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市场策略调整
探讨和研究,相关策略需要改革和调整。本文通过借鉴国外小额信贷市场发展的先进经验,分别从宏观和微观方面提出了关于我国小额信贷市场的调整策略。
一、国外发展小额信贷的经验值得研究
(一)盈利性保证了农村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
盈利性是农村小额信贷得以长期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同时达到最基本的两个目标:服务穷人和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 微型金融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均实行高利率政策。孟加拉银行的贷款利息也要高于商业银行利率。其中,各营业所的资金是从总部借的,住房贷款一般是以4%的年利率借的,而以10%的利率发放给会员;创收性的贷款一般以12%年利率借得,而以20%的利率发放给会员。贷款期限一般是1年,每周必须还2%,年底连利息一并还清,来年再借。由于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有更高的风险,因此,贷款的利息要高于商业银行利率。而且,乡村银行目前的股份中92%是由借款人持有,政府只持有8%的股份。乡村银行从商业资源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可借贷资金,对低成本资金的依赖也逐渐降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乡村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的信贷体系是发展小额信贷的基础
总行下设省级办事处,并设乡村信贷业务部,负责整个小额信贷业务系统的监管、制定该系统的政策和业务管理制度、协调该系统与其他银行相关部门的关系,构成较为完善的信贷体系。印度尼西亚的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名称)即是此种类型,整个业务的开展是通过下设的320个分支行、3600个乡村信贷业务部和400多家村级服务站构成的小额信贷体系来完成的,业务直接覆盖广大乡村,完善的信贷体系为农村小额信贷的成功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做到了可持续发展。与此类似的还有泰国的农业合作银行(商业银行名称)在开展小额信贷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合理的担保方式保证了小额信贷较高的还款率
担保方式的科学性是保持较高信贷还款率的前提条件。比如采用小组信用联保方式,将相同收入水平的农户组成信贷小组,联保小组中设立集体负责的同组监督人,如果借款集体中的任何一个人无法还贷,该小组的其他成员今后的贷款就会受到约束,使贷款的农户之间产生了信用制约。在这种机制下,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信贷市场失灵”的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了小额贷款的还款率。不仅帮助了50%以上的借款人成功摆脱了贫困,也保证了银行超过98%的总体还款率。这是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的成功经验。而印度小额信贷授信方式主要有自助连锁方式和连带责任方式。自助连锁方式是通过建立自助小组来实现的,自助小组一般由15~20人组成,组员无力偿还银行贷款时,依靠小组内部融资方式来解决。自助小组内部的融资资金来源,是依靠内部强制性小额储蓄形成的。小组的成员依据小组的规模大小来决定每个月储蓄额为多少。一般每人每月20~100卢比不等。因此,银行根据小组的储蓄情况对其进行信用评级而给予授信。连带责任方式是通过建立联合负债小组来实现的。联合负债小组一般由4~5人组成,每个人都对组员的银行债务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四)业务形式创新有效降低了小额信贷的风险
采取整贷零还措施,农户可根据生产状况按月、按季还款,减轻了农户一次性还款压力,确保了贷款及时返还。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的此项措施简便易行。商业金融机构与邮政机构联合,利用后者广泛分布的经营网点作为“代理银行”来延伸农村的金融服务,将接受信贷申请、存取款、发票支付等业务外包,既节省了直接在农村地区开展小额业务的高成本,又扩展了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覆盖面,这又是赞比亚商业金融机构的创新。花旗银行在全球开展小额信贷业务时开展了类似“代理银行”的“间接进入”的业务,由商业银行与当地小额信贷机构合作,由后者负责向零散客户提供贷款,商业银行投资并承担所有信贷风险,并向小额信贷机构支付服务费用,这种委托方式发挥了双方的优势,降低了商业银行小额信贷的高成本。
(五)银保合作大力推进了小额信贷的发展
赞比亚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与保险机构联合创新出一些适合小农户的金融产品,如“Zyonse金融产品组合”,该产品由商业银行提供信贷融资,由保险公司提供保险,包括财产保险、生产信贷和抵押担保。农户要获得银行贷款只需存入一些款项作为保险金(也是存款),并以他们的生产地库存收据作为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小额贷款得到了保险公司的担保,提高了银行对农户的贷款发放率,既支持了农业生产又分散了信贷风险,促进了小额信贷的发展。
二、我国小额信贷市场发展的调整策略
(一)宏观调整策略
1.调整小额信贷发展的思路
小额信贷的作用就是为了向贫困家庭提供非常小的贷款以帮助他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或扩大他们现有的小生意。以贫困或中低收入群体为特定目标客户,并提供适合特定目标阶层客户的金融产品服务,它不仅区别于正常的信贷业务,也是和国家的扶贫项目有本质不同。从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小额信贷的任务不是完全的扶贫,对于没有持续收入能力的客户,不能列为小额信贷的对象。收入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贫困农户最大的需求是温饱的生活。这部分农户,文化水平不高,不会有投资意愿,基本上没有经营小生意的需求,即便给予他们相应的信贷款项,也会因其没有可以获得可持续收入的基础和资源而无力偿还。所以,小额信贷不能承担所有改变农村低收入群体的责任,收入极低的农户应该通过国家的转移支付等其他手段来负担。小额信贷的设计原则来看,不能过于顾忌金融机构的信贷盲区,而必须保证盈利原则得以实现。要瞄准愿意从事小生意的农户进行农产业生产,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在提高其收入改变其生存状况的同时促进小额信贷市场持续发展。
2.调整小额信贷利率
农村小额信贷的关键问题主要在于政府的利率管制,支持农村小额信贷的主力金融机构——农信社被迫采取不能覆盖其成本的低利率开展业务。这样的利率设置,不仅没有使小额信贷真正的发挥其初期设计的目的,也阻碍了农村小额信贷市场的健康持久发展。纵观其他国家小额信贷的成功经验,合适的利率是小额信贷健康发展的关键。政府应考虑适当调整小额信贷利率,使农信社等金融机构的长期盈利得到保证。这样,一方面激发其开展业务的积极性,消除信贷操作中的寻租现象,使小额信贷业务得以顺利开展;另一方面结合其他辅助的金融服务,可以刺激贷款者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升资金增值程度,降低信贷违约率。
