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建设经验总结

时间:2019-05-12 16:51: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县域经济建设经验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县域经济建设经验总结》。

第一篇:县域经济建设经验总结

党的十六大指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真正实惠的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和谐的发展。近年来,我们立足县情实际,在不断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同时,始终保证全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一、主攻矿产业,做强工业经济,增强财政实力,不断加大公

共财政投入力度。***地处勉略宁“金三角”重心地带,是全省主要的矿产资源富集区,境内已探明的金属非金属矿藏33种143处,潜在经济价值约400亿元,现有各类矿山企业79户、总资产7.3亿元,以矿业经济为主的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近期内必须依托矿产资源优势,不断促进矿产业做长链条、做大规模,做强特色,着力推进资源大县向产业大县和经济强县转变。为此,在具体工作中,一是突出资源配置,加强资源整合。严格按照“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坚持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并重,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县情实际,研究出台了《矿业资源勘查开发办法》、《招商引资管理办法》,加强资源整合,适当调整矿业结构和重点资源配置,持续深入开展了矿业秩序整治,着力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矿业经济整体水平。二是突出改革改制,夯实发展基础。针对县属国有企业布局密集、体制陈旧、效益低下的实际,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改革的关键措施来抓,先后通过整体出售、破产重组、兼并合并等方式,对80以上的县属国有企业实施了改制,使企业走出了困境,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积极争取实施工业技改项目,力争每年实施一批工业技改项目,特别是今年正在实施的******技改工程,总投资逾20亿元,技改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科技含量,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三是突出协调服务,加强环境保障。认真研究、准确定位新形势下的政府职能,切实为企业发展搞好协调服务。去年以来,集中开展了城镇经济发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并以此为契机,成立了企业发展环境整治办公室,制订下发了《关于加强行政协调服务责任机制、保障企业发展环境的十条意见》,建立维护企业发展环境的长效机制,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2004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6.59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52.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全县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523万元,同比增长61.8,十五期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7.5,财政实力明显增强,“真金白银”的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使我们在解决吃饭问题的同时,能够有更多的钱搞建设。坚持把新增财力重点向农业农村、社会弱势群体和公共服务领域倾斜,“十五”以来,累计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排除农村中小学危房4.2万平方米,新建校舍6.2万平方米,维修3万平方米,2003年以来,县财政每年拿出50万元支持县一中校建,今年又启动实施“两免一补”11267人188.1元;新建改造乡镇卫生院14所;累计投资8984万元,新建县乡道路9条253公里,桥梁35座1300米,全县公路总里程达1600公里,有效缓解了山区群众出行难问题;新建农村人饮工程43处,解决了17400人的饮水困难;加强农村广播电视和通讯信息设施建设,全县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23.8部/百人,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分别达到96和99。按时足额发放了干部职工工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费、下岗职工工资、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费、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启动了农村医疗救助,落实了企业离休人员的医疗费定补政策,提高了村干部报酬补助标准,促进了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狠抓中药材产业发展,做优农村经济,努力使农民生活富裕起来。

山大沟深,立地条件差,农村经济发展滞后。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丰富的生物资源为依托,以中药材产业为突破,努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村增收。****属北亚热带北缘山地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是为数不多的具有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地域之一,全县森林覆盖率70.1%,境内分布药用动植物143科489种,以杜仲、天麻、猪苓、银杏、柴胡为骨干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68万亩,种植农户占全县总农户的75%以上。其中地存杜仲56万亩,是全国最大的杜仲基地县,地存天麻183窝、猪苓100万窝,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5%和70%,2002年被列为全省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县。为了以中药材开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我们在工作中,一是抓基地、夯实发展基础。组建了中药产业发展局,成立了中药产业协会,进一步健全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狠抓关键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工作,巩固提高杜仲、天麻、银杏基地水平,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wenmi114.com努力扩大猪苓、黄精、柴胡种植面积,高标准地抓好杜仲、银杏和柴胡示范园建设,通过典型的辐射带动作用,着

第二篇:蒲洼乡沟域经济建设总体方案

蒲洼乡沟域经济建设总体方案

沟域经济是北京市提出的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概念,是在农业区域经济、流域经济基础上结合北京山区农业发展基础与特点,为促进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推出的举措,同时也是北京市确立的城乡统筹“三大示范工程”之一。作为北京市第一批沟域示范单位之一,为适应“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新要求,探索和尝试新型现代农游产业之路,充分发挥其在全市山区的示范、引领作用,特制订蒲洼乡沟域经济建设实施方案。

一、思路及概念

(一)思路

以“环境立本,旅游至上,农业为用,互助共进”为思路,依据蒲洼沟域经济建设总体规划,结合本地实际,打造“一廊、四区、七、八、九工程”。“一廊”,即:沿涞宝路、108国道“议合—蒲洼—宝水—东村—芦子水—鱼斗泉”20公里的沟域经济走廊;“四区”,即:建设南部生态科普区、中部种植加工区、北部休闲度假区、西部旅游探险拓展区;“七、八、九”工程,即:以“一廊”为轴,按照“四区”的功能分区,以点、线、面形式,建设“七大特色园区”、“八大产业基地”、“九项辅助配套工程”。

