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员工离职看企业如何招聘
从员工离职看企业如何成功招聘
案例:他为何闪电离职
小李是一个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有着多家大型快速消费品企业的物流管理经验,而且业绩突出,在业内享有盛名。
A公司是一家2003年10月注册成立的快速消费品生产和销售企业。由于产品独特,一投入市场,便有大批定单蜂拥而至。2004年入夏以来,随着业务量的激增,物流运转不够顺畅,物流成本不断增加,效率大打折扣,一些经销商的不满情绪渐增。在这种情况下,公司迫切需要一位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此时,恰逢想换换工作环境和希望接受挑战的小李前来应聘,人力资源部经理久闻小李大名,见机会难得,直接上报总栽。总裁求贤若渴,亲自上阵面试,经过交谈发现小李确是自己梦寐以求的物流管理人才,于是当场拍板,让小李次日上班,担任物流部经理。但是,三个星期以后,小李突然辞职。经过多方面了解,人力资源部经理弄清了小李离职的原因:
(一)思想活跃、喜欢创新和挑战的小李与保守稳重的直接上级——生产副总多次因意见不统一而发生冲突;
(二)小李在A公司的物流部面对一群“素质不高”的同事,经常产生一种“曲高和寡”的孤独感;
(三)小李无法适应一个各项制度不健全、管理流程混乱的企业,认为在这样的企业,自己的能力无从施展。
案例分析
小李的闪电离职令人深思。究其原因,根源在于A公司的招聘失误。对这一失误的集中概括就是:公司只是急于聘到优秀的人才,而没有考虑要聘合适的人才以及怎样去聘合适的人才。具体表现在:
(一)从总体上说,失误在一个“急”字
A公司急于聘到能人,导致招聘过于仓促,企业与拟聘人才双方缺乏深入了解,只看到小李的物流管理能力,而没有考察其能力在本公司到底能发挥多少作用。任何人能力的发挥都是需要条件的,A公司至少没有考虑以下问题:小李习以为常的或者说小李能承受的工作环境和氛围本公司现在是否具备,小李能适应一个刚刚成立、尚在起步中的企业吗?从小李的角度来讲,他想换换工作环境和接受新的挑战,对A公司的实际情况缺乏深入了解,也没有考虑自己能否适应。
(二)招聘策略失误,人才与组织不匹配
这是造成小李闪电离职的最主要原因。A公司招聘策略上的失误集中反映在只关注人岗匹配,而没有考察人与组织的匹配问题。人岗匹配固然重要,但是对于处于初创期的A公司来说,人与组织的匹配问题更重要。而A公司不但没有在追求人与组织的高度匹配上下功夫,反而根本没有考虑这一问题。表现在:
1.没有考察个人与团队的融合程度。A公司的招聘没有考虑小李的风格是否与主管以及拟任职团队的特性相匹配。在A公司,小李的直接上级是一个保守稳重的人,而小李是一个喜欢挑战和思想活跃的人,二者的个性和行为风格迥异,所以双方配合发生冲突也在预料之中。另外,A公司物流部现有的工
作人员观念相对陈旧、素质不高,而刚刚上任的经理小李却是一个观念超前、能力优异的人,小李“曲高和寡”孤独感由此而生。
2.没有考察个人对企业现状的适应程度。小李业务能力强,业绩佳,但未必是A公司拟聘的最佳人选。因为小李的工作经历都是在大型快速消费品企业工作,相对来说,大型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流程比较成熟和完善,小李也因此而养成了一种工作习惯和行事作风,甚至是思考问题的方式。而A公司成立不久,各方面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还不规范,小李能否适应确是应该考虑的问题。
(三)招聘准备不足
表现在:
1.没有明确的选人标准。A公司急于招聘一个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而对于具体招聘一个什么样的物流管理人才却没有明确的定位。导致在招聘过程中只关注小李的能力和业绩,以至于仓促做出录用决策。
2.人才评价方法和工具缺失。在A公司的整个招聘过程中,各种判断和决策都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几乎是一种“跟着感觉走”的情况,缺乏科学依据。比如,没有对小李的个性特征做出评价,同时也没有对小李的胜任特征、适应能力、价值观念等做出科学的判断。
(四)招聘流程上失误
A公司没有考虑怎样合适地去聘人的问题。招聘流程上的失误为小李的离职埋下了伏笔。比如,在招聘小李的过程中,只有人力资源部经理和公司总裁面试,而真正的用人部门,也就是小李的直线上级——生产副总没有参加与招
聘,也没有征求他任何意见。这一关键人物在招聘过程中的缺失,是导致小李闪电离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实现成功招聘应注意的问题
