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居里夫人传(节选)》教案 语文版必修2

时间:2019-05-12 12:55: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居里夫人传(节选)》教案 语文版必修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居里夫人传(节选)》教案 语文版必修2》。

第一篇: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居里夫人传(节选)》教案 语文版必修2

居里夫人传

[备课思路]

《居里夫人传》是一篇人物传记。学习这篇课文,要抓住人物传记的特点,即历史性和文学性在作品中的高度统一。具体而言,一方面通过阅读作品,了解居里夫人的历史真实,即她的生平事迹、科学贡献,认识到居里夫人的伟大之处,同时又要体会作者浸润其中的强烈情感,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标]

一、培养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二、了解人物传记的基本常识,学会写人物传记的方法。

三、认识居里夫人执著的科学精神和高尚的人格力量。

四、探讨成功与荣誉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通过比较分析,体会作者浸润作品之中的强烈情感。

[教学重点]

一、认识居里夫人执著的科学精神和高尚的人格力量。

二、通过比较分析,体会作者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

一、从具体事件的分析中,认识居里夫人的精神和品格。

二、通过品味语言,体会其中蕴涵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课型]

教师引导,师生共同交流、探讨。

[教学步骤]

课前预习

师生分头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居里夫人的生平事迹、伟大贡献以及别人对她的评价。课上进行交流。

第一课时

一、了解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人类为自己建造的纪念碑,它记录着人类自身的历史和人性的发展,所以它能散发出永久和辉煌的艺术魅力。

1.人物传记的分类和定义

按照传主同作者的关系,人物传记分为自传和他传两大类,它们都属于广义上的传记。狭义的人物传记则专指那些传主同作者并非同一人的传记,但这种狭义的传记没有一个专门的术语,我们暂且称它为他传。

2.人物传记的历史性和文学性

人物传记必须要忠实于人物的生平,同时,在不违背基本史实和人物性格的前提下,作者也可以进行艺术加工,使人物性格更加丰满和生动。这种文字形式既是历史和真实的,又是文学的和诗的。古今中外许多作家都认识到了人物传记的这种特性,歌德就把自己的传记取名为《诗与真》,鲁迅称中国最伟大的古典传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钱钟书先生也要求传记作品要有“史蕴诗心”。

3,人物传记的内容

任何一篇人物传记都应包括传主的生平事迹、成就贡献,同时,透过作品可以看到作者

用心爱心专心 1的主体精神,虽然由于传记的历史性的特殊要求,这种主体精神可能表现得更为隐蔽。

4.人物传记的功能

人物传记有很强的认识功能,读者通过一部传记可以认识社会和人生,可以通过认识别人实现认识自我的渴望。在现代社会,传记的认识价值愈益显示出来。著名科学家李远哲(1986年获诺贝尔化学奖)这样回忆他在中学时代读了《居里夫人传》之后的感想:“我第一次感到当科学家不仅能从事很有意义的科学研究工作,而且可以享有非常美好的人生。”他下定决心要像居里夫人那样,把一生都献给科学。

此外,人物传记还有道德功能,可以对读者起到道德教育的作用。在不同时代,各个民族都是把自己理想的人物作为榜样,要求整个民族学习。传记是其中最方便的形式,传记所具有的真实性和艺术性能产生特殊的魅力,取得极好的效果。罗马著名传记作家普鲁塔克称他写作的目的首先就是为了“把历史当作一面镜子,以那些人物的善行为楷模指导自己的一生”。

二、导入新课

爱因斯坦曾这样评价过一位著名的女科学家:在所有的著名人物中,她是惟一不被荣誉所腐蚀的人。她说:“我们不应该虚度一生。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她在艰苦条件下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和科学研究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这位女科学家就是居里夫人。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居里夫人传》,进一步了解这位把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的伟大女性。

三、介绍居里夫人

师生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并进行归纳概括。可包括以下内容要点:居里夫人即玛丽·居里,是一位波兰籍的法国科学家。她与丈夫比埃尔·居里都是放射性的早期研究者,他们发现了放射性兀素钋和镭,并因此与法国物理学家亨利·伯克勒尔分享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居里夫人继续研究了镭在化学和医学上的应用,并且因分离出纯的金属镭而又获得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居里夫人把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由于长期工作在高放射性的环境中,她于1934年死于白血病。

居里夫人的大半生都是清贫的,提取镭的艰苦过程是在简陋的条件下完成的。她和居里一起拒绝为他们的任何发现申请专利,为的是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利用他们的发现。他们把诺贝尔奖金和其他奖金都用到了以后的科学研究中。

四、关于《居里夫人传》

《居里夫人传》的作者是居里夫人的次女艾芙·居里。在书中,作者用自己的笔和心记录了母亲在科学道路上不畏艰难、孜孜以求的光辉一生,表现了母亲的高尚品质。她在《居里夫人传·前言》里这样概括母亲的高尚品质:“坚定不移的性格;智力方面锲而不舍的努力;只知贡献一切而不知谋取或接受任何利益的自我牺牲精神;尤其是成功不骄傲、灾祸不能屈的非常纯洁的灵魂:这些就是玛丽·居里生来所具有的品质,比她的工作或丰富多彩的生活更为难能可贵,我希望读者在人生暂时的荣枯浮沉中,能随时加以辨识。”

在阅读课文时,应注意体会这一点。

五、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课文写的是居里夫人在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工作取得研究成果并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以后,面对荣誉和未来的生活态度与内心状态。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没有渲染居里夫

人对科学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而是重点表现了居里夫人在取得成就后,面对荣誉的内心状态和对未来的生活态度。

这节课,我们要结合对课文的分析,具体了解居里夫人是如何面对荣誉和成就的。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要求:全文按自然分节,共5大段。请同学们概括出每段的内容要点。

