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45教学模式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运用
345教学模式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运用
当今时代,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显,而教学理念的现代化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已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植根于东西方古代文明中的启发式教学,历经沧桑,超越时空,至今依然青春焕发究其因,在于它荟萃了人类教育思想的精髓,揭示了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高扬了人的主体性本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启发式教学虽源远流长却成熟迟缓,理论上的厚积却难以薄发,实践上无处不在却难以找到规范性的操作,故已成为一个永恒的“乡愁”尽管启发式教学的真理性和魅力,人们无不称颂、提倡和憧憬,然而和其相悖的注入式教育仍然存在,甚至仍大量地占据教坛,阻碍着教育教学过程的人本化和优化.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以美育促德育智育方面起到独特而不可缺少的有效作用。
一、放飞美术激情与梦想,多方面激发学生对于美术课的兴趣。
兴趣是学好一切知识的动力。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了兴趣,才会使人集中精力,积极思考。为了使学生对美术课产生兴趣,我利用让学生欣赏名画、照片、模型、参观画展、古迹的形式,提高学生对美术的认识,了解美术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结合教材给学生讲解我国的美术史,从原始社会到现在,从各种艺术珍品到各种画派名家,从大型雕塑到各种壁画。这些艺术瑰宝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人类艺术宝库的珍品。学生从教师的讲解、介绍和画片的欣赏中,了解了我国从古到今美术在人民生活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认识到美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美术是宝贵的精神文化的重要性,从而对学习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感受美、发现美。在进行讲授教学时,通常是将相关的知识以故事的形式讲述给学生听,或者以学生常见的事物为例,激发学生对于周围事物的联想。
二、创意“美术”生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美的范畴很广,中学美术课中的美在于学生在引导下按照各个优质规划安排好的教学活动了解视觉美的感受与体现,从而把美的概念与理解延展到生活中的各个实际的事情上面,有效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1、通过欣赏作品活跃想象力,培养创造力。
创造和超越是美术的灵魂。没有创造,就没有美术,这是毋庸质疑的。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注重培养想象力,想象是创造的先导和母体。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主动的引导学生欣赏优秀作品及范画。面对优秀的美术作品,学生心中也会油然而生出一种创作激情,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启发,则更加会成为学生心中的指明灯,对学生的思维、认识、作画风格、表现技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和学生一起欣赏作品时的讲评要细致、生动、准确。另一方面,美术创作教学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也是想象的源泉,人的想象要情感作发动力,生活经历越多,可供加工选择的内容越丰富,想象的途径越广,想象活动也就越活跃,越有创造性。
2、不拘一格,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练习的过程中要积极地了解学生,注重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要充分调动主体的积极性,激活他们的思维与创造动力。传统的中学美术教育比较强调统一的标准,规范学生的学习,使每个学生画出一样的画或呈现同样的风格,这样学生的审美与表现个性便得到了同化,从而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甚至扼杀了学生的美术创造潜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优点与弱点应该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及时地指出,使其共同发展。在课堂和课后的作业安排上也应不拘泥于教材,应该适当地鼓励学生自由的画画。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作画的兴趣,同时也是在另一方面对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的教学。
三、养成发现美的习惯,美术与生活天天结缘
养成发现美的习惯重在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归纳与美术有管的主题,持久自主建构美术知识和获得美术思维
1、生活需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大自然中、生活中处处充满美,就在于一个人有没有去发现她。有了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也就处处充满美。在美术课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形与色的美,劳动的美,助人为乐、奇妙想象的美和创造的美等等,使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使自己生活在美的环境中。
2、美的生活须自己去创造。生活的美包括了许多,但都得自己去创造。多引导学生去参观欣赏艺术品、动手绘制。通过不懈的联系与追求,把美术植根于生活,并让美指导生活实践。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师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善于思考,把握其精神实质,遵循美术课程的感知规律,扎扎实实的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追求美术教学的本真,才能充分发挥美术艺术特有的魅力。将学生的生活美术化,将美术生活化。引导启发学生养成探索美的习惯,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彻底提高美术在中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和不可忽视的地位。
第二篇:分层教学模式在小学课堂中的运用
课题名称——分层教学模式在小学课堂中的运用
学号:E0905133109 申请人:陈思
一、项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附主要参考文献 1.1、项目研究意义
