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组学习在美术课堂中的设计与运用
小组学习在美术课堂中的设计与运用
张江高科实验小学
陈冠龙
怎样把学生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养成自主学习能力?我认为学习方式的选择是关键,小组学习就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小组学习是“课改”以来比较流行的一种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既可以满足学生的社会需要,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又能真正发挥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强化学生与环境的交互活动,有效促进学生心理机能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小组学习以其在教育的广泛性、充分性和个体性等方面的优势,成为美术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小组学习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和课程的学习任务把班级的同学划分成若干小组,小组的成员通过师生、生生合作,有组织地进行自学、讨论、交流和操作等形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最近几个学期,我在积极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美术课程开发、教研组建设、教学研究活动等工作对小组学习在美术课堂中的运用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以下是我总结的一些小组学习经验以及相关的教学实例,希望能与所有关注小学美术课堂的有识之士共同探讨和完善。
一、从学习内容入手,设计小组活动方案:
不是所有的课程都能用小组学习的方法。也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小组学习的形式。比如知识点很简单,只要个人略加思考就可以解决,就不必浪费小组资源了、再比如课堂时间很紧张,也就没有必要了。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设计教学或备课之前应该对教材内容作一个完整而系统的分析:看一看是否能在小组学习形式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哪一个环节可以运用小组学习的手段、或者说是设计怎样的小组活动来帮助学生解决具体的学习问题。不管是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或是为了鼓励个性创作、再或是为了激发学生竞争意识,所设计的小组活动应该紧扣教学主题、目的明确、精炼有效。备课中要对小组学习的效果有一定的预设,对小组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有一定的准备。如我在设计二年级《杂技》
这一课的新授环节中,为了突破“杂技演员的动态描绘”这一教学难点,安排了小组活动——用小纸人摆出各种杂技表演的动态。通过摆放活动小纸人,利用小纸人的头、身、手、脚等都可以转动,来摆出各种杂技表演的动作,开拓学生思维,为描绘作准备。目的在于使学生在用“小纸人”教具模仿杂技节目的同时,研究人体运动的状态,在塑造人物时研究身体各部位的变化特征、夸张地表现人物的各种姿态。同时,通过分组合作的形式设计杂技动作、绘画杂技表演,让学生懂得默契的配合的重要性,以此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不仅是预先设计和定向实施,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诸如小组学习的各种方法,及时调整和完善,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剪贴动物》一课中,我在第一个班级运用了启发谈话、教师示范等方法来指导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于是,在平行班的教学中我选择了让学生分组活动的形式——以比赛为背景,促使每一个学生头脑动起来。比赛的胜负使学生的自我评价产生了变化:看起来非常简单的剪贴游戏竟然证明自己技不如人。荣誉感驱使他们的学习动机迅速提升,思维集中在了对动物造型的组合上。此时,我请获胜的小组讲讲秘诀,甚至比我自己说更有说服力。所有的学生也就在这一过程中学到了拼贴动物相对合理的顺序。随后的第二轮竞赛,重点在于让学生按照各种动物特征来拼贴不同的画面,从而完成个性化作业。因为是比质量,因此学生更为认真,尤其在第一次比赛中失利的部分小组,充分发挥了合作精神,分工明确,各显神通,作业质量显著提高。
二、从学生角度出发,建构学习共同体:
皮勒曾说:如果不是以正确答案作为学习的唯一标准,而是以集体成员每一个人都有所获作为评判成就的标准,则很明显,集体中能力较低的成员可以受到能力较高的成员的思想和策略的激发,从中获益。小组学习的安排应该尽量考虑学生的意愿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因素,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即四、五个人为一小组,每小组的成员一般以好、中、差的程度搭配。小组打破日常的坐位制采取几张桌子拼接在一起,小组成员围坐或其它形式进行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间关系的融洽,彼此乐于接受,各组间的整体水平也较平均。教师随时加入某小组与学生合作练习。在备课中也应该体现小组学习的初步安排:如分几组、几人一组、小组座位等。此外,教师还要加强对组长的指导和培养。在小组中把较好的同学
先树立为榜样,然后由他带动其他成员。经过一段时间后,小组长还应采用轮换制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只对小组成员的知识水平、智力因素进行调配是不够的,要考虑到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同水平。我们还要注意男女生的比例搭配。否则,男生组或女生组思维方式及活动能力都会损失一些多样性,对开拓思路、发展创新思维也有一定局限性。此外,在组成小组时,人数的设定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如在五年级《标志设计》的教学中,我开始以六人为一组指导学生合作学习,但六人中总有一两人容易脱离讨论,或被忽视;其次,三十五分钟的教学时间中没有很充分的时间给予学生讨论研究,六个小组成员轮流发言所占用的时间就显得很长;还有,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存在合作和与竞争,必须团结协作才能与其他小组竞争,要统一小组意见六人组难度也较大。因此,我在后来的平行班教学中就将学生按四人为一组重新分组,小组合作中个人的发言时间、受关注程度、统一意见的合作效率与意识立刻得到提升。由此,我得出结论,针对像美术课这样教学时间短、实践时间长的学科,采用四人小组学习法更恰当,特别是低年级儿童很适合人数少的组合,甚至采用两人一组的互助学习也对培养合作学习能力非常有益。
