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职工权益现状以及改善方案

时间:2019-05-12 13:17: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我国职工权益现状以及改善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我国职工权益现状以及改善方案》。

第一篇:论我国职工权益现状以及改善方案

法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学生姓名: 秦淑娟学号: 200202201130

【中文摘要】 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工会天然的职责,工会权是公认的基本人权。现行《工会法》规定工会的基本职责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这是对中国工会职能长期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反映了工会的本质属性。我国工会履行维权职责的现状不容乐观,劳动者的权益受侵害的面积大、程度深;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也屡屡被侵权。影响工会维权的原因在于计划时代形成的对工会工作的思维定势影响着社会对工会维权工作的认识、尊重和支持;一些传统的制度使工会缺乏独立性;过时的工作方式影响着工会维权职责的履行;立法的滞后制约工会作用的发挥。保障工会切实维权,需要澄清对工会的各种错误认识来创造工会维权好的大环境;要确立工会的独立地位;保障工人的入会权;改善工会集体交涉权的行使;增加工人集体行动权的立法;改革工会工作的方式并完善工会立法体系。

【中文关键词】 工会;维权职责;原因;对策;论文题目:论我国职工权益现状及改善方案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企业职工权益保护,建立和完善了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组织和监督机构逐渐完善和合理,各级党和政府加强了专门组织的维权力度:如总工会、妇联、共青团,负责全部职工或部分群体的合法权益的宣传、咨询、维护与协调;相关部门成立了劳动监察、劳动仲裁、维权部、法律咨询部等机构。但对我国职工权益现状也不能盲目乐观。我国的经济市场化改革经过多年的努力 ,已取得初步的成果 ,但在改革过程中 , 一些外商企业和私营企业,甚至改制企业都存在着侵犯职工的政治权利、劳动权利、人身权利以及经济利益的问题。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劳动关系也发生很大变化,企业经营者面对市场竞争,为了追求更高利润,也容易忽视以至侵犯职工利益。劳动者权益受损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尽管有工会组织 ,但其在保护劳动者权益方面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根据2003(最新)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发展统计公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国家统计局):

劳动争议案件数量继续增长。全年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立案受理劳动争议案件22.6万件,涉及劳动者80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2.8%和31.7%。其中集体劳动争议案件1.1万件。全年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审理结案2.4万件(包

括上年结转的案件1.6万件),结案92%。近年劳动争议案件大量增加,表明企业职工对自己合法权益的保障意识不断加强,但同时也表明用人单位的侵权行为大量存在。因此,需要加大依法维护职工利益的力度,进一步突出工会的维护职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并从法律上予以保障。不然,工会就会脱离职工群众,失去存在的基础。

第一章 维权是工会的基本职责

工会在世界各国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基于保护劳动者的直接需求。

工会最早出现于18世纪90年代末的英国,并于1824年在英国取得了合法地位。工人阶级在与资本家阶级长期的对立中意识到,在与资本家斗争的过程中还是处于弱势地位,单个的工人分散的工人和不可能同资本家抗衡。工人运动的实践证明,只有团结成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使他们在必要的时候能够同他们的雇主对抗,并能够作为一种力量去同这些雇主进行谈判,才可能最终维护自己的物质利益。在经济斗争的这一客观前提下,形成了以职工为主体,以维护和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经济地位为主要目的而自主组织起来的团体或者其联合团体,即工会。因此,工会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进行经济斗争的产物,是为争取工人经济利益而产生的。

中国工会诞生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中国工人为争取自己最基本的经济利益而成立了工会组织。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工会从产生之后,很早就和无产阶级政党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并成为中国共产党联系工人阶级;可以说,中国的工会从产生之日起就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这一点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工会。

但从工会产生的历史我们可以知道,工会是劳动关系的产物,工会是在市场经济国家劳资矛盾、劳资斗争的过程中产生的,维护职工权益权是工会天然的职责,并不因中西政治制度差异而不同。

二、维权是工会法定的职责

顾名思义,法定职责就是法律规定的职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1992年最后通过工会法时,将职工维权职能放到了突出位置。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工会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工会通过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协调劳动关系,维护企业职工劳动权益。

工会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组织职工参与本单位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会必须密切联系职工,听取和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关心职工的生活,帮助职工解决困难,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第六条

因此发生用人单位和职工发生纠纷时,工会理应是“第一道防线”。如果工会不能有效地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则丧失了起基本的存在价值。

三、维权作为工会基本职责在我国的法定化历程

工会法定职责变化的直接原因是法律,特别是工会法。

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会立法,经历了三个时期:(1)禁止时期,在资本主义初期,国家把劳动者组织工会视为犯罪,利用国家机器制定法律,禁止成立工会。(2)限制时期,迫于工人运动的发展,资产阶级虽然在法律上承认工会合法,但又对工会的活动加以限制,工会如有违反限制行为,即予处罚或解散;(3)承认时期,在工人运动的压力下,资产阶级不得不承认工会的法律地位,采取一些让步措施。一般认为1871年英国的《工会法》为最早的工会法。

我国工会的立法始于1924年孙中山领导的广东国民政府颁布的《工会条例》,该条例宣布工人有组织工会的权利,确认工会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和罢工的自由。此后,国民党政府1928年颁布的《工会组织条例》,1929年颁布,1932年和1947年分别修正的《工会法》,对工会少动作 了种种限制,实际上剥夺了职工组织工会的自由。

真正代表工人阶级利益和意志的工会立法,始于1922年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制订的《劳动法案大纲》。1930年,中央革命根据地制定的《赤色工会组织法》,用单行法规的形式规定了工会的性质和任务,明确了工会的宗旨。此外,我国各革命时期根据地的劳动立法中,也不同程度地包括了工会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它是建国初期最早的三大法律之一,旨在保护先进生产力代表者——工人阶级的结社权和劳动权益,反映了当时“劳资两利”和“劳资协商”的特点。它明确规定了工会是工人阶级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还规定了工会的任务、组织原则、工会的权利义务、工会与国家的关系、工会与企业的关系、工会的组织机构和领导机关、工会经费的来源等。工会法的颁布,对我国工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发挥人民民主专政的支柱作用、联系党和职工群众的纽带作用,以及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方面,提供了法律依据,促进了工会自身建设和工会运动的发展。

1992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这进一步肯定了新时期我国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并就工会的性质、任务、权利、义务、活动准则和组织原则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以法律的形式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的精神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方针。但是由于1992年《工会法》颁布时我国还没有明确提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2年《工会法》客观上受计划经济条件影响,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弱者地位表现不明显,也未得到官方承认。所以,仍受计划经济影响的原《工会法》未能突出工会的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能。

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以下简称新《工会法》)是在我国顺利跨入新世纪,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都发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变化,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新形势下颁布的。新《工会法》进一步突出了工会的维护职能,然而,较之原《工会法》,新《工会法》特别强调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能,提高了维权职能在工会职能体系中的地位。根据原《工会法》的规定,工会具有组织、教育、参与、维权、服务等职能,新《工会法》则将维权职能确立为工会首要和基本的职能。在第2条增加了第二款规定:“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其各工会组织代表职工的利益,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在第6条

第一款增加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的规定。工会的其他职能都以维权职能为核心,作为维权职能的展开和延伸。新《工会法》对工会维权职能的这种定位,应该说是我国工会立法的一次重大突破。

新《工会法》确立了工会作为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的法律地位,明确规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并对工会实现维权职能的手段和基础条件作出了比原《工会法》更为完备和易于操作的规 定。

第二章 工会维权不力之现状

一工会维权不力,在人们观念中产生了维权角色的错位

我国2001年修订的〈工会法〉规定:

第五条 工会组织和教育职工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民主权利,发挥国家主人翁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协助人民政府开展工作,维护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

第六条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工会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工会通过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协调劳动关系,维护企业职工劳动权益。

工会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组织职工参与本单位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很明显,工会的法定职责带有很浓的政治性。工会的法定职责包括政治职责,如联系职工,关心职工生活等都

首先是服从服务于政治的。所以我国工会的维权职责不仅处于次要地位,而且是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因此,一些工会组织机构给人们以行政机关的印象。

二、工会维权不力,使职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严重的侵犯

当前我国职工权益保护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保障程度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特别是相当一部分的私营企业、个体户的社会保障工作还远远达不到要求,参保面及参保金额都不大,有一部分人的社保缴费时断时续。工伤保险在我国还刚刚起步,大多数个私民营企业没有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退休职工的待遇有待提高。大部分困难企业基本上都没有参加医疗保险,参加医疗保险的仅占困难职工总数的35.43%,使困难职工看病难问题较为突出。

1低收入职工的社会保障覆盖率比高收入职工的社会保障覆盖率低。据常德职工合法权益保护状况调查

2私企职工的社会保障覆盖率比国企职工的社会保障覆盖率低。本次调查结果(常德职工合法权益保护状况调查)显

(二)工作时间不规范

公休时间难保证。国务院对劳动者的法定工作时间和法定假日有明文规定,但有一些企业在执行过程中却存在不少偏差。

(三)劳动合同不规范民企中不签订劳动合同的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针对低收入职工。而一些企业不与女职工签定劳动合同,或任意确定试用期,已签定劳动合同的缺少女职工权益保护条款,有些企业还有不成文的规定,女职工聘用期内不准怀孕、生育,否则自动解除劳动关系。这对于职工维权时的举证特别不利,很难规范用人单位。

(四)部分改制企业职工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保障。改制企业中80%属于长期亏损的老企业,多数职工只能拿到很少的经济补偿金。

(五)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安全卫生状况亟待改善。很多企业设备陈旧、厂房狭窄、作业环境差、事故隐患多,使大多在生产第一线的职工直接遭受灰尘、噪音甚至有害物体的危害,严重侵害了职工的人身安全与健康

(六)基层工会维权工作难度较大,基层工会组建难、维权工作开展难在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私企建立工会的比例较低。

(七)、收取押金的现象为数不少。有关部门明文规定,不许任何单位、组织、个人以任何名义、形式收取或变相收取抵押金、担保金或集资款。主要集中在纺织、国营、资金密集型等企业。

三、工会维权作用在一些职工和行业中存在的严重的缺位据全国总工会调查表明:1997年基层工会已从1995年的593113个减少到510276个,1998年又减少为503532个,会员人数从1995年的103996314人减少到1997年的91309843人,1998年又减少到89134262人。可见,工会组织呈下降趋势,会员人数锐减。还有一些用人单位,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限制、阻挠甚至禁止职工依法组织和参加工会。因此,新建企业工会组建率较低,职工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违法侵权现象严重。据全国总工会1998年底统计,外商投资企业的工会组建率为仅35.5%,私营企业的组建率仅为4%,乡镇企业的工会组建率仅为7.1%。