3.培育信贷机构,引入竞争机制
从国际小额信贷市场发展的经验来看,非政府的小额信贷机构的出现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孔荣的小额信贷模型中也分析到,中国目前微型金融机构和非政府机构数量大大低于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利率管制,农信社可以不断获得政府的支持采取低利率,挤压了非政府金融机构的市场空间,使其丧失了生存发展的土壤。同时,小额信贷没有完全市场化,这些机构没有政府的补贴和支持,单纯的靠自身发展,也很难有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微型金融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在一切以大银行为金融枢纽的欠发达金融市场中,想获得大众的信任,与众多国有银行和农信社的争夺客户也并非易事。所以小额信贷的健康持久发展需要培育众多的非政府组织和微型金融机构,学习亚洲其他国家,建立复合型的微型金融机构体系,比如乡村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民合作组织等等。同时,政府也要对这些组织和金融机构提供充分的支持,鼓励农民在这些机构办理金融业务,为其扩展市场空间,培育这些机构生存的优厚环境。与此同时,也需要加速小额信贷市场化进程,只有充分地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引入竞争机制,让各种信贷主体提高经营效率,才能规范小额信贷市场,使小额信贷成为推动农村经济腾飞的强大动力。
4.扩大小额信贷资金来源,保证供给
应该鼓励农民多在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办理存款业务,把存款数量作为小额信贷发放数额的一个标准,形成农村资金用在农村小额信贷的良性循环,保证小额信贷充足的资金供应,有效减少农户违约几率。在充分吸收存款的基础上,也应发展其他的资金来源渠道。一是在提高利率使小额信贷成为盈利项目的基础上,让非政府组织和微型金融机构以股份制的形式组织起来,使小额信贷成为社会资金投资的一个好项目,充分吸纳民间闲散资金入股。也可以将一部分实力雄厚的小额信贷机构捆绑上市,让其成为一个公众的可以投资的优良资产。二是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将优良的小额信贷资产在金融市场出售,吸引金融机构和投资公司购买。通过以上的策略不仅可以让社会公众充分重视小额信贷项目,发动社会各界支持农村金融发展,也可以拓宽小额信贷机构的资金渠道。同时,也能有效地将小额信贷风险分散出去,减少小额信贷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促进其健康发展。
5.出台小额信贷法律,确立小额信贷标准
没有独立的小额信贷法律,就没有小额信贷业务的标准,小额信贷业务的监督管理也就缺乏相应的尺度。没有法律的支持,小额信贷业务中好的做法也不能
得到有力的支持。小额信贷业务与普通的商业银行有着本质区别,比如两者的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不同,项目开展目的不同,经营成本和信息搜索成本都要高于普通的商业贷款,两者收益也相应有所区别。政府应区别对待小额信贷与普通商业贷款,出台独立的《小额信贷法》,把小额信贷当作一个长期项目来运作。用法律的方式将其开展的目的和形式、利率实施办法、贷款与还款的条款等等确定下来,确立小额信贷市场健康持久发展的,使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二)微观调整策略
1.合理设置机构及网点,为小额信贷发展提供硬件基础
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可借鉴印度尼西亚的人民银行的设置方式,分层设置内部机构,第一层,在各级分支行设置小额信贷业务部,统一银行所在区域的小额信贷业务,保持业务一致性和地区协调性,负责农业贷款项目调查和贷后管理,第二层以新建或合作方式增加基层网点,并将原有乡镇网点打造成专门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的经营主体和利润中心,建立相应的农业客户准入、风险防范、贷款管理、客户维护等相关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提高涉农贷款经营层次和夯实软硬件基础。
2.创新抵押和担保方式,为小额信贷发展提供安全保证
小额信贷金融机构应在新的政策背景下创新抵押和担保方式,积极破解缺乏抵押和担保而形成的农民贷款难问题。在抵押方面,将农户的林权、土地使用权、农村养老保险证和农业企业无形资产、信用证、定购单等作为担保物,纳入小额信贷抵押范围;在担保方面,农业银行应开展联保贷款业务,让经济收入水平相似的农户组成联保小组,用“连坐”的方式加强农户间的相互监督与制约,有效降低小额信贷风险,也可采取“农业企业+农户”或“农业企业+联保小组”的担保模式,由收购、加工农产品的企业与农户或联保小组共同负担农户的还款责任,防止信贷违约;或者由农村地区公务员为农户提供担保,以其稳定收入作为小额信贷的一种安全保证。
3.创新业务形式,为小额信贷发展提供动力
农业银行可以采取灵活的还款方式,设计按季还款、分期还款产品,减小农户一次性还款压力,降低信贷违约风险;在信贷产品上,开发适合农村需要的信贷品种。适时推出“打工经济贷款、农业综合配套贷款、涉农担保贷款、农民消费贷款”等品种;此外,农业银行可依据孟加拉格莱珉银行、花旗银行低成本开展小额信贷业务方法,与基层农村合作组织合作,由其代理接受信贷申请、信贷资格初审、农户信用调查等业务,或者发挥其资金优势适度开展批发业务,甄别小额信贷机构,明确界定合作双方的利益和责任关系,按照商业原则向信用社和小额信贷公司提供资金批发业务,形成市场细分中的合作格局,借助小额信贷公司掌握的农户信息,有效解决小额信贷信息不对称问题和降低小额信贷的成本。
4.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为小额信贷发展提供外部保险
农业银行可以借鉴赞比亚商业性金融机构与保险公司合作的方法,积极与保险机构合作设计出多元化的农业保险、农业信贷保险,为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提供充分的外部保险。如农户在申请贷款时,向保险公司提出贷款保险申请,保险公司经调查分析决定受理并经银行同意后,农户、保险公司、农业银行三方分别签订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合同,构成贷款保险合同体系,农户、银行分别向保险公司交纳保险费,银行向农户发放贷款;若贷款到期农户不能偿还本息,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从而有效解决金融机构放贷的后顾之忧,提充分的外部保险。
第二篇: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当前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发展问题(模版)
自七十年代孟加拉乡村银行创建了小额贷款的模式以来,对贫困人口提供小额贷款已经成为各国扶贫工作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全世界有上亿人受益于小额贷款运动。很多国家都创造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但同时也有不少失败的教训。
