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学建议

时间:2019-05-12 12:13: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学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学建议》。

第一篇:“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学建议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学建议

华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陈友芳

一、本课设计意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

A.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

C.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后果。

D.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

A.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B.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C.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D.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E.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的问题。

A.结合我国及本地经济建设的现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意

义。

B.结合典型事例,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科学发

展观。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全面的、联系的眼光与科学发展观分析问题,看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

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以下两点:

(1)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是,我们目前的小康仍然是

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为此,我党提出,抓住这二十年大好的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应当使学

生认识到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是在不断前进的。

(2)结合我国经济发展与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以GDP的增长作为衡量工作成就的唯一指标,忽视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收入差距等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应当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现代化建设和实际工作;认识到事物之间都是普遍联系的,只强调GDP的增长,忽视其他方面,会阻

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A.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由贫困到温饱,由温饱再到总体小康,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结合本地及学生身边的经济建设成就,展现中华民族的这一伟大历程,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充分

展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我们目前的小康水平仍然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我党审时度势,提出抓住未来这二十年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憧憬美好的未来,明确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可以使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信心。

C.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不能继续重复旧的发展模式,必须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代高中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结合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讲述这些理论,可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们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文化,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出一份力。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描绘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阐明科学发展观的涵义;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本课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学提纲

1.第一框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第一目: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A.总体小康水平。

总体小康成就的微观表现;

总体小康成就的宏观表现。

B.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涵义。

(2)第二目:经济建设的目标。

A.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

B.工业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经济体系方面的目标。

C.缩小城乡、工农及地区差别方面的目标。

D.社会保障体系、就业及人民生活方面的目标。

2.第二框题: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1)第一目:树立科学发展观。

A.片面的经济发展及其后果。

B.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2)第二目: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主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

发展。

(二)结构分析及教学建议

1.结构逻辑分析。

(1)第一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对于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本框设

计为两目。

A.第一目: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这一部分的逻辑结构是这样的:首先讴歌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总体小康这一伟大成就,然后具体从微观及宏观两个方面介绍总体小康成就。我们党的头脑是清醒的,对已取得的成就决不会骄傲自满。我们党明确指出: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长时间的艰苦奋斗,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一目的重点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对

总体小康成就,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清楚的认识。

B.第二目:经济建设的目标。

这一目则专门介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这也是学生要重点把握的内容。

(2)第二框: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必须以什么样的发展观及战略作指导,本框分为两目阐释

这一问题。

A.第一目:树立科学发展观。

这一目从单纯、片面追求GDP的增加入手,引出科学发展观,并详细地介绍了科学

发展观的内涵。这一部分的目的是让学生领会科学发展观。

B.第二目: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这一目则是从具体的发展战略角度分析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首先介绍了新型工业化道路,并由此提出优化产业结构,然后分析统筹城乡、区域发展。这一部分重点在于

使学生对我国走什么样的经济发展道路有明确的认识。

2.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与操作建议。

(1)第一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A.第一目: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共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建议在课堂外进行。通过中山人生活的巨大变化,说明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取得了伟大胜利,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以及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为了加深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成就的印象,要求学生在课余收集自己家乡在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发生的变化。最好请自己的长辈,以他们的亲身经历来说明家乡的变化。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展开想像的翅膀,发表自己对未来我国及自己幸福生活的憧憬。不能只谈个人的幸福生活,更重要的是,要畅想社会、国家未来的美好生活,激励学生为创造我国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学习、奋斗。第二个探究活动建议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则材料说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这种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长时间的艰苦奋斗。这则材料给出的只是一些抽象的数据,因此,在本探究活动的第二问,希望学生能够从自己的所见所闻,谈一谈自己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的直观印象。

B.第二目:经济建设的目标。

本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是一个简单的算术。翻两番后,国内生产总值是35.76万亿人民币。建议在课堂上进行。第二个探究活动建议在课堂上进行。

这则材料说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种类齐全、发展速度很快,对稳定、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是与一个有着13亿人口、7亿多劳动力的大国相对照,我们目前的社会保障仍然是不全面的、低水平的、不健全的,各类社会保障只覆盖了一部分人群。因此,我们要努力建立一个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希望学生对周围贫困人

口的社会保障状况做一些简单的调查。

(2)第二框: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A.第一目:树立科学发展观。

本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活动建议在课堂内进行交流。

设计本探究活动是希望学生对GDP这个概念有一个完整的、全面的认识。建议让学生以本探究活动为基础,课后继续搜集与GDP核算有关的资料,以获得对GDP的全面认识。GDP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国民经济核算指标,它避免了重复计算,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价值。但是,GDP只核算进入市场交易的经济活动所创造的价值,不核算家务劳动创造的价值;它不反映地下经济活动;它不能够很好地反映技术进步与产品品质的提高;它没有反映出人类为了经济增长而付出的代价,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治安恶化等;相反,人类为解决这些本因经济增长而带来的问题所投入的资源,会以投资的形式计入GDP。GDP只是属于产出核算指标,并不是福利核算指标。从本探究活动给出的极端例子,可以看出:这种GDP的增长,没有带来社会财富的增长,没有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是人民财富本来不必要的、可以避免的消耗。

B.第二个探究活动建议在课堂外进行。

张家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实惠,没有城乡差别,没有生活的窘迫,没有人与自然的激烈冲突。希望学生从多个角度发表一下这方面的看法。张家港的发展

告诉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2)第二目: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只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建议在课堂内交流探究成果。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主要有: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通过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还可以促进人们提高自己的人力资本水平。

第二篇:高一政治《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练习题

悦考网

高一政治《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练习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05年5月30日温家宝说,中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这是一个矛盾和问题较多的阶段,也是一个充满希望、大有作为的阶段。据此回答1—2题。

