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城市民族关系现状与问题(合集5篇)

时间:2019-05-12 12:40: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南省商丘市城市民族关系现状与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南省商丘市城市民族关系现状与问题》。

第一篇:河南省商丘市城市民族关系现状与问题

河南省商丘市城市民族关系现状和问题

摘要:作为一个土生土长在商丘的汉族人,我对少数民族的了解并不多,对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习俗的了解仅限于最基本的忌讳方面,不过随着我考上了这所民族大学,就开始偶尔的通过一些书籍和他们本民族的同学之间的聊天中获取更多的有关少数民族的习俗和生活方面的知识。通过这次对我们家乡的少数民族的调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少数民族离开家乡,来到了一些较发达的城市进行务工,定居,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主要描述商丘市近年来的城市民族关系的现状,和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

关键词:商丘城市民族关系少数民族生活和工作

作者:,学号:,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11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一、商丘市少数民族居住基本情况

商丘市是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地区之一。全市有35个少数民族,有回族,白族,满族,土家族,维吾尔族,藏族等等,近1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85%,其中回族占98%以上,居全省第二位。少数民族分布在全市9个县(市、区),其中千人以上少数民族的乡(镇)有35个,万人以上的县7个,少数民族乡(镇)4个。近年来,随着商丘市的经济的快速发展,从外地前来商丘务工和定居的少数民族数量越来越多。

注释:①商丘市少数民族人口普查.二、商丘市少数民族的基本生活状况

1.少数民族生活现状的描述

河南省是全国经济大省,作为河南省最东部的地级市,商丘市的发展并不算很好,经济总产值仅位于第九位,生活水平在河南省内居中,消费水平相对较低,比较利于少数民族居住生活,整体来说少数民族生活还算不错的。据调查在我们市里面,少数民族从事的工作一般分为三种:一种是普通务工,大多结伴在建筑工地、搬家公司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事体力劳动,主要是来自西南、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二是从事工商业,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牛羊肉的买卖很成气候。原因有几点:(1)、生活习俗问题。他们的日常生活主要以牛羊肉为主食肉类。(2)、目前市面上的肉类打水现象严重,由于在少数民族村落里牛羊肉买卖是一家挨一家的,在街边进行宰杀,所以打水现象比较轻,所以不仅吸引了本村的少数民族前来购买,而且附近的汉族外村人,远处的超市、饭店都喜欢选择少数民族村落来作为购进地。还有拉面、葡萄干、切糕等特色行业,以青海、甘肃、新疆、宁夏的回族、维吾尔族为主;三是流动商贩,大多贩卖药材、藏刀、首饰等,主要是来自四川、青海、贵州、新疆、西藏的藏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在调查中,我发现,虽然少数民族因为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因素还是会发生一些矛盾纠纷,但是在少数民族聚集地,群众的发展还是不错的,大体可以跟上一般乡镇的发展脚步。

注释:①.2000年人口普查中华民族人口资料[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2.汉族人对少数民族的认识与态度

因为我周围基本上都是汉族人,所以在调查中,我问了一些身边人对少数民族的印象及了解,大部分人的观点是没怎么接触,被问及像不像和少数民族的人近距离生活时,大部分的人还是有所顾虑。

我觉得这里面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由于文化的差异,对少数民族的生疏,汉族人对于少数民族的封闭印象是蒙古族那种高大强壮的特点,给人蛮干的的感觉,所以还是有点望而生畏;(2)在心理上过于敏感,比如不熟悉伊斯兰教的风俗,汉族人担心和回族人相处的时候会无意中得罪别人;(3)由于语言和习俗的不同,在相处中共同的话题比较少,所以交流会存在一定的隔阂。

作为汉人的我在进入民族性的大学后,接触的少数民族的同学还是挺多的,本来心里也还是有点忐忑的,但是和不同民族的同学相处后,我觉得事情并不是我们想像中的那样,他们都有自己的特色,他们的文化也很有吸引力,他们都尊敬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

其实我们对少数民族的传统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和误解,我们应该放下那些旧观念,重新去接受一些新的东西,只要自己真正去接触过、感受过,也许就会有不一样的见解了。

3.少数民族人民自己的认识

少数民族对自己的认识也有分歧。有些比较激进的人认为应该一致对外,对那些外来人持一种排斥态度,保护他们本民族的风俗不遭到一丝污染。这些人一般会在冲突发生时冲在最前面。

还有的人们认为想要独立门户过失不可能的,不可能与外界一点联系也没有。要学着接纳外来人员,学着与外族人沟通,只要双方说明白,矛盾是可以慢慢化解的。

在我看来,城市中的少数民族聚集地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三、我们市对少数民族的政策

1、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政策

拿我们市睢阳区来说,区政府通过争取资金、协调培训、落实政策、阳光助学四种途径,有力地促进了全区回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充裕的资金是改善少数民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前提。针对当前全市回族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差的现状,睢阳区委统战部多次向区委、区政府反映情况,争取教育发展资金用于提高区回民中学基础设施建设。区民族宗教局还积极向上级民族宗教部门协调资金,今年初从省民委争取少数民族教育资金10万余元,帮助区古宋乡王营回族小学修缮了危房、购买了新课桌等教学设施。提高少数民族学校教师队伍素质离不开高质量的培训。为此,睢阳区委统战部多次组成调研组深入到全区各所回族中小学校了解师资队伍状况,形成了《关注当前民族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得到了上级教育部门和相关单位的高度关注,商丘师范学院为32位回族中小学校教师进行了在职培训,在社会上形成了共同关注支持民族学校教师队伍状况的良好局面。为保证落实少数民族子弟在各级考试中的优惠政策,睢阳区委统战部通过广播、报纸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少数民族子弟在各级考试中的优惠政策,区民族宗教局组成专门工作人员,为报考参加中招、高招考试的少数民族学生优先办理民族成份认证、审核,并在报纸上刊登学生身份证号以及家庭住址,接受群众监督,坚持作到公开、公平、公正。

