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记者会就业社会保障相关问题

时间:2019-05-12 12:43: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读记者会就业社会保障相关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读记者会就业社会保障相关问题》。

第一篇:解读记者会就业社会保障相关问题

今年需安排城镇劳动力2400万 就业总量压力仍居首

3月8日上午9时,梅地亚新闻中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就“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话题答记者问。图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答记者问。中新网记者 杨磊 摄

中新社北京3月8日电(记者 阮煜琳 张冬冬)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8日在北京表示,中国就业问题的基本格局仍然是供大于求,就业总量的压力还是第一位的。今年需要安排2400万左右城镇劳动力,转移800万左右农村富余劳动力。

尹蔚民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表示,中国就业问题的基本格局仍然是供大于求,就业总量的压力还是第一位。与此同时,在部分地区、企业和行业,也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招工难”是当前就业领域结构性矛盾的一种反映。“招工难”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但有向中西部地区蔓延的趋势,一线普通操作工岗位缺口比较大。

分析“招工难”产生的原因,尹蔚民说,有季节性因素,但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回升向好,企业用工量增加。随着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用工需求增加,吸引相当多的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同时,随着近几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劳动力逐渐减少。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预期不断提高。

尹蔚民说,目前“招工难”问题已经得到缓解。最新数据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招工难”的情况好于预期。为缓解“招工难”问题,下一步要加强信息引导和职业培训,及时掌握劳动力供求变化信息,要加强输入地和输出地的直接对接。同时,引导企业进一步改进用工环境,特别是在薪酬待遇、劳动条件、劳动合同以及人文关怀等方面加大措施。

尹蔚民说,从当前整体就业形势来看,供大于求、结构性的矛盾比较突出。就业形势越来越复杂。从今年城镇就业情况来看,需要安排城镇劳动力2400万左右,其中青年学生(包括高校毕业生,技校学生,初中、高中毕业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共近1400万人,就业压力比较大。同时,要继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800万人左右。

尹蔚民说,进一步把就业政策和产业政策相结合,扩大就业岗位,加大就业公共服务,加强创业引导。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整个就业形势会保持基本稳定。(

第二篇: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副题
姓名 失业问题是我国所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在应对这个挑战的过程中,政府的战略选 择经历一个重要的转变,从最初实行再就业工程,在世纪之交的几年中逐渐过度到,采取“再 就业”和“失业社会保障”双管齐下的方针,来应对严重的失业问题,因此,促进就业和健 全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两个影响深远的重要目标,两者之间有着紧密 的内在联系,一、就业与社会保障的关系目前我国正处于失业最高峰时期,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至今,从 我国下岗失业的总人数一直有增无减,特别是随着并轨工作的逐步推进,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急剧攀升,在应对当前现状时,俺们有必要理清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根本关系,这对于俺们解 决失业问题有着非常必要的意义,就业与社会保障分属不同的范畴,就业主要属于经济发展 的范畴,充分就业是各国宏观经济追求的目标,就业状况也成为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之一,正如经济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要相协调,促进就业同样也需要与社会保障发展相协调,在就业压力较大时,首先要积极扩大就业,并通过适度的社会保障来促进就业,社会保障改 革与发展至少应以不妨碍就业为前提; 而在就业压力相对较小、就业比较充分的情况下,则应该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根据经济发展状况扩大社会保障的范围、适当提高保障水平,二、当前就业格局的变化与社会保障制度实行中的问题

(一)新就业格局的变化给社会保障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由于我国新增劳动力规模巨大,农 村劳动力还需要持续不断地向城市转移,因此就业压力将长期持续存在,不仅如此,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特别是加入 wto 之后面对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加剧的大环境,我国就业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就业市场化,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劳动力市场逐步发 育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初步形成,计划用人机制被基本摒弃,就业市场化格局已不 可逆转,其结果是就业双向选择,人员在公司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流动加速,供求矛 盾显性化,失业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常态”,就业方式和渠道多元化,一方面,伴随着 结构调整,股份公司、私企、外企及个体经济成新增就业的主渠道,而国有经济单位正规就 业一统天下的就业局面已成历史,检举提问人的追问 2009-06-24 21:28 谢谢你,4000 一 6000 字,检举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24 21:28 另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变动及全球化导致 的剧烈市场竞争,正规就业相对萎缩,劳动力市场中的部分弱势

