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关失败案例水门事件和尼克松下台
水门事件和尼克松下台
1974年8月8日 美国总统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
1974年8月,理查德-尼克松成为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辞职的总统。他是旷日持久的水门丑闻最高级的牺牲品。
8月8日,是尼克松当总统的最后一天。早上他打电话叫白宫办公厅主任黑格拿来否决国会通过的农业拨款法案的声 明,签上了他的名字,这是尼克松处理的最后一个法案。中午,尼克松向副总统福特谈了国际重大问题的处理意见和一些人事 安排的看法。下午7时半尼克松和国会领导人作了简短的会见。当晚9时,尼克松通过电视向美国和全世界发表辞职演说。尼 克松说,“在过去几天,我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我在国会里已经没有足够有力的政治基础来继续进行这种努力”,“因此,我 将辞去总统职位,明天中午生效。”
这样,担任了6年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在度过了2027天的政治生涯后,成为美国的一个平民。
导致尼克松辞职的直接原因是“水门事件”。这一轰动一时的事件是《华盛顿邮报》记者卡尔-伯恩斯坦和鲍勃-伍 德华德所进行的一场坚持不懈的斗争结果之一。1972年6月17日,有5个人在华盛顿水门饭店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办 公楼被捕。水门饭店是一座豪华的旅馆,兼作办公室和公寓之用。这5个人被控潜入民主党办公大楼安装窃听器和偷拍民主党 文件。这些盗贼受到了对于他们所犯罪
行而言的最大刑罚。此时,离尼克松以共和党候选人身份参加1972年总统选举的时 间还有5个月。6月2O日,《华盛顿邮报》头版以醒目的标题称,白宫顾问与窃听人物有关联,其中的一个叫霍华德-亨特 的人是尼克松的助手科尔森的顾问。民主党据此发动了政治攻势,对尼克松的“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提出诉讼,控告它侵犯 私人秘密,违反人权。
尼克松矢口否认他和他的班子曾插手于这种“不可饶恕的行为”。但是随着时态的发展,尼克松完全处于守势,被人 认为有重大的隐瞒。到1973年4月30日,他的最亲密的助手霍尔德曼、埃利希曼和米切尔先后辞职。当日,尼克松走上 电视力陈他对此事的震惊和自己的清白,保证进行彻底全面的调查,以让疑惑满腹且日益加深的大众相信“白宫没有文过饰非 ”。可是尼克松拒绝接受指定调查此案的参议院特别委员会对他本人的调查,也不愿按法院传票的要求交出白宫电话录音带。当这些录音带最终交到调查人员手中时,法院查明录音带中有18分钟是空白的,人们怀疑白宫为了掩盖真相而将它故意抹去。
1974年3月1日,法院大陪审团对尼克松手下的一批得力助手起诉,其中包括米切尔、霍尔德曼、埃利希曼、科 尔森等。在这种情况下,共和党中许多人认为水门事件给他们当选总统投下了阴影。众议院司法委员会也通过决议决定考虑弹 劾问题,并在7月27日以27票对11票通过弹劾案。于是尼克松面临两种选择;辞职或被弹劾。如被弹劾,他将在参议院 接受6个月的审讯,这将遭到巨大屈辱。8
月6日尼克松召集内阁会议,表示录音带里曾讨论过将压制对水门事件的调查,他 扣留了有关此案的材料。尼克松辞职已势在必然。
8月9日早上,尼克松在办公桌上的一张写有“我谨此辞去美国总统之职”的纸上签了字,而后走出白宫和接替总统 职位的副总统福特告别,然后尼克松一家人由专用直升机飞向安德鲁斯机场,在那里由“空军一号”把尼克松送到加利福尼亚 的老家去。
不过,“水门事件”的背景至今众说纷坛。尼克松政府的白宫办公厅主任霍尔德曼称,“在水门事件这场悲剧里,有 两个主要的谜”。首先是谁、为了什么下令破门而入的?其次,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微不足道的破门偷窃事件,或者按尼克松 的说法,这个“三流企图盗窃案”,怎么会发展成为美国政治史上一次最大的丑闻,并最终迫使尼克松辞职的?
