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组织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

时间:2019-05-12 13:20: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工会组织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工会组织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

第一篇:工会组织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

工会组织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

工会组织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职工利益是工会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新的市场格局和利益关系,工会应打破老的各项社会职能并列的工作方法,以维护职工权益作为工会的基本职责,以调整职工与企业劳动关系作为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途径,以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作为工会工作的“牛鼻子”,强化工会职能,维护职工权益。

工会工作的基本问题是维权问题,所有工作都应紧紧抓住和围绕这个最本质的问题展开,即维护职工的经济利益、民主权利和精神文化需求。要作好维权工作,当前重点要作好“五突破一加强”工作。

“五突破一加强”中的第一个突破,强调的是工会协助党政机关做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深入实施送温暖工程、对帮扶特困职工生活承担“第一责任人”职责,这项工作的实质是维护困难职工的经济利益;第二个突破强调的是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这项工作的实质是维护广大职工群众的经济利益;第三个突破强调的是坚持和发展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厂务公开和民主评议企业领导干部,其实质是保障广大职工的民主权利;第四个突破强调的是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中都要有职工代表参加,其实质是通过职工代表参与企业的领导班子,保障职工群众的民主权利;第五个突破强调的是最大限度地把新建企业的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其实质既是依法维护职工参加和组织工会的组织权,更是强调实现工会维权工作必须要有的组织保证;“一加强”指的是各级工会领导机关自身的改革和建设,通过改革工会领导机关的组织体制、运行机 1

制、活动方式和不断提高工会干部的整体素质,来更好地为基层服务,为职工群众服务,为突出和履行维护职能服务,其实质是着力从立法和制定政策参与、职工劳动权益的政策研究和工会理论建设等方面解决好宏观维护、源头维护的问题。

在工作中,重点要突出维护职工的经济利益和切实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利。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是人的积极性的两大基本动因,也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两大基本原则。离开这两点,职工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保护、调动和发挥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工会要赢得广大职工群众的信任和拥护,要发挥好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最重要、最根本的是要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职工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全国工会工作的实际来看,要抓好这一重点,必须首先最大限度地把新企业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这是实现其他突破的组织保证。

在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切实把握工会的监督性,并体现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之中。工会要实现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更好地代表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具体利益。与此相对应,工会要实现在监督国家利益即全国人民总体利益不受侵犯的同时,更好地监督职工群众的利益不受侵犯。应该说,工会的维权工作,经常、大量、具体的是从监督角度提出问题和开展工作的。丧失监督性,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工作很难落到实处,更难以取得实效。

各级工会组织必须始终依据各地、各产业工会的实际,看到过程性,注意时间性,重视差异性,不搞一刀切、不一哄而起,因地制宜地提出问

题、开展工作。这就要求工会,一方面不操之过急,在实际工作中先抓住一两个突出问题打开局面,在过程中推进,在过程中发展;另一方面,要求工会碰到困难不心灰意冷,始终保持锲而不舍的精神,在过程中寻找出路,在过程中突破难题,在过程中打开局面。

需要强调的是,“五突破一加强”是一个整体,各项重点工作之间、重点工作与其他工作之间都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强调整体性,是强调保护职工的积极性与调动和发挥职工的积极性是统一的、有内在联系的。工会必须关心职工,维护职工利益,保护职工的积极性,这是工会全部工作的前提;工会必须教育职工,凝聚职工,作好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和战斗力,这是调动职工积极性的重要保证;工会必须动员职工,组织职工,为职工的具体利益和全国人民的总体利益不懈奋斗,实施好“经济技术创新工程”,这是把保护、调动起来的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合理发挥出来的落脚点,也是对工人阶级长远利益的维护。

第二篇:工会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参加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工会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参加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参与劳动争议仲裁办案,有利于在仲裁过程中反映职工的利益要求,发表工会的意见,依法维护职工权益,促使劳动争议公正合理的解决。