群体,特别是下岗失业工 人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不得不进入非正规的灵活就业领域,此外,从就业的产业结构角度看,第一产业就业大幅下降,第三产业明显上升,就业格局的深刻变化,给社会保障带来前所未 有的冲击和挑战,制约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也损害劳动者依法享受社会保障的权益,(二)新旧体制衔接的困难检举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24 21:291998 年以来,中央政府提 出“三条保障线”政策:国有公司下岗职工在就业服务中心最长可领取三年的基本生活费; 三年期满仍未实现再就业的,可继续领取失业保险金,领取时间最长为两年;享受失业保险 金期满仍未就业的,可申请领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为实现失业保障的社会化,从 2001 年 1 月 1 日起实行“两条保障线”政策,国有企业原则上将不再建立新的再就业服务 中心,下岗人员原则上不再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而是与公司依法解除劳动关系,按照规 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实现下岗与失业并轨,不过,这新旧两种社会保障体制如何衔接的问 题,不论在实践中还是政策研究中,都是一个难点,目前来看,从旧体制向新体制的过渡,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困难:第一,“下岗”转“失业”存在困难,第二,集体公司下岗职工 进入新体制存在困难,第三,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之后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检举回答人 的补充 2009-06-24 21:30

(三)社会保障制度普遍原则下的实质性不公平下岗失业人员内

部却具有很强的异质性,按照与原有单位关系的 不同,可划分为四类下岗失业人员,即国有公司失业人员、国有公司下岗职工、集体公司下 岗职工和“放长假”人员,四类不同的身份即意味着他们在失业保险、养老保险、治疗保险 等方面享有不同的待遇,一般来说,对于已经解除劳动关系的国有公司失业人员而言,养老 保险已经由 原来的单位足额交齐,失业后续保即可,他们往往比较愿意续缴,而对于大部分无法解除劳 动关系的下岗职工和“放长假人员”,个人账户不实的情况较多,续缴养老保险相对困难,此外,在职职工与下岗失业人员的差别、下岗失业人员内部的差别非常显著,但养老、治疗 等社会保 险是按照普遍原则征缴费用的,因此,在目标人群的身份、收入等因素存在种种不同的情况 下,看似程序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中困难重重,公平的效果也没有足够彰显,反 而在某种程度上带来更大的不公,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身份认定不能象征下 岗失业人员的全部,第二,社会平均工资不能象征下岗失业人员的客观经济收入,这样就

第三篇:关于街道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

* *街道地处合肥市北郊。近几年来,在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下,街道凭借完善的发展平台、雄厚的发展基础等条件大力实施“四大工程”(工业强街、三产富街、民营主导、融入城市)。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建设上取得了令人可喜地成就。但随着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成为失地农民,失地农民作为一个新的特殊社会群体正在快速形成,其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成为当前摆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一、* *街道失地农民基本情况

二、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必要性

在农业经济作为国家支柱经济的特定背景时期,农民在整体社会活动中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受到较普遍的关注。在社会形态进行转型,特别是工业经济、商业经济成为社会舆论新导向后,农业经济在总体社会经济中的位置呈下降趋势,对农民生存状况的重视程度也相对降低,农民成为弱势群体,而失地农民的情况则更加令人担忧。

对失地农民的安置补偿目前主要执行货币安置政策。其只能减轻国土部门和用地单位的工作量及安置带来的压力,失地农民往往从眼前角度考虑,急于接受。但事实上有限的安置补助费根本无法解决大多数人的长期稳定生活问题。由于被征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不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差,对市场应变的能力有限,一旦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长期生活保障。加之部分农民缺乏长远目光和打算,往往在短期内把有限的安置费用花完,导致相当一部分人最终落到生活无着落的困境。近两年,在街道信访部门接待处理的有关案件中,涉及征地补偿安置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占80%以上,问题非常突出。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安全底线。失地农民不同于农民,因为它脱离了农业劳作;失地农民不同于城镇居民,因为它被排除在城市社保体系范畴之外;失地农民又不同于下岗职工,因为它尚无专项扶持政策可依靠。既无糊口的职业,又不享受社会保障,靠安置补助费维系生活,迟早“坐吃山空”。这一边缘群体已成为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承重包袱,对社会稳定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统筹兼顾、切合实际地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出路”和“退路”问题,即就业和社会保障。