(二)理念

在理念上追求新颖独特,在创意上力求标新立异。依托本地的资源和特点,以特色养殖为基础,以休闲旅游为根本,以生态环境为条件,强调文化和谐,注重山乡人文景观与山林生态环境气象贯通、文脉融合。在方案上突出“抓线、布点、连片”,抓线是延伸沟域经济主线路,打造沟域产业长廊,贯穿全乡主流区域,发挥其穿针引线的作用;布点是以主线路为轴,按照设计要求,沿线建设不同的功能景区、景点、观光点,培育沟域经济亮点,发挥其辐射全乡的作用;连片是将点和线集中整合,有效连接,形成网络,达到沟域经济设计标准和目标效果。

二、目标及方向

(一)目标

按照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对山区沟域经济示范工程要求,本着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建设、高层次招商、高水平经营的“四高”标准,通过三年的努力,在2008年的建设基础上,重点突破,2009年全面提升,实现沟域经济建设成型;沟域经济产业链条搭建;沟域经济机制体制建立;沟域经济特点特色显现。2010年切实实现产业升级、百姓增收的最终目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或超过全市平均水平,达到市级示范沟标准。

(二)方向

通过自身努力和三年沟域经济建设,加强农产品深加工、交运物流、多种服务力度,使多层次产业体系紧密相连,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实现“房涞流通枢纽、绿色生态屏障、特色产业基地、乡土文化驿站、自然观光乐园、山区发展典型”的发展方向。全力打造“生态蒲洼、活力蒲洼、和谐蒲洼”。

三、投资及来源(详见蒲洼沟域经济建设工程估算表)

沟域经济预计投资规模在8000万元左右,主要来源有三个渠道,一是依托项目支撑。二是申请和争取市区财政、发改支持。三是自筹资金。

四、主要任务

(一)沟域经济走廊建设工程

沿“议合—蒲洼—宝水—东村”10公里,向芦子水、鱼斗泉延伸,使其规模扩大到20公里、86个地块、1200亩土地,构成连接南北、横贯东西、辐射全乡的沟域经济主轴线。科学发展特种特养,突出冷凉、林下、空中等特点,种植倭瓜、葫芦等观赏性品种各300亩;特色养殖规模达到中华蜂2000群、梅花鹿50只、野猪200头、柴鸡20000只,因地制宜,进行水利电力配套,建设观光采摘园和特种养殖园,把景观、人文融于其中。

(二)“七大特色园区”建设工程

七大特色园区功能不同,风格各异,分别服务和衬托于四个功能分区和整个沟域经济,从而达到农游产业、绿色生态、情节环境、优美景观的整体感官效果。

1、奇瓜异果观光园。该园既是进入蒲洼第一印象,又是沟域经济的第一感官,是在议合—蒲洼沿线原有的地块上,进行整理,精耕细作,科学种植各种奇特异形观赏瓜果,用竹篱笆搭建各种造型,满足植物藤萝攀爬,打造乡土田园风光。一是将主园区延伸至龙潭港,形成一个整体的园区,总面积达到130亩。在种植品种布局上,北部种植葫芦,南部种植倭瓜,品种数为15—20个,竹园内铺设环形步道。二是在议合至东村沟域经济核心区域规划和设计10至20个分园区,构成以主园区为主、以分园区为辅的奇瓜异果综合观光园,格调一致,相得益彰。

2、中华蜜蜂科普园。旨在传播生态保护、中蜂养植科普知识,唤起培育善待生命、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珍爱环境的价值观,确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发展观。在南雀鸣山建设集养殖、繁育、科普、宣教、参观、展览为一体的中华蜂科普园。主要包括中华蜂育种场,中华蜜蜂博物馆,蜂产品加工及销售展示。一是软件配套上建立机构、完善制度;二是进行专业设计专题布展,安装放映设备,制作展示展板;三是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促进人与自然、园区与环境的协调一致。

3、龙山度假采摘园。在整个沟域经济大框架内,谋划和策划天龙山庄体验、休闲、接待、食宿风格和风味,发挥狩猎这一唯一性优势,增加项目,拓展功能,依托现有地块,在山庄内及山庄周围建设集采摘、观光、度假、培训及拓展为一体的综合性采摘休闲园区。主要建设内容:香酥梨、苹果、鲜杏、李子各50亩;瓜菜(含野菜)20亩。节水灌溉150亩,蓄水池2座400立方米,集雨池5个,引水管路4000米,泵房2个。田间路2000米,步行采摘路3000米,鱼池2个,瓜菜走廊1000米,建观光小憩休息亭3个,绿化美化2000平方米,安装太阳能灯80盏,污水处理池1处,4、鑫宝农业综合园。丰富宝水民俗村内涵,形成特色产业支撑,填充议合至东村景观段带,形成环环相扣、景景相连效果。充分利用东、西泥湾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有利条件,分东、西两区建占地1000亩,集观光、采摘、垂钓、餐饮为一体的农业综合园区。主要建设内容:果品采摘园800亩,其中鲜杏200亩、山野菜300亩、中草药、草莓、红提各100亩。新建垂钓园一处;修建观光路2000米,整修沟道3000米,架设引水管路5000米,建蓄水池5座,蓄水量达到1000立方米;建污水处理厂1座,铺设排水管路2000米;建园区大门2个;安装变压器一台,架线4000米;建休闲亭3座;水冲环保公厕一座;垃圾桶20个;绿化美化2000平方米。

