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打造一流就业品牌创建西部职教名校
打造一流就业品牌创建西部职教名校
——高台县职业中专就业指导工作交流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与会代表:
按照会议安排,我就高台县职业中专近年来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做以交流,供在座的同仁参考。
我校创办于1988年,现有教职工141人,全日制在校学生2000多人。近年来,学校坚持“外出就业,回乡创业”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以“出口”拉动“进口”的办学特色。学校设有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阳光”职业介绍所,在上海、苏州等地建有稳定的学生实习和毕业生就业基地。学校先后与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责任公司等50多家大型企业建立了学生实习、就业安置合作关系,成功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形成了 “出口畅”、“进口旺”的喜人局面。学校的办学特色被《人民日报》、《甘肃日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和甘肃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2008年,学校中职招生990人,使全县高中阶段招生职普比达到5:5,实现了高中阶段职普招生大体相当的目标。
前几年,面对中职学校生源萎缩的严峻形势,我校提出了“外出就业,回乡创业”的办学理念,开始了“校校合作”和与人力资源公司合作的探索,但实践证明效果都不佳,“校校合作”问题很多,只起到了招生站的作用。与人力资源公司合作,中间环节多、花费大,就业层次低,不稳定。针对这一情况,学校提出了“校企合作,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就业思路。
近年来,学校先后对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国家级发达经济开发区的400多家企业,50多家四星级以上酒店、旅行社进行了考察、洽谈。签订合作协议50多份,形成了校企合作的良好局面。学校先后成功安置2000多名毕业生就业,有210名优秀毕业生已成为企业技术骨干或公司部门领导。我校在南方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学生平均工资在3500元左右,最低工资2000元,最高工资已拿到7000元以上。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在学校就业指导、就业安置工作中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合法规范完善的就业指导和安置机构是前提
随着就业学生逐年增多,学生在就业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为做好学生的就业安置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我校依法申请,注册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中介机构——高台县阳光职业介绍所。近年来,阳光职业介绍所利用独立的实体资格,与用人单位进行了广泛接触,在多方考察的基础上,精挑细选了一批合作企业。这些企业大都能满足学校毕业生安置工作的要求,使学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基本一致,就业后“三金”、“五险”有保障,保证五天八小时工作制,试用期满后月薪在二千元以上,企业也很重视安置学生的岗位培训。另外,学校在安置学生就业时,尽量做到整班安置,保留在校时的班委会、团支部建制,便于加强对实习学生的管理。
学校还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建立了从在校学习期到顶岗实习期再到就业安置后的全程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全面开展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这种机制,把以前仅限于“在毕业前进行就业指导”,延伸到了学生学习、实习、就业的全过程。突出了就业指导的实用性、针对性、阶段性和系统性。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体会到:“学生在校学习期的就业指导是关键,实习期的就业指导是难点,学生就业后跟踪期的指导是重点”。学生就业安置工作的基本流程如下:学校在学生就业地设立办事处,派本校教师并聘请资深就业指导师或企业人事部门主管为实习就业指导教师;学生毕业前一学期,由阳光职业介绍所负责带相关资料到合作企业联系学生实习就业,并向毕业班学生公布企业招聘信息(包括企业类型、性质、区域和薪资待遇、用工条件等);学生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家长加注意见,学校班、组、处室审查学生就业自荐书和安置对象的德育成绩、文化课成绩、专业课成绩、实训成绩、身体条件、考取的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等,签署意见后由学校行政会审定,公示符合实习就业条件的学生名单;职业介绍所联系并组织用人单位到学校进行现场招聘面试,或带学生到就业地组织面试;招聘录用结果由学校通过学校网站、就业宣传专栏公布;学生、家长、学校签署《就业实习管理协议》后,由学校阳光职业介绍所统一安排,派专人护送学生到就业实习单位,协助学生办理有关就业手续,阳光职业介绍所、班主任进入跟踪服务、管理阶段,时间为三年;阳光职业介绍所和企业人事部门保持互访式跟踪服务管理;班主任利用电话、电子邮件、QQ群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实习就业后的动态,并把实习参加率和实习巩固率纳入班主任工作考核,从而有效保证了就业的成功率。
学校能以学生就业后在具体工作岗位上的适应程度为依据,不断调整专业教学计划,使学生在校所学技能与岗位技能要求基本一致,使专业课教学更有针对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全员参与,全程渗透职业指导思想是关键
职业指导思想是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教育,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就业做好准备,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的同时,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理想信念、情感教育、职业道德
等方面的教育。正是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近年来,我校把“在各科教学和实习中渗透职业指导思想”写入教学计划,把职业指导工作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来抓。要求所有的任科教师都要肩负起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责任,都要掌握职业指导的基本技能,以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兴趣和职业心理素质为己任。每年对教师进行两次培训,使教师了解最新的就业发展动态,了解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懂得了如何转变求职者的择业观念等基本的就业指导常识。如今我校教师上课都能根据学生专业特点,从所教的学科入手,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学生的从业意识、职业素质、学习需求等进行指导。学校还有计划的选送优秀教师参加国家职业指导师、助理师的学习培训,到学生实习就业企业学习培训。目前,我校已经有2人获得国家中级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2人获得国家职业指导助理师资格证书;有16人到合作企业一线培训。