三、从问题探究开始、提高小组学习质量: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首先会为学生呈现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以创设情景的方式将学生引入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然后为学生提供开放式解决问题的依据、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着指导学生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讨与体验,最后通过学习者内外部世界的积极互动,形成属于他们自己的情感体验,并更好的运用于美术表现之中,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这既能培养学生的发现、创意思维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沟通、表达、交流的能力。如在《空心美术字》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和孩子们一起进入了探索新知的环节。我先请每个小组提出课前准备的相关问题,只听学生们有的问怎样区别空心美术字的方法、有的问空心美术字的笔画怎样连接、有的问到空心美术字真是空心的吗„„于是我就请学生一起带着这些问题开展今天的小组学习。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请教书本就是好办法。大家热闹起来,开始分组探究:有的说道我从书上知道了写空心美术字和线条美术字的方法一样。这时部分同学有异议,写骨架的方法是一样的,但添加平行线时是添加上下
两条。而线条美术字则没有这方面的要求。是呀,通过联系前后的知识点,学生发现了方法。开始尝试写空心美术字了,选择几个有意义的词语,用直线写骨架,添加上下平行线,上下平行线封口成直角,添上颜色。我接着用多媒体出示了几幅空心美术字的作品,有一幅作品的字中没有用颜色装饰,而是用了密集的线条。这时,有些同学就有想法了,这幅是线条美术字还是空心美术字?我们再一次分组开展了讨论„„象这样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引导的小组学习是高年级美术课中比较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在信息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小组学习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研究成果向现实的转换,整个过程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如我在一年级美术《高高的楼房》的教学中,为了解决“构图”问题,采用了传统的分组拼贴游戏。希望能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在游戏中提高兴趣,然后由我演示引出知识点和正确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掌握。但是产生了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虽然是小组合作,但学生参与度并没有得到保证。往往是组长“独揽大权”——凭个人意愿操作。组员七嘴八舌发表意见,但不一定被采纳。因此很多好的想法得不到实施。其次,教师的演示往往成为部分学生“临摹”的对象,许多学生不假思索地照搬。还有部分学生则对我提供的知识点不以为然,或是没有引起重视,并没有在作品中体现楼房的层次感。而经过改进,小组学习就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首先,游戏被放置到了FLASH的虚拟空间中,操作的灵活性大为增加。而且每组两个学生都可以面对独立的学习软件,利用“人机互动”的优势,尽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师则只需控制电子教学平台切换主画面,作好调度工作,并进行一些评价的引导。基于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游戏方便了学生的修改和保存。在各组学生得到一致的结论后我再引导学生运用学件进行第二次的实践,巩固学习成果。
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处于权威地位,学生各自独立、缺少互助,教师鼓励也只是针对个别学生。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但是在小组学习中,只有小组中每个学生都尽到自己责任,小组获得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目标。师生的单向交流发展成多向交流,奖励由过去主要对学生个人奖励发展为面向小组的合作性奖励,教师与学生间的权威关系,改变为学生自控为主,教师协助为辅,所以小组学习更
好地体现了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的地位,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在合作学习中也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解放了教师。教师可以腾出时间和精力对美术特长学生个别辅导。
美术课中的小组学习固然非常重要,但只有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在小组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伴探究、交流、解决问题。新课标指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是国家对未来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小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确实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在具体的操作中,一定要屏弃形式主义,更新教育理念,切实优化“小组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2009.7
第二篇:“游戏”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运用
“游戏”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运用