张鸣起指出,《劳动法》、《工会法》和现行《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对工会参与劳动争议处理作了规定。《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进一步完善了这些规定,有的作出了突破性规定,为工会履行职责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一是赋予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协调解决劳动争议重大问题的职能。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会同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建立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劳动争议的重大问题。”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建立三方协调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劳动争议的重大问题,也有利于工会从源头上就研究解决劳动争议的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主张,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二是明确工会在劳动争议调解工作中的地位和职责。规定“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职工代表和企业代表组成。职工代表由工会成员担任或者由全体职工推举产生,企业代表由企业负责人指定。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工会成员或者双方推举的人员担任。”同时,对实践中工会参与或主导的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作出了规定。这些规定,明确了工会在劳动争议调解工作中的地位和职责。

三是坚持劳动争议仲裁三方性原则。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工会代表和企业方面代表组成。”这一规定体现了国际通行的劳动争议仲裁三方性原则,明确了工会在劳动争议仲裁中的地位和职责。工会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参加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参与劳动争议仲裁办案,有利于在仲裁过程中反映职工的利益要求,发表工会的意见,依法维护职工权益,促使劳动争议公正合理地解决。

第三篇: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理论;股东至上;公司治理

论文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战略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传统的“股东至上”理论受到了挑战。本文在分析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形成和涵义的基础上,阐述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理论进步性和存在的局限性。本文认为公司治理应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

传统的企业理论认为,企业目标是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企业治理结构是“资本雇佣劳动”型的单边治理结构,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全部归股东所有。这就是所谓的“股东至上”理论。然而,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时代里,随着物质资本社会化及证券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和团队性的不断增强以及企业之间战略伙伴关系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日益关注,致使“股东至上”理论受到了越来越强烈的挑战。利益相关者理论便应运而生,受到了人们越来越普遍的关注。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形成过程。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思想由来已久。20世纪中叶以来,知识经济引领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对公司治理理论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直接促成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产生。1929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一位经理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不仅股东,而且雇员、顾客和广大公众都在公司中有一种利益,因此公司的经理人员有义务保护他们的利益。1932年,伯利和米因斯等也发表了相关论述,表明在“股东至上”理论盛行的同时,少数学者“已有了不同的声音”。

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美国经济学家Freeman的《战略性管理:一种利益相关者方法》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问世后,学术界出现了讨论利益相关者概念的热潮。但是,真正使利益相关者理论成为当今企业和社会至少某一个重要方面主旋律的事实,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和国际组织对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普遍重视。1990年,美国商业圈桌会议发布的《公司治理声明》指出,对公司而言,善待员工、优质服务于消费者、鼓励供应商长期合作、偿还债务并拥有良好的社会责任声誉都是股东长期利益所在……事实上,美国一些州已经颁布法令以特别授权董事会要考虑股东及其他相关者的利益,还有少数州通过立法来要求企业要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此后,英国、韩国、日本、德国、英联邦等国家的公司治理原则也对各利益相关者利益有着不同程度的关注,“股东至上”理论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利益相关者理论对“股东至上”理论的批判开始正式化了。

(二)利益相关者的涵义。自196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个研究小组首次定义利益相关者以来,迄今经济学家已提出了近30种定义。米切尔(Mitchell,1997)归纳了其中的27种,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最宽泛的定义,即凡是能影响企业活动或被企业活动所影响的人或团体都是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雇员、供应商、消费者、政府部门、相关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周边的社会成员等。第二类是稍窄的定义,即凡是与企业有直接关系的人或团体才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排除了政府部分、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团体、社会成员等。第三类的定义最窄,认为只有在企业中下了“*注”的人或团体才是利益相关者。这个定义直接与主流经济学中的“资产专用性”概念相通,即凡是在企业中投入了专用性资产(如专用设备等,一旦挪为他用,便可能一文不值)的人或团体才是利益相关者。[1]

可以用潜在的利益相关者和真实的利益相关者两分法把三种定义协调起来,凡是符合第一类定义的都是潜在的利益相关者,只有当潜在的利益相关者向企业投入专用性资产时,才转化为真实的利益相关者。我们认为,作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一般应符合如下四个标准:第一,向企业投入了专用性资产,如资本、劳动或服务等;第二,必须分享企业的收益,即从企业获得工资、奖金、股利等各种报酬;第三,必须承担企业的风险,当企业经营不善失败时会蒙受一定的损失。第四,分享企业的控制权。符合这四条标准的利益相关者就是目前主要经济学所关注的“真实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职工等。这些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如果没有他们投入的专用性资产,构成企业经营的物质基础,企业就不可能作为一个经营主体而存在。[2]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进步性

