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因夜之寒——读《寒夜》

时间:2019-05-12 11:50: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书笔记因夜之寒——读《寒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书笔记因夜之寒——读《寒夜》》。

第一篇:读书笔记因夜之寒——读《寒夜》

因夜之寒

《寒夜》 巴金著

夜寒,总觉月光之冷,是心凉亦是景冷?也许我们和《寒夜》中的那些人一样,在感叹着这个社会,感叹自己的人生悲凉。难道只是因夜之寒?

相对于巴金的《家》等前期作品,《寒夜》不是一个慷慨激昂之作,小说的文字反而显得异常的朴素、简洁、干净。巴金在《寒夜》这部小说中多次提及“夜的寒气”,这是巴金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不满和憎恨,《寒夜》是一部浸润着巴金先生巨大血汗和情感的小说,在那个艰苦的岁月中,在那个叫人窒息的寒夜中寻求光明时的艰难。从侧面也更好地了解了我们那段沉重的历史,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寒夜》,让人感受最深的就是心情的沉闷,面对这种环境,从小说的开始到结尾你都想扯开喉咙痛快地高喊一番,然而你却像主人公汪文宣最后用手指扣着喉咙那样,发不出一点声音。我们应该去知道和了解我们是从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走到今天的,巴金笔下的《寒夜》为我们揭开面纱。我们该知道其实当今的社会还是有那么多的相像。

在《寒夜》这部小说中,巴金为我们写了一个贫穷的小职员的家庭故事: 1944-1945年发生在国民党统治下的“战时首都”重庆的一个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家庭悲剧,这个家庭的男主人公汪文渲和女主人公曾树生曾经是上海一个大学教育系的同学,他们有着共同的献身教育的理想,真诚相爱,组成了自己的家庭。抗战爆发后逃难到重庆,只得以小职员的职位谋生。汪在一家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是大川银行的职员。他们将孩子放在一家贵族学校读书。汪的母亲为了减少家庭负担而操持家务,但是她看不惯媳妇的花枝招展,处处和曾不和,两人矛盾重重,在吵闹中度日。汪爱母亲也爱妻子,在吵闹中唯唯诺诺,莫衷一是,痛苦不已。物价上涨,家庭经济拮据,汪犯了肺病,但他不敢多用药,战争形势越来越紧张,有门路的人纷纷逃难,曾终于忍受不了眼前的压抑,跟大川银行的陈经理到了兰州。汪病情加剧,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死去。汪母带了孩子回到老家,两个月后,曾回到重庆久屋,但已是物是人非,她茕身一人,不知所往。

汪文宣,一个忠厚老实的旧知识分子,在大学念教育系的时候,“满脑子都是理想”,有不少救人济世的宏愿,可是他在旧社会工作了这么多年,地位越来越低,生活越来越苦,意气越来越消沉,后来竟变成了一个胆小怕事,见人低头,懦弱安分,甘受欺侮的小公务员。

他为了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位置,为了那不死不活的生活,不惜牺牲了自己年轻时候所宝贵的一切,甚至自己的意志。母亲与妻子之间的矛盾,他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不能化解,维有吞泪,吐血,失掉声音痛苦地死去。他要“活”他“要求公平”,可是,社会不让他活,不给他公平,他念念不忘的妻子,却在他临死前都没见到。

我们都有理想,不是人人都甘愿当“花瓶”,在曾树生与丈夫离开学校的时候,都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决心,可是,在当时的社会中,她什么都只得抛弃。她靠自己生得漂亮,会打扮,会应酬,得到了一个薪金高的位置,在大川银行当“花瓶”。她并不愿当“花瓶”,她因此常常苦闷,发牢骚。可是为了生活,为了避免吃苦,为了儿子的学费,她甘心当“花瓶”。她口口声声要追求自由,但是她的“自由”却是空虚的,她自己说过:“我爱动,爱热闹,需要过热情的生活”。她的追求只是个人的享乐。在她写信给丈夫的时候她说:“我想活得痛快,我要自由。”其实,她除了那有限度的享乐之外,究竟有什么“痛快”呢?她又有过什么“自由”呢?

曾树生知道自己的缺点,有时也会感到苦闷和空虚。她或许以为这只是无名的惆怅,却绝不会想到,也不肯承认这是没有出路的苦闷和她无法解决的矛盾,因为她从来就不曾为着改变生活进行过斗争。她那些追求也不过是一种逃离。她离开汪文宣,也并不想离开“花瓶”的生活。她很可能答应陈经理的要求同他结婚,但是即使结婚了她仍然是一个“花瓶”。固然她不愿嫁给年纪比他小两岁的陈经理,但是除非她改变生活方式,她便难摆脱陈经理的纠

缠。他们在经济上已经有密切的联系,她靠他帮忙,搭伙作囤积生意。她要和陈经理决裂就得离开大川银行,另外安排生活。然而她缺乏这样的勇气和决心。

她丈夫一死,她在感情上更“自由”了。她也许会接受陈经理,但是年老色衰的日子已经不远,陈经理不会永远守在她身边,她还是不能改变生活,只能生活改变她。她不会站起来进行斗争,就永远处在被动的地位。她有一个13岁的孩子,但是她不像一般母亲关心儿子那样对待儿子。在小说的最后,她从兰州回来,知道丈夫死了,婆婆与儿子走了,物是人非之时,她只觉得她需要温暖。

“‘时间来决定的’,她终于对自己这样说,她走开了。她走得慢,然而脚步相当稳。只是走在这条阴暗的街上,她忽然起了一种奇怪的感觉,她不时掉头朝街的两旁看,她担心那些摇颤的电石灯会被寒风吹灭。夜的确太冷了。她需要温暖。”但是她所谓的“温暖”是什么呢?