(二)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可行性

在当前以“经济成败论英雄”的社会环境下,大众所关心的是如何发展经济,对掩盖在经济繁荣花环下的失地农民这一社会问题往往忽视了,但其正给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发展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各级党委、政府也逐步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党中央、国务院专题召开了再就业工作座谈会,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也召开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有关任务措施。由于政府的主导作用,一种“关心农民生存状态、建立和谐社会环境”的社会氛围正在逐渐形成。这对最终解决失地农民的实际问题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问题已成为杏花村街道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欣喜地看到,市委、市政府已在去年初先后下发了《关于转发被征地农民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施细则的通知》(合政办10号)、《关于转发合肥市市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施办法的通知》(合政办11号)两份文件,就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做出了指导性意见。区几大领导班子也就问题进行了多次调研。因部分焦点问题尚未妥善解决,所以具体的实施细则仍未出台,至今还没有进入实施阶段。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在当前的经济建设热潮中,土地的价值可谓“寸土寸金”。目前,土地征收政策是实行统一征地,并对经营性土地实行招标和挂牌交易。这本是件普遍受农民称道的好事。但是在土地商业化运作过程中出现的“低征高卖”现象(政府拍卖地块的价格在每亩近百万元,而对农户的征地补偿安置在2万元左右/亩),对失地农民刺激很大。针对土地征收、出售之间支出和收益存在的巨大差异,可从土地出售的增值收益中提取部分资金,如此养老保障资金的融资压力就将大为减轻。但这又会提高征地价格,增加企业用地成本,对企业投资产生不利影响,降低区域竞争力。如何既保障农民切身利益,又能优化投资环境,我们只有找到平衡点,方能妥善解决两者的冲突关系。

* * *地处城郊结合部,因人文、地理等因素,群众的整体素质明显高于远郊乡镇,自主就业意识较为浓厚。在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致使农民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生产兴趣不大,在年轻农民中这一点尤为突出。土地犹如“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借土地征收的契机,部分农民摆脱了土地的束缚,进城务工、经商或跑运输,实现了自主多途径就业。藕塘、望城店、五里等地处城市边缘的被征地村的失地农民大多就以做工、经商、出租房屋来维持生计。但这毕竟只涵盖到部分有谋生手段的群众,总体上失地农民生存问题的解决还需有效的解决机制和政府的扶持政策做铺垫。-----相关阅读-----加快我市房地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乡村民主法制建设的调查报告X市X区城市居民低保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落实对残疾人优惠政策的调查报告 一份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的反思结婚市场调查报告平均花费超12万 中国高校杰出企业家校友排行榜 高校学费涨落调查中国股票投资市场调查分析报告最新全球化妆品市场调查报告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四篇:关于街道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

* * * *街道地处合肥市北郊。近几年来,在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下,街道凭借完善的发展平台、雄厚的发展基础等条件大力实施“四大工程”(工业强街、三产富街、民营主导、融入城市)。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建设上取得了令人可喜地成就。但随着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成为失地农民,失地农民作为一个新的特殊社会群体正在快速形成,其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成为当前摆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一、* * * *街道失地农民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 * 水库、* * *产业园等一些省、市、区重点工程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街道桃花园、汲桥新村、井湾、五里等村(社区)的集体土地被完全或部分征用。(据统计,截至目前全街道共有失地农民11504人,其中男性5339人、女性6165人,有就业能力却尚未就业的有6672人,约占失地农民总人数的58%。)部分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失去了“最后的保障”,除了种田又没有其他生活技能,再就业十分困难,生活陷入困境。加之目前医疗、养老体制不健全,农户因病致穷,生活相当困苦。

二、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必要性

在农业经济作为国家支柱经济的特定背景时期,农民在整体社会活动中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受到较普遍的关注。在社会形态进行转型,特别是工业经济、商业经济成为社会舆论新导向后,农业经济在总体社会经济中的位置呈下降趋势,对农民生存状况的重视程度也相对降低,农民成为弱势群体,而失地农民的情况则更加令人担忧。

对失地农民的安置补偿目前主要执行货币安置政策。其只能减轻国土部门和用地单位的工作量及安置带来的压力,失地农民往往从眼前角度考虑,急于接受。但事实上有限的安置补助费根本无法解决大多数人的长期稳定生活问题。由于被征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不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差,对市场应变的能力有限,一旦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长期生活保障。加之部分农民缺乏长远目光和打算,往往在短期内把有限的安置费用花完,导致相当一部分人最终落到生活无着落的困境。近两年,在街道信访部门接待处理的有关案件中,涉及征地补偿安置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占80%以上,问题非常突出。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安全底线。失地农民不同于农民,因为它脱离了农业劳作;失地农民不同于城镇居民,因为它被排除在城市社保体系范畴之外;失地农民又不同于下岗职工,因为它尚无专项扶持政策可依靠。既无糊口的职业,又不享受社会保障,靠安置补助费维系生活,迟早“坐吃山空”。这一边缘群体已成为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承重包袱,对社会稳定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统筹兼顾、切合实际地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出路”和“退路”问题,即就业和社会保障。

