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施科技规划纲要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实施科技规划纲要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作者:
来源:《科学与管理》2006年第02期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本世纪头20年,是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顺应国际科技发展趋势,符合国家科技发展要求,山东省制定了适应省情的《山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这对提高全省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实现“两个提前”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十五”以来,山东省科技系统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紧紧围绕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了科技工作的首位,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重大科研成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新的发展环境和阶段,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层次低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约束不断加剧,因此,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已势在必行。
第二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txt35温馨是大自然的一抹色彩,独具慧眼的匠师才能把它表现得尽善尽美;温馨是乐谱上的一个跳动音符,感情细腻的歌唱者才能把它表达得至真至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质的飞跃
自治区审计厅厅长 陈秋华
一、深刻领会自主创新的内涵
什么是创新?从一般意义上说,创新是对现状的改革与提升;从精确的含义上说,创新应该包含从量变倒质变的飞越。创新不是模仿,也不仅仅是改良。有时为了创新,可以从模仿开始,但不能把模仿直视为创新。什么是自主?从一般含义上说,自主是对某一事物具有决定权;从深层含义上说,自主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并且目的明确的为某一特定的主题服务。自主创新,重在创新,贵在自主。创新是内容、实质,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自主是原则、精神、是国家独立、自强的保障。
创新的观念古已有之,而现代创新理念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提出来的。从那以后的近百年来,世界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企业创新、管理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一日千里,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20世纪中后期,世界各国的科技层出不穷;当今国际社会科学技术的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成为民族兴旺的助推器。
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乐于创新、勇于创新的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从燧人取火的传说到四大发明的贡献,从“两弹一星”的问世到神州六号载人飞天的壮举,我们民族创新的脚步,从来都不曾停歇。
我们党历来重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看成自己发展进步的宝贵经验,对反映时代特征的科技创新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20世纪70年代末,针对世界形势和中国国情,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调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要素中的决定性作用,并向全党发出号召:“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江泽民同志高度概括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进一步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技术发展的趋势,突出强调自主创新,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从“第一生产力”到“创新”再到“自主创新”,表面我们党在把握时代精神特征的认识上与时俱进、不断深化、不断达到新的境界。这些理论对于指导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二、充分认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义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性要求。
世界各国发展的道路不尽相同,有的是依靠本国自然资源,有的是依附于外部的资本和市场,而有的则是凭借自己的科技创新,特定的国情和需求,决定了我国不肯选择资源型和依附型发展模式,而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模式,而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镇长主要依赖高投入和资源的高消耗。只有大
力加强科技进步,大幅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突破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制约,改变单纯靠资源投入、资金投入以及简单劳动支撑经济发展的局面,实现产业结构由高消耗向高效率、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的优化升级,才能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转变,从而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的迫切性要求。
近年来,我国的科技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许多重要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仍大量依靠进口,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后过渡期”以及今后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我们将在更广阔的领域、更大的范围与那些科技、经济强国进行面对面的竞争,核心技术基础和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自主创新,缺少或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缺少或没有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就不可能突破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也不可能获得有力的贸易地位和竞争优势,我国的经济发展将缺乏可持续性,国家经济安全也会受到影响。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掌握信息、生命、空间、海洋、纳米等高新技术发展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三)增强自主创新,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内在性要求。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经济全球化并没有改变竞争的本质,而竞争的形式却从物的竞争变成了人才的竞争,从经济、军事的竞争变成了科技创新的竞争。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提高国家竞争力,关键是增强科技竞争力,核心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当前,我们国家要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重大转变,就必须面对自主创新能力相对不足、企业和产业面临新技术和只是产权的严峻挑战。只有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牢牢把握事关国计民生的国家安全战略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合法知识产权,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