学校每年都组织全校学生参加全国中职生“文明风采”竞赛活动和科技创新文化艺术节活动,通过“职业生涯设计,我身边的诚信、创业之星”征文,职业生活摄影,职业技能比武,科技小发明等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在四届全国中职生 “文明风采”竞赛中,我校共获得全国一等奖8项,二等奖32项,三等奖65项。学校被国家教育部表彰为全国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创业计划竞赛优秀组织单位。
三、定单培养、校企合作是保证
近年来,我校始终坚持“巩固、提高、拓宽”的就业安置工作原则,不断开拓就业工作新局面。在体制上,实施“就业指导中心总负责、实习指导教师负全责、班主任参与”为主的就业工作服务体制,将就业工作重心下移,发挥班级工作的能动性。在机制上,按照“整班安置与分层安置”为基本内
容的工作机制运行,增强了学校实习就业工作的活力。在措施上,为实习就业搭建平台,通过建立企业实习就业基地,教师进企业培训,邀请企业骨干、岗位能手进校指导实训,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接轨等措施,认真落实了“就业指导专业化、就业服务日常化、就业管理规范化、就业推荐系统化、就业安置校企合作化”的工作任务。在教学上,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习标准,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学生的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和基本技能由学校负责完成,企业搭建实习就业平台,学校利用企业的资源,变企业的生产车间和培训中心为实践教学的课堂,学生在企业完成顶岗实习,达到企业人才需求标准。在培养方式上,校企共同安排实践教学计划,由企业安排其工程技术人员充当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完成学生由专业技能的培养到就业岗位的过渡,努力缩短课堂与岗位、学校与企业的距离,更好地达到定向培养目标。通过以上措施,我校学生就业安置工作实现了“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用人单位满意”的“三满意”目标。
实践证明,校企结合是确保中职教育更贴近市场、贴近社会需求、满足受教育者需求、促进学校焕发生机和活力的有效途径。我们将在不断完善这一办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具有特色的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办学模式和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更有利的成才通道。通过构建并完善“就业围绕市场转、教学围绕就业转、教师围绕教学转”的办学格局,做到“学生在外工作安心,家长在家放心,企业接受称心,学校输送有信心”,真正提高学校声誉,打通“出口”,拓宽“入口”,推动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培养“专业+特长”型人才,是提高就业档次的有效途径
学校就业工作实践证明:校企定单合作是通道,提高就业质量是关键,提升学生素质是基础,做好推荐环节是保障,校企互利双赢是目标。为此,从2004年开始,我校在加强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特长,组建了以班为单位的管乐队、舞龙舞狮队和舞蹈队等。“专业+特长”的培养模式为整班安置就业奠定了基础,也是打开在大型企业整班安置就业之门的钥匙。凭着学生的“专业+特长”,我校先后与上海外高桥造船厂等5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实习就业基地。使企业和学校在管理方面、工程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在专业技能方面进行沟通交流,有效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校发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构建互利双赢的合作模式,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受益。
以上是我们在探索中职就业指导、就业安置工作中的几点体会,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指正。
谢谢大家!
第二篇:打造一流品牌.
塑一流品牌,创一流市场
————提升市场管理、落实目标责任
新亚洲电子商城自2004年5月21日开业以来,在集团公司领导下,凭借准确的市场定位及其优良的区位和物业优势,通过商城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目前商城一、二期市场整体出租率100%,市场内商家经营相对稳定。由于华强北区域市场竞争激烈,商城在筹备、招商时期以及在前阶段经营过程中,为稳定和留住客户,市场管理力度比较宽松,被动管理成为了商城运营初期的主要特征。而今,商城跻身成熟品牌市场行列,在品牌市场应需精细管理的要求下,作为国内规模最大、档次最高、产品最齐全的电子元器件贸易与采购中心需将自身定位与管理服务水平统一起来,改变现有的管理方式,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
为进一步规范商城市场管理,创建文明、有序、卫生、整洁的市场环境,打造一流的品牌市场。2011年,商城将根据市场现有情况,制定合理的管理运作模式。争取通过制订切实有效的管理细则,在市场经营秩序、治安保卫、环境卫生等方面以综合计划、单项计划相结合的管理运作方式,建立目标管理、服务质量管理、成本管理体系,多层次、多方式、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控制,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市场管理。不断扩大市场的知名度,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促使商城物业保值、升值。
一、增强商城员工责任感
增强商城员工工作的责任心,要加强责任分工,积极、主动地开展市场环境整治工作。结合各市场实际情况,制定管理整治计划,补充缺编管理人员,增强力量,全力以赴抓落实。进一步理顺市场管理流程,建立健全市场管理制度、规定,提高市场档次和服务水平。
二、建章立制,切实保障管理措施的落实 建立健全公司内部规章制度,合理科学的定人、定岗、定责方案,编制《电子商城组织机构图》、《人事编制表》、《薪资级别表》。制定《电子商城部门、岗位职能》、《电子商城部门、岗位工作标准》、《电子商城业务流程图及说明文件》、《电子商城激励机制文件》、《电子商城企业文化章程》、《市场管理公约》、《电子商城员工手册》、《电子商城市场部工作手册》、《呈文审批、合同管理、费用报销等规定》等等明确的规章制度和行之有效措施,并做到宣传到户,实施到位。
三、抓好市场的管理规范
重点抓好市场内摊点归位、货台整洁、明码标价、环境卫生的日常监督;规范摊位商品陈列,落实场地保洁措施,做到市场划区科学、标志分明、环境整洁、通道畅通、交易有序;清理市场内外占道经营、摊外摊、店外店的现象;协助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对进场经营户的主体资格进行审查,协助市场监督、税务、城管、公安、消防等行政执法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四、加强检查,落实整治方案
