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就业与财政收入的研究背景

时间:2019-05-12 12:48: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就业与财政收入的研究背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就业与财政收入的研究背景》。

第一篇:关于就业与财政收入的研究背景

参考文献:《中国财政政策就业效应及其实证研究》

关于财政收入与就业人数的研究

背景

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也是世界上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之一,每年包括数量巨大的大学毕业生、下岗、失业和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都需要在劳动力市场进行就业。因此,在未来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就业问题无疑是政府面临的重要目标之一。

从我国的国情上看,财政支出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比如:通过财政拨款兴修水利、进行基础设施等工程、项目的投资,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增加再就业培训、职业介绍服务等方面的财政支出,缩短工人寻找工作的时间,增强工人在不同岗位的就业适应能力等等。因此,研究财政支出与劳动力就业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寻求扩大劳动力就业的有效途径,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就业人数的多少直接决定税收的多少,从而影响财政收入。本文通过对2006年各地区就业人数与财政收入的数据研究分析揭示财政收入与就业水平的相关性。

第二篇:财源与财政收入背离的研究

财源与财政收入背离的研究

摘要:后发展地区在发展经济进程中出现了财源建设与财政收入相背离的现象。也就是说,地方经济发展壮大却没有带来对应的财政收入的增长。这种状况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对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制约了我国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文章通过对国内外解决财源与财政收入背离问题一些主要做法的分析,提出了进一步缓解财源与财政收入背离现象、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经济发展;财源建设;收入背离

一、财源建设与财政收入相背离的的现状及其成因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从宏观上看,税收的多少是由经济总量所决定的,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发展越快、经济总量越大,提供的税收也就越多,财政收入规模也会不断扩大。然而,地方经济尤其是后发展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总量的扩大,并没有相应地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可支配财政收入,下同),而是出现税收外流现象,即产生了财源与财政收入相背离的情况。

以广西钦州市为例,1994—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70.12亿元扩大到303.92亿元,年均增长18.9%;全市组织的财政收入由1994年的3.91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3.56亿元,年均增长为19.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1.9%,比全市组织财政收入的增幅低7.9个百分点;上划中央、自治区的税收收入由1.69亿元扩大到10.51亿元,年均增长30%,而税收返还收入由1.24亿元增长到3.41亿元,年均增长仅为26.6%。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进程的加快,钦州中石油1000万吨炼油项目、火力发电厂、林浆纸等一系列临海重大工业项目投产运营后,其财源与财政收入背离现象将更为严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财税优惠政策管理失控导致财政收入流失

长期以来,全国各地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采取财税优惠政策措施,大力吸引外来投资项目,有的地区为了竞争有限的投资项目甚至还违规出台优惠政策。

当然,各地出台的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另一方面也使税基变窄,宏观税负趋于下降。据估计,全国每年减免税款达1000亿元,有的地方的减免税额占地方财政收入的10%以上。近年来的减免税又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政策性减免税越来越多,税基受到严重侵蚀;二是各地对扶持性和困难性减免的审批尺度不一,操作上随意性很大。如2002—2003年9月,陕西省财政厅、地税局、国税局等5家单位经省政府批准,对陕西金秀交通有限公司取得的公路运营收入,由税法规定的5%税率改按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及附加,致使该公司少缴税款277万元;2002年杭州市萧山地税局依据地方政府政策,将国家对新办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扩大到21户非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减免所得税1714.35万元。这样就出现虽然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财源也不断壮大但财政收入未能出现同步增长的不良现象。

(二)总部经济现象分流了后发展地区的财政收入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譬如,“总部”最集中的北京,近年税收连续达到20%—30%的增速,其主要原因是,目前全国汇总合并纳税企业有180余家,北京市占有90余家,其中西城区38家,约占全国的20%。这38家企业的下属二级成员企业近1300家,各级成员企业多达几万家,其大部分分布在全国各省(区、市)。这些分散在全国各省(区、市)的各级成员企业,不得不依靠所在省(区、市)“埋单”,却不能为所在地获得相应税收。

另据有关专家介绍,近几年占我国90%以上的税收收入,都不同程度存在税收与税源背离问题。如西气东输项目,将天然气从新疆输送到上海,目前我国对运输业征收的是营业税,其税基是按运输量和运输距离决定的运价,而按现行税收制度规定,营业税在公司注册地上海缴税,营业税税基发生在几千公里的长度上,有十几个省(区、市)政府管辖的区域都构成了税源。但除新疆从上海获得一部分非制度性补偿外,其他沿途各省(区、市)和居民虽然已经并将继续为西气东输工程提供资源,如相关的移民、占地、治安等,却都拿不到在当地形成税源所产生的营业税。类似的情况还包括增值税、所得税、消费税等。

