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时间:2019-05-12 12:48: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我国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我国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第一篇:关于我国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关于我国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摘要:在劳动力供给日益增加和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今天,社区就业已经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就业形式之一。然而,由于我国目前社会保障制度上的缺陷,导致社区就业人员的各种社会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我们通过调研,对于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完善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体系进行了理论探讨。关键词: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社会保险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1]。社区就业是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扩大就业和推进社区建设的要求,把社区建设和扩大就业有机结合起来,依托社区阵地,发挥和组织社会力量开展社会化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和方便的活动。随着社区就业的发展,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也摆在了人们面前,这就是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的严重缺失,以及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性。庞大的社区就业群体游离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将不可避免地对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带来冲击和影响。正是带着社区就业及其就业人员社会保障这一研究课题,我们通过对江苏省宿迁市区、苏州市区6个街道的18个社区进行实地调查,直接了解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的所想所需,了解社区就业人员的真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580份,回收556份,回收率为95.9%,全部为有效问卷,其中有少数问卷在有些项目上落选或选择上马虎,因此在这些项目的统计上将其作为缺失值处理。

有两组重要数据显示:第一,调查对象是否办理过社会保险与险种的统计:办过医疗保险的占30.4%,办过养老保险的占24.2%,办过失业保险的占15.6%,没办任何保险的占28.8%。第二,调查社区就业未参保人员的原因:经济承受能力不足占35.6%,对参保问题的认识不清占17.2%,参保制度不规范占26.4%,保障关系转移和接续困难占20.8%。

一、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反映了一些实际的情况: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针对正规用人单位“固定”就业形式设计的, 致使现阶段社保经办机构在政策法规的指导下,对社区就业人员在办理社会保险事务, 以及下岗失业人员在进入社区就业领域后入保, 存在着一系列障碍因素。认识、分析这些障碍因素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主要具体表现为。

1.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缺乏专门的法规和相应的制度

至今我国还没有一部用于专门调整社会保障关系的基本法律,在现行的社会保障法规政策体系中, 没有关于社区就业人员保障的专门规定, 已有的一些相关法规政策也不够系统和全面,社区就业人员尚未纳入劳动保障统计指标体系。随着社区就业的迅速发展和规模的日益壮大,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性[2]。根据我们的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国家立法的滞后和地方立法的分散,其直接后果是社会保障社会化程度低,社会覆盖面小,规范性和强制性不足,社会保障管理中漏洞

较多。在宿迁和苏州社区的调查中,有27.3%的未参保人员是因为制度不规范,社区就业人员在实际的参保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政策和制度问题。社保机构对这些问题往往无政策、制度可依而难以进行。因此社区就业人员参保难的问题比比皆是。即使有参保意愿也不知道办理渠道和手续,相关部门的咨询服务也没有到位,这也阻碍了社区就业人员加人社会保障体系。

2.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

资金是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血液”,没有充裕的资金,社会保障制度就无法运行。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特别是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起步晚,其资金缺口会更大。再从社会保障基金的收入和支出来看,社区就业人员的规模不断增大,社会保障还呈现刚性增长的特点,这些都会使得保障基金支出较多,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然而,一方面社区就业人员本身收入不稳定且总体水平较低,由于社会保障实行谁缴费谁受益的原则,一些社区就业人员的收入只够维持个人和家庭的基本生活,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难以参加社会保障[3]。我们从调查的结果中得知社区就业人员的收入水平大多在600元~800 元之间,如果还要自己交三金,则所剩无几。再加上社区就业人员对社会保障认识不到位,出现“保障近视”,即使参保也出现不少退保的现象。另一方面,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社会保障基金本身的投资运营收入也会受到限制;不仅国家对社区就业社会保障事业本来就投入很少,而且地方政府的财政难以到位。有些地方完全可以以没有资金为由,把社区就业人员排除在社会保障范围之外。可见,社会保障基金的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成了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3.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与劳动关系分离

社区就业人员普遍没有社会保险,用人单位为降低劳动力成本,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利用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和在社区就业人员参保方面的制度空白,逃避社会责任,不愿为社区就业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从而导致社区就业人员多数被排斥在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之外。根据我们在宿迁和苏州地区对社区单位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缴费情况的调查,在获得的50个有效样本中,39家用工单位没有为社区就业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占78%。另据我们通过网上收集资料,发现北京市海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海淀区社区就业情况的调查,122个单位中没有为社区就业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用工单位占68.5%,能为社区就业人员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用工单位只占5.5%,用工单位能为全部社区就业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仅占1.4%[4]。

4.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关系接续困难

社区就业人员就业不稳定,收入也不固定。若是按照固定时间、固定缴费基数和固定缴费率来缴费,存在一定的困难。相当一部分社区就业人员经常需要变换工作单位和工作地点,但目前的制度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他们在流动就业中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问题。比如在一个地方参保缴费不能在另一个地方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影响社区就业人员参保的积极性

[5]。调查的结果有22.9%的未参保人员是因为社会保障关系转移和接续困难,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原因有三个:首先,社会保险关系的完全转移有一定的难度,基金只转数额较小的个人账户部分,而对于统筹基金则弥补的是当期当地的资金缺口。相对于调入者来说,可能会承担调入者全部的保险支付,造成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等,违背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其次,大部分地区拒绝外地人员保险关系的转入,以避免预期的基金压力,这样就给社区就业人员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保险关系得不到接续,影响了将来的保险金的获取,从而导致了他们不愿参保。最后,现在大量保险关系的转移都是由多个环节的人工办理的,成本较高,没有形成统一化的管理系统。