1.全面小康比总体小康

①经济更加发展

②民主更加健全

③科教更加进步

④文化更加繁荣

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要实现全面小康,必须

A.只重视经济发展

B.以保护环境为中心

C.实现东、中、西部的同时富裕

D.坚持科学发展观

2005年6月15日《经济日报》报道,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说,目前,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很快,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台阶上,但是我们越来越受到土地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约束,我们发展的速度与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已经出现严重的矛盾,老模式不能再走下去了。据此回答3—4题。

3.材料表明,深圳市以前的发展

A.没有做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没有重视GDP的增长

C.重视生态建设

D.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的关系

4.老模式不能再走下去了,深圳市必须

①优化产业结构

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③发展循环经济

④更加重视GDP的增长

A.①④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005年6月15日经济日报报道,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特别是重化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量将大幅度上升,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约束矛盾将更加突出。据此回答5—6题。

5.材料表明,城镇化进程加快

A.能增加农民收入

B.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C.可能引导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D.可能回引起资源、能源更加紧张

6.材料要求我们

A.必须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B.统筹区域发展

悦考网

C.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D.重视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

2005年6月11日经济日报报道,作为国家的又一个区域发展战略,“中部崛起”战略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可以在充分总结前几个区域战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模式和战略措施。据此回答7—8题。

7.“中部崛起”是

A.统筹城乡发展的表现

B.统筹区域发展的表现

C.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表现

D.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表现

8.中部崛起应该多在体制改革、机制转换和新的发展机制和增长方式的探索方面下大功夫,探索出真正符合中部地区特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机制。中部崛起应坚持这样的增长方式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C.集约经营

D.粗放经营

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快速上升,去年更是高达70%。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反映了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程度的提高,但也意味着我国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的提高,受世界经济冲击的风险随之加大。对此,必须予以密切关注。据此回答9—10题。

9.材料表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必须统筹

A.城乡发展

B.区域发展

C.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D.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

10.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必须提高我国企业的①个别劳动时间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③自主创新能力

④市场竞争力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材料一:2004年以来,国际原油市场笼罩在供求紧张的阴影之下,油价一度出现的螺旋式大幅攀升牵动了世界各国经济决策层的神经。

材料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能源领导小组组长温家宝2005年6月2日主持召开国家能源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他指出,能源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

面对世界石油形势,我国应如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

12.2005年4月11日《经济日报》指出,当前,必须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否则将不利于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改革带来的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使国家财政收入逐年增长,我国已具备了以工业化成果促进农业发展的物质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明确提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长时期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与此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明确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1)为什么要统筹城乡发展?

(2)我们应如何统筹城乡发展?

参考答案:

1、D

2、D

3、D

4、C

5、D

6、A

7、B

8、C

9、C

10、B11、(1)树立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

(2)重视科技开发,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

(3)优化经济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经济增长方式应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

12、(1)三农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对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2)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推进农村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练习题

1.至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①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②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③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的历史性跨越

④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⑤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

2.根据国家统计局小康水平的分析报告,2004年西部地区实现程度为84.18%,东部地区实现程度为97.86%,中部地区实现程度为93.18%。由此可见,我们目前达到的小康社会()

A.低水平的小康社会 B.不全面的小康社会

C.发展很不均衡的小康社会 D.总体小康社会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是()

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②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③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④人民生活同步富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要达到的目标是()

①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1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②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④.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人民生活更加富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参考答案:

1.C2.C3.A4.C

资料来自:悦考网

第三篇:高一年级新教材教案: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高一政治第四单元第十一课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案

市二中政治组:韩春萍

2005.8 一.教学内容: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2. 促进小康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性及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具体目标,并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了解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2. 价值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和活动,使同学们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活动中去。

三.教学重点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2. 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四.教学难点

对科学发展观涵义的全面理解以及在经济发展中如何真正贯彻科学发展观。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收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巨大变化的具体材料和数据,增强教学的说服力。

2.图示片面发展观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强调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感和必要性

3.展示有关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等现代产业兴起和发展的材料,树立学科学、学文化的意识

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分小组对课本中的有关提问进行准备,并通过网络、图书查阅和收集有关材料,作好发言准备。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十一课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1课时)1.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中的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三个问题,从而导入新课,而巨大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党提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共十三大正式制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2000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在改革的康庄大道上,城镇居民生活正沿着“温饱—小康—富裕”的既定目标稳步前进;农村居民也逐步实现由基本解决吃饭穿衣问题到温饱,由温饱向建设小康社会的两次重大跨越。具体看:(多媒体显示):(1).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从农村居民看,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34元,2001年达到2366元,1979—2001年平均每年实际增长7.3%。农民收入水平实现温饱有余,部分地区已实现小康。从城镇居民看,城镇居民收入加速增长,200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60元,比1989年增加了5484元,扣除价格因 1 素,实际年均增长率达到7.1%,与此同时,贫困人口大量减少。到2001年,农村贫困人口比1978年减少2.2亿多,比1989年减少7000多万。(2).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衡量生活质量的一项综合指标,它客观上反映了不同收入不同价格水平下各国居民的生活状况。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用恩格尔系数判定生活发展阶段的一般标准: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目前欧美发达国家一般为20%左右。

从农村居民看,1978年恩格尔系数高达67.7%,还处在贫困阶段,1989年降至54.8%,由贫困转向温饱,2001年则进一步降至47.7%,开始步入小康。

从城镇居民看,1978年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7.5%,仅能维持温饱,1989年略降到54.5%,仍在温饱上徘徊,进入1990年代,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1994年首次跌破50%大关,开始进入小康,2001年降到37.9%,由小康转向富裕。

