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惩罚在“00”后教育中的作用
惩罚在“00”后教育中的作用
“00”后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21世纪的新新人类,所属的时代是人类迈向新世纪的又一页精彩篇章。与出生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人们有着很大不同的是他们成长的时代科学技术与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且日渐成熟。他们是这个时代得到新型产物,所以大多数孩子都和以往这个年龄段的教育对象有了很大的差异。这些孩子早熟 对新事物无比好奇、接受信息的能力特强,但又存在自负,霸道,脾气暴躁,容易生气心理脆弱,容易受伤。自理能力较差并缺乏主见,胆小懦弱并时而会有自虐行为等问题。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在“00”后的成长中,犯错误更是在所难免。而这时候倘若老师为了不伤孩子们所谓的“自尊心”,只轻描淡写地简单谈谈,不去进行正面的批评教育,久而久之,试问孩子们究竟拿什么去衡量对错,明辨是非?
学校教育中的惩罚,是指对学生某种思想行为给予否定性的评价,使学生受到警示,旨在控制不良的思想行为。惩罚的方式有:否定性的语言评价、批评、谴责、采取强制措施、给予处分等。惩罚能引起羞愧、痛苦、焦虑、畏惧和悔恨,从而使人分清是非善恶,并通过意志努力去纠正不良行为习惯。心理学认为,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和畏惧是人的内驱力的一个源泉,而内驱力是人们行为的一种动力。惩罚和奖励是构成学校激励机制的两个方面。二者是辨证统一,不可分开的。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在《漫话教育》一书中指出:善与恶,奖励与惩罚,是人的重要行为动机,是一切人类因之去工作、由之受指引的激励物和约束物,也应该用之于青少年。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可连柯明确指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用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这些论述告诉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忽视惩罚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惩罚不是教育的全部,但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前美国总统里根在12岁时,有一天在院子里踢球,把邻居家的玻璃搞碎了。邻居说,我家的这块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买来的,你须照价赔偿。这是在1920年,12,5美元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可以买125只鸡。他没有办法,回家找他父亲。里根的父亲在确定事情的原由之后,就对里根说,那你就赔吧。不过这12.5美元是我借给你的,一年之后,你要还给我。在接下来的一年里,里根就开始做檫皮鞋、送报纸之类的活打工赚钱,最后终于赚得12.5美元还给他父亲。里根在晚年的回忆录中提到了这件事,并深情的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情使他懂得什么是责任,那就是要为自己的过失负责。由此可见,惩罚在教育中具有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惩罚的作用
1.惩罚可以使学生懂规矩、辨是非。要想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可以通过说教、示范等方式。但不可否认纪律和惩罚也是达到行为目的的途径,惩罚可以让他们更加主动地了解行为界限、明确是非观念及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2.惩罚有促使改过和激励作用。只有承认做错了事并接受惩罚,才有助于学生了解道德责并进一步发展道德意识。如果学生不能或不愿正视惩罚,那么他就难以在正确的道路上大踏步地前进。惩罚可以使犯了错误的学生觉醒,能使学生知耻,能够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3.惩罚有教育和警戒作用。惩罚可以起到一般教育方法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比如,当你告诫孩子火不可随便触摸时,他或许不信、或许因抵挡不住跳动火苗的诱惑而偷偷地去触摸,结果带来的必然是灼烧之痛。这种痛会使孩子刻骨铭心,使他不会再随意触摸火。这就是惩罚
产生的教育效果。通过惩罚违规者,还可以对其他学生起到警戒作用。
4.惩罚有助于维护集体的纪律。惩罚作为一种管理手段也是维护集体纪律的有效工具。惩罚维护了纪律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集体目标的实现。
(二)惩罚的原则和尺度
惩罚不是单纯的让学生受到惩戒,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它的目的是教育,是让学生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因此惩罚,它有自己的原则和尺度。
(1)惩罚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教育者使用惩罚时要明确其目的,要懂得惩罚只是一种手段而绝非最终目的。惩罚的目的是为了惩前毖后、维护纪律,使受惩罚的学生改过自新和健康成长,使大多数学生受到教育。如果这个目的不明确,教师就可能滥用惩罚,教师在惩罚学生时就可能带有个人的情绪、抱有偏见,就可能有“教训”学生的心理,结果就会对学生造成体罚。
2.灵活性原则。要针对不同的时间、场合、违规程度,以及被惩罚对象的性格类型,机智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惩罚方式,而不能一成不变、千篇一律。比如,对于故意违纪的学生与过失违纪的学生,对于初犯和屡犯,对性格外向和性格内向的学生,惩罚的程度及方式都应该有所区别。
3.惩罚与其他教育方法相结合的原则。不能孤立地使用惩罚手段,必须与整个教育方法体系结合起来,尤其应该与说理、沟通、感化、激励等教育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4.惩罚必须能解决问题,而不产生新问题的原则。惩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惩罚就容易产生消极的作用。
所以,在运用惩罚时要注意把握度、把握时机,注重惩罚的实际效果,不能产生副作用。
(2)惩罚的尺度