分层次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本课题中主要是讨论分层教学在高年级小学课堂中的运用,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进行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的能力和潜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分层教学可以弥补学生基础差异,实现互帮互助,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0世纪初分层教学被引入学校教学以来,将班级进行分层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特征.从1916年开始,对分层教学的研究也大量展开.分层教学在教育理论研究上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它经历了一个“马鞍型”的发展过程.分层教学最先出现于美国.20世纪初,美国面对着大量移民儿童的涌入,为了教育这些背景各异的新生,教育官员认为有必要按能力和以前的学习成绩对他们进行分类(分层).到50年代,英国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在将学生根据能力分到不同的层,并且始终待在一个班级里学习所有的课程.但开始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认为它加强了种族间的不平等,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不平等的区别对待的方法,造成了对“低能儿童”的歧视,使他们的身心受害,而对“高能儿童”则给予特殊照顾,助长了他们自高自大的骄傲习气.同时,由于分层,使得学生之间的隔阂加深了,易造成社会矛盾,是一种不民主的教学组织形式.由此,分层教学陷入了低谷.1957年,前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使得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对教育制度进行抨击和反思,产生了要加速培养“尖端人才(精英)”的紧迫感,从而恢复了对分层教学的重视,并开展了再实验,再研究,现评价,形成了对分层教学新的研究高潮.经过再研究,教育家们发展儿童之间智力和能力客观上确实存在着很大差异,再加上在高度民主工业化国家高度社会分工需要各式各样具有不同能力,资格和水平的人才.据调查发现,60年代中期,英国的小学存在96%的教师都在分层后的班级里教书.法国政府70年就要求在初中三,四年级进行分层次,开设向职业教育分流的技术班.70年代~80年代中期,对分层教学的研究呈现出两大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持赞成的态度,认为教师对分层后的同质班级进行教学更容易,对学生也产生积极的效果.另一种是持反对态度,认为分层教学对差生不公平,认为对于学生的学业成绩并没有显著的效果.到了90年代,由于美国政府对精英人才和学术成就的重视,大部分学校重新回到分层教学的实践当中.据美国1993年的一项调查中显示,86%的公立中学仍在实施分层教学,只不过方法上有所调整.根据现有的研究,至今对于分层教学是好是坏的问题仍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结论.不同教学目的价值观使得人们对分层教学的评价有赞有贬.美国的“分层教学”与“小班化”教学,“主体教育”“赏识教育”相结合,更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国外,分层教学的形式多样,有基础班,提高班等,并形成走班的选修制.但是我国的学校多数是大班额超负荷教学,盲目地照搬国外的分层教学模式确实行不通.因此,在中国如何实施分层教学值得探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了分层教学的概念,国内各省市都有学校进行分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例子.各地在实施英语分层教学的过程中,都总结出了不少值得推广和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像北京十一中英语学科分层教学的教育实验取得显著的效果,在当时造成很大的影响.90年代初上海率先提出实验.1993年福州八中英语学科的教育实验,平行分班,分层授课,大面积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东莞塘夏理工学校1999年实施以升学和就业进行分层的教学实践,连续两年都有170多名毕业生通过高职和普高高考.青岛经济职业学校2001年在英语,数学两学科实施“走班制”的分层教学管理,效果显著.(摘自《中国教育报》2004年5月13日13版)。如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在2002~2003年对四个B班(分A,B层)进行实验,通过对课型,教材组合,课堂活动,课外学习要求,评估标准等进行个性化设计并实施,大大地提高B层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学习效率.1.3、主要参考文献:
刘树仁.试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J]教育与管理(中学版),2008 刘歌红.分层次复式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 2010, 肖芹.兰化三中高中阶段实施分层次教学情况的调查与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06 张力芹.转化高中数学学习困难生的实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2006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1 研究目标
1、在新课程下的小学课堂实施分层次教学的课堂教学,有效地解决学生中“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和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也是遵循传统教学中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从实际出发教学原则.2、通过教师创造性地使用分层教学策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各自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通过创建不同的学习小组、是每个学生都得到关注,让课堂充满活力,最终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最终实现素质教育。
2.2研究内容
1、学生分层的研究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和接受能力等,把学生划分成三个层次:A、B、C层。
2、教学目标分层的研究 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对差异较大的学生制定同一教学目标,很可能会出现优秀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学困生跟不上的局面。
3、课堂提问分层的研究
课堂提问一定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水平精心设计,通过分层提问,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各层次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
4、作业分层的研究
由于教学目标不一致,所布置的作业也应有所不同。
5、评价分层的研究 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课堂提问分层、作业分层,造成对学生的评价也应分层。2.3 拟解决问题的关键
1、教师对学生状况分析是否准确性;
2、教师对各教师层学生应该提出的目标要求是否合理;
3、分层教学采取分层一句是否合理,对学生的情感考虑是否妥当。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与可行性分析
1、文献研究法:对近几年来发表的关于分层教学法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归类,并作比较性研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效经验为本课题借鉴。