提示概括要点的方法:(1)找关键语句,如总起句、总结句、主旨句、关键词等。

(2)无关键语句的,找出全段围绕其阐述的内容加以概括。

讨论、归纳:

第1段:荣誉给居里夫妇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成为阻止他们前进的力量。当荣誉降临到居里夫妇身上时,千百万人把注意力集中到他们身上,可是人们关注的并不是他们事业的进展情况,他们的私生活和工作的实验室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居里夫妇的生活,成了时髦酒馆里的谈话资料”,他们的工作情景也被编成讽刺剧在剧院里上演。这一切严重干扰了他们,夺取了他们的“沉思和宁静”,所以作者说荣誉是“用它的全部重量牵制他们,力图阻止他们向前进”。

与人们的狂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荣誉面前,居里夫妇并没有“以新的姿态出现”,而是一如平常地在实验室工作,并且由于部分镭的丢失延缓了工作使得“两个人都很沮丧”。他们只是希望人们能为制镭工作提供帮助。

第2段:荣誉不仅没有给工作带来任何帮助,反而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这让他们十分痛苦。

在极大的荣誉面前,居里夫妇感到了极度的不安,“两个物理学家的确是失掉了内心的平静”,各种来信费去了居里夫人不少的时间。她在信中说:“永远是嘈杂不堪,人们正在尽力阻碍我们工作。„„不接受任何访问——但是人们仍旧打搅我;我们的生活完全被敬仰和光荣毁坏了。”而工作所需的实验室和盼望巳久的经费却迟迟不来。

第3、4段:居里夫妇的天性使得他们采取了拒绝荣誉的态度。

居里夫妇天性超脱、纯朴,这使他们团结一致,逃避尊荣。

居里夫人一生逃避别人的赞羡,因为她的生活太忙,责任太多,不能浪费一分精力。居里夫人只有在安静的实验室中和亲密的家庭环境中才能获得快乐。

第5段:在生活上,居里夫人平淡而随便;对待科学,她只重事不重人。

他们穿着随便,住渔家房舍,居里夫人的装束像农村妇女,会赤足坐在门口石级上抖掉鞋里的沙子,这一切让追踪的美国记者目瞪口呆,因为这与想象中的居里夫人实在相差太远,而当他自作聪明地想“利用这个机会问出一些不平常的问题”时,居里夫人脸色严肃地说:“在科学上,我们应该注意事,不应该注意人。”这不仅表现了居里夫人对待科学的态度,也是她伟大人格的真实写照。

由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居里夫人荣辱不惊的高尚人格和对科学执著追求的精神。

三、补充阅读,进一步认识居里夫人高尚的精神品格

要求:阅读《居里夫人给外甥女的一封信》和《居里传》(节选)(材料印发给学生),对文章作简要分析。

讨论、归纳:

在《居里夫人给外甥女的一封信》中,居里夫人说,蚕在短暂的一生中,“那样自愿地、坚持地工作着,真正地感动了我”。她以蚕自比,要在短促而脆弱的生命中,永远耐心地向一个极好的目标努力,不问原因,不问结果。这形象地表现了居里夫人执著追求、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在《居里传》(节选)部分中,居里夫人表述了科学发现对她的意义:科学的发现只会使

她在研究工作中勇气更足,把工作推向前进的愿望更加强烈。此外,还表达了她对待科学发现的态度:不从科学发现中谋取任何物质利益,她和丈夫从未为自己的发现申请任何专利,也没有任何细节的保留,而是把它无私地贡献给全人类,为人类的事业造福。这突出表现了居里夫人执著追求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四、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1.引用了大量的事实材料

作者力求客观真实地讲述居里夫人的生活,在课文中引用了大量的私人信件和公开的采访报道,还生动地记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件,真实地表现了居里夫人的精神境界和高尚品格。

2.饱含了作者浓烈的主观情感

作为传主的女儿,作者对母亲伟大而艰辛的人生经历充满敬爱和感叹,这使得她在记述中饱含个人感情,这字里行间的浓烈情感需要我们仔细体味。例如:“玛丽只用一句话——一句她常常当作箴言说的话,一句比一部书更能表现她的性格、生活和使命的话——结束了这次会谈:‘在科学上,我们应该注意事,不应该注意人。’”居里夫人的这句名言的确最能代表她的科学精神,作者给这句话加上了两个修饰语,说明居里夫人就是坚持以这句话作为自己的科学职守,这是一个献身科学的人的箴言,所以作者饱含感情地说,就是一部书——就像自己倾心而写就的这本《居里夫人传》——都不如这句话能够这样深刻准确地昭示一个科学巨人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人生。

此外,作者的这种感情有时也是比较复杂的,出于对母亲的同情和爱护,作者有时把人们善意的敬仰和热爱曲解为可笑的行为,对当时的采访报道也不乏讽刺意味。例如文中说:“这千百万人把他们的热心献给居里夫妇,却要换回极大的补偿!这两个学者已经赠给他们的利益(这种发现在知识上的价值,它治疗一种可怕的病症的力量)还不能满足他们。”对人们的热心和崇敬一概下这样的判断是有失公允的,这一点也应客观认识。

五、全文总结

本文饱含深情的笔调,引用了大量真实材料,记述了居里夫妇在面对荣誉时的生活态度和内心状态,体现了他们高尚的人格力量和真正的科学精神。

六、写作训练(课后完成)

要求:试着给你熟悉的一个人写一篇小传(略记人物的生平事迹或生活片段)。

建议:选择自己比较熟悉或者资料容易收集的人物,挖掘人物身上值得“立传”的地方。

第二篇: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专题教案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教学目的:

整体感知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赏析其丰富的想象;

.品味其朴素、真挚的语言。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领会思想感情;

