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居住区供配电设施建设标准_DGJ32_J11-2005
《居住区供配电设施建设标准》-(DGJ32/J11-2005)
江苏省
一部分:编制说明
缘由一:在对全省调研了居住区供配电设施建设费用的基础上,发现全省各地差距较大,究其原因,在于各地建设标准不统一。
缘由二:居住区开发建设单位与供电公司之间存在着利益上的矛盾,缺少两者应共同遵守的标准。
由江苏省建设厅、江苏省经济贸易委员会联合发起,委托江苏省电力公司组织南京供电公司、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及南京市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有关专家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成立了编写组进行编写标准的工作。
8月5日:省公司确定开展编写标准的工作
8月10日:与省建设厅标准站商议立项,成立编写组
8月12日:标准站组织召开标准编写大纲审查会
8月16日:标准站召开标准初稿讨论会,修改后定稿
8月30日:省建设厅和省经贸委组织召开全省范围的征求意见会,省公司相关部室、十三个地
市的建设局、房地产开发商及供电公司代
表参加了会议
9月5日:收集意见修改后,标准站召开预审会
第二部分:总体简介
《居住区供配电设施建设标准》是遵照国家和我省有关对居住区供配电设施建设的方针、政策,依据国家、江苏省相关规范、标准、导则,参照其它省市调研成果,结合我省实际情况进行编制的。
本标准的适用范围:本省行政区域内新建居住区及住宅建筑的供配电设施建设均应执行本标准,改建、扩建的居住区供配电设施建设应参照本标准。
本标准共分五章,主要内容有:
1、总则;
2、名词术语;
3、供配电设计;
4、设备选型;
5、施工与验收;附录。
第三部分:
《标准》条文详解
1总 则
1.0.1为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日益增长的需要,保障广大业主可*电力供应的合法权益,促进居住区供配电设施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相协调,结合我省城市经济发展和配电网现状,本着以人为本、安全、经济、实用、适度超前的原则,特制定本标准。
1.0.2 本省行政区域内新建居住区及住宅建筑的供配电设施建设均应执行本标准,改建、扩建的居住区供配电设施建设应参照本标准。
1.0.3 居住区供配电设施的建设应符合当地电力发展及城市发展规划。视居住区建设规模及容量大小,应考虑预留35kV-110kV变电站的站址及电力通道。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应与居住区详规设计同步。
1.0.4 居住区供配电方案的制定,应根据负荷性质和容量,按照安全、可靠、经济和便于管理的原则,以缩短低压供电半径,提高供电质量为目标,满足居民生活水平增长对用电的需求。
1.0.5 居住区内供配电设施应实现规范化、标准化,以简化设计、施工,缩短建设周期,方便运行维护,降低运行维护成本。
1.0.6 居住区供配电设备的选型应执行国家有关技术经济政策,采用运行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维护方便(免维护或少维护)、操作简单、节能环保型的设备。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及不合格的产品。
1.0.7 居住区内应根据城市规划要求,从美化环境、提高供电可*性出发,建设以电缆线路为主的配电网。
对“以电缆线路为主的配电网”的理解是:居住区内应全部采用电缆方式,仅在外部电源引入居住区围墙的局部范围允许采用架空方式。
1.0.8 居住区供配电设施的建设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的相关标准规范。2名词术语
1居住区
本标准中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包括配建的公共服务设施。规模上涵盖了居住小区、居住组团和零星住宅。
2公共服务设施
一般称公建,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
3高层建筑
指建筑高度超过24m的建筑,高层住宅建筑为十层以上(含十层)的住宅建筑。
4高级住宅
指建筑装修标准高和设有空气调节系统的住宅。
指装修标准高,或者设有空气调节系统(集中空调系统)的住宅建筑,具备其中一个条件即可。5建筑面积
房屋的建筑面积系指房屋外墙(柱)勒脚以上各层的外围水平投影面积,包括阳台、挑廊、地下室、室外楼梯等,且具备有上盖,结构牢固,层高2.20m以上(含2.20m)的永久性建筑。6变电所
指10kV及以下交流电源经电力变压器变压后对用电设备供电的设备及其配套建筑物。7配电所
指安装有开闭合分配电能作用的高压配电设备(母线上不含配变)及其配套建筑物(构筑物),俗称开闭所。
8环网柜
指以环网供电单元(负荷开关和熔断器等)组合成的组合柜,称为环网供电柜,简称环网柜。9电缆分支箱
指用于电缆线路的接入和接出,作为电缆线路的多路分支,起输入和分配电能作用的电力设备,简称分支箱。
10配电变压器
指将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变压成为400V电压等级的配电设备,简称配变,按绝缘材料可分为油浸式配变(简称油变)、干式配变(简称干变)。
11箱式变电站
