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迷你摩托49CC公路“傻跑”总结(写写帮整理)
迷你摩托49CC公路“傻跑”总结
为什么说是“傻跑”?因为操作性质性质与传说中的傻瓜机“雷”同。换句话说就是只要你有过大多地球人正常童年你都会玩。
49CC小跑其他没什么特别主要就是一个词“拉风”,不一般的拉风。经本人这两天实验发现那怕你不骑把它抱在手里都拉风,个头小声音大、速度比电动车略高、比摩托车略慢、全重15KG左右、。特别说明新车的提速性能超快!在百米内普通的摩托车根本不是对手,随便搞都能到40M。当然只是40M最高,难上60M想要超过几乎是不可能,所以手里有这傻跑的朋友,请放弃挑战交警屁股上那250CC的念头吧。
其次,之前听说这车的故障率也是高的惊人,目前本人手里的一台目前未出现任何故障只是“目前”也许等会就会出现吧,可能还只是新车吧~故障期未到。49CC迷你公路小跑说是小型摩托车不如说是模型、要说是模型不如说它只是个玩具——成人玩具,由于车身过矮,在马路上经常会无法被来往的大型车辆注意和发现,尤其是在公路上千万别和驾驶室高的车辆并排行驶,比如同向而行的卡车上的司机就很难发现你的存在,运气好点把你逼到路崖下去、不好的话估计那司机都难发现自己碰到了什么~本人亲身经历。要是你觉得它只是个儿童玩具有种买台给你儿子耍我也没太大意见,前提是要有合适的场地和适当的保护措施,要是都没有的话,那你就先问问自己你爱你的孩子么个?你有几个宝贝?或者是够不够年轻有没有在生一个的能力?。
傻跑说明书上说加满油的情况下最大车程有8公里,其实那是经销商的老套骗人,平时2-3公里内用它来代步还是不错的工具(什么样的路况使用那是常识了这里就不说了),要是超出3公里。5-4公里,请谨慎使用,要是打算用它来跑个几公里,那我在这里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最后铁定是它骑你,不是你骑它~汗水的教训啊。哪怕是你身上背壶油也没用也没用,(说明一下油用的是混合油汽油和机油按25:1配成)毕竟它是用二冲程发动机,靠强制风冷散热,动力耐久性非常不可靠。说白了就是伐木工人手里油锯的动力系统而且在油控等方面还不如油锯,在部件的共震性上更是远远不如,这点可能也是传说中的故障率高的主要原因吧。
本人是把它定性为,油动模型。经常要象模型那样经常保养和维护,为了让你可爱的小跑不容易生病,最好做到每次拉出去耍时先检查各部件一次,不要在你在耍的时候听到后面有人叫到哥们东西掉了跑慢点,或者是跑大街上突然熄火不动了~那可就是真的更拉风了。
特别提醒~耍玩回家了别偷懒,在做一次全面检查。注意!是“全面检查”。。
最后说明~根据目前的情况估计哪怕顶级的迷你小跑的引擎貌似也只有一个月左右的寿命。
劳资骑的不是小跑~是寂寞~
特别说明:如果想靠自己玩这个东西,那你最好要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或者是机修基本功。不然会很累的。
第二篇:迷你演讲比赛 总结
迷你演讲比赛
总结
在新生开学典礼即将举办之时,为展现新生风采,增强同学的自信心,同时响应我院“走群众路线”的党组织思想,我院学生会特举办“青春校园”主题演讲比赛。通过比赛的形式,选拔出优胜的同学,作为机电工程学院新生代表参与校级的选拔。通过对本次活动的组织,我们也希望可以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使今后学生会的工作顺利进行,为推动院学生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工作的回顾
作为负责此次比赛的工作人员,生活部的部长,副部在演讲比赛之前申请到C504教室的使用权。照顾到新生正在军训,我们将比赛时间设在9月14日中午12点。在当天的十二点之前,我们的工作人员到场并完成了会场的布置、主持人的就位、签到表与评分表的设计与打印、演讲比赛的宣传等工作。
参与此次比赛的嘉宾为张文峰老师与王菲菲老师,评委是学生会的主席团成员。
在主持人的带领下,演讲比赛有序进行。首先是到场嘉宾讲话致辞,然后选手按照比赛具体步骤依次上台演讲。同学们在比赛中表现积极,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为自己的演讲争光添彩。
最后是评委总评与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果的环节。获胜,同学将代表机电院参加学校的选拔
二、经验的总结
开学初,生活部的招新刚刚结束。对于全新的生活部来说,这次演讲比赛的组织是对我们机电生活部小考验,但同样也是我们部门办事风格与工作精神的初次。生活部本着“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宗旨,坚持机电生活部学生会“用心服务,快乐工作”的理念,积极认真做事,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同时努力将工作做得更好。
(1)策划考虑充分(2)工作人员到位及时(3)主持人工作到位(4)嘉宾及时到场(5)会场秩序井井有条(6)评分公正
三、不足的分析
(1)传达参赛选手的要求与评委的评分要求略有差别,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完整准确地理解工作要求,争取更好的完成工作。
(2)演讲题目发放较为迟,造成参赛选手的准备不够充分,这给我们警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注重细节,努力在问题发生之前就有所准备。
第三篇:MIDAS CC总结
MIDAS实战技巧50条
1、如何利用板单元建立变截面连续梁(连续刚构)的模型?建立模型后如何输入预应力钢
束?
使用板单元建立连续刚构(变截面的方法)可简单说明如下:
1)首先建立抛物线(变截面下翼缘);
2)使用单元扩展功能由直线扩展成板单元,扩展时选择投影,投影到上翼缘处。; 3)在上翼缘处建立一直线梁(扩展过渡用),然后分别向横向中间及外悬挑边缘扩展成板单
元;
4)使用单元镜像功能横向镜像另一半;
5)为了观察方便,在单元命令中使用修改单元参数功能中的修改单元坐标轴选项,将板单元的单元坐标轴统一起来。在板单元或实体块单元上加预应力钢束的方法,目前设计人员普遍采用加虚拟桁架单元的方法,即用桁架单元模拟钢束,然后给桁架单元以一定的温降,从而达到加除应力的效果。温降的幅度要考虑预应力损失后的张力。这种方法不能真实模拟沿钢束长度方向的预应力损失量,但由于目前很多软件不能提供在板单元或块单元上可以考虑六种预应力损失的钢束,所以目前很多设计人员普遍在采用这种简化分析方法。MIDAS目前正在开发在板单元和块单元上加可以考虑六种预应力损失的钢束的模块,以满足
用户分析与设计的要求。
2、如果梁与梁之间是通过翼板绞接,Midas/Civil应如何建模模拟梁翼板之间的绞接? 可以在主梁之间隔一定间距用横向虚拟梁连接,并且将横向虚拟梁的两端的弯矩约束释放。此类问题关键在于横向虚拟梁的刚度取值。可参考有关书籍,推荐E.C.Hambly写的“Bridge deck behaviour”,该书对梁格法有较为详尽的叙述。
3、如果梁与梁之间是通过翼板绞接,Midas/Civil应如何建模模拟梁翼板之间的绞接?可
否自己编辑截面形式
