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9级在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09级在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关键词:09级在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
摘 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现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09级大学生作为即将毕业的大三学生,他们对就业认识和准备不足,导致在就业择业问题上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样给社会、高校、家庭及他们自己都带来了很大的损害。针对当前09级大学就业择业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的几点建议。
一、问题提出
求职择业更容易给大三学生带来压力,人数甚至超过了大四学生。近日,某高校针对就业问题对各年级1200名大学生作的一项心理调查结果显示,50%以上的大三学生感觉到就业压力,而大
一、大
二、大四的学生的就业压力感人数比率都低于50%。
调查发现,大三学生之所以成为“就业压力大户”,九成以上是被“不良预期”所左右。由于缺乏“实战经验”,对就业信息掌握不全面甚至负面,比如经常从学长那里听到求职受挫的经历,大三学生对就业的预期往往倾向于消极,担心找不到好工作、担心薪金过低等,处在“干着急”的状态。相对而言,大
一、大二学生离毕业和就业尚远,感觉就业压力的人数相对较小。大四学生则因为进入了实际“操作阶段”,慢慢积累了一些求职经验,看待就业问题也更为全面,不再战战兢兢、担心焦虑,而有些大四学生还可能提前找到工作,以上种种因素,都使得大四学生的就业压力有所缓和。
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刘明波老师表示,由于处于就业的“潜伏期”,大三学生心里有所焦虑是很正常的。对于有些学生因为就业压力过度而导致焦虑不已、寝食难安的现象,刘老师建议,这类学生一方面要调整好心态,另一方面可以提前全面地掌握一些就业信息,“可以向学长或者专家请教就业形势,或者找一些兼职亲身体验”,多做准备,不断增加日后就业成功的可能性,比“干着急”要有用得多。
二、09级大学生就业的三大心理问题
(一)就业心理压力与焦虑
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各年级学生都存在。清华大学2000年的调查显示,个人前途与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中最大的因素,而且压力有随着年级增高而上升的趋势。学生就业压力体验相当严重,尤其以心理体验最为严重。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压力较过去有明显增大,主要原因是毕业方向的选择、就业、考研、恋爱分合、大学中不愉快经历、离别感伤、突发事件、经济条件等冲突和事件;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大于男大学生,农村学生的焦虑水平高于城市学生。而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的释放方式则过于内向化,主要是自己解决和求助于同学朋友。
(二)就业心理期望与失落感
许多大学生都有一种“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因此对择业的期望相当高。大学生大多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工作,而不愿到急需人才但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小单位,过分地考虑择业的地域、职位的高低和单位的经济效益。高期望驱使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渴求高收入、高物质回报率,并一厢情愿地对用人单位提出种种要求,将自己就业的目标定得很高,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比如,有一些学生就说:“非北京、上海、深圳不去。”可是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所想象得那么美好,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并可能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
(三)就业观念不合理
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虽然在总体上是倾向于务实化与理性化,但由于处于择业观念的转型过程,因此各种不良观念也存在着,并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顺利就业。这些不良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中只有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实在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因而极易选择到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
2、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一些毕业生同学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甚至还将职业划分为不同等级,而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
3、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很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
4、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在求职时,只要是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密切的职业就不考虑,这样做只能是人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其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就业压力大越来越成为引起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原因。从心理学角度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有助于化解相关危机,保持高校稳定,建设和谐校园。认知是人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部分大学生对就业环境和自我意识存在不正确认知,把社会环境看得过于 复杂或过于简单,或者高估自己、低估环境,或者低估自己、高估环境,突出表现在自卑、自负、从众三个方面。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素质呢?首先,要改革教育模式结构,增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应把就业指导课程列入大学教学计划,从低年级便开始相关能力的培养,灌输正确的就业意识,高年级学生则注重提高他们的职业成熟度。改变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广开渠道,注意知行统一,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如通过模拟招聘活动提升学生的应聘能力、社交能力等。同时,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成立相应的学生社团组织,鼓励他们开展各种就业心理教育活动。
