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2 12:54: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篇:我国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1社区建设中的行政化、形式化现象

2社区建设中的居民归属感问题

3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工作能力、工作方法还未完全适应社区建设发展的客观要求 4社区硬件不达标,配套设施重建设轻管理现象严重

5居委会、物管、业委会三者关系不畅

6社区参与严重不足

解决对策

1清除体制性障碍

2做好社区居民归属感的培育

3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

4完善居委会组织的制度规范

5减轻居委会不合理的工作负担

6政府应增强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和帮助

7理顺居委会与业委会、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关系

第二篇:基于新城市主义理论浅析我国社区存在的问题

基于新城市主义理论浅析我国社区存在的问题

摘要:20世纪80年代,面对日益严重的郊区化问题,在美国产生了一股反思城市规划问题的思潮,新城市主义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之一。在历史上看新城市主义理论为城市建设发展提供了一条优越的发展之路,为很多城市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因此基于该理论对我国城市社区发展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社区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于我国社区未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 社区 问题

0.引言

当今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我们的城市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也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由于社区直接关乎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社区问题变得尤为突出。20世纪80年代,面对日益严重的郊区化问题,在美国产生了一股反思城市规划问题的思潮,新城市主义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之一。经过三十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新城市主义理论已经走向成熟,对于众多城市的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其中关于社区方面的内容更是引导了现如今社区规划建设的潮流,因此基于新城市主义理论更容易发现我国现阶段社区存在的问题。

1.新城市主义理论

1.1新城市主义理论的产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城市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整体发展走在世界其他城市的前面。与此同时,城市的发展也遇到了相应的问题:由于市中心整体环境的破坏以及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城市中的部分居民逐步向环境质量高且地价较低的郊区搬迁,产生了城市蔓延的现象。这样的一种城市蔓延进一步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这种蔓延实质上是一种粗放式的发展,而土地的粗放式利用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空间上的蔓延提高了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求,同时增加了大量的通勤交通,进而带来了交通拥挤、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人口与就业的流动造成了城市中心区的衰败。

面对上面的一些列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的建筑师及规划师开始探索新的城市规划理论来解决相应的城市问题,由此产生了新城市主义理论。新城市主义理论,其核心内容即通过城市的紧凑、集约发展,来抑制城市无序蔓延的趋势,同时增强基础设施的可利用性,建设具有多元性、包容性的社区环境。1.2新城市主义理论的目标及策略

新城市主义理论其实就是指通过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公共交通的综合发展,提升各种设施的利用效率,该理论主要就是追求良好的社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其所要到达的目标和相应的策略分为以下几点。1.2.1土地的混合开发利用 就土地利用方面,新城市主义理论追求高密度、高混合度的土地开发模式,强调在社区范围内多种功能共生的特性,这样就可以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在社区的范围内通过步行的方式进行,进而减少了机动车尤其是私家车通勤带来的种种问题。对于这一点来说,新城市主义理论的应对策略是:主要利用小尺度的邻里、多家庭住宅、尺度宜人的街道和底层商业等设计手法,同时尽量避免出现宽路、环路和尽端路的现象,加强内部的交通联系。1.2.2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性

在新城市主义理论中,特别注意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关注,寄希望于通过一定的规划设计提升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性,这样才能使居民更好地生活,更愿意在社区范围内完成日常生活的必要活动。为了到达这一目标,新城市主义理论的应对策略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步行范围)合理布置商业、文体、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时提升这些设施的服务水平,使其较社区外的公共服务设施更具有吸引力。

1.2.3社会群体的多元混合

美国在二战后的城市发展中,出现了社会空间隔离、邻里冷漠以及住房同质化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新城市主义理论更加追求社区范围内社会群体的多远混合,追求社区内不同人群的和谐相处,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对社会公平性的质疑。为了能够达到社会群体的多元混合,新城市主义理论提出的应对策略是:在社区中划分不同开发密度地块,把独栋住宅、多家庭住宅以及集合公寓住宅等混合起来,提供多种住房,同时在社区内部设置满足各种群体的公共服务设施,不排斥低收入者,此外还应增加居民交流的空间和场地,增进不同人群的交流,促进整个社区的和谐发展。

2.浅析我国社区存在的问题

上文对新城市主义理论的目标和相应的应对策略进行了一定的描述,接下来就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我国社区现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2.1土地功能的单一化

现阶段,在我国的社区中,土地的混合利用效率较为低下,功能上较为单一,在老城区中这种现象还不是非常明显,但在城市新区的社区中这种问题变得尤为突出。在我们的城市中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社区居民的工作、居住、购物、休闲等的活动地点常常分布比较分散,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增加了城市中的交通负荷,另一方面大大削弱了社区应有的功能效应。产生这种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土地的开发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社区的开发建设应与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居民就业等多个方面综合进行,而在我国这几方面的错位使得在一定范围内功能的单一化,进而导致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低下。2.2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效率低下 公共服务设施作为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其服务水平和利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水平,而在我国,有些社区(如新城的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效率比较低,经常出现设施空置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首先由于设施布局的不合理性,有的设施过于偏僻使得居民使用起来十分不方便,而有的设施介于社区之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不同社区的共有设施,进而降低了服务水平,同时对于设施的维护不力也是产生设施利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2.3存在一定的社会空间隔离现象

