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班主任如何与学生有效地沟通?
班主任如何与学生有效地沟通?
班主任工作案例:初三年级某班有位叫小舟的女生,在初三下期即将毕业的关键时候,突然有好几天没来上课,老师多方与家长联系,但始终联系不上,询问同学也一无所知。一周后,小舟才回到教室上课。细心的班主任老师察言观色,发现小舟一脸倦容,神情恍惚,心事重重,呆滞的双眼略带悲伤。小舟性格平时就较内向,孤僻,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
下课后,班主任老师把小舟请到办公室。“小舟,为什么这些天没来上课?生病了吗?“小舟摇摇头。“有什么事能和老师讲吗?”小舟沉默不语。“小舟,老师知道你是一位懂事而且又重感情的孩子,不会无缘无故不来上课,瞧你这样子,是不是家里发生了什么事?如果信得过老师,不妨告诉我,让老师和你一起想想办法。““老师……”小舟双眼有些发红,欲言又止。“小舟,你不告诉老师,我怎么能帮助你呢?前些天,你妈妈到学校来,我们还说好,她再也不把你一个人丢在家里,而要好好照顾你,给你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班主任老师话还未说完,小舟的眼里已噙满了泪水,“老师,我妈妈上吊自杀了。是我和爸爸害了她。”小舟伏在桌上哭泣起来。班主任老师不禁愕然,联想到上次与她妈妈的谈话,心里已明白了几分。
“小舟,你是一个坚强的孩子,今天你到学校上课就证明了这一点。你妈妈是一时想不开,不怪你,老师心里最清楚。"班主任老师对小舟进行开导和安慰,暂时稳住了小舟的情绪。
小舟原来是一个生活得非常幸福的孩子,父母都十分宠她。初一时成绩和各方面表现都不错,而且还进入了少年团校,然而,进入初二下期以后情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小舟经常迟到,作业不能很好完成,成绩下降,尽管老师多次教育但收效甚微。原因是父母关系不和,经常吵架打架。到了初三,父母到外地做生意,把小舟留在家里,请了一个老太婆照顾她,在经济上对小舟百依百顺,从此小舟的表现更是每况愈下,甚至出现了旷课的现象,还交上了社会上的不三不四的朋友,出入网吧,有时竟夜不归宿。班主任老师努力与家长联系,但一学期过去了,情况没有改变。
春节期间,班主任老师了解到小舟的父母都回家了,便前去家访。所幸的是经过班主任老师的工作,小舟的母亲答应留在家里照顾小舟。小舟的情况有所好转,再也没逃过课。但是,已经放任自流惯了的小舟对于母亲简单粗暴的管教方式时常不能接受。一天,母亲不准小舟外出,母女发生对立,小舟竟打电话向110求救,母亲又伤心又气恼,只好通过班主任老师进行调解,母女关系才有所缓和。在与小舟母亲的谈话中,班主任老师感到她已有些心恢意冷。
小舟母亲的自杀,作为孩子会有一种自责和负罪感,认为是自己不听话,伤了妈妈的心,这种心理压力会使小舟背上沉重的精神负担,不仅影响学习,还不利于小舟健康成长。怎样使小舟从母亲自杀的阴影中解脱出来?
班主任老师对小舟进行了心理疏导和教育,多次找她谈心,使她明白母亲自杀主要是患了更年期综合症,心情抑郁,遇事想不开,不能忍受任何情感上和精神上的打击(后来知道是因为小舟的父亲有了外遇)。并且告诉她一个人会遇到许多挫折,要能勇敢地面对,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乐观地生活。班主任老师还与小舟的父亲联系,希望能使小舟得到父亲的关爱。小舟的父亲经过这事后,有所醒悟,重新回到了女儿身边。所有的任课老师和班委也达成共识,生活上学习上关心小舟,帮助小舟,多鼓励她,使她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分散他的注意力。
小舟郁郁的心情渐渐地舒展开来,成绩提高了,人也懂事了,终于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升上了高一级的学校。
评析:这是一例由于家庭因素造成的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由于父母教育方式不科学,及责任心不够,造成孩子心理的逆反,行为的偏差,从一个听话上进活泼的好学生,变成了一个蛮横厌学孤僻的问题学生。当母亲自杀事件发生后,本来感情就十分脆弱的小舟,便处于极度伤感,失落不安的恶劣情绪当中,处于深深的自责中。如果不及时帮助她从这种情绪中调整过来,走出这个阴影,不仅不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还有可能把她推向和她母亲一样的结局,后果不堪设想。这时的小舟需要关心理解以及正确的疏导和帮助,把她对母亲的负罪感,变成促进自己改正错误的动力,并且使自己更加坚强,成熟懂事。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作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要注重情感交流,不要拒人以千里
2.要耐心聆听,不要随意插话
3.要学会接纳,不要一味批评
4.要支持鼓励,不要同情安慰
5.要注重引导,不要命令训导
第二篇:班主任如何有效地与家长沟通
班主任如何有效地与家长沟通
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渠道有许多,通过什么样的渠道,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加以确定。
一是集中召集家长会。
一个学期或学年的开始、结束,为向家长传达班级管理计划或通报班级学生总体情况,我们往往要组织一次全班学生家长会议。有时采取专题讲座、专题讨论等方式,以解决班级学生或家庭教育普遍性的问题为目的,也需要集中召集家长会。
集中召集,一是便于统一传达、通报,二是便于统一思想,三是便于集思广益。
二是分类召集家长会。
择机把班级学习情况、性格、行为习惯或品质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有计划,分期分批地按类召集家长会议,既有针对性、让家长有平等感,又便于家长之间敞开心扉交流沟通。
三是与个别家长进行个别交流。
这是班主任最机动灵活、便于操作的一种与家长沟通交流的形式。
1、把家长请到学校来。在班主任相对繁忙而家长相对空闲的情况下,为解决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把家长单独请到学校来,有的放矢地与家长进行专题交流、沟通。
2、专程家访。
班主任以解决学生个体或家庭教育问题为目的,主动“降低身价”到学生家里去,与把家长请到学校来相比,更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与爱护,同时也更能激起家长因感激而积极主动配合班级、学校工作的热情。
3、电话或短信沟通。
报告学生的进步、询问学生没按时到校的原因或是否已回家,或者问候生病在家的学生等情况,班主任通过给家长打电话、发短信的方式,既便捷,又宜于与家长的情感维系。
4、网上聊天、书信往来。
教师、家长有时都忙于各自的工作,要随时取得联系、沟通思想,另一个有效的方式是互通电子信箱、QQ号,在你来我往中交换信息、增进了解。
第三篇: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地沟通