其次,要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改变大学生的错误认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联系,对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确定实施方案。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激发大学生自身内部的动力,促使他们不断地完善自己。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需要大学生通过自我反省、社会比较、心理测评等方式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等有清楚的了解,还需要对社会现实及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这可以帮助大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结合社会实际,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再次,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调节大学生的情绪状态。针对毕业生普遍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可利用报纸、网络、广播等形式介绍一般知识,以缓解他们的负性情绪,提升其综合素质。针对个别因就业压力过大引起的严重心理问题,要及时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对其进行系统的指导。同时心理健康机构还应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心理学的帮助,使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高毕业生的职业成熟度和心理抗挫能力。
第四,要加强素质教育实践,养成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大学生优秀心理素质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不能将所有的工作、目光都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应当从中学,甚至是小学就开展就业教育、心理教育,培养他们的优秀品质。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向学生灌输“就业意识”,加深他们对自己的认识程度,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探索。同时,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从小抓起,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本之路。
第五,要推进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大学生与社会的脱节会造成他们不清楚自身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之间还有哪些差距,在校园内不能有针对性地锻炼培养自己。应积极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创造条件、提供舞台,使他们对国情、民情、社情有清晰的了解,从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缩小他们的认识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结束语:我们要通过三年的勤奋学习刻苦专研,使自己塑造成一位掌握专业,能说会写,品德高尚,善与社会沟通的应用性人才切实认识到从学校人,单位人,社会人,职业人的角色的转变,把社会的职业需求和个人的职业理想,职业素质很好的结合起来。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摘要: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抉择,也是对其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一次检验。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深刻变革既为大学生提供了公平竞争和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也日益复杂。因此,认真分析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引导大学生自觉地进行心理调适,对于帮助大学生成功就业、主动适应社会,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背景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与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近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新的一年中,在高手如云的求职大军中,如何脱颖而出,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是每个毕业生都在思考的问题。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数据显示,2013年,到各高校开展招聘单位和提供的岗位数有所下降。目前,社会服务业、制造业的用人单位用人需求降幅明显,三资和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招聘吸纳人力的情况不如往年,也出现减招和停招的情况。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良性心理分析
1、“先就业后择业“心理。这是当代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从理想趋于理智,从幻想、空想趋于现实的心理反映。目前对于应届毕业生,尤其是非名牌大学毕业生,受专业限制以及工作经验等多因素的制约,要想找一份理想如意的工作,还有相当的难度,所以部分毕业生寄希望于积累工作经验,待各方面都提高后再
择业,从而找到理想单位。这种就业后再择业的心理对大部分大学生毕业而言,是明智的选择,是值得肯定的。
2、“自主创业”心理。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推进和社会鼓励大学生艰苦创业的影响,有一部分创业意识较强的大学生毕业利用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优势,或通过网络提供的便捷条件,或通过与投资商合作,进行艰苦创业。这种自主创业的心理,既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也有利于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在更广的舞台上体现人生价值。
3、“继续学习”心理。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将来的社会必将是一个学习的社会,而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将主要依赖工作实践,因此,一部分学生毕业时基于日后能有一个更高的起点发展自己,提升自己的人生质量的考虑,往往首选体制完备,发展成熟,能提供系统化、职业化、规范化的学习机会的用人单位。这种继续学习意识的强化,尤其是重视在工作中学习的心理,和现代化社会的要求是合拍的。
4、奉献心理。这是一种良好的择业心理。凡是拥有这样心理的人,大多是树立了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择业观的人。只有我们大学生拥有这样的心理,才能为社会、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分析
1、焦虑心理: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都会产生各种焦虑心理,担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能否找到适合发挥特长,利于自己成长的单位和工作环境,害怕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担心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等。从而造成精神紧张、烦躁不安、意志消沉,甚至产生彻夜难眠现象,行为上也表现得反应迟钝、手忙脚乱、无所适从,影响用人单位对其做出正确评价。