2.难点是赏析想象的运用和语言表达。教学方法:读、议、讲、练结合。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播放《二泉映月》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同时代的相同命运的两位杰出人物:中国民乐家盲人阿炳,美国聋哑盲人女作家凯勒。

二、作者简介

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七岁时,安妮•莎莉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从此成了她的良师益友,相处达50年。在莎莉文的帮助下就读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女子学校,又入剑桥的拉德克利夫学院,190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在大学期间写了第一本书《我生命的故事》,叙述她如何战胜病残,不仅给盲人而且给成千上万的正常人带来了鼓舞。这本书被译成5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以后她为许多杂志撰写文章,还写了几部自传性小说,《我所生活的世界》《从黑暗中出来》《我的信仰》《中流——我以后的生活》和《愿我们充满信心》,在这些著作中,她表明黑暗与寂静并不存在,她自己也是个有理智的人。1936年莎莉文逝世,波丽•汤普逊接替,也成了她的亲密朋友。凯勒后来成了卓越的社会改革家,她到美国各地,到欧洲、亚洲发表演说,为盲人和聋哑人的教育筹集资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访问多所医院,慰问失明的士兵。她的精神受人们的崇敬。1964年被授予美国公民最高的荣誉——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著名的传记作家范怀克•布鲁克斯为她写了传记。

三、赏析

1.整体感知,把握思想内容。检查预习。

○在三天的光明日子里,作者是怎么度过的?

◎请一学生填表。其他作补充。

白 天

夜 晚

精 神

第一天 看望老师、朋友,看狗、书,散步等 回忆这一天

善良

第二天 参观自然历史、艺术博物馆

看戏

进取

第三天 游览纽约城,看日常世界

看喜剧

博爱

○为什么要做这些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

◎分析、讨论、交流。

总结(见“精神”栏)

2.鉴赏写法,品味想象和语言。

○从题目中的“假如”可以看出作者三天的光明行是想象的、虚构的,事实上,作者是生活在黑暗与寂静中,对声音、色彩无记忆,无感知。她全凭触觉、嗅觉来感知世界。从篇幅来看,下笔千言,洋洋洒洒。这是为什么呢?结合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去分析。

◎分析、讨论、交流。

总结:因为她有一颗火热的心,她一直都在用心地生活,一直都在用心地感知。是真情的流露。爱生活、自然、人,渴求光明、交流,追求崇高、美好,坚强、勇敢、向上。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自己触觉、嗅觉感知的与想见的进行了对比,将自己的想见与正常人的所见进行对比。丰富了内容,又规劝着世人。

○请同学朗读一些片断,结合具体内容,谈谈语言特点。

◎讲述自己的故事,倾吐自己的心声,敝开自己的胸怀。如话家常,朴素真挚,亲切自然,流畅生动。

“修辞立于诚”,没有其他散文那样的技巧、修辞,有的是真情的流露。

四、作业

○假如你失去了三天光明,你将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呢?

◎请三个同学上台发言。其他同学听一听,评一评,看谁的思想境界高一些,想象丰富一些,表达流畅一些。

教后记

这篇翻译文章的文字不好。我在网上搜索本文资料的时候,发现一个音频文件,听了以后,觉得和课文不同,再对比听一遍,这个音频文件的文字,比课文好多了。比如,课文P.6第11小节。课文这一节的文字不能很好的表示层次,句子别扭,连贯性不强。个别词语的翻译也不很地道。

我与地坛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作者的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作者的痛悔。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教学方法:讨论法,谈话法、指导自学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史铁生的图片和地坛的图片,介绍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1年到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96年11月,史铁生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浙江《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五万元)。小说记述他在初残后工作于街道小厂时的经历。有人称誉它:“怀旧但不感伤,冲淡悠远,充满寓意。”

他的作品一方面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

史铁生是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去向。”这也是对他作品的最好的注释。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于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地活下来,并拿起了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从残疾人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对生命展开思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有时我们需要这份沉重。

(二)字词

展示部分重点难点字词如下:

妥帖

熨帖

(用字用词帖切,妥帖;心里平静)

请帖

熨烫

碑帖

坍圮

亘古不变

隽永

恪守

猝然

炫耀

窸窣祈求

安详

嘈杂

遐想

瑕疵自顾不睱

铤而走险

肄业 埋头

临近

嘈杂

保障

专心

邻近

纷纭

保证

(三)整体把握文章:整体感知,列结构提纲

(四)讲解学习第一部分

1、前半部分追寻了哪几个问题(作者在地坛对人生做的思考)我该不该去死

我为什么要出生

我应该怎样活

2、生交流阅读感受

3、阅读文中第一段与第五段第一句话,谈谈作者与地坛的遭遇有何相似之处?作者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怎样?

4、第五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1)、衬托作者心境

2)、这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静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3)、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的思考与解读。

4、生反复朗读“怎样活的问题”一段,小组内交流阅读感受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整体把握了文章,并且分析了第一部份,大家要对字词根据自己的情况再加工,能够自己列出结构提纲,着重体会作者在地坛所做的思考。

八、作业

阅读第一部分最后一段的感受(不少于一百字)

第二课时

一、介绍背景资料

于是,我便想起了史铁生。他是一位我无比敬慕的作家。他写了很多作品,但让我始终难以忘怀的是他的《我与地坛》。最初读《我与地坛》是在一个黄昏,凄冷的夕阳弥漫在窗前,那深深的红里有一种悲壮的色调。我沿着文字翻动书页,我的泪水也悄悄涌满了眼睛。史铁生到延安地区的清平湾插队时得了一场大病,从此便高位截瘫了。当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时,他的双腿忽然残疾了。他从此坐上了轮椅,永远离开了正常人的生活。

