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盘水市乡镇社区就业服务体系调研报告
六盘水市乡镇社区就业服务体系调研报告
马龙华 熊建西
〔内容摘要〕构建乡镇街道社区就业工作平台,是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狠抓“四个落实”,将就业服务工作向乡镇街道社区延伸,缓解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矛盾。本文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逐步在全市构筑“两级领导、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工作思路。
〔关 键 词〕镇社区 就业服务
〔作者介绍〕马龙华 六盘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副局长
六盘水市地处贵州西部,是以重工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体的工业城市,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9.8%,第三产业占24.9%,产业结构欠合理,再就业工作压力较大,2000年以来,我市为缓解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矛盾,稳定就业局势,把积极构建乡镇街道社区就业工作平台作为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狠抓“四个落实”,将就业服务工作向乡镇街道社区延伸,取得了一定成效。截止目前,我市近2.6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在基层乡镇街道社区实现了再就业,占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总数的50%左右。
一、基本情况
(一)全面建立机构,落实工作职责
我市现有98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目前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有工作人员237人,其中,94个乡镇219人,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荷城、黄土坡、凤凰、德坞)18人,2003年6月我市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百家社区就业工作重点联系城市后,全市4个县、特区、区建立了 85个社区(钟山49个、六枝17个、盘县18个、水城1个),在部分重点街道、乡镇和大企业的65个社区配备了专职劳动保障协管员,聘用人员161人,负责组织开展社区就业工作,今年,我市(主要在钟山区和六枝特区)在总结前两年社区就业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启动了社区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在管理体制上,劳动保障事务所及社区属乡镇和街道办事处管理,在业务上受县、特区(区)人事劳动保障局指导,负责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就业培训和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服务、再就业援助服务、社区就业实体的指导和管理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劳动力社会化管理服务等。
(二)配备工作人员,落实工作经费
在解决乡镇街道社区就业工作平台的人员配备问题上,采取的是分类处理,因事而定,内部调配的办法,即对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多、工作任务重的乡镇街道和驻有大企业的工作平台(如六枝平寨镇,盘县红果镇,钟山区老鹰山镇)配备了一名专职领导和2名以上专职工作人员;对工作任务相对较轻的基层平台则明确了一名兼职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目前,全市共有398名专兼职工作人员,其中街道乡镇所237人,社区161人,在经费落实上,各乡镇街道社区就业工作平台的专兼职领导和工作人员的办公经费和专项工作经费主要由财政拨付,目前,我市各乡镇街道社区就业工作平台的经费基本上能满足工作需要。
(三)因地制宜,落实办公场地
我市乡镇街道社区就业平台建设启动以后,解决办公场地成为一道难题,由于以前乡镇街道和社区居委会的办公场地建设参差不齐,筹集资金的渠道也各不一样,因此很难统一解决所有机构的场地问题,为此,我们采取了先易后难,逐步落实的办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从原单位单独划出办公场地。各乡镇街道和社区居委会通过内部调整,为乡镇街道社区就业平台提供单独的办公场地,如盘县37个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都解决了办公场地问题,目前,有一半左右乡镇街道社区就业平台通过这种办法解决了办公场地,二是与原单位合署办公。一些社区居委会和乡镇街道,由于受经费限制,难以开辟独立的办公场所,因此目前还利用原有场地,开展工作。
(四)采取措施,落实服务工作内容
在落实了人员经费和办公场地及工作职责后,各基层机构发挥乡镇街道社区就业服务机构的职能,积极开展工作,将就业服务工作落实到下岗失业人员身上。
1、夯实基础工作。去年和今年,钟山区街道社区就业服务机构在全市中心区范围内进行了一次“一户一表家访式”摸底调查。各街道社区就业服务机构对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做到了“五清”,即:家庭情况清、就业愿望清、技能水平清、收入情况清、用工需求清,同时还分类建立了基础台帐,按照就业意愿、年龄、技能水平等情况将下岗失业人员进行了分类,使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如黄土坡街道办事处建设路社区发放调查表2000多份,对2500户居民进行入户调查,为340名下岗失业人员建档建卡。
2、积极开发社区就业岗位。一是大力宣传、支持、配合兴办社区就业实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兴办社区就业实体180余个,共有不低于2600名下岗失业人员在社区实现了再就业,如黄土坡办事处广场社区共创办社区就业实体12个,家政服务队2个、托儿所2个、社区保健站5个,帮助130余名下岗失业人员在社区内实现了再就业,二是引导劳服企业向社区延伸,如水钢(集团)公司烧结、八冶、巴西等社区积极开展社区就业服务,通过承包集团公司的保安、保洁、保绿等服务性项目,先后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500多人,三是灵活就业,如凤凰街道办事处八一社区通过承包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家庭的保安、保洁、家庭护理等服务性岗位,共让12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灵活就业,3、积极开展就业服务。各乡镇街道社区就业平台在调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为下岗失业人员开展了劳务输出、职业介绍、就业培训等各项就业服务,如平寨镇劳动保障事务所、黄土坡街道办事处劳动保障事务所等基层就业平台先后帮助2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申请了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帮助167名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各种再就业补贴实现了再就业,花渔路社区、麒鳞社区自办职业介绍业务,共帮助120余名下岗失业人员走出社区实现再就业。水城县发耳乡、杨梅乡、化乐乡劳动保障事务所与市驻外机构积极联系,培训后输出劳务人员900多人,培训后的就业率达85%左右。
(五)服务平台建设顺利