5、花台乡村生态旅游园区。该园区属沟域经济核心景区、农游结合示范区,是整个沟域经济的重点和中心,按照AA级旅游区的建设标准,结合该地区实际情况,把花台地区及东村进行整体包装,通过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相关配套设施完善,打造并申报蒲洼花台乡村生态旅游AA级景区。按功能不同把景区划分为五个区域:森林沐浴区、山脊风光区、养生度假区、田园采摘区、农家休闲区,同时建立导示标识系统,完善交通、安全、环卫、通讯设施等。——林间度假区。采用木、石结合材料铺设林间木栈道,配套木亭、坐椅、环卫设施,垃圾箱,简易厕等设施,在林间放置吊床、帐篷等休息沐浴设施;利用林间沟壑等地形,建设小吊桥、木桩桥、秋千等趣味型建筑和劳动场景、动植物等景观小品。

——山脊风光区。登山步道中选择风景好的路段和角度设平台、亭子等若干个观景点。沿线点缀造型奇特的石头或刻字石头;沿山脊对面山上种植带状、成片的植物景观,按照季节交替,采用2—3个色系交叉种植野花、开花药材等,裸岩处进行绿化,增强山脊游观赏性;延山脊游线路两侧建设安全防护网,仿真护栏等;延步道设立2个服务站点。

——养生度假区。分三个组团建21栋2000平方米小木屋群,可满足80人入住规模;安装山庄简介牌,完成区域内水、电、路、照明等配套工程和木屋内相关设备配备;采取木石结合的方式铺设通道,两旁进行绿化。设置石桌、石凳等小憩场所;在小木屋附近建配套会所和市级旅

游咨询中心各一处;建设游客中心,配备相关管理、消防、保安、服务、卫生人员等。

——田园采摘区。一是林下经济采摘园区。发展食用菌面积500亩,购菌棒50万棒。品种以香菇、白灵菇、白平菇、黑平菇为主;二是冷凉采摘区。发展高山草莓面积200亩,品种以卢比、威力为主,自繁种苗10万株,试管苗5000株。新建设施大棚15个,累计达到26个,设施面积达到50亩。发展滴灌20亩,累计达到50亩。试验盆栽草莓1000盆,硬化道路2公里,新建停车场一个;三是瓜果种植园,面积25亩,建设休闲走廊1条120米,搭采摘棚架20个,种植特色瓜果20多个品种,新建李子、鲜杏采摘园15亩,同时修观光步道1500米,观光园区大门一个,并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和绿化美化;四是花卉展示区。打造山之盟景区一处,山脊游入口处两侧,花卉造型区1处,食用菌基地—草莓基地花卉带2000米;景区大门口两侧108国道上花卉带1000米。

——农家休闲区。在山脊游相连处建民俗游大门,在东村村里选择一条相对具有农村特色、道路规整的街道作为村内旅游线路,利用爬蔓植物遮盖现代感较强的房屋建筑,线路两侧可进行绿化美化,竹栅栏或石头围成路边小菜园,营造乡土氛围,线路中设置耕种、石碾、石磨、丰收、年年有余等具有农村特色的景观小品,村内设小接待站一处,设立民俗村简介、民俗接待户导示牌,选择具有民俗接待能力、卫生条件、烹饪技术较好的农户进行民俗接待,满足不同层次的游客需求。

6、户外运动主题园。科学设计,准确定位,瞄准追求感官刺激、体验冒险人群开发和开展户外运动。以天龙狩猎为依托,进一步开发山庄拓展项目;在花台建设汽车营地,包括房车露营区、帐篷露营区、汽车展示区、卡丁车赛区、项目综合管理运营区五大功能区,其中管理服务、住宿、活动区、消防安全环卫等配套设施可与景区通用。

7、山石文化展示园。在去年建设奇石园的基础上,整合本地资源,将怪石嶙峋置于山峰林立的大环境中去展示,彰显蒲洼奇特地形地貌的自然美、原貌美、和古朴美。将石头文化开发与沟域治理有机结合,把造型奇特、新颖的石头统一收集摆放,提升奇石观赏园文化内涵,利用市场运作手段,向市场延伸。

(三)“八大基地”建设工程

1、特种养殖基地。主要包括富合村特种养殖、议合村柴鸡养殖、森水村柴鸡养殖和珍惜野生动物养殖四个养殖基地。野猪、柴鸡养殖规模分别达到300头和20000只。新引进褐马鸡20对。

2、画家写生基地。结合龙潭港农业观光园建设,进一步完善写生基地基础设施,完成画室后续装修及房屋布展工程,具备基本旅游接待能力,使其成为画家创作写生的乐土,名家成功成名的驿站。