近年来,在人民银行的大力推动下,农村信用合作社系统正在开展大规模小额信用贷款的工作。以试点单位江西婺源县为例,在仅一年时间内就对所有农户进行了信用评级并发放了近6万户贷款证。其中4万户拿到了贷款,占持证农户的70%。到今年6月底,江西婺源县小额信贷发放总额已达2亿2千万人民币。其规模与发放速度是国内任何其它的小额贷款试点不可比拟的。这充分显示了国内金融机构直接参与小额贷款的效力。虽然以一般农民为主要工作对象的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与国际通行的以贫困户为主的小额贷款有很多差别,国际经验与教训对我国进一步大规模开展农村小额信贷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
中国应吸收那些成功经验
合理的贷款利率
首先,要让参与小额信贷的金融机构能赢利,这是这些金融机构愿意扩大并能持续提供小额信贷的根本保证。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逐渐深入,银行商业化的程度提高,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如果农村信用社在小额信贷项目中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又得不到有关部门的补助,那么目前开展得轰轰烈烈的小额信贷工作就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更大规模地深入发展下去。
世界上不少小额贷款项目半途而废的原因归根到底都是因为亏损,特别是由国际组织,国外资金所资助的小额贷款项目,往往是国际组织撤出之日,就是小额贷款活动的完结之时。这与这些项目长期依靠国际上资金补助不无关系。
要使参与小额贷款的金融机构能赚钱,国际经验证明,最关键的是利率的高低。小额信贷与银行一般贷款的操作程序不同,有额度小成本高的特点。有较高的存贷差才能弥补操作成本。不能用一般银行对工商业,甚至较大的农业项目的利率水平来套小额信贷的利率。在国际上成功小额贷款的存贷差要高达8%-15%左右。在中国,由于不需要建立新的金融组织来发放小额信贷,加之贷款的方式也较国外简便,因此成本可能比国外同类贷款低一些,但可能也需要5%-7%左右的利差。在目前农村信用社资金成本在3.5%左右的情况下,贷款利率在8%-10%左右才能使项目自负赢亏。当然各地的情况有所不同,应测算后确定赢亏平衡点,再加上正常利润来算出小额信贷的合理利率水平来。
这里似乎有一个悖论,一方面开展小额信贷的目的在于支持农业帮助弱势群体,一方面又要收高利率,这里是否有矛盾。首先,我们应该指出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是商业贷款,并不是政府的扶贫款,不亏损经营,是最起码的商业要求。第二,国内外各种调查都几乎一致地显示,对于农民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能否借到钱,利率稍高一些是完全可以承受的。以3000元的小额信贷为例,高一个百分点的利率,借款者一年要多付出利息30元。这一个百分点对借款者来说不算什么,但对农村信用社来说都是愿不愿意大规模开展小额信贷的关键所在。最后,由小额信贷利率造成的负担与对农民所加的税费负担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税费对农民来说是强制性的,是没有回报的。然而,对贷款来说农民有选择的权力。他可以贷也可以不贷。尽管贷款要付利息,但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当农民认为利息太高,不划算,他们可以不借。
关于小额信贷的利率问题,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课题。各国政府都十分关心农民贷款,特别是扶贫贷款的问题。经过了多年的实践,人们也慢慢地领悟出合理利率对小额贷款可持续性的重要性。到目前为止,除了个别国家之外,几乎所有的亚洲国家都已经放开了小额贷款的利率限制。由执行小额贷款的机构来决定利率水平。
制定一个较合理的利率水平对农村信用社开展的小额信贷来说还有着特殊的意义。中国农村对小额信贷的需求很大。从试点地区所揭示出来的趋势来看,当小额信贷比较成熟,群众与信用社的积极性都充分发挥起来,信用观念也建立起来后,有60%-70%的农民都会有小额信贷的需求。如果经若干年后户均贷款达到5000元左右,那么一个成熟的中国小额信贷市场的极限就可能达到3500亿-5000亿人民币。如此大规模的贷款完全靠农村信用社的现行的吸储方法与能力显然不行。而增加农村信用社的吸储的竞争性或间接地通过其它金融机构的拆借(例如把邮政储蓄从农村吸取的存款返回到农村)都需要农信社有一定的付息能力。这只有通过较高的贷款利率才能做到。
加强培训
各国成功的小额信贷经验表明,对农民借贷者的培训是小额信贷成功的又一关键所在。农民为市场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对迅速变化着的市场反应不够灵敏。对适用技术的了解不够。因此,国际上开展的小额贷款项目都要对贷款户进行大规模培训。提高他们对市场,新技术以及运用贷款的能力。为此,国际小额贷款项目均要拿出一大笔培训资金来。
我国农民同样也极待培训。他们不但需要了解新的技术,特别是要学会如何应对市场的需求来不断调整自己的种植、养殖项目以及生产方式。有了较好的培训,就能大大提高投资项目的成功率,也能减少小额贷款的风险。
在目前的机构设置中,我国农村信用社不具备对农户大规模培训的能力。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的介入。把农村的技术工作者及有关部门发动起来,配合小额信贷项目,不断地给农民以培训,向他们提供市场信息。有关部门应该从财政中拨出专项资金来加强对参与小额信贷的农民进行培训。
小额信贷的大规模开展需要国家的扶助
小额信贷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它是一种利用金融与市场的手段来帮助广大农民增加收支的一个极好办法。然而农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农民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农业又不是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所在。农村问题的解决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仅靠小额信贷本身,靠农村信用社并不能完全解决三农问题。换句话说,国家有必要也有责任来帮助农村信用社克服各种障碍与不足。这些帮助不仅是政策上的,可能还需要资金上与行政上的帮助。如果没有这些帮助,从纯商业的角度出发,金融机构可能并不愿意参与和扩大小额信贷工作。这样急需资金的农民就失去了机会,同时也加重了政府的负担。首先要解决的是信贷资金的问题。如前所述,在农村信用社吸储能力不足,而贷款需求较大时,应通过中央银行扩大再贷款的方式,或通过市场机制从邮政储蓄中拆借。金融系统每年从农村抽调巨额资金的现象应通过合理的方式逐渐扭转过来。
国家还可以通过减少税费来帮助小额信贷。小额信贷的高成本问题可以一方面用适度提高利率加以缓解,另一方面通过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对小额信贷给予减免营业税与所得税,来减少农村信用社的操作成本。
国家还可以承担一部分对农民的培训费用。这可以与地方的科技推广,农田水利建设、环保以及企业的市场开发等项目结合起来。
最后,小额信贷主要是为种植、养殖业服务的。而这些行业受天气、市场的影响很大。除小额信贷机构本身要建立风险储备金之外,国家可以从每年的救灾款中拿出一部分来建立小额信贷的保险基金,减少信用社在小额信贷上的风险。
中国应吸收国外小额贷款的哪些失败教训
在国外小额贷款也不乏失败的教训。各国政府每年为小额贷款提供大量的资金,但真正成功的并不多。那么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我们应该吸取国外哪些失败的教训呢?