2、急躁心理:有的学生在整个就业期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在并不完全考虑成熟的情况下就与用人单位签约,一旦发现实际情况与自己想象的不一样或发现了更好的岗位,追悔莫及,有的只好违约,给自己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3、自傲心理:自傲是过高估计自身实力而产生的一种优越感。这种心理在一些大学生身上反映比较突出。他们在求职时,好高鹜远,挑三捡四,怕吃苦,讲实惠,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踏实的印象,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自傲心理使大学生严重脱离实际,以幻想代替现实,使自己的求职目标和现实产生极大的反差。当面对现实时,往往情绪一落千丈,产生孤独、失落、烦躁、抑郁等心理现象。
4、自卑心理:与自傲相反,自卑心理表现为对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评价过低。大学生在择业前,往往踌躇满志,而一旦受到挫折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信心减弱,自尊心受损,对自己全盘否定,感到一种空前的失败和愧疚。在择业中,往往缺乏自信心和勇气,不敢面对竞争。自卑对于大学生推销自我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有碍一些大学生错失良机,影响自身才能的正常发挥。
5、从众心理:一些大学生自我定位不够准确,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对专业的社会需求分析不透彻,并且缺乏一定的自我决断力。在求职现场寻找热门职业,报考的人数越多,她们对那些职业的渴求越大。求职择业是一项严肃郑重的大事,一定要认真考虑,谨慎从事,从自身实际出发,决不能盲目从众。这种从众心理,往往只能收获“事倍功半”的效果,使部分大学生丧失了更多良好的就业机会。
6、依赖心理:部分大学生存在等靠的依赖心理,在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推销自我,而是寄希望于学校的安排和家长的奔波,有的甚至依赖家长与人洽谈,自己站在一旁若无其事。这样的依赖心理,使部分大学生丧失了把握机会、创造机会的主动性,使自己在求职竞争中处于劣势。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原因
1、择业认知心理的偏差。首先,自我估价的偏差这种偏差存在两种极端。一是自我估价过高,不能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盲目自信或自负,结果失去大量的就业机会。二是自我估价过低,不能觉察自己的优势与长处,夸大自己的不足与缺陷,伴随着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自卑心理,不敢面对择业。其次,对专业对口、职业与社会的认知偏差。相当大一部分学生认为就业必须专业对口,才能才尽其用,才能实现自我价值,过分苛求专业对口,人为的使就业渠道变得狭窄;大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缺乏全面了解职业渠道和信息;许多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存在较多的想象成份,对影响择业的因素认识不足。
2、大学生择业人格方面存在问题。首先,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呈现功利化取向,即择业时越来越看重经济、待遇和个人发展等实际功利因素,很少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区工作。其次,择业过程中暴露出诸多不健全的人格心理特征,如就业挫折承受力差,缺乏自信心或过于自负,竞争或进取精神不够,合作性和冒险性较差等等。这些人格特征不仅会影响个体择业能力的发挥和择业活动中的表现,而且会影响个体在择业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学校原因
1.社会实践不足。我国目前依然是相对封闭的教育体制,大部分大学生多数时间都是在教室一宿舍一食堂“三点一线”中度过。这种教育模式的结果,使大学生与社会脱节,缺乏对不同职业特点的了解,更严重的是缺乏在实践中磨炼自己、检验自己和提高自己的机会。
2、择业心理指导工作滞后。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存在着需要解决的种种心理适应问题。如何对待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新的就业形势下,改革步子加快,竞争激烈,信息量大.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解决毕业生心理适应问题更显得迫切。
(三)社会原因
1、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增大了择业的竞争力。近些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急剧上升,而就业总需求则增大缓慢。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激增无疑将使已经供大于求的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更加失衡,甚至畸形发展,使大学生产生就业危机感。
2.就业体制和就业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还不够配套,在落实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措施等方面,教育、劳动、人事等部门还不够协调一致。同时,就业市场“交易”秩序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法制化的就业市场尚未形成,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还未完全形成,就业需求信息和招聘活动的公开、公平不够的现象依然存在。此外,社会不正之风对大学生的求职择业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解决思路
大学生在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造成个人就业的困难,这种非理性情绪的不断扩散,不但危害自己,也危害社会。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缓解自身就业压力,具体对策如下:
1、准备转换并合理定位角色。大学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大学时期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是为个人适应社会需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打下的基础,只是一个知识积累、储备过程。大学生应及时地进行角色转换和合理的角色定位,正视自己的身份,自觉投身于择业者行列,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
2、正确的自我认知。大学生应全面了解自己的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作为一名求职者,只有在知己的基础上才能扬长避短,从而做出适合自己的求职决策。科学地认识自己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科学的心理测试、测量。
3、正确的职业认识和评价。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因此,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最好不要给自己的职业选择限定在某个范围内,摆脱轻视体力劳动或服务性劳动的传统思想,而是要根据社会需要和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从而拓宽就业渠道。
4、对严峻就业形势的心理准备。当前,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理想与现实会出现一定的差距。作为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对目前的就业形势要有充分的认识,做好求职道路上将可能遇到的艰辛和曲折的心理准备。