小李离职事件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招聘的最大挑战不在于聘到人才,而在于聘到合适的人才,而且要合适地去招聘人才。具体而言,实现成功招聘应注意的问题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一)聘到合适的人
首先,制定合理的招聘策略。招聘策略应视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制定。一般来说,在企业发展初期,招聘策略应寻求与组织高度匹配的员工。因为处在这个时期的组织,特别强调凝聚力和协作精神。而个性、价值观和态度一致的员工更易形成凝聚力,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所以,成长期的企业在选聘人才的过程中,除了关注人岗匹配外,更应考察:(1)拟聘人员的风格是否与主管相匹配;(2)人才的个性特点是否与拟任职团队特性相匹配;(3)拟聘人员能否适应企业现状;(4)拟聘人员对企业文化的认可程度及其价值是否与企业匹配等。
其次,进行充分的招聘准备。这些准备包括:第一,要有明确的选人标准。企业在招聘之前,应根据实际情况如(公司的文化、拟任职团队的特性等)确定拟聘人员的胜任特征(Competency),比如,需要具备的技术知识、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以及个性特征等。甚至可以细化到学历、年龄、专业经验、业绩、性格气质、家庭情况、薪酬水平等。只有达到预定标准的应聘者才是合适的人才,才是企业积极招聘的对象。第二,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的有效运用。可以通过自传数据、人格测试、能力测试、兴趣测验、面谈及情境模拟等多种工具和手段对拟聘人才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来决定是否录用。合适的人才评价方法和工具可以为成功招聘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招聘者所做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确保企业招聘到真正合适的人才。
(二)合适地去聘人
首先,要讲究效率,避免盲目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在实际招聘过程中,必须让企业和应聘者彼此深入了解,在双方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和选择。其次,要制定合理的招聘流程,并按流程“分步走”,一步都不能少。在招聘过程中,必须由用人的负责人拍板定案,或者至少必须让用人部门负责人参与面试并发表意见,因为只有用人部门的负责人最了解本部门的实际情况,也只有他最清楚要聘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什么样的人才最能贯彻自己的工作思路、最合乎团队工作的氛围。总之,成功的招聘需要通过控制招聘过程,来达到良好的招聘绩效,从而避免在招聘过程中埋下人员离职的伏笔。
第二篇:从员工离职看企业如何招聘)
从员工离职看企业如何招聘
热度 2已有 36 次阅读 2011-8-10 17:12
李是一个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有着多家大型快速消费品企业的物流管理经验。而且业绩突出,在业内享有盛名。
A公司是一家2003年10月注册成立的快速消费品生产和销售企业。由于产品独特,一投入市场,便有大批定单蜂拥而至。2004年入夏以来,随着业务量的激增,物流运转不够顺畅,物流成本不断增加,效率大打折扣,一些经销商的不满情绪渐增。在这种情况下,公司迫切需要一位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此时,恰逢想换换工作环境和希望接受挑战的小李前来应聘,人力资源部经理久闻小李大名,见机会难得,直接上报总裁。总裁求贤若渴,亲自上阵面试,经过交谈发现小李确是自己梦寐以求的物流管理人才,于是当场拍板,让小李次日上班,担任物流部经理
人力资源部经理和总裁如释重负。但是,三个星期以后,二人都意外地收到小李的辞呈。经过多方面了解,人力资源部经理弄清了小李离职的原因:(一)思想活跃、喜欢创新和挑战的小李与保守稳重的直接上级——生产副总多次因意见不统一而发生冲突;(二)小李在A公司物流部面对一群“素质不高”的同事,经常产生一种“曲高和寡”的孤独感;(三)小李无法适应一个各项制度不健全、管理流程混乱的企业,认为在这样的企业,自己的能力无从施展小李的闪电离职令人深思。究其原因,根源在于A公司的招聘失误。对这一失误的集中概括就是:公司只是急于聘到优秀的人才,而没有考虑要聘合适的人才以及怎样去聘合适的人才