首先要防止政府部门对小额贷款过度干预。政府行为对农村信用的最大破坏莫过于对农业贷款的减免措施。这些出于良好愿望来帮助农民的贷款减免极大地破坏了农村的信用。往往要多年的时间才能烣复老百姓的信用观念。地方政府部门还可能在推行小额贷款过程中过多地干涉了银行机构在挑选贷款户,确定投资方向,投资项目的权力。这往往会造成项目的失败。
在我国推行的农村小额信贷中,地方政府与党组织起到了关键的支持与推动作用。实践证明如没有这些支持,靠农信社本身是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大规模推广农户信用评定,以及小额贷款的发放与回收的。
然而,我们也应该注意防止一些基层干部对小额信贷的过渡干涉。例如,一些干部强迫借了小额信贷的农民去投资他们所推行的项目。甚至还有一些地方要求农民用借款来上交税费与提留。这些都会增加小额信贷的风险。在宏观上,中央银行也要对小额信贷的发放与操作严格监管以防止这些问题大面积出现。
总之,经过了多年的试点证实,针对广大农民的由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小额信贷是扶助农业同时也帮助农民弱势群体的极好方法。在合理的利率水平和税费水平下,它可以达到农民与农村信用社双赢的局面。与其他的金融工具相比,它是一种能使大部分农民受益,特别是中低收入农民受益的一种好形式。但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对小额信贷的大规模开展,有关部门要给予从政策上到物质上的支持。否则,在农村信用社逐渐商业化的过程中,趋利避险的商业运作原则会使信用社不愿意扩大,甚至逐渐退出这一领域的工作。
第三篇:浅论我国农村小额信贷
浅论我国农村小额信贷
一、农村小额信贷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始于1993 年,即中国社科院在河北易县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实施的小额信贷扶贫实验。从1994 年至1996 年是小额信贷在我国正式发展的第一阶段,即推行试点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小额信贷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国际捐助,没有政府资金的介入,并以半官方和民间机构为运作主体,目的是探求孟加拉乡村银行小额信贷模式在我国的可行性。从1996 年10 月到2000年为小额信贷的发展的扩展阶段。这一阶段国家财政资金和扶贫贴息资金被引入小额信贷运作中。国家开始在较大范围内推广政府主导型小额信贷项目,国家从资金、人力、组织等方面给与小额信贷项目支持和推动。第三个阶段是全面推广阶段(2000年至今)。主要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大力开展小额信贷的阶段。它是以农村信用社存款和中央银行再贷款为资金来源,在地方政府的配合下,开展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2006 年底,银行业监督委员会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2007 年初,银监会批准设立乡村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截止2008 年年底,己经有数百个小额贷款试点在中国大陆展开。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小额信贷扶贫项目不断扩展,小额信贷规模不断扩大,受益人口不断增多。
二、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单一。首先,贷款额度与农民的需求不协调,农村资金需求仍无法得到有效满足。从宏观层面来看,农户的信贷能力具有鲜明的层次性特征,不同的需求需要不同的金融组织和不同形式的金融供给来满足。尽管目前农信社对农户的支持力度很大,但由于信贷资金总量有限,农户的资金需求额也越来越大,因而,日益扩大的信贷资金需求与有限的信贷资金供给之间的矛盾
2.小额信贷面临较大的风险。在思想意识上,部分农民文化层次较低,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信用观念不强。在操作上,信用贷款是农户凭此借款的法律凭证,许多农户在实际操作中未意识到其背后的法律责任,存在转借、冒名的问题。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涉及面广,手续简便,在发放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借名、冒名贷款,给信用社资产带来风险。在收贷方面,小额信用贷款主要用于农业生产。中国每年约有13 亿公顷农作物受灾,但灾害损失目前仍然主要依靠两种方式进行灾害救助,即由民政部门实施的政府农业灾害救济以及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商业方式推进的农业保险。从实际情况看,这种补偿性质的灾害救济,受到国家财力限制补偿不足也不适应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对农业保险的要求。由于当前农业受自然气候因素、市场因素等的影响,加上分散和小的农户一般都没有投保,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此外,由于农户资金积累不多,抗风险能力较弱,所以造成大量信贷资金逾期、沉淀或呆滞,大量贷款无法收回,挫伤了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的积极性。
3农村金融资源稀少是小额贷款违规使用的内在原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广大农民越来越多地参与市场竞争,迫切需
要资金支持,当前服务农村经济的功能存在缺陷,设在农村的邮政储蓄机构只吸收存款,而不发放贷款,大量分流了农村资金。因此,直接为农民服务的金融机构实际上只有农村信用合作社一家,但农村信用合作社不能广泛吸收更多社会闲置资金。一方面是农户强烈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是农村资金的大量流失,农村的资金缺口很大,形成了求大于供的局面,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4.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不严导致贷前评估不实和贷后管理不严。农村信用社虽然建立了相关的贷款管理方面的制度,但部分制度本身存在缺陷,如农信社主任担任贷款审查小组组长,形成了主任一人说了算的局面。部分联社每年组织的信贷大检查不到位,只注重对贷款手续的审查,而不注重到农户进行逐一核对,使违规问题长期隐藏。
5.相关金融政策与法律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的小额信贷根据放贷主体可分为三类。一是以国际资助为资金来源,以民间或半官半民间组织为运作机构的小额信贷试验项目。此类项目主要矛盾是长期发展的合法性问题没有解决。目前,这类机构由于利用的是非政府资金进行扶贫活动,一般不吸收社会存款,如果作为长期生存和推广发展的金融活动,那么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稳定其运作规程,使之规范化,才能有利于农村金融稳定的发展。二是以国家财政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为资金来源,以政府机构和金融机构为运作机构的政策性小额贷款扶贫项目。此类项目可称之为“政府主导型项目,它的基本目标是实现政府的扶贫攻坚任务,但其在确立项目和机构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尚未得到重视,且在体制和管理制度上存在着弊端,加之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两者的责任和权利关系不清楚或信息不对称,也造成了金融监管的困难。三是以农村信用社存款和央行再贷款为资金来源,以农信社为运作机构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社贷款。
三、进一步发展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建议
