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长莫当束缚孩子的“监视器”
家长莫当束缚孩子的“监视器”
晒课网小编了解,有陪读妈妈经常“偷拍”学生在校活动的场景,并在家长群里进行“直播”。对此家长兴奋不已,可学生却有“不能承受之重”。
家长“爱之太恩,忧之太勤”的种种做法,情有可原,理则难通。这些过度的“关心”,“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其结果必然是“病且怠”,岂能顺天致性?毕竟孩子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个体。虽然经济上尚不能独立,但我们也要在人格、思想、精神上尊重他们。
柳宗元借郭橐驼之口说,种树要“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育人与种树道理相通。反观当下,该“莳”的时候,不讲教育规律和方法;该“置”的时候,却又不放心,不撒手。孩子在幼儿童年时,家长应记取、遵循“以鸟养鸟”之理,细心抚育,为其奠定成长基础;等孩子独立的时候,就该让其独立,像雄鹰一样翱翔蓝天。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学校,“勿动勿虑,去而不顾”,要慎戒“善治伯乐”之训。
让我们永远记住,教育就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己之所欲,施之于人”,此路不通!
第二篇:童年时光沈阳夏令营提醒家长:莫把孩子当“工具”
长童年时光春夏令营提醒家长莫把孩子当“工具”
孩子从降临人世的那一天起,就被家人寄予无限希望,但同时也成为了很多人的“工具”.在中国,独生子女的父母以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组成一个亲情团队,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同时这种爱也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特别是上了学,在社会和升学压力下,一些家长对孩子的爱常常处在两个极端,一方面做孩子们吃喝拉撒睡的奴仆,另一方面做孩子学习的强权。孩子成了家长自由支配的工具,一切按照家长的意愿发展。一切影响分数的兴趣与才干,哪怕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都可能被父母视为缺点。一旦孩子分数与家长的期望有落差,他们就感到失望和沮丧,甚至是责骂。还有些家长虽在孩子学习上没强加压力,但抱着“为孩子好”的动机,不管适合与否,总将自己理想的框框套在孩子身上。他们很少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即使移居国外,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爱依然偏向于居高临下的强权。我们不能否认每个家庭都有独特的教育理解和支配权力,也不能简单评判其教育方式的优劣,但这种爱里难道没少点什么?
长春童年时光夏令营:其实,不管是生身父母还是监护人,都要尊重孩子与生俱来的生存权、健康权、快乐权等,但是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中国家长将孩子当做自己的私家“工具”来使用。《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有休息权,幼小的孩子虽然也在进行脑力劳动,休息权却常常被无情侵占。每天放学,当老师们劳动一天回家了,家长劳动一天回家了,而孩子的回家作业才刚刚开始。没有加班费,因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为了老大不伤悲,孩子只能从小就伤悲,这就是中国家长的理念。
长春童年时光夏令营:商业极其发达的美国社会对青少年教育有两点值得借鉴,其一是绝大多数的公司都不把儿童作为商业开发的对象,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等都是对孩子免费开放,教科书是循环使用的,不要孩子去买,只有特殊技能学习才需要付费;其二是孩子的负担与年龄相称,不超前教育、不过度教育。这并不是说美国教育只是让孩子快乐而不重质量,美国的孩子的负担和劳动量是随着年龄加码的,而我们却相反。中国家长认为幼儿园不提早进行汉语拼音和数学运算的学习,可能就上不了好的小学,小学不勤奋,可能就上不了好初中,初中不勤奋就上不了好高中,以此类推,然后家长就会说,“孩子,等你考了好大学,你就可以尽情地玩了,我再也不管你了。”20岁,正是身强力壮、风华正茂的时候,“老大不伤悲”了,因为他从6岁就开始伤悲,12年的伤悲换来的是4年的放松。有人曾经这样来对比中国和美国的教育:中国孩子小学累、中学苦、高中拼、大学混,玩耍的年龄被逼学习,学习的年龄只想玩耍;美国孩子是小学玩、中学混、高中学、大学拼。玩耍的年龄就玩耍,学习的年龄就发奋学习。小学、中学阶段中国学生一般都优于美国学生,进入大学阶段,美国学生不但能迅速超越中国学生,而且在创造性和执着精神等领域可能长期领先。