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地沟通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产生教育效能的首要条件。只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师生情感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教师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理解和尊重是前提
教师与学生因年龄的差异,生长环境、思维方式的不同,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差异。因此,教师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以学生的眼光去看世界,以学生的心态去推理一切,然后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对方,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理解与尊重,从而产生温暖感和满足感。当一个教师不愿意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会使学生觉得老师不理解他,对教师的信任度降低,与教师的沟通就会停止。
二、爱心和关怀是关键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的爱心能驱使教师以最大的耐心和韧劲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挖掘自身的潜能,创新教育方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的爱,对学生的发展也是一种巨大的动力。有了这种爱,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感情,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仰慕心理,从而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上。心理学关于模仿的研究表明:“人们总是趋向于模仿他所爱的人,而不愿模仿他所嫌弃的人。”因此,教师这种爱的情感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之主动模仿,提高教学效果。如果教师缺乏这种爱,对学生冷漠无情,甚至对他们感到厌烦,动不动就严加训斥,学生就会紧闭心灵的大门,势必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使教育活动受阻甚至中断,最终导致教育的失败。
三、尊重和欣赏是保证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每位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成绩与优点得到教师的认可与尊重。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并及时表示欣赏之意。作为教师,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它会给学生带来极大鼓舞。“你提的问题十分有价值!”“你的想法很有创意,老师也没想到。”这些语言虽然简单,但却能鼓舞学生斗志,增强学生自信,激发学生潜能。作为回应,学生会以自己的行为来回报教师的赏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赞赏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从成功中增强自信,享受成功的快乐。
教师对学生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在与学生沟通,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来向学生表达学校的教育理念与要求,无论是面对全体的要求、评价,还是针对个人进行的谈话、写信等,都是为了达到教师的教育目的——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成功的教育取决于多种因素,这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质量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而沟通工作的实际的大小,取决于师生沟通的效能。在大量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向学生热情地传递知识、价值观等,而学生毫无兴趣,面临的是学生的抗拒,低度的学习动机,这是一个可悲的事实。从这个角度讲,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效能产生的关键,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大部分教师都了解师生关系相处的原则,但事实上,如何将这些理论与自己的实际工作接轨,如何将其在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来,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还是需要多画一些心思去琢磨的。
一、理解、爱、信任,是师生有效沟通的前提。
首先,教师要有同理心,能够做到换位思考。
教师要关心学生,那必须要了解学生,而要了解学生,首先必须进入学生的情绪和思想的系统中去,以学生的眼光去看“他”的世界,以学生的心情去体会学生的心情,而且也以他的思想去推理他的一切,然后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对方,这样的同理心可以使对方会感到理解与尊重,从而产生温暖感与舒畅的满足感,这种感受可以诱发出彼此充满体谅和关怀的沟通氛围。同理心是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的前提,俗话讲也就是换位思考。关键是一个教师能不能真正放下身段,站在一个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学生的困难和困惑。当一个教师不愿意设身处地从对方去考虑,会使学生觉得老师不去理解他,不关心自己,对教师的信任度降低,与教师的沟通就会停止,而老师则不能真正地接纳学生,非常容易对学生提出无益的指责与批评,也不能正确地对学生做出积极的回应。老师愿意见到的事实是学生通过老师有效的教育能够改正不良习惯、错误思想,从而形成良好习惯、确立正确思想。因此,在教育中,老师对学生的同理心与换位思想是开启心智世界的钥匙,是教育效能产生的前提。