指把配变、高压设备、低压设备装在一个箱体内的组合配电设备,简称箱变。含环网供电单元的称组合式箱变。
12配置系数
指配置变压器的容量(kVA)或低压配电干线馈送容量(kVA)与居住区用电负荷(kW)之比值。
配置系数(Kp)综合考虑了同时率、功率因素、设备负载率等因素。
13电能计量装置
电能计量装置指包含各种类型计量表计(电能表),计量用电压、电流互感器及其二次回路、电能计量柜(箱)等。
3供配电设计
3.1 负荷性质的确定
3.1.1 根据居住区内建筑物及配套设施负荷性质不同可分为一、二、三级负荷。
居住区内特别重要的一级负荷,用电单位应自备应急电源。应急电源是指与电网在电气上独立的各式电源,例如:蓄电池、发电机等
3.1.2 居住区内一级负荷有:高级住宅的电梯、泵房、消防设施、应急照明用电等;十九层及以上居住类建筑的电梯、泵房、消防设施、应急照明用电等;Ⅰ类汽车库、机械停车设备以及采用升降梯作车辆疏散出口的升降梯用电;建筑面积大于5000m2的人防工程。
对汽车库等级的说明:
类别 数量 名称ⅠⅡⅢⅣ
汽车库>300辆151~300辆51~150辆≤50辆
停车场>400辆251~400辆101~250辆≤100辆
注:汽车库的屋面亦停放汽车时,其停车数量应计算在汽车库的总车辆数内。)
3.1.3 居住区内二级负荷有:十层至十八层居住类建筑的电梯、泵房、消防设施、应急照明用电等;Ⅱ、Ⅲ类汽车库;建筑面积小于或等于5000m2的人防工程;区域性的增压泵房、智能化系统网络中心等。
3.1.4 居民用电负荷及其它不属于上述一级或二级的负荷为三级负荷。
3.2 负荷容量统计
3.2.1 居住区用电容量按以下原则确定:建筑面积120m2及以下的,基本配置容量每户8kW;建筑面积120m2以上、150m2及以下的住宅,基本配置容量每户12kW;建筑面积150m2以上的住宅,基本配置容量每户16kW。
建筑面积为120m2及以下的住宅,按每户8kW配置;建筑面积为120m2以上、150m2及以下的住宅,按每户12kW配置;建筑面积为150m2以上的住宅,按每户16kW配置。以上规定是住宅配置容量的下限,可根据用电需求增加配置容量,可以上调一档及以上进行容量配置,即以4kW整数倍递增。
3.2 高级住宅,基本配置容量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本条说明了高级住宅容量的统计标准,即每户应按实际核算后容量进行配置,但考虑到其装修和建设标准较高,要求每户配置容量不得低于16kW。
3.2.2 居住区用电负荷配置系数按下列原则确定:配变安装容量应按不小于0.5的配置系数进行配置。
配置系数根据总居民住宅户数来定,户数越少则配置系数选择越大,最小不得小于0.5。具体要求见下表:
序号
居住区总居民住宅户数
配置系数(Kp)
150户及以下不小于0.7
250户以上200户以下不小于0.6
3200户及以上不小于0.52 低压干线截面选择,应按下表中配置系数进行配置:
序号居民住宅户数配置系数(Kp)
13户及以下等于1
23户以上12户以下不小于0.8
312户及以上,36户及以下不小于0.7
436户以上不小于0.6
单住户的接户线、进户线配置系数应按1选择。
对于十层及以上的高层住宅建筑,低压干线配置系数宜视情况分别提高0.1进行配置,即:
序号居民住宅户数配置系数(Kp)
13户及以下等于1
23户以上12户以下不小于0.9
312户及以上,36户及以下不小于0.8
436户以上不小于0.7
3.2.3居住区内公建用电设备总容量在250kW或需用变压器容量在160kVA以下者可采用低压方式供电。
公建负荷一般应采用高压方式供电,只有公建用电设备总容量在250kW或需用变压器容量
在160kVA以下时,方可采用低压方式供电。
3.2.4 公共服务设施应按实际设备容量计算。设备容量不明确时,按负荷密度估算:办公60~100W/m2;商业(会所)100~150W/m2。
一般情况下,作为物业管理办公用房时可按下限60 W/m2估算;作为写字楼的办公用房时可按上限100 W/m2估算;作为商铺的商业用房时可按下限100 W/m2估算;作为饭店、娱乐休闲场所的商业用房时可按上限150 W/m2估算。当公共服务设施用途不确定时,建议选用负荷密度标准的上限。
3.2.5 居住区配变的容量宜采用315~500kVA,油变的容量不应超过630kVA,干变的容量不应超过1000kVA。
本条说明了居住区内配变容量的选择标准。即应在满足低压供电半径要求的前提下,应充分考虑居民用电负荷增长的需求,以利今后增容。配变容量选择不宜过大,且应*近负荷中心。
第二篇:南宁市居住区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条例
南宁市居住区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条例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的目的和依据)为加强居住区配套设施的建设管理,维护业主和建设单位的合法权益,改善居住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通过房地产综合开发建设的居住区的配套设施建设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配套设施的定义)本条例所称居住区配套设施包括配套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建筑。
配套基础设施是指居住区内的供水、供电、供气、排水、电信、有线电视等管线及设施、照明系统、安防技防监控系统、消防设施、避雷设施、人防设施、环卫设施、邮政设施、无障碍设施、公益性文体设施、园林绿化设施、道路、路灯、非经营性停车场所等。