(二)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可行性

在当前以“经济成败论英雄”的社会环境下,大众所关心的是如何发展经济,对掩盖在经济繁荣花环下的失地农民这一社会问题往往忽视了,但其正给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发展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各级党委、政府也逐步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党中央、国务院专题召开了再就业工作座谈会,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也召开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有关任务措施。由于政府的主导作用,一种“关心农民生存状态、建立和谐社会环境”的社会氛围正在逐渐形成。这对最终解决失地农民的实际问题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问题已成为杏花村街道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欣喜地看到,市委、市政府已在去年初先后下发了《关于转发被征地农民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施细则的通知》(合政办【2004】10号)、《关于转发合肥市市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施办法的通知》(合政办【2004】11号)两份文件,就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做出了指导性意见。区几大领导班子也就问题进行了多次调研。因部分焦点问题尚未妥善解决,所以具体的实施细则仍未出台,至今还没有进入实施阶段。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在当前的经济建设热潮中,土地的价值可谓“寸土寸金”。目前,土地征收政策是实行统一征地,并对经营性土地实行招标和挂牌交易。这本是件普遍受农民称道的好事。但是在土地商业化运作过程中出现的“低征高卖”现象(政府拍卖地块的价格在每亩近百万元,而对农户的征地补偿安置在2万元左右/亩),对失地农民刺激很大。针对土地征收、出售之间支出和收益存在的巨大差异,可从土地出售的增值收益中提取部分资金,如此养老保障资金的融资压力就将大为减轻。但这又会提高征地价格,增加企业用地成本,对企业投资产生不利影响,降低区域竞争力。如何既保障农民切身利益,又能优化投资环境,我们只有找到平衡点,方能妥善解决两者的冲突关系。

* * *地处城郊结合部,因人文、地理等因素,群众的整体素质明显高于远郊乡镇,自主就业意识较为浓厚。在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致使农民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生产兴趣不大,在年轻农民中这一点尤为突出。土地犹如“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借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土地征收的契机,部分农民摆脱了土地的束缚,进城务工、经商或跑运输,实现了自主多途径就业。藕塘、望城店、五里等地处城市边缘的被征地村的失地农民大多就以做工、经商、出租房屋来维持生计。但这毕竟只涵盖到部分有谋生手段的群众,总体上失地农民生存问题的解决还需有效的解决机制和政府的扶持政策做铺垫。

三、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几点建议

在目前的情况下,有必要通过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来促进这个问题的尽早解决。

(一)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组织领导机制

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力大,不是少数部门的工作任务,也不是靠发几个文件、开几个会议就能解决的问题,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各部门的通力合作,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组织领导机制,来切实保护好失地农民的权益。各级党委、政府应成立领导小组,“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做到职责分工、责任到人。必要时,应把此项工作纳入年终干部岗位责任制考核之中。

(二)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机制

长期以来,农民由于缺少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文化素质、知识技能较低,法律意识也较淡薄,思想观念也很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十分有限。因此,提高失地农民的整体素质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久之计。只有通过素质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综合素质,才能有利于失地农民尽早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

对失地农民的培训一是要建立健全失地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由上级部门主导,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实施,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二是要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要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来进行,形成“以培训促就业,以创业促就业”的良好机制;三是要加大失地农民培训的宣传力度,调动失地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要有过硬的政策措施和经费保障。如免费开展培训服务等;五是在提高他们就业技能的同时,还要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多途径实现就业。

(三)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机制

对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要有正确认识,完善就业服务措施,拓宽就业范围和领域,完善和落实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扶持政策,创造有利于失地农民就业的机制和环境。

1、构建失地农民就业的政策平台。应把失地农民就业纳入下岗工人再就业工程范畴,制定、实施失地农民的保护性就业政策,鼓励失地农民在政策引导下,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2、鼓励用地单位吸纳失地农民就业。用地单位要尽可能把适合于被征地农民的岗位优先安排给失地农民。

3、实施就业援助,帮助失地农民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就业。

4、引导部分失地农民转变就业观念。转变他们 “大钱赚不到,小钱不愿赚”的就业观念,使其能积极主动地适应市场化的就业方式。

5、对各社区现有的服务平台进行完善和加强,加大街道劳动保障平台的建设力度,形成网络化管理。对失地农民提供登记、培训、求职、职业介绍等“一站式”免费服务,为其就业提供优质服务。

(四)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

1、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在做好失地农民培训、就业工作的同时,做好失地农民的基本社会保险工作也很重要。农民目前的养老方式主要是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风险和缺陷。而不断攀升的医疗费用,对失地农民来说显然也是巨大的压力。因此,设立失地农民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将有助于降低他们的风险,促进社会稳定。合政办【2004】10号文件就合肥地区失地农民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作出的有关规定,就是对最终解决社会保险问题而迈出的实质性一步。

2、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目前的低保只限于城市居民,而将农民这一个社会弱势群体排除在外。因此必须重视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目前合政办【2004】11号文件对失地农民参保的有关手续办理、基金筹措、管理运作等细节问题,都做出了解释、说明和规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矛盾,增强了保障力度。

