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2011届毕业生 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2 12:46: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2011届毕业生 就业形势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2011届毕业生 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第一篇: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2011届毕业生 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2011届毕业生

就业意向、择业行为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多元化的发展,高校所承担的为社会全面培养新时代人才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就成了“高等教育社会化”的最直接体现和反映。华东政法大学作为“法学界的东方明珠”,在我国法学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华政毕业的学生也活跃在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的各行各业中,华政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法律学院作为华东政法大学历史最悠久、最具代表性、学生人数最多的学院之一,法律学院毕业生的去向也具有极强的代表性。为了全面、客观地了解我院毕业生对就业的真实意向,了解毕业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的困惑与期待,从而为我院今后在培养方式方面的转变和进一步加强我院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提供依据,本学期学院在全体毕业生中进行了一次关于就业意向、择业行为的调查,调查方式为随机抽样问卷调查。

此次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结果比较客观、具体地反映了我院毕业生对就业的意向及现状,调查问题涉及毕业生对自身状况的认识、就业期望值问题(包括薪金、就业地区、就业行业等)、对国家就业政策及学院就业工作的了解、对所学专业的关注程度及本专业就业前景的了解、对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的认识及需求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

一、希望读研,继续深造的人数比例甚大

在调查中,选择考研作为自己本科阶段之后发展规划的受访学生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72.7%,甚至表示如果第一年不能成功,来年在家专职复习,继续考试的学生人数也占到了总人数的27.3%,一心成为考研大军中的坚强“斗士”;而考研大军中另外的同学大多数选择在考研失利后将努力寻找适合的工作,如果没有好的工作机会,来年准备继续加入到考研大军中,为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再拼搏一把;让笔者感到惊讶的是,在受访者中,竟然有近10%学生在选择考研时并没有考虑过一旦考研失利后的道路选择。

考研作为法律学院毕业生的第一选择由来已久,一方面是由于我院专业特色的原因,法学学生在本科教育所得到的知识储备离一名法官、检察官以及律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继续深造可以使自身能力、素质得到更多的提升;二来一旦考研成功,便意味着象牙塔生活将得以再持续三年,这一点对于一些不愿过早面临社会竞争的同学来说也是一项不小的“诱惑”。由此看来选择继续深造并不为奇。但是考研的过程和高考一样,竞争激烈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所有人都

坚信“天道酬勤”,但并不是每个考研大军的成员都能顺利通过那场残酷的“检验”,因此,对所有考研同学的就业指导并不能因为其已经做出的选择就由此放松,相关方面应该在鼓励其认真考研的同时,引导他们考虑好后续道路的选择。“破釜沉舟”的勇气值得鼓励,但没有长远打算的行为却不值得提倡。

二、就业期望与就业现实存在一定差距。

我院毕业生受地域、家庭、个人、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因素影响,就业期望值往往偏高,主要表现在对就业地区、就业方向和行业的选择、对薪资的要求等方面:

(1)在对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据调查统计,我院毕业生认为比较理想的就业地区中上海及其他沿海开放城市占82%,中小城市占18.2%,愿意回家发展的占27.3%,但愿意前往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发展几乎没有。由此看来,我院绝大多数的毕业生选择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快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继续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就法学专业来讲,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地区的多,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一点对于毕业生的职业选择来说尤其重要。

(2)在就业方向和行业选择上,统计数据显示,有54.5%的学生选择“考公务员”,72.7%的学生想“继续深造”,我院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没有有意向“自主创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在面临择业时,希望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大型国企、律师事务所、金融机构、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工作的学生分别占到了81.8%、54.5%、36.4%、18.2%、18.2%。而对于国家基层就业项目——三支一扶、村官选聘、支援西部计划等,我院的毕业生热情不太高,只有9.1%的受访者了解并很感兴趣这些项目,36.7%的同学不了解但比较感兴趣,而45.5%的同学对此了解但不感兴趣,甚至有部分同学直接反对该计划,认为不适合其自身的发展。而这一点与每年实际参与这些项目的人数出入比较大。

