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苑四里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
概况
南苑四里住宅试点小区,位于浙江省海宁市城南区,规划用地
9.25hm2。规划建设用地7.9hm2。人均用地23.22m2,建设总面积110785m2(其中住宅楼27幢建筑面积共95102m2,公建附属用房建筑面积15673m2),绿地面积38631m2,绿化率达到48.9%,容积率1.402,居住972户约4000余人。于1996年12月26日举行奠基仪式,1998年11月20日全部竣工交付使用。经省城市住宅试点小区建设试点办公室组织专家组评议审定,授予该住宅小区城市住宅小区建设综合银奖、规划设计二等奖、建筑设计二等奖、施工质量二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根据江南水乡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现状特点和海宁潮文化的内涵,改善布局结构,力求规划构思和手法创新,居住区的环境绿化设计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宜人和幽雅的环境为指导。环境是不同的自然条件和人为的创作有机结合而成的,它对人的性情、感情、心理和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作用。然而居民要在特定的环境中生活,去追求各自的需求,即美与丑、动与静、舒畅与局促、休闲与烦燥等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在居住区规划与环境绿化设计中不仅要满足目前一般的水平,还要具有超前性。
为了满足广大市民对住房新的要求,我们始终遵循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精心组织,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优化方案、优化土地利用、实行科学管理,基本做到造价不高水平高,标准不高质量高,面积不大功能全,占地不多环境美,实现了改善居住环境、健全住宅功能和区域配套设施,达到了提高城市品位的目标。规划设计
小区的规划设计在总体布局中,重点以提高环境质量为宗旨。采用对称形式布置成两个组团、一个中心广场及五个宅前宅后小广场的组合。住宅布置以“条式为主,点式为次”,“六层为 主,裙房为次加跃层衬托”的方式,形成高低起伏、错落有致丰富多变的空间轮廓。根据江南特色在山墙、檐沟、坡屋面上作文章,使建筑既有现代气息,又保持传统的风格。在外墙颜色的搭配上,采用基本砖红色暖色基调,用基本色调的深淡变化,骑楼、窗套、大墙角线的变化,檐沟和外墙裙、顶、底的变化,统一协调小区建筑群。屋顶一组组蓝色太阳能热水器,跃层红棕色坡顶、晒台,白色塑钢窗,砖红色的墙面,在大片绿草、树丛、小品雕塑映衬下,老人、儿童阵阵嬉笑声中,洋溢出跨世纪小康型新家园独有的风貌。交通组织
整个小区设一个主入口和两个次入口,实行封闭式管理。路网结构以中轴线对称、中心环路带撇的布局,小区内道路分三级设计,主道路宽7m,宅间主要路宽5m,次要路宽3m。路网布置顺而不穿,通而不畅,主次有别,各适其用。汽车库、自行车库设在每幢房的的底层,为解决车辆的出入和改善环境需要,车库前采用绿色植草空心砖块铺设,在铺块的空心中种植草皮,达到美化环境的目的。住宅设计
户型设计是体现一个小区开发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单体设计既要适合当地民风,又要有超前意识,为此我们几次调整户型结构,从原来20多套户型中精选,分三类9种平面,每户建筑面积85.99~139.07m2。
售房中心价为1250元/m2,属于舒适超前小康型住宅,可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
为适应小区总体规划要求,户型设计分别有南入口和北入口,保证每户不少于两个朝南卧室。主卧室开间3.6m,采用一梯二户折线型单元,前后错位,这样使较长楼房立面富于变化,有利东南向季风、阳光穿照而满足住户需求。
户型平面布置以起居厅为中心,在功能上达到洁污分离、动静分区,入户设有过渡空间,每户均有一个朝南阳台,住宅设计遵照小康型标准做到三大一小(厅大、厨房大、卫生间大、卧室小)、三明一通(卧室明、客厅明、厨房明,卫生间通风、通气)。实践证明这些户型深受市民青睐,小区竣工后三个月,小区住宅已经全部销售完。新材料的应用
小区建设中采用的新产品、新技术有18项,综合各项指标累计节约资金214.15万元。有两项成果走在省内试点小区的前列:
一是生活污水化处理池。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急剧增加,污水的不合理排放对中、小城市的水质造成严重污染。我市是一个缺水的城市,对水质的保护至关重要。要建立一个比较系统的污水集中处理站,资金投入大而难。于是首先在小区推广应用生活污水净化处理池(生化池),经处理的污水排放达到国家《粪便无害化处理标准(GB 7959-87)》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9-88)》规定的二级标准,卫生指标达到防疫部门有关规定。其优点是投资省、占地小、效果好、管理便,是目前分散就地处理污水、保护环境的有效途径。
二是太阳能热水器。这是以太阳的热能作为热源,合理节约利用能源,给住户提供热水的一种装置。这种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安全、清洁、无污染,没有转动机械和有害物质,不存在对人身伤害的危险,节能,四季可用。根据海宁地区的光照参数,一般太阳能热水器中的水在春秋季水温最高能达60℃,夏季水温最高可达75~90℃,冬季最高水温能达45℃。太阳能热水器使用寿命长达15年以上。环境和景观设计
小区环境设计运用城市设计手法。以海宁城市之名作为环境设计构思主题,来探讨历史文脉和举世闻名“海宁潮”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寓意将居住区的两个组团分别命名为“东宁园”和“西海园”,小区的中心绿地广场称为“涌潮岛”。整个居住区利用自然方正的地形,将室外空间规划设计为“二轴、三区、五广场”的结构布局,成为海宁一个新的城市景点。
二轴:主要景观展示中轴和沿盛堰浜河岸的横轴。中轴线是由小区北主入口往南至中心绿地广场(涌潮岛)。涌潮岛中的五柱风铃雕塑为小区的轴心,亦是中轴线的对景。弧形的多层坡顶,六幢点式住宅围绕其作向心形的半圆环状,与沿河绿地和河水相结合,组成盛堰浜的沿河绿色横轴,引河南岸的江南村舍绿竹及河港的自然岸线成为小区的衬景。河岸在不等分的岸段采用块石台阶和浆砌帮岸、坪台,设计成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自然风貌。
三区:指小区入口区、中心广场区、游泳池区。因海宁有一座东山,海拔86.4m,一座西山,海拔41.6m,两山中间夹宽36m市河,所以在主入口设一大一小两顽石和一株桂花树,喻示海宁东、西两山的自然特色。
顽石上书“南苑四里”,点出小区是一个欢乐祥和大家庭的主题。
进入小区,在道路左侧设一500m2的露天茶座,作为人们休息、交流的场所;右侧设小区的指示牌(另两个次入口道路边均设有指示牌导向)。从主入口往南望,即是中心广场区,也是小区的核心腹地,用地面积6700m2。西北角设一个300m2彩色铺块的下沉式广场,作为居民晨练、暮息和儿童游戏的场地。为方便南端住户的室外活动,设360m2硬地一块。剩余部分设计为高低起伏,自然放坡。绿地以草坪为主,中心园路内铺植马蹄筋草皮,其余绿地铺植马尼拉草皮,使冬季或夏季都能见到绿草和四季常绿的棕榈、银杏。
在中心广场的重心处,设五根高低不一黑色钢管,上面焊挂七个铸铜大风铃和几十个小铜铃,意喻五线谱和七个基本音阶,以期通过视觉和听觉效果,使人产生共鸣,对小区内涵有一个更深刻的体会。整个中心广场内容简洁,主题鲜明,意境幽远,造价低。通过风铃小品指示手法,从中心广场区自然过渡到滨河游泳池区。此区为半开放活动区,碧波、绿草、红砖、蓝天、白云交相辉映,为居民提供一个夏日消暑、游戏的好去处。五广场:五个住宅庭院形成五个小广场。在小广场内设乐器或音乐符号,如小提琴、钢琴、乐谱架、话筒等小品为各自主题。考虑到底层住户的采光、通风、安全等因素,庭园绿地以草坪为主、顽石点缀,在房南配置少量常绿灌木。在这开放式的花园中,每个庭园的布局、构思都不一样,各有特色,使居民特别是儿童容易识别、寻找自己的家园住所。每个庭园局部留出硬地配置大型室外儿童娱乐器具和各种形式不同的盆景、凳子,供居民就近活动、休闲、交谈。小广场将是他们理想、小型、长期的邻里