抓好检查落实,促进市场管理整治工作深入、有效、持续地开展,争取通过半年时间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化建设,使市场管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市场环境得以显著改观。市场整治计划工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个月):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加强内部制度化建设。完善、规范公司及市场管理制度,明确的管理目标和有针对性的整改方案。发动市场内商户自觉遵守市场规章制度,发动市场管理人员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市场管理。第二阶段(3个月):落实整改方案,开展市场管理综合整治,找出与区域同类市场的差距,制定明确的整改目标和措施,分解任务,责任到人。第三阶段:结合前两个阶段的整改工作,进行考评。评出优秀管理人员予以表彰、奖励,发挥其典型示范作用,带动其他管理人员继续做好市场规范化管理工作。
五、在集团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后,力争实现以下管理目标: 1、2011年与商城员工签订岗位责任制,与商户签订经营责任书;
2、业主、商户对管理服务满意率80%以上;
3、租金上调10~15%;
4、无重大责任事故发生;
5、各项工作计划及既定目标实现率98%以上;
深圳市新亚洲电子商城有限公司
2011年3月8日
第三篇:加速名校建设 打造职教品牌 现场汇报
加速名校建设 打造职教品牌
----在8月 日迎接省教育厅国家示范校
现场验收汇报会上的汇报
祁东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 唐卫民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
大家上午好!酷暑九月,天气炎热,我们迎来了各位专家和各位领导,对我校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进行终期验收,这是我校发展、建设过程中的一件大事。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全校教职工和学生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各位领导给予学校发展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校系祁东县人民政府主办,是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星火实验学校”、“湖南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湖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湖南省文明卫生单位”、“市优秀学校”等112项荣誉称号。开设工艺美术、模具制造技术、计算机应用等10个专业,在校学生5973人,年培训学生3287人次,教职员工374人。
我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省教育厅和市、县教育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以创建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统领全校各项工作,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创建办公室,将创建工作与日常工作融 1 为一体,确定了创建工作的路线图和完成任务的时间表,举全校之力开展工作,完善办学机制,以文化建设为引领、以观念转变为先导、以内涵发展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团队建设、实训条件建设为重点,着力提高办好中等职业教育的能力与水平,探索与实践科学发展之路,志存高远建示范,全面提升了我校推动祁东县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能力,服务祁东县、衡阳市区域经济的能力。现汇报如下:
一、项目建设背景
(一)建设中职示范校是贯彻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湖南省委省政府、衡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相继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和《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关于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关于建设教育强县的决定》,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但是,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政行企校”联动办学体制机制有待突破;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管理亟待改进;高水平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教师数量不足、满足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要求的实训基地条件较差等问题,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建设期内,祁东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加快发展步伐,加强内涵建设,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质量不断 2 提高,办学实力日渐增强,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建设中职示范校是提升区域社会服务能力的需要(1)祁东的区位优势明显。祁东位据湘桂交通要冲,扼衡阳市西南门户,交通区位优势独特,素有“湘桂咽喉”之称。湘桂复线把祁东带入全国高铁网,娄衡、泉南、祁永高速将祁东纳入全国高速网,“六纵六横”国省干线将祁东融入快捷的公路交通网,归阳千吨级码头使祁东具备通江达海之便利。从县城出发,20分钟可进入全国高速公路网,3小时可融入“珠三角”和“长三角”经济圈。
(2)祁东经济社会发展迅速。近年来,祁东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产业主导、园区带动”战略,强力推进“一区两园”建设(经济开发区、归阳工业园、云鹤产业园),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基地,祁东境内地下矿藏多达30余种,其中铁矿已探明储量5亿吨以上,居中南地区之首。铅锌蕴藏量138万吨以上,可再造一个“水口山”。黄花菜、席草、香芋和生姜被誉为“祁东四宝”,其中黄花产量占全国70%以上,被国家命名为“黄花菜原产地”。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近年来枣业发展迅速,祁东酥脆枣被列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录,正全力打造“江南枣都”。
2013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稳中有为、稳中奋进、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全县完成GDP196.52亿元,增长10.3%;完成财政总收入7.74亿元,增长16.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81亿元,增长25.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3 93.65亿元,增长36.2%;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68.62 亿元,增长12.9%;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6.8%和5.5%;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88.78亿元、54.65亿元,增幅分别居全市第二和第一。