在我国城市中,我们经常看到不同社区之间的建设水平差距较大,这使得不同社区之间的社会群体异质化,而社区内部同质化的现象,而这种现象进一步产生了社会空间隔离的问题,为社会的稳定埋下隐患。社区本身并不具备排斥不同群体的特性,在新城市主义理论中也倡导社区内社会群体的多元化,因此社区内应当是多元融合的现象。而在我国产生社区间社会空间隔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存在着开发建设条件的不同,使得不同社区间的价格存在差异,而这种价格差异使得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居住在不同的社区内,同时在社区内部存在着住宅类型的单一化,别墅、高档住宅、经济适用房等不能在同一社区内存在,这也就失去了社会群体多元化的物质基础。

3.展望

新城市主义理论自提出以来至今已经历了三十多年,诸多实践已经证明其理论的实用性与合理性,而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的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总的来看,各种问题的背景及产生的原因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因此我们有必要将新城市主义理论很好地引入我们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当中来,利用该理论的核心内容及核心要点来解决我们国家城市社区存在的问题,但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毕竟时代背景和国家性质不同,因此在引入利用过程中我们也应当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将新城市主义理论同中国特色结合起来,这样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慧.新城市主义的理念与实践、理想与现实[J].国际城市规划,2002(17).[2]刘铨.关于“新城市主义”的批判性思考[J].建筑师,2006(3).[3]邹兵.“新城市主义”与美国社区设计的新动向[J].国际城市规划,2000(15).[4]唐相龙.新城市主义及精明增长之解读[J].城市问题,2008(1).[5]宋彦.美国新城市主义规划运动再审视[J].国际城市规划,2013(1).[6]郑晓东.从美国新城市主义思潮谈我国城市规划和发展[J].中国房地信息,2004(11).

第三篇:我国社区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社区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及其解决途径

中国贵阳政府门户网站 http:// | 更新时间:2012-07-17 | 来源:中经专网

字号:【大】【中】【小】【复制本页地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摘要]社区管理主体角色定位混乱、社区管理主体发展不平衡、社区建设仍呈政府“一头热”的“独角戏”状态是当前我国社区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做足“硬”、“软”两方面的工作:“硬”的方面要理清管理主体角色的定位,规范管理者的身份和行为,明确居委会、物业公司与业主委员会三主体的权责利关系;“软”的方面要加强社区的共同意识建设,培育社区共同体意识,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向心力和凝聚力。

(中经评论·北京)

一、当前社区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目前看来,我国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区管理三主体角色定位混乱

我国现行社区管理体制主要涉及三大主体:居委会、物业公司和业主委员会。基于现代公共管理学中的多元共治理论构建起来的社区管理主体多元化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多元主体博弈利于社区居民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可最大程度地维护社区居民的利益。但是,在具体操作中,三主体间却存在着角色混乱、分工不明、权责利相互交叉的问题,给社区管理带来了不应有的麻烦。

首先是居委会的角色定位存在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明确规定了居委会的性质,“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是,在该法后续的有关居委会的工作任务、委员产生、经费来源、委员生活补贴、办公用房及办公设施等相关规定中我们却不难看出,居委会事实上承接了来自行政部门的工作权力和工作职责。比如,该法第三条中规定:居委会“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协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等项工作;向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第十七条规定:“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经费和来源,居民委员会成员的生活补贴费的范围、标准和来源,由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规定并拨付”、“居民委员会的办公用房,由当地人民政府统筹解决。”这些规定无异于给居委会及其管理者以国家公务部门及公务人员的待遇,与第二条的规定不完全相符。上述法律规定给实际操作带来了诸多困惑。一是角色困惑,居委会的权力到底来自何方?是来自上级行政部门(行政权)还是社区居民(自治权)?二是工作困惑,居委会到底应该如何开展工作?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有统计资料显示,一个居委会的“顶头上司”有二三十个政府部门,接受的各类考评、考核多达30余项,平均每年要制作90多份报表、130多本台帐。如此,居委会“集自治管理、行政管理、社会服务、经营管理于一身,变成了一个职能繁多、功能混杂的全能型组织”,实际上成了行政机构的执行部门。居委会本应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头”,但实际上却成为了行政部门的“腿”。居委会面临的“行政化困境”使其基本无暇顾及社区的自治性管理事务。