交往游憩处。植物配置
根据本地气候及地理条件,在符合其生态特性的前提下,配植小区植物、树种、草皮等。乔木类以合欢为主,香樟、银杏、棕榈、无患子等作为主题搭配树种,并根据季节变化种植一些观叶(槭树科)和观花(蔷薇科)的树种,采用自然、不规则的种植手法,使小区室外环境既能突出主题又各具特色,五个宅院各不相同。在屋前、房后,根据不同的功能和不同树种习性,配植花、灌木类,有桂花、火棘、剑麻、红花继木、杜鹃、红枫、海桐等。沿河种植了鸢尾、池杉、淡竹等亲水植物,在菜市场和长廊边种植了凌霄、紫滕、爬山虎等攀缘植物,绿地草坪选用马蹄筋草、水带草和马尼拉草。从而,使小区的绿化层次丰富,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地面、屋面、墙面组合成立体绿色世界。在植物造景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有关音乐题材小品设计,让居民感受到赏心悦目的大自然乐趣。
第二篇: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关于快题)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 快题复习要点
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是在人居环境层面上的,以城市层次为主导对象的空间规划.城市规范源于建筑学领域,古罗马的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就提出了许多城市规划的原理,市政设施布局和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快速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方案设计的一种特殊形式.1.八小时快速.2.短期快速.城市规划设计详细规划方案的一般过程是将目标,调查,预测的各项内容进行综合,以此模拟城市发展过程中这些要素及其关系的变化,演进以及形成的各种状态,然后对这些状态进行评价和取舍,在必要时调整各类要素的内容及相互关系,建立实现某种未来状态的理想蓝图,最后提出一整套统一的规划成果.重点是建立起各类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考虑这种关系在城市发展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背景下的动态过程.使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类对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观愿望在这些关系的演进中取得综合体现.快速设计分析的过程: 概要性地掌握设计任务的基本情况,如项目类型,基地环境,用地环境,用地面积,交通状况,上一层次规划对本地的控制管理要求,设计时间限制等.分析基地的外部环境条件,道路交通组织状况,城市景观等,充分考虑设计方案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处理好种种问题.分析设计项目的内部功能特点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画出简单的功能关系图.分析设计要求,领会设计的一般要求和特殊建议.确定规划结构,进行功能组织,根据不同类型用地的要求,找出最恰当的组合布局;进行交通组织,包括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进行空间环境设计,根据用地最主要的特点及性格特征,创造出具有特色的空间环境意向.调 整设计方案.其中需重点讨论的内容是:用地内部的功能分析,交通组织分析及外部环境条件的分析.用地内部的功能分析: 根据用地的功能和性质进行功能分区,确定各部分用地之间的关系,确定各部分用地的公共性,私密性,中性.交通组织分析:
分析基地外部的道路交通组织状况,包括道路的性质,等级,交叉口的形式及交通控制方式,基地周边的用地性质及所产生的交通量.分析基地内部的交通组织状况,包括各股人流,人流路线.根据使用要求及规划控制条件,确定用地中道路出入口位置.根据开发建设规模和使用要求,考虑室外停车场的数量及大小规模.基地环境及外在条件分析: 1.估算用地面积,用地坡度,根据用地建设条件的适宜性评价,决定不同的用地布局.建设形态空间布局应与用地的形状,地形,地貌相适合,充分利用土地并反映出基地的个性.2.城市规划控制管理部门从控制城市总体空间质量的角度出发,在建筑高度(限高),容积率(总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建筑密度(建筑基地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百分比),建筑后退红线(根据基地周围情况,规定建筑在各个方向退离边界线一定距离,以保证城市建设的空间效果,城市交通通畅安全,城市消防,地下市政管网铺设等),交通出入口位置,绿地率.地区气候.与临近城市环境的关系 景观要求
古迹与植物的保护 相关设计规划的限制.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要点: 1.住宅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 户室比:应满足不同人口结构的家庭对住宅的需要.户室比的确定,在新建地区主要参照当地的人口结构.在改建区,要考虑改建地区拆迁户人口的结构来确定适当的户室比.住宅建筑层数的确定要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建筑造价,建筑材料的供应,市政工程设施,居民生活水平,居住方便的程度等因素.2.公共建筑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 居住区内的公共建筑按使用性质分为教育系统,医疗卫生系统,商业和服务系统,文娱体育系统,金融邮电系统,行政管理系统,市政公用系统.公共建筑定额指标包括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计算方法有千人指标(以每千居民为计算单位,根据不同建筑性质而采用不同的定额单位来计算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民用建筑综合指标(包括家属宿舍,单身宿舍,公共建筑)公共建筑的规划布置按照分级(居民对公共建筑使用的频率程度),规模(人口规模),配套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进行,一般与居住区的规划结构相适宜.步行街的空间设计
一.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手法: 1.尺度: a.“十分之一”理论.即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8-10倍的尺度.b.场地的宽度为相邻建筑高度的1.5-2倍,可获得最佳尺度感.c.“外部模数”理论.取值20-25cm.人们可以恰好地辨认对方的面容,在典型城市噪声级的情况下,也能对周围人的言谈略有所闻,超过此距离相互的感觉波及就不复存在.2.形状 3.围合 4.空间组合
a.空间内的空间.b.穿插式空间:由两个以上的空间相互重叠而成,并有一个共用的穿插部分.每个空间不失各自作为空间所具有的界限和完整性,而穿插空间则兼有各自空间的特性.c.邻接式空间:两个相邻的空间,可以根据各自的功能和美学要求加以分隔和界定.其连续程度取决于公共界面的封闭程度.d.过度空间:相隔一定距离的两个空间可由第三个过渡空间来连接,过渡空间的形式和性质应与被连接的两个空间不同,以表示它的连接作用.若没有太大的区别,则形成邻接式的串联空间.南方沿海城市传统商业街两侧建筑底层的骑楼就是典型的过渡空间,它通过半敞开的空间形式使从开敞的外部空间到封闭的内部空间之间的转化更为柔和自然.二.空间设计: 1.街面宽度与邻街建筑高度比例的确定:芦原义信提出其最佳比例为1.5-2.0,分析可知,D/H(场地宽度与相邻建筑高度之比)在0.7-1.5之间,街宽为6-8m,亲切感较强;D/H为1.5-3.3,街宽20-40m,空间亲切感,整体感均有所削弱.所以建议现代商业步行空间的D/H为1-2.5之间,D值为10-20m为宜,H为2-4层,高层建筑后退,并且在底部形成一定的开场空间.“街道家具”的设置可起到划分空间的作用.2.“外部模数”的实现.3.步行街与广场的组合设计.、居住区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是否题目的已知条件相适应。