与此同时,睢阳区委统战部还大力开展“阳光助学”活动,通过设立“少数民族教育基金”,鼓励全区民营企业家为贫困少数民族学生捐资助学。目前,已有5家民营企业首次投入资金10万元。

注释:①人民网中国政协新闻网统战新闻.2007-04-182、市里对少数民族帮扶工程的发展

在这一点市里有许多县,区做的比较好。其中柘城县最为突出。柘城县统战部门坚持把统战工作与服务新农村建设、推进民族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谐紧密结合,大力实施“少数民族帮扶工程”。2006年以来,他们3次组织党外干部、农业科技专家,深入到回民聚居区,开展调查研究,提出了有利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的意见和建议20多条。统战

部门的领导每人分包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乡(镇)和行政村,积极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先后为慈圣镇大韩村争取教育扶贫款7万余元,帮助该村改善了办学条件;积极协调交通、水利部门实施“村村通”工程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让18个少数民族村的群众走上了平坦的柏油路,吃上了安全的饮用水,解决了回族群众行路难、用水难、看病难、儿童就学难等问题。

与此同时,他们还在政策上扶持,项目上引导,积极帮助民族企业能人发展清真食品加工、木材加工、制革加工等民营企业,努力提升民族经济发展水平。目前,全县已有1090余户回族群众从事屠宰、皮革、运输、养殖业生产和加工,从业人员达5620人,年创产值9800万元,利税280万余元,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达3600人。

注释:人民网中国政协新闻网统战新闻.2007-04-06

四、少数民族人民的思想转变

1、宗教信仰仍起作用

从商丘市少数民族宗教观念看,虽然受现代文化的冲击,但作为少数民族文化重要部分的宗教信仰仍然对商丘市少数民族有重要的影响。但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少数民族群众对宗教信仰的程度、表现强弱也有差异。一般说来,老年人的宗教信仰比较浓,年轻人的信仰则逐渐弱化。

2、少数民族消费观念的转变

商丘市少数民族消费观念已从传统的把钱花在儿女、父母、储蓄养老等观念中步入了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阶段。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观念仍然很浓厚,把子女的培养和孝敬父母仍看作一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很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投资意识有了进步,但由于经济收入的限制,仍然奉行量力而行的即时消费观念,绝大多数人不愿意贷款超前消费。

3、对未来的发展期望很高

在调查中,大部分少数民族群众表示:对未来发展期望值较高,希望经济收入增加,住房条件改善,工作更好,并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五、日趋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

2007年 12月7日,市政协主席吴宏蔚、副主席万克才带领我市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赴宁陵县城关回族镇,举行“三下乡”活动,慰问当地少数民族群众。

吴宏蔚说,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市政协组织这次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为大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积极服务,目的是通过这种形式,更好地传达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关爱之情,努力架起党和政府了解民情、反映民意、解决民困的桥梁,解决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少数民族居住区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注释:商丘报业网.2007-12-10

六、总结

通过这次调查,我对少数民族的概念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他们在商丘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体会,在我看来,在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模式下,城市中的少数民族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向,与周边人处理好关系,为自己的发展减少了障碍。我坚信,他们会在今后的发展中

找到属于自己更好的方式,无论今后还会有什么摩擦和矛盾,都是围绕着发展这一个共同的主题进行的,只要我们的目标是在和谐中发展,这些矛盾就都不是问题了,让我们共同期待商丘市少数民族发展的美好明天吧!

第二篇:城市民族关系现状和问题 调查报告

中 南 民 族 大 学

城市民族关系现状和问题

做好城市民族工作 维护社会和谐安定

丁晓冬 学

11151023 院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年级专业

2011级·数学类 指导老师

孙东方

完成时间

2012年7月2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城市民族关系现状和问题

丁晓冬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民族间的封闭状态不断打破,各民族间的交往接触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口从偏远的民族地区走入现代化的城市。城市少数民族成份和少数民族人口日趋增多,不同民族之间因经济利益、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民族矛盾有所增多。因此,全面认识和协调城市民族关系,做好城市民族工作,成为我市民族工作的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任务。正确处理城市民族关系问题,对城市、民族地区及全国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山东省济宁市

城市民族关系

现状

问题

对策

一 维护城市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加快,城市居民的多民族性日益明显,而城市作为不同民族和各种文化的主要交汇处,是民族关系问题的主要引发区。对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和有所对策。在城市化进程中,居民的多民族化现象日渐突出。过去,我国城市的少数民族除一些世居民族之外,大部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通过工作调动、大学毕业生分配、军队转业等政策因素而定居城市的。进入80年代以后,除这种政策因素继续存在以外,一方面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一些大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的卫星城市引来不少移民,其中不乏少数民族,所以,维护城市民族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们目前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

纵观我国城市民族关系,其主流与我国业已建立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相一致,各民族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建设自己的城市已成共识。当然在民族之间的交往中,不是没有矛盾的。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不同传统在相互碰撞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矛盾和隔阂,而这些矛盾、隔阂有可能造成民族关系的不和谐以至紧张。

二 影响城市民族关系的主要问题

随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增多,涉及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矛盾纠纷和治安事件有增无减,并呈上升的趋势。据有关资料显示济宁市从2000年以来,所发生的影响民族关系和社会治安的大小事件,80%涉及到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其主要问题有:

1.管理不当。某些部门和单位以及管理人员,不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民族政策、法规,在了解情况方面缺乏细心,在化解矛盾方面缺乏耐心,执法方式简单,伤害了少数民族人员的感情,并由此而引发不少矛盾乃至聚众上访事件。

2.一些少数民族人员不服管理。来自西北、西南的少数民族动人员,有些是无证开业;有些流动商贩则常常在商业中心区集中沿街摆

摊,强买强卖,违章经营。而在执法检查中,他们常常又不服从管理,有的还故意制造伤、病,诈称钱物丢失,借机高额索赔,甚至聚众上访、阻塞交通,极力把问题升级和复杂化。有的还以民族风俗习惯为由携带管制刀具,动辄持刀相向,制造事端。3.因经济利益引发矛盾。一方面,一些少数民族人员之间,为了自身的利益,争地盘,抢生意,欺行霸市,常常为一些利益纷争造成恶性伤亡事件;另一方面,与当地居民因利益纠纷将矛盾扩大化。