摘要:学习兴趣是引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是小学阶段美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美术教学只有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一特征,教师在教学中应多设计、多运用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兴致勃发中学习,寓教于乐。这样不仅能激发、保持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对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发展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游戏 学习兴趣 小学 美术课堂 运用
学习兴趣是引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是小学阶段美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美术教学只有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来就是好玩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儿童生性活泼好动,喜欢游戏,乐于接受新奇的、趣味性强的事物,但注意力易发生转移。要避免这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最好的良师就是兴趣。针对这一特征,教师在教学中应多设计、多运用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兴致勃发中学习,寓教于乐。这样不仅能激发、保持和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而且对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发展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那么,在美术教学中该如何运用游戏呢?
一、巧用游戏创设美术学习氛围
刚上课时,由于刚上完了另一门课程和课间休息,学生们此时的思维兴奋点,往往不在与本课课程相关的区域。如果教师能巧妙地在这时应用教学游戏,就会使学生情绪逐渐安定下来。如课前几分钟教学生制作一件简单有趣的手工。这样,既可营造美术学习的氛围,又可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写写画画、问答竞赛、接句子等小游戏,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中不该兴奋的区域逐步得到抑制,使该兴奋的区域逐步兴奋起来,把学生的兴趣慢慢地引向美术课的学习上来。
二、用游戏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是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利用恰当的游戏导入新课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例如:在讲《主次分明的构图》一课时,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使用画图或拼贴的方法来说明构图时要把主要的物体放在主要的位置。使用Photoshop可以使构图知识具体化:打开Photoshop,用复制粘贴的方法导入一些蔬菜、水果、陶罐的图片,接着用移动和自由变换的功能来说明构图的要求,通过不同的演示来说明什么样的构图是合理的。这样不但复习了学过的内容,为新内容作了铺垫。
三、运用游戏突破难点、强化重点
学生对老师单调地讲解,会觉得枯燥无味。对于一些难画的图案、易混淆的颜色更是如此。如果长期这样,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如果教师能恰当地运用游戏进行教学,则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大增,学习中的重难点往往也会迎刃而解。
如在教颜色的辨认时,我将一些学习用品与小玩具放在气球内,击破气球后猜出东西的颜色,猜中者得此礼物。这时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个个争先恐后发言。由于学生们对游戏很感兴趣,所以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巧用游戏消除疲劳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他们的注意力经过10-15分钟后,大脑会出现阶段性疲劳,进入思维低谷。因而,每个教师都会面临着如何处理思维低谷的问题,而运用游戏便不失为一条快捷方式。通过教学游戏,能够使学生们大脑皮层出现疲劳的区域稍稍休息,而使其它区域稍微兴奋一下,这样就很容易帮助学生闯过这段“思维低谷”。
欣赏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教材中每一册都有一些欣赏的内容,如水墨、油画、水彩、铅笔、色粉笔、浮雕……对于画种、材料、表现方法教师只能泛泛而谈,或者给学生一张图片说明:这就是浮雕,这就是油画。利用Photoshop,教师可以当场演示、当场制作出不同的效果,并在制作过程中让学生进行理解和感受。例如在欣赏浮雕、油画、水彩画等作品时,为了说明它们之间的不同,我先用数码相机拍摄一些学生的头像,根据讲解需要,打开滤境,然后根据需要点击浮雕或油画以及另外的效果,这样学生就可以直接欣赏同一内容的不同表现形式了,效果很好。
五、用游戏培养学生的表演和创造能力
喜欢自我表现是小学生的共同心理特征。小学生有着丰富的模仿能力和创造潜能,但这潜能要教师平时耐心地去开发。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些手工艺品,然后把它们放进自己事先编好的情景剧中当堂表演,这样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表演和创造能力。
总之,游戏是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但教师在设计和运用游戏进行教学时应注意,游戏的设计要符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注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要注意学生参与的整体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既要注意游戏的目的性,又要注意游戏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既要注意所设计游戏在思维上的启发性和层次性,还要注意游戏开展的灵活性,不能为游戏而游戏。□
第三篇: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运用范文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运用
肇源县第四小学
董淑荣
美术是一门造型及视觉艺术,每节课都离不开具体且可视的形象,形象的视觉效果,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能使教学资料的收集、教学过程的形成、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都发生了质的改变,对美术教学受益最大。以下是自己的些许见解,仅供大家参考。
