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经济建设专题(5篇)

时间:2019-05-13 03:18: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考经济建设专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考经济建设专题》。

第一篇:中考经济建设专题

经济建设

●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全球化?

答:技术条件,科技进步:交通、通迅工具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

国际环境: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地球村)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推动:跨国公司的活动(核心)

●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世界范围内资源的合理配置;

②有利于各国各地位加强经济技术合作,③有利于世界经济和人类的发展,④根据材料归纳,如: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更多,更丰富的产品,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消极影响:

①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主导,把发展中国家置于不利地位,进一步扩大了世界范

围内的贫富差距。

②经济全球化问题日益突现。

●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①要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互助,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克服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

③中国政府: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发展对外贸易,主动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④处理好两方的关系,坚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我国的根本基点。

●中国为什么要加入 WTO?

地位:①经济全球化是当今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②WTO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国际经济组织,是制定国际市场规则的地方

③对外开放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作用:①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与国际市场接轨,发展对外贸易

②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经济技术的相互合作,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③根据材料归纳

●面对WTO,我们应如何趋利弊害?

①遵守WTO规则,并要善于运用WTO的规则。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②要增强法制意识,维权意识,运用法律武器依法维权,③加快科技 自主创新,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提高企业以及产品的国际竞争力,④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增强环保意识,生产绿色产品,⑤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品牌意识,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升级。

●我们应采取哪些行动来实现联合国发展目标?

①加强南北对话,南南合作,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②发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促进国际交流与发展,③发达国家应负起援助发展中国家的责任,发展中国家要致力于本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发展经验对其他中国家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①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③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扩社会稳定,④要维护民族团结,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⑤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协调人民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好处

①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提高R的利用率→E有利于保护环境

②提高总产量,使各地人民享受到更好、更丰富的产品,方便人们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③有利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区域的共同发展

④根据材料归纳

●浙江省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答:①浙江省陆地面积小,陆地资源紧张,尤其是能源日益紧张,制约了浙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浙江省位于东南沿海,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②(海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环境和重要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因地制宜、优势互补是区域经济发展要遵循的原则。

③发展海洋经济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形成新的发展优势;有利于拓陈胜资源开发的范围,从陆地走向海洋。(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缓解资源短缺的现状,有效缓解陆域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人口压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隆的空间,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浙江省该如何发展海洋经济?

①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丰富海岸线长,尤其深水岸长,依托深水港口建设,发展外向型经济(或国际物流业、远洋运输业),利用丰富的近海渔业资源,科学合理的发展渔业,利用丰富的海洋新能源,依靠科技,开发新能源,发展海洋新能源产为,缓解浙江省能源危机,利用海岛多,自然景观独特,发展特色旅游业。

②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交通系统,加强与其他省市的交流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③完善海洋法律法规,维护海洋资源的开发秩序和科学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④大力发展海洋科学技术,拓宽资本进入渠道,鼓励民营经济参与海洋开发。

⑤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做到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区域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大胆革新,扩大 对外贸易。

⑦依靠科技进步,开源节流并举,开发海洋新能源,同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⑧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创新人才,为发展海洋经济提供智力支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发展海洋经济提供精神动力。

●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应注意哪些问题?

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实现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相协调统一;

②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把发展海洋经济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③坚持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原则,充分发挥地区特色,实现海洋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④坚持对外开放,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升浙江省的国际知名度,扩大对外贸易。

●为什么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很好?

事实依据:R、E现状+国家重视对新能源产业的开发。

地位:①自然资源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②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作用:①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②有利于缓解资源短缺的现状,③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新能源汽车)

A 企业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性能,降低成本。

B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运用多种手段,加强政策和信息的引导,引导人们选购新能源汽车。

C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识。

●为什么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缩小收入差距的问题(要深化分配体制改革)

①事实依据: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整体提高,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气扩大,存在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不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造和谐社会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②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③作用:A有利于缓解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理顺分配关系,协调人民的经济利益关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B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小康,C有利于缓解社会主要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如何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分配公平(分好蛋糕)

①坚持以经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②坚持并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③落实好合理的分配政策,在分配中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④鼓励先富的人和地区带动帮助后富的地区,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援助;

⑤加强宏观调控,通过税收等手段来调节收入差距,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如开展援建工程;

⑥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人才加快科技创新,将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轨道上来,谋求自身的发展,(教育、科技、人才、因地制宜,优势互补)