史铁生的母亲也是一位活得最苦的母亲。每次摇出轮椅动身前,他的母亲便无言地帮他上轮椅,母亲看着他摇车拐出小路,每一次她都是伫立在门前默然无语地看着儿子走远。有一次,他想起一件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然站在原地,还是那样一动不动地站着,仿佛在看儿子的轮椅摇到哪里了,对儿子的回来竟然一时没有反应。

她一天又一天送儿子摇着轮椅出门去,站在阳光下,站在冷风里。后来,她猝然去世了,因为儿子的痛苦,她活不下去了。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希望儿子能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她没有能够帮助儿子走向这条路,儿子长到20岁上忽然截瘫了。她心疼得终于熬不住了,她匆匆离开儿子时只有49岁。

史铁生在一篇题为《合欢树》的文章中写道:“我坐在小公园(指地坛)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二、读第二部分 讨论交流

1.为什么作者说“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总是加倍的”? 2.母爱是如何表现的? 不幸的母亲、坚韧的母亲

从母亲对我的理解这个角度来写母亲对我的关爱

写母爱并不是直接表现的,而是通过 自己心灵的对话 3.作者的痛悔之情是怎样体现的?(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4.16段中“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应是希望作者探索自尊、自重、自强的人生之路 读最后一段

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亲的心。母亲的关爱像一颗会发芽的种子,不知不觉它就埋进了孩子的心里,然后潜滋暗长。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灵才突然发现,母亲的爱原来已经长成一棵苍翠的松柏,一直为“我”遮风挡雨。

“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母爱的诠释。但是作者反复在惋惜“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让我们听着这首“懂你”来体味作者对母亲的追忆和作者的痛悔之情。

二、小结:文章到此我们就学完了,这是一篇经典散文,同学们一定要多读几遍,注意体会母爱是怎样体现的。那么我们也想一想,我们是否也真正懂得了母爱,我们了来检讨一下,自己有没有做得不好的地方,现在一切还都来得及,去做我们该做又能做的事吧。

三、作业:完成《学习与评价》 教后记:

《我与地坛》从全文表现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看,作者以“地坛”为中心,拉出两条线:一是给他感悟的地坛自然景观,二是在地坛滞留时给他启迪的人们。作家把对地坛生活场景的观察、思考铺砌成他战胜怯懦的心历路程,带给人深邃的精神滋养。地坛是对作者谆谆教诲的长者,是他的再生之地,是他的精神家园。课文节选的两个小节,是作者对生命最基本的理解,其后,思考逐渐深入,直至将渴求“死”升华为追求有价值的“活”。文章蕴涵深刻的哲理,感情深沉,语言绵密。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也需要相当的情感投入与时间。在理解这一类文章上,我觉得让学生写出他们内心的感受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让学生有充裕时间与文本,与作家进行对话,并将他的理解与感受写下来。如一位学生所写的他对节选第二部分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是:作者将自己对生活的不满和对生活的感悟都留在地坛的每寸土地上,而同时母亲也将自己对儿子的希望留在了地坛。在当年母亲已经感受到了儿子在地坛上留下的东西,而作者在多年后也在地坛里找回了母亲当年所留下的那些担忧和希望。地坛无形中成了母亲和儿子的纽带。当年母亲将儿子交给了地坛,同样作者在也多年后从地坛那儿寻找着母亲的影子。

这一段理解相当到位,语言表述也质朴流畅。如果不给学生时间去阅读、感受并表达的话,很多精彩的情感共鸣和思想碰撞就会流失了。

教后记 这篇课文,我们听过一个学校的老师在扬州大学附中开设的比赛课,教师对本文主旨的解读实在值得商榷。他把本文理解为是一首母亲的颂歌,所有活动均围绕这一主旨展开。附中特级教师夏坚,对此也和我们的看法相同。我们认为,这是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是对生命定义从贴身体验出发的思考。不从这点出发,文中的那些景物描写,就无法去理解。但是,这个老师竟然得了一个不小的奖。

存此,以后备课时要慎重讨论。

最后的常春藤叶 教学目的:

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3、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难点是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教学方法:设计若干问题,带着问题品读文本。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资料:欧•亨利简介

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一)导语: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显得何其重要,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辉,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去解读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在感动中洗礼心灵,升华精神。

(二)整体感知:

1、按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分为四个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开端(第1至11节):写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写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2、请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十一月:琼珊病倒;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三)文本研习:

1、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

3、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

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的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5、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

贝尔曼是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他的只有两处,试分析这个他怎样的人? 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崇高爱心、自我牺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品读欧•亨利式的语言。比如:“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

品味: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四)作业:

认真完成《学习与评价》有关练习,迎接检查。

教后记:

可指导学生写作,如补叙、铺垫。

鸟啼

教学目的:

1、体会大自然中存在的生命意义。

2、体会劳沦斯对生与死的思考。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难点是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教学方法:设计若干问题,带着问题品读文本。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天我们体会一下大自然中存在的生命意义——《鸟啼》(板书)。作者简介:

课本上的注释,教师补充:劳伦斯•大卫•赫伯特(1885-1930),英国作家。生在诺丁汉郡一个矿工家庭,曾在诺丁汉大学学习师范教育。当过会计、职员、教师,曾在英国各地以及其他一些国家漂泊十余年,广泛接触了社会。1909年开始发表诗歌。1911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孔雀》。成名作是长篇小说《儿子和情人》(1913),带有自传性质,描写矿工家庭的困苦生活,但用母爱和性爱的冲突来解释主人公波尔•莫莱的矛盾心理。弗洛伊德主义的心理分析与对社会矛盾的揭示纠纠缠在一起,是劳伦斯创伤的突出特点。这一特点在长篇小说《虹》(1915)、《恰特莱夫人的情人》(1928)中更加鲜明。他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迷途的姑娘》(1920)、《恋爱中的女人》(1921)、《亚伦的藜杖》(1922)、《袋鼠》(1923)、《羽蛇》(1926),短篇小说集《英国,我的英国》(1922)等