其次是物业的角色定位存在问题。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大部分居民成为了住宅的业主,社区的管理亦逐渐地由单位管理转变为营利性的社会化的物业管理。在此背景下,物业公司只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其与业主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主体间的交易关系。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作为服务提供方的物业公司却因权力的非对称性而有机会且有能力凌驾于业主之上,致侵犯业主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使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经常处于一种敌对的状态。特别是由于物业公司中有不少是由政府机关和国营企事业单位直属的房屋管理部门改制而来,或源于房地产开发商的附属机构,这必然使物业管理的背后掺杂着一些行政部门、房地产开发商及其自身的利益。在物业管理或服务尚未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物业公司的行为也就不可能是从业主的利益出发,而是从行政部门、房地产开发商及其自身的利益出发。在这种状态下,物业管理的运作思路和逻辑就有可能违背市场化的原则。有学者认为,在法律上,作为行业管理最高规范的《物业管理条例》亦存在一些有利于物业管理公司而不利于业主的规定,如其第三章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其既有保护业主权利的成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业主选择物业公司的自主权。对此,有学者指出,这是“因为制定规章制度的行政部门和物业公司以及前期的房地产开发商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再次是业主委员会的角色定位存在问题。20世纪90年代,广州和深圳诞生了我国最早的一批业主委员会。但是,人们很快就发现,在社区管理的三大主体中,业主委员会最弱势,几乎与“鸡肋”无异。相关民调数据显示,人们对业主委员会表现的满意度每况愈下,至今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不足十分之一。目前,业主委员会的运转面临着“五难”,即业主大会召开难、业主委员会筹建难、业主委员会正常运作难、业主委员会司法维权难、对业主委员会及其成员监督难。业主委员会之所以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究其原因,是其徒有自治组织的性质与外表、却无自治组织之实际构成所造成的。

最后是三主体间的关系存在问题。一个社区,三个管理主体,看似每个主体的存在都有必要,法律条文也规定得清清楚楚,但是为何管不好社区?究其原因,是三主体没有理清各自的权责利关系,致使角色定位混乱,导致三主体间矛盾重重、互不信任,进而导致了社区管理的乱象频仍。

随着居委会的不断行政化及业主委员会的作用日益式微,社区管理的大多数工作自然而然地就落到了物业公司的身上。这种状况使三主体之间没有权力的监督和制衡机制:代表业主权益的业主委员会名不副实;行政化的居委会终日疲于迎接上级行政部门的各种检查;不受监督与制约的物业公司则只顾“闷声发大财”。在如此的社区管理状态下,原本基于“权力相互制衡”而设计的社区管理三主体模式几近名存实亡。因此,社区管理三主体的角色错位和三主体边界的模糊化,无疑是当前社区管理急需解决的第一个大问题。

(二)社区管理三主体的发展处于不平衡的状态

首先,从权力分配上看,三主体中最代表居民权益的业主委员会的权力处于最弱小的位置上;作为物业服务买卖双方的卖方--物业公司的权力在三主体之中却是最大的;居委会有来自行政部门的权力,但是其却并不直接代表业主的权益。这种权力分配的格局使社区管理最终只能倾向于物业,而不是倾向于业主。一旦居中的居委会不作为或工作不到位,业主的权益就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可以说,三主体间权力分配的不合理及其缺乏相互间的监督与制衡,是导致社区管理始终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的原因所在。

其次,从组织保障上看,在三主体各自的组织机构中,最健全的无疑是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和居委会都无法与之抗衡。物业公司人、财、物结构完整,各方面力量雄厚;业主委员会为业主自发的自治组织,既无行政权力,亦无资金来源;居委会虽为群众性的自治组织,但其日益行政化的趋势,且其经费的由政府划拨,决定了其可不受业主的影响。从三主体的组织保障上看,业主委员会处于最弱势。

再次,从资金保障上看,社区管理的资金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业主,二是政府部门。其中,物业公司的管理经费来自业主交纳的物业服务费;业主委员会无任何运作经费来源;居委会的经费来自政府的划拨。三主体的资金渠道各不相同,“内外”互不交叉,致使在社区管理中三主体始终各唱各的调,根本无法形成合力。

从以上三方面来看,代表业主利益的业主委员会的过于弱小是造成目前社区管理混乱、保障乏力的重要原因。

(三)社区建设仍呈政府“一头热”的“独角戏”状态

社区本应是居民的生活共同体,本应是邻里而居、守望相助,但由于居民在各自的工作和生活中难有交叉汇集,加之居民的社会地位、教育和职业经历亦各不相同,故难有情感交集,难以形成共同意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在急剧的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城市的大多数社区的历史均很短暂,尚不具备西方学者笔下社区的特质,即具有共同理想和共同意志。也就是说,我国现在的社区还不是“具有共同理想和共同意志”的居民生活共同体。截至目前,我国社区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社区建设仍呈政府“一头热”的“独角戏”状态,仍未走出社区管理中的“共同体困境”‘引。因此,相比之下,当前我国的社区完全没有之前的“单位社区”所具有的集体归属感、集体荣誉感和集体责任感。这是当前我国社区管理中必须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解决社区管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本文建议从外到内、循序渐进地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社区管理三主体各自的权责利

