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让思想冲破牢笼》有感
读《让思想冲破牢笼》有感
认真读了院领导推荐的《让思想冲破牢笼》收获得多,书中通过大量的事例生动地讲了如何创新。作者首先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分析了阻碍创新的因素,创新首先要改变思维方式。下面就读这本书的几点感受写下来:
一、要有超越性的思维,有勇气抛弃自我作者在讲课时做了一个试验,他在讲台前的一块空地上摆了几个水杯,让学员看清楚位置,然后蒙上他的眼睛让他绕过障碍物到对面。当学员被蒙上眼睛后,作者让其他学员迅速撤掉了水杯,而被蒙住眼睛的学员并不知道,在通过原来有水杯的位置时,蹑手蹑脚、动作搞怪地绕了过去,引起了哄堂大笑。通过这个小游戏可以看出人的思维本质是的有惰性的,是有惯性的,经常是凭借以住的知识、经验去开展工作。这种惯性思维、惰性思维就是“无阻挡障碍”。要越过“无阻挡障碍”就要有超越性的思维,要有勇气抛弃自我。
几年前,当大家已经习惯于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时,院党委高高瞻远瞩,提出了以项目教学,单元设计为教学方法,以教、学做一体化,教、研、产一条龙为总目标的教学改革。现在看我们学院这三年来的发展过程,从小到大,从走出去向人家学习到现在企业找上门来找我们合作交流,学院拥有了全新的办学理念、教学方法,为今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学院发展到现在这个样了,与我们院领导超越性思维,抛弃自我精
神是分不开的。
二、发挥自身优势,运用好优势富集效应。
优势富集效应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新的理论。即某人在某一个起点凸显后,越来越多的机会就会聚集到他身上。面对同样的条件,同样的环境,同样的层次,你能想到,别人也能想到。那我们应该如何做呢?发掘自身优势,运用优势富集效应。要关键节点、关键时间内做出贡出成绩,运用最低成本,从起点超越,这样就能能产生优势富集效应,得到更多的机会。
我们学院目前已经在起点上超越了其它同类院校,学院人都能有超越性的思维去做好自己的工作,相信学院今后会产生优势富集效应,为我们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舞台。
第二篇:《让思想冲破牢笼》读后感
让思想冲破牢笼》读后感——知识不等于智慧
教学科研部王慈
今天接到紧急通知:学习《让思想冲破牢笼》这本书,并要求写读后感。
《让思想冲破牢笼》这本书的作者是同济大学的王健教授,这本书是他给全国各大企业管理层讲课的几场报告会的实录整理的。粗略翻阅之后,深深被书中大量引用的事例论证所吸引,经过仔细阅读,真是觉得如获至宝,特别让我感慨的是,这本书中的好多话都好像在说我自己,让人读后有大彻大悟之感!这本书详细地阐述了创新的必要性。在今天,创新决定生存,而创新思维是最低成本的超越之道。下面,我把感触最深的几点写下来,希望自己能开发智慧,增长智慧:
知识经济时代是相对于工业革命时期的,那个时候非常需要知识。“知识就是力量”是培根说出来的,他说的时候是1605年,距离现在已经有半个世纪了,那个时候的知识就是力量,这是不容置疑的。那么现在呢?现在应该换成“智慧才是真正的力量”。为什么?因为知识和智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也曾多次被名叫“智慧人生讲堂”的论题所感动。
什么叫知识?同济大学的王健教授认为:知识相对于智慧是死劳动,是完成时态的劳动,是过去时态的劳动。什么是智慧?智慧是活劳动,是现在进行时态的劳动。
其实佛教对时态这个概念或许会解释为:是‘当下的’,智慧是‘当下的’劳动,并提倡要‘活在当下’。人的生命是由无数的‘当下’组成。如果我们都能把握好每一个‘当下’,把每一个‘当下’过好、发挥好、管理好,人的一生将是成功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另外,知识可以复制、可以学习、可以传递、可以模仿,但是智慧在本质上是需要我们创新的。智慧是不可模仿,也不可复制,是‘当下’的。时间、地点、气候、人物等诸多条件(缘)都是‘当下’的,其中任何一个条件(缘)发生了变化,就不是‘当下’的了。
至于智慧应该如何去解释?由于自己知识浅陋,更没有智慧,所以只是有所意会而无法圆满言说。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智慧是为人处世的方便善巧,是一种创意吧?,这种方便善巧或者创意,要随顺自然,随顺众生,随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我们不能改变自然和事物的发展规律,只能顺应。现在正是冬季时节,我们不能抱怨冬季的严寒和冷酷,我们只能顺应它——多穿些保暖衣物,多在室内活动,多一些适应冬季的保护措施。另外,自己已经年过50有1,是不能再与自己30、40岁的时候比的,年龄不饶人啊!