3、良种繁育基地。继续提升七里店山野菜繁育基地,增加育苗种类与数量,一是新增加8万株红豆杉育苗品种,扩大常用品种育种规模;二是新上3万只美洲雁养殖项目,增加现有养殖品种的存栏数量。

4、农民培训基地。在原蒲洼中学校址建立农民培训基地,建培训教室6间324平方米,建图书室一处,购进用于培训的电教设施。

5、干果种植基地。在全乡退耕还林地块种植核桃、仁用杏的基础上,建立干果种植基地1500亩,主要以核桃、仁用杏为主。

6、农产品加工基地。发挥山野菜加工厂龙头带动作用,研发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充分发挥七里店繁育基地和农产品配送中心“三位一体”的作用,做到山内与山外相结合,达到最大效益。计划新建小型工艺葫芦烙画加工厂1座。

7、葫芦、矮瓜种植基地。种植食用葫芦600亩,以本地冷凉品种为主;种植景观葫芦50亩,主要有圆葫芦、亚腰葫芦、线葫芦、牛腿葫芦、犁形葫芦等15种观赏品种;种植本地青翠倭瓜10亩,以本地扁形和长形品种为主。

8、民俗文化体验基地。以宝水市级民俗村、东村民俗村、议合民俗村为依托,恢复蒲洼山梆子戏、农家饭、刺绣、烙画等传统风俗。

(四)九项辅助配套工程

1、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完善产业、旅游、环境等项目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包括各个建设项目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2、人才系列培训工程。开展沟域经济人才系列培养工程,进行内容丰富的种植、养殖、工艺品、民俗户培训。为沟域经济建设培养“土专家”。预计培训20期,培训2000人次。

3、旅游宣传推介工程。采取人口密集区宣传、开通旅游专线车、旅游推介会、和周边景区联手策划组织活动、免费发放门票、报纸、电视、网络宣传、旅行社等多种手段提高蒲洼旅游知名度,达到吸引游人、宣传推介的目的。

4、生态治理修复工程。继续完成4个村重要水源地保护工程和10万亩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完成矿山修复450亩。

5、靓丽环境治理工程。一是完成108国道、涞宝公路沿线绿化工程;二是完成全乡8个行政村的垃圾分类工程;三是重点完成蒲洼、芦子水村的拆除私搭乱建工作。

6、民俗户接待提升工程。新发展民俗旅游接待户60户,在各户庭院内种植苹果、桃树、核桃、黄瓜、豆角等经济作物,供游客采摘品尝,发展庭院经济。对宝水村原有30户民俗接待户厨房、厕所等配套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改善卫生环境,提高接待水平,通过示范和带领,吸引更多农户参与其中。

7、资源引进整合工程。按照蒲洼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引智引才,争取相关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与支持。

8、服务设施配置工程。结合产业、旅游等项目需要,初步建立导示、消防、安全、环卫、管理等服务系统。

9、文化创意跟进工程。发展农业创意产业,实现沟域经济建设与绘画、摄影、雕刻、编织等创意艺术的有效结合,通过创意把文化艺术活动、农业技术、农产品、农耕活动以及市场需求有机连接起来,形成彼此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为蒲洼的发展开辟全新的空间。

五、保障措施

推进蒲洼沟域经济建设工程是新阶段蒲洼乡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心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就业、农民增收,促进蒲洼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要建立深入持久推进蒲洼沟域经济建设的工作机制和各项保障措施,实现蒲洼沟域经济建设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成立蒲洼乡沟域经济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蒲洼乡沟域经济建设工程的主要工作。负责制定工作目标、研究各项措施,实施总体协调和督促考核。各科室、各企事业、单位要进一步明确自身在沟域经济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认真履行职能,在工作指导、资金投入、项目申报、政策集成等方面向沟域经济建设整合,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协调配合,集中优势资源,共同推动蒲洼沟域经济建设。

(二)科学规划、确保投入

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沟域经济“统一规划、政府扶持、集体搭台、农民主体和社会参与”的模式,特邀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按照我乡沟域实际特点结合“三乡”发展战略,进行科学规划统一编制了《北京市房山区“京郊小西藏”生态休闲沟战略规划报告》按照“四个定位,一规划”的思路即:沟域经济战略定位、生态休闲沟旅游业战略定位、沟域农业战略定位、沟域加工业战略定位;生态休闲沟经济发展目标规划。通过科学、专业、系统规划的实施,为全乡沟域经济建设的全面提升提供保障。

(三)科技支撑、提高档次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投入是确保沟域经济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支撑,而现代化的科技取

往往要通过现代化的人才去实现。因此要充分整合各方面人力资源,一是充分发挥专家顾问团作用,针对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项目的落地和落实,会诊把脉、跟踪指导。二是加大引才引智力度,本着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吸引山外优秀的人力资源、吸纳山外雄厚的资本资金,引入蒲洼,发展蒲洼。三是密切与市工促局、市农科院、海军92117部队研究所等10个单位的共建和帮扶关系,加强沟通,扩大合作。三是主动联系、积极争取“百村帮扶”对口单位的支持,变输血为造血。