5、克服依赖心理,实现真正自立。有些大学生在择业过程种缺乏自信,把希望寄托在“拉关系”、“走后门”上。因此,大学毕业生一定要实现自主择业,靠自身实力叩开职业大门,充分做好不依赖任何人的心理准备,实现真正自立。
6、学校应加强全方位的择业指导工作。大学生的择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而科学的工作。学校不但要深化教学改革,更新狭隘陈旧与实际需要脱节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学校应设专门的择业指导机构,通过专题讲座,心理辅导活动,心理咨询、心理测试、信息咨询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的择业能力进行专门和科学的指导。相信在我们各方的努力之下,可以使我们大学生的择业心理的到端正,从而更好贡献社会。
五、结论
大学生完成学业,从学生身份过度为社会生活中的职业人身份,是其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转折过程,它不仅表现为一个人的身份转变,其内心世界也会随之发生着种种反应、变化。总之,当代大学生要正视现实社会的严峻性和挑战性,强化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树立起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找准自己的职业坐标并为之努力奋斗,为国家做出贡献,最终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
一、近年就业政策与形势——就业心理的社会母系统分析近年就业政策与形势 就业心理的社会母系统分析 1. . 国际就业形势与中国“入世 影响。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研究 国际就业形势与中国 入世”影响。入世 影响 “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研究 报告显示: 亿经济活动人口中,报告显示:全世界 3O 亿经济活动人口中,失业人口有 1 至 5 亿,不充分就业人口有 7.5 亿至 9 亿”,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如同大 .,部分发展中国家一样,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同时“入世 对中国的劳 入世”对中国的劳 部分发展中国家一样,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同时 入世 动力市场造成短期冲击。动力市场造成短期冲击。2.高校连续几年扩招。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增幅较大,势必 .高校连续几年扩招。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增幅较大,造成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造成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新的压力 和难度。加之“人世 因素,人世”因素 使我国人力资源在出现就业机会增多的 使我国人力资源在出现就业机会增多的 和难度。加之 人世 因素,同时,就业的难度增大;人才地位提高,伴随着人才争夺加剧; 同时,就业的难度增大;人才地位提高,伴随着人才争夺加剧;计 划配置减少,使市场配置增多等特点。划配置减少,使市场配置增多等特点。3.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影响。部分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影响。力相对滞后。面对这种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力相对滞后。面对这种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一改以 “统”、包”为特征的分配制度为现在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的 供 统、“包 为特征的分配制度为现在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的 为特征的分配制度为现在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的“供 需见面”、双向选择 之就业方式,表现出了不同的心理状态。双向选择”之就业方式 需见面、“双向选择 之就业方式,表现出了不同的心理状态。
4.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一是地理不平衡性。中国地域广 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一是地理不平衡性。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 阔、人口聚集不均、地区各种因素差异明显决定着我国的就业形势 人口聚集不均、
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人才需求也因而显出一定的地区差异。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人才需求也因而显出一定的地区差异。二是 需求也因而显出一定的地区差异 结构性矛盾突出,买方市场形成,长短线的矛盾一时难以根本解决。结构性矛盾突出,买方市场形成,长短线
的矛盾一时难以根本解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取向就业乐观度差异明显。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取向就业乐观度差异明显。上述新形势、新情况对面临就业的大学生们来讲,上述新形势、新情况对面临就业的大学生们来讲,毫无疑问既 增加了就业的难度,同时又使他们面对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增加了就业的难度,同时又使他们面对难得的机遇和挑战。今日的 大学生可以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大学生可以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在一定 范围内自主择业,范围内自主择业,相对的自由与外在的压力都间接或直接地作用于 生活在社会中的大学生就业者的心理内环境。生活在社会中的大学生就业者的心理内环境。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维度——就业心理子系统结构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维度 就业心理子系统结构分析 大学生群体是个体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 大学生群体是个体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 第二次心理断乳期”、边缘 体。集多种特殊性于一身,具有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边缘 集多种特殊性于一身,具有处于 第二次心理断乳期 地位,心理延续尝负期”,多重价值观、人”地位,处于 心理延续尝负期,多重价值观、人格的再构成等 地位 处于“心理延续尝负期 心理内在原因;同时存在着环境中诱发因素的作用,心理内在原因;同时存在着环境中诱发因素的作用,使得大学生的 心理健康状况比个体一生中的其他阶段人群及处于这一时期的其 他群体明显要低。一般的观点认为 大学生就业期的心理问题主要 他群体明显要低。一般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期的心理问题主要 有挫折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有挫折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 卑心理、依赖心理等 ② 及其他心理如注重实惠、卑心理、依赖心理等”②,及其他心理如注重实惠、坐享其成的心 态、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等各说不一。笔者将各家之言予以梳理,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等各说不一。笔者将各家之言予以梳理,归纳出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三个大的维度,分别为: 归纳出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三个大的维度,分别为: 的三个大的维度(-)认知心理维度(-)认知心理维度