以上数据反映出我院毕业生几方面的现状:一是学生本人受家庭、社会压力及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依然侧重于选择工作、收入相对稳定的职业,如国家机关等所谓的“金饭碗”,对私营、中小型企业的认识存在偏差;二是毕业生对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及发展深感茫然,在选择职业时没有充分的考虑自身的条件,盲目跟风,愿意且能够进行自主创业的学生凤毛麟角。

(3)对薪资待遇的要求方面,我院本科生期望月收入在2000元—3000元的占18.2%,3000元—4000元的占54.5%,4000元以上的占27.3%,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由于受地区经济水平的影响,我院毕业生对薪资的预期基本合理,稍微高于当前企业所能提供的薪资标准。

据相关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毕业生对于收入的预期以2000元—3000元者居高,而 大多数上海、北京和广州高校求职者的收入底限多数设在2000元,相当一部分应届毕业生表示低于这一收入宁肯待在家里,做啃老一族,偶尔做做兼职或者直接不就业。据对相关网络数据的调查显示,提供应届毕业生平均月薪2001—3000元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55.2%。

大学毕业生刚走上工作岗位,都需要从基层、从一线做起,不大可能一下子拿很高的薪水,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毕业生们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现实缺乏最基本的判断力,不能根据现实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是不理性的;企图“家里蹲”蹲出含金量,是不切实际地。对薪金过高、过低的要求也是短视的。

三、毕业生对就业的自身准备情况与实际需要存在一定差距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条件比较适合何种职业都比较明确,但是在具体就业的心理准备方面,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没有同学在调查中很自信地说自己已经对就业充分地准备好,56%的同学表示有些准备,但不是很充分,而36.4%的同学承认自己准备地很不充分。对于自身专业,只有18.2%的人表示将来的就业应该与自己的专业相对口,否则数年的大学学习的价值将无法得以体现;而大多数,72.7%的学生表示应尽量对口但也不可强求,这也显示了在专业方面同学们的灵活性。而准备就业的同学中,对于择业的帮助更多的来自自身父母、辅导员,两者分别所占比例为54.5%、36.4%,而来自朋友实际帮助更多地限制与道义层面。

而对于自身所面临的就业困难的认识中,同学们对于当前人才市场的供给关系认识还是比较到位的,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的现象也有明显认识,当然对于就业市场不规范、不尽合理,竞争不够公平,学校教育针对性比较薄弱,人才质量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的现状也略有认识。

上述数据说明毕业生能认识到社会活动能力、以及除专业知识以外的社会人文知识的重要性,能够意识到自己个人能力等方面的不足,社会与大学的象牙塔完全不同,对自身素质的要求远比自己想象得要高。而对于当前自身现状有认识基本客观,这一点对于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来说是一个积极的因素。

四、学校相关指导的实效性与信息获取途径便捷性有待提升

据调查问卷所反映的数字,几乎所有同学都希望从学校及时便捷地获取相关就业信息,63.6%的同学希望得到求职技巧的指导,54.5%的同学希望得到专业的就业咨询,另外还有部分同学希望有人给他们讲解毕业生就业政策等等。而就就业信息获取而言,45.4%的学生以自己辅导员为主要信息渠道,校就业宣传栏、学校就业网站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54.5%的同学选择使用上述途径,其他的还有从自己实习单位或者其他就业网站获取相关信息。另外,我们发现老师、辅导员

在我们学院学生当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不仅近半数人选择从老师、辅导员那获得相关信息,而且数据显示,90.1%的学生表示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惑困难时主动找老师咨询。

另外在调查中,27.3%的学生表示没有参加过各种职业指导活动,其他则多少参加了学校、学院组织的讲座、选修课等等就业指导活动。但是而毕业生对所在院系就业工作的满意度却不容乐观,选择“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仅占50.6%,选择“不太满意”的占26.4%,选择“不太好,有待改进”的人占23%。由此反映出,学校、学院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方面尚存在一些缺失与不足。

从上述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就业指导的作用,学生需要专业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指导和经验交流。由此看来,学生对系统的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和实用性的就业指导有着较强烈的需求。

从这次调查我们看出,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步入社会选择就业,大学生在自身素质以及心理成长方面还是有待提升的,对待就业应该保持更理性的态度。当前大学生首先需要的就是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

