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冷处理在批评教育中的作用
冷处理在批评教育中的作用
范罗冈小学杨霓
2004 6
这一年是工作的一年又是不断学习,不断尝试、摸索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我尝到了班主任工作的苦辣酸甜,也获得了一些经验,摸索出了一些方法。比如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冷处理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不断向老教师取经的过程中和不断摸索的工作实践过程中,我懂得: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只有被学生接受,才能获得教育的效果。任何冲动、发泄、粗暴的方法都是不可取的。而批评教育要被学生接受,就必须对学生的心态进行研究,只有学生自己认识了所犯错误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时,才会在他们的心里引起自责和内疚,教师的批评教育才能收效。这就需要用冷处理法。在学生没有接受批评的心理准备之前,不轻易地去批评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的反思时间。老师也可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对学生所犯错误的事实、程度及产生的效果进行公正的了解和评估,做到心中有数。
在一年的教育实践中,我运用冷处理法对有错误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里有两个例子。
一个早上,还不到七点钟,我刚走进办公室,班长就急匆匆地跑来报告:班上,小邓和小李打起来了。我来到教室,两位斗士已被同学们劝开,但从他们红通通的脸上还可猜出他们还不服气。一见我来了,小李指着小邓大吵起来:“老师,他打人!”小邓也不示弱,回敬道:“他先骂人!”这下周围的同学也吵了起来,有的说小邓不对,有的说小李不是。教室里炸开了锅。我心里很清楚,第一件事是要马上控制这乱轰轰的局面。于是我二话没说,走到小李跟前,轻轻地拉起他的手朝外走,教室里渐渐安静下来。因为在同学的议论中,我听得出,大多数同学认为是小李有错在先。根据这个情况,我果断地把小李拉出了教室,平息了同学们的不满和小邓的不服情绪。
接着,我和小李面对面战了1分钟。这1分钟,是他反思的时间,也是我想“对策”的时间。当双方准备就绪,我向小李了解打架的起因和经过。他平静地讲了出来,果然与大多数同学说的一样,是他先骂人,把小邓骂急了,推了他一下,于是俩人就你一拳我一脚地越打越凶。小李虽然如实讲出了打架的经过,但在他的眼神中仍透着不服气的神色。我猜透了他的心思,于是我一边轻轻地为他揉手臂上的伤痕,一边温和地向他讲述随便骂人的害处,使他换位体验一下小邓的感受。接着对他动手打人进行了批评,教育他遇事要冷静,凡事要先考虑后果,不要感情用事。经过几分钟的谈话,他们俩心服口服地接受了批评,互相道了谦,并答应放学前写好检讨。第一节下课后,我欣慰地看到刚才那对小淘气又一起快乐地游戏了。放学前,我果然收到了他们两人深刻的检讨书。
在期终考试的前夕,我发现平时和班长小赵很好的小黄,突然不理睬小赵了,并且每当我表扬小赵时,他总是摆出一幅不以为然,不服气的神情。这使我又奇怪又着急。奇怪的是小赵身为班长,品学兼优,再班里人缘又好,威信较高,同学们包括小黄都很佩服他,为什么这回,更急的是临近考试,俩人这样下去会严重影响复习考试的。
可见冷处理法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要求教师在处理问题时要冷静地思考,不露声色地观察,全面地调查情况,平心静气地加以引导。这样才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第二篇:心理学在教育中的作用
心理学在教育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理解和说明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认识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
教师天天都在同不同学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和行为打交道,但要真正理解和解释这些心理现象和行为并不容易。但是,教师只有正确理解和解释这些现象和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
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故事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吓”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学科,研究学生认知活动、情感、意志以及个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研究学生年龄特点及在教育、教学条件下的心理活动规律,这些知识对于准确地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预测学生的发展前景,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教学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二)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学改革
我们的时代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变迁时期。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日益深化。研究人的智能及其发展,研究思维规律、学习机制、智力开发、人才培养等教育问题,深人开展教育改革,已成为举世瞩目的一项富有挑战性的课题。从心理科学的角度,探索开发智力、改革教育、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是每位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
纵观现代教学改革理论,大部分是心理学家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提出来的。教师只有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理论,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同时,也才可能在教改实践中开展心理学的研究,推动心理科学的发展。
(三)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适工作
在现代社会里,只有身体和心理两方面都健康的人,才可称为真正的健康者。对教育工作者来说,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无疑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与目标。
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教师应当学习心理学理论知识,掌握帮助学生提高心理调适能力的基本技能,向学生提供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心理学知识和劝导,了解心理异常学生在学校生活和社会适应上遇到的困难、挫折和冲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增进积极的个性品质和活动效能等,以便提高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改善学校的心理社会环境、增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第三篇:浅谈教育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作用
浅谈教育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作用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方方面面,不仅是各级党委、政府、司法部门和公安机关应该管,同时也是教育部门、每个家庭和社会各行各业都应当共同承担的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特别是教育部门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更有其特殊的职能和作用。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点固然是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而滋生各种刑事犯罪的土壤则是社会上的各种不安定因素,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源头上对社会治安状况进行有效地综合治理,就必须从治防结合、以防为主入手,做到标本兼治。
多年来我们北林区教育党委在配合各级党政机关、公安司法部门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过程中,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摸索总结出教育部门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自身优势和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以预防为主方面,更为突出。
