市“直购”在武汉周边地区比较容易操作,而远程“直购”则面临一些困难。诸如,超市对外地产品的价格信息了解不畅;超市如自带人员、车辆进行远程采购,则成本加大,而在当地寻找运输车和帮手,又不太容易。这些都无形中增加了超市“直购”的难度。--一家大型超市的买手
作为“经纪人”,过去为超市和农民架起一条通道。超市采取“直购”政策后,我们将面临更大压力,可以加强餐馆配送等方面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不过,从专业分工的角度来看,超市偏重零售,而农业经纪人主要就是负责采购。因此,短期内超市不可能完全替代农业经纪人,我们可以在丰富采购品种,为农民提供更多服务上多做文章,以提高综合竞争力。
第五篇:农业产业化
磐石乡创新举措服务于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摸清家底,全方位掌握人才资源。
对全乡127名“土秀才”、“田专家”分门别类登记造册。
二、不定期召开座谈会,畅谈家乡产业化发展前景,定好发展方向。认真听取相关专家对草莓、西瓜、柑橘、蔬菜种植方面的建议,打造特色农业,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色。
三、专家授课,提高村民科学素质。
认真开展授课活动,由土秀才,田专家讲解相关种植技术的要点;授课地点:形式多样(集中授课,田间讲解,亲身示范);全乡村民在127名土秀才,田专家的帮助下,1300户村民致富效果明显,其中新增草莓950亩,西瓜980亩,柑橘1500余亩;人平增加528元。
四、关心人才,关注产业化发展方向。对暂时生活困难的土秀才,田专家每年解决800-1000元的补助,带动村民致富的专家奖1000-3000元。今年加大了农业投入,新增大棚蔬菜1200亩,新增种类10余种,形成了5个专业村,6个专业合作社。
五、政策扶持,资金支撑。积极争取农业资金53万元,对表现突出的专业合作社、专业村予以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