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比重)逐年下降,标志着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3).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从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变化情况看,农民家庭经历了从“老四大件”到“新四大件”的转变。1989年前,农民的主体选择是自行车、缝纫机、钟表和收音机等“老四大件”,1989年前后,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等“新四大件”成为农民追求的新宠。现代家庭生活的许多耐用消费品,如电话、移动电话、空调、电脑等也进入了农民家庭。城镇居民家庭则经历了从“老四件”到“新六件”(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电风扇和照相机)再追求电脑、轿车的转变。(4).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实现温饱以后,住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各级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居民的居住环境、住房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政府加大了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力度,延续了几十年的实物性、福利性分房体制彻底结束,住房分配货币化制度正全面实施,改善居民住房条件的步伐日益加快。(5).交通通信消费成为持续增长的消费热点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城镇居民家庭消费中变化最大的就是交通和通信。改革初期,城镇居民的交通方式只有自行车和公共汽车,通信方式只有邮信和电报,交通通信消费支出很少。而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交通和通信消费支出457元,比1989年增长21.6倍,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从1989年的1.7%增加到8.6%。

随着各种耐用消费品在农村得到普及,农民意识到了知识、信息和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将更多的消费支出用于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2001年,农民用于文教娱乐的支出人均193元,与1989年相比提高了5.2倍;用于交通通讯的支出人均110元,与1989年相比提高了近12倍。

尽管互联网尚未普及到农村,其他通信发展程度也远不如城市,但从速度上比较,其发展也是较快的。近几年的电网改造、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等,为农村通信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描述小康水平的农村已通电话行政村比重指标也于1997年达到了小康标准。(6).人口素质一年更比一年高

人口素质的高低,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生活质量的综合反映,是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标志之一。1999该项指标年实现小康标准的88.4%,其实现程度是五个方面最低的,但比1990年的53%高了34.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推进3.9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取得历史性进展,到2000年底,我国已顺利实现“两基”目标,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人口覆盖率达到85%。

2001年各级各类学校达到135万所,在校学生3.2亿人,平均每4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人是学生,国人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同时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教育人口比重由 2 1990年的22.2%上升到2001年的26.6%,增长了4.4个百分点。(7).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略)(8).卫生保健条件逐步改善(略)

(9).精神生活:走向希望享受人生(略)(10).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略)

从宏观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国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达8。94万亿元人民币,排在世界第六位,谷类、肉类、棉花、钢、煤、水泥、化肥和电视机等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以上成绩的取得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然而,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生活总体上还不富裕,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仍然很大。

请同学们就课本中的材料并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说说经济生活中还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引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我们必须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十六大报告指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10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实。2.经济建设的目标

(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请同学们算一算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是8。94万亿元人民币,如果翻两番是多少?

(2)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3)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4)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努力促进就业,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扶贫力度,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的更快些,江苏省提出 “两个率先”,请你谈谈对它的理解和建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为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这个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各地各部门都要从实际出发,努力实现这个目标。而我们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力军,我们更要肩负起历史责任,刻苦学习,努力向上,树立远大理想。

课后作业:调查常州市200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最低生活保障率各是多少?2010年、2020年分别要达到什么水平?

二.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1课时)1. 树立科学发展观

(1)为什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

多媒体显示因片面追求经济导致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的图片和材料

“科学发展观”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或战略机遇期提出来的一个重要命题和理论。它既不是哪个人一时心血来潮提出来的,也不是哪个人灵机一动提出来的。它在党中央文件中正式提出,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根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连续25年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高,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我们为这些发展所付出的代价也非常巨大。诸如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浪费,“黄、赌、毒”重新泛滥,违法犯罪现象增多,假冒伪劣产品充斥于市等,便是明证。因此,现在明确地提出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摒弃过去那种单方面追求GDP,不计成本和代价的片面发展观,具有巨大意义。正如中央党校梁言顺博士提出的“低代价经济增长论”所认为的那样:一个不计成本和代价的经济模式肯定是个不完善的经济模式;一个不懂得计算成本和代价的经济理论肯定是个存在缺陷的理论;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不明细自己在发展中曾经或正在付出的代价,那就不是一个成熟的民族和国家。今后20多年甚至更长时间,我们是否还能继续高速发展?西方学者有人明确对此表示怀疑,因为世界上经济连续增长时间最长的日本也只有22年。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问题。(2)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就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3)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A. 以人为本

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群众又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我们经济建设必须以人为本,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请同学说一说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

B. 全面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C. 协调发展

要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D. 可持续发展

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2. 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1)为什么要发展经济?

发展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经济是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继续高扬改革开放的旗帜;

(2)怎样发展经济?

A. 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

多媒体显示我国和发达国家三大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说明优化产业结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努力缓解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制约。今年以来,由于一些行业出现不同程度的投资过热,部分生产要素的瓶颈制约相当明显,产业发展中结构问题比较突出。很多城市居民今年再次尝到了拉闸限电的滋味。和电力一样,骤然紧张起来的,还有煤炭和燃油,不仅价格上涨,有时候有市无货。2004年,中国将进一步安排好电源和电网建设,加强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设,加快重要交通干线和枢纽的建设。同时,突出抓好节约能源、节约原材料和节约用水工作,搞好重要资源的综合利用。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并作为扩大就业的重大举措。积极创造有利于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服务业。对商业等传统服务业要实现充分竞争,对涉及国计民生的金融、电信等服务业要在加强监管的同时,有步骤地放宽市场准入,对教育、科技等基础服务业要加大扶持力度。B.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多媒体展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等现代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介绍信息化、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及其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进一步了解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

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加快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历史表明,现代化是一个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进而再向信息社会转变的过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又面临实现信息化的艰巨任务。这种状况决定我们的战略是:抓住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在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化的水准,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科技进步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而且是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化,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提升制造业水平,加快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近几年来,国家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信息产业目前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预计今年高技术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3.7%左右。C.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着眼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提出的一个重大发展思路和战略举措。落实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就要跳出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局限,积极寻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径。

