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强化寄宿生管理,积极探索新思路
强化寄宿生管理,积极探索新思路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大力实施,学校布局调整的大力推进,小学生寄宿已成为农村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我校于2003年秋季以来创办有寄宿生的学校,目前共有寄宿生132人。近年来,我校在寄宿生管理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赢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以下就我校寄宿生教育管理谈谈我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自主劳动技能、生活自理能力
小学生年龄小,在家里缺少生活锻炼,初入学校寄宿,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出现很多问题。如有的学生不会叠被子;有的学生生活用具摆放零乱;有的学生晚上睡觉不会盖被子;有的学生不会穿衣服,干脆晚上不脱衣服睡觉等等。作为生管教师,对学生生活自理方面的要求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己能做的事自已做,不会做的事学着做。勤于动手,肯于动脑。这样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对寄宿生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即自己的碗筷自己洗。起床铃一响,孩子们就自觉洗漱,整理床铺,打扫卫生;就餐时,学生有序地来到餐厅吃饭;吃完饭后,又有序地来到洗碗池前将餐具洗净。这样学生的劳动技能素质通过生活自理得到了充分地培养。
二、培养寄宿生自主学习能力
孩子在校寄宿,学习时间增加了,家长对子女学习成绩的期望也随之水涨船高。因此,我校对寄宿生在学习自主方面的要求有:学生在学习中有自主精神,有自信心,能自主创造,合理安排时间,积极发展特长,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勇于探索进取。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提高“学习自主”能力。在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在这种全新的互动式、探究式学习中,人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个个愿意参与讨论交流。为了使学生的自主能力有所发挥,我校还组建了艺术、体育、书画、科技、环保、信息技术电子阅览室等兴趣小组及电子阅览室,寄宿生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力。另外,他们也学会了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做时间的主人,使学习效率更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日益增强。每天早晨,寄宿生起床后走进教室朗读课文或作英语口语训练。
三、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
寄宿生健康自强的要求有:学生积极锻炼,特别是实行营养早餐,中午、晚上学生汤,每周加餐,这样增强学生体质,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不气馁。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在身体心理锻炼中体现“健康自强”。向教师请教当与同学、家长、教师发生矛盾后的解决办法,或向老师倾诉,这些老师就肩负起对学生们的心理调解的责任。
四、注重寄宿管理的过程
1、教育管理规范化
我校在寄宿生管理上坚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每天分三个班,24小时都有值班的生管教师,从来都没有空位过,还定期组织寄宿生进行防火、防电、防食物中毒、防意外事故等安全教育;实行每晚点名制,规定寄宿生请假需经班主任和生管教师许可,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并强调关注寄宿生的饮食、身体状况。
2、生活管理家庭化
寄宿生大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而且部分父母远在他乡打工,以前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有爸爸妈妈宠着,爷爷奶奶护着,缺乏自主性和自理能力。当他们来到一个新的住宿环境,面临着诸多问题:不会与人相处,不会料理生活,不能承受劳动和体能训练,没有母爱呵护的孩子如同折断了翅膀的小鸟,显得孤单无助,而且特别恋家,为了让学生住校也能享受到家庭的温馨与幸福。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生活上、健康上、感情上给以关心和爱护。
3、活动管理特色化
寄宿生学习和活动的场所主要是学校,所接触的人只有学生和老师。针对这种情况,学校配
备了图书、报刊、电视、电子琴、乒乓球拍、羽毛球拍等文体活动器材,学校图书阅览室全天向学生开放。这样使学生通过电视、电脑等媒体资源及图书资源可以了解国内外新闻,了解国家大事,还可以欣赏多姿多彩的文娱节目,可以了解奇异有趣的科普知识,可以了解当前人与环境的关系等等,达到学生足不出户而知晓天下的效果。视野会更开阔,知识会更丰富,学生的寄宿生活也会得到进一步充实。
五、明确寄宿生管理的目标
寄宿生管理在我校实施已五个年头,在没有任何外界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如何摸索出一整套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寄宿生管理模式,为学生创造温馨、舒适的物质生活环境与和谐、争先向上的人文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人生基石,这是我们近几年的工作实践一直不断摸索的中心问题。对此我们做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形成了一套适合我校特点的管理模式。