二、对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措施建议

为实现社会公正的价值取向以及党的十七大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要求,社区就业人员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之一,她们应该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帮助和照顾,社会保障制度也应当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因而,我们通过提出一些积极的建议和措施,希望能从多方面推动我国社区就业人员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1.加快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的信息化建设

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各个领域,对于社会保障这个涉及海量数据的管理部门来说,情况更不例外,首先,应加快建立社会保险关系信息库。在社区就业人员日益增加、工作岗位变换日益频繁的情况下,劳动者社会保障关系的变动、接续和管理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只有尽快研制和建立专门的信息库及相应的管理制度,才能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其次,建立社会保险关系管理中心等措施,简化参保程序,改进服务手段。设立可以直接接待和受理社区就业者个人参保的“社会保险服务窗口”,使社区就业者参保更加方便;简化程序,使社区就业者参保登记、缴费、转移和接续社会保险关系更加快捷。最后,实施“一人一卡一号”制。不仅为城市各单位人员,而且也要为每个社区就业人员设立社会保障卡,尽管他们劳动关系不确定、工作岗位不确定、工作时间不确定、工作地点不确定,都可以享受社会保障,并且这笔保障金可以随人而流动[6]。

2.完善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的制度设计和法律法规

统一的政策、灵活的制度,是做好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工作的基础和依据。一是要灵活选择缴费基数。一般说来,基本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可以仍然允许社区就业人员根据自身经济承受能力,在社会平均工资的60%-300%之间自愿选择缴费基数,但在待遇上可根据所选的缴费基数的高低拉开差距。二是缴费年限与基本养老金挂钩。可以规定缴费达到15年的,发给基本养老金的80%,之后缴费每增加一年,基本养老金提高1个百分点,以充分调动社区就业人员延长缴费的积极性[7]。三是采取灵活的缴费时间和地点。社会就业人员可选择按月、季或年交纳社保费用。另一方面,使社区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的实施和运行必须依法律法规为依据。因此,建立和完善社区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必须有相应的法规才能保证其顺利实施和有效运行。

3.建立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实行分类管理

社区作为基层社会实体,是社会空间中最基本的社会单元,是一个结构完整、功能齐全的组织系统。可以通过该组织系统不断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解决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化程度较低的弊端;同时,它对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管理和对服务对象的有效监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区就业人员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这些人的保障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在现有制度下,对社区就业人员参保实行管理确实有困难。要实行分类管理,首先,对于其中有些下岗职工与原单位没有解除劳动合同的,由原单位代办社会保险有关手续,履行缴费义务。其次,对于解除劳动合同的下岗工人进入社区就业的,由社区就业中心统一管理,统一缴费。再次,对于原来无工作单位的社区就业人员,实行个人申报制度,由个人选择缴费标准,建立个人账户。最后,对于进城务工的社区就业人员,可以建立一种代收费制度,即由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指定这类人员的缴费窗口,由个人或所在企业缴纳

保险费,然后由经办机构把保险费转移给外来务工人员保险关系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

4.完善社区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办法,做好接续服务

能否顺利接续社会保险关系,是社区就业人员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因此,要建立灵活多样、选择性强、简便易行的社会保险接续办法。从推动社区就业人员参保的角度来看,一个办法是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提高统筹层次,可以在更大统筹区域内实现制度运行的统一和基金的统筹安排使用,可以较好的解决因较低统筹层次之间标准、管理不统一,基金承受能力低而造成的转移接续困难,有利于消除社区就业参保人员跨地区流动的障碍。可以说统筹层次越高,问题就越少。在提高统筹层次的过程中注意两点:一是走渐进式道路,明确各级政府责任;二是扶持、扩大调剂基金规模,保证地区间利益的平衡[8]。另一办法是实行纯个人账户积累模式。就社区就业人员而言,可以按其身份证号码在银行建立个人账户,在比较大的范围内实行一人一户,社区就业人员无论流动到哪里,均向此唯一账户缴费,不需要转移养老保险关系和基金。单位和个人的缴费全部进入农民工个人账户,储存额只能用于支付养老保险,不能提前支取[9]。

5.完善劳动保障制度,保障社区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权益

首先,政府要进一步明确用人单位雇用社区就业人员可以签订书面合同。雇用期限较短的也可以口头协议的方式确定劳动关系。政府也应该顺应劳动关系多元化的趋势和社区就业形式多样的要求, 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劳资关系管理制度。其次,完善价格机制。劳动保障部门应积极探索社区就业人员小时、日、周工资的指导价位, 并明确最低劳动报酬标准, 制定与社区就业形式相符合的工资支付方式,并严格执行劳动保障部颁布的《最低工资规定》,确保社区就业人员付出一定的劳动能得到相应的报酬, 再次,开展劳动保障执法监察。要进一步明确用人单位克扣或者无故拖欠社区就业人员工资的,除全额支付社区就业人员工资外,还应处罚一定的经济赔偿金。保护社区就业劳动者取得合理劳动报酬的合法权益,从而保证社区就业人员能按时、足额的缴纳社会保险费。最后,进一步健全企业内部其他劳动管理制度,促进企业在签订、变更、解除、终止劳动合同、支付工资、缴纳社会保险费、处理工伤、加班等方面均能按制度办事。

