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思考
乌苏市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思考
(刘宪权、全丽娟、叶婷)
【主要内容摘要】促进充分就业, 加强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是当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首要问题。文章旨在探讨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实施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障碍与基本对策,着重从三个方面论述:一是扩大就业中面临的障碍;二是影响扩大就业的原因;三是扩大就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扩大就业 农村劳动力 问题 对策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中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同步发展的重要举措。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新疆进入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这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时代要求,乌苏市这样一个位于天山北坡经济带上的农业县市,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积极探讨扩大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乌苏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
目前,乌苏市全市总人口21万人,其中农牧民人口14.7万人,占总人口的 70%。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委“四区一线”战略的推进,农村的规模化生产经营模式已初见端倪,特别是高压滴灌技术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农村大量的劳动力。据统计乌苏市按目前的农业生产力水平,至少有2万农村剩余劳动力需向非农转移。
二、乌苏市农村劳动力就业方面存在问题
在当前实现情况下,乌苏市在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政府和劳动力自身都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与矛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层就业服务体系不到位。目前乌苏市各乡场镇基本上都已挂牌建立了劳动保障所或管理站,但由于一些地方人员、经费、办公场地尚未落实到位,基层就业服务平台的职能作用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农村基础性工作落不到实处。如岗位信息,就业部门公布的用工信息,农民看不见,听不到,中介不畅。
(二)就业导向有偏差。有的地方把所有农村劳动力都视为转移对象,不是有针对性地号召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其结果将直接影响到农村各类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渠道的拓宽。现在许多青年农民对发展农业不感兴趣。在田间耕作的基本上是一些老弱病残的农民,很难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的要求。
(三)就业培训缺失。现在农牧民的培训还以“科技之冬”的形式培训为主,专门化、常态化的培训机制没有形成。同时,相当一部分青年农民就业期望值过
高。认为政府组织的就业培训的专业,就业后用工环境不优、待遇低。高不成,低不就。加之,小富即安思想,许多青年农民缺乏参加培训和就业的自觉性。
(四)“招工难”与“就业难”,两“难”并存。目前用工需求大的企业、技术要求高的企业、劳动环境差的企业、待遇和管理水平低的企业,都存在招工难的问题。再加上进城务工人员承担着城市里最累、最苦、最脏、最险的工作,但其合法权益却得不到有效保障,更增加了招工的难度。与之相对应的四类群体,即缺乏技术的、自身条件差的、期望值高的、观念陈旧的,则普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二、乌苏市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思考
(一)加强教育和引导,转变劳动者就业观念。从调查反映的情况看,就业难、招工难、培训也难的问题,都涉及到一个就业观念与劳动技能的问题。在转变就业观念上,各级政府要作好引导、宣传和教育,要形成“劳动着是美丽的”舆论氛围,教育农民摒弃那种高不成、低不就,不切实际的择业观,树立“只要从事劳动并有相应收入就是就业”、“从事服务工作、来料加工、企业打工、农业生产都是就业”的新观念。
(二)建立农村培训平台,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的支持力度,建立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专项资金,由政府负责筹集,政府出资部分列入财政预算,以保证农村劳动力首次参加培训由“政府买单”的免费培训制度落实到位。
在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上,要根据不同类别,组织培训和指导。对离土离乡,有就业岗位的,鼓励用人单位加强培训,着力提高现有劳动技能;对离土不离乡的,加强在农副产品加工和来料加工方面的技能培训;对立足本土,从事农业劳动的,应加强适应现代农业先进技术的培训,使青年农民掌握种养殖业方面的实用技术。
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培训质量。由各级城乡一体化办公室、劳动保障、教育局等部门牵头协调,充分发挥各地技校、职校的作用,根据各自的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也可以定向为用工企业培训,或由企业委培。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
(三)要切实完善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保护平台。落实《最低工资规定》,建立健全工资保障准备金制度和欠薪报告、公示制度等,要把进城务工人员对就业服务、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和住房、学校等设施的需求纳入城市公共服务的范畴,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工就业竞争的劣势地位。
