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就业促进条例(5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12:47: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天津市就业促进条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天津市就业促进条例》。

第一篇:天津市就业促进条例

天津市就业促进条例

第一条 为了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统筹城乡就业,多渠道扩大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就业机制。

第三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制定促进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第四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建立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组织劳动保障、人事、发展改革、经济、商务、农业、建设、教育、交通、财政等部门和有关人民团体,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推动全市促进就业工作。

第五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促进就业工作。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共同做好促进就业工作。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工商业联合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协助人民政府开展促进就业工作,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权利。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建立促进就业目标责任制度。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按照促进就业目标责任制的要求,对所属的有关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进行考核和监督,并将城镇新增就业、控制失业率、失业人员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以及减少有劳动能力的长期失业人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等指标,纳入年度工作考核内容。

第七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就业状况和就业工作目标,加大资金投入,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就业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就业工作。就业专项资金规模应当与本市促进就业工作的实际需求相适应,保障各项促进就业政策的实施。

就业专项资金用于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公益性岗位、职业技能鉴定、特定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险等补贴,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以及扶持公共就业服务等项目。

第八条 本市鼓励各类企业通过兴办产业或者拓展经营,增加就业岗位,吸纳劳动者就业。

本市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扶持中小企业,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吸纳劳动者就业。

本市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增加就业岗位,吸纳劳动者就业。

第九条 对吸纳失业人员的企业、失业人员创办的中小企业、从事个体经营的失业人员,按照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给予税收优惠。对从事个体经营的失业人员,按照规定免除行政事业性收费。

安置残疾人达到规定比例或者集中使用残疾人的企业,享受退还增值税或者减征营业税的优惠,支付给残疾人的实际工资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并可按照支付给残疾人实际工资的100%加计扣除。安置残疾人就业超过规定比例的单位,由市或者区、县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为社会提供的劳务免征营业税,提供的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免征增值税,取得的劳动所得,按照本市规定减征个人所得税和免除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投资兴办的市场、超市或者其他公共商铺需要租售的,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租售给失业人员、残疾人。

第十条 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吸纳失业人员达到一定比例的,金融机构按照实际招用人

数给予一定额度的贷款,财政部门按照规定给予贴息。

对自主创业人员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小额信贷扶持。对从事个体经营的失业人员自筹资金不足的,金融机构可以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对合伙经营和组织多人共同就业的,金融机构可以根据人数和经营项目扩大贷款规模;其中对从事微利项目的,财政部门给予贴息扶持。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创业成功率高、促进就业明显的项目给予奖励,对创业成功人员,根据促进就业的成效给予资金补贴。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实现自主创业或者从事个体经营的,可以一次性申领剩余期限的失业保险金,但最多不超过十二个月的标准。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人员,实现自主创业或者从事个体经营的,可以一次性领取十二个月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劳动行政部门根据领取营业执照期限,给予资金扶持。

自主创业和从事个体经营的人员,吸纳失业人员就业的,按照吸纳人数给予一定期限的社会保险补贴。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吸纳失业人员的,按照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和资金扶持。

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开展职业培训。对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符合条件的农村劳动者以及在职人员参加职业培训合格取得证书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对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按照规定给予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第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本市就业困难人员的范围包括:

(一)零就业家庭的成员;

(二)残疾人;

(三)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成员;

(四)连续失业一年以上的人员;

(五)失去土地的农民;

(六)其他原因难以实现就业的人员。

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帮助和服务。对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灵活就业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第十六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失业预警机制,确定失业预警线,对可能出现的较大规模的失业,实行预防、调节和控制。失业率达到预警线时,劳动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并提出采取相应措施的建议。

第十七条 市劳动行政部门应当合理安排失业保险基金用途,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基金保障生活、促进就业、调控失业的作用。

第十八条 劳动行政部门应当会同人事、发展改革、教育、统计等有关部门开展人力资源供需调查统计预测,定期向社会公布人力资源市场信息。

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包括下列内容:

(一)人力资源的数量、分布、结构、素质和变化趋势;

(二)就业岗位分布和发展趋势;

(三)用人单位岗位空缺和用人需求情况;

(四)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情况;

(五)就业状况调查分析;

(六)其他人力资源市场信息。

第十九条 劳动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制度,完善就业管理和失业管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负责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工作,向劳动者免费发放就失业证。

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应当自录用之日起三十日内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劳动者办理就业登记手续;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后,应当自终止或者解除之日起十五日内到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备案手续。从事个体经营或者灵活就业的劳动者,由本人到街道或者乡镇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就业登记。

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失业人员,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

第二十条 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提供虚假招聘信息;

(二)扣押被录用人员的居民身份证、职业资格证书和其他证件;

(三)以担保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保证金、抵押金和其他财物;

(四)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招用的除外;

(五)招用无合法身份证件的人员;

(六)以实习名义招用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的在校学生,但学校按照教学要求组织的实习除外;

(七)招用无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人员从事特殊工种的;

(八)以招用人员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或者进行其他违法活动。

第二十一条 用人单位招用台港澳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市劳动行政部门申请办理就业许可。

用人单位招用外国人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市劳动行政部门申请办理外国人入境就业许可。经许可后,方可办理相关就业手续。

第二十二条 从事劳务派遣业务的单位应当在进行工商登记后十日内到所在区、县劳动行政部门备案。

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与派遣员工签订劳动合同。

第二十三条 设立职业中介机构应当向市劳动行政部门申请办理行政许可,经许可后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未经许可和登记不得从事职业中介活动。

职业中介机构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并实现就业的,劳动行政部门按照规定给予职业介绍补贴。

第二十四条 职业中介机构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提供虚假就业信息;

(二)超出许可范围经营;

(三)介绍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就业;

(四)为无合法证照的用人单位提供职业中介服务;

(五)以暴力、欺诈、胁迫等方式进行职业中介活动;

(六)与用人单位恶意串通损害求职者合法权益;

(七)伪造、涂改、转让职业中介许可证;

(八)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或者向劳动者收取押金;

(九)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职业中介活动。

第二十五条 职业中介机构可以举办职业介绍招聘会,在营业场所外的公共场所举办预计参加人数达到一千人以上的大型职业介绍招聘会,应当事先向市劳动行政部门办理审批手续,并向公安机关申请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许可。

第二十六条 市劳动行政部门根据市人民政府制定的促进就业规划,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根据政府确定的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制定就业服务计划,推动落实就业扶持政策,组织实施就业服务项目,开展人力资源市场调查分析,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

供就业服务。

第二十七条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集中、便捷、高效的就业服务。

乡镇、街道和社区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依法为劳动者提供公共就业服务,开展劳动力就业失业调查统计、社会保险、劳动争议调解等服务工作。

第二十八条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免费为劳动者提供公共就业服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举办的招聘会,不得向劳动者收取费用。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可以接受委托,为用人单位提供招聘代理、劳动保障事务代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等就业服务。

第二十九条 公共就业服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可以按照规定申请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扶持经费。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接受社会各界提供的捐赠和资助,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管理和使用。

第三十条 劳动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本市产业发展需要,多渠道筹集资金,逐步建立布局合理、技能含量高、面向社会提供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的公共实训基地。

第三十一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对在促进就业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三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履行促进就业工作职责的;

(二)拒不实施政府有关促进就业扶持政策和措施的;

(三)对投诉和举报故意推诿、拖延或者对侵犯劳动者就业权益的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

(四)虚报促进就业考核指标的;

(五)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情形。

第三十三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未办理就业登记手续,或者与劳动者终止、解除劳动关系未备案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按照每招用或者终止、解除劳动关系一人处以一千元罚款。

第三十四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六)项、第(七)项规定,以实习名义招用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的,或者招用无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人员从事特殊工种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按照每招用一人处以五百元罚款。

第三十五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未经许可招用台港澳人员的,由市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按照每招用一人处以一千元罚款。

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未办理外国人入境就业许可的,由市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按照每招用一人处以五千元罚款。

第三十六条 从事劳务派遣业务的单位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未在规定期限内备案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一万元罚款。

第三十七条 职业中介机构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按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的,劳动行政部门可以并处吊销职业中介许可证:

(一)违反第(二)项规定,超出许可范围经营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第(五)项规定,以暴力、欺诈、胁迫等方式进行职业中介活动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违反治安管理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违反第(六)项规定,与用人单位恶意串通损害求职者合法权益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分别处以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并向求职者双倍返还收取的费用。

第三十八条 职业中介机构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未经审批举办大型职业介绍招聘会的,由市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未向公安机关申请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许可的,由公安机关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九条 市人民政府按照本条例规定制定促进就业的具体规定,并根据就业形势变化适时进行调整。

第四十条 本条例自2009年3月1日起施行。2000年9月14日天津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2005年3月24日天津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修正的《天津市劳动就业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第二篇:促进天津市就业的财政政策研究

促进天津市就业的财政政策研究

摘要:近年来,天津市就业总量问题与结构矛盾并存,尤其是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本文以促进天津市就业为研究目的,在研究促进天津就业的财政政策基础上,探索调整、促进天津市就业的财政政策。

关键词:就业;大学生就业;财政政策

就业乃民生之本,是居民生活稳定的保障,实现充分就业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对社会资源配置的手段,承担着缓解失业压力的重要职责,天津市将千方百计增加就业作为重要目标,构建了基本就业的财政政策体系。近年来,天津市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促进就业,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面临诸多调整,因此着眼于大学生就业视角下完善天津市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促进天津市就业的财政政策分析

由天津统计年鉴数据可知,2007-2015年,天津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连年稳步增长,2015年达507.51亿元,与2007年相比年均增幅达25.23%。除了资金支持外,天津市千方百计增加就业的具体财税政策可归纳如下:

第一,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天津市《2012-2017年再就业规划纲要》规定,对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企业、劳务派遣组织,符合条件的可享受社保补贴和税费减免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加工型企业,则可享受企业所得税每人每年2000元定额税收扣减优惠。

此外,当年天津市还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微利项目小额担保贷款给予财政据实全额贴息,对从事公益性岗位工作且持有天津市《再就业优惠证》的女40周岁、男50周岁以上的下岗失业人员给予公益性岗位工资补贴。

第二,支持国有企业整体分流安置职工。2004年,《天津市国有特困企业整体分流安置职工暂行办法》提出,对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的企业,凭有效凭证,根据企业的财务状况,由市再就业资金给予人均最高6000元经济补偿金补贴;对申请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的人员,失业保险金可一次性发给本人,同时凭营业执照给予最高限额3000元的自谋职业补助费;接收职工劳动关系的服务型单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非服务型的接收单位,与职工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按每人5000元的标准给予接收单位一次性补贴。

第三,以养老服务业带动再就业。天津户籍并与养老机构、公益性公司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养老护理人员和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可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另外,其中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对象还可享受工资补贴。对招用天津市三类退出企业职工的养老机构给予每人5000元的养老机构一次性补贴,此外还有培训补贴、贷款担保、按揭贷款贴息。

第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扶持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对符合条件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企业在职职工、外来劳动力、普通高校毕业学年的学生及其他人员可享受职业技能培训费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费补贴创业培训费补贴和就业补贴等。对各类企业吸纳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以及中、小企业招用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

第五,增加高校毕业生创业补贴和青年见习补贴。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最高可给予30万元,并给予相应的利息补贴;对高校毕业生创办的小微企业,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另外,高校毕业生还可以享受到补贴有培训费补贴、实训补贴、房租补贴、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求职补贴。

