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点的布局

时间:2019-05-12 12:55: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居民点的布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居民点的布局》。

第一篇:居民点的布局

农村居民点的布局

邵晓园20095799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各项建设用地的需求量逐渐增大,然而土地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过程中,将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减少挂钩,作为缓解城镇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关键之一,其中很重要的环节在于如何优化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

关键词:土地供需矛盾土地集约利用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

正文

引言

研究综述近年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城镇化步伐加快,土地空间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乡镇招商引资及集镇发展无用地指标可用;而另一方面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方式粗放”。乡镇及农村建设用 地缺乏规划思想的指导,建设无规划或先行于规划,布局混乱;或与规划思想不相协调,土地集约 节约利用程度较低。时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简称“增减挂钩”)政策的推行,一则使土地 集约节约利用程度提高,二则有力地缓解了发展无地可用的僵局,为城镇发展赢得了空间。但是,土地供需矛盾在空间上的不平衡性应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不能因为城镇发展寻得空间就忽视农民的利益,影响农村的稳定。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调整与优化是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对协调人地关系、增强区域经 统筹城乡发展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1、农村居民点布局类型

近几年全国各地的农村居民点或新村规划布局,大体可分为五种类型:

1.以公社或场所在地为中心,建立完全集中式居民点(大集中)。

2.虽有公社或大队所在地的集中式居民点,周围再分布有较小的集中式居民点(大集中+小集中)。

3.以一个生产队为中心,建立小型集中式居民点(小集中)。

4.沿用原有村落,就地改建进行改造。

5、自发形成的小村落。

2、居民点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村庄建设选址不太科学

有些村庄位于自然地质灾害多发区,村庄布局隐患多,形成“先 天性”不合理。在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危险区依然 有村庄布局,安全隐患依然存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布局造成村庄布局不合理,形成“先天 性”不合理。许多村庄位于采矿区或采空区,有些村庄位于矿产品储放地,有些村庄位于高压走廊 地带,重要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设施、能源基地,)建设区等地区。不少村庄位于区域协调发展需要保护的区域,如水源护区(如有些村 庄位于黄石水库的上游)、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如有些村庄分 布在桃花园风景区)、文化保护区等,造成村庄布局不合理。

2.2.农村居民点规模小,功能不齐全

农村居民点规模小,由于历史条件、气候特点、地形地貌及居民的生活习惯等方面的 原因,农村居民点较分散。象这种小规模的居民点基本上只有 居住功能,在规模相对较大的居民点中才有小型的商业零售点,谈不 上文化娱乐、生产服务设施配套、农副产品加工,这就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较大的不便,受规模效益的影响,这种小型居民点的功能改造 不仅现在而且将来也难以进行,将严重制约农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和生 活质量的提高。

2.3.居民点用地缺乏统筹规划,无序建设严重

居民点用地缺乏统筹规划,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和各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农村居民 点的规划一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农村居民点基本上处于自然形成、自我发展的无序状态,导致了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点布局不合理,如平原地区普遍存在的大量条状居民点,而山区和丘陵地区存在的大量点 状居民点,这就给建设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由于没有统筹规划,基层村委会缺乏规划这一管理的重要依据,即使是有规划的也由于土 地权属不便调整、经济条件制约等原因大多没有实现,导致了大部分 地区的农村居民点处于无序发展状态。

2.4.城乡结合部农村居民点用地疏于管理

城乡结合部农城乡结合部农村居民点用地疏于管理 城乡结合部农村居民点用地情况较为复杂,按照村内大部分居民 生活来源划分,大致可以分为 3 类:一是居民完全脱离了农业生产方 式,在城市工作,只是在村内居住的居民点;二是部分居民依靠务农 为生;

三是全部居民靠务农为生。事实上,第 1 类居民点用地完全可 以纳入城镇用地管理,第 2 类居民点用地则应该加强管理,而目前却 疏于管理。

2.5.农村居民点人居环境较差

农村居民点人居环境较差 农村多数居民点的环境状况堪忧,大多数的居民点中没有统一的 13 桃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专题研究 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研究 垃圾处理措施,没有统一的污水排放管道,居民点中的生活垃圾随处 弃置,人畜粪便无统一的处理办法,雨天污水横流,晴天秽气充鼻。