一、信息技术为教学资源及学生资料的搜集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一)教师的备课讲究备教材和备学生两部分,毫无内容及套用式的备可方法对教学及学生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在这一阶段,网络查找、相关光盘内容的提炼为教师创造了便捷精准的资源收集条件。如:我在教学《降落伞》一课时,为了了解降落伞的发展史及其种类,我不但查阅相关书籍,点读教学光盘上的资料图片,更重要的是上网搜集关于降落伞的历史知识及种类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的信息资源填补了我对降落伞这一历史悠久的飞机逃生工具的浅显认识,最后再把筛选的资料配上背景音乐、解说词和文字提示,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而对于预设中学生在课堂上可能提出的相关问题我也在设计CAI课件时做好了相应的准备。我将学生讨论中可能提到的事件场景缩小后放在屏幕一角,在讨论中学生提到时,我就用放大程序及时进行全屏显示,形象清晰,协调自然。这样,课前教学资料准备充分,操作简便,画面、文字、音乐等配合得浑然一体,才真正提高了美术课教学备课的实效。
(二)信息技术的普及也为学生提供了课前预习搜集资料的有利条件。如:在手工教学中,学生按照我课前提出的预习任务,网上搜索关于绘画、剪纸、泥塑及动画资料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已经被本课的有趣内容大大吸引,待课上交流信息环节时,学生的展现欲望极其强烈,进而促动了课堂整体气氛的升华,为师生的双边活动及教学的顺利展开打下良好基础!
二、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电脑和多媒体的应用,能够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和显示文字、声音、活动影像、图形、图片等资料,并将它们进行有机地结合、加工、处理,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也为以往教学中有些难以讲解清楚的概念给以本质的揭示,将教育技术带进了信息时代,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的内容。
课伊始,趣即生。激趣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精心设计好这个环节,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学生学习新知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美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根据新课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巧妙运用信息技术,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我在教学《好吃的水果》一课伊始,运用CAI课件配合猜谜游戏:大屏幕上出示有关水果的谜语,让学生猜,学生大胆猜测并抢答,气氛一下就上来了。信息技术结合游戏形式的导入,趣味性、可客观性极强。课件中水果形状的冲击力给学生视觉上的震撼,锻炼学生观察及反应能力的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索新知的欲望。这时老师再揭示本课课题(课题的书写也由计算机处理完成)及活动内容,既表达了本课的主题,又使人感到自然而顺畅。这样导入新课,学生“疑”中生趣,趣中求知,于是探究新知识奥秘的心情由然而生,他们带着强烈地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三、巧用信息技术展示小结,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认为信息技术在课堂中最好的地方就是学生能在白板上及时的看到自己的作品,有一种期待和满足感。自己的创作能否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在孩子看来极其重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清晰的将作品展现在观者面前,供大家欣赏、评价。启发引导学生畅所欲言,用简单的语言评价自己和同学的作品。其中引导评价时善待每一个学生并坚持做到“四保护”即:保护好个性,保护好自信,保护好创新,保护好兴趣。
总之,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发挥其作用,就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重点,并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又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开拓视野,激发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推进了现代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长足发展。
以上是我在美术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一点浅显的体会,还有很多不足和欠缺,将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完善。
第四篇: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初中化学;小组合作学习;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0―0078―01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如何将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应用在初中化学课堂上,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主要从注重教授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合理创建适宜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等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并提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各位同仁分享、交流和探讨,以切实提升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注重教给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教给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并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其次,在解决问题时,要注重讨论结果,让每个学生都表明自己的看法,再由组长总结答案,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交流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提升问题解决的有效性;最后,要鼓励每一位学生大胆思考、勇于表达,保证每一位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都有所收获。