3、对困难失地农民的子女就学提供帮助。一些失地农民由于生活难以保障,其子女入学相当困难,日后势将成为新的就业困难群体。因此,要切实保障失地农民子女的受教育权利。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制定出相应的优惠政策,对家庭较困难的失地农民子女在教育问题上给予一定费用减、免,以保证他们有学上、有书读。

四、注意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一)就业意识问题

做好新形势下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必须更新观念。部分失地农民的传统“体面就业”观念根深蒂固,认为“挣不到钱不要紧、没饭吃不要紧,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不能干看厕所、擦皮鞋这些丢面子的事。”还有“土地是国家征的,日后就业问题理应由国家负责。”这些都导致了就业面变窄,局限了就业机会。我们必须树立职业平等和劳动光荣的观念,不断创新就业途径、就业方式,努力实现自主创业、灵活创业。这不仅涉及群众也同时涉及到我们的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街道新成立的劳动服务公司就是适应形势需要而成立的,它的主要职能就是以公司的名义向企业、个体业主输出劳动力,这即解决了就业问题,又解决了脸面问题。

(二)联动机制问题

劳动和民政部门在落实基本生活保障的问题上需要建立联动机制。目前,劳动和民政部门还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管就业的不管基本保障,管保障的不管就业,很容易发生问题,造成政策流失。因此,劳动和民政部门要加强信息沟通,建立联动机制,为促进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工作构筑服务平台。

(三)新老安置政策的衔接问题

对被征地农民进行安置,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做法是招工或定期定额发放基本生活费,第二阶段是一次性进行货币补偿安置,第三阶段才在安置政策中加入养老保险制度。从这三个阶段的不同安置效果来看,第一阶段招工安置的失地农民,由于转变了身份,可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而定期定额发放生活费的失地农民,也可以做到“细水长流”。棘手的是第二阶段的农民,在把一次性货币补偿花完后,一旦生活发生困难,政府将“难辞其咎”,这成了一个难摆脱的包袱。

第五篇:关于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的初探范文

关于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的初探

【内容提要】

目前国家在针对失业现状采取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的速度是很快的,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仍然存在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针对就业和社会保障需求的复杂性、动态性等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社会保障;就业;失业

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作为稳定社会政治经济秩序的“安全网”和“减震器”,正受到党和政府以及民众越来越高度的高视。我国的社会保障从建国后到现在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进程,目前新型社会保障的整体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作为一项制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国的社会保障处在远未成熟的改革过程当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需在今后的改革中逐步发展和完善。

就业是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扩大就业和推进建设的要求,把建设和扩大就业有机结合起来,依托阵地,发挥和组织社会力量开展社会化服务,为居民提供服务和方便的活动。随着就业的发展,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也摆在了人们面前,这就是就业人员社会保障的严重缺失,以及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性。庞大的就业群体游离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将不可避免地对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带来冲击和影响。

一、就业人员社会保障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针对正规用人单位“固定”就业形式设计的, 致使现阶段社保经办机构在政策法规的指导下,对就业人员在办理社会保险事务, 以及下岗失业人员在进入就业领域后入保, 存在着一系列障碍因素。认识、分析这些障碍因素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主要具体表现为:

1.就业人员社会保障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

资金是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血液”,没有充裕的资金,社会保障制度就无法运行。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特别是就业人员社会保障起步晚,其资金缺口会更大。再从社会保障基金的收入和支出来看,就业人员的规模不断增大,社会保障还呈现刚性增长的特点,这些都会使得保障基金支出较多,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然而,一方面就业人员本身收入不稳定且总体水平较低,由于社会保障实行谁缴费谁受益的原则,一些就业人员的收入只够维持个人和家庭的基本生活,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难以参加社会保障[1]。另一方面,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社会保障基金本身的投资运营收入也会受到限制;不仅国家对就业社会保障事业本来就投入很少,而且地方政府的财政难以到位。有些地方完全可以以没有资金为由,把就业人员排除在社会保障范围之外。可见,社会保障基金的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成了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3.就业人员社会保障与劳动关系分离

就业人员普遍没有社会保险,用人单位为降低劳动力成本,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利用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和在就业人员参保方面的制度空白,逃避社会责任,不愿为就业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从而导致就业人员多数被排斥在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之外。

4.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关系接续困难

就业人员就业不稳定,收入也不固定。若是按照固定时间、固定缴费基数和固定缴费率来缴费,存在一定的困难。相当一部分就业人员经常需要变换工作单位和工作地点,但目前的制度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他们在流动就业中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问题。比如在一个地方参保缴费不能在另一个地方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影响就业人员参保的积极性[2]。