(四)各方参与,形成工作合力,加快信息网络建设,提高信息利用率。城乡统筹就业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专业性强,单靠劳动部门具体抓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各部门、乡镇(街道)、社区、企业、学校等方面的共同参与,齐抓共管,通力合作。各部门各单位应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文件要求,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制订工作计划,明确职责,落实到人,形成工作网络。
要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对全市的农村的劳动力资源情况、就业岗位情况、培训、考核、发证情况等信息进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实现政府、市场、用工单位劳动力资源和就业岗位信息共享,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准确性,促进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
第二篇: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
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农村是劳动力最大的提供市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充分开发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促进农民增收,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实现农村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的腾飞有着深远意义。因此,做好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的充分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更是为进一步合理置和开发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所做的充分准备。
一、调查的主要内容有:
1.全县2010年外出务工人数,以及在本地就业和自主创业人数;
2.在家待业及外出务工人员的文化程度;
3.目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变化趋势;
4.农村劳动力就业所带来的经济效应;
5.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中所存在的问题;
6.我县为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所采取的重要措施。
二、从调研情况看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
1.xxx(县市)总人口59.6万,其中农业人口近40万,占总人口的66%农业人口401万中,除老人小孩等无劳动能力人口外有农村劳动力29.53万,其中有外出务工人员约5.3万,自主创业人员约13.1万本地企业吸纳用工约6.8万,农村剩余劳动力约4.1万。
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就业地区为北京、天津、唐山等周边大城市,1
从事工作主要为钳工、瓦工、电焊工、钢筋工、木工、电工、水暖工等高强度的脏累工作。
自主创业人员主要是依靠周边砖瓦厂、砂石厂的个体运输户和个体经营商户。
2.在这次调查中发现全县大多数企业都同意吸纳本地工人,工资待遇略有上升,个别企业有所下降。
3.目前,我县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已经制约了农民的就业,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进程。
三、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农村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非农就业比重逐年上升。
当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基本趋势表现为,本县内非农就业比例上升,流向城市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比例上升,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的趋势明显,以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逐渐被外出务工和农村个体经营经济经营方式所取代。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
1. 增加产出总量,推进经济增长,促进农村劳动力
转移就业,将大大提高劳动边际生产率水平,增加国内生产总值水平。
2.3.
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扩大非农业利润,加快工业进程,有利促进城乡
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五、当前农村劳动力就业中所遇到的问题:
1. 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速
度和规模。
2.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由此衍生的居民身份差异
给农村劳动力的自由迁移增加了成本和风险,并构成了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和排斥。
3.4. 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不高,就业竞争能力较弱。随着城市失业数量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与诚实劳
动者再就业市场中的竞争愈加激烈。
5.6. 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不宽松。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期实现稳定就
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7. 农民工社会保障普遍缺乏。
六、促进措施:
近日,我县(xxx)第一批50名“xx月嫂”离开家乡前往北京工作。以“嫂子家园”月嫂职业培训为代表,强力打造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增加农村劳动力再就业的劳务品牌。
xxx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不断加大培训财政投入,劳动保障部门通过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的“阳光工程”积极为劳动力就业架起桥梁,有计划有重点的确定一批职业教育和培训基地,对现有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进行有效整合。