寄宿生的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艰巨而又复杂的,具有综合性的工作,决不是仅仅为解决学生住家远提供必要的是食宿条件就可以了。我校做到了制度齐全,有《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寄宿生安全公约》、《食堂管理制度》、《寄宿生一日常规要求》、《寄宿生考勤制度》、《管理教师岗位职责》等。实施全员管理,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生管教师具体负责,班主任、科任老师、值日教师协助管理,学生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在宿舍卫生方面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环境卫生干净整洁。日常用品摆放整齐:鞋子摆放整齐,脸盆摆放整齐,牙刷、牙膏、牙杯、梳子摆放整齐;水瓶、饭碗摆放整齐,毛巾叠放整齐。在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方面都多强调。我校还开展了“文明宿舍”评选活动,评比主要从精神状态、内务卫生、就寝纪律、安全防范等方面进行评定,每日检查考核,每周小结评比,每学年总评表彰。
此外,为了提高寄宿生的安全意识,加强自我防范,学校十分重视安全教育。建立严格的宿舍安全管理规定,不准寄宿生在宿舍内打闹、乱窜宿舍;不准携带管制刀具,不做任何威胁自身和他人安全的事,注意防火防盗,不私接电源,不在宿舍内点蜡烛。建立严格的寄宿生考勤制度。每周五下午必须清查寄宿生回家情况,严防寄宿生周末不归家的现象发生。近几年,寄宿生管理在我校初步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到了社会、家长和寄宿生的认可。然而,我们还有许多管理环节急待完善,我们将不断学习,继续探索新思路,努力工作,使我校的寄宿管理更上一层楼。
第二篇:积极探索农村公路建设新思路
积极探索农村公路建管养的新思路滁州市位于安徽省东部,199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省辖地级滁州市,辖琅琊、南谯两区,天长、明光两市,来安、全椒、定远、凤阳四县,土地面积1.3万平方公里,人口415万。全市公路总里程9913公里,其中国道289公里,省道680公里,县道2018公里,乡道2485公里,村道4441公里,农村公路占全
市公路总里程约90。2002年下半年,我们组织有关人员对全市农村公路建管养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我市农村公路在总体上仍十分落后,建养管问题不少,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公路的总量不足,等级较低,通达问题没有根本解决,部分老少边穷地区交通条件还相当落后。二是农村公路质量不高,畅通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有的地方断头路多年没有修通,有的公路缺桥少涵,常年失修。有的公路晴通雨阻,抗灾通力非常低。三是农村公路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养护,建养管不能协调一致,存在重建设轻管养的倾向。针对我市农村公路工作存在的问题,通过全面分析,查找根源,我们决定把加快农村公路作为当前交通工作的重点,努力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公路的落后面貌。《安徽省农村公路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实施,也为我们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2003年,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相关部门的全力配合下,全市农村公路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建设高潮,国债项目、通达工程、通村油路工程“三箭齐发”,农村公路“三六一机制”工作、家庭承包养护全面展开,呈现出农村公路建养管齐头并进的发展势态。当年累计完成投资1.78亿元,同比增长178。到2004年4月底,全市180个乡镇全部实行通油路,2264个行政村实现晴雨通车。农村公路好路率同比增长6个百分点,荣获全省第三名。在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过程中,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我们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怎么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工作指导思想,坚持用发展的眼光思考问题,用发展的思路求证问题,用发展的手段解决问题。今天的座谈会,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很好地交流学习的机会,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滁州市农村公路建管养工作方面的情况。
一、统一思想,抓住机遇,增强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十五”后三年,国家和省将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为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滁州市政府高度重视,要求各级政府和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统一思想,抓住机遇,进一步增强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切实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一件大事、实事来抓,并作为任期内应实现的主要目标任务来完成。每一个市、县(市区)、乡(镇)政府都要逐级签订加快农村公路发展的责任状。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强化行业指导,提供技术服务,培训人员。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切实负起责任,抓好各项目标的落实。各级计划、经贸、农业、国土资源、水利、财政、税务、环保、供电、电信、广播、城建等部门也高度重视,并按照各自的职能积极支持和配合农村公路建设工作。认真研究,积极争取出台一切有利于农村公路发展的政策。