1.惩罚也需要尊重与信任。并不只有赞赏才能给予孩子自尊与自信,惩罚更需要尊重与信任,要特别小心地为对方着想,要顾及对方的承受力、尊严,不要让对方难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了解的前提是尊重,不能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比如完不成作业,罚抄写课文20遍,罚去操场跑步之类,并不是真正的惩罚。
2.让学生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孩子,或是社会化程度比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回想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生难忘的。一般来说,学生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要惩罚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比如,对他说你确实很优秀,但是今天这件事,你伤害了别人,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办……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我们总说学生没有责任心,实际上,很多时候是父母从小就剥夺了学生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父母包办得越多,学生的能力越差,这样的事情现在太多了。学校里,老师也包办代替,像少先队活动,不少都是老师策划组织、写演讲词。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感到责任,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人。
3.惩戒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老师在惩罚学生和训斥学生的时候,自己同样也是很生气很痛苦的。没有哪个老师会以故意拿出学生的丑当做乐趣,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目标都是一
致的:为了我们的学生更好。“打是亲,骂是爱”或许有些偏激,但是也不是全无道理。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也就是说,成大事者,一定得经过磨砺。惩罚就是一种磨砺,对于“00”后的小孩来说只有经历过磨砺才能成长为国家的栋梁,才能在未来承担起社会的责任,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算的上成功。
参考文献:
【1】:傅维利,论教育中的惩罚 辽宁师范大学田家炳书院暨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大连 116029)。
【2】:王呈祥,表扬与批评的外显意义、内隐意义及其对学生的不同影响.教
育评论.2001.【3】:王呈祥,论奖励与惩罚对个体道德发展阶段的影响.2002.【4】:王平,中小学生受罚现象透视.教学与管理.2001.5;(总126期)10-12
【5】:肖庆华,论教育学视野的惩罚.江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4
【6】:杜绽蕾,论我国中小学惩罚实践.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张晓东,5从学校教育情境中的惩罚谈作为策略的教育学.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2005
1242班 王玉林120125236
第二篇:试论惩罚在教育中的运用
试论惩罚在教育中的运用
惩罚虽然是教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育手段,有时甚至可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它所带来的消极作用,我们同样也不能忽视。惩罚如果运用得当,它可以维护学校的纪律和规章制度,让学生认识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则可能产生负面作用,甚至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现实生活中,一些教
师对学生滥施惩罚,如打耳光、罚站、罚跪、罚抄作业等,严重地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尊严,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一些学生因受到老师的批评和惩罚就采取出走、报复、自杀等行为,以对抗老师。因此,怎样运用惩罚,是教育工作中一个颇值得研究的课题。
什么是惩罚?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认为,惩罚是指对犯有过错行为的人施行的一种处罚,一般地说,惩罚是针对有意犯过的人。我国一般认为,惩罚是指对学生不良思想行为作出否定评价,以使其克服缺点,改正错误的方法。虽然体罚也是一种惩罚,但我们这里所讲的惩罚,绝不是体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的神圣职责是爱护学生和教书育人。体罚,严重地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而无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任何一方面的正常发展。体罚,与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与人民教师的师德要求,是格格不入的。研究表明,经常遭受体罚者,将会严重地被不良情绪所困扰,最终导致各种人格障碍,特别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倔执型人格障碍和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二、惩罚的作用
1.约束作用。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是惩罚与服从的定向。意思是说,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怕受处分,怕受惩罚,为了保护自己,对大人或准则采取服从的态度,他们主要关心如何避免苦恼和痛苦。所以,惩罚可以制止儿童去重复社会所厌恶的行为,特别是对于还未学会辨别是非的儿童,若他们的行为于人于己或对财物是有害的,那么加以惩罚,就往往能制止这种行为。
2.激励作用。俗话说压力可以变为动力。实验表明,表扬和奖励会促进某些学生(主要是差生)的学习,但批评和惩罚,也会促进另一些学生(主要是优生)的学习。采用适当的惩罚,给学生施加一点压力,可以激励学生改过自新,奋发向上。赫洛克曾作过一个实验,他把106名四、五年级学生分成四个等组,让他们练习难度相同的加法5天,每天15分钟。其中,控制组单独练习,不予任何评论,其他三组为实验组,第一组为受表扬组,第二组为受训斥组,第三组为受忽视组,结果是受表扬组成绩直线上升,受训斥组次之,受忽视组再次之,控制组最差。