四、工会维权不力的极端表现:自身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

(一)随意撤并、组建困难、会员锐减问题。一些用人单位,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限制、阻挠甚至禁止职工依法组织和参加工会。因此,新建企业工会组建率较低,职工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违法侵权现象严重。据全国总工会1998年底统计,外商投资企业的工会组建率为仅35.5%,私营企业的组建率仅为4%,乡镇企业的工会组建率

仅为7.1%。

在国有企业改革和转制中也存在着随意撤并工会组织的问题。在一些地方,国有中小企业通过试行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种形式,大多成为了集体性质、合伙或私营性质的企业,在这些改制企业中,工会组织和工会会员减少的趋势更为明显。除股份合作制形式外,大多存在着撤并工会,或形式上还保留工会,但工会工作难以开展的情况。

(二)工会干部的合法权益受侵犯问题日益增多。工会干部在代表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时,与用人单位和经营者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工会干部因维护职工权益遭打击报复的情况时有发生。如以各种理由解除为职工维权的基层工会干部的劳动合同,或将其调离原工作岗位,或降低其工资待遇,还有的在工会干部劳动合同到期后以种种借口不续签合同。

(三)拒缴、拖欠工会经费问题。目前,各级工会的经费存在难以得到保障的问题。资料表明,全国工会经费收缴率不足50%。而在基层工会,企业拖欠、拒缴工会经费的现象更是十分严重,工会经费更为困难。经费是工会开展活动的必要物质条件,由于经费得不到保障,致使一些地方工会、企业工会根本无法开展活动,有的甚至连工会干部的工资都开不出来。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第一,虽然《工会法》对工会经费的拨缴作了明确的规定,但由于对拖欠、拒缴工会经费的行为没有规定相应的制裁措施,致使一些企业行政方面无视《工会法》的规定,拒缴、拖欠工会经费。第二,部分国有企业经营困难,亏损严重,职工工资水平连年下降。有的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来,工会经费的拨缴更无从谈起。第三,现行工会法对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工会经费的拨缴未作具体规定,致使这些企业工会经费的拨缴处于无法可依的状况。

第三章 工会维权不力之原因

一、人们观念中维权角色的错位是工会维权受制肘的思想根源

(一)一些党的干部视工会为党的一个部门,把工会当成党的传声筒,使工会的政治职责比重过大,分散工会的财力,人力,使工会不能集中力量履行其维权职能。工会发展的桎梏--工会行政化 【中文摘要】 工会的代表权,是指法律确认工会有权或者有资格作为会员和职工团体利益 的代表。工会代表权与职工组织和参加工会的权利密切相关,只要法律确认职工 有权参加和组织工会,就必然承认工会有权利或者资格作为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 表。我国现有的工会法虽然从原则上承认了工会的代表权,规定了工会代表职工 的利益,工会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但是对于工会代表权的诸多具体问题 尚未厘清,工会代表在现实中是虚化的,由此导致了工会在职工维权时无所作为、职工对工会不信任、工会角色不清甚至错位、工会干部在维权中缺乏保障等问题, 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诉讼。同时,在理论上,工会是否为集体劳动法律关系的主 体,工会的法律资格,即工会是否具备法人资格以及属于何种性质的法人等问题, 劳动法学界存在争论,学者也提出了见仁见智的看法。这两个理论问题的澄清直 接决定了工会代表权的实际行使以及改革方向。本文以现实生活中的几例工会案例为切入点,引出对工...(二)一些职工视工会为企业管理部门,认为工会是官僚作风,不积极主动的深入,听取和反映职工的意见,关心职工生活,帮助职工解决困难,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当职工权益受到侵害时,职工认为工会无法或不愿维护职工权益,使工会维权缺乏群众支持。

(三)一些企业管理者视工会为企业的监督部门,组建工会不积极,甚至随意撤并工会,拒缴、拖欠工会经费,侵犯工会干部的合法权益,危害工会维权的能力。

二、现行工会工资制度和工会选举制度不利于工会独立自主地维权

(一)现行工会工资制度不利于工会干部放开手脚维权

新《工会法》第38条第一款规定:“企业、事业单位研究经营管理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应当听取工会的意见;

召开讨论有关工资、福利、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险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会议,必须有工会代表参加。”

这较之原《工会法》第32条和第33条,不仅取消了所有制差别,而且还加大了强制性,即将涉及职工切身

利益的会议“应当有工会代表参加”,改为“必须有工会代表参加”。具有进步意义。

但是工会干部具有职工和工会成员双重身份,工会成员的利益与用人单位的利益具有对立性,而用人单位却

对职工享有充分的处臵权。当工会干部行使其监督权而对用人单位的里利益成危害时,用人单位可以很容易

以控制其个人利益的手段达到影响其维权行为的目的。这显然违反了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不应有利害关系的原

则。

(二)现行选举工会主席的制度对工会维权存在着制肘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也在企业、事业单位中不断推进。新《工会法》在保留原《工会法》关于公有制企业工会委员会组织职工民主管理的规定的同时,还新增公有制企业以外企事业单位工

会委员会组织职工民主管理的规定(第37条)。此外,新《工会法》还针对改革中出现的公司这一新型企业法律形态,新增加了与公司治理结构对应的职工民主管理的规定,即“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中职工代表的产生,依照公司法有关规定执行。”

但是,工会代表只能从职工中选举,普通职工通常不具备专业的法律维权知识,当职工被侵权时,工会代表的反应速度和采取的对策与用人单位专业的法律顾问相比,显然不属于同一级别。

二、工会维权角色的缺位造成了一些工人入会权不受保障,现有工会组织形式不能够维护一些企业职工的权利

三、现有法律制度对工会集体谈判权保障不力影响工会维权的能力

我国2001年修订的〈工会法〉规定:

第六条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工会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工会通过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协调劳动关系,维护企业职工劳动权益。(2)集体合同。新《工会法》第第二十条 第二、三、四款规定:“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以及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进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集体合同草案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工会签订集体合同,上级工会应当给予支持和帮助。企业违反集体合同,侵犯职工劳动权益的,工会可以依法要求企业承担责任;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经协商解决不成的,工会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提请仲裁,仲裁机构不予受理或者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集体合同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协调劳动关系的重要机制,也是工会维权的重要手段。新《工会法》的第20条是对原《工会法》第18条的细化和补充,其中,特别有意义的是将原《工会法》第18 条第二款(“工会可以代表职工与企业、事业单位行政方面签订集体合同。”)中“可以”二字的删除。这否定了集体合同制度的任意性。

但我国法律并未具体规定工会享有哪些平等协商权利,实际是一句空文,不具可实施性。

四、工会在现有法律制度下缺乏实体权利,工会维权没有罢工权保障

(一)罢工是集体谈判制度发挥作用的重要工具

(二)罢工权的是各国保障工会维权的重要法定权利

五、《工会法》在工会维护职工权利方面保障不力

(一)《工会法》法律责任制度对侵权者制裁不力,以及法律规则表述不科学,不具操作性

现行工会法对某些企业在拒不组建工会、不按规定拨缴会费,侵犯职工工会或工会干部合法权益时应当承担什么责任,由哪些部门按照何种程序加以追究等方面,没有具体规定。甚至对有的工会组织被撤销或与党政机关合并也无能为力。现行工会法虽对缴纳工会经费作了规定,但对外商企业工会经费的拨缴规定得不具体,对私营企业则没有规定,对拖欠、拒缴工会经费的行为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制裁措施,工会经费收缴相当困难。使用人单位侵犯工会和职工权益的问题得不到有效遏制。甚至一些侵权案件起诉到法院后,经办法官难以根据国家法律规定的处罚法定的原则,给对方施以法律制裁。不少地方也出现人民法院对违反《工会法》的侵权案件不予受理的问题等,使工会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法律的切实保护。或者由于没有法律责任的明确规定,导致各地执法的标准不统一。,这不仅削弱了法律的严肃性与权威性,也使其在实践中难以操作。

(二)《工会法》维权程序和法定期限的设定不利于工会维权

《工会法》第22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规定,有下列侵犯职工劳动权益情形,工会应该当代表职工与企业、事业单位交涉,要求企业、事业单位采取措施予以改正;企业、事业单位拒不改正的,工会可以请求当地人民政府依法作出处理……”

工会在维权过程中仅处于代表协助职工的地位,自身并无任何权利,而且工会并非必经程序,当事人考虑到维权的时间成本,更可能选择饶过工会,直接进入诉讼程序。

第四章改善工会维权现状的对策

一在三种观念中确立工会的维权角色,创造维权大环境

(一)改变党的干部中视工会为党的部门的观念,保障工会自主性

(二)改变一些职工视工会为企业的部门的状况,使工会维权取得群众的支持,依法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利,努力维护职工的经济利益,(三)使企业方树立工会与之地位对等的观念,保障工会独立维权

二、改革现行工会工资制度和选举制度保障工会独立性,确保工会独立自主地维权

(一)改革工会工资制度维护工会经济地位的独立性

(二)推广工会主席直选制度,保障工会内部人事独立

三、改变工会维权作用缺位的现状,保障工人的团结权

(一)提高工会组率

(二)提高职工入会率

(三)确认农民工的工会权利

(四)创新工会组织,在流动单位建立农民工工会

四、完善立法从程序上保障工会集体谈判权的行使

五、立法增设罢工权,从实体权利上增强工会维权力量

(一)从观念上意识到立法规范罢工权具有可行性和迫切性

(二)科学设立罢工权,避免行使罢工权产生消极的影响

六、完善《工会法》,保障和便利工会维权

(一)完善《工会法》法律责任制度

(二)完善法律规则,提高《工会法》的可操作性

(三)在《工会法》中设定有利于维权的程序和期限

值得注意的是,工会不是任何权益都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维护,而是只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并就与之相应的诉讼制度作了原则性规定。

现行工会法没有执法主体,刚性不强,这次工会法修正案草案,只解决了法律责任的问题,而没有解决执法主体问题,建议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为工会法的执法主体。