2015年,天津开发区新增10家青年就业见习基地,就业见习补贴提高至每人每月1295元,预计今年将新增3万左右的用工需求,就业见习补贴还包括意外伤害保险费补贴和带教费补贴。

第六,保障职业教育发展,支持妇女创业。2006年以来,天津市完成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任务,完成了海河教育园区一期建设任务,成功举办首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和实训基地建设工程项目;促进妇女创业就业的工作重点是依托妇女创业中心、家庭服务公司等创业就业载体,与区县妇联上下联动,开展各类技能培训。

二、天津市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评价

天津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自2002年以来,天津城镇登记失业率从3.90%一路下降到2015年的3.50%。《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则显示,天津市新增就业岗位安置就业人数每年都在增加,从2002年的17.00万人上升到2015年48.85万人。可见积极的就业政策使天津的失业情况得到很好控制,有效安置了下岗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群体,妥善处理了困难企业退出市场。但由于天津市财政投入机制尚未成熟,就业形势不断变化,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仍表现为以下不足:

首先,促进大学生就业力度仍有待加强。天津市大学生就业创业信息网显示,2008年天津市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4万人,2015年则增加到15.6万人,再创历史新高。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持续增大,财政政策已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需求,需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与其他就业群体不同,就业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第一步,解决好就业问题事关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更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维护社会稳定具有深远意义。

其次,财政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机制有待健全。由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天津板块)的调查资料可知,“鼓励到中小企业就业”政策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由于81.20%的大学生理想就业首选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这项政策也受到一定客观条件制约,2014年针对天津市大学生创业调查的数据显示,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比例占63.40%,略低于全国76.70%的平均水平,另全国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均值为119.7,天津市仅为117.48。可见,与全国相比,天津市大学生创业促进工作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最后,教育财政支出占比有待提高。由天津市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可知,2007-2015年,天津市教育支出占天津GDP的比例只有年均2.53%的水平,最高时也只有2013年的3.22%,远低于4.00%的国际标准。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质量的保证,享受高水平教育更是大学生成功创业、就业的资本,因此教育经费指出的稳定增长将变得十分必要。

三、调整促进天津市就业的财政政策建议

其一,健全大学生创业机制,逐渐完善公共创业服务体系。根据天津市统计年鉴数据测算,天津市第三产业就业弹性较大,但其中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设施管理业的从业人员占比却很低,吸纳就业的空间巨大。因此在创业资助对象方面,天津市财政应增加对这些现代服务业项目的支持;针对创业者的培训方面,创业指导和创业培训要具有持续性,即要照顾到前期立项又要保障后续发展,对因社会经验不足而创业失败的大学生更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其清晰定位自己的创业计划。

其二,保障大学生就业质量。发挥高校就业的主导作用,加强学校、企业和毕业生联动机制。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关键是要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高校要结合学生的个人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和服务,比如求职心理、择业技巧、就业政策等方面的培养,帮助毕业生正确地进行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提高个人与职业的匹配度。

其三,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天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统计信息显示,高级技工是天津人才市场中最匮乏的种类,故职业教育资源的持续投入,职业技能的锻炼将会是改善劳动供需的一项重要途径。(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社健,李振明.促进积极就业政策完善的财政政策探讨[J].财政研究,2007(10).[2] 颜明珠,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的分析与评估.江苏:苏州大学,2010.[3] 王志宇,张志超.中国财政政策调控就业的实践研究[J].经济问题,2014(4):35-38.[4] 阮班会,对天津市促进就业再就业财税政策的有关问题研究[J].天津经济,2008(10):71-73.[5] 苑国栋,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重心演变述评.[J]生涯发展教育研究,2013,70-74.

第三篇:(参考)促进就业

促进就业:我国近期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

【作 者】蔡则祥/刘银凤

【作者简介】蔡则祥,刘银凤,南京审计学院,江苏,南京 210029

蔡则祥(1958-),男,南京审计学院教授,在职博士,长期从事金融和经济理论研究 ;刘银凤(1963-),女,南京审计学院副教 授,从事金融和证券投资研究。

【内容提要】从我国近年来实际经济运行结果看,物价平稳、经济稳定增长、国际收支保持 顺差,唯有就业形势严峻,失业问题严重,当前应将促进就业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首选目标。为此,必须选择以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建立市场化就业竞争机制,大力发展小企业,加速城市化进程,大力推进社区就业,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

【摘 要 题】政策选择

【关 键 词】促进就业/政策目标/市场化就业 /社区就业

中图分类号:F04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0-8780(2003)01-0006-04

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从我国近年来经济运行的实际结果看,物价平稳、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以上,国际收支保持顺差,特别是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比去年同期增长7.8%,大大高出人们的预料。但是,就业形势却相当严峻,实际失业率已达到7%的警戒线(莫荣,2002),甚至有人认为,十五期间我国失业率可能会超过12%,达到14%(张曙光等,2002)。对此,我们认为,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失业严重,当前应将促进就业作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首选目标。

一、促进就业目标的意义

促进就业目标是从充分就业目标转化而来,是针对我国失业问题严重,下岗再就业难度加大,全社会就业矛盾突出的实际提出的。宏观经济学所说充分就业,是指把非自愿失业率保持在社会可承受范围内的一种高水平就业,强调的是就业的充分性。而我们所说的促进就业是力求失业率尽可能降低,就业人数尽可能增加,全社会各种类型就业尽可能多的一种积极就业状态,强调的是对就业的促进和推动。从我国实际就业状况来看,我国在短期内还达不到充分就业,还需要促进就业,使之在若干时期以后达到充分就业。换言之,促进就业是比充分就业要求低一些但更为迫切的一个宏观经济目标。我们之所以认为应该把促进就业作为首选目标,是因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中的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都不会存在大的问题,只有就业问题突出,根据相机抉择原理,自然要将促进就业作为近期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选择促进就业目标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社会人问题的需要。就业是指一个有劳动能力又愿意工作的人找到了自己所适合的工作,从事创造和实现价值,服务社会。人,不仅是自然人、经济人,还是一个社会的人。就业不仅是人谋生、乐生的需要,而且也是个人纳入社会关系总和成为社会人,并保障人的本质,随着人类社会整体进步和不断升华的基本条件(刘福垣,2002年)。对于个人来说,劳动就业是最基本的人权。有就业条件个人不利用是个人放弃就业权,而个人努力社会条件不具备是社会的责任,即政府的责任。一个国家失业人口超过自然失业率就说明资源分配结构过度失衡,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偏离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对失业者的社会保障不过是保障其生存权,还没有满足他的发展权即就业权。选择促进就业目标是有效配置人力资源的需要。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宝贵的要素,人力资源是社会上最宝贵的资源。失业就是人力资源的浪费,特别是超过自然失业率的失业更是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企业追求的是个别资本的效益最大化,政府应该追求社会总资本的效益最大化。社会总产值的微观成本和宏观成本是不一致的。微观成本的节约往往是宏观成本的浪费,尤其是活劳动成本,它是产品生产中耗费的劳动力再生产费用的货币表现。活劳动是一种潜在的不能储存的劳动能力,降低活劳动成本,微观经济效益提

高,但节约的活劳动如果不用于其他劳动过程,对社会来说就是一种浪费。因为产生这种劳动能力的必要生活资料从社会意义上说已经浪费了。只要劳动者继续生存,这种耗费就要继续下去。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发展规划是以社会资本运营为对象的,因而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失业人口,减少社会保障支出。只有千方百计增加就业,不断降低社会成本,才能达到宏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因此,政府必须把促进就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运行调控目标的首位。

选择促进就业目标也是解决我国二元结构矛盾的需要。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矛盾是工农两种生产方式和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这种矛盾的根源是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不能转移到非农领域,不能充分就业。所谓三农问题(农民、农业、农村)本质上也就是就业问题。不解决就业问题,小农生产方式得不到改造,农业不可能发展,农民不可能富裕,全国农业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变农民为市民、农业现代化都需要在充分就业的基础上实现。所以,我们应该把促进就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作为宏观经济调控指标体系中第一位的基础目标和宏观经济形势运行的定性指标。

二、选择促进就业目标的依据

选择促进就业目标,不仅有前所述的理论依据,更有深刻的国际背景和现实依据。首先,创造就业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共同任务。当前,失业已经成为全球性发展的最大难题之

一,创造就业已成为全球发展的最大任务之一。上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成为长期性挑战;发展中国家不仅存在大量的公开失业人口,也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失业人口;新兴工业化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先后受到世界金融危机以及世界经济与贸易增长衰退的两次冲击,也导致失业率大幅度攀升。当今世界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通货紧缩压力越来越大,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国千方百计争夺国际资源,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以便直接为本国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大力发展出口导向贸易与经济,扩大各类出口商品和贸易服务的国际市场,以便间接为本国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就业与失业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挑战。根据世界银行统计,1999年我国总劳动力人口为7.51亿,占世界总量的26%,相当于高收入国家总劳动力人口(4.35亿)的1.73倍,相当于欧盟国家总劳动力人口(1.36亿)的5.5倍,相当于美国劳动力人口(1.43 亿)的5.3倍(胡鞍钢,2002)。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面临中国这样的就业挑战,即以世界上9.6%的自然资源、9.4%的资本资源、1.85%的知识技术资源、1.83%的国际资源为26%的劳动力人口创造就业机会。而美国则用世界上16.02%的自然资源、31.1%的资本资源、34.93%的技术资源、24.24%的国际资源来为世界上不足5%的劳动力资源创造就业岗位。从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中国进入历史上空前的大规模结构调整。所谓结构调整就是创造性地摧毁,一方面在那些新兴产业、采用新技术的领域、新的经济成分中不断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在那些传统产业、采用旧技术的领域、旧的经济成分中不断摧毁大量的旧的工作岗位。当摧毁旧工作岗位的规模和速度远远超过创造新工作岗位的规模和速度时就引发了大规模、突发性的下岗洪水、失业洪水,对我国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其次,促进就业是解决我国劳动力供求矛盾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劳动力供给增量由于人口因素的推动有所增加,而劳动力需求增量由于经济体制转轨和加入WTO 等因素有所下降。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城镇单位就业情况表明,当前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继续减少。2002年一季度,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比去年同期减少41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26万人。其中,国有单位同比减少462 万人;集体单位同比减少194万人;其他单位同比增加246万人。在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中,在岗职工同比减少130 万人(向笑颐,2002)。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和在岗职工减少的原因,主要是相当数量的国有和集体中小型企业转制,部分大中型企业继续实行减员增效以及各种原因产生了新的不在岗职

工。另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近公布的全国78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信息也表明,当前国内劳动力市场继续处于供大于求状况,失业人员占求职者的比例持续上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且将持续较长时间。2002年一季度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市场登记招聘各类人员129万人,而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人数近176万,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

劳动力市场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突出。一方面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劳动者所具备的素质不符合新增就业岗位的需要。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2002年一季度全国78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看,劳动力市场对学历、技能要求有提高趋势,要求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占总体需求的68%以上,而用人需求的技术等级要求主要集中在职业资格五级、四级和初、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劳动力市场的用人需求主要集中在16岁到34岁之间的劳动者。总之,我国劳动力供需缺口较大,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制度创造而来的体制性失业,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和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结构性失业,经济周期性调整的周期性失业交织在一起,使失业矛盾错综复杂,就业难度突出。因此,促进就业已成为当前的重中之重。