爱孩子,首先遵从孩子身心发育的规律,尊重孩子的心灵。孩子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不是学校的竞争武器,也不应该成为商家的创富金矿和必争之地。孩子是家庭的未来,也是民族的希望,对孩子要爱,也要尊重-----长春童年时光夏令营。
第三篇:孩子迎高考家长莫焦虑
考时评 孩子迎高考 父母莫焦虑
发布时间:2012-05-24 09:53
距高考还有半个多月的时间,多数考生承担着较大的心理压力,然而有些家长比考生本人还紧张,严重的甚至出现经常性烦躁和焦虑不安。据一家中央级媒体调查显示,超八成的高三家长感到压力较大或很大,而感到压力较大的考生有68%。家长焦虑表现在对孩子身体和学习状况过分担忧,总无意识地提醒孩子不要有压力,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与孩子高考有关的事情上,有时会无缘由地对其他家庭成员发火。
为什么孩子参加高考,而家长比孩子还要着急或焦虑呢?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较高,担心孩子成绩不稳定,担心高考时不能正常发挥而造成的。有的父母过去没念过大学,或者没有考进理想大学,非常希望通过孩子的努力学习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也有的父母喜欢拿自家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攀比,总担心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孩子。然而更多的父母担心的是,孩子稍不努力,成绩就会落下;如果考不进理想学校,孩子一生的幸福就会面临巨大挑战。
然而焦虑会“传染”,如果家长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焦虑很可能影响到孩子,给他们增加更大的心理负担。而这种心理压力一旦超出孩子所能承受的限度,考生的情绪就会失控,就会感到失望和无助,这对孩子备考和临场发挥都是非常不利的。家有高考生的家长,一方面要保持平常心态,努力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营造轻松的家庭气氛,与孩子交流时,不要过多谈论与高考有关的话题,这样对缓解孩子心理压力会有较大帮助,一旦孩子情绪低落,要想方设法帮助其宣泄、减压;另一方面,家长要对孩子有信心,相信孩子的抗压能力,相信孩子的学习能力,既不要怀疑孩子的学习自觉性,也不要限制孩子的活动自由。孩子高考,家长紧张属正常现象,关键是要学会自我调节,可适当做点运动,散散步、跳跳舞,保持舒畅愉悦的心情,免得自己紧张不安的情绪影响到孩子。
高考日益临近,家长莫焦虑。高考是大事,又何尝不是喜事。孩子“十年寒窗苦读”,如今终于要“结果”了,这难道不是丰收的喜悦?
第四篇:机关干部下基层莫当
机关干部下基层莫当“五大派”弟子
近来,通过网络人们可以看到多个地方开展大规模干部下乡活动,组织机关干部走出机关,走出文山会海,下基层、进农家、干农活,访民情、解民忧、帮民富,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中增长政治智慧、提升办事能力,在服务基层、造福群众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这样的做法值得肯定。但身入基层还要“心”入基层,干部下乡还需将实惠带进村。
基层干部群众对各级机关干部下基层打心眼里面欢迎,但也有些担心,担心机关干部变为“五大派”弟子。
“滑闪”派。“滑闪”派弟子的特征是善于推,精于滑。做人做事不老实、不实在,“偷奸耍滑”、“偷工减料”、扯皮推诿,有利益就上,有困难就让,有矛盾就躲,召之不来、来之不干、干之要钱,艰苦地方呆不住,困难面前跑得快,评先表彰争在先,稍不如意就骂娘。基层干部和群众千不怕万不怕,就怕“滑闪”派弟子来到家。因此,机关干部下基层千万不要“耍滑头”,要勇于直面矛盾,敢动真格敢碰硬,不推诿,不扯皮,善解民意能办事,多顺民心办实事。
“空同”派。“空同”派弟子的特征是只说不练,道理一套套、好话一箩筐、行动无一步、实事无一桩。嘴上说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实际上“上午进村转一趟,转完围着鸡鸭吃一餐,吃完上车家里钻”,“三同”变“空同”,成了典型的“干部下乡、鸡鸭遭殃”。机关干部下基层不能嘴上谈民生,心中无群众,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每一件事情做实、做细、做好,才不致使解决民生问题的事情仅仅停留在嘴上。