2.6.土地执法力度不够 违法用地现象时有发生

土地执法力度不够,违法用地现象时有发生 新《土地管理法》实施后,各地虽采取了多种形式和方法进行宣 传,但总体的效果并不明显,由于法制宣传的力度不够,执法力度不 强,农民建房办证把关不严,使农村建房违法用地现象时有发生,或 不批就占,或少批多占,或批甲占乙。由于缺乏法定的强制手段,各 级地方政府也没有具体的处罚标准,国土资源部门在执法过程中缺少 必要的法律依据。因此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出现了比农业人口减少要 慢,其中新占地建房的大多数是违法用地。

2.7.农村建设用地集约程度低,浪费严重

农村建设用地集约程度低,农村建设用地集约程度低浪费严重。另外,许多农户在申请宅基地时宽打窄用,前后的空闲面积多,每家每户都有晒谷坪,实际每年的使用 时间都不长;以自留地的形式划给农户门前屋后的小菜园、小渔塘、小果园等,由于规模小,设施不配套,现在大多都处于闲置的状态,产生的实际经济效益很小;村庄空心化现象日益突出

3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优化的主要措施

3.1.严格控制用地规模,科学合理进行规划

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指导,进一步搞好农村居民点布局规划。借本次规划修编的契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编制规程》为指导,对上轮规划中关于农村居民点的内容进行调整补 充。在修编完成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详细地制订出本 辖区范围内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农村居民点布局规划。建议以乡镇为区域,制订农村居民点乡域分布规划。居民点区域 规划应考虑自然条件、资源条件、人口分布、交通运输、产业分布及 原有生产布局基础和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等诸因素的影响,并要求满足

社会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行政村为单位制订居民点的详细建设规划,农村居民点建设应 在本村所在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引导下,引导城郊 结合部的农民住宅建设向城镇型发展;对以农业为主的农村住宅建 设,按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原则,规划好中心村的位置、规模,引导 农民逐步向中心村集中。

3.2.加大执法力度,规范用地管理

针对农村违法用地建房产生的原因和其具体的表现形式,首先要 从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上着手,加大宣传的力度、广度和深度,提高 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增加依法用地的自觉性,提高广大领导干 部和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其次是要加大执法力 度,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用地一经发 17 桃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专题研究 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研究 现,坚决查处决不姑息;最后是要建立完善的土地监察执法机构,健 全土地监察网络。目前农民违法用地建房时有发生,基层国土资源管 理部门人员动荡,经费不足,使农村违法用地的状况缺乏有力的监管,因此,建立稳定的执法队伍,健全监察网络势在必行。

3.3.加快中心村的建设步伐,切实改善农村居住条件

在建设中心村的初期各村要多方面筹集资金,进行中心村的基础 设施建设,完善中心村的功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的同时也吸引居住 在零星村的农户自行向中心村集中。中心村的建设要与当地的经济条 件和自然条件相协调,中心村的个数、规模、功能规划都要切合当地 的实际情况。

3.4.大力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它是农村村庄改造和农村城镇化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强有力的 手段。目前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大大超标,居民点整理的潜力很大。

结论:合理利用土地,有利于耕地保护政策落实目前我国集镇和农村居民点,都是自然条件及历史长期形成的产物。因此有其自身 的特点:一是小农经济所构成的一家一户为单位的“满天星”式布局;二是在建造住房 时求大、求宽,且往往在耕作条件好的耕地上建房,占用了大量的良田。而且现在空 心村、一户多宅现象比较严重,所以,农村居民点内部土地闲置比重高。所以,对农村 居民点进行优化布局时.要考虑到地方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影响,相对准确预测未来农 村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结合每个居民点所经营的土地范围,力求合理并且不造成新的 插花地、远地和飞地,既可以改变目前农村人居环境,又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在满足地 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少占或不占耕地,从多方面考虑尽量节约耕

