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劳动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时间:2019-05-12 12:47: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完善劳动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完善劳动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第一篇:完善劳动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完善劳动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吴永文

2005年第10期 ——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它适应我国进入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下面,结合劳动保障工作,谈几点看法。

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实现充分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始终把扩大就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城乡就业,努力扩大就业,实现充分就业。

去年,我省城镇登记失业率,自1998年以来首次下降;城镇实际失业率比2002年也下降了。但我省作为老工业基地和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一是总量矛盾持续加大。据测算,2010年以前,我省城镇就业每年供大于求达50万人左右。此外,农村每年还新增待转移的劳动力5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打工难”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二是结构性矛盾加剧。劳动力素质与岗位不适应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突出,全省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普遍偏低,呈现“三多三少”现象,即文化程度低的多、高的少,技术等级低的多、高的少,年龄偏大的多、年轻的少。三是困难群体就业问题凸显。目前,全省“4050”等困难群体有15万人,其中“4555”人员5万多人,他们的就业、社保、医保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此外,全省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达到30万人,他们大多没有享受再就业扶持政策。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解决我省就业问题,必须贯彻“一个方针”,做到“五个注重”,即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在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的同时,注重做好新成长劳动力特别是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在解决“4050”人员、“4555”人员问题的同时,注重做好“2030”人员的就业工作;在推进城镇职工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同时,注重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工作;在增加就业总量的同时注重提高就业质量;在缓解当前突出矛盾的同时更加注重研究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基本解决原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通过3-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和平等就业制度。因此,我们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第一,解决“2030”人员就业问题,要着力在市场导向上下功夫。要引导“2030”人员树立“就业靠自己”、“择业找市场”、“上岗凭技能”的新观念;加强就业服务,树立“人本服务”的理念,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不断提高“2030”人员专业技能,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

第二,解决“4555”人员问题,要着力在解决养老、医疗保险上下功夫。“4555”人员因年龄偏大、且大都技能单一,难以通过市场实现再就业。因此,我们要大力实施“一保两助”,即保障“4555”困难人员基本生活,提供就业援助和社保援助。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通过社区组织就业的形式,帮助其实现再就业。对确实困难的,着力解决其养老、医疗保险问题,通过进入低保或以低保标准发放生活费确保其基本生活。

第三,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要着力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平等就业制度上下功夫。要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重点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和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通过资源整合特别是信息资源共享,加快建设城乡统一、运作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和平等就业制度;要大力实施定向订单培训,发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以输出带培训、以培训促输出,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即跨地区就业由自发性向组织性转变,农村劳动力流动由无序向有序转变,劳务输出由体力劳务型向技术技能型转变,劳动部门由行政管理为主向引导服务与市场监管并重转变,做到“输出有组织,求职有服务,就业有技能,权益有保障”。

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社会的“安全阀”。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既是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保障。目前我省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为四个问题:一是覆盖面较窄,二是基金支撑能力弱,三是历史欠账较多,四是农村社保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削弱了其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功能作用。当前,必须把社会保障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

第一,在扩面征缴上加大力度。人人享有社会保障是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要针对城乡劳动者的不同特点,加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参保办法;要加大城镇社会保险扩面力度,尽快将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到全体城镇从业人员;要坚持“一把手”扩面、依法扩面、限时扩面,采取五险一单、“一站式”服务等措施,形成扩面与奖励挂钩的机制,加强基金征缴,增强基金支撑能力。

第二,在“并轨”和“做实”两件大事上加大力度。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一要积极启动做实个人账

户工作。二要研究改进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健全待遇与缴费更紧密挂钩的机制。三要加快推进并轨工作,力争将“三条保障线”并为“两条保障线”。

第三,在解决退休人员医疗保障问题上加大力度。当前要重点解决好原国企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问题,通过适当降低缴费比例,多渠道筹集资金,个人、企业、财政共同负担,纳入住院医疗保险,实行大额医疗补助,做到病有所医。