具体表现在:
(一)从总体上说,失误在一个“急”字
A公司急于聘到能人,导致招聘过于仓促,企业与拟聘人才双方缺乏深入了解。当公司一碰到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小李,人力资源部经理和总裁就犯了同一个错误:只看到小李的物流管理能力,而没有考察其能力在本公司到底能发挥多少作用。任何人能力的发挥都是需要条件的,A公司至少没有考虑以下问题:小李习以为常的或者说小李能承受的工作环境和氛围本公司现在是否具备,小李能适应一个刚刚成立、尚在起步中的企业吗?从小李的角度来讲,他想换换工作环境和接受新的挑战,对 A公司的实际情况缺乏深入了解,也没有考虑自己能否适应。
(二)招聘策略失误。人才与组织不匹配
这是造成小李闪电离职的最主要原因。A公司招聘策略上的失误集中反映在只关注人岗匹配,而没有考察人与组织的匹配问题。人岗匹配固然重要,但是对于处于初创期的A公司来说,人与组织的匹配问题更重要。而A公司不但没有在追求人与组织的高度匹配上下功夫,反而根本没有考虑这一问题。
表现在:
1.没有考察个人与团队的融合程度。A公司的招聘没有考虑小李的风格是否与主管以及拟任职团队的特性相匹配。在A公司,小李的直接上级是一个保守稳重的人,而小李是一个喜欢挑战和思想活跃的人,二者的个性和行为风格迥异,所以双方配合发生冲突也在预料之中。另外,A公司物流部现有的工作人员观念相对陈旧、素质不高,而刚刚上任的经理小李却是一个观念超前、能力优异的人,小李“曲高和寡”的孤独感由此而生。
2.没有考察个人对企业现状的适应程度。小李业务能力强,业绩佳,但未必是A公司拟聘的最佳人选。因为小李的工作经历都是在大型快速消费品企业工作,相对来说,大型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流程比较成熟和完善,小李也因此而养成了一种工作习惯和行事作风,甚至是思考问题的方式。而A公司成立不久,各方面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还不规范,小李能否适应确是应该考虑的问题
(三)招聘准备不足
表现在:
1.没有明确的选人标准。在A公司无论是人力资源部,还是公司总裁,都急于招聘一个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而对于具体招聘一个什么样的物流管理人才却没有明确的定位。导致在招聘过程中只关注小李的能力和业绩,以至于仓促做出录用决策。
人才评价方法和工具缺失。在A公司的整个招聘过程中,各种判断和决策都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几乎是一种“跟着感觉走”的情况。A公司对于小李的评价只有公司总裁的主观感知,而缺乏科学依据。比如,没有对小李的个性特征做出评价,同时也没有对小李的胜任特征、适应能力、价值观念等做出科学的判断。
(四)招聘流程上失误
A公司没有考虑怎样合适地去聘人的问题。招聘流程上的失误为小李的离职埋下了伏笔。比如,在招聘小李的过程中,只有人力资源部经理和公司总裁面试,而真正的用人单位,也就是小李的直线上级——生产副总没有参加与招聘,也没有征求他任何意见。这一关键人物在招聘过程中的缺失,是导致小李闪电离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实现成功招聘应注意的问题
小李离职事件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招聘的最大挑战不在于聘到人才,而在于聘到合适的人才,而且要合适地去招聘人才。具体而言,实现成功招聘应注意的问题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制定合理的招聘策略。招聘策略应视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制定。一般说来,在企业发展初期,招聘策略应寻求与组织高度匹配的员工。因为处在这个时期的组织,特别强调凝聚力和协作精神。而个性、价值观和态度一致的员工更易形成凝聚力,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所以,成长期的企业在选聘人才的过程中,除了关注人岗匹配外,更应考察:(1)拟聘人员的风格是否与主管相匹配;(2)人才的个性特点是否与拟任职团队特性相匹配;(3)拟聘人员能否适应企业现状;(4)拟聘人员对企业文化的认可程度及其价值观是否与企业匹配等。