汪文宣与曾树生的悲剧绝大部分原因是社会,但是汪母的态度也是这场悲剧的导火线。她看不惯媳妇那种“花瓶”的生活,她不愿意靠媳妇的收入度日子,却有不能不间接地花媳妇的钱。她是一个“自私而顽固,保守”的女人,她所希望恢复的是,过去婆婆的权威和舒适的生活。旧社会的人,剪了辫子,剪不了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守旧。汪母处处给树生难堪和刁难。她很爱儿子,却无法体会儿女的幸福就是父母的幸福。封建的余烟还在叫嚣,我们在悲哀,在这个寒夜中剩留的封建思想依然在破坏他们的生活。

我们在巴金的笔下了解了这个时代,社会原因是悲剧的造成者。细想,是不是就如同现在的年轻人所说的“这不是我的错,是社会的错”?我们在要求自由,在追求公平的时候,事实背乎我们的理想,我们总是埋怨于社会,那么我们自己就没有错吗?我们追求自由,但是我们谁都不会像伊索一样用生命去追求自由,因为我们眼中不只是自由,我们还有功名利禄。

这个社会本来就是不公平,我们不是愤青,但是真的就是“成功=1%的天分+99%的汗水”吗?我想不全是这样的,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理想,我们能为我们作的又有多少呢?我们总是说生活无奈。然而生活的无奈又有谁真的了解?我们就因为生活不如意,不似我们理想中的那样,所以就无奈吗?在汪文宣的身上有许多的无奈,但是像他这样的人在当时中国的社会中是数不胜数的,而在他身上发生的许多事件在当今的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上也会有许多人会像他那样的。我们说前途茫茫,但是我们真的为了茫茫而去真正追求过光明和温暖吗?我想,有很多人只是空悲切,却未实际行动过的吧。。。

在许多时间大家会说,船到桥头自然直。然而,在大多数时间里,我们真的就像《寒夜》小说的男主人公一样,存在着大多的无奈,其实汪文宣的期望是十分简单的,他只希望自己的母亲和妻子能够和睦相处,只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份能够养活一家人的工作。船到桥头自然直吗?对,最后他的确是到了“桥头”,但是那等待他的竟然是死!他的死与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同时到来,我想没有比死更恐怖的了,没有比汪文宣的死更讽刺的了,胜利与生命的对比,这个世界上没有了他,精神不死吗?不,我们没有那么伟大。

汪文宣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便是“等到抗战胜利。”但是他却不肯睁开眼睛来面对现实,是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是一样,我们等的虽不是已经胜利的抗战,但是我们总在某些事上找借口。

读《寒夜》有一种凄凉的感觉,有一种人去楼空的感觉,我总是认为只有在寒夜才能读《寒夜》。

第二篇:《寒夜》读书笔记

《寒夜》读书笔记范文1

虽然穿着厚厚的衣服,但是仍然感到寒冷。巴金写《寒夜》是为了”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是为了”宣判旧社会、旧制度的死刑“。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汪文宣的老母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特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很不和,汪文宣一直夹在中间受气,不久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最后曾树生跟随一位年轻的银行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而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只好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这一切都是发生在八年抗战时期的事,可我仍然觉的他是如此真切,仿佛是现实生活中,自己身边常常发生的事情一样。现在社会的医学已经很兴旺了,再也不会有人因隐患肺病、霍乱、痨病而死去了。在现实社会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因,因善良,因无能而向汪文轩一样的人,妻离子散,最终走向消灭的地步。

汪母是一个尤其另人同情的不幸人物。年轻守寡,守着孤儿寡孙度日,仅有的爱全部都给了他们,甚至不能允许别人分享,包括儿子的妻子以及孙子的母亲,总是吵吵闹闹的。她的爱表现得无微不至,却也是独断专行,因此也是制造这个家庭悲剧的核心人物。我可以理她解作为母亲的苦心亦同情其不幸的身世,但是却无法承受她对于儿子和孙子的爱的偏执。就是这份爱,才导致了事情的悲剧。”树生“是一个思想比较开放,不甘心于现状,但又不得不面对现实,她为了解决温饱不得不当”花瓶“,她追求婚姻自由却不得不面对婆婆的絮叨,这是那个时代中国女性的特点,虽然懂得走出,但是在经济上却没有独立,显得很彷徨、无助、是一位值得同情的女性。而”我“夹在她们之中,让我倍受煎熬,使我变的软弱、无计可施、隐忍,最终让我病魔缠身。这三位主人公就是生活在充满了苦难的日子里,没有得到真正的解放,不能够获得幸福的日子。个人悲剧的'产生和时代的悲剧密不可分,和个人性格的矛盾密不可分。每个人不可能完全逃离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因此小说反映的人物悲剧带有那个时代的普遍性。