(3)祁东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迫切需要一大批熟练的技能人才。祁东支柱产业将重点发展以七大铁矿、清水塘和留书塘铅锌为代表的矿产冶炼业,以南方水泥、南岭化工厂为代表的建材化工业,以开福家具为代表的家具制造业,以衡缘物流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业等六大支柱产业;全力推进归阳工业集聚区建设,抓紧启动云鹤产业园建设;做大做强祁东特色农业,实现“四个十万”工程,即黄花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发展枣业种植10万亩,发展油茶种植10万亩,完成烤烟10万担生产任务。将祁东打造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南铁都”、“湖南新型铅锌基地”、湖南家具业“航母”,全力打造“江南第一枣业大县”、跻身“省级烤烟生产基地县”行列。因此,未来五至十年,应该是祁东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大好时期,也是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应与祁东工业的优势产业、支柱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相伴相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工业园区建设和产业集群发展,呼唤大量的有熟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技能型劳动人才。据祁东县统计部门数据显示,目前,祁东县劳动力市场能够提供的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只占到祁东县总需求量的1/7左右。新的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竞争就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培养熟练的、掌握实用技术的技能人 4 才将是下一步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祁东县职业中专在建设期内,已经为祁东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人员16000人。
二、项目建设总体情况
学校紧紧围绕祁东新型工业化和教育强县战略实施,全面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实现了预期目标。项目包括工艺美术、服装设计与工艺、计算机应用、模具制造技术等4个专业和双师型教师队伍、数字化校园2个特色项目建设。527个验收要点全部完成,平均任务完成率达到130%,得到了政府、行业、企业一致好评。其中工艺美术专业建设项目112个,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建设项目106个,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项目102个,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建设项目113个,双师型教师队伍项目建设46个,数字化校园项目建设48个。
三、建设工作机制与举措
1、全体动员参与,人人争做示范。立项以来,学校先后召开了示范校建设动员大会,召开了13次示范校建设推进会,举办了示范性学校建设干部培训班,动员全体教职员工,以高度的使命感、强烈的责任意识和高昂的热情投入到项目建设中来,建立了“人人都是创建对象,事事都是创建内容”的你追我赶的工作格局和强大的合力。
2、建立组织机构,强化职责分工。县政府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县委书记雷高飞亲自担任组长,召开4次现场办公会,对项目建设进行具体指导、检查和监督,落实项目配套经费741万元,投入了基本建设经费2000多万元。县教育局把项目建设纳入工作计划和工作重点,突出了 示范校建设的过程监控和管理,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组织召开了2次校企合作对接会。学校成立了项目建设工作小组、监控小组,设立了建设办公室,组建了各重点建设项目工作小组。
3、健全管理制度,有序推进建设。出台了《项目绩效考核实施办法》、《项目管理办法》等34项管理制度,下发了《重点建设项目技术标准》等质量标准文件,实施项目建设例会制度、项目责任人制度、项目建设月报制、学期绩效评估制、评估制和项目逐级验收制,确保项目实施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学校还通过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制约和激励机制,建立高效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为项目建设提供全面的制度保障。
四、重点支持专业建设情况
工艺美术、服装设计与工艺都是湖南省生产性实习实训(教师认证培训)基地和中职示范性特色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是省中职特色专业,模具制造技术是市中职精品专业。
1、以校园企合作为平台,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一是深化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湖南开福家具集团等公司等56个省内外知名企业岗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组织了专业教师及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行业专家,开展了15次企业专家座谈会,形成了包括4个重点专业在内的10个专业市场调研报告,并对专业岗位工作任务与需求进行分析,构建了课程框架和内容,全面修订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艺美术专业构建了“企业+专业+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构建了“1+3+1+1”人才培养模式、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构建了“专业+车间”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应用专 业构建了“工作任务+课程模块”人才培养模式。如工艺美术专业建立了区域的人力资源、技术咨询、技能提升和信息交互四个中心,四位一体发展的人才培养结构,对外职业技能培训523人次,承接55人次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培训,面向祁东开福家具有限公司、吉祥粉丝厂等6家企业,开展了家具设计、食品包装设计等10项技术服务,纯收入达到10万元。学生在在市级以上技能竞赛获奖23人次。二是构建专业课和基础课改革模式,课程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完成了《广告设计制作》、《家具设计》、《根艺雕刻设计》、《服装工业样板》等24门课程的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编写了《根雕课程讲义》等19本校本教材。其中《祁东曲艺.文学卷》和《祁东曲艺.音乐卷》,成功申报湖南省文艺创作扶助基金会资助项目,已经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建立了涵盖教学视频的教学资源1.2TB。