一、充分发挥育人功能,突出预防优势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括预防、整顿、治理等过程,而做好预防工作则是抓准了根本,抓到了基础,抓住了源头,不要等问题出现了才去治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但警钟先鸣,才能防患于未然。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青年犯罪已形成上升趋势,而且年龄日渐低龄。中小学校是青少年集中的地方,如何把未成年人这一庞大的群体从小就培养教育好,给他们打下良好的科学文化基础、思想道德基础,就成了教育部门义不容辞的社会义务。
从我们对中小学生素质状况的调查结果来看,虽然绝大部分学生在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看,都是好的和比较好的,但从中不难发现极个别学生身上存有的劣迹行为和不良行为习惯都时有发现。所有这些都是酿成违法犯罪的根源。几年来我们教育党委为了解决这些对社会治安有影响的不安定因素,我们加强和改善了学校的德育工作,突出和强调了全面素质教育。我们总结出适合中小学生年龄特征的八项系统教育内容: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主旋律教育;以“三德”为内容的文明礼貌和思想品德教育;以学习先烈继承遗志为内容的革命传统教育;以“两法”为内容的法制教育;以守则和规范为内容的纪律教育;以树立科学的远大理想为目标的“三观”教育;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内容的“三新”教育和培养创新意识和奉献思想的时代精神教育。总结出八条系列教育途径:即以各科教学为主渠道的渗透教育;以重大节庆日为契机的宣传纪念教育;以主题班团队会为组织形式的自我教育;以净化美化校园氛围的环境陶冶教育;以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三结合教育;以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到工厂、农村、部队参观访问、共建共育为内容的社会实践教育;以请社会“五老”人员向学生作宣讲报告的专题教育和在日常生活中学英雄做好事向不文明行为告别的养成教育。
通过上述教育活动,中小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程度明显提高,全面素质明显增强,从而从根本上、从源头上治理了不良行为的形成和违法犯罪的滋生。
二、充分发挥教育的幅射功能,突出宣传优势
一所学校的校风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周边社区的社会环境,一个学生的素质如何也会对一个家庭产生直接影响。因此说这种学校教育的作用将直接幅射到整个社区。
北林区中小学现有学生21787名,这些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不但关系到本人的健康成长,他们还可以成为一支数量庞大的义务宣传队,向家庭和社会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宣传工作。
去年我们在学习、宣传、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工作中,通过开展“十个一”的系列教育活动,他们把在校的学习收获带回家庭,向父母系统地宣传了“两法”,通过参加社区街道活动,又宣传了社会。
去年我们配合揭批邪教“法轮功”,把区关工委编写的“不让‘法轮功’进家门”的宣讲材料,讲发给每个学生,他们不但自己学,受到教育,还带回家庭,向家庭成员宣传,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今年以来,我们在学习、宣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工作中,通过开展“编、讲、看、赛、评、读”等系列活动,学生将区老干部讲师团编印的“道德四字歌”、“学习纲要”千字文等材料,带回家庭和社区,广泛向社会做到宣传,四月份我们在第六中学召开了北林区教育系统学习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现场会,总结推广了他们同家庭、社会共同学习贯彻《纲要》的经验。
在几年来我们评选“十佳小孝星”的工作中,通过典型人物事迹介绍,向社会广泛宣传,充分发挥榜样示范的教育作用。通过宣传,产生了巨大的教育作用,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对维护社会治安、净化社会环境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通过开展“三结合”教育,突出时空优势
青少年时代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人接受学校的正规教育由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一般要经历二十年的时间。虽然一个人也在随时接受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受到教育,但都远不如学校所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更为直接和有效。学校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施以个别教育,叫做因材施教。这种近二十年的系统教育的效果,是家庭和社会影响教育所根本达不到的。这是学校教育在时间上的优势。
再从空间上看,学校教育不仅对学生要管校内“三尺门里”,同时也要管课后的三尺门外,全面负责。多年来我们所开展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就是从学校到家庭再到社会紧密结合,同步施教,使学校教育在空间上保持连续性,避免和防止了“5+2=0”。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了创办学生家长学校,建立校外教育辅导站,单位共建共育等多种形式,有效地开辟校外教育阵地,使学生得以在校外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继续受到教育,得到了良好效果。
新华小学坚持与吉泰办老年公寓开展共建活动,每星期都有学生轮流去公寓为老人做好事,送温暖,请老干部、老教师为学生作报告,现已坚持数年之久,学生活动面达百分之百。第六中学与朝阳管理区共办老少同乐活动站,与畜牧兽医院家属大院共建校外辅导站,经常开展揭批“法轮功”、宣讲公民道德、举办雷锋事迹图片展等多种活动,不但使学生受到了教育,同时也帮助了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几年来我们通过发挥上述教育部门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的作用,从中体会到教育部门必须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主动参与,与公安、司法及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团结协作,互相支持,教育部门的作用才能发挥。今后我们要更加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为维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为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一、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对教育
(二)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对师生本身
(三)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学校
二、师生关系的类型★★★
(一)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背景关系)——是规定性的1、代际关系,反映人类的经验及其发展与个体经验及其发展的关系
2、政治关系,国家、集体、个人关系在教育中的反映
3、授受关系,人类历史文化与文化显示关系的直接反映
4、道德关系,人类现实利益在教育教学中的反映
5、法律关系,现代社会人们之间的责、权关系的具体体现
(二)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关系(主体 基本关系)——是形成性的1、从教育过程的主体作用来说,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
2、从教育作为一种组织来说,组织与被组织的关系
3、从教育活动的展开来说,平等的交往关系和对话关系
(三)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的的心理关系(基础和深化)
实质是师生个体之间的情感是否融洽,个性是否冲突,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等。
三、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
(一)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教师方面:态度;领导方式;智慧;人格因素
学生方面: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二)理想师生关系的特征
尊师爱生,相互配合;