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明确农村公路建设目标。“十五”后三年,我们结合国家和省对我市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计划的安排,以及滁州市的实际,规划提出改建农村油路1000公里。重点修好“三路”:即农村出口路、经济路、通村路。在全面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砂石路的基础上,切实抓好乡镇与乡镇、县与县之间,以及出省出市的断头线、循环线和一些对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的连接线。实施“油路、水泥路进村”工程,修通100个行政村的油路、水泥路。加强农村公路的全面养护管理工作,建立完善四级农村公路管养体制。同时要求各县(市区)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农村公路发展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三、争取政策,组织资金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落实建设资金,是农村公路建设的前提。国家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资重在引导,关键要充分调动各县(市)地方政府和社会的积极性。我们针对配套资金的政策制定容易落实难的问题,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保证资金落实到位。2002年至2003年滁州市政府连续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农村公路建设的意见》,各县(市)也出台相应优惠政策,给予农村公路建设以来前所未有的政策鼓励。从近两年全市配套建设资金的落实情况看,各县市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挥出各自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做好建设资金配套工作。天长市政府规定沿途乡镇内每公里自筹4万元,另外,市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作为农村公路建设配套资金。今年在通达、国债资金均未到位的情况下,该市除从财政安排200万元外,政府贴息贷款100万元,从其它方面筹资200万元,确保在建项目顺利施工。全椒县广泛发动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县政府明确表态,地方配套资金一分不少,需地方政府协调的
第三篇:积极探索农村公路建设新思路
滁州市位于安徽省东部,199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省辖地级滁州市,辖琅琊、南谯两区,天长、明光两市,来安、全椒、定远、凤阳四县,土地面积1.3万平方公里,人口415万。全市公路总里程9913公里,其中国道289公里,省道680公里,县道2018公里,乡道2485公里,村道4441公里,农村公路占全市公路总里程约90%。2002年下半年,我们组织有关人员对全市农村公路建管养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我市农村公路在总体上仍十分落后,建养管问题不少,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公路的总量不足,等级较低,通达问题没有根本解决,部分老少边穷地区交通条件还相当落后。二是农村公路质量不高,畅通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有的地方断头路多年没有修通,有的公路缺桥少涵,常年失修。有的公路晴通雨阻,抗灾通力非常低。三是农村公路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养护,建养管不能协调一致,存在重建设轻管养的倾向。针对我市农村公路工作存在的问题,通过全面分析,查找根源,我们决定把加快农村公路作为当前交通工作的重点,努力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公路的落后面貌。《安徽省农村公路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实施,也为我们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2003年,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相关部门的全力配合下,全市农村公路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建设高潮,国债项目、通达工程、通村油路工程“三箭齐发”,农村公路“三六一机制”工作、家庭承包养护全面展开,呈现出农村公路建养管齐头并进的发展势态。当年累计完成投资1.78亿元,同比增长178%。到2004年4月底,全市180个乡镇全部实行通油路,2264个行政村实现晴雨通车。农村公路好路率同比增长6个百分点,荣获全省第三名。在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过程中,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我们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怎么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工作指导思想,坚持用发展的眼光思考问题,用发展的思路求证问题,用发展的手段解决问题。今天的座谈会,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很好地交流学习的机会,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滁州市农村公路建管养工作方面的情况。