路径之一:依托城镇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解决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5 和社会协调运行的重大举措。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首先要以规划为龙头,树立“大规划”新理念,科学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要打破过去城乡规划相互独立的老路子,按照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要求,根据各地人口分布、自然地理、经济状况、历史文化、基础条件和市场前景,体现地方特色。其次,要以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城镇化步伐。小城镇建设要因地制宜,选择最佳模式,并推行非均衡择优发展战略,重点发展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心建制镇。培植城镇产业,吸引劳动密集型乡镇企业和城市搬迁企业向城镇集中,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并按照市场经济的办法,吸引各方以多种形式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使之成为区域经济文化中心,以城镇的繁荣促进整个农村的繁荣。再次,要以文明生态村建设活动为抓手,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城中村”、“城边村”改造,通过试点引路,渐次推进,加速城郊农村城市化进程。路径之二:依托工业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工业化是产业集聚升级的主导力量,是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应切实强化中心城市及重点县城集镇的产业特色,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保持城乡协调发展。第一,要用创新的理念推进工业升级裂变。在扶持农用工业,实现以工补农、促农的同时,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唐山传统产业优势明显。按经济学家的研究定位,唐山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为此唐山市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应坚持城乡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避免同一技术水平重复布点生产的原则,通过狠抓城乡工业项目建设,实现在传统产业中拓展高新技术产业,在传统产业中分离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高新技术和传统产业结合、资源与生产能力配套、内部与外部产业链对接、辐射周边地区的工业格局。第二,要用工业的理念推进农业升级裂变。要用企业化的工业基本模式大幅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延伸农村产业链,特别要大力发展公司制的优势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高效化。第三,用“工贸结合”的理念推进第三产业升级裂变。抓住开放兴商、现代物流、业态创新、大企业大市场培育等重点,加快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规模化、一体化和外向化,逐步形成连接城乡、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经营规范、服务优质的商品流通体系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路径之三:依托市场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围绕城乡市场对接,稳步推进城乡商品市场现代化建设。打破城乡市场壁垒,畅通市场信息渠道,建立以专业批发市场为中心、网络齐全、功能完善、交易灵活、高效统一的城乡市场体系,把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置于一个统一的平台。特别要适应长远发展需要,组织力量研究大宗农产品的中远期合同业务,逐步向期货市场过渡。第二,围绕城市消费热点,大力开拓城市市场。帮助农民树立市场意识,引导他们自觉进入市场、瞄准市场需求发展市场需要的绿色无公害名优特产品。第三,要围绕“三农”消费需求,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农民是全国最大的消费群体。但当前我国农村消费的市场化程度很低,我们应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购买力的同时,创造良好消费环境,抓住拉动消费需求这个关键,积极开拓农副产品市场和农村消费品市场,刺激农村消费需求。整顿流通秩序,打击假冒伪劣和坑农骗农行为;加大宣传力度,根据地区间消费水平的差异,引导农民增强消费倾向,把农村的潜在市场变为现实市场;组织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店优质商品下乡活动,增加农村销售服务网点,建立健全农村市场营销体系。比如鼓励引导城区流通企业到农村开设农村超市,依托供销社优势发展村级综合服务站,通过不断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促进工业品的生产和销售。

围绕农民增收和保证粮食安全,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 6 经济结构调整。中央多次强调,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想方设法增加农民的收入。2004年的重点是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的现象,继续调整农业结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要加强农业科技储备和技术推广,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继续做好农村扶贫工作。D.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发展,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有条件的东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逐步形成东、中、西部经济互联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在区域协调发展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国家最近批准了首批振兴东北的100个工业项目,总投资达610亿元。

请你就西部大开发提几点建议。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党的十六大所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20年,是巩固和提高现在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的时期,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国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1世纪头20年必将有更大的发展和进步。经过这个阶段的改革和发展,就可以为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国经济具备持续快速增长的诸多有利条件。我国经济有广阔的增长空间,有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使社会生产力获得进一步的解放,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体制保证。支持经济发展的群众基础和人力资源具备。从外部环境看,虽然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但和平和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

实践证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正确的,基本方针政策行之有效。十六大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坚持这些基本经验将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预期的成功。

在中国这样一个各地区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的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在此基础上实现现代化,不会是没有困难和一帆风顺的。我们对于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对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要有清醒的估量。

21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现在中国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世界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只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做到发展有新的思路,改革有新的突破,开放有新的局面,各项工作有新的举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实现了十六大所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国社会经济就会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现代化就胜券在握了。

第四篇:发展检察事业服务经济建设思考建议

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的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主要就是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兼顾,以实际行动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效体现科学发展。而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应该把“三个坚持”贯穿检察工作始终,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努力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

现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本质要求;始终坚持统筹兼顾,努力实现检察工作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司法保障。

