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形势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对象:民办高校毕业生
二、调查目的:了解现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调查方法:数据统计分析
四、调查现象及应对策略:分析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形势。列举影响就业的五种现象,指出毕业生应该采取的态度及对策,民办高校应采取的几项应对措施。
自从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我国高等学校开始实施大幅度扩招。高校扩招是国家出台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它对于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满足广大青年学生升学深造的渴望、缓解高中毕业生就业压力乃至推动经济内需,促进社会消费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不容回避的现实是急剧的扩招使毕业生数量在短时间内成倍增加,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毕业生212万,2004年将达到252万,大批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必然给广大高校毕业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如果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就会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校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了迅速发展,据《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统计,2001年全国各类民办教育机构56274所,比1996年翻了一倍,在校生总数923万人,占同期全国学生总数近5%。截至目前全国民办高校1600余所,其中具备颁发国家认可毕业证书的民办高校就达到160余所,每年进入民办高校就读的学生就达到100多万,几乎与国办普通高校各占半壁江山。一种国办与民办并存的多元化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民办高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直接影响学校的生源来源及其健康稳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的进程中认真研究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并探索出一条具有民办高校特色、适应民办高校就业工作需要的路子是当前民办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艰巨任务。
近年来一方面由于社会上对高学历、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各用人单位之间人才的竞争愈演愈烈,单位都想尽早到学校招聘一些优秀学生;另一方面单位招聘人才的自主权不断扩大,各地人事部门对人才引进的政策进一步放宽,致使用人单位尽早进入高校招聘毕业生;再者,普通高校也怕失去就业市场致使就业洽谈会举办时间越来越提前,在教育部开禁第一天(11月20日)就开始纷纷举办各类招聘会,以往高校招聘高峰在3、4月份,而现在逐步提前到最后一学年第一学期末11月、12月份,针对这种情况,学制仅仅三年制的大专无意中就压缩成了二年;另外在目前眼花缭乱的招聘会上,许多单位仍然打着“欢迎研究生、考虑本科生、不招专科生”的旗号,许多学生压力重重,忧虑多多,无法安心完成学业,特别是民办高校毕业生更是如此,从而在就业择业中出现以下几种现象:
1)、自卑和急于求成心理。许多同学面对不可回避的职业选择,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特别是民办学校毕业生总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两手空空,萎靡不振,主要表现在职业选择中畏首畏尾,不敢与招聘单位代表洽谈;或是在“双向选择”中未被看中就情绪一落千丈,悲观失望;或是经受了几番择业的挫折后心灰意冷,埋怨家长没门路,埋怨所学专业不抢手,责怪没赶上好机会等等。许多同学功利思想严重,连正常的上课也无法坚持,整天穿梭于各类招聘会中,为了找工作不惜代价,制作精美的个人自荐材料,进行个人包装,各类人才市场每场必去,几个月来将大量精力用在找工作上,而且浪费了巨额的就业经费,就业成本居高不下,择业的效果却并不显著。
2)、择业定位盲目,期望值偏高。许多同学认为大学毕业就该找一个工作环境好、待遇高、职位高、出力少的单位。在去年对陕西某民办高校毕业生择业地域问卷调查中显示:有55%的学生选择去经济发达地区,40%的学生选择去城市,愿去基层和艰苦地区的只有5%。在校园招聘会上有许多同学面对名目繁多的就业单位情绪多变,一会儿满意,一会儿感到不理想,稍微遇到挫折就退缩回来。有的同学盲目攀比,与同班同学攀比,比同学差的单位不想去。有的同学挑三捡四,没有达到自己理想就发牢骚,情绪低落,眼高手低,好高骛远,集中反映出就业的期望值偏高。
3)、择业观念陈旧。受精英教育时代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许多同学仍留恋干部身份,愿意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工作,不愿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存在着一次就业定终身的错误观念。有的同学留恋户口关系,愿意到大城市就业,不愿到中小城市就业等等。
4)、消极依赖心理。许多同学对自己缺乏清醒的认识,对人才市场及用人趋势缺乏了解,自身定位模糊,不了解自己的优势、特长和能力,择业信心不足,三心二意消极等待,缺乏主动性,听天由命。有的同学在职业选择上依赖父母或亲朋好友,依赖学校,认为在双向选择的市场中要凭关系就业等,缺乏进取精神和自我推销意识。
5)、思想保守,缺乏择业技巧。有的同学“满肚子的蝴蝶飞不出来”,可谓“书呆子”,寡言少语,不善交际,与用人单位洽谈表现出语言结巴,不能应变,更不用说礼仪礼节,也许在校考试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然而在“双选”会上只能名落孙山。
以上五种不健康的就业心理及就业观念是当前许多同学难以就业的主要原因,然而作为民办高校毕业生难道真的就无路可走吗?
从宏观角度来看,有数据表明,美国大学生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而我国这个比例只有1.5‰;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上海承办世博会等都会促进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中共“十六大”明确指出中国未来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可见,中国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在人才资源如此紧缺的国家,怎能出现人才过剩呢?