一、统一思想,抓住机遇,增强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十五”后三年,国家和省将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为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滁州市政府高度重视,要求各级政府和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统一思想,抓住机遇,进一步增强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切实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一件大事、实事来抓,并作为任期内应实现的主要目标任务来完成。每一个市、县(市区)、乡(镇)政府都要逐级签订加快农村公路发展的责任状。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强化行业指导,提供技术服务,培训人员。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切实负起责任,抓好各项目标的落实。各级计划、经贸、农业、国土资源、水利、财政、税务、环保、供电、电信、广播、城建等部门也高度重视,并按照各自的职能积极支持和配合农村公路建设工作。认真研究,积极争取出台一切有利于农村公路发展的政策。
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明确农村公路建设目标。“十五”后三年,我们结合国家和省对我市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计划的安排,以及滁州市的实际,规划提出改建农村油路1000公里。重点修好“三路”:即农村出口路、经济路、通村路。在全面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砂石路的基础上,切实抓好乡镇与乡镇、县与县之间,以及出省出市的断头线、循环线和一些对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的连接线。实施“油路、水泥路进村”工程,修通100个行政村的油路、水泥路。加强农村公路的全面养护管理工作,建立完善四级农村公路管养体制。同时要求各县(市区)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农村公路发展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三、争取政策,组织资金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落实建设资金,是农村公路建设的前提。国家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资重在引导,关键要充分调动各县(市)地方政府和社会的积极性。我们针对配套资金的政策制定容易落实难的问题,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保证资金落实到位。2002年至2003年滁州市政府连续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农村公路建设的意见》,各县(市)也出台相应优惠政策,给予农村公路建设以来前所未有的政策鼓励。从近两年全市配套建设资金的落实情况看,各县市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挥出各自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做好建设资金配套工作。天长市政府规定沿途乡镇内每公里自筹4万元,另外,市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作为农村公路建设配套资金。今年在通达、国债资金均未到位的情况下,该市除从财政安排200万元外,政府贴息贷款100万元,从其它方面筹资200万元,确保在建项目顺利施工。全椒县广泛发动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县政府明确表态,地方配套资金一分不少,需地方政府协调的事一律也不推。至今,全椒县地方配套资金已到位300万元;凤阳县政府用财政周转金调拨水泥12000吨,另外县政府还用政府门面房抵押贷款,筹措资金。定远县政府在《农村公路国债和通达工程建设协调会议纪要》中明确规定,沿线乡镇的路基土石方、伐树、取土用水及征地拆迁等属地方配套工程,由乡镇承担外,公路建设项目所经乡镇,按行政区为界,每公里上缴县交通局2万元公路建设统筹款,作为涵洞、桥梁及路面施工程配套资金。来安县为解决地方配套资金作出决定:凡吃财政饭的人员,每年每人捐款250元。落实配套资金不是喊口号、表决心就能解决的事,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各地绝不能在要项目时满口承诺落实配套,项目批准后却一再拖延,不予兑现。当前落实配套资金已成为农村公路建设的重中之重,没有配套,农村公路建设将无从谈起。我们要在全面落实配套资金的基础上,千方百计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除了省里按规定补助的一部分资金外,各县(市)要集中一部分小机养路费、分成的客货运附加费、以工代赈资金和其它扶贫资金用于县乡公路建设。另外还可根据当地实际,寻求政府的政策支持,广开资金筹措渠道,摸索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把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真正落实到位。