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三)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对教师来说)
了解和研究学生;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由于此部分较容易理解,只列出提纲帮助大家抓要点。就不再过多阐述。
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作用
人的一切活动都处于在一种特定的关系之中,关系制约着人的活动方向,积极性和效能。学校的教学活动也是如此。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认为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相互发生影响的过程。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是影响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决定性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既是教育的结果,又是教育的手段。它对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以及学生与教师
心理与个性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对学生施加教育的基础与手段,它对课堂教学产生直接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了良好的课堂纪律,使教学活动的秩序容易维持,有助于教师发挥教学积极性,有助于教师控制与协调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对提高
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活动也有重要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创造民主宽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情舒畅,在这种良好的心境下,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就高,感受性就灵敏,反应能力就迅速,思维就活跃,对知识的理解也快,学生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的效果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来说,还可以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能较顺利地把教师提出的要求变为学生自己的行动,使学生得到心理满足,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在智能。
心理学研究表明,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显著的影响。师生关系好,学生学习成绩也好;若师生关系不好,则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差。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教师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
每个学生与教师都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彼此相处就是个性之间的撞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都是以自己的个性,人格去影响对方的个性、人格的心理活动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师生之间加深理解,有助于减少磨擦,有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心理凝聚力,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学校是学生一生中,可塑性最强时期的主要生活环境。学校中人际关系构造青少年的社会经验和他们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概念与情感的重要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需要。学生处处感受到老师的爱,他们就可以从中陶冶良好的感情,学会怎样用高尚美好的感情去对待别人,就养成热情合作的性格,就会相信人类有美德,世界有真理,才能较容易地把这种关心他人的感情、行为从学校扩展迁移到其他的社会环境中去,并升华为热爱祖国和人民的高尚情操,从而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相反,师生关系不好,学生得不到爱和温暖,在学校中感到的是冷漠、自私、歧视的感情,就会养成乖戾的态度,从而把这种态度扩展到其他的人际关系之中。比如学生会以为社会同学校、教师一样冷漠暗淡,因而对成人缺乏信任,对未来缺乏信心,并可能发展成为对社会的不满和反感。
故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起着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教师来说,会给教师心理以莫大的欣慰和鼓励,从而有效地控制教师的焦虑,减轻心理压力。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师心情愉快,尊重的需要与成就动机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从而使教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的心
理状态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它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教育活动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实现的。
一、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意义
良好的师生关系,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首先是体现在人格上的平等,其次是在学问上的平等。虽然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在一般情况下要强于学生,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应该尊重学生的意见,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进步,教学相长,做到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实践和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和高效的必要保证——因为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下进行的。现实的师生关系中往往出现不平等现象,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民主权利。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左右教学过程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通过信息交流与沟通逐步建立起来的。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教与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师生只有配合默契,合作愉快,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和保证。
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商和智商,教学过程中所追求的良好师生关系也就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造出一种师生互相尊重、信赖、平等、和谐的氛围,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人格,消除师生之间的鸿沟,真正建立一种平等相处,互谅合作的关系,从而使师生心与心联系在一起,产生巨大的合力,推动教学活动的进展。
三、师生关系影响教与学的积极性
师生关系一旦形成和建立,就会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重要的教学变量,对教学活动的进程和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的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和保证,师生关系通过情感和激励的方式来影响教和学的积极性。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能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的要求也就易被学生接受,可以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从而会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学科上来,教师的要求也就易被学生接受,这样就有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推进教学过程的进行。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所产生的那种高涨的教学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师生的情感交流,若师生之间具有良好的关系,学生对教师充满信心,教师也会不断增强完成教学任务的决心,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与职业积极性。