2、以建立培养机制为重点,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开展了“教师进企业、服务促发展”活动,实施百名骨干教师下企业、百名企业骨干进课堂、百名教师进修上水平“三百”工程,完善了师德培养机制,形成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的专业教师队伍。4个专业在建设期内,培养了14个校级以上专业带头人,其中省级专业带头人2人,市级专业带头人8人。省级专业带头人参与了全省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市级专业带头人被聘为市职教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骨干教师43名,5名骨干教师评上了高级讲师,3名骨干教师参与了全市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制 定。从中兴通讯衡阳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生产一线聘请了53个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其中高级技师17名。培养了49名双师型教师,专业教师95%以上具备双师素质。
3、以工学结合为核心,创新了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与南岭化工集团等13家企业合作,在学校建设了满足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岗位综合技能训练需要的36个实训室和以“校中厂”为特征的4个生产性实训基地,成为了学生顶岗实训中心和教师培训中心。1个为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为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下岗职工培训中心。如吉美服装有限公司设计生产的韩式校服,已经被县内中小学广泛采用,鼎艺广告有限公司承接的广告设计业务,年收入达100多万元,创利润20多万元。4个重点建设专业订单学生1533人,订单比例达到51.4%。新增校外实训基地25个,基地总数达到57个,归阳工业园区在学校建成了“祁东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五、特色项目建设情况
1、校园信息化建设。建设了完整统一、技术先进、以服务教学为主,覆盖管理、服务、信息处理等领域的现代校园信息网络,建成了专业图书资源库、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名师教学资源库、学生作业数据库、试题数据库、教师科研与作品数据库等六大资源库。同时通过网络共享资源,发布黄花菜、粉丝、香芋等祁东传统农产品信息,成立了网售中心,为农民致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2012年学校空间平台作为省中职学校的入选为职教新干线“优秀机构平台”,并进入了世界大学城“全国优秀学校机构平台”行列。
2、师资队伍建设项目。加强教师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实训指导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锻炼和提升,采用“任务驱动,梯队培养”模式,进行了铸师魂、强师能、树师表“三师”教育。每年有近10名教师参与国培、省培活动,有143名教师轮岗到企业锻炼,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总量达到专任教师的95%以上。
五、建设经费投入与使用
项目预算总投入 1881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020万元,地方财政投入510万元,行业企业投入40万元,学校自筹资金24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2057.1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020万元,地方财政投入到位资金741万元;行业企业投入到位资金40.3万元;学校自筹资金到位255.8万元。在资金管理上,学校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效益化”的原则,加强了对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的管理,做好了项目论证、组织实施、绩效评估、检查验收等环节,提高专项了资金使用效益。
六、贡献与示范
1、突出了大品牌。一是推进了科学办学理念的形成。学校坚持“示范引领,革新图治,特色立校,科学发展”的办学方针,确立了“一个思路、两个保障、三个定位、四个注重、五个满意”的办学理念。“一个思路”即贯彻立足祁东,服务衡阳,辐射湖南的思路;“两个保障”即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和保障就业工作队伍;“三个定位”即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建设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四个注重”即注重教学质量、注重科学管理、注重内涵发展、注重产学研结合;“五个满意”即让行业企业满 意、学生满意、学生家长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二是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效益。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年招生人数达到1726人,年培训规模达到3267人次。学生中有354人次在国家和省市技能竞赛中获奖,连续十届技能大赛团体总分和获奖等次稳居市同类学校前两名。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98%,对口就业率90%,本地就业率85%,企业满意率100%。三是增强了学校吸引力。学校成为影响祁东县老百姓生活的最佳品牌,成为企业合作的首选单位,祁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归阳工业园区与学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衡阳市白沙洲工业园区在学校建立了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衡阳市引进的13家央企和16家世界500强企业中,与学校合作的就有6家央企和9家世界500强企业。
(二)服务大社会。一是促进了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分别对接了县域内矿产冶炼业、食品加工业、家具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已经成为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输送技能人才的主渠道、招工培训的主市场。衡阳市是全国10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之一。建设期间,学校为转移企业输送顶岗实习学生3174人,为转移企业培训新招员工5968人。与特变电工衡阳有限公司等153家公司单位开展校企合作,开展了室内装修设计、旅游工艺品设计等技术服务35项,为企业员工培训1280人次,解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并为企业提供设备维护、产品设计、员工培训等服务项目,支持地方小企业发展。
二是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祁东是农业大县,黄花菜、席草、香芋和生姜被誉为“祁东四宝”,其中黄花产量占 全国70%以上,被国家命名为“黄花菜原产地”。学校主动面向“三农”开展文化宣传和技能培训,与黄土铺镇等6个乡镇建立了长期扶贫关系,进行了文化宣传、技术培训和农产品包装设计等服务活动,采用了“送教下乡、田间课堂等方式,培训农民1235人次。设计了“黄花姑娘”等4个商标图案,直接为农民增收达300元。