例如,我班内有个学生叫赵圆圆,如果要找他的问题可是一大堆,大错不少小错不断,如果只是挑他的毛病那真是说也说不完。可是挑他的毛病真的能够帮助他进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不管他犯多大的错误也都要尽量先去理解他,考虑他做这件事情的合理性,从他的合理性乃至优点长处切入,进而在去谈他的问题,并深信他通过努力、改正是可以进步可以有变好的,不止作为老师要这么想,而且也要让他自己知道老师对于他的这份信任和期望。事实证明,他不乏优点,而且,通过教育放大他的优点达到了教育目的:他进步了。那么,这样的沟通与教育也就是有效的。这是对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很深的信任感,教师从自己的内心深处相信学生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样会给学生信心与勇气。这就要求老师在对待学生是要多鼓励、多夸奖,少责备、少批评。
再例如,我班的刘悦同学。她学习成绩优异,但是有一段时间,因关系非常好的同学要转学,情绪受影响,学习也跟着大幅下降。这样的情绪中也不乏少女朦胧的爱恋。为此,我专门找她聊天。作为老师,很理解她们之间存在的这种美好的感情,但是,进而劝慰她不要顾此失彼。为了避免早恋这个敏感的话题,我们每次聊天都集中在对同学之间相处的美好回忆中。不仅如此,我还让她每周来找我聊天两次,以来观测她的感情动向,再而也是为了提高她对学习的动力。理解使我们只练得沟通更为顺畅,也使我的教育有一定的效果。这与赵圆圆的例子又有所不同,在沟通过程中,教师应能“由衷的接受”学生表露的感受,并由衷的愿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为此安排时间,这样他就会摆脱一份困扰的情感。特别是对于女生,更应斟酌沟通的艺术,以情动人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教师对学生的烦恼感同身受,但又要保持适当的距离。还有一点需要指出,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学生需要的是老师的同感而不是同情与怜悯,当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时,通常那段时间比较敏感,假如老师过分同情怜悯,会加强其自卑,对学生的成长是有损无益的,再有也可能会使学生对老师的过度关注产生一种理所应当的感情,进而变得熟不拘礼,反而减弱了教师的教育效果。对于这一点我的感受很深刻。还是赵圆圆同学,在最初了解他的家庭以及他的经历后,出于女性天生的同情与怜悯,我就没能控制好与他接触的距离,一来是出于本能他对自己的家庭的敏感不愿意随便向别人提起,再后来则变成虽然可以什么都说,但是,作为老师他也会像家人一样打折扣,这对于教育是十分不利的。尽管关系近了,教育反而不好进行了。所以,控制好距离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信任。有了理解,才能信任学生。
老师对学生的期望都是出自良好愿望的,但事实并不是每个老师对学生的良好的愿望都能被接受,甚至被抵触。我想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在沟通时,学生对老师的真诚的高低感受不同,教育的效果也就截然不同了,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对学生必须要信任,这样教育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如果作为教师们真地做到了理解学生,那么信任也就不那么困难了。
老师信任学生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结合学生的特点使其扬长避短,让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而让他们亲身感受到教师的体贴与关怀,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只要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鼓励他们去不断的主动探索,这样就可以使他们得以充分发展。夸奖和鼓励是一剂良药,可以帮助孩子确立信心,取得更大的进步。如对于赵圆圆扬长避短的夸奖,就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这其实也是多元智能评价的一个理念,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没有缺点,但同样的,一个人也绝对不可能十恶不赦没有一点优点。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只要教师用心,就不难发现孩子身上的点滴优点和闪光之处。
有句话说得非常好:理解不等于接受,尊重不等于放纵。对学生的信任不等于看不到学生的不良行为或者对其合理化,对于一些不良行为可以不接纳,不赞同。对待学生的错误我们就要保持这样态度。例如对待学生迟到,每个人都会有疏忽、意外,这都是难免的情况,但是不是因为认同他们迟到的合理性,就等于认同他们迟到也是对的呢?迟到可以理解,但是该怎样惩罚还要根据校纪班规,一点不能偏袒。
对学生的信任表现在能够等待学生慢慢变好,而非一蹴而就似的马上改过。学生毕竟还未成熟,在学生这个年龄错误一犯再犯,是可以理解的。作为老师切不可因为他第二次或第三次反同样的错误就放弃他、不信任他,有时候信任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比批评指责更有力量。这在赵圆圆身上就有明显的写照,初一学期初他因与体育老师有冲突而拿起板砖要打体育老师。这件事发生后震动全校。尽管如此,在我与他的交流中我依然表现出我对他的理解与信任。这之后他在给我写的信中写到:“在体育老师这件事上,其实都是我的错误。但是老师还那么相信我……我知道我错了,请老师原谅我……”而且,此后在与他的接触中他确实有控制自己的表现。
再而,爱。有了理解和信任,爱也就更容易的表现了。
爱是贯穿于理解与信任之中的灵魂感情。理解与信任固然是爱,还有,爱可以促使你去做很多事情:有了爱你就愿意理解孩子的无知行为,有了爱你就能够容忍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误,并在耐心的去教导他,有了爱你就会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有了爱你也会愿意为他们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很多老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但他从没有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心中也从没有涌起爱的热潮,这样的老师永远不会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教育如果没有爱,正如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那么老师如何将爱表达给学生呢?