当前,居委会、物业公司和业主委员会之间缺乏权责利交叉制衡的管理主体安排,明显不利于社区管理工作的开展。因此,必须打破这一既有格局,对三主体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理清三主体各自的权责利,理顺三主体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彻底理顺业主与物业公司间的委托一代理关系。

首先,应重新定位居委会的角色位置,使之成为业主与物业管理者之间的监督者。居委会的作用应该体现在监督业主与物业公司执行政府制定的物业管理和服务的相关规则上,而不应直接介入社区管理,不能向社区提供有偿服务或利用社区的资源从事营利活动。基于此,居委会的运行经费应全部由政府划拨,切断其与社区居民在财务上的直接关联;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必须是国家公务人员,不与社区居民及物业公司产生直接的经济关联;居委会的特殊身份要求其必须处于居间和中立的位置,监督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执行物业管理合约规定的各项工作。

其次,应提高业主委员会的地位。要明确业主与物业公司是一种基于市场原则的地位平等的买卖关系。基于此,业主委员会应该实质化、法人化,以彻底改变物业公司与业主之间的权力不对等状态;适当限制物业公司的资金使用权限,以此来约束物业公司的行为;业主委员会应该按与物业公司对等的地位建构,配备专门的工作场地和工作人员,管理经费和工作人员的薪酬从物业管理费中按比例提取;重大经费支出需由业主大会表决;业主委员会的权力和权威应该得到政府强力部门的支持。

再次,应适当削弱物业公司的权力。要改变当前物业公司权力过大的局面,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剥夺其在经费使用上的独断专行的权力,规定物业公司使用经费需经业主委员会审批,并须定期向业主委员会和全体业主公布财务支出账目。

做好上述三个方面的工作,社区管理的三主体的角色和行为即可以得到规范,即可以理清三主体各自的行为和身份边界。作为物业服务买卖的双方,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业主和物业公司首先是地位平等的市场主体,向任何一方实施的任何偏向都会直接扭曲市场规律,使买卖双方之一方的权益受损。居委会代表政府的权威,其应该起到一个中间人和监督者的作用,以确保买卖双方的交易能正常进行,其不应参与到任何一方的工作中去,更不能偏向任何一方。而要彻底理顺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的委托一代理关系,则必须从权力的源头上进行规范,亦即对业主交纳的物业管理费的使用进行规范。这是让业主有能力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基础。

(二)加强法律法规和各项管理制度的建设

当前社区管理中大量问题的滋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制度和法律法规不健全。因此,要加快和加强与社区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的建设,以明确社区管理三主体各自的身份边界,约束社区管理三主体各自的行为,以达到既要保护好业主合法权益、叉要保护好物业公司合法权益的目的。

(三)培育社区共同体意识,加强社区居民的向心力、归属感和凝聚力

最近几年,有关“集体冷漠”的社会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在社区管理中,类似这样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显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一现象归结为经济发展的“伴生品”,应该发挥人的积极能动性,通过强有力的文化建设来遏制“集体冷漠”现象的蔓延。在社区管理中,营造单位或家庭的集体氛围应是社区管理工作追求的目标,因为它是形成社区居民归属感、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前提和基础。也就是说,应把社区建成具有单位或家庭氛围的居民生活共同体,在这里,人们不仅仅只是居住在一起,而且情感相连、守望相助,具有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意志。这应该成为社区管理追求的终极目标。

三、结语

随着我国住房供应体制改革的启动和推进,在我国居民住区的管理中,“社区管理”模式逐渐取代了“单位管理”模式。但是,在这两种管理模式的转换过程中却始终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社区管理的效率以及和谐社区的构建。由于这些问题涉及面广,又非常琐碎,鉴于此,本文从宏观上梳理和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本文认为,要彻底解决当前我国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从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上着手,如此,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纲举目张的效果,才能使我国的社区管理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城市问题》,广西大学政治学院,覃安基)

第四篇:我国社区国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社区国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 社区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社区居民素质教育和思想 道德教育的有效形式。持久、深入地开展国防教育是对社区居民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 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居民国防意识、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 责任感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指出了我国社区国防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 策。关键词:社区国防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E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2-055-02

社区国防教育是以社区为依托,以社区居民为主体,所进行的以国防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活动,它是全民国防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国防教育模式将打 破传统的单纯以单位、学校为主体进行国防教育的格局,提高全民国防教育主体的广泛性、教育途径的多样性,探索出一条国防教育的新途径。

我国社区国防教育在过去20多年的探索中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社会主义社区国防教育制度已经基本确立,社区国防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为社区居民 国防意识和国防素养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并且各个地区已经不同程度开始了社区国防教 育改革,国防教育的物质条件不同地有所改善,涌现出一批重视教育并取得显著成绩的社区,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我国社区国防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制度建设的特殊性和一般性认识不够。事物发展的规律是普遍性(共性)与特殊性(个 性)的统一,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 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2001年4月28日公布 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作为指导我国开展国防教育的纲领性法律,它所规定 的条款在国防教育法律法规中起一般性指导作用。国防教育法的公布施行,为认真贯彻党在 国防教育方面的方针、政策,推动国防教育深入、持久地开展,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但 是,在社区国防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地方如何贯彻《国防教育法》的精神,制定出符合当地 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国防教育法规和工作制度是摆在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面前的 难题。