四、师生关系影响教学信息传输
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往往会呈正相关,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关怀是学生对学科形成积极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师生关系是教学信息传播的首要条件,它和教学信息传播之间的和谐也呈正相关。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学信息传播畅通,信息反馈也及时真实;反之,不良的师生关系将必然会制约信息的传输,甚至是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产生抵触态度。师生关系本身就营造了一种课堂气氛,这种气氛可能是积极舒展的,也可能是消极压抑甚至充满对立情绪的。师生关系良好,课堂气氛就会温馨和谐,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思维活跃,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会有更多的愉悦感,进而表现出积极愉快和健康的气氛。师生关系不良,课堂气氛就容易紧张、死板,学生会感觉如坐针毡,惶恐不安甚至默然。在不好的课堂气氛下,学生会不自觉地想要逃避,这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言:学校里面先生都有笑容,学生也有笑容,有些学校先生板了脸孔,学生都畏惧他,那就难免有逃学的事了。不好的情感泛化到学业上,就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的提高,通过案例打招呼可以看出师生关系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实际问题。在工作中,在与学生接触中,注重细节是很关键的。如:在学生和你打招呼时,报以一个微笑,一个赞许的眼神,都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使学生一天中充满学习热情,达到提高教学的目的。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单纯是班主任的责任,需要全体教师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进而达到师生关系的和谐,形成良好的校风。这一点非常重要!从教师方面看,如果一个教师得到学生的尊敬,作为教师,他会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改进教学方法,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否则如果一个教师得不到学生的尊敬,那么他会丧失一部分自信心,甚至怀疑自己能否胜任教师这一职业,从而工作没有热情,讲课时没有激情,不愿主动与学生交流,对学生比较冷淡,使师生关系陷入僵局,这样教师教不好,教学质量肯定不高。从学生方面看,如果一个学生得到教师的爱护,他会感到心情舒畅,思维敏捷,有利于他的健康成长,同时他也愿意听教师的话,努力学习,从而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有助于双方的感情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密切配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是保证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师生之间所产生和形成的一切,既是师生交往的结果,也是师生共同面对和分享的成果。教育的主客体都是人,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人际间的信息交换来完成知识技能的转移和发展。教师也是在人际关系中实现其人格价值的。所以,教师的教学工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关键在教师。
首先,教师应有民主意识和平等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的融合趋势越来越强,教师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摒弃“师道尊严”的架子,树立民主意识,真诚和善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学生视为朋友和同志,用民主平等的思想和态度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及时捕捉他们思想的火花,使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当学生在民主、平等、自由的环境中学习时,就会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和尊敬,就会在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情感基础上与教师建立起良好的心理关系,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质疑,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蓬勃的创造力。因此,教师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是作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石。
其次,教师应积极挖掘教学的艺术魅力。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教学的业务活动上的,“教”与“学”是师生交往的基础。师生业务活动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师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态度和体验。通过改进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师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就会提高,对自己和对方的信心就会增加,师生情感就将朝者积极的方向转化,而获得教学成功,进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从教学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发展,则将进一步巩固师生之间的积极情感关系,是学生对教师产生真正的感激和尊重之情。
再次,教师要真情地对待学生,完善个性,展现人格魅力。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付出真情,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多鼓励、多关怀、多帮助。同时,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这是良好师生关系的有效策略。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表现自身的人格力量,并努力为学生创造表现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舞台。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质量的保障。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的心声,是时代的呼唤,其更多的要寄希望于广大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二、
第五篇:美术教育美术批评作用美术教育论文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美术批评作用-美术教育论文-教育论文 ——文章均为 WORD 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美术批评是现阶段对美术作品或者美术现象进行判断或者评析的一种方法,即在感受美术作品思想和理念的基础上,对美术作品中反映出的各种现象以及作品本身的意义和价值进行评判。美术批评在教学过程中强 学过程中开放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逐步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相关艺术品的真实感受,并且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完成对艺术作品的自由评价,评价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充分挖掘其创造潜能,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常情况下,美术批评需要依靠评判人员的美术专业技能以及经验,从而实现对作品本身真伪和质量的判断。美术批评是美术教育的高级阶段,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通过探寻美术批评教育教学的方式,能够有效拓展和解决现阶段美术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美术教学更快更好的发展。美术批评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