老师爱学生还表现在愿意为了孩子付出时间是精力。这种时间和精力不仅指在处理学生问题和教育学生方面,还有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而进行的有目的的学习与研究。如何使自己真正的贴近学生,只是口号式的叫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需要老师真正的去学习有关学生的理论,了解学生的真正需要。例如关于青春期心理特征方面的书籍、鼓励方面的书籍、学法指导、学习障碍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与学生沟通,也才能够更好地传达自己的爱。而且,这样的爱才是正确的真正的爱。
二、至于到底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与学生沟通才更有效,在什么样的时机与学生沟通更合适等等问题,就要根据每个受教育个体和特殊的实践而论了。像谈话、写信、打电话、发短信、qq聊天、游戏等等,都是非常好的方式,都有其各自的优点所在。
三、判断师生的沟通是否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老师怎样判断自己与学生的沟通是否成功呢?事实上老师只要看学生的反应就可以了。换句话,学生是不是按照你所希望的那样去想了,去做了,别人对你的印象如何?你的班级是否团结,这些都是判断师生沟通是否成功的标准。
总之,建立平等、民主、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最关键的地方,一双眼睛看不住几十个学生,一颗爱心却可以栓住几十颗心,教师可以凭着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精到的育人艺术,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必须打开学生的心理的壁垒,透视学生的内心世界,为他们分忧,为们清除“病灶”,把学生心灵世界的沃土垦植成“真、善、美”的苗圃,真正建立起新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活动中,老师只有用爱心换起学生的信任感,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使学生喜欢老师,再喜欢他所提供的教育,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马雅可夫斯基曾说过:“语言是人的力量的统帅”。作为一名高中班主任,谈话是班主任对学生实施教育最基本的一种方法,也是做好班级工作的基本条件。通过谈话接触,我能够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品质,增进教师与学生的感情,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难,消除各种心理障碍。话,人人会说;但话,不是人人会谈。和学生谈话也是一门艺术。
如今的高中生思想活跃,喜欢独立思考,不轻信成人的意见和答案,他们的人生观逐渐形成,通过九年义务教育,他们对自然和社会获得了一定的认识,也形成了自己的看法;但同时他们也容易冲动,遇事考虑不周全,理性思维不成熟。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在谈话初期总是显得比较拘谨。如何与这些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我想谈谈自己的体会。1.谈话要适时、及时
谈话的时机很重要,一定要做到适时、及时。当发现学生情绪有波动或者班级寝室常规有松懈的现象,要及时向家长或身边同学了解情况,查明原因,然后找学生谈话,不让问题严重化、扩大化。如果学生主动找你聊天,班主任一定要热情接待,耐心倾听,并对其做法给予充分的肯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语言准确,态度诚恳
谈话不只是教师说,学生听,而是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姿态谈心,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谈话的语言要求准确,不生硬,使学生容易接受,多用鼓励性的语言,不使用辱骂性的语言讽刺、嘲笑、训斥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与学生谈话时还要注意面部表情。人们对强硬的态度会本能地产生对抗情绪,而对柔顺、温和的态度则往往容易接受。从心理学的观点看,笑是沟通人的情感的媒介。教师和学生相处假如老是板着面孔,学生就觉得有一种恐怖感,缺乏人情味。不苟言笑、语气强硬,命令和训斥较多,不利于与学生的沟通。面带微笑地和学生聊天谈心能让他们感到老师是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也会更加信任自己的班主任。3.宽容学生
曾经对100名高中生做过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心中理想的教师标准之一是具有“宽容之心,能了解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生活和与人交往的经验,理性思维不成熟,容易冲动,学生在谈话中难免有时顶撞老师。作为班主任应该耐心地教育他,以自身的人格和高尚品德去感染影响学生,不能以自己的先前印象影响判断。当然宽容不等于无原则地迁就学生,对学生的过失该指出的要明确指出、该批评的要严肃批。
谈话是一种互动,是一种思想、观念、情感的交流,传递的是彼此的真诚、信任,也需要采用不同的谈话技巧。
教师对学生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在与学生沟通,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来向学生表达学校的教育理念与要求,无论是面对全体的要求、评价,还是针对个人进行的谈话、写信等,都是为了达到教师的教育目的——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成功的教育取决于多种因素,这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质量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而沟通工作的实际的大小,取决于师生沟通的效能。在大量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向学生热情地传递知识、价值观等,而学生毫无兴趣,面临的是学生的抗拒,低度的学习动机,这是一个可悲的事实。从这个角度讲,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效能产生的关键,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大部分教师都了解师生关系相处的原则,但事实上,如何将这些理论与自己的实际工作接轨,如何将其在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来,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还是需要多画一些心思去琢磨的。
首先,教师要有同理心,能够做到换位思考。