配套公共建筑是指居住区内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区服务、行政管理、物业管理、商业服务用房及配套基础设施用房等建筑。
第四条(管理体制)市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负责市区内居住区配套设施建设管理工作。
县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居住区配套设施建设管理工作。
规划、国土、发改、建设、园林、教育、消防、人防、环保、城管、卫生、民政等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居住区配套设施的建设管理工作。
第二章配套设施建设
第五条(配套原则)居住区配套设施建设应当符合城乡规划,根据项目的建设规模等级,并结合实际,配建相应的配套设施。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区域配套、节能省地、优先建设的原则,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协调。
第六条(同步建设原则)居住区配套设施应当与住宅建设项目统一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第七条(开发条件意见书)开发建设居住区项目,应由市、县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在用地供应前,编制项目开发条件意见书,作为土地使用权出让或划拨的依据之一。
编制项目开发条件意见书,应在征求发改、国土、规划、建设、园林、环保、教育、卫生、市政、人防、民政等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根据项目的性质、规划设计条件对项目规模、开发期限及配套设施的配置、建设期限、投资主体、产权界定、移交使用等提出明确要求。
第八条(建设标准与公布)居住区配套设施建设标准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的标准,地方标准高于国家标准的,应当按地方性标准执行。
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本条例,结合本市实际,制订并公布居住区配套设施的具体建设标准。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开发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建设标准。
第九条(建设时序)居住区配套的教育设施应在整个项目开工量达到50%以前动工建设,并在项目竣工量达到80%以前竣工验收;其他配套设施建设应在项目建设总量完成80%前优先完成。
居住区分期建设的,其应配套的教育设施应在首期开工量达到50%以前动工建设,并在首期竣工量达到80%以前竣工验收;物业管理、医疗卫生、社区服务用房以及污水处理、室外消防管网、消防发电机组、相应的高位消防水箱等配套设施应安排在首期建设并同步交付使用;其他配套设施建设应在项目建设总量完成80%前优先完成。
居住区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以上且分期建设的项目,若物业管理用房和社区服务用房未配置在当期的,应当按当期开发的建筑面积提供相应比例的临时物业管理用房和社区服务用房,但物业管理用房应在项目建设总量完成80%前完成。
第十条(配套设施设计审查)市、县规划主管部门在组织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审查时,应当按照开发条件意见书的要求将项目配套设施纳入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审查的范围。
市、县建设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开发条件意见书的要求对项目配套设施建设的初步设计方案进行审查。
开发建设单位在报批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及配套设施建设的初步设计方案时,应当在设计文件和设计图纸中注明配套设施的名称及规模、设置位置、用地面积、建筑面积等指标。
第十一条(配套设施建设承诺书)居住区开发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项目施工许可之前,根据居住区项目开发条件意见书,向市、县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提交配套设施建设承诺书。
承诺书应当明确配套设施的建设内容、开工及竣工期限、分期交付使用的期数及期限、权属、违反承诺的责任等内容。
承诺书应当在商品房销售现场公示。所承诺的内容应当作为开发建设单位与购房人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附件内容之一。
第十二条(建设过程监管)建立居住区配套设施建设动态监管制度。
市、县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应当将配套设施建设纳入建设条件意见书编制、商品房预售许可、预售资金监管、交付使用备案等项目管理全过程动态监管,并牵头组织各配套设施专业管理部门对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情况进行监督。