重点词语: 田凫 跌宕 慰藉 攫住

海蜇

蛰伏

二、文本研习:

在预习的基础上课文划分层次(提问3-4名同学)明确:全文共15段,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5自然段)主要写严寒过后,春天来临,鸟儿的啼鸣。第二部分:(6—15自然段)侧重写鸟二啼鸣给人类的启示,写“我们”的思考。难点分析:

①文章开始于对鸟儿死亡场景的描写,让人倍感凄凉,然而在天气转暖之后,鸟儿不停地啼鸣,呼告了一个春天新世界的到来,显示了一种生命本身的张力。作者笔下的小鸟充满了生命的冲动。

②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划出文中表现鸟啼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明确:鸟啼是新生命的象征,象征着严寒过后新生命的到来。

③课文第一部分除了描写鸟啼,还写到了鸟尸,在文中划出描写鸟尸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明确:鸟尸是死亡的象征。

④分析描写“鸟啼”和“鸟尸”的句子的作用。明确:“鸟啼”象征新生命,“鸟尸”象征死亡,两者在文中起到了 强烈的对比效果,肯定了生命冲动力量的不可阻挡。

⑤象征着新生命的“鸟啼”给了人类很多启示,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表现受到启示的句子。

明确:第7段中“冬天走开了,不管怎样,我们的心会放出歌声。”第9段“无论人们情愿与否,„„那就是新的天堂和新的大地”第12段,第15段“谁能阻挠到来的生命冲动呢„„就如向死而生的鸟儿一样。”等等。

⑥通过这些启示,劳伦斯做了什么样思考?(总结一下)

明确: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们是为着生的,或者是为着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质上不可兼得;同时,他也肯定了生命的价值,春天必然会来临,谁也无法阻挡生命的冲动,无法阻挡我们对于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与追求。

穿插:劳伦斯是一位性格十分复杂,内心充满苦闷,对现代工业文明持批判和否定态度,致力于揭示人性中的本能力量,对人性能够得到充分的自由发挥怀着憧憬的作家。他的散文是一个孤独者在他那个喧哗年代和骚动的文化氛围中发出的生的感叹。他曾说过,我的文章是写给50年后的人看的。

三、作业布置:

完成《学习与评价》上的练习题。

教后记:

可引导学生在报纸、网络等寻找有关“珍爱生命”的资料,相互交流。加深对这个专题的认识。(也可摘录有关诗歌、歌词。)

第三篇:高中语文 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

弋阳一中高一年级语文备课组命制

弋阳一中2016届高一语文必修一

第一单元检测

共150分,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 罗强

一、基础知识(18分)

1.选出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3分)

A.长篙(hāo)漫溯(sù)

彷徨(páng)挥斥方遒(qiú)B.河畔(pàn)青荇(xìng)颓圮(jǐ)

浪遏飞舟(â)C.百舸(kě)

慰藉(jiâ)

忸怩(niǔ)

亘古不变(gân)D.舵手(duî)憧憬(chōng)火钵(bō)

残羹冷炙(zhì)2.下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虹霓(ní)

粗糙(zào)

青苔(tái)

支撑(chēng)....B、魅(mâi)惑 咒(zhîu)语 碾(niǎn)米 遒(qíu)劲 ....C、暴虐(nǜe)荆棘(cì)

漪(yī)沦

峥嵘(rïng)...D、忸怩(ní)

佝(gōu)偻

屏(píng)息 簸箕(ji)....3.选出字形有错误的一项()(3分)

A.仇怨 迷茫 哀怨 冷寞 B.笙箫 意气

斑澜 凄惋 C.窗扉 苍茫 青苔 天伦 D.保姆 踟蹰 涌现 沉淀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河畔 暴燥 云彩 神采

B、斑斓 寥阔 诚恳 榆阴 C、苍茫 蔚蓝 惆怅 颓圮

D、长篙 寥廓 漫塑 篱笆 5.选出对加红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3分)

①漫江(满江)碧透

②粪土(视„„如粪土)当年万户侯

③百舸(泛指船只)争流

④鹰击(搏击)长空

⑤怅寥廓(指宇宙的广阔)⑥峥嵘岁月稠(平常)

⑦挥斥方遒(遒劲有力)

⑧激扬(激动)文字

A.①④⑤⑥⑦ B.①②⑤⑥⑦ C.①②③⑤⑦ D.①④⑤⑥⑧ 6.下面四项中,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3分)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C.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D.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理解分析(24分)

7.填入下面诗句中的空缺处使上下句衔接最紧密的一项是()(3分)

朋友,不要说地上有阴影,那是因为你总低着头。_______________,把阴影永远留在你身后。

A.抬起你的头,大步往前走

B.挺起你的胸,抬起你的头

C.抬起你的头,迎着太阳走

D.迎着太阳走,抬起你的头 8.对下列诗句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第四篇:高中语文必修2(DOC)

高中语文必修2(学生版)

一.文学常识

1. 在相关联的各项间连线

《荷塘月色》

清、静、悲凉

朱自清 《故都的秋》

追求光明,不屈不挠

陆 蠡 《囚绿记》

淡淡的忧愁

郁达夫 2.作家作品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背影》、《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是其代表佳作。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真情实感。

郁达夫(19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在南洋从事抗日活动,1945年轻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度的苏门答腊。

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著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等。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现代教育家,1917—192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任职期间,锐意改革,使北大的面貌焕然一新。《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恩格斯(1820—1895)德国社会主义理论家及作家,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领袖。

马丁·路德·金(1929—1968),著名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1964获诺贝尔和平奖,1968年4月4日被种族主义分子枪杀。1963年8月28日,为争取民权,25万黑人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举行盛大集会,马丁·路德·金在会上发表了《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著名的演说。