地,通过土地整理和置换 等项目实现耕地占卜平衡,确保耕地保护政策的有效落实。总之,实现农村居民点的合理布局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支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将为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发挥长期而重要的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

2、基于G I S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特征和优化布局研究

3、新农村视角下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研究——以常宁市为例

4、基于GIS的半山丘陵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及优化分析_以山西省襄垣县为例

5、农村居民点整理问题的研究—以浮山县寨圪塔乡为例

6、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研究

7、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和整理

8、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第二篇:农村社会转型与居民点规划

摘 要: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分析研究农村社会转型随国家政策的分阶段特色,研究各阶段对农村居民点规划特征,才能更好的发挥农村社会转型的中资源和优势,促进农村社会转型进程。

关键词:农村; 社会转型; 居民点规划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中国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方位做出了准确的判断,并指出中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一、农村社会转型的特殊性质和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的历程,也正是我国农村的社会转型过程,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农业经济在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固有的二元经济格局尚未完全被打破,中国农村的社会转型依然面临许多函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焦点问题依然是土地问题,而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总体历史过程和基本的逻辑关系是对土地问题的解决。其次,农村的工业化是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基本前提,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另一个重要成就是乡镇企业的兴起。最后,农民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价值观念的更新和精神生活的充实,是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观念前提。

二、农村社会转型各个阶段的农村居民点规划的发展过程 2.1 1978年至1984年是农村改革的启动与突破阶段。

这一阶段党的农村政策的取向是让农民获得自主和实惠。中央农村政策的制定均围绕恢复发展农村经济这一主要精神展开,衍生出该时期农村政策的基本目标,即变革现有农村经济体制,调动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在这一时期的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农村居民点规划属于初步发展阶段,农民住房建设迅猛发展,形成农房建设时期,出现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建设高潮,广大农民的住房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2.2 1985年至1992年是农村改革的探索与展开阶段

这一阶段党的农村政策的取向是发展乡镇企业和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农村政策围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这一主线,引导传统农业向市场化转变,清除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因素,为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商品化、市场化找到了新出路。

这一时期农村居民点规划的主要特点是:对村镇的各项建设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农民住宅、生产建筑、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注重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其次,在注重农房建设的同时,开始注重加强村镇规划,引导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2.3 1992年至2002年是农村改革的深化和攻坚阶段。

这一阶段的农村居民点规划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是1992年-1996年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的村镇建设时期。这一时期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城镇功能不断充实,吸纳了大量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农业机械化作业有了新的发展空间,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村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有了显著增加,带动农村住房特别是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

第二个是1997年-2002年以城市为主导的农村建设跟进发展时期,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经济尤其是大城市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农村建设进入跟进发展时期,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并且受市场要素冲击,农村土地流失与失控现象加剧,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2.4 2002年底至2009年时农村经济社会综合改革与创建新机制的阶段。

中央农村政策取向是统筹城乡发展,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一时期的农村居民点规划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部分地区出现城乡融合的发展态势,小城镇功能开始由简单的乡村中心向复合型的农村区域型中心转变。2.5 2010年至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不断开创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通过增加农民收入来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把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将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化、制度化,持续性更好、规范度更高。

三、当前农村居民点规划的任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其“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既包含了生产力的发展,又包含了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综合概念。3.1 “生产发展”一一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要达到生产发展的目的,就要激活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一一劳动力。

第三篇: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

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

摘 要: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整理事关我国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程度和用地效率,是促进农村土地有序、合理与科学化利用的重要手段。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缓解用地矛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城镇化,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抓好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既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严格土地管理决定的要求,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缓解建设用地矛盾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做好此项工作,既能有效地利用国土资源,又能促进和改善农村环境,同时还可以缓解用地矛盾。拟就农村居民点整理含义、特点、问题、模式及主要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居民点整理;问题;模式;措施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特点

1.1 用地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从地域分布来看,农村居民点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平川地区,由于地势平坦,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高,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大;丘陵区和山区,一般地形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复杂,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经济较为落后,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较低,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小。