(四)严格管理、提高效能

统筹各方面资金来源,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和各种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蒲洼沟域经济建设。严格项目资金的使用与管理,建立专项监督检查制度,用于沟域经济建设的项目资金必须由沟域经济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支配,严格管理,专账专户,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安全和使用合理。

(五)制定标准、严格验收

严格按照市农委提出的山区沟域经济建设要求,按照规划和各个建设项目申报内容与实地相结合,各项工程制定出相应的标准,严把质量关,使各项工程达到设计标准。

六、项目落地及立项方向

(一)项目落地落实

抓好龙潭港开发、水源地保护等5个重点项目的落实和中子山沟域设施建设项目等5个重点项目的落地,使其对整个产业结构调整形成项目支撑。

(二)立项方向方案

对项目进行科学设计专业包装,按照政策支持内容分别上报有关部门。沟域经济基础设施项目上报发改委;沟域经济产业发展项目上报财政局;沟域经济科技项目上报科委;沟域经济支持项目上报农委。

第三篇:经济建设

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具体措施有如下几点:

一、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首先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国家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其次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第三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第四要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二、在农村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改善农村市场环境。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全检验检测体系,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广泛开展联合、合作经营,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2006年要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实现省际互通。

三、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种粮收益,不断提高生产能力,适度利用国际市场,积极保持供求平衡。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产业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合理的粮价水平,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调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四、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产品对外贸易磋商,提高我国农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各级财政要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并可通过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立法进程,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

五、加快发展循环农业。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制定相应的财税鼓励政策,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大力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的加强,中国的制造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中国的制造业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然而,中国要从中、低端产品的“加工厂”转变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之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过去,中国很多制造商只是别人的生产基地,很少创立自己的品牌。但产品的经济价值主要来自创新和品牌。在这种缺乏核心技术的情况下,国内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企业的竞争力受到明显的制约。

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需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健全国家技术创新,尤其要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逐步制定和实施了若干有关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但还很不完善,重要的是缺少一部有关国家创新体系和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法。因此,要通过修订法律使科技进步法成为国家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基本法;对政府采购法、企业法以及税法等相关法律也要进行修订,将鼓励自主创新、规范市场行为和创新行为纳入这些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中。

(2)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主体

针对我国企业发展实际情况,我们必须通过发展战略转型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要积极发挥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壮大自主创新的主体。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才能享有受人尊重的国际地位和尊严。

(3)推进教育创新,培育创新人才

教育能否发挥其培育创新人才、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的作用,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成败的关键。一是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创新源和科研院所智力源的作用,增强高校科研投入,改革科研评价体系,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二是发挥高校人才培育功能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现实验室人才和创业型人才相结合,培养一批既懂科技又懂市场的新型的创新创业人才,最终推动创新。三是改革高校、科研院所的管理体制,激发大学与科研院所的创新动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推进产学研密切合作的机制;特别是增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和市场的联系,引导它们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合作教育,增强科研立项的市场导向意识,提高成果的市场转化率。

(4)发挥政府制度保障作用,营造创新环境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政府作为创新活动的重要参与者,除了在公共技术研发投入中发挥引导作用外,其最大的职能在于提供制度保障,营造创新环境。政府应该在法制规范、政策制定、舆论营造中发挥服务型作用,如通过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对创新行为进行鼓励和保护;建立以鼓励冒险、分散风险的风险投资制度,为自主创新提供金融支持体系;在创新环境上,政府要为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完善创新活动硬件和软件环境。

经济结构转型

中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在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正以前瞻的目光面向未来。中国经济转型,不仅将为国内发展奠定基础,对推动世界经济健康发展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也具有深远意义。温家宝在报告中指出,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夯实长远发展基础。我们把保增长与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加快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

经济转型的必然性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有望恢复性增长,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金融领域风险没有完全消除,各国刺激政策退出抉择艰难,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可能加剧波动,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加上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比如,经济增长中投资所占比重过大、一些地方“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产业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调整结构,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社会经济的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转型措施

措施一:继续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

 ①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用好技改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开发新产品和节能降耗。

 ②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推动优势企业兼并困难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 ③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引导企业以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为重点,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强化社会责任。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努力把我国产品质量提高到新水平。

措施二: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措施三: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①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o 紧修订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服务网络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减少、简化行政审批,坚决清理和取消不合理收费。

 ②继续落实财政对中小企业支持政策。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行所得税优惠政策。中央财政预算内技术改造专项投资要覆盖中小企业,地方政府也要加大投入。

 ③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小企业信贷考核体系。鼓励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切实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措施四:加快发展服务业。

 ①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工业设计、商务、节能环保服务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

 ②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房地产和物业服务、社区服务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

 ③农村服务业基础薄弱、发展潜力大,要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科技信息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

 ④加快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进一步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逐步实现国家鼓励类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工业基本同价。

措施五: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

 ①要以工业、交通、建筑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源效率。

 ②要加强环境保护。积极推进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及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等工作。

缓解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我国10月宏观经济数据,居民消费指数同比上涨4.4%,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0.1%,蔬菜价格涨了31%,创两年来的新高。由于受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多重因素影响,防控通货膨胀可能是我国当前宏观经济调控面临的最大问题。在流动性充裕和通胀预期较强背景下,要加强通货膨胀预期的管理,通过“内外并举,两拳出击”,切实缓解物价持续上涨的问题。