1.增强农户信用评级科学性和透明度。成立由政府部门、乡村干部、农村信用社等多方参与的信用等级评定机构,制定可行的实施程序、评定标准。按农户的信用状况、经营能力、家庭状况等评定多个农户信用等级标准。在资信等级评定过程中,杜绝各种违章贷款、人情贷款、以贷谋私等行为的发生。针对评定的农户信用等级,制定不同的信用贷款限额和优惠政策,满足农户的贷款需求。要扶持和推动信用农户、信用企业健康成长,使他们认识到诚信是无形资产,效益靠信誉实现,要像经营其他资产一样致力于培植自己的信用,并使其保值增值。同时,要依法严惩失信行为,提高失信成本,在全社会形成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罚的良好氛围。
2.强化内控制度落实的督查力度。农村信用社要落实信贷人员对贷款的发放、管理和收回的责任目标,确保农户小额信贷既要有足够的信贷总量和授盖面,又要有较高的质量和回收率。要建立完善的贷后监督机制,加强贷后跟踪检查,对贷款资金的投向、效果及时记录。对出借、转让信用证的贷款户要立即收回信用证,对挤占、挪用信贷资金的要取消贷款资格。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农村信用社县联社稽核部门的作用,建立定期和不定期检查、通报和经济处罚制度。
3.推行客户经理考核制,控制贷后风险。一是明确目标,严格考核,奖惩挂钩。客户经理应负责对正常贷款的管理和新贷款的营销,具体做到按月或按季收息,贷款到期利随本清,换据比例不得超过50%等指标加以控制,以此督促到期贷款的偿还。建立信用社贷款管理机制要对贷款损失率、贷款到期收回率、收
息率进行考核,个人报酬与其挂钩,如造成资金损失,没收其风险金。二是严把信贷投放关和道德风险关。要在投放初期就严格贷款程序,为使到期贷款按时偿还,不被长期占用,要大力推行抵押、质押贷款,尽可能减少担保和信用放款。
4.完善风险转移机制,提高信用社放贷的可预测行。由于农业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范围广,造成损失大。同时,农业经营是在广阔的地域上进行,农业(特别是农作物)保险的费用大,损失率高,费率也高,而农业保险的消费者又是低收入,保险意识淡薄,经济承受能力较弱的农民。因此,农业保险的商业化难度大,必须依靠政府介入,可以考虑筹建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将商业性保险机构同政策性保险业务分开,这样虽然有利于提高政策性保险业务的针对性和广泛性,有利于农业保险作用的发挥,但业务的单一会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的持续性经营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可选择通过给予税收优惠和利用保险市场准入资源,鼓励现有多种保险机构开办农业保险,并对参加种养业保险的农户直接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走政策性保险和商业性保险相结合的路子。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对三农问题的解决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尽快地推进一系列的改不仅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而且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对提振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四篇:农村小额信贷
一、农村金融环境分析以及其存在的缺陷
我国农业是弱势产业,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科技含量总体偏低,决定了农业金融具有交易成本高、风险大、回报率低的特点。虽然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收入,但是农村经济基础依然薄弱,发展缓慢和城乡差别扩大趋势依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变,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日渐萎缩,一些在县城设立的银行分支机构为了追求利润,纷纷把视角从农村转移到大中型城市,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正规农村金融信用社垄断经营,地下非正规金融活跃失控的局面产生。大量农村资金的“非农化”使饱受资金困扰的“三农”资金缺口更大,进一步加剧了农村资金供求关系的失衡使农村资金供应雪上加霜。农村资金外溢,不仅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村金融机构的长远发展也是极其不利的,也给农村金融运行的整体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因为没有充足的资金作保障的情况下形成的金融生态环境不可能支撑当地金融的正常发展。
尽管目前黄冈市已初步形成了政策性的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并存的农村金融基本框架,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有一定提高。但是农村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其整体服务功能还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建立新农村的需要。其缺陷主要表现在:
(一)、金融网店覆盖不足,机构竞争不充分,由于不同的原因,近年来四大国有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的网点都比较少,造成了农村金融服务网点整体数量相对较少,无法有效覆盖农村的每个乡镇,甚至在部分地区出现了金融服务空白。
(二)服务层次和水平低。
目前,农村银行业金融服务网点业务品种还仅限于对公结算、居民储蓄以及银行卡业务,贷款业务也只开办了商户联保、个人小额贷款等小额信贷业务、个人存单质押业务,部分代收代付、代理保险、国债销售等中间业务,业务品种相对较少。金融产品少、金融服务方式单
一、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低下的情况,已严重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农业保险难以适应农业的快速发展
在1994年农业保险市场化后,由于农业保险固有的赔付率高、回报率低等问题,使得商业保险公司纷纷对农业保险业务采取限制规模的措施以控制亏损,呈现出保费收入逐年大幅下降、险种逐渐减少、机构萎缩、承保深度不断降低的局面。农业保险的缺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融机构对农业、农村企业的风险评估,成为“惜贷”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不仅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紧张的状况,而且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增长的进程。
(四)、农村贷款需求日益增大,可用于农业贷款的总量严重不足。
商业可持续性经营的原则使得农村金融机构不可能把全部资金都投向农村。农村地区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身份是双重的,不仅要为农村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也要考虑自身的商业可持续经营。因此,这就产生了一个如何在两者之间平衡的问题。从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以及小额贷款公司实际运行的情况看,这些机构在农村的信贷投入比例非常低,而在城市工业领域投入较多。出现这种情况也无可厚非,因为只有实现了商业可持续性,保住了生存,才能谈支农问题,这是前提。表现最为突出的莫过于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在现行的政策框架下,小额贷款公司只贷不存,资金来源狭窄,且多为自筹资金,要让它把仅有的资金投向三农是不现实的,这是由农业的弱质性以及贷款收益率、回收期限等多个因素综合决定的。因此,要实现支农与商业可持续之间的良好、稳定平衡,最可行的一个办法就是在其内部成立一个专门服务三农的部门,并且对该部门采取独立核算、独立考核。
此外,如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数量有限、农村金融贷款经营机制僵化和农村金融信贷管理能力弱等等,使农村金融缺乏良性循环的基础,这些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发展。