其次是加强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一般的教育多局限于理论学习,很难激发学生的探究和思考能力,同时他们缺乏足够的勇气走出校园去面对社会,因此,学校应该多鼓励学生走出去,多接触社会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了解社会与市场的需要,进而有所创新,有所建树。努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团体竞赛来培养和增强自己的团队意识;学校也要积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的重要意义。

最后就是要做到正确的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而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和输送机构,如何培养市场需求的人才?如何在学生就业的具体环节中发挥作用?针对以上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学校方面应该跟灵活地来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提高就业工作实效。就业指导需要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必须形成全程化、立体化的工作实践体系。就业指导不仅仅针对大四毕业生,而应该从大一开始。大一时学

校方面应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职业道德观;大

二、大三使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式和就业政策,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到了大四,则使大四学生努力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全面掌握求职方法和技巧,做好择业前的各种准备,以良好的心态迎接各种挑战。

另外针对学生的需求,学校需不断完善就业服务手段,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为了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了解就业政策,转变就业观念,掌握就业方法技巧,学校可以采用聘请企业或行业专门人士来学院做专题指导报告,邀请优秀校友回学校与毕业生进行座谈会等形式。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做好各方面的就业准备。

第二篇:2011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2011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2010年即将过去,在这一年中,拥挤于就业大军之中的大学生们承受了不少的喜怒哀乐。年初,“大学生做高薪民工”的讨论曾一度让毕业生为当时的就业形势感到焦虑。现如今,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向好,企业的扩张速度与日俱增,各行各业的用人需求也有了微妙变化。2010年大学生整体就业情况究竟如何?2011年的应届生就业形势将会怎样——近日国内最大的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公布的“2010年无忧指数年终盘点学子就业篇”调查结果相信会给我们带来一些答案。

●就业形势走好,但“牛市”并未出现

翻看前程无忧发布的各月才市指数,笔者发现在2010年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汇莫过于“暴涨”、“火热”、“机遇”,由此也能看出2010年人才需求市场的大盘走势不错。

自9月起,各大企业纷纷进入高校进行校园宣讲,不少公司的招聘计划在薪酬、招聘数量等方面都让大学生心动不已。根据前程无忧4月份发布的《2010应届生调研报告》显示,2010届毕业生薪资水平与2009年相比约有5%~6%的回升。因此,经历了前两年的就业寒流,毕业生在面对今年的就业形势时都表现出较为乐观的心态。

虽然利好消息不断,但是大学生就业的春天并没有来临。尽管复苏和回暖是整个人才市场的主基调,但由于受到客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人才市场的回升趋势仍未达到2007年的巅峰状态。对于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既不能因为就业形势转好就观望徘徊、待价而沽,以至于错过最好的就业机会;也无需因为庞大的就业人群而诚惶诚恐、望而却步,对就业持消极悲观态度。●2010大学生就业的三大问题

据大学生就业压力管理论坛发布的《2010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显示,在专科学历和本科学历人群中,接受零月薪的人数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18.5%和20%;同时,硕士和博士学历的被调查者中也有一成以上的人明确表示接受零月薪。这一数据让即将踏出校门的大学生惶惶不安。对此,前程无忧网市场部经理王剑提醒大学生,可以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或者从自己的学长那里了解行业需求情况,不要被一些不利消息击垮而丧失就业信心。

如果说“零月薪”造成毕业生的求职心理障碍,那么“文理不均衡就业”则是2010年底出现的最大问题。前程无忧《2010年全国高校大学生就业状况调研报告》指出,本科生就业率最高的热门专业集中为理工类专业,就连硕士毕业生也存在理工类专业的就业率高于文科类专业的现象。文科生就业难的现象,直接导致了大量文科毕业生在就业时淡化专业概念,大范围撒网,以求得一份工作的消

极心态。而这种“学不能用”的现象,则会让更多学生从心底呐喊“这大学上有何用?”