可以在定义截面对话框中点击“数值”表单,然后输入您自定义的截面的各种数据。您也可以在工具>截面特性值计算器中画出您的截面,然后生成一个截面名称,程序会计算出相应截面的特性值。您也可以从CAD中导入截面(比如单线条的箱型截面,然后在截面特性值计
算器中赋予线宽代表板宽)。
4、如果截面形式在软件提供里找不到,自己可否编辑再插入变截面,如果我设计的桥梁是变截面但满足某一方程F(x),且截面形式Midas/civil里没有,需通过**C计算再填入A、I、J等。也就是说全桥的单元截面都要用ACAD画出来再导入**C,如果我划分的单元较小这样截面就很多很麻烦,**C有没有提供象这种变截面的简单计算方法 目前MIDAS中的变截面组支持二次方程以下的小数点形式的变截面方程,如1.5次等。您可以先在SPC中定义控制位置的两个变截面,然后用变截面组的方式定义方程。然后再细分变截面组。我们将尽快按您的要求,在变截面组中让用户可以输入方程的各系数。谢谢您的支持!>如果我设计的桥梁是变截面但满足某一方程F(x),且截面形式Midas/civil里没有,需通过**C计算再填入A、I、J等。也就是说全桥的单元截面都要用ACAD画出来再导入**C,如果我划分的单元较小这样截面就很多很麻烦,**C有没有提供象这种变截面的简单计算方法
5.弯桥支座如何模拟?用FCM建模助手建立弯箱梁桥模型后,生成的是梁单元(类似平面杆系),请问在如何考虑横向的问题?(假如横向设置两个抗扭支座,分别计算每个支座的反力)?采用梁单元能否计算横向的内力和应力(例如扭距、横梁的横向弯距等)?提个建议,因建模后梁单元已赋予了箱型截面,横向尺寸均有,能否程序加入把梁单元自动转换成块单元的功能,那就很方便了。目前国内有个软件就具有这个功能,建模很方便,也很实用,对精确分析斜弯坡桥梁就很方便,避免采用梁格法的繁琐模拟。
FCM虽然生成的是梁单元,但可以进行抗扭计算。假如有双支座,您可以修改为两个支座(在支座位置建立两个节点,并将其沿Z轴复制,连接节点建立弹簧)。MIDAS软件中的梁单元可以计算扭矩和横梁的横向弯矩。将梁单元的截面建成面单元(也可从DXF文件导入),然后用单元扩展的功能生成实体块单元即可。谢谢您的支持!> 用FCM建模助手建立弯箱梁桥模型后,生成的是梁单元(类似平面杆系),请问在如何考虑横向的问题?(假如横向设置两个抗扭支座,分别计算每个支座的反力)? > 采用梁单元能否计算横向的内力和应力(例如扭距、横梁的横向弯距等)? > 提个建议,因建模后梁单元已赋予了箱型截面,横向尺寸均有,能否程序加入把梁单元自动转换成块单元的功能,那就很方便了。目前国内有个软件就具有这个功能,建模很方便,也很实用,对精确分析斜弯坡桥梁就很方便,避免采用梁格法的繁琐模拟。
6、曲线桥的设计。第一种方法:直接导入曲线。第二种方法:直接在表格中输入节点建模。
第三种方法:使用单元扩展功能,可方便地建立弯桥的梁单元模型、板单元模型、实体单元模型。梁单元弯桥:先建立一个点,然后在模型>单元>扩展命令中选择由点生成直线,并选择旋转。然后输入半径中心位置和分割数(或分割间距)。点击适用即可。板单元弯桥:先建立一条直线,然后在模型>单元>扩展命令中选择由线生成面,其余同上。建成后可再细分板单元。实体单元弯桥:先建立一个截面(板单元模型),然后在模型>单元>扩展命令中选择由面生成块,其余同上。建成后可再细分块单元。
7、弯矩My是绕y轴的弯矩,这个没有问题。只是弯曲应力的问题,正如你所说,弯曲应力Sbz是My引起的应力,同样,弯曲应力Sby是Mz引起的应力,刚好和习惯相反。另外,在组合应力中,也是类似情形:弯矩(+y)弯矩(-y)弯矩(+z)弯矩(-z)其中,弯矩(+y)实际上是弯距Mz产生的应力,弯矩(+z)实际上是弯距My产生的应力另外,剪切系数Qyb是针对沿z轴剪应力的,剪切系数Qzb是针对沿y轴剪应力的,也刚好相反。
8、计算桥梁结构(中国桥规),在时间依存特性中有关混凝土的强度究竟该输入哪个28天强度?极限强度?标准强度还是设计强度? >在您的设计例题中“预应力混凝土施工阶段分析“中均输入4000kgf/cm3(对应C400),好像是设计强度。
应输入28 天材龄立方体抗压强度,即标号强度。当单位体系为N、mm 时直接输入标号即可,如30 号混凝土输入30;当单位体系不是N、mm 时需要换算后输入,如单位体系为KN、m 时,30 号混凝土应输入30000。参见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GJ 023-85)的第2.1.1 条,输入该项是为了计算混凝土的弹性模量 以上引自FAQ
9、MIDAS如何处理铰接?
如果使用的是梁单元,在边界条件>释放梁端部约束中释放旋转约束即可。
10、如何自定义ZK活载??
参考用户定义车辆荷载中的列车荷载类型,其中有普通列车和高速列车荷载类型、轻轨、地
铁类型。
11、定义移动荷载的步骤
在主菜单的荷载>移动荷载分析数据>车辆中选择标准车辆或自定义车辆。
对于人群移动荷载,按用户定义方式中的汽车类型中的车道荷载定义成线荷载加载(如将规范中的荷载0.5tonf/m**2乘以车道宽3m,输入1.5tonf/m)。定义人群移动荷载时,一定要输入Qm和Qq,并输入相同的值。集中荷载输入0。
布置车道或车道面(梁单元模型选择定义车道,板单元模型选择定义车道面),人群荷载的步行道也应定义为一个车道或车道面。
定义车辆组。该项为选项,仅用于不同车道允许加载不同车辆荷载的特殊情况中。定义移动荷载工况。例如可将车道荷载定义为工况-1,车辆荷载定义为工况-2。在定义移动荷载工况对话框中的子荷载工况中,需要定义各车辆要加载的车道。例如: 用户定义了8个车道,其中4个为左侧偏载、4个为右侧偏载,此时可定义两个子荷载工况,并选择“单独”,表示分别单独计算,程序自动找出最大值。在定义子荷载工况时,如果在“可以加载的最少车道数”和“可以加载的最大车道数”中分别输入1和4,则表示分别计算1、2、3、4种横向车辆布置的情况(15种情况)。布置车辆选择车道时,不能包含前面定义的人群的步行道。
定义移动荷载工况时,如果有必要将人群移动荷载与车辆的移动荷载进行组合时,需要在定义移动荷载工况对话框中的子荷载工况中,分别定义人群移动荷载子荷载工况(只能选择步道)和车辆的移动荷载子荷载工况,然后选择“组合”。
关于移动荷载中车道和车道面的定义
当使用板单元建立模型时
a.程序对城市桥梁的车道荷载及人群荷载默认为做影响面分析,其他荷载(公路荷载和铁
路荷载)做影响线分析。
b.只能使用车道面定义车的行走路线。对于城市桥梁的车道荷载及人群荷载以外的荷载,输入的车道面宽度不起作用,按线荷载或集中荷载加载在车道上。
c.对于城市桥梁的车道荷载及人群荷载,在程序内部,自动将输入的荷载除以在”车道面”中定义的车道宽后,按面荷载加载在车道上。d.车道宽度应按规范规定输入一个车辆宽度,如城市车道荷载应输入3m,人群荷载可输入
实际步道宽。当使用梁单元建立模型时 a.程序默认为做影响线分析。b.只能使用车道定义车的行走路线。
c.对于城市桥梁的车道荷载,目前版本按线荷载加载在车道上。
d.对于人群移动荷载,按用户定义方式中的汽车类型中的车道荷载,定义成线荷载加载。
挂车荷载布置中应注意的问题
布置挂车荷载时,需要在主菜单>移动荷载分析数据>移动荷载工况中点击‘添加’,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再点击‘添加’,在弹出的‘子荷载工况’对话框中的‘可以加载的最少车道数’和‘可以加载的最大车道数’均输入1。
移动荷载的横向布置
移动荷载的横向布置,在板型桥梁、箱型暗渠等建模助手中由程序自动从左到右,从右到
左进行布置,并输出包络结果。