从中国近二十多年民办教育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国家对民办教育的地位在不断提高,2003年开始实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了民办高校的学生在入学、就业等各方面享有与国办普通高校同等层次学生同等待遇。
从民办高校自身来讲更有许多优势,专业设置紧跟人才市场需求,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如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对学生就业的服务意识及热情都很高。另外,民办高校学生还有能吃苦,市场意识强,动手能力强等许多不同于国办高校学生的优势。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民办高校还有很多优势。那么作为民办高校的学生应该凭借这些优势鼓起勇气,从自身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正视扩招,准确定位。
2、练好内功,从容面对。
3、树立大众化就业观念
4、精心规划职业生涯,正确面对现实生活
①定期召开各种类型校园招聘洽谈会,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择业信息。校园招聘会是目前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渠道,高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组织校园招聘会,充分发挥就业辅导员在校园招聘会中的作用,分专业、分类别、分层次、分班级的做好与相应行业、相应企业、相应岗位的有针对性地指导、推荐与服务,真正提高校园招聘会的效益。②为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开展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技能培训、素质拓展训练等;③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参谋服务,为用人单位提供人事顾问服务;④为学生多渠道、多元化主体就业提供方便。在毕业生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年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不同渠道的分流:对于有条件继读深造的同学鼓励其晋升本科提高学历或赴国外留学;对于有望通过努力取得毕业证书的同学重点培养其顺利完成学业取得《毕业证书》准备就业;对于学习较吃力无望取得毕业证书的同学重点加强其技能的培养争取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先就业然后边工作边加强继续进修,同时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方便;⑤帮助毕业生办理人事档案代理、落户等手续;⑥做好历届毕业生重新就业的后续及跟踪服务,加强毕业生之间的协作与交流。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民办高校要根据学生的现状及就业市场的情况适时调整工作思路,协调各方关系,认真、细致、扎实地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针对新问题,研究新方法,努力开拓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
以上是我本人在今年寒假对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些肤浅的认识,我衷心地期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投入到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中来,共同推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们热切期盼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哈佛”,中国的“斯坦福”的出现将成为中国人民的骄傲!
第二篇:关于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形势的调查报告(共)
关于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形势的调查报告
计算机系06103班23号肖明霞
一、调查对象:民办高校毕业生
二、调查目的:了解现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调查方法:数据统计分析
四、调查现象及应对策略:分析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形势。列举影响就业的五种现象,指出毕业生应该采取的态度及对策,民办高校应采取的几项应对措施。
自从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我国高等学校开始实施大幅度扩招。高校扩招是国家出台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它对于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满足广大青年学生升学深造的渴望、缓解高中毕业生就业压力乃至推动经济内需,促进社会消费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不容回避的现实是急剧的扩招使毕业生数量在短时间内成倍增加,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毕业生212万,2004年将达到252万,大批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必然给广大高校毕业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如果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就会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校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了迅速发展,据《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统计,2001年全国各类民办教育机构56274所,比1996年翻了一倍,在校生总数923万人,占同期全国学生总数近5%。截至目前全国民办高校1600余所,其中具备颁发国家认可毕业证书的民办高校就达到160余所,每年进入民办高校就读的学生就达到100多万,几乎与国办普通高校各占半壁江山。一种国办与民办并存的多元化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民办高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直接影响学校的生源来源及其健康稳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的进程中认真研究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并探索出一条具有民办高校特色、适应民办高校就业工作需要的路子是当前民办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艰巨任务。
近年来一方面由于社会上对高学历、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各用人单位之间人才的竞争愈演愈烈,单位都想尽早到学校招聘一些优秀学生;另一方面单位招聘人才的自主权不断扩大,各地人事部门对人才引进的政策进一步放宽,致使用人单位尽早进入高校招聘毕业生;再者,普通高校也怕失去就业市场致使就业洽谈会举办时间越来越提前,在教育部开禁第一天(11月20日)就开始纷纷举办各类招聘会,以往高校招聘高峰在3、4月份,而现在逐步提前到最后一学年第一学期末11月、12月份,针对这种情况,学制仅仅三年制的大专无意中就压缩成了二年;另外在目前眼花缭乱的招聘会上,许多单位仍然打着“欢迎研究生、考虑本科生、不招专科生”的旗号,许多学生压力重重,忧虑多多,无法安心完成学业,特别是民办高校毕业生更是如此,从而在就业择业中出现以下几种现象:
