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属地管理概念
工伤保险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工伤保险基金的统筹实行的原则是在直辖市和设区的市实行全市统筹,其他地区的统筹层次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
第二、工伤认定申请的提出及工伤认定决定的作出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按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应当由省级劳动保障部门进行工伤认定的事项,根据属地原则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设区的市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
第三、劳动能力鉴定
劳动能力鉴定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起直系亲属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
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后,应当组成专家组,由专家组提出鉴定意见。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专家组的鉴定意见作出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结论。
第二篇:属地管理
属地管理
层级负责:按照层级管理的原则,从经理到操作员工每个层面均应有自己的属地。人
人有责:每一个属地(班组、维修组、操作岗位)每一个时刻均有人负责管理,做到不空位、不越位、不错位。
1.目的
确保公司所属各单位在执行业务时, 各级直线组织的安全责任和义务能有明确的职责划分, 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 使安全责任和义务与整个企业的生产、质量和成本等各项业务管理融为一体,提升企业安全文化, 达成 “安全是我的责任” 目标
2.定义
属地主管:(1).公司组织内各级管辖范围的责任人
(2)工作或项目执行责任人
(3).承包商的项目作业所影响范围用户单位的直线责任人, 直线责任人可以是员工, 班组长, 工段长、车间主任, 部门经理.或者是项目组织实施单位指派的现场监督, 现场管理人员。3.办法
3.1、公司组织内各级管辖范围的责任人, 须把责任范围明确分配于各个所属员工的岗位描述
3.2、项目执行责任人, 须把项目责任范围, 明确分配于各个所属监督人员
3.3、属地管理的执行请依据《属地管理实施细则》。4.职责
属地主管, 须负责所属或分配指派的责任范围内, 所有人员的作业安全督导管理, 其职责为: 4.1 公司总经理
4.1.1、全面领导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本公司的安全业绩,并承担“后果问责”的责任。
4.1.2、亲自担任本公司安委会的主任,领导公司安委会并履行其职责,定期主持召开安委会会议,听取公司安全生产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公司安全生产重大问题。
4.1.3、组织建立公司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安全文化),将安全生产纳入企业生产经营各项活动,统筹规划、同步实施、严格考核;在其直线下属中形成强有力的、积极的安全态度。
4.1.4、在公司内组织制定安全、环保管理制度,批准安全、环保考核及奖惩方案。
4.1.5、根据公司发展需要,按照法律法规合理设置公司安全监督管理机构;为公司的安全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资金。
4.1.6、批准必需的重要支出,包括重大安全技术措施经费计划。4.1.7、评估、批准和授权由公司或下属部门组织制定的安全相关项目。4.1.8、指导安环部经理日常工作开展。4.1.9、对公司或下属部门制定的方针、程序和计划进行评审和批准。4.1.10、不断跟踪和了解政府机构制订的安全和健康领域的政策法规;认真组织落实国家、地方政府的有关安全法律法规,集团公司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4.1.11、通过将安全列为日常业务讨论的一项议题,始终引起员工的关注。4.1.12、审查安全统计数据,并给安环部经理提供指导意见。4.1.13、审查外部顾问所提交的主要建议,并采取行动。
4.1.14、把安全观察作为现场巡视的一部分,对观察到的不符合或偏离安全标准的行为或状况进行讨论;定期到所负责的安全生产现场检查,听取现场安全生产情况汇报,协调解决现场存在的安全生产方面的问题。
4.1.15、亲自参与财产损失事件及事故调查。
4.2 公司生产副总经理
4.2.1、负责所属生产系统的安全业绩,并承担“后果问责”的责任,使其直线下属形成坚定且正确的安全态度。
4.2.2、在基层单位的计划制订上,为基层部门的经理或主任提供指导。4.2.3、将安全观察作为例行的基层单位现场巡视的一部分。