●谈谈对贫富差距悬殊的看法

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实现共富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贫富差距悬殊,是与共同富裕原则相背离的,②我们仍处于……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全体人民不能同时同步实现同等富裕; ③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只有……才能逐步实现共富,结论:所以有贫富差距是正常的。

●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

事实依据: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

地位:共同富裕,公平正义

作用:①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起来,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经济效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②有利于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

③为广大劳动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增加收入的来源,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小康。

●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① 国情: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我国达到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总体小康+主要矛盾

国际: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国际竞争十分激烈,而竞争的重点是经济和科技,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②地位:……兴国之要,……是首要地位,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③ 作用(意义):A有利于经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人民群

众的根本利益,B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缓解社会主要矛盾,维护社会公平,稳定,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实现全面小康,共同富裕

C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促进人与社会全面进步。

第二篇:经济建设

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具体措施有如下几点:

一、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首先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国家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其次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第三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第四要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二、在农村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改善农村市场环境。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全检验检测体系,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广泛开展联合、合作经营,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2006年要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实现省际互通。

三、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种粮收益,不断提高生产能力,适度利用国际市场,积极保持供求平衡。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产业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合理的粮价水平,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调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四、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产品对外贸易磋商,提高我国农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各级财政要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并可通过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立法进程,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

五、加快发展循环农业。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制定相应的财税鼓励政策,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大力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的加强,中国的制造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中国的制造业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然而,中国要从中、低端产品的“加工厂”转变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之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过去,中国很多制造商只是别人的生产基地,很少创立自己的品牌。但产品的经济价值主要来自创新和品牌。在这种缺乏核心技术的情况下,国内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企业的竞争力受到明显的制约。

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需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健全国家技术创新,尤其要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逐步制定和实施了若干有关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但还很不完善,重要的是缺少一部有关国家创新体系和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法。因此,要通过修订法律使科技进步法成为国家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基本法;对政府采购法、企业法以及税法等相关法律也要进行修订,将鼓励自主创新、规范市场行为和创新行为纳入这些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中。

(2)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主体

针对我国企业发展实际情况,我们必须通过发展战略转型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要积极发挥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壮大自主创新的主体。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才能享有受人尊重的国际地位和尊严。

(3)推进教育创新,培育创新人才

教育能否发挥其培育创新人才、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的作用,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成败的关键。一是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创新源和科研院所智力源的作用,增强高校科研投入,改革科研评价体系,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二是发挥高校人才培育功能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现实验室人才和创业型人才相结合,培养一批既懂科技又懂市场的新型的创新创业人才,最终推动创新。三是改革高校、科研院所的管理体制,激发大学与科研院所的创新动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推进产学研密切合作的机制;特别是增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和市场的联系,引导它们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合作教育,增强科研立项的市场导向意识,提高成果的市场转化率。

(4)发挥政府制度保障作用,营造创新环境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政府作为创新活动的重要参与者,除了在公共技术研发投入中发挥引导作用外,其最大的职能在于提供制度保障,营造创新环境。政府应该在法制规范、政策制定、舆论营造中发挥服务型作用,如通过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对创新行为进行鼓励和保护;建立以鼓励冒险、分散风险的风险投资制度,为自主创新提供金融支持体系;在创新环境上,政府要为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完善创新活动硬件和软件环境。

经济结构转型

中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在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正以前瞻的目光面向未来。中国经济转型,不仅将为国内发展奠定基础,对推动世界经济健康发展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也具有深远意义。温家宝在报告中指出,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夯实长远发展基础。我们把保增长与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加快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

经济转型的必然性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有望恢复性增长,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金融领域风险没有完全消除,各国刺激政策退出抉择艰难,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可能加剧波动,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加上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比如,经济增长中投资所占比重过大、一些地方“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产业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调整结构,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社会经济的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转型措施

措施一:继续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

 ①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用好技改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开发新产品和节能降耗。

 ②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推动优势企业兼并困难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 ③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引导企业以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为重点,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强化社会责任。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努力把我国产品质量提高到新水平。

措施二: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措施三: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①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o 紧修订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服务网络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减少、简化行政审批,坚决清理和取消不合理收费。

 ②继续落实财政对中小企业支持政策。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行所得税优惠政策。中央财政预算内技术改造专项投资要覆盖中小企业,地方政府也要加大投入。