6.加大对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的财政支持

2007年的我国GDP将超过23万亿人民币,国家财政收入达到甚至超过5万亿元人民币,国家基本具备加速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能力,这也意味着发展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事业已经具备相应的经济基础。建议国家逐步提高对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同时,大力发展社区就业和社会服务业等措施,创造条件提高和稳定社区就业人员的就业率。如果可以形成财政积极主导和尽可能地动员社会资源的多元投入机制,社区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事业就能够获得较快的发展[10]。“十一五”期间,政府应积极建立健全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我们在调查后认为,政府对于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具体支持还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一是直接补贴,对于社区就业人员的医疗、养老保险,国家应该从税收中拨付资金,对社区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承担一部分责任。二是间接补贴,指政府可以采取相应的政策,对按规定为社区就业人员缴纳社保基金的用人单位,政府可以对其实施一定的优惠政策,从而鼓励用人单位更加关注社区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总之,建立社区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不能建立一个短期有效、长期后患无穷的社会保障体系。如果那样,政策后遗症将影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合意性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只有坚持科学的原则和严谨的制度设计,才能保证为社区就业人员提供有保障的福利,并且保证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康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R],2007.[2] 郭甜.论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J].理论观察,2005,(5):35.[3] 魏娜.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3.[4] 北京市海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适应市场就业机制建立弹性就业制度——北京市海淀区弹性就业调查[J].北京市计划劳动干部学院学报,2002,(1).[5] 王东进.完善劳动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区就业健康发展[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3).[6] 张娟.新时期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47.[7] 施华斌,刘砚.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初探[J].劳动保障,2004,(7).[8] 赵云,石美遐.非正规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设计[D].北京:北方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5.[9] 华迎放,何平.促进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和谐社会与社会保障,2006,(1).[10] 郑功成.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宏观思考[J].新华文摘,2008,(6):11.

第二篇: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综述

孔亮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我国灵活就业人员日益增多。这对社会保障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学者对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以期为进一步解决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关键词灵活就业社会保障经济体制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8-172-0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我国灵活就业人员越来越多。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成为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也是社会保险扩大覆盖面和基金总量的重要增长点。但与此同时,灵活就业人员也对社会保障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灵活就业及其对社会保障的挑战灵活就业也称非典型性就业、非正规就业,它是与劳动力市场数量上、实践上、功能上、薪金上出现的弹性化相应而生的。我国学者认为,灵活就业是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几方面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赵建国、苗莉,2005)。任远等学者(2007)将灵活就业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劳动者就业岗位由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签订相应的劳动合同,从事指令性工作,在合同期内劳动者为用人单位的员工,属工薪劳动者,用人单位遵照有关法律和就业合同内容履行雇主义务。包括非全日制就业、短期就业、派遣就业、季节就业、简直就业、远程就业六种就业方式,劳动者的就业岗位都是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相应的就业合同。二是灵活就业劳动者的就业岗位虽然也是由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者也从事指令性工作,但是一般双方不签订老偶的那个雇佣合同,如待命就业。三是灵活就业劳动者的工作是自己争取创造的。劳动者不予任何单位发生劳动关系,只是提供产品或技术、劳务服务,属非工薪劳动者。包括承包就业、独立就业、自营就业、家庭就业等。因此,灵活就业的“灵活”这一特点导致了灵活就业人员难以被纳入到常规的缴费型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如果社会保障制度要发挥其“安全网”的作用,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就需要建立一个与常规缴费型社会保障体系不同的新的社会保障体系。所以说,当前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难题在于:不论就业形式如何,既能够向劳动者提供基本收入保障,又要保持劳动者现有的生活水平。而目前存在的社会保障形式很难达到这样一种要求。