一些学者认为:如果仅仅强调经理人对股东负责,那么势必导致经理人为了股东的利益而侵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由于公司的经营决策影响到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经理人就应该对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公司决策应该是平衡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不是仅仅最大化股东的利益。

近几年来,国内的一些学者也提出了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类似的观点。他们认为,随着企业关系复杂程度的加深,利益关系的多元化,一个企业的经理人也应该对其他利益相关者负责。现代社会几乎成了“公司社会”,大量处于统治地位的公司(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偏离“股权至上”逻辑的,是新经济环境下公司治理理论的必然选择,他们的具体理由如下:

(一)从理论上说,出资者购买股票,成为公司的股东,其资本所有权就转变为股权。股权是公司赋予股东的权利,无论适用范围还是自由度都大大弱于原先的资本所有权。这意味着所谓股东对公司的绝对权威是不存在的,因为股权的运用受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制约。再者,出资者投资形成的资产与债权人的债权,以及公司运营过程中的财产增值和无形资产共同组成公司的法人财产,公司凭借法人财产获得相对独立的法人财产权,由此得以成为人格化的永续的独立法人实体。显然,公司行为的物质基础是法人财产,而不是股东的资产,其权利基础是法人财产权,而不是股权。公司的目标是确保法人财产的保值与增值,那么不仅仅是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工人等等都为法人财产的保值和增值做出了贡献。因此,公司应归利益相关者共同所有,他们通过剩余索取权的合理分配来实现自身的权益,通过控制权的分配来相互牵制、约束,从而达到长期稳定合作的目的,而这种双边或多边的合作模式称为“共同治理”。

(二)从现实中来看,20世纪70年代左右,出现了企业伦理问题、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和环境管理问题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这些问题都与企业经营时是否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密切相关。再次,其他利益相关者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使他们承担了比以往更大的风险和责任。股东作为物质资本的所有者拥有企业的控制权,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实际上,股东只承担了有限责任,随着现代资本市场的发展,股东所承担的风险可以通过投资的多样化来分解,同时股票的自由转让也降低了股东的风险,一旦企业发生危机状况,出资人往往可能一逃了之,而不是考虑怎样挽救企业于危难之中。相比之下,其他利益相关者承担的责任风险越来越大,成为真正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操心者。[3]所以应该设计一定的契约安排和治理制度来分配给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一定的企业控制权,即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应参与公司治理。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对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保护。我们把企业看作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约,仅仅对股东的利益进行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对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保护也是不容忽视的,而利益相关者理论所倡导的就是这种理念。

1.对雇员利益的保护。人力资本的兴起,使以人力资本所有者为代表的利益相关者(如企业的雇员)的作用和重要性逐渐超越股东。企业的所有参与者中,股东投入的是物质资本,企业雇员投入的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专用性表明其需要其承担公司的剩余风险。[4]在过去的工业经济时代,物质资本相对短缺,企业对物质资本高度依赖,在企业资源中物质资本最具有重要性,企业属于物质资本所有者天经地义。然而随着只是经济时代的来临,占有知识的人力资本在企业活动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正在成为财富创造的核心动力。按照“拥有企业最有价值资源的所有者是企业真正的控制者、所有者”这个原则,人力资本的拥有者当然有权利参与公司的治理。

2.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从企业筹资的角度来看,企业的资金一般都是由权益性资金和债权性资金构成,只是构成比例不一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扩大再生产的内在要求与竞争规律的客观作用,必然导致企业内部的积累额不能满足内外投资的需要,从而外部筹资成为一种客观的必然要求。债权人作为企业资金的主要提供者,其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5]因此,与贷款人建立稳定的信誉关系,让债权人参与公司的治理是十分必要的。首先,有利于对经营者形成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有利于降低“代理成本”。其次,有利于保护其合法权益,激励他们为公司长远绩效的提高而努力。对公司而言,在治理中鼓励债权人进行专用性资产的投资是极为必要的。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局限性