 ③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小企业信贷考核体系。鼓励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切实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措施四:加快发展服务业。

 ①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工业设计、商务、节能环保服务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

 ②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房地产和物业服务、社区服务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

 ③农村服务业基础薄弱、发展潜力大,要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科技信息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

 ④加快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进一步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逐步实现国家鼓励类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工业基本同价。

措施五: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

 ①要以工业、交通、建筑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源效率。

 ②要加强环境保护。积极推进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及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等工作。

缓解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我国10月宏观经济数据,居民消费指数同比上涨4.4%,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0.1%,蔬菜价格涨了31%,创两年来的新高。由于受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多重因素影响,防控通货膨胀可能是我国当前宏观经济调控面临的最大问题。在流动性充裕和通胀预期较强背景下,要加强通货膨胀预期的管理,通过“内外并举,两拳出击”,切实缓解物价持续上涨的问题。

我国居民消费指数持续向上是一种“内外夹击”的多因综合症,既有国内市场成本上升推动和货币超发的影响,也有来自国际市场输入型通胀的作用。

首先,成本上升是推进物价上涨的重要推手。我国当前已经进入高成本时代,劳动力供给逐步从无限供给向局部短缺转变,促使劳动力成本上升。其次,货币超发引起人民币“内贬外升”,导致内外流动性夹击,推动我国物价上涨。近年来,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引致货币需求的扩大,以及大量外汇流入,央行不断增加货币供应量。有关统计表明,2000年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的比例为1.5∶1,2009年为1.8∶1,到今年9月已上升到2.6∶1。货币供应速度远远超过GDP增长速度,流动性过剩现象明显,进一步加大国内通胀压力。最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导美元贬值,削弱了美元资产对短期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导致大量短期国际资本涌入收益率较高的中国。

治理当前的通货膨胀,需要内外并举,双管齐下,两只“拳头”出击。

一方面,我国要增强宏观调控的主动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应对不同环境下的外部冲击,缓解外部输入型通胀的压力。要充分利用G20国际平台积极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避免一些国家以邻为壑引起国际金融振荡。要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对能源商品、基础原材料、大宗农产品的谈判能力和定价话语权,扩大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多项措施,从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两方面“双管齐下”,缓解国内致使物价上涨的多重压力,提升政府治理通胀的驾驭能力。要全面认识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和资本流动三者的内在联系,统筹处理银行利率调整与汇率改革间的关系,在引导国内资本合理流动的同时,也要防止国外短期投机资本大量流入引起的流动性过剩风险。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收入分配制度、资源能源价格机制等改革要采取渐进方式,减缓叠加效应。要引导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增强消化高成本的能力,防止生产成本的大幅上升所造成的物价过快上升。当前,要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引导大量富余的社会资本和新增信贷流向实体经济,缓解潜在的通胀压力。政府要合理引导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防止搭车涨价和乱收费推高通货膨胀,避免物价高涨引起经济剧烈振荡和心理恐慌。

贯彻区域协调发展,缩小经济差距

贯彻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对于我国顺利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两大宏伟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十一五”时期,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继续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使地区经济、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进一步缓解,地区间的社

会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逐步形成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态势。要加大转移支付和财政性投资的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加快发展。健全市场经济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健全合作机制,鼓励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

一、推进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落实和深化西部大开发政策,巩固和发展西部开发成果,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大改革开放力度。重点是确保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继续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力度,把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改善和加强西部地区公共服务等。

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要注重解决影响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和生态性矛盾,增强内在活力,改善软、硬经济环境,为长期较快全面协调发展并最终实现振兴奠定坚实基础。重点是要突出体

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对内对外开放等。

三、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部地区要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要加强农业、资源型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培育和发展中心城市和重点产业带,加速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初步实现中部崛起。重点是进一步扩大开放,承接海外和沿海的产业梯度转移;加强综合协调,加大对区域资源的整合力度,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东部地区要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率先发展和改革中带动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要促进产业结构和社会经济体制转型,进一步加快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进程,逐步增强产业国际竞争能力,率先在全国实现产业升级,力争实现“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目标,提前实现现代化。重点是加快培育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为中心的都市经济圈和城市群,提高区域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第三篇:海洋经济建设

海洋经济建设

[发展思路]

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基本思路是推进“六大联动”、实现“六大突破”:

一是实现陆海产业联动发展新突破。

二是实现陆海生产力联动布局新突破。

三是实现陆海基础设施联动建设新突破。

四是实现陆海 “科技兴海”战略联动实施新突破。

五是实现陆海污染联动治理和国土联动整治新突破。

六是实现陆海体制和机制联动创新新突破。

[意义]

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

发展海洋经济是浙江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大举措。同时可以为浙江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资源和新的发展空间,可以有效缓解我省陆域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人口压力,突破煤、电、油、运和土地、水资源紧缺等要素制约,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平台。

[措施]

依托港口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临港重化工业

浙江省是资源小省,“两头在外”特征明显,以后很大程度上仍要依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要充分发挥浙江省的深水良港优势,积极地有选择地发展新型临港重化工业对浙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能否保持“走在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国字号大企业或国际知名企业来浙江落户。要立足本省下游产业发展需要和港口、基础设施、水资源等条件,充分考虑沿海省市的竞争态势,立足于建设国内有竞争力的重化工业基地,加强统一规划,形成发展合力,提高资源整体配置效率,强化产业链整体效应,严谨而精准地选择新型临港重化工业的行业门类、产品种类、空间布局和合作主体,积极争取,重点倾斜,务求实效,以发挥战略性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

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提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

一是加强海洋环境监测预报能力和减灾防灾基础设施建设。做好赤潮、风瀑潮和重大海洋污损事故的预警预报、应急处理和防灾减灾工作,进一步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站点布设和预报能力建设,加大监视监测力度,建议实行对重点海域环境实行定期监测,定期公开通报制度,有效监控海洋环境污染状况。二是大力推进碧海生态建设行动计划。加大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和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力度,积极推进海洋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建设,力争5年内建成10个海洋保护区。落实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减少工程建设项目对海洋生态的损害影响。加强陆海联动治理海洋污染,全面推进入海水系流域污染整治,进一步加大沿海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整治力度。

深化海洋体制改革,创新海洋经济发展机制

从浙江省情况看,目前浙江省海洋管理部门的综合定位、编制机构、职能设置等多个方面已明显不能适应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综合管理的需求,因此应当着手研究海洋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问题,使浙江海洋经济和综合管理工作在全国沿海省市始终处于“前列”。

进一步关注渔区民生诉求,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海洋公共资源配置要更多地考虑到多数群体的利益诉求,促进和谐渔区建设。要认真解决涉及渔民切身利益的问题,扎实推进征用海域滩涂补偿和困难渔民社会保障;加快建立养殖污染损失补偿机制,明确事故认定、损失核定等责任及有关补偿标准与办法,使渔民损失得到合理的补偿;参照被征地农民的有关安置政策,将被征用、占用水域的渔民纳入失地农民安置保障体系。着手解决陆上无房无地的“连家渔船”专业渔民的安居生存问题。

第四篇:申论--经济建设

经济建设----农业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具体措施有如下几点:

一、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首先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国家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其次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第三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第四要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二、在农村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改善农村市场环境。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全检验检测体系,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广泛开展联合、合作经营,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2006年要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实现省际互通。

三、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种粮收益,不断提高生产能力,适度利用国际市场,积极保持供求平衡。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产业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合理的粮价水平,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调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四、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产品对外贸易磋商,提高我国农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各级财政要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并可通过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立法进程,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

五、加快发展循环农业。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制定相应的财税鼓励政策,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大力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的加强,中国的制造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中国的制造业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然而,中国要从中、低端产品的“加工厂”转变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之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过去,中国很多制造商只是别人的生产基地,很少创立自己的品牌。但产品的经济价值主要来自创新和品牌。在这种缺乏核心技术的情况下,国内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企业的竞争力受到明显的制约。

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需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健全国家技术创新,尤其要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逐步制定和实施了若干有关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但还很不完善,重要的是缺少一部有关国家创新体系和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法。因此,要通过修订法律使科技进步法成为国家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基本法;对政府采购法、企业法以及税法等相关法律也要进行修订,将鼓励自主创新、规范市场行为和创新行为纳入这些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中。

(2)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主体

针对我国企业发展实际情况,我们必须通过发展战略转型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要积极发挥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壮大自主创新的主体。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才能享有受人尊重的国际地位和尊严。