三、实现促进就业目标的政策建议

(一)选择以增加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并不慢,但却未能带动就业的同步增长,这表明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是过于注重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忽视了就业的增加。为此,应转变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实施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选择以增加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采取九大政策措施(胡鞍钢,2002):实施就业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工作行动计划;建立更加富有灵活性与流动性的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实行积极的劳动就业政策;加快调整正规就业结构,积极促进非正规就业发展;促进私营和个体经济的发展,采用鼓励扩大就业的经济政策;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市场,积极吸引外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工时、降低劳动参与率的政策增加就业机会;加速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旨在扩大就业、缓解失业、提高低收入人群就业能力的良治;促进城乡就业统筹,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并将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纳入国家的就业规划;积极实行有利于就业的产业政策、贸易政策和科技政策,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

(二)建立市场化就业竞争机制。政府不能对就业问题完全承包,特别是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应建立市场化就业竞争机制,实现劳动力自主择业,用人单位自主用人,市场调节就业的新机制。首先,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劳动力流动,提高城乡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城镇职工下岗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成了我国工业化中期所特有的就业矛盾,随着城乡壁垒打破,歧视性的地方就业政策被逐步清理,城乡劳动者互相竞争就业岗位的趋势愈益明显:农民兄弟进城打工,城市工人下乡承包。为此,政府只能疏导,制定有利于劳动力流动的政策,鼓励城乡劳动者流动。同时,加强对下岗职工和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其次,适应国际就业竞争需要,构建世界制造中心,扩大国内就业。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也意味着有限就业岗位在全球的重新配置。因此,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内在含义之一,就是中国正在参与对世界范围内有限就业岗位的竞争。争取把全球最稀缺的资源有限的就业岗位更多地配置到中国来,将是我们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一个新的战略目标。再次,促进就业市场化的发展,必须尽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劳动力合理流动提供制度保证。一是在设计有关社会保障制度时,保障水平要量力而行;二是要加大发展补充保障,用补充保险来弥补基本保险保障水平的下降;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将乡镇企业的职工和城市中的民工纳入到基本社会保险中;四是要积极探索解决养老保险空帐问题的有效办法,缓解养老保险基金支付的压力;五是要建立由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经济保障与服务保障相结合的新型的养老模式,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养老和医疗压力。

(三)大力发展小企业,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密度。小企业、大就业是一条实践证明了的规律。大力发展小企业,不仅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也有利于就业机会的持续增长。首先,积极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进一步扩大小企业市场准入的范围,简化办事程序,清理有关税费,使各项工作制度公开化、透明化,为小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自由轻松的环境,要适度放宽对小企业的某些限制性标准,在外贸政策方面,应扩大小企业的进出口权与进出口服务代理权,使小企业享受间接的退税待遇与便利;在国内市场准入方面,应放宽小企业进入传统的公共服务领域的限制,打破垄断,引入竞争,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扩大市场,增加就业。同时还必须培养高素质的小企业主群体。大力提高小企业主的素质,主要途径有三个(杨宜勇,2002):一是加强对现有小企业主的培训,提升小企业的发展能力。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小企业倒闭,而且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二是鼓励大学生创办各类技术密集型企业,在大学教育中有意识地开设小企业创业课程,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国家可考虑通过不断扩大高等职业教育,为大学毕业生创办小企业提供实际经验。三是引导城市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创办小企业,或去小企业就业。国家可以出资,由政府各级劳动管理部门对失业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获得一技之长,促进更多的下岗者自己创业、自己就业。

(四)加速城市化进程,为农业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城市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之一。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表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化这个大前提,第二、三产业的大发展必须以城市化为根本依托,通过城市的发展带动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的发展促进中小城市规模的升级,是解决我国现代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唯一出路。由于中国目前是一个低度城市化国家,因此必须加速中国城市化进程,大大削弱中国非农产业发展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壁垒,采取积极的城市化政策,继续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解决国内需求在城乡分布不对称现象,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城市就业不仅不会出现大问题,而且有利于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升级,有利于全社会就业形势和经济形势的好转,使城市化真正成为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五)大力推进社区就业,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社区服务、餐饮、商贸等服务业是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要领域。近期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是发展服务业和社区就业。根据服务对象和内容不同,社区就业岗位一般包括三大类:一是便民利民服务类;二是公益性服务类;三是后勤保障服务类。当前,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下岗、失业问题的加剧,社区就业逐渐成为再就业的主渠道;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社区服务仍然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由于社区就业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有意识地通过发展社区服务业促进再就业应成为今后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的重点和城市就业新的增长点。为此,我们建议:一要重视发展社区就业。十五期间各级政府要把降低失业率和新增就业机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政府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要把发展社区服务业纳入本地区经济与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工作管理体系,积极推进社区就业的全面发展。二要积极倡导灵活多样的社区就业方式。社区就业大多属于非正规就业,它们既是正规就业的重要补充,又是就业的一个蓄水池。在肯定非正规就业的同时,要设计与该种就业形式相适应的安全保障方式,以减少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保障劳动者合法权利的实现,从而真正促进社区就业的发展。三要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特别是对微利服务项目应落实各种税收和减免行业性收费等优惠政策,鼓励人们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创业;努力提供灵活的社会保险入口,从事社区服务工作的人员,可以较低费率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切实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商业银行要加大对社区服务小企业和个体户的贷款支持。四要大力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社区服务产业化是社区服务发展的必由之路。社区服务产业化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社区服务多元化;社区服务市场化;社区服务规模化。五要加紧完善社区就业管理。实施分层管理,即逐步建立起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参与的社区就业管理体制,使社区就业逐步走上正规;建立公益性载体,即社区服务机构,所有管理和服务均免费,其

经费开支由政府解决;协调合作,简化手续。社区就业所涉及的工商、税务、计划、劳动保障、城管、卫生等管理机构应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协调配合,简化手续,为符合要求的经济实体提供方便,从而使社区就业真正成为新的就业增长点。

【参考文献】

[1]胡鞍钢.选择就业为中心的增长模式[N].南京日报,2002-5-25。

[2]向笑颐.2002年4月份宏观经济形势月评[N].金融时报,2002-5-24。[3]陈淮.就业岗位正成稀缺资源[N].南京日报,2002-6-10。

[4]袁钢明.把再就业放在突出位置[N].南京日报,2002-6-10。

[5]刘福垣.就业是首要目标[N].中国证券报,2002-5-28。

[6]莫荣.就业形势依然严峻.200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R],汝信等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7]杨宜勇.中国劳动力市场状况:2001-2002年.200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经济蓝皮书[R],刘国光等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8]张曙光,赵晓,高清辉.经济增长超预期,内在动力仍不足[N].中国证券报,2002-7-24。

[9]杨宜勇.以促进就业为国家重要责任[N].中国证券报,2002-7-20。

[10]杨宜勇.社区就业:中国城市就业新的增长点[N].光明日报,2002-6-11。

第四篇:天津市青年创业就业

天津:关于大力推进我市青年创业就业工作的建议

中国共青团网http://2009年02月14日

一、做好青年创业就业工作的重大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安国之策,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一个带有全局性影响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天津作为一个工商业城市,无论经济形势如何变化,青年创业就业问题始终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课题。在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不断显现的背景下,创业就业已经成为部分青年群体中最具体、最迫切、最现实的需求。全市今年新增劳动力达到了16.5万人,大中专毕业生人数将达到11.4万人,并且有近15万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快速转移,今明两年还有近7万人困难企业等待安置。青年就业人数的比例占到了全市就业总量的近57%。企业富余人员、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三方面相互交织,给本来就十分困难的青年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雪上加霜。虽然政府相继出台了促进就业的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但青年就业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青年是创业就业的重点群体,做好青年的创业、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关系到青年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的重中之重,必须集全团之力广泛动员社会资源着力推进,促进天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二、青年创业就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1、创业意识不够强,影响青年自主创业。本市创业的活跃人群集中在25—45岁,而创业意愿最强烈的群体集中在25—30岁,但是大学毕业生有自主创业意愿的只占到毕业生总人数的3%左右。青年创业意识总体来讲还不够强,但创业活动率较低,部分青年缺乏脚踏实地的创业精神,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有的青年缺乏创业的勇气,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束缚,要么畏首畏尾,要么怕担风险、自食其力,自主创业的观念较为薄弱。还有一些青年有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但缺乏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

2、劳动力技能素质不高,影响青年创业就业。在下岗、失业和待业青年中普遍存在着文化程度不高、劳动技能欠缺、适应能力不强、就业信息不灵、创业能力偏低等现象。调查发现,70%以上的下岗青工学历为初中和高中,只有11%左右的青工接受过技能培训,60%的青年不愿承担创业风险。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部分青年重实惠轻长远,重眼前轻发展。青年文化素质偏低,劳动技能不高的状况,必然制约和影响着青年创业就业的竞争力,进而增大了青年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区就业和自主创业的难度,也成为青年创业就业的障碍之一。

3、观念陈旧落后,束缚青年创业就业的实现。由于计划经济就业观念的滞后性影响,青年在创业就业问题上,对政府、企业的依赖心理仍处在衰减期。87%的青年一心想找长期稳定的岗位,对临时性就业、阶段性就业、弹性就业不认可,在就业过程中丧失良机。有21%的青年对岗位环境、福利待遇期望值过高,80%以上的青年不愿接受传统观念里“不好”的就业岗位,这就使有限的所谓“好”的工作岗位变的更加稀缺,形成了“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现象。还有大约15%的青年在就业时对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跨经济成分的工作岗位心存疑虑。观念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和影响着青年的就业和再就业。

三、推进青年创业就业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创业者素质偏低。部分青年现有技能和受教育程度与参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尚有较大差距,表现在高素质人才短缺,部分青年观念保守、诚信程度较低、法律意识淡薄、创业能力不强,捕捉机遇的能力差等,阻碍了青年创业的进程。调查表明,青

年人有的有创业的意愿,但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和创业素质。而目前开展的创业培训主要以SYB(创办你的企业)培训为主,范围比较狭窄,门槛比较高,不能把新毕业的大学生、农村青年纳入培训之列,故此难以对青年实施大面积的培训,制约了现代管理制度,先进管理理念的推广应用,使得青年创业素质总体偏低。

2、创业启动资金匮乏。根据调查,创业者认为在创业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资金问题的排在第一位。自我积累仍是大多数创业者资金的主要来源。其中大部分青年的启动资金来自家庭储蓄积累、亲友借款,几乎没有银行借贷。大部分青年创业者的家境并不富裕,想在非高科技领域创业的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少启动资金。目前的融资政策只管锦上添花,不愿雪中送炭,与政府鼓励、支持创业的政策相悖,青年创业仍要受到很大的制约,甚至可能丧失创业和发展的良机。

3、创业政策执行力度不大。尽管我市出台了一些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但基本上都是单一的政策,缺少政策资源的整合。近几年来国家重视鼓励、支持、引导个体、私营经济,陆续出台了很多政策,但具体执行部门政策落实的公开程度不够,造成青年创业企业负担没有减轻。特别是地方税收政策的执行与国家政策有互相矛盾的地方,关系尚未理顺,使得青年创办的企业没有享受到税收方面的优惠,阻碍了青年创业企业的加速发展。

4、创业项目储备不够。青年创业者往往在创业项目选择上面临较大困难。一些青年有创业的热情,也有了一定的资金来源和资金积累,却苦于没有项目,不知从何下手,“创业无门”。而另外有些创业者独立依靠市场寻找的项目,往往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创业失败的可能性加大。无法正确的选择创业项目使一些青年在首次创业中遭受机较大挫折,对他们再次创业造成障碍。