小说借”文宣“的嘴巴反复说过”我做过什么错事呢?我一个安分的老好人!为什么我该承受这惩罚?“”文宣“最终以无声的呐喊”要求公平,他能够在哪里找到公平呢?他不能够喊出他的悲愤,他必须沉默的死去。“小说最后这样描写宣的离世。”最后他断气时,眼睛半睁着,眼珠往上翻,口张开,好象还在向谁要求公平。这样的描写更渲染了人物的悲剧色彩。描写“文宣”的性格时,用了无数的梦境来衬托他的无助矛盾的心理,还有反复的自言自语甚至害怕发出的声音都形象的把“文宣”这个人物呈现再我的面前。他怀着一个模糊的渴望,想找一个使他忘记一切的地方,或者干脆消灭自己。痛苦的担子太重了,他的肩头挑不起。他受不了零碎的宰割和没有终止的煎熬。他宁愿来一个痛痛快快的了结。“文宣”最终的绝望于对生命苦难的无法承受,从精神到肉体都渴望摆脱。

《寒夜》读书笔记范文2

读完《寒夜》,汪文宣那个瘦弱的身躯、苍白的面容以及临死前轻得不能再轻的呼吸声的形象一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 我感慨,他一个有志青年为什么偏偏庆祝抗战胜利的前夕?巴金这么安排是不是有些残忍?如果他亲眼看到抗战胜利的场面再瞑目的话会不会好点?

汪文宣是个孝子,他孝顺到可以委屈自己来成全母亲的意愿。在第六回他下班回家,心情很不好,没有胃口吃饭,但还是一口一口地咽着饭,一筷子一筷子地夹着红烧肉。他在母亲面前永远是个温顺的孩子。这样好的人,偏偏上天又捉弄他,她的妻子,严格来说只是他的姘头,树生非常不受他母亲的欢迎。

但是一家人的开销,几乎都是树生赚来的。所以汪文宣夹在里面很难做人。他既没有能力解决她们的矛盾,也没有勇气在她们之间选择一个。

虽然汪文宣处处显得懦弱,但是树生很理解他。他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社会造成的。如果他活在国泰民安的社会里,大可以施展拳脚,毕竟他是大学毕业的,对办教育怀有满腔热情。现实很残酷,出于种种压力,两人的爱情最终破灭。

关于破灭的原因很多,各有各的说法,在这里仅谈谈个人看法。

巴金的小说向来给我的感觉是不会过分得注重技巧的`表达,更多的是将小说作为其情感的“宣泄口”,时代的“传声筒”,这部作品中的人物,说实话,没有方法真正地去衡量人物价值的好坏,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深深的社会烙印。

汪文宣,一个忠厚老实,为人善良的旧知识分子,大学时期还有着对教育理想的无限憧憬和向往,一种救人济世的情怀所在,我想,这也是其吸引树生的一点,精神理想的共鸣碰撞,但是进入了社会,他却变成了社会地位卑微,生活越来越困难,意志越来越消沉,胆小怕事,懦弱安分,甘受欺侮的好似患有“被害妄想症”的小职员,就算到最后将死之时,有了一丝“我想活”的希望微光,但也只敢低声讲给自己听,而不敢像“树生”一样大声地向时代发声,我想二者之间的性格差异也是最后分道扬镳的原因之一。 可以说,汪文宣是时代的“边缘者”与“彷徨者”,甚至可以说是时代的“弃儿”,他一只脚还留在以母亲为代表的旧社会思想道德伦理制度的温暖港湾里,一只脚又渴望迈向以树生为代表的新时代社会思想的世界里,导致其位于二者之间痛苦不堪,甚至自己开始“造梦”,试图以假象营造一个温馨的气氛,可这个梦终究是一触即破的,就算身体在一起,可心呢?

作者给文宣安排的“肺病”这一个点,牵动了全文,呈现出了生活百态和表达出了每一个人物的情感诉求。母亲和树生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我”与周围世界的人与事不可调和的矛盾,中国内部及与外来入侵者不可调和的矛盾,还有命运与天底下百姓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仿佛我们就处在一个宏大的矛盾体之中,该怎么抉择,“树生”奔向自由是真的“自由”了吗?母亲安排每一步,结果真如其所愿满意如意了吗?一直想投身于教育事业的理想,那么小宣作为他们的儿子,教育状态又如何呢?“柏青”与“钟老”命运的安排不像上天的捉弄吗?“我”的这个病,怎么说来就来了呢,怎么偏偏是“我”呢?中国的社会终究怎么了?太纠缠了,矛盾了,让读者也觉揪心,这个社会的血淋淋的现实就这样赤裸裸地摆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不得不加以正视,就算我们如今已离那个时代很远了,可是当代社会的弊病又是怎样的呢?的“看客心理”,不知不觉地就在吃“人血馒头”的行为,在当今社会就没有了吗?小人物的这种苍乏无力感,自卑懦弱,“鞠躬主义”难道就没有了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难道就没有了吗?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不可调和的东西难道没有吗?有的……