近日,前程无忧论坛针对“大学无用论”的话题,对应届生和已工作的在职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应届生中有76%受访者认为“大学白上了,什么也没学到”,而在职者中有70%的受访者表示“上大学确实没有用”。学历贬值的现象,不仅需要大学生进行转变观念的反思,同样也拷问了现如今高校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

●2010大学生就业的四个新现象

相对往年,2010年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上既存在如上所述的老问题,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

首先,国企成新宠,外企追捧程度下降。根据前程无忧人力资源调研中心在2010年对应届生调查的相关数据显示,有34%的应届生最想去国营/事业单位工作,高出外资(欧美)企业8个百分点,位居第一位。物价上涨导致生活成本增加,而外企薪资却变化不大,甚至有个别外企还在一定程度上缩减薪资;相比较而言,近几年公务员和垄断性国企的福利待遇却在不断地改善。福利好、待遇高又有稳定性,这些诱惑当然会促使大学生改变择业方向。

其次是退出一线城市,部分学子回乡发展。和多年来“奔向北上广”趋势不同,2010年很多大学生主动选择去二、三线城市就业。在大城市房价居高不下、生活压力持续增长的情况下,选择“逃离北上广”也是比较务实、比较理性的选择。三是盛行“拼爹游戏”,靠父母找份好工作。有“关系”可走,有“后门”可进,现如今已成为大学生进入社会的资本。据调查,按照就业影响因素从重到轻的排列顺序,列前三位的分别是“工作能力强”、“有相关实习和工作经历”和“学历层次高”,而“亲戚的帮助”只排在第9位。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学识和能力方面,仅凭关系也是不可靠的。

四是就业歧视问题仍存在,大学生求职莫名被拒。“宁要本科男,不要研究女”、“就算学历高,女也不敌男”,如今找工作已经成了不少女生的心病。据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发布的《当前大学生就业歧视调查报告》显示,这项涉及中国11所“211工程”名校的2000多名大学生被调查者中54.05%的大学生表示在应聘中受到过歧视,包括性别、户籍、政治面貌、身高、长相、年龄、婚育等歧视。

第三篇: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

姓名:张莹专业:工程管理学号:2011415131

论文摘要:大学毕业生是社会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其就业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激烈的职场竞争所形成的就业难已成为大学毕业生的共识,正如我们知道的,随着大学扩招,每年高校毕业生数目巨大,而社会每年能提供的职位有限,使这些即将毕业或已经毕业的人面临着工作岗位的残酷竞争。这一现象在大城市尤为突出。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回流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今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明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明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100多万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如何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成为胜手呢?首先要破除旧的就业观念,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就业观念。只有这样,才能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在求职竞争中成为强者。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一下大学生怎样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一、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

随着90年代中后期全国高校扩招规模的逐年加大,全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居于高位,2005年高等教育入学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以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推进,大学生就业模式必然由精英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向大众化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转变。

在精英教育阶段,由于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受教育者的地位必然增高,被称为“天之骄子”,就业实行“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上大学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也不再被称为“天之骄子”,大学生就是普通老百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同老百姓找工作一样,“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当前就业的主要形式。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大学生,既有大学生毕业去当工人,也有大学生毕业去做个体经营,只要是大学生通过诚实劳动来为社会创造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是现在社会所倡导的。劳动者的素质普遍提高了,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

二、从“城市”向“基层”的转变

当前,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 1

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一些县市是能提供比城市好的多的工作和待遇,但很多大学生还是不愿意去,认为委屈了自己。实际上,基层的天地广阔,蕴藏着无数的机会,大学生完全可以把到基层就业视为创业的起步、成材的开始,通过了界国情民意,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大学生应该将就业的姿态放低,将人生的目标抬高,在城市就业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选择到基层就业是理性的、现实的。从2004年开始,我们学校相继开展了服务西部、农村资教、选拔选调生等工作,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既拓宽了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对毕业生就业观也是一种引导和教育。在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村资教行动中,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毕业生,得到了社会、单位的一致好评,我校也涌现了像梁华山、吴天亮等一批优秀的到基层服务的毕业生,他们在基层中展现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为自己、为母校争的了荣誉!