5、就业培训时效性不强。目前开展的各类就业技能培训,缺乏市场的引导,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一部分培训只注意了就业意识的教育,忽略了帮助青年掌握专项技能;一部分培训只注重眼前岗位的需要,忽略了青年长期发展的职业规划。培训与市场的脱节,不但造成了人力和物力的浪费,而且直接影响了青年的就业。

6、工作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促进青年创业就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需要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相互配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行其政的事情经常发生,各部门、有关方面还存在推诿扯皮现象,影响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由于缺少相应的政策加以规范,所以很难形成促进青年创业就业的良好运行机制。

四、关于进一步推进青年创业就业工作的五点建议

推动青年创业就业是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为了解决制约青年创业就业存在的实际问题,特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1、建立青年创业就业激励机制。要在创业意识教育、创业典型选树两方面下工夫。帮助青年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开始,采取优秀创业青年报告会、职业生涯设计、就业创业见习等多种形式,以更新创业观念为先导,引导广大青年摒弃等靠要思想。要教育青年树立创业无大小的观念,从小生意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以量的积累求得质的突破。引导广大青年认识到当前创业的良好机遇,以艰苦创业实现人生的理想和价值。要大力选树青年创业典型,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广泛开展“天津青年创业奖”评选等活动,选树一大批青年身边的创业典型,大力宣传他们的创业事迹,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时代创业精神激发广大青年的创业热情,引导青年在创业的过程中改变生存状态,体现自我价值。要借助政府的力量,提升评选活动的档次,激励更多的青年加入到创业队伍中,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青年创业就业广泛支持青年创业就业的新局面。

2、创新青年创业就业培训机制。以劳动保障部门为主导,把青年的创业就业培训纳入政府以创业带动就业总体规划,实施统一管理。在SYB培训的基础上,编制我市的创业培训课程,实行统一教材、统一课程、统一认证,把培训认证制度作为我市创业就业培训的基本方式,对取得认证的青年优先提供政策扶持和创业服务。对就业青年实行分类培训,大力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切实提高培训的质量,增强青年的就业本领,促进更多的青年自主就业。制定统一标准,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创业

就业培训机构,把共青团组织所属的培训机构,列入政府优先支持的序列,尝试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模式,对符合标准的团组织单独或联合创办的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给予支持,推动各类培训机构向标准化、正规化、高质化发展。

3、建立创业融资一体化机制。不断完善创业投资政策法规,协调金融机构联手,打造青年创业全市统一的融资平台和担保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互通,对青年创办企业贷款实行优先办理、优惠利率、优化服务。区划青年创办企业类别,分别实行全额贴息、部分贴息和利率下浮政策,降低融资门槛,拓宽融资渠道,降低创业成本。设立“天津青年创业基金”,先期由政府垫付一部分资金,吸引社会资金和企业资金参与。待基金底盘达到一定规模且运转正常后,归还政府资金,由出资的社会各方共同管理,按照市场化运作原则,为青年创业和二次创业提供启动资金和发展资金。

4、健全政策扶持机制。在加大现有政策实施力度的基础上,考虑服务青年创业就业的需要,继续制定相关政策,使政策扶持在延续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完整的政策扶持机制。首先,制定扶持青年创业就业服务业的政策,对共青团组织独立或联合开办的创业服务机构,社会创业服务企业,实行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推动社会广泛成立各类创业服务企业,逐步形成一个新的产业——创业服务业,为青年创业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其次,制定扶持青年就业实训基地政策,对符合标准和条件的企业型基地,按照吸纳青年就业人数和累计年份,给予税收减免或税收返还,以带动其他企业积极参与青年就业工作。第三,对长期为青年提供就业岗位的企业,要建立激励政策,在企业融资、市场规范等方面,给予各种优先待遇,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便为青年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5、创建全程服务青年创业就业的新机制。要通过建立青年创业示范基地、青年就业实训基地、青年创业项目库、举办青年创业项目发布会、建立青年创业专家服务团、开展青年创业跟踪服务、进行创业评价等途径为青年创业提供项目论证、业务咨询、政策知道、信贷支持、决策参考等服务,以降低青年创业成本,减少创业损失,提高创业成功率,铺设青年创业的绿色通道。利用政府、企业、社会的合力,推动“1+1群”青年创业。以“帮一个人创业,带一群人就业”为核心,以促进青年就业、再就业为目标,鼓励失业、待业青年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按照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方式,开发既符合区域经济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又适合下岗失业人员和青年自主创业的经营服务项目,对有创业愿望并具有一定创业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和青年,开展创业培训和全过程指导服务,鼓励自主创业,孵化一批创业型“小老板”,吸纳安置其他失业人员就业,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第五篇:就业促进法律制度

就业促进法律制度

一、就业概述

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生产社会物质财富并进行社会分配的过程

劳动者的谋生手段

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自愿从事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劳动

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两大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的过程 就业的特征

就业的主体具有特定性

就业业必须是出自公民的意愿,即公民在主观上必须具有求职的愿望

就业必须是一种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或有益于社会的劳动

就业必须使劳动者能够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各国就业立法概况

1.宪法中关于公民劳动权的规定

如《委内瑞拉宪法》、《墨西哥宪法》和我国 2.劳动基本法中关于就业的规定,各国劳动法典中几乎都有就业的内容

如《法国劳动法典》第三卷《安臵和雇佣》和我国《劳动法》第二章《促进就业》 3.关于就业的专项法规

如英国1980年、1982年的《就业法》,日本1947年的《职业安定法》等

各国就业立法概况

1.宪法中关于公民劳动权的规定

如《委内瑞拉宪法》、《墨西哥宪法》和我国 2.劳动基本法中关于就业的规定,各国劳动法典中几乎都有就业的内容

如《法国劳动法典》第三卷《安臵和雇佣》和我国《劳动法》第二章《促进就业》

3.关于就业的专项法规

如英国1980年、1982年的《就业法》,日本1947年的《职业安定法》等

国际劳工组织关于就业的立法

1919年《失业公约》(第2号)及同名建议书(第1号)1944年《国家计划公共工程建议书》(第71号)1948年《职业介绍所组织公约》(第88号)及同名建议书(第83号)

1958年《歧视(就业与职业)公约》(第111号)及同名建议书(第111号)

1964年《就业政策公约》(第122号)及同名建议书(第122号)

我国就业立法的发展阶段

1.1949-1956,我国就业立法的建立和形成阶段 国家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统一安排就业工作 2.1957-1976,我国就业立法的低谷阶段 就业立法工作停滞不前,就业的立法几乎没有 3.1977-2006,我国就业立法的恢复和发展阶段 《劳动法》第二章《促进就业》,为今后我国的就业保障确定了基本的原则和方针

4.2007年至今,是我国就业促进法开始走向定型和成熟的阶段

目前的立法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通过,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国务院《残疾人就业条例》2007年2月14日通过,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

劳动保障部《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 2007年11月5日发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劳动部《就业训练规定》1994年12月9日发布,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69条)

总则——政策支持——公平就业——就业服务和管理——职业教育和培训——就业援助——监督检查——法律责任——附则

残疾人就业条例

2007年8月30日,国务院颁布了《残疾人就业条例》,进一步落实了《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关于残疾人就业权利的规定,该条例也是我国就业促进法律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促进就业法》的总则

《就业促进法》的立法宗旨: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就业方针:扩大就业臵于经济社会发展突出位臵。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

促进就业的措施: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就业援助等措施,创造就业条件。

国家和政府对就业的职责

就业不单纯是社会成员自己劳动意愿的满足,而且也要求客观条件的保障。

为了能够尽可能地促进劳动者就业,政府一般要制定一定的就业政策,通过就业政策的具体实施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促进就业。

国际劳工组织1964年《就业政策公约》(第122号公约)和同名的建议书(第122号建议书)要求各成员国应宣布并实行一项积极地就业政策,其目的在于促进充分的、自由选择的生产性就业。

上述政策应符合以下各项要求:

1.向一切有能力工作并寻找工作的人提供工作。2.此种工作应尽可能是生产性的。

3.每个工人不论其种族、肤色、性别、宗教信仰、政治见解、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如何,都有选择职业的自由,并有获得必要技能和使用其技能与天赋的最大可能的机会,取得一项对其很合适的工作。

我国国家和政府对就业的职责

1.国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臵。扩大就业,是维护劳动者根本利益,化解劳动者流动日益增加给社会带来的压力,保证社会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

国家在扩大就业方面的责任,要求国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臵,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

2.县级以上政府对扩大就业承担直接责任。

现代国家几乎都把促进就业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我国就业促进法更是将政府在促进就业工作中的职责作为法律责任加以明确规定。

县级以上政府应当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促进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和工作计划。

我国的就业制度模式

就业制度:国家为了促进和保障劳动者充分就业,实现劳动力资源合理配臵而采取的各种制度。

1.行政配臵型就业制度模式。这种制度中,城镇劳动者完全由国家运用行政手段,实行统一计划、统一招收、统一调配,被动地依赖和接受国家的安臵就业。用人单位也无用工自主权,只是被动地服从国家的统一调配,安臵劳动者就业。这种就业制度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2.市场导向型就业制度模式。

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针。

在三结合就业方针的基础上,我国逐渐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就业制度模式,即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指导下的新的就业制度模式。

公平就业 就业歧视的现状

2006年,由24位学者组成的“反就业歧视研究”课题组,就中国就业歧视的现状,在全国北京、广州、南京、武汉、沈阳、西安、成都、郑州、银川、青岛等十大城市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3454份。调查结果发现:我国就业歧视相当普遍且严重,85.5%的被调查者认为就业领域存在就业歧视,其中50.8%的人认为非常严重和较为严重,仅有6.6%的人认为不存在就业歧视。实际应聘和工作中,有54.9%的人认为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歧视,15.6%的人认为受到严重歧视。

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工与信息研究所牵头组成了一个课题组,进行题为“反对就业歧视,促进就业平等”的课题研究。根据2240份问卷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就整体而言,5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我国就业歧视问题严重;仅有3.2%的被调查者在遭受就业歧视后采取过行动。对于不采取行动的理由,27.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没有时间和心情”,其他理由还包括“没有钱打官司”、“法律无规定”、“举证难法院不受理”、“怕打击报复”等。

近年来,就业歧视现象层出不穷,一些政策仍有待完善,政策漏洞仍有待弥补。例如,《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以及与之配套的《公务员录用体检操作手册(试行)》对体检项目和体检程序的不完善规定,导致在贫血基因携带者、糖尿病患者、梅毒既往感染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考公务员过程中均产生争议。

如果各行各业都按照公务员体检标准来招聘人,贫血基因携带者、糖尿病患者、梅毒既往感染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等就无法找到任何工作了。

行政部门正在努力要成为“模范雇主”,2005年制定的公务员体检《标准》和《手册》在乙肝、身高等问题上已经为社会各界起到了消除歧视的示范作用,如果二者在相关方面能够完善,势必将使得政府消除就业歧视的努力大大前进一步。

2010年7月,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发布了“当前大学生就业歧视调查报告”,这项调查显示,企业的就业歧视占60.70%,政府机关占43.44%,其次是事业单位,占38.61%。

是否应当尽快设立一部反就业歧视的基本法? 反歧视经典案例

2002年蒋韬诉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招录行员限制身高的“中国宪法平等权第一案”。

2003年张先著诉安徽省芜湖市人事局的“中国乙肝歧视第一案”。

几乎所有有影响力的反歧视诉讼都是由学术机构和民间公益机构支持的,除了以反对乙肝歧视为内容的当地就业歧视“第一案”,在公益机构的支持下还发起了“中国相貌歧视第一案”、“中国抑郁症歧视第一案”、“中国色盲歧视第一案”、“中国基因歧视第一案”等反歧视诉讼。