我国居民消费指数持续向上是一种“内外夹击”的多因综合症,既有国内市场成本上升推动和货币超发的影响,也有来自国际市场输入型通胀的作用。

首先,成本上升是推进物价上涨的重要推手。我国当前已经进入高成本时代,劳动力供给逐步从无限供给向局部短缺转变,促使劳动力成本上升。其次,货币超发引起人民币“内贬外升”,导致内外流动性夹击,推动我国物价上涨。近年来,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引致货币需求的扩大,以及大量外汇流入,央行不断增加货币供应量。有关统计表明,2000年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的比例为1.5∶1,2009年为1.8∶1,到今年9月已上升到2.6∶1。货币供应速度远远超过GDP增长速度,流动性过剩现象明显,进一步加大国内通胀压力。最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导美元贬值,削弱了美元资产对短期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导致大量短期国际资本涌入收益率较高的中国。

治理当前的通货膨胀,需要内外并举,双管齐下,两只“拳头”出击。

一方面,我国要增强宏观调控的主动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应对不同环境下的外部冲击,缓解外部输入型通胀的压力。要充分利用G20国际平台积极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避免一些国家以邻为壑引起国际金融振荡。要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对能源商品、基础原材料、大宗农产品的谈判能力和定价话语权,扩大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多项措施,从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两方面“双管齐下”,缓解国内致使物价上涨的多重压力,提升政府治理通胀的驾驭能力。要全面认识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和资本流动三者的内在联系,统筹处理银行利率调整与汇率改革间的关系,在引导国内资本合理流动的同时,也要防止国外短期投机资本大量流入引起的流动性过剩风险。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收入分配制度、资源能源价格机制等改革要采取渐进方式,减缓叠加效应。要引导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增强消化高成本的能力,防止生产成本的大幅上升所造成的物价过快上升。当前,要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引导大量富余的社会资本和新增信贷流向实体经济,缓解潜在的通胀压力。政府要合理引导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防止搭车涨价和乱收费推高通货膨胀,避免物价高涨引起经济剧烈振荡和心理恐慌。

贯彻区域协调发展,缩小经济差距

贯彻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对于我国顺利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两大宏伟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十一五”时期,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继续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使地区经济、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进一步缓解,地区间的社

会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逐步形成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态势。要加大转移支付和财政性投资的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加快发展。健全市场经济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健全合作机制,鼓励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

一、推进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落实和深化西部大开发政策,巩固和发展西部开发成果,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大改革开放力度。重点是确保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继续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力度,把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改善和加强西部地区公共服务等。

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要注重解决影响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和生态性矛盾,增强内在活力,改善软、硬经济环境,为长期较快全面协调发展并最终实现振兴奠定坚实基础。重点是要突出体

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对内对外开放等。

三、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部地区要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要加强农业、资源型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培育和发展中心城市和重点产业带,加速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初步实现中部崛起。重点是进一步扩大开放,承接海外和沿海的产业梯度转移;加强综合协调,加大对区域资源的整合力度,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东部地区要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率先发展和改革中带动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要促进产业结构和社会经济体制转型,进一步加快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进程,逐步增强产业国际竞争能力,率先在全国实现产业升级,力争实现“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目标,提前实现现代化。重点是加快培育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为中心的都市经济圈和城市群,提高区域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第四篇:海洋经济建设

海洋经济建设

[发展思路]

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基本思路是推进“六大联动”、实现“六大突破”:

一是实现陆海产业联动发展新突破。

二是实现陆海生产力联动布局新突破。

三是实现陆海基础设施联动建设新突破。

四是实现陆海 “科技兴海”战略联动实施新突破。

五是实现陆海污染联动治理和国土联动整治新突破。

六是实现陆海体制和机制联动创新新突破。

[意义]

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

发展海洋经济是浙江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大举措。同时可以为浙江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资源和新的发展空间,可以有效缓解我省陆域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人口压力,突破煤、电、油、运和土地、水资源紧缺等要素制约,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平台。

[措施]

依托港口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临港重化工业

浙江省是资源小省,“两头在外”特征明显,以后很大程度上仍要依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要充分发挥浙江省的深水良港优势,积极地有选择地发展新型临港重化工业对浙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能否保持“走在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国字号大企业或国际知名企业来浙江落户。要立足本省下游产业发展需要和港口、基础设施、水资源等条件,充分考虑沿海省市的竞争态势,立足于建设国内有竞争力的重化工业基地,加强统一规划,形成发展合力,提高资源整体配置效率,强化产业链整体效应,严谨而精准地选择新型临港重化工业的行业门类、产品种类、空间布局和合作主体,积极争取,重点倾斜,务求实效,以发挥战略性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

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提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