其次,进行充分的招聘准备。这些准备包括:第一,要有明确的选人标准。企业在招聘之前,应根据实际情况如(公司的文化、拟任职团队的特性等)确定拟聘人员的胜任特征(Competency),比如,需要具备的技术知识、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以及个性特征等。甚至可以细化到学历、年龄、专业经验、业绩、性格气质、家庭情况、薪酬水平等。只有达到预定标准的应聘者才是合适的人才,才是企业积极招聘的对象。第二,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的有效运用。可以通过自传数据、人格测试、能力测试、兴趣测验、面谈及情境模拟等多种工具和手段对拟聘人才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来决定是否录用。合适的人才评价方法和工具可以为成功招聘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招聘者所做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确保企业招聘到真正合适的人才
(二)合适地去聘人首先,要讲究效率,避免盲目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在实际招聘过程中,必须让企业和应聘者彼此深入了解,在双方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和选择。其次,要制定合理的招聘流程,并按流程“分步走”,一步都不能少。在招聘过程中,必须由用人部门的负责人拍板定案,或者至少必须让用人部门负责人参与面试并发表意见,因为只有用人部门的负责人最了解本部门的实际情况,也只有他最清楚要聘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什么样的人才最能贯彻自己的工作思路、最合乎团队工作的氛围。总之,成功的招聘需要通过控制招聘过程,来达到良好的招聘绩效,从而避免在招聘过程中埋下人员离职的伏笔。
第三篇:从员工离职看企业如何成功招聘
从员工离职看企业如何成功招聘
案例:他为何闪电离职
小李是一个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有着多家大型快速消费品企业的物流管理经验。而且业绩突出,在业内享有盛名。
A公司是一家2003年10月注册成立的快速消费品生产和销售企业。由于产品独特,一投入市场,便有大批定单蜂拥而至。2004年入夏以来,随着业务量的激增,物流运转不够顺畅,物流成本不断增加,效率大打折扣,一些经销商的不满情绪渐增。在这种情况下,公司迫切需要一位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
此时,恰逢想换换工作环境和希望接受挑战的小李前来应聘,人力资源部经理久闻小李大名,见机会难得,直接上报总裁。总裁求贤若渴,亲自上阵面试,经过交谈发现小李确是自己梦寐以求的物流管理人才,于是当场拍板,让小李次日上班,担任物流部经理。
人力资源部经理和总裁如释重负。但是,三个星期以后,二人都意外地收到小李的辞呈。
经过多方面了解,人力资源部经理弄清了小李离职的原因:(一)思想活跃、喜欢创新和挑战的小李与保守稳重的直接上级——生产副总多次因意见不统一而发生冲突;(二)小李在A公司物流部面对一群“素质不高”的同事,经常产生一种“曲高和寡”的孤独感;(三)小李无法适应一个各项制度不健全、管理流程混乱的企业,认为在这样的企业,自己的能力无从施展。
案例分析
小李的闪电离职令人深思。究其原因,根源在于A公司的招聘失误。对这一失误的集中概括就是:公司只是急于聘到优秀的人才,而没有考虑要聘合适的人才以及怎样去聘合适的人才。
具体表现在:
(一)从总体上说,失误在一个“急”字
A公司急于聘到能人,导致招聘过于仓促,企业与拟聘人才双方缺乏深入了解。当公司一碰到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小李,人力资源部经理和总裁就犯了同一个错误:只看到小李的物流管理能力,而没有考察其能力在本公司到底能发挥多少作用。任何人能力的发挥都是需要条件的,A公司至少没有考虑以下问题:小李习以为常的或者说小李能承受的工作环境和氛围本公司现在是否具备,小李能适应一个刚刚成立、尚在起步中的企业吗?从小李的角度来讲,他想换换工作环境和接受新的挑战,对 A公
司的实际情况缺乏深入了解,也没有考虑自己能否适应。
(二)招聘策略失误。人才与组织不匹配
这是造成小李闪电离职的最主要原因。A公司招聘策略上的失误集中反映在只关注人岗匹配,而没有考察人与组织的匹配问题。人岗匹配固然重要,但是对于处于初创期的A公司来说,人与组织的匹配问题更重要。而A公司不但没有在追求人与组织的高度匹配上下功夫,反而根本没有考虑这一问题。表现在:
1.没有考察个人与团队的融合程度。A公司的招聘没有考虑小李的风格是否与主管以及拟任职团队的特性相匹配。在A公司,小李的直接上级是一个保守稳重的人,而小李是一个喜欢挑战和思想活跃的人,二者的个性和行为风格迥异,所以双方配合发生冲突也在预料之中。另外,A公司物流部现有的工作人员观念相对陈旧、素质不高,而刚刚上任的经理小李却是一个观念超前、能力优异的人,小李“曲高和寡”的孤独感由此而生。
2.没有考察个人对企业现状的适应程度。小李业务能力强,业绩佳,但未必是A公司拟聘的最佳人选。因为小李的工作经历都是在大型快速消费品企业工作,相对来说,大型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流程比较成熟和完善,小李也因此而养成了一种工作习惯和行事作风,甚至是思考问题的方式。而A公司成立不久,各方面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还不规范,小李能否适应确是应该考虑的问题。
(三)招聘准备不足
表现在:
1.没有明确的选人标准。在A公司无论是人力资源部,还是公司总裁,都急于招聘一个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而对于具体招聘一个什么样的物流管理人才却没有明确的定位。导致在招聘过程中只关注小李的能力和业绩,以至于仓促做出录用决策。
2.人才评价方法和工具缺失。在A公司的整个招聘过程中,各种判断和决策都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几乎是一种“跟着感觉走”的情况。A公司对于小李的评价只有公司总裁的主观感知,而缺乏科学依据。比如,没有对小李的个性特征做出评价,同时也没有对小李的胜任特征、适应能力、价值观念等做出科学的判断。
(四)招聘流程上失误
A公司没有考虑怎样合适地去聘人的问题。招聘流程上的失误为小李的离职埋下了伏笔。比如,在招聘小李的过程中,只有人力资源部经理和公司总裁面试,而真正的用人单位,也就是小李的直线上级
——生产副总没有参加与招聘,也没有征求他任何意见。这一关键人物在招聘过程中的缺失,是导致小李闪电离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实现成功招聘应注意的问题
小李离职事件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招聘的最大挑战不在于聘到人才,而在于聘到合适的人才,而且要合适地去招聘人才。具体而言,实现成功招聘应注意的问题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一)聘到合适的人
首先,制定合理的招聘策略。招聘策略应视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制定。一般说来,在企业发展初期,招聘策略应寻求与组织高度匹配的员工。因为处在这个时期的组织,特别强调凝聚力和协作精神。而个性、价值观和态度一致的员工更易形成凝聚力,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所以,成长期的企业在选聘人才的过程中,除了关注人岗匹配外,更应考察:(1)拟聘人员的风格是否与主管相匹配;(2)人才的个性特点是否与拟任职团队特性相匹配;(3)拟聘人员能否适应企业现状;(4)拟聘人员对企业文化的认可程度及其价值观是否与企业匹配等。
其次,进行充分的招聘准备。这些准备包括:第一,要有明确的选人标准。企业在招聘之前,应根据实际情况如(公司的文化、拟任职团队的特性等)确定拟聘人员的胜任特征(Competency),比如,需要具备的技术知识、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以及个性特征等。甚至可以细化到学历、年龄、专业经验、业绩、性格气质、家庭情况、薪酬水平等。只有达到预定标准的应聘者才是合适的人才,才是企业积极招聘的对象。第二,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的有效运用。可以通过自传数据、人格测试、能力测试、兴趣测验、面谈及情境模拟等多种工具和手段对拟聘人才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来决定是否录用。合适的人才评价方法和工具可以为成功招聘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招聘者所做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确保企业招聘到真正合适的人才。
(二)合适地去聘人