第二篇:论我国保险营销员的现状与改善

论我国保险营销员的现状与改善

【摘要】多年来,我国保险营销员创造了保险业的辉煌,催生了上万亿保费规模,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营销员学历偏低、素质不高,为了个人短期收益以牺牲保险公司形象为代价,损害了保险公司形象。另一方面,没有基本工资,没有社保,却有严格的业绩考核,被重复征税,这些又都是目前营销员的真实职业写照。改善保险营销员的从业负担,提升营销队伍素质,对于行业、个人都是迫在眉睫的事,有利于保险业的良性循环和长远发展。

【关键词】保险营销员 委托代理制度 重复征税

目前,我国各保险公司普遍采用的是个人代理人制度。这种制度为我国的寿险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保险业持续了二十年的飞速发展。然而,在实施这种个人代理人制度时,一直被忽略的多种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保险公司实行的人海战术,不重视营销员的素质,出现不少营销员销售误导现象,导致保险行业形象不佳。

改善营销员的从业负担,提升营销队伍整体素质,关系到保险行业的长远发展,有利于形成保险行业的良性循环,提升保险业在公众中的形象。因此,保监会在2011年公布了《关于坚定不移推进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改善保险营销员的待遇和保障问题。2015年3月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合众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戴皓提交了《关于减轻保险行业营销员从业负担的提案》,他建议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减轻保险营销员从业负担。

一、保险营销员为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在保费收入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全国保险营销员人数约为300万人,占全国保险从业人员总数的75%,是保险队伍中的主力军,营销员创造的保费收入,在2013年寿险中占了58.31%,在2012年寿险中占了54.28%。{1}营销员创造的保费收入与寿险保费收入的占比大多都在50%以上,占据了寿险业保费收入的半壁江山,有力促进了保险业发展和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二)提供就业、再就业机会

从2007年开始,我国营销员人数飞快上涨,从206.81万人涨到2013年的290.07万人。{2}全国保险营销员数量显著增加,营销员人数翻倍。保险营销员这个岗位的存在,吸纳了很多社会成员,对社会就业、再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然而,保险营销员的过快上涨,人员素质得不到保证,使得保险中介市场中虚假营销、夸大保险产品等问题层出不穷,对保险市场的声誉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保监会在2011年开始对营销员体制进行改革,一方面监督现有营销员的销售,另一方面提高营销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这使得从2011年开始,我国的营销队伍一直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二、我国保险营销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人海战术,不注重学历高低

营销员学历偏低,是众所周知的一个现象。截至2013年底,在全国的保险营销员中,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人数约占70%。{3}保险营销员在销售产品的过程中,需要向客户介绍保险知识以及普及和推广保险意识,并具有一定的金融保险专业知识。保险营销员学历的偏低,不利于保险产品的销售及保险行业的形象。我国各保险公司在招聘保险营销员时,实行“人海战术”,不重视素质、学历。大量低学历、低素质和不适合从事保险营销工作的人都被拉入营销队伍中。

(二)营销员收入偏低,征税不合理

2011年至2013年,营销员年平均收入26243.4元,月均2186元,与全国城镇非公企业从业人员月平均工资(4289.5元)形成巨大反差。{4}营销员作为非雇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是1333.33元,远低于雇员的3500元。此外,我国绝大多数的保险营销员不能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大大降低了营销员对保险公司的归属感,激发了营销员的短期行为。

营销员还存在被重复征税的现象。一方面,营销员和公司都要按月缴纳营业税,同一笔收入被征两次营业税;另一方面,从营销员个人来讲,同一笔收入既缴纳营业税又缴纳个人所得税。对营销员佣金收入一次偏高的,除按20%比例交纳所得税外,还实行加成征收,加大了营销员的纳税负担。

(三)营销员队伍不稳定,流失率过高

一方面由于营销员收入取决于其营销业绩,业务员在推销保险的时候往往诱导客户购买不必要的保险,以增加其销售业绩进而增加短期经济收入。另一方面,有些保险公司是为了拉业务而增加营销员数量,只要利用完新营销员的社会关系,就任其自生自灭,就开始新一轮的“增员”。这样的后果是,我国营销员的队伍极不稳定,2011年至2013年的三年中,有508万人加入了营销员的队伍,也有502万人退出。

(四)委托代理关系引发道德风险

保险公司与保险营销员之间的关系是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关系本身就很容易引发道德风险。由于委托人很难掌握代理人的行为动机,代理人处于相对信息优势,委托人处于相对信息劣势,二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性问题。信息不对称容易诱导代理人为了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出现减少自己的劳动量,挪用保费等的现象,产生道德风险。

三、关于改善营销员从业现状的政策建议

(一)鼓励保险从业人员积极参与学历教育

为鼓励保险从业人员积极参与学历教育,切实提升学历水平,保险业将在内部开展学历教育试点。这项试点工作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推动,联合国内相关知名财经类高校在网络学历教育方面的资源优势,试点推广保险、金融学等专业的高中起点专科学历教育和专科起点本科学历教育来帮助保险公司进一步提升整体学历水平,改善保险人才结构。有国寿、平安、太保、太平、人保、等12家大型保险集团和产寿险公司被选为此次试点单位。

(二)加快推进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的改革

加快推进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实行营销员员工制、劳务派遣公司员工制、成立保险中介公司,以及个人代理人制等。

实行员工制从短期看,会使保险公司成本增加,但从长期看,可以逐步使保险营销人员走向高素质的精英团队模式,是提升行业形象的有效途径。可以借鉴台湾的方法,营销员起初与公司签订的是代理协议,不享受公司的福利待遇;当营销业绩达到一定水平后,公司与其签订劳动雇佣合同,成为公司的正式员工,享受福利制度。

个人代理人制度相当于个体工商户,以个人或合伙制形式申请注册纳税主体,与保险公司合作服务客户群体。实行独立代理人制度解决了营销员的法律地位,也解决了营销员被重复征税的问题。目前,北京保监局正在探索实施独立代理人制度。

(三)完善营销员的激励机制

在完善营销员的激励措施管理制度方面,各保险公司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大胆创新和探索,创新出种类丰富的激励措施。同时,各保险公司应解放思想,可以尝试把奖励与营销员的长远发展和公司的长远发展结合起,奖励的方案可以包括培训、福利、公司的资源以及对营销员的营运方面的支持等。这些方面的奖励不但能提升营销员的素质、能力和福利待遇,有利于对营销员的长期发展,还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注释

{1}数据来源:《中国保险年鉴》2012~2013年。

{2}数据来源:《中国保险年鉴》。

{3}数据来源:中国保险业发展报告2014。

{4}数据来源:《关于减轻保险行业营销员从业负担的提案》,戴皓。

作者简介:赵荣(1991-),女,汉族,山西孝义人,首经贸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学。

第三篇: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模版)

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一、知识产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知识产权服务业,主要是指提供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植物新品种、特定领域知识产权等各类知识产权“获权-用权-维权”相关服务及衍生服务,促进智力成果权利化、商用化、产业化的新型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是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战略转型期。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有利于提升自主创新的效能与水平,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形成结构优化、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是促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抓手,是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知识产权服务业技术与知识密集,附加值高,对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对外贸易和文化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市场前景广阔,但存在政策体系不完善,市场主体发育不健全,高端人才匮乏,综合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亟待着力培育发展。

1、知识产权服务业主要分以下几类:(1)知识产权代理服务

专利、商标、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的申请、注册、登记、复审、无效、异议等代理服务。

(2)知识产权法律服务

知识产权相关维权诉讼法律服务,企业上市、并购、重组、清算、投融资等商业活动中的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知识产权尽职调查服务,中小微型企业知识产权法律援助服务,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服务。

(3)知识产权信息服务

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分析、数据加工、文献翻译、数据库建设、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信息服务。

(4)知识产权商用化服务

知识产权评估、价值分析、交易、转化、质押、投融资、运营、托管等商用化服务。

(5)知识产权咨询服务

知识产权战略咨询、政策咨询、管理咨询、实务咨询等高端服务。还有重大项目决策、行业发展规划、产业联盟构建中的咨询服务,企业管理制度完善、服务贸易、市场拓展、海外布局、核心技术转让、标准化等事务中的咨询服务。

(6)知识产权培训服务

知识产权教育培训服务,提升知识产权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2、知识产权服务业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我国的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发展已有30多年的历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在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

首先,从国家的角度来看,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还不够完善,还存在着制约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性和机制性的障碍。

其次,缺少综合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知识产权基础信息有效供给不足,开发利用知识产权信息的意识不强、能力不高。

再次,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数量少、规模小,从业人员特别是国际化、专业化高端人才不足,各层次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满足,服务功能亟待扩展,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第四,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进一步开拓和培育市场需求的能力不高,社会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不强。

最后,对知识产权服务业的理论研究还不够系统,对知识产权服务的发展方式和发展路径的探索不够深入,难以引领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申请、登记状况

从我国建立知识产权制度到现在,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2014年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受理801135件,同比增长13.6%;授权量162680件,同比增长13.3%,1985年至2014年底总累计授权量898543件。2014年共受理实用新型申请868511,同比下降3%,外观设计申请564555同比下降14%。

2014年全国著作权登记保持增长态势,总量破120余万件。3月5日,国家版权局对外发布2014年全国著作权登记数量。继2013年包括作品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著作权质权登记在内的著作权登记总量首次突破百万件以来,2014年我国著作权登记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总量达1211313件,比2013年增加201656件,增长19.97%。其中,作品登记992034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218783件,著作权质权登记496件,涉及主债务金额262543.1万元。

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自2011年国家版权局颁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作品登记程序等有关工作的通知》后,各地版权行政管理部门和著作权登记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将著作权登记作为版权社会化服务的重点工作,将著作权登记信息统计报送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全国著作权登记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的水平不断提升。我国著作权登记量保持持续增长,充分反映了我国社会公众版权意识在不断增强,版权相关企业对加大版权保护、运用和管理,以及以版权作为核心资产进行融资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强烈,也对版权行政管理部门及著作权登记机构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15年,著作权登记工作仍然是国家版权局的重点工作,国家版权局将进一步加强版权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推动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平台,使著作权登记工作真正成为促进版权产业发展和加强版权保护的有效途径,为创新型国家和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据了解,2014年全国共完成作品登记992034件,较2013年的845064件增长了17.39%。其中,全年登记量较大的地区、部门有:北京市、上海市、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江苏省、山东省、重庆市,占全国登记总量的92.09%。从登记作品类型看,数量最多的仍然是摄影作品,达428819件,占登记总量的43.23%,其他依次是文字作品、美术作品、影视作品、音乐作品、图形作品、模型、戏剧、舞蹈等。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随着国内软件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软件研发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我国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量延续了近年来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全年共登记218783件,同比增长33.12%,登记首次突破20万件大关,再创历史新高。从登记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登记最多,达162323件,约占我国软件登记总量的74.19%;西部地区增速最快,达25005件,同比增长52.33%,高出我国整体软件登记增速近19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登记量也在进一步持续增长,中部地区同比增长47.30%,东北地区同比增长38.74%。