5.就业人员社会保障缺乏专门的法规和相应的制度

虽然有劳动法等其它法律法规,但至今我国还没有一部用于专门调整社会保障关系的基本法律,在现行的社会保障法规政策体系中, 没有关于就业人员保障的专门规定, 已有的一些相关法规政策也不够系统和全面,就业人员尚未纳入劳动保障统计指标体系。随着就业的迅速发展和规模的日益壮大,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性[3]。根据我们的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国家立法的滞后和地方立法的分散,其直接后果是社会保障社会化程度低,社会覆盖面小,规范性和强制性不足,社会保障管理中漏洞较多。

二、就业与社会保障的关系目前我国正处于失业最高峰时期。

从20 世纪90 年代中期至今,我国下岗失业的总人数一直有增无减,特别是随着并轨工作的逐步推进,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急剧攀升。如今失业问题是我国所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在应对这个挑战的过程中,政府的战略选择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转变。从最初实行再就业工程,在世纪之交的几年中逐渐过度,采取“再就业”和“失业社会保障”双管齐下的方针,来应对严重的失业问题。因此,促进就业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两个影响深远的重要目标,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在应对当前现状时,我们有必要理清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根本关系,这对于我们解决失业问题有着非常必要的意义。就业与社会保障分属不同的范畴。就业主要属于经济发展的范畴,充分就业是各国宏观经济追求的目标,就业状况也成为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如经济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要相协调,促进就业同样也需要与社会保障发展相协调。在就业压力较大时,首先要积极扩大就业,并通过适度的社会保障来促进就业,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至少应以不妨碍就业为前提; 而在就业压力相对较小、就业比较充分的情况下,则应该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根据经济发展状况扩大社会保障的范围、适当提高保障水平。

(一)当前就业格局的变化与社会保障制度实行中的问题

新就业格局的变化给社会保障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由于我国新增劳动力规模巨大,农村劳动力还需要持续不断地向城市转移,因此就业压力将长期持续存在。不仅如此,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特别是加入WTO 之后面对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加剧的大环境,我国就业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就业市场化。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劳动力市场逐步发育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初步形成,计划用人机制被基本摒弃,就业市场化格局已不可逆转,其结果是就业双向选择,人员在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流动加速,供求矛盾显性化,失业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常态”。就业方式和渠道多元化。一方面,伴随着结构调整,股份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及个体经济成了新增就业的主渠道,而国有经济单位正规就业一统天下的就业局面已成历史。另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变动及全球化导致的剧烈市场竞争,正规就业相对萎缩,劳动力市场中的部分弱势群体,特别是下岗失业工人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不得不进入了非正规的灵活就业领域。此外,从就业的产业结构角度看,第一产业就业大幅下降,第三产业明显上升。就业格局的深刻变化,给社会保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制约了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也损害了劳动者依法享受社会保障的权益。

(二)新旧体制衔接的困难

1998 年以来,中央政府提出“三条保障线”政策: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在就业服务中心最长可领取三年的基本生活费; 三年期满仍未实现再就业的,可继续领取失业保险金,领取时间最长为两年;享受失业保险金期满仍未就业的,可申请领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为实现失业保障的社会化,从2001 年1 月1 日起实行“两条保障线”政策,国有企业原则上将不再建立新的再就业服务中心,下岗人员原则上不再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而是与企业依法解除劳动关系,按照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实现下岗与失业并轨。不过,这新旧两种社会保障体制如何衔接的问题,不论在实践中还是政策研究中,都是一个难点。目前来看,从旧体制向新体制的过渡,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困难:第一,“下岗”转“失业”存在困难。第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进入新体制存在困难。第三,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之后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三)社会保障制度普遍原则下的实质性不公平下岗失业人员内部却具有很强的异质性,按照与原有单位关系的不同,可划分为四类下岗失业人员,即国有企业失业人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和“放长假”人员。四类不同的身份即意味着他们在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享有不同的待遇。一般来说,对于已经解除劳动关系的国有企业失业人员而言,养老保险已经由原来的单位足额交齐,失业后续保即可,他们往往比较愿意续缴。而对于大部分无法解除劳动关系的下岗职工和“放长假人员”,个人账户不实的情况较多,续缴养老保险相对困难。此外,在职职工与下岗失业人员的差别、下岗失业人员内部的差别非常显著,但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是按照普遍原则征缴费用的。因此,在目标人群的身份、收入等因素存在种种不同的情况下,看似程序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中困难重重,公平的效果也没有足够彰显,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带来更大的不公。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身份认定不能代表下岗失业人员的全部。第二,社会平均工资不能代表下岗失业人员的客观经济收入。这样就导致了实际结果与目标相背离的现象。建立失业社会保障制度的初衷是为了确保失业者的基本生活,但社会保险设定的高门槛,却致使在改革过程中被排挤出体制之外的下岗失业人员,难以进入门槛较高的社会保障体系,陷入越来越贫困的境地。