(三)现行分税制体制的弊端使后发展地区面临做大财源与可支配财力增长相背离的尴尬局面

现行分税制在改革初期确实激发了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不仅推动了全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也不断壮大了后发展地区的财政经济实力。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后发展地区依靠自身努力发展经济而增加的财力将出现规模越大越有被抽走的可能。这是因为,后发展地区在分税制初期,净上划中央收入一般都很少,而在推进经济发展进程中,一般是靠发挥自身资源优势而发展特色产业和做大工业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带来的一般是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而根据现行体制,75%的增值税、100%的消费税、60%的所得税以及部分行业集中缴纳的营业税将上划给中央,如果有的省级政府再集中部分财力,则留给后发展地区的财力更少。

据资料显示,广西西北部某资源大县1994年全县组织财政收入1.08亿元,上划中央“两税”收入0.51亿元,返还0.25亿元;2004年上划中央“两税”1.04亿元,返还0.34亿元;2006年上划中央“两税”2.34亿元,返还0.44亿元。柳江县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是1994年的6.25倍,上划中央“两税”收入为8.07倍,税收返还数2007年的4329万元为1994年的2359万元的1.83倍。虽然中央通过加大财力性转移支付的力度满足了地方财政支出增长的需求,但无法消除财源与财政收入背离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增强其化解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如2008年国际有色金属价格下挫)、国内经济政策调整对财政收支影响的能力。

(四)制度管理性失控导致地方财政收入的流失

制度对纳税人的行为选择具有最直接的支配、影响作用。税收制度以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力量要求在其管辖范围内的纳税人按制度所规定的方式选择纳税行为。如果制度性安排不公正,或者有严重缺陷、漏洞,那么,纳税人就可能身不由己地选择偷逃税行为。如假“三资”

企业、假福利企业、假校办工厂的泛滥,在很大程度上就源于制度上的缺陷。

管理性失控是指由于税务机关管理缺位而造成的税源失控。如漏征漏管户大量存在就是管理性失控的突出表现。有相当一部分纳税人只领取了营业执照,不办理税务登记,更谈不上纳税了;有的纳税人虽然办理了税务登记,但是没有固定的场所,长期不申报纳税。

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和管理上的失控,造成偷税逃税、漏征税收现象,导致地方经济发展、财源规模不断壮大但财政收入却未能同步增长的非正常局面。

(五)征收管理机制上的失控造成地方财政收入的流失

征收管理机制上的失控是指由于税收征、管、查等环节职责不明确或者相互脱节,以及国、地税之间或税务机关与其他部门之间缺乏配合、协调而引起的税源流失。同时,在税收稽查工作中,税收强制执行措施和保全措施得不到有关部门的配合,也会引起税源的流失。另外,还有很多纳税人上报的财务会计报表和纳税申报表所反映的税源状况不真实,隐匿收入、少报收入,甚至造假账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税务机关难以准确掌握税源信息,致使很多税源在生产、销售等诸多环节中被转移或隐匿,从而造成税收的流失问题。

二、目前我国及国外解决财源与财政收入背离问题的主要做法

(一)我国解决财源与财政收入背离问题的主要做法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财政综合实力的逐步增强,中央开始关注地方财源与财政收入相背离问题,于2005年颁布实施《关于切实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意见》,通过采取“三奖一补”措施,加大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办法,不断扩大后发展地区财力规模,增强后发展地区提供公共服务能力。

在财源与财政收入相背离现象中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与税源背离较为明显。因为我国的企业所得税是中央和地方**分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设置总分公司或母子公司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总(母)公司要把所有分(子)公司的利润汇总在一起,在所在地税务机关申报纳税,导致税收与税源相背离的问题。因此,我国在实施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时,全国人大提出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不涉及解决税收与税源背离的条款,但要求国务院制定相应办法以解决税收与税源背离的问题,缓解财源与财政收入背离的现象。2008年1月1日新企业所得税法开始实行后,根据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的要求,1月15日财政部、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出台并印发《跨省市总分支机构企业所得税分配及预算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属于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范围的跨省总分支机构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按照统一规范、兼顾总机构和分支机构所在地利益的原则,实行“统一计算、分级管理、就地预缴、汇总清算、财政调库”的处理办法,总分机构统一计算的当期应纳税额的地方分享部分,25%由总机构所在地分享,50%由各分支机构所在地分享,25%按一定比例在各地间进行分配;3月10日,国家税务总局又印发《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要求总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坚决防止为了局部利益相互扯皮甚至干预企业经营等问题的出现。这个办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已在缓解企业所得税税源与税收相背离问题上取得了制度上的突破。

我国在增值税的区域分配方面也进行了相应试点。三峡电站跨越湖北省和重庆市两个区域,坝区坐落在湖北省,库区主要部分绵延于重庆市。国家有关部门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作出了对三峡电站产生的所有利益在两个区域内进行合理分配的特殊规定: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和城建税、教育费附加都按照15.67 84.33的分成比例,在湖北省和重庆市分别入库,执行期到2009年底。在2009年三峡电站全部投产前所产生的企业所得税全部留给三峡总公司,作为三峡工程建设基金,用于三峡工程建设。