4.2.4、审查统计数据和伤害调查报告,为基层经理或主任提供指导意见。4.2.5、审查外部顾问所提交的审核报告,为基层经理或主任提供指导意见。
4.2.6、亲自参与财产损失事件及事故调查。
4.2.7、根据基层经理或主任的安全目标和行动计划来衡量其安全业绩。
4.3 部门经理
4.4.1、负责所属的车间安全,并承担“后果问责”的责任。4.4.2、每天同工段长就安全问题进行一次沟通。
4.4.3、考察工段长的安全工作。
4.4.4、安排开展工作安全分析,审查所有的工作安全分析。
4.4.5、每月安排工段长参加有关安全规章制度的测评,及时更新安全规定,执行所有的安全规章制度。
4.4.6、制订可行的工作场所现场工作管理计划,划分工段长所负责的区域;每天组织本车间现场工作的检查,将检查结果提交给主管部门,列明检查情况和改进措施。
4.4.7、引导工段长识别、消除和预防不安全行为和状况。4.4.8、安排本车间培训新进或调动的员工。
4.4.9、根据岗位性质制订防护用品使用及佩戴要求;检查各工段执行情况;开展现场抽查,确保安全要求得到满足。4.4.10、及时向部门经理汇报所属员工的病伤情况;审查本车间的事故报告;出现伤害时,及时向部门经理递交报告。
4.4.11、全面调查可记录的事故和员工在工作区内所发生的严重事故;亲自进行检查,获取初步信息。
4.4.12、落实事故报告的处理结果并对改进和预防情况进行跟踪调查。4.4.13、每周对各工段的安全活动进行审查。4.4.14、向工段长说明具体的安全责任。4.4.15、参加指定的定期培训会议。4.4.16、按照规定参加车间安委会活动。4.5 工段长
4.5.1、负责所属工段安全,并承担“后果问责”的责任。4.5.2、每天同当班班组长就安全问题进行一次沟通。
4.5.3、考察班组长的安全工作。
4.5.4、安排开展所属工段的工作安全分析。
4.5.5、制订可行的工作场所现场工作管理计划,划分班组长所负责的区域;每天抽查,将检查结果提交给车间,列明检查情况和改进措施。4.5.6、引导班组长识别、消除和预防不安全行为和状况。4.5.7、安排班组长培训新进或调动的员工。
4.5.8、落实岗位防护用品的管理和使用情况,确保安全要求得到满足。4.5.9、同班组长一起检查安全情况,向车间领导汇报。
4.5.10、落实事故报告的处理结果并对改进和预防情况进行跟踪调查。4.5.11、每天对班组长的安全活动进行检查。4.5.12、向班组长说明具体的安全责任。
4.5.13、参加指定的定期培训会议,抽查班组长的安全会议。4.5.14、按照规定参加车间安委会活动。4.6 班组长
4.6.1、负责所属班组的安全业绩,并承担“后果问责”的责任。4.6.2、至少每天召开一次班组班前、班后安全会议。
4.6.3、执行安全工作程序,比如基于工作安全分析而建立的程序。4.6.4、在检查中发现薄弱环节,须主动向车间或相关部门汇报并采取整改措施。
4.6.5、报告不符合或没有安全工作程序的工作。4.6.6、检查不安全行为和状况,安排开展本班安全活动,以消除其根本原因。
4.6.7、对员工开展安全规章制度教育,保留教育记录,在任何时候都严格执行所有的安全规定。
4.6.8.每天对管辖的工作区域进行检查,迅速采取措施来纠正不安全的状况,指导员工执行现场工作的管理标准。
4.6.9.指导员工使用工具前都应进行检查,并抽查工具使用现状。4.6.10.亲自向新员工说明工作区域的安全要求。
4.6.11.执行本单位或归口的医疗部门就相关员工身体状况受限制的建议,并就此向主管报告。
4.6.12.执行个人防护装备要求,抽查员工是否正确使用防护装备;定期检查这些装备的使用状况。
4.6.13.在发生严重伤害时,确保受伤人员迅速地受到医疗护理;必要时隔离发生伤害的区域或关闭设备;迅速向车间报告与员工事故或疾病有关的情况以及所采取的措施。在发生严重事故时,车间主任应确定原因,迅速采取行动改进不安全的状况;必要时隔离事故区域和关闭设备电源。并迅速向主管部门报告情况和所采取的措施。
4.6.14.对所有事故、严重事件和涉及所辖区域员工的医疗事件及时上报并进行初步调查。
4.6.15.每次交接班时,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4.6.16.每天进行检查,对现场工作、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况、工作程序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严格执行安全规定。4.6.17.参加所有既定的安全培训会议。
4.6.18.亲自教导或提供现场指导员工如何安全高效地完成指定工作。4.6.19.听取员工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车间或相关部门反映。4.6.20.按照相关规定指导员工管理好所辖区域内设置的安全标识和公告牌,保持整洁、清楚。4.7 员工
4.7.1.负责自身及被指派区域的安全业绩,并承担“后果问责”的责任。4.7.2.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和健康,在工作中做到“三不伤害”。4.7.3.了解操作设备和环境的实际状况,并维持良好整洁的工作环境。4.7.4.时刻留意观察和迅速纠正不安全条件和习惯,对同事的不安全行为明确表示关注,或提请主管注意以采取纠正措施。
4.7.5.了解在何时、何地应该穿戴哪种个人防护用品以及穿戴这种用品的原因。4.7.6.了解并遵守安全规章和工作程序,正确使用安全工具,始终使工具和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4.7.