大学毕业生择业认知心理是指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对自己、大学毕业生择业认知心理是指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对自己、对职 业及其周围社会环境等的认识、业及其周围社会环境等的认识、了解和择业中对事物的推理与判 断。就业形势的现
现状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认知程度。包括:第一,就业形势的现状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认知程度。包括:第一,自我认知不准确。一是产生自负;心理。表现为:择业期望值很高,自我认知不准确。一是产生自负;心理。表现为:择业期望值很高,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住房是否宽敞等作为选择标准,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住房是否宽敞等作为选择标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学校去工作,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学校去工作,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的不良印象。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 眼高手低、眼高手低 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浮躁虚夸 的不良印象 二是产 生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生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力评价过低 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 自败的困境之中。第二,对外围环境认知不确切。自败的困境之中。第二,对外围环境认知不确切。对环境估计不足 会出现坐等心理。这种情况通常出现于计算机、通信、会出现坐等心理。这种情况通常出现于计算机、通信、电子等信息 类等一类乐观专业和金融、财经、政法类二类职业前景专业。类等一类乐观专业和金融、财经、政法类二类职业前景专业。这些 专业 的学生思想不切实际,只注重经济意识和区域观念,讲究金钱第~、的学生思想不切实际,只注重经济意识和区域观念,讲究金钱第~、环境条件第一,不愿到待遇差、条件差的地方,结果出现了 高不 环境条件第一,不愿到待遇差、条件差的地方,结果出现了“高不 的状况。成,低不就”的状况。具有理想化趋向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便会 低不就 的状况 出现决策犹豫心理,从而错过许多良好的就业机会。出现决策犹豫心理,从而错过许多良好的就业机会。
(二)情绪心理维度 1.悲观情绪心理。此种』动理状况主要出现在就业的去向是回 .悲观情绪心理。此种』 生源所在地的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大学生,生源所在地的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大学生,或一些在学校受处分学生 身上。身上。
2. . 不满情绪心理。不满的对象可以是其周围的任何事物或人群。不满情绪心理。不满的对象可以是其周围的任何事物或人群。如对所在学校、如对所在学校、市、省不满(包括就业管理政策、户籍限制等)、省不满(包括就业管理政策、户籍限制
等)、对家庭成员的不满(包含对其的指导、干涉,对家庭成员的不满(包含对其的指导、干涉,对家庭的经济条件限 制等)、对周围同学不满(如嫉妒)等等。制等)、对周围同学不满(如嫉妒)等等。视具体的个人的关注点)、对周围同学不满 及实际情况而不同。及实际情况而不同。3 焦虑情绪心理。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焦虑情绪心理。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面临着种种剧烈的心理冲突该如何做出 正确的抉择,使这些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们深感困惑,正确的抉择,使这些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们深感困惑,出现焦虑 不安的心理。不安的心理。
(三)社会心理维度 1.从众心理。随着传媒对社会精英,特别是 数字精英、“管 .从众心理。随着传媒对社会精英,特别是“数字精英 数字精英”、管 理精英”大加宣传,经济价值体现 衡量“个人价值 理精英 大加宣传,“经济价值体现 衡量 个人价值 持过分积极 大加宣传 对 经济价值体现”衡量 个人价值”持过分积极 评价时,容易导致大学生忽视自身的个体特异性与自我的创造性,评价时,容易导致大学生忽视自身的个体特异性与自我的创造性,形成个人价值取向的从众心理。形成个人价值取向的从众心理。2.攀比心理。它导致不能积极地对自己进行正确、客观、公正 .攀比心理。它导致不能积极地对自己进行正确、客观、的分析,相互攀比,舍其所长,就其所短。的分析,相互攀比,舍其所长,就其所短。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维度归因分析 对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原因分析,首先要在社会(包括家庭、对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原因分析,首先要在社会(包括家庭、学校)的场关系和国内就业形势的宏观系统中思考。家庭因素(父 的场关系和国内就业形势的宏观系统中思考。家庭因素(
母期望、父母职业及职业榜样、父母对子女专业及工作的关注、母期望、父母职业及职业榜样、父母对子女专业及工作的关注、父 母对各种职业的看法、父母的社会地位与社交能力、母对各种职业的看法、父母的社会地位与社交能力、父母教育子女 的方法、家中其他成员的影响、学生对父母的看法与态度等),学 的方法、家中其他成员的影响、学生对父母的看法与态度等),学),校因素(主修专业、培养方式、对教师的认同、同学朋友的影响、校因素(主修专业、培养方式、对教师的认同、同学朋友的影响、是否恋爱等),社会因素(社会传统的职业评价、社会职业地位、是否恋爱等),社
会因素(社会传统的职业评价、社会职业地位、),社会因素 社会角色模式等),职业信息的效力(信息的有效性程度)社会角色模式等),职业信息的效力(信息的有效性程度)等都构),职业信息的效力 成作用于大学生就业中心理的外在刺激因素;国际就业形势,入 成作用于大学生就业中心理的外在刺激因素;国际就业形势,“入 影响,世”影响,地区分布、行业部门分布与学科结构不平衡及近期教育 影响 地区分布、行业部门分布与学科结构不平衡及近期教育 与就业政策等均是外围的引导因素。与就业政策等均是外围的引导因素。其欢要归宿于大学生内在的因 素,个性特征,与就业有关的能力、兴趣、需要结构、性格特征、个性特征,与就业有关的能力、兴趣、需要结构、性格特征、自我意 识、价值观念、理想、个性专业倾向类型等交互作用影响着大学生 价值观念、理想、的就业心理与行为。的就业心理与行为。
四、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改善与提高
(一)完善自我,塑造自身生存本能 完善自我,要改变错误、狭窄、扭曲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要改变错误、狭窄、扭曲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要求大学生 加强自我理解与分析,以平常心面对,加强自我理解与分析,以平常心面对,以保持冷静的思维来进行生 活中所谓重大的抉择。要孕育真、活中所谓重大的抉择。要孕育真、善、美的感受,持有良好心境,美的感受,持有良好心境,构筑完善情绪情感。排除诸如不满、愤感、构筑完善情绪情感。排除诸如不满、愤感、嫉妒、焦虑、恐惧等负 焦虑、