通过加强乡镇街道社区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我市已墓本形成了一个市、县(特区、区)、乡(镇、办)、街道社区居委会四级就业服务体系,随着工作重心下移,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率得到提高,在拓宽就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方式等方面都有一定进步。市委、市政府把加强社区就业平台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重要工作之一来抓,于2002年成立了有18家成员单位的全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在2002年12月24日以市府办发(2002)137号下发了《市人民政府转发市民政局关于推进全市城市社区建设意见的通知》。各县、特区、区也抓紧开展工作,如钟山区成立了“钟山区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分管就业工作的区长任组长,镇(办)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和区级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任成员,全面负责政策制定,协调解决社区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此外,近年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劳动保障工作进社区》等一系列文件,为落实机构、人员奠定了基础。市、县两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切实加强了基层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实行了“任务到岗,责任到人”的工作制度,将再就业工作任务量化落实到各县(特区、区),细化分解到各乡、镇、办,并落实到工作人员头上,并同当年的目标管理等奖惩措施结合起来,基本上建立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奖惩结合,督查到位的管理机制和责任机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在乡镇街道社区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市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没有全面铺开,中心城区之外的县、特区社区劳动保障平台还没有完全建立;二是已建立劳动保障平台的乡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业务没有整合,服务内容单一,不能满足我市广大群众需求;三是少数单位对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存在投入不够、‘人
员经费不足、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四是企业办社会问题,如水钢所属社区在管理上和钟山区荷城办事处有管理体制矛盾问题。以上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市下岗失业人员和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应引起高度重视,要切实加以解决。今后,应不断完善乡镇街道社区就业服务机构的职能,将整个劳动保障工作向基层延伸,推动基层就业平台建设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三、下步工作建议
下岗失业人员的管理与再就业问题成为我市的当务之急。我们通过调研,认为应把解决问题的着力点定位在乡镇街道社区就业,并将整个劳动保障工作逐步向基层延伸,逐步在全市构筑“两级领导、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即市、县两级政府领导,市、县、乡(镇、办)三级管理,市、县、乡(镇、办)、社区居委会四级网络服务的乡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以进一步健全我市的就业服务体系,在具体做法上,要力争在三个方面取得突破。
(一)实行“四个统一”,构筑机构框架
统一机构名称。目前已对98个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名称统一为“劳动保障事务所”,对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名称可统一为“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统一人员编制。建议按照公开招聘、民主推荐、竞争上岗的办法,采取聘任制形式,从下岗失业人员和全市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优秀人才从事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工作,并规定每个乡、镇、街道办事处配备专职人员2名以上、社区配备1名以上。管理人员的编制统一由政府发文确定,定岗不定人,为引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创造条件。统一经费渠道。对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机构的工作经费,按照“经费统筹、工资统发、社保统缴”的原则,以每人每年1.5万元的标准,按编制数统一列入当地财政预算,由财政直接拨付,在就业经费中列支,对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的工作经费,按每年2—3万元的标准,纳入财政预算,由县级财政直接拨付。统一工作规范。为使工作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应制定全市乡镇街道社区就业工作平台职责,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职责、职业培训工作职责、职业介绍工作职责、社会保障工作职责,以及求职须知、招聘须知、失业保险须知、社会保险登记和缴费须知,并编制“一站式”服务流程图。与此同时,要求将工作职责、办事须知、服务指南及工作流程图、社区平面图等,按统一标准制成公示牌,在显著位置上墙公示,真正兑现“一站式”服务承诺,以有效促进我市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工作的规范运行。
(二)搭建劳动保障服务平台
在今后工作中,应着力搭建一个方便、周到、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工作平台,使机构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全市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成立乡镇街道社区就业协调小组,制定全市乡镇街道社区基层平台就业发展规划,以确保我市乡镇街道社区就业平台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在各乡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开设“一站式”就业服务窗口,下岗失业人员只要进入窗口,就可以享受到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培训申请、鉴定申报、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关系代理、就业援助、离退休服务、政策咨询等与再就业相关的全方位服务,做到下岗失业人员进入乡镇街道社区平台,有人管、有人问、有人帮。在重点乡镇街道和示范社区的劳动保障服务机构配备信息网络终端设备,实现市内劳动用工信息联网,将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延伸到乡镇街道社区居委会,使下岗失业人员在家门口就可查询到就业信息、享受到就业服务。在媒体上开辟“劳动信息”专栏专版,为用人单位和求职人员免费发布供求职信息。切实加强乡镇街道社区服务平台的基础管理工作,开展城镇就业状况普查,在乡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立下岗失业人员基本情况档案和数据库。全市所有98个乡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都要建立五本台帐:下岗失业人员台帐、用工信息台帐、求职安置台帐、职业培训台帐、社区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台帐,并做到“四清”:下岗失业原因清、家庭状况清、就业意愿清、安置去向清。通过加强基础管理,努力使乡镇街道社区就业服务的针对性增强。应充分利用乡镇街道社区“了解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了解下岗失业人员思想动态”的优势,发挥基层平台在培训中组织协调、分类指导的重要作用,对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服务机构赋予更多的技能培训职责。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制定《六盘水市乡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服