对于用户手动建立的桥梁,需要由用户手动布置车道。将布置的一系列车道布置车辆后定义为一种荷载工况,将另一些车道布置车辆后定义为另一种荷载工况,对不同的荷载工况分别做分析后,在荷载组合中定义包络组合。
12、使用板单元做移动荷载分析时,看不到应力结果
在主菜单的分析>移动荷载分析控制数据>单元输出位置中选择板单元的‘计算应力’
13、使用梁单元做移动荷载分析时,看不到组合应力结果
在主菜单的分析>移动荷载分析控制数据>单元输出位置中选择杆系单元的‘计算组合应
力’
13、关于实体单元的内力输出
在结果>局部方向内力的合力中选择处于同一个平面内的一些实体单元的面,程序将输出这
些面上的合力。
14、弯桥支座的模拟
为了确定约束方向,首先定义支座节点处的节点局部坐标系,且可以输出节点局部坐标系
方向的反力结果。
按双支座模拟时,推荐在支座位置沿竖向建立两个弹性连接单元,单元下部固结,上部节点间设置刚臂。按单支座模拟时,推荐将支座扭矩方向约束。根据计算得到的扭矩和支座
间距,手算支座反力。
刚臂的定义
在主菜单中选择模型>边界条件>刚性连接,定义主从节点间相关关系。
15、主从节点能否重复定义,既一个节点能否既从属于一个节点又从属于另一节点
理论上可以,既该节点的不同自由度分别从属于不同节点。
16、关于斜拉桥、悬索桥及使用了非线性单元的桥梁,做移动荷载分析的问题 移动荷载分析是线性分析,因为程序内部计算时将使用荷载的组合,模型中不能存在非线
性单元。
当做斜拉桥、悬索桥的移动荷载分析时,应事先计算出桥梁在自重平衡下的索和吊杆的拉力,并将其作为初始内力加载在单元上,然后将非线性单元如索单元修改为桁架单元后做
移动荷载分析。
17、温度荷载
系统温度:输入季节温差。初始温度对结果没有影响。当需要分别计算成桥前后的温差变化和成桥后的温差变化的影响时,可定义两个荷载工况名称,分别输入不同的系统温度温差,程序将分别计算不同温差的影响。
节点温度:主要用于输入沿单元长度方向(如梁长度方向)的温差。
单元温度:主要用于输入各单元的温升和温降,是对节点温度的补充。例如,用于地下结
构的上板和侧墙的单元的温差不同时。
温度梯度:主要用于计算温度梯度引起的弯矩,其中高度数值没有具体物理概念,其中温差和高度的比值相等时,即梯度相等时,计算结果相同。梁截面温度:主要用于定义梁上折线型的温度梯度变化。
18、施工阶段定义中,边界条件的激活和钝化中,‘变形前’与‘变形后’的意义该功能仅适用于使用‘一般支承’定义的边界条件表示该支承点的位置。
19、剪力滞效应
在主菜单中选择模型>边界条件>有效宽度系数。此处对Iy的调整仅适用于应力验算中。在模型>材料和截面特性>截面特性增减系数中的修改则适用于所有内力计算中。注意在该项中的增减系数并不是为了考虑剪力滞效应,该项一般应用于建筑结构的剪力墙连梁的刚
度折减上。20、二期恒载的输入
可以在主菜单中选择荷载>压力荷载,按均布荷载输入。
21、配重的输入
可以按外部荷载输入,然后在模型>质量>将荷载转换为质量中将其转换为质量后,参与结
构自振周期的计算中。
也可以直接按节点质量输入(模型>质量>节点质量),此时应将配重除以重力加速度。
22、摩擦支座的问题
在主菜单的模型>边界条件>非线性连接中选择摩擦摆型支座
23、平面荷载的布置问题
首先定义平面荷载,其中的x1~x4,y1~y2是相对坐标,即相对于分配荷载对话框中原点的相对坐标。
24、关于荷载、荷载类型、荷载工况、荷载组合、荷载组的概念
荷载:指某具体的荷载,如自重、节点荷载、梁单元荷载、预应力等。其特点是具有荷载
大小和作用方向。荷载类型:只荷载所属的类型,如恒荷载类型、活荷载类型、预应力荷载类型等,该类型将用于自动生成荷载组合上,程序根据给荷载工况定义的荷载类型,自动赋予荷载安全系
数后进行荷载组合。
荷载工况:是查看分析结果的最小荷载单位,也是荷载组合中最小单位。一个荷载工况中可以有多个荷载,如同一荷载工况中可以有节点荷载、均布荷载等;一个荷载工况只能定义为一种荷载类型,如某荷载工况被定义为恒荷载后,不能再定义为活荷载;不同的荷载
工况可以属于同一种荷载类型。
荷载组合:将荷载工况按一定的系数组合起来,也是查看分析结果的单位。在MIDAS软件中,当模型中无非线性单元,且所做分析为线性分析时,荷载组合可在后处理中进行,即运行分析后再做组合。当模型中有非线性单元,程序做非线性分析时,需在分析前建立荷载组合,然后将其定义为一个新的荷载工况后再做分析。
荷载组:荷载组的概念仅使用于施工阶段分析中。在做施工阶段分析时,某一施工阶段上的荷载均被定义为一个荷载组,施工阶段中荷载的变化,均是以组单位进行变化的。
关于施工阶段分析时,自动生成的CS:恒荷载、CS:施工荷载、CS:合计
做施工阶段分析时程序内部将在施工阶段加载的所有荷载,在分析结果中会将其归结为
CS:恒荷载。
如果用户想查看如施工过程中某些荷载(如吊车荷载)对结构的影响的话,则需在分析之前,在分析/施工阶段分析控制数据对话框的下端部分,将该荷载从分析结果中的 CS:恒荷载
中分离出来。被分离出来的荷载将被归结为 CS:施工荷载。
分析结果中的CS:合计,为CS:恒荷载、CS:施工荷载及钢束、收缩、徐变等荷载的合计。但不包括收缩和徐变的一次应力,因为它们是施工过程中发生变化的。
将荷载类型定义为施工阶段荷载(CS)的话,则该荷载只在施工阶段分析中会被使用。对于完成施工阶段分析后的成桥模型,该荷载不会发生作用,不论是否被激活。
25、关于施工阶段分析时,自动生成的postCS阶段
postCS阶段的模型和边界条件与最终施工阶段的相同,postCS阶段的荷载为定义为非施工阶段荷载类型(在荷载工况中定义荷载类型)的所有荷载工况中的荷载,包括施工阶段中没
有使用过的荷载。
对于与其它成桥后作用的荷载进行荷载组合,须在postCS中进行。在生成荷载组合时将CS:合计定义为如LCB1的话,则postCS中的LCB1的结构状态即为施工阶段完了后的成桥状态。
26、关于Tresca应力和有效应力(von-Mises应力)混凝土的破坏准则有最大拉应力理论、最大拉应变理论、最大剪应力(Tresca应力)理论、von-Mises应力理论等很多理论。
最大剪应力(Tresca应力)理论是指材料承受的最大剪应力达到一定限值时发生屈服。von-Mises应力是指有效应力达到一定限值时材料发生屈服(圆柱面破坏)。MIDAS软件输出的von-Mises应力是有效应力。
27、非施工阶段分析中,收缩和徐变的计算 目前版本中不支持该功能,但用户可建立一个施工阶段,将施工阶段的给出1500天,即可查看收缩和徐变。但需要将该施工阶段内分割成5个子步骤,以便于准确反应老化效果。收缩和徐变曲线中开始加载时间、结束加载时间、开始收缩时的混凝土材龄的意义
开始加载时间、结束加载时间没有实际意义,仅用于图形显示范围。
当开始加载时间不变、仅修改结束加载时间时,图形上开始加载时间位置数值发生变化的原因为左侧表格中的第一个起始数据为‘开始加载时间+(结束加载时间-开始加载时间)/步骤数’开始收缩时的混凝土材龄表示从浇筑混凝土开始到拆模板混凝土开始接触大气的的时间。需要注意的是,施工阶段分析时需要定义构件的初始材龄,开始收缩时的混凝土
材龄不应大于构件的该初始材龄。
28、计算自振周期的问题
首先要在主菜单的模型>结构类型中选择将结构的自重转换为X、Y、Z方向,当只要查看竖向自振周期时,选择转换为Z方向。然后在分析>特征值分析控制中填写相应数据。
29、地震反应谱计算中模态数量的选择
规范规定反应谱分析中振型参与质量应达到90%以上,在MIDAS软件中的主菜单>结果>分析结果表格>振型形状中提供振型参与质量信息。在分析结束后,用户应确认振型参与质量是否达到了90%,当没有达到90%时,应在分析>特征值分析控制中增加模态数量。