市、县规划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管,督促开发建设单位按规划实施配套设施建设。
市、县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将配套设施建设纳入居住区项目工程勘察设计、招投标、质量监督、安全生产、建筑节能、主体工程竣工验收等建设监管全过程动态监管。
监理单位应当对配套设施建设的进度、质量进行同步监理,并应当将监理情况报告市、县建设主管部门。
对分期建设项目首期未同步开工建设相关配套设施的,暂停办理项目余期施工许可;对在项目预售阶段不按期开工建设配套设施的,暂停办理项目剩余部分的商品房预售许可;对在项目竣工验收阶段不按期完成配套设施建设并通过验收的,不予办理项目交付使用备案手续。
开发建设单位应当如实将项目配套设施建设情况及进度,定期报市、县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建设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项目转让)居住区项目转让时,其配套设施建设的义务应当一并转让,受让人和出让人应当在转让合同签订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到市、县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办理有关变更手续。
第三章 配套设施验收
第十四条(配套设施验收条件)开发建设单位完成居住区配套设施建设内容,经有关部门分项验收合格,并达到以下条件的,可向市、县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申请配套设施核验及项目交付使用备案手续:
(一)已取得经开发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勘察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盖章同意的《建筑工程竣工验收意见书》;
(二)已取得市公安消防部门核发的《建筑工程消防验收意见书》;
(三)已取得市政管理部门核发的《城市排水许可证》;
(四)已取得市供电部门签署的供配电设施验收合格意见;
(五)已取得市自来水公司出具的同意用水证明;
(六)已取得市拆迁管理部门出具的落实拆迁安置证明(旧改项目);
(七)小区道路已按规划和设计要求完成建设;
(八)小区室外燃气管线敷设完成,住宅室内敷设到户;
(九)小区内电话通信线、有线电视线、宽带数据传输信息端口敷设到户;
(十)小区绿化方案经市园林管理部门备案,绿化工程按方案要求进行建设;
(十一)已依法选聘具有相应资质的物业服务企业,签订了前期物业服务合同,并落实物业管理用房;
(十二)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配套设施已按规划设计要求建成。
分期实施建设的居住区建设项目,可按前款规定分期办理配套设施验收及分期项目交付使用备案手续,但建成的住宅周边场地应当清洁,道路应当平整,与施工工地有明显有效的隔离措施。
第十五条(配套设施核验)市、县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应组织有关部门到现场核验,符合交付使用条件的,予以办理交付使用备案手续;不符合交付使用条件的,责令其限期进行整改。
第十六条(配套设施交付)配套设施未经验收并办理项目交付使用备案,居住区项目不得交付使用。
第四章 配套设施权属界定、移交及使用
第十七条(配套公共建筑权属)居住区内配套的物业管理用房、居住区文化活动室、公厕及业主共用设施设备用房等公共建筑,依法属于全体业主共有,由开发建设单位申请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登记机构在房屋登记簿上予以记载,不颁发房屋权属证书。
居住区内配套的教育、医疗卫生、社区服务及行政管理用房等公共建筑,依法属于国家所有,由政府授权的有关部门管理、使用,并申请办理房屋登记。
第十八条(配套设施移交、保修、维护)开发建设单位应当在项目交付使用备案后3个月内,按以下方式将有关配套设施移交给使用、管理部门,并依法承担移交后的保修责任:
(一)教育用房及设施应当移交给教育主管部门;
(二)医疗卫生用房及设施应当移交给卫生主管部门;
(三)社区服务用房及设施(含社区居民委员会办公用房、社区卫生保健室等)应当移交给城区人民政府;
(四)业主共有的配套设施由居住区前期物业服务企业按规定承接;
(五)其他配套设施依法移交给相应部门。
配套设施接收单位或部门应当按规定及时接收配套设施,并做好配套设施的维护管理工作,不得拒绝接管配套设施。
第十九条(配套设施使用)开发建设单位不得将依法属于全体业主共有或政府所有的配套设施转让、出租、抵押或挪作他用。
居住区配套设施应当按照其规划设计用途进行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作他用。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条(未履行承诺的处罚)开发建设单位未按开发条件意见书、配套设施建设承诺书的规定内容履行配套设施建设义务的,由市、县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责令其改正,并处以居住区项目工程合同总价款2%以上4%以下的罚款;如配套设施用地已被占用,无法实施建设的,开发建设单位应当支付异地建设所需费用,由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区域规划组织建设,并由规划主管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对建设单位进行处罚。