1972年6月,正当“水门闯入事件”爆发时,尼克松的声望奇迹般地达到了最高峰。为了击败民主党总统候选人 乔治-麦戈文,尼克松已不需要什么有用或无用的政治情报。此外,华盛顿任何一个了解内幕的人都知道,民主党全国委员会 只不过是一个空架子,有用的政治情报可到总统候选人办事处去找。既然如此,麦科德等人为什么要在此时此刻闯入水门大楼民主党总部去安装窃听器呢?不少人认为,这跟尼克松的性格有关。“他把人生视为战场,确信美国到处都有执意要毁掉他的仇敌”;“他把政治 生涯中的每个重大事件都视为一场危机,在这种危机中,他总是处在敌人包围之
中”。尼克松生性多疑,连基辛格也说,“我们都深知尼克松生来不会完全信任别人的”。为了对付他的政敌,尼克松可以无视法律,为所欲为。正如比尔-加利指出:“ 尼克松是一个有强烈竞争精神的人。”
尽管当时他对击败麦戈文已经十拿九稳。但是,在他看来,除非能赛过他“所嫉恨、畏惧同时又钦佩的肯尼迪兄弟,否则这种胜利就不算彻底”。对此,尼克松的部下也是一清二楚的。在此背景下,尼克松的争取 总统连任委员会和白宫宫员制订一项破坏民主党竞选的全面计划,其中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闯入水门大厦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肯尼迪家族的亲信奥布赖恩的办公室安装窃听器,似乎并不奇怪。
第二篇:危机公关失败案例
危机公关失败案例 三株口服液
如果提到当今连小孩子都耳熟能详的脑白金、黄金搭档,那么我们总是要缅怀曾经辉煌一时的三株口服液。崇拜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思想的吴炳新显然更具战略家的能力,他利用中国低廉的人力成本优势,开展人海战略,聘用了数以万计的大学生充实到县级、乡镇级的办事处和宣传站。同时,他还创造了一种“无成本广告模式”,即发给每个宣传站和村级宣传员一桶颜料和数张三株口服液的广告模板,要求他们把“三株口服液”刷在乡村每一个可以刷字的土墙、电线杆、道路护栏、牲口栏圈和茅厕上。以至于当时每一个来到乡村的人都会十分吃惊地发现,在中国大地的每一个有人烟的角落,几乎都可以看到三株的墙体广告。
三株在中央电视台及一些中心城市电视台购买了大量的非黄金时间的广告段位,用以播发拍得并不精美却充满了语言诱惑的三株系列形象片。其中最突出的主题便是“三株争当中国第一纳税人”和“振兴民族工业”。在广告传达上,三株也极为大胆和富有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让专家说话,请患者见证”的道路。三株首创了专家义诊的行销模式。在中心城市,每到周末,三株就会聘用一些医院的医生走上街头开展义诊活动,而其主旨则依然是推销三株口服液。到后期,三株更把这股义诊风刮到了乡镇、农村。据不完全的统计,三株每年在全国各地起码要举办上万场这样的义诊咨询活动。
这些广告手段和营销手法,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如果说三株是企业上的巨人,吴炳新则是中国保健品现代化营销的开山之人。然而就是一场危机断送了一个光辉的企业,对于任何企业而言,三株作为中国民营企业的一面大旗,他所经历过的都值得去了解和借鉴。
1996年6月3日,湖南常德汉寿县的退休老船工陈伯顺在三株“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广告承 诺打动下,花428元买回了10瓶三株口服液。据陈家人介绍,患老年性尿频症的陈老汉服用了两瓶口服液后夜尿减少,饭量增多,但一停用又旧病复发,当服用到3~4瓶时,老汉出现遍体红肿、全身搔痒的症状,第八瓶服完,陈老汉全身溃烂,流脓流水。6月23日,老汉被送到县医院求诊,医院诊断为“三株药物高蛋白过敏症”。其后,陈老汉病情不断反复,于9月3日死亡。陈老汉死后,其妻子、儿女一纸诉状把三株告到了常德中级人民法院。
第二年,其子陈然之状告三株药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共300万元。1998年3月 31日,湖南常德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责成三株药业集团向死者家属赔偿29.8万元,并没收三株非法收入1000万元。到此时,由于各种原因,常德一案已引起了国内媒体的普遍关注。
一审过后,许多新闻媒介进行了广泛报道,并更进一步对三株和管理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与探讨,一时间沸沸扬扬,谣言四起。在这一年中,“三株口服液喝死一条老汉”这条爆炸性新闻被二十多家媒体报道。经销商与消费者纷纷退货索赔,三株口服液及其系列产品的销售陷入瘫痪状态,这对于三株公司无异是毁灭性一击。
从1998年4月下旬开始,三株的全国销售急剧下滑,月销售额从数亿元一下子跌到不足1 000万元,从4月到7月全部亏损,生产三株口服液的两个工厂全面停产,6000名员工放假回家,口服液的库存积压达2400万瓶,相当市场价值7亿元。一审判决后,三株正式员工从15万人减为2万人,直接损失四十多亿元。
尽管三株提出上诉,最终还是由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了终审判决。1999年3月25日,持续了一年的官司以三株胜诉告终。但是,法律上的胜诉,却不能挽回三株帝国倾覆的命运。
事实上,三株曾经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避免这个悲剧的发生。事情开始的时候,原告曾直接找到三株公司,要求其赔偿20万元,本来是可以“大事化小”的事件,可三株公司拒绝了对方的赔偿要求,选择对簿公堂。这种赢了官司,输了市场的事例对企业发展到底有多大意义呢?明智的做法是:在通过法律程序解决危机事件的同时,尽可能采取多种手段及时化解矛盾。即便一时半会解决不了,也应在“边谈边打”的过程中寻求解决危机的最佳方案。
分析:如果仅仅认为是常德事件导致了三株的衰败,这并不全面。其实这之前三株公司已经危机累累,只是在狂热的市场扩张中,企业并没有去注意危机的管理,更缺乏危机的意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1995年5月,广东省卫生厅专门发出了《关于吊销三株口服液药品广告批准文号的通知》。该通知称,“济南三株保健品厂在《珠江经济信息报》上刊登的药品广告,超越了《药品广告审批表》审批的内容”。应该说,这是一份在某种程度上等于宣判了三株口服液在广东省“死刑”的通知。尽管事后经过各方面的活动,三株口服液仍然得以在广东销售,此事也没有被媒体曝光放大,可是,即将来到的危机此时无疑已露出了狰狞的面目。1996年,三株集团宣布完成销售额80亿元。自此之后,三株便患上了一种十分典型的“综合紊乱症”。在市场方面,由于十多万人、数千个大大小小的指挥部在前线作战,种种夸大功效、无中生有、诋毁对手的事件频频发生,总部到最后已疲于奔命而无可奈何了,单在1997年上半年,三株公司就因“虚假广告”等原因而遭到起诉十余起。
2、三株所崇尚的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造成了种种类似“国企病”的症状,为了统一协调全国市场,总部设计了十多种报表,以便及时掌握各个环节的动态。但具体到一个基层办事处,哪来那么多变化需要填,上面要报,下面就造假。在一次总结会上,吴炳新气愤地说:“现在有一种恶劣现象,临时工哄执行经理,执行经理哄经理,经理哄地区经理,最后哄到总部来了。吴炳杰(注:吴炳新的弟弟)到农村去看了看,结果气得中风了,实际情况跟向他汇报的根本是两回事,他曾说:“不得了了,尽哄人呀!”