30、关于屈曲分析
目前MIDAS软件中的屈曲分析是线性屈曲分析,可进行屈曲分析的单元有梁单元、桁架单元、板单元等。首先要在主菜单的模型>结构类型中选择将结构的自重转换为X、Y、Z方向。然后在分析>特征值分析控制中选择相应荷载工况和模态数量。
31、关于施工阶段分析中自重的输入
首先要定义自重所属的结构组名称(如定义为自重组)。
然后在荷载>自重中定义定义自重(在Z中输入系数-1),并在荷载组中选项中选择相应荷载组名称(如自重组),该项必须要选!然后在荷载>施工阶段分析数据>定义施工阶段中定义第一个施工阶段时,将自重的荷载组激活。以后阶段中每当有新单元组增加时,程序都会自动计算自重。即自重只需在第一个施工阶段激活一次,且必须在第一个施工阶段激活一
次。
32、关于支座沉降
MIDAS中有两种方式定义支座沉降,一种是在荷载>支座强制位移中定义,一种是在荷载>支座沉降分析数据中定义。在荷载>支座强制位移中定义时,可以定义沿各方向的沉降量。同时以两个荷载工况定义两个支座的沉降时,这两个工况可以互相组合。当已知某支座的沉降时,可采用此方法定义支座沉降。当仅考虑支座沿整体坐标系Z轴方向的沉降时,推荐在荷载>支座沉降分析数据中定义支座沉降。当不能缺确切知道某支座发生沉降时,既用户欲计算所有支座不同时发生沉降或发生不同沉降量时,可采用此方法。
在荷载>支座沉降分析数据中定义沉降例题: 某工程有四个桥墩,每个桥墩都要考虑1cm的沉降量,用户欲计算最不利的沉降组合结果时,a.在荷载>支座强制位移>支座沉降组中将每个支座的沉降均定义为一沉降组(S1~S4);b.然后在荷载>支座沉降荷载工况中随便定义一个支座沉降荷载工况名称(如: SSS);并将所有支座沉降组(S1~S4)到右侧列表中,然后在Smin中输入1,在Smax中输入3。然后进行分析,程序将自动生成SMax:SSS、SMin:SSS、Small:SSS三个荷载工况。其中SMax:SSS输出的是所有沉降可能组合中,各单元的最大反应;SMin:SSS输出的是所有沉降可能组合中,各单元的最小反应;SMall:SSS输出的是所有沉降可能组合中,各单元的最大反应和最小反应的绝对值中的较大值。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各单元的最大反应(比如弯矩)并不是发生在同一种沉降组合中,在这里输出的是所有各单元在各种沉降组合中产生的最不利结果。
33、在MIDAS软件中施工阶段分析采用何种模型? 答: 施工阶段模拟中的模型概念有两种,一种是累加模型概念,一种是独立模型概念。累加模型的概念就是下一个阶段模型继承了上一个阶段模型的内容(位移、内力等),累加模型比较容易解决收缩和徐变问题。但较难解决非线性问题。举例说,当下一个施工阶段荷载加载时,上一个阶段已发生位移的模型容易发生挠动时(比如悬索桥模型),上一阶段的荷载也应同时参与该施工阶段的非线性分析中,而此时累加模型很难解决该类问题。独立模型的概念就是每施工阶段均按当前施工阶段的所有荷载、当前模型进行分析,然后作为当前施工阶段的分析结果,两个施工阶段分析结果的差作为累加结果。此类模型较容易使用于大位移等非线性分析中。但不能正确反应收缩和徐变。目前MIDAS的施工阶段模拟实际上隐含了这两种模型的选择。
在分析>施工阶段分析控制中,当选择”考虑非线性分析“选项时,程序按独立模型计算,当
没有选择该项时,按累加模型分析。
至于具体的工程,应选择哪种模型,应由用户判断。
34、在MIDAS软件中静力荷载工况定义中的类型中包括了所有的荷载,为什么菜单下面还
有移动荷载工况和支座荷载工况等内容呢? 答: 静力荷载工况中的荷载类型正如它的名字为”静力“类型。
当用户需要分析移动荷载处于某一个位置时的情况,即手动决定移动荷载位置后,再做静力分析时,需要在此定义相应的移动荷载工况,也为后处理中自动生成荷载组合做准备。支座沉降分析数据中的支座荷载工况其实与移动荷载的概念差不多。举例说明,当有9个支座时,每个支座都可能发生沉降时,该功能可以由自动计算所有可能的沉降组合,因此提供的也是相当于”动态“的结果。所以另外增加了一个定义荷载工况的菜单。(静力荷载工况中定义的基础变位影响力类型适用于荷载>支座强制位移菜单中)
35、MIDAS在做时程分析时如何输入地震波?
答: 地震波的输入在主菜单的荷载>时程分析数据>时程荷载函数中定义。点击添加时程函数后,可选择30多个地震波,也可以自己定义时程函数。
36、MIDAS/Gen中可以输出中国规范要求的几乎所有参数,包括层间位移。
(另外可按中国规范设计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
37、在SPC(截面特性值计算器)中DXF文件的应用
答: 步骤如下:
1)先在Tools>Setting中选择相应的单位体系。如果在CAD中按米画的则选择米。
2)然后导入DXF 3)然后在model>curve>intersect中进行交叉计算,以避免在CAD中有没有被分割的线段。
4)在Section>Generate中定义截面名称。5)然后计算特性值。(也可直接在第4项中计算)当截面中有内部空心时,可在进行4项后进行下列操作。
a.在Section>Domain State中选择各部分是否为“空”,当区域中有红色亮显时,按左键为实心,按右键为空心(请看程序中信息窗口的说明提示)。
当截面有不同材料组成时(可超过2种),在进行完上面a操作后,进行下列操作。b.在Section>Domain Material中选择各区域材料。需先定义材料名称和特性值。
在赋予各区域材料特性时,应选择某个材料为基本材料,一般选择混凝土。
在计算不同材料组成的截面的特性值时,应选择相应的单元尺寸。一般来说划分越细越好,但划分的太细计算时间会很长。一般在钢骨混凝土中选择钢板厚度的一半即可。
38、在MIDAS/Gen中建立模型时,如何考虑楼板刚性的问题?
楼板的刚性效果是在模型>建筑物数据>层中点击”生成层数据“,程序将根据竖向节点的坐标生成各层及名称。您可以将不真实的层(层间节点生成的)移到左面去除。(一些通用有限元软件中不提供该功能)按确认后在表格中,选择是否考虑刚性楼板效果。楼板荷载的导入同PKPM一样,在荷载>分配楼面荷载中输入。
在模型>建筑物数据>控制数据中输入相应的地面标高时,程序自动判别地面标高以下不考虑风荷载。(一些通用有限元软件中不提供该功能)在模型>建筑物数据>控制数据中选择”各构件承担的层间剪力“,可输出各层中各构件承担的地震剪力。
38、在MIDAS/Gen中做Pushover分析的步骤? 答: Pushover Analysis 中文又称为静力弹塑性分析或推倒分析。在MIDAS/Gen中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静力弹塑性分析的步骤不尽相同。混凝土结构的静力弹塑性分析步骤为分析->设计->静力弹塑性分析。钢结构的静力弹塑性分析步骤为分析分析->静力弹塑性分析。
即混凝土结构必须经过配筋设计之后才能够做静力弹塑性分析,因为塑性铰的特性与配筋
有关。
设计结束后,静力弹塑性分析的步骤如下:
1)在静力弹塑性分析控制对话框中输入迭代计算的控制数据。
2)定义静力弹塑性分析的荷载工况。在此对话框中可选择初始荷载、位移控制量、是否考虑重力二阶效应和大位移、荷载的分布形式(推荐使用模态形式)。
3)定义铰类型(提供标准类型,用户也可以自定义)4)分配塑性铰。用户可以全选以后,按”适用“键。
5)运行静力弹塑性分析。6)查看分析曲线。
39、FEmodeler中DXF文件的应用?