务工作评估标准》,组织相关部门成立乡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工作督导组,实行定期督导与不定期检查,严格考评,合格者拨款奖励,不合格者取消拨款,限期整改。
(三)发挥平台作用,开辟就业岗位渠道
充分发挥基层就业平台的就业安置功能,将重点放在为开发就业岗位提供服务上,大力开辟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就业渠道。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应结合实际,在社区兴办各类实体,安置下岗失业人员;抓住企事业单位剥离后勤服务实体的机遇,联合开发各类公益服务性岗位;开展“一帮一”形式的再就业援助行动,通过摸底排查、确定对象、张榜公示后进行培训,使辖区特困人员实现再就业;分层面、分专业地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实行定期培训,使一些有特长、有胆识的下岗职工实现自主创业;通过上门宣传、印发资料、宣讲政策,引导下岗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消除“等、靠、要”的陈旧思想,实现自谋职业;及时提供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岗位,鼓励下岗失业人员从事服务性工作,实现灵活就业。
第二篇:XX社区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XX社区就业情况调查
下岗失业和农转非人员,是当今我国社会特有的一个困难群体。他们的自主创业和再就业问题,是时下各界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直接影响到了社区的和谐发展与稳定。
XX社区位于XX,于2009年12月挂牌成立,由原XX社区和XX村合并而成,辖区面积3.8平方公里。有11个居小组,常住人口2453户,5666人,其中党员125人,流动人口2100多人。辖区内有企业80多个,居民区分成了XX、XX家属区、XX小区、XX小区四个居民区。
居民结构为国有企业工人、下岗失业人员、征地农转非人员、流动人口、廉租住户,但是这部分居民,一般年龄偏大、技能单
一、文化偏低。所以做好他们的创业和再就业工作应主要着力于第三产业--服务业。而服务业也是分层次、有区别的,对劳动者素质要求比较高的一些服务业,招收素质稍逊的岗失业人员、征地农转非人员很有限。为此,必须为他们寻找比较合适的领域和渠道。
为了更好的帮助三溪口社区拓宽就业渠道,积极引导和帮助更多的下岗、失业、农转非人员的创业和再就业。今年上半年,XX社区服务中心对XX社区就业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
(一)XX社区未就业居民占社区居民人
数的35%,其中40岁以下未就业居民占总未就业人数的46.3%,有就业愿望的占60.4%,有培训意愿的占7.5%,有创业愿望的占15.0%。
(二)下岗、失业人员愿意从事社区服务业的比例为20%左右,在岗位选择上,愿到社区管理岗位、公益性服务岗位就业的占多数.愿意从事便民利民等服务岗位的较少。主要是一些家境困难,年龄较大的妇女或是有这方面特长的下岗失业人员。
(三)对社区服务有需求的家庭所占比例为8%,其中3.5%已得到社区服务,4.5%家庭处于等待状态。要求服务的项目基本上以钟点工、家教等为主。目前,已得到社区服务的家庭其聘请社区服务从业者的途径,主要以社区推荐为主的64%,职业介绍机构占32%,亲友介绍及其它途径占4%。(四)各部门协调不一致。社区就业服务业涉及到民政、税务、工商、公安、建设、经贸、工会、银行等部门.是一项牵涉面广和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我们各部门协调一致解决好有利于社区就业服务业工作的各种问题。但目前还存在着各部门协调不一致,各种优惠政策不能落实到位。在调查中,一些经营社区经济实体的个体业主反映,社区服务各项优惠政策未全部真正落实到位,遇到创办资金困难时,政府在资金扶持上力度不大。
上述情况说明,一方面随着再就业工程的扎实、深入开展,一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在社区服务领域实现了再就业,但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社区就业还存在一些困难:
(一)创业用地问题
由于XX社区地处蔡同工业园内,适合社区居民创业用的场地、门面等资源较少,需要和园区管委会积极协商,寻求解决出路。
(二)技能和实践脱节问题
现在对农民工进行的技能培训存在与用工单位实际岗位需要脱节的问题,如何有针对的培训农转城居民,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能否利用企业现有技术人员和工作岗位对社区居民进行培训,政府给予企业补贴,形成教学生产配套,产学结合的培训模式是我们思考的方向。
(三)社区城市综合功能配套欠缺问题
由于XX正处在大开发大发展阶段,XX社区的城市功能配套设施建设较滞后,希望加大组团规划力度,完善城市配套功能,从而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四)对“高危人群”的管理问题
XX社区居民由征地农转城人员、廉租房人员、外来务工人员三大部分组成,因人员流动性强,居民素质良莠不齐,稍有不慎,容易形成“火药桶”,对于这部分“高危人群”社区管理上存在困难,需要公安司法等部门大力支持。
根据上述调查,为大力发展社区就业服务,帮助失业、下岗人员实现再就业,应致力于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成立XX创业就业培训基地
1、增强农转城居民的创业意识,通过安排创业导师辅导,组织社区自主创业者现身说法等多种方式,调动居民创业积极性,提高居民的创业就业愿望,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
2、成立“创业鼓励基金”对自主创业的农转城居民给予适当鼓励。
3、以“大力发展微型企业”为契机,积极落实重庆市政府大力发展微型企业的要求,由区工商局对口支援,联合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管理与发展研究中心,对有创业愿望的居民,提供免费的创业培训,并总结微型企业扶持模式,积极对外传播、输出扶持经验。
4、利用辖区内丰富的企业资源,切实做好农转城居民的就业培训工作,为有务工愿望的居民提供技能实践的岗位。联系企业对所有符合要求的学员,提供优先的录用机会。
(二)积极引导鼓励辖区内老工业企业进行二次创业 搭建平台,鼓励蔡同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企业与辖区内老工业企业结对。通过高新企业对老工业企业技术支持,老工业企业为高新企业配套生产,来促使老工业企业的技术升级,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扩大就业范围。
(三)充分发挥好社区的纽带联结作用
做好居民,企业,政府三方主体的沟通作用,实现三者间的有效互动。通过社区资源整合,打造“重庆市创业就业培训基地”,积极破解“社区—企业—民生”之间的“板块
化”状态,形成社区服务企业,企业支持民生的共通利益机制,营造浓厚的共建氛围,促生一个适应高新产业园的和谐社区。
(四)依托高校,做出企业社会工作新亮点
社区内企业单位众多,企业社会工作有极大的发挥空间,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进行各种心理辅导、职业压力调试、调解劳资矛盾。利用高校资源,为社区居民、辖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社会工作。