教师要关心学生,那必须要了解学生,而要了解学生,首先必须进入学生的情绪和思想的系统中去,以学生的眼光去看“他”的世界,以学生的心情去体会学生的心情,而且也以他的思想去推理他的一切,然后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对方,这样的同理心可以使对方会感到理解与尊重,从而产生温暖感与舒畅的满足感,这种感受可以诱发出彼此充满体谅和关怀的沟通氛围。同理心是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的前提,俗话讲也就是换位思考。关键是一个教师能不能真正放下身段,站在一个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学生的困难和困惑。当一个教师不愿意设身处地从对方去考虑,会使学生觉得老师不去理解他,不关心自己,对教师的信任度降低,与教师的沟通就会停止,而老师则不能真正地接纳学生,非常容易对学生提出无益的指责与批评,也不能正确地对学生做出积极的回应。老师愿意见到的事实是学生通过老师有效的教育能够改正不良习惯、错误思想,从而形成良好习惯、确立正确思想。因此,在教育中,老师对学生的同理心与换位思想是开启心智世界的钥匙,是教育效能产生的前提。
教师对学生的烦恼感同身受,但又要保持适当的距离。还有一点需要指出,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学生需要的是老师的同感而不是同情与怜悯,当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时,通常那段时间比较敏感,假如老师过分同情怜悯,会加强其自卑,对学生的成长是有损无益的,再有也可能会使学生对老师的过度关注产生一种理所应当的感情,进而变得熟不拘礼,反而减弱了教师的教育效果。
其次,信任。有了理解,才能信任学生。
老师对学生的期望都是出自良好愿望的,但事实并不是每个老师对学生的良好的愿望都能被接受,甚至被抵触。我想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在沟通时,学生对老师的真诚的高低感受不同,教育的效果也就截然不同了,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对学生必须要信任,这样教育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如果作为教师们真地做到了理解学生,那么信任也就不那么困难了。
老师信任学生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结合学生的特点使其扬长避短,让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而让他们亲身感受到教师的体贴与关怀,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只要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鼓励他们去不断的主动探索,这样就可以使他们得以充分发展。夸奖和鼓励是一剂良药,可以帮助孩子确立信心,取得更大的进步。如对于赵圆圆扬长避短的夸奖,就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这其实也是多元智能评价的一个理念,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没有缺点,但同样的,一个人也绝对不可能十恶不赦没有一点优点。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只要教师用心,就不难发现孩子身上的点滴优点和闪光之处。
有句话说得非常好:理解不等于接受,尊重不等于放纵。对学生的信任不等于看不到学生的不良行为或者对其合理化,对于一些不良行为可以不接纳,不赞同。对待学生的错误我们就要保持这样态度。例如对待学生迟到,每个人都会有疏忽、意外,这都是难免的情况,但是不是因为认同他们迟到的合理性,就等于认同他们迟到也是对的呢?迟到可以理解,但是该怎样惩罚还要根据校纪班规,一点不能偏袒。
对学生的信任表现在能够等待学生慢慢变好,而非一蹴而就似的马上改过。学生毕竟还未成熟,在学生这个年龄错误一犯再犯,是可以理解的。作为老师切不可因为他第二次或第三次反同样的错误就放弃他、不信任他,有时候信任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比批评指责更有力量。
再而,爱。有了理解和信任,爱也就更容易的表现了。
爱是贯穿于理解与信任之中的灵魂感情。理解与信任固然是爱,还有,爱可以促使你去做很多事情:有了爱你就愿意理解孩子的无知行为,有了爱你就能够容忍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误,并在耐心的去教导他,有了爱你就会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有了爱你也会愿意为他们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很多老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但他从没有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心中也从没有涌起爱的热潮,这样的老师永远不会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教育如果没有爱,正如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那么老师如何将爱表达给学生呢?
老师爱学生还表现在愿意为了孩子付出时间是精力。这种时间和精力不仅指在处理学生问题和教育学生方面,还有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而进行的有目的的学习与研究。如何使自己真正的贴近学生,只是口号式的叫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需要老师真正的去学习有关学生的理论,了解学生的真正需要。例如关于青春期心理特征方面的书籍、鼓励方面的书籍、学法指导、学习障碍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与学生沟通,也才能够更好地传达自己的爱。而且,这样的爱才是正确的真正的爱。
第四篇:如何有效地与家长沟通
如何有效地与家长沟通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如何有效地与家长沟通。结合自己这些年带班体会和借鉴他人经验,与大家分享几个案例,讲的不到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案例一:‚孩子是在进步的……‛
时间:一天晚上
地点:办公室
沟通方式:来访
刘兵(化名)单亲,父母离异后,他一直跟着妈妈,妈妈是靠路边摆地摊卖小吃养家糊口。她对孩子要求很高,管得较细,在她管束下,刘兵缺少些男孩儿的灵气。从小学到初二刘兵一直在妈妈的监管下学习,初三他母亲为去深圳打工,刘兵的学习成绩一下下滑很多。上高中后她还回到洛阳靠摆地摊养家糊口。一天晚上晚自习时间,刘兵妈妈来学校找我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我如实地告诉他,情况不是很好,她很急躁,向我大吐苦水:为了自己孩子她已经牺牲了很多,自己一天到晚要盯着孩子,希望他成才,花了精力却没成效,她很困惑。我认真地倾听,并时不时地安慰他:‚孩子是在进步的,你的努力不会白费,不急,孩子路长着呢,慢慢会好起来……‛同时给了他一些教育建议,建议改变观念,适当放放手,让孩子有呼吸的空间,信任孩子和老师等等,在我的安慰中他渐渐平静重新充满希望,愉快地离开了办公室。
分析:案例中是个自卑型的家长。这种类型的家长的心理特点是自卑、退缩。他们经常挂在口边的是‚我也没办法‛‚我已经‛‚没有用‛等一些消极的绝对的话。他们通常文化水平不是很高,依赖性也比较大,但他们关注孩子,期望值也很高,急于求成的心态比较严重,换句话说他们自身的压力是比较大,这种压力也会传递给孩子,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策略:抓住‚三多‛:多倾听、多理解、多提建议。