巴金和《家》

在巴金众多的小说中,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的《激流三部曲》,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巨制。其中,第一部《家》不仅是巴金文学道路上树起的第一块丰碑,也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

爱情和婚姻纠葛是《家》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小说写了觉慧、觉新、觉民三兄弟在爱情婚姻上的不同遭遇。他们的爱情或者刚刚萌芽就被旧礼教所扼杀,或者屈服于包办婚姻而酿成悲剧,或者反抗家长的干涉争取自由结合,这种种不同遭遇,在当时有各自不同的代表性,表现了当时青年人的不同生活道路。《家》的爱情描写带有那个时代的特点,主要是表现青春和美好的感情如何受到封建家族统治的迫害。以及青年一代的叛逆和反抗。

雨果和《巴黎圣母院》

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的作者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诗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和政论家,也是诗歌的革新者、浪漫派戏剧的创建者,法国人民最喜爱的作家之一。雨果一生著作甚多,整个作品充满人道主义激情。

小说《巴黎圣母院》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历史真实,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怎样同两股势力英勇斗争。小说中的反叛者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和面容丑陋的残疾人加西莫多是作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而人们在副主教富洛娄和贵族军人弗比思身上看到的则是残酷、空虚的心灵和罪恶的情欲。作者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丰富的戏剧性场面有机地连缀起来,使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二.根据拼音写汉字

duó步()niǎo娜()chàn动()wǎn然()tuí废()qí韵()jīng叶()婆suō()圆hú()

尘gòu()

mí望()shà时()房lǐn()敛jū()yǒu黑()

yuàn女()miǎo茫()xùn鸽()移xǐ()zhà栏()

wěngwěng郁郁()落ruǐ()pì如()hé辙之鲋()俯kàn()

水wō()jiá袄()细nì()2 虚zhì()cháng徉()miù斯()

yī澜()xiān腰()jīn不住()厚báo()lào枕()chā别()zhāo数()

chéng清()曲zhé()黑xū xū()qiàn夫()安níng()刻bó()

niǎo娜()混dùn()葱lóng()xiāo皮()jùn秀()lù水()剥xūe()幽jìn()lòu相()

mò mò含情()一chuán破屋()nìng愿()bò荷()

chuāng伤()cēn差()人shēn()疏luò()zhé叠()shé耗()zháo急()走zhe()

là在后面()大大luōluō()参cī()独chǔ()

chà劲()妙chù()pì静()

出chāi()pǐ好()bì让()点zhuì()chuò学()chuò泣()拾duō()

pì如()diàn记()diān量()diǎn脚()huái树()kúi伟()guī宝()鬼mèi()péi衬()bèi蕾()qí路()qí岖()煤xiè()敛jū()平zè()piē见()囚xì()

xī沥()颤lì()

婆sūo()

péi偿()lǎ叭()穿zhuó()

kuì疚()

chuàng建()hè枪实弹()hé包()

yī郁()尺dù()

咳sòu()揣duó()

潭zhè寺()cān与()

zhē腾()短zàn()

juàn永()四.分辨字形,掌握词义:

流泻

一泻千里

泄洪

发泄

水泄不通

笼罩

葱茏

幽僻

癖好

譬如

神采

无精打采

挂彩

流光溢彩

分辨

分辩

和谐

偕同

嬉闹

嘻嘻哈哈

惦记

掂量

凋零

调剂

秋蝉

禅宗

自己

不能自已

啼唱

真谛

嘶叫

撕扯

草茎

荒径

装饰

妆饰

弭谤

修葺

书籍

籍贯

慰藉

蕴藉

枕藉

狼藉

贻误

懈怠

签署

部署

酷暑

戳子

戮力同心

救赎

亵渎

洋溢

狭隘

镣铐

缭绕

瞭望

坚忍

坚韧

五、解释下面的词语 弥望:充满视野,满眼。

脉脉: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饱含深情的样子。翁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一叶知秋: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要来临了。比喻发现一点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3、近义词辨析

(1)嬉:游戏玩耍。如“嬉笑怒骂”。嘻:笑的样子或声音。如“嘻嘻哈哈”。

4(2)采:有“摘取”“选取”“神色”“精神”等义项。

彩:有“各种颜色”“赢得的东西”“称赞、夸赞时的欢呼声”等义项。(3)霎时:极短时间; 刹那:极短的时间,瞬间(4)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如:萧索的晚秋景象。

萧条:寂寞冷落,毫无生气。如:景象萧条。经济衰败。如:经济萧条。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如:秋风萧瑟。形容冷落;凄凉。如:门庭萧瑟。萧疏:萧条荒凉,是书面语。如:万户萧疏。稀疏;稀稀落落。如:白发萧疏。(5)颓败:衰落、腐败。如:荒凉颓败的景象。颓废:意志消沉,精神委靡。如:颓废的生活。颓靡:颓丧,不振作。如:士气颓靡。

颓丧:情绪低落,精神委靡。如:他颓丧地低着头,半天不说话。颓唐:精神委靡;衰颓败落。如:老境颓唐。

(6)固执:坚持己见,不肯改变。常形容人的性格、言语、行为等,可以做动词用。如:固执己见;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

顽固:指思想保守,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如:顽固守旧,顽固不化;指在政治立场上坚持错误,不肯改变,如:顽固分子;不易制伏或改变,如:这种病很顽固,要根治不容易。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示例:氓之蚩蚩 “蚩”通“嗤”,笑嘻嘻。