(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明确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和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把能源、资源、环境、农业、信息等关键领域的重大技术开发放在优先位置,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积极发展战略高技术,特别是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以及能够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共性技术和配套技术,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和国际知名品牌,带动国家整体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整体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同时,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支撑科学技术创新。
(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要尽快改变我国企业总体上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状况,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丰体地位。
一是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保障。把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鼓励企业建设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和增加科技投入,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紧密合作的机制,支持和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并有效防止不利于竞争的市场垄断行为;支持企业组建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在关键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
二是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通过基金支持、创业投资、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不断完善企业孵化的软环境建设,重点办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等各类企业孵化器。
三是增强企业的技术集成与产业化能力。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和知识产权交易制度,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围绕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调动各方面力量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建立国家支持形成的公共科技成果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向企业和社会开放的共享制度。
(三)重点抓好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
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往往孕育着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和飞跃,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源泉。
一是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大力支持、鼓励科学家在重大科学前沿领域开展研究,力争在前沿科学和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实施重大科学计划,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建立和完善培养、发现和充分发挥优秀科技创新人才作用的有效机制,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科学研究队伍;改革科技评价与奖励制度,创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二是高度重视集成创新工作。鼓励发展多项技术集成的产品和产业,实现集成创新;选择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产品或项目,实现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与突破;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创新成果的充分利用,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三是不断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选择若干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集中力量、组织攻关,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带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紧迫需要,选择一批项目和课题,实现引进与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相结合,产学研结合,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努力形成一批国际竞争力强的产业。
(四)积极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是增强自主创新的意识,弘扬创新精神。鼓励科研人员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先进水平,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锐意创新,不断推进科技事业的繁荣发展;努力提高全社会科学文化水平,提高对创新的认识,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鼓励,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二是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更具创新能力的人才;坚
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通过努力营造创业发展环境、改善创业生活环境、为创新人才施展聪明才智创造机会和舞台,积聚大批从事自主创新的人才。
三是深化科技改革,优化自主创新资源的配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有效的宏观协调机制,完善推进自主创新的宏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打破部门之间、地方之间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格局;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努力促进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目标,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业等各类科技力量的积极性,形成协调一致、分工合作和紧密联系的良性机制。
四是落实政策措施,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良好条件。积极发挥政府宏观协调和管理职能,组织和集成社会创新资源,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和其他社会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加快制定一批完善、系统、相互衔接、互相配套的激励创新的政策,包括切实加大对研究和开发投入的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政策,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和发挥作用的政策等;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增加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资本市场体系,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源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
第三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质的飞跃
自治区审计厅厅长 陈秋华
一、深刻领会自主创新的内涵
什么是创新?从一般意义上说,创新是对现状的改革与提升;从精确的含义上说,创新应该包含从量变倒质变的飞越。创新不是模仿,也不仅仅是改良。有时为了创新,可以从模仿开始,但不能把模仿直视为创新。什么是自主?从一般含义上说,自主是对某一事物具有决定权;从深层含义上说,自主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并且目的明确的为某一特定的主题服务。自主创新,重在创新,贵在自主。创新是内容、实质,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自主是原则、精神、是国家独立、自强的保障。
创新的观念古已有之,而现代创新理念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提出来的。从那以后的近百年来,世界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企业创新、管理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一日千里,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20世纪中后期,世界各国的科技层出不穷;当今国际社会科学技术的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成为民族兴旺的助推器。