基因歧视

从一审法院受理至佛山中院终审宣判,基因歧视第一案持续8个月。佛山中院并没有对案件进行公开宣判,代表佛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及三考生的律师,分别到法院签收了终审判决。虽然佛山中院维持了一审判决,仍判三考生败诉,但是,该院同时向佛山人社局发出司法建议,认为该案中出现的问题今后可能再次出现,建议佛山人社局对“没有明显临床症状的地中海贫血患者能否进入公务员录用程序等问题进行调研”。

基因歧视第一案判决的核心内容: 1.体检程序——合法 2.基因检测——合规 3.不予录用——无不当

佛山中院在判三考生败诉的同时,向佛山市人社局发出司法建议。

基因歧视案件

2009年4月,小周、小谢、小唐参加佛山市公务员考试,在各自报考的部门里,笔试和面试总分名列第一或第二名。2009年6月,在公务员体检中,3人被认定考生为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者。根据《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血液病患者不得录用,三人因体检不合格,不予录用。

2009年9月16日,小周、小谢向佛山市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并于12月15日收到行政复议决定书,决定书不支持两人请求。

2009年12月29日,3人向禅城区法院请求,责令人社局认定他们体检合格,并按程序对其进行考察录用,法院审理3人告佛山市人社局的案件。

2010年2月2日,案件首次公开开庭审理。

2010年3月5日,法院就3人的情况是否属血液病问题进行咨询,并选定医疗鉴定机构。

2010年4月14日,案件第二次开庭,法院表示,鉴定机构已作《复函》,指出人社局所进行的MCV是非强制性的,同时也称地贫基因突变属血液病范畴。

2010年6月3日,禅城区法院作出一审宣判,3考生败诉。

2010年8月11日,案件在佛山中院二审开庭。2010年9月3日,佛山中院终审维持原判。

焦点1:MCV检测及基因检测侵犯隐私 法官称,虽然MCV检测不是强制性血常规检测项目,但相关法规和规章也没有列其为禁止性检测项目。体检行为中,医院根据广东地区地中海贫血多发的特点,结合医疗机构血液检测的通用方式,在血常规检测中一并检测MCV项目,并不违背公务员体检的目的。

在是否侵犯隐私的问题上,法院认为,对3考生作出体检结论后,并未对基因检测的其他内容向外公布或泄露,不存在侵犯3考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焦点2:携带地贫基因是否属血液病

法院曾就此向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进行咨询,回复为:原告体检结果属医学上的血液病。

虽然3考生提出两广属地贫的多发区,但法院认为,无论有无考虑广东地区的实际情况、是否具备不合理性,在没有新规定改变原规定前,均应参照执行。

因此,人社局指定的体检机构,认定3考生体检结果属血液病、体检不合格,符合规章规定。

形形色色的就业歧视

我国就业歧视现象越来越严重,包括:年龄歧视、性别歧视、健康歧视、户籍歧视、籍贯歧视、身高歧视、外貌歧视、学历歧视、工作经验歧视、血型歧视、姓氏歧视、属相歧视、色盲歧视等。

就业歧视——反就业歧视——反就业歧视的对策——反就业歧视的法律——反就业歧视的《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第111号公约)和反就业歧视法——《反就业歧视法(专家建议稿)》(2009)。

公平就业与反对就业歧视

公平就业:反对各种类型的就业歧视,保障劳动者能够在公平的基础上实现其就业权利

就业歧视:根据劳动者的户籍、性别、民族、种族、肤色、宗教等因素,限制其选择职业的权利

公平就业的反面就是就业歧视。歧视:人对人就某个缺陷、缺点、能力、出身以不平等眼光对待。

就业歧视可能是企业行为,也可能是政府行为 政府行为可能是具体行政行为,也可能是抽象行政行为,即制定包含有就业歧视内容的法规

就业歧视的定义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基于劳动者与职业能力和职业的内在客观需要不相关的因素,在就业机会或职业待遇上做出任何区别对待,从而取消或损害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的行为。——《反就业歧视法》专家建议稿

就业歧视的情形

1.直接歧视:用人单位基于民族、种族、性别、身份、宗教、信仰、残疾、体貌特征、婚姻状况和生育、性取向等因素对劳动者给予区别对待,取消或损害就业或职业机会平等或待遇平等。

2.间接歧视:用人单位虽然没有明确表示对劳动者做出与上述歧视因素有关的区别对待,但其效果会取消或损害就业或职业机会均等或待遇平等。

所作行为对劳动者实际上产生不平等的不利后果。——《反就业歧视法》专家建议稿 不认为是就业歧视的情形

1.用人单位出于工作职业内在的客观需要、法律的特别规定或者相关业务及正常运营所必需提出的合理的标准和要求。

2.对怀孕、生育和哺乳期妇女给予的特别待遇。3.为实现少数民族、残疾人和妇女在机会和待遇方面的平等而采取的特殊优待措施。

4.基于国家安全的需要对劳动者提出的特殊要求。——《反就业歧视法》专家建议稿

就业歧视不仅侵犯了劳动者的劳动自由,而且还可能妨碍劳动使用者的用工自由。

就业歧视是一种违法行为。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任何基于民族、种族、性别或宗教信仰的就业歧视在我国都是违法的。

就业机会平等是宪法所保障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就业歧视将破坏社会的和谐与公平。

《就业促进法》专章规定了“公平就业”,规定了各级政府和用人单位在反就业歧视方面的责任。

1.各级政府应当创造公平就业的环境,消除就业歧视,制定政策并采取措施对就业困难人员给予扶持和援助。2.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不得实施就业歧视。

美国《民权法案》

美国《民权法案》(1964)在1968、1972、1991年修正,规定:雇主和工会不能因为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或国籍因素而对雇员进行歧视

根据有关法律,还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负责处理有关争议和投诉

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

国际劳工组织1958年《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Concerning Discrimination in Respect of Employment and Occupation(第111号公约)和同名建议书(第111号建议书)

该公约对“歧视”的定义:根据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观点、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所作出的任何区别、排斥或优秀,其结果是剥夺或损害在就业或职业上的机会或待遇上的平等。

我国已经于2005年8月批准了该公约。就业歧视的主要类型

就业歧视的实质是一种不公平的区别对待行为。究竟什么样的行为属于法律禁止的就业歧视,大多数国家采用在法律上明确规定歧视类型的做法。

我国《劳动法》规定的就业歧视类型包括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四种歧视类型。

我国《就业促进法》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残疾歧视、传染病病原携带者歧视、农民工歧视等三种歧视类型,实践中这三种歧视和性别歧视最为常见。

英国的就业歧视

歧视的类型:性别及婚姻歧视、怀孕歧视、性别转换歧视、种族歧视、残疾歧视、性倾向歧视、宗教信仰歧视、年龄歧视等。

1.直接歧视,是指表面或形式上最明显的一种就业歧视,亦即雇主基于法律禁止的理由而给于其低于正常情况下应当给予其他人的待遇。

2.间接歧视,是指歧视事实的发生非源于行为人明显的歧视行为,而是因其所要求的规定、标准或惯常做法于表面上共同适用于全体劳工,但其适用结果却使某一特定群体明显处于不利的状态。

3.骚扰是指基于性别、种族等法律禁止的事由而有下列行为:

(1)某人实施不受欢迎的行为,故意地或从结果来看侵犯他人的尊严;

(2)或者制造恐吓性、充满敌意、自卑或不快的工作环境。

4.使人受害的歧视是指如果某人打算或者已经提起诉讼,提供证据或信息,或帮助他人主张性别歧视法,种族关系法,年龄歧视法等方面的权利,因此受到了不合理的对待。性别歧视

国际劳工组织1951年专门制定了第100号公约,即《同工同酬公约》,试图首先解决劳动报酬方面的性别歧视问题:“各成员国应当以符合现行决定报酬率办法的适当手段,保证在一切工人中实行男女工人同工同酬的原则。”

我国已经于1990年11月批准了该公约,并且在立法上也非常重视男女同工同酬问题。

对妇女的歧视:国家保障男女平等的劳动权利。用人单位招录劳动者时,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妇女在劳动报酬、福利待遇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妇女在就业和职业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对妇女的特别待遇:不得有限制结婚生育的条款。用人单位有义务禁止在工作场所中一切形式的性骚扰。消除性别歧视的法律

《宪法》第48条第2款: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

《劳动法》第46条第1款: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

我国2005年全面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对男女同工同酬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妇女不仅在福利待遇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而且在晋职、晋级、评定专业技术职务等方面,亦应当坚持男女平等的原则,不得歧视妇女。地域歧视

地域歧视,又称籍贯歧视:用人单位招录劳动者时,不得以地域为由拒绝录用特定地域的劳动者,也不得提高对特定地域劳动者的录用标准,或者在职业中给予不平等的差别待遇。

地域歧视的表现:本地人优先或只招本地人、不招某地人,最著名的例子是不招河南人、不招四川人、不招湖南人、不招江西人等。

户籍歧视

户籍歧视:用人单位招录劳动者时,不得以户籍为由拒绝招用非本地户籍地劳动者,也不得提高对非本地户籍劳动者的录用标准,或者在职业中给予不平等的差别待遇。

户籍歧视主要是指一些大城市针对外地求职和就业人员所采取的一些不公平政策和待遇,尤其是北京、上海这两个直辖市。

农民工歧视

农民工歧视的实质是户籍歧视,即社会出身歧视。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往往带有制度歧视的特点。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2003.1):

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取消对企业使用农民工的行政审批,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务工就业的职业工种限制,不得干涉企业自主合法使用农民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工作的通知》(2004.12):明确了要推进大中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落户的条件,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在入学条件等方面应当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

《就业促进法》(2007)第31条明确规定: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享有与城镇劳动者平等的劳动权利,不得对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设臵歧视性限制。

残疾歧视

《就业促进法》(2007)第29条明确规定: 国家保障残疾人的劳动权利,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歧视残疾人。

《残疾人就业条例》(2008)第3条第3款规定:禁止基于残疾的歧视。

第38条第2款规定:在职工的招用、转正、晋级、职称评定、劳动报酬、生活福利、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不得歧视残疾人。

《残疾人保障法》(2008年修改)第4条第1款规定:禁止在就业中歧视残疾人。

第13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为残疾人职工提供适合其身体状况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不得在晋职、晋级、评定职称、报酬、社会保险、生活福利等方面歧视残疾人职工。

对外地残疾人歧视案例

因没有深圳户籍,辽宁残疾人栾启平和北京残疾人李军被深圳地铁拒绝免费乘坐,两人认为深圳地铁的做法违反了《广东省残疾人扶助办法》,8月11日向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投诉了深圳地铁公司;8月18日向福田区法院起诉了深圳地铁公司。深圳市五届人大代表朱玉童收到了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的复函: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向市政府提出建议:建议对非本市户籍残疾人,凭《残疾人证》,一律免费乘坐公交车和地铁。

2010年8月9日下午三点半,左腿三级残疾的的辽宁抚顺人栾启平和左半身麻痹的北京残疾人李军来到“科学馆”地铁站,想乘地铁去罗湖车站购买火车票。当他们拿出自己的《残疾证》想要免费乘坐地铁时,却被地铁的保安人员拦住了。