三是推动了祁东“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祁东是中国曲艺之乡,祁东渔鼓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示范校建设,学校充分发挥师资和人才优势,2011年,学校开设了曲艺表演专业,较好地保护和发展了渔鼓文化。与县文广新局合作,成立祁东县文化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编制了《祁东渔鼓发展规划纲要》。与祁东渔鼓剧团有限公司、祁东剧院有限公司等文化企业单位共建文化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促进专业共建、教材共编、教师和技能型人才共同培养。组织送戏下乡和广场文艺演出21场次,培养培训了331名专业艺术人才。2012年,《赌妻》、《薪火相传代代强》节目,在第五届中部六省曲艺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四是示范、带动和辐射了其他地区和学校的发展。学校已经成为了区域职业教育的教学指导中心、教学研究中心、职业培训中心、技能鉴定中心“四个中心”。开展了祁东县中职学校学籍信息管理员、资助员培训,中小学教师多媒体培训,职业资格鉴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移民技能培训,提供了年均3267人次以上的培训服务。成功承办了2012、2013、2014年市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服装设计与工艺、工艺美术等6个项目的技能竞赛,承办了 2012年祁东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职业教育模具制造技术、计算机等5个项目的技能竞赛,学校均被授予“优秀组织奖”。学校是省示范性职教中心祁东县职教中心的牵头学校,在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建立了教育研究、招生、就业、教学资源、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五大平台,充分发挥了县职教中心的统筹作用。2013年,学校派曾雅稚等12位老师指导衡南县职教中心创新职教理念,改革管理模式,帮助其成功创建省示范性职教中心。两年来,有37人次参加省、市级重点项目评审,有1人当选衡阳市人大代表,4人次参与市政府组织的职业教育调研,接待了汝城县职业中专等10所学校参观学习。与常宁市职业中专等8所学校建立了对口交流关系,较好地促进了对口交流学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软实力建设,形成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五是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肯定和各级媒体的大力推介。原南京军区政治委员、上将雷鸣球,省委常委张文雄、省人大副主任徐明华,市委书记李亿龙,县委书记雷高飞等领导先后21次来学校视察,对学校的快速发展、服务地方经济、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主张在全县、全市乃至全省广泛推广。人民网以《湖南祁东禁毒渔鼓戏进校园》专题报道了学校推广和传承文化遗产的突出成绩。《中国教育报》等各级媒体68次报道了学校的办学业绩。
七、体会
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搭建了平台,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中职教育全面提升质量和全方位推进内涵建设的 背景下,学校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高水平兼职教师的聘任和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此,学校要贯彻落实国家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遵循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规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内敛实力,外树品牌,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
(一)理念先进的顶层设计是示范建设的基础。学校以“突出大品牌、提升大内涵、服务大衡阳、引领大职教”为目标,坚持“示范引领,革新图治,特色立校,科学发展”的办学方针,团结一致,开拓创新,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果,通过顶层设计促进了思想观念大转变、育人理念大调整、服务社会宗旨大明晰,全校教职工不断深化中职理论与实践,逐步加深对中职教育规律的认识,为示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学校已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在我省已经形成品牌地位,在全市已经成为领头羊,学校办学规模已经成为全市最大学校。学校的发展引起了各级领导的极大关注,得到了各大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学校社会影响空前扩大。省市领导多次来校考察调研,对学校的办学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二)政府和社会各方支持是示范建设的坚强保障。在示范校建设中,得到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的关心与支持,有关领导深入学校考察调研,听取专题汇报,指导、检查项目建设情况。县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县委书记雷高飞亲自担任学校第一校长,协调解决了建设过程中的很多问题。县教育局兑现了在各类专项建设中增大扶持力度的承诺,协调落实了跨市招生等相 13 关政策,保障了我校示范校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校企合作是示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中职教育离不开企业的支持,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共同发展,使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需要。学校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引入祁东县、衡阳装备行业协会、市汽车维修协会参与专业建设,形成了“政府、协会、企业、学校”四方良性互动合作机制,形成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格局。示范建设经验证明,良好的校企合作模式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
(四)队伍建设是示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一所县属职业学校,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我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学校以队伍建设、机制创新为切入点,形成了“文化引领、绩效导向、团队协作”的管理特色。通过管理内涵建设,对学校定位、办学特色、办学理念等治校方略进行研讨总结、诠释和固化,培育了学校制度文化,突出了重点专业建设,形成了特色与亮点,推进了精品课程建设,打造了优秀教学团队,学校领导班子引领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中层干部的执行力和创造力进一步增强,管理队伍素质普遍提高,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创新了学校办学活力,提升了学校的管理水平,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和示范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增强了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