二、行为模式中的缺陷
(一)、农户担保体系不健全,农户贷款担保难制约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发展。
目前,农户小额贷款的担保形式主要有“公司+农户”、“联户担保”、住房抵押、个人保证等。然而这些担保形式在实际运作中存在许多难题,使农户可望而不可及。“公司+农户”的形式要求贷款户必须是公司的下属体。而目前许多农户都是个体经营,特别是纯农业的农户都是独户独体,不可能加入公司,而公司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出面为那一个农户作担保,这种形式使许多农户根本无法入门。“联户担保”的形式,银行要求很严,农户必须联合寻找三户以上有担保实力的担保体,由于农户经营的特殊性,往往很难寻找这种既有实力又相互信任的联保体,因此具体操作难度很大。“住房抵押”的形式虽然很方便,但农户在农村住房无土地证,村住宅不能作为担保体,虽然目前有些地方政府已经推行农村住宅可抵押担保,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一系列的问题尚待解决,就目前而言农村住房抵押对农户来说仍是一句空话。个人保证的形式,银行要求很高,担保人必须是公务员或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企业主。这些担保人在实际操作中农户很难找,一般的人根本不可能为农户作担保。因此,个人保证的形式对农户来说也是望尘莫及。由此,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担保难成了制约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发展的一大瓶径。
(二)、农户的分散经营和高风险性,农户小额贷款投向选择难制约了农户小额贷款的业务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主要对象是农户,而目前农户的分散经营方式,使得面向农户的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琐碎而复杂,农户小额贷款每户一般贷款余额是5万元,而5万元对经济发达地区来说数额相对较小,根本派不了用场,上不了项目,因此,产生的效益也较少。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的市场风险也不断加大。目前,农业生产经营者面临的主要风险有:小生产不适应大市场、数量农业部适应买房市场和种植业产品高成本且竞争力不强,一级政府缺乏控制农业风险的政策体系等。因此,农业作为一项弱质产业,受自然灾害风险、市场风险等因素的影响,加大了投资农业收益的不确定性,很大程度上抑制农村小额贷款的有效投入。给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拓展带来了难度。由于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风险相对较高,加之农户经营形式多种多样,从客观上讲,农行发放的农户小额贷款风险也相对较高,由此影响农行向农户发放农户小额贷款的积极性。由于缺乏相应的风险分散机制,农行在发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过程中将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如果没有政府引导或者其它组织协调和农户的融资关系,农行的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发展将因风险问题而受到制约。
(三)、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缺乏,信息传递不畅,贷款对象确定难制约了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发展。
多年来农行对农户贷款业务基本上停办,因此一些农户对农行开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缺乏信心,由此造成双方缺乏了解,除了抵押物不足,主要原因是两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管理半径过长,而目前农行只有通过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了解农户的信息,农村专业合作社又还只是起步阶段,农户的组织化程度还相当低,加上农行在乡镇一级的机构仅限于大的集镇,对于分散或边缘山区的农户普遍缺乏了解,信息不灵,由此造成农户小额贷款的客户对象情况不了解,贷款农户对象选择难,这就严重制约了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发展。
(四)、农村信用工程创建缓慢影响小额农贷的发放工作。
由于部分乡村集体经济收入有限,属空壳村,村集体经济组织形成的不良贷款较多,少数地方政府、司法部门打击恶意逃废债的力度不足,无法满足信用村镇的评定标准。另外,农村信用社贷款以农业为主,农民生产主要以传统的粮食、烟叶、食用菌生产为主,受自然气候影响较大,沉淀的贷款较多。个别信用社存在畏难情绪,没有积极主动地向当地政府汇报和银子支持,加上认为小额信贷量小、笔数多、成本高,不愿意积极参与。
(五)、农行机构客户经理超负荷运转,业务开展难影响了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快速发展。
农户小额贷款具有点多、面广、额小、业务量大的特点,而目前基层行又没有专职的农户小额贷款客户经理,这对于工作量大的农户小额贷款业务来说,管理很难到位,加上基层行客户经理紧缺,且要承担公司业务、法人客户、个体经营户的贷款管理和中间业务、银行产品营销等,仅维持现有业务量都很困难,不可能抽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到农户小额贷款业务上,由此,影响了对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拓展。
(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方式亟须创新。
小额农贷以额小、灵活、简便深受众多农户的青睐。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农村资金供求呈现出金额大、期限长、利率要求低的特点,目前,不少地区的小额农户贷款已与农户需求不相适应,亟须突破诸多瓶颈制约:①、贷款额度和贷款期限不尽合理,一定程度限制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发展;②、贷款的风险性较高。农业属于高风险、微利行业,小额农户贷款担保机制缺失。同时,小额信用贷款主要依赖借款人的信用作保证,个别农户信用意识淡薄,存在逃债、赖债行为,导致风险不断积累。③、贷款管理难到位。农信社信贷人员偏少,而小额信用贷款具有点多、面广、零星分散、工作量大的特点,致使贷后管理工作难到位。
(七)、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政府职能的经济管理职能的弱化使得农村小额贷款发展缓慢。
地方性农村小额贷款管理条例无法给予农村小额贷款发展有力的支持。农村小额贷款的外部监管仍处于“盲点”。缺乏一个综合性强、更有权威的监管部门在农村金市场活动进行监管。政府对小额贷款的发展缺乏更为经济有效的措施,甚至在一些地区个别地方政府的行为会对农村小额贷款产生某些负面效应,破坏农村的信用,违背市场规律,引导农民进行一些缺乏论证的结构调整,更有甚者利用小额贷款以谋私权等等。
第五篇:浅析农村小额信贷
浅析中部地区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
【摘要】小额信贷作为特定区域内面向融资弱势群体的一种小额信贷形式,是一项重要的扶贫措施。其从起源到现在虽然只经过了短短40多年的发展,却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地区融资难题,极大地促进了“三农”经济发展,为农民自己创业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已成为现阶段农村主要的金融需求之一。本文通过对中部地区一些省份现阶段小额信贷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了小额信贷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通过借鉴国外成功的小额信贷模式提出了个人的建议。
【关键词】中部地区 小额信贷 发展
各省份小额信贷发展状况
(一)湖北省
——以湖北宜城市粮油协会联保贷款为例