二、我国学者对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关于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许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视角、针对不同内容进行了研究。首先从研究视角来看,可以分为宏观研究、分层研究以及性别研究。1.宏观研究。曾煜(2008)认为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险关系的非正规性,使这些劳动者往往难以纳入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因此,需要在理念上、制度上和管理上,对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政策做出必要的调整,使其更具操作性和实效性。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新制度的特色应体现广覆盖、低费率、易转移。此外,工会应探讨对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权益的维护。陈旭东(2008)认为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是中断参保和社会保险关系接续难,续保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灵活就业意愿、妨碍再就业的不利因素。建立或接续社保关系的主要制约因素包括现行政策的制度缺乏吸引力和激励机制;受灵活就业人员自身特点的制约;社会保险管理方式粗放。他提出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关系管理的建议:理顺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险关系;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改进服务技术手段,提高管理能力。2.分层研究。肖云,刘慧(2008)将研究视角定位在低层灵活就业群体。她们将由于自身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劳动技能等原因而无法进入正规单位就业,并且工资水平低、生活条件差、文化程度大多是小学及其以下、就业竞争力弱,处于灵活就业群体的下层或者底层群体称为低层灵活就业群体。认为低层灵活就业群体的出现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也给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社会保障强大的“安全网”功能不但有利于低层灵活就业群体保障基本生活,也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低层灵活就业群体对养老、医疗、以及工伤、失业等保险有着强烈的参保意识,但是由于目前各种保险项目的设计以正规劳动关系为前提、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兼容、户籍制度的制约以及宣传力度的不够等都使得参保情况不容乐观,甚至有一部分人不了解社会保障制度,这就要求政府有关部门不但要加大政策的宣传和实施力度、增强社会保障的公信力,并逐步打破城乡壁垒、健全劳动用工制度,建立具有兼容性的社会保障制度。3.性别研究。章国曙(2008)从性别的视角出发,认为社会保障和福利不足是女性灵活就业者就业的困境之一。他认为,一是要建立适应灵活就业的社会保障,可由再就业基金和个人共同出资向商业保险公司购买专为女性量身定制的综合风险保险。用城市职工平均缴费做参考标准,以小时或工作日为单位,由雇主在计发劳动报酬时将社保成本一并计入发给从业者,然后由个人“自愿自由”独立投保。此外,应尽力做好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的托底保障工作。二是要建立适应灵活就业的女性生育保障制度。尽快建立起一视同仁的生育社会保障制度,确保生育期女性也能享受生育医疗费用补助和产假、育儿假工资,变生育保障费用由单位发放为社会统一发放。其次,从研究内容看,学者们大多从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关于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险方面的研究周静锋,王庆川,胡正路(2008)认为在灵活就业人员有很强认同感和强烈的参保意愿的前提下,其低参保率的原因有:(1)有关部门对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2)现有制度存在缺陷。各地在参保办法等方面各不

相同,跨地就有可能被排挤在制度之基金项目:本文属辽宁省社科联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下属课题“辽宁省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07lslktfx-106。作者简介:孔亮,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政策。2010年8月(中)外。缴费水平单一。(3)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存在问题。宣传不够,服务水平不高。为此,他们提出要将灵活就业人员作为特殊群体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各地制定方案应实现全国统一,以防跨地就业而断保;实现缴费水平、周期、方式等多样化;适当放宽参保条件(有将养老与医疗捆绑的,人为设置障碍),增加保险险种的可选择性;设置直接面对个人的“医疗保险服务窗口”,简化参保程序,并提供一条龙的服务;改进技术手段、提高信息管理能力;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毛瑛(2006)等根据2005年对陕西省西安、宝鸡两市灵活就业人员的调查,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了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灵活就业人员的文化程度、户籍类型、灵活就业前原工作单位性质、商业健康保险购买情况成为影响其参保的主要因素。合理的医疗保险制度安排可以提高灵活就业人员的医疗保险需求。关于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方面的研究周精灵、黄爱芳(2007)分析了灵活就业人员的基本特征以及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的政策及建议。她们认为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面临的问题包括覆盖范围小;参保率低且参保不积极;管理服务不到位。对此,她们提出:(1)要改变单纯以正规就业人群为主要参保对象的观念作;(2)实行弹性的养老保险政策;(3)完善政府优惠扶持政策;(4)运用技术手段,提高管理服务能力;(5)加大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陶似玉(2007)认为如此庞大的灵活就业群体的养老保险问题已成为目前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的关节点。但由于对“灵活就业”缺乏明晰的界定及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成为了将这类群体纳入养老保险体系中的难点。他通过介绍现阶段理论界对“灵活就业”的界定,并根据这类群体特点,从两个角度对灵活就业群体进行了分类。在分析了现阶段将灵活就业群体纳入养老保险体系的难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问题的思考: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的瓶颈在于:(1)对“灵活就业”的内涵与外延的明晰界定是开展“扩面”工作的根本。(2)按灵活、低标准的原则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养老保险体系中。以上,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内容方面,对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各个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存在者许多问题。总体看来,当前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存在问题一是缺乏统一性;二是参保人数少,保障能力弱;三是保障体系不完善。对此,学者们提出了许多相似的建议:(1)出台全国性的法规政策;(2)采取更加灵活的办法;(3)实行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代理机

制;(4)实行广泛的社会激励机制;(5)先行做实灵活就业人员的个人账户;(6)加大宣传力度等。此外,学者们的研究视角和内容,也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参考文献:[1]赵建国,苗莉.城市就业问题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任远,等.转型期就业:城市社区就业状况与社会政策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3]曾煜.对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制度的思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2).[4]赵志华,邱享林.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1).[5]肖云,刘慧.低层灵活就业群体社会保障需求与对策研究——基于重庆市363名“棒棒”的调查分析.南方人口.2008(2).[6]章国曙.女性灵活就业:困境与出路.黑龙江史志.2008(15).[7]周静锋,王庆川,胡正路.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现状和政策.卫生经济研究.2008(7).[8]毛瑛等.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西安、宝鸡两市为例.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9]周精灵,黄爱芳.关于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问题的思考.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社会观察·

第三篇: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大量土地被征用,必然导致大规模失地农民以及相应问题的产生,因此针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刻不容缓。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失地农民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城市化;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对策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必然大规模征用农民的土地,使越来越多的农民正在或即将失去土地。如果征用土地与农民市民化同步发展,农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时能及时被纳入城镇体系,享有市民的各种权利,失地农民就不会形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但实际情况却不是如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失去土地的同时,却成为一个介于农民和市民之间的特殊群体--“三无”人员(上班无岗、种田无地、低保无份)。失地农民问题已成为我国城市进程化进程中令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因此研究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成为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一项紧迫任务。