首先,要讲究效率,避免盲目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在实际招聘过程中,必须让企业和应聘者彼此深入了解,在双方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和选择。
其次,要制定合理的招聘流程,并按流程“分步走”,一步都不能少。在招聘过程中,必须由用人部门的负责人拍板定案,或者至少必须让用人部门负责人参与面试并发表意见,因为只有用人部门的负责人最了解本部门的实际情况,也只有他最清楚要聘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什么样的人才最能贯彻自己的工作思路、最合乎团队工作的氛围。总之,成功的招聘需要通过控制招聘过程,来达到良好的招聘
绩效,从而避免在招聘过程中埋下人员离职的伏笔。
第四篇:从离职看招聘
<员工跳槽理由大盘点>
1、薪资不到位
穷则思变,这也许是跳槽者使用最多的一条理由。“老板不加薪,自己加”的想法,已经深深植入那些实力派白领的头脑。如果新工作的薪水比现在的公司高,又具挑战感,或者有发展晋升空间等 等,那真是何乐而不为呢?
2、工作环境、文化不尽人意
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工作环境,相信这个公司也 好不到哪里去。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非常注重企业文化氛围的创建,树立“公司=家” 的概念,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其员工,定能在其中得到许多培训机会,发展空间较大。
3、得不到晋升,没有发展空间
在 单位感受压抑,无法发挥你的优势,不被重视,发展、晋升空间小,这些对于想干一番事业的人来说,太失意了。他们更倾向于找一个可以施展拳 脚,至少有晋升可 能的公司。也许并不在乎它是不是大型企业或外企,只要它能给予你足够的发挥余地和发展空间,使你得到事业成功的满足感。
4、和上司不和
如 果你的上司刚愎自用、对人不对事、太过情绪化、利用员工、厚此薄彼,你真的很想跟他狠狠吵上一架,然后挥一挥衣袖,说一声再见。那你就不 要再去忍受他了,因为他自私。所以在他手下干活,总是很辛苦,很紧张,很劳心。炒老板的鱿鱼,未尝不是一种解脱的方法。所以老板的为人,很容易影响一个员 工的去留。
5、人际关系差
没有同事愿意搭理你,工作上没有协助性,总有人 打小报告,感觉到处都有眼睛监视着你。同事之间温度冷漠,这些也可能造成你决定离开这个团队。
6、工作内容不合理性
不合理的超时工作,不合理的工资待遇,不合理的 休假制度等。
7、非自愿性的离职
比如,公司经营状况不佳,有倒闭的可能性。或者 公司裁员、合并,使得员工不得不再另找出路,否则一损俱损。
8、个人因素
越 来越多的人选择了晚婚晚育,希望延长自己的事业线。事业家庭两不误,似乎很难。如果你选择把重心放在家庭上,那你怎么兼顾得了繁忙且没有时间 规律的工作,你还能继续胜任东奔西跑的销售、客户等性质的工作吗?也许你以前做得挺出色的,而到时也许你已力不从心。这也是员工选择离职的原因之一。
第五篇:从员工心理看企业的离职管理
从员工心理看企业的离职管理
一些专业调查显示,目前国内企业超过2/3的在职员工并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办理自己将来的离职手续。大约有70%左右的人力资源经理则认为,自己在员工企业服务全周期管理上是“虎头蛇尾”,即人职管理出色,但离职过程办理非常草率。实际上,在就业市场化以后,员工获得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和机会,基于人本身具有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离职是无法避免的。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考虑,对离职的管理是企业对人才“招养育留”的最后一环,也是很重要的一环。离职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管理成本。
一、离职成本及风险
1、替代成本
据《财富》杂志2000年报道,一位员工离职之后,从找新人到顺利上岗,仅替换成本就高达离职员工的1.5倍。仅从招聘来看,以广告费为例,如果在《北京青年报》上登一个8cm× 17cm的招聘广告,仅一个版面就需要2万元。一般情况,做一个豆腐块广告也需要8000元左右。而事实上,在替代成本的高昂代价中,广告费用仅是员工替换成本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在录用安置新员工,安排对新员工上岗前的培训方面还会化费管理者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如果是核心员工流失,替代成本则更高,因为他有可能带走了关键技术和信息,使企业的相关岗位工作面临瘫痪。