尽管持有以上观点的学者的论述有一定的道理,也有实践表明,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相适应的公司管理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的确能给公司带来更理想的传统意义上的业绩指标,但利益相关者模式所面临的问题决定了其最终无法成为公司治理的效率标准。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无法解决各个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加总问题,也就是说企业在决策时,无法明确知道以什么样的目标为决策目标。作为多个人的集合,企业的决策必须以一定的目标为前提,目标越单一可量化,决策就越有效。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所有利益相关者都是企业的委托人,经理人必须在不同委托人的利益之间进行平衡,但是我们不禁要问:管理层真的能做到吗?这显然有相当大的难度,不仅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偏好和目标差异很大,甚至截然相反。例如股东偏好投资的收益;债权人偏好债权的安全和可回收性;员工偏好高工资和就业稳定;客户偏好物美价廉;当地居民偏好优美的环境和就业机会;政府偏好稳定增加的税收。因此,管理层在偏好差异很大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之间进行加总是十分困难的。但是尽管不同的股东之间的偏好不完全一样,但股东相对于其他利益相关者而言,他们的利益更加容易加总。股票的价值是企业未来利润的贴现值,不论股东持有的股票数量多少,股票的价值与企业的总价值是成比例变化的,股东们都乐于看到未来企业步入良性循环和股票价格持续上涨。但是,对于其他利益相关者来说,内部的偏好不一致程度要大得多,比如,同为企业的员工,新员工渴望企业能够扩大规模,以提供更多的个人发展空间,老员工则希望把扩大规模的资金用来提高退休工人的福利等。[6]因此,股东利益的相对容易加总使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这个缺陷表现得更为明显。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另外一个局限性就是相关者利益本身具有相互竞争性。一方利益的实现必然是以牺牲另一方的利益为代价。比如员工希望获得更高的工资,而在企业利润率一定的前提下,高工资必然会影响到所有者的利益,而如果要同时保障所有者的利益和员工的高工资,企业必然要提高价格,这时,消费者的利益又会受损,但如果考虑消费者的利益,则企业的利润必然会有相应的下降,此时,国家的税收就会随之减少。[7]由此可见,在相关者的利益存在竞争性的情况下,要同时兼顾他们的利益是不现实的。

(三)相关利益人的价值具有不可计量性,虽然目前有学者用“顾客满意度”、“平衡积分卡”等理论来测量利益相关人的价值,但这只是局限于定性分析,很难量化。至于建立决策理论模型也是十分困难的。

(四)利益相关者理论所主张的对所有的利益相关者负责,使经理人的责任归属问题难以衡量。利益相关者利益目标的各异性导致企业管理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如果公司采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提供的多重目标,那么,决策者也就是经理人不可能做出理性的选择和科学的理财行为。可以说,让经理人对所有人负责就是对所有人不负责。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冲突,在这些冲突当中,一部分需要并且可能由经理人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协调,而另外一部分冲突,则非单凭经理人的努力所能企及。要求企业同时实现短期利润、市场份额、利润增长率最大化,这只会让经理人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同样,如果让他们同时对工人、客户、消费者、地方政府等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而每一方的利益又不一样,这样,经理人就很容易逃避责任。

(五)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传统的企业理论不是替代,而只是一种补充,最大贡献就在于提醒公司应该更多地关注股东以外地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以确保实现公司价值长期的最大化。但是,在董事或董事会代表谁的利益这个问题上仍然有着较大的争议。在传统的理论中,董事的角色被定义为所有者的“自己人”,与股东之间在利益关系上高度一致。董事及董事会至高无上的权力源自股东的绝对信任,因此他们首先必须忠于所有者,而不是雇员、经理、消费者或政府部门等其他主体。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董事以及董事会应该代表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而应该由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团体任命和选举自己的代言人进入董事会。也就是说只要属于利益相关者,就可以有自己的代言人进入董事会,参与决策过程。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董事会必须以某种方式平衡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这误解了董事会的职责,也是不合理不实际的。如果潜在的投资者知道自己用来增加利润、承担市场风险的资本将会被董事会用来协调其他主体的利益,那么作为一个理性人,他是不会向这样的公司投资的。