四、规范操作,保证质量,建设优质高效的农村公路。近年来,大规模的农村公路建设,是我国公路交通建设史上史无前例的宏伟工程,直接涉及几亿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抓好工程质量,不仅是公路事业自身发展的要求,还是一个十分严肃的政治问题。农村公路技术标准不一定很高,但质量要求决不能降低。我们要针对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小分散、涉及面广,执行层面经验不多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技术优势,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特别是通村公路建设的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要将高等级公路建设的质量意识和管理理念逐步延伸到农村公路建设中来,积极推行规范化、机械化施工。严格执行“四制”规定,结合实际,推行适宜的工程监理制度,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监督机制,认真落实质量终身制,严格工程验收。对发现的质量问题,采取坚决措施,该整改的必须整改,该返工的必须返工,确保工程质量,让农民兄弟走上优质的“放心路”。
五、依靠政府,发动群众,引导并保护好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要想富,先修路”对于广大农民兄弟而言,绝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他们更愿意将之变为可实施的行动。近年来大规模的修建农村公路,各级政府有计划、有秩序地落实“一事一议”政策,农民对政府的可信度在增加,农民自愿修路的意识在增强。各级政府是修建农村公路的组织者,而农民则是支持修路营造良好环境的建设者,广大农民群众蕴藏着巨大的修路热情,关键在于引导好、调动好、组织好、保护好。在这方面,定远县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经验,定远县是个贫困县,农村公路建设相对滞后,近两年来,他们领导重视,抢抓机遇,广泛宣传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性和致富奔小康的关系,激发广大干部群众修路的积极性,取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该县严桥乡郝刘村地处偏僻,交通闭塞,过去全村无一条出行路。2003年我市实施通村油路工程,村里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主动找到交通部门了解情况,当得知通村油路工程每公里补助4-6万元,需地方配套4万元,如果配套资金能到位的话就可立项时,村班子马上召开全村群众代表大会,向大家征求意见,群众们听了以后纷纷表示只要是真修路再多的钱也愿意拿,仅用两天的时间就筹措了所需的12万元配套资金,使得该项工程得以顺利开工建设。2003年10月26日一条宽3.5米,长3公里的村级油路正式建成通车,多少代人的梦想和期盼得以实现,村民们由衷地感叹,这是一条致福路,更是一条党和政府为民修的幸福路、连心路。
六、加强管理,努力探索,走可持续发展的建设之路。农村公路“三分建设,七分养护”这已成为业内人士的普遍共识。省厅领导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十分重视,把完善养护管理体制作为当前交通工作的重要课题来研究。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村公路建成后,管养机制与养护资金问题还非常突出,农村公路重建设轻管养的现象还相当严重,许多地方的农村公路在建成后因缺乏有效的管养而受到损坏,严重影响了农村公路的正常使用。近年来,我们大力宣传,提高认识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摆正建设与养护管理的位置,克服重建轻养的思想倾向,要求建设与养护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首先,积极推行改革和完善符合市场运作规律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落实各级政府的责任,签订养护工作质量保证责任状,把责任落实到人。天长市每年年初都要召开养护管理工作专门会议,制定全面的养护工作计划,实行养护管理承包责任制,平均每年投入养护经费150万元,由于有了资金保证,而且有非常健全的养护管理体制和完善的养护管理办法,天长市农村公路好路率指标年年稳步提高,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市养护质量第一名;其次,进一步落实“三六一机制”。建立健全专业养护和群众养护相结合,常年养护与季节性养护、流动养护相结合的制度,积极推行和完善多种形式的养护承包责任制,提高农村公路养护水平。明光市率先推行家庭道班承包养护形式,采用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责、权、利,使农民家庭承包养护农村公路的做法日臻完善。这一做法主要特点体现在“六个一”上:一是乡镇有一个好的管养机制,镇党委对公路的管养比较重视,确定专人抓;二是有一户农民家庭劳力富足的人家承包;三是有一份明确双方责权利的合同书;四是承包户必须有一台小型机动车;五是有一块堆放砂石的场地,做到每公里备料不少于10吨;六是承包户必须有1万元左右的资金或年收入。明光的这一做法受到了社会各界和领导的高度关注,中国交通报、中央电视台二套节目专门做了报到。全椒县政府高度重视,交通组织实施,群众积极参与,管养效果明显。受到社会各界和群众的称赞。全椒县做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五个有”。一是有领导重视。每年县政府都要召开两次专门会议布置检查农村公路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抓。二是有规划实施。结合农村集镇建设、农田、水利、林网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三是有管养机制。县里有农村公路领导小组,局里有农村公路管理办公室,乡镇有农村公路管理站,行政村有农民道班,机制完善、责权利到人。四是有措施监管。