三、从“公有”单位向“非公有”单位转变

在传统的职业观念影响下,人们都希望能够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企业谋职、发展,而不愿意到集体企业或民营企业求职发展。但是,政府机关、科教文卫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型三资企业由于多种原因(如体制原因、产业结构原因、亏损等),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是有限的,很难大量接受大学毕业生就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营、个体企业单位大量增加,随之带来的是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前大学生担心民营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个人没有发展前途;怀疑民营企业管理不规范,福利待遇没保障;还害怕民营企业工作不稳定,办公环境差。而现在的民营企业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发展非常迅速,人才市场薪资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的收入水平甚至已和三资企业不相上下,民企灵活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手段为人才创造了比在其他单位更好的个人发展空间。随着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民企工作也不用担心四金交纳等个人保障问题。

四、从“专业对口”向“通用人才”的转变

很多大学生就业时特别强调要专业对口,认为大学花费了几年时间所学的杂混业是自己生存之本,如果离开了自己所学的专业而选择其他行业,那就白白浪费了大学的时间,专业情节依然影响着求职的心理,实际上大多数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标准是:注重应聘者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至于专业是否完全对口,并不过分计较,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与现实需要难以吻合,求职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则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业,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毕业生,应看重行业的发展前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勇于进入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职业。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体制转轨时期,随着结构的调整,必然也会使某些行业迅速发展,如第三产业的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社会服务等,就业人

数将会明显增加。由于我们的教育结构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必然会使某些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大学生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会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快更好地融入与适应。

五、从“打工”向“创业”的转变

打工是一种被动的就业行为,而自主创业是给自己“打工”,是一种主动的就业行为。新一代大学生精力旺盛,有着强烈的挑战自我,实现自我的激情,并且无负担,没有太多牵挂,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意识、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强,善于接受新知识。

从现阶段的就业形势看,国家宏观政策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广大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创业——这包含机遇与挑战的字眼,已经成为无数大学生心中的梦想。中国也已经诞生了一大批大学生创业者,而且其中不乏许多非常成功的典范。由于各方面的转变,再加上大城市生活成本过高,因此,与往年大学生千军万马挤向大城市的现象不同,近来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一股“回流”潮,中小城市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不同的统计资料都表明,“京、沪、穗、深”曾一度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之地,大连、厦门等二线沿海发达城市次之。如今,在大城市生活持续增长的各种压力却使“事情正在起变化”:一部分大学生开始理性地反思这种“唯大城市是从”的就业观念,并且反其道而行之——回流中小城市。2009年,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网络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7761名应届毕业生的调查显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示,34.2%的人就业首选省会城市或发达的地级市,其次是普通地级市(26.4%),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则降到了第三位,约为24.7%2。针对这种现象,社会上有很多评价,就我个人而言,认为这是一种进步。当然这种进步一定程度上来自于对现实的无奈,但这种现象却对我们的社会、国家有着正面的影响。

首先,我们先具体看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高校毕业生回流中小城市这一社会现象。导致高校毕业生出现类似“逆城市化”的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一、大城市职位提供能力有限,大学生尤其是高水平大学生数量众多。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大学生难以实现自身原有的抱负。

二、大城市生活消费水平太高,房价上涨过快,即使对于已经就业的学生而言也不堪重负。最近的电视剧《蜗居》就是这种社会现实在一定程度上的反映。对于那些没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中小城市现在发展良好,国家给予了大力扶持,能提供现代化的生活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四、在大城市智力过剩的同时中小城市面临着人才短缺问题,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方面有更多的选择。

五、在中小城市物价较低,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压力不是十分大,竞争相对小,等等。综合以上原因,最近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回流中小城市的社会现象。

然后,我们可以看看高校毕业生回流中小城市的社会影响。对国家而言:

一、它直接缓解了大城市巨大的就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因为大城市人才已经趋于饱和,能够接纳的待业人员有限,势必产生很多失业人员,如果过多的人没有工作尤其是那些有一定知识的人员失业,会给社会安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二、它给经济正在急速发展而人力资源短缺的中小城市带来了急需的知识分子,有利于人才分布均衡

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国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据报道:清华大学首场2010年毕业生招聘会20日举办。来自重庆地区的近50余家重点单位携1200余个招聘岗位,另有141个博士后岗位以及133 个实习生岗位到清华引才。清华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介绍,去京外就业已经成为清华学子的就业选择新趋势。2009年,清华就业的毕业生40%选择京外就业。一滴水见太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回流中小城市现象对当地引进人才,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巨大帮助。