1)、自卑和急于求成心理。许多同学面对不可回避的职业选择,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特别是民办学校毕业生总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两手空空,萎靡不振,主要表现在职业选择中畏首畏尾,不敢与招聘单位代表洽谈;或是在“双向选择”中未被看中就情绪一落千丈,悲观失望;或是经受了几番择业的挫折后心灰意冷,埋怨家长没门路,埋怨所学专业不抢手,责怪没赶上好机会等等。许多同学功利思想严重,连正常的上课也无法坚持,整天穿梭于各类招聘会中,为了找工作不惜代价,制作精美的个人自荐材料,进行个人包装,各类人才市场每场必去,几个月来将大量精力用在找工作上,而且浪费了巨额的就业经费,就业成本居高不下,择业的效果却并不显著。
2)、择业定位盲目,期望值偏高。许多同学认为大学毕业就该找一个工作环境好、待遇高、职位高、出力少的单位。在去年对陕西某民办高校毕业生择业地域问卷调查中显示:有55%的学生选择去经济发达地区,40%的学生选择去城市,愿去基层和艰苦地区的只有5%。在校园招聘会上有许多同学面对名目繁多的就业单位情绪多变,一会儿满意,一会儿感到不理想,稍微遇到挫折就退缩回来。有的同学盲目攀比,与同班同学攀比,比同学差的单位不想去。有的同学挑三捡四,没有达到自己理想就发牢骚,情绪低落,眼高手低,好高骛远,集中反映出就业的期望值偏高。
3)、择业观念陈旧。受精英教育时代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许多同学仍留恋干部身份,愿意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工作,不愿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存在着一次就业定终身的错误观念。有的同学留恋户口关系,愿意到大城市就业,不愿到中小城市就业等等。
4)、消极依赖心理。许多同学对自己缺乏清醒的认识,对人才市场及用人趋势缺乏了解,自身定位模糊,不了解自己的优势、特长和能力,择业信心不足,三心二意消极等待,缺乏主动性,听天由命。有的同学在职业选择上依赖父母或亲朋好友,依赖学校,认为在双向选择的市场中要凭关系就业等,缺乏进取精神和自我推销意识。
5)、思想保守,缺乏择业技巧。有的同学“满肚子的蝴蝶飞不出来”,可谓“书呆子”,寡言少语,不善交际,与用人单位洽谈表现出语言结巴,不能应变,更不用说礼仪礼节,也许在校考试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然而在“双选”会上只能名落孙山。
以上五种不健康的就业心理及就业观念是当前许多同学难以就业的主要原因,然而作为民办高校毕业生难道真的就无路可走吗?
从宏观角度来看,有数据表明,美国大学生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而我国这个比例只有1.5‰;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上海承办世博会等都会促进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中共“十六大”明确指出中国未来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可见,中国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在人才资源如此紧缺的国家,怎能出现人才过剩呢?
从中国近二十多年民办教育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国家对民办教育的地位在不断提高,2003年开始实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了民办高校的学生在入学、就业等各方面享有与国办普通高校同等层次学生同等待遇。
从民办高校自身来讲更有许多优势,专业设置紧跟人才市场需求,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如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对学生就业的服务意识及热情都很高。另外,民办高校学生还有能吃苦,市场意识强,动手能力强等许多不同于国办高校学生的优势。
·大学生课余活动调查报告 ·08年调查报告 ·旅游调查报告 ·白色污染调查报告
·人力资源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会计学专业调查报告 ·白领调查报告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民办高校还有很多优势。那么作为民办高校的学生应该凭借这些优势鼓起勇气,从自身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正视扩招,准确定位。
2、练好内功,从容面对。
3、树立大众化就业观念
4、精心规划职业生涯,正确面对现实生活
①定期召开各种类型校园招聘洽谈会,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择业信息。校园招聘会是目前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渠道,高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组织校园招聘会,充分发挥就业辅导员在校园招聘会中的作用,分专业、分类别、分层次、分班级的做好与相应行业、相应企业、相应岗位的有针对性地指导、推荐与服务,真正提高校园招聘会的效益。②为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开展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技能培训、素质拓展训练等;③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参谋服务,为用人单位提供人事顾问服务;④为学生多渠道、多元化主体就业提供方便。在毕业生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年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不同渠道的分流:对于有条件继读深造的同学鼓励其晋升本科提高学历或赴国外留学;对于有望通过努力取得毕业证书的同学重点培养其顺利完成学业取得《毕业证书》准备就业;对于学习较吃力无望取得毕业证书的同学重点加强其技能的培养争取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先就业然后边工作边加强继续进修,同时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方便;⑤帮助毕业生办理人事档案代理、落户等手续;⑥做好历届毕业生重新就业的后续及跟踪服务,加强毕业生之间的协作与交流。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民办高校要根据学生的现状及就业市场的情况适时调整工作思路,协调各方关系,认真、细致、扎实地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针对新问题,研究新方法,努力开拓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
以上是我本人在今年寒假对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些肤浅的认识,我衷心地期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投入到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中来,共同推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们热切期盼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哈佛”,中国的“斯坦福”的出现将成为中国人民的骄傲!
