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创新

时间:2019-05-12 12:13: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依靠科技创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依靠科技创新》。

第一篇:依靠科技创新

依靠科技创新,加强政府鼓励和引导,构建企业小循环 企业内部的小循环指在企业内部推行清洁生产、综合利用物料和能源并减少使用量,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尽量减少废弃物排放,并提高产品的耐用性。通过“园区搭台、企业唱戏”,逐步引导企业进行提质改造,技术创新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实现企业内循环。同时,建立以环境保护为重点的园区综合管理体系,实施蓝天计划、碧水计划,切实做好“循环”、“集群”这篇大文章,使工业园区真正融入公园式城区,和谐、协调发展。

第二篇: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

一、现代农业的特点

纵观历史,农业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四个阶段。现代农业首先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发达国家。与前三个阶段相比,现代农业呈现出以下七个主要特点:

一是产业结构体系由小农业向大农业转变。现代农业不仅包括第一产业领域(种植业、养殖业等),而且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农村工业、社会服务、文化产业等多种产业集群。它不是通常所说的第一产业,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系统。

二是发展目标由追求数量增长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传统农业以满足人的食物需求为主要任务,追求数量增长成为普遍共识。现代农业必须在保障必要数量平衡的基础上,优先质量和效益,以增强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产业功能由单一生产功能向集生产、经营、服务等多功能方向转变。现代农业除了从事初级农产品供给和原料生产外,还具有了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高度组织化、规模化生产。

四是生产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现代农业建立在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依靠现代科技,获得较高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五是发展驱动力发生了转变。传统农业的发展往往是投入驱动、资源依存型为主,科技贡献率较低。现代农业则是科技创新驱动下的知识化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六是农业政策的制定更加着眼于工农城乡统筹。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农村看农村,大力促进以工补农,以城促乡,实现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这是从制度上、政策上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七是经营队伍由依靠农村劳力向培养新型农民转变。新型农民队伍建设是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所在。要树立“优秀农民就是农村人才、农村人才的主体是新型农民”的新理念。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一代又一代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骨干农民和核心农民,让他们在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中施展才华,带领几亿农村劳动大军从事现代化农业,建设现代农村。

二、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几个着力点

现代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目前,我国的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目标已从传统的温饱目标向“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发展,产业体系正在向建立现代农产品产业供应链转变,农业产业领域不断拓展,逐渐向能源农业、海洋农业、生物药物、精细化工等多个领域渗透,农业经营方式正在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农民合作组织迅速兴起。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了几个大台阶,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农村经济基本实现了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正面临着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

约,以及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多重压力。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依靠政策、依靠科技、依靠投入等综合措施积极推进,归根到底得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指出:要以高新技术带动常规农业技术升级,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综合效益的全面提高;实施综合开发农林生态技术,保障农林生态安全;积极发展工厂化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从现阶段实际出发,建设现代农业要突出着力于三个方面:

(一)着力于连接和延长农业产业链。这是构建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突破口。随着农业新技术革命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农业生产规模开始向企业化生产模式转化,农产品生产由最初的分散经营逐步演变成企业化经营,由农业产前部门、产中部门和产后部门三部分组成的农工商综合体应运而生。实现农业的企业化经营,延伸农业产业链成为实现农业生产高效益的有效途径。市场需求和农产品转化途径的多样性,决定了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必然向多功能产业链方向发展。2005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已突破5.2万亿元,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加值约占GDP的8%左右。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在农产品加工业中所占的比重大约为50%左右,已成为事关我国农业全局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成为引领农业发展,带动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的支柱产业。现代农产品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形成,必将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二)着力于现代生产要素的集成应用。这是推进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随着农业产业不断升级以及产业链的不断延伸,现代农业的整体效益不仅与自然生产要素相关,而且更主要的是取决于经济要素(包括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的投入。现代农业是依靠现代生产技术要素支撑的科学化农业,是需要长期稳定的金融政策支持和保护的农业,是需要建立标准化、信息化管理的有序可控农业。这就要彻底改变我国传统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本投入不足、生产效能低下的弊端,强化现代信息、现代科技、新型人才、现代管理制度以及社会资本等生产要素与自然要素的高度集成,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着力于加强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制度保障。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的加快,在市场因素、技术因素等综合作用下,现代农业生产向高度专业化和商品化方向发展,行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要素逐步向优势农户集中,农业生产组织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化程度提高,各具特色的生产带逐渐形成。现代农业专业化的分工和协作,不仅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产率,而且促进了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了农民收益。因此,迫切需要加快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制度创新步伐,大力促进农业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