2、怠工成本
如果员工决定离开公司,这是对公司长期不满的一种发泄,对工作自然持消极的态度。即使上班,也是出工不出力,这样,不但降低了企业绩效,而且增加了管理者的难度。消极怠工期间,其职责就需要别人替补。如果怠工者所在的企业是操作性比较强的生产性企业,可能还要支付事故成本,这样会给员工、个人以及公司带来不应有的间接和直接损失,而且会导致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
3、面临的风险
公司在支付替代成本和怠工成本的同时,还面临着各种风险。首先是劳动争议风险,劳动争议是不可避免的。只要员工去仲裁部门上诉,不但会使公司损失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公司形象。据统计,2002年全国的劳动争议案件已经超过了20万件,仅北京就有1万多件。另外,管理者不得不面对员工的心 1
理风险。心理风险是指离职员工有可能给公司其他员工带来的负面影响。因为员工的离职,在职职工可能造成人心动荡。如果处理不好离职员工的心理,他们可能危言耸听,带来恐慌,甚至采取过激的行动。
由此看来,我们有必要探询员工离职的心理,从这个角度来关注离职管理。
二、员工离职前的心理特征分析
1、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是指员工个体关于自己工作及相关工作特征的重要性,以及未来失去与获得相关工作的可能性的综合认知。安全感是职业选择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离职员工不仅有维持现有的职业或专业岗位的不安全,还会有未来职业发展的趋势与自己职业取向不一致引起的不安全。生活在社会经济不断变化、企业不断变革的背景下,不管是被辞退,还是跳槽,都面临着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他们对个人职业的市场前景是否乐观,企业能否为个人未来职业发展提供支持和建议,个人对自己职业发展的目标、规划是否自信,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员工的安全感的建立。强烈的不安全感使他们影响了工作态度,影响了行为意向,最终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绩效和对公司的认可程度。
2、缺乏公平感
企业员工公平感是指员工对企业制度、文化及管理措施是否公平的感受。当员工感到雇佣关系不公平时,会表现出愤恨情绪和低组织承诺,从而导致离职行为。公平感主要是指报酬数量分配的公平性,员工将自己的结果或收益与自己的投入或贡献的比率与参照对象的这一比率相比较,若两个比率相等则产生公平感;反之,则会产生不公平感。员工主动离职,通常是对组织的满意度较差,而不公平感就是影响员工满意度的一个因素。如果企业在职位管理上不将职位与能力、贡献挂钩;员工薪酬与市场水平差距较大,且薪酬与工作绩效相关度很低;论资排辈现象严重;绩效考评制度不合理,不能反映员工为企业创造的真实价值,都可能造成部分员工的公平感下降。
3、缺乏信任感
信任是合作的开始,也是企业管理的基石,它能使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己对他人的价值和他人对自己的意义,以满足个人的精神需求。信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与心理现象。美国著名的财经杂志《财富》除了推出“全球500强排行榜”之外,还有一项“最受雇员喜欢的100家公司排行榜”,后者的评价标准除了丰厚收入之外,更看重的评选条件还包括精神上的“收获”,如培训机会,就业机会,公司对雇员本人信任程度和其家庭的关心程度,公司允许雇员参与公司管理的机会等等。总之,领导的信任是发掘员工潜力,留住员工的一剂良药。在沃尔玛,每一个经理人都用上了镌有“我们信任我们的员工”字样的钮扣。信任是建立在诚实和相信公司会履行承诺的基础上。然而,一些公司的管理者时常违背组织承诺,给员工造成不信任,心灰意冷的感觉,最后导致员工的离职倾向。信任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种态度,它有着极强的传染性。没有凝聚力、上司在下属面前没有威信、人心不稳、工作没有积极性等,企业就尤如处于一个随时都可能爆发的火山口上。
4、强烈的挫折感