第三篇: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对策
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对策
我今天跟大家讨论的主题是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及对策。从1999年教育工作会议以后,我国高等学校开始实行大规模扩招。高校扩招是我们国家出台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它对于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具有重大意义,对提高全民素质、满足广大青年学生升学深造、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以及拉动经济内需、促进社会消费等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然而不能回避的现实是:急剧的扩招使毕业生数量在短时间内成倍增加,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为145万,2003年毕业生总数为212万,2004年预计将达到252万,大批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必然给广大高校毕业生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将会直接影响社会稳定以及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校,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据中国人力资源内需报告统计,2001年全国各类民办教育机构一共56 274所,比1996年翻了一番,在校生总数达到了923万人,占同期全国学生总数的5%。截至2003年10月的统计,全国民办普通高校一共有1 600余所,其中具备独立颁发国家承认资格证书的普通高校已经达到了160余所。据统计,每年进入民办高等院校就读的各类学生达到100多万,几乎与国办普通高校学生数量平分秋色。国办与民办并存的多元化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民办高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民办高校的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直接影响学校的生源及其健康稳定地发展。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换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和探索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并摸索出一条具有民办高校特色、适合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路子,是当前民办高校保持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艰巨任务。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民办高校学生的基本现状:
第一个现状是生源的结构。我国民办高校生源目前分为两大类、三部分。第一类是计划外招收的高等自学考试和一批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的学生,第二类是国家计划内的,统招统考的一批。从陕西民办高校的生源来看,第一类,也就是计划外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50%以上,比例相对多一些,第二类仅仅占到了不到50%。这两类、三部分学生由于其入学的渠道不同,其就业的渠道、就业的体制、就业的方式也不同。这一部分学生由于入学以后考试和获取毕业证书的方式也不同,导致以后的就业心态以及未来职业生涯的方式、发展轨迹也不同。第二个现状,生源基础参差不齐,民办高校受招生录取体制的影响,学生入学成绩普遍低于同等层次的公办高校,加之生源的区域性差异,致使民办高校的生源基础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而且造成了民办高校生源的先天不足,这就给后续的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人才的培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第三,毕业生的学历层次普遍较低,大部分民办高校目前培养的主要是专科层次学生,受各种传统教育的观念以及用人观的影响,专科往往不是学生的首选,专科层次学生的就业往往也受到了冷遇。第四,毕业生的就业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一次性就业率的高低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之外,更多取决于毕业生所在学校对就业工作的努力程度和投入力度。二是毕业生就业的层次普遍比较低,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三是毕业生就业缺乏稳定性。四是隐性就业和显性就业的状况同时存在。隐性就业就是已经就业,由于地方人事制度的影响,关系没有转,协议没有签,但是确实已经就业。显性就业就是我们按照正常的、正规的就业标准来统计的就业。第五,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以
及择业心态存在一些问题。近年来因为社会上对一些高学历、高层次紧缺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各用人单位之间人才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单位都想尽早地招收一些好的学生,同时单位招收人才的自主权也不断扩大,各地人事部门对人才引进的力度也进一步放宽,用人单位每年都会尽早地进入高校来招聘毕业生;另一方面,普通高校也怕失去就业市场,于是就业洽谈会的举办时间一年比一年提前。从教育部开聘的第一天,也就是11月20日,每个高校往往都会开始举办各种类型的校园招聘会。以往高校招聘会的高峰期应该在来年的三四月份,而通过这样一种提前,使得高峰期出现在最后一学年的第一学期(11月份、12月份),在这种情况下学制仅仅为三年的大专学生,就压制了两年。最后,在目前眼花缭乱的招聘会上许多单位还是打着欢迎研究生、考虑本科生、不招专科生的旗号。许多学生面临这种情况压力重重、忧虑多多,无法安心完成学业,特别是民办高校的学生更是如此。
在就业和择业的过程中,呈现出以下几种现象:
第一,自卑和急于求成的心理。许多同学面对不可回避的职业选择,存在严重自 卑心理,特别是民办高校的毕业生,总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两手空空,委靡不振,主要表现是在职业选择中畏首畏尾,悲观失望,不与招聘单位代表洽谈;或者在双向选择过程中如果未被选中就情绪一落千丈;或者是经过几番的择业挫折之后就心灰意冷,埋怨家长没有出路,埋怨所学的专业不抢手,责怪自己没有赶上好机会;等等。许多同学存在严重的功利思想,连正常的上课也无法坚持,整天穿梭于各类招聘会中,为了找工作不惜代价,制作精美的个人自荐材料,进行个人包装,各类人才市场每场必去,几个月下来大量的精力都花在找工作上,而且浪费了巨额的就业经费,使其就业的成本居高不下,择业的效果却并不显著。第二,择业定位盲目,期望值偏高。许多同学认为大学毕业就应该找一个工作环境好、待遇高、职位高、出力少的单位。在2002年,在陕西某个民办高校毕业生择业机遇问卷的调查中显示,有55%的学生选择去经济发达的地区,40%的学生选择去城市就业,愿意去基层和艰苦地区就业的仅仅占了5%,在西安招聘会上有许多同学面对名目繁多的就业单位,情绪多变,稍微遇到挫折就退缩回来。许多同学盲目攀比,比同学差的单位不想去,许多同学挑三拣四,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就发牢骚。情绪低落、眼高手低、好高务远,集中反映出其就业的期望值偏高。第三,择业观念陈旧,受精英教育时代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许多同学仍然留恋干部身份,愿意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国有企业工作,不愿意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存在着一次就业定终身的就业观念;许多同学留恋物质关系,愿意到大城市就业,不愿意到中小城市就业;等等。第四,消极依赖心理。许多同学对自己缺乏清醒认识,对人才市场及用人趋势缺乏了解,自身的定位比较模糊,不了解自己的优势特长及能力,择业信心不足,三心二意,消极等待,缺乏主动性,听天由命。许多同学在职业选择上依赖父母或者亲戚朋友,依赖学校,认为在双向选择的市场中主要是凭关系就业,缺乏进取精神和自我推销意识。第五,思想保守,缺乏择业技巧。许多同学满肚子的点子说不出来,可谓书呆子,寡言少语,不善交际,与用人单位洽谈表现出语言结巴,不能应变,更不用说礼仪礼节了。也许在校考试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同学在双选会上就可能名落孙山。
以上五种不健康的就业心理及就业观念是当前许多同学难以就业的主要原因,然而作为民办高校毕业生,难道就真的无路可走吗?我们从宏观上来看,有一项数据表明,美国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了千分之七,而我们国家这个比例只有千分之一点五。另外这次十六大明确指出,中国的未来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可见中国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在人才资源如此紧缺的国家怎么会出现人才过剩呢?另外,我们从近20多年民办教育发展的进度可以看出,国家在不断提高民办教育的地位。2003年9月份开始正式实施的《民办教育修订法》,明确规定了民办高校的学生在入学、就业等各个方面享有与国办高校同等层次学生同等待遇。从民办高校自身来讲,更有许多优势:专业设置紧跟人才市场需求,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对学生就业服务的意识及热情都非常高。另外,民办高校学生在吃苦精神、市场意识、动手能力等许多方面有不同于国办高校学生的优势.下面我想就我本人从事民办教育这么多年来的实践提出以下对策愿与各位同仁共勉。
第一,民办高校应该树立以就业为中心的民办教育发展观,确立就业工作在民办高校中的重要地位。目前民办高校基本的培养目标都是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应用型、技术型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民办高校目前的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也就是说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市场上需要的、抢手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以及技术型、应用型的专门人才,不是那些基础知识扎实却毕业以后还需要再教育的学术型人才。近年来民办高校自身发展的经验也表明,出口引导入口,就业指导培养,凡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学校其发展就快。树立以就业为中心的民办教育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民办高校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的设置以及课程的设置,以市场需求和行业及岗位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设置专业,专业设置涉及到未来毕业生就业的出路,所以在进行专业设置之前,我们必须对未来几年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认真的预测、认真的调研,对历届毕业生以及毕业生所在单位进行跟踪调查,确保专业设置的前瞻性、课程设置的实用性以及科学性。(2)以就业为导向要求我们要深化教学改革以及人才模式改革。首先是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及诚信意识教育,培养学生树立为用户服务的诚心态度。培养学生树立自信、努力学习、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吃苦耐劳与实干精神以及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其次是遵循两个规律,一个是教育规律,一个是市场运作规律,加强学校与企业、社会的联系。开放办学,积极推行学校和行业、企业的结合,实施校企联合办学、校企联合办专业、校企联合开课程,真正把专业办在企业的需求点上。企业把学校作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把企业作为学生就业实习的基地以及社会服务的基地。再次是努力推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并举,鼓励学生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另外在学生培养最后阶段,应该进一步淡化专业,强化课程,通过课程的调整来满足市场的不断发展变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多种灵活授课方式,努力为社会培养真正用得上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3)以就业为中心就是要求民办高校把就业工作摆在与招生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民办高校每年用来招生的费用平均大约在1 000万元左右,招生用量大约为每人2 000