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乐于创新、勇于创新的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从燧人取火的传说到四大发明的贡献,从“两弹一星”的问世到神州六号载人飞天的壮举,我们民族创新的脚步,从来都不曾停歇。
我们党历来重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看成自己发展进步的宝贵经验,对反映时代特征的科技创新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20世纪70年代末,针对世界形势和中国国情,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调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要素中的决定性作用,并向全党发出号召:“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江泽民同志高度概括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进一步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技术发展的趋势,突出强调自主创新,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从“第一生产力”到“创新”再到“自主创新”,表面我们党在把握时代精神特征的认识上与时俱进、不断深化、不断达到新的境界。这些理论对于指导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二、充分认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义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性要求。
世界各国发展的道路不尽相同,有的是依靠本国自然资源,有的是依附于外部的资本和市场,而有的则是凭借自己的科技创新,特定的国情和需求,决定了我国不肯选择资源型和依附型发展模式,而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模式,而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镇长主要依赖高投入和资源的高消耗。只有大力加强科技进步,大幅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突破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制约,改变单纯靠资源投入、资金投入以及简单劳动支撑经济发展的局面,实现产业结构由高消耗向高效率、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的优化升级,才能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转变,从而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的迫切性要求。
近年来,我国的科技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许多重要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仍大量依靠进口,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后过渡期”以及今后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我们将在更广阔的领域、更大的范围与那些科技、经济强国进行面对面的竞争,核心技术基础和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自主创新,缺少或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缺少或没有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就不可能突破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也不可能获得有力的贸易地位和竞争优势,我国的经济发展将缺乏可持续性,国家经济安全也会受到影响。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掌握信息、生命、空间、海洋、纳米等高新技术发展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三)增强自主创新,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内在性要求。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经济全球化并没有改变竞争的本质,而竞争的形式却从物的竞争变成了人才的竞争,从经济、军事的竞争变成了科技创新的竞争。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提高国家竞争力,关键是增强科技竞争力,核心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当前,我们国家要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重大转变,就必须面对自主创新能力相对不足、企业和产业面临新技术和只是产权的严峻挑战。只有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牢牢把握事关国计民生的国家安全战略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合法知识产权,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
(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明确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和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把能源、资源、环境、农业、信息等关键领域的重大技术开发放在优先位置,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积极发展战略高技术,特别是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以及能够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共性技术和配套技术,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和国际知名品牌,带动国家整体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整体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同时,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支撑科学技术创新。
(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要尽快改变我国企业总体上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状况,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丰体地位。
一是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保障。把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鼓励企业建设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和增加科技投入,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紧密合作的机制,支持和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
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并有效防止不利于竞争的市场垄断行为;支持企业组建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在关键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
二是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通过基金支持、创业投资、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不断完善企业孵化的软环境建设,重点办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等各类企业孵化器。
三是增强企业的技术集成与产业化能力。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和知识产权交易制度,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围绕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调动各方面力量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建立国家支持形成的公共科技成果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向企业和社会开放的共享制度。
(三)重点抓好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
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往往孕育着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和飞跃,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源泉。