一、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1.安置方式单一,征地补偿偏低,政府“低征高卖”,农民享受不到土地增值带来的好处。土地巨额差价刺激政府官员寻租,滋生腐败。我国实行征地补偿办法,补偿费虽然在每个地区存在一些差异,但从整体看,现金形式的补偿标准仅在每亩1.5-3万元之间。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征地补偿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土地补偿费,按每亩土地前3年农业的平均产值的6-10倍来计算;二是青苗及其他地上附着物补偿费,按成本或市价补偿;三是对劳动力安置补偿费,按每亩土地前3年农业的平均产值的4-6倍来计算。在实践中,按法定标准算出来的补偿标准太低,不能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在畸形政绩观驱使下,利用现行征地制度的不足和其掌管征地的主导权,把土地当作第二财政,以地生财,出现了低征高卖现象,而农村的土地所有者并没有分享到土地出让后的增值。

2.征地补偿金分配被层层截留,村级留用管理不规范。土地征用过程中,土地收益为土地的所有权及使用收益权,因此这部分收益应该在失去土地所有权及使用权的产权主体之间进行分配。但有些县乡政府也参与补偿收益的分配,使得

农民获得的补偿收益减少。留村的补偿费用份额较大,但缺乏严格的监督管理机

制,使一些村干部任意霍霍,不当的使用和管理使得农民的所得进一步减少。据

国家有关资料统计,被征土地征用费的收益分配比例为:地方政府占20%-30%,企业占40%-50%,村级组织占25%-30%,农民仅占5%-10%。

3.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比较突出。失地农民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偏低,就业难问题比较突出。许多农民因征地从农业转产后,只要从事一些技术要求低的体力劳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逐

步转变,低素质的失地农民就业难度大。同时,由于政府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

制度的短缺,导致不少农民失业失地。失地农民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得

不到妥善解决,生存风险极大。

4.部分失地农民丧失了基本的“国民”待遇。大量农民失地失业,使其成为

典型的弱势群体,丧失了基本的“国民”待遇。一是他们失去了土地,不再是原

来意义上的农民,没了土地这个基本的生活保障;二是失地农民并未成为真正的城镇居民,因为他们失地后没有稳定的工作,也没有被纳入城镇社会保障范畴,尤其是我国二元体制的存在,不能与城镇居民一视同仁。

二、构建失地农民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1.有利于减少征地矛盾和纠纷,促进各项政策落实。近年来,由征地引发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出现,很多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进而导致失地农民

与政府、开发商之间矛盾加深,纠纷不断,形成社会不安定因素。因此,建立失

地农民保险制度,切实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在征地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减少矛盾就封的产生,促进政府各项政策的落实。

2.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是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突破口。长期以

来,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分割的现实状况,农民一直未被纳入社会保险制之中,客

观上造成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不均衡。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城乡一

体化的总体要求,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为失地农民提供不同的制度安排,将失地农民逐步平稳的吸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城乡人员两种身份制度的差

别,使失地农民拥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发展机会和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促

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3.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是城乡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必然要求。在“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成为政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缩小城

乡差别,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

三、针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走向城镇化是必然趋势,但在这个过程中,决不能牺

牲农民的利益,必须给他们基本的社会保障,使其也能享受到发展带来的成果和

利益。因此,针对失地农民社保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以下几个解决对策。

1.改进补偿方式,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制度。为了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征地补偿必须在确认农民集体土地财产权利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补偿标准,以

市场的价值为基础,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补偿。社会保障基金是建立社会保障制

度的关键和核心,其资金主要来源于所征用土地的补偿费用,可由政府、集体和

个人三番反共同出资来承担该基金的筹集。同时,由国家劳动部门设立专门的社

会保障基金账户。

2.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切实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按照现行的土地征用

制度,农用土地再转为城市建设用地前必须先征为国有,具有强制性和垄断性。

政府通常以很低的土地补偿费将集体土地变成国有土地,在以市场价格将土地转

让出去,从中获取丰厚的经济利益,而失地农民却不能享受到利益分配,使农民的权益受到严重损坏。因此,必须改革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维护农民在土地征

用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应该坚持征地收益分配向农民倾斜的原则,让失地农民拿

大头,政府的中头,集体拿小头,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解决征地产生的矛盾,保

护农民的利益,而且可以和谐干群关系,为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奠定良好的基础。

3.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增强其养老保障能力。重新就业是改善失地农民家

庭经济状况的根本途径。然而,在以技术知识为重的今天,失地农民由于文化水

平低,缺乏在城市谋生的技能,且他们市场意识浅薄,缺乏资金积累。在促进失

地农民在就业的过程中,当地政府应为失地农民提供受教育和培训机会,一个有

效的措施就是建立再就业培训基金。

4.分层次、分重点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现阶段,失地农民的社会保

障制度建设可以先从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社会保险

制度建设入手,待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救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等其他内容,为失地农民提供适度的社会保障替代模式,充

分发挥社会保障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的“稳定器”、“安全网”作用,对解

决失地农民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一平.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浙江的证据[J].改革,2005,(5).[2]王敏,杨宇霞.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重庆社会科学.2006

[3]鲍海君,吴次方.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J].管理世界,2002.[4]蒋和胜,涂文明.解决城市进程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需要新思路[J].农村经济,2005,(02).[5]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