(六)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对于任何一个机构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是首先弄清楚它存在的目的是什么。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同样要解决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企业经营存在的目标是什么。按照传统的企业理论,追求利润是企业得以与其他非盈利组织相区别的一个最大特征,企业是因为投资者的投资而存在,实现价值增值是企业的动力源泉。利益相关者理论主张公司的目标是协调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即使不能做到多赢,也应采取中立的解决方案。在这种情况下,公司运作的目的将有可能会把保证就业、保护环境甚至保护人权等政治性的责任放在股东价值最大化同等重要的地位,从而迷失方向。

(七)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方面,体现在利益相关者治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上,还没有确定的实证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利益相关者治理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与客户和供应商之间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促进企业发展。而这些是所有企业为了在商业竞争中生存所必须考虑的,不能作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与企业业绩之间呈正相关的依据。事实上,由于利益相关者的制约,企业会缺乏高效决策和适应性,有可能丧失必须的效率和竞争力。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局限性表明,一旦企业失去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商业性目标,就会变成企业不像企业的奇怪结局,在实施的实际效果上,可能对每一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都无法做到有效保护,从而导致所有利益相关者被“锁死”。

以上的原因表明,与利益相关者模式相比,选择股东主导模式对所有利益相关者而言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如果一个利益相关者担心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在股东主导模式下,他完全可以通过成为股东而使自己的利益得到保护。股东价值最大化对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而言,不仅满足了他们的个人参与理性,而且是激励相容的。

四、结束语

本文并没有对利益相关者理论或“股东至上”理论孰好孰坏做出定论,但是通过以上的分析看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主要思想实际上是经济理论中早已论述的东西。因为对公司而言,善待员工、向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鼓励供应商长期合作、偿还债务并培育良好的社会剩余都是股东长期利益之所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是以公司为载体的,只有确保公司持续、健康运营,这些利益才能兑现,而股东以及潜在投资者对公司的投资是这一逻辑过程的必备前提。从长期来看,股东利益最大化与协调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不一定存在冲突。为了股东的长期利益运营公司,管理层和董事必须考虑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但日常指导经理人决策的最高准则必须是股东价值的最大化。所以,笔者认为只要企业在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就能使企业进入以下的良性循环:设定股东价值最大化,企业进行健康的经营,从而实现企业股东价值最大化,利益相关者合理的价值分配,然后企业声誉不断提高,创造更高的企业价值。

参考文献:

[1]杨瑞龙,周业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2]张兆国.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治理效应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3]姜涛.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必然性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11).[4]黄少安,宫明波.共同治理理论评析[J].经济学动态,2002,(4).[5]陆庆平.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J].会计研究,2006,(3).[6]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7]宋其美.正确审视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J].管理科学文摘,2006,(12).

第四篇: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是工会组织的重要责任

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是工会组织的重要责任

【摘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石油成为全球瞩目的至关重要的生产能源,石油企业在不同的意识形态冲击下,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在这种大环境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大力促进石油企业的发展,是当下原油行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如何发挥工会作用,做好石油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工会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工会;人文关怀

经济一体化进程使我国石油企业的发展延伸到全球,在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的冲击下,石油企业若想保持企业效益持续增长的势头,势必需要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企业经济。工会作为政工工作的重要部门,必需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全员的思想政治素养。

一、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由工会开展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工会作为职工组织由来已久,它?牡?生之初便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我国工会更是从伊始便肩负着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责任,是党和群众相互沟通了解的桥梁。在社会主义经济形势下,工会作为企业的重要部门,是开展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作为职工组织,工会以党政方针为指导,以维护员工合法利益为目的开展相应工作,它是维护企业与职工和谐关系、促进企业与职工双向共赢的纽带和桥梁。可以说工会是开展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二人选。

在信息发达、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石油企业作为全球五百强企业,不可避免会接触到不同的思想意识形态,随之而来的道德观念复杂化、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组织多元化等变化,改变了旧有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任务,若想在思想的碰撞下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持续企业的良性发展,工会理当担负起提升职工思想政治素养,坚定职工思想政治信念的重担。

二、工会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条件

工会依托于职工,职工又依附于工会,工会同时又与企业相辅相成,对开展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有诸多先天的优势条件。