在FEmodeler中导入dxf文件并划分网格的步骤如下:
1)先在view>Grid>Seting中定义Grid size。如果您在Dxf文件中是按米画的,则定义为
0.1即可,若为mm则可按默认值500。
2)导入DXF后应进行一次交叉计算(分割交叉直线).在model>curve>intersect。3)然后开始划分网格.在Mesh>Auto Mesh>Planer Domain中定义网格大小,选择Mesh inner Domain和Include Interior point可包含内部的直线和点划分网格。如果对不同区域可先分别定义Part。对不同的PART可定义不同的网格大小。
40、在FEmodeler中定义Part的方法? 在EDIT>PART>Crete中定义各PART的名称
在EDIT>PART>ADD中定义各PART。一个PART必须是一个封闭区域。
41、FEmodeler中定义了PART,但是对该PART不能划分网格? 答: 一个PART必须是一个封闭区域,请检查一下区域是否封闭。另外与其它线段无连接的端点显示为蓝色。
42、在MIDAS/Civil的移动荷载分析中,如何得到发生内力最大值时同时发生的其他内力?
答: 移动荷载作用下,查看梁单元的最大内力和同时发生的其他内力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首先在主菜单的分析>移动荷载分析控制对话框中,在单元输出位置的杆系单元中选择”标准+当前内力“,如果只选”标准“项则只输出最大值。如果想要查看梁单元的应力,则需要选择下面的”计算组合应力项“。
第二步,在运行分析后,选择主菜单的结果>分析结果表格>梁单元>内力,在生成的表格中按鼠标右键,在弹出的关联菜单中选择”查看最大值“。然后选择相应的最大值,按”确认"
键,则将输出同时发生的其他内力。
43、有关MIDAS的非线性分析控制选项? 答: 在MIDAS的静力分析中,有三个地方有非线性分析控制选项。即主控数据中的迭代选项、非线性分析控制中的迭代选项、施工阶段模拟中的非线性分析迭代选项。其中主控数据中的迭代选项适用于有仅受拉、仅受压单元(包括此类边界)的模型。既模型中有仅受拉、仅受压单元(包括此类边界)时,对这些单元的非线性迭代计算由该对话框中的控制数据控制。
非线性分析控制中的迭代选项适用于几何非线性分析。当做几何非线性分析时,在模型中即使有仅受拉、仅受压单元(包括此类边界),对这些单元或边界的控制仍由非线性分析控
制中的迭代选项。
施工阶段模拟中的非线性分析迭代选项,仅对施工阶段中的几何非线性分析起控制作用,模型中有仅受拉、仅受压单元(包括此类边界)时,在施工阶段分析中,这些单元或边界的控制仍由施工阶段模拟中的非线性分析迭代选项控制。
如果在施工阶段模拟中不做非线性分析,但施工阶段模型中包含了仅受拉、仅受压单元(包括此类边界)时,则主控数据中的迭代选项起控制作用。
如果在分析>非线性分析控制对话框中定义了非线性迭代控制数据,则施工阶段的postcs阶段的几何非线性分析控制由非线性分析控制中的迭代选项控制。
在MIDAS的动力分析中,非线性控制选项在定义时程分析荷载工况对话框中定义。
44、MIDAS/Civil施工阶段分析控制对话框中的索初拉力控制选项? 施工阶段分析控制对话框中的索初拉力控制选项有两种,体内力和体外力。该选项仅适用
于索单元,不适用于预应力钢束。
在预应力荷载中给索单元加初拉力后做施工阶段分析时,如果选体内力程序中将以一定的变形量的方式加载到单元中,犹如给单元加一温度荷载一样。索内最终张力与索两端的锚固条件有关。当索两端完全锚固时,索内张力为所加初拉力;当索两端完全自由时,索内张力为零(可以类比加温度荷载时的自由伸缩)。
在预应力荷载中给索单元加初拉力后做施工阶段分析时,如果选体外力程序中将做为荷载加载在索两端。当该阶段只有该索力作用时,索的张力不变;当该阶段有其他荷载作用或下一阶段有其他荷载作用时,索力会有相应变化。
斜拉桥的施工阶段分析,一般选体内力。悬索桥的分析与悬索桥的类型(自锚式、地锚式)以及施工工序有很大关系,用户应根据工序和经验选择相关选项。非施工阶段分析时,对于斜拉桥和悬索桥的初拉力程序内部按体内力进行处理。
45、MIDAS/CIVIL中有关斜拉桥施工中的索力调整问题? 在CIVIL中可在预应力荷载中将不同阶段的索力定义为不同的组。
然后加载在不同施工阶段中。
在施工阶段分析控制对话框中的索初拉力选项中选择体外力。在5.9.0版本中增加了体外力的两个选项,“添加”和“替换”。当选择添加时,索的初拉力为累加;当选择“替换”时,表示将索力调整到某值(该阶段被激活的索力荷载值)
46、问:在MIDAS中如何计算自重作用下活荷载的稳定系数(屈曲分析安全系数)? 答:稳定分析又叫屈曲分析,所谓的荷载安全系数(临界荷载系数)均是对应于某种荷载工况或荷载组合的。例如:当有自重W和集中活荷载P作用时,屈曲分析结果临界荷载系数为10的话,表示在10*(W+P)大小的荷载作用下结构可能发生屈曲。但这也许并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我们想知道的是在自重(或自重+二期恒载)存在的情况下,多大的活荷载作用下会发生失稳,即想知道W+Scale*P中的Scale值。我们推荐下列反复计算的方法。
步骤一:先按W+P计算屈曲分析,如果得到临街荷载系数S1。
步骤二:按W+S1*P计算屈曲,得临界荷载系数S2。步骤二:按W+S1*S2*P计算屈曲,得临界荷载系数S3。
重复上述步骤,直到临街荷载系数接近于1.0,此时的S1*S2*S3*Sn即为活荷载的最终临界
荷载系数。
本主题由 redflag 于 前天 09:20 移动
桥博建模技巧大集合
0、桥博内裂缝输出单位为mm,内力输出单位为KN,弯矩输出单位KN*m,应力输出单位Mpa
1、从CAD中往桥博里面导入截面或者模型时,CAD里面的坐标系必须是大地坐标系。
2、桥博里面整体坐标系是向上为正,所以我们在输荷载的时候如果于整体坐标系相反就要
输入负值。
3、从CAD往桥博里导截面时,将截面放入同一图层里面,不同区域用不同颜色区分之。
4、桥博使用阶段单项活载反力未计入冲击系数。
5、桥博使用阶段活载反力已计入1.2的剪力系数。
6、计算横向力分布系数时桥面中线距首梁距离:对于杠杆法和刚性横梁法为桥面的中线到首梁的梁位线处的距离;对于刚接板梁法则为桥面中线到首梁左侧悬臂板外端的距离,用
于确定各种活载在影响线上移动的位置。
7、当构件为混凝土构件时,自重系数输入1.04.8、桥博里通过截面修改来修改截面钢筋时,需将“添加普通钢筋”勾选去掉,在截面里输
入需要替换的钢筋就可以把钢筋替换掉。
9、在施工阶段输入施工荷载后,可以通过查看菜单中的“显示内容设定”将显示永久荷载勾选上,这样就可以看看输入的荷载位置、方向是否正确。
10、桥博提供自定义截面,但是当使用自定义截面后,显示和计算都很慢,需要耐心。
11、桥博提供材料库定义,建议大家定义前先做一下统一,否则模型拷贝到其他电脑上时
材料不认到那时就头疼了。
12、有效宽度输入是比较繁琐的事情,大家可以用脚本数据文件,事先在excel中把有效宽度计算好,用Ultraedit列选模式往里面粘贴,很方便!
14、当采用直线编辑器中的抛物线建立模型时,需要3个控制截面,第一个控制截面向后抛物线,后两个控制截面向前抛物线,桥博里面默认的是二次抛物线!