虽然我国在缓解财源与财政收入背离问题方面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执行不是十分彻底,如企业所得税分配仅就跨省总分支机构进行划分,而在现实中有不少公司总部在省会或中心城市,分支机构设在本省(区、市)内的其他县(市),由此产生的企业所得税问题在现行办法中没有涉及,而且增值税、营业税等其他税收与税源背离问题尚未纳入考虑范畴,这就容易产生新的地方保护主义或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而且会导致财源与财政收入背离问题进一步加剧。

(二)国外一些国家解决财源与财政收入背离问题的主要做法

国外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因此,其财源与财政收入背离问题主要表现为税源与税收背离方面。为解决税源与税收不一致的问题,包括欧盟、美国、阿根廷、巴西等国通过法律途径和制度安排,努力保证所在地的税收权力,以缓解财源与财政收入背离现象。

1.欧盟按税源地原则积极推进增值税改革,保证税源与税收的一致性。2008年2月,欧盟增值税改革方案正式通过。根据这套改革方案,今后对欧盟范围内的部分商业活动(如餐饮、文化、体育、科研、教育、电信、广播电视和电子商务等服务)将不再由服务商所在国征税,而改由发生实际服务消费的国家征收。欧盟增值税改革方案确定了这些行业的税收来源地原则,这项改革在欧盟讨论了5年,虽然矛盾很多,但坚持方向不变,在2007年12月最终达成一致。

2.美国根据税源地原则处理零售税和企业所得税的税源与税收一致性问题。美国各州的零售税由各州立法并征收,天然地适用税收归属与税源的一致性。而在处理公司跨州经营应税所得分配问题时,一个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制定“州际税收协定”,明确公司经营活动所在地对公司在该地区取得的收入拥有征税权,而并不是只有公司法人注册地才能对其征税,从而保证了税收收入归属与税源的一致性,维护了所得来源地的税收利益。另外州际间税收矛盾和冲突难以避免,为此美国在州与州之间建立了税收协调机制,主要包括地区合作协议、跨州税收委员会(MTC)、税务管理者联合会等。

3.阿根廷通过省际多边协议处理税源与税收背离问题。阿根廷的税收与税源背离问题主要是省级政府征收的营业税。营业税是阿根廷各省级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营业活动一旦跨省,即可能产生营业税收入与税源背离的问题。为解决该问题,阿根廷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处理办法,即通过各省间的多边协议实现营业税省际分配。其基本规则是,营业税收入50%按销售收入比例分配,50%按成本费用比例分配。所谓比例即是在某省的销售收入占其总销售收入的比例。各省税务局如果就分配有争议,需交由按照多边协议专门设立的委员会进行处理,委员会就争议问题进行裁决,并实行多数决定。

4.巴西通过联邦参议院决议解决税源与税收背离问题,实现平衡地区间发展水平的目

标。巴西的税收与税源背离问题的主要表现为州政府征收的商品服务税,巴西通过联邦参议院的决议来解决该问题。决议规定,当商品由一州销往另一州时,商品服务税一部分在生产地征收,一部分在目的地征收;生产地征收后再由目的地征收剩余部分,总的征收税率不超过18%或19%。决议亦规定分配的税率:从富州到穷州,前者税率为7%,后者为12%;从富州到富州,前者为12%,后者为7%;从穷州到富州,前者为12%,后者为6%。按富州、穷州规定不同税率,基本精神是穷州多得,富州少得,以平衡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进一步缓解财源与财政收入背离现象,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认真清理整顿各种税收优惠政策,严防税收变相流失,不断增加地方财政收入。针对目前各地税收优惠政策管理混乱而导致税收流失的问题,建议国家税务总局组织相关部门开展相应的调查活动,认真清理整顿过多过滥的税收优惠政策,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同时,对地方所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必须经过省级税务主管机关批准并报国家税务总局备案,防止地方自行出台税收减免或变相减免政策现象,切实纠正随意缓税、包税、先征后返等违规行为。通过规范税收优惠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使地方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财源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的良性循环。

2.完善与汇总纳税相适应的收入划分机制,确保地方财政收入的合理增长。要解决财源与财政收入背离问题,其中一个主要落脚点在于完善我国目前的税收管理制度。而在税制建设中必须要明确我国国内税收管辖权制度,尤其是确定国内税收管辖权原则。综观各税收条例的有关规定,可以看出,国内税收管辖权原则的运用尚未形成一种规范制度,只是散见于各税条例之中,而且标准也不统一。根据国际惯例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应采取属地原则为主、属人原则为辅的管辖制度,即建立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原则为主、居民税收管辖权原则为辅的国内税收管辖权制度,完善与汇总纳税相适应的收入划分机制,在过去“先收—集中统筹—再分配”的模式之外,增加“地方收取—地方分配”模式,按照税源地贡献大小进行分配,进一步解决税源与税收背离问题,科学合理地处理好税收收入分配关系,在财政上给地方扩权。这种措施的优点在于:有利于加强税收源泉控制,防止税收流失;有利于减少企业跨地区经营的阻力,促进统一市场的建立;有利于实现在同一经营上外地企业与本地同类企业之间的税负公平。