4.一些涉及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切身利益的问题未能得到妥善解决。例如,其子女难以享受城市居民孩子同等受教育的权利,上不了学或读不起书;“入口”的清真食品供应点少,且经营管理比较混乱,有的“清真不清真”;“入土”的公墓在一些城市历史上就没有,死后“下葬难”等,使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产生了一些不满情绪。

上述问题,属于管理不当而引发事端的占20%,属于不服管理而引发事端的占47%,属于利益纠纷引发事端的占15%,属于社会治安及刑事犯罪的占8%,属于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而引发事端的占7%,因新闻和文艺作品伤害少数民族感情而引发事端的占3%[2]。这些问题由于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而且相互交织,对城市民族关系的影响,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有的是潜在的。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积极的解决问题。

三 影响城市民族关系问题的原因

从客观上看,首先,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员从农村、牧区流入城市后,呈现出“两个不适应”。一是流入城市的少数民族人员不适应城市的生活,不懂城市的管理规章,面对新的环境感到茫然和无助,总有一种防范的心理,往往容易抱团,加上自身文化习俗与城市文化的差异,一时很难融入到城市社会之中。二是城市对大量涌入的少数民族人员不适应,一些城市的政府和有关部门思想准备不足,许多市民在心理上不理解不接受,往往用另一种眼光看待他们甚至歧视他们。其次,到城市务工、经商的少数民族人员,大多来自于西部贫困地区,家境比较贫困,尤其“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以后,基本上没有了生产资料,为了求生存,谋发展,他们带着千方百计甚至几乎倾家荡产而筹集到的少量资金来到城市闯荡,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都很重,而且面对城乡的差别和东西部的差距,还有一种失衡的心理。因此,往往遇事不够冷静,表现出浮躁和烦躁的情绪。最后,到城市务工、经商的少数民族人员,一是大都文化层次比较低,不少人在沟通上还存在语言上的障碍。二是法制观念比较淡薄,对法律法规和城市管理规章知之甚少,违规的现象比较突出。三是民族意识很强,动不动就打着“少数民族”的牌子,强调个性的多,注意共性的少,有意或无意间使自己成了城市中一种“特殊公民”。这些由于民族差异、城乡差异和东西部差异所造成的客观存在的现象,从多层面说明了少数民族虽然享受到了政治上和法律上的平等,但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

面依然存在着历史遗留下来的实事上的不平等,以致他们在经济、社会活动中,很难享受和行使自己的平等权利。

从主观上来讲,面对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员流入城市务工、经商,许多城市的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总体上看,目前还存在五个不到位:

1.思想认识不到位。当前,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从地方层面,面对这一“送上门来的民族工作”,思想认识和准备都不足,没有把城市民族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以致城市民族工作在政策指导上、工作措施上都比较滞后,跟不上城市民族工作发展的需要。概括起来,有“三少”、“三难”。所谓“三少”,即一是投入少。民族地区有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而城市民族工作没有专项资金。二是优惠政策落不到实处。很多人认为城市少数民族已经与汉族没有什么区别,应该“一律平等”,不应该再有什么“照顾”。三是关键措施少。工作全靠一张嘴,软弱无力。所谓“三难”,即:一是流动人口管理难。二是城市少数民族聚居区改造难。三是清真食品管理难。

2.法制建设不到位。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原有的民族政策体系面临着新的考验。面对城市民族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出台适应城市民族工作发展需要的法规、政策和配套措施,对现实问题作出回答,对实际工作加以规范。建立健全城市民族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不仅是城市民族工作者多年的要求,也是少数民族群众的殷切期盼。但从国家层面来看,可以说存在反应迟钝、行动迟缓的问题,“立、留、改、废”的工作跟不上形势,尤其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对散杂居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保障,缺乏法律依据,严重影响了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

3.政策法规宣传不到位。加强民族理论政策、法律法规和民族知识的宣传教育,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思想基础。从当前影响城市民族关系的问题来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民族理论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工作做得不深入、不广泛。一是对各级党政干部宣传培训不够,相当多的党政领导干部不懂、不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对民族工作不愿管、不敢管、不会管。二是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宣传培训不够,以致一些由于行政执法人员执法简单、粗暴,甚至歧视少数民族、侵犯少数民族流动经商人员的合法权益而引发的事端屡屡发生。三是对新闻出版人员的宣传教育不够,许多作者、编者不了解、不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以致伤害少数民族群众感情的事件屡禁不止。四是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宣传教育不够,造成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不懂法规、不服管理的现象比较突出。

4.服务和管理不到位。从流出地来看,无论是政府还是有关部门,对外出务工、经商的少数民族人员,基本上是持放任自流的态度,既不掌握他们的行踪,也不了解他们的去向;既不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政策法规教育,也不对他们进行有关的实用技术培训和就业指导,结果是盲目流动,无法监管。从流入地来看,有的认为少数民族务工、经商人员流动性大、情况复杂、不好管理,畏难情

绪很大;有的认为少数民族惹不起躲得起,遇事绕道走或干脆采取提高“门槛”的办法,拒之门外了事。没有从适应城市发展和人口流动的趋势、转变社会服务和公共管理职能层面进行认真研究,形成一套有效的服务体系和管理办法。

5.工作手段和机制不到位。首先,作为城市民族事务工作主体的民委,面对当前城市民族工作任务越来越重、民族关系越来越复杂的情况,已经力不从心。尤其是东南沿海城市的民委,在机构改革时定编很少,如今流入的少数民族人员以几万、几十万的数字在增加,但民委的编制却没有因此而增加,以致一人要做几万甚至十几万人的工作。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6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已接近80万,而这6个城市具体做民族工作的干部只有10人,与少数民族人口的比例是1∶80000[2]。同时,民委还不具有流动人口管理的法定职能,也没有行政执法权,缺少工作经费,全凭责任感和事业心,靠的是“一张嘴”和“两条腿”。其次,民族、公安、城管、工商、税务、卫生、环保等有关部门没有形成有效的齐抓共管机制,相关的管理机构、制度、法律法规不健全;流出地与流入地缺乏沟通、配合与协作,在防范和处理突发事件方面没有形成协同共管的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因此,往往小矛盾引发成大问题。