‚多倾听‛是因为此类型的家长心中多有委屈,觉得无助,他们需要倾诉,需要释放压力,作为教师我们要懂得倾听,倾听就是尊重的表现,而且在他们的倾诉中我们可以掌握很多有用的信息,对学生学习生活环境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多理解‛从他们真诚的倾吐中我们接受到最基本的信息就是他们在寻求教师的理解,是的,我们应该去理解他们,抱怨自己无能的家长他们的态度其实是积极的,只是教育方法不科学,效果比较差。教师与他们交流可以用肢体语言或口语去表示理解。
‚多建议‛此类型的家长和学生一样渴求教师的指导和建议,不妨多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他们就会像买了一本好书一样感到内心的充实,比以后继续与你沟通。
案例二:爱与放任不同
时间;一天下午放学
地点:办公室
沟通方式:约访
‚您的孩子上课玩扑克。‛我一边说一边观察王鑫爸爸的脸上的神情。
‚那一定是这节课没意思。‛王鑫爸爸满不在乎地说。(不想沟通)‚呵呵,那孩子如果‘挑食’就由他去了?‛我反问到。
‚玩扑克嘛,我小时候也玩,玩是小孩子的天性,再说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说多了不好。‛王鑫爸爸一本正经地说。(有点要沟通地意思)
‚王鑫挺聪明的,我们很喜欢这个孩子,都希望王鑫好,将来成人又成才,现在是发现他有不良习惯,而且这种习惯会影响他发展,所以才找你的,在我们共同帮助下,王鑫会更优秀的,你说呢?‛我笑着说。(寻找谈话的契合点)
‚对,对,好多老师这样说我家孩子聪明但调皮,身上有不少毛病,让老师费心了!‛王鑫爸爸总算正面问题了。
‚其实,你说的没错,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但仍需要我们成人的引导,放风筝还要拉根线呢,您回去和孩子一起玩扑克时,顺便告诉他要尊重老师,尊重别人劳动!‛我乘胜追击,道出谈话中心。
‚好,好,我回去好好和他谈谈!谢谢老师的关心和指导!‛ 分析: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溺爱型的家长开始是比较难沟通的,因为溺爱而不正面问题,推卸责任,通常这样的家长自尊心较强,也缺乏对教师的信任,没有安全感,有时还会‚找茬‛。但他们错在‚溺‛而不是‚爱‛,所以要与他站在一边,他才会与你沟通。
策略:与溺爱型的家长沟通要从‚爱‛找契合点
肯定孩子是一种爱——敲开家长心扉的金砖。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个教育者“不仅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③。为了增强合力,教师要争取与家长在情绪、情感乃至意识和行动上保持一致。刚才的案例我就是抓住了王鑫聪明这个特点,并直接表明对这个孩子的喜爱从而找到契合点的,使与家长的沟通建立在愉悦且相互接纳的情绪基础上,沟通起来更畅通更有效,接着提出症结所在,家长也不会觉得难堪了,反而反思自己主动解决问题。接下来家长态度越来越好,对老师的建议欣然接受,虚心配合老师工作。
承认问题是一种爱——彼此信任的良方。教育教学是残缺的艺术,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作为终生学习者的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也要这样看自己,无可否认地实事求是地面对自己专业成长中的问题。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了问题,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用商量和气的口吻向家长反映其孩子真实的情况,不能夸大,更不能捏造,不能训斥责备,更不能情绪失控破口大骂,那样既有损教师形象,又对问题的解决毫无意义,只会激化矛盾,造成家校之间的隔阂甚至对立。在沟通中教师和家长立足与孩子的健康成长,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谈话才是有效的。
案例三;让我们更加了解 时间:一天晚上 沟通方式:电话联系
陆小曼(化名)经常算错题,那天有道计算题写错后订正,然后让她做了几道同类型题,写着写着又错了。她是个聪明灵活的孩子,理解力很强,思想比同龄人有深度,可是总粗心。于是我联系了家长想了解一下小曼的家庭情况。在电话中我了解到小曼的家庭里许多亲友都是教师,爸爸妈妈文化水平也很高,他们比较推崇民主的教育方式,鼓励孩子勤说多做,难怪小曼那么能干,多才多艺,而且有思想。他们反复提到教育中对孩子一些规范要求松了些,导致孩子过于大大咧咧而不注重细节,所以老粗心,希望我能帮他们严格要求小曼。我聆听他们的教育经验和他们在教育中的困惑并约定长期联系探讨孩子成长教育中的问题。
分析:有文化,有教养的家长反思内省的能力比较强,他们通常有一套自己认可的教育方式,并知其弊知其利也有其惑。在他们的心中,每个教师都是孩子所在年龄段所应受教育的专家,所以是比较谦虚的。但不代表他们无所知,相反学问型的家长所拥有的学识、阅历、经验等正是很好的教育资源。
策略:沟通有主题,倾听要虚心
沟通要有主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教师跟有学问的家长沟通比较容易,但有效性差,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主题不明确,天南海北地探讨教育问题,脱离了孩子实际要解决的问题。
倾听要虚心。我们尽可能地如实反映学生在学校的情况,主动请他们提出措施,认真地倾听他们的意见,充分肯定和采纳他们的合理化的建议并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家长一起,同心协力,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这里只举了三个在平时沟通中比较典型的家长类型,在与他们的沟通中可能存在着不同的使沟通无效的障碍,比如依赖导致的单相交流、自我为中心的拒绝交流、无主题的泛泛而谈等。而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障碍都被排除了,总结一下,有效的沟通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尊重是前提。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在家校沟通中发挥作用。教师与家长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无论家长健康与否,贵贱与否,文化水平高低与否,教师都应当一视同仁,以诚相待。
二、了解是基础。
了解家长心理,‚对症下药‛,事半功倍。
三、沟通是关键。
信息技术日益发达,沟通方式也日益增多。可以使用电话,家访、家长到校、微信、博客等多种方式与家长沟通式,只要平时注意合理运用或开展有效生动的家校活动,定促进家校关系和谐的发展。
在家校合作中,我们会遇到不同类型家长。每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长的文化水平,素质修养,工作性质不同,对孩子的期望不同,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自然也就不同了,我们必须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地反思和总结,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让我们共同架起家校合作的美丽桥梁!