2、居住区的空间结构是否合理,主次结构是否协调。
3、居住区的空间布局是否合理均衡,是否形成完整的居住生活系统。
4、居住区内的建筑的选型是否经济合理、能够满足居民的需求,是否有利于创造良好居住环境。
5、公共服务设施是否完善,服务规模能否达到最优。
6、居住区道路是否满足居民出入方便、安全、便捷,而且有利于组织汽车交通。
7、是否具有完整统一的建筑艺术空间组织。
8、是否具有邻里公共生活的共享空间。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要点
首先,是交通问题。
小区内的交通一般分人行和车行两部分,而这两部分关系的处理则成为交通系统规划的重点,通常我们的处理方法是建立人车分流的交通系统。前面说到了,在做路网设计的时候要考虑交通量的影响,即主要道路承担主要的交通量。小区内的车行主干道在满足交通量均匀分配的前提下要做到“顺而不穿,通而不畅”即既不影响小区内居民的各项活动,又考虑到行车顺畅。另外,小区内停车场地的规划也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小区内的停车场地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部分包括露天停车场和建筑底层车库,后者在快题种一般不怎么考虑。地面停车场布置原则为:
布置在小区中心,结合公共服务设施和中心景观布置,一般靠近幼儿园、会所,交通便利之处;
布置在组团内部、入口处,每个组团需要有一定量的地面停车场。
布置在车行次入口处,注意停车场的出入口要满足规范要求。4 地下停车场在快题中以虚线框表示范围,并规划好出入口的位置。地下停车场一般结合高层建筑、风雨球场、和体量较大的公建布置,其出入口通常位于小区车行出入口附近,便于车辆快速入库。
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问题
按照居住区设计规范的要求,居住小区内部需要布置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通常包括有市政设施,会所、托幼、小学、商业、运动健身场地等。会所一般集合了医疗卫生、文化、金融邮电、行政管理等功能
会所通常布置在小区中心,结合中心景观,广场之类。
托幼则结合开敞空间,停车场布置,规划时需要考虑日照要求,需要有一定量的室外活动场地。
小学一般规划在小区边缘地区,布置时考虑教学楼的朝向和采光,运动场地的朝向等。
功能结构问题
小区内部功能结构的问题往往显示了设计者整体构思的能力。功能分区是要结合景观系统,道路系统综合考虑的,三个部分任何一个部分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其他两部分。做小区的功能结构设计时要注意,结构一定要清晰,小区分开为若干组团,每个组团需要有相对独立的交通系统和景观系统,要有足够的邻里交往空间。但切记各组团之间不能过于独立,而交通和景观就是联系各个组团最好的纽带。
小区景观系统问题
做小区内部景观系统规划的时候要注意几点:
景观的系统性。即整个小区的景观要构成一个系统,渗透到组团甚至是宅间。尽量保证小区内部步行系统的连续性;
注意景观系统中的主从关系。即小区中心景观为主,组团景观为辅,在设计和表现上都要有所区分。
注意小区内部景观与外部景观的呼应关系。如果外部有较好的景观,可以在设计的时候组织通廊,利用借景、对景等常用景观设计手法予以利用。
景观系统尽量设计较开敞的景观面,让更多的住宅拥有较好的景观朝向。
关于居住小区设计
1.关注社区周边环境资源的利用和再开发
社区周边环境包括地理交通环境、历史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都市规模的扩大和私人小汽车的发展,在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困扰:交通拥挤堵塞、空气污染严重…人们将寻求居住空间的目光转向城市周边和郊区。社区外部良好的交通联系浓郁的文化氛围、自然的生态环境成为人们择地置业的消费时尚。在社区周边或内部兴建高级学校、大型休闲设施、绿色通廊等成为新的开发理念。
2.追求高品位的社区环境
现代规划师大都为自然人提供居住环境,而没有为社会人提供居住环境,使社会性失去往日的本质。所以居住区群体空间不仅是居住环境的操作对象,也是根本的目标。这样,居住区群体空间自然成为指导性的依据和指标,它反映居住环境对社会性的考虑与满足。我们追求居住区群体空间不仅是为使居住环境美好、有趣,也是为给人提供完整、健康、娱乐的居住环境,抵抗现代工业对人性的挑战。建筑是居住环境的主体元素,实现理想居住区的群体空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居住建筑设计。
2.1理想居住区的公共交流空间模式
构成理想居住区的三个因素:区域性、向心性和有序性。这三项要素作为超越性概念表达的是实体与空间的模式。
区域性:居住区的基本构架,标志着主体共同生活的最大范围,区域性使居住区初步奠定自身的意义。要形成居住区,首先要有一个空间范围,这里侧重于强调它的闭合性。构成区域性的因素非常复杂模糊,往往是精神与物质的混合体。它的存在机制在于居住区主体的共同认同。区域性包容的范围无疑为主体提供了归属感,在此感情的共同体验下,居住区的主体彼此萌发同属感,这是走向共同生活的心理基础。
向心性:向心性可以是空间的,场所性的,也可以是实体的,标志性的。向心性是居住区的秩序焦点,是主体共同生活的动力意向根源,使居住区开始发生向心性,没有向心性,居住区内部就是混沌的。向心性是主体对环境的动力意向根源。人的空间以主体为核心。这种观念不仅作为一般组织化手段,还作为环境的参考符号而外射。在居住环境中,这种心理演变为居住区主体的自我意识,成为共同生活的动力意向,决定了居住区生活的根本模式。居住区环境内向心性的存在是这种心灵结构的外化,具有公共化的特性。故与居住区的公共生活有强大的满合力。
有序性:居住区的动态结构,主体共同生活的有机化。克服了主体的个人构成与共同生活的矛盾,是指居住区环境中各种序列的连续性,环境的断裂必然导致主体行为中的隔阂,这隔阂将削弱居住区群体交流活动。在有序性的环境中,主体的行为也是有序性的,而这种有序性就形成运动中的秩序,这样居住区不仅是空间构成的静态有机整体,也是生活构成的动态有机整体。这时,主体的共同生活才具有超越性的意义。这才是居住区共同生活的特性。因此,有序性的实质在于居住区的动态结构,主体行为的有机化。在各种有序性中,空间序列的有序性最重要。主要表现在私密性空间到公共性空间的有序性,目前许多新居住区还不能满足这个条件,不利于居住区群体交流行为的形成。如有些居住区虽然规划了广场、花园、休闲空间,但缺乏亲和性,人气不足,人们往往喜欢蹲在不起眼的角落聊天,或干脆带着小孩到处游逛,也不愿意在一片硬地上数砖头。
这三者实质上是互相依存的,没有区域性,自然谈不到向心性;没有向心性,区域性也无法维持;失去了动力意向的有序性,动态结构自然消失。三者有机结合才能保证居住区的有机存在,然而,它们真正的含义在于主体的社会活动。
现在,人们已注意到空间有序性的意义,提出“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公共”这样的序列。无疑有助于克服居住区主体的个人构成与居住区生活的共性之间的矛盾,把私密性生活与公共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人们可以生活在邻里关系融洽的环境之中。
从主体的角度看,形成居住区群体空间的机制在于人们的共同生活,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训导着人的思维。在对居住环境的探索中,许多建筑师似乎朦胧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有的提出在高层建筑中开辟公共层的设想,如厄斯金在他的贝克尔集合住宅中设计了“空中街道”;伦敦依斯林顿住宅区利用住宅屋顶走道,形成一个居民交往空间、人们可在此散步、闲坐聊天。亲切明亮,曲折有致的小空间,加以居民们精心栽植和布置的盆景花卉,增添了无限的生活情趣。这里居住着年逾花甲的老人,他们喜欢凑到一起回首往事,谈天说地,甚至串门,这种布置方式很受他们欢迎。这些努力对于恢复居住区群体交流功能是有意义的。问题在于,我们应当把自发转变为理论指导下的自觉,从零散孤立走向系统整体。这就要求我们深人研究居住区的特性、结构、功能等诸方面,在此基础上展开我们的设计与规划。