3、继三株口服液之后,三株公司又陆续开发出了一系列新产品,主要的有三株生态美和三株赋新康,总体来说,这些产品运作都是失败的。首先是出发点错误:当时三株是个响当当的品牌,试图通过三株品牌的嫁接使后续产品一炮打响是个一厢情愿的作法。品牌延伸对新产品上市固然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是当想把这个产品真正做大的时候,品牌延伸反而成了绊脚石,更不用说对原来品牌的损害了。对于品牌形象和无形资产的盲目推崇是一些对广告一知半解的人常犯的错误,即使目前的一些大公司也一错再错,而相反有些公司却显得非常理性,如宝洁公司,养生堂等,都是做得很出色的。其次是营销方式的雷同:赋新康和生态美与三株口服液无论是产品特性,目标和人群都截然不同,但在销售时却采用相同的模式,一招用到老,销售上始终没有突破,却分散了公司的宝贵资源。4、1996年至1997年初时,在吴思伟(注:吴炳新之子)的主持下,三株分化出一个新的公司叫三株新事业,后改名为北京路德公司,其宗旨是向医药产业进军。因为当时国家对医药企业报批把关较严,因此,三株新事业主要是采用控股相关企业,自行组织销售队伍,以期通过自己打造的销售平台多品种全方位出击获取巨大利润,当时下设医药、保健品、医疗器械三个事业部。规划看起来很美,力度也无与伦比,结果却惨不忍睹。当时为追求速度,在几个月内一举控股了三十多个相关国有企业,一举砸下去四个多亿,与三株当初的滚雪球不同,三株新事业在全国同时建立了庞大的销售队伍,其规模直逼母公司。然而几十个企业光是靠几个月注入些资金,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而同时市场销售工作也不像以前那样所向披靡了,销售队伍由于经费不足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尴尬境地。而此时三株公司本身也是后院频起火灾、无力输血了。以上诸难齐发,使三株公司左右为难,无力回天,终于走向了溃败之路。
出于很多的意料之外,三株设有专门的公关机构,三株在一些地、市级的关系可以说达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然而在省级,特别是国家级的支持却显得相当薄弱,比如在处理突发事件方面,三株没有表现出与其相应的能量来。可以说,三株的公关机构在当时的功能十分局限,公关队伍解决的问题也很蹩脚,但三株能在1998年就意识到公关的重要,也从另一面说明了这不是一个平凡的企业。
(二)、同仁堂败笔
细数中国的百年企业,寥寥无几。电视剧《大宅门》热播荧屏,讲述了百年同仁堂的过去种种。同仁堂药店是北京著名的老药店,秉承传统、用料讲究,因而享誉海内外。它对宏扬优秀民族传统,尤其是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将同仁堂作为一个失败案例放在此书中,也是提醒我们的知名企业,一定要重视危机公关。
2004年2月底,一条有关同仁堂的消息被众多网络、报纸媒体转载:2月22日,二十多位患者集聚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准备联名起诉拥有335年历史的老字号——同仁堂。这些同仁堂的忠实消费者在长期服用龙胆泻肝丸后,出现夜间尿量比白天多的现象,并有口渴、乏力、贫血、食欲减退、恶心等症状,医院诊断结果为马兜铃酸肾病。后来他们发现,龙胆泻肝丸中的一种重要原料“关木通”含有可导致肾病的马兜铃酸。
在得知患者准备集体起诉后,同仁堂方面认为自己不需要承担法津上的责任。因为它早于20 00年就向有关监管部门报告了马兜铃酸可能导致肾病的情况,并于2001年下半年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申请,要求用不含马兜铃酸成分的木通代替关木通;而且《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仅仅要求企业对药品的不良反应作出报告,并没有规定其他的法律义务和责任。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同仁堂觉得已经对患者尽责了。
看到这条消息的一刹那,让人心里不禁一个咯噔:堂堂一个以“济世养生、取利于义”为经营理念的百年老字号,怎么能以这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忠实消费者呢?也许同仁堂说得没错,它不需要承担法律上的责任,可从道义上、情理上,同仁堂难道就没有一点责任吗?药是同仁堂的药,而且同仁堂也承认里面含有可导致肾病的成分,不说别的,对受害者表示解决问题的诚意,并尽快采取补救措施总是应该的吧?而动不动就把法律条文搬出来,这不像百年老字号的作法。
不知同仁堂想过没有,它用这种“依法办事”的态度对待消费者,可能会在公众中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崇尚人情伦理的国度,按照一般人(而非法律专家)的逻辑,吃了厂家的药而引起不良反应,厂家理所当然就应该承担责任,你把冷冰冰的法律条文搬出来是说服不了人的。假若你硬要这样,只会让消费者对你失望、寒心——同仁堂也不得不承认,该事件已经给自身声誉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我们也许还记得三株的故事,同样是因为产品不良反应引起患者的起诉,由于处理不当,最后三株虽然打赢了官司,却输掉了人心,输掉了市场,成为营销史上的反面教材。
并非绝无仅有,联想到2003年10月发生在青岛的“同仁堂龙胆泻肝丸水分超标”事件,不难看出同仁堂危机公关方面的欠缺。
2003年10月中旬,青岛市药监局市场监督处在一次例行的产品抽检中发现:由同仁堂集团中药二厂生产的一批龙胆泻肝丸存在水分超标问题。经青岛市药品检验所相关业务科出具验质报告,该药品水分超出标准10%左右。据专家介绍,水分超标可能导致药品在储藏过程中生霉,一些成分会因此分解,从而影响药效。