7、积极参加安全会议,提出改善安全的合理化建议。4.7.
8、对错误或不明确的指示提出疑问。
4.7.
9、了解自己的岗位工作,包括其潜在危险和消除危险所需的安全措施,包括工艺及采取这一工艺的原因、所用物质的属性和风险。
4.7.10.所有现场发生的事故,伤害或未遂事件,不管多轻微,都必需及时上报,必要时及时联系医疗部门迅速进行处理。4.7.11.协助事故调查以找出原因,做出改进。4.8 工程项目责任人
4.8.1.负责所属工作或项目执行影响区域的安全,并承担“后果问责”的责任。4.8.2.督导检查所属工作或项目执行影响区域的安全。4.8.3.督导所属项目安排开展工作安全分析并审查落实。4.8.4.定期或及时更新安全规定,执行所有的安全规章制度。
4.8.5.制订可行的工作场所现场工作管理计划,每周进行现场工作的检查,将检查结果提交给主管领导,列明检查情况和改进措施。4.8.6.引导所属工作或项目执行人员识别、消除和预防不安全行为和状况。4.8.7.根据工作性质制订防护措施;检查所属工作或项目执行人员的执行情况;进行现场检查,确保安全要求得到满足。4.8.8.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所有工作或项目执行人员的病伤情况;开展事故调查;出现伤害时,向主管领导递交报告。4.8.9.全面调查可记录的事故和员工在工作区内所发生的严重事故;亲自进行检查,获取初步信息。4.8.10.每天对工作或项目执行人员的安全活动进行检查。4.8.11.向当班工作或项目执行人员说明具体的安全责任。4.8.12.定期参加培训会议,检查工作或项目执行人员执行情况。4.8.13.按照每个工作区的规定参加属地安全活动。
第三篇:“属地管理”工作汇报材料
天穆镇2003年“属地管理”工作总结
根据区综治委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实行“属地管理” 的原则和规定,结合我镇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天穆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属地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具体做了三项工作:
一、摸清情况,找准问题
天穆镇行政区域内现有国有中、小型企业、事业单位48个,国有大型企业25个,大、中专院校5个,职工总人数约68000多人,教职员工和学生约40000多人。经镇综治办和派出所走访调查了解到,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企业约占四分之一,经济效益较低的约占四分之二,维持生产或停产的企业占四分之一。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岗、待岗职工多;二是学生在校外租房住的多,自费生多,管理难度大;三是安全保卫工作人员少,一般企业2-5名安全保卫人员,力量薄弱,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难度大等问题。
二、正确引导,共同做好综治工作
镇政府加强对“属地管理”工作的领导,明确责任,在国 有企业、事业单位真正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要求各单位要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门,办好自己的事,正确引导企业、事业单位,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镇综治委按照区综治委的要求做了四项具体工作:一是部署落实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属地管理”工作的安排意见,召开了两次片会,即刘房子片商学院等7个单位负责安全保卫工作领导参加的片会和在镇政府召开的回民职专和两所中学负责安全保卫工作的副校长会议,参加片会单位都是治安状况差、纠纷多,门前乱的单位,认真研究存在的问题,安排镇综合执法队和派出所按不同季节进行了三次专项清理整治,使学校门前的治安秩序明显好转;二是深入企事业单位走访了解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引起企事业单位做好安全保卫工作。镇综治办、派出所组织工作人员和民警,深入企事业单位,走访了油漆厂等31个单位,了解企业安全保卫工作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为企业解决问题12个,如二建材料库保卫科反映有村民偷拉废铁等物品,派出所民警同企业保卫科一起制定了车辆出入门卫的规定和拉废品的管理办法,并派一名民警经常到保卫科,协助检查落实制度,受到企业高度称赞;三是加强安全检查,提高企事业单位的防范意识。镇综治委组织派出所等有关部门,对19个国有企业,进行安全防范检查,检查的重点是安全保卫人员坚守岗位,认真履行职责,保险柜、财会室落实管理规定,通过检查发现事故隐患9个,如财会室三铁一器不全,安全保卫人员睡岗等,均责成单位进行整改,减少了被盗案件的发生;四是及时沟通信息,联合防范。民警带领镇治安巡逻队,经常与企事业单位保卫科沟通信息,安排镇、村巡逻队在重点路段和部位进行巡逻堵卡,一有情况,能够协调一致,做出快速反映,提高了地段的防范能力。2003年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没有大的被盗和恶性案件发生。