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的教学,这一单元是学生学习化学的第一部分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经过前两个课题的学习基本了解了什么是化学,并且知道化学的学习离不开实验。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化学实验室做实验前,可先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并提醒他们注意听讲,教师介绍实验仪器、仪器的用途和实验的基本操作后,请学生根据教师所讲的内容合作完成练习,随后请小组代表根据教师的要求标准操作实验。练习的内容包括仪器的分类和使用方法、实验操作的基本过程和原则等,由于内容比较多,只有学生操作后才能得到有效记忆。因此,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同时增强小组成员的协作能力,提高整体学习效果。
2.合理创建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根据教学经验可知,并非每一部分的教学内容都适宜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因此,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决定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时,应提前创建合理的教学模式。首先是小组成员的分配,小组人数不宜超过6个人,可以选择同桌、前后两组或者根据成绩高低分配等原则进行组合,选择一名组长管理小组纪律;其次是确立学习的目标,只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才能保证评估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进步程度;最后是教师的地位确立,教师应充分体现出自身的引导作用。
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并学会应用,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需要学生动手实验探究酸和碱之间能否发生反应,为了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教师让学生四个人为一组,并操作不同的实验方式,并在实验完成后派代表上台讲解实验过程,教师巡堂观察并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实验。如第一小组把酸碱溶液混合,实验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第二小组把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混合后加酚酞,然后加热,观察现象,思考原因,实验结果又能说明什么问题。教师要求每一个小组都以观察实验现象,根据现象总结出实验结果为目标,让学生在实验中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3.科学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得到老师的认可,教师也需要根据学生学习的效果反思自身的教学效率。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后,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包括教师自身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学生合作交流过程的情况以及任务完成的效果等。评价过程要注重对学生的鼓励,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而对整体小组进行奖励则更能提高小组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从而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有效开展。
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教学,要求学生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写出化学方程式,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让学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小组成员讨论后派代表上讲台写出来。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大部分学生都会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但会出现个别的小组不共同讨论,仅由一位代表上台展示,学习氛围不佳。为了改善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先与小组成员沟通,然后根据学生对问题的看法一一点评,并赞扬学生思考的方向,同时帮助小组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而鼓励小组成员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让每一位成员学会重视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
编辑:张 昀
第五篇: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方式。它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方式。
【关键字】小组合作 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152-01
中国有句古话叫“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意思是说千人同一条心,就能发挥千人的力量;万人有不同的思法,就连一个人的力量都发挥不出来。合作才能提高。合作才能发展,合作才能共赢。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合作,是时代的选择。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方式。它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为主体,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以达到实现高效课堂目的。