性情感对正常思维、决策的干扰。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 就业一终 性情感对正常思维、决策的干扰。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就业一终 生职业”和 一锤定终生 的择、就业观。建立新型就业观,一锤定终生”的择 生职业 和“一锤定终生 的择、就业观。建立新型就业观,强化择 主意识,树立正确的择、就业观,跳出从众、业的 e 主意识,树立正确的择、就业观,跳出从众、攀比等社会心 理陷讲。理陷讲。
(二)社会、学校等外在辅助作用 社会、1.建立学生——学校支持系统。积极开展大学生择业的心理指 .建立学生 学校支持系统。学校支持系统 导和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导和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 争,不怕挫折,放眼未来。进行就业教育和择业指导,开展创业教 不怕挫折,放眼未来。进行就业教育和择业指导,育,增强其创业、竞争、挑战意识。坚持开展自主创业教育,树立 增强其
创业、竞争、挑战意识。坚持开展自主创业教育,正确的职业思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造性思维,正确的职业思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实 创造性思维 践能力,积极参与社会竞争,“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走 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之 践能力,积极参与社会竞争,艰苦创业科技创业 自主创业 之 路。2.建立学生——社会支持系统。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的建 .建立学生 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 设,完善市场机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 完善市场机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开、公正、境。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李楠
摘要: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大学生就业难题日益凸显。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就业心理日趋多样化。剖析大学生就业心理,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求职态度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必然选择。本文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心理问题的表现做了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强化大学生面对就业竞争的心理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对策前言
大学生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更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目前,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的逐步确立,毕业生就业实现了从传统的计划分配向市场调节的转变,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形式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种制度虽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和施展才华的空间,但是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承受力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这就需要加强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毕业生树立信心、认清形势、转变观念、调整心态、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使他们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扎稳脚跟,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现阶段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状况,在总体上是健康积极的,多数大学生面对就业,心态比较平和,情绪稳定;能积极面对和正确准备就业,对未来充满信心。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如自卑、焦虑、从众等心理。这应当引起社会、学校及家长的重视,加强就业心理指导,使大学生就业更加积极健康。
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时,许多大学生很难及时、有效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精神高度紧张,情绪异常,进而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心理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自卑的大学生 1
不敢正视现实,对自己的长处估计不够,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在对自己的抱怨、贬低中失去了求职的勇气,丧失就业机会。所学的不是热门专业、成绩不够优秀、不是毕业于名校、自己是女生、甚至外貌不够帅气和漂亮等,都是他们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这些学生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主动参与就业竞争。在求职过程中,他们总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自惭形秽,常常抱怨和责备自己,怕自己承担不了应聘的工作,即使是能够胜任的工作,也不敢大胆地说“行”,犹犹豫豫、退缩不前、缺乏自信。这种不自信使得他们在招聘人员面前不能适时展示其优势和长处,因而失去就业机会[1]。
2.2 焦虑心理
焦虑是由个人遭受挫折以及可能要遭受挫折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是心理冲突的一种复杂情绪反映。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表明:有七成以上的大学毕业生都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的焦虑大多为过度焦虑,他们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担心能否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单位,担心选择是否正确以及理想能否实现,表现为紧张烦躁、心神不宁、萎靡不振、意志消沉等[2]。学生求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职业选择面大大拓宽。然而,职业选择自由度越大,职业选择行为的责任就越重,就业心理压力便越大[3]。这种
焦虑,使大学生背上沉重的精神枷锁,特别是面对用人单位严格的录用程序,笔试、口试、面试、心理测试等,感到心慌意乱。在遭受挫折后,对因自己“无能”而招致的“失败”怀有深深的自卑或自咎。
2.3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愿,采取顺从行为的心理倾向。当前许多大学生在求职中不考虑自己的兴趣与专业特点,出现盲目听从或跟随别人的意见以及盲目寻求热门职业的现象[4]。形成从众心理主要是由于