县里明确规定县交通局、地方公路站是农村公路监督管理的主体,每年负责对农村公路进行两次全面的检查评比,并拨出专款进行奖励。五是有资金保证。除省厅每公里补助500元外,县里每年拿100万元用于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全县通过“一事一议”政策。每年筹集资金200万用于农村公路的建养管。以上这些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模式和做法、有效地改善了当地农村公路的路况,也大大地激发了农民参与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热情。第三利用农闲发动群众整修公路,努力提高农村公路路况质量。各地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大胆探索,敢于实践,勇于创新,主动听取群众意见,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健全长效、稳定的养护管理机制,开创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新局面。以上是我市在探索农村公路建管养方面一点做法。借此座谈会机会,下面,我来简单谈谈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目的有二,一是向省里领导作个反映,二是和与会代表共同探讨。
一、资金到位不能及时,影响工程有效开展。目前,从全市的资金到位情况看:国债资金投资计划32867万元,到位7558万元,到位率约为23%;省通达项目投资计划22220万元,到位7518万元,资金到位率为34%;部通达项目投资计划15024.4万元,到位1857万元,资金到位率约为12.4%。加之地方配套资金相对困难以及工程施工中,材料价格上涨,施工资金短缺的矛盾日突出,严重影响工程进度。
二、农村公路资金严重匮乏,影响农村公路可持续发展。一些地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没有形成,主要是养护管理经费没有来源,导致养护管理工作跟不上建设发展速度。如果说要地方政府从财政安排农村公路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建管养,困难非常大。我们滁州市8个县市区,大都是吃饭财政,有的县连发工资都困难,在叫他们从财政安排农村公路建设专项资金,也是不可能的。而现实的问题是,农村公路如果不能搞好养护管理,则可能会出现“一年修、二年丢、三年后变成大水沟”的情况,发挥不了其应有作用。老百姓得不到实惠,修路的积极性也会被挫伤。这是各级政府、交通部门和广大农民群众最担忧、也是最不愿意看到的。
三、路政管理相对薄弱,农村公路管理缺乏长效有力的监督近年来,各县(市)站都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加强了对路政工作管理,但不容忽视的是路政工作出现了新的难度与问题,具体表现在滞后性、薄弱性和间断性。由于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工作受到很多复杂因素制约,所以路政执法工作显得非常被动,不利于维护农村公路的路产路权,这样势必影响农村公路的长远发展。农村公路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工作之一,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修好农村公路是荫及亿万农民的大事,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非常繁重,需要政府行为,部门配合,上下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我们要与时俱进,加快农村公路建设,让农民兄弟走上柏油路、水泥路。谢谢大家!
第四篇:积极探索农村公路建设新思路
滁州市位于安徽省东部,199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省辖地级滁州市,辖琅琊、南谯两区,天长、明光两市,来安、全椒、定远、凤阳四县,土地面积1.3万平方公里,人口415万。全市公路总里程9913公里,其中国道289公里,省道680公里,县道2018公里,乡道2485公里,村道4441公里,农村公路占全市公路总里程约90%。2002年下半年,我们组织有关人员对全市农村公路建管养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我市农村公路在总体上仍十分落后,建养管问题不少,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公路的总量不足,等级较低,通达问题没有根本解决,部分老少边穷地区交通条件还相当落后。二是农村公路质量不高,畅通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有的地方断头路多年没有修通,有的公路缺桥少涵,常年失修。有的公路晴通雨阻,抗灾通力非常低。三是农村公路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养护,建养管不能协调一致,存在重建设轻管养的倾向。针对我市农村公路工作存在的问题,通过全面分析,查找根源,我们决定把加快农村公路作为当前交通工作的重点,努力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公路的落后面貌。《安徽省农村公路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实施,也为我们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2003年,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相关部门的全力配合下,全市农村公路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建设高潮,国债项目、通达工程、通村油路工程“三箭齐发”,农村公路“三六一机制”工作、家庭承包养护全面展开,呈现出农村公路建养管齐头并进的发展势态。当年累计完成投资1.78亿元,同比增长178%。到2004年4月底,全市180个乡镇全部实行通油路,2264个行政村实现晴雨通车。农村公路好路率同比增长6个百分点,荣获全省第三名。在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过程中,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我们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怎么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工作指导思想,坚持用发展的眼光思考问题,用发展的思路求证问题,用发展的手段解决问题。今天的座谈会,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很好地交流学习的机会,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滁州市农村公路建管养工作方面的情况。