看完这本小说之后,我在难受之余更加地进展了反思。一直觉得人一直都在有“韧性”地活着,在这个复杂扭曲了的世界里,有着一套可以安身立命的生存法那么,我很佩服“人”,但也惧怕“人”,但是我不会对“人”低头,虽然常常处于矛盾之中,有些事情自己真的身不由己,但还是希望不管做什么决定都要三思而后行,不要试图用欺骗隐瞒真相,不要追悔莫及,不要做鲁迅笔下的“醉虾”,不要无脑地去做“雪崩时的那一片雪花”等等…… 《寒夜》的基调是“寒”即冰冷的、刺骨的,“夜”即黑暗的、孤独的,但却能在一本小说中,如此集中地进展多种情感需求的喷发,这样的情与景的相称,给读者心的冲击,是宏大的,是久久难以平静的,却也是让人反思的。

《寒夜》读书笔记范文3

小说中的人物皆无望。我曾经读到,有人讲这是另一个“双面胶”的故事。诚然,小说中的大部分的情节是关于汪母与树生之间的婆媳关系。汪母看不惯媳妇,媳妇也无法讨汪母的欢心,文宣那么夹在二人之间,试图两头讨好,却屡屡失败。只是小说开篇不久,文宣就已经怨愤的叫道:“我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呵!没有人真正关心到我!各人只顾自己。谁都不肯让步!” 莫说汪母爱自己的儿子,汪母根本不曾了解文宣终究需要什么;她从来不曾看到过,文宣爱着树生,文宣的大部分快乐于树生的陪伴。莫说汪母爱树生,当她用恶毒的言语骂树生的时候,她看到的只是她自己。爱,是成全;汪母根本不会。

而文宣呢。文宣怨愤地叫道“没有人真正关心到我”,他自己又曾真正的关心过他人。文宣有一条好心肠,毋庸置疑。可是他几乎是个废物。真抱歉,讲出这么重的字眼。在小说记录文宣经历的这段期间,他可曾真正的帮助过一个人?他可曾有勇气试图解决母亲与树生之间的不合?他可曾真正的'为了改善家庭的环境而做出些什么?他可曾真正努力为母亲,为妻子,为儿子真正带来过快乐和喜悦?他所有的行为几乎可以概括为:忍耐和哀求。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文宣,通等着别人成全他自个儿。

至于树生,小说的结尾中说道“她为了自己的幸福,却帮助毁了别一个人的……”不晓得,小说的意思是什么。树生,留下来,只会让那一个不知爱,一个等着别人成全自个儿的人来拖垮自己,然后三人一同在生活中消灭。只是对于小宣,树生的不负责任,将让小宣成为第二个文宣。

文宣去给钟老上坟的时候,他望着献给钟老的花圈,“他揉眼睛,用力擦眼睛。怎么花圈上写着他的名字:文宣!他定了定神。他看错了,那里明明是‘又安两个字……” 花圈上面是文宣,是唐柏青,是钟老,是很多很多被消灭的人的未来。也许巴金先生在为他的三个得肺病去世的哥哥送行的时候,也如文宣一样,将花圈上的名字曾经看错。

《寒夜》读书笔记范文4

捧起了《寒夜》,静静地聆听巴金心中的呻吟。走进寒夜,一种凄凉阴郁的感觉弥漫我的身心。

小说以“我”的家庭生活为主要线索,缓慢展开,大段大段的人物心理的描述,以自言自语的方式叙述,表达“我”即“汪文宣”在抗战即将胜利的前夕的生活状态。以此揭示当时大多数生活在底层的人物的命运。 贯穿于其中的其他人物并不多,母亲、妻子、儿子,以及仅有的几个邻里同事同学。 矛盾的主线来自于这个读书人家,包括母亲在内的一家三口都读过书。这种氛围下的诸多矛盾更显得不可思议,甚至无法理解。对于主人公的悲惨遭遇,作者给予了深深的同情。

读这篇作品总觉得很压抑。主人公汪文宣深受社会压迫,对这个社会、家庭明明有无数的不满、无奈、控诉,却只能压在心里,一个人承受。作品第四节写到他和妻子争吵,想要和她和解,可是,他站在妻子办公的门前,犹豫不决:“万一争吵起来,他没有什么权利约束她。他们中间只有同居关系,他们不曾正式结过婚。当初他反对举行婚礼仪式,现在他却后悔他那么轻易地丢开了他可以使用的.唯一的武器。她始终有完全的自由。最后他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的办公地方去了。”无法随心所欲,总有那么多的顾虑。他总是“忍不住痛苦的呻吟一声,又连忙把下面的话咽在肚子里。”