一、坚持发展,努力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牢固树立服务大局、服务中心工作理念。要始终坚持把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维护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作为检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坚持把检察工作置于党委、政府工作的大局之中,围绕党委、政府工作的大局思考和谋划检察工作,增强主动性和自觉性;要始终坚持服从于、服务于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增强发展意识和服务意识。一是要坚持查处与服务并重。既贯彻落实好检察工作严格执法、加强办案的要求,又要从服务大局出发,达到为经济建设服好务的目标,工作中,要重点做到两个结合:首先是要把查处案件同当地重点工作相结合;其次是要把查处案件同提供法律服务相结合。注意为企业和有关部门提供法律上的帮助和服务,以扩大执法效果。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经常深入发案单位上法制课,到社会上宣传法律,主动帮助企业解决某些问题,为其提供法律依据。二是要坚持查处与预防并举。我们不仅要有效查处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还积极开展职务犯罪的预防工作,努力减少和杜绝职务犯罪,从预防中求服务。同时要努力维护改革成果、维护生产经营秩序。始终坚持执行法律标准与按“三个有利于”根本标准判断是非得失相统一,法律效果与经济效果、社会政治效果相统一,打击犯罪与为发展经济服务相统一的原则。正确适用法律政策,慎重对待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稳妥地处理与改革、发展、稳定密切相关的案件。始终坚持执法办案不能影响经济建设的基本原则,要做到查处与保护并行。在查处案件中,要坚持做到既公正查处案件,又适时对企业利益加以保护,从保护中求服务,除保护举报人外,主要保护好有关组织和经营者的利益。重点做到“三个优先”和“三个及时”。一是要做到为维护大局利益,群众反应强烈的优先查处,及时反馈结果;二是要做到为解决企业后顾之忧,企业法人举报的优先查处,及时结案;三是要做到为减少经济损失,被举报人影响大的优先查处,涉及到经营者被拘捕的及时与其领导部门沟通,经查经营者无问题时,及时消除影响。

(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高检院按照中央政法委的部署,着眼于新的历史条件下检察工作与时俱进、更好地履行法律监督职能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树立和落实科学的执法观、合理的监督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的具体体现,因此检察机关在检察实践中,应该强化“三种意识”。

1.强化政治意识,始终保持检察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等。规范执法作为一项行为约束,就是要坚持党对检察工作的绝对领导,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围绕党的重大决策和中心工作开展检察工作,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委保好持高度一致,防止和排除各种错误思想、错误倾向的干扰,使检察工作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发展方向,严格遵守和模范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同时,要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并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要在反腐败斗争中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斗争格局,充分发挥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职能作用。要提高广大检察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检察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总揽和驾驭全局的能力,规范执法行为,牢固树立程序意识和证据意识,严格按程序办事办案。从而提高办案质量和效果,提高为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的能力和水平。

2.强化责任意识,为维护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职尽责。检察实践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司法在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的重要功能,深刻认识检察机关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责任和义务。要认真贯彻最高检确立的“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工作主题和“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的总体要求,不断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努力做到依法、全面、正确、充分地履行好各项检察职能。强化责任意识,就要具有对党委负责,对法律负责,对举报人负责,对案件本身负责,对办案人负责的一种高度负责精神,这也是检察机关能否公正执法,严厉打击职务犯罪的基本保证。在现实社会中,有些职务犯罪案件涉及到

案内案外诸多情况,每当查处职务犯罪案件,都要遇到各种说情、“过问”、甚至嫌疑人方的威胁等,或者查到关系人、关系单位、亲属朋友等人的身上,使办案出现阻力或疆局。这时,检察人员就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承担起责任,协调好关系,排除阻力,保障法律正确统一实施,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

3.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把提高执法水

平和办案质量作为检察工作的重中之重。办案质量是检察工作的生命线,是检察机关公正执法的具体体现。执法不规范,就会使办案质量不高,办案质量不高,也就谈不上执法公正,就会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强化质量意识,要明确和重申“一要坚决,二要慎重,务必搞准”的原则和各项办案纪律,克服单纯追诉、先入为主的执法理念,坚持打击与保护并重、惩治犯罪与保障**并重、执行实体法与执行程序法并重。强化质量意识,就是要把案件质量作为检察工作的生命线,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使每一起案件都做到结果上正确,实体上正义,程序上合法,社会反映良好,办成经得起法律检验、经得起证据检验、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铁案。强化质量意识,要加强制度建设,从执法观念、工作原则、办案纪律、办案责任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办案工作,建立和完善保证办案质量的长效机制。要突出重点,狠抓薄弱环节,为实现检察工作整体质量的提高和有力促进执法公正打牢基础。

(三)牢固树立打击是最直接有效服务理念。检察机关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应牢牢把握自身的宪法地位,深入实践“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主题,坚持以业务工作为中心,按照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的总体要求,要始终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突出打击重点,加大打击力度,提高打击时效,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依法履行打击刑事犯罪、打击经济犯罪和查办职务犯罪职能,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安全、祥和的社会环境。重点抓好“三个着力点”。

1.认真抓好惩防犯罪着力点,努力创造安定有序的治安环境。安定有序的治安环境是社会稳定的具体体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严惩各种刑事犯罪,促进社会治安的进一步好转。依法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暴力犯罪、“两抢一盗”等严重影响百姓安全感的多发性侵财犯罪,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要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有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依法履行民事行政检察职能,运用检察建议和抗诉手段,为蒙冤受屈的人民群众伸张正义、讨回公道,保护人民群众的诉讼平等权利。检察机关自身在执法办案中,更要坚持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检察机关在为优化治安环境,加大打击力度,严格办案质量的同时,还要根据党委和政府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什么犯罪突出,就打击什么犯罪,绝不手软。要积极排查化解矛盾,认真落实各项便民、利民措施,切实履行对社会的承诺。办理每一件案件,操作每一个执法环节都不能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不能侵犯人民群众的**权利。特别是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诉讼审判案件,要认真对待,指派专人,实施全程监督,避免涉法上访案件发生。同时,要主动为政府分忧,多做劝解和化解矛盾的工作,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2.认真抓好惩防职务犯罪着力点,努力创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要重点查办发生在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职务犯罪,徇私舞弊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犯罪,商业贿赂犯罪,以及负有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的行政执法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犯罪。同时,还要积极构建惩防职务犯罪体系,建立长效机制,把监督重点放在金融机构和行政事业收费单位上,定期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定期组织召开联系点协调会议,坚持送法上门,帮助建立和完美内部管理规章,堵塞管理漏洞,实施有针对性的监督,警钟常鸣,做到打防并重。