(3)推进教育创新,培育创新人才

教育能否发挥其培育创新人才、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的作用,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成败的关键。一是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创新源和科研院所智力源的作用,增强高校科研投入,改革科研评价体系,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二是发挥高校人才培育功能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现实验室人才和创业型人才相结合,培养一批既懂科技又懂市场的新型的创新创业人才,最终推动创新。三是改革高校、科研院所的管理体制,激发大学与科研院所的创新动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推进产学研密切合作的机制;特别是增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和市场的联系,引导它们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合作教育,增强科研立项的市场导向意识,提高成果的市场转化率。

(4)发挥政府制度保障作用,营造创新环境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政府作为创新活动的重要参与者,除了在公共技术研发投入中发挥引导作用外,其最大的职能在于提供制度保障,营造创新环境。政府应该在法制规范、政策制定、舆论营造中发挥服务型作用,如通过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对创新行为进行鼓励和保护;建立以鼓励冒险、分散风险的风险投资制度,为自主创新提供金融支持体系;在创新环境上,政府要为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完

经济转型----经济结构转型

中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在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正以前瞻的目光面向未来。中国经济转型,不仅将为国内发展奠定基础,对推动世界经济健康发展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也具有深远意义。温家宝在报告中指出,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夯实长远发展基础。我们把保增长与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加快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

经济转型的必然性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有望恢复性增长,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金融领域风险没有完全消除,各国刺激政策退出抉择艰难,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可能加剧波动,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加上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比如,经济增长中投资所占比重过大、一些地方“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产业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调整结构,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社会经济的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转型措施

措施一:继续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

①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用好技改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开发新产品和节能降耗。

②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推动优势企业兼并困难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③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引导企业以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为重点,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强化社会责任。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努力把我国产品质量提高到新水平。措施二: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措施三: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①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抓紧修订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服务网络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减少、简化行政审批,坚决清理和取消不合理收费。②继续落实财政对中小企业支持政策。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行所得税优惠政策。中央财政预算内技术改造专项投资要覆盖中小企业,地方政府也要加大投入。③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小企业信贷考核体系。鼓励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切实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措施四:加快发展服务业。

①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研发、工业设计、商务、节能环保服务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

②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房地产和物业服务、社区服务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

③农村服务业基础薄弱、发展潜力大,要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科技信息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

④加快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进一步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逐步实现国家鼓励类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工业基本同价。措施五: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

①要以工业、交通、建筑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源效率。②要加强环境保护。积极推进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及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等工作。

通货膨胀----缓解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我国10月宏观经济数据,居民消费指数同比上涨4.4%,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0.1%,蔬菜价格涨了31%,创两年来的新高。由于受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多重因素影响,防控通货膨胀可能是我国当前宏观经济调控面临的最大问题。在流动性充裕和通胀预期较强背景下,要加强通货膨胀预期的管理,通过“内外并举,两拳出击”,切实缓解物价持续上涨的问题。

我国居民消费指数持续向上是一种“内外夹击”的多因综合症,既有国内市场成本上升推动和货币超发的影响,也有来自国际市场输入型通胀的作用。

首先,成本上升是推进物价上涨的重要推手。我国当前已经进入高成本时代,劳动力供给逐步从无限供给向局部短缺转变,促使劳动力成本上升。其次,货币超发引起人民币“内贬外升”,导致内外流动性夹击,推动我国物价上涨。近年来,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引致货币需求的扩大,以及大量外汇流入,央行不断增加货币供应量。有关统计表明,2000年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的比例为1.5∶1,2009年为1.8∶1,到今年9月已上升到2.6∶1。货币供应速度远远超过GDP增长速度,流动性过剩现象明显,进一步加大国内通胀压力。最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导美元贬值,削弱了美元资产对短期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导致大量短期国际资本涌入收益率较高的中国。