谢谢大家!我发言完毕,不当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第五篇: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地沟通和心理辅导
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地沟通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产生教育效能的首要条件。只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师生情感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教师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理解和尊重是前提
教师与学生因年龄的差异,生长环境、思维方式的不同,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差异。因此,教师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以学生的眼光去看世界,以学生的心态去推理一切,然后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对方,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理解与尊重,从而产生温暖感和满足感。当一个教师不愿意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会使学生觉得老师不理解他,对教师的信任度降低,与教师的沟通就会停止。
二、爱心和关怀是关键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的爱心能驱使教师以最大的耐心和韧劲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挖掘自身的潜能,创新教育方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的爱,对学生的发展也是一种巨大的动力。有了这种爱,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感情,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仰慕心理,从而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上。心理学关于模仿的研究表明:“人们总是趋向于模仿他所爱的人,而不愿模仿他所嫌弃的人。”因此,教师这种爱的情感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之主动模仿,提高教学效果。如果教师缺乏这种爱,对学生冷漠无情,甚至对他们感到厌烦,动不动就严加训斥,学生就会紧闭心灵的大门,势必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使教育活动受阻甚至中断,最终导致教育的失败。
三、尊重和欣赏是保证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每位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成绩与优点得到教师的认可与尊重。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并及时表示欣赏之意。作为教师,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它会给学生带来极大鼓舞。“你提的问题十分有价值!”“你的想法很有创意,老师也没想到。”这些语言虽然简单,但却能鼓舞学生斗志,增强学生自信,激发学生潜能。作为回应,学生会以自己的行为来回报教师的赏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赞赏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从成功中增强自信,享受成功的快乐。
马雅可夫斯基曾说过:“语言是人的力量的统帅”。作为一名高中班主任,谈话是班主任对学生实施教育最基本的一种方法,也是做好班级工作的基本条件。通过谈话接触,我能够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品质,增进教师与学生的感情,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难,消除各种心理障碍。话,人人会说;但话,不是人人会谈。和学生谈话也是一门艺术。
如今的高中生思想活跃,喜欢独立思考,不轻信成人的意见和答案,他们的人生观逐渐形成,通过九年义务教育,他们对自然和社会获得了一定的认识,也形成了自己的看法;但同时他们也容易冲动,遇事考虑不周全,理性思维不成熟。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在谈话初期总是显得比较拘谨。如何与这些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我想谈谈自己的体会。1.谈话要适时、及时
谈话的时机很重要,一定要做到适时、及时。当发现学生情绪有波动或者班级寝室常规有松懈的现象,要及时向家长或身边同学了解情况,查明原因,然后找学生谈话,不让问题严重化、扩大化。如果学生主动找你聊天,班主任一定要热情接待,耐心倾听,并对其做法给予充分的肯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语言准确,态度诚恳
谈话不只是教师说,学生听,而是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姿态谈心,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谈话的语言要求准确,不生硬,使学生容易接受,多用鼓励性的语言,不使用辱骂性的语言讽刺、嘲笑、训斥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与学生谈话时还要注意面部表情。人们对强硬的态度会本能地产生对抗情绪,而对柔顺、温和的态度则往往容易接受。从心理学的观点看,笑是沟通人的情感的媒介。教师和学生相处假如老是板着面孔,学生就觉得有一种恐怖感,缺乏人情味。不苟言笑、语气强硬,命令和训斥较多,不利于与学生的沟通。面带微笑地和学生聊天谈心能让他们感到老师是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也会更加信任自己的班主任。3.宽容学生
曾经对100名高中生做过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心中理想的教师标准之一是具有“宽容之心,能了解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生活和与人交往的经验,理性思维不成熟,容易冲动,学生在谈话中难免有时顶撞老师。作为班主任应该耐心地教育他,以自身的人格和高尚品德去感染影响学生,不能以自己的先前印象影响判断。当然宽容不等于无原则地迁就学生,对学生的过失该指出的要明确指出、该批评的要严肃批。
谈话是一种互动,是一种思想、观念、情感的交流,传递的是彼此的真诚、信任,也需要采用不同的谈话技巧。
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来向学生表达学校的教育理念与要求,无论是面对全体的要求、评价,还是针对个人进行的谈话、写信等,都是为了达到教师的教育目的——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成功的教育取决于多种因素,这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质量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而沟通工作的实际的大小,取决于师生沟通的效能。在大量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向学生热情地传递知识、价值观等,而学生毫无兴趣,面临的是学生的抗拒,低度的学习动机,这是一个可悲的事实。从这个角度讲,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效能产生的关键,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大部分教师都了解师生关系相处的原则,但事实上,如何将这些理论与自己的实际工作接轨,如何将其在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来,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还是需要多画一些心思去琢磨的。