渐渐地我的鼻子、眼睛开始颤抖。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汪文宣心地善良,从不想伤害别人,只希望自己能够无病无灾,简简单单到活下去。可是时代不允许。战乱冲击,生活艰苦无奈;母亲和妻子争吵不休,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工作老实耐劳却地位低下薪水稀薄;疾病缠身无法医治..他的卑微懦弱,他的无计可施,他的手足无措,他的良善悲悯,他的老好隐忍,让人不禁心痛怜悯。可是这个快要崩溃的旧社会、旧制度、旧势力在后面指挥他。他不放抗,也无力放抗,于是成为了牺牲品。

“最后他断气时,眼睛半睁着,眼珠往上翻,口张开,好象还在向谁要求公平。这是在夜晚八点钟光景,街头锣鼓喧天,人们在庆祝胜利,用花炮烧龙灯。”然而汪文宣终究没有享受到胜利带来喜悦,他怀着一个模糊的渴望,想找一个使他忘记一切的地方,或者干脆毁灭自己。痛苦的担子太重了,他的肩头挑不起。他受不了零碎的宰割和没有终止的煎熬。他宁愿来一个痛痛快快的了结。

第三篇:读书笔记读《温柔的夜》有得

读《温柔的夜》有得

寒假漫漫,心有所归,在这美好而又温馨的季节,万家团圆,举国欢庆,共同分享这传统的新春佳节。也就是在这欢乐而又祥和的季节我有幸接触了三毛,可以进一步了解她的人生和丰富的经历,因为我读了《温柔的夜》。

三毛的一生充满了悲剧,从早年自恋到初中休学再到三段失败的恋情,三毛经历了人生的种种,不说大起大落,只是充满着传奇色彩。纵观她的一生,经历的挫折实在太多:小时性格怪异被逼休学,大学学习文化,初恋失败,结婚前夜丧夫,与苛西结婚,成名撒哈拉,再丧夫,然后失忆,几度自杀未遂… 她给我们展示了不一样的人生,同时也告诉我们许许多多的道理。《温柔的夜》是她对生活的回顾,对自身的解脱,也是一种对幸福的向往。

这本书里,三毛给我们透露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小时候到成人,展示出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儿时的淘气,对故乡的怀念,对快乐的向往,旅途的艰辛,生活的苦难,对朋友的不舍,对别人的不满…在她的文章中都有所体现,确实她给我们展示的是她的经历,但却是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似乎有所共鸣,给读者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她的文章细腻而又不缺文采,充实而又富有激情。

《温柔的夜》讲述的是三毛和荷西生活在沙漠的故事和儿时的一些故事。书中带给我最深印象的,莫过于三毛的善

良和荷西的忠厚。最让我佩服的是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淡定而又坚强。以及他们夫妻之间的忠贞和相濡以沫的美好感情。

文章中的一个个小故事,或许是三毛的真实经历,或许是三毛的心理想象。但不管怎样,每一篇作品都透着三毛对人的看法,对人生的启迪和概括,并且是那么恰如其分。每读一篇,我的心情都会静谧起来,尽管情节也有曲折趺宕,但三毛语言那么平实,读起来就在欣赏一首舒缓的瑜伽曲。当我细细品读,就仿佛来空气清新的森林之中,有一条小路,缓缓地延向树林深处。走着走着,眼前突然闪出一个大花园,顿时让人豁然开朗,心境明亮。沉浸在这样的情景当中,总是有所期待,想象着三毛对这件事又会有什么样的智慧应对。

吸引我读下去的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化身真实中的三毛,去游览、去经历五彩斑斓的生活路程,去感悟、去体验丰富多彩的酸甜心路。也许是自己的生活平淡实在,一直很崇拜那些飞来飞去的人,当然也喜欢读他们关于在路上的书籍作品。三毛就是这样一个作家。一个中国女孩,年纪轻轻就留美游欧,后来还让人吃惊地嫁给一个大胡子的西班牙人。可结婚五年,荷西就意外去世,这使三毛的心灵受到严重创伤。有句话说,“每个不幸的东西,都让我心灵颤动。”我喜欢三毛的作品,却不是因为怜惜,而是因为崇拜。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篇《亲不亲,故乡人》,这篇文章分了很多片断,每个片段都是一个小故事,而每个都与故乡的中国人有关,或许它也寄托着三毛对故乡一种深深的思念,然而却是一种不满的方式批评国人在国外种种恶劣的行径。读完这篇文章,给我的震撼力不小,感触更深,为什么这么多人会说中国人素质低下,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好好反省。因为某些时候我们的行为举止不单单会影响我们个人的形象,更会涉及到国家形象,这一点应该引起读者的共鸣。三毛勇敢的地提了出来,为的是能唤醒更多的人付诸实际,改掉不良的恶习。

读三毛的书,给我善良的态度,对待身边每个平凡的人物,给我启迪,坚强的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给我以梦想,永远存着一颗年轻的,浪漫的心,去相信生活的真、善、美,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就如三毛所说,到了一定的时候,书,可以不必看了,因为它已经深深根植在你心中。我想,三毛对我也是如此。我喜欢三毛,喜欢《温柔的夜》。