四 济宁市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1.抓认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把城市民族工

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少数民族离开世居的山区、农区和牧区,大规模地向城市迁移流动,是趋势,是潮流,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任何事物总有两面性。人口的自由流动,逐渐打破了城乡分割的局面,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口涌入城市,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同时也使城市民族工作越来越重,民族关系越来越复杂。如果进城的少数民族人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就会产生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如果对他们的务工、经商缺乏积极引导、热情服务和规范管理,就会给城市的发展造成新的问题;如果涉及少数民族人员的矛盾纠纷得不到及时妥善的处理,就会影响城市和民族地区的社会和谐与稳定。因为城市是中心,是窗口,是纽带,是桥梁,影响力很大,辐射面很广,加上流入城市的少数民族人员与民族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直接联系,城市民族关系出了问题,势必会波及到民族地区。城市的民族工作已经日益凸显出它的重要性,对此各级领导必须有个清醒的认识,容不得有半点的疏忽。

2.抓根本,把流动人口的管理纳入法制的轨道。所谓根本,就是法制。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处理一切矛盾和纠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但从当前情况来看,我们的法制建设还相对滞后,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致使城市民族工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现象比较突出。为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纳入法制轨道,我们认为:

(1)尽快起草、制定《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清真食品管理条例》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条例》等上位法,修

订《城市民族工作条例》。虽然一些地方出台了《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清真食品管理条例》,但由于是地方性法规,缺乏上位法的支撑,执行起来很难达到应有的法律效用。(2)加强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加强民族理论政策、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和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历来是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思想保障。针对当前民族宣传存在的问题,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和切实可行的办法,加大对各级领导干部、知识分子和青少年,特别是行政执法人员的宣传教育,使他们进一步提高对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了解党的民族政策,懂得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自觉把维护民族团结融入自己的思想行动。(3)建立法律援助制度。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法制观念淡薄的表现,一方面,是不熟悉有关法律规章制度;另一方面,是不懂得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建立法律援助制度,帮助他们学法、懂法、守法,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是做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工作的重要环节。这方面,武汉市民委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他们从高等院校、司法部门中请来本身是少数民族的法学教授、律师、法官,组成法律顾问团组,免费为少数民族群众进行法律咨询、培训和民事调解,由于大家都是少数民族,便于情感沟通和增加信任度,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4)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平、公正,是执法的基本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当前,对在城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执法不公或简单粗暴而引发的问题还比较多,“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现象也不少,“花钱买平安”的做法也依然存在。这就使得本来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化,而且留下了诸多的后遗症,也助长了一些人的不法行为和无理取闹。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必须坚持不管你是什么民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切依法办事,保护合法的,防范违规的,打击犯罪的。同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前提下,对处于弱势的少数民族要高看一层,厚爱一分,讲感情、讲政策,讲方法,坚持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的原则,把民事、刑事、治安等问题与民族问题严格区别开来,把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严格区别开来,把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严格区别开来。

3.抓源流,加强少数民族流出地与流入地的协同管理。“外出一人,脱贫一户”,“致富一家,带动一片”。少数民族人员从农村到城市务工、经商,对于解决就业、脱贫致富、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的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因如此,一些地方政府给予了积极的号召和鼓励。但是,有些地方政府除了号召和鼓励外,对外出务工、经商的人员基本上是放任自流,不跟踪,不监管,而且在外出前既不进行必要的政策法规教育,也不对他们进行有关就业指导和实用技术培训,造成了流入地在服务和管理方面很多的困难。因此,流入地的有关部门不得不上门求助,到流出地请求支援。一是畅通与

流入地的沟通渠道,建立协同共管的工作机制。二是责成所驻相关城市的办事处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本地区流动人员的管理,妥善处理相关事件。三是对外出人员加强遵纪守法和民族团结教育以及基本实用技术的培训,提供就业指导,变无序流动为有序流动。4.抓服务,畅通诉求渠道,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尤其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工作,抓好服务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有了服务才能有交流,有了交流才能有理解,有了理解才能有相互的尊重和感情。通过服务而使工作富有成效的鲜活例子有许多。但是,仅仅靠民委一家服务是不够的,还应走社会化的路子,在政府领导下,由民委牵头,与教育、民政、劳动、城管、工商、税务、卫生等有关部门,坚持以人为本,共同构建起务工、经商、子女入学、就业培训、法律咨询、饮食、丧葬等全方位的公共服务体系,畅通诉求渠道,了解少数民族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真诚地为他们排忧解难、热情服务,让在城市的少数民族群众真正感受到党的民族政策的温暖。这是城市化建设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

5.抓管理,建立齐抓共管的长效工作机制。服务里边有管理,管理本身也包含着服务。但服务更多的是要讲感情,而管理强调的是要注重科学和规范。城市民族工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涉及方方面面,触及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转变政府职能,更新管理理念,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是做好城市民族工作,构建城市和谐民族关系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这方面,有些城市已摸索出了一些相应的办

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总结他们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建立长效的齐抓共管机制,应当从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民间配合四个层面入手:

(1)建立由政府分管领导负责的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协调工作会议,梳理存在的问题,把握问题的规律,分类制定解决问题的政策,提出相应的处理和防范措施,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2)建立由政府有关部门组成的长效管理机制。一方面,城市民族工作,尤其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涉及到民族、公安、安全、城管、工商、税务、卫生、民政、计生、消防、劳动、旅游、信访等十多个部门,必须在政府主导下,各部门密切配合,并由民族工作部门牵头,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才能有效地防范和化解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矛盾纠纷,减少和避免刑事和治安案件发生,维护好城市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管理,离不开流出地政府部门的协同配合,因此,必须加强两地(流出地与流入地)的联络和沟通,明确有关部门的责任,确定专门负责人员,建立两地协同共管的工作网络和机制,才能更加有效地及时防范和妥善处理好问题。