1.2 人均用地规模普遍偏大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人均占地规模普遍相对偏大。

1.3 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

根据调查结果,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一般占农村居民点用地的70%以上。宅基地的主导用地特征在村庄内部用地结构中极为明显,其次是道路、畜圈用地,工、商业用地面积极小。

农村居民点整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1)缺少系统规划,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从总体土看,村庄整体布局较为分散,尤其是山区,道路不连网,房屋不成排,缺少系统的规划,没有基础设施,功能不完善。

(2)居民点内部闲置土地比重高,村庄占地面积大。

据调查,现有农村居民点内部一般约有10%的土地处于闲置状态,在村庄内部土地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各地仍在农村居民点外围划出一定数量的农田作为建设预留地,致使村庄不断蔓延,占用耕地,蚕食良田。

(3)土地的人口容积率和利用率较低。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尤其在农村居民点内多是平房的“小而全”居住方式的区域,使得农村居民点内土地的人口容积率比较低,从而使得其土地的利用率也比较低。

(4)村庄的复杂性。

很多农村民居以四合院为主,并且随着分家析产和自由买卖,产生了几家共院、楼上楼下非一家、共有山墙、共有院墙的复杂现象。此外,除了主房、院落以外,还有各种附属建筑物。因此,建筑的复杂性对于宅基地整理牵涉到复杂的权属关系、邻里关系,调解任务繁重,有时候根本办不成功。

(5)农民住房安置的问题。

在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两种住房安置措施。一是把农民统一安置到建好的居民区,根据城镇用地标准以及原先宅基地房屋情况,给予每户面积不等的住房一套。二是

对原先农民宅基地房屋进行评估,发放补偿费用,由农民自己在政府划定的区域建房。给予农民补偿款的方法可能导致农民建不到房。原因有二,一是农民获得的补偿款不足以到市场上买房或者自己建房;二是由于农民储蓄较少,而用钱的地方较多,所以容易导致农民把补偿款挪做它用,最终则无钱建房。

(6)责任田再分配的问题。

农村居民点整理后,农民迁移到中心村或城镇,这就涉及责任田的再分配的问题。对于居所到田地距离较远的农民则面临交通成本的问题,这些费用由谁承担则是问题之一。有些地方把整理出的田地由政府统一经营,成立农业生态园区。园区管委会每年向农民交纳租金或一次性付给农民集体补偿费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农民的利益则是问题之二。

(7)耕地复垦数量、质量的问题。

在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过程中,除了要注重整理的数量以外,还需特别注重整理为耕地后,耕地质量的高低。过去,在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过程中,就因为只注重耕地的数量而没有过多强调复垦后耕地的质量,而造成了“占好地、补劣地”现象时有发生,给我国耕地的总体质量带来了一些影响。所以,现阶段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对整理出的耕地质量进行评价,做好与建设用地指标挂钩的工作。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模式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则要求,以中心村、生态村整治为重点,以点带面,积极引导,稳步推进农村居民点整治,从农村实际出发,采取以下模式和方法进行整理。

3.1 规划调整型

对于城镇建设发展或有关项目的建设以及城镇规划区范围所涉及的村庄,应与城镇的发展布局和建设项目的安排密切衔接,相互协调,结合规划布局的要求对村庄建设用地进行统筹规划、统一安置或改造。

3.2 集中合并型

对于具有一定规模、发展条件好、限制条件少的村庄,规划长期保留同时接纳其他搬迁村庄;或多个行政村已经自然地聚集成更大规模的聚落;或人口规模不大,但交通条件、自然条件、资源条件优越,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的村庄,鼓励并引导其他村庄的迁入,增强人口在此类村庄的集聚。

3.3 保留改善型

对于村庄自身发展条件较好,但由于城市发展整体利益的需求对其发展进行限制的村庄;或村庄自身发展条件一般,但由于村庄人口较多或具有一定的文化、历史价值等其他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不能迁入到其他村庄中去的村庄,进行改善居住环境,完善配套为主的整治工作。