班级;06111002学号:1120101558 姓名:张剑青

第四篇:读《寒夜》的感想

平时作业之一

读《寒夜》后的一点感想

《寒夜》是巴金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继《激流三部曲——家》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标志着作家在艺术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作品写于1944年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完成于1946年12月31日。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寒夜》在艺术上达到了巴金所追求的无技巧的境界,风格朴素自然,是巴金最优秀、成熟的现实主义杰作。小说中多次出现“寒夜”的意象。开篇,汪文宣一个人在街上行走,感受到“寒气不住地刺他的脊背”;而结尾,曾淑生走在阴暗、寒冷、荒凉的市街上,“她不时地掉头朝街的两旁看,她担心那些摇颤的电石光会被寒风吹灭。夜太冷了。她需要温暖。”“寒夜”既是汪文宣与曾淑生在寒冷的夜间街头行走的自然感受,也体现了现实战时社会环境的严酷和家庭成员之间难以化解的敌意和隔膜,给人带来的寒冷黑暗之感。汪文宣受尽了冷酷的上司、刻薄的同事的歧视,也受够了爱他的母亲与妻子的冲突,在疾病痛苦和爱的缺憾中悲哀地死去。生活在继续,曾淑生依旧在寒夜中独行。如此氛围的营造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小说中塑造的人物虽然平凡,但是都带有强烈的个性和丰富的思想情感。这里以男主人公汪文宣为例。汪文宣是悲剧性人物的典型,是旧时代小知识分子悲惨命运的缩影。他善良正直、忠厚老实、懦弱无能、又富有牺牲精神;他是个典型的“老好人”,他处处忍让,事事委曲求全,让人怜爱与同情。但社会并没有对他有所宽容,他最终在孤独与悲哀中吐尽了血痰死去。汪文宣的悲剧命运是由万恶的旧社会、旧制度造成的。细言之,汪文宣的悲剧性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处境的艰难。抗战的爆发,粉碎了他的梦想,迫使他成为一个图书公司的小职员。在公司里,他整日拼命工作,小心翼翼,在乎上司的每一句话,每一种神色,甚至病了也不敢回家休息,以保住一份低微的薪金来养活一家老小。他的正直、善良、与世无争,并未给自己带来好运,相反却始终被失望、困苦缠身,最后因肺病加重而丢了工作。在家庭生活中,他又处于婆媳争执的夹缝之中,他孝敬母亲,也爱妻子,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他无法排解她们的纠纷,又不忍心伤害她们之中的任何一个,只能以对自己的责备和委屈换取她们的同情和家庭暂时的安稳。在工作与生活的双重压力下,他痛苦万分,不幸的是他又得了当时的不治之症肺结核,贫病交加,生活更是艰辛;他无力摆脱艰难的处境与不平的命运,只能采取消极的人生态度:委曲求全、懦弱无能,甚至不惜泯灭自己的人格,牺牲自己的生命,舍弃个人的理想、幸福和爱情。而残酷的现实社会能回报他的也只能是苦难与死亡。

第二,性格的畸变。汪文宣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毕业生,当时脑子里满是美好的愿望,甚至想为教育事业贡献毕生。他也曾大胆地表现出对习俗的不满与挑战,与曾树生自由恋爱组成了一个令人羡慕的小家庭,他理想崇高,雄心勃勃。而如今,他却是如此的懦弱无能,这样的胆小怕事,那样的庸碌无为。他虽对社会之黑暗与腐朽有着切肤之痛,但何尝想到奋力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生存状态。当母亲与媳妇激烈争战时,他从不也不敢评判是非,坚持立场,只能以自虐企图获得她们的同情,从而平息纷争。妻子爱慕虚荣,不满现状,他总是极力理解,给予原谅;妻子不但作了“花瓶”,而且与上司陈经理谈笑风生、亲昵异常、关系暧昧,他虽然耳闻目睹,却能忍气吞声。总之,如今的汪文宣凸现了一个被损害与被侮辱的软弱者的病态灵魂。

其三,家破人亡。这其实也是汪文宣处境艰难、性格畸变的必然结局。汪家迁徙到重庆后,他对生活心灰意冷,工作不顺,挣钱极少,更兼环境恶劣,精神郁闷。于是家庭矛盾日益凸现:先是妻子曾树生不甘寂寞,不时在外“寻欢作乐”,婆母眼见心烦,难免恶言相讥,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最终导致儿媳与人远走兰州。而汪文宣自己本来工作繁重,更兼营养欠缺、精神郁闷,久而久之,竟然身染肺疾,不但医治不力,而且休息不足,眼见熬到了抗战胜利的前夜,谁料竟在人们庆祝的鞭炮声中含冤而去,更满怀遗憾。汪文宣是从时代的理想者沦为社会的落伍者直至牺牲者。

就个人而言,我其实并不喜欢汪文宣这一形象,虽然他的悲剧有客观的因素,但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他主观的消极所造成。他的懦弱,是他逃避现实、安于现状的内在原因。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汪文宣有着强烈的俄狄浦斯情节,恋母心理使他懦弱胆小的内心更加畸形,成了一具没有主见没有自我的行尸走肉。