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和人是同时产生的,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个体只能是社会中的个体。只有依靠社会力量,才能获得必需的生活资料而得以生存。因此,任何人都必须与他人协同存在,进而建立一种分工合作互利互存的行为和关系。人类的全部活动都表现为这样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与生存环境相互作用,就形成了独特的模式—居住区群体交流活动。因此,人类生存和情感的寄托、文化的追求才得以实现,并显示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2.2完整的规划结构
这关系到对下列问题的解决方案:主次入口的选择与城市空间的联系;公共功能空间的可视、可达、可享用;规划的整体结构与分期开发的可操作性等。
如可以把出入口设计为景观入口,联系着城市绿地与社区公园。或设计为生活性主入口,集中布置社区中心、超市、银行、邮局、保龄游泳池等。或设计为辅助性生活入口,布置老年活动中心、物业管理等。或设计为联系性入口。活动中心与绿色通廊结合,与社区公园构成完整的绿色休闲系统。绿色通廊自然地将社区分区,有利于分期开发和物业的相对独立性,减少分期开发时对先期入住居民生活环境的干扰。
2.3安全宁静的交通环境
动静分区、人车分流是小区交通规划的理想目标。为了达到此目标,可采用了外围车行、内部人行的规划结构。通过对小汽车和消防、救护、搬家等车辆在社区内部轨迹和停车位的精心设计,是向高品位社区环境迈出了成功的一步。车库出入口可布置在小区入口处,进入小区的小汽车很快就能进入地下车库。如果有直达车库的住宅电梯给车主以身居别墅的感觉。消防紧急通道与主干道形成环状道路系统,便于紧急救护、消防或搬家等机动车辆的顺利通行。社区入口附近设地面车位,便于来访客人和临时停车。
2.3各得其所的休闲环境
在社区内部活动时间最长的要数老人和儿童。除社区的无障碍设计外,还为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提供了不同品位的休闲场所。
在景观设计中,注重结合绿化来构筑社区的休闲系统。通过铺设彩色步道,兴建观赏水系、戏水池,设置座凳、花坛、小品等,使整个社区形成一种适宜交往、娱乐、休憩的空间氛围。为了满足儿童嬉戏的需求,庭院中还设置了草坪、花架、灌木、砂坑、石桌等,既为儿童们创造了一个舒适、安全的活动场所,又可适应不同层次居民的休闲需求。环境设计以贴近人为宗旨,强调回归自然的感受,有意赋予各休闲空间以良好的观赏性、可达性和实用性。减少小区主干道机动车辆,公园、广场和环形道路均可成为人们晨练澈步的好去处。
2.5完善的配套设施
拥有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是现代社区的一项基本要求,这些设施包括家政服务、治安保卫、清洁绿化、文化集会、健身娱乐、邮政电讯、休闲购物等。
3.体验信息化时代的技术成果
现代社会已由规模经营、大量生产的工业化时代进入了多样化、个性化感性化的信息时代。在住宅设计上具体表现为因特网进入日常生活,以及电脑家庭化和家电电脑化。随着信息处理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通信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成本的降低,智能化社区的理念逐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充分利用技术发展的成果提高居住生活质量已经成为现代居住理念。
智能化社区的管理,一般采用“三防三表”网络(指防火、防盗、防泄漏,水表、电表和气表)和社区信息服务网络。从功能上可分为四大系统。一是物业管理系统。包括社区公用设施监视系统、三表远程计量计费系统、车辆出入管理系统、社区节能系统和房产物业管理系统等。二是安全保卫系统。分社区安全保卫和居民安全保卫。三是信息服务系统。由社区网络提供信息服务,如网上消费、社区要闻、与衣食住行相关的信息等。同时还可提供家庭办公、因特网浏览等功能。四是智能卡应用系统。将智能卡引入社区的金融消费和管理等领域。当然,智能化社区建设始终存在着技术的先进性和方案的实用性之间的平衡问题。既要让居民享用现代信息社会的技术成就,又要兼顾技术和居住理念的发展状况。采用了“三防三表”网络系统,物业中心可实现水、电、煤气的自动计量和智能卡交费管理,接受住宅传送来的三防告警信号和紧急救助信号,并作出及时的处理。住宅防盗中采用电磁入户锁、门窗暗装磁感应器、红外双监探头、无线遥控应急报警按钮等组成住宅保安系统。社区保安包括边界红外监控、地下车库IC卡管理、可视对讲单元门控系统等。社区局域网将根据具体情况开放各类信息服务、网上消费多媒体应用等内容。
4.强调功能完善、分区明确的室内环境
随着家庭规模和结构的变化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住宅的认识已从“面积越大越好”、“房间越多越好„,转向对住宅功能、性能和品位的追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动静分区公私分离
以起居厅作为组织家庭活动的中心,体现着主人的地位、兴趣和生活品位。室内做到明亮、尺度适宜、视野开阔。客厅餐厅和厨房等功能空间组织灵活、给人以舒适方便的印象和良好的视觉感受。门厅不仅作为换衣、脱鞋、储物的空间,更应发挥协调不同功能区的作用。主卧室功能空间完整,尺度适宜,符合现代生活方式。大冲小卧室设计,方便日常使用。明亮的家务室可兼家务、保姆、次卧、储藏等多项功能,满足不同的生活要求。
4.2整体设计的厨卫空间
从设备选型、通风排气、管道暗藏、集中管井及细部装修等要求出发,对厨卫空间实行了一次装修到位。这样做的最大优点是,可以避免二次装修带来的水、电媒气等方面的隐患。
4.3适应个性化发展的平面布局
除必要的分户、承重墙体外,尽量采用轻墙分隔,形成可变空间,适应不同家庭构成和生活阶段的需求。尽可能地为用户在水管布置、插座设置、容量预留、门洞位置等方面作潜伏设计,满足用户的个性化发展。
4.4改进住宅部件,提高生活品位
采用诸如步入式衣柜、落地门窗、低窗台凸型窗、新型塑钢门窗、多功能户门、屋面老虎窗等部件,改进住宅使用状况,提高室内观感和趣味性。拓宽阳台和跃层露台,增加使用功能(如纳凉、健身、养花等),扩大室内外交流的空间。平、立面按双模设计,满足新型建材硷小型空心砌块结构体系和全清水立面建筑的要求。五层以上住宅设置电梯,符合住宅的发展趋势。
4.5符合节能、节地、节材的住宅发展策略
采用体型系数小的住宅平面,并适当增加进深减少面宽。
5.获得住宅商品的服务
住宅作为居民消费的最大商品之一,理应获得如同电器商品一样的服务。对住宅而言,一般包括前期、中期和后期服务。不同的开发商从不同的开发理念出发,所提供的服务方式亦不大相同。一般认为,前期服务为消费意愿的调查、消费群体的确定等;中期服务指用户参与社区建设和住宅个性化需求的实施等;后期服务包括制定住宅质量保证书、住宅使用说明书、物业管理制度,指导或实施二次装修,住宅公共设施及社区环境的维护等。服务分期的划分只是相对的,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可建立责任建筑师制度。意在开发商和用户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让开发商和建筑师了解用户,让用户更多地认识所买住宅商品的功能和性能等,使设计和开发的服务贯彻于住宅商品生产的全过程,保证服务的连续性,改进目前被动服务的状态,使住宅商品的流通过程更加符合市场规律。就像私人律师那样,责任建筑师有望成为一种职业,为用户服务。
6.居住社区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6.1多元化发展背景
当今的国际社会已逐步呈现多元化的格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初露端倪;文化上提倡多元共生。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正在经历一个多元化发展过程。政治、经济上的体制改革直接引起了我国的社会结构和体制的全面转型。由于各方面利益整合的结构趋向,我国社会阶层出现了较大的分化,文化也形成了多流派、多观点的多元格局。
6.2居住社区的多元化发展