希望自己能开发智慧,增长智慧,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学着做人,学着做事,做有用的人,做有利于大众的事,努力实践,智慧人生。
第三篇:《让思想冲破牢笼》读后感
《让思想冲破牢笼》读后感
汽运二队马垣勤
近三月,我有幸从网上拜读了王健的《让思想冲破牢笼》一书,这本书是一本有思想深度而不失幽默诙谐的好书, 此书从思维方式、经济背景、文化根源等多个方面对创新思维进行了深度剖析,揭示了隐藏在传统经验下的思维定型,指出了各种习惯性做法背后的文化差异。这本书举例说明了很多关于创新成功的故事,书中许多细微之处让我读起来有茅塞顿开之感,尤其是其中关于把握和领悟细节对培养创新思维的作用让我格外感同身受。
仔细回味一下,其实,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绝大部分的创新都来源于对细节的把握和领悟,那些创新思维比较强的同志,在某种方面讲,仅仅是比一般人更能够关注细节。就像书中所讲的,上海一个女孩儿对刹车的创新创造60个亿的财富,日本人从宾馆的小牙刷上做的大文章,等等,都是来源于细微之处的创新,这些创新正是来自于对细节的关注。正如在我们在开展“三创”活动中,催生了很多巧妙的构想,进而形成了很多工艺技术创新、小革小改、金点子项目等等,技能运动会“三小”展室中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来源于此。管理工作同样如此,微不足道的小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会解决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去年,我对面修理人员不足,影像设备定期进保和维修质量问题,车间在分析修理人员现状和公司制度规定的基础上,结合车队实际,制定了修理人员安全联保制,摒弃了互保规定,改善了以前因为一项小活需要占用两人的严重浪费人力 1
资源的问题。以上所讲到的创新都在于是否有心去发现,是否能够把知识转化为智慧运用到工作中,让小细节产生大的收获!
我们必须承认,人和人之间是有差别的,《让思想冲破牢笼》这本书告诉了我一个平淡无奇的真理:从平凡到优秀,只需要在工作上用心一点,对细节再关注一点。能否用心,如何用心,就是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别。而对于如何用心,如何关注细节,我有两点认识:
一是专注工作。一个不能把心思用到工作上的人,事业上将中永远得不到大的发展,永远只是个落后的人,以我对“用心”粗浅的思考,就是要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创造。作为车队这个名副其实的后勤服务单位干部,在矿业公司这个大家庭中,只是一个是一个很不起眼、很平凡的岗位,它并不风光,也不舒适,但我懂得,岗位平凡,可责任重大,所以在工作中一定花心思,以确保自己的这个小小的环节关键时刻不成为短板。
二是专注细节。要让注重细节成为习惯。我记得多次有人使用过这么一句话: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坚持不懈、转变观念、点滴做起、自我控制、追求完美是养成习惯、收获命运的必经五个环节。
态度决定一切,在创新过程中也也是这样那个。像我们在基层工作的人,总是束缚于前辈总结的经验,让我们不敢去创
新;束缚于日常的工作习惯使我们不愿去创新,所以,尽管我们关注细节了,但如果仍然一味的照搬硬套,那么这种经验和习惯必将在一定的时刻成为了我们的障碍。就像我们一直常讲的,“形式服从内容”,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经验可循,这就间接证明了,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在进行着创新,因此,只有关注工作、注重细节,才能在执行时有正确的创新,在总结时有所进步,积极地迎接不断的变化与挑战,久而久之,才能锻炼出正确的创新思维。
第四篇:《让思想冲破牢笼》读后感(最终版)
注重细节 积极培养创新思维
——《让思想冲破牢笼》读后感
王健的《让思想冲破牢笼》是一本有思想深度而不失幽默诙谐的好书, 此书从思维方式、经济背景、文化根源等多个方面对创新思维进行了深度剖析,揭示了隐藏在传统经验下的思维定型,指出了各种习惯性做法背后的文化差异。这本书举例说明了很多关于创新成功的故事,书中许多细微之处让我读起来有茅塞顿开之感,尤其是其中关于把握和领悟细节对培养创新思维的作用让我格外感同身受。
仔细回味一下,其实,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绝大部分的创新都来源于对细节的把握和领悟,那些创新思维比较强的同志,在某种方面讲,仅仅是比一般人更能够关注细节。就像书中所讲的,上海一个女孩儿对刹车的创新创造60个亿的财富,日本人从宾馆的小牙刷上做的大文章,等等,都是来源于细微之处的创新,这些创新正是来自于对细节的关注。正如在集团生产系统之中,对细节的把握催生了很多巧妙的构想,进而形成了多项工艺技术创新,“三小”展室中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来源于此。管理工作同样如此,微不足道的小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会解决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以上所讲到的创新都在于是否有心去发现,是否能够把知识转化为智慧运用到工作中,让小细节产生大的收获!