首先,教师要有同理心,能够做到换位思考。
教师要关心学生,那必须要了解学生,而要了解学生,首先必须进入学生的情绪和思想的系统中去,以学生的眼光去看“他”的世界,以学生的心情去体会学生的心情,而且也以他的思想去推理他的一切,然后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对方,这样的同理心可以使对方会感到理解与尊重,从而产生温暖感与舒畅的满足感,这种感受可以诱发出彼此充满体谅和关怀的沟通氛围。同理心是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的前提,俗话讲也就是换位思考。关键是一个教师能不能真正放下身段,站在一个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学生的困难和困惑。当一个教师不愿意设身处地从对方去考虑,会使学生觉得老师不去理解他,不关心自己,对教师的信任度降低,与教师的沟通就会停止,而老师则不能真正地接纳学生,非常容易对学生提出无益的指责与批评,也不能正确地对学生做出积极的回应。老师愿意见到的事实是学生通过老师有效的教育能够改正不良习惯、错误思想,从而形成良好习惯、确立正确思想。因此,在教育中,老师对学生的同理心与换位思想是开启心智世界的钥匙,是教育效能产生的前提。
教师对学生的烦恼感同身受,但又要保持适当的距离。还有一点需要指出,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学生需要的是老师的同感而不是同情与怜悯,当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时,通常那段时间比较敏感,假如老师过分同情怜悯,会加强其自卑,对学生的成长是有损无益的,再有也可能会使学生对老师的过度关注产生一种理所应当的感情,进而变得熟不拘礼,反而减弱了教师的教育效果。
其次,信任。有了理解,才能信任学生。
老师对学生的期望都是出自良好愿望的,但事实并不是每个老师对学生的良好的愿望都能被接受,甚至被抵触。我想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在沟通时,学生对老师的真诚的高低感受不同,教育的效果也就截然不同了,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对学生必须要信任,这样教育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如果作为教师们真地做到了理解学生,那么信任也就不那么困难了。
老师信任学生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结合学生的特点使其扬长避短,让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而让他们亲身感受到教师的体贴与关怀,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只要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鼓励他们去不断的主动探索,这样就可以使他们得以充分发展。夸奖和鼓励是一剂良药,可以帮助孩子确立信心,取得更大的进步。如对于赵圆圆扬长避短的夸奖,就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这其实也是多元智能评价的一个理念,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没有缺点,但同样的,一个人也绝对不可能十恶不赦没有一点优点。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只要教师用心,就不难发现孩子身上的点滴优点和闪光之处。
有句话说得非常好:理解不等于接受,尊重不等于放纵。对学生的信任不等于看不到学生的不良行为或者对其合理化,对于一些不良行为可以不接纳,不赞同。对待学生的错误我们就要保持这样态度。例如对待学生迟到,每个人都会有疏忽、意外,这都是难免的情况,但是不是因为认同他们迟到的合理性,就等于认同他们迟到也是对的呢?迟到可以理解,但是该怎样惩罚还要根据校纪班规,一点不能偏袒。
对学生的信任表现在能够等待学生慢慢变好,而非一蹴而就似的马上改过。学生毕竟还未成熟,在学生这个年龄错误一犯再犯,是可以理解的。作为老师切不可因为他第二次或第三次反同样的错误就放弃他、不信任他,有时候信任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比批评指责更有力量。再而,爱。有了理解和信任,爱也就更容易的表现了。
爱是贯穿于理解与信任之中的灵魂感情。理解与信任固然是爱,还有,爱可以促使你去做很多事情:有了爱你就愿意理解孩子的无知行为,有了爱你就能够容忍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误,并在耐心的去教导他,有了爱你就会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有了爱你也会愿意为他们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很多老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但他从没有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心中也从没有涌起爱的热潮,这样的老师永远不会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教育如果没有爱,正如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那么老师如何将爱表达给学生呢?
老师爱学生还表现在愿意为了孩子付出时间是精力。这种时间和精力不仅指在处理学生问题和教育学生方面,还有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而进行的有目的的学习与研究。如何使自己真正的贴近学生,只是口号式的叫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需要老师真正的去学习有关学生的理论,了解学生的真正需要。例如关于青春期心理特征方面的书籍、鼓励方面的书籍、学法指导、学习障碍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与学生沟通,也才能够更好地传达自己的爱。而且,这样的爱才是正确的真正的爱。
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方面: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经常遇到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如何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我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沟通交流,寻出根源所在。心理问题的出现并不是空穴来风无迹可寻,问题的出现往往是外在的因素起到了一个诱导的作用。所以,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学生进行坦诚的沟通交流是前提。许多学生在老师真诚的交谈后都会把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说出来,知道原因后才能进行心理辅导。根据各种不同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进行解析,帮助学生走出心理的误区。
(2)鼓励赏识,增强学生自信。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由于缺少自信而导致的,这是学生心理问题存在的普遍因素。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由于自尊心好胜心强,对自己的要求也非常的高,但是现实总是让他们离自己的目标很远,长期下来就形成了心理问题。找出学生的优点、长处,对这些进行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他们充满自信是关键。
(3)对症下药,帮学生制定计划。好的目标计划是学生走出问题的重要手段。查处问题所在后,如何解决心理问题是不可或缺的一步。根据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帮助他们制定好走出误区的计划,不仅能帮助学生,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增强学生内心的自我认可程度。
经过上述的过程,学生在转移注意力的同时心理问题就会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