1.匪我愆期 2.于嗟鸠兮 3.犹可说也 4.隰则有泮 5.岁亦莫止 6.玁狁孔棘

7.偭(miǎn)规矩而改错 8.忳(tún)郁邑余侘(chà)傺(chì)兮 9.何方圜之能周兮 10.进不入以离尤兮 11.芳菲菲其弥章 12.延伫乎吾将反

终老不复取 14.箱帘六七十 15.蒲苇纫如丝 16.府吏见丁宁 17.摧藏马悲哀 18.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1.至于顿丘 古义: 今义: ..2.秋以为..期 古义: 3.泣涕.涟涟 古义: 4.子.无良媒 古义: 5.总角之宴. 古义: 6.氓.之蚩蚩 古义: 7.三岁..食贫 古义: 8.怨灵修之浩荡.. 古义: 9.固时俗之工巧..兮 古义: 10.偭(miǎn)规矩而改错.. 古义:11.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古义:12.宁溘(kè)死以流亡..兮 古义:13.可怜..体无比 古义: 14.守节..情不移 古义: 15.汝岂得自由.. 古义: 16.本自无教训.. 古义: 17.妾不堪驱使.. 古义: 18.感君区区..怀 古义: 19.处分..适兄意 古义: 20.便利..此月内 古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今义: 6

21.蹑履相逢迎 古义: 今义: ..22.叶叶相交通 古义: 今义: ..23.多谢后世人 古义: 今义: ..24.承籍有宦官 古义: 今义: ..25.千万不复全 古义: 今义: ..26.同心..而离居 古义: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

1、长: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 ②长.余佩之陆离

2、善: ①亦余心之所善.

②谣诼(zhuó)谓余以善.

3、以为: ①制芰(jì)荷以为..

衣兮 ②余独好修以为..

4、修: 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②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5.取:①终老不复取.

②还必相迎取.

6.为:①为.仲卿母所遣 ②十七为.君妇 ③为.诗云尔

④阿母为.汝求 ⑤始尔未为.久 7.相:①相.见常日稀 ②儿已薄禄相.

今义: ③誓不相隔向 .④及时相遣归 . ⑤好自相扶将

8.遣:①为仲卿母所遣 .②县令遣媒来 .③十七遣汝嫁 .四.指出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并解释

1.夙兴夜寐 ..2.士贰其行 .3.二三其德 ..4.三岁食贫 .5.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 ......6.鸷鸟之不群兮 .7.伏清白以死直兮 .8.屈心而抑志兮 .9.步余马于兰皋兮 .10.高余冠之岌岌兮 .11.长余佩之陆离 .12.孔雀东南飞 ..13.卿当日胜贵 .14.槌床便大怒 .15.自名秦罗敷 .16.谢家事夫婿 .17.千万不复全 . 8 18.足以荣汝身 .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文言句式

1.秋以为期 2.匪我愆期 3.不吾知其亦已兮 4.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5.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6.虽体解吾犹未变亏 7.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8.为仲卿母所遣 9.君既若见录 10.亦自缢于庭树 11.出置南窗下

六、要点选析

1.《氓》是怎样在对比中描写女主人公和氓的性格的? 《氓》通篇运用对比手法。女主人公用情的专一与氓的背情变心,氓婚前与婚后的态度,都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在对比中刻画了人物鲜明的个性。全诗六章,其中前两章着重写氓婚前对女主人公的态度,后四章写氓婚后态度行为的变化。第一、二两章。第三、四两章中,诗人先用 来比喻女主人公婚后相貌的变化,使之形成对比;又把女主人公(“女之耽兮”)与氓的“ ”相对比。两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氓背情变心的根本原因,刻画了—个喜新厌旧的无情男人的形象。末章中,诗人把女主人公 相对比(“及尔偕 9 老,老使我怨”),表现了她对自己钟情被辜负的悔恨;又用河水有岸与氓心无法捉摸相对比,反衬了氓的卑鄙无耻;再用婚前女主人公与氓两小无猜的欢乐和婚后氓的背盟弃誓相对比,表现了她对负心汉氓的怨愤。女主人公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接受了教训,认清了氓的本质,所以全诗最后两句,表达了她快刀断麻、坚决与氓分手之决心。全诗通过女主人公对氓、对爱情前后态度的变化,塑造了一个 的女子形象。

2.简析《孔雀东南飞》是如何在矛盾冲突中用语言行动刻画人物形象的。

全诗多以对话的形式展开,诗人用大量的人物对话,真实而又准确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如兰芝夫妇的誓言表现二人,用仲卿母子的对话,表现焦母对儿子的爱和对新妇的恨等等。同时诗人还在对话中兼顾人物的行动,如兰芝自请归家辞姥别姑,中道返家拒婚应婚,以至生人死别、誓约、殉情等情节都做到对话和行动相得益彰,使人物形象更鲜明。诗人还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如在兰芝和焦母的矛盾中表现兰芝的及焦母的,在仲卿与母亲的矛盾中表现仲卿的 和焦母的,让人物性格在矛盾冲突中得到充分地层示,刘兰芝、焦仲卿都成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六、要点选析

1.简述《兰亭集序》的思路是如何展开的。

以平易清隽的文字,描绘了兰亭四周暮春之初的自然景色和“

”的聚会盛况,并从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

,驳斥了“一死生”“

”的谬说,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的思想倾向,抒发了作者盛年不常而流年易逝的感慨,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之情。

2.说说《赤壁赋》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提示:《赤壁赋》是一篇游记散文,但作者绝不是为了记游,而是重在 和

。10 苏轼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将抒情和说理都依托于

,因景而生情,借物而喻理,写景、抒情、说理。三者结合得非常紧密。

文中描绘清风、江水、明月的写景句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文中抒情的部分始终不离开这几处景物描写,这就是因景而生情。作者正是看到江上的清风明月之后,产生了“遗世独立”之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文中说理部分也紧紧扣住这几处景物描写,用