一是加强海洋环境监测预报能力和减灾防灾基础设施建设。做好赤潮、风瀑潮和重大海洋污损事故的预警预报、应急处理和防灾减灾工作,进一步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站点布设和预报能力建设,加大监视监测力度,建议实行对重点海域环境实行定期监测,定期公开通报制度,有效监控海洋环境污染状况。二是大力推进碧海生态建设行动计划。加大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和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力度,积极推进海洋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建设,力争5年内建成10个海洋保护区。落实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减少工程建设项目对海洋生态的损害影响。加强陆海联动治理海洋污染,全面推进入海水系流域污染整治,进一步加大沿海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整治力度。

深化海洋体制改革,创新海洋经济发展机制

从浙江省情况看,目前浙江省海洋管理部门的综合定位、编制机构、职能设置等多个方面已明显不能适应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综合管理的需求,因此应当着手研究海洋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问题,使浙江海洋经济和综合管理工作在全国沿海省市始终处于“前列”。

进一步关注渔区民生诉求,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海洋公共资源配置要更多地考虑到多数群体的利益诉求,促进和谐渔区建设。要认真解决涉及渔民切身利益的问题,扎实推进征用海域滩涂补偿和困难渔民社会保障;加快建立养殖污染损失补偿机制,明确事故认定、损失核定等责任及有关补偿标准与办法,使渔民损失得到合理的补偿;参照被征地农民的有关安置政策,将被征用、占用水域的渔民纳入失地农民安置保障体系。着手解决陆上无房无地的“连家渔船”专业渔民的安居生存问题。

第五篇:申论--经济建设

经济建设----农业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具体措施有如下几点:

一、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首先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国家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其次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第三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第四要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二、在农村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改善农村市场环境。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全检验检测体系,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广泛开展联合、合作经营,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2006年要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实现省际互通。

三、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种粮收益,不断提高生产能力,适度利用国际市场,积极保持供求平衡。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产业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合理的粮价水平,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调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四、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产品对外贸易磋商,提高我国农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各级财政要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并可通过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立法进程,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

五、加快发展循环农业。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制定相应的财税鼓励政策,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大力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的加强,中国的制造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中国的制造业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然而,中国要从中、低端产品的“加工厂”转变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之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过去,中国很多制造商只是别人的生产基地,很少创立自己的品牌。但产品的经济价值主要来自创新和品牌。在这种缺乏核心技术的情况下,国内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企业的竞争力受到明显的制约。

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需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健全国家技术创新,尤其要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逐步制定和实施了若干有关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但还很不完善,重要的是缺少一部有关国家创新体系和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法。因此,要通过修订法律使科技进步法成为国家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基本法;对政府采购法、企业法以及税法等相关法律也要进行修订,将鼓励自主创新、规范市场行为和创新行为纳入这些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中。

(2)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主体

针对我国企业发展实际情况,我们必须通过发展战略转型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要积极发挥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壮大自主创新的主体。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才能享有受人尊重的国际地位和尊严。

(3)推进教育创新,培育创新人才

教育能否发挥其培育创新人才、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的作用,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成败的关键。一是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创新源和科研院所智力源的作用,增强高校科研投入,改革科研评价体系,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二是发挥高校人才培育功能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现实验室人才和创业型人才相结合,培养一批既懂科技又懂市场的新型的创新创业人才,最终推动创新。三是改革高校、科研院所的管理体制,激发大学与科研院所的创新动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推进产学研密切合作的机制;特别是增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和市场的联系,引导它们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合作教育,增强科研立项的市场导向意识,提高成果的市场转化率。

(4)发挥政府制度保障作用,营造创新环境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政府作为创新活动的重要参与者,除了在公共技术研发投入中发挥引导作用外,其最大的职能在于提供制度保障,营造创新环境。政府应该在法制规范、政策制定、舆论营造中发挥服务型作用,如通过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对创新行为进行鼓励和保护;建立以鼓励冒险、分散风险的风险投资制度,为自主创新提供金融支持体系;在创新环境上,政府要为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完

经济转型----经济结构转型

中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在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正以前瞻的目光面向未来。中国经济转型,不仅将为国内发展奠定基础,对推动世界经济健康发展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也具有深远意义。温家宝在报告中指出,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夯实长远发展基础。我们把保增长与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加快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

经济转型的必然性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有望恢复性增长,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金融领域风险没有完全消除,各国刺激政策退出抉择艰难,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可能加剧波动,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加上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比如,经济增长中投资所占比重过大、一些地方“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产业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调整结构,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社会经济的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转型措施

措施一:继续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

①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用好技改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开发新产品和节能降耗。

②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推动优势企业兼并困难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③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引导企业以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为重点,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强化社会责任。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努力把我国产品质量提高到新水平。措施二: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措施三: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①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抓紧修订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服务网络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减少、简化行政审批,坚决清理和取消不合理收费。②继续落实财政对中小企业支持政策。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行所得税优惠政策。中央财政预算内技术改造专项投资要覆盖中小企业,地方政府也要加大投入。③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小企业信贷考核体系。鼓励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切实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措施四:加快发展服务业。

①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工业设计、商务、节能环保服务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

②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房地产和物业服务、社区服务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

③农村服务业基础薄弱、发展潜力大,要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科技信息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

④加快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进一步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逐步实现国家鼓励类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工业基本同价。措施五: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

①要以工业、交通、建筑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源效率。②要加强环境保护。积极推进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及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等工作。