三、建立健全“属地管理”工作制度,落实各项措施 镇综治委建立了“属地管理”工作的三项制度和措施。三项制度是:一是综治委成员每半年分析治安形势,研究部署综合治理工作一次;二是综治办、派出所协调、监督检查制度。对各单位的综治工作进行不定期的检查,指导、督促落实管理规定;三是建立了“属地管理”一票否决权制度。对综治工作突出的单位给予通报表彰,对出现重大问题或事故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同时建议其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负责从党纪、政纪处分,给予其综治工作一票否决权。三项措施:一是各企事业单位要增加保卫力量,提高防范能力,要人防、物防、技防一起上,增强保卫人员和职工的防范意识,提高单位整体防范能力;二是各企事业单位要完善各项管理措施,改进安全防范工作的管理办法,把各项管理办法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使综合治理工作有人管,有人负责;三是企事业单位的领导要大力支持综合治理工作,形成有钱出钱,无钱出人,谁受益,谁出力的局面,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上新台阶。
天穆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二00三年十二月五日
第四篇:安全属地管理
“属地管理”作为行政管理的一种模式当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特别对于我国以区域划分作为管理主导的国情,属地管理确实便于加强区域性的行政作为和管理,而且从长远来看,还必须对属地管理的深度和广度进行加强和 改革,从制度、法律和体制上得到保障。然而,现实中,我们一些地方为了减少管理上的麻烦,也为了减轻工作压力、避免责任的承担,却往往把“属地管理”绝对化和模式化,把一切责任和矛盾都推给了基层,让基层不堪重负,使基层成为一切矛盾的“包容体”,而一些职能部门和相关单位则成了隔岸观火的“看客”和“事后通”。从表面上看,这种管理模式是把一切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基层,考验和锻炼了基层组织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加强了基层干部的能力建设,而实质上却成了某些主管部门、职能部门“懒政”的借口,使基层行政变得无所适从,加重了基层行政的负担。
从法律角度上说,基层政府(特别是乡镇以下)受到法律赋予职能的限制,其职能大多只是服务性的,而不是管理性(执法性的),某种程度上说其功能和职能还是不完善的、不完整的,没有法律授权或是没有管辖权,只是一个空间上的一个模糊概念。因此,把许多原本属于服务性的职能全部以“属地管理”的名义抛给基层去承担,就存在法理上的不合理。如安全生产问题、城市管理执法问题、还有社会管理的一些问题等。就以安全生产为例,相当部分经营场所(如娱乐场所)、生产企业,受到管理、监督权限的影响,乡镇街道一级政府(或政府派出机构)根本就没有管理(监督)的职能,而是由相关职能部门来承担的,乡镇(甚至是县、区)一级都没有法律授权或是本身不具有执法权,然而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属地”(包括村、社区)的相关人员都要受到连带责任的惩罚,这显然有失公平,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现实中,属地管理中存在的责、权分离、权与利分离的现象相当普遍,让基层行政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没有法律授权的基层组织如果“积极作为”就会变成“乱政”和“扰民”,容易激化矛盾;另一方面,基层如果“不作为”又容易成为渎职的“第一责任人”,在进退之间,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产生角色的错乱,变成了彻底的“无所作为”。
基层作为一级组织,当然有其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但却不是万能的,特别在依法行政要求日益严格的今天,行政作为是必须有法可依的。近年来,基层行政引发的一些矛盾,不能完全把责任推给基层的乱作为,有一部分矛盾就是因基层组织职能不清、权责错位造成的。事实上,一些明显属于职能部门应当承担的职能、责任都以各种名义推给了基层,甚至是自治组织(如村、居委会),让基层组织成了“万能组织”,无所不包(一些地方连村、社
区一级都有招商引资任务和折除违章建筑的硬指标),表面上是层层推行了责任制,实质上却成了不负责任的“乱政”和某些职能部门的“懒政”。近年来日益增长的信访问题,尤其是越级访的问题,其根源大多不是因为基层的不作为,而是因为基层无法作为(因为其没有相应的权限),但在处理信访问题时,一些上级主管部门却不是检讨自己的工作缺位或是失职,而是把问题都推给了基层,让基层有苦难言。
原本基层的工作特点就是直面各类矛盾,解决各类纠纷,工作压力非常大,特别在社会管理的新体制机制没有完全建立的时候,基层的管理与服务困难重重,很容易成为矛盾的焦点。但我们的一些职能部门在推动一些“创新”的时候,往往却不顾基层的实际,闭门造车,以各种进村、进社区的名义,搞一些缺乏操作性和可行性的所谓“达标升级”,人为地增加基层负担,把原本属于自己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统统以“属地管理”之名抛给了基层,让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疲于奔命,无所适从。这种现状如果不从源头上解决,基层的科学执政、依法执政就无法落到实处。