一是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大力支持、鼓励科学家在重大科学前沿领域开展研究,力争在前沿科学和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实施重大科学计划,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建立和完善培养、发现和充分发挥优秀科技创新人才作用的有效机制,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科学研究队伍;改革科技评价与奖励制度,创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二是高度重视集成创新工作。鼓励发展多项技术集成的产品和产业,实现集成创新;选择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产品或项目,实现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与突破;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创新成果的充分利用,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三是不断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选择若干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集中力量、组织攻关,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带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紧迫需要,选择一批项目和课题,实现引进与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相结合,产学研结合,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努力形成一批国际竞争力强的产业。
(四)积极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是增强自主创新的意识,弘扬创新精神。鼓励科研人员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先进水平,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锐意创新,不断推进科技事业的繁荣发展;努力提高全社会科学文化水平,提高对创新的认识,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鼓励,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二是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更具创新能力的人才;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通过努力营造创业发展环境、改善创业生活环境、为创新人才施展聪明才智创造机会和舞台,积聚大批从事自主创新的人才。
三是深化科技改革,优化自主创新资源的配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有效的宏观协调机制,完善推进自主创新的宏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打破部门之间、地方之间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格局;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努力促进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目标,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业等各类科技力量的积极性,形成协调一致、分工合作和紧密联系的良性机制。
四是落实政策措施,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良好条件。积极发挥政府宏观协调和管理职能,组织和集成社会创新资源,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和其他社会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加快制定一批完善、系统、相互衔接、互相配套的激励创新的政策,包括切实加大对研究和开发投入的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政策,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和发挥作用的政策等;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增加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资本市场体系,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源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
第四篇:增强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工作情况
增强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平邑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孟君
(2008年1月)
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科技富民强县”工程,积极营造崇尚科技进步、注重自主创新、走科学发展之路的良好环境,着力提高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努力增加科技对经济的贡献份额,有力地促进了我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我县企业科技自主创新的基本情况
(一)加强科技研发平台建设,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多年来,我县始终把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积极组织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交流,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采取多种合作形式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行业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突出加强与中科院、山东大学、长沙矿院、山东农业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等高等院校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签订科技合作战略协议,打造以科技系统为纽带、技术成果和转化推广为两极、辐射乡镇和企业的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我县已初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支持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较好地支撑了企业技术创新。目前,我县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2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天宝化工等4家企业建立了市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临工桥箱建立了国家级技术中心平邑分中心;种子公司实施了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九间棚农业科技园承担了省重大专项计划;临工桥箱、天宝化工、金信建材、天安药业、精工齿轮等企业都承担了一些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科技项目。天宝化工的岩石膨化硝铵炸药和平邑鲁安电力设备有限公司开发的支柱绝缘子等系列品种分别被评为国家级 1
新产品和山东省科技技术进步三等奖。
(二)运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自主创新产业不断壮大。我县以“一区两城一带”建设为载体,以提升信息化水平、技术升级、保护环境、保障安全、降低消耗、资源综合利用为目标,以提高产品研发和精深加工能力为方向,大力提升传统产业的设计、制造、装备和管理水平,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集中力量培育壮大以康发、奇伟等优势企业为代表的果蔬罐头加工产业,全面提升我县罐头产业集群的档次和规模;重点扶持金信新型建材、拜尔建材等石膏骨干企业,不断拉长石膏产业链条,提高石膏产品的附加值,加快培植壮大石膏产业集群;在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安排中优先投向机械、建材、石膏、化工、食品、黄金、金银花加工等重点领域,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现已初步形成了果蔬罐头、石膏建材、金银花加工和机械制造等四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积蓄后劲。目前,我县的137个果蔬罐头品种中已有32个品种走在了国家同类产品的前列;金银花加工业被省科技厅列为重点发展的地方特色产业;机械制造、石膏建材被科技计划指南上明确规定为的重点支持对象。2007年,四大产业实现总产值59.9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9.8%,利税4.2亿元,占全县工业利税总额的33.6%,成为我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自主创新产值逐步提高。我县以增加企业产值为目标,加快科技成果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了成果转化平台和技术转让交易平台,积极组织先进适用技术和科技成果的引进、推广,集中力量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实现关键领域的重点跨越,企业科技自主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力日益加大。2007年,全县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的19家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4.34亿元,同比增长39.71%,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3.65%,占