3.完善财政分配关系,逐步构建“共赢型”财政分配框架。当前,后发展地区正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以求调整地区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做大财源规模,增强财政综合实力。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遇到资源类似地区争夺项目、产业结构趋同而导致无序竞争、重复建设问题,如广西德保县和靖西县竟相发展氧化铝产业,这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现象,而且还会分割有限的市场份额,无法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益。为此,国家应研究制定推进区域经济联合发展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合理完善财政分配关系,由资源接受地区弥补资源流出地区造成的财源流失,鼓励地方实施联动发展战略,以便使那些资金雄厚、技术条件成熟、交通便利却苦于资源不足的优势地区得到充足的原材料、能源,避免部分后发展地区因资金不足、技术水平低下、交通不便等因素而使丰富的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而造成浪费现象。

4.进一步加大对后发展地区财力性转移支付的力度。长期以来,后发展地区因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财政实力不强而维持低水平运转。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公用基础设施落后,与发

达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是体制和历史原因造成的一笔“欠债”。因此,在今后经济发展进程中,各级政府应按照中央有关政策的要求,在执行“三奖一补”有关办法的基础上,对依靠自身努力不断发展壮大财源和增强财政综合实力的后发展地区,按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均衡化目标核定标准支出数额,适当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加大财力性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强后发展地区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能力,既表明认可其发展经济的努力程度,又能清偿“历史欠债”,提高其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以便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全国公共服务基本均等化的目标。

5.强化税收及非税收入征管,确保应收尽收,实现财政收入与财源同步增长的目标。经济发展决定财源,财源决定税源,而征管决定税收收入。经济发展创造的税源成果只有通过征收管理才能转化为入库税收收入,形成地方财政收入。对于财税部门而言,在经济发展财源不断壮大进程中要扩大财政收入规模的着力点就是强化税收征管。尤其是税务部门要树立“税源有限,管理无限”的征管理念,建立健全税收经济分析、企业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横向互动机制。同时,各级政府还要努力构建“政府主导、财政主管、部门配合、司法保障、社会参与”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综合治税管理体系,实施对各税种、涉税行为及非税收入收缴的全方位管理,推进财政收入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程,不断提高财政收入水平,促进地方税收收入及非税收入应收尽收,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第三篇:重庆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就业现状背景研究

首先进行一个定义说明,本文所提及的大学生,只狭义地指大学本专科阶段毕业生。

一提及大学生就业形势,当今社会的第一反映就是一个“难”字,中国大陆,除极少数高校,概莫能外。在属于西部地区的重庆市,情况更为严峻,而在属于冷门,已经却又亟待发展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看来,就业,又何止一个“难”字了得?

这是一个不容乐观的社会现象、社会热点以至于是社会问题。当然,研究社会现象、社会热点以至于社会问题,其目的绝不是抱怨,唉声叹气,而是发觉,揭示其积极意义与解决之道。

为何会出现如此之情形?社会上说法诸多。笔者在查阅相关资料,阅读相关文献后,以此时此地的立场与视角,浅析其原因,从共性方面来讲,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从共性方面来讲,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不及时、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不完善、部分行业就业存在“潜规则”、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过高或过低等。

“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战略的实行,使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以跨越式的幅度增长;又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持续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的高增长,而是陷入了“高增长,高投资,低就业”的怪圈;

由于直线式上升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偏向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处于人才市场的主导地位而这种“供需借位”的就业市场加重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

大学生错误的就业取向同样加重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对大学生“贬值”认识不充分,幻想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对自己缺乏全面认识,自我评价过高,盲目的自信,浮躁与功利的社会风气对其的影响。甚至在校期间从事过学生干部、管理者的经历,也会使部分大学生的就业取向发生一定程度的偏差。

薄弱的就业指导,没有帮助毕业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中做好思想上、心理上、能力上的准备;就业信息流通渠道不畅通在另一方面制约着大学生就业。

托关系,走后门,本已是我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也就是紧缺的工作岗位,自然使这一社会现象渗透到大学生就业方面。自然,这种权力寻租会满足部分拥有关系的大学生及其家长的急切需求,如潮水般的就业困难浪潮将这一社会现象推向一个极致。这种“潜规则”打乱了就业中的竞争机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造成了社会人才的逆淘汰。就业困难,自然可以理解。