治理当前的通货膨胀,需要内外并举,双管齐下,两只“拳头”出击。

一方面,我国要增强宏观调控的主动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应对不同环境下的外部冲击,缓解外部输入型通胀的压力。要充分利用G20国际平台积极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避免一些国家以邻为壑引起国际金融振荡。要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对能源商品、基础原材料、大宗农产品的谈判能力和定价话语权,扩大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多项措施,从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两方面“双管齐下”,缓解国内致使物价上涨的多重压力,提升政府治理通胀的驾驭能力。要全面认识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和资本流动三者的内在联系,统筹处理银行利率调整与汇率改革间的关系,在引导国内资本合理流动的同时,也要防止国外短期投机资本大量流入引起的流动性过剩风险。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收入分配制度、资源能源价格机制等改革要采取渐进方式,减缓叠加效应。要引导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增强消化高成本的能力,防止生产成本的大幅上升所造成的物价过快上升。当前,要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引导大量富余的社会资本和新增信贷流向实体经济,缓解潜在的通胀压力。政府要合理引导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防止搭车涨价和乱收费推高通货膨胀,避免物价高涨引起经济剧烈振荡和心理恐慌。

区域平衡-----贯彻区域协调发展,缩小经济差距

贯彻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对于我国顺利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两大宏伟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十一五”时期,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继续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使地区经济、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进一步缓解,地区间的社会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逐步形成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态势。要加大转移支付和财政性投资的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加快发展。健全市场经济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健全合作机制,鼓励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

一、推进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落实和深化西部大开发政策,巩固和发展西部开发成果,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大改革开放力度。重点是确保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继续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力度,把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改善和加强西部地区公共服务等。

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要注重解决影响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和生态性矛盾,增强内在活力,改善软、硬经济环境,为长期较快全面协调发展并最终实现振兴奠定坚实基础。重点是要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对内对外开放等。

三、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部地区要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要加强农业、资源型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培育和发展中心城市和重点产业带,加速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初步实现中部崛起。重点是进一步扩大开放,承接海外和沿海的产业梯度转移;加强综合协调,加大对区域资源的整合力度,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东部地区要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率先发展和改革中带动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要促进产业结构和社会经济体制转型,进一步加快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进程,逐步增强产业国际竞争能力,率先在全国实现产业升级,力争实现“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目标,提前实现现代化。重点是加快培育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为中心的都市经济圈和城市群,提高区域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第五篇:生态经济建设

关于发展生态经济的一些思考

今天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GDP的增长步伐让全世界侧目。但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当中,我们的资源消耗量、能源消耗量和生态环境的负担也都“领先”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纵观全国,我们的许多企业仍然是粗放型,如果不改变我们经济发展的传统套路,这必然会制约我国经济的长久发展。为了中国的长远发展,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生态经济。

上世纪90年代初,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同。我国随即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今后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并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这既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承诺,也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反思之后做出的正确选择。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这“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应着全国老百姓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大权益。特别是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党和国家将在实现当代人利益的同时,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1 生态经济的理念

生态是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生存状态。“生态经济”是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经济

体系。”生态经济是可持续发展型经济, 它重视经济赖以维持与发展的各生态系统;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其本质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可承受的基础的上,在保证自然再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的再生产,形成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布局合理,资源更新和环境承载能力不断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集约、高效、持续、健康的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系统。

生态经济是与市场经济截然不同的经济, 市场经济强调的利润和收益,而这些将不再是生态经济的唯一追求的目标, 生态经济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建立生态经济将要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无尽的财富。生态经济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实现它们的循环利用,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发展经济,大量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生态环景恶化的整体趋势日益明显。据统计2003年全国废水排放量达到了460亿吨,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水排放进入了江河,造成中国大量淡水资源受到污染,生态用水匮乏,加剧了水资源的匮乏。2003年全国烟尘排放总量近100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159万吨,居世界第一位,大大超过环境容量,酸雨面积已占到全国面积的1/3.除了上述生态问题,中国目前还面临着许多生态问题,例如固体废物污染、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草地退化,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等。

这些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让我们不得不开始慢慢正视过度追求经济发展带来的一系列自然的报复。近年来我国乃至全世界不断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全球变暖,两极冰雪开始慢慢融化,海平面上升等等,这些在不断警示我们,资源短缺和局部环境恶化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已越来越明显,可持续发展已经受到了严峻挑战和直接影响。因此,必须加快生态经济建设的步伐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努力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生态经济建设的途径

(1)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我国目前已经初步构建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体系,公民的环境意识正在逐步提高,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们应该大力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帮助人们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绿色理念,弘扬生态文明。积极树立符合自然生态原则的价值需求、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将绿色化、生态化渗入到社会结构中。我们可以利用媒体作为媒介,向人们宣传生态知识;还可以利用名人效应,那些社会的知名人士做出表率作用,向社会大众传递出正面能量;加强对青少年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的宣传,让青少年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其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建立一定的奖惩制度,对于那些对生态经济或保护环境做出贡献的人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对破坏生态的人进行惩罚,以让更多的人意识到生态保护的意义所在,让全民参与到生态建设当中来。