从登记量排名上看,2014年位列全国前五位的地区仍然为北京、广东、上海、江苏和浙江。按软件著作权登记增速排名,2014年位列全国前三位的地区依次为宁夏、江西和重庆。其中,宁夏同比增长231.60%,江西同比增长112.15%,重庆同比增长72.32%。(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2014年,全国包括港澳台商标申请件数共计2076469件,注册件数1242840件,有效注册量7364383件;2013年,支持企业通过商标权质权融资成效显著,全年共办理质权登记申请818 件,质押商标7438 件,质押金额401.8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2%、41.8% 和87.2%。全国企业户均商标申请量和商标有效注册量逐渐上升,2013 年平均每万户企业申请商标1232 件,是2009 年企业户均商标申请量的1.6 倍;截至2013 年,平均每万户企业商标有效注册量达到4737 件,是截至2009 年企业户均商标申请量的1.45 倍。户均商标申请量和商标有效注册量大幅度的增加,表明市场主体商标意识和商标运用能力明显提高,有效提升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活力。

2013 年,商标局共受理商标注册申请188.15 万件,同比增长14.15%,再创历史新高,连续12 年位居世界第一。2009 至2013 年5 年的商标申请量(685 万件)超过了前28 年商标申请量的总和(639 万件),商标申请量持续快速上涨的趋势仍然延续。

2013 年,商标注册网上申请达117.58 万件,占同期申请总量的62.49%,比2012 年提高了约2.3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电子申请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商标申请人所接受,已经成为主要的商标申请方式。截至2013 年12 月,商标累计注册申请量为1324.13 万件,累计商标注册量为865.24 万件,商标有效注册量为723.79 万件。

2、司法保护

周强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回顾了2014年主要工作。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依法制裁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各级法院审结一审知识产权案件11万件,同比上升10%。审结奇虎与腾讯公司涉不正当竞争案和垄断案,促进规范互联网领域竞争秩序。设立知识产权法院。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在北京、上海、广州设立知识产权法院,审理知识产权民事和行政案件,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作用。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对2015年工作进行了展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更加有力司法保障。落实稳中求进要求,围绕今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牢牢把握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推进新型城镇化、自贸区战略、维护海洋权益等对人民法院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加强司法应对,妥善化解投资消费、对外贸易、知识产权、互联网金融、环境资源、海洋经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征地拆迁等领域的矛盾纠纷,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曹建明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中回顾了2014年主要工作。保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与有关部门共建打击侵权假冒信息平台,坚决打击侵权行为,起诉侵犯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和商业秘密等犯罪9427人,同比上升7.1%。妥善办理科研活动和成果转化中的案件,严格区分罪与非罪界限,支持和保护科技创新。

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对2015年主要任务进行了展望。深入推进司法规范化建设。扎实开展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着力解决自身司法不规范的突出问题,健全规范司法的程序、标准和责任,努力使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符合实体公正、办案过程符合程序公正。北京市知识产权法院成立三个多月便收了2900多件案件,已经审结了400多件案件。

知识产权行政案件持续增长(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网)。日前,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通报会,公布了2013及2014年前三季度专利、商标授权确权行政案件审理情况,其中,专利授权确权行政案件平稳增长,而商标授权确权案件自2014年以来增长迅猛,从2013年全年2139件猛增至今年1至9月的7749件;法院最终对专利行政决定予以撤销的比例为13%,最终对商标行政裁决予以撤销的比例约26%。此次通报会上,北京高院还公布了10起专利、商标授权确权典型案例。

授权确权模式发生改变。我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专利、商标授权确权模式实现了由行政机关终局裁决模式向司法审查终局模式的转变。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负责专利授权确权的行政审查工作,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负责商标授权确权的审查工作。当事人不服上述行政机关作出裁决的案件,分别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相应地,根据地域管辖原则和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定,此类案件的一、二审一直由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和北京高院专属管辖。

据北京高院知识产权庭庭长陈锦川介绍,知识产权行政案件的审理,不仅涉及复杂的专利技术问题和法律问题,案件裁判结果对相关行业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而且很大比例的案件当事人是外省市和外国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案件审理难度大。

专利行政案件平稳增长。据北京高院统计显示,近年来,对专利授权确权行政决定的起诉率比较稳定,一直在6%左右。自2009年至2012年,北京一中院受理的专利授权确权的行政案件持续增长,年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2013年,北京一中院共新收专利授权确权一审行政案件641件,其中专利授权行政案件133件,专利确权行政案件508件;北京高院新收专利授权确权二审行政案件411件,比上一年增长16%。2014年1月至9月,北京一中院新收专利授权确权一审行政案件411件;北京高院新收专利授权确权二审行政案件365件。

结合一、二审案件审理情况,2013年北京法院最终撤销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行政决定的案件总数为91件,占全年一审审结的694件专利授权确权行政案件总数的13%。

北京高院的调研报告显示,专利确权行政案件数量大约为专利授权行政案件数量的3倍左右。专利授权确权行政案件的上诉率较高,2009年以来的一审上诉率均保持在50%左右。案件涉外因素占比高,外国专利权人占比较高。以2013年为例,专利授权确权一、二审行政案件涉外案件约占35%。当事人为外国人的案件中,以专利权人为外国人的情况为主,且以涉及发明专利案件为主。涉外案件中,外国当事人主要分布在美国、日本和德国等科技实力较强的国家。

商标行政案件近半涉外。相对于专利行政案件的平稳增长,商标行政案件呈现出复杂案件占比高、涉外因素占比高、行政裁决撤销率较高的“三高”特点。据统计,2013年北京一中院新收商标授权确权一审行政案件数为2139件,其中涉外案件1051件;北京高院新收商标授权确权二审行政案件1030件,其中具有涉外因素的案件528件,撤销行政裁决的案件共277件,占二审结案总数约26%。到了2014年,商标行政案件呈爆发式增长,前三季度即达到了7749件。

这些商标行政案件涉外因素占比较高,以2013年一审案件为例,涉外案件总数达1051件,占全年一审法院所收商标行政案件总数的49%,这些案件涉及的国际知识产权企业数量众多,案件审理所受国际关注度高。

北京高院知识产权庭副庭长张雪松在通报会上回答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提问时表示,专利、商标授权确权行政案件之所以涉外比例高,一是因为发达国家的企业更加重视保护其知识产权,二是因为随着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日趋完善,司法水平得到快速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愿意通过诉讼渠道保护其权益。

3、行政保护

去年我国专利行政执法办案总量首次突破2万件(来源: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网)。日前,从国家知识产权局传来令人鼓舞的消息——2014年,我国专利行政执法办案总量首次突破2万件,达到2.4479万件,同比增长50.9%。其中,办理专利纠纷案件8220件(专利侵权纠纷7671件),同比增长62.6%;假冒专利案件1.6259万件,同比增长45.5%。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完善激励创新的产权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要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加注重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由此不难看出,知识产权已成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支撑。”业内专家认为,在过去的1年里,全国知识产权系统把执法办案工作作为努力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重要任务之一,持续加大工作力度,成效明显,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执法管理处有关负责人表示,与2013年相比,去年全国知识产权系统专利执法办案呈现出新的特点,即各地区执法办案工作普遍加强、办案结构进一步调整、发明专利案件量有所上升、涉外专利侵权纠纷案件有所增长。

据介绍,2014年,全国31个省(区、市)中,执法办案量超过1000件的有6个省,分别是江苏省3681件、浙江省3505件、湖南省2815件、广东省2555件、山东省2542件和河南省1078件。从区域划分来看,华东、华中地区执法办案量最多,分别为1.1551万件和4843件,共占全国办案总量的67%;华东、华北增长最快,同比分别增长89.5%和76.9%。从专利侵权纠纷办案量来看,全国近一半的省(区、市)案件量超过100件,其中浙江省、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和河南省专利侵权纠纷办案量超过200件。

2014年,我国专利纠纷办案量与假冒专利办案量的比例约为1﹕1.98,与2013年的1﹕2.21相比,办理难度较大的专利纠纷案件占案件总量的比重有所增加,彰显出全系统办案能力进一步提升。值得关注的是,在受理的专利纠纷案件中,虽然仍以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案件为主,但发明专利案件量明显有所上升。2014年受理的8220件专利纠纷案件中,发明专利案件1239件,占15.1%,比2013年上升了4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2014年,我国涉外专利侵权纠纷案件有所增长,全年共办理涉外专利侵权纠纷案件521件,占全部7671件专利侵权纠纷案件的6.8%;同比2013年的362件和7.7%的占比,案件量增长了43.9%,占比下降了0.9个百分点。

“通过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广大创新者、专利权人的维权需求在增强,通过专利行政执法途径维权的信心也在增强。”业内专家表示,未来,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更好地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为经济发展新常态营造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法治和市场环境,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据了解,从2011年到2014年底,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累计已经针对影视和综艺节目删除了侵权链接70余万条,影视盗版删除率达到95%以上。受腾讯、百度等公司的委托,做了《中国好声音》等诸多热门热播综艺节目的快速维权,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文字、音乐这类维权难度更大的“小作品”,监测盗版删除率也达到70%至80%。

6月12日,国家版权局等四部门联合启动“剑网2014”专项行动,针对网络侵权盗版第十次亮剑。该行动确定了保护数字版权、规范网络转载、支持依法维权及严惩侵权盗版四项重点任务。专项行动期间,各地版权行政执法部门共查处案件440起,关闭网络750家。国家版权局挂牌督办了33起案件

4月28日,琼瑶向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起诉,称其作品《梅花烙》被于正编剧的《宫锁连城》抄袭,其著作权受到了侵犯。109位国内编剧联合发表声明支援琼瑶依法维权的主张。12月25日,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对该案做出一审判决:涉案《宫锁连城》停播、于正在四网站公开声明道歉、于正等五被告赔偿琼瑶经济损失500万元。

2013年全年立案查处侵权假冒案件8.31 万件、涉案金额11.21 亿元,捣毁制假售假窝点1786 个,依法向司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477 件、涉案金额2.8 亿元。

各地工商机关更加注重在执法中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与配合,积极与公安机关协作,联合行动,保持打击侵权假冒的高压态势。