有两句话,分别是“物以稀为贵”,“高不成低不就”。在大学

生就业中,“物”是指工作岗位以及其背后大批的需求者。工作岗位是稀缺的,这决定了用人单位处于人才市场的主导地位。这一点,前文已经提到过。用人单位决定了大学生就业中的“高”与“低”。我国大学本科之后的教育,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用人单位,除去“潜规则”录取者,需要高端人才,或至少“有(若干年)工作经验者”,而新大学生是无法满足其需求的。高端需求有限,但用人单位的低端需求却较为广大。然而,不少就业观念不端正,缺乏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多数无法接受此类工作。

再从发展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个性方面来讲。劳动与社会保障是一门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及其规律的学问。

由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新专业,社会对它的认知程度还很不深入,在招生时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选择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有些学生大部分是从其它专业调节过来的,给专业的就业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毕业生要进入政府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必须参加公务员录用考

试,而每年的公务员录用名额非常有限,而且面临其他专业学生及“潜规则”的挤压。而进入企业,当前大部分企业没有直接对应的部门或岗位,学生也还要面临与人资等专业求职者的竞争。

加之专业社保专业定位不明确,与专业科研成果及专业政策连接不及时,师资力量有限,都制约了社保专业大学生的就业。

从社保学生个人来看,在四年的学习与实习过程中,了解到了社保诸多方面的知识,更了解到了当前我国社保体制与机制的弊病。对自己就业中的社会保障异常看重。而其他专业的学生为了就业,因为与专业学生相比,对社保的知识与形势并不了解,对不健全的社保体制与机制可以接受。举一个例子,医生由于对药物药理过于了解,对药物副作用认识较其他人敏感地多,而不同药物都存在不同程度副作用。因此,医生自己在服药过程中要比其他人更纠结。选择了一个单位就等于选择了它的社保情况,社保学生在择业方面,要比其他人更纠结。就业状况就更不容乐观了。

问题如此严峻,因此发觉、揭示重庆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研究其解决之道,势在必行。

主要来自:

杨泰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掌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李贺平赵晓芳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体系创新的实施机制研究

第四篇:《财政收入与支出》学案

《财政收入与支出》学案

一、知识回顾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是否违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

答:不违背。相反,是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因为:

(1)共同富裕不能理解成所有的劳动者、所有的地区同时、同等程度地富裕起来,世界上从来没有同步富裕,即使在原始社会,差别也同样存在。我国今天的市场经济是以承认差别为前提,并为个人施展才能,为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公平的机会。要想社会全体成员同时、同等程度富裕,这不但做不到,反而会导致普遍贫穷。

(2)只有提倡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才能对大多数人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鼓舞作用,并带动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富裕。

(3)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就能调动这部分人与地区的积极性,为整个社会的共同富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自主学习

(一)财政及其作用、国家的______和________就是财政

2、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基本收支计划,叫_________;上一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叫__________

3、国家财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保障。具体表现在: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

,促进,建立_____________

与,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

4、财政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如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某些行业、地区的_____________,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家财政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具体表现在: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

财政政策,通过

经济建设支出、税收,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经济增长。

反之,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

财政政策,通过

财政支出、税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

(二)财政收入与支出、根据国家筹集资金的渠道,财政收入可以分为

、、以及

。其中,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

和。

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的关系。

3、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促进企业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就是财政支出。按照具体的用途,财政支出可以分为

支出、支出、支出、支出、支出。、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不外有三种情况:

、、。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教师精讲

一、财政收入

、什么是财政

(1)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从这一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到,财政的实质就是国家在社会范围内获得国家收入,并将它集中性分配使用。

(2)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

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收支计划,叫做国家预算。

上一的财政实际执行情况,叫做国家决算。

国家就是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这两个方面,参与社会分配,实现国家职能的。

2、财政收入的渠道

四大渠道,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

3、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两个方面: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这是基础性的因素。因为国家收入主要依靠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壮大,税收、利润才有保证,没有经济的增长,就不会有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因此,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收入的关系,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

第二,分配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创造的总财富是一定的,国家要的多,企业和个人的分配收入就减少;反之,企业和个人要的多,国家收入就减少。它们是彼此消长的关系。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财政支出、财政支出就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2、财政支出的分类

按财政支出的用途,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五大类型。

(1)经济建设支出

经济建设支出占据财政支出的首位。在全部经济建设支出中,基本建设和支持农业的支出占绝大多数,反映了国家财政参与经济建设的重点。

(2)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

主要包括这些单位的人员经费支出,设备购置、维护及公务费用支出。

(3)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是指用于政府机关、司法部门、驻外机构、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国防科研方面的支出。

(4)社会保障支出

是指国家财政为公民提供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的各种费用。

()债务支出

用于偿还国家各种债务本息方面的支出。

、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

(1)财政收支的三种情况: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

在财政预算、决算中,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状态,表明国家筹集的资金得到充分利用。但收支平衡是在动态中实现的,由于具体条不断变化,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

(2)财政收支平衡

是指当年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3)财政赤字

是指当年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赤字意味着要靠借债过日子,有可能导致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平衡,引发通货膨胀。必须把财政赤字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发行国债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扩大政府投资,刺激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国债发行规模过大,会增加政府还债负担,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在经济生活中,国家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收入支出控制经济运行。当经济增长缓慢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以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当经济发展过热时,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以抑制社会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