(3)进入社区,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市、区、街道、居委会四级民族工作网络。社区工作,是政府职能转变,社会管理重心下移的具体体现,也是城市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同理,城市民族工作进社区,也是新时期民族工作发展的需要。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进入城市后,大多居无定所,常年流转于市区和城郊,要了解他们的情况,掌握他们的行踪,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只有靠社区工作才能落到实处。近几年来,一些城市把民族工作纳入社区工作范畴,实行市、区、街道、居委会(村)四级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例如上海、江苏等省市,就摸索出了一套很有效的办法因此,民族工作进社区,一方面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在城市民族工作条例修订的时候,必须确立社区民族工作的法律地位。

(4)发挥社团作用,搭建团结互助的联谊平台。由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大多散落于城区和郊区,处于“无政府状态”,要把他们联络起来,联动起来,搭建团结互助的联谊平台,发挥民间社团的作用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办法。

(5)树典型,发挥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中,有许多是遵纪守法、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有的在少数民族群众中还具有一定的威望和声誉。请他们协助政府部门化解矛盾、平息事端,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各级有关部门要十分重视和团结他们,真心诚意地与他们交朋友,使他们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发挥骨干和榜样的作用。要树立“用好一个典型,可以带动一片”“表彰一个先进,可以影响一群人”的思想,对遵纪守法,维护民族团结

和社会稳定的先进人物进行大力表彰和宣传,发挥他们“领头羊”的作用

五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年鉴》

2.《宗教事务条例》(《宗教事务条例》。发布2005年3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26号)

3.《宗教活动场所设立审批和登记办法》(2006年国家宗教事务局令)4.李德洙主编,《都市化与民族现代化》

六 致谢

 感谢济宁市民宗局工作人员,为我进行调查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感谢济宁市中区小南门社区办公室,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民族关系资料和史料。

 感谢学校给我这次机会进行并参与调查。

第三篇:至河南省商丘市人民的感谢信

感谢信

尊敬的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全体干部职工:

你们好!2008年5月12日,大地轰鸣,山摇地动,摧毁了我们江油市义新乡小学昔日美好的校园,学生们无法再回课堂,老师们无法再登讲台。面对灾难,孩子们是害怕和恐惧,老师们是无奈和悲痛。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我校全体师生积极开展灾后自救,在这片废墟上,我们的力量显得非常的渺小。就在我们全校师生不知所措的时候,是你们——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全体干部职工伸出了温暖的援助之手。为我校的学生捐赠了大量图书;为贫困学生捐赠了现金;是你们顶着酷暑日夜奋战在去年8月1日搭建好了近2000平米的过度板房教室及功能用房。保证了8月4日的正常复课。当我校全体师生看到一排排崭新漂亮的板房出现在学校操场上时,我们内心充满了激动、感激、惊叹……“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这个以前陌生而现在及将后都会在我们义新小学师生铭记在心的名字,让我们重新点燃生活的激情,让我们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

感谢北京建工集团,你们的无私援助,让我们全校三百多名师生挺过了灾难。在天灾面前,我们的力量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而有了你们的援助,我们又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感恩北京建工集团,你们的无私大爱,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们的真善美,无以回报,只有把这份感恩融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微笑着面对明天。

最后,我们义新小学全体师生衷心祝愿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全体干部职工幸福安康!

好人一身平安!

江油市义新乡小学

2009年4月28日

第四篇:浅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浅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2009-07-05 22:46:45|分类: 默认分类 |字号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给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巨大冲击,这也是当前城市史这门新学科所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对于当前城市史的研究,着重还是研究其理论、方法,怎样进行城市化?怎样使得中国近代城市化更彻底?而在城市化过程中对于如何保护传统文化这样艰巨的任务并不是建设城市中的重要议题,更多注重的是利润,给人的形象;尤其是曾经让我们骄傲的那些古建筑,会被冠以丑陋的形象而被遭以拆除代之以现代化的外观展现在我们面前。因此,本文最主要的是浅谈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保护城市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城市现状问题改革开放

前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一直在进行工业化、城市化这样一场伟大的革命,可以说,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因此,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行,城市史的研究成果不断推陈出新,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与西方国

家相比,我们缺乏更多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借鉴,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失策,以至城市发展更多是在破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国的城市建设并不同于西方,与西方相比,中国封建社会城市的形成基础不同,特色也不同,形成了独特的体系。特别是秦汉以后,在中国封建集权的体制下,从都城到地方州县以及集镇等,有着较为严整的体系。①中国的历史有着较好的传承性,因此在进行城市化的过程中也应该有独特的发展模式,然而,我们的城市化更多的是效仿西方,在摧毁旧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协调或不协调的所谓现代化的都市,我们在欢呼我们也是现代化之下的城市人的时候,也发现了我们连一处净化我们的心灵,休憩的场所都没有了,让我们为之骄傲的传统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在我们的眼皮底下消失殆尽。在我们的眼前,到处是一片高楼林立,千篇一律的“现代化都市”,这些超现代化的,千篇一律的大小都市呈现出耀眼的光芒,世界上大小国家著名的城市,景区哑然都集中到中国,每个大都市里的那些大小洋楼,花园如曼哈顿,加州,巴黎······显得格外耀眼,而中国本身的城市遗产被冠以不安全的,丑陋的矗立在不该存在的地方,尤其是在城区,生怕被外国人瞧见而被说成是太古板,太封建,不管怎么样,建筑师也得想办法或

是掩盖或是拆除,同时也还可以得到利益上的享受。因此,中国本身的城市文化真正属于中国的城市已经被铲除而只有当人们发现我们传统文化的价值时才重新复制出已不再是我们为之骄傲的城市文化,当欧美国家旧城保护范围可以达到80%乃至100%的时候,中国有资格完整城史申报《世界遗产名录》的,在整个神州大地上竟然只有丽江和平遥。(《绝版中国:受伤的城市和它们的文化孤本》)

一、城市史的研究现状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延伸,城市容纳了几乎人类文明的全部。