2.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国防教育中的作用不明显。社区建设要想得到持续发展,光靠政府的 力量是不够的。民间组织在社区发展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为:一是对社区服务 功能的开拓、服务体系的建设,起到组织、管理和推动的积极作用。二是对政府摆脱社会事 务的具体服务,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格局,起到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促进社区 志愿服务,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扩充社区建设资金来源,起到不可低估的能动作用。因 此,只有充分发展民间组织,才能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降低政府的社会管理成本,提高政府效率。只有民间组织的发展才可能为居民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搭起舞台,从而给 社区自治的实现带来不竭的动力。

3.社区国防教育的载体和居民的需求不一致。社区由不同的家庭和个人组成,家庭和个人需 求的多样性是普遍存在的事实。对于年龄相对较小的人群来说,革命英雄主义故事、听老前 辈忆艰苦奋斗的生活可以帮助他们在人生观形成时期打下坚定的共产主义价值观,珍惜现在 美好生活,树立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自己青春和汗水的远大志向。而对于成年人,他们 更关心国家国防形式、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和国防兵器知识等;对于社区内的领导干部,他 们对国家关于国防教育的大政方针和国防教育的走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为只有知晓有关 国防教育的法律法规才能使得社区国防教育顺利开展。我国社区国防教育开展的活动尽管

也 丰富多彩,内容也涵盖了国防教育的各个方面,但是因为没有根据受教育对象的需求进行合 理的资源配置,使得国防教育的实际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4.信息技术对社区国防教育的冲击。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它的触角已经深入了 人们日常生活的社区,数字社区的纷纷建立给国防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社区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给传统的依靠国防教育基地、国防展览室和走进军营等国防教育 的传统方式带来冲击。一方面国防教育基地和国防展览室一步步地虚拟化,原来这些基地和 展览室所包含的国防教育资料被搬到了网上,社区居民了解和学习国防知识的途径更加多元 化;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在国防教育中的运用,对接受者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这就需 要社区居民自觉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以适应信息技术给国防教育带来的挑战,提高自身素 质。

5.资金、人员的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关于社区开展国防教育的经费,现在国内的一般做法 是 规定:社区国防教育经费由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解决。随着社区居民对提高生活水平的 呼声越来越高,社区的公共服务事业是社区工作的重点,导致国防教育资金难以保证。同时,驻社区的部队、社区内的老八路、老解放军、离退休党员、退伍军人同驻地的干部、战士 构成的社区国防教育队伍具有不稳定性,很难满足社区国防教育的需要。

二、我国社区国防教育的对策

加强社区国防教育,不仅是重大的理论课题,更是紧迫的实践问题。面对我国社区国防教育 存在如此多的问题和挑战,重要的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地动起来,切实地做起来,在开 展社区国防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始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国防教育法》为依据,以爱国主义为 核心,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坚持与时 俱进,理论联系实际,扎实推进国防教育的创新发展。

1.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社区国防教育。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分别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共 同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高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这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只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贯穿于 社区国防教育的全过程,真正解决我国社区国防教育的目标、模式与途径等宏观战略问题,才能加速推进中国特色社区国防教育目标的实现。

对社区进行国防教育,实质上是进行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有机统一的教育,是进 行当前利益、长远利益有机统一的教育,是进行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有机统一的教育。各级 党委、政府和社区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出发,在抓好 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真正关心和支持国防建设,保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要 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着眼于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国防教育纳入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内容之中,作为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 和向心力。要按照依法治国的要求,积极推进国防教育政策法规建设,深入抓好《国防教育 法》的宣传教育,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加强执法检查和法律监督,在 全社会形成履行国防教育职责和义务的良好局面。

2.科学规划,把社区国防教育纳入当地建设和发展的统一规划。我国目前社区在开展国防教 育时,忽略了国防教育与社区教育、社区总体规划的关系,在编制社区整体规划时就应该将 社区国防教育考虑进去。社区教育规划、社区文化规划、社区发展规划都在社区整体推进精 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尤其要重视社区教育中的国防教育与社区发展的互动关系。

各级党委、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域的国防教育实施统一领导,切实把国防教育纳入本地建设和 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全民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纳入各级领导的职责范围。党政一把手要重 视、支持国防教育工作,并明确一位负责同志分管国防教育工作。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国防 教育的需要,紧密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适时制定或修改完善贯彻《国防教育法》的 措施和办法,加强对国防教育的法律监督和检查。要依法把国防教育经费列入各级政府的财 政预算,并保证足额到位、专款专用。要在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统筹 抓好国防教育基地建设,对被省以上命名的国防教育基地,各级政府要给予财政支持,同时 要落实《国防教育法》关于向学生和社会免费开放的规定,充分发挥其社会化教育功能。