(五)促进社区第三产业的发展
立足社区人口资源优势,积极促进社区第三产业发展。积极借势,对社区居民进行针对性的如托管、家政等服务技能培训。
第三篇:兽医服务体系调研报告
xxx动物卫生监督所关于兽医服务体系
调研的报告
市畜牧兽医局:
根据《xxx农牧局关于开展全州兽医服务体系调研的通知》(xxxx〔2018〕xxx号)的文件精神,现将xx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动物防疫工作现状及人员情况:
1、工作现状。xxx动物卫生监督所其前身为始建于xxxx年xx月的畜禽产品检疫站,xxxx年xx月经xxx编制委员会批准更名为xxx动物检疫站,xxxx年xx月在xxx动物检疫站的基础上加挂xxx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牌子。xxxx年xx月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若干意见》和省州市兽医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精神,成立兽医行政执法机构,组建xxx动物卫生监督所,与xxx兽药饲料监察所、xxx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合署办公,三块牌子,一套人马,原市动物检疫站人员整体划入xxxx年xx月xxx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xxx动物卫生监督所(加挂xxx兽药饲料监察所),为股级全额预算事业单位。xxxx年xx月根据农业部、省州要求,xxx畜牧兽医局以xxxxx发〔2012〕43号文件批复同意在xxx四镇畜牧兽医站加挂动物卫生监督所分所牌子,为xxx派出机构。同时单位按照相关要求办理了《事业单位法人证书》、《行政执法主体资格证》等,并开设了银行独立账户。
2、人员情况。单位现有编制数量为xx,正式在册职工xx人(xx人有正式编制、xx名十三类大学生属编制挂编人员),其中女职工xx人;本科学历xx人、大专学历xx人、中专学历xx人、高中及以下xx人;具备高级职称人员xx人,中级职称人员xx人,初级职称人员xx人,非专业技术人员xx人;51岁及以上人员xx人,36-50岁人员xx人,35岁及以下人员xx人,平均年龄xx岁。官方兽医xx人,具备省所规定出证资格人员xx人。
二、缴费保障情况。xxx年市畜牧兽医局下拨给我所的纳入财政预算专项经费共计xx万元,其中省级专项经费为xx万元(xx年动物疫病防控专项资金xx万元;xx年动物防疫基层工作人员生物安全防护补助资金xx万元;xx年动物卫生监督专项资金xx万元;xx年屠宰环节病害猪无害化处理资金x万元;xxx年生猪屠宰环节无害化处理第二批补贴资金xx万元)市级专项缴费xx万元(xxx年屠宰工作经费xx万元;xxx年监测经费xxx万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面广量大,随着工作人员退休、年龄老化、因病等原因,加之近六年招录的基层兽医人员未分配到位现有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相对较少,二者之间存在的矛盾,导致日常工作中有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出现。
2、监督执法经费投入不足,基础仪器设备配套不够完善,有时办案时取证较困难,极大的影响了案件办理质量。同时缺乏必要的检疫技术支持设备,以致检疫手段单一,造成群众对检疫工作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3、由于我市尚未配备村级协检员,报检制度的推行还处在起步阶段,逃检漏检问题时有发生,存在发生动物疫情的隐患。
4、电子出证方面经费缺乏,设备少。检疫人员完成检疫工作后,再到单位开具检疫证明,在时间上给货主带来了不便,管理相对人意见较大。
(二)建议
1、建议上级在公开招考工作人员时,单设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专业技术人员招考名额,逐年增加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专业技术人员,解决检疫人员紧缺的实际困难。
2、由上级有关部门反映检疫工作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争取上级的支持,进一步改善检疫工作条件,提高检疫工作的质量,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3、加大对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工作经费的支持力度,以确保动物卫生监督、兽药饲料监察、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正常开展。
4、鉴于检疫工作实际情况,建议给实施现场检疫的官方兽医配备便携式无线终端(含无线网卡)及打印设备,方便管理相对人报检及出具检疫证明。
xxx动物卫生监督所 xxx年x月xx日
第四篇:法律服务体系调研报告
法律服务体系调研报告
法律服务体系调研报告
xxxx年,xx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首次提出了“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建设法治中国论述中指出“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健全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完善法律援助制度”,为我们加强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公民意识日益觉醒的今天,筑牢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不仅能够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知识诉求,帮助他们答疑解惑,维护切身利益;同时也是密切党群关系,实践中央“群众工作路线”的重要方式。
一、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概念及其意义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是指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导向,以维护公共利益和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的法律问题为主旨,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在各级司法行政部门的组织指导下,整合律师、公证、法律援助、法律服务组织等各种法律服务资源和社会力量,为政府、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无偿或低廉法律服务的公共体系。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我区涉法问题和涉法矛盾大量增加,各类组织和广大群众对法律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一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法律服务需求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促进公共法律服务需求的增长,对传统的法律服务制度和法律服务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二是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带动了公共法律服务需求的增长。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涉及到大量的法律问题,迫切需要法律服务工作者引导
和帮助群众正确行使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引导和协助农村基层干部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基层事务、解决基层矛盾。三是社会和谐和长治久安,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由此导致社会矛盾尖锐,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一定区域内多数人的利益被长期漠视甚至被随意侵害了,而这些被侵害的群体相对加害人而言处于弱势,他们不知、不愿或不敢以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一旦不满累积到忍无可忍的程度,就不可避免地爆发群体性事件,从而损害政府公信力,伤害党群关系。