缺乏择业主动性,缺乏对现实就业市场和政策的充分了解,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主动收集与分析判断,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随大流而造成的。其表现为:缺乏自主性和竞争意识,不顾主观条件和客观现实跟着感觉走,实际上是在择业时想寻找安全保险的途径。一些大学生在从众的职业环境中被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所左右,无法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
2.4 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实际上是基于从众心理而产生的一种更加盲目的从众心理。青年学生大都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发攀比心理,形成了较高的心理期望值。表现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就是忽视自身特点,不能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不量力而行。它导致不能积极地对自己进行正确、客观、公正的分析,相互攀比,舍其所长,就其所短。表现为:一味地追求个人意愿或盲目地与其他同学相比较。这种不良心理容易导致大学生不能正确地、客观地、公正地评价自己,是一种个人主观性很强且不符合实际的自我欣赏。有许多大学生把求职当作自我炫耀, 盲目攀比,不屑到基层工作,总想找到一份超过别人的十全十美的工作,这种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高不成低不就,最终会错失很多好的择业机会。
2.5 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是指在择业中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承担责任的意识。形成择业依赖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于个人独立决策能力不强,缺乏进取精神而造成的。产生依赖心理的学生群体主要来自于独生子女或是家庭经济、社会条件较好的学生群体之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的毕业分配制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是一部分毕业生还不能适应这一转变,他们希望找到称心的工作,又不想跑腿、费力。寄希望与学校、家长甚至是就业主管部门。另外一种现象就是当前大学生中有较多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大多数在填报中考、高考志愿时都是遵照父母意愿,甚至是老师做主,从而一开始就缺乏独立自主性。在就业过程中,他们往往没有任何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主动寻找和争取就业岗位,而是期望家庭成员利用各种力量为其提供现成的、优越的工作岗位,从而使得就业观念和进程滞后。
2.6 抑郁心理
抑郁心理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因多次遭遇意想不到的挫折而产生的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乃至悲观厌世的心理状态。随着现今“双向选择”的就业形式,择业竞争越演越烈,大学生承受的外在压力也就相应地提升,择业过程中所遭受的挫折也比以前的高校毕业生更大,有的学生在就业受挫后不能正确调整心态,常常表现为对事情消极处之,漠不关心,情绪低落,有的毕业生甚至放弃一切积极的求职努力,听天由命,更为可怕的是甚至对外界的环境漠然置之,不与外界交往,对一切都保持无所谓的态度,从而在心理上导致了抑郁症的发生。存在抑郁心理的学生往往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理,从而人为地将就业
过程大大地滞后直至中断。
2.7 急功近利心理
目前在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条件影响下,大学生价值取向呈现趋“利”性的发展趋势。根据每年的就业调查情况看,60%以上的大学生把经济发达地区作为理想的工作地点。向往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工作,而不愿到急需人才但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小单位。高期望驱使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渴求高收入、高物质回报率,并一厢情愿的对用人单位提出种种要求,将自己就业的目标定的很高,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大学生往往对职业的要求过于“理想化”,过分地看中经济利益和生活条件,与社会需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他们对职位、待遇等情有独钟,全然不考虑自己的专业特长、今后事业发展的前景,结果会造成在就业市场上四处碰壁、屡遭拒绝,这样在心理和预期上的强烈反差,造成大学生悲观失望、心灰意冷、怀才不遇的抵触情绪。
在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过程中,必须克服上述的各种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健康稳定的就业心理。这不仅有利于就业目标的合理确定,也有利于就业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尽快适应从学校到社会的心理转变,从而顺利实现就业。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社会及家庭的影响是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外部原因,也是无法及时改变的现实。就现今学校教育的方式来看,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十多年间,多数学生过的是被动安排的学校生活、溺爱娇惯的家庭生活和孤立狭窄的社会生活,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学生学到的只是如何背书、如何应付考试,并没有为此后几十年的职业生活完成准备工作,一旦面临就业势必造成就业心理障碍。造成上述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学生本人没有正确的择业态度和择业观念,不会做积极的自我心理调适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大学生本身提出对策。
3.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态度
大学生就业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焦虑、从众、攀比等消极的心态,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就业。端正就业态度,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是重要的途径之一。首先,要积极主动。对大学生来说,竞争是残酷的,机会是均等的。其次,要富于进取、勇于竞争。现实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社会,大学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竞争已成为我们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时代性格,那种惰性的保守时代已经过
去。大学生应充分认识自己,认清形势,合理定位,正确择业,主动推销自己。
3.2 指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就业思想和观念有误是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突出的表现是有业不就,导致很多宝贵的就业机会擦肩而过。长期以来,“十年攻读寒窗苦,一朝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读书功利化思想在大学生的脑海里根深蒂固。面对严酷的就业形势,他们依旧热衷于金饭碗、高收入,甚至“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西部一间房”。事实上,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生也从过去的天之骄子回归到普通劳动者。教育学生理性地面对现实和自我,转变就业观念,先求生存,再求发展,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所以,切实地转变就业观念,降低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应该是当务之急[5]。