(四)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和管理方式不适应促进就业的需要一是覆盖面窄。二是现行社会保险制度是针对有固定用人单位的正规就业形式设计的,费率过高,作为基本保障的待遇也偏高,既不利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吸纳就业者,也不利于鼓励劳动者从事各种灵活就业。三是管理服务不适应就业多元化的需要。四是失业保险的促进就业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三、对就业人员社会保障措施建议

为实现社会公正的价值取向以及党的十七大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要求,就业人员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之一,她们应该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帮助和照顾,社会保障制度也应当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因而,我们通过提出一些积极的建议和措施,希望能从多方面推动我国就业人员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1.加快就业人员社会保障的信息化建设

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各个领域,对于社会保障这个涉及海量数据的管理部门来说,情况更不例外,首先,应加快建立社会保险关系信息库。在就业人员日益增加、工作岗位变换日益频繁的情况下,劳动者社会保障关系的变动、接续和管理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只有尽快研制和建立专门的信息库及相应的管理制度,才能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其次,建立社会保险关系管理中心等措施,简化参保程序,改进服务手段。设立可以直接接待和受理就业者个人参保的“社会保险服务窗口”,使就业者参保更加方便;简化程序,使就业者参保登记、缴费、转移和接续社会保险关系更加快捷。最后,实施“一人一卡一号”制。不仅为城市各单位人员,而且也要为每个就业人员设立社会保障卡,尽管他们劳动关系不确定、工作岗位不确定、工作时间不确定、工作地点不确定,都可以享受社会保障,并且这笔保障金可以随人而流动[4]。

2.完善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办法,做好接续服务

能否顺利接续社会保险关系,是就业人员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因此,要建立灵活多样、选择性强、简便易行的社会保险接续办法。从推动就业人员参保的角度来看,一个办法是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提高统筹层次,可以在更大统筹区域内实现制度运行的统一和基金的统筹安排使用,可以较好的解决因较低统筹层次之间标准、管理不统一,基金承受能力低而造成的转移接续困难,有利于消除就业参保人员跨地区流动的障碍。可以说统筹层次越高,问题就越少。在提高统筹层次的过程中注意两点:一是走渐进式道路,明确各级政府责任;二是扶持、扩大调剂基金规模,保证地区间利益的平衡[5]。另一办法是实行纯个人账户积累模式。就就业人员而言,可以按其身份证号码在银行建立个人账户,在比较大的范围内实行一人一户,就业人员无论流动到哪里,均向此唯一账户缴费,不需要转移养老保险关系和基金。单位和个人的缴费全部进入农民工个人账户,储存额只能用于支付养老保险,不能提前支取[6]。

3.完善劳动保障制度,保障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权益

首先,政府要进一步明确用人单位雇用就业人员可以签订书面合同。雇用期限较短的也可以口头协议的方式确定劳动关系。政府也应该顺应劳动关系多元化的趋势和就业形式多样的要求, 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劳资关系管理制度。其次,完善价格机制。劳动保障部门应积极探索就业人员小时、日、周工资的指导价位, 并明确最低劳动报酬标准, 制定与就业形式相符合的工资支付方式,并严格执行劳动保障部颁布的《最低工资规定》,确保就业人员付出一定的劳动能得到相应的报酬, 再次,开展劳动保障执法监察。要进一步明确用人单位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就业人员工资的,除全额支付就业人员工资外,还应处罚一定的经济赔偿金。保护就业劳动者取得合理劳动报酬的合法权益,从而保证就业人员能按时、足额的缴纳社会保险费。最后,进一步健全企业内部其他劳动管理制度,促进企业在签订、变更、解除、终止劳动合同、支付工资、缴纳社会保险费、处理工伤、加班等方面均能按制度办事。

4.完善就业人员社会保障的制度设计和法律法规

统一的政策、灵活的制度,是做好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工作的基础和依据。一是要灵活选择缴费基数。一般说来,基本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可以仍然允许就业人员根据自身经济承受能力,在社会平均工资的60%-300%之间自愿选择缴费基数,但在待遇上可根据所选的缴费基数的高低拉开差距。二是缴费年限与基本养老金挂钩。可以规定缴费达到15年的,发给基本养老金的80%,之后缴费每增加一年,基本养老金提高1个百分点,以充分调动就业人员延长缴费的积极性[7]。三是采取灵活的缴费时间和地点。社会就业人员可选择按月、季或年交纳社保费用。另一方面,使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就业人员社会保障的实施和运行必须依法律法规为依据。因此,建立和完善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必须有相应的法规才能保证其顺利实施和有效运行。