首先,工会在开展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最为突出的优势,是工会在组织上的优势,工会本身就是职工组织,它成立的原则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这种民主集中制度是工会成立的基石,它从地方到中央建立了统一的组织机构,实现了对全国企业职工的覆盖。由工会这样的组织来开展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波及面和影响力。

其次,工会在开展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有良好的人力资源优势。与财务部只有财务工作人员组成、采购部只有采购工作人员组成不同,工会是涵盖全体职工的组织,它不受限于部门,不受限于政治面貌,因此由它牵头开展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参加人数最多,波及面最大,同时影响力也最大。

再次,工会在开展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有极佳的政治优势。工会是党群工作的重要依托,是政工工作开展的主要力量,它是企业与职工沟通的桥梁、是党与群众联系的纽带,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再者,工会在开展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还有明显的经济优势。工会在我国属于合法组织,有法定的活动经费,这就给工会开展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支持。

最后,工会在开展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有突出的人才优势。工会囊括企业全体职工,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因此可以凝聚各方面人才,为工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出谋划策。

三、加强工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举措

虽然,在开展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工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会仍需顺应时代,采取新的有效措施,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首先,工会要转变旧有思维,工会开展的是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而非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是说,工会与职工间是教学相长、共同学习的关系,在这里笔者结合江汉油田坪北经理部的现状,提出“不说教、不强迫、重主动、促探究”的工作模式。让思想政治工作脱离旧有说教模式,激发员工主动学习、共同探讨,提升自身思想觉悟。

其次,加强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思想政治工作,如果仅仅局限于党政方针的教授,很难达到最佳效果。作为工会应当加强对员工的人文关怀,以期从侧面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进行。比如江汉油田坪北经理部作为石油会战的重点单位,为了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很多一线职工长期从事野外工作,食宿艰苦,尤其在黄土高原等地区工作的职工,面对春季风沙扑面、夏季烈日炎炎、秋季?j黄满目、冬季寒风刺骨,每个山头每个平台通常只有一位员工值守,工作异常艰辛,工作之余受限于恶劣环境也无娱乐设施,员工长期处在高强度的工作和孤寂荒凉的业余生活中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盲目给职工讲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那么就是教条化了。加强对一线职工的人文关怀,组织慰问团队深入一线,送物资送文化生活,切实关怀解决一线职工在工作及生活上的困难,从侧面促进职工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才是工会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

再次,工会需运用多种形式开展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如果一味采取“我讲你听”的模式去开展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那么工会将沦为文应试教育的主体,职工也成了应试教育下苦不堪言的学生。江汉油田坪北经理部工会,积极采取文艺汇演、演讲比赛、知识竞赛、部门轮流制作党政方针黑板报、运用公众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党的新举措、新知识等方式从多维度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绩。

最后,工会应与各部门配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并适当制定奖惩措施。工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应该单打独斗,它应该与各部门密切合作,切合部门实际,开展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在各部门的配合推动下,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展开。同时还应将思想政治工作在各部门的开展情况记入绩效,制定适当的奖惩措施,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更顺畅。

四、总结

总之,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工会组织是实施思想政治工作的绝佳部门,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是工会组织的重要责任,对于企业讲,只有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道路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娜,张洪强.发挥工会优势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现代企业文化,2008(17).[2]李传芬.探究如何发挥工会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5(11).

第五篇:利益相关者们如何影响企业战略

利益相关者们如何影响企业战略

只有当企业的管理者清楚认识到,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最真实的需求以及影响其需求的因素,并采取有利于满足内外部利益相关者需求的行动,才能使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竞争环境、竞争优势和竞争标的产生积极影响,从而有助于实现企业战略的成功。处于新兴市场中的中国企业大多被利益相关者推向多元化,因此应预先考虑战略类型的变革对企业信誉的影响,制定应对策略。

如果你连续三年关注我们的信誉100企业榜单就会从中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凡是排名靠前的企业无一不是高度专业化经营的公司,而排名靠后的企业往往是多元化经营的公司,这一点在中国企业表现得尤为突出。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多元化经营的公司的信誉低于专业化经营公司信誉的呢?企业的多元化战略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诱因。