三、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重点

(一)要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的战略地位。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动力在于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工作要全面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不同创新途径的有机结合;坚持加强新农村建设一线的力量,调动农业科技乃至整个科技力量,全面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坚持不断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

一是要正确认识农业科技的公益性。农业作为一个产业,与第二及第三产业相比,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相对较低,而社会效益显著。因此,为农业服务的农村科技工作是一项具有战略性、基础性的工作,具有公益性较强的特点,需要各级政府继续加大支持力度。

二是要充分认识加强农业科技必须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科技资源的分配要引入竞争机制,要加速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三是要深刻认识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服务是农村科技的根本任务。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农业的问题最终要靠科学技术解决。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要求,“要调动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农民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推动产学研结合、农科教结合,提高科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二)要明确新时期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根据现代农业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要求,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科技部对农业科技工作按照“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从全局性、战略性高度进行了总体部署,形成了现代农业科技工作的基本思路,其中突出了三个战略重点:

一是.强化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技术储备研究。从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重大需求出发,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前沿,重点强化优良动植物新品种培育、水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研究,为现代农业持续发展提供长久技术支撑。要继续推进农业科技革命,加速动植物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加强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农业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研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提高科技发展的支撑能力。

二是重点支持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引领现代农业的关键技术。现代农业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多功能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循环农业技术发展,显著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和关键技术问题。要加强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推动生物经济发展;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创新研究,提升现代农业信息化水平;加强食品加工与物流技术研究,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加强动物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研究,着力解决制约养殖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强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推进循环农业发展。

三是加大成果转化、农民增收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强化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强化基层科技工作,向农民推广适用的科技成果和产品,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农村科技工作的关键环节。要继续加大对成果转化的支持,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成果保障;加强农村科技创新与服务队伍建设,推进科技成果示范与产业化;积极推进科技特派员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科技进入千家万户;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综合示范,依靠科技富民强县。

四、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工作的主要措施

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与引领。现代农业科技工作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各级政府必须加强政策引导,强化机制创新,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集成全社会力量,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两方面的作用,充分调动政策、资金、舆论导向等各种社会因素投入现代农业,支持和关注农业科技的发展。

(二)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调整科技经费的支持结构。要在确保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村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科技投入,逐步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技投融资体系。积极探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与农村科技项目相结合的有效机制。进一步加大对现代农业科技重大项目的支持,建立长期支持国家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重大科技工程的长效机制。

(三)加强现代农业技术政策引导,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加快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把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摆在科技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并在政府或部门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中加以充分体现。要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能源、环境等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强化政府对农村科技工作的宏观指导。

(四)强化公益性项目与市场的结合,通过市场导向推进公益性项目的发展。加强对涉农企业的政策引导与支持,制定和完善涉农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税收、投融资等政策,促进企业科技进步。进一步强化公益性项目与市场的连接,总结和推广农业公益类项目实施的成功经验,引导企业参与项目研究、产品开发与产业化,提升项目的产业化能力,加快项目成果的推广。对面向产业化和市场的项目,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遴选科研项目和课题承担单位,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参与科研和开发,充分发挥好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

(五)加强项目实施中的监督、管理与评估。强化项目实施的目标管理,加大项目执行中的检查、考核与评估力度,建立委托专业评估机构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委托专业监理机构对工程性项目进行全程监理,委托第三方对项目实施结果进行验收、评估的制度,把项目中期评估、项目执行中监理结果、项目验收结果作为支持相关研究的重要依据。建立和完善项目问责制和科技信用制度。

第三篇: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粮食产量

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粮食产量

赵树丛

2008年第1期

1月1日出版

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农业是民生之本,是重要的战略产业,而粮食生产又是支撑这个战略产业的基础。在目前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我国要养活13亿多的人口,尤其要狠抓粮食生产,通过增加农业投入,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夯实粮食稳产高产的基础。