15、当采用直线编辑器建立模型时,控制截面要求点数必须一致,否则告诉你截面不一致。
16、修改斜拉索面积时用斜拉索单元编辑器,在拉锁面积里需要输入拉索个数*单根拉索的面积。
17、挂篮操作的基本原理:
挂篮的基本操作为:安装挂篮(挂篮参与结构受力同时计入自重效应)、挂篮加载(浇筑混凝土)、转移锚固(挂篮退出结构受力、释放挂篮内力及转移拉索索力)和拆除挂篮(消
除其自重效应)。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前支点挂篮:(一般用于斜拉桥悬臂施工)如果挂篮被拆除,则挂篮单元退出工作,消除其自重效应。
如果挂篮转移锚固,则挂篮单元退出工作,释放挂篮内力,并将拉索索力转到主梁上。如果安装挂篮,则将挂篮单元置为工作单元并与主梁联结,计算挂篮自重产生的结构效应。如果挂篮上有加载,则计算加载量值,并计算其结构效应。(挂篮加载时,挂篮必须为工
作状态);
一般施工过程:安装空挂篮、调索、浇筑部分砼、调索、浇筑全部混凝土、调索、拉索锚固转移、移动挂篮,其中移动挂篮过程采用在同一阶段拆除和安装挂篮来模拟。
后支点挂篮:(一般用于无索结构的悬臂施工,如连续梁、T构等)。
如果挂篮被拆除,则挂篮单元退出工作,消除其自重效应。如果挂篮转移锚固,则挂篮单元退出工作,释放挂篮内力。
如果安装挂篮,则将挂篮单元置为工作单元并与主梁联结,计算挂篮自重产生的结构效应。如果挂篮上有加载,则计算加载量值,并计算其结构效应。(挂篮加载时,挂篮必须为工
作状态);
一般施工过程:安装空挂篮、浇筑砼、张拉预应力、释放挂篮、移动挂篮,其中移动挂篮过程采用在同一阶段拆除和安装挂篮来模拟。
18、桥博计算速度很慢,有可能是因为自定义截面,或者是没有定义运算步长(不定义步
长则按相邻支撑点之间的最小距离1/50)
19、当横向力分布系数输入1时,则计算出的活载反力为单列车活载反力,单列车活载反
力对于我们计算下部时经常用到
20、大家在计算桥面是双面坡的连续梁时,由于桥博梯度温度默认是从截面最高点往下开始计算的,所以梯度温度计算的偏小,解决的办法就是将主梁做成平坡,梁高取平均梁高
来计算
21、桥梁博士计算斜截面抗剪时,当既有箍筋还有竖向预应力钢筋时,计算混凝土与箍筋承担的剪力时竖向预应力钢筋替换箍筋(即仅考虑竖向预应力箍筋)
22、桥博钢束导入非导线输入钢束时,当输入折线分段数后,输入钢束仍然是按照曲线输入,没有出现把曲线分成若干段直线的结果,不知道为何?
23、桥博中变位输入采用一行输入一个支点(对于双薄壁墩,一行内输入相邻的2个节点),程序能够自动进行组合挑选最不利工况。不过与midas比较,感觉桥博的变位算的有点小,不知那块计算的不同??
24、上面我们讨论过的双面坡主梁在计算温度梯度时采用双面坡和平坡计算的温度梯度应力最大值相差很小,最小值平坡计算的比双面坡计算的大0.4Mpa--0.6Mpa,总的来说计算结果相差的不大,但是由于采用双面坡计算时对于超过2个肋的主梁由于边肋和中肋钢束位置不同需要分别输入,整体来说钢束质心的位置会有一些偏差,还是建议大家按照平坡输入(带坡与平坡的转化原则:保证主梁抗弯惯距相同,顶板底板腹板厚度相同,面积相差不大,最后把相差的面积以力的形式加入)!
25、我们在使用桥博建模过程中经常遇到很多钢束形状相同,需要多根钢束复制,以前一直是把钢束一根一根复制,今天听同事说可以多根钢束同时复制。过程是:在模板钢束里输入要复制的钢束编号例如1-20,生成钢束编号21-40,复制完钢束之后在在修改参考点X的坐标就ok了。
26、对于变截面的连续梁再输入钢束的时候我通常都采用圆曲线拟合抛物线,这么做对于二次抛物线可能和圆曲线相差的不多,但是我们大部分设计梁底抛物线都是1.8次、1.6次,这样用圆曲线拟合就相差的很多了,这时候推荐大家用钢束参考线,首先在总体信息里定义钢束参考线(利用自动生成选定单元即可),再在钢束信息里先指定用到的上参考线和下参考线名称,输入钢束形状时只需要指定距离上下参考线的距离及打的半径就ok了!
很方便!
27、变截面连续箱梁建模是一个很费事的功夫,桥博提供了一个通用截面拟合,他可以很方便的建立变截面连续箱梁,网上有很多网友写的关于通用截面拟合的例子,特上传(不知道是谁原创的,如果原创作者看到,请留言,奖励)大家可以看看的设计思路(此附件用
桥博3.2可以打开,3.03打不开)!
28、桥博中斜拉索计算整体温差时,由于斜拉索输入的是面积,没有高度,一直以为无法计算,今天偶然知道原来可以输入,只不过输入方法选用“高度为距下缘比值”,分别输入0和1000时的温度(桥博帮助中的解释:如果高度为至截面下缘高度比值,则将整个高度作为1,所处高度与截面高度的比值乘以1000来输入),由于温度梯度正负占用了温度1和温度2,而索的升温(或降温)占用温度3,要计算索的降温(或升温)需点选计入负荷
载效应的温度3。
29、使用桥博计算大跨特殊预应力结构时,二次距计算有问题,问过桥博任老师,建议这
种结构不要点选计算二次距。
30、桥博在计算施工阶段A0、I0时,当此阶段张拉和灌浆钢束,A0应该为扣除管道面积的净面积,而桥博给出的整个截面的面积,惯距也是一样的。
31、桥博在计算主梁是偏心受压构件的情况时,当受拉区无钢束时,桥博采用的是受压区高度界限系数计算出一个抗力,这个抗力没有意义,建议在受拉区输入普通钢筋。
32、桥博中计算主梁是偏心受压构件的情况是,不考虑偏心距增大系数。
33、组合梁(叠合梁)建模时,混凝土桥面板做附加截面,钢梁为主截面;如果是局部温差升温模式为桥面板矩形升温,附加截面和主截面之间应注意留有1mm的空隙;新规范温
度模式不必这样做。
34、在桥博平面杆系中的,活载产生的位移极值输出在使用阶段》使用荷载》活载弯距、轴力、剪力极值效应表格中:
其中:最大、最小弯距表中的转角位移是该截面的最大、最小活载转角位移,该截面的其他两项位移都是产生最大转角位移工况下对应的竖向位移和水平位移。图中显示的是最大、最小转角位移包络图。
最大、最小剪力表中的竖向位移是该截面的最大、最小活载竖向位移,该截面的其他两项位移都是产生最大竖向位移工况下对应的转角位移和水平位移。图中显示的是最大、最小竖向位移包络图。
最大、最小轴力表中的水平位移是该截面的最大、最小活载水平位移,该截面的其他两项位移都是产生最大水平位移工况下对应的转角位移和竖向位移。图中显示的是最大、最小水平位移包络图。
上述活载位移均没有考虑刚度折减和长期荷载效应的影响。
35、桥梁规范裂缝宽度的公式基本是借鉴混凝土规范的,但在引用的时候,漏掉了原规范的一个规定,对小偏心受压eo/h<0.55构件,可不计算裂缝宽度;因此,若使用桥博在该种情况下出现裂缝宽度的不合理现象,请不要怪桥博,桥博是严格按桥规执行的;
36、现在已经确认,桥博对箱梁受弯构件的C3值取的是1.15,而规范要求取1.0,因此目前版本(3.2)对箱型断面的裂缝宽度是算大了15%的,显然目前的结果是偏安全的,对以往设计不造成不安全影响;下一版本将会改正;
37、偏压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规范没有提供算法,由于在预应力构件中存在非预应力轴力的影响;因此,对预应力桥面板做箱梁闭合框架验算时,按规范的算法计算B类构件裂缝宽
度是不妥当的!
38、在桥博的施工阶段荷载分类中,有移动荷载一项;现将该项的使用说明如下: a、移动荷载不能理解为如汽车、人群、活动机具的荷载,其正确的理解含义是对一组固定间距节点集中力进行编组,然后使用坐标输入的方法施加到结构上;如斜拉桥中的横梁荷载、齿块荷载等等;这类荷载的位置距梁段端部有特征性;使用移动荷载输入集中力的优点是无需在荷载作用处划分节点;
b、在施工阶段结果查看移动荷载的内力位移效应时,其结果是输到临时荷载里的;但不意味该荷载会和临时荷载一样在下一阶段系统会自动拆除;
c、在斜拉桥等挂蓝施工中,如果在挂蓝加载阶段施加了加载单元上的移动荷载,请注意,在转移锚固时还需要在重新施加一次该处移动荷载;这点请切记!因此在转移锚固时,所有等代到挂蓝单元上的效应都会被拆除!