在中国,联想、TCL、康佳、春兰等等上了规模的企业,都热衷于多元化的公司战略,而正是这样的战略方法,令大量中国企业陷入了困境,从而导致企业竞争力连年下滑。多元化经营战略之所以被中国众多企业采纳,是基于中间产品市场,包括知识、技术、商誉、零部件、材料等市场不完全性的考量。这种不完全性是市场失效及中间产品的特殊性所致,如信息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在外部市场上转让容易扩散。中间产品的这种特殊性导致买方或交易的不确定性和价格的不确定性。这种缺乏市场以供企业之间交换产品,或某些市场经营效率低下的最终结果都将导致企业市场交易成本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为追求最大的利润,开展多元化经营,避免外部交易成本,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便成为理所当然的选择。

利益相关者战略路径

那么,利益相关者为何会对企业战略成功的决定要素产生影响。弗里曼认为影响的产生基于以下三个原理:

(1)合作原理。它说明外部利益相关者可以通过和企业合作来满足他们的需求,两者之间不是零和博弈的关系。企业家和管理者一起工作,维持和顾客、供应商、金融家和社区机构之间的交易和关系。每个团体对企业工作的支持对企业战略的成功至关重要。

(2)持续创造原理。它认为企业是一个持续创造价值的源泉,在价值的激励下和利益相关者合作,创造出新的价值。现代企业创造价值不但不必摧毁别人,而且还可以通过改善每个人的状况来实现。

(3)复杂性原理。它认为人是复杂的,具有许多不同的价值观。人不仅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人有时是自私的,有时又会为了他人的利益而行动。

基于上述原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战略成功的利害关系表现在:①和企业合作,利益相关者可以通过和目标企业进行合作创造更多价值,并共同分享这些价值;②对企业提供政策支持或社会支持,当利益相关者预期企业的行为对社会有利时,他们可能会主动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或社会支持。

从信誉理论的角度来说,企业战略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们提供了了解企业未来发展的重点和对企业未来成长进行预期的途径。换句话说就是,企业战略可以帮助大众有效地识别企业并且揭示企业未来计划发展的方向。

这样,利益相关者是如何影响企业多元化战略实施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执行专业化经营战略的企业主要是集中发展他们的核心业务活动的企业。一般而言,执行这类战略的企业管理者能够集中注意力于一个基本的业务活动或一系列相关联的业务活动,因此这类企业更有效率。并且由于它们业务高度的集中,这类企业的沟通传播和企业传递给利益相关者们的高效率的形象可能更加清晰和简明,这也就更容易为利益相关者所认知和理解。诸如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往往比较青睐于专业化生产某类产品的企业提供的产品。这也就是源于执行这类战略的企业由其专业化而带来的产品、服务质量的保证,进而赢得了可靠的企业信誉,这一信息有效地传递给了它的利益相关者。

当然,从企业绩效角度看,相关多元化有其吸引力的方面,但是对这种多元化战略进行管理的无效性也随之出现。对照专业化经营,执行相关多元化战略的企业管理者进行管理的难度加大,它需要企业管理者同时协调不同的业务活动,还要面对众多的利益相关者。但在现实中在实施相关多元化战略的企业,管理者需要在多项业务活动中都投入精力与资源,从而顾及不到其广大利益相关者们的利益平衡。

而且,多元化战略要求在业务单位间有更多的协调,所需的信息和协调机制变得更为重要和成本高昂,而这无疑会造成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企业运营效率的降低。

同时,企业执行相关多元化战略的众多未知的成本会降低企业的信誉。这可能是源于企业多元化经营领域的增加而带来的沟通传播信号的多样性。企业的目标和它的使命对于利益相关者而言变得不够清晰乃至于模糊。

如果企业持续进入多样化且不相关的领域,企业的战略焦点逐渐变得不清晰甚至扭曲,以及来自于各业务单位的职能、功能的重复和管理的无效性变得越来越严重。这是因为,运营的协同性在不相关的业务活动表现出来的很少,从而严重影响了企业原有的信誉平台,在这些毫无联系的市场中,企业多年努力建立起来的信誉平台将毫无作用。