元,同样就业工作也需要成本,民办高校要保证就业开展所需要的足够的人力以及经费。2002年我国教育部就明确规定,每一个高校每年在就业中应该配备不少于1∶500这样一个就业专业辅导员与毕业生的比例,就业经费应该不少于毕业生学费总收入的1%。我认为民办高校要想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投入的人力、财力应该远远超过这个标准。树立以就业为中心的教育观、教育发展观有利于高等教育目标充分实现,有利于节约教育成本,降低企业用于员工培训的巨大的再教育成本,缩短学生的见习期,有利于推动高校与社会的互动,从而促进毕业生的充分就业。第二,强化对毕业生的指导功能,建立健全就业服务指导体系。在高校毕业生工作走向市场化的今天,毕业生就业的数量、质量以及就业的层次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就业工作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要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首先要强化指导功能,就是要加强对毕业生价值观、择业观的指导,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政策、就业技巧的指导以及就业心理的调试。本着指导为先、服务至上的原则,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指导工作到位了,学生观念转变了,自然就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就业工作自然也就落到了实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方式有开设就业指导课、开展职业生涯设计竞赛、举办就业论文竞赛、举办就业知识讲座、建立就业辅导员制度等方式,群体指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课堂指导与业余咨询相结合,学生指导与企业指导相结合,技巧指导与观念指导相结合,从而建立完善的就业生指导体系。在这一方面我们西安欧亚学院摸索了三四年的时间,已经有一些经验可以借鉴,具体做法已有“三率”:一次性就业推荐率、就业服务满意率以及就业巩固率,以这“三率”来具体考核每一个就业辅导员。我们是专兼职就业辅导员体系,大家通过下面这个体系结构可以看出来:在主管的下面有一个就业指导中心,它是一个专门的机构,下设了一批专业的就业辅导员队伍,A、B、C、D若干个就业指导员体系,这是一级全职的;第二级就是新一级的班主任,进行二级性的指导,新一级的学生科是二级性的指导;第三级是毕业班的班主任,我们兼职的就业指导员。我们把它称之为就业辅导员制度,实行量化管理,定性和定量考核相结合,使得每一个学生的就业都在就业指导员的指导下,一对一地实行包干辅导,这就是我们的就业指导体系。下面还有一个毕业生全程指导过程。我们把三年制的学生分为三个阶段来指导:第一个阶段是大学一年级,我们重点对学生进行大学生生涯计划的指导;第二个阶段就是大学二年级,重点加强专业技能培训以及就业意识指导;第三个阶段重点加强职业观念和择业技巧的指导。用这三个阶段来进行全程化的指导。就业工作在我们的实践过程中70%的力量要用在就业指导方面,30%的力量用在就业推广方面,七分指导、三分推荐,这是我们的一个认识。
最后以上是我在实践中对民办高校就业工作的一些肤浅的认识。我衷心地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和学者共同投入到我们中国民营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中来,共同推动我们民办高等教育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我也热切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哈佛、中国的斯坦福的出现将会成为我们中国人民的骄傲。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状况的社会实践报告
学校:哈尔滨剑桥学院
班级:10级财务管理一班
姓名:咸超杰
学号:1004410141
指导教师:杨楠
第四篇:2011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2011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2010年即将过去,在这一年中,拥挤于就业大军之中的大学生们承受了不少的喜怒哀乐。年初,“大学生做高薪民工”的讨论曾一度让毕业生为当时的就业形势感到焦虑。现如今,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向好,企业的扩张速度与日俱增,各行各业的用人需求也有了微妙变化。2010年大学生整体就业情况究竟如何?2011年的应届生就业形势将会怎样——近日国内最大的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公布的“2010年无忧指数年终盘点学子就业篇”调查结果相信会给我们带来一些答案。
●就业形势走好,但“牛市”并未出现
翻看前程无忧发布的各月才市指数,笔者发现在2010年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汇莫过于“暴涨”、“火热”、“机遇”,由此也能看出2010年人才需求市场的大盘走势不错。
自9月起,各大企业纷纷进入高校进行校园宣讲,不少公司的招聘计划在薪酬、招聘数量等方面都让大学生心动不已。根据前程无忧4月份发布的《2010应届生调研报告》显示,2010届毕业生薪资水平与2009年相比约有5%~6%的回升。因此,经历了前两年的就业寒流,毕业生在面对今年的就业形势时都表现出较为乐观的心态。
虽然利好消息不断,但是大学生就业的春天并没有来临。尽管复苏和回暖是整个人才市场的主基调,但由于受到客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人才市场的回升趋势仍未达到2007年的巅峰状态。对于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既不能因为就业形势转好就观望徘徊、待价而沽,以至于错过最好的就业机会;也无需因为庞大的就业人群而诚惶诚恐、望而却步,对就业持消极悲观态度。●2010大学生就业的三大问题
据大学生就业压力管理论坛发布的《2010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显示,在专科学历和本科学历人群中,接受零月薪的人数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18.5%和20%;同时,硕士和博士学历的被调查者中也有一成以上的人明确表示接受零月薪。这一数据让即将踏出校门的大学生惶惶不安。对此,前程无忧网市场部经理王剑提醒大学生,可以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或者从自己的学长那里了解行业需求情况,不要被一些不利消息击垮而丧失就业信心。
如果说“零月薪”造成毕业生的求职心理障碍,那么“文理不均衡就业”则是2010年底出现的最大问题。前程无忧《2010年全国高校大学生就业状况调研报告》指出,本科生就业率最高的热门专业集中为理工类专业,就连硕士毕业生也存在理工类专业的就业率高于文科类专业的现象。文科生就业难的现象,直接导致了大量文科毕业生在就业时淡化专业概念,大范围撒网,以求得一份工作的消
极心态。而这种“学不能用”的现象,则会让更多学生从心底呐喊“这大学上有何用?”