2、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小学生学习兴趣以及特长情况调查表》,然后对问卷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潜在潜力进行分组。
3、测试法:运用考试对学生进行成绩测试,再次运用智力测试对学生智力水平进行分析,然后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
可行性分析
1、分层教学法,分层教学在西方一些国家尤其是美国十分流行,实践证明它具有可行性。对于不同智力和成绩水平的学生进行区别对待,解决了传统教育中“一刀切“的现象,有利于每个孩子的成长。
2、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和学生相处的时间很多,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这对于分层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条件。
3、分层教学是比较成熟教育方式,有很多文献可以借鉴。
4、作为一线教师,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科研能力,可以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第三篇:浅析“分层教学模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分层教学模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江苏高邮市第一小学 卞龙余 邮编 225600 美术教育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基本的美术教育理念:即美术教育不是针对少数人的,不是以专门培养美术人才为目的的。在美术课程改革中必须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在全面贯彻美术新课标的过程中,我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展了分层教学的实验与研究,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设标、分层授课、分层训练、分类指导、分层评价,做到课堂教学的因材施教。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尊重和发挥,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了解学情,合理分层
在美术学习上不是人人都能整齐划一的发展,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使学生在学习上个性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差异、学习基础差异、学习品质差异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时,应先通过摸底考试和调查研究,将学生分成A、B、C三级。A级学生学习成绩好,对美术学习感兴趣,能力强,悟性高,是本学科的学习骨干。B级学生是那些具有一定美术可塑性,但学习不是很努力,只要老师稍加指导,就能取得好成绩的学生,他们是本学科的中坚力量。C级学生是对美术学习兴趣不高,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他们后进的原因,千差万别。在教学中要加强对这类学生的转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组织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原则上每一小组A、B、C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由A层次的学生担任组长,在班级内营造一个互助学习的氛围。
二、确立分层目标,优化教学进程
1、分层设标、分类要求
根据课标的要求,对各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C层次的学生要求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方法;B层次学生要求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A层次学生要求在B层次学生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独立完成创作的能力。如一节陶艺课的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C层次学生可以要求他们通过临摹,掌握紫砂泥的一些揉捏技巧。针对B层次学生,要求其能理解、掌握紫砂泥的技能技巧,并能熟练地进行造型训练,独立完成作业。针对A层次学生,要求其在B层次学生的基础上,自主创新,运用多种技法,进行习作,创作出一幅较完整的水平较高的作品。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各层次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到的。这样才能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使每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作业,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快乐。
2、分层授课,分层推进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目标,对课本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和组合。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实施目标的过程中,要做到既要兼顾全体,又要照顾一般,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在课堂提问中,也要做到层次分明,难易相当,使每类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让C层次的学生也能在回答问题中体会到成就感,最终达到全面训练,共同提高的目的。一般情况下,提问C层次学生的是一些课本基础知识,较为直观的问题;B层次是一些通过推理、论证得出结论的问题,而A层次学生由于基础较好,悟性高,课堂提问则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往往是一些抽象性较强的问题。
总之,问题的提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当成为分层教学贯穿始终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3、分层训练
课堂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应该设计多层次的练习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如铅笔淡彩一课,针对C层次的学生,只要求他们画一只苹果就行了,而B层次的学生要在C层次学生的基础上增加一只橙子,A层次的学生在B、C层学生的基础上添加一块背景布。这样题型的设计由易到难成阶梯形,适应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另外分层训练时,还可以通过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的形式,供学生选择,其中必做题要求要求A、B、C层次学生都要完成,选做题允许学生不全部完成,或同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这样在学生学习中形成竞争意识,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