3.4 搬迁撤并型

对于现状生产生活条件、发展条件较差,现有人口规模过小的村庄,原则上予以适当,逐步引导人口向其他人口规模较大、基础设施相对较齐全、发展条件较好的中心村或其他村庄转移;对位于矿产品储藏区或者踩空区等禁止建设区内的村庄,逐步进行搬迁撤并;对受水利工程、地质灾害或其他自然灾害影响严重,位于限制建设区内的村庄,逐步缩减用地规模,逐步进行搬迁撤并。通过合理布局新农村居民点,进行村庄整治和退宅还耕,使农村居民点的整治迁并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和耕地保护相结合,使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减少与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紧密结合,农村居民点的退宅还耕与农田的整理复垦紧密结合,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农村居民点整理的主要措施

4.1 充分尊重集体土地产权,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首先,农村居民点整理要充分尊重土地所有者的权益,不得侵犯农民的产权。其次,应该加强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认识到居民点整理的重大意义,并保证整理项目的透明和公开,随时接受农民的监督。第三,在整理过程中,要给予农民实惠,注重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并保证农民生活质量不降低,对于整理过程中对农民造成的损失要给予公平的补偿。

政府在安置农民时应以统一安置到建造好的居民小区为主,这样大规模的安置,一方面能保证农民有房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政府和农民节省房屋建造的开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应征求农民的意见,扩大宣传力度,争取大部分农民的认可,并保证农民住房条件不降低。对于确想自己建房的农户可以发放补偿款,让其自建房屋。同时,政府只发放房屋的内部必要的装潢费用以及在国家规定范围内住房面积减少所带来的补偿费用等。

对于责任田的再分配,地方应该考虑农民田地位置变化做带来的交通成本,并给以必要的补偿。对于由政府统一经营农业园区的,我们认为政府应该按照租赁农民土地或农民以土地入股等方式,让农民获得稳定的补偿,这样既可以获得因农产品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的收入,也可以避免因通货膨胀给农民带来的损失,从而充分保障农民的权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4.2 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置换要做到与复垦耕地的数量、质量“双挂钩”

城镇建设用地置换指标要做到与复垦耕地的数量、质量“双挂钩”。应建立并完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完善耕地质量评价系统,合理运作、科学评价,做到建设用地指标与复垦耕地的数量、质量“双挂钩”。地方政府应该对复垦后的质量进行评估,对于高于平均水平或复垦耕地质量很高的,可以给予奖励或赋予“质量系数”,即置换比复垦面积更大的建设用地使用指标。

4.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

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涉及生态、环境以及人文精神的问题。在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过程中,要十分注重保护耕地质量和农村生态环境。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①注重土壤的改良。土地作为自然的产物,其质量的提高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必须充分考虑土地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考虑系统内各生态因素间的相互平衡以及土地生态系统与其他各相关环境系统间的相互关系;②注重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对于不适合作物耕种的土地,要做好退耕还林还湖工作,维护农村生态系统;③按照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环境容纳能力的原则实施各项土地整理的生物和工程技术措施。在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过程的同时要有人文精神,要注意有选择地保留民族、民俗等文化遗产和建筑,做到土地整理与文化建设相统一。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一方面,我们要学习一些典型模式的经验;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适时创新和探索一些新的模式。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工作的核心是土地的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应该要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不能靠侵害农民的权益来发展经济,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与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挂钩以后,应充分抓住这个机会,把农民的权益和经济建设有效结合起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土地可持续利用之路。

参考文献

[1]郭述恒,张颖.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模式及措施[J].中国信息界,2009,(06):5859.王富山.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现实潜力初探[J].华北国土资源,2008,(02):3032.赵珂.农村居民用地整理问题再探讨[J].农业经济,2008,(05):5657.黄河清,姚晓祥.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问题探讨[J].山东国土资源,2008,(06):2122.林坚,李尧.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7,(1):5865.国土资源部公布2006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报告[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7,(9).

