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全省资源综合利用和工业循环经济工作要点
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2011年全省资源综合利用和工业循环经济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市经信委,有关单位:
现将《2011年山西省资源综合利用和工业循环经济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O一一年三月一日
2011年全省资源综合利用和工业循环经济工作要点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做好资源综合利用和工业循环经济工作,对我省在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走出全面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总体思路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绿色、循环、清洁、低碳发展为主线,把资源综合利用和工业循环经济作为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紧紧围绕全省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认真落实国家的相关工作部署,推广低碳技术,强化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狠抓工作落实,为“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和工业循环经济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2011年全省资源综合利用和工业循环经济工作要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开拓创新,在继承“十一五”时期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基础上,根据“十二五”形势要求,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断开拓工作新局面;二是坚持突出示范、重点推进,突出抓好国家和省里确定的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示范典型,总结先进经验,加大推进力度,做到重点领域重点推进;三是坚持综合应用多种手段推动工作,要充分发挥法律、财政、税收以及行政等多种手段,多管齐下,科学推进;四是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发挥好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和各单位的作用,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和工业循环经济工作深入开展;五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强化各项政策措施,提升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实现转型发展。
一、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减少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
一是完成并印发全省资源综合利用和工业循环经济“十二五”相关规划。深入调研分析全省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赤泥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及利用情况,对全省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循环经济、节能环保产业和工业用水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并进行政策研究,提出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山西省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山西省工业循环经济“十二五”规划》等八个规划,为我省“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和工业循环经济工作提供指导。
二是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在2010年,河津市被授予“全国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山西铝厂被授予“全国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建筑环保建材示范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协助做好基地的建设工作,并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争取将朔州市列入全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鼓励全省有条件的地区及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争取培育一批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企业,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发展,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是搞好资源综合利用认定。严格执行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工艺)认定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坚持政策激励原则,继续发挥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作用,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工艺)、电厂(机组)的认定工作,鼓励企业加大对“三废”的综合利用。协调有关部门认真落实现有各项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广大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拓宽资源综合利用领域。
四是扶持重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做好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示范推广等项目的组织、审查和申报工作,争取国家的更多支持。利用省里专项资金对具有良好节能、环保效果,示
范带动作用明显的重大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项目进行扶持,调动行业和企业的积极性,促进全省资源综合利用和工业循环经济工作的深入开展。
五是强化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推广。落实国家支持资源综合利用的相关政策,推进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的高端利用,推动粉煤灰提取白炭黑、氧化铝项目的工业化应用,支持粉煤灰陶粒水处理滤料生产应用研究和修订《建材产品中废渣掺加量测定方法》,为企业实施资源综合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六是做好墙体材料革新工作。进一步落实目标责任,推进“禁实”工作深入开展,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做到依法行政,努力加快墙改工作的法制化进程。进一步增强各级墙改管理机构的责任感和工作的主动性,把目标责任制落到实处,推广新型墙体材料。