第四,在探索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上加大力度。对进城务工农民,首先纳入工伤保险,然后研究适合农民工特点和要求的医疗、养老保险办法;对失地农民,开展社会保障改革试点;超过退休年龄的失地农民,纳入城市低保;对劳动年龄段的失地农民,建立养老保障基金;对农村居民,推进农村合作医疗,扩大最低生活保障试点范围,研究符合农村发展水平的养老保险。

三、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协调的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当前我省劳动关系多变性、多样性、多元性、多层性特征明显,劳动者“有关系无劳动”与“有劳动无关系”现象并存,历史遗留问题与新生矛盾交织。因此,要把劳动关系的协调工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作来抓,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核心,以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为基础,以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争议仲裁、三方协商为手段,努力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具体而言,要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坚持多种渠道,妥善安置改组改制企业职工。指导企业按规定程序进行经济性裁员,坚决避免大规模集中裁员,加强改制职工安置方案审批;指导各地结合实际,慎重解决因改组改制不规范而产生的遗留问题,避免“翻烧饼”。

第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深化企业分配制度改革。指导企业与职工开展平等协商,建立企业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加大工资内外收入监督检查,坚决取缔不合法收入;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低收入者水平;加快工资支付立法步伐,减少和避免工资拖欠;加大对垄断性企业职工工资的调节。

第三,坚持制度建设,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劳动合同制度的基础作用,重点提高改制后新企业、私营和“三资”企业、国企临时用工劳动合同的签订率、合格率、履行率。在非国有小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推行区域性与行业性集体合同制;充分发挥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的调处作用,加强对协调劳动关系的宏观指导;充分发挥企业内部调解组织作用,完善企业内部劳动争议自我调节机制;加强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保障监察制度、用人单位劳动保障信用体系建设,切实维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作者系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厅长)

第二篇: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3日 15:53

来源:《求是》期号:2005.9作者:李雪勤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实现“社会更加和谐”。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并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胡锦涛同志年初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要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大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团结。构建和谐社会要做许多方面的努力,当前尤其需要认真把握和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传统单位制的社会结构正在向多样化的方向转变,但社会管理体制并没有很好地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从而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更新管理理念,努力实现社会管理体制和方法的创新,已经成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在总结社会管理经验、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分别明确了党委领导核心的地位、政府社会管理的职能、社会组织协同和公民广泛参与的作用。可以预计,随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格局的不断完善,政府管理与社会调节良性互动的社会管理体制必将发挥出巨大的社会整合功能,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保证。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凝聚人心、服务群众的作用。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要在各种社会组织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同时要支持和保证各种社会组织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充分行使职能。只有坚持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才能有效地协调各方,保证基层

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只有既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又积极支持和保障城乡居民自治组织和各种社会组织依法开展活动,才能更好地推进城乡基层的社会工作。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要通过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地组织和参与社会活动,更好地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从而赢得群众的拥护和社会的支持,把广大群众团结凝聚起来,有效地实现社会整合,确保党的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随着村民自治制度的实行,亿万农民直接行使管理自己事务的权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政议政、当家作主的积极性。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农村中各种利益纷争也不断出现,成为影响农村安定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在发挥村民委员会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的同时,注意通过民主议事、民主恳谈等形式,做好村民之间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等工作,使村民委员会成为保障村民安居乐业的重要组织形式。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社区也迅速发展。一些城市在全面发展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教育和社区互助等社区工作中,探索建立了以服务群众为重点的网络化的社会管理机制,把为民服务的工作渗透到社区各个领域。要适应现代化的要求,建立起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的新型社区,构建新的社区组织体系,更好地发挥城市社区服务群众、排忧解难的作用,不断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使社区成为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纽带,成为确保一方平安和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充分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目前,我国民间组织主要分为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三大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种民间组织发展迅速,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据民政部门统计,截止2004年底,我国共有各种社会团体14.9万多家,基金会900多家,民办非企业单位13.2万多家。这些民间组织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积极作用。但我国社会团体的发育还很不健全,相关法规还不完善,管理上也存在不少问题。因此,要按照十六届四中全会的要求,通过积极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加强和改进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完善社会化服务网络,充分发挥民间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机制,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