在城市住房制度转轨时期,一般大城市居住社区空间结构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①城市中心的住房向高层化发展,趋于综合型,周边居住社区强化,档次提高。②城市边缘居住社区的成片开发,安居工程的启动。③城市边缘高收入别墅区的出现。④近郊工业区周围的中低收入居住区。⑤城郊结合部的外来流动人口居住社区的出现。⑥人口分布逐步向外疏解。针对城市的现实状况,按居住社区建构过程的差异及由此引起的居住社区差异,居住社区可分为六种类型:旧城改造区、旧宅保留区、近建居住社区、市政动迁居住社区、新辟高档居住社区、外来流动人口居住社区。
综观我国大城市居住社区空间结构和类型的分布变化与重构现象,一方面反映了在市场体制下,住宅连同其所在地域作为商品所引起的一种必然的再分配现象,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在城市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居住社区多样化的空间表征,这是研究如何建构、优化和完善居住社区所必须关注的现象。
6.2.1规划设计多元目标的整合
从近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可发现,强调“物质性传统”规划容易把规划工作引入以工程技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怪圈。
规划设计不能再是一个简单的以解决物质空间问题为惟一目标的经济操作,还应包括对社会目标的考量,文化目标的建构,甚至是对政治目标的体现。尽管规划设计分项目标是多元的,但其最终目标还是“以人为本”,这便是“一体多元”的整合观。
6.2.2规划法规条令的多样化支持
居住区规划一贯沿用的“人口定量指标”和“居住区分级制度”已逐步显现其落后于时代的缺陷,限制着居住社区的发展,不仅直接导致了单调的城市居住形态,无法满足不同居住社区的特殊需求,也破坏了居住社区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网络的建构。因此,规划法规条令应给予居住社区规划多样化设计以更灵活的政策支持,以求设计能真正反映居住主体的需求。
6.2.3对多类型居住需求的多样化设计
在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背景下,现代生活也产生了多样化的居住需求:①居住质量衡量标准的变化。②社会构成的多样化发展,如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社会信息化等对住宅功能提出进一步要求。③对住宅设施的智能化、程序化调控功能要求加强。④居民更多地要求生活个性化,表现自我。⑤对社会化服务需求提高,居住文化、居住教育和居住保健等发展有了更丰富的内涵。⑥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增强,居民回归自然的心态需求趋多。
基于居住社区呈现出的多样化需求,规划工作者应整合社会平衡发展与文化继承创新的目标,把居住区规划设计从被动地服从市场,作委曲求全的妥协,转变为主动的引导市场开发,合情、合理、合法地贯彻规划思想,体现“人本”目标内涵。
第一,针对不同类型居住社区规划布局的研究。居住社区布局研究包括在城市宏观区域的总体分布研究与微观区域上的功能布局研究。在总体分布研究中,不仅要关注城市土地区位的经济因素,还应关注城市文化区位的构成与城市整体社会网络的结构。在微观的功能布局上,应将重点放在不同类型居住社区在居住生活需求上的差异,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设计与创造居住社区的规划布局。
第二,针对不同类型居住社区建筑设计的探讨。居住建筑设计本身有着追求富涵人性色彩设计的历史传统。然而一段时期以来,源自工业化以来的公寓式住宅平面加上或中式仿古,或西洋仿古,又或中西结合的立面设计可以出现在任何一种类型的居住社区里,居住建筑已渐渐失去其承载与表达不同文化认知、不同社会关系的特性,沦为一种批量生产的行货。建构不同类型居住社区的空间特色,应要求建筑设计在风格定位、功能布局、形式选择、材料运用等多个方面,以不同的居住社区特色需求为设计依据,以满足不同类型居住人群的生活需要、文化需要和社会需要为目的,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第三,不同类型居住社区设施、服务需求的满足。分析交通、绿化、房型、物业管理及社区设施配套五项因素在同一价格水平上对居民选择住房的首要性比较,以反映出不同类型居住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例如在中低收入阶层居住社区的大部分居民由主及次地选择交通、绿化、房型、社区及设施配套,而物业管理基本上被列为最后考虑的因素。这既反映出这一类居住社区的区位弱势,交通出行不便,绿化环境不佳;也反映出这一阶层居民经济能力水平的有限性。因而,根据不同类型居住社区的主体需求而不是根据人口规模进行设施与服务的配置,将是居住社区规划的重中之重。
第四,不同类型居住社区环境设计的多样可能性。不同类型的居住社区有着不同的整体文化背景和个体文化认知,且通过环境设计对居住社区的文化特性进行物质化、空间化,形成特色化的居住社区标识。
第五,不同类型居住社区社会空间的规划设计应对。在快速城市化和全面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之中,如何结合现有的社会经济文化基础,充分考虑不同的地域、功能类型、人口特质等诸多因素,促进不同类型居住社区的社会空间的整合,将是能否保证国家稳定的关键,也是居住社区规划面临的一大难题。不同类型的居住社区主体,在社会交往的习惯和方式上,以及在对居住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社会网络结构等方面均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而另一方面,城市人口异质化及同质聚集的趋势已然形成,如何在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在防止城市人群过度分化,甚至异质群体对立局面的出现,同时又保证适度竞争的存在与发展,并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等多目标中,寻求最佳的平衡,达成居住社区的社会整合发展,将是居住社区规划不容轻视的一大课题。
第三篇:住宅小区规划申请报告
市规划局:
位于市五岭大道的紫云山庄系高宝添房地产开发(郴州)有限公司开发建设。该项目是2002年郴州市招商引资的外资项目,2004年3月,经郴州市开发区规划批准后开工建设。经规划批准的总建筑面积为98000平方米(其它指标见原规划批准种平面图)。至2008年底,该项目除会所部分已全部完工。
2010年上半年,因郴州市两城建设的需要,郴资桂高等级公路整体扩宽。道路拓宽后对紫云山庄项目造成了事实上的破坏。现小区南侧已建别墅及现紫云酒楼距郴资桂高等级公路路边距离仅20米,且小区南大门和进山庄道路也因此损毁。现在小区南线整体形象已被破坏,这一线的楼盘销售严重受阻,另整个小区居住环境都已严重不合理。小区的安全性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鉴于以上原因,我公司向贵局提出调整紫云山庄规划的申请:
1、申请将山庄南线C’27~32共6栋现已无法销售的别墅拆除,在此处新建32层的高层住宅楼。
2、申请将山庄南线D22~27共6栋现已无法销售的别墅拆除,在此处新建32层的高层住宅楼。
3、申请将山庄南线B16、B17栋别墅及紫云酒楼拆除,在此处新建18层的高层商住楼。同时由于商业需要,申请郴资桂高等级公路在该处开出入口。
4、申请将山庄北线原会所由原规划批准的3~10层调整为32层的高层商住楼。
上述申请我公司已委托郴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绘制了紫云山庄修建性详细规划(局部修改)的总平面布置意向图。局部修改后的紫云山庄总建筑面积由原98229.8平方米调整至280091.3平方米。容积率由原0.69调整至1.98。(其主要技术指标见意向图)
我们认为,局部修改后的紫云山庄规划一是修补了紫云山庄小区因郴资桂道路扩宽而导致我公司利益严重受损的现实状况,恢复了小区的合理布局及安全性;二是提高了紫云山庄土地的使用效率,同时符合郴州市目前城市建设的需要(提倡建高层住宅)。因而同时兼具了科学、合理、可行等几个特点。
为此,我公司特向贵局提出局部修改紫云山庄规划的申请,并恳盼贵局的批准!