七是推动“两型”企业建设。按照工信部、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印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工作要求及试点企业名单(第一批)的通知》(工信部联节[2010]68号)要求,指导并督促太钢、太重、山西焦化3家列入国家第一批试点的企业编制试点方案,及时报国家评审。
八是推进机电产品再制造产业发展。按照工信部对机电产品再制造工作的安排部署,重点支持山西汾西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火车车轮精密喷射成型再制造生产线建设,争取通过国家工信部组织的再制造产品及工艺技术的认定,总结推广相关经验,促进全省再制造技术和再制造产业发展。
九是促进全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在对全省节能环保产业进行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政策激励措施,鼓励企业进入节能与环保产业生产、服务领域,促进全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二、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2011年工业循环经济工作,按照“结合实际、培育特色,突出试点,涵盖全省”的原则,发挥清洁生产对工业循环经济的基础作用,重点推进“4321”工程,即做好“完善四项政策规划、强化三个示范推广、突出两大政策支撑、加快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具体如下:
(一)加快完善工业循环经济政策规划。
一是紧抓我省作为全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省、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契机,研究山西省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认定管理办法,通过试点示范带动,促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
二是研究制订加快推进自愿清洁生产的意见,提高社会和企业界对清洁生产的认知度和参与积极性,推动全省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争取产业基地、工业园区、重点行业、区域内的企业和单位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三是出台清洁生产“十二五”推行规划。加强规划指导和统筹协调,在《山西省工业清洁生产“十二五”推行规划(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按照各单位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争取年内出台,统筹协调我省“十二五”清洁生产工作。
四是出台工业循环经济“十二五”规划。按照国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指南的要求,做好统筹协调,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
(二)加快推进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工作。
一是强化循环经济试点的示范作用。总结全省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先进经验,以试点示范指导推进我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
二是强化清洁生产示范作用。全面推动清洁生产向纵深发展,扩大清洁生产审核范围。进一步抓好重点领域清洁生产,进一步加大清洁生产审核力度,推进我省重点行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建立一批清洁生产示范,整体推进全行业的清洁生产工作。2011年全省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不少于100家。三是强化工业循环经济重大技术示范推广力度。对国家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和清洁生产推行方案中公布的先进适用清洁生产技术,加大推广力度,支持和引导企业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中优先采用。组织推荐工业循环经济重大技术示范工程,根据国家发布的资源综合利用指导目录和工业循环经济重大示范推广技术目录做好资源综合利用和工业循环经济技术推广工作。
(三)加快完善工业循环经济发展配套政策。
一是加强工业循环经济财政激励。完善我省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的财政激励机制,争取省级财政加大对我省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用于表彰奖励清洁生产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以及重点支持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和技术、清洁生产宣传培训等的财政资金。
二是加强工业循环经济投融资政策扶持。进一步加强与金融、税务等部门的协作,落实国家相关部委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税收优惠政策措施意见,加大金融机构对我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扶持,为我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
(四)加快完善工业循环经济中介服务体系。
在全省范围内甄选一批工业循环经济专家,建立并完善工业循环经济专家库和清洁生产专家库。加强清洁生产技术服务单位动态管理,研究建立清洁生产技术服务单位业务备案制度,开展业绩考核。
(五)开展国内外合作交流。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工业循环经济国际间合作交流,以在国内举办中日环保合作交流为契机,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继续做好世行在我省的全球环境基金项目(GEF),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学习借鉴兄弟省份在工业循环经济方面的先进管理经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工业循环经济技术、理念及管理模式,促进我省与外界的交流合作,不断提高我省工业循环经济的管理和技术水平。
(六)加强工业循环经济宣传培训。
制定培训计划,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和标准、技术的培训,普及工业循环经济知识,增强工业企业对循环经济的认识。组织开展清洁生产相关人员培训,组织有关市行政管理人员、企业和咨询服务机构进行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清洁生产专业技术队伍,推进全省清洁生产工作。
主题词:经济管理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 通知
抄报:省政府、任润厚副省长
抄送:省发改委、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环保厅
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11年3月2日印发
第二篇: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推荐)
上海市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