为保证“阳光工程”见到实效,xxx市劳动保障部门从思想教育入手,引导农民转变就业观念,在当地媒体开辟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阳光工程”、“农民就业信息”专题栏目,帮助农村劳动力克服“小富即安”等观念,及时传递就业信息,同时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政策、法律咨询服务,建立外出务工人员持卡制度,跟踪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况,为农民提供“舒适就业,安心务工”的就业环境。
调查人:xxxx班 xx
xxxx年x月x日
第三篇: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为认真落实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调查的通知》(人劳就发〔2006〕02号)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发〔2005〕36号和国发〔2006〕5号文件,做到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我们对全乡**村**个村民作了深入调查。
我们的调查采用了据实填写“**县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调查表”、与个别在家务农的村民座谈和电话调查个别外出务工农民的基本情况等形式。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类型、就业方式、就业区域、就业工种、就业收入等作了详细的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对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农民工素质等方面询问了在家务农村民和外出务工农民的建议。现作简要分析如下:
一、被调查劳动力的就业方式以“亲帮亲”、“邻帮邻”和自谋职业为主,有少量劳动力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就业。
二、被调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外出务工劳动力就业工程主要是制造、建筑业,采矿、其他服务业,另有少量人员就业工种不固定。
三、对就业收入的调查,我们发现,文化程度高的月均收入可达1000元以上,而文化程度低的的务工人员月均工资一般为400元至800元,有的低至月均工资300元,仅有少量劳动力月均工资可达近1000元。
综上分析,我们认为,响应党和国家“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分步实施,扎实推进。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的号召,我们建议如下:
一、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农业投入,加快农村基本设施建设,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不断转变农民的就业培训观念。从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农村已逐渐进入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偏少,同时青壮年劳动力比例偏低。在家务农村民多为老弱病残等农民,对下一代子女的教育缺乏先进的理念,以至于许多学生初中毕业,甚至初中尚未毕业就随父母外出打工,失去了接受职业培训的机会,特别是失去了正规职业学校培训的机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就业技能等有很大的影响。长此以往,势必导致农民工素质越来越低,不能从事带有技术性的工作,使就业矛盾愈加突出。基于这个原因,我们认为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加快农村基本实施建设,给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以更多更好的优惠政策和资金。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转变农民的就业培训观念,给予必要的政策,鼓励农民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参加学以致用、用以致富的就业培训,并保证就业培训的时间和培训的质量,从而将传统的“亲帮亲”、“邻帮邻”就业方式转变为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结合政府有关部门成批输出。这不但能增强农民工素质,更能为农民工解决许多就业咨询、就业法律等相关问题,节约就业成本,最大限度地节约支出,确保农民工待遇的提高。
二、抓住地方经济特点,加强引导与培训,开拓创新,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致富之路。比如,某村土地肥沃,宜大力发展种养业。但从以上调查分析来看,从事种养业的劳动力却很少,而且效益并不高。这就说明,我们的技术还很落后,还不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应加强引导与培训,从种植养殖入手,用先进技术培训种养能手,致富一个,带动一片。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送农技下乡”活动,不要把农业技术作为某些人谋利的手段,而应成为我们农民共同占有的致富金钥匙,以此才能走出一条致富的小康大道。也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才能真见成效。
三、正确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并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转移”(我们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解是:由农村人口变成非农人口,要在城镇定居下来,并且有就业场所,下岗、退休后应享受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所以,我们认为,在我县大力推进“兴工富县”的新时期,政府部门应广开门路,引进资金技术,开办不同规模的乡镇企业,最大限度地吸收农民,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真正转移。这才叫“离土不离乡,挣钱最荣光”!在吸纳农民工的政策上,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的奖励,并鼓励农民工先培训后上岗,让企业与农村劳动力实现“双赢”。对于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政府也应组织相应部门专门引导。要从职业培训、就业渠道的拓展上下功夫,要真正地响应党的号召,帮助农民富起来,而不是把职业培训、拓展就业渠道作为我们培训机构、政府部门
盈利的机会和手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我们的工作是求真务实的,我们是真正做到了关心农民疾苦、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的好干部、好党员、好公民!