宜城市地处江汉中游,盛产粮棉油,有“吨粮田县市”之称。该市粮油市场广阔,粮食生产、购销、加工、储蓄等行业发展迅速,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2000年成立了宜城市粮油协会。粮油协会会员大部分为固定资产十几万的种田大户、养殖户和经销户,由于这些行业投入成本大,生产周期长,风险难控以及自身存在弱者性,而金融部门评审面广,要求高等原因,融资难已经成为了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2007年,银监部门、人民银行、信用联社和宜城市粮油协会一起研究确定了粮油行业协会会员联合担保贷款的信贷模式,为粮油经济的快速发展扫除了最大障碍。粮油行业协会联保模式主要是由粮油行业协会会员组成联合担保贷款小组, 共同出资设立风险担保金, 并相互承担连带责任。会员按照联保小组授信总额的25% 缴存保证金, 由协会收取后存入保证金专户, 然后会员即可获得贷款。该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较强, 同时实行连带担保补偿和保证金补偿。若借款会员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 则从保证金账户直接扣收, 保证金余额不足部分, 由协会补齐。该模式实行商业保险补偿。协会为借款会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财产保险, 并指定贷款组织为第一受益人。同时实行捐赠补偿。借款会员在遭遇不可抗拒风险损失时,由协会组织其他联保会员对其进行捐赠, 捐赠款项主要用于偿还贷款。
目前,虽然粮油行业协会联保模式经营情况良好,但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得不让人深思。首先,粮油行业协会资金来源主要是会员缴纳的保证金,这些保证金毕竟数额有限,如果存在几个会员同时提取较大数额贷款,并且还款周期较长,那么后来借款的会员资金来源就得不到保证。其次,粮油行业协会联保模式只能帮助其会员解决融资难题,难以惠及真正贫困而又需要资金创业致富的农民,体现不了小额信贷对弱势群体的扶贫作用。所以,只适合经济发展有较高水平的地方发展,推广面较为狭隘。
(二)湖南省
——以湖南湘潭联户担保为例
湖南省湘潭县盛产粮食,乡人有种粮、养猪的传统。在粮价特别是饲料粮上好原料——早稻谷价格比较低迷的情况下,只有通过饲养生猪转化,农民才能从“种田80亩,难以养家糊口”的困境中解脱出来。饲养生猪,需要建设猪圈、购置简单饲料加工设备,每饲养一头猪,还需要700-800元周转资金,而农民宅基地属于集体土地,房屋无法抵押,至于存单抵押,更是不可能。
为解决当地村民对资金的需求,2001年湘潭农信社迈出了农村小额信贷探索的第一步,通过资信评定确定了不同档次的无担保抵押贷款。贷款的基本程序是农户提出申请,再由村两委、信用联社联络员、信贷员共同作出信用评估,授予贷款证,然后才能从信用社拿到钱。并且农信社不同于传统银行“春放、秋收、冬不贷”的传统工作模式,存贷款业务一切以农事周期为核心,不同产业、不同贷款对象不同对待。经过逐步发展完善,农信社又探索出了农村联户担保贷款机制:三户以上农民自由组合,成立“联保贷款小组”,联保户推选的小组组长牵头,可共同申请每户最高上限为5万元的相互担保贷款。3户农民结成的“贷款担保圈”产生的信用,可以获得总额15万元的小额贷款。
经过此种创新湘潭县农信社在青竹村去年就投放400多万元贷款,去年全县这种贷款余额已经达到1.3亿元,依靠联户担保贷款很多农户都完成了脱贫致富的蜕变,联户担保模式取得了很大成功。
(三)山西省
——以山西临县扶贫基金会模式和山西平遥县小额信贷公司为例
1、山西临县扶贫基金会模式
山西临县扶贫基金会由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于1993年在山西湍水头镇龙水头村创立。该基金会的小额信贷是无抵押,无担保的。贷款形式以家庭为单位,每户最高只能贷五千,每笔贷款一般在几百元至一千元之间,最多不超过五千元,借款期限一般在6个月至1年,最长不超过2年。贷款利率根据人民银行基准利率,由茅于轼先生和各基金会会计协商决定上下浮动。基金会贷款采取家庭成员联合签字,共同贷款的方法来保证贷款的安全,一般要求夫妻双方同时在场共同签字,达不到夫妻双方签字要求的借款户,也可以由父母或兄妹联合签字,不需要他人担保或其他财产担保。贷款回收一般式贷款到期时,由基金会管理小组提前一周通知,一次性办理借款回收业务;不能一次性还清可分次还款,但不得超过两次。
2、山西省平遥县小额信贷公司模式
山西省平遥县素有经商传统,是历史上晋商崛起的摇篮。当地农产品加工业、养殖业、铸造业在省内外都占有重要地位,加上平遥农民创业热情高涨,产生了强劲的信贷市场需求。在此基础上,2005年山西省平遥县响应中国人民银行启动的第一批小额信贷试点活动,成立了全国首家小额信贷公司——日升隆小额贷款公司。
截至2008年底,日升隆小额贷款公司累计为2890户农户提供了16867,75万元贷款,本金和利息回收率在99%以上,公司整体运营良好。该公司成功最主要是借鉴国外小额贷款经验,探索本公司小额信贷发展的独特模式。在其发展模式中,坚持贷前调查,公司要求信贷员上门进行一对一服务;如果一个村子贷款农户较多,公司到村里办理手续,尽量方便村民。调查内容包括申请者资金及其来源、固定资产、负债、市场营销、生产管理、个人品行和个人健康等多种因素,而不是简单的要求担保抵押。这样,贷款风险充分化解于放贷之前,并且确定了农民与公司的贷款关系,有利于双方的可持续发展。
(四)河南省
——以河南省虞城县政担企银模式为例
河南省虞城县结合本地情况开展“政担企银”融资担保模式,该模式主要是政府注资成立担保公司+企业入股担保公司+股东企业内部联保+金融机构授信放贷的新型担保信贷模式。该模式很好的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担保不足的问题。该模式的特点:一是担保公司有政府作为依托,金融机构认同程度较高,银企合作意愿较强;二是企业入股,有利于担保公司实行公司化运作、商业化经营;三是公司不以赢利为目的,互助担保费用较少,企业融资成本低;四是贷款企业均为公司股东,可以促使企业审慎使用信贷资金,提高经营效益;五是担保公司在企业融资过程中承担着资金再分配作用,有助于强化担保公司的监督管理职能和企业之间的互助联保意思。同时,贷款拉开梯次,企业还款时间具有明显间隔,减少企业还款压力,有助防范信贷风险。具体做法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或民事行为能力的经营企业,经营稳定,有较好信誉,缴纳一定的资本金后即可申请成为公司股东。股东取得贷款必须有担保公司提供担保,担保基金由担保公司统一存入贷款金融机构。基金主要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是政府注资,一部分是企业入股。在自愿、互惠、互利、诚信的基础上3-5个公司股东又组成若干联保小组,互助担保小组按区域行业设置,金融机构按照各自的行业管理规定和企业资信状况,确定不同授信额度。
存在的共同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小额信贷农村政策性扶持制度较少,有效监管不力
小额信贷额小面广、管理成本高、收益低,决定了农村贷款必须具有一定的政策性质。但由于目前农业灾害补偿制度、农业信用保证保险制度以及农村政策性金融财政补偿机制等政策性扶持和保障制度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小额信贷的发展;而且目前我国对小额信贷业务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监管措施,多头管理,层级不明
(二)资金来源没有保障,无法满足农民对资金的强烈需求
根据国家关于小额信贷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小额信贷机构仍属于非政府的金融机构,无法取得合法地位,也就是只贷不存,不能吸收民间储蓄来扩展自己的业务,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小额信贷资金来源不足。目前,小额信贷机构资金主要来源于捐赠、股东注册资本和不超过2个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并且融资不超过总资产的50%等,这些都限制了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致使其无法满足农村农民日益增长的对资金的需求。
(三)管理水平与人员素质较低,贷款风险系数大
虽然小额信贷机构在很多地方已得到良好发展,但由于仍处于试点阶段,商业性小额信贷组织依然普遍缺乏风险管理人才,无法很好的把握宏观经济政策与市场变化;而又由于小额信贷的服务对象为农民这一特殊群体,很多农民自身素质不高,金融意识和信用观念不强,即使自身不需要资金也盲目积极争取贷款或者盲目虚构贷款用途骗取贷款改作他用;并且,农业、养殖业等不同于其他行业具有自身的弱质性,受自然灾害及生产环境影响较大,生产周期长,容易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所以自然风险、市场风险、道德风险等较大,风险难控。