这样做的另一个不足之处在于战略传递给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信息的混杂。企业的经营领域越多样化,企业传递的信息也就越发杂乱。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企业越集中发展,其传递给外界的信息就越清晰。一个大企业可能产生这样的多样化信息以至于它对内的沟通和对外的传播更可能缺少任何显著的关联性。大企业的各事业部经理通常只控制着自己部门信息的发布。这样多样化的信息的来源可能会混淆外部公众,使他们对企业管理者的评价打折扣,也使得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失去对企业关注的热情,对企业的信任度降低,导致企业信誉的降低。

利益的信誉观

企业信誉的价值体现在其对企业竞争优势获取的重要性上。企业信誉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它的两个关键特性:第一,信誉拥有可以被企业同时应用于不同领域的潜力,企业信誉所承载的品质、诚信和对社会的负责使得企业可以成功地进入看似毫不相关的产业中;第二,其形成与构筑过程的历史性与积累性,能够为企业带来差异化竞争优势的资源。

通过分析发现,执行专业化经营战略的企业的战略焦点越明确,企业的运营效率就越高,而且传递给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就越集中可靠。由于专业化战略能够反映更清晰和更易于理解的企业使命,因此,执行此战略的企业的信誉就会高于其他战略的企业。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是完全不可行的。因为随着中国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很多企业毕竟是沿着相关多元化的路径演化的,万向集团就是稳健地高速发展成为了初具跨国公司雏形的国内一流大型多元化企业集团的代表。

我们必须要高度注意的是,在企业执行多元化战略的过程中,业务单元中协同效应的发挥可以提高企业的绩效,但同时也需要考虑企业的行为是否能够博得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保持关注与赞赏,从而提升企业信誉。随着企业经营持续多样化至不相关领域,企业的形象和信誉被协同效应和战略分离(以及随之而来的沟通信息的扭曲)这两类对立的力量所影响,管理者需要对其进行平衡,以保证企业被利益相关者所关注与信任,使企业的信誉不会受到损失。

由此可见,只有当企业的管理者清楚认识到,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最真实的需求以及影响其需求的因素,并采取有利于满足内外部利益相关者需求的行动,才能使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竞争环境、竞争优势和竞争标的产生积极影响,从而有助于实现企业战略的成功。

作者:潘少华 来源:《商界·中国商业评论》2008年第6期

下载工会组织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工会组织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利益相关者分析及管理策略

    利益相关者分析及管理策略 东方房地产公司总经理郭成:东方建筑设计院高层领导。负责监督,审核整个系统的建设成果。 影响程度:决定该项目是否顺利通过的关键人物 特征:为人处世......

    职工利益无小事(演讲稿)

    牢记“职工利益无小事” 竭力为党旗增辉添彩十八大精神重民生群众职工喜相闻职工利益无小事点滴关爱总是情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一直是我们党关注的焦点、工作的重......

    保障职工利益情况汇报[本站推荐]

    以人为本保稳定 凝心聚力谋发展 ——山西和顺隆华北关煤业有限公司保障职工利益情况汇报 山西和顺隆华北关煤业有限公司属于2009年兼并重组单独保留矿井,目前处于基建期,现有......

    工会组织模范职工之家自荐材料

    ~年我公司被评为模范职工之家,同年7月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年被评为“双争”先进单位。在今年的“创先争优”竞赛活动中,工会委员会在上级工会组织的领导下,团结一心,做了大量的......

    把工会组织建设成为职工之家

    把工会组织建设成为职工之家 ——纪念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二十周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俊九 在全国工会基层组织中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已经二十年了。......

    永远代表群众的利益

    自治区人大代表培训班(阿克苏)发言材料之一永远代表群众的利益——阿瓦提县多浪乡人大代表、乡人大主席团成员 莫明·夏瓦孜我叫莫明·夏瓦孜,是阿瓦提县多浪乡托格拉克马扎......

    会计信息的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诉求

    会计信息的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诉求 随着会计信息的理论逐渐完善,以及利益理论观的逐渐完善,不同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于会计信息的需求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主要变现在以下两个......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方法述评范文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方法述评 摘要: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不仅要为股东服务,而且还要为众多的利益相关者服务,但如何界定利益相关者是整个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起点,也是一个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