3.警示作用。惩罚的威慑力,一方面使学生的错误行为得到遏止,另一方面也使其他学生通过“榜样学习”得到间接经验,不敢犯类似错误。
三、教师在惩罚学生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该惩罚才惩罚。作为教师,必须弄清楚,学生的言行,哪些该罚,哪些不该罚,哪种情况下该罚,哪种情况下不该罚。这似乎是十分简单的事情,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一般说来,学生在不知道的情况下犯了错误,不宜用惩罚,应以说服教育为主;对于特殊学生,如视力问题儿童、听力问题儿童、智力问题儿童、多动症儿童等,教师要给予特别地关照,多关心和体贴,不能对他们滥施惩罚;从心理学角度看,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年龄越小,注意的稳定性保持的时间就越短.因此,有时上课时间过长,或教师讲解的内容比较枯燥,学生走了神,思想开了小差,教师应多从自己方面找原因,不要动不动就惩罚学生。只有当学生明知故犯或错误行为重复出现时,才宜使用惩罚。
2.惩罚必须与过错有关。惩罚要有助于学生认识自己的过错,体验过错给自己带来的后果,有助于教会学生对自己行为负责。教师切不可随心所欲,想当然地出台惩罚办法。
3.惩罚必须与说理教育相结合。我们必须明确,惩罚只是一种教育手段,而不是教育目的,不能为惩罚而惩罚惩罚的目的在于教育学生,促使他们认识缺点和错误.改过自新。
4.惩罚必须公正和及时。教师在使用惩罚时,必须客观公正,绝不允许对学生抱有个人偏见,或从个人感情出发。同时,惩罚还必须及时,及时的惩罚能使学生的不安、内疚等体验更深,能使他们更清楚地看到错误造成的后果。
5.不能因个人的过错而惩罚全体。现实生活中,教师很少有因某学生品德优良而表扬全班的,但因个别学生品德不良而批评或惩罚全班的情况,倒是屡屡发生。“这种技术迫使学生在教师与同学之间作出选择。许多学生将选择同学……即使学生拥护教师而向同学施压,这种技术也会使被批评的学生或其他学生产生不健康的态度”。
6.惩罚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年龄特征。惩罚既要客观公正,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年龄特征,常言到:“教有法而无定法”,同一种方法,在一个学生身上有效,在另一个学生身上就未必有效。比如,有的学生特别顽皮,脸皮也比较厚,无论教师怎么说,他都满不在乎,而有的学生自尊心特别强,脸皮特别薄,教师轻轻说一下,他都会脸红,对前者,惩罚轻了,往往无济于事,对后者,惩
罚重了,往往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
7.摈弃不适宜的惩罚。如前所述,不能对学生实行体罚
和变相体罚,如击打、揪耳朵、罚跪、罚站等。同时,抄课文生字和公式,做练习题,进行体育活动和劳动等,也不能有效,在另一学生身上就未必有效。比如,有的学生特别顽皮,脸皮也比较厚,无论教师怎么说,他都满不在乎,而有的学生自尊心特别强,脸皮特别薄,教师轻轻说一下,他都会脸红,对前者,惩罚轻了,往往无济于事,对后者,惩罚重了,往往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
7.摈弃不适宜的惩罚。如前所述,不能对学生实行体罚和变相体罚,如击打、揪耳朵、罚跪、罚站等。同时,抄课文生字和公式,做练习题,进行体育活动和劳动等,也不能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因这样做,实际上就是告诉学生,作业或练习不是有用的学习手段,而是一种惩罚。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因这样做,实际上就是告诉学生,作业或练习不是有用的学习手段,而是一种惩罚。
第三篇: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00
同意上报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孟津县常袋中学张喜梅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孟津县常袋中学张喜梅电话***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适时恰当的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尤其在中学数学教学中,适时应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主性,而且还能增大课堂容量,使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兴趣;自主性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处于教育第一线的教师,需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重新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教师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巧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的教育家多斯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特殊的声、光、色、形,通过图像的翻滚、闪烁、定格、色彩变化及声响效果设置一个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向学生提供直观、多彩、生动的画面,能够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设置了日蚀形成的动画:月亮绕着地球旋转,转动到太阳与地球之间这时天空逐渐暗了下来。当月亮转出地球和太阳之间时,天空慢慢的亮了起来。我又适时的引导学生:把太阳和月亮的圆形轮廓抽象成两个圆,那么这两个圆在平面内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呢?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展开了积极的探究。又如在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
关系时,我引用骆宾王的《咏鹅》中的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在一个环境优美的荷塘,一只洁白的鹅,伸着长长的脖颈朝向东方,此时一轮红日从地平线冉冉升起。我又适时的引导学生:如果把地平线看做一条直线,把太阳抽象成一个圆,那么圆与直线又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呢?优美的环境,美妙的音乐,逼真的动画一下子抓住了学生们的心灵。使他们积极的投入到了思考之中。