总之,在作业和练习的设置上,也应在内容和数量上分类要求,既要让后进生通过努力可以完成,又要让优等生不会因为太易而应付;既要让后进生反复练习,掌握课内知识,又要让优等生有时间涉足课外,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水平。对待中等生,要努力做好优化工作,特别是做好那些素质好、努力程度不够的学生的思想工作。那些素质不高但努力肯学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态度应当成为各层次学生学习的榜样。
4、分类指导,分层补偿
学生训练时,教师要做好课堂巡视,及时反馈信息,加强对B、C层次学生的辅导。对C层次学生,课后尽可能面对面地辅导,确保C层次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还可让C层次的学生经常参加集体活动,如参加班级黑板报的绘制,让他们在集体教育中,克服自卑,享受成功的喜悦,提高自己对美术的认识,使其产生接受审美教育的需求,从而重视自身审美素质的培养。对A层次的学生要积极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书法、手工、陶艺等兴趣小组,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
总之,在分类指导时,既要重视优生的提高与发展,又要确保后进生的转化。要积极开展学习互助小组活动,最终使各层次学生全面达标。
三、对学生的作业和练习的评价,采取“不同标准,分层评价”的方法
许多教育家多次呼吁“评价应多几把尺子,多一把尺子将会多一批好学生。”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们的评价方式也应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情感、态度、习惯、学习方式等的差异性呈现出的多元的评价状态。同一层次的作业,C层次的学生得分可超过B层次的,B层次的分值可超过A层次的学生。这样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评价有所区别。对于C层次学生的点滴进步都应加以表扬,鼓励他们努力向更高一层次发展。对B、A层次的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应采用竞争评价,高标准、严要求,促进他们更加努力奋进。
总之,对学生作业的评价,应从以往过于重视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转到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的评价。评价的主体应从单向性转到多向性和交互性;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和发展性。最终才能通过美术教学起到促进全体全面发展的作用。
实践证明:分层教学较好地落实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有效地促进了各层次学生的发展,为新课标的全面推进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第四篇:“游戏”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运用
“游戏”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运用
摘要:学习兴趣是引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是小学阶段美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美术教学只有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一特征,教师在教学中应多设计、多运用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兴致勃发中学习,寓教于乐。这样不仅能激发、保持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对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发展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游戏 学习兴趣 小学 美术课堂 运用
学习兴趣是引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是小学阶段美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美术教学只有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来就是好玩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儿童生性活泼好动,喜欢游戏,乐于接受新奇的、趣味性强的事物,但注意力易发生转移。要避免这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最好的良师就是兴趣。针对这一特征,教师在教学中应多设计、多运用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兴致勃发中学习,寓教于乐。这样不仅能激发、保持和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而且对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发展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那么,在美术教学中该如何运用游戏呢?
一、巧用游戏创设美术学习氛围
刚上课时,由于刚上完了另一门课程和课间休息,学生们此时的思维兴奋点,往往不在与本课课程相关的区域。如果教师能巧妙地在这时应用教学游戏,就会使学生情绪逐渐安定下来。如课前几分钟教学生制作一件简单有趣的手工。这样,既可营造美术学习的氛围,又可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写写画画、问答竞赛、接句子等小游戏,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中不该兴奋的区域逐步得到抑制,使该兴奋的区域逐步兴奋起来,把学生的兴趣慢慢地引向美术课的学习上来。
二、用游戏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是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利用恰当的游戏导入新课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例如:在讲《主次分明的构图》一课时,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使用画图或拼贴的方法来说明构图时要把主要的物体放在主要的位置。使用Photoshop可以使构图知识具体化:打开Photoshop,用复制粘贴的方法导入一些蔬菜、水果、陶罐的图片,接着用移动和自由变换的功能来说明构图的要求,通过不同的演示来说明什么样的构图是合理的。这样不但复习了学过的内容,为新内容作了铺垫。
三、运用游戏突破难点、强化重点
学生对老师单调地讲解,会觉得枯燥无味。对于一些难画的图案、易混淆的颜色更是如此。如果长期这样,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如果教师能恰当地运用游戏进行教学,则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大增,学习中的重难点往往也会迎刃而解。
如在教颜色的辨认时,我将一些学习用品与小玩具放在气球内,击破气球后猜出东西的颜色,猜中者得此礼物。这时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个个争先恐后发言。由于学生们对游戏很感兴趣,所以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巧用游戏消除疲劳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他们的注意力经过10-15分钟后,大脑会出现阶段性疲劳,进入思维低谷。因而,每个教师都会面临着如何处理思维低谷的问题,而运用游戏便不失为一条快捷方式。通过教学游戏,能够使学生们大脑皮层出现疲劳的区域稍稍休息,而使其它区域稍微兴奋一下,这样就很容易帮助学生闯过这段“思维低谷”。