因此,城市史作为一门新学科在上世纪就已经在西方开始研究,但是在中国的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引进有关西方学术界对中国城市史研究的论著。不过也是从此时起中国才真正进行“城市化”。但是,对于中国本身的历史来说,进行城市史的研究缺乏更多理论和方法的借鉴,大多是借鉴西方有关中国城市史的研究成果;而我们知道,每个国家的历史事实是不一样的,西方研究者是站在他们的立场来研究中国的历史,是按照他们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的,当然不可能客观的看待中国的现状,即使有某部分研究者尽量试图站在中国的立场上来研究,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他们难于想像的,因此要找到适合中国城市史发展的规律是不可能的。而且同时,此时的中国正面临需大力发展经济,改变贫困状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也相应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而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如城市的规划,环境的变化,人口流量的增大,交通问题等等以前所没有出现或很少出现的问题都不断一一的凸显出来,此间由于思想的不断进步,在加上国家对外持开放政策,大量的社会学,人类学,人口学,政治学,生态学,统计学等等新学科的引入了优秀的研究成果,因此,城市史的研究显得更有必要。

由于以上原因,城市史在中国一开始就更多注重经济方面的研究,而思想史,文化史,环境史,交通史等等与之有紧密联系的学科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使得城市史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这就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不可计量的损失。尤其是我开篇就提到的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在经过了三十年的大发展之后,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没有的得到好的保护,大部分文化遗产被经意或不经意的摧毁。

如今虽然随着城市史的研究不断深入,在研究方法上不断呈现出多样性,目前已有学者提出应综合研究区域城市史,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多角度揭示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联系形式和联系内容,(何一民、曾进:《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进展、存在问题与展望》)即是力求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但是现在中国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之后,要

想恢复其原貌已是不可能的了,尽管人们不断的试图恢复我们的集体记忆。

二、研究城市出现的问题

建筑是城市的风貌,是城市的外观,是城市文化的容器,也是城市物质文化的集中体现。城市的物质文化可以是点,也可以是线,还可以是面。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由于其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相关历史环境风貌的关联性而魅力永久。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中国的城市正在策动一次集体反攻,以大拆大建的姿态,把一座座历史建筑、一个个历史记忆毁为永远难以复原的瓦砾,城市中的文化遗产日渐被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历史难以保留绝版,传统已经成为绝唱。(倪邦文:《城市化与受伤的城市文化》)

以上的描述 并不夸张,我们逐渐丧失我们的历史记忆,在当前的城市化过程中,以“大拆大建,小拆小建,不拆不建”“旧城改造”的标语,使得曾经遭受到战争自然的袭击而不倒的大型古代城市遗址顷刻间就被推到,就连残砖碎瓦也不留下一点。看看曾经我们引以为傲的北京城吧!美国建筑学家贝肯在《城市建设》中称:

“在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单项工程可能就是北京城了。这个中国城市是作为封建帝王的住所而设计的,企图表示这里乃是宇宙的设计中心。整个城市深深浸沉在礼仪规范和宗教仪式之中······它的(平面)设计是如此之杰出,这就为今天的城市(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宝库。”

丹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家罗斯穆森(S.E.Rasmussen)在《城镇与建筑》中称: “整个北京城(平面设计)匀称而明朗,是世界奇观之一,是一个卓越的建筑物,是一

个伟大的文明的顶峰。”

马可·波罗面对八百年钱初建的北京城叹道:“它的设计精巧美观,实非语言所能描述······它的建筑艺术巧夺天工,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但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北京古城已显苍老破败不堪,也是被“城市化”的对象。城墙被拆了,四合院被拆了,胡同被毁了。北京古城没有了,我们曾经的记忆还会停留吗?能代表我们传统文化的建筑就这样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只能成为历史的记忆让人们无限的去构想它曾经的光辉,传统不再,经典难求,我们只能依靠仅有的丽江古城、平遥古城追寻些许的记忆。

而今,商业街+饮食街+仿古一条街+美国小镇+英国乡村+德国庄园的城市格局到处充斥在每一个大大小小的城市;高楼林立,道路宽敞,巨大的广场,草坪,城市不受限制的扩张。没有了足够的空间就从地下发展,地下隧道,广场,大小商业广场的“地下城市”,不过也足够显示出当今科技的发达。无怪乎芒福德形容为“这种强加于人的要求,无异是对这些人未死先埋,或者至少是准备在胶囊中生存”②。

传统文化没有了,留下的是千城一面的闹市。

三、结论

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在遭受到西方文明的腐蚀下就被这样愿意或者不愿意的城市化了;我们历史的连续性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摧残。改革开放固然提高了我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但也有其反作用,即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张力,从这

一系列的变化看出我们走的还是西方的老路,还是没有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适合我们自己的道路。原因是什么呢?难道我们的民族不自信了吗?为什么就不能在保护我们历史名城的前提下进行呢?

我们留下的传统文化名城已经不多了,城市史的研究不应该只注重理论方法,也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的进行研究,注重实地保护我们的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属于我们真实的文明,因为我们的历史是独特的。

第五篇:我国城市垃圾及其处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摘要:分析了我国城市垃圾产生和处理的现状,探讨了城市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及其特点,指出了当前城市垃圾处理中存在的体制、资金和技术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

关键词:城市垃圾;处理;现状;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垃圾问题变得日益突出。由于城市垃圾产量与日俱增,且产生量远大于清运量和无害化处理量,致使我国城市垃圾历史累计积存量高达60×108t,侵占土地面积多达5×108m2,约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且有1/4的城市已无适合场所堆放垃圾[1-3],垃圾污染事故频出,严重破坏了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城市垃圾已成为制约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1城市垃圾的来源与产生现状