二、我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自2013年9月以来,高淳区司法局积极贯彻落实省、市主管部门关于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重要部署,以“政府主导、行业支持、社会参与、个人奉献”为工作宗旨,积极争取
把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区政府新一轮发展的总体规划,正建立健全以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龙头、“12348”司法行政公共服务热线为平台,乡镇法律服务工作中心为载体,村居法律服务站点为基础的覆盖全区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并初见成效: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将一步到位,于2014年初在区司法局办公新址挂牌成立并运行;法律服务“四万工程”、“双进双联”、“结对共建”等专项活动的深入开展,为全区乡镇法律服务工作中心的建立和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持;法律服务“双进双联”、律师与“大学生村官”结对帮扶等活动的持续推进,为村居法律服务站点的城乡覆盖提供了可行保障。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各项制度建设有待规范和完善,工作目标及具体规划还需明确和缜密,管理和激励机制尚未建立和健全等等。二是公共法律服务专职人员的缺乏有可能成为制约我
区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工作体系的瓶颈。高淳区面积802平方公里,拥有人口43万、144个行政村居,全区现有律师事务所4家,执业律师27名;公证处1家,执业公证员3名;基层法律服务所5家,执业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19名。区内从事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只有49人。而其他公共法律服务的部分机构如人民调解委员会、法律援助中心等也缺乏专职人员,其工作人员大都由司法行政机关和基层司法所公务员、乡镇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兼任。三是开展法律服务“四万工程”、“双进双联”、“双结对”等专项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例如:区法律顾问团自组建以来,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政府法律顾问团与政府法制机构的关系尚未理顺,服务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行政决策、行政执法的机制尚未健全,服务的影响力仍然欠缺。又如开展法律服务“四万工程”、“双进双联”“双结对”活动,将城区优质的法
律资源导向农村,提高了全区法律服务的供给水平,拓宽了区内法律服务的便民渠道,但律师为基层提供的公共法律服务大多停留在标的额小、权利义务关系简单的法律咨询和纠纷调解、以及参加乡镇举办的零散性法制宣传活动的层面,在为基层政府提供服务、参与重大疑难矛盾纠纷处理、开展公益诉讼等方面仍未发挥突出作用。
四、关于构建我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新思路
整合资源,完善相关平台升级
1.建立区级、乡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积极整合司法行政服务资源,创新工作方式,加大为民服务的实际举措,集中窗口服务对外,综合型服务便民,集中受理,一厅式办公全方位解决群众法律服务需求,将于2014年初建成高淳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并力争在2014年底完成全区乡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建设。新建的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是集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公证、律师等司法
行政主要职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法律服务平台。中心设置窗口化和综合性相结合,以服务内容综合化的特点为群众服务。中心的建成,将极大地简化群众申请程序,真正实现各类法律服务资源优势互补,将最大限度地为群众和企业提供方便,成为便民、利民、惠民的又一重要窗口。
2.尝试社区建立公共法律服务站点。按照省厅、市局《关于加快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实施意见》的要求,尝试在社区建立“法律服务工作站”,推进律师事务所与社区结对,强化社区法律服务网络建设。一是完善的法律服务组织结构。由律师所、基层法律服务所的执业人员与社区实行“一对一”挂钩结对,引导青年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参与社区法律服务,担任法律顾问,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定期开展法律咨询和法制宣传,随时解决社区居民遇到的法律问题,为社区提供公共法律服务。二是坚持便民利民的原则。公共
法律服务进社区,可进行预约服务和上门服务,不受时间限制,将法律援助、律师服务、公证服务、人民调解等服务业务送到百姓身边。居民足不出社区,就能获得公益性的法律服务。三是累积经验、以点带面,区局将以社区“法律服务工作站”为载体,合力打造全区城市半小时、农村一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四是深化律师与司法所、与“大学生村官结对帮扶”活动,利用公共法律服务网络,通过律师和司法所人员相结对,实现曰村官们的互动,将城区优质的法律资源导向农村,加快构建区级、镇级、社区一体化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更好满足全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
3.完善“12348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以“12348”法律援助专线升级为司法行政公共服务专线平台为契机,着力提升“12348”服务品质,树立司法行政全新形象。一是增加人员配备,确保责任到岗到人。根据新的实际情况,区局抽调
骨干力量负责法援中心日常工作,贯彻落实市局“谁主管、谁负责、谁办理”的工作原则。邀请两名专职律师轮流负责“12348”法律咨询电话接听,确保群众咨询的法律问题得到专业满意的答复。二是加装专线分机,确保平台随时畅通。区局除配备法院中心一部专线电话外,还在法援科办公室加装一台分机,由法援科工作人员在值班律师外出办案、请假情况下负责接听并记录来电。三是规范来电记录,确保群众咨询事项得到满意答复。区局根据“12348”升级以后的实际情况,重新制定了来电咨询、投诉的纸质台账的要求,并于近期适用。四是强化人员培训,提高窗口服务质量。区局九月份针对新情况专门组织一期司法行政业务培训班,并安排区局分管领导和各科室负责人授课,全面介绍司法行政服务工作,强化了相关窗口服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注重培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注重挖掘和培养法律服务人才资
源,积极为优秀律师人才引进、青年律师培养、区内法律服务人力资源的整合等提供支持。鼓励本局年轻人员积极参加司法考试,对通过司法考试的人员推荐到各律所实习,扩大律师队伍。提高专职法律服务人员素质,通过专业培训、以会代训等形式,提高法律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在此基础上,加强对专业法律服务人员的指导和管理,培育一批高端复合型法律人才和品牌化、专业化法律服务机构,积极拓展知识产权、医疗、教育、资产重组等领域的业务,紧紧围绕高淳区“融入主城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需求。