39、桥博在横向分布系数、横向加载时均存在多车道折减问题,大家在使用此两项功能时
需注意以下问题:
a、桥博未考虑多车道折减后计算结果不得低于两车道的规范规定。因此在计算时大家需输入两车道算一次,多车道算一次;结果取两者最大值。
b、多车道中考虑折减系数后,多车道之间是否取最大值,规范没有明确规范;桥博也未对问题进行最不利判断,我个人推荐取最大值!因此,使用桥博时应逐次从2车道算到最
大车道,并取最大值。40、桥博荷载组合的规范对应:
85规范:一恒加汽,二恒加汽+温度,三恒加挂,五施工,六地震 ;
04规范:一基四撞六地震,一长二短三标准五施工 ; 铁路规范:一主二附四撞六地震,一主二附三抗裂五施工。
41、桥博是如何使用有效截面的(输入有效分布宽度的截面): a、内力分析时,单元的单刚特性采用换算全截面特性(考虑孔道、钢筋影响),但在计算预应力等效荷载时,主弯矩(M=N*e)的钢束距离中性轴距离e是钢束到有效截面的中
性轴距离。
b、计算弯矩应力(M/I*Y)时,截面惯性矩和应力点距中性轴距离均是根据有效截面的特性计算的。而轴向应力(N/A0)的A0v是换算全截面(考虑孔道、钢筋影响)的特性。
42、桥博进行调束时要求单元为桥面单元,否则无法调束。
43、斜拉索在桥博施工阶段荷载类别中采用阶段临时荷载模拟,而不是大家普遍认为的预
应力。
44、摘抄桥博说明中关于临时荷载(一般为施工机具等荷载,下一阶段将自动去除)与施工荷载(一般在需要验算某阶段几种加载情况下,结构安全性是否满足要求,一般只在特
殊的阶段需要验算)的区别:
l 临时荷载将计入本阶段的累计效应中(本阶段结束时结构效应),l 施工活载则不计入到本阶段累计效应中,仅在本阶段施工阶段验算中计入到本阶段组合效应中。
45、竖向预应力:如果结构配有竖向预应力,则应输入各有关单元竖向有效预加力(扣除全部损失和考虑折减后)的大小,以便系统进行剪应力、主应力的验算。竖向预应力由用户折算为单元每延米预应力的大小,直接输入。
46、桥博自定义报告功能很实用,用户通过模板的数据检索信息读取桥梁博士相对应的数据,能够指定到桥博原有的所有输出内容。由于自定义报告涉及的变量内容较多,希望大家对桥博自定义报告章节多下功夫,这对于桥博中很多看不到的数据都可以通过报告输出来,而且很容易进行累加(这一点对于计算预拱度有深刻体会,尤其是悬臂浇注结构,要分别计算各个阶段恒载位移累加、预应力位移累加、阶段临时荷载累加,我建的模型一共338个主梁单元,50个施工阶段,如果一个一个的挑再加简直要累死人的)
47、桥博中荷载对预应力钢束的作用最终采用弹性压缩预应力损失(第四项损失)计入的。
48、桥博中自重系数输入为0时,附加截面也同样不计自重。
49、附加截面计入自重参与受力后就不能在拆除了。
50、组合截面在连接之后就共同受力,组合截面上缘受拉下缘受压(假设),而采用两个单元(上面单元为附加截面,下面单元为主截面,两个单元采用钢臂连接)模拟组合截面时,附加截面上缘受拉,下缘受压,与组合截面上缘全部受拉不同,所以采用这种模拟方
法不对。
51、桥博中采用体外预应力计算上部时,对于强度结果是没有影响的(承载能力组合1在加体外预应力前后无变化)。
52、桥博中采用直线内插划分单元时,控制截面要求坐标原点在同一位置。这样以后更改
附加截面时不会发生错位。
53、在用桥博进行旧桥加固计算时,由于原主梁和新加桥面整体化混凝土收缩不一致,桥面整体化混凝土需采用微膨胀混凝土(可以不考虑收缩或者收缩时间比较短暂,个人理解)。
54、桥博在进行斜截面抗剪时,需要进行上限值和下限值的判断,在判断上限和下限值时取用的剪力设计值是受拉端的剪力值。而在进行截面验算时取用的剪力设计值是受压端的剪力值。
55、经常听人说桥博里的二次距(可能还有其他一些参数都是固化在程序内部)计算之后输不出来,不知道是多少,而midas中是可以看到,其实桥博中是可以输出来的,不过要用桥博中的模板功能。还是那句话,要想领会桥博的精髓,还要对模板多下功夫!切记!
56、在计算3x22.5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时发现两个中支点短期效应上缘应力相差很多,刚开始以为是模型里面什么地方输的不对,检查了半天,未果,最后把钢束由单端张拉改为双端张拉,应力就相等了!总结是由于单端张拉钢束两个支点应力损失不同造成。
57、大家再用图形编辑器编辑输出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正应力和主应力的时候,习惯上把右下角最大正应力取用组合3勾选上,其实这个功能只适用正应力,对于主应力就不用了!!
58、以前在计算简支转连续通常需要计入附加截面,附加截面需指定计入自重阶段和参与受力阶段,而通常我们10cm整体化混凝土考虑8cm计入截面,另2cm计入受力。问题就出在这2cm计入受力上,一直计算上都是先上附加截面等附加截面参与受力后才上2cm荷载,今天偶然发现这与实际施工不匹配,翻阅以前的计算才发现以前计算的都是不对了,今天特此更正:应该在8cm附加截面计入自重时,同时把2cm荷载施加上!!
第四篇:新员工总结-CC制作室
新员工工作总结
各位领导,同事 大家早上好!
掐指一算,从X月X号来中心报到,距今已整整XXX天。首先感谢各位领导无微不至的关怀和鼓励,感谢老员工同事们的热心指导和教育。
谈到总结,我就想起了奥斯特洛夫斯基那句名言“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回首这XXX天,有点小遗憾,也有点小成绩,但更多的是充实,快乐,感恩。总结一下,工作的XXX天有这么几个特点:
1、培训:只要有培训,有机会参加就参加,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参加。从XXXXXXXXXXXX为期XXXX的统一培训,到XXXXXXXXXXXXXXXXXXXXX的培训,把公司的企业文化,业务技能知识,全方位,立体化的介绍给我们。快速增进了我们对公司的了解和对业务技能的掌握。
2、多多的实践机会: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工作内容,最重要就是XXXXXXXXX。X个月里,只要有XXXXXXXXXXXXXXXXXXXX,都会xxxxxxxxxxxxxx,边学边做,争取慢慢从一个打下手的,逐步掌握业务技能,尽快能独立完成更多的工作业务。
3、意外的学习机会:参与了公司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工作,虽然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但是跟同事、专家和技术工程师们学习了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分析等等,有点累,但是收益匪浅。同时也发现自己:浮躁,浮躁,还是浮躁(毛病)。
4、丰富而富有意义的业余生活: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Stay hungry,stay foolish!乔布斯工作态度与各位共勉。有我做得不好的地方,欢迎领导和同事们批评指正!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繁忙的工作季将要来到,亲爱的同事们,你还能Hold得住吗?谢谢!