近日,前程无忧论坛针对“大学无用论”的话题,对应届生和已工作的在职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应届生中有76%受访者认为“大学白上了,什么也没学到”,而在职者中有70%的受访者表示“上大学确实没有用”。学历贬值的现象,不仅需要大学生进行转变观念的反思,同样也拷问了现如今高校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
●2010大学生就业的四个新现象
相对往年,2010年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上既存在如上所述的老问题,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
首先,国企成新宠,外企追捧程度下降。根据前程无忧人力资源调研中心在2010年对应届生调查的相关数据显示,有34%的应届生最想去国营/事业单位工作,高出外资(欧美)企业8个百分点,位居第一位。物价上涨导致生活成本增加,而外企薪资却变化不大,甚至有个别外企还在一定程度上缩减薪资;相比较而言,近几年公务员和垄断性国企的福利待遇却在不断地改善。福利好、待遇高又有稳定性,这些诱惑当然会促使大学生改变择业方向。
其次是退出一线城市,部分学子回乡发展。和多年来“奔向北上广”趋势不同,2010年很多大学生主动选择去二、三线城市就业。在大城市房价居高不下、生活压力持续增长的情况下,选择“逃离北上广”也是比较务实、比较理性的选择。三是盛行“拼爹游戏”,靠父母找份好工作。有“关系”可走,有“后门”可进,现如今已成为大学生进入社会的资本。据调查,按照就业影响因素从重到轻的排列顺序,列前三位的分别是“工作能力强”、“有相关实习和工作经历”和“学历层次高”,而“亲戚的帮助”只排在第9位。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学识和能力方面,仅凭关系也是不可靠的。
四是就业歧视问题仍存在,大学生求职莫名被拒。“宁要本科男,不要研究女”、“就算学历高,女也不敌男”,如今找工作已经成了不少女生的心病。据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发布的《当前大学生就业歧视调查报告》显示,这项涉及中国11所“211工程”名校的2000多名大学生被调查者中54.05%的大学生表示在应聘中受到过歧视,包括性别、户籍、政治面貌、身高、长相、年龄、婚育等歧视。
第五篇:2014就业形势调查报告
2014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报告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相比2013年699万毕业生增长2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被冠以“更难就业季”称号。在经济充满挑战的大环境下,每年都在增加的毕业生人数,使得“就业难”被毕业生、家长以及媒体广泛关注。作为招聘行业的领军者,智联招聘结合百度数据针对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了全盘分析与解读。
从整体需求来看,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14年面向毕业生的职位发布量相比去年增长10.14%,毕业生就业竞争指数有所下降。智联招聘认为,随着民营企业、第三产业等对大学生的吸收能力和欢迎程度有增无减;
二、三线城市快速扩张对拓展市场的需求日益增强,都为毕业生带来了职业发展的机会。智联招聘认为,“就业难”并不是难在岗位的缺乏,而是难在毕业生对未来方向、社会需求的认知错位及自我缺乏了解产生迷茫。
一、“更难就业季”,难在哪里?
1、“围城北上广”,二线明星城市成同样就业难!
智联招聘数据显示,毕业生对一线城市的“围剿”,被近几年不断升温的二线明星城市所打破,毕业生选择一线城市就业的趋势有所下降,“逃离北上广”的流行口号正逐渐成为现实。随着三星、阿里巴巴等企业知名度提升,加上近几年“人才回流”的热潮,毕业生转而关注如杭州、西安、天津、苏州等二线明星城市。与此同时,“逃回”北上广的现象依旧存在,即北上广本地求职者逃离到二线明星城市,而外地求职者依旧向往一线城市。“围城”效应造成北上广与二线明星城市双双“就业难”。反观其他二、三线城市,就业缺口仍然存在。随着近几年无锡、合肥、重庆、青岛等二线城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众多大型企业入驻,对人才需求量暴增,具有平台高、晋升机会大、生活成本低等优势,就业前景良好。
2、毕业生自我认知与社会观念错位,“精英情节”导致就业方向狭隘。
随着我国三十多年来的高等教育改革,本科生入学比例从1977年的4.8%逐年升高至2010年的69%。研究生规模也“跨越式发展”,招生人数从1994年的4.2 万人激增到2012年的51.7 万人。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全面走向大众化。
事实上,多年教育体制的改变并没有给毕业生及家长的认知带来变化。这些从小被家长期望成为“天子骄子”的孩子们,一路被灌输“精英”式定位,过分强调自身价值而忽视社会需要,不良就业心态和择业观念与经济发展的现实不相吻合。多数家长仍然认为,蓝领技工、第三产业等又苦又累,报酬相对较低的工作不适合手握大学文凭的毕业生;多数毕业生简历投放仍然瞄准政府部门、国企、外企等中端职位,而这些单位招收的人数却在不断减少。
从智联招聘应届生招聘数据库的数据显示来看,毕业生仍然扎堆财务、人力、贸易、高级管理等看上去“轻松”且“高大上”的职位。而忽视需求不断增加的服务类、销售类岗位。原因在于,一是对服务类、销售类岗位的误解,认为此类职位门槛低、工作压力大、职责不规范。二是对职位的发展前景缺乏了解。职能性岗位往往上升通道短,有一定职位“天花板”;而看似低端的业务类、销售类岗位能够提供较高的绩效提成,增加收入,职位发展通道也相对宽广。智联招聘调查也显示,67%的企业高管由销售、业务岗位晋升,服务、销售等岗位能够帮助个人综合能力快速提高。