两年的示范校建设,我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巨大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我们深知,我们工作中仍然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发展过程还会面临许多新问题,希望各位专家和领导批评指正。我们一定按照各位专家和领导的意见扎实 14 开展整改工作,加强内涵建设,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实现科学和可持续发展,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职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跟踪报道:创建诚信品牌打造一流企业
新闻二:
跟踪报道
创建诚信品牌打造一流企业
——东方倍力出席“优秀品牌企业”颁奖大会
遵守法律、履行承诺、承担社会责任是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诚信的标志。品牌表达的是承诺,品牌产生的是信任与价值,能够获得“优秀品牌企业”称号,正是政府和行业协会对企业的诚信建设以及对产品安全、功效质量等品牌建设的充分认可,同时也是对企业的极大鼓励与鞭策。
2012年8月8日,东方倍力受邀出席2012年“优秀品牌企业”颁奖表彰大会,接受会议组织方授予的“优秀品牌企业”牌匾。当东方倍力的赵军副总经理从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任晓颖副处长手中接过“优秀品牌企业”金灿灿的牌匾时,整个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北京市药监局领导、所有获奖企业以及其他参会人员共同见证了东方倍力在诚信品牌建设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
据悉,自2009年开始,北京市政府各相关职能单位不断在全市开展打造保健食品安全服务环境,加大行业诚信建设,提倡诚信经营,创建“京牌保健食品品牌战略行动”活动。期间,不断涌现出了诚信品牌建设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2012年上半年,为表彰这些单位做出的突出贡献,北京市开展了“优秀品牌企业”的评选活动,最后经过严格的审核和层层遴选,现有的331家京城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中的19家获得“优秀品牌企业”称号。其中,东方倍力荣列榜上。
东方倍力自2001年成立以来,十分注重企业的品牌建设与自身的诚信建设,注重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脚踏实地,对内定期开展质量安全月活动,对外积极参与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及北京保健品行业协会开展的讲诚信、重质量、保安全等活动。通过多年的自身努力实践,东方倍力因注重产品质量、倡导诚信品牌建设多次受到行业和媒体的好评,而且在社会各界与消费者心目中赢得了极大的信任。
作为京城一家集理论建设、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保健食品企业,东方倍力还将进一步加强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严格产品质量管理,竭诚树立行业诚信。同时,东方倍力将此次获得“优秀品牌企业”殊荣作为新的起点,坚守阳光经营理念,创建优秀营养品牌,打造一流民族企业,实现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的跨越发展,并为促进营养保健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造福人类身体健康做出新的贡献。
第五篇:依托名校打造品牌
依托名校打造品牌
大兴区是北京南部的一个远郊区县。近年来,为了最大限度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北京大兴区教委在逐步缩小区域内校际差距的同时,紧紧依托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教委实施的名校办分校工程,尽量缩短分校品牌的“孵化期”,有效缓解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较好地满足了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初步实现了城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促进了大兴区基础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自2005年启动名校办分校工程以来,大兴区教委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抢抓机遇,积极运作,主动争取市发改委、市教委的大力支持,成功地创办了10所市级名校分校。它们分别是:北京市第八中学大兴八中分校、北京小学大兴清城分校、北京市第十四中学大兴安定分校、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大兴采育分校、北京市回民中学大兴礼贤分校、北京市宣武区回民小学大兴礼贤分校、北京广渠门中学大兴魏善庄分校、北京育才学校(小学部)大兴榆垡分校、北京第十三中学大兴榆垡分校、北大附中实验学校大兴庞各庄分校。为切实抓实、抓好名校办分校工作,大兴区成立了由副区长为主任、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和区教委主任为副主任的大兴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委员会,并于2005年9月抽调专门人员,成立了委员会下设的临时工作机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名校办分校工作。一年多来,委员会根据大兴教育发展实际,制定了“以强带弱,共同发展;强强拉动,打造品牌”的名校办分校工作思路,带领大兴分校广大干部教师,依托名校,打造品牌,形成了“以专家引领为保障,以干部交流为关键,以教师培养为根本,以学生体验为纽带”的多元互动运行机制,确保名校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同步推进。
以专家引领为保障 实现发展导航
如何正确对待并充分利用好名校的优质资源,使之产生以点带面、辐射带动的强大效应,是抓好名校办分校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为研究好这一课题,大兴区教委聘请北京师范大学高洪源教授、北京教育学院杨文荣教授等专家为顾问。通过与专家多次座谈,统一了思想认识:一是分校和名校的文化积淀、教育层次、服务对象不同,因此,分校不能一味模仿和照搬名校的做法,而是要依托名校的品牌,从自身实际出发,找准自己的定位,发展自己的特色,形成自我发展的机制;二是名校是品牌,分校也必须办成精品,必须建立在高规格、高起点、高速度、高水平的基础上,软件与硬件必须同步投入。
科学的管理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和支持。面对名校办分校这个新生事物,我们在广泛征求教育专家以及一线干部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大兴区教育委员会关于提高名校大兴分校办学水平的若干规定》,其中包括分校干部挂职锻炼制度、教师拜师培训制度、学生文化体验制度、资源互通共享制度、自主发展创新制度等。这为分校规范化起步、科学化运转、创新性发展提供了专业引领和行动指南。同时,我们还将名校办分校过程中的一些难题作为科研课题进行研究,以确保名校办分校的工作在专家引领、制度规范、科研指导下稳步推进。
以干部交流为关键 实现理念对接
思想超越时空,理念指引行动。先进的办学理念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重视并开发这一资源,可以使学校寻找到快速发展的增长点,进而驶入教育发展的快车道。分校与名校的联姻,首先应是两校干部的高层握手,是两校办学思想的碰撞与交融。这样,名校和分校在共享和互补中,才能达到“双赢”的目的。