1.1城市垃圾的来源及其特征

根据垃圾产生源不同,可将我国城市垃圾主要分为居民生活垃圾、街道保洁垃圾和集团(机关、学校、工厂和服务业)垃圾三大类。居民生活垃圾来自居民生活过程中遗弃的废弃物,主要有易腐有机物、煤灰、泥砂、塑料、纸类等构成。它在城市垃圾整体中,不仅数量占据首位,而且成分最为复杂,其构成受时间和季节的影响,变化大且极不均匀。街道保洁垃圾来自清扫马路、街道和小巷路面。其成分与居民生活垃圾相似,但是泥沙、枯枝落叶和商品包装物较多,易腐有机物较少,平均含水量较低。集团垃圾系指机关、团体、学校、工厂和第三产业等在生活和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它的成分随发生源不同而变化。与居民生活垃圾相比,具有成分较为单一稳定,平均含水量较低和易燃物、特别是高热值的易燃物多的特点。城市生活垃圾的构成主要受城市的规模、性质、地理条件、居民生活习惯、生活水平和民用燃料结构的影响。城市垃圾的产生大部分集中于大中城市,其中大城市又占有优势。一般情况下,经济发达、生活水平较高的城市,有机物如厨余、纸张、塑料、橡胶的含量均较高。以燃煤为主的北方城市,受采暖期影响,垃圾中煤渣、沙石所占的份额较多。

1.2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现状

城市垃圾包括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总量大幅度增加。自1986年以来,我国的城市垃圾平均以每年9.1%的速度增长(图1),少数城市(如北京)的增长率达15%~20%。2000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已达1.18×108t。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在垃圾产生量方面占有重要比例。生活垃圾产量的60%集中在全国50×104以上人口的52座重点城市[4]。此外,近年来中小城市生活垃圾产量的高速增长趋势也不容忽视。

生活垃圾总量大幅度增长首先与我国城市数量增加有关,1986年全国城市数量为353个,2000年增加到663个,增加了近一倍;其次,城市规模和城市人口的增加也是导致城市生活垃圾增加的主要原因,2000年的663个城市中50×104以上人口的城市有93个。以消费性为主的省、市,居民生活垃圾所占比例较大,如北京、海南和上海,工业固体废弃物分别只占城市垃圾总量的2%、11%和15%。以上海市为例(图2):上海市人口密度从1970年的1743人/km2,增加到2000年的2084人/km2,增加了近20%,而同时生活垃圾总量也从1970年的61×104t,增加到2000年的641×104t,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0.7%[5]。

我国城市垃圾在总量迅速增加的同时,构成也相应地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出生活垃圾中的无机物含量持续下降、有机物含量不断上升、可燃物增多、可利用价值增

加的趋势[6]。

2我国城市垃圾的处理技术及发展趋势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垃圾的处理主要是以寻找合适地点加以“消纳”为目的。目前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的最主要方式是填埋,约占全部处理量的70%以上;其次是高温堆肥,约占20%以上;焚烧量甚微。

2.1填埋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无论从经济、技术,还是废物管理现状来看,垃圾填埋都是一项较为适合我国国情的实用技术。目前我国70%以上的垃圾仍以简单填埋方式处理,由于其建设和运行费用比较低(仅为焚烧的10%,堆肥的30%),操作简便,易被决策者接受与采纳。但就此项技术总体而言,我国城市垃圾卫生填埋技术尚属初步应用阶段,由于技术上的不完善而造成的环境问题仍很多。例如废物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填埋场厌氧环境中产生的甲烷,增加了大气污染,并易引起甲烷爆炸事故;填埋场的废物受雨水淋滤或地下水的侵蚀,大量污染物进入地下水或地表水,造成水体污染。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采用集中堆放或简易填埋的方式处置城市垃圾,填埋场的设计没有考虑对垃圾分解产生的渗沥水采取相应的防渗、防漏及净化措施[7],今后将逐步为符合国际标准的卫生填埋场所代替。

2.2焚烧

焚烧法因其无害化彻底,减量幅度大,余热发电实现资源化,节约大量填埋土地等优点而备受关注。采用焚烧技术处理垃圾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与我国城市垃圾中的可燃物含量低,经济技术条件差以及综合因素的影响有关。但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的质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城市垃圾中有机物与无机物在构成上分别为15%~51%和42%~81%。有燃气和集中供暖的城市和社区有机物占70%~75%,无燃气和集中供暖的城市和社区,无机物构成占67%~82%[2]。部分大城市和部分沿海开放城市垃圾成分中的可燃、易燃物已增长到40%~60%,垃圾热值基本上适于焚烧处理,加之很多城市都出现了垃圾消纳困难问题,因而很多城市都在着手研究开发或引进垃圾焚烧技术。可以说在未来几年间,在大城市尤其对那些土地紧张的沿海城市发展垃圾焚烧技术已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就目前我国的经济、技术条件而言,以焚烧作为主要方式处理仅在少数城市可以考虑,在大部分中小城市尚不具备建设大型垃圾焚烧厂的条件。其原因在于:采用垃圾焚烧处理的一次性投资过高,超出了这些城市的经济承受能力,日后昂贵的运转费用又会成为沉重的财政负担;中小城市人民的总体生活水平不高,生活能源气化率低,生活垃圾中的可燃、易燃成分少,不适于进行焚烧处理;垃圾产量小。

2.3堆肥技术

堆肥技术是依靠自然界广泛分布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有控制地促进可被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向稳定腐殖质转化的生物化学过程。我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和缺少有机肥投入使农业环境日趋恶化,土质下降。我国城市垃圾中的可堆肥物质,随着城市燃料结构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增加。大量城市垃圾加上城市粪便,经堆肥化处理后,可成为良好的有机肥。目前全国有20余处堆肥场在运转,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广州等市都有一部分垃圾堆肥处理,垃圾堆肥在我国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垃圾堆肥处理不慎也会产生二次污染问题。由于堆肥过程不可能完全去除重金属离子,重金属离子会被土壤吸收,传给植物,最终影响到人体。另外,我国城市垃圾堆肥现在还存在产品肥效较低、质量较差等问题。近年来,由于受化学肥料的冲击,堆肥的销售量逐年下降,市场前景欠佳,使企业难以维持运转,有的堆肥场甚至将肥料送至填埋场处理[8-10]。