第五篇:财政收入与GDP分析

“鱼与熊掌”可兼得

——对我省财政收入与GDP关系的分析

财政收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调节经济的有效手段,两者相互依赖、互相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政府财力的不断增强,财政收入与GDP的增长关系备受关注。因此保持财政收入与经济协调发展——“鱼与熊掌”兼得,对我省“十二五”规划提出的GDP、财政收入翻番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财政收入增长及与GDP比较

(1)纵向比较:财政加速增收,财力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特别是“九五”以来,伴随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的不断跨越,促进财政增收的增长源不断涌现,全省财政收入连续十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近几年进一步加快到20%以上,政府调控经济运行、协调社会发展、提供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的能力进一步增强。1996-2011年,全省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9.8%,其中“九五”年均增长14.6%,“十五”提高到17.7%,“十一五”又进一步加快到25.7%,2011年增长27.6%,呈较为明显的加速增长态势。

财政加快增收助推财力不断增强,全省财政收入由1995年的147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632.8亿元,跨越了两个千亿元台阶。从态势上看,扩张步伐明显加快,财政收入从百亿元到五百亿元,用了10年时间;而从五百亿元到千亿元仅用了3年时间,跨越第2个千亿元目标也仅用了3年;“十一五”以来的6年财政收入累计9425亿元,接近改革开放34年来全省财政收入的70%。人均占有财力增加较多,1 2011年全省人均财政收入达3843元,而1995年仅246元,16年增加了14.6倍。财政收入相当于GDP的比例上升较多,2011年达17.4%,与1995年比,上升9.3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58个百分点。

(2)横向比较:增长快但规模小比重低,调控能力较弱 与全省GDP增长比:“九五”以来的16年间,全省财政收入有8年保持20%以上增长,有10年增长快于现价GDP,1996-2011年均增幅高于同期现价GDP 5.6个百分点,其中“九五”时期高4.6个百分点,“十五”、“十一五”进一步扩大到高4.7个和7.5个百分点。

与全国比:“九五”以来,我省财政收入增长有10年快于全国,1996-2011年均增幅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2011年,我省全部财政收入占全国的2.5%,比1995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2.8%,居全国第16位。2011年,我省全部财政收入相当于GDP的比例低于全国4.6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相当于GDP 的9.7%,低于全国1.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7位。

与经济总量接近的北京、内蒙比:2011年,我省地方财政收入比北京少1542.9亿元,比内蒙多104.4亿元;相当于GDP的比例比北京低9.2个百分点,比内蒙高0.2个百分点。1996-2011年,北京、内蒙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2.6%和24%,高于我省3个和4.4个百分点。

与中部六省比:2011年,我省地方财政收入高于山西、江西,居中部第4位,位次与1995年持平;相当于GDP的比例比山西低3个百分点,居中部第2位,比1995年前移3个位次。

(3)来源比较:经济发展效益提升,税源不断拓展

近年来,我省财政收入之所以保持快速增长,主要是省委、省政 2 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结果。

一是缘于经济发展加快,增加了税源。“九五”以来,我省经济持续加快发展,1996-2011年全省GDP年均增长11.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生产总值跨上万亿元台阶,2011年达15110.3亿元。综合实力的增强,增加了经济税源,确保了税收的增长。2011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中,各项税收入超千亿元,达1108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75.7%。

二是缘于企业效益好转,增强了纳税能力。近年来,我省工业经济保持了提速提效的良好势头,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312.3,创历史新高;工业利润、利税分别突破千亿元和两千亿元,达1306.9亿元和2254.8亿元,从而大大充实了税源,带动了财政收入的较快增长。2011年,全省增值税收入达647.5亿元,超过各项税收的三成。

三是缘于居民收入提高,对高收入群体纳税调节力度加大。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五千元大关,2011年分别为18606元和6232元。收入的稳步增加,增多了重点缴税申报人数(2011年全省年收入超12万元申报个税的人数超过31000人),进而推动了个人所得税收入稳步增长,全年个人所得税突破百亿元,占全省各项税收收入的5%左右。

四是缘于投资与消费协调发展,营业税与消费税等税收增加较多。近年来,我省投资与消费持续快速发展,其中固定资产投资突破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五千亿元,2011年分别为12126.3亿元和4900.6亿元,从而极大地充实了税源。全年营业税达379.2 3 亿元,比上年增收近三成;消费税202.9亿元,增收近两成。同时,投资、消费的增长,也增加了耕地占用税与契税等税收,2011年两项税达142.3亿元,占到全省地方税收的12.8%。

五是缘于专项等收入的较快增长,非税收入增加较多。2011年,全省非税收入355.3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24.3%。其中,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125.7亿元,专项收入80亿元,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62.2亿元,罚没收入34.1亿元。