专项
目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促进本市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
申报时间:2010.7.31前
支持范围:
(1)支持工业、城建、农林和生活等废弃物的资源综合利用,如城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污水处理厂污泥、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机电产品再制造、电子废弃物、废铅酸电池、危险废物以及其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回收网络建设。
(2)支持国家重点支持、需要地方配套的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3)支持市政府要求重点支持的其他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4)优先支持范围:对于国家及本市重点支持领域内的项目、纳入国家及本市循环经济试点的项目、纳入本市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中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专项的项目以及区县有配套资金或政策支持的项目,予以优先支持。
支持方式和标准:
(一)对纳入上述支持范围的固定资产投资类项目,资助标准按照项目实际完成投资额(与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相关部分投资总额)的20%执行,单个项目资助总额原则上不超过500万元。
(二)对国家重点支持、需要地方配套的项目,根据国家要求,给予相应支持。
(三)对市政府要求重点支持的其他项目,其资助方式和标准另行报市政府批准后执行。
申报条件:
(1)由在本市注册并落户,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
(2)符合本市和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行业发展规划;
(3)符合国家和本市产业政策及布局导向;
(4)项目投资额原则上应在500万元以上,其中农林类项目,投资额原则上应在200万元以上;
(5)项目已按国家有关要求和规定取得相关部门审批文件,已于申报上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建成投产并稳定运行,已发挥资源环境效益,已办结国家规定的环保等相关政府部门竣工验收手续;
(6)项目示范和推广作用明显,能够合理利用资源,环境效益显著,不对公众利益产生负面影响;
(7)资金和纳税信用良好、财务管理制度健全。
第三篇:2013全市工业经济工作要点
2013全市工业经济工作要点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也是我市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一年。为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工业经济发展目标,特制定本要点。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兴市”战略,积极开展“项目大建设年”活动。以“壮腰工程”为契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壮大规模和优化结构为主攻方向,以“两手抓”(一手抓现有企业、一手抓招商引资)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以优化环境为保障,大力推进思想大转变、结构大调整、项目大建设、实力大提升,努力打造百亿园区(张城垸工业园、金平工业园),十亿乡镇(新厂、东升、桃花山、高陵、高基庙),奋力推进全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规划
(一)主要经济指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180亿元,同比增长28%;工业增加值48亿元,同比增长2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规划见附表)
(二)骨干企业发展目标。入库税收过100万元以上企业达30家,其中过亿元企业1家(楚源)、3000万元至5000万元企3-
2家(压铸铝合金锭、顺发钢铁);过20亿元企业3家(湖北吉象、大直径铝螺旋管、永大新材料);过10亿元企业5家(钱潮精密件、劲牌酒业、荆江源制药、德永盛纺织、源瞻科技)。
四是推进“大招商”战略。用更大的决心和更坚决的措施抓好招商引资,不断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力争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6亿元以上。紧盯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地区,继续开展产业招商、驻点招商、全员招商,组织广大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上,切实提高招商实效。进一步提高招商质量,立足我市的资源和产业优势,科学招商、理性招商,全力引进一批“高附加值、高效益、商科技含量”的大项目、好项目。同时,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攀龙附凤,做大做强。进一步加强招商考核,调整招商引资绩效考核办法,明确招商职责、目标任务,实行一月一督办、一季一排名、全年结总账,大张旗鼓地表彰先进,鞭策后进,努力营造招商有功、无为有过的工作氛围。
五是推进“大品牌”战略。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鼓励企业积极创建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引导企业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年内争创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12个以上。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依托楚源、万向等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和楚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加快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增强企业研发意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一步到位。以宏创科技企业孵化器项目建设为契机,积极开展产学研联合,研发新项目,开发新产品,增-4-
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主动帮助企业申报技改项目,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鼓励企业应用节能、节水新工艺、新设备,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提升发展持续力。
(二)突出抓好四个重点
一是在抓转型上求突破。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积极引导人才、技术等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由资源依托型发展向依靠科技、人才发展转变。加快重点行业节能技改步伐,推动企业由高耗能、高污染发展向清洁、绿色发展转变。鼓励企业加快新产品研发生产,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企业由初级产品为主向终端产品和新产品为主转变。加快引进高新技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推动工业结构由产业单一向多元化转变。