事情发生后,马上有记者赴同仁堂采访,且来听听同仁堂内部的声音:一位质检人员认为,龙胆泻肝丸质量内控非常严格,在出厂时肯定没有问题,有可能受储存条件、天气、药物本身吸水等因素影响而导致水分超标,而且水分超标对患者服用没有什么影响;一位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则表示:“目前还不知道这件事,如果真出现问题,我们宣传部门不可能不知道。” 当记者联系到宣传负责人时,该负责人的说法是:“工艺上可能存在疏漏,最有可能是药品生产受了季节的影响。”
同一事件,同仁堂内部出现三种不一致的声音,作为“公司喉舌”的宣传部居然还有人说不知道此事。而且事件发生后,同仁堂方面除了辩解外,没有采取更有力措施迅速消除影响,结果导致了媒体与公众的信任危机。这些,都不能不让人质疑同仁堂的危机处理能力。
作为同行,国外医药企业又是怎样处理类似事件的呢? 1982年9月29日和30日,在芝加哥地区发生了有人因服用强生公司主打产品“泰诺”中毒死亡的事故。消息传开后,在美国全国引起一片恐慌。强生公司并没有掩盖事实,而是一方面同警方合作,展开对事件的调查,另一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回收了数百万瓶“泰诺”,同时花了5 0万美元来向那些有可能与此有关的内科医生、医院和经销商发出警报。经过对800万片药剂的检验,发现所有这些受污染的药片只源于一批药,总共不超过75片。最终的死亡人数只有7人,且全都是在芝加哥地区。
最后的调查结果显示,是有人故意在“泰诺”的胶囊里投放了氰化物,而强生公司是无辜的。此事件的发生给强生公司造成了上亿美元的损失。但由于公司成功的善后处理而赢得了消费者和社会舆论的同情。《华尔街日报》评论说:“强生公司选择了自己承担巨大损失的做法,如果他当时昧着良心,将会遇到更大的麻烦。”
强生公司后来取消了胶囊包装,重新投放了新包装的“泰诺”。在事故发生后的5个月内,该公司就夺回了该药原所占市场的70%,并在两年后重新夺回市场老大的位置。由于成功地处理了这一危机,强生公司获得了美国公关协会当年颁发的银钻奖。
还有一个例子,虽然是外资品牌,却发生在中国,这就是前几年的康泰克PPA**,而且这个例子与同仁堂最近发生的事件有更多相似之处。
1996年,耶鲁大学的一个医学研究小组经过研究发现:过量服用PPA会使患者血压升高、肾功能衰竭、心律紊乱,严重的可能导致因中风、心脏病而丧生。随即,该小组向FDA(美国药品和食品管理局)提出了禁止使用PPA的建议。2000年11月,中国政府下发通知:禁止使 用PPA!作为PPA感冒药的最大制造商,中美史克首当其冲。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中美史克公司迅速作出回应。接到通知那天(2000年11月16日),中美史克立即由10位公司经理等主要部门主管组成危机管理小组,十余名工作人员负责协调、跟进。危机管理小组分工如下:危机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应对危机的立场基调,统一口径,并协调各小组工作;沟通小组负责信息发布和内、外部的信息沟通,也是所有信息的发布者;市场小组负责加快新产品开发;生产小组负责组织调整生产并处理正在生产线上的中间产品。
危机管理小组发布了危机公关纲领:执行政府暂停令,向政府部门表态,坚决执行政府法令,暂停生产和销售;通知经销商和客户立即停止康泰克和康得的销售,取消相关合同;停止广告宣传和市场推广活动。
即日,全体员工大会召开,总经理向员工通报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表示了公司不会裁员的决心,赢得了员工空前一致的团结精神。同日,全国各地的五十多位销售经理被迅速召回天津总部,危机管理小组深入其中做思想工作,以保障企业危机应对措施的有效执行。2000年11月18日,他们带着中美史克《给医院的信》、《给客户的信》回归本部,应急行动纲领在全国各地按部就班地展开。公司专门培训了数十名专职接线员,负责接听来自客户、消费者的问讯电话,做出准确、专业的回答以打消他们的疑虑。21日,15条消费者热线全面开通。
同时,公司还积极同媒体沟通,在北京召开了新闻媒介恳谈会,做出“不停投资”和“无论怎样,维护广大群众的健康是中美史克公司自始至终坚持的原则,本公司将在国家药品监督部门得出关于PPA的研究论证结果后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一个满意的解决办法”的立场态度和决心。正是因为这些措施落实到位,康泰克良好的品牌形象得以保存下来了。经过几年卧薪尝胆,20 01年9月,中美史克的不含PPA的新康泰克重新上市了。
强生与中美史克的案例说明,在很多危机事件的处理中,企业最重要的是态度,事实有时退居其次,因为舆论总是保护弱者。如果可以预见到民事诉讼的损失,主动表示关注应该是企业危机公关必须注意的首要原则,被动地应付只会损失更多。反观同仁堂在危机事件中的表现,恰恰忽视了这一首要原则。
“患者集体起诉事件”暴露了同仁堂危机公关意识与能力的不足。“亡羊补牢,犹为未晚”,如果同仁堂想让自己这块悬挂了三百多年的金字招牌少受点污损,并逐步恢复公众的信任,其当务之急是统一内部声音,努力做好与患者、媒体及公众的沟通工作,表明自己解决问题的诚意,以下几点,应该是最好的策略:
1、主动联系患者,对他们所遭受的痛苦表示理解和关注,并积极采取措施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如果排除竞争对手作梗的因素,患者集体起诉同仁堂,应该不是真的要把同仁堂怎么样,无非是想讨个说法并获得合理的补偿。如果同仁堂满足患者合理的要求,也可以从一个方面证明自己是负责任的企业。