1.坚持名校干部协同管理制度,输出管理理念
科学的管理映衬的是理念的先进和思维的缜密。为使分校尽快接近名校的办学水平,几所名校都在管理人员紧缺的情况下,按照《合作办学协议》的要求,抽调一名副校长担任分校校长。同时,通过定期诊断、专家讲座、培训、举办管理沙龙等形式,输出、交流名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教学理念。例如:北京八中原校长龚正行到大兴八中分别为领导班子、教师、学生传授管理、教法和学法经验;北京小学校长吴国通为大兴干部教师进行学校管理专题讲座;北京广渠门中学吴校长亲任分校管委会主任,每月用以会代训的形式传授治校方略;北京十四中荣培云校长为分校干部做管理文化报告等。这些都对分校开阔办学思路、更新教育观念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坚持分校干部挂职锻炼制度,学习管理模式
为从根本上提升分校管理干部的管理水平和领导能力,各个分校派出干部到名校挂职锻炼,参与干部工作交流会,实地学习、借鉴名校的管理模式。例如:魏善庄中学先后选派两批干部到广渠门中学进行为期两周的考察学习;清城小学干部利用假期旁听(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北京小学研讨学校五年发展规划,学习扁平式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等。干部挂职锻炼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分校干部的成长,促使名校优秀的办学传统、先进的办学理念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得以在分校传承。
以教师培养为根本 实现专业共享
“名校品牌”要靠“名师品牌”来支撑。建立开放、灵活、竞争的教师选拔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大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是分校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名校推出的“名师带徒、名师挂职、名师讲座、名师导研”的活动,使分校教师受益匪浅。
1.坚持名校名师送教下乡制度,传递教学理念
按照《合作办学协议》,北京八中、北京十四中、北京回民小学、北京十三中校长亲自率领名师定期到大兴分校,开展集体备课、教学指导和课题研究等活动,并为徒弟进行面对面的点拨和跟进式指导;北京十四中专家顾问团每学期到大兴安定分校,对该校课堂教学进行大面积诊断,研究指导分校课堂教学的共性问题和学科个性问题,他们还派骨干教师到分校进行班级授课,传递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北京三十五中教学指导组在校长的带领下,深入采育中学听课、指导;北京八中高三语文教师为大兴全区的高三语文教师进行高考复习辅导讲座,贡献自己的教学智慧。
2.坚持分校教师拜师培训制度,汲取教学营养
为确保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高起点,北京广渠门中学与大兴分校启动“同心结”工程,双方各选派10名教学骨干、10名班主任,按学科、年级组成“一对一”的互助对子,以学校统一组织和教师个体联系相结合的方式,不定期地交流思想,研讨教学。北京小学大兴分校先后组织4批共计27名骨干教师前往北京小学接受为期半年的拜师封闭式培训。通过与名校干部、教师的“亲密接
触”,分校干部、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断提高,一支与“北京小学”品牌相匹配的干部、教师队伍正在形成。在北京小学总校接受特级教师吉春娅指导的分校教师张健说:“吉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充满教育的‘匠心’,在吉老师的点拨下,我不仅学到了许多教育‘高招’,而且逐渐领悟了教育的真谛。”此外,礼贤中学、大兴八中、采育中学、榆垡中学、魏善庄中学等分校也选派优秀教师或备课组长,到名校跟随师傅学习、参加教学研讨会、进行联合备课、参加中高考质量分析会、观摩教学开放日、参与课题研究等。
3.坚持教学资源互通共享制度,增强合作实效
在合作办学实践中,各分校注重最大限度地挖掘名校潜在的和间接的教学资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例如:安定分校在北京十四中的积极促成下,加入了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并邀请该委员会的常务副主任吕敏教授到校为全体教师做了两次学术报告;大兴八中通过北京八中邀请西城区教科所的王立军老师为全校教师做了《带题上课》的学术报告。魏善庄中学与广渠门中学开通视频互动平台,实现了教师基于图像和语言的“直接”交流、数据和信息共享、内容协作等功能。这种双向互动的实时远程教学方式,使优质教育资源增效,推动了两校互动合作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以学生体验为纽带实现文化交流
优化生源质量,是分校打造学校品牌的基础。从2006年的招生情况来看,名校办分校的优势显而易见:北京八中大兴分校高一新生中考成绩超过500分的人数,仅次于大兴一中(市级示范校),排在全区第二位;北京三十五中大兴采育分校、北京十四中大兴安定分校也摆脱了昔日小学毕业生纷纷转走的尴尬局面,初
一、高一新生数量比往年有了显著的增加,部分周边区县的家长也有意送子女到这些分校学习。
在文化交流方面,名校和分校注重挖掘各自学校的地域优势和德育内涵,积极开展各项文化、体育、社会实践活动,突出体验性和教育性,既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与交流的机会,也促使学校德育工作生动、活泼地开展。魏善庄中学组织高
一、高二学生代表前往广渠门中学开展“宏志生活一日体验”活动,亲身感受到“宏志精神”的时代内涵。前不久,广渠门中学的120名师生,来到大兴分校开展了社会实践回访活动。2007年,魏善庄中学宏志班学生与总校宏志班学生全部由总校领导管理、总校教师上课。北京八中选派优秀教师为分校的初
三、高三学生作复习辅导和考前心理辅导讲座。北京十四中高一(7)班全体学生到分校为初三年级部分学生作考前“一帮一”学习方法指导。大兴八中机器人爱好者与北京八中的同学一起切磋、交流。北京十四中排演的大型舞蹈“红旗飘飘”在大兴桑葚节开幕式上演出。北京小学大兴分校师生与总校师生一起联欢,共同在总校迎接新年的到来。各种交流活动的开展,加深了学生之间的友谊,使分校学生切实感受到名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时代精神。
一年多来,大兴区的名校办分校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市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他们认为,大兴区的名校办分校工作成效显著,已经走在全市远郊区县的前列。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此项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还有许多工作要做。(1)校际间发展不平衡。有些学校思路不开阔,行动上不够主动,有些工作前紧后松。这就要求我们增强责任意识,进一步健全分校管理机制。(2)必须积极促成名校与分校联网,搭建信息交流的平台,打破时空限制。同时,应进一步拓宽区内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辐射的渠道。(3)应进一步完善名校、分校的干部教师互换挂职和学习制度,使之达到规定的标准。(4)有些分校缺少资金的支持,一些必要的交流活动无法开展。建议建立专项资金,统筹管理。
总之,名校办分校是一项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完善机制、破解难题,真正发挥名校办分校的作用,共同打造分校新品牌,为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创建一流教育强区做出更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