三、它有利于改变社会对中小城市甚至是农村的偏见,有利于全国各地区的经济均衡发展。有利于国家民族的团结统一和长治久安。人们过去是“唯大城市是从”,看不上中小城市。地区与地区,民族与民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或盲目崇拜,任其发展,对国家安定势必有不良影响。对个人而言:

一、它有利于高校毕业生避免过于残酷的竞争,在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下生活。

二、它有利于高校毕业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实现自身的理想和抱负。正如一份数据显示:麦可思发布的《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显示,在2008年“211”院校的毕业生中,在地级及以下城市的实际就业率高达44%。这是在有巨大的“蚁族”(待业的高校毕业生群体)的社会中多么难得的就业率。

就如今的社会形势的风云变幻,大学生的就业也随之变化,虽然一时解决不,但不管是各种转变还是回流形现象都会朝着解决问题方向去发展。

参考文献:

【1】袁贵仁,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DB/OL]

【2】中国青年报社

第四篇: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与政策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与政策

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中越来越多,而中国职场正进入刘易斯区间,意味着职位供求在总量上趋于平衡。导致一些工作岗位是供不应求,很多大学生毕业以后找不到合适自己的工作,放弃自己学的专业知识进入自己不熟悉的工作,而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一些工作岗位无人可招聘。“招聘难”与“就业难”的局面却愈演愈烈,整个中国的人才招聘市场出现了断层,需求和供给出现了严重错位的局面。

大学生就业的错位找不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当代社会大学生都希望成为蓝领白领和服务人员的中层阶级,而社会人才

市场却需要高端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社会中的岗位喜欢一些有工作经验的人才,可是当代大学生毕业后缺少的就是工作经验。

第二点,大学生的时代观念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受到父母朋友的影响都希望自己能

在一二线城市工作。导致一二线城市岗位就业急剧紧张,而三线城市职位工作却无人问津,虽然三线城市发展空间极大却并不能吸引当代毕业生注意。

第三点,大学生都想进入国企,都想进入大公司。“铁饭碗”的现象现在很少存在,但是还是有不少有想得到这样的工作。进入国企和大公司不会担心公司倒

闭失掉工作认为那样的工作是稳定的有发展前途。那些小企业都不想进入,却不知道如今小型企业岗位在整体职位量中占了43%。在一个道路清理

工招聘中有时会有博士生参加因为那是国企工作。

为了解决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严重趋势困难,国家·学院·学生个人也想出了实行了许多方法政策。

第一点,为了满足社会的岗位需求各学院里面也建立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制度。

创办了更多的新型专业,为了加强学生自我操作能力和经验,在学校期间,学

校也会组织学生去自己学习的岗位工作积累实习经验,适应职场,尽早考虑职

业规划。往年有48.4%的应届毕业生是通过实习找到工作的。给大学生提供实战

性的求职指导和实用性的职业规划课程,为企业和市场输送更为适合和对口的大学生。

第二点,增加工作岗位,国家与学院为了改变工作岗位的竞争压力鼓励学生毕业后自己第三点,去创业,去带动更多的人能有工作岗位,国家放宽了学生创业需要的资金贷款。引导学生的就业观念让学生更加青睐民企创办民企,让他们知道三线城市中小企业跨行都会有发展空间。是人才,在任何地方都有机会“闪光”。为此实行了三线城市开放,国家鼓励大学生进入西部,实现西部大开发。让大学生的才能能够充分发挥,找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岗位。在整个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上,就业难迫在眉睫,工作岗位不足是一个问题更大的问题是一些大学生的心态刚进入社会都不想做底层的工作。一些大学生更是想依靠父母的关系找到工作随着各种政策的有利的执行,市场的慢慢容纳长期以往人才市场的需求与给予将会平衡。

第五篇: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键入公司名称] 武汉工贸职业学院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结业论文

汪晓月 2012/11/22

摘 要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大学生就业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局,关系到学生走向社会谋求发展的切身利益。通过分析高校毕业生择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对策建议。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在今后一个阶段内将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但只要党和政府重视,充分利用宏观调控手段在政策上予以支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建立全国范围内的人才大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高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以培养学生竞争力为目标培养人才,大学生以优异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综合素质参与市场竞争,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有希望逐步得到解决。大学毕业生能够充分就业,对我国社会的稳定,高教事业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要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需要政府、社会、高等学校和毕业生自身各方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对策;共同努力