巴金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暴露了抗战后期“国统区”的黑暗现实。《寒夜》描写的是凡人小事,既无重大事件的惊险曲折、复杂离奇,又无众多的人物、阔大的场面,但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令人读来心潮起伏,感叹不已。

艺术学系 2011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马舒婕

学号:2011300880024

附联系方式:***

第五篇:读巴金《寒夜》有感

巴金《寒夜》 相对于巴金的《家》等前期作品,《寒夜》不是一个慷慨激昂之作,小说的文字反而显得异常的朴素、简洁、干净。巴金在《寒夜》这部小说中多次提及“夜的寒气”,作者是有用意的,这是巴金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不满和憎恨,充分表明了他在寒夜里对光明和温暖的强烈渴望。

《寒夜》描写的是1944、1945年间发生在国民党统治下的“战时首都”重庆的一个善良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悲剧。这个家庭的男主人汪文宣、女主人曾树生曾经是上海一个大学的教育系的同学,他们有着共同的献身教育的理想,真诚相爱,组成了自己的家庭。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两人只得以小职员的职位谋生。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行员。他们将自己的儿子放在一家贵族学校读书。汪文宣的母亲为了解除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汪母和曾树生婆媳不和,相互冷嘲热骂,在吵闹中度日。汪文宣爱妻子,也爱母亲,在吵闹中唯唯诺诺,莫衷一是,痛苦不已。物价上涨,家庭经济拮据,汪患了肺病,终日咳嗽,但他不肯多用药,拖着病体坚持到公司上班。战争形势越来越紧,有门路的人纷纷逃离,曾树生终于忍受不了眼前的压抑,跟随大川银行年轻的陈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病情加剧,在庆祝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死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老家。两个月以后的一个寒夜,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旧屋,但已经物是人非,她茕身一人,不知所往。

作家在《寒夜》所描绘的悲剧之中, 寄寓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及对新生活的热情呼唤, 因而作品具有强烈的思想倾向和反映现实生活的高度的典型性。

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汪文宣是一个被不合理的社会所压垮的知识分子。当年他也是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读大学时雄心勃勃地希望通过办教育来改造社会,树有教育救国理想。之后他与同学曾树生恋爱、同居,可以想见他当年追求个性解放、蔑视传统礼俗的热情与勇敢。但是,现实生活彻底改变了他,使他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畏首畏尾的庸人。他的性格和心理已经具有了某种病态。他对周围世界充满惊惧,反应高度敏感,总是没有根据地胡思乱想和猜测。例如,他看见上级注视的目光,便疑心上司对他不满,听到上司说话,他也要琢磨半天,甚至连上级轻声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有怪罪自己的意思。同样,他对自己与妻子的感情也是充满了担心,时常为猜测所苦恼,但却没有勇气与妻子交流。当他发现妻子在跟一个年轻男子一起走进咖啡厅时,他想问个究竟,却又“不敢迎着他们走去”,想等他们出来再说,又怕妻子难堪,也使自己难堪,最后犹豫再三,“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的办公地方去了”。汪文宣忠厚老实而又善良懦弱, 他任劳任怨地干着报酬极少的工作。汪文宣对于生活给予他的不公平的待遇内心十分不满, 但孺弱却使他只能将此强行压制在心中, 因而形成了他思想和行动互相矛盾的性格特征。但除了内心更加深刻的痛苦之外, 他不可能从社会生活的本身去寻求根本的原因, 因而也就不可能找到正确的出路。作家描绘了汪文宣矛盾的感情生活, 从另一角度刻划了他优柔寡断的性格。他没有力量去调解不和睦的婆媳关系, 他爱她们, 他没有勇气抛弃任何一方, 最后只有在两种爱的漩涡中一直挣扎到死。

“树生”的塑造是一个矛盾的人物形象。既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式女性,又是一个爱家爱先生爱孩子的传统女人,然而,却无法与母亲和睦相处,最终只能是选择逃离这个带给她无尽痛苦和折磨的家庭,虽然她百般的不舍。曾树生是一个受新思潮影响的女性, 到抗战末期, 现实生活的磨砺使她的思想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曾树生爱善良老实的丈夫, 但她越来越不满他对什么都忍受的态度, 以致二人产生了精神上的鸿沟。树生也知道一切应该由环境负责, 但金钱在侵蚀着她的灵魂, 对所胃自由的追求和理想不能实现的矛盾, 使她内心空虚而无所寄托。她关心重病的丈夫, 但不甘心让生命消耗在永无结果的争吵中她爱丈夫,却不能使婆母不恨她, 她觉得牺牲了青春, 换来的却是敷衍和仇视。她的离去, 一方面是为了家庭的生活, 儿子的学业, 但更重要的是要救出自己而逃避家庭矛盾另一方面, 她不愿失掉高薪金的职位, 而且她和陈主任搭伙做生意, 在经济上有密切联系, 要丢弃这一切, 她缺乏足够的勇气。她虽为去留问题进行过激烈的心灵搏斗, 但最终为了自己的“ 幸福” 抛下重病的丈夫走了。在兰州她每月按时给家中寄钱, 并未忘记这个家。但是文宣写信来要求她回信向婆母道歉, 使她感到了莫大的委屈, 她不愿做一个任婆母辱骂的奴隶媳妇去换回甜蜜的家庭生活, 因而写了一封绝交信, 吐露了自己的真实思想, 说明同文宣分开的理由。她虽同情婆母老来贫的心境, 但实在不能忍受她残忍地破坏自己的爱情生活。母亲在一天, 他们中间就不会有和平与幸福。因此, 他们必须分开, 以免互相折磨、互相损害而变为路人。以后她虽照常给家中寄钱、写信, 但文宣心中的伤痕一直到死也未能愈合。几个月后树生回到重庆, 已是人去楼空、物是人非, 她悔恨交集, 孤独地徘徊在寒夜的路上。她虽是一个不屈服于生活的女性, 但她没有明确的生活理想, 最终也只能被黑暗的社会所吞噬。