比较上年提高了3.17个百分点,增长幅度居全市第5位。今年上半年,全县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7.48亿元,居全市第5位,同比增长36.84%,居全市第6位,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3.55%,居全市第7位;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亿元,居全市第4位,占规模以上工业投资额的19.6%,居全市第3位,比重较年初提高11.7%,居全市第2位。
(四)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自主创新环境日益改善。我县在落实好各级有关财政科技投入的各项规定,根据新《科技进步法》的要求实现法定增长,确保地方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的同时,充分利用好当前国家从紧的货币政策和有“保”有“压”的调控政策,加大金融机构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通过开展科技贷款等活动,引导金融资本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项目给予优先支持,逐渐形成了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支撑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先后制定出台了《平邑县科技进步考核办法(试行)》、《关于认真做好专利申请与保护工作的通知》等促进高新产业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10余项。每年选择一批骨干技术中心进行重点扶持,对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的,给予企业法定代表人5万元的现金奖励;建成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的,给予企业法定代表人2万元的现金奖励;对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给予企业法定代表人10万元的现金奖励;对争创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的;给予企业法定代表人3万元的现金奖励。科技投入保持逐年增长,各级领导对自主创新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各部门对企业自主创新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全社会尊重科技、尊重人才的氛围日益浓厚,为我县企业自主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我县企业科技自主创新工作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是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偏小。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比全市平均水平低2.1个百分点。石材、石膏、罐头、中药材等产业中,普遍缺乏核心技术,科技基础比较薄弱,多数企业仍然是劳动力、资本、资源、能源等要素驱动型企业,进入市场的很大一部分产品还是初级产品、低档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缺乏影响力。特别是今年国家将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重新认定,标准更严,门槛更高,我县现有的12家高新技术企业都将面临重新认定的考验,形势十分严峻。
二是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偏低。我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薄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较低,技术创新对外依赖程度偏高。全县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和专利中,真正有较大突破的不多,成果转化率不高,在专利授权中,最能体现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所占比例极少,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仍很突出。企业普遍存在技术装备水平不高、高科技主导产品少的问题,一些企业仍停留在赚取加工费、包装费的水平上,仅仅凭借廉价劳动力和资源消耗来赢得暂时的竞争优势。
三是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强。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有的在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科技创新是政府部门的事,企业只管享用科技成果,吃“现成饭”;有的目光短浅,小富即安,满足于现状,无意于长远发展;有的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较弱,缺少外部支持,怕冒风险;有的创新行为存在短期化倾向,只上一些短、平、快项目,走一步看一步,部分企业对科技创新不愿投入、不敢投入。
三、推进我县企业科技自主创新工作的思路和几点建议
自主创新是提升企业科技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我县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提高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县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腾飞的必然选择。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县推进企业科技自主创新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建设创新型平邑为总抓手,以“自
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为主线,强化政策引导和科技投入,树立创新意识,转变发展观念,加快建设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自主创新体系、产学研合作服务体系和科技奖励评价体系,把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发展模式转型、促进平邑新一轮发展的重大举措,作为引领和支撑平邑未来发展的主导战略,大力培植高新技术产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将是我县迈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期,也是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各项事业全面提升的持续跨越期。我县只有以科技创新作为主导战略,才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瓶颈制约,为实现富民强县提供重要的支撑。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财政性科技投入。建议上级有关部门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契机,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性科技投入,建立起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使科技三项经费达到本级财政支出的1.5%。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资金来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科研单位和其他社会资金多方参与,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建立健全企业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加大财政补贴、奖励力度,对研发机构健全、研发投入比例高、发明专利多、新产品开发多的企业,政府用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奖励。