3.认真抓好诉讼监督着力点,努力创造公平正义的司法环境。这就要求进一步增强法律监督意识,强化监督措施,增强监督实效。要针对有案不立、有罪不究、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使监督“端口”前移,加强刑事立案监督、侦查活动监督、刑事审判监督、刑事执行监督,保障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统一正确实施,促进司法公正和社会公平正义。

二、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本质要求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对检察工作来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既要注重干警队伍自身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又要在履行职责中坚持执法为民,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做到理解人、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塑造人,全面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切实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牢固树立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执法观,从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出发改进检察工作。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端正检察人员的执法思想,引导全体检察干警不断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坚持对法律负责与对党、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落实好执法公正、一心为民的政法工作指导方针。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人民利益重于一切,人民利益急于一切”的执法思想,从根本上解决好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问题。在各项检察工作、各个执法环节,都要细心研究人民群众的利益,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体察人民群众的情绪,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这一根本标准监督和检验检察人员执法行为、执法水平和执法效果,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应重点树立“四个意识”:

1.坚持严格遵守程序的意识。在办案中往往中只注重实体上的公正而忽略了程序上的公正,忽略程序或者违反程序本身就是不公正。针对执法活动中存在的重实体、轻程序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程序意识,维护程序独立的司法价值,以程序合法保障实体公正。

2.坚持保护诉讼权利的意识。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是坚持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内在要求,有利于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实现。保证当事人享有充分的诉讼权利,当事人可以获得心理的满足,有利于认定案件事实,查明案件事实真相。双方当事人充分行使诉讼权利,保障双方地位的平等性,有利于当事人相互进行举证、质证和进行辩论,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公正。

3.坚持打击与保护并重的意识。打击与保护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打击犯罪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权。在办案中,要加大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合法权益的维护,防止利用职权侵犯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4.坚持尊重和保护人权的意识。宪法修正案把保护人权写进了宪法,加大了人权保护力度,党的十六大又提出保护个人私有财产权。最近,最高人民检察院又召开了严肃查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侵犯人权的会议。可以说,对人权的尊重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但是,纸上的法律真正贯彻到具体的司法中,有一个具体的过程,就是要执法者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意识,对人权的极大尊重和重视。

(二)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检察机关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首先是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控告申诉工作,畅通人民群众的诉求渠道,不断满足人们渴望用法律维护自身民主权利的需求。坚持检察长接待日制度、领导包案制度、首办责任制度,建立健全处理涉检上访的长效机制。依法及时办理各类控告申诉案件,妥善处理人民群众各种诉求,努力做到人民群众署名上访案件,件件有回音、案案有结果,保证人民群众有冤有地方申、有苦有地方诉,有理的官司打得赢。其次是要进一步强化诉讼监督功能,全面加强对刑事诉讼、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的监督,不断满足人们渴望公平正义的需求。加大监督力度、创新监督形式、提高监督效率、增强监督效果。使错案得到及时纠正,使枉法行为得到严肃处理,使遗漏的犯罪分子得到及时追究,使无辜的当事人得到保护,确保社会公平正义得以实现。同时要抓好检察队伍自身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优良、能力强、素质高的队伍。

1.坚持理论武装和思想教育。注重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干警头脑,注重思想理论学习灌输,抓好思想道德的劝导养成。理想信念的巩固坚定,使检察人员在政治上日益达到成熟。

2.坚持强化专业能力提升。在经常性专业培训基础上,我们通过集中学习,开展岗位练兵、专题研究等方式,使检察队伍在司法宗旨、司法理念、司法职能、司法制度等方面不断充实新知识,提升适用能力,实现了学历、专业水平同步升级。

3.坚持以人为本用人理念。重视选能任贤,坚持唯才是举,坚决把政治上忠诚可靠、专业上出类拔萃、人品上赢得公信的人放在重要部门和重要岗位上,委以重任,放心放手让他们挑大梁。同时,要关心干警生活,帮助解决工作和生活遇到的实际困难,创造条件为干警办好事、办实事。

(三)坚持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检察机关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必须把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本质要求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各项检察工作中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执法理念,切实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检察机关树立执法为民理念,是由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同时,执法为民也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在政法工作中的要求和体现。

长期以来,检察队伍为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当前的检察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有的问题甚至相当突出。有的检察干警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特权思想严重,以管人者自居,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有的滥用执法权力,徇私枉法,办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等等。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有的检察干警没有从思想上弄清权从何来、为谁用权的问题,是缺少群众观念,缺乏群众感情的体现。要从源头上解决这些重大问题,就必须在全体检察干警中牢固树立和大力弘扬执法为民理念,确保检察工作始终保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正确方向。执法为民的内涵概括说有三方面内容:一切为了人民、走群众路线、尊重和保障人权。

1.一切为了人民是检察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检察机关要立足本职,恪尽职守,严密防控打击违法犯罪,保证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民主权利不受侵犯。当前,我国仍处在刑事案件高发时期,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检察机关要切实解决群众关注的社会治安问题,及时打击违法犯罪。检察机关还要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形势变化,及时把握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利益诉求。当前,就业再就业、收入分配不公、征地、拆迁、国企改制等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矛盾的热点和焦点,检察机关必须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