汪文宣和曾树生虽是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 但他们都无法摆脱社会为他们安排的悲剧命运。作家正是通过二人的悲剧, 揭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本身固有的弱点, 更是鞭挞了黑暗的社会对人性的摧残, 客观上也表明了知识分子只有将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紧紧联在一起, 才会找到正确的出路。

母亲的形象是一个尤其另人同情的不幸人物。年轻守寡,守着孤儿寡孙度日,仅有的爱全部都给了他们,甚至不能允许别人分享,包括儿子的妻子以及孙子的母亲。她的爱表现得无微不至,却也是独断专行,因此也是制造这个家庭悲剧的核心人物。汪母是一个旧式知识妇女, 她爱儿子, 却难以容忍儿媳。她认为宁肯饿死, 做人也不要苟且, 即使做老妈子, 也比做花瓶强。因此, 她看不惯儿媳经常参加舞会宴会。她不高兴媳妇来分儿子的爱,以为树生能挣钱, 就来役使她, 所以她有意无意地发脾气, 不客气地抢白媳妇, 还时常自觉不自觉地破坏儿子的夫妻感情生活。

在写作手法上作者将笔墨重点放在了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对话上。作者以全知叙事的视角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给读者。在读者面前,小说中的人物便以内心和外在的两重感体现出来,人物性格具有相当强的立体感;同时,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更适合曾树生等人知识分子的身份,人物相应地被赋予了自主性和知性的魅力。这便是“复调”创作手法带来的优点。巴金在小说中紧扣人物的独特个性,较多地采用了心理分析的方法来揭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充分发掘和描写了人物内心情感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尤其是常常抓住人物内心世界中两种对立的因素,从动态中加以剖析,写出它们的起伏消长。

《寒夜》所描绘的悲剧, 虽说比不得催人奋进、让人热血沸腾的战斗号角, 但它却通过被黑暗所压抑的灵魂的呼号, 表现了对真善美的世界的热望, 对假丑恶的世界的唾弃。从这个意义上说, 《寒夜》的悲剧永远具有艺术和情感的魅力。

下载读书笔记因夜之寒——读《寒夜》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书笔记因夜之寒——读《寒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寒夜》有感1000字

    读《寒夜》有感1000字蓝年绿梦《寒夜》简介《寒夜》是巴金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是巴金继激流三部曲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作品写于1944年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完成于1946年12月31日。......

    教师读书笔记之读

    教师读书笔记之读《简单语文不简单》有感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各种新的理念、方法成为教师的追求。在追逐的过程中很多人觉得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甚至有人感叹“语文教......

    巴金寒夜读书笔记(共5则范文)

    巴金寒夜读书笔记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巴金寒夜读书笔记,欢迎阅......

    《幻夜》读书笔记[5篇材料]

    《幻夜》读书笔记范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幻夜》读书笔记范文,仅供参考......

    《夜寒独觉》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夜寒独觉杨万里儿啼惊觉梦中身,恰则华胥政[注]问津。脚到五更偏作冷,老来万事不如人。若无窗月谁相伴,听尽鸡声不肯晨。尚有布衾寒似铁,无衾似铁始言......

    教师读书笔记之读《班主任大全》有感(本站推荐)

    管是为了不管 ——读《班主任大全》有感茶陵县舲舫中心小学谢飞平最近有幸读了《班主任大全》,读后感同身受,受益匪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同时也是班级的主......

    【读书笔记】之冷读术(5篇)

    最近一段时间在重读《冷读术》,以下是自己摘抄(手打)的,对自己来说是一个冷读术的精华摘录,里面掺杂了些自己的理解。 1、所谓冷读,就是利用技巧和策略,对第一次见面、认识的人,就能......

    读《夜颂》有感

    读《夜颂》有感郑二妹细细拜读了几遍鲁迅先生的《夜颂》,愈发觉得有种熟悉的陌生感,也有种莫名的害怕惊悚情绪打从心底里冒出来。夜晚太黑暗,社会太混沌,我怕自己没有一双听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