创新思路,切实丰富法律服务内容
一是加强沟通,形成合力。通过加强与各相关单位的沟通协调,关注法律服务需求的内容和方式,定主题、定区域、定时间、定人员,切实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深入开展“四万”工程和“双进双联”、“双结对”等专项活
动,找准活动切入点,创新活动载体,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活动效果。二是因地制宜,务求实效。各板块活动在完成好规定动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设计好自选动作,使法律服务的内容丰富多彩。通过整合各种法律服务资源,努力形成工作合力,使服务真正让群众满意。
落实保障,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在推进城乡一体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政府一方面要切实发挥主导作用。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需要强有力 的财政支撑,所需经费要列入财政预算。要把公共法律服务纳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加大以法律援助、矛盾调处等为主的政府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要为城乡统筹服务,加大对基层法律服务的投入,制定倾斜政策,全面推行村法律顾问制度,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逐步建立在村专职从事法制宣传、法律咨询、矛盾纠纷调处等工作的法律服务社工队伍,实现基层公共法律服务 的常态化、专业化。
另一方面要组织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法律服务,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和服务主体的多元化。政府在不断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还因积极扶持专事公共法律服务的民间组织。在一些发达国家,民间公益法律服务机构是公益法律服务的主要提供者。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民间组织大量涌现,一些民间法律服务机构也应运而生。此外,还有一大批热心公共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的社会志愿者,在构建农村公益法律服务体系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这些民间法律服务组织还不够发达和成熟,远远满足不了广大群众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必须建立一批由政府主导和扶持的社区法律服务组织及法律服务中心,并促使其发展成为民间法律服务的骨干力量。
同时,对内要建立健全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保障的工作网络,把法官、律师、公证员和普法志愿者等队伍有机地组织起来,发挥法律服务的独特功能;对外要善于横向借力,探索与信访、工会、妇联等部门的工作对接模式,共同促进公共法律服务事业的发展。
第五篇:六盘水市轻工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六盘水市轻工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陈德光刘勰肖丹
〔内容摘要〕 针对我市“重工重,轻工轻”的现状,对我市轻工业发展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存在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 键 词〕 轻工业 发展 调研报告
〔作者介绍〕 陈得光六盘水市经贸委
一、轻工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现全市在市场上已具一定市场竞争力的规模以上轻工企业共22家,其中六枝7家、盘县5家、水城县1家、钟山区9家。2005年全市轻工业企业总产值近5.2亿元,销售收入4.95亿元,上缴税收4226万元,就业人数4000多人。其发展主要以医药、酒、农产品加工、屠宰加工、茶叶加工、包装印刷、饮料、旅游小商品等行业为主。
(一)医药行业
现有六枝大华药业、六盘水药业、贵州神奇明湖药业和六枝宏奇药业4家医药企业。4家企业中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1家,2000万元以上的1家,1000万元以上的1家。自2001年起,国家对药品生产企业实行GMP认证许可后,4家医药企业共有14条药品生产线通过国家GMP认证。现全市共获得国药准字批准文号的药品品种138个,取得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的药品5个,有3个新药项目正处于临床研究中,1个民族药正在进行药学审查。当前生产的药品品种为43个。4家医药生产企业中,3家企业的生产经营都不是很理想,只有2003年建成投产的六枝宏奇药业公司,由于主要生产新特药和少数民族药品,且每年都有一些新药投放市场,公司发展前景很好,增长较快,2005年其工业产值达到3000万元,增加值1100万元,实现税收230万元,2006年上半年,在全省医药行业下滑20%左右的情况下,该厂仍保持30%以上的增长水平。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医药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1亿元,比上年增长25%,实现销售收入1.02亿元,从业人员628人。
(二)造酒业
全市共有酿酒企业5家,啤酒生产企业1家。几家酿酒厂均是六七十年代建成的国有企业,由于人才、资金、技术及体制等因素的制约,企业亏损无法正常经营,在改革中,采取破产、拍卖、转产等措施进行改组改造。盘县二酒厂、六枝九龙液酒厂分别于2004年和2005年重新恢复生产,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1997年重庆啤酒集团通过承债式兼并六盘水市啤酒厂,组建重啤六盘水市啤酒公司,市政府拥有49%的股权,重啤集团拥有51%的股权。1999年公司通过3万吨改10万吨工程改造后提高了产品质量,拓宽了市场份额。2005年产销量48000吨,完成工业总产值7007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147万元,上缴税金2007万元,实现利润237万元。现正在进行3万吨改10万吨二期技改工程,年底可完成改造工程,技改完成后其生产能力将达10万吨。预计到2010年,啤酒产销量达1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8000万元,实现税金4500万元;到2015年啤酒产销量达1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0000万元,税金8000万元,利润1500万元。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
截止2005年底,全市共有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10家;市食品总厂和贵州信友实业公司核桃乳厂为省级龙头企业;水城县姜业发展公司在2005年被评为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现有的企业中有的项目非常好,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也有部分企业投资不足,企业发展艰难。例如金桥食品公司、六枝雾峰食品公司,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已有好几年,但由于缺乏资金,企业没有自己的生产基地,现在还是靠租别人的厂房临时使用。市食品总厂在1995年通过租用云南省天使土豆片厂的品牌生产“天使牌”风味土豆片,企业取得了较好的发展,2005年生产土豆片1115吨,完成工业总产值2294万元,工业增加值774万元,上缴税金210万元,实现利润128万元。2006年通过技术改造后增加了一条土豆片生产线,在“十一五”期间,企业准备新上马铃薯全粉和油炸薯片等生产线,计划在“十一五”末实现工业总产值上亿元。