2013年,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打击“傍名牌”专项执法行动。据初步统计,全国工商系统在打击“傍名牌”专项行动中共查处仿冒侵权案件2.96 万件,案值7.44 亿元,罚没款2.74 亿元。

2013 年,全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查处各类商标违法案件56867 件,其中查处一般违法案件6896 件,商标侵权假冒案件49971 件,涉外商标案件11735 件。

3、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够。

虽然我国今年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成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法院,标志着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通道,但是,全民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依然比较低,重视程度依然不够。专利申请虽然数量依旧雄踞世界第一,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申请数量也有所下降,但是所申请专利中,相对世界发达国家来说,发明专利所占比重依然较低。专利代理行业低价竞争情况严重,代理人生存环境恶劣,几千块钱就随便申请一个发明专利的情况很多,代理人一到两天时间就要完成一件专利的撰写,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社会大众尤其是企业对专利的申请重视程度不够,不愿意花经费去进行专利的申请和布局。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普及程度很低,很多人对于什么是知识产权不了解,甚至一些高学历人才、工程师对于什么是专利,专利授权材料是什么都不知道,导致很多技术没有申请专利而公开,也导致智力成果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而不知,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发展离不开群众的基础,只有加强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才能给知识产权的保护培养良好的土壤。

(2)知识产权生态环境处于低水平。

知识产权的运作,也就是将知识产权转化成经济效益,只有知识产权无形资产能够经济化,知识产权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地体现。而现如今知识产权的生态环境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使得无形资产不能快速有效的产生效益,从而间接地影响到了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也在实际侵权案件中致使权利人得不到较高的赔偿。知识产权无形资产的产业化有待继续开发。

(3)惩罚力度有限 在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我国目前立法上普遍采用的是填平原则,使得侵权成本很低,正常的业务合作成本往往要比侵权更高,促使不诚信的商人往往愿意采取侵权的方式来牟利。应当将填平原则的惩罚性赔偿原则共同运用,对初次侵权者适用填平原则,以警告而使其改过,对多次侵权者,也即恶意侵权者,应该适用惩罚性赔偿而严厉进行打击。

(4)专业的法官队伍和律师人才较为缺乏

知识产权是专业性很强的一名学科,其中专利业务又是由各行各业的技术方案构建而成,对于法官和律师的专业性要求较高,往往需要具有复合专业背景的人才能胜任这一工作,而现实中,法官队伍尤其是基层法院业务能力强的是少之又少,并且大部分法官是法学本科出身,对于技术问题往往不太了解,甚至消化吸收起来也比较困难,给案件的审判工作带来很大的障碍。虽然2015年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设立了知识产权法院,但知识产权法院的法官数量控制的比较紧,入选条件较高,致使辖区内一部分原本审理知识产权的法官入选不了,从而在法官数量上下降厉害,管辖的集中造成取证保全等工作路途遥远,人手不够,反而会使权利人的权利更加不能有效率的得到保护。有些法院即使聘请了技术专家参加案件的审理,但技术专家又对知识产权法律不懂,往往出具的意见从法律上讲并不客观。专业的知识产权律师尤其是专利诉讼律师较少,致使很多当事人在维权或者被诉的情况下难以找到合适的律师,不光给法官的审判带来不便,更从长远上影响整个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进程。所以要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放开专业法官的招聘条件,能够吸纳更多的具有专业能力的人来从事知识产权法律工作,促进知识产权保护的快速发展。

(5)缺乏专业的鉴定机构

知识产权诉讼中,往往涉及到是否构成侵权的鉴定工作,这其中又一专利侵权为典型。专利侵权的判定原则,一般为全面覆盖原则和等同原则,是否构成对于独立权利要求技术特征的全面覆盖或者等同替代,这就需要进行技术判断,而当判断不明确的时候,往往需要专业的鉴定机构进行技术鉴定,并出具鉴定结论。

而鉴定机构往往由技术领域的技术专家构成,这些技术专家对于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并不精通,势必只会从技术的角度进行分析,但要从知识产权法律的角度发表结论就不一定是客观公正的。

因而,加大对于技术专家的知识产权法律培训势在必行,努力建立适合知识产权保护市场要求的专家队伍和客观公正的鉴定机构。

3、知识产权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当下,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要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就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和支撑力的产业体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的目标。作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武器,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必经之路。

商标运营,涉及到企业品牌的运营,企业利用品牌这一最重要的无形资本,在营造强势品牌的基础上,更好的发挥强势品牌的扩张功能,促进产品的生产经营,使品牌资产有形化,实现企业长期成长和企业价值增值,它是从产品经营、资本运营发展而来的,因此,关于商标的运营已经超出了单纯的知识产权的范畴,本文不做探讨。

(1)版权运营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版权运营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果,文化产业硕果累累,一大批网络平台和优秀的网络写手相继涌现,《2012年中国版权产业经济贡献调研结果》,显示:2012年,我国版权产业行业增加值逾3.56万亿元,占全国GDP的6.87%,版权运营也发展到了全版权运营时代,所谓全版权运营,就是全产业链运营。

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因为自1996年该系列小说第一部面世,至2011年年底第七部出版完成,“哈利·波特”所形成的全版权产业链总产值超过了220亿美元,其中包括12亿美元营出版领域收入、77亿美元电影票房收入;15亿美元以上的相关游戏收入,及以“哈利·波特”为主题建造的公园和相关的饮食、服饰、玩具、旅游等产业收入。

在国内,目前全版权运营相对成熟的是一些青年网络作家的作品,如《宫》《步步惊心》《甄嬛传》等。

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指出:“我们认识到,一方面要继续保持和加强版权保护,但在强调保护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讨论如何发挥版权在文化发展中基础性、资源性的作用,来推动产业的发展。”

2014年11月初小米科技先是千万美元投资视频网站优酷土豆,接着又以3亿美元入股爱奇艺视频网站,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成为互联网产业再次腾飞的助推器。

截至2014年6月底,我国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已经由2013年的78.5%提升至83.4%,其中有75%的人用移动端付过费,超过1/4的人为手机应用付过费,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0个百分点。这表明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付费习惯正在形成,正版越来越值钱,知识越来越值钱,互联网越来越值钱,谁率先开始进行产业布局,率先为知识产权买单,谁就将会收获知识产权的红利。

全版权运营是一种趋势,图书出版是传统出版行业的本行,但是其他如教育培训、影视、动漫、游戏等则需要专业人士来做,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是需要勇气,也需要耐心的。比如教育培训,需要专业的课程设计;影视改编,需要专业的策划改编;手机游戏,需要专业的脚本架构。这些是出版延伸的新方向,是从内容出版到内容开发的新开拓,是全版权运营的大势所趋。在这个过程当中,必然会遇到新的问题,只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逐步加深对全版权运营的了解和理解,才能切切实实走出一条路子。

全版权运营面临一些发展障碍,首先是版权意识薄弱导致全版权运营基础不牢。就目前而言,作家重复授权现象非常严重,出版行业的自律也有待加强,同一作品在不同出版社同时出版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的出版社明明知道另外一个出版社享有专有出版权,但还是明目张胆地出版,甚至以包装成“文集”的形式变相出版,实际上造成了侵权。有些作者甚至认为同一部作品可以在多家出版社出版,并不知道这违背了专有出版权的原则。重复授权导致版权混乱,让全版权运营成为空谈,根本无法拓展应用。其次是授权不全导致全版权运营成为空谈。依照当前的行业惯例,作者授权图书出版时,往往不会将影视改编权、游戏改编权授权给出版社,因为传统的出版社一般只做纸质出版,同样,作者授权影视游戏版权也不会将出版权交给游戏公司。对于纸质出版来说,大部分作家作品版权授权常常分散在不同出版社,甚少有一家出版社能完全代理一个作家全部版权的,这就更谈不上全运营了。再次是行业差异造成隔膜,影响版权的横向扩展。比如相对于影视、游戏行业来讲,出版行业的经济规模非常小,双方合作的时候往往出现不平等性,从而使最早获得作品授权的出版社在影视公司和游戏公司合作方面缺乏积极性。由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是全版权运营的核心基础,是一切资金有效启动的起点,这种行业之间的隔膜如果不解除,版权横向扩展就会受到影响。最后,版权经纪人制在中国还没完全建立,缺少专门的代理机构和专业的运营人才,这是最大的瓶颈。其实任何一个新的发展模式开启前,都会面临人才缺乏的问题,对于全版权的跨媒体版权运营来讲,需要将出版、影视、游戏、教育等行业有效链接起来,充分激活各方面需求,激活不同市场潜力。这就要求有一批既掌握作者资源,又熟悉版权知识,具有市场运营能力的专业第三方代理机构开动相关业务。

(2)专利运营及存在的问题

当今世界,专利已经成各国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核心竞争力要素。专利作为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其价值的实现离不开运营及流通环节的辅助。与其他先进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的专利运营还处于制度建设和发展的初级阶段。目前仍以较为传统的专利转让、专利许可、专利权质押融资等运营形式为主。近年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连年大幅攀升。以2014年为例,专利质押融资金额达到489亿元,同比增长92.5%,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但距离实现知识产权资本化、产业化,还有一定的距离。根据2014年底知识产权出版社发布的《2013年中国专利运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近5年来,中国专利运营日渐频繁,平均增长率达到33.59%。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技术转移交易额已超过7千亿元的规模。2013年登记备案的中国专利转让88280件、专利许可19307件、专利质押5640件(金额达到254亿元,同比增长80%),涉及专利数量超过10万件。整个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虽然目前我国专利运营的规模增长较快,发展势头较好,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专利运营初具规模但质量仍较差。以专利转让为例,目前专利转让中的极大比例是企业内部成员公司间的转让或企业工作人员向企业法人间的转让,而产生实际增长效应和实质技术转移的企业间的外部转让所占比例较低。又比如专利权质押目前往往需要其他资产进行辅助抵押,对企业的融资条件要求仍然较高;第二,专利运营模式相对陈旧,缺少创新型的专利运营企业。目前我国专利运营仍然以通过传统的技术交易市场促成专利转让、许可、质押为主。专利运营公司普遍缺乏自身的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能力,缺乏技术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粘合力。而目前国外较先进的创新基金、研发型专利运营、标准化组合专利运营等新型专利运营方式还较为少见;第三,专利运营的整体环境仍然较为落后。专利运营是实现专利从纸面权利向实质利益转化的核心环节,是促成一国专利体系成熟的重要推力。专利运营的发展需要例如社会技术创新整体能力,专利权司法及行政保护环境,专利无形资产价值评估体系,专利金融制度创新等多方平台的整体突破。目前我国专利运营发展仍高度依赖行政资源激励,市场化的整体专利软环境相对发展滞后,也缺少具有旗手作用的行业标杆企业。