[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

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摘 要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大学生就业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局,关系到学生走向社会谋求发展的切身利益。通过分析高校毕业生择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对策建议。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在今后一个阶段内将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但只要党和政府重视,充分利用宏观调控手段在政策上予以支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建立全国范围内的人才大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高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以培养学生竞争力为目标培养人才,大学生以优异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综合素质参与市场竞争,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有希望逐步得到解决。大学毕业生能够充分就业,对我国社会的稳定,高教事业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要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需要政府、社会、高等学校和毕业生自身各方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对策;共同努力

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性失衡,大学生就业逐步呈现出“眼高手低”的就业心态与“驱东避西”的就业取向,由此相互交织而引发的失业现象以及相关社会问题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改善不仅与我国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经济体制改革的完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等紧密联系,同时也取决于大学毕业生个人就业观念的转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市场上对会计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会计学专业人才供需两旺,毕业生就业面广,前景较好。待遇丰厚,初级人员工资一般在1200元左右,大学毕业生基本在1000

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使企业销售困难,资金周转不畅,大量企业停工停产,因此进一步增加失业人数,降低职工的收入预期。从而导致企业的大幅度萎缩,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也急骤下降。每年,从11月开始就进入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时期。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变得扑朔迷离。第三季度企业用人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财经类、尤其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09年会计专业就业率较去年相比幅度下降较大,可见会计就业的紧迫!会计人员工资更是下降至湖底,基本在800元左右,而且竞争大。

之前受金融危机冲击的经济已渐渐复苏,此时经济会有所增长,各个企业慢慢步入轨道,新的企业会不断涌现,此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会直线上升,就业形势会有所舒缓。而会计这个职业是每个企业所需要的,随着企业的复苏与增长,相信会计就业形势会有所好转。

当代大学生就业情况: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显示,2009年全国将有610万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再加上去年毕业未就业的毕业生100万人,总计约710万人需要就业。截至5月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45%,较去年同期下降三个百分点,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根据7月1日麦可思--腾讯联合发布的2009届大学生就业跟踪调查显示,截至6月底,普通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40%,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签约率为33%,与去年同期相比均大幅下降。6月10日,由“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撰写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正式对外发布。

据该报告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调查显示,2008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起200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与去年持平,仍为84%.《就业报告》显示,2008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工学和管理学,最差的是法学和哲学,高职高专就业率最高的是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最差的是旅游和文化管理大类。

目前,2008年毕业半年后仍未就业人数最多的十个本科专业失业人数为10.75万人,占了本科失业量的35.9%,其中有八个专业同时也是2007届毕业生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

对于就业率持平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来说,同样存在着学科专业设置的问题,据《就业报告》显示,毕业半年后仍未就业人数最多的十个高职高专专业失业总量的34.2%.其中七个专业同时是2007届毕业生失业人数最多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商务英语。

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还是“结构性的”.这些因素包括短期供给超量、区域选择偏好、就业能力不足等方面,其中解决就业能力不足问题将是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所在。

在时间结构上,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升级速度加快,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从而促动了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5%,而工业发达国家则为25%-30%,因此,加快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问题是,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寻找工作。劳动力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

在区域结构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从而对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不利因素。

大学生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第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

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第三,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据中新网(2004年7月23日)报道,2004年第二季度本科生最难找工作。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求职人倍率分别为0.96、0.92、0.91,0.87,1.42.即100名初中生竞争96个岗位,而100名本科生只有87个岗位可供竞争,造成本科学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目前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状态。第四,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有一下几个特点:

1.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大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有关资料表明,从2001年至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413万,是扩招前的4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这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直接原因,相信这也是社会公认的。