二是在抓项目上求突破。2013年要举全市之力,推进工业项目建设,实行一个项目一个专班,一个专班一名市领导负责,对项目一抓到底,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项目尽早建成投产。一是加快在建项目建设力度,确保年内建成投产。重点加快劲牌酒业原酒储存扩能、天楚风力发电、永大新材料三元合金锌和取向硅钢、粤能生物质发电、好味源冷冻水产品、保尔新汽车零部件、祥锦汽配扩能、荆江源生物医药、中海药业医药、长江星医药胶囊、宏创科技企业孵化器、清浩塑业人造草丝、众联中高档家俱、旭耀米业食品、盛发汽车配件、中汽科技汽配等现有16个重点项目建设。二是加快签约项目落地进度,确保早日开工建设。重点做好压铸铝合金锭、螺旋焊管、钢骨轮胎、-5-
浮法玻璃、CPS生产线、顺发钢铁异地改造、二甲酚、石首物流中心等8个重点项目。
三是在抓运行上求突破。深入企业调查研究,认真了解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的产销情况,全面掌握各种生产要素的供需状况,准确查找企业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强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认真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积极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支持企业参展参会,大力推介名优产品,促进企业产品销售。相关单位要加强配合,密切沟通,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煤、电、油、运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实现满负荷运行。
四是在抓管理上求突破。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任何部门和单位都不得随意进入企业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围绕重点产业、规模企业和园区建设,加快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难、用工紧、管理弱等问题;组织召开企业管理现场会,典型引路,比学赶超,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各企业要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积极推进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度分离,打破家族式管理模式,加快企业现代化进程;加强员工培训,提升员工素质,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对每一个生产环节都进行定岗、定人、定责任、定目标,促进内部管理精细化,切实把消耗降到最低,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第四篇:2019年全市工业经济工作要点
2019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全市工业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和绿色振兴战略,以制造强市建设为中心,着力构建“3610”产业新体系,重点实施工业转型发展“十大行动”。全年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比重达x%,装备制造业首位度达x%,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x%,新增规模工业企业x户。
一、民营经济提升行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全市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严格执行放管服改革、减税降费、金融扶持、纾困解难等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整合市工业发展专项资金,设立市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规模扩大至1亿元。深入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千名行长进万企”“税润千企万户行”等活动,畅通政企交流渠道,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积极争创全省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市、县(区)。(责任单位:各县区政府<管委>、市发展民营经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二、龙头企业壮大行动。加快实施“百亿企业培育、十亿
企业成长、纳税过亿企业扶持”行动计划,围绕六大主导产业、十大产业集群,抓重点、分梯队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全年10亿元企业突破15户,亿元企业突破360户。依据企业发展实效、项目建设、创新驱动、产业集聚、发展质量等指标体系,制定《xx市规模工业企业绩效评价办法》,每年优选并分类发布企业排行榜,激励企业上规模、上水平、谋发展、争先进,推动政策和资金等要素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责任单位:各县区政府<管委>,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统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产投公司。)
三、“专精特新”培育行动。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推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政策,加快培育一批发展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产品质量优、经济效益好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后备库,集中资源和政策扶持,力争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0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40家,“单打冠军”“行业小巨人”各10家。鼓励和支持企业在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专精特新板”和“科技创新板”挂牌。有效发挥市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基金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信贷投放支持。(责任单位:各县区政府<管委>,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金融监管局、市产投公司。)
四、创新驱动发展行动。大力支持各类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开展与大院大所合作,鼓励骨干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行业研发平台。探索建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开展企业技术难题征集和高等院校科技成果发布双向对接活动。高标准推进安徽xx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加快xx大学科技园二期工程、氢能产业研究中心建设。力争全市制造业规模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2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0家,新增省、市级技术创新中心5家以上,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省、市级工业设计中心10家;新设立院士工作站3家以上,在氢燃料电池、航空航天等领域院企共建平台取得突破。(责任单位:各县区政府<管委>,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经信局。)