随着科创兴国理念的深入推进,专利运营的发展也日益提速。特别是201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对专利运营做出了前瞻性的规划,明确要求全国技术市场登记的的技术合同总额从2013年的8千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万亿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从2013年的687.5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800亿元;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出口收入从2013年的13.6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80亿美元。可以预见,中国专利运营也会随着经济升级和产业升级的步伐迅猛发展。

二、中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及建议

1、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企业是知识产权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主体,是整个知识产权行业的中流砥柱,只有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切实提高了,才会从根本上提高整个知识产权行业的水平。

以前乃至现在,都是国家从政策层面对企业的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进行扶持,培养企业的知识产权感觉,但是,从长远来看还是要以市场的作用来调解企业的知识产权兴趣,要从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的作用以及知识产权的市场运营方面让企业尝到甜头,当然也要让企业在别的权利权人那里尝到苦头,才能让企业真正重视起知识产权。

2、加强企业员工尤其是技术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和知识。要持续不断地加强对于企业员工的知识产权培训教育,使其对于知识产权基本法律知识有所了解,对于技术人员,应当使其熟知专利检索、专利预警、专利分析布局、专利技术交底书的撰写等工作,从而能够掌握本行业最新的研究成果,在项目立项时检索最新专利技术,避免盲目研发,在新技术研发成功时,懂得运用专利来进行布局,从而使得智力成果有效的得以保护。

3、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再好的意识也需要有制度的保障,只有从企业管理层面将知识产权的保护进行加强,才能长久地持续下去,乃至形成一种企业文化。比如大中型高科技企业应当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部门,招聘专业的知识产权工程师,负责日常的知识产权管理、运营事务;应当对技术人员形成知识产权发掘、申请、专利预警等激励机制。

4、成立行业联盟,建立专利池,共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防御。不要只盯着国内的同行业竞争者,要放眼全球,共同提高。成立行业联盟,信息交互,建立专利池,在竞争和合作中共同成长,共同应对其他国家的知识产权进攻,力争使得国内企业不光技术上走出去,也要在知识产权上走出去,真正成为知识产权大国。

5、重视知识产权运营,发挥无形资产的经济价值。

提炼出一些真正具有技术含量和市场价值的技术成果,通过专利布局来形成保护壁垒,从而提升其经济价值。寻找专业的知识产权运营机构,进行技术转让、质押、入股等运营,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无形资产的经济价值。

第四篇:论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和对策

论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和对策

摘要: 家庭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地方,是重要的精神家园,是每个人的心灵港湾,是最基础的社会组成部分。家庭的健康发展,是社会稳定发展、国家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现在家庭暴在世界范围内都普遍存在,我国的家庭暴力也趋于严重,它不仅给受害者造成身体上的创伤,还给受害者心理上造成无法痊愈的伤痛,甚至给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带来威胁,家庭暴力问题应该引起全人类的重视。社会应该给予受害者更全面、更有效的帮助,建立心理、法律等各个层面的社会支持体系,从而达到预防家庭暴力,减轻受害者损失的目的。

关键词: 家庭暴力 危害 原因 对策 正文:

一、家庭暴力的概念和现状

家庭暴力简称家暴,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以殴打、捆绑、禁闭、残害或者其它手段对家庭成员从身体、精神、性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2001年12月24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规定,家庭暴力即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家庭暴力直接作用于受害者的身体,使其身体和精神都感到痛苦,损害其身体健康和人格尊严。家庭暴力发生于有血缘、婚姻、收养关系并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之间,比如丈夫对妻子、父母对子女、成年子女对父母等,妇女和儿童是家庭暴力最主要的受害者,有些中老年人、男性和残疾人也会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家庭暴力会造成死亡、重伤、轻伤、身体疼痛等等严重的不良后果。

目前,我国家庭暴力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根据调查显示,中国现在有30%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在二亿七千万个中国家庭中,每年约有十万个家庭因家庭暴力而解体。家暴受害者中绝大多数是家庭妇女,约占72%,儿童约占15%,老年人约占11%。实施家庭暴力的绝大部分是家庭成年男性,但在少数由“女强人”当家的家庭中,女性对丈夫不尊重,直接实施暴力。除了殴打捆绑这种传统暴力外,还有些人对受害者采取“软暴力”,比如讽刺挖苦、随意漫骂、冻饿等虐待方法,这种“软暴力”,同样侵犯受害者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危害家庭关系。

此外,原先家庭暴力多发生在一些知识水平、职业层次、社会地位较低的家庭中,但近几年来家庭暴力范围有所扩张。根据抽样调查显示,每10个施暴者中,就有1个受过高等教育。家庭暴力的范围正在从农村向城市、从低文化素质向高文化素质人群蔓延。现在家庭暴力不仅仅是发生在农民家庭,在干部、教师家庭也是非常常见。家庭暴力在以一种铺天盖地的气势席卷全中国,给整个社会都笼罩上一层阴霾。

二、产生家庭暴力的原因

从调查分析情况来看,笔者认为,产生家庭暴力的原因有这些方面:

(一)观念腐化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有一些人在外来的思想、文化、观念、习俗的影响下,把传统的、本土的思想观念抛诸脑后,不仅在生活上迷失了方向,在道德观念特别是婚姻道德观念也迷失的方向。一些男性视一夜情、婚外恋为时尚,以拥有情人作为向人炫耀的资本,有的甚至在外与“二奶”长期非法同居,生儿育女。回到家里对自己的糟糠之妻百般挑剔,各种看不惯,并用诸多借口逼迫妻子离婚。妻子不同意,就对之拳打脚踢,丝毫不心疼。还有些更过分,不仅把“二奶”带回家居住,还把妻子赶出家门,稍有反抗,便遭到一顿谩骂毒打。

(二)性格扭曲、品行低下

有一些男性性格非常扭曲,会无缘无故怀疑“另一半”生活作风不检点,不允许配偶和异性搭讪聊天,也不让配偶外出打工赚钱贴补家用。如果配偶顶嘴或者反抗,就进行惨无人道的辱骂、殴打。还有些年轻男女走上社会后沾染不良生活习惯,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赌博、酗酒、嫖娼、卖淫。这类人没有家庭责任感,丝毫不关心自己的家庭,在外遇到不顺心的事回家就发脾气、耍威风。比如有些男性在外赌博输钱后,逼妻子出去借钱,或者卖淫,如果妻子反抗,就暴跳如雷、拳脚相加。一般他们会恐吓妻子,有些女性出于畏惧,常常会忍气吞声,不敢告发,也不敢与之离婚。

(三)受到严重的男权思想或女权思想的影响

有些大男子主义的男性,在他们的观念中,男尊女卑根深蒂固,这部分人在家中称王称霸,把妻子看成是附属品,一点也不知道尊重女性,稍不顺心就对其实施家庭暴力。另外,一些女性女权思想严重,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经常故意侮辱和贬低丈夫,以显示自己的家庭地位。丈夫稍不顺其意,就拳脚相加,久而久之,便习惯性地实施家庭暴力。

(六)相关行政部门对家庭暴力问题不够重视

相关部门在接到家庭暴力的投诉后,认为家庭暴力是一般家庭内部事务,不予过问,不予干预,不重视,不展开实质性的行动,以致于施暴者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从而在施暴时更加肆无忌惮。法院对于受害者因不堪忍受家庭暴力请求离婚的诉讼,一味调解和好不判决离婚,从而使施暴者更加无法无天,继续自己的违法行为。

(七)现行法律没有配套的预防措施

我国的反家庭暴力立法相对滞后。目前司法实践中,我国《刑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关于惩处侵害妇女、儿童、老人人身权利的家庭暴力行为都有禁止性规定,但是没有进行明确的认定,没有规定具体的制裁办法,可操作性一点也不强。另外,家庭暴力损害赔偿也是一大难题。根据现行有关法律规定,家庭暴力行为发生后,受害人有权获得损害赔偿。但在现实情况中,受害人很有可能遭受双重伤害:一方面,受害人因家庭暴力而身心受挫;另一方面,受害人主张的损害赔偿可能从家庭共有财产或夫妻共有财产中支出,对于受害者来说造成经济上的损伤。所以,就现行法律而言,没有一条有效预防家庭暴力的途径和方法。

(八)在法律宣传和舆论监督方面做得不够

从法律宣传来看,广泛深刻的法律普及活动开展得很少,法律法规宣传得不够到位。其实中国家暴的产生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认为自己的家暴触犯法律,毫无法律意识。从社会舆论来说,新闻媒体没有发挥好监督作用,对家庭暴力的曝光度不高,没有对施暴者给予及时的、大张旗鼓谴责,对施暴者没有起到威慑作用。

三、家庭暴力的危害

(一)家庭暴力给受害人身心造成不可磨灭的伤痛

根据全国妇联组织的调查显示,大约有16%的女性遭受过丈夫的殴打,另有5%和2.6%的女性有过被配偶精神伤害和性虐待的经历。这些家庭暴力在受害者身体上留下伤痕,在受害心理上烙下印记,这些痛苦的经历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都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他们中有些人对身边的人产生恐惧,不能开始新生活,严重的甚至于患上精神方面的疾病,永远活在家庭暴力的阴影下。

(二)家庭暴力可能种下违法犯罪的种子

家庭暴力经常会引发违法犯罪。那些受虐待的妇女生活在长期的暴力阴影之下,在绝望中选择了“以暴抗暴”的极端方式。据调查,某省1000多名女犯人中有100多人是因为杀夫犯罪入狱,她们不堪忍受丈夫的虐待最终选择与其“同归于尽”。还有少数未成年子女由于长期生活在父母的暴力下最终走上了杀死父母的极端道路,某学校一高中生因学习成绩差,母亲经常对其发脾气,甚至辱骂、毒打,他由于不堪忍受母亲的虐待,手持榔头把自己的亲生母亲杀死。上诉案例中的母亲本身文化水平不高,教育方法非常粗暴,使用暴力来“教育”来自己的子女,在他们眼中的教育其实是摧毁整个家庭的重磅“炸弹”。还有些未成年因对父母暴力行为的恐惧和憎恶而不敢或不愿回到家中,提早走上社会,沾染不良习惯,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家庭暴力不利于社会和谐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细胞,家庭暴力威胁家庭的稳定和谐,也必然危害社会的稳定和谐。家庭暴力可能会引发青少年和其他家庭成员违法犯罪,导致家庭的破裂,威胁到家庭关系的稳定和谐,对社会整体发展进步产生不良影响。在一个充满暴力、恐惧和怨恨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未成年子女,由于受家庭暴力的影响,其生理、心理上必然会受到较大的伤害,家庭暴力给他们留下黑暗、痛苦的心理阴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绝大多数会患有恐惧、自卑、不相信他人等心理障碍,形成畸形的心理状态,这些人成年后,很可能成为新的家庭暴力的实施者。这些心理不健康的人会变成新一批危害社会的人群。