(2)大力发展生态科技

生态经济必须紧密依靠科技创新,针对我国在生态科技方面不发达的现状,根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方针,我们要大力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技术。特别要整合相关研究机构、企业以及资本市场的力量,采取协调行动,促进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高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此外,我们还要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为生态经济建设打下基础。比如,现在很多高校的研究结果应该更加积极的往实际方面转化,很多研究机构都在做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加强产学研相结合,努力把学术研究转化为成果,为生态经济的建设做出贡献。我们还应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应该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全面支持开发全新的的能源,我们应该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储备,看到很多技术的长远发展。例如鼓励企业开发低碳等先进技术,将其迅速的推广和应用。

我们这些当代大学生承担着发展生态科技的重任,我们应该将生态保护融入到自己的思想中,在我们从事科学研究比如设计一款新产品,我们不仅仅要考虑到它的经济效应,我们还应考虑到它会不会给环境带来很大的污染,在设计者款产品时我们应该竭尽全力去节能减排。我相信只要不断努力以后市场上的许多产品一定会越来越环保,同时我们也在我生态经济建设做贡献。

(3)健全生态经济建设的法制体系

目前在生态方面的法律制度还不是十分健全,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

我国也在不断完善健全这方面的法律制度。在1979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这部法律的指定为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这以后很多法律如《森林法》、《海洋法》等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了。这些法律制度的出现为生态经济的建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现有的法律制度仍然与建设生态经济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应根据发展生态经济和绿色发展的要求,对一些不符合现实情况和实践需要的条文进行修改,逐步健全法律体系

中共18大明确的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从“四位一体”转变为了“五位一体”,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地位,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对各省市政府官员考核的指标之一。这在某种程度上市各地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开始慢慢关注当地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但是这一切能不能付诸实践还是要依靠法律的有利制约。应该制定有关生态功能的建设和管理的质量标准,并使责任落实到人,以加大法律惩戒的力度。加强生态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尤其要大力提高重点地区基层环保执法监管的水平。应该把生态建设的指标更加具体化,防止某些人钻空子。政府努力改革和消除不利于生态经济的制度安排和相关政策。

通过法律的监管,可以引导企业和个人更加积极的参与环境保护,生态经济建设做贡献。只有通过法律法规的强制手段,才能使生态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发展。强化产业政策导向,建立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发展,使企业向节约型、环保型发展,最终形成生态型的产业

链。

参考文献

[1] 李娜.建设资源友好型,环境保护型社会[J].中国科技信息,2009

(13):273-274

[2]陈民.生态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及对策探讨 [J].商业经济,2009(9)

[3] 强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发展[J].求是,2010(1):31-33

[4] 牛凤瑞.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化[J].城市,2005(5):8-11

[5] 陈光磊.论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模式的构建[J].中国市场,2007(13):92-93.

下载中考经济建设专题(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考经济建设专题(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经济建设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为......

    江苏省苏州市2018年中考时事热点材料解读七《经济建设》

    2018年中考时事热点材料解读七《经济建设》 背景材料 材料一: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创......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 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这二者能否兼顾?可以说,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至少在短期存在着矛盾。人类必须对如何在经济发展与......

    县域经济建设经验总结

    党的十六大指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真正实惠的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和谐的发展。近年来,我们立足县情实际,在不断发展......

    全镇经济建设誓师大会讲话大全

    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大会,是继年初目标签状大会之后的又一个全局性重要会议,这既是一次回顾过去、表彰先进、鞭策后进的总结大会,也是一次鼓劲加压、激励斗志、决战红五月......

    区经济建设工作汇报

    区经济建设工作汇报各位领导、同志们:今天,市委调研组前来我区调研、检查指导工作,这是对##区工作的有力支持和鞭策,我代表区五大班子对各位领导的光临表示热烈欢迎。下面,我就近年......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5篇范文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正在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实现全面小康和社会主义现代......

    国土服务经济建设

    改进作风 服务经济社会新发展近年来,市国土资源局牢固树立“服务无小事、服务无止境、服务促发展”的服务理念,以推进依法行政、推行政务公开、优化服务环境为着力点,严格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