第四篇:规划区内乡村居民点建房规章制度

规划区内乡村居民点建房规章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规定所称规划区是指我市办事处、港办事处和湖办事处所辖社区居委会(村委会)以及从市中心城区北至中伙铺镇街道。

统一规划建房的安置点。乡村居民点是指在规划区内的农民实行集中安置。第二条规划区内的农民新建、扩建、改建自用住房。

第三条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规划区内乡村居民点建房的规划审批及规划实施管理工作。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规划区内设置三个规划管理派出机构。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规划区内乡村居民点建房的用地审批及监督管理工作。各乡镇、办事处国土资源所负责规划区内农民建房用地日常管理工作。第四条严禁城镇居民和非本村农民在规划区乡村居民点内购地建房;严禁农民将自住建房基地非法用于与他人联营入股、合作开发房地产;严禁乡村村民非法出租、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严禁为城镇居民和非本村农民非法购地建造的住房发放规划许可证、土地使用证和房屋产权证。第二章乡村居民点管理要求

第五条规划区内乡村居民点的选址应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由各乡镇、办事处组织编制所辖区域内经选定的乡村居民点修建性详细规划,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作为乡村居民点建设的规划依据。

第六条对已经明确需要拆迁腾村归并的村庄和零星分布的农民住房。该村庄内只拆不建。农民现有住房如经危房鉴定部门鉴定确实存在安全隐患的应优先安排在乡村居民点内建房。

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要求,对依托原村庄进行建设或依据规划可以保留现状的乡村居民点。结合居民点周边环境及村民意愿,划定居民点用地红线控制范围,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建设方案,经审批后方可实施。

必须在该居民点现场进行公布。乡村居民点的规划一经批准。

第七条各社区居委会(村委会)辖区内符合建房条件的农民建房所需宅基地。第八条规划区内的农民在乡村居民点内按规定程序建设自用住房。

使用未利用土地的面积每户不得超过200平方米。农民建房使用农用地的面积每户不得超过140平方米。第三章申请条件和申报程序 第九条申请条件

(一)农民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规定的乡村居民点内可以申请新建、改建、扩建住房: 1无房户;

2因子女已达到婚龄。确需分户建房的 3因自然灾害需要搬迁或重建的

4因城市规划需要拆迁或原有宅基地被依法征用的 5经房屋安全鉴定机构鉴定。原有住房确认属于危房的 6原居住村庄自有住房拆除重新建设的 7市政府规定的其他条件。

(二)本规定所称农民是指居住在规划区内的乡村村民。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户籍所在地一直在本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内的农民;

2原户籍所在地不在本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经批准迁入到本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实际居住时间满5年的乡村村民。

凡将原有住房出卖、出租、改变使用性质或赠与他人的不得在乡村居民点内申请建房。第十条农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住房。第十一条审批程序

(一)符合条件的农民建房应向所在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申请。审查意见和上报名单必须张榜公示。公示期间为七天,公示期满无异议的经乡镇、办事处审核后,方可向市城乡规划、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相关建房手续。

(二)农民建房申请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时。

(三)农民建房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

第十二条农民在规划区内建房。经市城乡规划、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乡镇、办事处共同实地验线后,方可开工建设。

第十三条农民自房屋开工建设至竣工验收过程中。并自觉接受市城乡规划、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十四条市城乡规划、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及各乡镇、办事处所辖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工作人员在农民建房申请的审查、审核行政许可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纪检监察部门依法依纪从严处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农民未经批准或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

第十六条农民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或者与他人联营入股、合作开发房地产的有土地违法所得的由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没收土地违法所得。可以并处土地违法所得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五十以下的罚款;无土地违法所得的按每平方米五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十七条农民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限期改正。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十以下罚款。

第十八条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责令停止建设或者限期拆除的决定后。

第五篇:实验室布局

前言

之前为一家企业做的检测实验室规划方案,删减了部分信息,发出来与大家分享、交流。实验室的职能

1.1 负责策划、建立、实施和保持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与技术管理规程,确保实验室符合ISO17025标准的要求,通过并维持CNAS实验室认可; 1.2 参与原材料质量评审、设计质量评审、客户合同评审,组织制定公司原材料、产品(包括半成品、成品和研发的新产品,下同)的理化性能标准、功能性标准和产品检验计划,并监督实施;