我们必须承认,人和人之间是有差别的,《让思想冲破牢 笼》这本书告诉了我一个平淡无奇的真理:从平凡到优秀,只需要在工作上用心一点,对细节再关注一点。能否用心,如何用心,就是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别。而对于如何用心,如何关注细节,我有以下两点认识
一是专注工作。一个不能把心思用到工作上的人,永远只是个落后的人,以我对“用心”粗浅的思考,就是要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创造。我曾经把“如果同志”这个非常有感触的现象用在《每日信息专报》上,“如果同志”就是在工作中出现问题时,不找自身原因,总是为自己找一个或者几个堂而皇之的借口。每个人内心生出总有做“如果同志”的惰性,反观自身,联系实际,就是尽最大努力让自己达到“能干”,进而成为“会干”的德才兼备的人。秘书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有的只是平凡的工作,它并不风光,也不舒适,但我懂得,岗位平凡,可责任重大,所以在工作中一定花心思,以确保自己的这个小小的环节关键时刻不成为短板。
二是专注细节。要让注重细节成为习惯。《每日信息专报》使用过这么一句话: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坚持不懈、转变观念、点滴做起、自我控制、追求完美是养成习惯、收获命运的必经五个环节。
在职业生涯中,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在创新过程中也同样正确。秘书工作想要创新,做事之前首先 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一个能够突破固有模式,有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人吗?日常的工作习惯使我们不愿去创新,前辈总结的经验也让我们不敢去创新,所以,尽管我们关注细节了,但如果仍然一味的照搬硬套,那么这种经验和习惯必将在一定的时刻成为了我们的障碍。就像我们一直常讲的,“形式服从内容”,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经验可循,这就间接证明了,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在进行着创新,因此,只有关注工作、注重细节,才能在执行时有正确的创新,在总结时有所进步,积极地迎接不断的变化与挑战,久而久之,才能锻炼出正确的创新思维。
第五篇:冲破思想的牢笼 第二课时
冲破思想的牢笼 第二课时
课程标准
1-4 列举历史上的有关言论,体会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2-4 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4-3 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教材分析
“近代科学的诞生”是上一课时内容的延续,本课题以培根、哥白尼、布鲁诺、牛顿为代表,阐述了这一 时期人类在认识自然方面的系列突破,让学生知道近代科学的诞生对解除宗教蒙昧以及重新塑造人们世界观、价值观方面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在本课时的教学的基础上,学生通过了解科学史上代表人物的理论贡献,感受近代科学的诞生对欧洲中世纪思想产生的冲击。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列举科学史上代表人物的理论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利用书籍、网络、媒体等各种渠道搜集相关资料,辨证分析历史上有关人地关系的言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哥白尼、布鲁诺、牛顿事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价值观、人生观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 了解科学史上代表人物的有关言论,进一步体会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 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向学生传播科学思想,激励学生认真学习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的图片和史料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闪亮登场 活动设计,展示图像5-18、19、20、17、16(要求最后一个必须是培根)等其他当时科学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总体上对当时近代科学家的认识,认识他们是近代科学的奠基人。成功引入本课课题
提问:猜猜看他们都是谁?并用一句话说出他们的最大贡献。新课教学
思维碰撞 组织学生结合书本资料就“知识就是力量”进行辩论。通过辩论,以点带面,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
总结:第一种观点强调人地关系中人的主导地位;第二种观点强调人地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第一种观点是人们从畏惧大自然的年代中觉醒,开始认识到自身的力量,就其产生的时代来说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但是随着人类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人类滥用自己的知识,盲目开发、破坏自然,给人类乃至整个地球上的生灵带来诸多的灾难,由此人们开始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反对把人凌驾于自然之上,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物追忆 展示资料或播放科教片,让学生比较托勒密、哥白尼以及布鲁诺的思想,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
总结:人类的科学探索是顺序渐进的,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有时要以生命为代价的。尽管宗教裁判所对科学家凶残迫害,但真理是压不垮的。
疑难解答 组织学生讨论“我们知道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但人们给哥白尼的学说以很高的评价,这是为什么?从中突破难点。承转:哥白尼的日心说传播开来,引起更多科学家认真的思考,带动了更多科学巨人的出现。牛顿就是在哥白尼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下面请听关于牛顿的故事。(牛顿故事见教学设计)一学生讲故事 提问:同学们,牛顿的成功告诉了我们什么?
总结:如果你问一个善于溜冰的人怎样获得成功,他会告诉你:跌倒了,爬起来,这就是成功。---------牛顿
活动:结合自己的生活实例,说说近代科学的作用? 风采展示 任选上述一人,为他设计一张名片。
总结升华:人类的科学探索是循序渐进的,科学家每一次发现、每取得一个进步,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科学家的那种执著、认真、坚持不懈、追求真理、孜孜不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像哥白尼、布鲁诺、牛顿那样热爱科学、献身科学,为人类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