申请人:
申请日期:
第四篇:住宅小区规划说明(通用)
*****规划设计说明书
建筑篇
1.1 项目概况
1、区位条件:
*****位于******。南北长约***米,东西宽约***米。总用地面积约为****平方米,用地性质为***用地。
2、现状条件
基地平整,形状为****行,可利用空间不大。
3、规划限定
根据规划要求本地块调节为南侧建筑退让用地红线***米,东侧退让建筑红线**米,西侧与便民服务中心退让**米。北侧退让满足建筑日照要求。
1.2规划设计原则
1.2.1设计理念
设计遵循高品质及现代化的整体构念,强调居,商,景的一体化整合。从对用地现状环境特质的充分分析入手,结合地形的特点,合理安排用地分块及空间形态,功能及交通设计,形成有机秩序 层次丰富的空间序列。形成以下设计理念。
1.以人为本,以自然的生态为思考,以人文空间为参照点,塑造各具形态的居住空间。
2.关注小区公共空间的构合,以烘托小区的“大客厅” 功能。
3.注意小区整体环境及空间序列组合及构成,围绕中心区和景观,交通轴线,通过建筑与景观,绿化的纵横穿插,住宅高低错落,景观节点的精心营造。配套设置的科学安排,人,车行系统的合理组织,绿化景观的巧妙梳理,为之提供了具有良好通顺,合理,宜人景色的均好性居住环境。1.2.2道路系统规划
1、城市接口
南侧:*******
西侧:******
2、出入口的设置
根据分析用地条件及居住主要出行方向结合开发商要求,南侧为商业区,居民主要出入口选在苏州东路上,便于小区居民出行,并在基地西北侧与如意园相接处设置一个消防通道,方便人流使用,并符合消防要求。
3、交通组织
本工程道路系统采用循环模式。主要道路宽度大于4米,符合消防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要求。
4、停车
考虑小区内交通体系层次分明,小区内不设置机动车位,小区采用集中停车方式;地下机动车位****个,地下车库出入口位置位于小区***个出入口附近,地上停车位于*******区域共*****个。住户可以通过地面停车方便临时停车,也可以通过住宅底层车库、地下车库停车,并能从车库通过电梯、楼梯进入和住宅。
1.2.3单体设计
住宅单体设计中贯彻“适用,经济,安全,美观,卫生,舒适” 的建设方针和“以人为本” 的指导思想,以现代的家庭的居住行为方式为依据,综合考虑用地条件,群体组合和空间环境等因素,合理组织室内外空间,努力提高住宅功能质量和居住环境质量,创造一个符合人们生活,生理,心理,社会交往及精神需要的高质量居住空间环境。
户型设计 注重户型的经济性,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严格控制户型面积。功能分
区:
A.内外分区: 把住宅分成内区和外区,按照空间使用功能和私密程度的层次来区分,使住宅内部空间内外有别。
B.动静分区: 住宅设计将安静的空间与交往等活动和空间分区
C.洁污分区: 洁污分区主要指把住宅的厨房,卫生间与起居,卧室之间进行分区,体现在用水与非用水的分区上,即干湿分区: 而厨房,卫生间的污水,垃圾,烹调的油烟,气味等,在设计中也加以分离,以保证居室清洁卫生的要求。
1、D.提高厨房,卫生间的功能质量 厨房设计中尽量适应其向现代化,标准化,系列化方向发展的趋 势,家庭炊事行为合理设计灶台,案台,洗条台,冰箱,排油烟机等的位置。卫
生间设计满足便溺,洗浴,洗漱(化妆)和洗衣四种功能要求,分组分间布置,提高使用效率。
2、立面风格
3、以现代法式建筑风格为社区设计理念,打造一个优美且舒适的城市新住区,纯净简洁而又富于变化的现代都市风格及轻巧别致的细节设计形成鲜明的建筑个性,以独特的形象特点,衬托出现代化新社区的地标形象。
4、景观设计
强调景观空间的贯通,流动,做到层次分明,“步移景异” 以创造人性化的中心绿地和强调空间景观节点设计为原则。首先从小区空间形态上进行合理规划,形成梯度景观渗透(中心绿地-组团绿地-宅前绿地),最充分有效地利用用点环境优良的景观的资源。在景观环境的营造上,结合绿地和硬质景观曲直变化,以及环境小品等人性化设计,创造一个绿色的小区“共享庭院”。小区组团绿地是中心绿地的有效延伸,直至每栋,每单元门口的庭院设计,始终体现一种简洁几何图案所表达的现代景观设计风格。空间景观节点例如小区主入口广场,中心绿地景观点等等的设计则更多的强调人性化的设计,从人的行为,人的尺度,人的情感上进行细致入微的思考,力求创造一个舒适,亲切的小区景观环境。1.2.4竖向设计
根据建设具体工程项目的使用功能要求,结 合场地的自然地形特点、平面功能布局与施工技术条件,在研究 建、构筑物及其他设施之间的高程关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填挖土方量,因地制宜合理地确定建筑、道路的竖向位 置,合理地组织场地地面排水,并解决好场地内外按规划控制要 求的高程衔接。
1.3设计依据
采用设计标准及技术规范
本工程规划勘测设计红线 甲方提供的设计要求
《江苏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技术规定》(2011年版)《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48-2014)《住宅建筑规范》(DB 50368-2005)《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江苏省居住建筑热环境和节能设计标准》(DGJ32/J71-2014)《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GJ32/J173-2014)《江苏省住宅设计标准》(DGJ32/J26-2006)《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 50108-2008
1.4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总用地面积:**** 总建筑面积:**** 商业建筑面积**** 住宅面积:****
地下机动车库面积:*** 建筑密度:21.7%
容 积 率:***绿 地 率:****
结构篇
一、设计依据
1、建筑及各设备专业提供的条件图
2、现行的国家和地方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规程: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2006年版)《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BG50010 2010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二、基本设计参数
1、结构设计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重要性系数1.0。
2、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3、本工程除基础部分、地下室外墙和顶板、屋面及室内厨房、卫生间部位环境类别为二(a)类外,其余均为一类。
4、地基基础设计等级:甲级。
三、荷载取值
1、基本风压:其基本风压按规范取值。
2、基本雪压:其基本雪压按规范取值。
3、主要楼面活荷载标准值
上人屋面:
2.0KN/㎡
阳
台:2.5KN/㎡ 住
宅 :2.0KN/㎡
地下室顶板:5.0KN/㎡ 办公、物管:2.0KN/㎡
自行车库:
2.0KN/㎡ 消费通道:20.0KN/㎡
汽车库:
4.0KN/㎡ 变配电房:10.0KN/㎡
其他未注明的使用荷载及人防荷载均参照相关规范进行取值。
四、结构体系
1、结构形式:采用剪力墙结构。
2、变形缝:如建筑长度过长,超出规范允许值,需设置一定数量的温度变形缝以减少温差变形产生的应力,具体位置详见结构施工图纸。
五、基础设计
本工程暂无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基础形式拟采用桩基础或筏板基础。
六、基坑支护
本工程暂无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地下室基坑支护方案及降水方案由勘察单位提供地质勘察报告后在进行设计。
七、建筑材料
1、混凝土: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20~C40。
2、钢筋采用HPB235。HRB335及热轧钢筋。
3、砌体:填充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专用砂浆砌筑:其余隔墙均采用轻质砌块进行砌筑,八、计算机分析
本工程的结构计算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发的PKPM系列软件进行分析,并采用其空间结构计算模块进行结构的整体分析。
给排水篇
一、设计依据
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10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2005版)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140-2005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建筑方案设计图
二、工程概况及设计范围
本工程位于****城中心地段,最高为****层,主要功能为住宅、商业等。地下一层为停车库和设备用房;地上为住宅、商业、配套用房等。
三、生活给排水系统
1、水源:本工程给排水水源取自城市给排水官网,从附近城市道路各引进一根DN250的给水管,绕小区成环状布置,供小区内生活、室外消防及绿化等用水。
2、供水方式
为减少二次污染,小区采用无负压供水技术。在地下车库水泵房设一组无负压供水机组。
四、消防
本小区住宅楼为二类住宅,住宅电梯前室设置消防栓,地下室设置消防栓及自喷给睡水系统。
1、消防用水量
室内消防栓40L/S,持续供水保证3小时。室外消防栓30L/S,持续供水保证3小时。自喷给水50L/S,持续供水保证1.5小时。
2、室外消防给水
室外消防给水管和生活给水管合用一根,从附近城市道路各引进一根DN250的给水管,管网环状布置,设置室外消防栓,满足小区室外消防用水量要求。
五、排水设计
室内排水采用污废分流制,屋面雨水经雨水排水立管有组织排入室外市政管网,阳台雨水及空调冷凝水均间接排放。室外排水雨污分流,污水经化粪池处理,经处理的废水及雨水排入市政排水管道,采用无锡地区暴雨公式,雨水重现期取2年。
五、管材
室外生活给水采用PE聚乙烯塑料管,热熔焊接、消防给水管管径小于等于DN100,采用镀锌钢管,丝接;大于DN100采用无缝钢管,沟槽链接,室外排水管采用UPVC螺旋排水管,室外采用UPVC加筋管。
六、环保设计
1、生活污、废水、排至室外经化粪池处理,然后排至市政污水管网。
2、卫生器具选用节水消音型以减少噪音。
3、选用振动小、噪音低的水泵设备。
4、水泵吸水管和出水管上设减震装置。
七、卫生防疫
1、为防止鼠雀等小动物污染水质,屋顶水箱及消防水池检修孔要求加盖,其溢流管末要求装设防污网罩。
2、小区内给水采用统一无负压供水系统,减少二次污染。
电气篇
1设计依据
1.1、建设单位提供的用地红线图及规划设计;建设单位提供的设计任务书;国家及江苏省有
关设计规范和设计标准。1.2、参照规范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2013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等电位联结安装》02D501-2 《电气照明和电气设备安装》94D861 《常用灯具安装》96SD469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2009年版)2设计范围
2.1、10KV环网站、变配电系统及室外总图(该部分由业主委托当地供电部门设计安装);
2.2、室内照明、动力配电设计; 2.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 2.4、应急照明设计; 2.5、电视、电话通讯设计;
2.6、防雷、安全接地设计; 3变配电系统
3.1、电源:从市政电网引来两路高压线(10KV)电源至变电站(两座)供电。由专用变配电所向公寓,配套用房、物管、景观等提供低压电源。配电采用“放射式—树干式”供电,分户计量。电压等级:高压为10KV、低压为380V/220V;高压进线穿钢管埋地引入。