1.3 负责引进、开发与改进公司原材料、产品理化性能、功能性检测方法标准; 1.4 负责公司原材料、产品理化性能的评审、检测与验证,及时准确的出具检测报告或统计分析报告;

1.5 负责供应商实验室的辅导、审核与技术支持,提高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水平; 1.6 负责客户检测资源、第三方检测资源的建立与维护,相关质量信息的收集与分析;

1.7 负责组织竞争品牌产品质量水平的比对、分析。实验室关键工作流程

2.1 公司主流程及关键的质量控制点(CTQ)

2.2 实验室检测流程 检测中心组织架构

3.1 组织架构图

3.2关键岗位人员 序号 关键岗位 1 检测中心主任 2 技术主管 3 质量主管 4 授权签字人 5 报告审核人

关键岗位人员 代理人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6 报告意见和解释人 XXX XXX

4.3 检测中心岗位职责

4.3.1检测中心主任(实验室最高管理者)

a)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和方针,确保实验室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确保将客户、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传达到实验室;

b)保证实验室的检测工作不受生产、财务、经营的压力和干扰,为检测的公正性和独立性创造环境;

c)负责组织制定实验室长期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

d)为实验室的检测活动提供资源保障的支持,包括人力、设施、设备、环境、信息等;

e)负责实验室组织机构的设置,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的制定与调整,实验室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规程文件、记录表单的批准发布;

f)负责检测中心重大工作的决定及相关文件的签批,包括培训申请、设备消耗品采购、样品处置等;

g)主持检测中心日常管理工作,指导实验室按时、准确完成各类检测任务,为相关部门提供有效质量信息,适时与内外部单位沟通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h)负责组织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确保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和持续改进,持续符合CNAS—CL01:2006、CNAS—CL18:2006的要求; i)负责确定检测中心人员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任命实验室关键岗位人员,赋予其相应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实验室人员理解他们活动的相互关系和重要性,以及如何为管理体系质量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

j)负责宣贯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确保在实验室内部建立适宜的沟通机制,并就与管理体系有效性的事宜进行沟通;当策划和实施管理体系的变更时,确保维持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k)负责服务和供应品(包括设备、消耗品等)采购申请、设备报废申请、过期样品处置方案的审核;

l)负责重大投诉与重大不符合工作处理方案的审批,必要时上报总经理; m)负责按预定的日程表和程序,对实验室的管理体系和检测活动进行评审,提出并确定各种改进机会和变化需求,确保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4.3.2技术主管

a)履行技术管理职能,全面负责实验室的技术运作,维护实验室的检测技术水平,保持与客户或其代表的技术沟通与合作;

b)积极参与质量管理活动,确保实验室管理体系运作所需的资源,及时、准确完成公司产品的检测任务,为相关部门提供有效检测数据;

c)负责组织编写和审核检测技术相关的检测方法、技术要求、使用保养规程、作业指导书等规程文件及相关记录表单;

d)负责检测方法、产品标准、技术要求等文件在实验室的传递与宣贯,确保实验室使用标准最新有效版本; e)负责组织对新的、复杂的或先进的特殊测试项目进行合同评审; f)负责组织分包实验室资质、能力的评审和监督;

g)负责组织评审服务与供应品供应商的资质;负责组织编制和审核服务与供应品的采购计划,负责组织服务与供应品的验收、评价和审批;

h)负责实验室检测能力的公示;促进实验室人员服务客户意识的形成; i)负责组织处理和审核检测工作的偏离;

j)负责组织处理技术方面的不符合工作(客户反馈、客户投诉、检测质量问题、检测事故),组织制定纠正/预防措施,对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验证; k)负责建立实验室人员档案;负责组织人员技术培训计划、人员考核计划的制定、审批和实施,负责人员检测项目的授权;

l)负责组织实验室5S、安全、环境管理的实施和监督检查工作,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卫生、环境符合公司相关规章制度和实验室相关检测规范的要求; m)负责组织实验室检测方法的选择、确认,新开方法的验证及方法的查新,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负责组织自行开发(设计)检测方法;

n)负责实验室设备检定/校准计划、设备期间核查计划、标准物质(耗材)期间核查、重大设备维护保养计划的审批;