(二)积极争取税收激励政策。《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要“实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建议上级部门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组织税务、科技部门积极争取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如企业研发投入实行税前扣除,允许企业加速研发仪器设备折旧,对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实行税收优惠等,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三)畅通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要建立银企工作沟通机制,由政府部门牵头,定期组织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联系会,沟通情况,加深理解,真诚相待,互相支持,促进银企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和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对重大产业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优惠的信贷支持,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
(四)优先培植我县特色产业。建议上级部门以省委省政府支持鲁南经济带加快发展为契机,把我县纳入鲁南星火产业带,加大对我县果蔬罐头、金银花、石膏建材等优势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对其承担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项目优先给予资金匹配,加快培植特色产业链和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引导省内先进地区到我县建立创新创业服务载体建设。
(五)建立选拔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建议上级科技部门邀请专家学者和科技界精英,免费对科技企业管理者和科技人员进行科技形势和管理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随时收集人才市场供给和企业需求信息,建立科技人才供需库,适时组织供需见面会,为企业引进人才提供配套服务。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促进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重奖,并为其进行高层合作、交流、考察、研究创造机会。
(六)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根据国际经验,技术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例在1%以下的企业,是很难长期生存的,比例为2%左右的企业仅可以简单维持,只有比例达到5%的企业才有竞争力。由此可见,企业要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必须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建议上级部门要认真制定鼓励企业投入的政策措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坚持财政资金与企业科技项目挂钩,激励企业增加科研经费,使规模以上企业技术研发经费占当年销售额的比例达到1%,大中型企业达到2%,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真正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
第五篇:研究型大学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范文
研究型大学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中央提出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是顺应形势要求的,是国家的重大战略抉择。
自主创新从内容上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原始性创新,即通过科研和开发,努力获得更多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二是集成创新,即通过各种相关技术成果融合汇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地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自主创新在过程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创新,二是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是着重对自然界的研究并获得新发现,具有基础性特点,主要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体;技术创新则是着重将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服务人类,强调成果的应用性,它往往以企业为主体。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有效衔接就在于两个创新主体的有机结合。就是说,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的企业主动向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投入或者提出所需要的带有产业化的科研方向,以获取原创性成果,实现原始创新。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主动参与技术创新过程,用知识创新成果解决其技术创新的难题,主动将知识创新成果在企业转化。
原创性、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活动,是高水平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研究型大学由于其自身的优势,日益成为我国知识创新的主力军,成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成为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方面军,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多学科优势便于学科交叉和知识创新;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先进的科研设备创造良好的条件保障;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构建适宜的组织文化,等等。世界一流大学都是知识创新能力最强的大学,在基础性、前瞻性、前沿性的科学研究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据相关数据,影响人类的70%重大科研成果和绝大多数诺贝尔奖获得者均来自世界一流大学。据有关统计,2004年大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分别占总数的64.3%、60%和55.1%;2004年大学共申请专利12997项,获专利授权5381项,并取得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成果;2003年大学在国内发表论文18.1万篇,EI、ISTP)占总数的66%;三大检索系统(美国SCI、收录论文数,大学占总数的68.5%。这些成果很大部分是由研究型大学创造的。据武书连2004年发布的大学评价,36所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成果占全国普通高校的62.16%,博士生导师数量占全国普通高校的58.92%,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数量分别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45.79%和66.35%。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也是研究型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我国研究型大学实现其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努力创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精英人才,这是我国研究型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或世界高水平
大学的必经之路。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高校这支最大的师生创新群体必须以凝聚学科方向、创造标志成果、汇集创新队伍、构筑学科基地为科技创新的基本战略,着力提高解决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放眼国民经济主战场,瞄准尖端科技的战略需求,围绕国家目标,以重大科研项目为驱动,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技术升级作贡献。在贡献中求支持,在服务中求发展。
那么,我国研究型大学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南京大学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和发展的经验,笔者认为,主要应把握好四个方面。