第二十一条(未经验收擅自交付使用的处罚)开发建设单位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未经配套设施验收,擅自将居住区项目交付使用的,由市、县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责令其改正,并处以居住区项目工程合同总价款2%以上4%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二条(未按时移交的处罚)开发建设单位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未按时完成配套设施移交手续的,由市、县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责令其改正,并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三条(处置或挪用配套设施的处罚)开发建设单位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将相关配套设施转让、出租、抵押或挪作它用的,由市、县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使用单位或个人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未按照规划设计用途使用居住区配套设施的,由规划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四条(建设单位的其他责任)市、县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应当将开发建设单位违反本条例的行为作为不良行为记入企业信用档案,向社会公布;情节严重的,由相关部门依法降低其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并禁止参加土地使用权“招拍挂”出让活动。
第二十五条(相关部门责任)有关部门因下列行为,造成入住居民基本生活困难的,应当及时消除影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有关部门承担赔偿责任后,可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并进行追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配套设施接收单位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不及时接收或拒绝接收配套设施的;
(二)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在审核及监督管理过程中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六条(生效实施时间)本条例自2011年 月 日起实施。对本条例施行前已经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或者通过行政划拨取得用地的居住区项目,其配套设施建设内容及标准,按原规划规定和签订的土地出让合同或者划拨决定书约定执行;居住区项目配套设施的权属,按当时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执行,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其他规范性文件未作规定的,由开发建设单位与业主共同约定予以确认,报房地产开发管理部门备案。
第三篇:配电设施建设预算的请示报告
门村小学关于申请建设学校操场 计算机室等配套设施的请示报告 李园街道办事处:
李园街道办事处门村小学于2011年4月迁至原门村中学,门村中学迁三职高。学校占地面积30634平米,建筑面积4713平米,共有校舍119间,其中D级危房95间,危房占校舍总面积的80%。2012年以来,学校通过校安工程,新建教学楼2座,面积3417平米,可容纳24个教学班,新楼已于今年7月份下旬交付使用。正在建设专用室平房783平米,预计年底交付使用,改建学校大门(原大门朝西,临近唐马路,拟改为朝南)。一年来累计新建校舍面积4200余平米,占学校现有建筑总面积的90%以上。
由于新校建设完全打破学校原有规划,诸多配套设施亟需解决:
(1)配电问题:目前,新楼的办公室、教室、微机室等均无电。缺电严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连最基本的录音机都无法播放,更不用说微机室、多媒体等电教设备。(2)网线:目前新教学楼无法使用网络,计算机上课、文件处理等均无法进行,计算机室及教学楼内需铺设网线(3)监控:新教学楼的需建设安全监控系统(4)操场:因学校发展和规划的改革,现在的操场已不能正常使用,学校操场亟待重新平整与区划。以上几方面是制约学校发展,且需迫切解决的主要困难,目前学校也多次接到学生家长在这方面的意见和投诉,要求尽快恢复正常的秩序。为了维持正常教学秩序,避免影响孩子学习,保护学生的安全,肯请办事处予以指导帮助。为盼!(附供电预算等配套设施预算一览表)
请批示!