四、职业教育机构应拓展培训目标、培训方式、培训时段,鼓励对青年农民进行长期培训的同时,加强对中年农民短期培训。青年农民,特别是初中或高中毕业不久的农民,应大力鼓励他们进行长期职业培训,学到今后工作的技能的职业培训。中年农民民,应提倡进行短期培训,诸如外出务工的必知法律法规,一般行业技能的培训。对于这批农民工,我们应重点加强建筑业的培训等等。
五、解决资金缺口,抓好培训技术关,为农民工撑起一片蔚蓝的天。我们在调查中得知,不少农民不是不想培训,而是担心培训费过高、技术不过硬等问题。鉴于这些问题,我们认为政府部门应从解决“三农”问题,切实贯彻党的“三农”政策的高度,投入资金,补充职业培训的资金缺口,并督促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把好培训质量关,真正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总之,农村劳动力培训与就业必须注重实效、真抓实干,不搞形式主义;同时,要量力而行,不可操之过急,盲目攀比,更不能成为个别职业培训机构和政府个别有关部门赚钱的手段。我们认为,引导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要遵循“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致;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的原则,政府部门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精心策划、有序组织、合理开展、切实培训就一定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出最大力量。
第四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如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转移出来,实现农民的非农化,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关键所在。
一、农村劳动资源现状
镇辖区内现有21个行政村,206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总人口29797人,现有劳动力资源19461人,城镇人口771人,农村人口28426人,外出务工人数6356人,务农人数占56%,农村现有富余劳动力3125人。
二、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现状的成因
1.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实际需要大大减少。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耕地上所能容纳的劳动力大大减少。随着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这一现象将变得越来越严重。同时,高科技农业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导致剩余劳动力的增长。
2.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普遍较低,阻碍了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我镇外出务工农村初中文化程度的占70%,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13%,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率为30.8%。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偏低又在两方面加剧了劳动力过剩,首先劳动者把本该受教育和培训的时间用在生产上,增加了劳动供给。其次,未受过较
高程度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其创新能力较差,很难开拓新的就业门路和工作机会,无法创造出更多的岗位需求。
三、目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变化特点
1、外出务工就业岗位稳定性增加。
2、亲友、熟人介绍仍然是劳动力外出就业的主要途径。
3、外出劳动力中,受过职业教育或培训、有一定技术特长的明显增加。
4、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渠道。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劳动力外出就业依然处于自发状态,存在相当程度的盲目性。主要表现在农村劳动力就业供求信息不畅,缺乏组织与合理引导。
二是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就业技能,影响其在城镇的收入和稳定就业。在外出劳动力中,从事建筑业,技术工或“大工”的仅占少数,绝大部分做粗活、打杂工。
三是农村依然存在大批富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四是农村劳动力合法权益极易受到侵犯,如:工作环境差、缺少劳动保护,拖欠工资,没有医疗保险,少数有养老保险的也不能落实到位等。
五、对策建议
1、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宣传组织引导。一是加快推进劳动力就业中介组织的组建。凡有能力、有条件的,都可以开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介服务业务,多渠道开展劳务信息服务。二是在政府的指导下,建立农村外出就业劳动者自我管理、自我培训、自我维权的农村外出就业劳动者协会。
2、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和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软、硬件建设,充分发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和农广校熟悉三农、贴近农民、覆盖广大农村的农民教育培训系统优势,进一步整合各类职业中专、职业中学、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社会力量办学培训机构等教育培训资源,再建立一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培训基地,做好农村产业技术培训和转移就业引导性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就业适应能力。
3、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建立完善劳务信息网络,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各级劳动力市场,及时准确地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劳务信息服务,减少劳动力的盲目流动,促进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有效转移。
4、进一步完善农民工权益维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对外出就业的劳务人员在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劳动工资制度、合同关系和保护人身安全等方面做出规定,依法保护劳动者权益。
第五篇:关于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思考
怎样推进余庆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安臵和有序流动工作是劳动保障部门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当前,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任务十分艰巨,余庆县人劳局紧紧围绕这个中心任务,坚持立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积极探索劳动力资源与企业用工有效对接的机制,今年1至8月底通过多渠道实现农民转移就业8872人,其中省外输出4779人,就近就地转移 4093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731人。我县形成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良好态势。
一、具体做法:
1、明确工作职责,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明确专人负责劳务输出工作,协调有关事宜