2、表示出对媒体的尊重,第一时间主动与之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媒体是舆论的传播者,要想影响受众,必先争取传播者的理解。所谓在第一时间,是指危机发生后最好争分夺秒地与媒体联络,等媒体报道后再做工作,经常为时已晚。真诚的姿态,更容易使媒体感觉到“尊重”,沟通也会更加有效。
3、对公众态度要坦诚,传达的信息必须准确、清晰,以争取公众的理解。危机的发生,常常源于媒体、受众对事实的误解和企业的不透明。企业无论犯错与否,都需要一个正确的心态,增加透明并向公众做坦诚的解释。人们会为“敢于认错、知错就改、勇于负责”叫好,却不能原谅不负责任的遮掩和逃避。事实上,出了问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化解危机的手段和处理过程。主动找出问题所在,给大家一个明确的交代,只要有一种坦诚的态度和行动,公众会理解的。
从长远来讲,作为中药行业最知名的品牌,同仁堂树大招风,以后难免还会经常经历各种危机的考验。因此,加强自身的危机管理意识,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的危机预警和紧急处理方案,并设立以公司领导为首的危机管理机构,对于同仁堂来说也是势在必行。
第三篇:农夫山泉公关失败案例
农夫山泉公关失败案例
农夫山泉的标准门事件,无疑会入选2013年危机公关的经典案例,可惜,是失败的案例。我们无意对农夫和其公关对象之间的对错进行评判,只是对农夫的应对策略,进行梳理。我们可以形象地把这件事理解为,农夫一开始是疏于应对,后来京华时报介入后,发现事已经不在掌握,于是急眼了,事越闹越大。
简单说起来,事件的起因不过是消费投诉,或者说产品个案问题,即使后来演进成标准门事件,标准事件本来是个专业问题,可以合理地与标准制定和管理部门“分享”责任,农夫山泉的出发点,其实按传统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则出发,事件早已烟消云散,农夫也会在夏天的水季里畅享品牌成果,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深陷泥潭。
因为,自始至终,不管是有关部门、行业、媒体还是其他各方,并没有否认农夫品质--标准低不等于品质低,一箱产品问题不等于全有问题。
可是,农夫在自3月14日以来的将近2个月,自4月12日以来也已经将近1个月的时间里,公关应对有方案,有执行,却一再失分,危机时间一再拉长,危机损失越来越大,危机程度越来越深,为什么?对农夫的一连串令人讶异的作为,不免叹息。
用危机公关的HACCP理论体系一一对照,原因简单清晰,是因为农夫在应对中,缺乏准确的危害分析,和找对核心的关键环节,并进行有分寸的把握。
相反,农夫山泉,是经过三次自杀式的公关,把自己拖进了无法回头的艰难境地。下面来一一分析一下。
为更简单清晰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我们先把农夫这次危机,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3.15前阶段,称为媒体介入前阶段,即21cn网站刊登《农夫山泉有点悬:水中现黑色不明物5年来屡被投诉》之前;
第二阶段是3.15危机阶段,也可以称为媒体介入阶段,时间是从3月14日21cn网站刊登《农夫山泉有点悬:水中现黑色不明物5年来屡被投诉》起;
第三阶段是媒体爆发阶段,以4月11日《京华时报》介入,“农夫标准不如自来水”为标志,进入“标准门”阶段。到目前为止,事件还在标准门里东突西撞,既没有明确的进展,也没有要完结的意思,还处于这个阶段。危害分析:
1、关键对象分析
在农夫此次危机的两个阶段中,分别面对不同的公关对象: 第一阶段:传说中的李女士、21cn网站(网站和记者);
第二阶段:21cn网站、华润怡宝、中华民族卫生协会健康饮用水专业委员会;
第三阶段:华润怡宝、京华时报、中华民族卫生协会健康饮用水专业委员会、北京桶装水销售协会。其中的华润怡宝和北京桶装水销售协会还疑似关系深远。
如果,在这三个对手中一定要打这场战役,农夫更应该选择华润怡宝(并深挖其经销商与北京桶装水销售协会的关系),而不是代表行业利益的协会--中华民族卫生协会健康饮用水专业委员会,更不是农夫最后揪住不放的媒体--京华时报。
当然,我说“如果”的意思是说,农夫本来根本不应该打这场战役。
2、关键时间分析
根据危机公关的HACCP管理体系,危机公关的关键时间机遇,是与危机对象的直接沟通。其中,第一最优介入时间点,是在媒体介入前;其次是媒体大规模介入前。
因此,关键的时间点,也再清晰不过。第一阶段,是3.15之前。既因为3.15本身是企业不得不防又防不胜防的品牌漩涡,也因为正好21cn发稿是在3月14日,因此,这是整个事件中农夫最可能掐灭危机的咽喉要津。
农夫没有理会,或者是没有去抓住,或者是确实无法抓住--比如在当时看来,成本实在太大。反正,农夫错过了第一最优介入时间。
21CN网站在3月14日发布的《农夫山泉有点悬》,将农夫山泉的危机公关带进了第二阶段--媒体介入阶段。一旦媒体介入,事件就复杂而且变数增加。但即使这样,也还是很有希望,把损失控制在有限范围内。农夫也没有抓住。
从4月11日起《京华时报》介入起,危机演进到第三阶段:媒体爆发阶段。此时,回旋的余地,已经比较小了。企业不可避免地,必须随经营和品牌的双重损失。但应对得当,依然可以减少损失,部分甚至转危为机。但,农夫选择了和媒体对抗。这样,把事件人为推进到了一般的危机事件不会到达的第四阶段--骑虎难下、越走越远、无法回头阶段。
通过以上的危害分析,我们可以很容易知道,各个阶段,作为危机主体,农夫应该怎么应对。即使在某一阶段应对失当,在下一个阶段还有挽回余地,至少可以做到不会变得更坏。同时,这不是一个过后方知的分析方法,而是在事件发展过程中,就可以准确判断的。比如,3月14日21世纪网站发表第一篇文章起,我们知道,危机经已经进入第二阶段了。而其后21世纪网站虽然连续报道,但并没有广泛传播,因此,可以通过实时监测,准确判断其尚不属于媒体爆发期。而4月11日京华时报等强势媒体介入,因其网络转量激增,危机也很显然,进入了第三阶段。