李园街道办事处门村小学
2013年10月6日
第四篇:黄骅市居住区规划建设标准-- ---11.10.8
黄骅市居住区规划建设标准(试行)
为推动生态示范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健康发展,提升城市居住环境质量,建设生态绿色社区,构建和谐人居环境,规范居住区规划、建设、管理,城市新建居住区必须遵循以下标准:
一、设计执行标准
1、居住区规划设计必须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2、住宅建筑设计必须符合《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住宅建筑规范GB50386-2005》等相关规范。
3、居住区规划及建筑设计必须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等相关规范。
4、建筑设计必须符合《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13(J63-2007)》、《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13(J81-2009)》。
二、住宅设计要求
1、住宅楼必须达到每户至少一个居住空间满足大寒日不少于3个小时满窗日照标准。
2、小高层住宅(12层及以下)楼面宽不超过70米,高层住宅(12层以上)楼面不超过60米,超过限值的其高度要有变化,高差要大于25%。
3、住宅首层外饰材料使用面砖。
4、住宅楼宇门为可视楼宇门。
5、住宅楼梯间须使用石材、栏杆为不锈钢栏杆。
6、住宅楼首层车库必须安装电动升降门。
7、住宅楼外墙必须预留空调安装位,采用铝合金等材料护栏,禁止在墙体上安装铁质护栏或支架。
8、邮政信箱(报箱)按照设计标准统一设置,每户一箱。
三、商业及沿街建筑设计要求
1、沿街商住或商业建筑首层外饰材料必须使用石材。
2、沿街商业建筑必须在建筑设计时同时设计出门店牌匾和广告位。
3、沿街商业门店广告牌匾由建设单位统一安装牌匾底板,使用材料为铝塑板或木栅等高档材料,广告牌匾的安装设置必须经过城市管理局审批。
4、沿街门店牌匾和字体须亮化。
四、建筑节能
1、建筑必须使用空心砖、砌块等节能材料。
2、建筑外墙采用符合节能标准的墙体保温材料。
3、十二层及以下住宅统一安装太阳能,太阳能与楼房一体化设计、施工、验收。其设计、施工和验收必须符合《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
| 1 / 3
(GB50364-2005)和《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安装及工程验收技术规范》(GB/T18713-2002)。
五、居住区管理、文体设施设计要求
1、社区居委会用房标准。按照1500-3000户左右居民确定一个社区。居住区按每百户20平方米的标准提供城市社区居委会工作和服务用房,按户口计算不足300平米的,按不少于300平方米提供。社区居委会在适宜规模的居住区内确定。
2、业主委员会用房标准。居住区必须配建物业管理及业主委员会等用房,建筑面积不得少于总建筑面积的0.4%。
3、居住区内必须设置安全监控系统和警务用房。
4、居住区按100平方米/千人配置文化体育场地,设置健身器材等设施,可结合中心公共绿地设置。
5、居住人口规模大于1万人的居住区应建设幼儿园,幼儿园规模不小于30生/千人(每户人口按3.2人计算)。
六、绿化设计要求