智联招聘数据显示,传统“精英”企业如国企、外企、上市公司、明星企业的竞争力居高不下。而市场需求量大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鲜有人问津。长期以来毕业生对民营企业存在薪酬福利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发展空间小等错误认知。事实上,经过多年发展,多数民营企业已经走过创业阶段,资本积累和业务基础都在不断的提高。面对人才荒的瓶颈,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管理组织水平及薪酬福利待遇。“大众化”的民营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渴求有增无减。
3、朝阳产业竞争力暴涨,传统行业受冷落
从智联招聘数据来看,毕业生简历扎堆在IT、环保、能源、信息产业等朝阳产业,传统医药、制造、加工行业遇冷。从百度指数2013年12月毕业生搜索最热门公司来看,TOP20大多集中在互联网、金融两大行业。腾讯、华为、百度
等成为校园招聘最受关注的公司。而招聘上升最快的企业当中,汽车、科技、制造成为校园招聘潜力行业。
资格证书的热度间接反映了对应职位的热度。房地产行业、金融行业的繁荣,刺激了对应资格证书考试的热度。
资格证书从近两年的搜索热度来看,建造师、会计、司法考试是最热门的三类资格/职称考试,但是,人才市场上对初级人才的需求逐渐饱和,会计从业资格和初级会计证的热度相比2012年9月-2013年8月,有大幅下降。
智联招聘认为,以往以高薪、高职、明星人物频出为优势的IT、信息、电子等行业,近年来受到广大求职者追捧。“人才热”现象导致朝阳产业人才局部饱和。“程序猿”、“IT民工”、“码农”等网络名词的出现,也体现了这些行业人才过剩、职位低、压力大等特点。
从2010年至2014年的薪酬趋势来看,朝阳行业的高薪优势明显丧失,而企业淘汰率高、人员流动过快等不安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职业发展。反观医药、制造、加工等传统行业出现技术、生产人才巨大缺口,近年来薪酬增长速度惊人,正成为高薪人才的“摇篮”。
4、信息缺乏,信心缺失,毕业生或选择逃避就业
智联招聘调查普遍发现,校园招聘活动中常见的宣讲会、介绍会、就业指导等很难让毕业生深入了解企业制度、文化、职位定位和自我职场规划。毕业生对职场信息的缺乏,导致自我职业道路迷茫。加上来自社会及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毕业生在受到求职打击、四处碰壁的情况下,很容易陷入迷茫、焦灼的状态,掉落悲观的情绪中失去方向。从而失去信心,不敢投递简历或选择逃避就业。通过百度指数的数据可以看出,大家对于专业的就业前景其实并不了解,只能通过网络搜索的方式了解,而这方面的信息获得往往是不系统的。
智联招聘首席人力资源专家认为,对于职业规划方面的培训缺失,让大学生求职者就业的时候也更加迷茫,但真正的职业规划只能真正从企业里实习开始,任何纸上谈兵的职业规划意义并不大。
5、价值观、需求偏离,企业与毕业生产生代沟
随着企业人力发展不断趋向成熟,在人才成本管理上更精细,招聘“性价比”高的毕业生并培养成为企业后备力量已成为趋势。然而对于“90后”自由、独立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了解欠缺,未能及时调整管理策略,仍然沿用对于“70后”、“80后”传统的集体管理模式,忽视个性化管理。通过解构我们发现,“80后”的父母大多为60年代出生人群,这部分父母集体主义强,对社会缺乏安全感,艰苦奋斗。被他们教育出来的“80后”人才,大多继承通过自己奋斗提高生活品质的精神。而作为“90后”父母的70年代生人,享受过经济改革的各种红利,生活水平得到跨越式提高。“90后”毕业生往往没有生活压力,不为金钱工作,更看重工作的趣味性和个人喜好。企业传统的“高薪留人”、“高压管理”思路遭到新生代职场人反感和抵抗,出现频繁的跳槽和裸辞的现象,让企业大为头疼。
智联招聘调查发现,新生代毕业生对雇主的期望排在前五的分别是:公平公正的用人原则、对员工的尊重、提升个人核心能力的机会、完善的福利待遇以及和谐的内部人际关系。
二、转变观念:“就业难”或将成为“新机遇”!
1、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关键在于能否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智联招聘人力资源专家建议,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首先需要自我分析,将兴趣与职业相结合,明确个人优势与选择方向。先明白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再去计划怎么干。
其次,自我定位还需依照市场价值,发展自我优势,避开人多拥挤,寻找另一片广阔天地。
第三,不必存在过分自卑心理,求职路上磕磕绊绊实属常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经营好自己的长处,积极面对,主动推销自己。
2、多种渠道了解企业,规划好职场道路。
智联招聘人力资源专家表示,太多的选择,往往就是没有选择。实习是了解职场最有效途径。社交、校招活动、网络多渠道了解市场走向,主动了解企业、行业及岗位职责,通过实践培养职业素养,为自己规划好职场道路。
企业应向毕业生打开大门,提供更多实习机会,建立沟通的桥梁。
3、行动当下,放眼未来。
毕业生应放下“精英”身段,不畏难、不退缩。智联招聘人力资源专家认为,选择基层岗位做起,并不意味着止步基层,踏踏实实地为自己的职业道路打好基础。同时也要了解市场需求变化,放眼未来,对过热行业的竞争产生意识,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
4、高校广开渠道,企业转变管理方式。
智联招聘人力资源专家呼吁: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国家、高校与企业合力解决,国家层面,要建立一系列能够激励大学生到中小城市、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就业的政策和机制,继续大力实施政策性就业项目,建立不同地域之间的就业联动和支援机制。高校需要在专业、课程、技能、推荐渠道等方面更加“接地气”,企业也要创新人才管理方式,进一步了解新生代毕业生思维方式及诉求,用合适的方式吸引、培养人才。
总结
投与不投,职位就在那里。未来很美好,毕业生与家长不应过度担心增加负担,应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就业观念,勇敢面对当前就业形势,跨出职场第一步,开放积极的态度面对就业,727万真心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