美术批评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美术教育中的开展始于20 世纪 90 年代。通常情况下的美术教育包括了美术理论、美术史以
及美术批评三个部分,其中美术批评是整个美术教学的侧翼,是对美术史教学的重要补充。美术批评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和眼光对美术发展过程中作品的内容以及形式等进行评判,因此美术史和美术批评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经过美术学长期的发展,人们已经形成了非常牢固的美术史以及美术理论基础,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于美术批评的研究还相对较差,没有跟上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的发展步伐。美术批评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对美术作品中的所有内容进行分析,深刻挖掘美术作品中的价值以及美丑,批评过程中需要学生不同优化自己的语言结构,并且付诸实践。因此,加强美术批评在美术学科中的建设,让美术批评成为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成为当前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美术批评教学的质量和意义评价
(1)美术批评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美术批评作为一门 的美术教育学科,能够为学生提供非常完善的美术理解和欣赏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对美术作品进行审视和评论,展现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真实情感,并且实现对学生 自主意识的培养。所以通过研究美术批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相关美术作品的价值,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能力,所以说美术批评课程是现阶段美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培养方式,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开展美术批评教育是现阶段学生
美术能力教育的重要组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的作用和地位,逐步培养学生对批评独特的认识。
(2)美术批评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美术批评能够在美术作品评判的同时,实现对作品内容的评判,同时为美术作品赋予新的艺术形式和内涵,实现美术所创造和实现的各种繁荣。现阶段美术包含的内涵非常丰富,其涉及的问题也是方方面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增加对社会的了解程度,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当今社会中各种现象和心理的分析,找到影响其美术作品的因素。美术批评还能够实现对艺术的创新,为人们的艺术作品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在评论过程中,评价人员要充分考虑美术作品和美术实践两个要素,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够真正理解美术作品中的内涵内容,才能够形成对其正确的评价。美术批评教学模式的探索
素质教育的实施,对美术批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提高美术批评教学的教学质量,广大专家和学者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下面我们就常见的几种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1)课堂对话式教学模式。对话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一问一答来完成课堂内容的教学,在对话过程中教师不会讲授
任何跟美术相关的内容,只是起到了一个引导作用。进行对话的目的是充分挖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想法,当然有理性的也有显性的,此时的对话过程中,学生的思路是非常混乱的,说出来的内容比较杂乱,一般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但是这并不影响课堂的教学,正是在这个对话进行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表达了自己对作品最真实的感受。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将这些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引导学生对专业的词语对作品进行描述和评判。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采用引导性语言,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桥梁,使其能够相互支持和融化。这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批评过程中尽量采用自发的意识,然后在自己对艺术作品中所表达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公平公正的对作品进行评价。
(2)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将班级内的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小组,将小组合作讨论代替原来的全班性讨论。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充分调动班级内的每个学生,增进班内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同时培养学生 思考和表达的能力。但在这里我们需要将小组讨论的形式和结果进行说明,这种讨论可以在小组内,也可以是小组之间,但是讨论的过程是学生之间思想和观念进行交流和补充的过程,并不是学生寻求生理和进行辩驳的过程。如果课堂变成一个纯粹的辩论场,那么就没有批评思考可言。因此各小组同学既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还要学会接受别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
(3)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究式美术批评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站在一个研究者的角度,根据教师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询获得最终的答案。整个问题答案寻找过程中,学生都必须占据主体地位,每个环节需要学生自己质疑,回答和归纳。该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比较清晰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对美术批评中各种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记忆能力。但是该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是老师事先无法预料的,所以对教师专业能力水平的要求较高。结论
美术史、美术理论和美术批评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美术批评属于美术教育中高层次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美术基础要求较高。当今社会美术作品的种类和数量非常多,为了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因此必须较强对美术批评的教育,通过教学不断提高人们对美术作品的评判能力。本文主要论述了美术批评和美术教育的关系,开展美术批评教育的意义,并且就目前美术教育中常用的几种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美术批评的教学提供可以参考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