第四篇: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08经济学(1)班张嘉琳 0810070169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镇)和乡镇企业就业。农民工作为社会建设的新型生力军,对我国社会有着深远影响,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也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将对近年来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情况进行简单综述。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保障;城乡分割研究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农民工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角度、多方面。其中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尤为引人关注。

1.1 研究背景

(1)农民工队伍逐渐壮大,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据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农民工总数大约为2亿人。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功勋卓著的巨大贡献。有专家测算,农民工每年给城里留下的增加值有一两万亿,同时。农民进城务工。每年可为农村增加5000—6000亿元收入。

(2)农民工对尊重、平等和社会承认的企盼与现实中不公平的社会待遇产生矛盾。

进入21世纪,尽管追求经济改善仍然是农民工流动的最大动因,但新一代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开始向往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他们对尊重、平等和社会承认有更多的企盼。

农民工对尊重和平等需求的增长与现实中不公平的社会待遇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

(3)农民工保障问题引起经济界和政治界的关注。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不仅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还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在2009年的两会上,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等权益问题的解决是代表和委员们关注和讨论的重要议题,而且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农民工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

1.2 研究意义

基于上述背景。当前认真研究我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正确认识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依据何种原则、理论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可以充实我国社会保障理论体系。

(2)现实意义。加快构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的政治、社会、经济和农民工自身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政治上,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增强我国的法制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在社会上,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缓解社会矛盾的激化,促进社会安定有序的发展和社会顺利转型的实现;在经济上。符合形成统一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有利于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从而实现农村经营方式转变。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提高农民工抗风险能力。降低预防性储蓄、促进消费,对于拉动内需和经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对于农民工自身而言。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增强他们的社会稳定感、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也是这个特殊群体的力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国内相关研究情况

国内学术界也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了较深入地研究,取得了一些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目前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及原因的研究。

卢海元(2004)认为城市农民工人目前实际上处于社会保障的空白地带;陈锡文(2004)认为农民工虽然进城创造了财富,但大量农民工都没有社会保障;王文韬等(2004)通过调研后指出,面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缺位及其对工伤、医疗保险的迫切需求,政府也尝试和制定了一些面向农民工的参保办法,但效果难如人意。宫晓霞(2005)指出农民工的正当权益屡遭忽视,社会保险不容乐观。

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滞后的原因研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缺失的根本原因,虽然根据宪法农民工应该享有社会保障权,但是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法规(白凤峥。2004);第二,农民工群体的社会边缘性不利于其表达利益诉求,影响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迅速、合理地制定(彭宅文,2006);第三,用人单位不够重视或因劳动力成本控制而推卸责任。农民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维权能力差,有些农民工自己不想或不敢要求参加社会保险(王玉玫2003);第四,地方政府和招商引资部门纵容企业不为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甚至把不参加社会保险作为吸引投资的优惠政策(华迎放,2004);第五,社会保障管理不能适应农民工参保的需要,缺少一个确保社会保障关系能够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转移的管理机制(周亦乔,2004);第六,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背后隐藏着短工龄与长保障、工资低收入与社保高消费、高流动与小统筹、保障不足与保障。多余以及期收入与长远保障这五大矛盾(赵立航,2005)。

(2)有关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模式的探讨。

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模式学术界还存在较大分歧和争论。有学者认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够,为城市农民工人建立社会保障会提高国内企业的成本,会降低中国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并且认为土地就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因此不应该业不必要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陈平,2002)。更多的学者认为应该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应当把农民工社会保障归人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内(张启春,2003)。将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系统是建立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以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周毕芬、阚春萍,2004)。第二种观点认为农民工应纳入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建议外出务工的农村人口参加户籍所在地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型合作医疗,如兰春娣、任保平和杨立雄等。原因如下:(1)允许农民工进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体系,会给城镇社会保障体系造成巨大压力。(2)如果建立新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会形成与

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并存的“三元格局”,形成所谓的农民工阶层,会带来新的、更大的歧视。(3)只有“还乡”才可以使农民工求得生存再谋发展(杨立雄,2004)。

第三种观点认为应建立专门为农民工服务的社会保障体系。华迎放(2005)认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模式选择应适应不同就业状况亚群体的情况;李迎生(2001)指出现阶段应推出相对独立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构一种作为过渡形态的“三元社会保障模式”;罗遐(2003)认为农民工身份的过渡性要求必须建立有利于城乡衔接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朱冬梅提出应设计一套独立的符合农民工特点和需要的社会保险方案。

第四种观点认为应根据农民工的具体情况建立大范围内归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管理而小范围内又有其特殊性的社会保障制度(蓝春娣、任保平,2004)。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李强教授通过分析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多方力量参与,层层化解矛盾的对策,建立“三条保障线”。首先用工单位为受雇农民工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第二条保障线是发挥劳务输出地“劳动服务组织”的作用,第三条保障线是劳务输入地城市建立“公共劳动”形式的流动人口最低生存保障体制。