四、预防、制止家庭暴力的对策

家庭暴力的产生,我们已经分析过了,最重要的是怎样预防、制止家庭暴力。笔者认为,可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一)对家庭暴力问题进行有效地宣传教育

1.充实家庭成员的法律知识。开展广泛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转变“打老婆孩子不犯法”“清官难断家务事”这些错误观点,让更多人认识到家庭暴力问题要用法律武器来解决。尤其要在农村、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进行大力的家庭暴力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2.提高家庭成员的素质。惩治施暴者,救助家庭暴力被害人是家庭暴力发生后我们应该采取的行动,但这些行动只能说是治标不治本。笔者认为只有提高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经济能力、思想道德素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家庭暴力问题。相对应的,一是要提高家庭成员的文化水平,平时要多读报纸、多看电视,了解各种各样的知识;二是要解决弱势群体的经济来源,劳动保障部门应该多提供就业岗位,给这些弱势群体以谋生的能力,阻断施暴者给予的经济控制;三是要加强对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树立起人权平等意识,主动建立和睦、团结的家庭关系。

(二)建立专业的家庭暴力法律援助机构

家庭暴力发生后在制裁施暴者的同时,另一方面要对受害者进行抚慰。建立业的家庭暴力法律援助机构显得尤为要,比如开通反家庭暴力热线,为受害者提供直接的法律咨询和心理咨询;再比如设立家庭事务调解机构、家庭暴力援助助中心、家暴调查事务所等等,对家暴受害者进行最直接的临时救助。

(三)进行多方面的家暴救助

1.落实村委、社区制止家庭暴力的制度。加强村委、社区防范和化解矛盾的作用是保护家庭弱势群体人身权利的及时防线,往往在家暴发生时,村委、社区离得最近,由它们出面干预才最及时。为此,可在农村和社区中逐步建立由派出所、群众团体组织(妇联、团委)、专业机构(医院、鉴定机构、律师、法院)组成的“反家暴”网络,为被害人搭建临时的提供庇护和物质帮助的栖身之所。

2.要及时对受害者进行心理治疗。受害者在经历过家庭暴力后,往往在心理上留下看不到的伤痕,他们会恐惧、自闭、压抑,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通,很可能会对今后的生活产生不良影响。有些长期受虐的家庭成员甚至在没有来得及进行心理治疗,就已经精神崩溃,变成精神病人。所以,在家暴发生后对受害人的心理治疗显得刻不容缓。

(四)逐步完善立法和加强执法力度

1.加快推进《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目前,国外对家庭暴力已从研究阶段步入法制化进程,已有40 多个国家采取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法律措施。比如,在美国,许多地方法院创立专门的家庭暴力法院,审理民事案件、轻微刑事案件中涉及家庭暴力的案件;在英国,1996年 《家庭法案》中规定了“互不妨害令”、“附加挽留权”等来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我国台湾地区在1998 年通过了家庭暴力防治法,应对家庭暴力问题。庆幸的是,2015年1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作为中国第一部反家暴法,该法将于2016年3月1日起施行,这标志着中国也将拥有专门对抗家庭暴力的法律。它必然能起到遏制家庭暴力的作用,使家庭真正成为社会稳定的细胞。

2.加强执法力度,维护法律权威。控制家庭暴力应从多方面地运用司法机关的职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威慑与教育作用。据了解,加拿大政府出台过一项“零容忍”的政策,规定对家庭暴力不分轻重必须立案,警察有权入室制止;离婚时,用作生活的房屋全归被虐配偶所有。笔者认为,我国也可借鉴加拿大的做法,对施暴者的制裁从重从严,让其付出沉重代价,以警诫那些“野蛮人”,使家庭暴力再也不能作为他们口中“家务事”而不被惩处。

3.发挥调解功能,促进社会和谐。在处理涉家庭暴力案件时,法院应广开渠道,邀请资历威信较高的亲属、当事人所在单位同事、社区、村委会、妇联到庭参与调解,或让当事人在庭前或法庭上进行单独交流等方法促成双方和好。如果去世无法调解的,法官要耐心地做双方当事人的思想工作,让施暴方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减少今后施暴的可能性。

总之,家庭暴力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承担责任。所有人都应对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关注,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充分利用法律、行政、舆论等多种途径,坚决同一切家庭暴力作斗争,尽最大的努力来消除家庭暴力。

参考文献: [1] 董云虎主编《中国的妇女人权》,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年 [2] 余能斌、马俊驹主编《现代民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年 [3] 刘国奎 家庭暴力存在原因及对策探析·政法论丛,2004,1 [4] 李明舜 制定反家庭暴力法的几个思考·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2 [5] 曹诗权 中英维护妇女权益·防止家庭暴力研讨会综述 法商研究,2000,5 [6] 杨淑鸿、张爱军 论我国家庭暴力的危害、成因及对策·甘肃农业,2004年第5期 [7]王群胜 浅析家庭暴力的原因及对策·企业家天地(下半月),2005,(9)[8]丁海霞 家庭暴力的表现形式及预防·解放军健康,2006,(3)

第五篇:论我国廉政建设的现状及其必要性[定稿]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浅谈公务员廉政建设的现状及其必要性

业:行政管理专业

学生姓名: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目 录

一、引 言

二、我国公务员廉政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意义

(一)我国公务员廉政建设的理论基础

1、廉政建设的内涵

2、廉政建设的特点

(二)我国公务员廉政建设的意义

1、加强廉政建设可以提高政府的形象

2、加强廉政建设可以节约政府成本,促进社会的发展

3、加强廉政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

三、我国公务员廉政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1、公务员廉政建设的现状

2、公务员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四、加强我国公务员廉政建设的对策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公务员勤政廉政建设的固本之道

2、健全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是公务员勤政廉政建设的根本措施

3、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是公务员勤政廉政建设的基础工程

五、结 语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一、引

公务员廉政建设是公务员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腐败斗争胜利的关键之一,所以,解决当前我国公务员廉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更具有紧迫性。党的十五大强调指出,要建立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必须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经济建设进程中,健全和完善公务员勤政廉政监督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公务员

廉政

廉政建设

二、我国公务员廉政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意义

(一)我国公务员廉政建设的理论基础

1、廉政建设的内涵

何为廉政?廉,正直、刚直、品行方正。那么“廉政”简单来讲就是廉洁从政,廉洁施政的意思。关于廉洁从政,传统说法中有一个形象化的描述,就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所谓正气,是指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所谓清风,则是指不贪财肥私,不贪赃枉法,不以权谋利,不沾公家一分便宜。其实我认为这是不对的,一个人占着主要位置,要做得有意义,深入基层,接触民众,了解民众需求,帮助民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使区域内人民过得更加美好。于是他不仅要工作,还要有设想,还要去实践,从而使自己的方针政策,的确对人民有好处,这才是真正的领导,否则,则是拿薪水,干干太平事,尽管你不贪不腐,也不能说你是一个廉政的好领导。

廉政的内涵可分为四类:一是廉政的社会文化,主要表现为在全社会营造良好 3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的廉政氛围环境,让健康向上的廉政文化去充实人们的精神境界,从而使优秀的传统廉政文化和道德风尚在全社会发扬光大;二是廉政的职业文化,主要表现为各职业阶层的从业人员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克己奉公,遵纪守法;三是廉政的组织文化,主要表现为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国有企业等公共组织,处事公道正派、公正透明、诚实守信、廉洁高效。四是廉政的政治文化,主要表现为掌握公共权力的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公正廉洁,淡泊名利,恪守宗旨,廉洁从政,勤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从表现形式上看,廉政文化既有思想观念性方面的,如价值观念、思想信仰、思想道德等,又有制度规范性方面的,如廉洁从政的法律法规及各项纪律制度等。廉政文化以先进的廉政制度为基础,以先进的廉政理论为统领,以先进的廉政思想为核心,以先进的廉政文学艺术为载体,围绕廉政开展的一系列文化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地位观、权力观、利益观。

2、公务员廉政建设的特点 ①.廉政建设体系化

党在十五大以后提出了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逐步加大治本的力度,通过深化改革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十六字方针,这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作出的党风廉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党和政府从教育、制度、监督等各个环节出发,建立标本兼治的综合体系进行廉政建设的宏观战略和清晰思路,既全面又有重点,摆脱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4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的局部治理局面,迈出了廉政建设体系化的坚实的一步。这种体系化的廉政建设方针突出反映在2005年1月中央颁布实施的《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简称《实施纲要》)里。该纲要明确提出了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工作目标,所规划的廉政建设体系既是一个着眼全局的体系,又是一个遵循规律的体系,还是一个注重预防的体系,更是一个依靠民主、法制和德治多管齐下防治腐败的体系。

②.廉政建设制度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有关廉政的法律制度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2003年11月召开的全国纪检监察法规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法规制度体系的规划;2003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颁布实施;2004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试行)》颁布实施;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关于纪委协助党委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规定(试行)》等法律和规范性文件相继颁布实施。与此同时,还有一系列有关廉政建设的法律和制度正在抓紧制定之中,如2001年7月起中央纪委法规室和监察部法规司多次组织召开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廉政法的专家论证会,目前正在酝酿出台廉政法。总之,党的十六大以来的短短几年时间里,有关廉政的制度化建设所迈出的实质性步伐是建党、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其间颁布实施的一系列法律和制度填补了廉政建设的制度空白,为加强廉政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③.群众利益成为廉政建设的基本出发点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一思想体现在整个廉政建设实践中。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及有关部门按照中央的要求,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学校乱收费和挤占、挪用、截留教育经费行为;认真清理、整顿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乱加价、乱收费等现象;继续纠正在征收征用土地、城镇房屋拆迁以及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着力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以及面向农民的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问题;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坚决查处重大事故背后的腐败行为;认真开展治理商业贿赂的专项工作,坚决纠正不正当交易行为。这些举措真正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也反映了廉政建设的具体化和微观化。