首先,我们来看看,农夫在关键点控制上的三次自杀式失误。我们甚至试着分析分析,他为什么这样决定。
第一次自杀:让消费者怒找媒体。这次危机最初的最初,看起来,农夫好像是躺着中的枪。因为,事件的第一阶段,是消费者李女士在3月8日--典型的3.15前夕,拎了一箱水到21CN网站投诉。如果确有李女士这位消费者,如果李女士确实是消费者,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她在找到21cn网站以前,应该是和农夫接触过的。因为按照逻辑,消费者在寻求媒体或法院帮助之前,往往会有三个阶段要经过:找生产商或销售商协商、消协投诉、工商调解。而这几个阶段,是企业处理危机的黄金三阶段。因为,此时的危机,属于个案危机。从危机公关的角度讲,李女士不是普通的消费者,21CN网站也是很有运营经验的媒体。因此,农夫在这个阶段搞定危机,必是要付出较大代价的,估计农夫不肯付出。因为公开的资料有限,我们不知道,李女士都走过哪些维权路,因此,不好判断,农夫这一刀,是自杀的,还是天上掉下来一刀。但不管怎样,这一刀,农夫伤得不轻。
第二次自杀:不痛不痒地和21世纪磨了一个月的洋工。要说起来,农夫本身运气并不差。因为,一般说来,在媒体介入和媒体爆发之间,并没有太长的缓冲期,按正常的危机发展路径,一般能有3天到一周。特别是,如果最初报道的媒体是强势媒体的话,那么媒体介入往往直接演进成媒体爆发。比如2005年央视报道光明河南工厂回炉奶,当天就成了红色危机。但这次,从21cn网站3月14日的报道起,到4月11日京华时报“农夫标准不如自来水”的报道出笼,差不多有将近1个月的时间。虽然21cn网站还派出记者去湖北丹江口农夫的水厂探访,并陆续刊发了《农夫山泉丹江口水源地上演“垃圾围城”水质堪忧》、《农夫山泉水源地调查二:藏污纳垢或因选址不佳》等,甚至于4月8日以一篇《农夫山泉自订产品标准允许霉菌存在》,将事件引向了标准方向,但事件一直不温不火。
也可能正是因为这种不温不火,给了农夫错觉,以为农夫的品牌硬度,可以扛过这样的小小不言,于是抛弃了公关必须坚持的积极认错、超预期承诺、及早修复等基本原则,想通过兵来将挡式的应对,将就过去。
结果几乎是必然的。这次自杀,可以说重创了农夫,因为,他已经避无可避地迎来雪雨风箱严相逼了。
第三次自杀:和京华时报死磕。可以说,这样的公关几乎完全不可想象。但如果一定要从农夫的角度理解的话,那就是,他们可能认为,这个事,已经拖了这么久也没闹大,要不是京华时报凶猛介入,可能就这样可以过去了。因此,他们把媒体爆发后完全不可控的失落、罪与罚、确切的损失、未知的结果、一切恨等全都记在京华时报账上了。于是他们采取了看似顺理成章其实不可理喻的办法:较劲。4月14日,农夫山泉针对京华时报的报道再次发公告骂京华时报无知且强词夺理。4月15日,农夫山泉高调回复京华时报:“你跑不掉,也别想跑!”.通过把京华时报架上“信口雌黄”等的架子,还撤掉梯子,让京华时报无路可退,结果,让危机更上层楼。可是稍加分析,不难发现,第一,农夫不在媒体介入和媒体爆发期间及时刹车,及时应错,及时修补,错不在别处,实在自身;第二,农夫这种恼羞成怒,把危机公关演变成了危机制造。
当然,农夫也恨京华时报的新闻源--中华民族卫生协会健康饮水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马锦亚。而马锦亚后来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说的话,部分道出了农夫的错误与傲慢:“因为它原来是我们的会员,我们做每件事情,一直都要跟他们沟通,他们不但置之不理,而且非常傲慢”;这还不算,“我们一般先和企业沟通,企业认错改了就行了,我们不会对外公开。但是如果你不改,我们肯定要通过舆论的手段实施压力,他们就跟我们不沟通,是中断的。” 通过以上分析,农夫在这次投诉门到标准门的危机处理中,应该怎么进行关键点控制,已经一目了然了。但农夫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自杀式公关,确实令人匪夷所思。其倔强,也叹为观止。
农夫的品牌基因里,天然流淌着战斗的血液。这是很难能可贵的,也是其成长的重要力量。甚至也因此赢得过一些公关的战斗,比如2009年海口工商发布消费警示事件。但是,危机和危机不一样,完全占据道德和法律的高地时,勇敢战斗是美德,但危机变了,应对方式也必须因事而异;她更不应该因此变成战斗狂人,像堂吉诃德一样,各种假想敌人,因为,你不可能一个人和所有人战斗,和同行,和行业,和媒体。公关是有铁律的,也有明确的脉络可循。意气用事,不是公关。
第四篇:公关案例
澳洲的东北海岸,有一个总面积约34万8千平方公里,一九八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最大的珊瑚礁群。这就是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就是这样一个被誉为世界七大自然奇观之一的旅游地,2009年之前,如果随意问一个中国人知道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吗?十之八九的回答是:“不知道”。但知道袋鼠、悉尼歌剧院。但这一切自2009年3月后就改变了。因一则不一样的“招聘广告。”
2009年3月,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旅游局为了推广风光独一无二的大堡礁,在全球范围内招聘“小岛管理者”。广告文案的全部内容是: ◆招聘职位: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大堡礁看护员 ◆工作时间:2009年7月1日至12月31日 ◆职位薪酬:15万澳元/半年
◆其他待遇:提供豪华住宿,来回工作地及申请人居住城市的机票、合约期间内的保险、工作期间往来大堡礁水域其他群岛的交通等费用。