(四)屠宰加工业
全市现有六盘水市中心区机械化屠宰厂、双水开发区奔牛食品公司等6家定点屠宰企业,钟山区、六枝特区各两家,盘县、水城县各一家。六盘水市中心区机械化屠宰厂、奔牛屠宰厂已建成分割车间和熟食品加工车间,正准备生产销售熟食品。市中心区机械化屠宰厂于2005年通过市中小企业局向国家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贷款1000万元新建“PAC”生猪扩繁基地,引进美国“PAC”公司的优质种猪进行饲养扩繁,目前饲养基地已基本建成。基地建成后,将发展饲养专业大户饲养优质商品猪,初步形成优质种猪扩繁、养殖、屠宰分割、冷藏、熟食品加工等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产业链。2005年该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000万元,税收580万元,利润 202万元。“十一五”期末,市中心区机械化屠宰厂将形成年屠宰40万头生猪能力和1.2万吨分割肉及加工能力,可实现产值3亿元,税收3500万元,解决500多个就业岗位。
(五)茶叶生产企业
全市有优质茶叶生产基地4万亩左右,茶叶加工生产企业5家,现形成品牌在市场上销售的产品有水城县茶叶公司生产的“水城春”、六枝茶叶公司生产的“乌蒙剑”等产品。5家茶叶生产企业中,除水城县茶叶公司有一定生产规模外,其余均为作坊式生产,2005年5家茶叶企业生产总值不到300万元,水城县茶叶公司就占216万元。水城县茶叶公司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开发绿茶等10个新产品投放市场,并对茶叶产品进行深加工和生产茶儿素等高附加值产品,到“十一五”末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3000万元左右。
(六)包装印刷业
我市包装印刷企业大部分始建于六七十年代,当时的市印刷厂、市报社印刷厂、水城矿务局印刷厂、六枝特区印刷厂、盘县印刷厂等,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连年亏损,到目前为止,除报社主管的印务公司能正常经营外,其它企业已破产、被兼并及处于停产半停产状况。2005年市印务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463.6万元,税收18万元,利润-30万元。2004年通过招商引资,水城县新建一家塑料编织袋厂,专门生产水泥包装袋,到2005年底已形成年产5000万条生产能力,当年完成销售收入362万元;2006年预计完成水泥包装袋3500万条,但由于水城瑞安水泥公司的包装袋由水城乌蒙山发展公司从遵义进袋,不进该厂的编织袋,因此该厂的编织袋产销量大减,预计只能完成1300万条,实现销售收入1000万元左右,解决就业人员250多人。
(七)饮料业
我市饮料生产企业主要有盘县信友核桃乳厂、钟山区凉都乳业公司、盘县竹根水厂、六枝高尔夫矿泉水厂等企业。除盘县信友核桃乳厂外,其它企业规模都很小。盘县信友核桃乳厂,于1996年由盘县农业局组织建设,1997年建成投产,其“信友”牌核桃乳饮料深受消费者欢迎,在贵州饮料行业中很有影响力,但因管理不善,企业连年亏损,于2000年停产,共亏损2400多万元。2003年经盘县党委政府研究后,该厂交由盘县圣境化建公司管理经营,债务与管理经营者无关。圣境化建公司接管后于当年8月分恢复生产,生产核桃乳产品257吨,销售收入213.8万元;2005年生产770万吨,销售收入739万元,税金46万元,2006年预计生产1500吨,销售收入1500万元,税金100万元左右。该厂在2006年、2007年计划新上马核桃油生产项目和进行扩大生产规模的技术改造,力争在2010年实现产销量6500吨,完成销售收入7000万元。
(八)旅游食品、小商品业
我市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发展缓慢,有市蜡染厂、益康食品公司、六枝郎岱酱厂、六枝特区奔心牛肉干厂和一些少数民族民间能工巧匠小工艺品等。总体发展规模小,基础薄弱,其中市蜡染厂原租用钟山酒厂厂房被山体滑坡毁损后停产多年,至今无生产基地;六枝特区奔心牛肉干厂已因管理原因停产多年。但随着“凉都六盘水”城市品牌的树立及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小商品产业应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二、轻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模相对偏小,整体实力不强
我市轻工企业总体规模小,截止2005年,现有企业中产值上亿元的1家;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2家;1000万元以上3000万元以下的6家,其余均为小规模生产。小企业过多,管理落后,创新意识不强,所生产的产品附加值低,无法实现规模效应,市场竞争力差。
(二)缺乏科学指导,管理水平落后
我市轻工业发展滞后,与周边地区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就医药产业发展来看,与我市毗临的安顺、兴义相比,起步时间基本相同,但他们的发展速度比我们快了很多倍,从产值来看,这两个地区的医药产值都已超过6亿元,而我们的产值才1.1亿元,只有他们的五分之一左右。六盘水市轻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缺乏科学指导、无序发展、管理水平落后是主要原因。多年以来,轻工业的发展缺乏长远战略规划,缺乏科学指导,导致了投资者对市场的分析不足,无序发展,加上优秀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水平落后、资金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我市轻工业的发展处于较为落后水平。
(三)缺乏名优品牌,市场范围狭小
我市轻工业产品没有形成国内或国际知名的品牌,多数是“默默无闻”的小产品,影响企业对外的市场开拓,没有真正参与到国内大市场及国际大市场的流转贸易中去。
(四)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成本偏高
与发达地区比较,我市轻工业在技术装备水平上的差距很大,大多数企业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没有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机构。多数轻工业属粗放式经营,仍沿用过去的旧产房、旧设备、旧技术,科技含量低,导致生产成本过高,产品档次不高,附加值低,品种单一,抗风险能力弱,竞争能力不强。
(五)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矛盾突出
我市是以煤炭资源为重点的地区,以资源开发和加工的重工业项目投资见效快,投资回收期短,投资效益明显,回报率高,企业融资比较容易,投资业主较多。以生物医药开发、农副产品加工、特色食品加工为主的轻工业项目,虽然投资较小,但投资回报率低,投资回收期长,项目融资困难,因此投资业主较少。所以我市轻工业虽然经历多年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但从企业规模和产品的市场竞争经营状况来看,还处于较低级的发展阶段。且受多种因素影响,企业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为比较普遍。一部分企业在产品研发、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方面投入少,人才留用难,企业发展前景不明确。
三、轻工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找准优势,引导投入,发展重点
理清发展思路,确立长期的发展战略。发展重点主要为:一是以特色农产品资源发展特色食品和饮料工业;二是依托大企业、重点发展为大企业生产所需的配套产品。把握六盘水市是一个地形特殊、气候凉爽的地区,适宜发展中药材种植和特色农作物种植的比较优势,利用中药材发展生物制药企业;利用特色农副产品发展特色食品和饮料加工工业。重点发展马铃薯加工、苦荞系列食品加工、水城和六枝地区北盘江沿岸的小黄姜加工、茶叶加工、果品饮料、猪牛羊屠宰加工。
(二)培养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