安徽是粮食生产大省,常年粮食产量在500亿斤以上,年调出粮食100亿斤左右,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近年来,安徽省启动实施小麦高产攻关和水稻产业提升两大行动,粮食生产由数量增长不断向能力提升转变,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主攻单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新路子。2006年,全省粮食总产572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增产占全国的19%。2007年,安徽克服洪涝灾害影响,粮食生产再创新高,预计全年总产580亿斤,增长1.4%。坚持科技驱动,强化三个作用。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支撑作用。从安徽的实践看,科技在促进粮食生产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是依靠科技,主攻单产。一方面,我们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着力强化现有农业关键技术的集成,实行良种良法配套,推动农机农艺结合;另一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宣传普及活动,加快农业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粮食单产水平的大幅提升。2006年,全省小麦单产304.5公斤/亩,增长18.9%,水稻单产393.6公斤/亩,增长2.6%;2007年,小麦单产比上年又提高15.5公斤,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水稻单产预计410公斤/亩,比上年增长4.1%。

二是依靠科技,改善品质。我们认真组织实施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开展水稻良种补贴项目与良种挂钩试点,加快优质专用品种推广步伐,并在全省建立了小麦、水稻主导品种区域展示点40多个,为筛选和确定优质品种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我们不断强化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为优质品种推广提供充足种源,保障优质品种生产出优质产品。此外,我们大力推广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提高优质品种的商品一致性。2007年,全省小麦和水稻的优质率分别达61.3%、65%,分别比2005年提高21.1%、14.5%。

三是依靠科技,避灾减灾。针对暖冬气候和倒春寒易发特点,我们通过扩大半冬性粮食品种比例和控制春性粮食品种早播,有效地避免和减轻了春季冻害。针对水稻夏季高温热害,我们通过调整播种期、更换品种和灌水调温等技术措施,有效地减轻了高温天气对水稻结实率的影响。

坚持政策调动,激活三种力量。要实现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坚持发挥政策的调控和激励作用,充分调动基层干部重视粮食生产、农技人员服务“三农”和农民种粮三个积极性。

一是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近年来,我们切实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不断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实行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二是调动农技人员的服务积极性。我们安排专项经费,组织开展农技人员驻点包片和进村入户,切实把科技服务“三农”落到实处。我们还对农技人员建立考评制度,使工作绩效与职称评聘等挂钩,对成绩突出的农技人员进行表彰奖励,调动了广大农技人员服务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三是调动基层政府的工作积极性。省政府建立了考评激励机制,将“两大行动”纳入基层政府目标考核内容,对认真落实粮食生产的大县实行奖励政策,在全省营造出了重视粮食

生产的社会氛围,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重粮抓粮的粮食生产新机制。

坚持示范带动,突出三个重点。典型带动是我省促进粮食生产的有效措施和重要方法。一是抓大县。大县是优势产业带。我们在全省建立了10个小麦重点县和15个水稻重点县,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加快科技转化、加大资金投入等措施,推动这些县的粮食产业升级和发展。目前,全省已有9个县(市、区)进入全国小麦高产县行列,为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

二是抓大片。大片是集约化经营。我们在64个县建立了600万亩小麦核心示范区和500万亩水稻核心示范区,并安排专项经费对示范区实行良种良法配套补贴,实行“五统一”服务。另外,在生产的关键时期,我们组织农民观摩,把无形的技术变为直观的现场,以引导农民、培训农民、带动农民。

三是抓大户。粮食生产大户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大,组织化程度高,示范带动能力强。我们支持土地依法有序向种田能手集中,对种粮大户实行直接补贴和对口技术服务,并对典型实行物质和精神奖励。目前,全省百亩以上种粮大户发展到7953户,经营土地占全省耕地的2.6%,年产粮食占全省粮食总产的3.1%。

坚持行政推动,做到三个到位。行政推动是粮食生产政府首长负责制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突出抓好三个到位。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省委、省政府主动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粮食主产省的职责和义务,积极组织实施“两大行动”,稳定全省粮食生产。为尽早实现“两大行动”目标,省政府制定了粮食高产攻关方案,成立了攻关领导组织,建立了考评奖励机制。粮食主产区各级党委政府把“两大行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具体实施计划,逐级加大粮食生产工作的力度。

二是资金保障到位。省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用于组织实施“两大行动”;安排救灾补改种专项经费1500万元和水稻病虫害防控专项经费1000万元,强化农业减灾工作。近年我们还从粮食风险基金和农资综合直补资金中安排1.45亿元,用于核心示范区良种良法配套补贴。