二、制定正确的社会政策,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触动原有的利益格局,社会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出现了新的不同群体的利益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党必须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制定正确的社会政策,妥善协调和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进一步密切党同各阶层群众的联系,最大限度地整合不同的利益群体,保持社会的协调稳定发展。

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发挥社会政策的导向作用。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之后,承担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维护社会公正。要在促进发展的同时,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当前,一是要把实现社会公平作为重要的政策导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是一个分配比较合理的社会,否则社会和谐就无从谈起。因此,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要加大政府调节再分配政策的力度,合理调整不同阶层的利益结构,调节好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努力遏制贫富差距、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扩大。二是要从制度上保障竞争机会的平等。现在传统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机会的平等特别是竞争起点的平等。因此,要逐步消除户籍、教育、就业、身份等方面的制度性障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保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三是要努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在以改革的办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科技、教育、文化、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建设,努力完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制度,加快建立社会保障机制,切实维护困难群体的利益。

制定政策要反映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千方百计保证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人民的整体利益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我们在制定政策和开展工作时,必须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抓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的具体利益的结合点,充分考虑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充

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充分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合法权益,坚决反对和纠正各种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高度重视和落实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特别是要关心经济社会地位下降明显的困难群体,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保障、生产得到发展。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如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取消农业税、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力度等。要继续采取有效扶贫帮困的社会政策,确保作为我们党最广泛最可靠执政基础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同时,要认真解决改善就业环境和劳动者权益维护中的实际问题,解决困难群体就业和社会保障的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

建立健全社会利益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和利益诉求。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建立以利益调节为核心的社会整合机制,建立规范的对话和协商机制,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具体化,引导各个利益群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妥善处理各种社会利益关系。要加强与各种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的交流,增强党和政府与群众沟通的能力,切实了解民情民意。

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总体上讲,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给广大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中国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或多或少都得到了实惠。但是,改革不能保证每个社会成员同时同等受益。这一方面要求我们在制定政策时最大限度地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努力实现各方利益同步增长,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以主人翁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在积极反映问题的同时,对暂时的困难予以充分理解,从而形成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强大合力。

三、抓紧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突发事件,对人类的生存和环境造成预料不到的灾难性后果和危害。这种非常态、不可预测的突发事件,在我国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等。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的要求,把建立社会预警体系提高到维护社会稳定的战略高度,这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要决策。

建立完善的社会信息反馈网络。及时获取、准确分析、按需监控和适时发布信息的能力,对于正确判断、全面掌控局势,特别是处理突发事件和应对复杂局面,进而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完善信息保证系统,健全预警预报责任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法制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信息反馈网络,确保我们党和政府所必需的社会动态、舆情信息渠道的畅通。努力使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增强预见性,学会和掌握防范应对重大经济社会突发事件、重大自然灾害的本领,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可能出现突发事件和复杂局面的苗头,以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

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要正确把握社会发展动向,未雨绸缪,临危不乱,建立公共安全的预警和决策分析机制。在做好传统领域工作的同时,对卫生、信息、能源、粮食等方面的安全问题,对防范恐怖主义威胁、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的工作,必须切实予以加强。抓紧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切实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机制、预案和工作准备,努力形成一套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增强预警、防范、应变和处置能力,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风险的本领。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尽快获得第一手信息资料,以确定突发事件的警戒级别,针对不同级别启动相应的应对预案。同时,要及时把正确的分析、看法和对策公布于众,引导民意,领导人民群众战胜困难。

进一步健全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体制。要把实践中应对突发事件的成功做法转化为经常性方法,把有效的临时措施转化为长效机制。要建立延伸至基层、具有区域和行业代表性的、真实高效的重大事件和复杂情报传递