二、财政收入增长与GDP的差异性

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税收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从理论上讲,经济税源的规模应与GDP的规模相匹配,财政收入增长也应与GDP增长保持基本同步。但受诸多因素影响,我省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并不完全同步。

一是收入分配因素。GDP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价值(增加值)的总和,财政收入是GDP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结果。从初次分配看,各部门创造出增加值之后,一部分以税收、收费等形式上缴财政,形成国家收入;一部分以折旧、公积金、利润等形式留在企业,形成企业收入;一部分以报酬、福利等形式支付给劳动者,形成个人收入。从再分配看,初次分配后的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中的一部分又通过所得税、财产税等形式上缴财政。因此财政收入归根结底来自GDP,GDP总量扩张是影响财政收入增长的主导因素。2010年,我省GDP中生产税净额1779.8亿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18.8%,高于同期现价GDP增幅0.6个百分点;占GDP比重由14%提高到14.4%,五年间上升了0.4个百分点。可见,经济总 4 量决定财政收入的规模,GDP分配向政府倾斜,导致GDP增速与财政税收增幅不一致。

二是税收政策因素。财政体现了政府的意志,不仅有组织收入的职能,还有调剂社会资源、营造社会和谐等功能。因此,财政收入深受国家分配政策的影响。从财政收入相当于GDP的比例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安徽与全国一样,随着国家分配政策的变化,经过了一个“V”字型轨迹,即从改革开放初期到90年代中期逐步下降,90年代中期以后稳步上升。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我省财政收入相当于GDP的比例为14.4%,随后国家为了调动企事业生产积极性而广泛实行减政放权的政策,我省财政收入相当于GDP的比例逐级下降,1992年、1993年财政收入仅相当于GDP的6.9%和7.1%;1994年以后,随着政府强化宏观调控、统筹区域发展的需要,国家强化了财力集中的政策,财政收入相当于GDP的比例开始逐级回升,2011年提高到17.4%。总体上讲,我省财政收入相当于GDP的比例经历了“高-低-高”的过程,这是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导致的正常结果,与直接的GDP增长关系不大。如1996-2011年的16年间,我省财政收入增长了16.9倍,同期现价GDP增长了7.3倍,财政收入相当于GDP的比例上升了9.3个百分点,由此测算每年的财政收入增长中有5个多百分点是对GDP存量分配的调节,也就是说近1/4-1/3的财政收入增长是政策因素,与GDP增长无直接对应关系。

三是产业结构因素。我省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近八成,而经济结构决定着税源分布,进而影响财政收入。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了一产低税或免税、二产税负适中、三产稳税的税收政策,因此三次产业间、不同行业间的税赋相差较大,尤其是产业结构的变动对GDP的宏观税 5 赋影响较为明显。2011年,我省GDP中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13.4:54.4:32.2,其中一产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居全国第9位、中部第2位。从税收结构看,由于“十一五”以来,中央与我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的惠农政策,并逐步减免了农业税,致使第一产业税收所占比重逐步降低,二、三产业税收占比不断上升,成为全省税收的主要来源。2011年,我省第一产业税收仅占0.05%,二、三产业分别占到54.77%和45.18%。同时,近年来二产特别是工业持续快速增长,如“十一五”以来,全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6%,明显高于GDP(13.4%)以及一产(4.7%)、三产(10.8%)增幅,导致其对应的经济税源(税基)增幅必然高于GDP,由此产生的税收也必然高于GDP增幅。可见,第一产业增加值比例偏高,是我省财政收入相当于GDP比例偏低的重要原因;财政收入增长快于GDP,与二产特别是工业增长较快密切相关。

四是经济效益因素。从财政的征收对象看,财政收入不仅与增加值有关,而且与增加值的构成项目有关,如企业所得税只能从盈余中征收,企业效益好,所得税就多,反之就少,即使两个企业从事同一个行业,所创造的增加值一样大,但由于两个企业效益状况不一样,从这两个企业征收到的税收就可能有很大差异,这种状况也反映出增加值与税收的不同步现象,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企业,也可能出现在各省、市、县的GDP与财政收入的量化关系上,最终导致GDP与财政收入增长不一致。

五是核算原则与税收入库因素。GDP核算采取权责发生制原则,即在经济活动中,只要权责发生改变,就应进行统计。但税收入库则是实际发生的征税额,采用的实际收付制。统计与入库的时间往往发 6 生错位,导致GDP与税收不一致。统计核算原则与税收入库的另一个差别,就是并不是所有记入GDP的项目都进行征税,而进行纳税的项目也并不都记入GDP。例如,对教育、卫生、政府机关等非赢利性单位提供的服务,GDP计算了这些单位的增加值,但税务部门并没有对这些单位进行征税。又如按照国际惯例,GDP对居民的自有住房进行了虚拟估价,并且,由于最近几年房地产市场相当火爆,居民的自有住房市场价值应该是相当大的,但在现行的税收体制中,并没有对未出租的居民自有住房虚拟价值进行征税。此外,目前我国设置的财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使用税等税收,主要针对经济存量,与当年GDP流量并无直接对应关系。