三是生产指导到位。我们在全省建立了32个小麦“三情”监测点和31个水稻苗情监测点,对小麦和水稻生产进行全程动态监控,实行分类田管。我们组织农技人员与种粮大户对接,实行对口技术帮扶,并通过现场观摩、专家指导、电视字幕、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推动各项田管措施的落实。特别是近年来,我们立足抗灾夺丰收,加大水稻病虫害和灾后生产自救的指导力度,有效地减轻了连续两年的水稻病虫害大发生和2007年淮河流域特大洪水的影响,实现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

坚持服务联动,构建三个体系。做好粮食生产的各项服务工作,是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们逐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从粮食产业发展的整体需要出发,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机制,健全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公共服务。我们一方面建立了苗情、墒情、病虫情监测与发布制度,及时提供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加强测土配方施肥管理;另一方面,深入开展政策宣传活动,组织优质良种采购与供应,广泛开展订单生产,定期发布粮食与农资市场价格行情,促进了农业生产与市场之间的有效衔接。

二是鼓励公司服务。我们引导龙头企业发展订单生产,为种粮农户提供技术和物质支持,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发挥自身优势,引导它们面向粮食生产的实际需要,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推动生产发展,促进产业开发。

三是发展自我服务。我们按照农民合作社法的精神和要求,积极发展小麦协会、稻米协会等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通过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我们在全省大力培育种粮大户,不断加强对他们的技术培训,使之率先成为我省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作者: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

第四篇:依靠科技创新 保障粮食安全

依靠科技创新

保障粮食安全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农业的迅速发展,为世界粮食增收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人口增长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发展对粮食的宏观需求越来越大,对粮食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但是,我国可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耕地质量不断下降,以现有耕地的生产能力保证我国粮食产量和粮食安全的任务艰巨。因此,要紧抓科技创新,提高粮食单产,促进粮食增收。保障粮食安全主要解决3个问题:种什么、怎么种和谁来种,本文主要立足于创新种植模式,就解决怎么种地的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科技创新;种植模式;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问题背景

党中央对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高度重视,习近平同志对“三农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要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调要从治国安邦的高度认识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

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指出: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是治国理政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粮食安全首次上升为国家战略。粮食安全的紧迫性和创新种植模式的必要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和粮食的重要性超过以往任何时候,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不断增加,农业资源短缺,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问题的矛盾日益突出,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

在农业发展尤其是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科技创新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农业随着科技发展而不断进步,并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与突破而产生新的飞跃。实践表明,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构成要素中,科技发挥着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

科技进步是解决粮食生产问题和安全问题的根本出路。解决我国的粮食生产问题,必须依靠坚持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力度。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为农业发展探索更多发展方向和道路,也能发掘农业发展的最大潜力。加快农业科技发展可以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为国家粮食安全的提供重要支撑,可以推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耕地面积受限的情况下,以科技进步创新耕作模式,是提高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举措。创新种植模式的对策分析

实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必须要努力确保农业产能,强化科技支撑。在实际生产中,传统的国家粮食安全观往往导致一些地方盲目地追求粮食产量,忽略了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农业资源不能很好地休养生息。粮食安全与否,不能仅仅以当年的粮食产量为指标,更需要看国家的粮食持续生产能力是否有保障。做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工作,确保粮食安全,必须坚持依靠科技创新,建立实现“低耗、高效、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尽快突破农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瓶颈,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威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和优质率,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我国粮食生产在很大程度上要看自然环境、气象等因素,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可控性并不高,因此,提高粮食发展稳定性,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除了要保护耕地之外,依靠科技,创新种植模式,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设施装备水平,努力提高粮食生产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

农业科技不仅指研发、培育优良品种,还包括机械化、深耕、施肥、植保、灌溉技术等很多方面,是保障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依靠科技提高粮食产量,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创新模式,推广关键技术的应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夯实粮食生产的科技基础;坚持优质、高效、安全并重的原则,提高粮食主产区的土地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态和资源环境,实现粮食质量、产量和安全的统一。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单产量,并推动传统农业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从客观情况来看,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单产能力,主要在于突破资源、环境和发展模式等制约因素的约束,建立以科技创新为粮食安全保障的长效机制。如山东农业大学与东营市合作,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合作开展东营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云及大数据技术应用研究等措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农业有质有效快速发展,为东营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而有力的科技支撑。