(四)信用环境欠佳,影响农村小额信贷发展
遵纪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特别是对于小额信贷,信用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一直以来,整个社会信用环境体系不健全,违约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借贷者不守信用,欠款不还甚至逃脱债务,增大小额信贷公司经营风险;还有一些实行联保制度的小额信贷模式,也有由于农户之间相互存在不信任原因而无法连结以来共同担保责任共同创业致富;一些小额信贷公司更是因为信用担保因素无法及时为农户提供急需资金。信用已成为了影响小额信贷甚至整个农村金融发展的最大障碍,建立健全信用环境体系,对于建设农村经济对于和谐社会发展已是刻不容缓的必要之举。
(五)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农村小额信贷成功的关键原因之一。虽然我国早已经过了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的一系列改革,但是公司内部管理授权、职责划分、激励约束等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小额信贷机构尚缺乏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
国外的成功经验
(一)孟加拉高利率盈利模式
小额信贷的扶贫性质和商业化经营并不矛盾冲突。小额信贷机构实行较高的利率水平是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对于小额信贷机构而言,要覆盖其操作运行成本以及填补部分不良资产必须实行较高的利率水平;其次,从农户的角度看,农户无法得到低利率的贷款,只有较高利率才能使贷款真正到达比较贫困的农户手里,而且小额信贷机构的利率虽说较高但毕竟比高利贷低,更加有利于农民扩大生产,自主创业。就有关资料显示,孟加拉银行的贷款利息也要高于商业银行利率。其中,各营业所的资金是从总部借的,住房贷款一般是以4%的年利率借的,而以10%的利率发放给会员;创收性的贷款一般以12%年利率借得,而以20%的利率发放给会员。贷款期限一般是1年,每周必须还2%,年底连利息一并还清,来一年再借。由于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有更高的风险,因此,贷款的利息要高于商业银行利率。而且,乡村银行目前的股份中92%是由借款人持有,政府只持有8%的股份.乡村银行从商业资源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可借贷资金,对低成本资金的依赖也逐渐降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乡村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二)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模式
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模式主要是建立了完善的信贷体系。其在总行下设立省级办事处,并设乡村信贷业务部,负责整个小额信贷业务系统的监管、制定系统的政策和业务管理制度、协调该系统与其他银行相关部门的关系,构成较为完善的信贷体系。整个业务的开展是通过下设的320个分支支行、3600个乡村信贷业务部和400多家村级服务站构成的小额信贷体系来完成的,业务直接覆盖广大乡村,完善的信贷体系为农村小额信贷的成功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做到了可持续发展。
(三)赞比亚银保联合模式
赞比亚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与保险机构联合创新出一些适合小农户的金融产品,如“Zyonse金融产品组合”,该产品由商业银行提供信贷融资,由保险公司提供保险,包括财产保险、生产信贷和抵押担保。农户要获得银行贷款只需存入一些款项作为保险金,并以他们的生产地库存收据作为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小额贷款得到了保险公司的担保,提高了银行对农户的贷款发放率,既支持了农业生产又分散了信贷风险,促进了小额信贷的发展。
启示与个人建议
(一)完善国家法律法规,大力支持小额信贷发展
小额信贷作为支持贫困乡村地区发展的有益探索,在中国起步发展时间还短,经验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应与时俱进,出台相关支持且与小额信贷相匹配发展的法律法规,并逐步承认小额信贷农村金融的合法地位,大力支持小额信贷发展,并进行引导和规范,整顿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为“三农”经济发展创造一片天地。
(二)创新小额信贷经营方式,开辟资金多方面来源
在吸纳各方捐赠,个人注资,金融机构入股,政府补贴的同时,积极支持私人资本以入股方式参与农信社甚至小额信贷机构,鼓励民间资本投放农村资金互助组和农业保险机构,放宽最低比例。在资金能够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开辟资金来源多元化,为小额信贷的发展注入“血液”。
(三)全面提高小额信贷组织主体和借款农户素质
国际上不少成功的小额信贷机构都有专门的资金用于培养把握市场和技术的人才,而在我国许多小额信贷机构为融入当地农村和更好的获取借贷人信息,一般采用当地村民干部作为信贷员人选,这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其不足的一面。小额信贷业务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业务员的个人专业素质和知识水平,而村民信贷员明显比较不和这一条件;同时,农户作为借款人也需要了解新技术,学会如何应对市场不断调整自己的种植和养殖规模及生产方式,所以全面提高小额信贷双方素质,加强对二者的培训有其必要意义。
(四)探索新模式,分化小额信贷经营风险
根据赞比亚银保联合模式,从目前小额信贷的发展走势来看,化解小额信贷风险“小额信贷机构+保险公司”发掘农业信贷保险是其必然趋势。小额信贷机构可以和农户协商,由农户出资或者二者按一定比例共同出资购买商业农业保险,并确定小额信贷机构为第一收益人,这样可以在遇到自然灾害和人为造成贷款逾期不还或无力偿还时把小额信贷机构的经营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更加有利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减轻农户负担;开创分期还款,减小农户一次性还款压力。由于存在生产周期和还款期限不一致问题,很多农户所借贷款并不能用其本身项目收益偿还,容易造成风险违约。开创分期,分季还款方式,既能够帮助农户强化贷款早还的观念,也能够缓解农户一次结清的压力,防范小额信贷经营风险。
(五)建立农村信用体制,强化借贷者信用意识
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信用体系是各种借贷行为得以持续的根本,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加深人与人之间彼此信任的关系不仅有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也有利与双方合作共赢,防范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完善农村信用体系,既要制定维护社会信用的相关法律法,规范信用评级,也要宣扬模范信用形象,树立诚信为本的思想。
参考文献:
(1)湖北宜城粮油协会联保贷款破解农产品销售融资难题——杨希伟 郝同前 新华网(2)湖南省湘潭县信用联社“联户担保”解农民贷款难——黄明智 金融时报(3)民办小额信贷组织的运作与启示——武洪波
(4)山西省平遥县农村小额信贷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汪文 马小林 刘波 农民日报(5)从国外经验浅析河南农行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发展调整对策——刘晓光(6)中国农村小额贷款组织发展对策研究——高 雷 吴 茜(7)浅析小额信贷的制度环境——刘美
(8)农村金融创新中两种模式的成功经验及问题探讨——伊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