2、大力整合社会培训资源,以规模壮培训。由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依托阳光工程,免费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以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劳动素质,有利于在务工过程中寻找到好的就业岗位,获得良好的经济收入。截止目前,完成劳动力技能培训8期731人。
3、细化工作任务,及时召开全县劳动输出工作会议,明确全县劳动输出工作目标和任务,并把目标任务分解和细化到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形成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
4、大力扶持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招商引资兴办新企业。为使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转得出、留得住、富起来”,我们在发 1
展县域经济的同时注意扶持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招商引资兴办企业,积极引导企业吸纳农民工。在财政、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政策基础上,我县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加大服务力度,鼓励企业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县域特色经济。
5、抓好农业新项目开发,让劳动力高效益实现就地转移。在对农、林、牧、渔等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鼓励招商引资企业或本地农民投入农业资源深度开发项目,注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分类指导,发展特色农业,开发农业高附加值产品,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吸引更多的人力资源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二、存在的的问题:
现阶段我县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门路不宽、信息不灵、渠道不畅,从根本上讲,目前农民工对外输出还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盲目的无序状态,主要表现为:
1、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仍然较低,难以在较高层面发展。近年来通过教育培训,我县农民工整体文化素质虽比以前有很大提高,相当部分农村劳动力没有经过正规的职业技能培训,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稀缺,就业渠道狭窄,大多从事简单、粗重、危险的体力劳动。
2、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虽然已经起步,但任重道远。近年来技能素质门槛正成为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政府已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峻性,把农民工技能培训提到了议事日程,然而目前仍存在几个问题有待解决。
一是农民认识不到位,自觉性不强。由于受小农经济等传统
意识的影响,一部份农民不愿走出家门闯天下,宁愿守在家中甘于穷困,对培训缺乏积极性。还有部份农民担心培训耽误了挣钱的时间而不愿参与培训。
二是民办培训机构发展缓慢。大多数职业技术学校以学历教育为主,承担着新增农村劳动力的中长期职业技术培训任务。由于受场地、设施、师资不足的限制,难以大量承担对农民工的短期技能培训,而民办培训机构由于很少或享受不到政府投入,在组织生源上受资金、设备、师资等因素的困扰,导致办学成本高、收费高、生源少、发展缓慢。因此,多数培训机构基础条件较差,经费缺乏,培训机构的设施、设备和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都显得很不到位。
三、意见及建议
根据我县未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市场和农民工自身素质的特点,在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时,应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培养一技之长,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合理配臵农村劳动力资源为重点,以内转外输为基本途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供优质服务为保障。
1、强化政府在劳务开发工作中的作用,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农民工培训必须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日程,特别是要把农民工培训与就业纳入“十二五规划”,建立一套有利于农民教育培训的政策措施,努力营造农民科技培训和技能鉴定的良好环境。要千方百计改善劳务培训机构办学条件,吸引农民工参加培训。通过政策引导、技能培训与服务,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地向非农产业转移,逐步形成政府统筹、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运转灵活的培训体系。
2、要多渠道集资金,增加投入,切实保证农民工培训工作正常开展。建议成立“农民工培训基金”,县每年按农业人口从财政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构成“农民工培训基金”经费,把农民工培训当作一项公益性事业来做。发挥社会力量、企业筹资参与农民工培训,建立多元化的农民工培训投资体系。
3、加快建设农村劳务开发信息服务体系,努力实现供求信息的无障碍传播。政府要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的农村教育基地网络管理机制,逐步形成行之有效的农民终身职业教育培训基地网络。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库、岗位培训媒体资源库、城镇用工信息和就业跟踪资料库等,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良好的资源基础。重点完善县、镇、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建立劳务信息发布平台,改进和加强劳务信息发布工作。县、乡(镇)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介部门要逐步建立劳动力台帐,详细记录劳动力的受教育情况,实践经验、工作经历、技能水平及求职意向,实现信息化、动态化管理、并逐步扩大到对外业务工农民的信息化管理。同时,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互联网这种投资少、覆盖面广、传递信息快的远程教育优势,实现本县农民教育培训网络教学,或学员利用教学课件自主学习,使农民教育、培训和职介服务步入网络化、信息化。
4、打造劳务品牌。从当地人力资源的实际状况出发,通过调研和发掘,着力形成一批在全省甚至全国有影响、有实力的劳务
品牌,以品牌为依托,建立起长期的劳务输出机制。根据我县劳动力素质状况、特点和优势,重点抓好电子、机械、建筑等行业的劳务品牌的塑造。鼓励培训学校、中介组织培育和创立品牌,对具有市场优势的品牌进行重点扶持,发挥品牌效益,利用品牌优势去开拓和占领市场,增强在劳务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5、加大农民工权益保障力度。制订政策和采取措施,使农民工在户籍、就业、子女入学、医疗、养老保险等、司法援助等方面与城里人同等对待,降低农民工进城务工门坎。完善和落实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相关政策,将有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推进农民工参加城镇基本基疗保险。建立并完善保护进城就业农民工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相关制度,加大打击劳动领域违法犯罪行为的力度,组织专门机构负责做好劳务输出法律援助和民工救助工作,解决劳务纠纷和拖欠民工工资等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200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