来隐喻哲理,阐发哲理。这就是借物喻理。如第二段中“客”关于人生无常的议论,都离不开自然景物,“羡长江之无穷”一句扣住江水,“抱明月而长终”一句扣住明月,“托遗响于悲风”一句扣住清风。这几句表明了

3.简述《游褒禅山记》是如何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叙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文章前面记,后面,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为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做 ;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4.简述《游褒禅山记》是如何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

”“

”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

第五篇: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周晗

(一)内容标准

1.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来学习鉴赏中外小说,能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

2.了解小说的基本特征,了解小说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3.注重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二)教学要求

1.本单元是学生们步入高中以后第一次学习小说,教学中应该讲解一点小说的基本常识,如小时哦的三要素是典型的环境、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故事情节。小说的基本特质是艺术的虚构和生活的真实(或生存的真相)相结合;小说的情节发展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小说的叙事方式有顺序、倒叙、插叙、补叙等,还有小说中刻画人物的几种方法。以余华、格非为代表的现代先锋实验小说的创作特点也应让学生有所了解。

2.小说的语言必须生动、形象、简练而又鲜明,语言的学习和训练是小说教学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小说的语言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作者的叙述性语言,一是小说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教学中我们要重点分析、鉴赏小说中的个性化人物语言。如《祝福》中当祥林嫂被婆家抓走之后,鲁四老爷说了三次话,只有八个字,第一次说的是:“可恶!然而„„”第二次:“可恶!”第三次:“然而„„”文字很少,但鲁四老爷虚假、伪善的封建卫道士形象却跃然纸上。

3. 抓住人物形象来理解小说的内涵和艺术成就。人物是小说的主要构成要素,小说的主题和作者的创作意图都要通过人物形象来表现,即使现代派小说,也离不开人物的心理和命运。因此,欣赏小说要注意把握人物形象。本单元的四篇小说,塑造人物形象都很成功,如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祥林嫂、桑地亚哥等,无不栩栩如生,各具典型意义。学习时要注意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入手,进行细致的剖析,把握这些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感受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艺术。

4.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结合有关背景材料,来分析理解作品的人物形象。让学生了解作家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目的,做到知人论世,以更好地把握文意,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小说不像杂文和时评一样,可以直接表面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但小说中总是深层次的蕴含这作家个人的悲喜爱憎、立场、价值观等主管情志。比如王富仁先生就评价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彷徨》为“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如果我们联系鲁迅先生小说创作的目的和动机,要“揭示出民众的疾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就不难理解王富仁先生的这一评价了。曹雪芹称《红楼梦》的创作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如

果我们能了解曹家由盛转衰的背景和作者晚年“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困顿辛酸,大概就能略解“其中味”了。

5.根据小说接受美学理论,文学作品的最后“完成”是由读者和作者共同创作的。所以才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小说教学中,我们提倡个性解读和创造性阅读。让读者努力参与作品的“再创造”,你有你眼里的林妹妹,我有我心中的祥林嫂。另外对小说经典文本的解读,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结合当前的时代特点,不予作品新的时代气息,这也是一种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这样才能够使作品做到“常读常新”。比如在我们社会主义事业已经繁荣发展的今天,我们身边有没有“祥林嫂”,“祥林嫂”的别具仅仅由封建礼教负责吗?有没有其个人性格的悲剧?假如你被迫寄人篱下,你会不会有林黛玉的敏感、多疑、小性儿?“怕多走一步路,怕说错一句话”,谨小慎微,“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压抑和痛苦你就很容易理解了。

当然,任何个性解读和创造性解读都必须以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为前提,不能够生拉硬扯,无中生有,盲目拔高,牵强比附。对小说反应的民族心理特质(如祥林嫂自身的顺从、麻木、愚昧、盲从心理,等都已经成为一代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或者说在祥林嫂身上也人体现了某些“中国人的劣根性”)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价值趋向和追求(如桑地亚哥的硬汉子形象),必须有正确的理解和体认。这是文学不分国界、不分时代可以打动不同时空的人的原因,不同的民族风格、时代特色也为世界文学的丰富多彩提供了可能。

(三)教学建议

1.本单元教学可安排8课时,《林黛玉进贾府》2课时,《祝福》3课时,《十八岁出门远行》2课时,《老人与海》1课时。

下载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居里夫人传(节选)》教案 语文版必修2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居里夫人传(节选)》教案 语文版必修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学纲07

    利辛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学纲(七)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 一、学习目标 1、梳理课文的线索。 2、品味散文语言,体悟深层内涵。 3、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4、......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2《祝福》教案[合集五篇]

    《祝福》教学设计(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2.探究小说的主题。【教学重点】1.把握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难点】分析《祝福》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和......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沁园春 长沙》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沁园春·长沙》教案 一、阅读初始化 一代伟人毛泽东,是当代伟大的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也是一位独领风骚的大诗人。他兼有领袖的胸怀、哲学家的睿智、诗人的灵气,他用那生......

    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检测题

    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检测题 1.下列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乘彼垝(guǐ)垣 咥(xì)其笑矣 其黄而陨(yǔn)采芙(fū)蓉 B.犹可说(yuè)也 于(xū)嗟女兮 靡(mǐ)室劳矣 淇水汤(shāng)汤......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二单元测试题(最终定稿)

    语文 必修2第一二单元测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客观题)和第Ⅱ卷(主观题)两部分。试卷共6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

    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文言知识归纳

    必修2第三单元文言知识归纳 8.《兰亭集序》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 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意为“面对面”) 二、古今异义 ①是日......

    高中语文必修2教案[大全]

    师刘人云高2册教案高中第2册 第一单元体验情感教案 深圳市学科带头人 刘人云 ※本单元目标与要求: 1、在语文第一模块第一单元“认识自己”中,我们学会了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

    政治必修2第一单元测评

    必修2第一单元测评一、选择题Ⅰ: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2007年4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