与预警机制,实行纵向领导,直接对党中央、国务院负责。要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情报分析预测,并将结果及时报送中央及有关部门,使党和国家能够果断决策,从容应对;要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和复杂局面,建立中央和国家的应急机制,依据宪法和法律,迅速果断地把问题解决在初始阶段,确保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免受或少受损失。

建立完备的突发事件管理制度和紧急状态法律法规。要建立健全科学决策的机制、应对突发事件和复杂局面的机制、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的机制,做到在各种突发事件和风险面前处变不惊、迅速反应、果断处置。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包括信息采集和自动汇总机制、网络应急指挥机制、资源动员机制、社会治安保障机制等。设立调查制度,公正甄别突发事件的诱因。把应对突发灾难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平时和突发灾难时期的经费投入。建立突发灾难应对基金监管、物资储备、民间援助和社会救济等方面的制度。现在,我国已经制定颁布了《戒严法》、《国防法》、《防洪法》、《防震减灾法》和《传染病防治法》等具体的法律,在紧急状态下是有法可依的。但由于单项法律只能适用于一种紧急状态,并且对紧急状态下政府权力和公民权利的规定也不够清晰。因此,应当在总结国内经验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更好地研究制定统一的国家紧急状态法,把各种突发事件的管理纳入到统一的程序和制度中,明确规定紧急状态下的政府应急机构和机制,明确公民、志愿者、专业团体、社会组织等的权利和义务,更好地用法律来调整紧急状态下的社会关系。

第三篇:完善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完善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

完善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7-02-06 12:27:17

内容提要三方机制是指由政府(通常以劳动部门为代表)、雇主组织和工会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运作机制共同处理所有涉及劳动关系问题的机制。我国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的情况下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原则和发展方向。通过国家级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的建立,对加强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会组织和企业组织三方就涉及劳动关系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经常性的沟通和协商、共同促进劳动关系长期和

谐稳定、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将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重要途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建立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是加强社会对话、实行经济民主化的重要手段,也是维护企业和职工双方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对于维护企业稳定、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

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胡锦涛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建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经济和社会、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建设和谐社会,不仅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社会主义发展生产的根本目的,也是调动人民群众生产经营积极性、推动改革开放深入进行和经济持

续稳定发展的主要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它要求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形成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现代化建设正处于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确保稳定,才能抓住和用好这个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确保稳定,才能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确保稳定,才能妥善解决我们面对的各种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在现代化建设的大局面前,我们必须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维护社会稳定。

二、劳动关系稳定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要重视和加强劳动关系协调。由于劳资关系在当今中国愈益成为重要的经济关系,因而劳资关系和谐程度,直接影响经济运行的良性程度,从而最终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和谐程度。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是否和谐的晴雨表、风向标,劳动关系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与前提,而社会和谐又是劳动关系稳定的体现与保证。因此,劳动关系的稳定和谐,不仅关系到企业发展,还关系到社会稳定。劳动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最基本、也是最大的和谐。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对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对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对于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对于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对于维护社会稳定都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我国劳动关系总体上是稳定的。但随着多种经济成分的形成和发展,我国劳动关系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一是劳动关系类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改变了多年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公有制类型,出现了多元所有制的劳动关系,除了原来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劳动关系以外,还出现了合作制经济、股份制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还有很多企业是多元投资主体的企业。同时,在各种所有制企业中还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经营形式,如公司制、承包制、租赁制等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营形式导致了劳动关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二是劳动关系主体利益的多元化。过去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劳动关系是由国家政策和

有关法律来确定的,包括企业的招工和工资收入分配都是由政府通过计划确定的。劳动者和企业都没有独立的主体身份,也就没有形成各自独立的主体利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主体,有了独立的经济利益要求。同样,企业的劳动者也由原来的铁饭碗变成通过劳动合同、集体合同所约束的独立的利益主体,劳动力关系市场化已成为大势所趋,主体利益的倾向十分明显。