3.2、变配电站:拟在小区地面设两座专用变配电所供小区公共用电,且变电所靠近负荷中心。采用聚脂干式变压器,低压分区计量。公共变配电所同时提供道路照明、景观照明及音乐喷泉等公共用电供电。高压采用KYN型柜,低压配电柜采用GCS柜,低压设无功率自动补偿。3.3、低压配电系统:每个单体建筑内采用“树干一放射”型混合配电方式。导线选用耐高温型料铜芯线;电缆选用聚乙烯塑料护套(或交联)电力电缆。室内布线采用穿PVC塑料管(阻燃)沿墙、楼板、柱、梁暗敷;室外采用穿SC焊接钢管埋地暗敷。住宅标准:参照《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4电视、电话通讯
电话引自市电话通讯网,在小区内设弱电机房。线路引至机房经电缆交接箱后,由总机交换台分别引至各用户终端。
线路敷设:室外采用穿SC焊接钢管埋地敷设,室内采用穿PVC管沿墙暗敷;
每户住宅内设置电视终端插座,在住宅单元入户处设视频前端放大器箱一个,并有数字电视接口。
电视用户终端电平为65±5dB。
接地:机房内设防电磁脉冲接地和工作接地,其接地与防雷共同,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 5防雷设计:
本项目防雷级别为三类,在屋面沿墙、屋脊明敷¢10镀锌园钢作为接闪器。利用建筑物构造柱内二根主筋作为接地引下线;利用基础内钢筋作为接地极,并焊接成可靠的电气通路,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6安全接地:
小区内每个单体电源入户处设总等电位联结。在每个卫生间、设备房均设局部等电位联结,接地与防雷共用,接地方式为“TN-C-S”系统。机房应单独做人工接地,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
7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
7.1、本工程设置消防控制中心,内设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消防广播系统、消防电话系统; 7.2、在每个地下车库内设置区域报警控制器; 7.3、消防控制中心的联动控制功能主要包括:
a)对消火栓灭火系统的联动控制 b)对自喷灭火系统的联动控制; c)对卷帘泵的联动控制; d)对防排烟设施的联动控制;
e)非消防设施的断电控制; f)消防设备工作状态信号反馈接收、处理;
第五篇:住宅小区规划审批
摘要: 住宅小区用地选择 住宅小区选址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控制和有关管理部门的要求,在城市规划指导下,选择符合居住功能要求,环境良好,有利于开发建设的新建地区或适宜的旧区改建地段。小区用地的选择,应具有良好的地质条件,避免地质复杂,土壤承载力差,地势低洼又不易排涝等不良的工程地质条件......关键字: 住宅小区 规划 审批
一、住宅小区用地选择
住宅小区选址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控制和有关管理部门的要求,在城市规划指导下,选择符合居住功能要求,环境良好,有利于开发建设的新建地区或适宜的旧区改建地段。小区用地的选择,应具有良好的地质条件,避免地质复杂,土壤承载力差,地势低洼又不易排涝等不良的工程地质条件。住宅小区应避免布置在沼泽地区、不稳定的填土堆石地段、地质构造复杂地区如断层、风化岩层、裂缝、滑坡等,也应避开风口,洪水侵袭的地区,以及地震时有崩坍陷落危险的地区。住宅小区应尽量选择具有良好植被和小气候环境以及有利地形、地貌的地区,必须避免严重的交通、噪声干扰和工农业有害排放物的污染和侵害。
在山地和丘陵地带,住宅小区可选择自然坡度在25%以内的地段,其地形即使复杂,经过一定的组织和局部改造,是可以合理布置居住建筑的。自然坡度在25%~50%的地段,建设困难较多,土石方量也大,建筑群体布置及设计受到很大限制。自然坡度在50%以上地段,最好不选作建筑用地,可作园林绿地。应注意山区丘陵地区建设特点,对农耕地作切实的调查,全面分析比较,充分利用适宜建设的山坡薄土、瘦地、荒地作为居住用地,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良田。要充分利用劣地,对丘陵间和坡腰良田好土要十分珍惜。
二、住宅小区规划选址的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办法》及各地方城市规划条例是小区规划选址的重要依据和应该遵循的原则。住宅小区选址定点应具备的条件主要有:住宅小区选址定点的书面申请报告;计划部门的批件,反映建设项目的内容、规模、投资额等;有证测绘单位实测能反映拟建设位置及周围相互关系的一定比例的现状地形图。城市住宅小区选址往往须先作出可行性研究论证,然后再下达计划。
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可以委托规划设计单位完成选址研究报告,作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的前提。在完成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规划行政部门再提出选址定点意见书,作为审批任务书的前提和作为工程征地的动迁、安置、补偿方案的前提。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规划设计任务书的编制,应由建设单位负责,由规划部门分管,主持其中选址定点的审查工作。小区选址定点勘察及审查工作中,应会同土地部门共同参加。
总之,小区选址定点审查要以城市规划为依据,符合城市功能分区的要求,并且符合国家有关建设方针政策。经过小区定点选址工作的审查后,由规划管理部门发出选址意见书以及附图。选址意见主要包括选址定点,与定点位置有关的道路红线,标出限制范围和其他与定点位置有关的用地规划设计条件,以及核定规模等。开发建设单位领取选址意见书后,即可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向拟建所在地人民政府房产、土地管理部门联系开展动迁、征地、划拨用地等基本情况的摸底工作,对拟建地块所涉及的城市各专业管理部门进行基本情况的摸底工作;开展规划设计组织工作等。
三、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条件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条件是进行小区规划设计的依据之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31条的规定,建设用地单位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定点后,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应核定其用地位置和界线,提供规划设计条件。主要包括:
1.小区建设用地的现状地形图,该地形图要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认可。
2.根据住宅小区的性质和所处地段条件提出的拟征用地范围,即划出用地红线。
3.综合向各有关部门征询意见后提出的综合性意见。
4.该建设用地的外部限制条件,包括山、水、地形和四邻的建设情况及空间环境要求等。
5.提出城市规划确定的道路红线位置,路幅及其规划要求。
6,提出规划设计要点,包括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层数、高度、体量、红线退让要求和地下管线走向,绿化要求以及其他控制事项。
7.其他有关的特别要求,如人防,净空限制等。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向建设用地单位发出规划设计条件通知书,以便以此为依据进行住宅小区规划设计。
四、住宅小区规划审批办理程序
对住宅小区规划应依照国家和地方规划管理的法规实施统一管理,并依次办理各种手续。坚持小区规划审批办理程序能够更好地实施住宅小区规划,推动住宅产业的发展,为社会经济事业发展服务。住宅小区规划管理程序的繁简取决于城市的大小及城市专业管理部门设置的多少,建设项目的大小难易等。
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虽有相同的原则性要求,但具体规划审批程序的复杂程度也有所不同。目前,较典型的住宅小区规划审批办理程序为:
1建设单位提出申请报告;
2.规划管理部门立项并核发工程选址意见书;
3.规划管理部门审定小区规划设计并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4.经各有关部门审核小区内建设工程图纸,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5.各有关部门核准全部税费和施工许可证;
6.施工放线验线;
7.施工监督;
8.工程验收;
9.竣工图归档。
总的来说住宅小区规划审批管理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内容,首先小区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其次为建设工程规划管理,包括建筑管理和市政公用设施管理。
五、住宅小区建设用地的规划审批管理
建设用地的规划审批管理是小区规划实施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其任务是使小区规划范围内一切建设项目用地,必须符合城市规划和规划实施管理的要求。
1.我国建设用地管理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土地使用的规划管理;(2)地政地籍管理;(3)土地开发经营管理。
2.三个部分虽分属于三个主管部门即规划管理部门、土地管理部门及房地产管理部门管理,三者关系有待协调,但却是相互联系的。住宅小区内各项建设的土地使用必须符合城市规划要求,服从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与土地管理部门在小区用地规划审批管理上的衔接在于:建设用地单位向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申请选址。经过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向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土地征用、划拨和发放土地使用手续。小区建设需要使用国有土地或征用集体所有制土地进行综合开发时,要由城市综合开发主管部门统一向规划部门办理申请,取得规划批件后,向房地产和土地部门申请动迁、划拨和征用。
六、住宅小区规划的编制与审定
住宅小区选址定点之后,由建设单位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开展小区规划图的设计。城市综合开发的新区和旧城改造区,应由综合开发管理部门(或综合开发公司)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开展小区规划图设计。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也可以采用方案招标的方法,以利于方案评优,提高小区规划设计的质量,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住宅小区规划总图从小区规划管理的角度应反映:小区建设拟用地范围;标明规划管理
部门划定的道路红线及其他外部限制条件;标明小区道路的位置走向、标高、坡度及转弯半径;标明小区建筑物(包括住宅、公共建筑等)的位置、形状、层数及室内外地坪设计标高等;明确小区各种市政工程管网的平面位置,管径、控制点坐标及标高、竖向规划等;标明小区内各类型停车场地的布置形式;明确小区绿化及室外环境布置等。此外,小区规划总图还应注明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如:居住人口,小区总用地面积,小区规划用地平衡,总建筑面积,住宅建设面积,公共建筑面积,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