3.3 教导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尽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起于压力源,但压力的产生关键在于个体对压力源的认知评价。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本对策是学生要学会自我调适,主动自觉地适应环境,克服自卑、焦虑和抑郁心理,排除心理障碍,保持稳定积极的心态。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各高校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高校教师及学生家长要密切关注他们的就业心理压力,通过各种辅导教育渠道使得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优秀合格的人才。
3.4 指导学生调适大材小用与用非所学的就业困惑心理
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家长应当教育学生丢开“大材小用”等观念,先使自己有心理上的准备,甘愿接受即将面对的工作岗位[6]。至于“用非所学”的问题,需要教育学生不要抱怨社会。要抱怨的话,大部分责任在于学校和个人。以学校来说,各地师资力量的参差不齐和高校专业设置原因,就可能造成大学生的“用非所学”,但是专业是自己选择的。要教育毕业生,世界上成功的政治家和商界精英们,只有很小部分是“科班”出身。比如美国前总统布什大学学的是历史和工商管理,搜狐CEO张朝阳是学物理的等。因此,毕业生应该坦然接受所得到的任何职业,不必期望一开始就有最合适的工作岗位在等着你。
3.5 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增强其择业的自信心
在我国现阶段就业市场的竞争是激烈残酷的,但相对来说也是公平的,它为大多数人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在就业市场中,大学生的素质、能力永远是竞
争成败的第一因素。一个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就业的结果。因此,要教育大学生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强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着力提高政治、思想、文化、心理、身体等方面的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强化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自信心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是成功的第一要诀,它体现了求职者的精神面貌,同时也直接影响到招聘单位对求职者的第一印象,进而决定了择业能否成功。试想,一个人精神萎靡、畏首畏尾、迟疑不决、缺乏自信,又如何能打动别人,赢得成功?因此高校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其充分相信自己的才能,主动出击,满怀信心地推销自己、展示自我。当然,自信要以坚实的基础、良好的素质、雄厚的实力作保证,不是盲目地自负和自傲。所以,大学生要不断地按照社会的需要充实和提高自己,以增强择业的自信心,实现顺利择业。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大学生要摆脱不良就业心理的影响,这就需要社会一方面为大学生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社会、家庭及学校共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度过求职就业过程。
参考文献:
[1 ] 张国华.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5-26.[2 ]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组.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2.[3 ] 李书友.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3.[4 ]徐献红.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指导[J].经济师,2007,(7):97-98.[5 ]卢远荣,李凌.职业心理与职业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6 ]徐敏华,王毅.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93-94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心理案例分析
关注大学生就业心理-大学生就业心理案例分析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51.4%的调查对象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原因归咎于 “就业压力过大”。
案例分析
王单一,是一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在校4年,自觉学有所成,然而却在就业上处处碰壁。我看中的单位,人家却看不中我;单位看中我的,我却看不中人家。毕业已经快一个月了,我还未与、一家单位签约。时下,我处在焦虑、忧郁、自卑、不满、无法决断的状态,内心十分矛盾、痛苦。我该怎麽办?
1、小王为什麽如此苦恼?
――应聘受挫 ――梦想破灭――心理失衡
2、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我看中的单位,人家却看不中我”――缺乏应聘、面试的技巧
“单位看中我的,我却看不中人家”――职业的自我定位过高
“缺乏良好的就业心理准备,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通用能力的培养
表达沟通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
创新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1)依托专业学习:大学的学习和工作中主动培养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
参加科研学术活动和各类型竞赛。
(2)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3)自我总结与提高
意志品质的培养
(一)自信:是基于自我评价的积极态度,其本身就是一种积极性。
(二)自立:靠自己奋斗,不依赖他人。它是一种勤奋、进取、独立、自主、负责任、敢担当的精神状态。
(三)诚信: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四)责任心:指人们对某一具体事物的积极关注和心理投入。
(五)勤奋:勤奋是一种人生态度。
三、就业信息收集与整理
1、就业信息及其作用
就业信息是指通过各种媒介传递的有关就业方面的消息和情况。包括就业形式、就业政策、用人单位情况、招聘会信息等。
就业信息是职业选择的基本前提
就业信息是择业决策的重要依据
就业信息是顺利就业的根本保障。
2、就业信息的获取途径
1)应届生专场招聘会,即校园招聘会,一般由学校就业中心或省市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在每年11-12月或3-4月份举办。
2)大型综合招聘会。
优点直接交流
缺点耗费时间和金钱
注意多选择专业对口的招聘会;
一定要选择正规中介机构举办的招聘会。
3)报纸、杂志的招聘广告
优点真实可信度高;可以看出招聘单位的经济实力
缺点竞争激烈;对应聘者有较高的要求
注意专业类报纸、杂志和日报、晚报中的招聘信息量较大;
要遵守用人单位的招聘程序。
4)社会关系资源
5)实习或社会实践
3、就业信息的整理及使用
分出主次
核实准确性和有效性
用人单位情况
正确选择及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