欣赏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教材中每一册都有一些欣赏的内容,如水墨、油画、水彩、铅笔、色粉笔、浮雕……对于画种、材料、表现方法教师只能泛泛而谈,或者给学生一张图片说明:这就是浮雕,这就是油画。利用Photoshop,教师可以当场演示、当场制作出不同的效果,并在制作过程中让学生进行理解和感受。例如在欣赏浮雕、油画、水彩画等作品时,为了说明它们之间的不同,我先用数码相机拍摄一些学生的头像,根据讲解需要,打开滤境,然后根据需要点击浮雕或油画以及另外的效果,这样学生就可以直接欣赏同一内容的不同表现形式了,效果很好。
五、用游戏培养学生的表演和创造能力
喜欢自我表现是小学生的共同心理特征。小学生有着丰富的模仿能力和创造潜能,但这潜能要教师平时耐心地去开发。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些手工艺品,然后把它们放进自己事先编好的情景剧中当堂表演,这样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表演和创造能力。
总之,游戏是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但教师在设计和运用游戏进行教学时应注意,游戏的设计要符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注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要注意学生参与的整体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既要注意游戏的目的性,又要注意游戏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既要注意所设计游戏在思维上的启发性和层次性,还要注意游戏开展的灵活性,不能为游戏而游戏。□
第五篇: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运用范文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运用
肇源县第四小学
董淑荣
美术是一门造型及视觉艺术,每节课都离不开具体且可视的形象,形象的视觉效果,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能使教学资料的收集、教学过程的形成、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都发生了质的改变,对美术教学受益最大。以下是自己的些许见解,仅供大家参考。
一、信息技术为教学资源及学生资料的搜集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一)教师的备课讲究备教材和备学生两部分,毫无内容及套用式的备可方法对教学及学生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在这一阶段,网络查找、相关光盘内容的提炼为教师创造了便捷精准的资源收集条件。如:我在教学《降落伞》一课时,为了了解降落伞的发展史及其种类,我不但查阅相关书籍,点读教学光盘上的资料图片,更重要的是上网搜集关于降落伞的历史知识及种类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的信息资源填补了我对降落伞这一历史悠久的飞机逃生工具的浅显认识,最后再把筛选的资料配上背景音乐、解说词和文字提示,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而对于预设中学生在课堂上可能提出的相关问题我也在设计CAI课件时做好了相应的准备。我将学生讨论中可能提到的事件场景缩小后放在屏幕一角,在讨论中学生提到时,我就用放大程序及时进行全屏显示,形象清晰,协调自然。这样,课前教学资料准备充分,操作简便,画面、文字、音乐等配合得浑然一体,才真正提高了美术课教学备课的实效。
(二)信息技术的普及也为学生提供了课前预习搜集资料的有利条件。如:在手工教学中,学生按照我课前提出的预习任务,网上搜索关于绘画、剪纸、泥塑及动画资料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已经被本课的有趣内容大大吸引,待课上交流信息环节时,学生的展现欲望极其强烈,进而促动了课堂整体气氛的升华,为师生的双边活动及教学的顺利展开打下良好基础!
二、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电脑和多媒体的应用,能够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和显示文字、声音、活动影像、图形、图片等资料,并将它们进行有机地结合、加工、处理,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也为以往教学中有些难以讲解清楚的概念给以本质的揭示,将教育技术带进了信息时代,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的内容。
课伊始,趣即生。激趣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精心设计好这个环节,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学生学习新知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美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根据新课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巧妙运用信息技术,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我在教学《好吃的水果》一课伊始,运用CAI课件配合猜谜游戏:大屏幕上出示有关水果的谜语,让学生猜,学生大胆猜测并抢答,气氛一下就上来了。信息技术结合游戏形式的导入,趣味性、可客观性极强。课件中水果形状的冲击力给学生视觉上的震撼,锻炼学生观察及反应能力的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索新知的欲望。这时老师再揭示本课课题(课题的书写也由计算机处理完成)及活动内容,既表达了本课的主题,又使人感到自然而顺畅。这样导入新课,学生“疑”中生趣,趣中求知,于是探究新知识奥秘的心情由然而生,他们带着强烈地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三、巧用信息技术展示小结,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认为信息技术在课堂中最好的地方就是学生能在白板上及时的看到自己的作品,有一种期待和满足感。自己的创作能否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在孩子看来极其重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清晰的将作品展现在观者面前,供大家欣赏、评价。启发引导学生畅所欲言,用简单的语言评价自己和同学的作品。其中引导评价时善待每一个学生并坚持做到“四保护”即:保护好个性,保护好自信,保护好创新,保护好兴趣。
总之,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发挥其作用,就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重点,并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又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开拓视野,激发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推进了现代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长足发展。
以上是我在美术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一点浅显的体会,还有很多不足和欠缺,将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