o)确保检测样品在实验室检测流转过程中的完整性与样品标识的唯一性,负责实验室过期样品处置方案的审核;

p)负责收集、评估技术方面的改进建议或创新提案,负责组织实施并跟进验收。

4.3.3 质量主管

a)履行质量管理职能,确保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在受控状态下运行,组织对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和审核;

b)负责组织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培训与考核,确保人员理解他们在质量管理体系活动的相互关系和重要性,不断提高全体人员的质量意识; c)负责组织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的编制、维护、修订;

d)负责组织客户满意度调查的计划、策划、实施、改进、验证等工作。

e)负责质量记录表单的审核,确保表单的设计符合体系运行的要求,负责组织对质量记录表单进行定期评审;

f)负责组织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方面投诉处理与验收;

g)负责不符合工作中有关质量体系的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的审核与验证; h)负责编制实验室内部审核计划,组织内审员实施审核,编制内审报告,并负责跟踪不符合项的整改工作;

i)负责制定管理评审计划,组织相关人员准备管理评审汇报材料,组织管理评审会议;负责编制管理评审报告,跟踪验证管理评审决议的实施情况; t)负责制定质量控制计划(实验室内/间比对计划、测量审核、能力验证计划等),并组织实施;

u)负责制定检测工作质量监督计划,并组织实施,定期提交监督报告;

j)负责收集、评估质量管理体系方面的改进建议或创新提案,负责组织实施并跟进验收;

k)有权直接向决定实验室政策和资源的实验室经理或总监报告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4.4 人员需求

……

4.5 培训需求

…… 2013实验室关键计划

……

总结

企业建设检测实验室的目的主要在于产品的质量控制,因此在做企业实验室规划时要确保能让实验室发挥应有的价值(见实验室的职能部分),起到企业产品质量把控、质量分析、质量改进的作用,而不是让企业实验室成为一个宣传、参观平台。这样子企业实验室才能与企业共同成长。

下载居民点的布局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居民点的布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办公室布局

    办公室风水---东南方 2013年,四绿星飞到东南方,文昌星归位,主聪明,利文职。在这个方位,适宜安床、饮食、工作、开门、建灶等,同时,在这个方位要营造好的办公室风水,可以摆放属旺金的......

    办公室布局

    办公室布局设计原则 (1) 接待区:接待区一般设计在走进门口的右边。这是由人们的习惯决定的,一般情况下,人走进一个房间都会习惯地往右走,所以接待区应设在右边。 (2) 产品展厅:产品展......

    华山村居民点集中建房情况简介(2.25)

    庙坝镇华山村居民点集中建房情况简介 华山村位于庙坝镇西南,距场镇8公里,地处高寒山区,海拔1350米,全村幅员面积17平方公里,共有5个村民小组,209户,891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682亩,非耕......

    农村居民点整理中的农民福利研究

    农村居民点整理中的农民福利研究 摘要:近年来,农村居民点整理作为缓解用地矛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在全国各地兴起。将基于阿玛蒂亚〃森的可行......

    关于建花塘居民点征用土地的协议书5篇

    关于建坳南居民点征用土地的协议书长山冲村委会法定代表人:(简称甲方) 立协议书: 长山冲村坳南组村民(简称乙方) 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实施康居工程,建好新农村居民点是村......

    解下水道堵塞难题 物业获居民点赞

    解下水道堵塞难题物业获居民点赞 7月25日,亚龙某栋居民楼下水道发生堵塞,给居民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得到消息后,物业公司第一时间安排人员进行疏通,解居民难题。 物业疏通人员经过2......

    商业街广告布局

    商业街广告布局 商业街是指众多不同规模,不同类别的商店有规律的排列组合的商品交易场所,其存在形式分为带状式商业街和环型组团式商业街。它是由众多的商店、餐饮店、服务店......

    学校布局自查报告

    洪洞县古屯中学 学校布局自查报告 二00九年九月 洪洞县古屯中学 学校布局自查报告 根据上级领导的有关文件和精神,我们依据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