地铁工作人员给出的理由很简单:深圳市地铁集团规定,只有具有“深圳户籍”的残疾人才可以免费乘坐,而他们不是深圳本地人,不能免费。

政府高度关注残疾人的出行,近年来出台了多部法律和法令保障残疾人优惠乘坐公共交通。

特别是2010年6月30日,广东省法制办曾专函指出:凡持有《残疾人证》的残疾人在我省各地乘坐城市市内公共交通工具时,不论户籍在何地,均可按《办法》规定享受免费或减半缴费待遇。

福田区法院当天就受理了此案,并随后下发传票,决定于10月12日上午10:30在福田区法院三楼第九审判庭开庭审理此案。

得知两位外地残疾人被地铁公司拒绝优惠这一消息之后,深圳市人大代表朱玉童就此事向深圳市交通委员会质询,要求解决。交委很快给出回复:“根据深府200792号文件规定,外地残疾人不符合免费乘坐地铁的规定,无法直接处理此事,相关问题解决请找民政局。”朱玉童很快上书深圳市人大,表示希望深圳地铁公司以公众利益为基础,支持公益事业,以企业的持续发展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为创建和谐社会贡献应有的力量。

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关于对助残办法亟待完善弱势群体需要更多关爱的复函(深交函[2010]1106号)》确认:《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优惠乘坐公交车(地铁)的通告》与《广东省残疾人扶助办法》存在不一致内容。复函表示,深圳市正在开展该通告的修订工作;为体现市政府对非本市户籍残疾人的关爱,并便于实施,深圳市交委向市政府建议对非本市户籍残疾人,凭《残疾人证》,一律免费乘坐公交车和地铁。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优惠乘坐公交车(地铁)的通告》(深府[2007]92号,2007.4)规定:本市户籍的残疾人凭《残疾人免费乘车卡》免费乘坐公交大巴、公共中小巴和地铁;盲人不分户籍均可免费乘坐公交大巴、公共中小巴和地铁。

《广东省残疾人扶助办法》(2007.3)规定:不论户籍在何地,盲人和重度(一级)肢残人凭残疾人证免费乘坐城市市内公共交通工具;其他残疾人凭残疾证可以享受免费或者减半缴费优惠。

传染病病原携带者歧视 传染病病原携带者歧视实质上是健康就业歧视 美国等将艾滋病感染者、乙肝病原携带者等人群视为残疾人加以保护,在法律上禁止对其歧视

我国通过《残疾人保障法》进行保护,而是在《就业促进法》将此类劳动者单列为一种类型

《残疾人保障法》第30条明确规定: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是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为由拒绝录用。

《关于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就业权利的意见》(2007)要求各地严格规范用人单位的招、用工体检项目,保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的隐私权。

除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乙肝扩散的工作外,用人单位不得以劳动者携带乙肝表面抗原为由拒绝招用或辞退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用人单位在招用工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肝功能检查项目作为体检标准,但是,除规定禁止从事的工作外,不得强行将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作为体检指标

乙肝歧视

张先著,安徽芜湖人,2003年6月,张先著报名参加了安徽省芜湖市的国家公务员考试,综合成绩排名第一,但在体检中被查出携带乙肝病毒,芜湖市人事局以此为由勾销张先著被录用资格。

2003年11月10日,张先著一纸诉状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状告芜湖市人事部门“歧视乙肝患者”,由此引发了我国“乙肝歧视第一案”。2004年5月31日,芜湖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中国“乙肝歧视第一案”作出张先著胜诉的终审判决。

2004年6月,四川、江苏、浙江、广东四省率先对公务员体检标准作出修改,勾销了对无传染性的小三阳及感染乙肝病毒等情况的限制性条款。

2004年8月,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公布了《公务员录用体检标准(试行稿)》,并开展了网上征求定见活动,引起强烈反响。

2004年11月,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公布了修改后的《公务员录用体检标准(试行稿)》,根据公众反映及专家定见,勾销了大量限制性条款。

反乙肝歧视的发展

反乙肝歧视的努力始于2003年。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2003年4月3日,浙江大学学生周一超因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被拒录公务员而杀人。

“周一超悲剧”让一个有着1.3亿之多人群的生存状态尖锐地浮出水面——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恐惧感被公开化。2003年4月5日,国内最大的反乙肝歧视网站“肝胆相照”网络论坛权益版成立。

从此,“反乙肝歧视”运动风起云涌,乙肝维权也从此前的个体行为变为群体维权行动。

1.取消了公务员招录中对乙肝携带者的限制:2005年1月7日,人事部和卫生部发布《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第七条规定“乙肝病原携带者,经检查排除肝炎的,合格。”

由于公务员录用体检表中无乙肝检测项目,且《公务员录用体检操作手册》中规定体检必须按规定项目进行,不得随意增减,招录中的乙肝歧视也就逐渐消失。

2.在就业领域普遍性地禁止乙肝歧视:

2007年5月18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联合发布《关于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就业权利的意见》,要求“保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的就业权利。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卫生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乙肝扩散的工作外,用人单位不得以劳动者携带乙肝表面抗原为理由拒绝招用或者辞退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同时要求“严格规范用人单位的招、用工体检项目,保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的隐私权”,禁止用人单位在入职体检中强行检查乙肝病毒血清学。

3.不断完善反对乙肝歧视的政策和法律:

《就业促进法》与《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规定了禁止乙肝歧视。

(1)减少对乙肝携带者的从业领域的限制。《食品安全法》规定乙肝携带者可以从事食品行业;

(2)加大对乙肝携带者隐私权的保护力度。2010年2月1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

在就业体检中实行“不得要求开展乙肝项目检测,不得要求提供乙肝项目检测报告,也不得询问是否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的“三不原则”,“因职业特殊确需检测乙肝项目的,应由行业主管部门向卫生部提出研究报告和书面申请”。

除了禁止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就业体检中提供乙肝项目检测服务外,还要求“有关检测乙肝项目的检测体检报告应密封,由受检者自行拆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拆阅他人的体检报告。”

《通知》要求,各地需在接到本通知30日内,对当地现行的有关入学、就业体检的相关政策完成废止或修改工作,违规进行乙肝项目检测的,将对其责任主管及直接责任人进行处分,给予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

传染病病原携带者歧视

另一种常见传染病源携带者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防治条例》(2006年11月)第3条规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享有的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就业促进法》第30条将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公平就业保护权利从法规上升为法律。

出于保护社会公众利益的考虑,《就业促进法》第30条规定,经医学鉴定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治愈前或者排除传染嫌疑前,不得从事法律、法规和卫生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传染病扩散的工作。这一限制突出表现在食品生产行业:《食品卫生法》规定,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一级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的,不得参加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艾滋就业歧视

我国首例艾滋就业歧视案于8月30日被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法院正式受理,近日,原告代理律师收到了法院的开庭传票,该案将于10月13日上午9:00开庭,开庭地点: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法院2楼第4法庭。代理律师:李方平律师(曾代理“天津乙肝歧视第一案”及“中国基因歧视第一案”等著名反歧视诉讼案);郑继能律师等。

为保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个人隐私信息,代理律师已经向法院申请了不公开审理。

小吴(化名)来自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小吴称,2010年5月,他参加了安庆市教育局组织的安庆市直学校教师招聘考试并于5月19日参加了笔试。笔试顺利通过后,小吴又顺利通过了6月28日的面试,入围了体检名单。

7月12日,小吴在安庆市教育局的安排下在安庆市立医院参加了入职体检,根据安庆市人社局和教育局发布的《2010年安庆市直学校公开招聘教师公告》,该体检将按照《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进行。

体检过后,小吴被教育局告知其体检结果有问题,需要进行“梅毒、丙肝、艾滋病”复检。8月15日,复检之后,安庆市教育局告知他,因其是艾滋病毒感染者,体检不合格,决定不予录用,并出具了加盖“安庆市教育局”公章的《告知书》。

经查阅相关文件,小吴发现,原国家人事部和卫生部制定的《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第十八条规定:“艾滋病,不合格”,而《公务员录用体检操作手册》则规定:“HIV感染的诊断一经确定,即作体检不合格结论”。然而,小吴也意识到,自己报考的是教师,并非公务员。

处于潜伏期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工作能力上与非感染者并无任何不同。《宪法》、《劳动法》、《就业促进法》、《艾滋病防治条例》等均明文规定保护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安庆市教育局的做法已经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实际上就是对艾滋病毒感染者的就业歧视。

2010年8月26日上午,小吴向安庆市迎江区人民法院提交了诉状。原稿认为,被告安庆市教育局在公开招聘教师的体检中对原告进行了HIV(艾滋病病毒)检测,获取了原告的身体隐私信息。

被告以原告为艾滋病感染者(携带者)为由认定其体检不合格,从而使原告失去了被聘用为教师的机会,违反了相关法律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规定,侵犯了原告依法享有的平等就业的权益。原告提出以下诉讼请求:

1.请求确认被告认定原告体检不合格不予录用的行为违法。2.请求责令被告重新作出对原告的具体行政行为。3.请求判定被告支付此次诉讼引起的诉讼费。《艾滋病防治条例》(2006)

第3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享有的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2005)第18条:淋病、梅毒、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艾滋病,不合格。(在该《标准》后附的《公务员录用体检表》中,包含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项目)

《公务员录用体检操作手册》(2007)

18.1.7 艾滋病

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传染源为艾滋病患者及HIV感染者。其特点是HIV特异性地侵犯机体免疫系统,造成机体细胞免疫功能进行性破坏。感染初期可以无症状,继而出现发热、消瘦、腹泻、鹅口疮和全身淋巴结肿大,最后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机会性肿瘤。根据HIV感染(血清HIV初筛阳性并经确认试验证实)后的临床表现,可分为HIV感染的急性期、无症状期及艾滋病期。

《标准》本条款中所指的艾滋病,包括其各临床分期。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所不同的是,不存在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这一概念。这是因为HIV感染后几乎100%都会发病,发病后如果不给予抗HIV治疗,大部分艾滋病患者将在进入艾滋病期后的2年内死亡。因此,HIV感染的诊断一经确定,即作体检不合格结论。

健康歧视的制度症结

《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确定了乙肝携带者可以报考公务员,维护了乙肝携带者的平等就业权。但是其中仍旧存在许多其他的歧视性规定。除了此前提及的第十八条外,还有:

第十条 糖尿病、尿崩症、肢端肥大症等内分泌系统疾病,不合格。

第十一条 有癫痫病史、精神病史、癔病史、夜游症、严重的神经官能症(经常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明显下降等),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和依赖者,不合格。

色盲歧视案件

2008年2月,省农信社公开招录员工,曾磊马上到周口项城市农村信用联社报了名,项城市农村信用联社计划招录45名员工。经过笔试和面试后,曾磊总分排在第14名,可最后他的眼睛被确诊为双色色盲,并因此被拒绝录用。

2009年2月26日,曾磊将省农信社诉至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法院。在诉讼状中,曾磊要求法院判令省农信社以色盲为由拒录他的行为伤害了他的平等就业权,要书面赔礼道歉,并录用其为员工。此外,要求省农信社赔偿他报名费、误工费等经济损失3000元,并索赔精神损害抚慰金5万元。

河南省农信社在招录员工简章中明确宣称:“体检的项目和标准参照人事部、卫生部《关于印发<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的通知》执行”。该《通知》及其所附的《体检标准》对“色盲”并没有设定限制。

河南省农信社认为,拒录刘文,是根据《体检标准》最后一条规定作出的。《体检标准》最后一条规定:“未纳入体检标准,影响正常履行职责的其他严重疾病,不合格。”

民族歧视

民族歧视: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不得以民族为由拒绝录用,或者提高对某个民族劳动者的录用标准,或者在职业中给某个民族劳动者以差别待遇。