五、技术改造升级行动。分层次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家居制造等行业率先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打造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绿色工厂、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在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机械加工、采矿冶金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推广“机器换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机器换人”500台以上,力争全年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5%以上。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支持企业积极参与“精品安徽、精彩安徽”宣传,争创安徽工业精品5项。(责任单位:各县区政府<管委>,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产投公司。)
六、落地项目提速行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项目调度管理机制,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优化工业项目施工许可证办理流程工作方案(试行)》(六政办秘〔2018〕212号),建立项目管理台账制、按月调度制、定期通报制、领导联系制、部门包保制“五项机制”,保障落地项目顺利推进、按期投产、尽早达效。每季度召开全市重点项目调度会,压实责任、跟进督查,有效传递责任和压力。各县区要建立以周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调度机制,每月县区主要领导召开项目调度会,及时协调解决问题,形成持久的推动力和执行力,推动项目加快建设。全年工业项目投资增长10%以上,全市5000万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落地开工100个、投产50个。重点推进首矿大昌钢铁、金寨力信锂电池、力芯集成电路、迎驾野岭产业园、叶集绿色板材工业园、明天氢能产业园一期等重大项目按期投产达效,有序推进五洲新春产业园、应流航空产业园、美盈森智能工厂等一批项目建设,推动雅迪电动车、鸿路钢构二期、AMOLED显示模组、佳仪光电、中科瑞华产业园、瑞科玛汽车锂电池等项目加快落地开工。强化双招双引优化增量,重点瞄准合肥、武汉产业配套需求,实行错位发展,紧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生物健康等新兴产业,开展精准招商。灵活运用产业投资基金支持重大项目,引进牵动性强的行业引领项目,打造产业基地。(责任单位:各县区政府<管委>,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投创中心。)
七、开发区转型升级行动。围绕“工业强市主阵地、高质量发展增长源”的功能定位,按照产城融合、以产为主;二三产融合、以二产为主;科工贸融合、以战新产业为主的“三融合三为主”发展思路,认真落实加快全市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完成省级以上开发区整合工作,推进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规划环评修编。优化土地供给机制,提高开发区项目入驻标准,鼓励企业自建多层厂房,建立全市统一的工业用地信息数据库,加强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建立项目退出机制,对企业闲置土地征收土地闲置费;对“僵尸”企业、破产企业的土地资源处置,采取土地使用税减免、缓交等灵活机制,支持新的业主获得土地使用权。健全开发区发展分类评价评估体系和调度通报制度,引导各开发区在综合评比中争先进位。鼓励各开发区按照集聚集约要求,提升产业竞争力,明确1个首位产业,重点发展2-3个主导产业,做强做优龙头企业,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以错位发展、集群建设为核心,制定出台合六经济走廊实施意见,扎实推进合六经济走廊建设,走廊区域内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增速,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达45%以上。(责任单位:各县区政府<管委>,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局、市经信局、市住建局。)
八、返乡创业主攻行动。全面落实《关于xx市返乡创业工程的实施意见》(x政〔2018〕x号),以开发园区为主体,加快推进一批高水平创业平台建设,加强市级返乡创业示范园认定和管理工作,完善政策配套体系。力争创建国家级返乡创业类平台2个,省级返乡创业类平台5个,打造10个左右市级返乡创业示范园,新增小微创业企业600家,孵化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加强返乡创业外部服务等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健全返乡创业人员管理台账,充分发挥在外人才协会分会、异地xx商会等桥梁作用,广泛推介和宣传返乡创业典型,大力推行“帮办制”服务,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大力引导推动建立健全市场化、社会化创业服务体系。(责任单位:各县区政府<管委>,市人社局、市经信局、市投创中心。)
九、困难企业纾困行动。进一步开展困难企业调查摸底和风险评估,摸清家底、建立台账,对全市困难企业把脉问诊,分类认定困难企业和“僵尸”企业。在市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中设立纾困资金,按照“股份合作一批、租赁承包一批、破产重组一批、整体出让一批、收回处置一批”的工作法,研究制定困难企业处置方案,结合退城进园工作,处置长期停产工业企业及停建工业项目,切实减少无效低端供给,加快盘活工业存量资产。加大力度妥善处理“僵尸”企业处置中启动难、实施难、人员安置难等问题,加快推动市场出清,释放沉淀资源。建立“僵尸”企业破产案件简化审理模式,缩短审理期限,加快破产清算,综合采取司法和行政手段,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力争全年盘活困难企业100家,完成星瑞齿轮等20家企业的退城进园。(责任单位:各县区政府<管委>,市财政局、市经信局、市中院、市司法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人社局、市金融监管局、人行xx市中心支行、xx银保监分局。)
十、企业家培养行动。持续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打造“xx工业领军型人才培训”系列品牌,全年组织开展1期“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班、2期规上企业负责人“能力素质提升”短期轮训班、2次“入企诊断”服务活动。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平台建设,完善企业家人才数据库,组建专家服务团队,建立开通线上远程教育等,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各县区要结合实际,全年举办2期以上企业家培训活动。大力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弘扬企业家精神,提升企业家社会地位,发挥企业家经济发展领头羊作用,有效提振企业家信心。发挥各级工商联、企联的桥梁作用,开展行业观摩活动,对标先进,创新发展。(责任单位:各县区政府<管委>、市工商联、市经信局、市人社局。)