第五篇:pscs6 cc 总结快捷键
PHOTOSHOP常用快捷键大全 红色为常用 要记住滴 新建 CTRL+N 打开 CTRL+O
打开为 ALT+CTRL+SHIFT+O 关闭 CTRL+W 保存 CTRL+S 另存为 CTRL+SHIFT+S
另存为网页格式 CTRL+ALT+SHIFT+S 打印设置 CTRL+ALT+SHIFT+P 打印 CTRL+P 退出 CTRL+Q 撤消 CTRL+Z
向前一步 CTRL+SHIFT+Z 向后一步 CTRL+ALT+Z 渐隐 CTRL+SHIFT+F 剪切 CTRL+X 复制 CTRL+C
合并拷贝 CTRL+SHIFT+C 粘贴 CTRL+V
原位粘贴 CTRL+SHIFT+V 自由变换 CTRL+T 应用自由变换(在自由变换模式下)【Enter】
从中心或对称点开始变换(在自由变换模式下)限制(在自由变换模式下)【Shift】
扭曲(在自由变换模式下)【Ctrl】
取消变形(在自由变换模式下)【Esc】
自由变换复制的象素数据 【Ctrl】+【Shift】+再次变换复制的象素数据并建立一个副本: 【Ctrl】+【Shift】+【Alt】+【T】
Alt】T】 【 【再次变换 CTRL+SHIFT+T 颜色信息 CTRL+SHIFT+K【通用为SRGB】 调整→色阶 CTRL+L
调整→自动色阶 CTRL+SHIFT+L 调整→自动对比度 CTRL+SHIFT+ALT+L 调整→曲线 CTRL+M 调整→色彩平衡 CTRL+B 调整→色相/饱和度CTRL+U 全图调整(在色相/饱和度”对话框中)【Ctrl】+【~】
只调整红色(在色相/饱和度”对话框中)【Ctrl】+【1】 只调整黄色(在色相/饱和度”对话框中)【Ctrl】+【2】
只调整绿色(在色相/饱和度”对话框中)【Ctrl】+【3】
只调整青色(在色相/饱和度”对话框中)【Ctrl】+【4】
只调整蓝色(在色相/饱和度”对话框中)【Ctrl】+【5】
只调整洋红(在色相/饱和度”对话框中)【Ctrl】+【6】
调整→去色 CTRL+SHIFT+U 调整→反向 CTRL+I 液化 CTRL+SHIFT+X 新建图层 CTRL+SHIFT+N 新建通过复制的图层 CTRL+J 与前一图层编组 CTRL+G 取消编组 CTRL+SHIFT+G 合并图层 CTRL+E 以默认选项建立一个新的图层 【Ctrl】+【Alt】+【Shift】+【N】
向下合并或合并联接图层 【Ctrl】+【E】
盖印可见图层 【Ctrl】+【Alt】+【Shift】+【E】 将当前层下移一层 【Ctrl】+【[】
将当前层上移一层 【Ctrl】+【]】 将当前层移到最下面 【Ctrl】+【Shift】+【[】
将当前层移到最上面 【Ctrl】+【Shift】+【]】
激活下一个图层 【Alt】+【[】
激活上一个图层 【Alt】+【]】 激活底部图层 【Shift】+【Alt】激活顶部图层 【Shift】+【Alt】全选 CTRL+A 取消选择 CTRL+D 反选 CTRL+SHIFT+I 羽化 SHIFT+F6
上次滤镜操作 CTRL+F 校验颜色 CTRL+Y 放大 CTRL++ 缩小 CTRL+-
+【[】
+【]】
满画布显示 CTRL+0 实际像素 CTRL+ALT+0 显示附加 CTRL+H 显示标尺 CTRL+R 关闭全部 CTRL+SHIFT+W 矩形、椭圆选框工具 【M】 裁剪工具 【C】 移动工具 【V】
套索、多边形套索、磁性套索 【L】
魔棒工具 快速选择 【W】
污点修复画笔 修复画笔 修补工具 红眼 内容识别
【J】
画笔工具 铅笔 颜色替换 【B】
像皮图章、图案图章 【S】
历史记录画笔工具
历史记录艺术画笔Y】 【 像皮擦工具 背景橡皮擦 魔术橡皮擦【E】
旋转试图工具 【R】
减淡、加深、海棉工具 【O】
钢笔、自由钢笔、磁性钢笔 【P】
添加锚点工具 【+】
删除锚点工具 【-】
直接选取工具 【A】
文字、文字蒙板、直排文字、直排文字蒙板 适量工具 【U】
直线渐变、径向渐变、对称渐变、角度渐变、菱形渐变 【G】
吸管、颜色取样器 【I】 抓手工具 【H】 缩放工具 【Z】
默认前景色和背景色 【D】
T】
【切换前景色和背景色 【X】
切换标准模式和快速蒙板模式 【Q】
标准屏幕模式、带有菜单栏的全屏模式、全屏模式 【F】
临时使用移动工具 【Ctrl】 临时使用吸色工具 【Alt】
临时使用抓手工具 【空格】
打开工具选项面板 【Enter】
快速输入工具选项(当前工具选项面板中至少有一个可调节数字): 【0】至【9】
循环选择画笔 【[】或【]】
打开“预置”对话框 【Ctrl】+【K】
删除选框中的图案或选取的路径 【DEL】
用背景色填充所选区域或整个图层 : 【Ctrl】+【Del】 用前景色填充所选区域或整个图层: 【Alt】+【Del】
正常 【SHIFT】+【Alt】+【N】
实色混合器 【SHIFT】+【Alt】+【L】
溶解 【SHIFT】+【Alt】+【I】
正片叠底 【SHIFT】+【Alt】+【M】 滤色 【SHIFT】+【Alt】+【S】
叠加 【SHIFT】+【Alt】+【O】
柔光 【SHIFT】+【Alt】+【F】
强光 【SHIFT】+【Alt】+【H】
颜色减淡 【SHIFT】+【Alt】+【D】
颜色加深 【SHIFT】+【Alt】+【B】 变暗 【SHIFT】+【Alt】+【K】
变亮 【SHIFT】+【Alt】+【G】
排除 【SHIFT】+【Alt】+【X】 色相 【SHIFT】+【Alt】+【U】
饱和度 【SHIFT】+【Alt】+【T】
颜色 【SHIFT】+【Alt】+【C】
明度 【SHIFT】+【Alt】+【Y】
路径变选区 数字键盘的【Enter】
载入选区 【Ctrl】+点按图层、路径、通道面板中的缩约图
退去上次所做滤镜的效果 【Ctrl】+【Shift】+【F】
重复上次所做的滤镜(可调参数): 【Ctrl】+【Alt】+【F】
选择工具(在“3D变化”滤镜中)【V】
立方体工具(在“3D变化”滤镜中)【M】
球体工具(在“3D变化”滤镜中)【N】
柱体工具(在“3D变化”滤镜中)【C】 轨迹球(在“3D变化”滤镜中)【R】 全景相机工具(在“3D变化”滤镜中)【E】
满画布显示 【Ctrl】+【0】
实际象素显示 【Ctrl】+【Alt】+【0】
显示/隐藏“画笔”面板 【F5】
显示/隐藏“颜色”面板 【F6】
显示/隐藏“图层”面板 【F7】
显示/隐藏“信息”面板 【F8】
显示/隐藏“动作”面板 【F9】
显示/隐藏所有命令面板 【TAB】
显示或隐藏工具箱以外的所有调板 【Shift】+【TAB】
文字处理(在”文字工具”对话框中)左对齐或顶对齐 【Ctrl】+【Shift】+【L】
中对齐 【Ctrl】+【Shift】+【C】
右对齐或底对齐 【Ctrl】+【Shift】+【R】
左/右选择 1 个字符 【Shift】+【←】/【→】 下/上选择 1 行 【Shift】+【↑】/【↓】
选择所有字符 【Ctrl】+【A】
将所选文本的文字大小减小2 点象素 【Ctrl】+【Shift】+【<】
将所选文本的文字大小增大2 点象素 【Ctrl】+【Shift】+【>】
将所选文本的文字大小减小10 点象素 【Ctrl】+【Alt】+【Shift】+【<】
将所选文本的文字大小增大10 点象素 【Ctrl】+【Alt】+【Shift】+【>】
将行距减小2点象素 【Alt】+【↓】
将行距增大2点象素 【Alt】+【↑】
将基线位移减小2点象素 【Shift】+【Alt】+【↓】
将基线位移增加2点象素 【Shift】+【Alt】+【↑】
将字距微调或字距调整减小20/1000ems : 【Alt】+【←】
将字距微调或字距调整增加20/1000ems : 【Alt】+【→】
将字距微调或字距调整减小100/1000ems: 【Ctrl】+【Alt】+【←】
将字距微调或字距调整增加100/1000ems : 【Ctrl】+【Alt】+【→】
选择通道中白的像素(包括半色调): 【Ctrl】+【Alt】+【1~9】
Alt e n w 一个一个按 打开 camera r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