一、统一思想,抓住机遇,增强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十五”后三年,国家和省将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为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滁州市政府高度重视,要求各级政府和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统一思想,抓住机遇,进一步增强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切实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一件大事、实事来抓,并作为任期内应实现的主要目标任务来完成。每一个市、县(市区)、乡(镇)政府都要逐级签订加快农村公路发展的责任状。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强化行业指导,提供技术服务,培训人员。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切实负起责任,抓好各项目标的落实。各级计划、经贸、农业、国土资源、水利、财政、税务、环保、供电、电信、广播、城建等部门也高度重视,并按照各自的职能积极支持和配合农村公路建设工作。认真研究,积极争取出台一切有利于农村公路发展的政策。
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明确农村公路建设目标。“十五”后三年,我们结合国家和省对我市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计划的安排,以及滁州市的实际,规划提出改建农村油路1000公里。重点修好“三路”:即农村出口路、经济路、通村路。在全面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砂石路的基础上,切实抓好乡镇与乡镇、县与县之间,以及出省出市的断头线、循环线和一些对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的连接线。实施“油路、水泥路进村”工程,修通100个行政村的油路、水泥路。加强农村公路的全面养护管理工作,建立完善四级农村公路管养体制。同时要求各县(市区)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农村公路发展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三、争取政策,组织资金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落实建设资金,是农村公路建设的前提。国家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资重在引导,关键要充分调动各县(市)地方政府和社会的积极性。我们针对配套资金的政策制定容易落实难的问题,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保证资金落实到位。2002年至2003年滁州市政府连续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农村公路建设的意见》,各县(市)也出台相应优惠政策,给予农村公路建设以来前所未有的政策鼓
第五篇:积极探索党建工作的新思路
积极探索“两类”组织党建工作的新模式
全市“百日攻坚”活动开展以来,组织人事劳动局结合高新区实际,从探索基层党建工作区域化模式入手,创新思路、狠抓落实,努力实现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两类”组织党建工作两个“百分百”目标。
一是以区域化理念推进基层党组织设置。加强园区载体党建管理的二级平台建设,建立了4个园区载体党委,突破传统的“单位建党”限制,以“区域不变”应“企业万变”。引导园区载体党委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模式,通过“挂牌督建、区域统建、企业联建、集中推建、阵地促建”等方式组建党组织,努力实现有党员的“两类”组织100%建立党组织。
二是以网格式宣传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利用宣传板、信息简报和网络等方式扩大党建信息传播渠道,设计安装了覆盖全区24个单体楼宇、10个街道社区的《党建工作宣传板》34块。园区载体党委通过宣传板向辖区企业和党员公布建立党支部、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和发展党员流程,公开党务工作人员和党建服务电话。开展了组织找党员活动,张贴《致高新区企业党员的公开信》34处,实现没有党员的“两类”组织党的工作100%覆盖。截止目前,接受企业和党员咨询电话50余个,挖掘“口袋”党员3人。
三是以规范化标准推进党组织阵地建设。突破传统基层 1
党组织的“小而散”组织阵地配置方式,向“区域统筹、集约共享”方向转变。在园区载体统一建立“三站合一”(党员服务站、党员活动站、党员加油站)的党建工作中心,以中心为平台为辖区“两类”组织和党员提供党建工作指导、党员组织关系接转、流动党员管理、党员学习教育培训等服务,切实解决基层党建阵地建设分散、功能不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