一是创新观念。首先,要充分重视基础研究。21世纪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互相融合,呈现出“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的明显特点,科学与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之间的关联越来越紧密。基础研究作为自主创新的源头,决定着技术创新。谁会想到现在无处不在的计算机、互联网的技术基础是源于20世纪初发现的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而且发展如此之快。正如李政道先生所说:“只有重视基础科学研究,才能永远保持自主创新的能力。谁重视了基础科学研究,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就能自主创新。”因此,研究型大学要发挥基础研究的优势,努力提高原始性创新与知识创新能力,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重视结合国家目标导向的研究工作。研究型大学是一个国家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中坚力量,因此,它们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必须紧紧围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把个人自由探索与国家目标导向研究结合起来,积极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向应用性转化,不断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
在这个方面,南京大学一直是极为重视的。南京大学在巩固并加强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如何构建知识与技术创新体系”在全校范围展开了大讨论,明确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个人自由探索与国家目标导向研究同等重要”的理念与目标,并把构建南京大学“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创新体系”作为学校“十一五”规划三大战略目标来抓。
二是创新机制。一方面是以“985二期”工程为契机,创新学科与科研组织管理模式,搭建研究型大学多学科交叉与科技创新平台。这些年来,南京大学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211工程”建设期间,根据现代学科发展趋势与本校学科发展特点,建设学科群,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985工程”一期,又在国际科技前沿领域着力选择少数几个突破口,在全国高校率先设立“学科特区”,以形成局部优势,促进学科交叉和新兴学科成长。“学科特区”创立全新的管理机制,遵循国际惯例,采用所长全面负责制,在用人、分配等方面有充分的自主权。经过几年的发展,这几个“学科特区”都取得了不少成果,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突出的创新能力。以分子医学研究所为例,成立六年以来,共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发表SCI论文23篇,其中一篇发表在影响引子大于12的刊物《循环》上;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项目24项,经费达4877万元,申请专利18项;承担7个一类新药和3个二类新药的研发工作;3人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另一方面是在管理机制
上,以人为本,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以制度创新推动研究型大学的自主创新。比如改革学校管理体制,进一步厘清校院系三级的权力分配;转变学校行政职能,加强学术权力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快教师评聘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教师评聘与人才评价机制,并实行人才评聘多元化标准,等等。创新是研究型大学的精神内核,而制度建设则是保障研究型大学持续创新的前提。大师云集、英才辈出、硕果累累,不是急功近利的改革措施和行政命令能催化出来的,而是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以人为本的产物。
三是创新队伍。人才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是自主创新的第一资源。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若干高水平的学术创新团队,乃是决定研究型大学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南京大学历年来一直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队伍建设为核心”的办学思想。在队伍建设方面,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改革教师评聘制度,短期考核与长期评定相结合,质量与数量相结合;引进优秀人才,特别重视从海外引进团队。到目前为止,从海外引进了近200名优秀人才;重视学校现有人才的培养,特别重视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学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机制,并努力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强调尊重人才,人才自重,提倡竞争、和谐、有序、协作的学术氛围。这些措施的实行不仅使南京大学建立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而且还催生了若干创新团队,他们已经成为学校自主创新的骨干力量。在南京大学现有的1700多名专任教师中,就有30名院士,4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75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国家级教学名师,教师获得博士学位的比例达51%。与此同时,南京大学特别重视学术团队建设,创立“大师+团队”模式,目前已经拥有5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遴选的“优秀创新研究群体”。以凝聚态物理学术团队为例,该研究群体目前有5位院士,9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1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优秀的学术团队催生了一系列创新成果,近几年
5项科研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来该团队有4篇论文发表在“Science”和“Nature”上;
项科研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3篇博士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四是创新环境。环境创新是维系和促进自主创新的有力保障,它包括创新政策、法律法规、文化等软环境;信息网络、科研设施等硬环境;以及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外部环境。南京大学这几年为科技自主创新创建一个较为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做了大量工作:根据国家自主创新体系总体布局和学校学科发展特点,制订了学校自主创新近期和远期规划:在政策制定上优先考虑促进自主创新的源头——基础科学研究、自主创新的核心——创新人才的选拔任用等方面;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和谐包容的文化氛围,鼓励勇于创新、大胆质疑、宽容失败、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在这些指导思想下,南京大学SCI收录的论文数和被引用论文数一直名列全国高校前茅。2000年以来,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0项,这在全国高校中是独一无二的。
在研究型大学创新环境中突出的是技术创新环境,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鼓励应用性研究。南京大学在这方面也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其中包括:1.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制度架构,2.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特别是构建应用人才的评价体系;加速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
3.设立技术创新基金。学校首期出资500万元,社会融资500万元设立技术创新基金,由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负责管理,将具有时效性、新颖性、实用性的成果快速推向市场;4.实施专
利战略。这些措施初见成效。2002年至2005年4月,学校共申请446(1985年以来共751)件,其中第一发明人200人,涉及的人员共783人;从2003年开始实施专利战略,申请量每年翻了一番。2004年,申请量位居全国高校第九,发明专利申请位居第六。近5年来,学校积极推进官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加强校企联盟,建立了一系列与政府、企业合作的实验室,与企业合作科技项目达2000余项,大大加快了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总的来说,研究型大学是一个国家构建自主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我国研究型大学必须紧紧围绕国家目标,瞄准尖端科技的战略需求,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走出一条中国研究型大学的自主创新之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