年龄歧视

年龄歧视:用人单位不得设臵不合理的年龄限制,损害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利。不得在就业岗位和职务晋升方面设臵年龄条件,不得对男女退休年龄实行差别对待,如果出于优待女性的目的,可以由女性主动提出申请、在完全自愿的条件下提前五年或十年退休。

就业中的年龄限制和由此导致的歧视司空见惯。无论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还是国有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几乎都对年龄有明确的要求。

有调查显示,不仅40、50人群出现就业困难,年龄歧视甚至已经波及到了35岁,超过8成的35岁以上求职者感觉遭遇年龄歧视。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45岁以下的为“青年”,西方发达国家的立法一般都明文规定禁止就业中的年龄歧视,除非雇主对劳动者的就业要求是职业要求的需要,否则就被认为是歧视。

1994年我国的《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中规定:考国家公务员,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六)身体健康,年龄为三十五岁以下。

这一规定由国务院制定,是我国公务员录用标准中对年龄限制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定,很多地方有关公务员录用年龄限制的条款皆源于这一规定。

这种对年龄的限制逐渐发展为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甚至非国有企业单位的选用人标准。35岁大限出现在从公务员招考到白领聘用、农民工招收等方方面面,无形中成为求职者就业的潜规则。

前科歧视

前科歧视:用人单位不得歧视受过违纪、违法和犯罪处罚的劳动者,不得仅仅是因为有违纪、违法、犯罪记录而拒绝录用劳动者,但出于国家安全的需要和某些职业的特殊需要不予录用者除外。

前科歧视:用人单位不得歧视受过违纪、违法和犯罪处罚的劳动者,不得仅仅是因为有违纪、违法、犯罪记录而拒绝录用劳动者,但出于国家安全的需要和某些职业的特殊需要不予录用者除外。

体貌特征歧视

体貌特征歧视:用人单位招录劳动者时,不得以身高、体重、相貌等体貌特征为由拒绝录用,除非某些工作本身对此有明显、必须的特殊需要。

1.身高歧视 2.体重歧视 3.相貌歧视 身高歧视

一个人成年后,身高是无法通过正常手段和个人努力改变的。对于成年人来说,身高与性别、种族、民族等一样,与个人的后天努力无关、与个人能力无关,因此不同身高的求职者在与身高无关的招聘岗位面前应该得到同等的待遇。

在现实的劳动力市场的招聘中,用人单位如果对与身高无关的岗位进行不合理的身高限制,这就是对身材较低者的就业歧视。对身高有限制的岗位多是用人单位与外界联系较多的岗位。

相貌歧视

“相貌(就业)歧视”是指因为长相丑(或不漂亮)而在就业过程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在劳动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对求职者要求容貌条件的并非少数。

相貌会影响个人的自信和交际能力、雇主评价、顾客体会等多个方面,有经济学家发现:在相同的工作能力下,相貌较好的雇员能得到“美貌溢价”,而相貌不佳的雇员则遭受“丑陋罚金”。

对相貌的要求表现为要求“青春靓丽”、“相貌端庄”、“五官端正”、“形象气质佳”等等。

相貌歧视第一案 秋子1984年出生在河南商丘一个普通的家庭,患有先天性脑积水。经过多次治疗,秋子的病情逐渐稳定,但她的头从小就比一般人大很多。

长大后,秋子考上了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英语专业,2006年7月毕业,并取得教师资格证。

2006年11月,秋子在一个女子专场招聘会上看到了上海昂立教育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下属的华北大区教学部在招聘英语教师,经过初试、面试、培训,秋子拿到昂立国际教育颁发的昂立初级教师资格证,被分到浙江昂立国际教育嘉善学校。

12月23日,秋子因为长相问题被华北分校退回。2007年2月5日,秋子来到上海市徐汇区劳动仲裁委员会,起诉上海昂立教育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理由是公司歧视自己的相貌,没有给予平等的工作权利。2月9日,全国相貌歧视第一案和解。昂立投资除为秋子重新提供一份3年的正式劳动合同外,还公开发表一份反歧视声明。声明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只能是基于品行和才能来区别,而不能基于其他的因素来区别,任何基于不正当理由的区别对待行为,都是歧视行为。

学历歧视

“本科以上学历”、“统招全日制院校毕业”是招聘信息中最常见的字眼。在就业市场中,“学历歧视”现象相当普遍,一些用人单位人为地将“学历歧视”设臵为自己招录的前提条件。虽然必要的学历要求可能是工作岗位职责所必须具有的资格和匹配的能力,是用人单位招聘的用人自主权,但是有些学历限制已经超过了该岗位所必需的要求,与岗位要求和职责无关。

抑郁症歧视案件

2006 年6 月,袁毅鹏从武汉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被IBM中国有限公司录取,成为该公司一名研发工程师。双方签订了为期5 年的劳动合同。

2007 年3 月开始,袁毅鹏总是感到头晕、乏力。6月,被上海精神卫生中心鉴定诊断患有双向性情感障碍(抑郁症)。他将患病的消息告诉了一名部门经理。这名经理帮袁毅鹏找到心理咨询师,还安排多位同事与他谈心。这个“特殊待遇”让袁毅鹏感觉到了很大的压力。直至有一天,袁毅鹏发现自己已无法持续、专注地完成正常工作。随后,IBM 公司决定让他离职接受治疗。

2007 年8 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医生建议袁毅鹏“边工作、边治疗”,袁毅鹏给直属经理发了一封电子邮件,申请重返工作岗位。但公司要他离职,并在此后的一个月时间内,不断催促他在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上签字,还扣发了工资。

精神和经济压力让袁毅鹏选择了自杀,两次自杀未遂后,IBM 公司送来了单方面解除劳动协议书。

2008 年3 月7 日,袁毅鹏向上海浦东新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袁毅鹏以反抑郁症歧视为由,要求IBM公司继续履行劳动合同,补发工资、补偿精神损失。

2008 年6 月18 日,浦东新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定:(1)袁毅鹏与IBM 公司的劳动合同继续生效。(2)IBM 公司应补发袁自2008 年2 月起的工资共计57332 元。

IBM决定放弃诉讼、履行仲裁裁决,留用患有抑郁症的上海分公司员工袁毅鹏,虽然公司将在裁决生效之日起5 日内补发工资以及奖金,但建议他的工作地点安排在武汉,工作方式为在家办公。

法律责任与救济

就业歧视案件不属于一般的劳动争议。

法律所保护的特定群体的劳动者如认为其遭受歧视,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就业促进法》第62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实施就业歧视的,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就业歧视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配非常关键。

我国对于就业歧视诉讼程序规定还不健全,导致很多案件中劳动者因为无法举证而败诉。

美国经验:求职者可以提供两种证据证明招聘方有歧视行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1.直接证据:有证据表明,招聘者的言行直接违反了法律所禁止歧视的对象。

2.间接证据:某求职者属于法律禁止歧视的某一类人,而且招聘者没有聘用该求职者,却聘用了其他人,或者继续就该岗位向社会招聘。

将来反就业歧视法应当在举证方面继续加以完善。就业服务与职业介绍

就业服务:由特定的机构提供一系列服务措施,以满足劳动者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人员的需求

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劳动者的择业自主权 《就业促进法》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劳动者提供免费的就业服务

就业服务的主要内容: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就业训练、劳动保障事务代理以及其他相关服务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免费服务 1.就业政策法规咨询

2.职业供求信息、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和职业培训信息发布

3.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

4.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 5.办理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等事务 6.其他公共就业服务 职业介绍

职业介绍:有关部门或机构依法为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和劳动者求职与就业所提供的就业中介服务

国际劳工组织《失业公约》(1919年第2号): 要求成员国建立公立免费职业介绍所; 《就业服务公约》(1948年第88号)、《收费职业介绍所公约(修正)》(1949年第96号):

要求成员国发展公益性的职业介绍所,强化职业介绍所的服务性质,同时逐步废除营利性机构

职业介绍机构

职业介绍机构:依法设立的,从事职业介绍服务工作的专门机构。

职业介绍机构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其中,非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又分为:

1.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举办,承担公共就业服务职能的公益性服务机构,使用全国统一标识。

2.其他非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 职业介绍机构设立的条件 1.有明确的章程和管理制度

2.有开展业务必备的固定场所、办公设施和一定数额的开办资金

3.有一定数量具备相应职业资格的专职工作人员 4.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职业介绍机构的批准和等级 1.职业介绍实行行政许可证制度:

开办职业介绍机构或其他机构开展职业介绍活动,须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

2.开办非营利性职业介绍机构,须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批准文件,根据有关规定进行登记。

职业介绍机构的业务内容 1.为求职者介绍用人单位

2.为用人单位和居民家庭推荐求职者 3.开展职业指导、咨询服务 4.收集和发布职业供求信息

5.根据有关规定,从事互联网职业信息服务 6.经劳动保障部门批准,组织职业招聘洽谈会 7.具备相应资格的,从事劳动力跨省流动就业中介服务 8.经劳动保障部门核准的其他服务项目 职业介绍机构的业务管理

职业介绍机构工作人员实行持职业资格证书上岗制度。职业中介机构收费必须要规范。

禁止职业介绍机构从事下列行为: 1.提供虚假就业信息

2.为无合法证照的用人单位提供职业中介服务 3.伪造、涂改、转让职业中介许可证

4.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或者向劳动者收取押金

5.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 失业预警、就业和失业登记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失业预警制度,对可能出现的较大规模的失业,实施预防、调节和控制。

国家建立劳动力调查统计制度和就业登记、失业登记制度,开展劳动力资源和就业、失业状况调查统计,并公布调查统计结果。

统计部门和劳动行政部门进行劳动力调查统计和就业、失业登记时,用人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调查统计和登记所需要的情况。

失业率与失业登记

失业率: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人数的百分比(一定时期全部就业人口中有工作意愿而仍未有工作的劳动力数字),旨在衡量闲臵中的劳动产能,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失业状况的主要指标。

失业的分类:周期性、自然和隐蔽性失业。

造成失业的原因: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和非自愿性失业。

通过失业率指标可以判断一定时期内全部劳动人口的就业情况。

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两种失业统计方法:(1)行政登记失业率,(2)劳动力抽样调查失业率。两种失业率都是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

登记失业率:统计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并求职的失业人员数量。

抽样调查失业率基本依据的是国际化的失业定义。中国公布的是城镇登记失业率,是劳动保障部门就业服务机构对失业人员登记统计汇总的结果。

城镇登记失业率是政府制定就业政策的主要参考依据。目前存在实际失业率高于登记失业率的现象。中国的城市登记失业率目标为控制在5%以下。《“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更长一个时期,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仍将存在。这被确定为劳动保障事业第一位的困难和问题。

境外就业中介

境外就业中介:为中国公民境外就业或者为境外雇主在中国境内招聘中国公民到境外就业提供相关服务的活动

境外就业中介实行行政许可制度 从事境外就业中介活动的条件 1.符合企业法人设立的条件

2.具有法律、外语、财会专业资格的专职工作人员 3.备用金不低于50万元 4.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申请从事境外就业中介活动的机构应当向其所在地的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初审同意并征得同级公安机关同意后,报人社部审批