三是劳动关系规范的合同化。企业与职工逐步通过签订劳动合同、集体合同来规范企业和劳动者的劳动关系,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和约束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用工行为和劳动行为,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劳动关系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通过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签订,一方面使职工拥有了劳动的凭证,使劳动者的劳动权利得到保障;另一方面,通过劳动合同、集体合同条款的约束,使职工的劳动行为有了更为科学和

规范的标准,保证了企业职工按企业的要求科学生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四是劳动关系运行的市场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将在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劳动关系的运行将由国家的行政控制转变为市场调节。国家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直接干预劳动关系,国家的职能主要是通过制定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来规范和约束双方的行为,并通过一定手段对劳动关系的运行过程及结果进行监督。劳动关系的变化和运行则由劳动关系主体按照市场规则、运用市场机制自行决定。

五是劳动关系管理的法制化。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同样,劳动关系的法制化管理也是劳动关系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在劳动关系法制化建设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已经逐步形成了以《劳动法》为主体的、一整套的劳动关系法律体系,在劳动关系管理、运行和监督的各个环节上,通过基本健全的法律体系,保证劳动关系的和谐、有

序、规范、稳定的发展。

六是劳动关系矛盾逐年增多。由于改革力度加大、社会转型加快、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等诸多原因,在一些地方,劳动关系不稳定的因素仍然客观存在,甚至逐渐增多。比如,一些非公有制企业还存在不签订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会保险、拖欠工资、劳动生产条件差等问题,全国各级劳动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呈大幅度上升趋势,个别地区甚至发生职工群体性事件,造成企业劳动关系紧张。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劳动关系协调工作有许多有利条件。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为劳动关系协调工作提供了政治保证;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经济高速、健康发展,对促进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保证,也为劳动关系协调工作提供了坚实基础;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为劳动关系协调工作提供了重要条件;以《劳动法》为核心的劳动保障

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市场化就业机制基本形成,企业自主用工、劳动者自主就业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特别是劳动者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正在增强,为劳动关系协调工作提供了法律保证。只有高度重视并妥善处理好劳动关系问题,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才能为社会和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途径

三方机制是指由政府(通常以劳动部门为代表)、雇主组织和工会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运作机制共同处理所有涉及劳动关系的问题,如劳动立法、经济与社会政策的制定、就业与劳动条件、工资水平、劳动标准、职业培训、社会保障、职业安全与卫生、劳动争议处理以及对产业行为的规范与防范等。三方机制建立的目的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多种经济成分的形成和多种所有制结构的发展,单单由政府、工会或雇主组织来处理劳动关系的机制已经

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由代表雇主的组织和代表工人的组织通过协商共同处理劳动关系问题。由雇主组织或工会组织在经济利益或其他权利方面寻找各方比较满意的平衡而达成的协议或合作。

三方机制的本质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与平衡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各自不同的利益需求。三方尽管大目标是一致的,即促进经济发展,推进社会进步,但还有着不同的利益要求和价值取向,雇主关心的是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强调降低生产的成本,提高生产的效率,取得企业的发展。而工人组织则强调职工权益的保护,特别是希望职工能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保证职工收入能稳定增长,希望企业能不断地改善职工的工作条件。政府最关心的是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文化生活的改善和政局的稳定。因此,对于涉及劳动关系的重大问题难免出现分歧。为了保证三方各自的利益,就需要一种制度和机制来

解决各方的分歧,通过协商、对话和合作达到各方基本满意的目标。因此,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协调劳动关系问题上,实行由政府、雇主和工会组成的三方机制,能够充分在涉及劳动关系的重大问题上发扬民主,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大大促进了政策制定的民主化和科学化。通过三方充分协商后,共同制定涉及劳动关系的政策、制度和法令,会使劳动关系方面的政策、制度和法令更加符合各方的要求,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规范化。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崇尚社会生活民主化,在涉及雇主、职工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上,更需要广泛发扬民主,通过吸收不同利益主体的意见,达到相互的协调和平衡,从而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共同创造一个繁荣、民主、文明的和谐社会。