随着国家对安全生产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力度加大,一些行政部门对行政责任主体的说法层出不穷:谁主管谁负责,谁受益谁负责,上级发证下级监管,上级批准当地管理……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多种版本,似乎各有理由和依据,核心内容是责任不在我这儿。在这样的情况下“属地管理”自然就被上级和本级行政部门认同,因为还可以继续往下“属地”。如此这般,安全生产“属地管理”就经常出现在报章文件,似乎成了划分安全生产行政责任的一种规则。然而,再深究之,“属地管理”如果没有划清“条”与“块”的责任界线以及与之配套的措施和手段,安全生产的“属地管理”只能作为上级相关部门推脱责任的托词。
根据我国现行行政体制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特点,“属地管理”应该说是一种可取的管理方式和确定工作责任的依据之一。比如安全生产公共设施的配套、应急救援资源的整合和调度、周边环境的安全管理等等,由当地“属地管理”有着地域空间上的优势,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个层面的立体管理,需要各个环节的协调监督,并不是一个“属地管理”就解决问题了。
目前,省、部属企业安全生产“属地管理”,大型建设施工项目安全生产“属地管理”,管道码头等安全设施“属地管理”等等。但是,有的省、部属企业的总部在北京、分公司在广东、办事处在上海,当地只有几十万立方米的危险化学品储罐;有的大型建设施工项目的安全生产设施会审、施工承包单位的审查、局部安全设施的变更等工作均由上级单位或主管部门审定把关,当地政府部门连门都进不去;有的管道码头设施的产权单位在上海、经营单位在南京、当地只有承租单位或留守人员。凡此种种,叫当地政府部门怎么监管、怎么“属地”?一
旦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就以所谓的“属地管理”原则追究当地政府或部门的责任,显然有失公平。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安全生产“属地管理”的原则应该坚持,但有三方面的配套措施必须尽快出台。一是“条”与“块”之间要有一个明确的责任划分,“属地管理”属于“块”的范畴,那么主管部门、行业部门应承担什么责任?是否可以这样划分:主管部门、行业部门承担安全生产“日常管理责任”,当地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承担“监督责任”。二是要对不同的企业进行分级分类。即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样的工程、什么样的设施“属地”到哪一级,不要除总部(总公司)一幢办公大楼以外的所有分公司、子公司及其所属单位统统往下“属地”,结果哪一级都是“二传手”,反而造成责任不明。三是要把相应的监管手段适当下放。比如安全设施“三同时”的审查监督、承包承租单位的资质审查、安全生产制度落实等情况督查考核等等的权限和手段可以下放给当地有关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使责任和手段基本配套。只有这样,才能上下一致、左右协调地开展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形成科学的责任体系,真正发挥安全生产“属地管理”应有的功效。
为了加强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强化企业的安全生产意识,解决对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监管脱节的问题,逐渐杜绝“注册所在地管不着,项目所在地管不了”的现象,
第五篇:属地管理常识
属地管理常识
(落实直线组织的安全管理职责)
属地(区域):
属地(区域)即工作管辖范围,可以是工作区域,管理的实物资产和具体的工作任务(项目),也可以是权限和责任范围。属地(区域)管理:
即对属地(区域)内的管理对象按标准和要求进行组织、协调、领导和控制。
目的:
落实“谁主管,谁负责”,树立“安全是我的责任” 的意识,从而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
分清职责、权限、范围,使安全责任和义务与整个企业的生产、质量和成本等各项业务管理融为一体,落实各级人员(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HSE职责,做到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管,管理不缺位、不错位。
基本要求:
属地(区域)管理要树立家的概念,属地主管对属地享有管理权,任何人任何时候进入属地做任何事都要接受属地主管(区域负责人)的管理。“我的地盘,我管理”。
谁对安全负责:
每位经理、主管、组长和员工都必须为其自身和其工作区域的其他人员(包括承包商员工和访客)的安全负责,并有义务对进入属地的其他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提示。
目视化管理:
属地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目视化管理是指通过安全色、标签、标牌等方式明确工器具、设备设施的使用状态以及生产作业场所的危险状态的一种安全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