各县区、市直有关单位要统一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坚定发展信念,强化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服务意识,把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集中力量、集中精力、集中资源持之以恒紧抓不放,全力建设“四最”营商环境。成立市工业转型发展“十大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局,每季度开展督导和评估,并适时通报“十大行动”推进落实情况。持续通过组织工业项目观摩等活动,开展工业发展先进县(区)、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县(区)、返乡创业先进县(区)、高质量发展开发区、十佳企业和突出贡献企业家考评活动,激励争先进位,主动担当作为,努力营造重工强工的浓厚发展氛围,推动全市工业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
第五篇:2012年全工业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工作要点
2012年全省工业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减排电视电话会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以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围绕加速推进全省新型工业化进程,突出抓好重点用能企业节能,全面推行工业企业清洁生产,积极发展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加强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确保完成今年全省工业节能降耗目标任务,加快推进“四化两型”建设。
二、工作目标:全省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11年基础上各下降4.5%以上,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降低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1个百分点。
三、工作重点:重点推进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利用监测管理系统建设;积极推进“两型”企业示范建设;抓好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工作;推进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评和企业合同能源管理。
(一)狠抓企业节能降耗,促进节约发展
1、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强化企业节能主体责任,扎实推进500家年耗能万吨标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督促企业加强对节能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建立和完善能源管理制度,加强能源统计分析,按要求合理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建立健全节能激励机制。指导企业认真分析能源消耗状况,编制节能规划,明确“十二五”及节能目标,围绕实现管理节能、技术节能和结构节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节能措施。
2、推进重点节能工程。把实施重点节能工程作为推进工业节能的重要举措,大力实施工业燃煤锅炉(窑炉)改造、电机系统节能、工业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等重点节能工程。组织开展全省工业锅炉(窑炉)在用情况普查,了解和掌握企业重点用能设备节能潜力。充分发挥节能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支持企业加快节能技术改造。建立健全项目库,严格按照新修订的资金管理办法和节能奖励办法筛选项目,优先支持重点用能企业节能技改、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合同能源管理及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加强对资金支持项目建设情况的核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建立工业投资项目能评制度。出台《湖南省工业和通信业领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对新建、改建、扩建、搬迁的工业和通信业领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重点加强高耗能和产能过剩行业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工作,从源头上把好项目建设节能准入关。及时向社会推荐一批有一定技术实力的机构,为企业项目开展节能评估提供咨询服务。
4、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积极搭建节能服务公司与企业节能技改项目对接合作平台,适时组织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供需对接,今年力争实施50个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企业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进一步加大节能先进技术推广力度。
5、推进企业能效对标达标。把加强企业能效对标达标作为一项常态化的重要工作,组织企业围绕提高能效水平,选择同行业能效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企业作为标杆,大力开展能效水平对标达标活动。督促企业结合实际,对照先进水平查找差距,挖 - 2 -
掘节能潜力,科学制定能效对标活动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探索建立能效“领跑者”制度,在重点行业中树立一批标杆企业,并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6、加强节能监察。继续开展专项监督检查,把开展企业能耗限额标准和淘汰落后机电设备监督检查作为各级节能监察中心常态化的重点工作,制定节能监察计划,今年着重检查重点用能企业涉及的22项国家强制性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和11项地方标准执行情况、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淘汰情况,及时公布超标企业和仍在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机电设备企业名单。抓好企业整改工作,督促相关企业制定加快淘汰落后设备、实施节能技术改造的整改计划,落实整改措施,确保单位产品能耗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能耗限额标准,按期淘汰落后机电设备。进一步加强节能监察机构能力建设。
(二)加强节能管理工作,推动信息化促进节能降耗