农业技术集成化、作业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同样是我国农业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创新种植模式的同时,要注意集成配套推广适用技术的探索与研究,包括高效栽培模式、疫病防控技术等关键农艺技术,以优质高产的目的。如推进区域性粮食丰产技术集成创新与转化,注重粮食增收技术的结合,形成符合区域特色的粮食作物种植技术模式;提高农业主产区粮食产能,带动区域粮食产业的发展。提高主要作物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保障生态环境,大大推动农作物增产增收。还要做到单项技术突破与技术集成创新相结合。开展高产、轻型节本、抗灾应变、病虫害综合防治、优质无害化等单项技术等与种植模式配套的技术探索;注重粮食作物大面积、规模化种植配套技术和防灾减灾、产后减损等系统技术的研究。发掘粮食增产的潜力,关键在单产。增产的主力要靠单产,单产提高的关键要靠技术创新。以当前实际生产情况来看,单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带动大面积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只有对现有的技术进行配套整合,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和模式,才能充分发挥各项农业技术的优势,并相互弥补技术短板。例如,袁隆平团队的超级稻Y两优900实施超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培育壮秧、合理密植、适时适量施肥、科学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5部分,每一部分都实现了无缝衔接。注重农机农艺相结合。机械化生产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无论是品种选育攻关还是病虫害防治,都要能够适应机械化作业要求。注重良种良法相配套,实现标准化生产,良种良法配套是必然途径。良法不仅是传统的农艺措施,还要运用信息化技术,为标准化作业提供支撑。

创新种植模式在具体实施中要建立主要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体系。种植综合配套技术的改进与推广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带来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例如免耕或少耕播种施肥技术、留茬覆盖及秸秆与表土处理技术、深耕技术。如广西农科院韦本辉研究员发明的的粉垄技术(又叫深旋耕技术),能在不增加水肥、不多耗人力的情况下提高粮食产量、提升作物品质,此技术受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青睐,建议大面积推广应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间套复种技术、植物保护技术等综合配套技术,如推广冬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等,使粮食增产增效显著。

农业是露天作业,在人力不能控制自然环境的情况下,现在的粮食生产还受制于天。如何改变生产条件,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利因素对粮食生产造成的影响是不断探索研究的方向。农业综合开发正是不断创新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就是要注入科技,在土地治理、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完善的基础上,依靠科技使粮食进一步增产。结束语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坚守1.2亿hm2耕地红线,不仅仅是要守住耕地数量,更重要的是保证耕地质量。当前,中央提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站在长远发展的战略角度,必须要围绕着尽快构建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体系,做好长远规划、任务落实等工作,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翟虎渠.科技进步是粮食增产的重要支撑[N].农民日报,2010-03-10.[2] 范思立.粮食安全上升为国家一号战略[N].中国经济时报,2014-01-21.[3] 李国祥.新形势下如何保障粮食安全[N].经济日报,2014-07-16.

第五篇: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

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

2012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意见》作为党中央、国务院第九个以农业农村工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将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重点,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成为新时期下实现农业创收的根本途径。

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是必然选择

2012年,国务院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推动农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的基本原则。从政策制定的层面上来看,我国已将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时期的工作重点。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王济民向《经济》记者表示,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是必然选择——农业现代化,即通过现代科技不断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首先,从现代农业的本质来看,现代农业作为资本密集、技术密集、高效益、可持续的产业,核心要素就是科学技术和财政投入;其次,在“四化”同步发展的要求下,要改变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现状,就必须加快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向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变。当前,中央倡导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模式,即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从事适度规模农业经营的企业化经济实体。农业生产从过去的自给自足变为今天的规模生产,规模越大、资本越密集,对农业科学技术的要求也就越高;再次,在世界农业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在农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比如:种植业中的地膜覆盖技术,对改变种植条件的作用很大。此外,温室大棚技术也可以打破气候等不可抗拒因素所造成的影响,为农耕农作带来极大便利,也对发展精准农业起到极大促进作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也曾公开表示,从发展需要看,要长期稳定地保障我国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靠继续增加农业水土资源已没有多少余地,必须靠提高单产。而提高单产,靠继续增加使用化肥农药,不仅效益在降低,而且破坏环境,也难以为继。同时,促进