三、努力促进财政收入与经济协调发展

财政收入相当于GDP的比例是宏观税负的重要指标,它既反映了政府财力的集中程度,也体现了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结构优劣状况。但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非常复杂,分析把握财政经济运行情况,不能简单以财政收入相当于GDP的比例高低来评价。因为,与高税负相对应的可能是“强”,同时也可能是国家所“不鼓励”或“不提倡”的;而与低税负相对应的则可能是“弱”(如农业),也可能是国家鼓励的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在“高”的背后,可能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如资源产业比重过高),也可能是经济效益较高,所以不能简单以高低而论。

从短期看,GDP与财政收入增长不同步是一种“常态”,财政收入相当于GDP的比例上下波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但要尽量使其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如果比例过大,财税负担过重,则会加重社会负担,减少原本应当归市场支配的资本量,就会影响或 7 抑制经济发展;反之,比例太小,则会减少对经济建设的支出,又会影响或降低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因此,只有保持合理的财政收入规模及比例,才能促进财政和经济协调发展。而且,还可以起到保持经济稳定、优化资源配置和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

从相互关系看,经济决定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又反作用于经济的辩证关系,决定了财政收入必须与经济增长相协调,才能实现“鱼与熊掌”兼得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增长。就我省而言,发展经济、提高财政收入相当于GDP的比例既很有必要,也很有发展潜力。一方面,近年来我省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财政收入与经济保持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另一方面,我省财政收入占比虽呈稳步上升态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财政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仍不相适应,特别是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英国在上世纪末就达30%—40%,发展中国家也在25%以上,比较而言,我省提升的空间比较大。

今后一阶段,要千方百计扩大经济总量,实实在在扩大、夯实财源基础,实现“鱼与熊掌”兼得——财政收入与GDP协调发展、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双赢,推动财政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培育经济税源。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系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源远则流长,根深则叶茂。要突出培育财源抓发展,这既是扩大经济总量的必由之路,也是扩张财力的现实选择。因此,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实现我省经济发展的全面提速。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改革开放,将经济体制改革向多领域、多行业拓展。实行更加开放的投资准入和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地引进项目特别是重大产业项目,通过项目带动,投资拉动,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二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直接影响着税收结构及其规模。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在优化升级上做文章。目前,我省产业结构中“农业不优、工业不强,三产不活”的矛盾仍很突出,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为此,一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经济综合效益水平。二要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步伐,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培育工业新增长点,实现工业对经济、财政的双带动作用。三要支持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现代物流、法律、会计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培育有发展后劲的财政增长点。

三是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从财政收入的来源看,蕴涵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的生产技术水平是影响财政收入的重要因素。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产品附加值,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耗降低,经济效益提高。产品附加值所占的比重提高,财政收入也就会随之增加。要积极推动经济增长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努力开拓效益财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项目的发展,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效益好、牵动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是食品、医药、纺织、机械、化工等,提高其高端产品和最终产品比重,增加这些行业的附加值,促进其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撰稿:邹珊珊

审稿:过劲松

核稿:张明俊

签发:张培胜

下载关于就业与财政收入的研究背景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就业与财政收入的研究背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题研究背景

    课题背景 对于把英语作为外语来学而又缺乏语言环境的初一学生来说,第一个难题就是记不住英语单词,或是暂时记住了,过一段就又忘了。这是因为初学英语的人还没有掌握足够的英......

    课题研究背景

    课题研究背景: 学校数学教育开始“求新变异”,更具“前瞻性”,其主要任务不仅在于传递固有文化为满足,更积极强调对未来充满“挑战性”、“暂时性”、“多样性”及“新奇性”的......

    汽车背景研究

    研究背景: 近年来,世界各大汽车公司都把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具潜力的汽车市场,纷纷以各种方式(合资、合作、独资等)进入中国市场。正是由于各跨国汽车巨头在中国表现出的空前的本土......

    1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1(合集五篇)

    山东交通学院 专业:交通建设与装备 学号: 姓名:赵同渠110612127 目录 1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 .................................................................................

    微课研究背景与现状

    研究背景与现状: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微文化”的悄然诞生,我们已经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微博、微信、微访谈、微电影、微小说等,手机的普及,4G技术的应用,是人类社会迈入......

    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副题 姓名 失业问题是我国所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在应对这个挑战的过程中, 政府的战略选 择经历一个重要的转变, 从最初实行再就业工程, 在世纪之交......

    全球化背景下的就业与创业(最终定稿)

    全球化背景下的就业与创业 2016年9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西南财经大学举办的天府论坛,此次论坛有幸邀请到了中国社会学会劳动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炜教授,她为......

    当代大学生就业背景

    当代大学生就业背景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我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经济原因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