1、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中心项目建设。充分利用日益成熟的现代信息技术,指导高耗能大型企业集成企业能源系统数据采集、处理、分析、控制、调度、平衡预测和管理能源等功能,降低重要能源介质放散,提高能源回收和梯级利用水平,建立多能源介质的协同平衡与优化利用的企业能源管理系统,以“两化”深度融合促进企业能源管理水平的提高。重点支持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有关行业企业向国家申报能源管理中心支持项目,继续抓好湘钢、涟钢、中盐株化、湖南宜化等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示范项目建设。
- 3 -
2、加快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利用监测管理系统建设。建立全省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利用监测管理系统,协调能源管理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企业相关信息系统率先与重点用能企业能耗监测管理系统实现有效链接,分期分步实现对全省重点用能企业能源消耗情况的实时监测分析,逐步实现企业能源计量数据在线监测、实时采集,努力提高全省工业节能管理信息化水平。
3、落实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进一步加强对企业能源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分别举办全省工业企业能源管理负责人培训班、国家工业节能减排信息监测系统培训班和全省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利用监测管理系统培训班,不断提高企业能源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促进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的落实。
(三)加快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加强工业污染防治
1、强化清洁生产审核。立足于从源头控制企业能耗增长和污染物排放,制定清洁生产审核计划,今年继续推进100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自愿性审核。各市州要搞好服务,加强组织协调,逐家落实跟踪企业开展清洁生产进展情况。
2、落实《湘江流域清洁生产实施方案》。以湘江流域工业污染防治为重点, 以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实现节能减排、打造湘江“东方莱茵河”为目标,认真实施《湘江流域清洁生产实施方案》,大力推进湘江流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清洁生产。
3、推动实施清洁生产项目。根据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提出的中高费方案,发挥省节能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企业加快清洁生产项目的实施。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清洁生产技术,组织筛选一 - 4 -
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项目申报国家相关专项资金支持,通过示范带动,整体推进全行业的清洁生产工作。
4、规范清洁生产咨询服务。适时向社会推荐第二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服务机构,充分发挥咨询服务机构的作用,为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方案实施、评估验收等提供高效、专业化的技术支撑服务。加强清洁生产服务机构能力建设,组织相关机构有序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加强监督和指导,提高服务和质量。组织开展清洁生产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清洁生产专业技术队伍,推进全省企业清洁生产工作。
5、推行清洁生产审核标识制度。依据《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办法》规定,制订《湖南省清洁生产审核企业标识制度管理办法》,组织相关机构和专家,对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并完成实施清洁生产方案的企业进行评估验收,对验收合格的企业实行标识管理。
6、培育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通过推行清洁生产,着重在高耗能行业培育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适时召开现场会,通过示范带动,提高全行业企业清洁生产水平。
(四)大力发展企业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综合利用
1、促进企业循环经济发展。围绕促进企业内部循环经济发展,引导和支持企业通过循环经济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推广应用,促进企业上下游物料的对接和梯度利用,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形成资源高效利用的产业链和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总结推广循环经济试点经验,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推动重点
- 5 -
行业循环经济发展。
2、推进机电产品再制造产业发展。抓好列入国家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的单位落实试点方案,对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企业和园区重大项目予以优先支持。适时召开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工作现场会,总结推广再制造试点经验,促进全省再制造技术和再制造产业发展。
3、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着力推进工业三废特别是电石渣、矿渣等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积极推进水泥旋窑焚烧处理建筑及生活垃圾试点,培育一批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加强矿山尾矿、农作物秸秆等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4、推进“两型”企业示范建设。按照工信部、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印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工作要求及试点企业名单(第一批)的通知》要求,抓好“两型”企业创建工作,指导和督促湘钢、株冶、泰格林纸3家列入国家第一批试点的企业加快实施试点方案。研究制定“两型”企业建设标准,培育一批“两型”示范企业,积极推进“两型”工业发展。
5、加强资源综合利用认定。严格执行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工艺)认定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坚持政策激励原则,继续发挥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作用,协调有关部门认真落实现有各项优惠政策,调动广大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积极性。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