境外就业中介

境外就业中介:为中国公民境外就业或者为境外雇主在中国境内招聘中国公民到境外就业提供相关服务的活动

境外就业中介实行行政许可制度。

未经批准及登记注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境外就业中介活动。

境外就业中介机构依法从事的业务 1.为中国公民提供境外就业信息、咨询

2.接受境外雇主的委托,为其推荐所需招聘人员 3.为境外就业人员进行出境前培训,并协助其办理有关职业资格证书公证等手续

4.协助境外就业人员办理出境所需要护照、签证、公证材料、体检、防疫注射等手续和证件

5.为境外就业人员代办社会保险

6.协助境外就业人员通过调解、仲裁、诉讼等程序维护其合法权益

境外就业中介机构应履行义务

1.核查境外雇主的合法开业证明、资信证明、境外雇主所在国家或者地区移民部门或者其他有关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招聘外籍人员许可证明等有关资料。

2.协助、指导境外就业人员同境外雇主签订劳动合同,并对劳动合同的内容进行确认。

3.境外就业中介机构应当依法与境外就业人员签订境外就业中介服务协议书。协议书应当对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服务项目、收费标准、违约责任、赔偿条款等内容作出明确规定。

4.境外就业中介机构应当将签订的境外就业中介服务协议书和经其确认的境外就业劳动合同报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备案。

备用金制度

境外就业中介实行备用金制度。备用金用于因境外就业中介机构责任造成其服务对象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的赔偿及支付罚款、罚金。

境外就业中介机构按照规定将备用金存入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指定的国有商业银行中该境外就业中介机构的专门帐户,实行专款专用。

备用金及其利息由境外就业中介机构所在地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实行监管。未经监管部门的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动用备用金。

就业援助 就业援助的概念

就业援助制度:政府为就业困难人员所提供的特殊就业服务和帮助。

《就业促进法》对就业援助制度的规定:

通过公益性岗位安臵和采取就业援助服务等措施,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

就业困难人员的具体范围,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规定。

就业困难人员

1.因身体状况导致就业困难的人员。通常是指年龄偏大、患有疾病或者身体残疾的就业困难人员。

2.因技能水平导致就业困难的人员。通常是指文化素质偏低、职业技能缺乏、陈旧或不能适应岗位需要等市场经济能力较差的就业困难人员。

3.因家庭因素导致就业困难的人员。通常是指零就业家庭、夫妻双下岗、双失业的家庭,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所涉及的就业困难人员,以及由其他成员引起家庭负担过重,致使本人就业困难的人员。

4.因失去土地导致就业困难的人员。通常是指因土地被全部或者部分征收,生活无着落、就业困难的被征地人员。

5.连续失业一定时间仍未能实现就业的人员。按照我国目前的政策,连续失业一定时间通常是指登记失业一年以上的失业人员。

就业援助的主要措施 政府投资开发公益性岗位 鼓励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

鼓励就业困难人员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 就业援助服务

政府投资开发公益性岗位 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

政府作为出资主体,扶持或者通过社会筹集资金开发的,以安排就业困难人员为主,符合社会公共利益需要的服务性岗位和协助管理岗位。

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应当优先安排符合岗位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

对于开发公益性岗位安臵就业困难人员的公益性就业机构,政府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等优惠政策。

鼓励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

解决就业问题不能单靠政府,更重要的是运用财政杠杆,鼓励企业积极招用就业困难人员。

为了鼓励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我国也采取了一些鼓励政策,以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鼓励政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税收优惠 2.社会保险补贴 3.提供小额担保贷款

鼓励就业困难人员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

对于具有一定特长的就业困难人员,可以鼓励其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其自身的就业问题,有时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

我国鼓励就业困难人员的优惠政策有三个方面: 1.税费减免政策 2.贷款贴息政策 3.社会保险补贴政策 就业援助服务

就业援助服务是依托街道、社区等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以就业困难人员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开设专门窗口,实施政策咨询、求职登记、职业指导、岗位推荐、技能培训、事务代理等就业援助措施,使他们在生活保障、在就业和社会保险等方面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

就业援助服务包括提高就业能力的服务和畅通就业渠道的服务。

《就业促进法》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强基层就业援助服务工作,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重点帮助,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助。

在具体内容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求职登记和职业指导 2.岗位援助 3.职业技能培训 4.跟踪服务 职业教育和培训 职业培训的概念

职业培训,即职业教育,亦称职业训练、职业技术培训或职业技能开发,它是根据现代社会职业需求以及劳动者的从业意愿和条件,对要求就业和在职的劳动者所进行的旨在培养和提高其专业技术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育和训练活动。

职业指导和培训系指指导和培训的目的在于确定和开发人来从事生产性和令人满意的职业生活的能力,通过接受不同形式的教育,提高个人的理解能力,并通过个人或集体,去影响工作和环境。

职业培训的意义

加强职业培训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环节 加强职业培训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全民族的素质 加强职业培训有利于劳动者劳动权的实现和保障 职业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培训立法

国际劳工组织《社会政策基本宗旨和准则公约》(1962年第117号)第6部分“教育和职业培训”

《人力资源开发公约》(1975年第142号)及150号同名建议书中,对人力资源开发中的职业指导和职业培训作出了规定。

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立法:专业培训和师傅制

2.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技工学校通则》等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立法:大量培训法规 国务院1991年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规定》

《劳动法》第八章对职业培训进行了专门规定。《职业教育法》(1996)规定了我国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实施、职业教育的保障条件等。

国务院2002年9月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将决定》,规定了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等内容。

《民办教育促进法》(2002)明确了民办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并对民办学校的设立、管理和监督、扶持和鼓励以及举办者的权利和义务作了规定。

《就业促进法》第五章专门对职业教育和培训作了规定,还特别规定了农民工技能培训制度。

职业培训的分类

职业培训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主要以受培训的对象是否就业为标志,把职业培训划分为就业前职业培训和就业后职业培训两类。

1.就业前职业培训:对尚未从事社会劳动而有从业意愿的劳动者,进行职业能力的开发和职业技能的教育。

2.就业后职业培训:对已就业的劳动者进行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训。

职业培训的形式:学徒培训 学徒培训:

由用人单位招收学徒工,在师傅直接指导下,通过实际操作,让其掌握一定技能的培训形式

学徒培训关系的法律特征:

1.它不是劳动关系,只有学徒学艺期满,符合用人单位的录用条件,双方才能确立劳动关系

2.建立学徒培训关系的目的,旨在建立正式的劳动关系,受训者是否达到预期的培训要求,是决定能否建立劳动关系的主要根据

职业培训的形式:学校培训

1.技工学校:培养中级技术工人的职业学校,它是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工学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基地。2.职业(技术)学校:职业中学,其主要任务是培养社会急需的初级技术人员。

3.成人高等学校:以在职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的教育学校、管理干部学院、职工大学以及独立设臵的各类业余大学(包括夜大、电大、函大、刊大等学校)职业培训的形式:就业训练中心培训

就业训练中心:在各级劳动行政部门领导下,由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管理指导的就业训练实体。

就业训练中心是培训失业人员的主要基地,其培训对象主要是失业青年和失业职工。

就业训练中心就业前训练和转业训练,多以实用技术和适应性培训为主,学制灵活,少到1-3个月,多到6-12个月。

劳动部1994年12月9日发布《就业训练规定》,自1995年5月1日起实行。

职业培训的形式:民办学校培训

民办学校: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收费,面向社会举办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民办学校可以实施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的职业资格培训、技术等级培训、劳动就业职业技能培训。

民办学校对征收的学生,根据其类别、修业年限、学业成绩,可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发给学历证书、结业证书或培训合格证书。对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学生,经鉴定合格的,发给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培训的形式:劳动预备制度

劳动预备制度是国家为提高青年劳动者素质,培养劳动后备军而建立和推行的一项新型培训制度。

劳动预备制度从1999年开始在全国城镇普遍推行。内容:组织新生劳动力和其他求职人员,在就业前接受1-3年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使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后,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

对象:城镇不能继续升学并准备就业的初、高中毕业生 职业培训的形式:职工培训

职工培训,也称职工教育或在职培训:

在职职工为了更新文化知识和提高劳动技能而接受的一种训练方式

职工培训的特点是:

1.对象一般为本单位在职职工,费用由单位承担 2.时间大多安排在生产、工作时间以外(业余)3.起点较高、针对性强,根据工种(专业)需要 4.形式灵活多样

职工培训是用人单位的经常性工作,应当制度化。

《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培训制度,按照国家规定提取和使用职业培训经费,根据本单位实际,有计划地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从事技术工种的劳动者,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

用人单位的职业培训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按照国家规定提取和使用职业培训经费

2.根据本单位实际工作的需要,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对劳动者进行职工培训

3.从事技术工种的劳动者,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 职业技能鉴定 《劳动法》规定:

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并对不同的职业,划分不同的职业技能标准,进行职业技能考核和鉴定,依据考核鉴定的结果,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技能鉴定: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依法进行技术等级资格的考核和认定。

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分为三个层次:国家级、省级和行业性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职业技能鉴定的对象

职业技能鉴定的对象,即国家法律规定可以列为职业技能鉴定的劳动者。依据现行法律规定,对下列劳动者可以进行职业技能鉴定:

1.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培训机构毕(结)业生 2.企事业单位学徒期满的学徒工

3.资源申请职业技能鉴定的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以及社会各类人员

职业分类

国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管理的需要,对所有职业,按照劳动者所从事的工种的类别和一定的划分原则进行的归类界定。

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意义:为开展劳动力需求进行预测和规划,对就业人口结构、层次及发展趋势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研究,为制定各类人员教育和培训计划,进行职业介绍和就业咨询提供依据,从而实现对劳动力配臵和使用的科学管理。

职业技能标准

职业技能标准: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方法确定的,劳动者从事或将来从事特定职业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的预期目标。

其内容包括知识要求、技能要求和工作实例。职业资格的概念

职业资格:对劳动者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包括:

1.从业资格,即劳动者从事某一专业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

2.职业资格,即从业者依法独立开业或从事某一特定专业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

职业资格证书的概念与分类

职业资格政府: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的结果,是劳动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证明。

我国技术性职业(工总)的职业资格证书分为初级技能、中级技能、高级技能以及技师、高级技师五种。劳动者依法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法律后果。

下载天津市就业促进条例(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天津市就业促进条例(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就业促进中心[模版]

    就业促进中心职责任务 一、全面贯彻国家、省、市、有关劳动就业方面的政策法规,特别是有效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 二、对城镇失业人员和企业下岗职工提供免费职业登记、介绍和再......

    促进就业规划(范文大全)

    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农业部 商务部 为了做好“十二五”时期就业工作,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促进社会和谐稳......

    促进大中专就业

    河南7月设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月 办8场各类招聘会 2014-06-27 07:10:17.0 本文来源:大河报 点击查看跟贴分享到 本报讯 本月底,绝大多数高校应届毕业生都将走出校门。据河南人才......

    天津市十类就业困难群体

    11月1日,记者从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获悉,为进一步做好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工作,切实改善就业环境,天津市出台了《关于困难群体就业援助的实施意见》,建立长效帮扶机制,援助“零......

    天津市促进零就业家庭就业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方案(共5则范文)

    天津市促进零就业家庭就业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方案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7-08-27 中国劳动力市场 为贯彻落实全国促进零就业家庭就业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经......

    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

    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 邵汉生 2009年第3期 ——社会建设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对我国经济增速带来明显不利影响,部分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中小......

    促进就业和创业专题(60例)[范文模版]

    促进就业和创业专题(60例) 1、网民红旗问:企业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进行招聘? 答:企业招聘员工,可以到各级人力资源市场或人才市场进行现场洽谈招聘,也可以委托这些市场为您代招员工。......

    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

    摘要:税收政策作为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它能够通过自身或其他经济因素对就业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我国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自1992年首次出台后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但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