另外,劳动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的华迎放在《农民工社会保障模式选择》中分析评价了现行农民工社会保障的两种模式;一为广东模式,即将农民工纳入现行城镇保障框架;一为上海模式,即单独建立一套有别于城镇职工基本社会保险制度的保障办法。他提出取上述两种模式之长,即农民工养老保险可考虑建立过渡性的个人账户,其他险种则进人现行制度,保当期,不承担国企历史债务。并从政策上建议国家尽快出台农民工社会保险问题指导性意见,以规范各地工作。王保真、王斌提出对农民工社会保障可以实施土地换保障的办法,扶持农民就业和参保,坚持统帐结合模式,优先建立农民工的大病统筹和工伤保险机制。

(3)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第一,消除认识误区。政府不应当我借口来推卸和回避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所应尽的责任,而且应消除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政策中存在的制度歧视(周亦乔,2004)。

第二,建立多层次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可将农民工分成三类:一类是长期生活在城镇并打算定居的,可将他们按富裕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使其享受较高级的福利型农村社会保障待遇;一类是短期在城镇生活的,需要建立一整套的配套措施来构建其社会保障;一类是临时在城镇打工的,可将其纳入相应阶段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内(蓝春娣、任保平,2004)。

第三,完善立法和相应司法保障措施,以明确保障对象、保障资金筹集、保障标准、保障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障组织建设,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周亦乔,2004)。同时,采取相互服务公司的形式,由农民集资建立农村劳务输出公司。在这种公司中,农民工既是客户又是股东。作为客户,他可以获得公司为他提供的劳务信息等项服务;作为股东,他还可以分享公司的经营成果,获得分红。国家给政策,简化手续。减免税费,鼓励开办此类公司。公司为农民工提供培训、找工、维权、社保等服务,并以这些服务向用工单位或农民工适当收取服务或管理费用(赵立航,8006)。

第四,改革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办法。允许参保职工在转移社会保险关系时,不仅转移个人账户余额,而且也转移与本人缴费对应的社会统筹基金,统筹基金转移的数额为社平工资的一定比例,取消农民工退保政策,对社会保险关系无法

转移的,暂时封存其个人账户、保留社会保险关系,待其达到最低领取养老金年龄时再转移或一次性退还本人(华迎放,2004)。此外,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必须坚持分阶段、逐步完善的基本原则。优先解决突出的基本保障问题,当务之急是建立必要的工伤保险及大病医疗等救助、补贴制度(郑功成,2002~崔红志。2003)。

(4)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意义。

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意义。第一,政治意义:郑功成等(2004)指出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政府着眼长远的要求。董理(2001)指出社会保障是国家赋予每个劳动者的一种权利,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保障农民工基本公民权的需要。第二,经济意义:王和、皮立波(2004)指出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新时期社会反贫困的重要举措。农民工作为农村“精英分子”的身份和责任使得他们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对其家庭将是毁灭性的打击,极有可能因伤、因病而致贫甚至于返贫。袁志刚(2003)指出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建立可以提高农民工抗风险能力,降低预防性储蓄、促进消费,对于拉动内需和经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第三,社会意义:罗志先(2005)认为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快速实现我国社会结构转型和提高城市化水平的需要,也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需要I它不仅有利于兼顾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王涛等(2005)认为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不仅关系其权益维护,也关系到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

(5)有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其他方面研究。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有效解决是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也有许多学者在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如;张德明、代艳丽等从法律角度来审视当前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提出立法建议;喻均林等从政策角度,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李文琦等从推进城镇化角度。研究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相关文献资料来看,学者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借鉴。但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农民工的概念界定过窄。大多数学者都将研究对象集中于城市农民工或被雇用农民工身上,而忽略了同为农民工但在乡镇企业就业的本地农村务工人员及外来农村务工人员,也忽略了农民工群体中的自雇者、个体工商户和其他灵活就业人员。

第二,研究在总体上还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对农民工的现状分析较多。缺乏对现象背后深层原因的分析。另外。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未来发展状况或趋势研究不够,预测性研究很少。

第三,研究偏于笼统,分化和展开不够。在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方面,所提的政策和措施还比较粗糙,没有细化,可操作性不强。

第四,缺乏实证性的定量研究。已有的研究中,大部分属于定性研究。如关于农民工对社会保障的现实需求特征、农民工个体对社会保障缴费的承受能力等。现有的研究还停留在定性分析上。缺乏第一手的调研资料,从而导致对农民

工社会保障的现实状况把握不准,如对土地保障作用估计过高。因此研究结论、政策措施缺乏说服力与可行性。

第五,对于社会保障各方面的研究不均衡。现有的研究过于偏重在社会保险等方面,对作为农民工社会保障重要部分之一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基本没有涉及。

第六,对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的条件和影响的讲究不全面。现有研究往往偏好强调我国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阻碍因素,而忽视对其有利条件的分析研究。对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研究不够深入。大量研究围绕着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对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研究缺乏深入客观分析。