在我国,建立和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稳定的劳动关系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改革开放多年来,我国的经济成分日趋多元,所有制结构日趋多元,使我国劳动关系问题日趋复杂。虽然总体来说,我国企业劳动关系是值得肯定的,是向着稳定和谐的方向发展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在一些企业中,企业劳动关系开始出现复杂的局面,劳动争议和劳动纠纷逐渐增多;在一些行业和地区,劳动关系问题还很严重,使企业与职工的矛盾时有激化。在另一些企业中,又存在忽视企业利益、甚至侵害企业利益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改制过程中的企业,极易出现损害企业利益的问题,如何保护和维护企业利益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建立和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才能切实维护企业和职工两者合法权益,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从理论上分析,资本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社会要发展,企业要创造财富,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并发

展壮大,关键是要将资本、劳动和管理这三个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一方面,要注重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也就是说,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只有在生产发展、社会进步的前提下,不断地提高企业职工的劳动报酬、收入水平,提高福利待遇,才能实现社会生产的目的,才能实现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如果不重视企业利益的保护,一旦企业效益不好,甚至被迫停产或倒闭,将会对企业和职工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既损害企业利益,又使职工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发展,发展才能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生活更加和谐。只有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我们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形成更完善的分配关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才能创造更

多就业机会,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所以,保护企业和职工双方的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而且也是最根本的问题。

第四篇: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传统单位

制的社会结构正在向多样化的方向转变,但社会管理体制并没有很好地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从而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更新管理理念,努力实现社会管理体制和方法的创新,已经成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在总结社会管理经验、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分别明确了党委领导核心的地位、政府社会管理的职能、社会组织协同和公民广泛参与的作用。可以预计,随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格局的不断完善,政府管理与社会调节良性互动的社会管理体制必将发挥出巨大的社会整合功能,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保证。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凝聚人心、服务群众的作用。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要在各种社会组织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同时要支持和保证各种社会组织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充分行使职能。只有坚持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才能有效地协调各方,保证基层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只有既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又积极支持和保障城乡居民自治组织和各种社会组织依法开展活动,才能更好地推进城乡基层的社会工作。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要通过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地组织和参与社会活动,更好地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从而赢得群众的拥护和社会的支持,把广大群众团结凝聚起来,有效地实现社会整合,确保党的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随着村民自治制度的实行,亿万农民直接行使管理自己事务的权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政议政、当家作主的积极性。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农村中各种利益纷争也不断出现,成为影响农村安定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在发挥村民委员会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的同时,注意通过民主议事、民主恳谈等形式,做好村民之间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等工作,使村民委员会成为保障村民安居乐业的重要组织形式。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社区也迅速发展。一些城市在全面发展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教育和社区互助等社区工作中,探索建立了以服务群众为重点的网络化的社会管理机制,把为民服务的工作渗透到社区各个领域。要适应现代化的要求,建立起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的新型社区,构建新的社区组织体系,更好地发挥城市社区服务群众、排忧解难的作用,不断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使社区成为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纽带,成为确保一方平安和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充分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目前,我国民间组织主要分为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三大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种民间组织发展迅速,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据民政部门统计,截止2004年底,我国共有各种社会团体14.9万多家,基金会900多家,民办非企业单位13.2万多家。这些民间组织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积极作用。但我国社会团体的发育还很不健全,相关法规还不完善,管理上也存在不少问题。因此,要按照十六届四中全会的要求,通过积极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加强和改进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完善社会化服务网络,充分发挥民间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机制,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

二、制定正确的社会政策,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触动原有的利益格局,社会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出现了新的不同群体的利益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党必须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制定正确的社会政策,妥善协调和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进一步密切党同各阶层群众的联系,最大限度地整合不同的利益群体,保持社会的协调稳定发展。

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发挥社会政策的导向作用。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之后,承担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维护社会公正。要在促进发展的同时,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当前,一是要把实现社会公平作为重要的政