坚持扶优、扶强原则,走“市场+龙头+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扶持一批技术先进、主业突出、行业优势明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如轻工业中的食品、药品、饮料等深加工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市里要重点支持,力争3-5年时间,在我市建成一批上规模、上档次、具有国内知名品牌的优强企业,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走优势互补、联合开发的路子,带动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起来。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和加大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大力发展就业型、科技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农产品加工型及社会服务型的中小企业,提高全市产业集中度、产品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并充分发挥六枝特区宏奇药业、市食品总厂等已培养起来重点企业的优势,实现以重点带动全局的经济发展。
(三)抓好轻工业集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形成规模效应
一是抓好正在规划中的水城县红山轻工业集中区的建设工作;二是在六枝特区规划建设轻工业示范基地。降低入住轻工业集中区和示范基地的门槛,制定相关的土地、税收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力度,营造良好投资环境,让更多的外来资金投资到轻工业集中区;建议市政府专为红山轻工业集中区和六枝轻工业示范基地制定以下优惠政策:
1、免收市及以下各级土管部门收取土地出让金;
2、免征3--5年企业所得税;
3、承诺对投资者实行向广东出售的电价。
(四)构建轻工产品整体营销网络
积极引导企业开拓市场营销渠道。利用信息和政策引导,推动轻工业建立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强化企业营销意识。允许企业从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市场营销基金,增强企业营销能力。推行企业营销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引导和推进企业有效学习和实践现代市场营销理论,增强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
(五)全面提升轻工业发展水平
一是全市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要在产业政策上明确支持、抑制和淘汰的对象,定期改进和公布《六盘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作为指导轻工企业选择投资方向、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依据,引导企业进入或退出某些行业和产品领域,防止盲目投资,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二是要实行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在轻工企业发展中,要区分区域经济差别,进行经济区域性指导,引导不同地区重点发展轻工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三是对有一定规模和基础、资产存量较大、产品品牌有一定知名度的轻工企业,通过增资、改造、改制等办法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分散重复建设地区,要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推进资产结构和企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要按照产业关联度,打破所有制和管理体制限制,以资本联结为纽带,鼓励企业联合和兼并,扩大企业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四是正确处理好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关系,以逐步改善全市产业结构布局。
(六)树立正确经营理念,积极适应新形势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着力提高管理效能。倡导建立企业、消费者和社会多边利益最大化经营理念,培养诚信观念,消除伪劣和欺诈,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七)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政策措施,促进中小企业管理水平
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和国家《中小企业促进法》,按照产业政策要求、行业准入标准来引导轻工企业发展。对国家要求实行行业准入标准的产业,要高标准、严要求,把好入口关。认真做好行业规划和产业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有效资源。建立和完善科学决策机制,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和重大决策的管理。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的优惠政策,鼓励优强轻工企业对新项目、新产品的开发,构建符合市场竞争新的产业链。
(八)坚持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大力推进节能降耗,以项目为载体,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先进技术,实施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促进工业经济的良性发展。
(九)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和引进关键人才
建立有利于挥发人力资本作用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造就一批熟悉市场规则,善于经营管理,用于开拓创新的技术带头人和企业家。结合我市实际,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到六盘水讲学,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的良好合作关系,建立流动工作站或研究基地,通过项目合作引进人才,遵循“选人必有理,用人必有道,育人必有谋”的原则,创造一个吸引留住人才的宽松环境和激励机制。培养一支高水平的中小企业管理人才队伍。
(十)建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
建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行必要的扶持,重点支持轻工企业的发展。国家设立了“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贵州省财政从今年开始每年投入5000万元作为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今后还要逐年递增20%。为争取上级资金对我市中小企业的支持,建议在市财政开设“中小企业专项资金”专户,每年拿出1000万元资金,作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和作为国家、省级中
小企业专项资金对我市中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投入的配套资金,争取更多的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支持,促进我市中小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