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靠政策增收、提价增收、打工增收等都是非常必要的,今后务必还要继续强化,但根本还是要靠发展生产力。通过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农业科技已经成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和发展活力的决定力量。因此,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刻不容缓。

发展农业科技需认清现状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攻坚阶段,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近年来,我国对于发展农业科技的投入逐年递增。自2009年国家启动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至2012年年底,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49.7亿元,支持3355个县开展了农技推广工作经费补贴试点。2012年,中央财政用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的资金高达26亿元,在全国31个省份的2555个农业县实施“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财政投入之大可见一斑。2012年,《意见》的出台,更是将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重点、机制、条

件问题,也包括种业科技创新问题、强化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问题、扶持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等提到了议事日程,大大促进了农业科技的发展。

原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现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陈萌山曾公开表示,关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政策,即:乡镇农技人员工资待遇要与当地事业单位的平均收入相衔接,今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所有农业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一个衔接、两个覆盖”政策,是中央财政支持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重大政策突破,是基层广大农技推广人员的长期期盼,是激励和发挥他们作用的关键所在。

虽然我国农业科技成就辉煌,但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与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要求及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较大。王济民表示,不足之处有三:第一,创新成果供给不足。“农业科技创新激励制度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造成科研机构农业科技创新受到影响,农业新品种供给严重不足,洋品牌品种大举入侵。”王济民说。农业科技的创新主体发育缓慢,农业科技企业规模小、技术储备及专业人员缺乏,也是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因素之一;第二,农技推广服务不足。管理体制不顺、经费投入不足、条件建设薄弱等问题,是基层农技推广能力落后于生产和农民需求的原因;第三,农业人才总量不足。“目前,我国各省都已建立农技推广站,但‘庙’搭起来,关键是吸引

人。”王济民说,“每年,我国约有100万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而农村对专业农技人员的需求也十分迫切,无法达成平衡的原因就是缺乏有效机制。”

发展农业科技,坚持以人为本

为尽早实现《规划》中提出的“到2015年,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的发展目标,对农业部门来讲,今后的一个时期内,应坚持把农业科技进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体制机制,强化联合协作,全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广服务能力建设,以及人才队伍建设,创造条件让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能够安心工作、潜心研究、热心服务,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对此,王济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大执行力度:第一,加大我国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我国财政在农技方面的投入虽逐年递增,但经初步核算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投入GDP比重的0.8%左右,与国外的2%相比相差较远。”王济民表示。《意见》中指出,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地位。要大幅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年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这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农业科技上,应发挥主导作用、财政承担主要责任的基本政策取向;第二,尊重科研机构、科研人员意见。遵循科研规律,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大幅度提高创新效率。以提高广大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吸收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意见,使其参与农业科技顶层设计;第三,加强农业科技型企业的培育。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下,农业科技型企业的作用,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制定优惠财税政策以激励农业科技型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鼓励天使基金、私募基金、公募基金和各种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转化的支持力度,彻底缓解资金不足对农业企业创新的严重制约。

下载依靠科技创新word格式文档
下载依靠科技创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一、 成立了方盛生产力促进中心。 自中心成立以来,中心人员多次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对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帮助企业引进科技......

    依靠科技自主创新,加速农业结构调整

    依靠科技自主创新,加速农业结构调整 ——水稻专用化与结构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产品供求关系由长期短缺逐渐实现了丰年有余。但是,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新问题也随之出......

    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读《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感 通篇阅读温总理有关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文章使我获益匪浅,温总理从五个方面逐层深入的分析了当下中国应该如何......

    低碳环保更依靠科技创新

    一辩: 对方辩友,大家好: 低碳环保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

    依靠科技创新 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赤峰艾克制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创新情况依靠科研 勇于创新 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各位领导及企业界同仁:大家好!很荣兴能够参加此次现场会议,并作为科技创新型企业代表发言,在经......

    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崇明工商联

    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 [来源:阅读: 次日期:2010-05-10]——记上海宝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宝振生物有限公司位于崇明县庙镇合作经济开发区,公司前身是震亚织造有限公司,......

    依靠农业科技创新

    依靠农业科技创新,走持续发展之路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紧紧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这个中心任务,强调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突出强调加快推进农业科技......

    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新疆农业发展方式 ——新疆农业科学院贯彻落实国办发[2015]59号文件精神的意见 新疆农业科学院 2015年10月15日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