下面就以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十课:《望海潮》为例谈谈“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课堂中如何运用。
首先,根据班级特质进行课堂分工定位
由于我授课的班级是美术班,所以我结合美术学生专业特点进行分组。把全班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性别比例、语文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口语表达、美术专业水平、守纪情况等合理搭配,分成6个学习小组,每组7人,按长方形围坐,以便启发引导之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善于组织活动,性格开朗的学生为组长;善于记录的学生为记录员;善于表达和美术专业较强的学生为中心发言人或者操作者。定期轮换主发言人和实操者,每人都有展示的机会,在主发言人表达之后,如有遗漏,中心发言人可以补充。《望海潮》这课,六个小组在诗歌朗读、诗句理解、专业绘画、书写、设计等方面的分工每组综合实力较均衡。
其次,师生合作共同确定课堂目标
教师根据大纲的要求以及本单元、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学生依据书后练习,教师补充的相关资料,共同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望海潮》第二课时,同学们根据单元说明和课后练习,在老师的指导下定出了以下的课堂目标:①抓重点词句的意思,理解词句展示宋代杭州哪些“文字图画”,了解体会宋代杭州的繁华富饶。②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景物或场面表现杭州的画面。③探究学习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在定第三项的目标时,学生最初制定为“学习合并几层词句意思并翻译”这是不符合这节课的训练要求的,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指导说明,修改课堂目标。教师进行适当的解释说明,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诗词鉴赏知识点的重要方法。
第三,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这个过程,教师重在提出问题、教给学生方法,提供给学生从已知到未知的过渡桥梁,学生则重在利用已有的知识,独立学习思考,初步感知课堂教学内容,利用自己或者本组的优势,发挥创新精神,做好必要的展示自己的心理准备。
第四,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在小组讨论阶段,教师参与小组学习,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调控。学习《望海潮》第一课时已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第二课时学生按照确定的教学目标,引导组长分工合作。教师先提出要求:①每个学生先独立思考、自学(可以写出思考的要点)。②组内交流方式要多样化,主要方式可以是:中心发言式、指定发言式、组内议论式或两两配合式、师徒结对式等。③小组展示要结合专业特点多样化展示。④从“肯定欣赏赞美“的角度看到同学的闪光点并表达出来。总之,要让每位学生都能自信充分展示自己。
第五,赏过程,赞结果
在所有的语言中,赞美之词是语言的砖石,赞美和鼓励是推动一个人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人内心深处的心理需求。《望海潮》一文在小组合作成果展示阶段,我抓住契机,及时为学生点赞。成果展示的过程,精彩连连。新课导入阶段,第一组唐潮同学从课前三分钟演讲入手,从语言大师刘宝瑞先生自然过渡到柳永的《望海潮》,从选材发音情感的把握方面给以肯定。展示过程中学生不断读课文,走进文本,六个小组合作展示形式分成四类:一类是自主学习时候自己画的“十里荷花”的荷花图;第二类是当堂??“烟柳画桥”的画面;第三是组员直接在黑板上用粉笔画简笔画;第四用话剧的形式通过柳永的眼睛所见展示杭州城的繁华,其中“羌管弄晴,莲歌泛夜”学生还配上二胡演奏和朗读。期间小组成员对画作进行解说,并在词中找出原句,课堂效果堪称完美。
探究环节,主要从诗词的表现手法上引导学生。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这样的引导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积极性,收到了意象不到的成果。课堂小组讨论中,每个组员都得到展示,组长集中他们的理解,最后选出发言的同学,收到比教师讲,学生听,好几倍的效果。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学生在发言过程中展示了自己,提升了自信心。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说增添了语文课堂的人文内涵。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实现以往语文课堂中学生等待式学习到体验式学习的转化。以往单纯注重班级整体教学中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参与课堂的同时,加强了同学的合作,也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在大力宣扬和强调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的今天,要想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到实处,必须从语文课堂入手,而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模式,很好的展示语文课堂魅力,发挥了它实现核心素养的主阵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中生文明礼仪常规》
[2]《小组合作学习材料汇编》(互联网文档资源)
[3]《生本教育问答》周正文
[4]《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实效性研究》陈贤文(导师:刘占泉)
[5]《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11.20
[6]《小组合作学习在高校“两课”教学中的运用》绍丽珍
[7]《语文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建构探究》曹应平、金萍《新课程导学》2013.1.8
[8]《反思一节失败的公开课》任敏《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1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