二、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巧妙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数学的教学内容与其它学科相比较更抽象,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数学教学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缺乏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的缺点。并且多媒体课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为教师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在讲“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这一节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就用教具进行演示,这种方法很难把一个图形绕着一个点旋转180°后的图象与原来的图象的关系说清楚,学生也很难理解掌握。而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我让一个三角形和一个点从左端飞入,然后让三角形绕着点缓缓旋转180°,这时电脑屏幕上显现出原三角形和旋转后的三角形。然后原三角形和旋转后的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分别闪烁,强调。学生们能够清楚的观察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和轨迹,很容易建立起“中心对称”的概念。同时也增强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学习的自主性。又如,在教学圆柱、圆锥侧面积的推导时,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这对初中生来说是个难点。传统的教学中,常用一张纸片演示,一会儿是平面图形,一会儿是立体图形,教师讲时自己也得别扭,学生听得一塌糊涂。教师还需要反复的演示和讲解,对于立体感差的同学,根本不知从何处展开思考。而多媒体技术的动态演示,对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中,沿着一条母线将圆柱剪开、旋转,其动态过程既可反复显示,又保留圆柱的运动轨迹。并且通过闪烁“圆柱底面圆”和“母线”,提示学生注意到“圆柱底面圆的周长即它展开的长方形的一边,母线即长方形的另一边”的实质。能够比较容易的得出“圆柱的侧面积即展开的长方形的面积”。采用多媒体教学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更能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突破重点、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巧妙突出练习。
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以往依靠黑板、卷子、书本等传统呆板的练习形式,能够设计出按照教学要求安排几个层次的练习,每个层次的练习力求形式多样、新颖有趣。例如,在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利用多媒体把练习分为“分一分” “判一判”;“量一量” “想一想” “试一试” “动一动”等等多种活动练习。学生借助已有的数学经验,交流,讨论,一环紧扣一环,练习难度层层递进不断加深,学生们不断掀起一浪紧接一浪地认知活动的高潮。他们学起来饶有兴趣学得轻松,没有了枯燥乏味的感觉。多媒体展台的应用又能够将较多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展现到同学们面前。提高学生们的成就感。利用多媒体课件省时、多变的优势,能够加大课堂容量,增强信息的反馈,提高练习技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学生思维,设计趣味性强,由浅入深的基本训练题、目标达成题、能力拓展题,趣味题。练习层层递进,达到了因材施教,适用个别化教学需要。学生每通过一关的练习,电脑就会及时做出评判,给予奖励(如用图文、动画等),巧妙打破了“齐步走”的局面,使每个学生随时处于一个充满活力的积极进取的发展变化过程;达到最优化发展。使每个学生都乐练、能练、会练。使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此外,多媒体练习课件还能克服教材内容的有限性,增大课堂练习的容量,且能及时反馈,可以使学生接收到更多更有价值的练习题。这样一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不仅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增长了知识,其拥有的大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为源源不断的学习财富。而且使他们的情感与态度也得到了良好的熏陶和培养。
四、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俗语说:“好话一句三冬暖”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氛围,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多媒体的课件设计的趣味性,就处处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例如教师在设计考核和测试题时,在答题过程后,设计画面和声音:“你真棒!”,“太可惜了,再来一次!”以及激励的画面。这能使学生在鼓励中体会到成功。是真正的赏识教育,它可以永远原谅学生的失败,使学生体验成功,还教会了学生怎样面对挫折,从而保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计算机不会像人一样,因为话说多了而不耐烦,在这里它比常人更有耐心(不过程序是教师设计的)。
例如在讲授《中位线定理》时,可以通过平移、旋转、对称,在暗示中讲解中位线定理,图形中的闪烁、旋转学生几乎体察不到教师的提示,不自觉增强了学习几何自信心。再例如在讲授《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课件设计了摆出两圆不同的位置关系的游戏。在讲解相切、相交时,通过点的闪烁;在讲解两圆位置关系的数量关系时,通过采用不同颜色的线段代表圆心距或圆的半径;在讲解两圆位置关系时采用不同的声音,默默的提示着学生。培养着他们的自信心,和解题的兴趣。这一切无不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综上所述,多媒体在数学课堂的应用,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学习,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乐趣,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鹏远《谈计算机与几何教学的现代化》中学数学参考98第7期:
(2)李华--《中小学教育媒体的选择与应用探讨》 《中国电化教育》2000.2
(3)刘云生,《信息网络时代与教育最优化》 2002.
第四篇:心理学在教育中的作用
心理学在教育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理解和说明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认识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
教师天天都在同不同学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和行为打交道,但要真正理解和解释这些心理现象和行为并不容易。但是,教师只有正确理解和解释这些现象和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
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故事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吓”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学科,研究学生认知活动、情感、意志以及个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研究学生年龄特点及在教育、教学条件下的心理活动规律,这些知识对于准确地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预测学生的发展前景,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教学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二)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学改革
我们的时代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变迁时期。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日益深化。研究人的智能及其发展,研究思维规律、学习机制、智力开发、人才培养等教育问题,深人开展教育改革,已成为举世瞩目的一项富有挑战性的课题。从心理科学的角度,探索开发智力、改革教育、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是每位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
纵观现代教学改革理论,大部分是心理学家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提出来的。教师只有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理论,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同时,也才可能在教改实践中开展心理学的研究,推动心理科学的发展。
(三)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适工作
在现代社会里,只有身体和心理两方面都健康的人,才可称为真正的健康者。对教育工作者来说,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无疑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与目标。
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教师应当学习心理学理论知识,掌握帮助学生提高心理调适能力的基本技能,向学生提供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心理学知识和劝导,了解心理异常学生在学校生活和社会适应上遇到的困难、挫折和冲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增进积极的个性品质和活动效能等,以便提高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改善学校的心理社会环境、增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第五篇:浅谈教育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作用
浅谈教育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作用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方方面面,不仅是各级党委、政府、司法部门和公安机关应该管,同时也是教育部门、每个家庭和社会各行各业都应当共同承担的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特别是教育部门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更有其特殊的职能和作用。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点固然是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而滋生各种刑事犯罪的土壤则是社会上的各种不安定因素,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源头上对社会治安状况进行有效地综合治理,就必须从治防结合、以防为主入手,做到标本兼治。
多年来我们北林区教育党委在配合各级党政机关、公安司法部门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过程中,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摸索总结出教育部门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自身优势和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以预防为主方面,更为突出。
一、充分发挥育人功能,突出预防优势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括预防、整顿、治理等过程,而做好预防工作则是抓准了根本,抓到了基础,抓住了源头,不要等问题出现了才去治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但警钟先鸣,才能防患于未然。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青年犯罪已形成上升趋势,而且年龄日渐低龄。中小学校是青少年集中的地方,如何把未成年人这一庞大的群体从小就培养教育好,给他们打下良好的科学文化基础、思想道德基础,就成了教育部门义不容辞的社会义务。