2.坚持走群众路线。首先必须正确处理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的关系,一方面要加强检察机关机构建设,保障检察机关有能力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另一方面要切实做好群众工作,在新形势下,坚持专群结合,集中体现在强基固本,大力加强检察机关的基层基础工作上。其次,检察干警走群众路线,要学会做群众工作,特别是要学会做群体性事件等特殊状态下的群众工作,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3.要深刻理解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内涵。在工作中,检察机关要为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和普遍的人权提供完善的司法保障。要树立人权保护意识,努力提高执法水平,公平公正、及时高效处理有关案件和事件,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人权。同时检察机关也要切实尊重和保护行政管理相对人、违法行为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服刑人员以及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和其他合法权利。我国的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对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权、控告申诉权,特别是聘请律师的权利等诉讼权利作了具体的规定,并明确规定严禁刑讯逼供、超期羁押、体罚虐待被羁押人员。检察干警要严格遵守这些规定,在执法活动中切实做到尊重和保护人权。

三、坚持统筹兼顾,努力实现检察工作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坚持好统筹兼顾这一科学有效的根本方法尤为重要。我们认为,作为检察机关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检察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起码应该坚持“十个统筹兼顾”。

(一)坚持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开展诉讼监督统筹兼顾。检察机关在充分履行打击、预防、监督三项检察职能的同时,要做到打击与预防并举,打击与服务并重,监督与保护并行,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能偏废。要始终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突出打击重点,加大打击力度,提高打击时效,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依法履行打击刑事犯罪、打击经济犯罪和查办职务犯罪职能,还要积极开展职务犯罪的预防工作,努力减少和杜绝职务犯罪,从预防中求服务。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安全、祥和的社会环境。要强化法律监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争取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统一。

(二)坚持检察业务建设、检察队伍建设、检察信息化建设统筹兼顾。检察机关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紧紧抓住业务建设这一中心,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加强队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队伍建设是根本,是完成业务建设,实现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保证;信息化建设是保障,能够为业务建设、队伍管理提供动力和支撑。也就是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将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有效地运用于业务建设和队伍管理,改变传统的办公办案管理模式,推进检察机关办案现代化、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化,提升整个检察工作水平,提高新时期检察工作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发展要求。

(三)坚持检察事业发展与检察人才培养统筹兼顾。事业的兴衰,关键在于人。检察事业的发展,关键取决于检察人员的素质。因此,检察事业要想实现长盛不衰,检察机关就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和发展的高度,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工作,取得实效的同时,更要高度重视队伍建设,要积极引进人才,大力培养人才,不断充实后备人才,打造过硬的检察官队伍,按照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要求,以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法律监督能力为重点,持之以恒地加强检察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高素质检察队伍,(四)坚持检察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与制度完善统筹兼顾。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对制约和妨碍检察事业发展、影响检察工作效率和效果的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建立起有利于检察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必须注意把握普遍性规律和法律规定的严肃性,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司法规律和检察工作规律,更新执法观念,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变革不合时宜和守旧僵化的做法,为改革开放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不断推进检察工作向前发展。

(五)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统筹兼顾。检察机关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服从党的领导,服务党的中心工作,一方面打击严重经济犯罪不能影响社会稳定,查办职务犯罪不能影响经济建设,开展诉讼监督不能影响司法权威。另一方面,不能因为强调人权保障职能,就削弱专政职能;不能因为强调热情服务,就放弃监督管理;不能因为强调预防,就忽视打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检察工作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六)坚持打击犯罪与促进社会和谐统筹兼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期盼,服务、保障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是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责。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检察机关既要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全力维护社会稳定,还要努力化解社会矛盾,积极排查调处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要认真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根据社会治安形势和犯罪分子的不同情况,依法区别对待,做到该严则严,当宽则宽,宽严适度。要创新办案工作机制,改革完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办案方式,建立快速处理轻微刑事案件工作机制,依法建议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和简化审理程序,有效化解矛盾纠纷。要着力保障民生,高度重视涉检信访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

(七)坚持办案数量与办案质量统筹兼顾。办案数量、效率与办案质量是工作力度的集中体现。没有一定的办案数量和办案效率,就没有震慑力,工作力度就无从体现;如果办案质量不高,工作力度就会打折扣,甚至出现负面效果。具体工作中,我们要坚持办案数量、效率与办案质量并重,办案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并重,以此提高执法办案水平。特别是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中,要坚决贯彻“加大力度,提高质量”的工作思路,认真落实“两个延伸”的工作要求,逐步形成以办案流程管理和过程控制为载体,以办案质量考核为评价手段,以办案责任制和责任追究为保障的长效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干警的办案积极性,力争多办案、办好案,促使办案数量、效率与办案质量都有新的提高。

(八)坚持从严治警与从优待警统筹兼顾。从严治警为干警坚定政治信念,勤政廉政,努力工作提供了自律准则和法律保护,而从优待警为干警履行职责职能提供生活和工作方面的物质保障。从严是保证,而从优则是激励。从严治警保证的是干警到岗到位,能够被动地履行岗位职责和最低应有的执法水平,而从优待警则是激励干警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去,以创造性的思维去应对当代检察工作的新形势、新发展,解决新问题,从而达到更高的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因此,在政治强警、从严治警的同时,更要加强从优待警。从根本上落实从优待警工作,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精神上给予干警一定程度的优先或优于一般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待遇和保障,对于充分调动民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队伍的活力和潜能,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最终达到“凝聚警心、稳定队伍、焕发激情”,促进检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九)坚持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与依法办案统筹兼顾。检察机关提高法律监督能力,既要严格执行现行法律政策,依法履行职责,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也要与公安、法院等司法机关、纪检监察、审计等行政执法部门相互协调配合。这些部门与检察机关的业务上不仅有着密切联系,而且还有互补性,它们不仅是检察机关案件线索的主要提供者,有的也是检察机关依法办案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的有力支持者。检察机关在独立行使检察权、依法办案的同时,要做到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统筹兼顾,只有与相关部门相互协调配合,才能更有力查办案件、打击犯罪,才能促进检察事业的不断前进和长远发展。