通货膨胀----缓解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我国10月宏观经济数据,居民消费指数同比上涨4.4%,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0.1%,蔬菜价格涨了31%,创两年来的新高。由于受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多重因素影响,防控通货膨胀可能是我国当前宏观经济调控面临的最大问题。在流动性充裕和通胀预期较强背景下,要加强通货膨胀预期的管理,通过“内外并举,两拳出击”,切实缓解物价持续上涨的问题。

我国居民消费指数持续向上是一种“内外夹击”的多因综合症,既有国内市场成本上升推动和货币超发的影响,也有来自国际市场输入型通胀的作用。

首先,成本上升是推进物价上涨的重要推手。我国当前已经进入高成本时代,劳动力供给逐步从无限供给向局部短缺转变,促使劳动力成本上升。其次,货币超发引起人民币“内贬外升”,导致内外流动性夹击,推动我国物价上涨。近年来,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引致货币需求的扩大,以及大量外汇流入,央行不断增加货币供应量。有关统计表明,2000年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的比例为1.5∶1,2009年为1.8∶1,到今年9月已上升到2.6∶1。货币供应速度远远超过GDP增长速度,流动性过剩现象明显,进一步加大国内通胀压力。最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导美元贬值,削弱了美元资产对短期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导致大量短期国际资本涌入收益率较高的中国。

治理当前的通货膨胀,需要内外并举,双管齐下,两只“拳头”出击。

一方面,我国要增强宏观调控的主动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应对不同环境下的外部冲击,缓解外部输入型通胀的压力。要充分利用G20国际平台积极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避免一些国家以邻为壑引起国际金融振荡。要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对能源商品、基础原材料、大宗农产品的谈判能力和定价话语权,扩大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多项措施,从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两方面“双管齐下”,缓解国内致使物价上涨的多重压力,提升政府治理通胀的驾驭能力。要全面认识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和资本流动三者的内在联系,统筹处理银行利率调整与汇率改革间的关系,在引导国内资本合理流动的同时,也要防止国外短期投机资本大量流入引起的流动性过剩风险。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收入分配制度、资源能源价格机制等改革要采取渐进方式,减缓叠加效应。要引导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增强消化高成本的能力,防止生产成本的大幅上升所造成的物价过快上升。当前,要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引导大量富余的社会资本和新增信贷流向实体经济,缓解潜在的通胀压力。政府要合理引导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防止搭车涨价和乱收费推高通货膨胀,避免物价高涨引起经济剧烈振荡和心理恐慌。

区域平衡-----贯彻区域协调发展,缩小经济差距

贯彻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对于我国顺利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两大宏伟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十一五”时期,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继续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使地区经济、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进一步缓解,地区间的社会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逐步形成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态势。要加大转移支付和财政性投资的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加快发展。健全市场经济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健全合作机制,鼓励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

一、推进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落实和深化西部大开发政策,巩固和发展西部开发成果,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大改革开放力度。重点是确保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继续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力度,把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改善和加强西部地区公共服务等。

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要注重解决影响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和生态性矛盾,增强内在活力,改善软、硬经济环境,为长期较快全面协调发展并最终实现振兴奠定坚实基础。重点是要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对内对外开放等。

三、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部地区要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要加强农业、资源型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培育和发展中心城市和重点产业带,加速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初步实现中部崛起。重点是进一步扩大开放,承接海外和沿海的产业梯度转移;加强综合协调,加大对区域资源的整合力度,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东部地区要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率先发展和改革中带动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要促进产业结构和社会经济体制转型,进一步加快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进程,逐步增强产业国际竞争能力,率先在全国实现产业升级,力争实现“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目标,提前实现现代化。重点是加快培育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为中心的都市经济圈和城市群,提高区域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下载县域经济建设经验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县域经济建设经验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态经济建设

    关于发展生态经济的一些思考 今天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GDP的增长步伐让全世界侧目。但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当中,我们的资源消耗量、能源消耗量和生态环境的负担也都“领先”于......

    农村经济建设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为......

    司法助力优化市域营商环境经验总结交流材料

    司法助力优化市域营商环境经验总结交流材料一、案例简介自××年以来,XXX市人民XXX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省、市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求,针对XXX工作情况,在“......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 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这二者能否兼顾?可以说,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至少在短期存在着矛盾。人类必须对如何在经济发展与......

    全镇经济建设誓师大会讲话大全

    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大会,是继年初目标签状大会之后的又一个全局性重要会议,这既是一次回顾过去、表彰先进、鞭策后进的总结大会,也是一次鼓劲加压、激励斗志、决战红五月......

    区经济建设工作汇报

    区经济建设工作汇报各位领导、同志们:今天,市委调研组前来我区调研、检查指导工作,这是对##区工作的有力支持和鞭策,我代表区五大班子对各位领导的光临表示热烈欢迎。下面,我就近年......

    中考经济建设专题(5篇)

    经济建设 ●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全球化? 答:技术条件,科技进步:交通、通迅工具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 国际环境: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地球村)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推动:跨国公......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5篇范文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正在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实现全面小康和社会主义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