策导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是一个分配比较合理的社会,否则社会和谐就无从谈起。因此,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要加大政府调节再分配政策的力度,合理调整不同阶层的利益结构,调节好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努力遏制贫富差距、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扩大。二是要从制度上保障竞争机会的平等。现在传统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机会的平等特别是竞争起点的平等。因此,要逐步消除户籍、教育、就业、身份等方面的制度性障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保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三是要努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在以改革的办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科技、教育、文化、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建设,努力完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制度,加快建立社会保障机制,切实维护困难群体的利益。

制定政策要反映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千方百计保证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人民的整体利益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我们在制定政策和开展工作时,必须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抓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的具体利益的结合点,充分考虑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充分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合法权益,坚决反对和纠正各种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高度重视和落实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特别是要关心经济社会地位下降明显的困难群体,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保障、生产得到发展。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如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取消农业税、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力度等。要继续采取有效扶贫帮困的社会政策,确保作为我们党最广泛最可靠执政基础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同时,要认真解决改善就业环境和劳动者权益维护中的实际问题,解决困难群体就业和社会保障的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

建立健全社会利益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和利益诉求。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建立以利益调节为核心的社会整合机制,建立规范的对话和协商机制,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具体化,引导各个利益群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妥善处理各种社会利益关系。要加强与各种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的交流,增强党和政府与群众沟通的能力,切实了解民情民意。

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总体上讲,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给广大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中国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或多或少都得到了实惠。但是,改革不能保证每个社会成员同时同等受益。这一方面要求我们在制定政策时最大限度地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努力实现各方利益同步增长,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以主人翁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在积极反映问题的同时,对暂时的困难予以充分理解,从而形成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强大合力。[当前第1页/共2页]<<上一页下一页>>

第五篇:完善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完善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和谐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在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下。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此要全面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有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首先,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最大限度的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对和谐社会中的不许和谐因素坚决予以消灭。

其次,要强化执政理念,注重社会公平。强化对权力、机制运行的监督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责任制度。建立健全针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救助体系。科学有效地调整各种利益关系,努力缩小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差距,减少由此产生的利益矛盾。切实有效地拓宽和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制度作风。让官员真正做到深入基层,关注民生,了解民情,切实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为此,要建立健全社情民意收集和反馈制度,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都有反映问题的有效渠道。

再者,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培育民间组织功能。社会组织是联系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桥梁与纽带,是政府职能转移的载体。要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建立分类别或分区域的组织渠道,让他们能够通过组织化的声音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让社会能够倾听到他们的心声。

最后,要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行而有效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切实维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针对各种分裂势力要坚决予以致命性打击,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构建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通过行而有效的社会管理机制体制,一定会促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全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局面。

下载完善劳动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完善劳动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完善社会救助构建和谐社会

    完善社会救助 构建和谐社会 ——2005年社会救助实践与研究的新进展 洪大用 2012-10-23 20:48:31 来源:《东岳论丛》(济南)2006年3期第22~26页 【作者简介】洪大用,中国人民大......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一、多条线运作,建立全方位立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绝非一日之工,更非一人之力,蓬莱市按照城乡一体的发展思路,多角度切入,多条线运作,由点及面,依次铺开,构建起社......

    完善公共财政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五篇

    完善公共财政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文关键词]公共财政 提高效益 和谐社会 [论文摘要]公共财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政策手段,完善公共财政管理制度,推进社会主义......

    劳动保障制度(★)

    危险性危害性部位从业人员聘用与劳动保障制度为了加强危险性、危害性作业场所安全,保障员工生命和身体健康,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公司安全生产、消防、职业病防治综合管......

    集体劳动关系与和谐社会构建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集体劳动关系与和谐社会构建 石美遐 北京交通大学 教授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党......

    工会构建和谐社会劳动关系调研材料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这个决定体现了全党全国......

    工会构建和谐社会劳动关系调研材料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这个决定体现了全党全国......

    构建和谐社会须完善社会关系调节机制(大全)

    文章标题:构建和谐社会须完善社会关系调节机制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新要求。当今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已经到了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