(十)坚持完成当前目标任务与长远发展统筹兼顾。长远工作具有前瞻性、方向性,是当前工作的导引和发展,当前工作则是长远工作的基础。既要抓好当前工作,脚踏实地完成近期目标,又要以超前的眼光,从全局性、系统性、整体性上思考问题,立足当前,计划长远,科学合理谋划长远发展。对检察机关来说,既要集中力量抓好本院目标完成工作,又要狠抓事关检察事业长远发展的工作,通过扎实的基础工作的积累,实现检察事业的不断前进和长远发展。

第五篇:【教案1 《经济生活》】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案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经济建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内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

2.初步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经济生活中的实例评价经济现象。

3.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具体含义

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问题,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2.通过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内容、能分析实际经济现象。

3.通过评价事例,明白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人为本”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和谐”的口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评价事例,强化合理利用资源、不浪费资源的观念,强化创新意识。

2、通过了解建设成就和政策,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的建设目标有进一步的了解,强化民族自豪感。

3,通过评价事例,树立科学发展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课标要求】

1.描绘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阐明科学发展观的涵义;

2.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3.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文明”“和谐”概念,阐述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

四.【课型 课时】:新授课 1课时

五.【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相结合、讲授法、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经过多年的努力,到上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总体上达到小康。但这个小康,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加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在国家层面的要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是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呢?

教学活动的逻辑思路:成就----不平衡----需发展----怎样发展-----科学发展----内容----措施。

知识点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总体小康:、(1)成就:我们已经完成第一步和第二步发展目标,人们的衣食住行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在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人们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总体小康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已经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部分向比较富裕型的服务类消费迈进。②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实力大大增强。

(3)特点:但我们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实现全面小康,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本世纪头二十年,我们要集中力量,建设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

①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经济)②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生态)③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政治)④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社会)⑤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3、经济建设的新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要达到以下几项新要求:(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①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翻两番。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③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④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基本形成。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⑥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2)①社会就业更加充分。②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③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3)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4、小康社会的特点:

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发展的更快些在全面小康的基础上,率先实现现代化;相对落后的地区,要加快发展。知识点2::又好又快 科学发展

材料一:“土地荒漠化”、“沙尘暴”、“白色污染”、“治理费用”、“河流污染”、“癌症多发村”等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给我们以后的经济发展有哪些启示?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为什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和GDP的增加,甚至把GDP作为衡量建设成就和成绩大小的唯一指标,而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危害不浅。

(2)片面的经济增长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生态环境和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GDP不能直接反映老百姓人均实际收入、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GDP不能理想制约眼前利益与终极价值的统筹。

(3)科学发展观的地位: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指导方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4)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确实重视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发展观是一条通往“富强”“文明”“和谐”经济发展之路。

寻找新的发展思路,需要我们思考为什么发展(发展的重要性),为谁发展(谁是发展的受益者,谁是发展的推动者),如何发展(发展的方式)。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的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①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②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③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① “五个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② 统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③统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④统筹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想,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如何又好又快的实现“富强目标”)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重要性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求:经济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2、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措施:坚持一条道路、一个方针、三个转变)(1)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2)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3)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4)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知识拓展】

1、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

是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目标:)要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2、新型工业化“新”在哪里?

(1)重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2)重视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及人口控制的关系。(3)重视人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 知识拓展】

长久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多以粗放为主,这并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提出的“文明” “和谐”发展括口号,国家“富强”不能以牺牲环境为基础,所以,要追求一种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为能指导经济发展的价值观

1、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表现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多占地、难循环、低效率

2、绿色GDP: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简单地讲,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

3、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1)为什么

①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②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③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④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对于保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⑤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推进,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⑥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和重大举措(如何做)

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循环经济模式是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过程。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②把节约资源和“控制人口、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

③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④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法律体系,强化监督管理,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

行为

⑤构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倡导绿色消费,鼓励购买节能环保型汽车和节能省地型住宅等。

⑥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保护环境、生态的技术。⑦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的节约意识

(3)企业、个人、消费者应该怎么办?

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该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加节能型、环保型产品,力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个人─→提高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并落实到行动之中; 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理性消费,绿色消费。

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真正实现文明发展、和谐发展(1)是什么:

①自主创新的含义。自主创新有这样几个关键的要素:一是属于自己的;二是创造出来的;三是新的东西。

②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2)为什么:

①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匮乏,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现实原因)

②资源、环境技术瓶颈对经济的约束要求我国加强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③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有利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根本途径,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有利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⑤是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的需要,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⑥是实现现代化的需要,是当今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3)怎么样

①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要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②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

③制定和实施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通过税收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引导各种金融机构支持自主创新与产业化,制定和完善促进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政策,继续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坚决查处和制裁各种违法侵权行为。

④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加大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公开招聘力度。

下载“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学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学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济建设

    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具体措施有如下几点: 一、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提高农业......

    小康社会[精选]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解 陈璧琦 社会学 10251216103 内容摘要:从小康社会的概念和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和要求来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结合实际,......

    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描绘的诱人的社会理想,也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 所谓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及对策建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及对策建议 访问次数: 6 发布日期:2015-01-13 16:02:32 字体:【大 中 小】 陈雁桦 〔内容摘要〕 按贵州省以县为单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指标......

    江苏省扬州市高中政治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学案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第一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教学目标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

    海洋经济建设

    海洋经济建设 [发展思路] 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基本思路是推进“六大联动”、实现“六大突破”: 一是实现陆海产业联动发展新突破。 二是实现陆海生产力联动布局新突破。 三是......

    申论--经济建设

    经济建设----农业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具体措施有如下几点: 一、深......

    生态经济建设

    关于发展生态经济的一些思考 今天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GDP的增长步伐让全世界侧目。但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当中,我们的资源消耗量、能源消耗量和生态环境的负担也都“领先”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