2.4城市垃圾处理的发展趋势

由于受经济、技术等条件的限制,我国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水平还很低,各地发展也不平衡。城市垃圾处理今后的大致趋势,将是在不断完善各种传统处理技术的同时,积极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垃圾的资源化将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研究的新领域。实践证明,有效地控制垃圾产生的源头,推进垃圾中可再生资源的分类回收,尽可能转化利用垃圾中的潜在资源,科学地填埋废弃的固体垃圾是实现城市垃圾减量化、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置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11-15]。

3我国城市垃圾处理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3.1我国城市垃圾处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对城市垃圾治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整体上看,仍不适应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我国现有管理体制不适应当前形势,垃圾管理一直被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由政府一家包揽,环卫部门既是监督机构,又是管理部门和执行单位,政企不分。这种体制不能形成有效地监督和竞争机制,制约着垃圾管理的发展;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队伍庞杂,多层次而不集中,不利于城市垃圾的管理。

(2)垃圾治理缺乏资金,收费制度尚未建立。随着垃圾产生量的增加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需要政府投入越来越多的资金,才能建设足够多的无害化处理工程。由于城市垃圾治理长期被视作一项公益性事业,其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和地方财政,给政府财政造成巨大压力。政府的投入大都用于城市垃圾的收运,垃圾处理难以满足无害化治理的要求。

(3)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未引起重视。我国大部分城市垃圾还没有实现分类收集,增大了城市垃圾的运输和填埋量,也增加了城市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的难度。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观念意识的变化,以及包装工业的发展,商品的包装形式越来越多,种类和数量急增。一次性商品消费也急剧增加,这不仅增加了垃圾产生量,同时也是资源的极大浪费。

(4)法规不健全、全民环境卫生意识不高。我国已颁布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防治城市环境污染做出了全面规定,是加强我国城市垃圾管理的基础。国务院也颁布了《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但缺少相应的“子法”及实施细则,给依法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另外,也只有在一个全民环境卫生意识较好的社会,各项管理制度、防治措施才能得到顺利实施。逐步提高我国公民的环境卫生意识也是处理好城市垃圾问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3.2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的基本对策

为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垃圾问题,应当从加强管理、改革现有管理体制、建立完善行政经济手段、提高处理处置技术水平等方面出发,使城市垃圾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16-20]。

(1)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系。由于我国现行的政企合一的垃圾管理体制不利于垃圾管理走出困境,因此政府应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实行环保部门监督,环卫部门管理,专业公司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管理模式,培养和建立中国的城市垃圾产业。

(2)合理征收居民生活垃圾服务费。建立和完善垃圾服务收费制度是城市垃圾产业

发展的经济基础,城市垃圾产业的投入应由服务收费、废物资源化产品销售收入和政策性补贴三部分组成。产业化的特点决定了其必须以自我盈利为主,服务收费和资源化产品的销售收入成为垃圾产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垃圾卫生填埋场由于无资源产品,只有靠服务收费。城市垃圾产业由于其公益性的特点,收费标准不可能太高,应该由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监控下,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公众承受能力等实际情况,遵照一定的法律程序进行制定。并且应该每隔一段时间依据当时经济情况进行依次调整。(3)推行垃圾分类收集,选择适宜的垃圾处理方式,提高回收利用率和垃圾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建设部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以卫生填埋和高温堆肥为主,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焚烧技术,提倡分类收集”的技术政策在现阶段还是适用的。目前国际上通常所用的填埋、焚烧、堆肥3种主要垃圾处理技术,都是以垃圾分类收集为前提,即垃圾分类是实现无害化综合处理的基础,也为更有效、更经济地采用各种处理方法提供了可能。

(4)从源头抓起,最大程度地减少垃圾产生量。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实现垃圾源头削减。通过改变居民地染料结构,提高民用燃气的使用比例,降低垃圾中的煤灰含量,减少生活垃圾总量;大力推行精、净菜进城,减少城市垃圾中厨余物的比重;提倡少用包装物和包装材料的回收和重复使用;应减少一次性商品的使用。

(5)完善城市垃圾法律法规制度。城市垃圾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垃圾收费标准的建立以及阶段性调整、垃圾费的具体收缴方式以及各项税收政策等的制定和执行,垃圾产业技术的应用及产品的推广使用等等,都需要法律法规做依据。因此,要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规条令和技术标准,使有关部门能够依法加强管理。逐步建立具有高效、竞争机制的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城市垃圾管理体制,实现城市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下载河南省商丘市城市民族关系现状与问题(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南省商丘市城市民族关系现状与问题(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商丘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商丘市区域卫生信息化现状分析 一、政策背景 1.1.信息化作为医改“四梁八柱”之一写入方案 国家发改委《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医改意见”)的推出,标志......

    河南省商丘市秋冬种工作情况汇报(共五则)

    河南省商丘市秋冬种工作情况汇报 (2009年10月11日) 一、商丘基本市情 商丘位于河南省最东部,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辖永城市、夏邑县、虞城县、梁园区、睢阳区、柘城县、宁陵县、......

    河南省商丘市2014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英语试题

    河南省商丘市 2014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英 语 试 题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请按要求把答案涂、写在答题卡规定的范围 内,超出答题框 或答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满......

    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现状、 问题及对策 (提纲) 一、深圳市流动人口管理现状 (一)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的组成 (二)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 (三)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

    漳州城市管理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目 录 (一)工作现状 ................................... 1 (二)存在问题 ................................... 2 一是体制不顺 ................................................

    城市社区建设:现状、问题及主要对策(修改版)(精选五篇)

    城市社区建设:现状、问题及主要对策 摘要:社区建设已成为我国城市管理工作和城市民政工作的重心,及时把握社区建设的现状与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长沙市各城区社区建......

    城市垃圾问题存在的现状及其对策

    城市垃圾问题存在的现状及其对策 1城市垃圾产生的渠道及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的特点有了很大的改变,城市垃圾主要的来源是生......

    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精选]

    我国城市社区服务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城市社区就业是城市重要就业领域和再就业主渠道 1、对城市社区就业基本内涵的理解 在给城市社区就业下定义之前,首先应对城市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