5.建立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实行分类管理

就业人员,打工人员作为基层社会实体,是社会空间中最基本的社会单元,是一个结构完整、功能齐全的组织系统。可以通过该组织系统不断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解决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化程度较低的弊端;同时,它对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管理和对服务对象的有效监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业人员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这些人的保障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在现有制度下,对就业人员参保实行管理确实有困难。要实行分类管理,首先,对于其中有些下岗职工与原单位没有解除劳动合同的,由原单位代办社会保险有关手续,履行缴费义务。其次,对于解除劳动合同的下岗工人进入就业的,由就业中心统一管理,统一缴费。再次,对于原来无工作单位的就业人员,实行个人申报制度,由个人选择缴费标准,建立个人账户。最后,对于进城务工的就业人员,可以建立一种代收费制度,即由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指定这类人员的缴费窗口,由个人或所在企业缴纳保险费,然后由经办机构把保险费转移给外来务工人员保险关系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

6.加大对就业人员社会保障的财政支持

现在国家基本具备加速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能力,这也意味着发展就业人员社会保障事业已经具备相应的经济基础。建议国家逐步提高对就业人员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同时,大力发展就业和社会服务业等措施,创造条件提高和稳定就业人员的就业率。如果可以形成财政积极主导和尽可能地动员社会资源的多元投入机制,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事业就能够获得较快的发展[8]。政府应积极建立健全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现阶段政府对于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具体支持还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一是直接补贴,对于就业人员的医疗、养老保险,国家应该从税收中拨付资金,对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承担一部分责任。二是间接补贴,指政府可以采取相应的政策,对按规定为就业人员缴纳社保基金的用人单位,政府可以对其实施一定的优惠政策,从而鼓励用人单位更加关注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

四、关于促进就业和解决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建议

根据就业市场化和多元化的要求,审慎地调整基本社会保险制度,改善管理。(1)保障水平要适度。社会保障标准的确定,要同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既要保证基本生活需要,又要有利于促进就业和再就业。

(2)保障范围要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就业渠道、方式又发生了重大变化,要求必须不失时机地扩大基本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

(3)管理服务要灵活。一是管理服务的形式和方法要进一步改革完善。二要为人员流动创造条件。

(4)要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一是加快立法,完善有关的政策法规,培育和完善资本市场,加强对基金运作监管,以推动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险体系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我国基本社会保险制度调整的阻碍,缓解我国基本保险制度的收支危机。二是采取切实措施,扩大失业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在体制方面,解决社会排斥的问题。在妥善处理新旧体制衔接中出现的问题,增加财政投入,保证下岗失业人员顺利进入社会保障体系。将有关的并轨政策延伸到集体企业职工,消除由所有制身份造成的社会排斥。

总之,建立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不能建立一个短期有效、长期后患无穷的社会保障体系,如果那样,政策后遗症将影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合意性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只有坚持科学的原则和严谨的制度设计,才能保证为就业人员提供有保障的福利,并且保证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百度知道。

[1] 魏娜.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3.[2] 王东进.完善劳动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就业健康发展[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3).[3] 郭甜.论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J].理论观察,2005,(5):35.[4] 张娟.新时期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47.[5]赵云,石美遐.非正规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设计[D].北京:北方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5.[6]华迎放,何平障,2006,(1).[7] 施华斌,刘砚.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初探[J].劳动保障,2004,(7).[8] 郑功成.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宏观思考[J].新华文摘,2008,(6):11..促进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和谐社会与社会保

下载解读记者会就业社会保障相关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读记者会就业社会保障相关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保障问题

    社会保障问题调研报告 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都无力单独......

    就业和社会保障证明

    就业和社会保障证明社会保障(socialsecurity),是指国家和社会在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

    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

    *县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 “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总结“十五”期间劳动保障......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汇报127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一、街道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现状: 我们就业和社会保障机构名称为:七路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办事处党工委高度重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配备了综......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汇报材料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汇报材料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汇报材料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汇报材料 年,我县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由......

    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解读(5篇范例)

    业性强就业面广:解读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目前,全国大约有8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那么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到底涉及哪些知识,样的特融合经济等多学科知识 中国......

    关于我国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关于我国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摘要:在劳动力供给日益增加和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今天,社区就业已经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就业形式之一。然而,由于我国目前社会保障制度上......

    社会保障扶贫政策解读

    社会保障扶贫政策解读 一、社会保障扶贫专项方案解读 在全国社会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开发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