◆申请条件:年满18周岁,英语沟通能力良好,热爱大自然,会游泳,勇于冒险尝试新事物。申请人需上网填妥申请表,上传自制60秒英文短片,说明自己是该工作最适合人选的理由。◆工作内容:
1、当选者每日与白沙、碧水、艳阳为伴,探索大堡礁各个岛屿;
2、每周通过更新博客和网上相册、上传视频、接受媒体采访等方式,向外界报告自己的探奇历程;
3、看护员还需要喂海龟、观鲸鱼,并担任兼职邮差,这可以让他或她有机会乘坐水上飞机从高空俯瞰大堡礁美景。另外,还有帆船航行、潜水等多项活动。
这一份全球招聘广告发布以后,立即成为全球热点新闻,全球主流媒体纷纷报道,并被炒成“全世界最幸福的工作”,当然,大堡礁也在一夜间闻名了全球,可以说所有热爱旅游的人恐怕无人不知,否则真得“OUT”了。
我认为,这是一个很成功的公关活动。首先,用AIDA模型来分析;
2009年是全球金融危机暴发的一年,其发展之快,数量之大,影响之巨,可以说是人们始料不及的。由此欧美诞生了大量的失业人口,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也纷纷裁员以降低运营成本,澳大利亚也是此次金融危机受冲击比较大的国家之一。就在“失业”、“找工作”成为2009社会关键词,就在大量的失业人口苦苦寻觅一份稳定、幸福的工作时,大堡礁面向全球高薪招聘护岛员,并且人人都有机会获得这让人羡慕的工作。不但非常吸引眼球,而且迎合了社会语境。
广告中关于工作内容这样写到:当选者每日与白沙、碧水、艳阳为伴,探索大堡礁各个岛屿;看护员还需要喂海龟、观鲸鱼,并担任兼职邮差,这可以让他或她有机会乘坐水上飞机从高空俯瞰大堡礁美景。另外,还有帆船航行、潜水等多项活动。无论是喂海龟、观鲸鱼、还是乘坐水上飞机、帆船航行、潜水等项目正是大堡礁的主要旅游项目,也是大大堡礁景区的吸引游客的特色旅游项目。白沙、碧水、艳阳恰恰说明了大堡礁美丽、纯净、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大堡礁看护员与其说是一份工作,不如说是一种倒贴钱的旅游体验。工作之轻松,工作环境之安逸,工作内容之丰富多彩,对于旅游爱好者,乃至普通人,都是相当大的诱惑,这很大程度的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和兴趣。基于这两点,这则“招聘广告”成功地引起了大众尤其是旅游者对大堡礁的关注(attention),激发他们对大堡礁的兴趣(interest),使他们有了想去了解大堡礁的期望(desire),通过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上积极主动地寻找对自己有效的热点等一系列活动(action),这样就加深了大众对大堡礁的了解,大大提高了大堡礁的知名度,达到了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旅游局的目的。
这个活动的成功之处还在于活动本身的新颖、简洁、低成本、高效率。大堡礁的这则招聘广告的独特表达策略就是把岛上的特色旅游项目以受聘人的工作内容展现了出来,从自然风光到特色旅游项目,再到住宿以及一些拓展性的多元活动。相对于很多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景区在营销推广时用高举高打的广告,公关为旅游者创造了旅游目的地亲密沟通的机会,也能够吸引外界传媒、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上找到对自己有效的热点,从而引发注意和共鸣,让目标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关注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淡漠变为积极,传播层度自然较广告更深远,传播效果也更加明显。
第五篇:公关案例
公关案例:近日,丰田汽车公司因油门踏板踩放不顺的潜在问题,决定扩大在美国市场上召回范围,使在北美的丰田汽车召回数量上升到590万辆。丰田公司也将召回在中国市场销售的丰田进口车4万辆和国产车7.5万辆。同时,也在考虑召回欧洲市场上近200万辆丰田汽车。这样,卷入“踏板门”而召回的丰田汽车数量将达800万辆之巨,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汽车产品缺陷召回事件。丰田召回事件始末
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一系列召回行动给公司经营和品牌造成重大损失,而事件隐患多年前就已埋下。以下是2000年以来丰田召回事宜相关脉络。
2000年,丰田实施“打造21世纪成本竞争力”战略,计划把180个核心零部件的成本削减30%,2005年前节省成本100亿美元。
2004年,在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协助下,丰田把有关汽车突然加速的调查范围局限于瞬间加速案例上,排除突然加速超过数秒或司机有踩刹车动作案例。
2006年,随着全球范围召回案例猛增,时任丰田公司总裁渡边捷昭为“质量小故障”道歉。
2007年3月,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启动对丰田汽车油门踏板嵌顿问题的调查。同年9月,丰田召回5.5万个脚垫。
2007年下半年,美国州农场保险公司通报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称丰田汽车相关的事故“显著增加”。
2007年12月,丰田在美国销量超越福特汽车,仅次于通用汽车。2008年,丰田超越通用汽车,成为全球汽车业“老大”。2009年6月,丰田章男取代渡边捷昭,出任公司总裁。11月26日,丰田在美国召回420万脚垫有问题的汽车。