住宅小区规划图应向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申报审查,由城市规划部门会同各有关部门共同审查,审查的内容包括小区总体布局、城市景观、管网综合布置和技术经济指标等。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提出住宅小区规划图审查意见通知书,作为下阶段设计修改和规划图审批的依据。住宅小区规划审批内容包括原则同意的意见,综合各方面审查应予修改补充的意见。审批权由当地人民政府规定,一般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审批,较重要的小区由市规划管理部门提出审查意见,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
住宅小区规划图成果内容包括:小区规划说明书;小区规划总平面图及各专项规划平面图;小区竖向规划图;小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各项市政工程规划;小区整体或局部效果图等。审批通过及修改通过后的住宅小区规划图,应注明时间,并加盖审批机构公章,否则不具备法律效力。
七、住宅小区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办理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是建设单位在向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征用、划拨土地前,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认建设项目位置、面积、范围,符合城市规划的法定凭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31条明确规定:“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用地”。第39条规定:“在城市规划区内,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而取得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占用土地的,批准文件无效”。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是维护建设用地单位合法权益的法律证据。住宅小区建设或开发单位只有在获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才表明小区建设用地符合城市规划要求,是受到法律保护的。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发给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应当包括标有住宅小区建设用地具体界线的附图和具体规划要求的附件。附图和附件是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配套证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八、住宅小区建筑工程规划管理
建筑工程规划管理是住宅小区规划审批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住宅小区建设中各项建设工程如建筑工程、市政公用设施工程等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实施统一的建筑工程规划管理。住宅小区内各项建设工程项目向城市规划部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许可证手续,并按照建设工程许可证的要求进行建设。
住宅小区建筑工程规划管理内容包括:
1.确定住宅小区建筑工程规划设计要求,发放规划设计要求通知书,这些要求主要根据已审批的住宅小区规划图而提出的,以此作为各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方案的依据。
2.审定各建设工程(包括住宅,公共建筑,市政公用设施等)初步设计方案,发放初步设计方案规划审定书,作为施工图设计的依据。
3.审查施工设计图,发放建设工程许可证,作为批准开工的依据。经过这些程序后,建设部门方可开始办理税费手续,获得施工许可证,进而开始施工。
九、住宅小区建筑设计方案审定
住宅小区建筑设计方案审定是住宅小区规划建设管理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其中包括各类住宅建筑设计方案及公共建筑设计方案的审查,各设计方案应满足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提供的规划设计要求和工程的建设要求,并且综合建设及开发单位的意见等。建设及开发单位向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报送住宅小区建筑设计方案申请审定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1.应具备建设计划的批准文件;
2.设计方案要符合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提供的规划设计要求;
3.报送的各建筑的设计方案应为有资质设计单位设计且方案不应少于两个,并可附上建设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的推荐方案的意见;
4.设计方案图纸,包括总平面图、建筑各层平面图、立面图、主要剖面图的草图、透视图或模型,设计方案说明书等。
有时,一个住宅小区往往是由多家建设单位共同开发的,各单位分别报送建筑设计方案申请审定,但都须符合上述要求。
在建设单位提出建筑设计方案后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方案进行审查比较,必要时组织专家评审,对各建筑总平面布置、交通组织情况,工程周围的环境关系,建筑造型、体量、立面色彩等进行审查,并对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进行分析,最后确定设计方案并提出修改意见。在建筑设计方案确定后,建设及开发单位方可以此为依据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扩初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十、住宅小区市政公用设施的规划审批
住宅小区内市政公用设施的规划审批程序与建筑审批程序相同。住宅小区内的各项市政公用设施和道路,各种工程管线等要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实施统一的规划管理,住宅小区内新建道路及各种工程管线须向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手续,并按照许可证的要求进行建设。城市住宅小区公用设施的规划管理要严格按照住宅小区规划和有关各专业规划及规范的要求实施。各项小区市政公用设施工程必须由符合资格等级的有证设计单位设计。小区各项市政公用设施工程应向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办理报建,报建时应具备详细的设计图,土地使用证件及有关工程的规划批件。
各种管线应在小区规划道路、花园绿地里埋设或架设,尽量采取地下敷设方式。沿小区道路设置的管线应依次由道路红线向路中方向排列,原则上一侧排列次序为供水支管、电力电缆、煤气管、污水管、雨水管,另一侧排列次序为供水支管、电信电缆、供水管、热力管。管线走向应与道路中线平行,横穿道路时应尽量与道路中线垂直。各种管线的敷设,除交叉处外不得重叠,如交叉敷设时,原则上应以技术条件较低的避让技术条件较高的,小管线让大管线,支管线让干管线,压力管线让自流管线,软管线让硬管线。各种地下管线的水平间距和管线交叉的垂直间距应达到规范规定的距离。地下管线的埋设深度,应根据道路的结构,标高和管线的安全要求,交叉情况而定。电信电缆、电力应尽量敷设在人行道或自行车道内。此外,还应控制小区道路红线范围内,除按规划设置各种管线、电话亭、指示牌、交通标志外,不得设置任何建筑物和构筑物。
十一、住宅小区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办理
申办建设工程的规划许可证在住宅小区规划审批过程中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小区住宅及公共建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办理,二是小区各项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办理。申办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是在小区各建筑方案及市政公用设施规划方案审批之后,作为审批开工报告的前提和竣工验收的依据,是小区各有关建设工程管理城市规划要求的法律凭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应包括附图和附件,作为许可证的配套证件,附图和附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由市或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
小区建设及开发单位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明,应提供下列有关材料、图纸和资料: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核发的小区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按规定权限审批的建筑或管线初步设计文件;批准的计划投资文件;上级主管部门的批文;土地使用权属证明;建设单位的建设申请书;城市规划主管部门认为必要时征询有关专业管理部门的书面同意意见;必须具有设计资格单位绘制的各建设工程图纸与资料等。
十二、住宅小区规划审批后的管理
住宅小区规划建设在完成审批程序,获得“两证一书”(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
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之后,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应继续对小区建设全过程进行规划实施跟踪管理。
1.施工放线(验线),可由规划管理部门的测绘队伍统一坐标放线。
2.施工监督检查,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小区规划建设工程进行检查,使其符合规划要求,以保证小区建设工程严格按照城市规划和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进行。
3.竣工规划验收。住宅小区的竣工,应该包括小区道路,环境绿化,各种建筑及市政公用设施等全面竣工。小区规划管理验收是按小区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要求进行全面的验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验收的主要内容为各建设项目是否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要求建设,住宅小区的配套设施建设是否完成等。规划验收合格后,小区建筑及市政公用设施方可交付使用。一些地方如深圳等城市采取发放“小区验收合格证”的方法,未领取到《小区验收合格证》的开发建设单位,须承担所有配套建设未完事宜,涉及的一切费用由开发建设单位自行承担。
4.城建档案归档。工程竣工后,开发建设单位应在6个月内向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报送竣工报告,报送竣工图纸、文件等,同时将一套竣工图纸及文件报送到城建档案馆存档。竣工图纸由开发建设单位负责组织施工单位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