3.切实形成对社区国防教育齐抓共管局面。社区国防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涉及党委、政府的各个部门和各种社会组织,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只有加强领导,做到政府统筹,部门 协作,社会参与,围绕社区国防教育的总体目标,各司其职,做到上下互相衔接、互相配合、互相促进,才能形成社区国防教育建设的最大合力,才能保证社区国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 展。开展全民国防教育,不能仅靠一两个部门,必须由党、政、军等各机关,工、青、妇等各群众团体,教育、文化、宣传、新闻、出版等各部门通力合作,依法把国防教 育纳入职责范围,认真落实省国防教育委员会制定的成员单位责任制,落实好国防教育工作。要贯彻“全民参与、长期坚持、讲求实效”的方针,把国防教育同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 神有机结合起来,同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和培训结合起来,同爱国主义教育、“四五”普法教 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双拥共建活动、群众性体育活 动和社会各项文化事业建设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中国特点、形式多样的教育体系,寓国防教 育于各项生动有效的活动之中,努力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4.充分发挥自治组织在社区国防教育中的作用。随着政府改革和市场化步伐的纵深发展,政 府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从政府剥离出来交给了社会。社区内的公共事务逐步增加,社区成员包 括驻社区单位需要社区为其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良好的治安环境、公共卫生设施、文化娱 乐设施。在社区管理机构组织实 施的国防教育中,同样要重视社区居民这种政治需求,充分发挥自治组织的作用。

社区居民自治组织起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它是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另一方面它又要处理与政府管理部门的关系,接受上级党 委的领导,定期汇报社区各项工作开展情况,争取政府部门对社区发展的支持。社区居民自 治组织依法做好社区内各项事务的管理和服务,其中包括社区教育等方面工作。社区自治组 织在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指导下,通过宣传、教育、动员、组织社区居民群众和提供情况等方 式协助做好社区国防教育相关工作,尽职尽责地为社区解决实际问题。

在社区国防教育中,居民自治组织有担负国防教育实施的责任,组织资金和人力物力资源运 用到国防教育中,组织居民参加国防教育活动,联系驻地部队参与社区活动,带领社区居民 走进部队,增加国防教育的感性认识。同时,处理与政府管理部门的关系,接受上级党委的 领导,定期汇报社区各项工作开展情况,争取政府部门对社区发展的支持。让社区国防教育 真正成为社区居民自身学习行为,让国防教育走上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道路。

5.借助信息技术丰富社区国防教育的形式。信息技术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尤其是 在社区服务中为社区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社区服务信息化就是运用现代化的通信手段,包括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将社区服务的各个方面包括社区居民、服务提供商以及社区服 务中心紧密结合起来,高效、快捷地传递和处理社区服务供需关系信息和业务,这样的一个 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就是社区服务信息化系统。”社区国防教育作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 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应当在教育形式上走上信息化道路。

社区信息化在国防教育的具体运用就是整合社区已有资源和与其他社区国防教育平台相连,最大限度利用信息通讯技术打破国防教育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社区国防教育的虚拟

化,让国防教育活动在网下和网上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丰富社区居民获得国防教育资源的方式 和增强社区国防教育的服务功能的目的。在整合社区内资源方面,可以在社区信息化平台上 建立专门的国防教育栏目,将原来社区内的国防教育基地和国防展览室内资料搬到网上,方 便社区居民获取、保存和传播国防教育资料,也有利于国防教育活动的记录。在与其他社区 国防教育平台相连方面,一个社区通过国防教育数字平台通过与上级市、省国防教育数字化平台的连接,共享该社区在国防教育活动中的成果和经验;一方面有利于上级主管部门发现 先进典型,推广成功经验;另一方面,社区与社区之间通过市、省国防教育数字化平台的连 接,整合社区之间的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国防教育的整体效益。

6.加强社区国防教育的理论研究。社区国防教育作为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 的摸索和实践。当前,我国在开展社区国防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取得了部分成果。在社会实践 方面,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工作制度和方式;法律法规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 法》以及地方上实施国防教育的细则等;理论研究方面就开展社区国防教育的意义、方式以 及应该注意的问题等都做出了总结。

但是,社区国防教育建设仍然需要广大社区国防教育工作者投身到社区国防教育理论研究之 中,做到边研究边实践。为推进这项工作,可以一方面组织有关人员着手进行课题研究,另 一方面动员广大社区国防教育工作者投入到研究行列,以此带动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同时对 阶段性取得的成果编辑成册,形成社区国防教育理论专辑,将实践过程中的新途径、新路子 提升为理论,以理论指导社区国防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王少亭.浅谈加强社区国防教育.国防,2003(1)