12月15日,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官员前往日本,敦促丰田迅速采取行动。2010年1月16日,丰田通报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美国零部件供应商CTS集团生产的油门踏板存在缺陷。
1月21日,丰田宣布召回美国市场8款230万汽车。
1月25日,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通知丰田,后者有法律义务暂停销售召回车型。第二天,丰田宣布暂停销售8款车型。
1月27日,应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要求,丰田进一步召回110万辆脚垫缺陷汽车。1月29日,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启动对CTS所产油门踏板的调查。2月2日,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开始调查丰田电子油控系统。
2月3日,美国运输部长雷·拉胡德呼吁丰田车主“停驾”,稍后收回这句话。丰田称,正在调查2010年款普锐斯相关投诉。
2月4日,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开始调查针对普锐斯刹车问题的100多起投诉。
2月5日,“雪藏”近两周后,丰田章男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成立质量监理小组。
2月9日,丰田宣布召回近50万辆普锐斯及雷克萨斯混合动力车。2月10日,丰田开始修补普锐斯的制动系统。
分析
丰田本次的汽车召回事件对丰田来说却演化成一场致命的危机,接二连三的召回、质量问题曝光让丰田成了全球的众矢之的,从而引发出世界各国对丰田汽车,甚至对日本产品的怀疑。丰田汽车销量在各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就目前来讲,公众对丰田”负责任”的召回事件并不怎么领情,也不怎么体谅.在美国,甚至严重到丰田章男去美国众议院和参议院接受质询.在中国这个大市场,虽然没有到接受国务院质询的程度,但是消费者都普遍对丰田汽车的质量产生怀疑.丰田的信誉度大大降低.2月5日,“雪藏”近两周后,丰田章男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成立质量监理小组。2月末三月初,丰田章男亲自去美国接受质询,向公众道歉.接连又来中国发布新闻会,郑重其事地向中国消费者道歉,并接受了央视财经记者芮成钢的采访.希望这些能体现丰田的诚恳和负责任的态度,从而来挽回消费者心目中的信誉.而遗憾地是煞费心机的危机公关最终还是没逃过失败的结局.虽然这一切似乎将危机公关处理地很到位,但实际上只是滞后的弥补措施罢了.丰田在危机过程中存有故意隐瞒事实的情况。在一系列质量问题发生后,面对美国车主接连不断的投诉,丰田采取了“令人震惊的遮掩”计划,误导政府监管者和消费者.从2009年11月已开始不断出现召回事件.但是直到今年2月才引起丰田的关注,才真正启动了危机公关.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丰田章男虽然一再道歉,表现非常谦恭;但有一点他坚持不松口,那就是车辆突然加速的原因。按照他的解释,丰田车突然加速,原因只有两个,一是脚垫问题,另一是油门踏板问题,与丰田的电子控制系统没有任何关系。而且他坚持认为这不是产品品质的问题,而是经营者的素质问题,提出要在追求规模扩张、产品控制和控制成本方面寻求一个均衡点.丰田章男在央视财经记者芮成钢的采访中说道,他们在追求销量的同时,没有做到同时提升造车人的素质,没有遵循”造车先育人”的理念.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新中国时期的”大跃进”.有目标本身没错,但欲望却是可怕的.欲望总能让人遗忘一些原本重要的东西.根据报道,”召回门”使丰田销量大大下降,不仅被卸掉了世界第一,甚至连原先的位置都保不住了.我认为丰田修补形象的最佳策略是道歉、透明和及时披露修补缺陷方案。而这些可能引起丰田企业管理、公司控制方面非常大的改革。我觉得如果真的要刹车愈演愈烈的”召回门”,改革是必要的.说不定这场危机还会是个契机.当然还必须强调的是公共关系观念是丰田努力的方向.思考方向
公共关系状态: 即一个组织所处的社会关系状态和社会舆论状态。
看一个组织的公共关系状态,首先要看公众对组织的知晓与否,知晓程度决定公众对组织的喜爱与否,喜爱程度决定公众对组织的态度。
公共关系状态的调查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二是公众对组织评价,三是组织内部的基本情况。各类新闻报道、评论的内容和观点。产品销售和服务情况的分析
“意见领袖”的态度和意见。
公共关系活动: 一个组织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争取公众舆论支持而采取的政策,一个组织长期进行社会交往、沟通信息、广结良缘、树立自身良好形象的过程,它表现为日常公共关系活动和专项公共关系活动两大类。新闻发布会、产品展示会、社会赞助、广告制作与宣传、市场调查、危机公关等
公共关系观念: 现代公共关系观念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公众导向。公众导向观念的具体内容可概括为:(1)塑造形象的观念;(2)提高信誉的观念;(3)服务公众的观念;(40互惠互利的观念;(5)协调沟通的观念;(6)全员公关的观念;(7)立足长远的观念;(8)注重效益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