2.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前些年,出现了几个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等。不可否认,这些专业至今仍然是热门专业,仍然是社会的焦点问题。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认为的:既然是热门专业,那么社会上的需求量就大,工作自然就好找。这话不假,可是,当所有的人都这么想的话,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虽然需求量大,但学习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已经超过饱和。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扎堆现象。这也就是为什么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3.薪水与自己心中的希望值不符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现在的大学生们的薪酬期望值普遍下降,有的甚至开到只有800元,但这毕竟只是少部分,仍有大部分毕业生的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中的“低不就”.4.各企业选人挑剔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1.社会竞争激烈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这个数字是令人无法想像的。所以,根本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的岗位。换句话说,也就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正在逐渐减小。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却是逐渐增加的,而且,增加之势远远大于减小之势。随着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精兵简政,虽然私有企业不断增加,但就业岗位少,不能从更本上解决问题。另外,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年年在扩招,毕业生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三年,我们的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待业毕业生,这个将会是一个盘大的数据,给就业带来严峻的考验。

2.扎堆现象

专业扎堆现象在上面已经跟大家讲过了,下面就来说说就业单位扎堆和地区扎堆的问题。大多数毕业生都把高薪的外企当作就业的首选,根据相关资料我们可以看出,2006年的毕业生把外企当作就业首选的百分比高达29.85%,将近三分之一。其实,外企并不是容纳大学毕业生的最主要力量。另外,还有15.2%的高校毕业生把政府机关当作就业单位的首选,这就使得报考公务员的人们越来越多,“公务员热”不断升温。由于北京,上海等地区相对较为发达,人们通常会认为,那里的就业机会会很多。因此,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地区就首先选择此类地区,从而形成了地区扎堆的现象。而相对不发达的地区,象大西北,西藏等地区却没有那么抢手,其实这些欠发达地区才最需要人才,去建设,去发展。

3.总结 高等教育制度的革命性变革是教育事业改革中的一个巨大浪潮这个浪潮对高校学生就业造成冲击因而成为问题。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在大学生、家长和社会对改革的认同和适应下问题的解决虽然己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从存在问题的分析中提及的种种情况来看问题的解决还是任重而道远还有大量的上作要做。首先政府要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要加大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要加大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等制度的改革要建立起完善的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其次高校要调整好专业和课程设置。高校应该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训练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再次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也需要一个逐步的过程。因此就业指导的对象不能局限于毕业生而应该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再有学校和社会要帮助大学生逐步转变就业观念。只有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业观念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找准自己的位置也才能在就业难的形势下使自己处于主动状态最后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社会需要的是能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时机发挥自身的价值。应该看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道路还很长。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并不容易我们要在理论创新与实践摸索中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更好方法。毕业生应该先就业后择业.作为高校在校生或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要认清就业的 大众化和市场化,要强化自身的素质,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单位选用什么样的人才.用人单 位的用人原则通常是:挑选最能胜任本工作岗位的人选.具体的讲:有学识有才干有素质, 敬岗敬业, 吃苦耐劳, 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进

下载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2011届毕业生 就业形势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2011届毕业生 就业形势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4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2014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报告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相比2013年699万毕业生增长2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被冠以“更难就业季”称......

    就业形势调查报告[模版]

    调查人:冯慧调查时间:2010年5月4日调查方式:网上查找资料调查对象:高等学院应届师范毕业生调查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师范生的就业形势也逐渐严峻起来。调查目的:了解师范生的就业形......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对大学毕业生来说面对最多的应该是“就业、择业与创业”这一系列的词汇,然而对初次接触这些的大学生来说或多或少有些措手不及,加之如今激烈的就业......

    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山东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情况调查报告2007年01月08日山东大学摘要:近年,大学生基层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并且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国家也一贯倡导大学生到基层......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

    即将踏入大四,面临即将实习找工作问题的我们,对大学生就业知之甚少。而专家认为“将有六成好范文面临岗位缺口。”那么我们就业究竟面临哪些问题呢?利用暑假时间就大学生就业问......

    大学毕业生就业首选调查报告

    七年前的这个时候,xx届应届毕业生小孙在两种选择中间左右为难:一边是中国新闻学专业的最高学府——人大新闻学院的自费研究生,一边是中国青年报的正式编制员工。几个月的痛苦抉......

    大学XX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方案(范文大全)

    大学XX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精神和《xx大学促进学生就业工作办法》(x大校〔XX〕x号),结合我校实际,现就XX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定本实施方案,请仔细研读,......

    关于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形势的调查报告

    一、 调查对象:民办高校毕业生二、 调查目的:了解现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三、 调查方法:数据统计分析四、 调查现象及应对策略:分析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形势。列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