2.李保忠,肖宏立.国外国防教育初探.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3(1)3.马仲良.城市社区自治是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生长点.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1)4.赵有林.对完善全民国防教育运行机制的思考.国防教育法征文 5.徐勇.论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社区居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1)

6.李现森,王自佼,张保安.河南省洛宁县对国防宣传环境进行专项治理.中国国防报网络版

(作者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孝感 432000)

(责编:吕尚)

第五篇:浅谈现代社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谈现代社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谈现代社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和观察了解社会变化的窗口,随着改革的深入、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功能和地位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其相关联系的城市社区管理有了新的发展态势,社区管理也遇到许多新的问题。研究城市社区管理的发展态势和解决原有社

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对城市化后的城市管理、秩序维护以及加快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与稳固基层政权具有重要的意义。

就目前的情况看,原有的社区,其管理环境与过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区管理出现新的发展态势,突出表现为社区管理面临新的情况和新的发展内容。

一、制约当前社区发展的因素

由于现代社区重要性的加强,社区管理内容也相应增加,面对繁重的社区管理任务,原有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已不能很好的适应新形势发展,存在各种制约城市社区行政管理水平提高的因素,我觉得这些因素主要表现在:

1、旧体制意识的存在,阻碍社区管理优势的发挥和管理效率的提高。过去,社区只要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完成辖区的安全卫生等简单管理就行了,然而现在的社区工作千头万绪,除管好自己的经济外,可以说,政府有多少牌子,社区工作就有多少副担子。

2、社区居委会干部存在文化偏低的现象。对于这方面虽然在近年社区大调整中已经大力改革,社区干部的文化素质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由于种种原因,现有的社区干部中依旧存在文化偏低的现象。

3、社区社会服务水平不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居民对养老、托幼、保健、娱乐、家政、青少年教育等方面的需求急剧增长,迫切需要社会提供更多细致的服务。然而,各个社区服务水平参差不齐,还不能满足广大居民的需要。

4、对各类党员的有效管理不够完善。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存在集中学习教育难、监督管理难等现象;一些党员长期在外,远离组织群体,党组织无法对其思想动态进行及时掌握与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因此,加强对社区流动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十分紧迫。

5、在新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发展党员工作滞后。一是一些私营企业主对建立党组织或发展党员工作心存顾虑,怕影响企业的生产与经营。二是一些改制企业的领导过于注重企业的实际效益,忽视党组织建设与发展。三是一些基层党组织或局限在本辖区与居委中发展党员,选择面窄、代表性不强、广泛性不够;即使在改制企业、新经济组织中发现了一批有政治经济头脑、有管理才能、踏实肯干的员工,但又担心他们的流动性大、联系考核难、集中学习教育难等因素而放弃了发展。

二、对改进现代城市社区管理工作的几点对策思考

通过对以上社区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大致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随着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其功能和地位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其相联系的社区管理包括社会服务、社区组织建设、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社区管理机制建设等有了新的内容,这就需要广大社区管理者紧紧围绕当前社区管理的发展态势及其存在的问题大胆改革,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在新形势下作出新的探索。在此,我认为现代社区管理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进一步明确社区管理重心,理顺条块关系,不断提高社区的管理效能

1、强化社区工作职能。目前,许多城市任务层层落实到社区,为此,政府应着眼于强化社区的职能作用。要明确社区有关职能,按照社会行政管理的职能,使其接受街道和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双重领导。街道对辖区内的城市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设、街道经济组织行使组织领导、综合协调、监督检查的行政管理职能,对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工作负起全面责任,有效提高街道社区管理的效能。

2、理顺“条块”关系,形成以街道综合管理为主的结构体系。针对仍存在的传统体制各个政府部门分别属于不同的“条条”和“块块”,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新体制。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强化街道办事处工作职能的基础上,突出街道办事处在街辖区行使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的管理权力,确保街道办事处对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事务负起全面责任。

(二)加强社区工作队伍的建设与培育,形成优质的社区工作基本力量

1、按照现代管理的素质要求,加强社区管理队伍的建设。社会的高速发展迫切要求按照现代管理的素质要求,将那些思想坚定、道德修养高、善于团结同志、年龄结构合理、有专业知识的同志吸引到社区管理工作队伍中来,形成一支高素质的街道社区管理工作队伍。为此,上级政府应多配备一批高素质的社区管理干部,并尽可能向社区多输送优秀党员干部,充实和提高社区管理工作队伍的力量和素质,各级党校也要为社区干部的培训提供方便、创造条件,使从事社区管理工作的同志尽快提高文化素质和业务工作水平,学会运用现代科学管

理知识完成社区管理任务,以适应新时期社区管理工作的需要。

2、全力调动各类人员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形成社区工作合力。社区管理工作复杂而艰巨,单靠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工作人员一支力量是无法很好完成该项工作的。因此,社区内的各系统、各单位、各社会组织以及广大群众,只要与社区发生关系,就应当主动关心和支持社区管理工作,认真配合街道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比如,建立共建联席制度,打破条块分割的传统模式,努力做到优势互补,尽量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对社区工作的开展提供帮助和支持。