从我们对中小学生素质状况的调查结果来看,虽然绝大部分学生在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看,都是好的和比较好的,但从中不难发现极个别学生身上存有的劣迹行为和不良行为习惯都时有发现。所有这些都是酿成违法犯罪的根源。几年来我们教育党委为了解决这些对社会治安有影响的不安定因素,我们加强和改善了学校的德育工作,突出和强调了全面素质教育。我们总结出适合中小学生年龄特征的八项系统教育内容: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主旋律教育;以“三德”为内容的文明礼貌和思想品德教育;以学习先烈继承遗志为内容的革命传统教育;以“两法”为内容的法制教育;以守则和规范为内容的纪律教育;以树立科学的远大理想为目标的“三观”教育;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内容的“三新”教育和培养创新意识和奉献思想的时代精神教育。总结出八条系列教育途径:即以各科教学为主渠道的渗透教育;以重大节庆日为契机的宣传纪念教育;以主题班团队会为组织形式的自我教育;以净化美化校园氛围的环境陶冶教育;以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三结合教育;以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到工厂、农村、部队参观访问、共建共育为内容的社会实践教育;以请社会“五老”人员向学生作宣讲报告的专题教育和在日常生活中学英雄做好事向不文明行为告别的养成教育。
通过上述教育活动,中小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程度明显提高,全面素质明显增强,从而从根本上、从源头上治理了不良行为的形成和违法犯罪的滋生。
二、充分发挥教育的幅射功能,突出宣传优势
一所学校的校风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周边社区的社会环境,一个学生的素质如何也会对一个家庭产生直接影响。因此说这种学校教育的作用将直接幅射到整个社区。
北林区中小学现有学生21787名,这些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不但关系到本人的健康成长,他们还可以成为一支数量庞大的义务宣传队,向家庭和社会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宣传工作。
去年我们在学习、宣传、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工作中,通过开展“十个一”的系列教育活动,他们把在校的学习收获带回家庭,向父母系统地宣传了“两法”,通过参加社区街道活动,又宣传了社会。
去年我们配合揭批邪教“法轮功”,把区关工委编写的“不让‘法轮功’进家门”的宣讲材料,讲发给每个学生,他们不但自己学,受到教育,还带回家庭,向家庭成员宣传,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今年以来,我们在学习、宣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工作中,通过开展“编、讲、看、赛、评、读”等系列活动,学生将区老干部讲师团编印的“道德四字歌”、“学习纲要”千字文等材料,带回家庭和社区,广泛向社会做到宣传,四月份我们在第六中学召开了北林区教育系统学习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现场会,总结推广了他们同家庭、社会共同学习贯彻《纲要》的经验。
在几年来我们评选“十佳小孝星”的工作中,通过典型人物事迹介绍,向社会广泛宣传,充分发挥榜样示范的教育作用。通过宣传,产生了巨大的教育作用,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对维护社会治安、净化社会环境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通过开展“三结合”教育,突出时空优势
青少年时代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人接受学校的正规教育由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一般要经历二十年的时间。虽然一个人也在随时接受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受到教育,但都远不如学校所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更为直接和有效。学校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施以个别教育,叫做因材施教。这种近二十年的系统教育的效果,是家庭和社会影响教育所根本达不到的。这是学校教育在时间上的优势。
再从空间上看,学校教育不仅对学生要管校内“三尺门里”,同时也要管课后的三尺门外,全面负责。多年来我们所开展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就是从学校到家庭再到社会紧密结合,同步施教,使学校教育在空间上保持连续性,避免和防止了“5+2=0”。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了创办学生家长学校,建立校外教育辅导站,单位共建共育等多种形式,有效地开辟校外教育阵地,使学生得以在校外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继续受到教育,得到了良好效果。
新华小学坚持与吉泰办老年公寓开展共建活动,每星期都有学生轮流去公寓为老人做好事,送温暖,请老干部、老教师为学生作报告,现已坚持数年之久,学生活动面达百分之百。第六中学与朝阳管理区共办老少同乐活动站,与畜牧兽医院家属大院共建校外辅导站,经常开展揭批“法轮功”、宣讲公民道德、举办雷锋事迹图片展等多种活动,不但使学生受到了教育,同时也帮助了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几年来我们通过发挥上述教育部门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的作用,从中体会到教育部门必须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主动参与,与公安、司法及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团结协作,互相支持,教育部门的作用才能发挥。今后我们要更加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为维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为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