“送闪”派。“送闪”派弟子把下基层当作一次“苦差”,视为一次“恩惠”,看成一次“慰问”,捎上一袋水果,带上一点大米,怀着满腹埋怨,下基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进农家嫌灰嫌脏、不想多呆。群众戏称他们是“坐着小车转,隔着玻璃看,全身亮光光,只是做模样”。“送闪”派弟子来了又走了,一切还是老样子,唯有留下诗一首:“我轻飘飘的走了,正如我轻飘飘的来,我轻飘飘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我轻飘飘的走,正如我轻飘飘的来,挥一挥衣袖,不沾一点泥土,不记一点民声,不留一点回忆,这一切都只是一场戏„„”。
“恶眉”派。“恶眉”派弟子不懂装懂,一副恶眉恶眼,对基层干部和群众凶巴巴、恶狠狠的,不管客观实际怎么样,一切矛盾和问题都往基层和群众身上“装”。工作干不好,埋怨基层干部能力低;矛盾这么多,都是基层干部方法不科学。在“恶眉”派弟子眼里面,基层干部是“作风粗暴、方法简单”的代名词。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基层也需要得到尊重和理解,不能总把基层干部当成“马大哈”、“大老粗”。机关干部下基层,要对基层多一份关心、多一份同情,多一份理解,尽心竭力、力所能及帮助基层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不要让基层干部成了“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太极”派。“太极”派弟子是指工作中与基层和群众“玩太极”,对基层和群众提出的要求或愿望闪烁其词,似是而非,既没有否定也没有肯定回应,就是不给你办事,让基层和群众找不着着力点,想使劲使不上,听得到好处见不到实惠。机关干部下基层要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问题,科学研究对策,切实解决难题,为基层和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难、我有所助”,不能绕山绕水,“沙滩流水不到头”,敷衍塞责,应付了事,让基层和群众无所适从,忙来忙去忙得个“透心凉”。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大规模组织机关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既能够教育锻炼干部,又能够了解村情民意,帮助基层和群众排忧解难,这本是一件实事和好事,但实事一定要办实,好事一定要办好,不能够表面上轰轰烈烈造声势,实际上稀稀拉拉无实效,回头一看一切还是老模样。
第五篇:孩子的思考父母不能束缚
孩子的思考父母不能束缚
记得以前的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一个早晨,女儿乐乐醒来后,坐在床上望着窗外待了半晌。然后,她转向我和她妈妈,很自然但是认真地告诉我们:“乐乐在想一个问题。”这时,乐乐还不到2岁半。我觉得很惊讶,当然还有欢喜。思考,是一种可贵的人生习惯。她这么小,竟然也开始懂得用小脑袋瓜“思考”了。
但是,很多人认为会思考的孩子就是指那些能说会道的小大人儿,甚至担心孩子们的童真过早丧失。那我们的乐乐在思考些什么呢?问乐乐,她只是向我们甜甜一笑,于是,我们也就不再追问。她现在思考的问题可能很可笑。也许是今天要吃什么早餐,或者爸妈会不会带我出去玩儿。
这些只能算是思考的初级训练。毕竟那些生活中沉重的大道理和她还没有关联。虽然以后必然要面对,而且无法回避。这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不得不接受的结果。
但我相信,即使是现在,孩子的心里也装着一个好大的世界。他们没有预设地观看外界,得出自己最初的观点。望着乐乐的眼神,有时,我觉得自己一定是低估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与思考什么相比,怎样思考可能更为重要。我总在告诫自己,要让乐乐没有束缚地按自己的方式思索问题。这也是一种习惯的培养。
我们长大后才发现,在繁杂的成人世界里,在外界的体制与标准比个人强大得多的情况下,记住自己想要什么其实最为困难,也是最大的能力。因为我们已经树立了另一种习惯,总把别人的愿望当成了自己的,而忘记了人生的初衷。我会尽我的能力保护好乐乐心灵的自由。
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孩子会思考,孩子才更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