挫折感是一种心理感受,它是人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遇到自感无法克服的障碍、干扰时产生的一种焦虑、紧张、愤怒或沮丧、失意的心理状态,它普遍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每个人都在不断地进行自我评估,同时为自己提出各方面的目标。如果无法达到自我目标,便会有挫折感。对于离职员工,这种感觉更加强烈。据调查,离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时候是员工认为自身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选择离开和被迫辞职的共同点都是对职业发展的前景持不确定的态度。又担忧在离开企业后,还要经历长时间找工作的过程。这都会影响了员工的情绪,使士气低落。
三、离职管理对策
就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企业员工离职率较高。离职率的下降能够降低管理成本,表现为对企业盈利的贡献。根据美国劳动力市场的调查研究,在离职整体中,大约20%的属于必然离职,而必然离职在企业离职整体中所占的比例是稳定且较低的;而其他8帆的离职都属于可避免的,减少甚至消灭这部分离职就是离职管理的任务和价值所在。任何有效的管理举措都将降低离职所引发的管理成本。而且,在离职管理中重视员工感受,降低员工的痛苦指数,将无形地维护和提升公司的形象和声誉。
1、为员工做好职业指导,帮助其寻找安全感
员工都需要安全感,一旦离职,将面临失业,这就成为员工自身发展中的一
个转折点。离职员工在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中,有时会出现自我估计不足的情况,这时,就需要企业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帮助。在了解员工个性特征、兴趣、职业需求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而且管理者应该切实了解并正确分析各方面的信息资料,对员工的特长和潜能做出正确的评价。帮助员工了解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力图挽留优秀员工。即使员工去意已决,也可以在企业的帮助下,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蓝图,这为员工再次就业,找到合适的位置,增加职场安全感和加深对企业的感情都是非常有效的。
2、帮助员工建立正确的公平观
员工离职,有时候仅仅是因为觉得自己受不到公正的待遇,用离开的方法来渲泄内心的不平。企业面临的员工众多,个人评判的尺度不一,所以,让人人都满意的绝对公平不可能存在。企业应该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公平观,这样可以降低员工的不公平感。另外,企业还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反馈机制,通过及时沟通,设立匿名信箱、申诉电话等建立申诉渠道,让员工倾诉不满情绪,将员工体验到的不公平感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3、尊重员工,与离职员工保持良好的关系
尊重员工的心理感受是管理人员必须重视的问题。在雇用关系解除的过程中,企业对待离职员工的态度不仅会对这些员工产生影响,而且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在职员工的情绪。如果企业粗暴无礼或者不尊重离职员工,那么,在职员工便有可能认为企业是不可信的,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可能像企业所期待的那样融洽和紧密。不仅如此,企业是否能够妥善地处理与离职员工之间的关系,还会影响到企业在外部劳动力市场上的声誉,从而对企业吸引优秀求职者的能力产生影响。
4、给员工充分的考虑时间,建立离职员工资料
员工的辞职决定有时是一时冲动,或者是在对企业悲观失望的心情中做出的,有一些偏激,难免会考虑不周,对将来工作、生活、发展的打算没有充分的预计。此时,管理者要能与之倾心交谈,使员工冲动的情绪平静下来。管理者的挽留使员工在脆弱的时候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这样,会使员工三思而后行,重新做出决定。另外,管理者还要眼光长远,把离职后的员工也当成一种财富、一种资源,建立离职员工资料,保持适当的往来,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怀。
(本文转摘自《人才开发》2004-9作者:陈瑜何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