(三)积极培育居民群众的社会意识,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不断促进居民自治水平的提高

1、建立健全各类社区组织,发挥社区组织的服务功能。社区的工作很多,工作难度也很大,因此,应充分发辉社区组织的作用。一个社区的成熟,很重要一点是看社区组织能否是在社区中发挥调处各种矛盾,协调各种组织和人际关系。因此,社区管理部门要下功夫建立健全各类社区组织,把各类社区组织包括学术性的、行业性的、专业性的、联合性的、义务性的社团组织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工作共同体,并通过加强对这些组织的管理与引导,从而发挥这些组织的服务功能,减轻街道办事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2、培育居民的社区意识,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度。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城市重心下移,职工由“单位人”逐渐向“社区人”转变;与此同时,人们对工作单位依附关系减弱,而对居住地的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个多元的社会共同体中,许多新的矛盾必然在社区内表现出来。因此,社区党员干部要通过自身的示范带头作用和服务带头作用,协调各方矛盾,引导居民树立社区共同体意识,实现社区资源、社会利益共享和社会义务共担,使社区各方达成共识,从而满足社区内居民与单位不同的需要,建设安全、整洁、方便、舒适的现代化社区。

(四)立足社区工作实际,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拓展党的覆盖面

1、努力形成区、街、社区各级党组织齐抓共管社区党建的良好局面。作为社区党组织的上级领导,区党委应当经常深入社区调查研究,认真了解社区党建以及社区建设与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发现新成果、总结新经验、提高新思路;应当定期研究社区党建工作的发展战略,纠正社区党建工作中出现的偏差,领导、组织、协调各个社区党建工作的共同发展。而作为社区各项工作领导核心的街道工委,则应根据上级党组织的部署,结合本社区的特点和实际,辩证把握社区党建工作与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等工作之间的关系,以共同目标与需求为纽带,充分运用社区资源,率领社区广大居民为建设新社区而努力奋斗。

2、积极探索社区党建工作新载体,凝聚党员群众的力量。为适应新时期党的社区工作需要,创建社区党建工作新的载体,以凝聚党员群众的力量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十分必要。为此,可通过创建社区在职党员联络组、社区流动党员联络站等新型党的组织载体新形式,组织、团结和凝聚在职党员、下岗党员、待岗党员、转岗党员等,并使之投身社区建设和管理;同时,也可通过创建“平安小区”,“花园小区”,“文明小区”等活动载体的新形式,来吸引、团结、凝聚社区广大居民群众,把党和政府对社区建设和管理的要求,化为居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解决好了党在社区有效开展工作的组织载体和活动载体问题,社区党的建设才有活力,党在社区的各项任务也才能更好完成。

3、建立健全各类基层党组织,抓好新经济组织和居民区的党建工作。针对新经济组织规模小、分布散、变化快、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可创建灵活多样的形式和办法,健全党的组织和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比如,对处于流动、分散的党员,要探索新的党组织组建办法,或依托人才服务中心或依托各种经济协会组织等建立流动党员支部或流动党员联络站,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对没有党员的新经济组织、社团和中介组织,派联络员在这些组织中建立工会、青年等群众组织,积极培养发展对象,努力做到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党的工作。同时,在新建居民区筹建的过程中,抓紧同步建立居民区党组织,以党建促筹建;另外,为适应居民区党组织工作对象数量和结构的变化,本着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和有利于党员管理教育的原则,及时调整居民区党组织的设置,完善党在居民区工作的组织体系。

城市化进程加速和城市管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使得城市社区管理工作势在必行。我认为要实现城市化,最终要通过社区现代化来体现,因此,研究和探讨城市社区管理所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与思路,对于推动实现社区管理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载我国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现代社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谈现代社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谈现代社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2007-12-12 16:35:21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浅谈现代社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浅谈现代社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2......

    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哪些主要问题5篇范文

    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哪些主要问题?你觉得该如何解决? 答:1.农村留住人方式方法不多,导致农村成了老弱妇孺滞留地,农村发展原动力不足,一些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 由于我国产业结......

    我国当前的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摘要】 现代城市履行社区管理职能是其重要功能,而社区管理职能主要是由居委会承担和完成的。但是,居委会历史和现实原因,在履行管理职能......

    社区矫正论文:我国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社区矫正论文:我国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中文摘要】社区矫正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刑罚的主要执行方式,但在我国却是个新兴事物,处于起步阶段。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

    浅析我国当前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当前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当前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

    关于社区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社区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调查报告 为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开展的“加快广阳发展调研月”活动,街道党委高度重视,抽调精干人员在辖区开展了全方位、大范围的调研活动。对......

    社区建设村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社区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⒈社区职能错位,负担沉重。按照法律规定社区居委会职能大概为六大方面即政策宣传、教育居民、公共服务、社会调解与管理、 协助政府,表......

    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民政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我国发展模式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