第五篇: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副题
姓名 失业问题是我国所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在应对这个挑战的过程中,政府的战略选 择经历一个重要的转变,从最初实行再就业工程,在世纪之交的几年中逐渐过度到,采取“再 就业”和“失业社会保障”双管齐下的方针,来应对严重的失业问题,因此,促进就业和健 全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两个影响深远的重要目标,两者之间有着紧密 的内在联系,一、就业与社会保障的关系目前我国正处于失业最高峰时期,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至今,从 我国下岗失业的总人数一直有增无减,特别是随着并轨工作的逐步推进,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急剧攀升,在应对当前现状时,俺们有必要理清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根本关系,这对于俺们解 决失业问题有着非常必要的意义,就业与社会保障分属不同的范畴,就业主要属于经济发展 的范畴,充分就业是各国宏观经济追求的目标,就业状况也成为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之一,正如经济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要相协调,促进就业同样也需要与社会保障发展相协调,在就业压力较大时,首先要积极扩大就业,并通过适度的社会保障来促进就业,社会保障改 革与发展至少应以不妨碍就业为前提; 而在就业压力相对较小、就业比较充分的情况下,则应该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根据经济发展状况扩大社会保障的范围、适当提高保障水平,二、当前就业格局的变化与社会保障制度实行中的问题

(一)新就业格局的变化给社会保障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由于我国新增劳动力规模巨大,农 村劳动力还需要持续不断地向城市转移,因此就业压力将长期持续存在,不仅如此,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特别是加入 wto 之后面对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加剧的大环境,我国就业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就业市场化,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劳动力市场逐步发 育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初步形成,计划用人机制被基本摒弃,就业市场化格局已不 可逆转,其结果是就业双向选择,人员在公司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流动加速,供求矛 盾显性化,失业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常态”,就业方式和渠道多元化,一方面,伴随着 结构调整,股份公司、私企、外企及个体经济成新增就业的主渠道,而国有经济单位正规就 业一统天下的就业局面已成历史,检举提问人的追问 2009-06-24 21:28 谢谢你,4000 一 6000 字,检举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24 21:28 另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变动及全球化导致 的剧烈市场竞争,正规就业相对萎缩,劳动力市场中的部分弱势

群体,特别是下岗失业工 人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不得不进入非正规的灵活就业领域,此外,从就业的产业结构角度看,第一产业就业大幅下降,第三产业明显上升,就业格局的深刻变化,给社会保障带来前所未 有的冲击和挑战,制约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也损害劳动者依法享受社会保障的权益,(二)新旧体制衔接的困难检举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24 21:291998 年以来,中央政府提 出“三条保障线”政策:国有公司下岗职工在就业服务中心最长可领取三年的基本生活费; 三年期满仍未实现再就业的,可继续领取失业保险金,领取时间最长为两年;享受失业保险 金期满仍未就业的,可申请领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为实现失业保障的社会化,从 2001 年 1 月 1 日起实行“两条保障线”政策,国有企业原则上将不再建立新的再就业服务 中心,下岗人员原则上不再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而是与公司依法解除劳动关系,按照规 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实现下岗与失业并轨,不过,这新旧两种社会保障体制如何衔接的问 题,不论在实践中还是政策研究中,都是一个难点,目前来看,从旧体制向新体制的过渡,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困难:第一,“下岗”转“失业”存在困难,第二,集体公司下岗职工 进入新体制存在困难,第三,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之后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检举回答人 的补充 2009-06-24 21:30

(三)社会保障制度普遍原则下的实质性不公平下岗失业人员内

部却具有很强的异质性,按照与原有单位关系的 不同,可划分为四类下岗失业人员,即国有公司失业人员、国有公司下岗职工、集体公司下 岗职工和“放长假”人员,四类不同的身份即意味着他们在失业保险、养老保险、治疗保险 等方面享有不同的待遇,一般来说,对于已经解除劳动关系的国有公司失业人员而言,养老 保险已经由 原来的单位足额交齐,失业后续保即可,他们往往比较愿意续缴,而对于大部分无法解除劳 动关系的下岗职工和“放长假人员”,个人账户不实的情况较多,续缴养老保险相对困难,此外,在职职工与下岗失业人员的差别、下岗失业人员内部的差别非常显著,但养老、治疗 等社会保 险是按照普遍原则征缴费用的,因此,在目标人群的身份、收入等因素存在种种不同的情况 下,看似程序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中困难重重,公平的效果也没有足够彰显,反 而在某种程度上带来更大的不公,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身份认定不能象征下 岗失业人员的全部,第二,社会平均工资不能象征下岗失业人员的客观经济收入,这样就

下载关于我国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我国社区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三农问题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摘要】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本文分析了目前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并强调建设农......

    关于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的初探范文

    关于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的初探 【内容提要】 目前国家在针对失业现状采取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的速度是很快的,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仍然存在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以江苏省苏州市为

    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摘要:灵活就业的发展与出现,一方面增大了劳动力就业市场整体的活力,促进了经济与就业增长;另一方面也令就业的稳定性得到下......

    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研究

    内容摘要:失地农民是一个国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是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用地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农民土地被征用......

    社区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汇报材料

    社区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汇报材料各位领导(下)上午好2011年我社区在街道社保所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不断夯实工作基础,抓好政策落实,有针对性地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就......

    浅析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

    浅析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 政法学院 08社会工作班 孙万健 20085015001 摘 要: 当前我国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灵活就业作为一种重要的就业方式,近10 年来在全......

    解读记者会就业社会保障相关问题

    今年需安排城镇劳动力2400万 就业总量压力仍居首 3月8日上午9时,梅地亚新闻中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就“就业和社会保障体......

    城乡社会保障差距问题研究

    城乡社会保障差距问题研究 [摘要]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二元格局,使得城乡间社会保障水平存在巨大差距。立足国情,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循序渐进,逐渐由统筹走向统一是我国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