1、拆迁改造小区绿地率不得小于30%,新建小区绿地率不小于35%。
2、居住区中心公共绿地不得小于1平方米/人。
3、居住区绿化应采取乔灌草结合的方式。
4、利用地下室上部绿化的,覆土厚度不小于1.2米。
5、居住区绿化投资不少于150元/平方米。
七、道路、硬化、停车设计要求
1、居住区道路与硬化场地应采用不同材质。
2、居住区内主要道路两侧应种植行道树。
3、居住区停车位(包括地下、地面停车位)不少于1泊位/户。地下车库荷载要满足大型消防车何在要求。
4、地面停车位采用透水植草砖铺装的,按铺装面积的一半计入绿地率。
八、居住区环卫设施设计要求
1、居住区必须合理设置垃圾收集系统,楼下设置垃圾收集箱,居住区内设置小型垃圾收集转运站。
2、用地面积大于5公顷的居住区设室内垃圾中转站,中转站建筑达到净宽不小于4.2米、净高不小于5.0米、进深不小于5.5米。
3、居住区必须设置水冲式公共厕所,规模不小于6蹲位。
九、居住区亮化设计要求
1、居住区必须对区内道路、绿地及公共活动场地进行亮化。
| 2 / 3
十、居住区围墙设计要求
1、居住区沿街围墙采用透视栏杆,并进行垂直绿化。
十一、居住区配套管线设计要求
1、自来水管道、天然气管道、供热管道、电话、有线电视、宽带须全部安装入户,居民入住办理相关手续后即能使用。
2、居住区所有管线全部地下铺设。
3、居住区排水系统必须采用雨污分流系统。居住区雨水必须采用有组织的管道排水。
4、水表、电表必须使用磁卡表,供暖必须使用热能计量表,引表出户。
十二、房屋销售要求
1、预售具备资格后应在售楼处明显位置将国有土地使用证、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预售资格证等相关文件公示。
2、应在售楼处明显位置将小区主要使用材料予以公示,公示牌保留至项目竣工验收。公示内容主要包括楼体使用钢筋、外墙保温等主要材料、可视门铃、楼梯扶手、墙砖、地砖、门窗材料、太阳能、暖气片、自来水管、下水管、电路、穿线管、各种线盒及接口、各种插座品牌、型号、样品等。
3、应在售楼处明显位置将小区模型及每个单元套型予以公示。
4、精装房要公示样板房。
5、鼓励实行精装入住。
| 3 / 3
第五篇:配电设施移交协议7-13
城区供电分局配电设备移交协议
8月27日至9月1日,云南省嵩明分公司组织烟叶生产科、专卖办检查人员,对各镇(街道办)烟叶生产后期管理和上部不适用烟叶处理准备等工作进行督导。
检查组围绕生产田间管理、成熟采收、烟叶烘烤、烘烤技术服务人员管理、上部优化烟叶结构筹备等工作进行督促检查。通过检查,各地生产中后期管理措施有力,管理到位,优化烟叶结构工作及早启动,同时也存在病虫害防控松懈、抢青采烤等问题。
在下步工作中,分公司各烟站将与镇(街道办)加强协作,强化“四项举措”,持续抓好生产后期管理和优化烟叶结构两项重点工作。一是加强组织协调,做好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措施严格落实到位;二是持续加强烤烟田间后期管理,做好病虫害防控等工作,提高优质烟叶生产能力;三是加强对烘烤技术服务人员的管理,指导烟农精养烟叶成熟度,强化烘烤技术的培训指导,落实科学烘烤措施,提升烟叶烘烤质量,增加烟农收入;四是扎实抓好上部2片不适用鲜烟叶的处理工作,完善工作计划和一村一案,规范处理流程,落实二次监管措施,进一步完善处理通知单、称重记录、毁形图片、公示记录、检查验收记录等痕迹记录,做好自检自查验收工作,确保上部优化烟叶结构工作任务圆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