④.廉政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体系化与制度化是廉政建设力度加大的重要表现。从客观现实结果来看,廉政建设的力度加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依法惩处力度加大。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对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一直有增无减,中央纪委、监察部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严肃查处了一大批有腐败问题的省部级干部。二是廉政教育力度加大。中国共产党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着力通过化解内因解决问题和预防问题发生的优良传统和丰富经验,十六大以来,党更是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推出新的措施加强廉政教育,如规定新任领导干部必须接受廉政谈话和廉政培训,各级主要领导干部在述职的同时要述廉等。

⑤.通过深层次体制改革推动廉政建设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强调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深化改革的精神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力争在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取得突破,从深层次彻底解决廉政建设的瓶颈问题。目前各地在干部人事制度、司法、行政审批等领域都进行了深层次的改革。在体制改革方面各地认真贯彻执行《党内监督条例》和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精神,重点解决权力制约机制的完善问题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和制约理顺权力之间的关系,保证各部门、上下级之间权力的健康运行。

⑥.注重廉政的社会环境建设

廉政建设只有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否则整个社会对腐败行为麻木不仁,廉政建设就难以取得成效。2005年初中央颁布《实施纲要》的主要用意之一就是要形成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反腐败的局面。从2006年到2007年中央进一步加强了廉政文化建设,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权力观和政绩观教育,促使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树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道德观念,并把这种教育活动深入到学校、企业、工厂等各个领域,大力营造弘扬正气、抵制邪恶的良好社会氛围。目前,广大人民群众已真正觉悟起来,正以实际行动与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廉政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已初步形成。

(二)我国公务员廉政建设的意义

廉政建设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含义。“其行如水,水乎清清”,这是古代著名思想家晏子在私有制社会为国家官员制定的合格品行的标准。而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今天,廉政建设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不贪污腐败、不索贿受贿、不以 7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权谋私。因此,加强廉政建设,意义重大。

1、加强廉政建设可以提高政府的形象

加强廉政建设是提高政府机关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和廉洁施政能力的重要保证,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建设为民、务实、清廉政府的迫切需要。这也是贯彻落实中纪委七次全会、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进一步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精神。因而要做到牢记宗旨、勤政为民、清正廉洁,维护好行政机关的形象,维护好干部自身形象,维护好广大企业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建设魅力中国做出积极的贡献。

2、加强廉政建设可以节约政府成本,促进社会的发展

既然能做到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不贪污腐败、不索贿受贿、不以权谋私,公务员就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没有贪念,“伸手必被捉”,“贪字头上一把刀”,因此,可以节约政府成本。社会少了“蛀虫”,多了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政府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进一步加强,全社会形成一股合力,一心一意为发展。有廉政型政府,才有节约型社会;有廉政政府,打造节约型社会才能成为可能。

3、加强廉政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深入开展党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反腐倡廉工作必须全面贯彻“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既要从严治标,惩治腐败,又要着力治本,预防腐败;既要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又要认真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既要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又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抓紧解决反腐倡廉的重大问题,抓紧解 8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抓紧解决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切实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为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重要保证。

三、我国公务员廉政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1、公务员廉政建设的现状

一、我国廉政建设体系现状分析

2005年,中共中央实施《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纲要》,纲要的实施是新形势下对反腐倡廉工作的重大战略决策和总体指导方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我国现阶段廉政建设指明了方向。

1、近年来我国腐败发案率呈现先升后稳、稳中有降的趋势,反腐工作效果显现 从中纪委向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工作报告中的数据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发案率呈现出了明显的波动性,从趋势上看表现为M型形态波动,并日渐好转逐年下行。十六大以来的五年违纪处分人数大幅下降,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未来五年的趋势虽不好判断,可能还会有所反弹,但反弹高度不会高于1997-2001年高度,违纪处分人数的绝对值应该会逐年下降的。如2003年党纪处分174580人。2004年党纪处分170850人,2004年比2003年下降2.13%,2005年处分115143人。比2004年下降了32.6%,下降比例接近1/3,是近年来下降人数最多的一年。2006年党纪处分人数为97260人,比2005年下降了15.53%。而2006年与2003年相比下降44.3%,接近一半水平。这充分说明近年来我党在反腐倡廉工作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从具体效果上看,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反腐败的局面初步形成,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党风、政风和社会风 9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好转。

(二)理论界的研究和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实践为廉政建设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与学术界对廉政建设体系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与研究,形成许多共识与创新。与此同时,各级政府与行政事业单位、企业也相继实施了一系列廉政建设指标体系构建的纲要和细则,开始主动落实中央《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并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特点将《纲要》的原则规定细化和量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中央的宏观指导下,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推动以及学术界的大力倡导下,我国廉政建设指标体系构建从理论到实践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这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国家廉政建设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腐败手段多样化,总体数量仍然比较庞大,廉政建设总体形势还不容乐观

所谓腐败,就是运用公共权力违反公共规则以谋取私利的行为。这个定义包含了四个基本要素,即运用公共权力、违反公共规则、谋取私利和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行为。尽管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界定腐败的标准有所不同,但在当今各国认定腐败与否,大体上按上述四点把握和判定。中国当前腐败主要是行政垄断和公权力乱用所造成的权力寻租和浪费。从国际透明组织公布的国家廉洁指数看,我国廉洁指数得分波动较大,但从2000年以后总体上廉洁指数基本上止跌企稳、逐年进步,呈现出比较平稳的走势。但中国仍属于世界上得分2.5—5.0之间的腐败比较严重的国家,廉政建设总体形势仍不容乐观

2、公务员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体制与制度上的缺陷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在制度的执行上是坚持对上不对下,以上面的要求为主,从而脱离实际。因而这种体制需要改革。在体制改革与稳定方面,认为改革会导致社会的动荡,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实际上,我国最大最严重的不稳定因素是腐败问题,而正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加剧了腐败,危及党群关系,降低了党的威信。腐败造就了一个个特权集团,加剧了两极分化,败坏了政府形象。因此,要消除这种不稳定因素,实现社会公正,最根本的道路就是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正是由于体制缺陷,公务员的廉政建设存在阻力。一部分公务员很想廉政却没有廉政的土壤。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说明了这一道理。因此,体制不改革,腐败难去除,廉政建设将成为空谈。

公务员腐败行为的产生到发展,总是与“权”字紧密相连。贪污受贿,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挥霍浪费,腐败堕落,任人唯亲等,都是因为手中掌握着或大或小的权力。权力的“魔杖”失去制约,使极少数道德水平不高,政治觉悟低下的公务员得意忘形、人格扭曲、心理变态、胡作非为。而目前的监督,存在“四多四少”现象:即表面监督多,实际监督少;事后监督多,事前、事中监督少;被动监督多,主动监督少;对一般公务人员监督多,对主要领导干部监督少。由于监督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和有效的监督手段,因而在现实中很难发现困难,即使有些人掌握了证据,也不愿告发或不敢告发,致使一部分公务员走上违纪违法的道路

法律法规不健全

随着以市场取向为主要内涵的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法治化要求越来越迫切,政府职能的法制化就成为客观必然。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法制体系不完备,不健全,社会法制意识薄弱,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还大量存在,“人治” 11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思想随处可见,“法治”观念还未深入公务员骨髓。法治国家要求人们抛除“人治”的思想,用法、用制度来管理国家及社会公共事务。但一些公务员还不习惯于“法治”,“人治”的影子仍然清晰可见,“官本位”的思想,使有些人有了可乘之机,钻了政策的空子,干起违法违纪的事情来。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的“人治”思想在作怪,导致不重视制度化建设。目前,我们国家虽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进程相比,显然有些落后。新问题不断出现,但相应的法律法规没有跟上。因此,建设法治社会,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部分公务员自身文化素质低,无视道德约束

首先,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没有根基的民族,一项没有文化的事业也是一项没有根基的事业。同样,没有科学的文化观念作指导,反腐败斗争就难以形成先进而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许多事实告诉我们,腐败与先进文化是根本对立的。反腐败的艰巨性与腐败所代表的保守、颓废、迷信、庸俗和阻碍社会进步的文化有直接关系。西方文化中某些腐朽颓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中的“家长制”、“官本位”、“人身依附”等文化糟粕,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交换、求利等文化理念的负面影响,都对反腐败斗争提出了严峻的文化挑战。对这种文化挑战,如果不从文化上去回击、去正确引导,反腐败工作就很难推进。因此我们讲,反对和防止腐败不仅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也是一项艰巨的文化建设任务。反腐败不仅是要严惩腐败分子,更重要的是要使廉政文化在全社会深深扎根,从而使公务员真正不敢腐败、不能腐败、不愿腐败。

其次,道德约束少。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的力量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正是由于约束的程度轻,12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使得很多公务员不考虑道德问题,理想信念发生动摇,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动力”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社会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变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盛行,这些社会上的思潮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公务员,使某些意志薄弱、思想不坚定的公务员发生了信念动摇,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淡漠,金钱至上的观念占据了头脑,对党的教育听不进去,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为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提供了“思想动力”。因此,需要弘扬社会正气,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四、加强我国公务员廉政建设的对策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公务员勤政廉政建设的固本之道

毛泽东同志说过:“政治是统率,是灵魂,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江总书记也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治。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国家公务员施以思想政治教育,用政治观点来指导和调节国家公务员的思想坐标,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廉政勤政意识。一是认真学政治学理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塑造灵魂、指导工作。二是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每一个公务员,尤其是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都必须牢牢记住:不论在什么岗位,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给的,只能为人民谋福利,绝不能作为自己谋私利的工具;公务员必须时时事事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三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是抓好公务员队伍勤政廉政的一项重要任务。面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和人们价值观念以及思想道德观念日益多元化的新趋势,国家公务员应从人民公仆和普通公民的相互比较中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遵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循高于社会公共道德标准的职业道德,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努力达到对社会无私奉献,为人民竭诚服务的人生境界,自觉抵制“灯红酒绿”和金钱、物质的诱惑,努力树立公务员的良好形象。

2、健全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是公务员勤政廉政建设的根本措施

革命导师列宁说过: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古今中外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为了遏制腐败现象,保持政府部门的清正廉洁,必须建立健全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使公务员滥用职权的越轨行为得到及时有效的制裁和纠正,使弄权营私者无隙可乘。

首先,抓住热点、重点,确定监督目标。公务员腐败行为的产生到发展,总是与“权”字紧密相连。贪污受贿,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挥霍浪费,腐败堕落,任人唯亲等,都是因为手中掌握着或大或小的权力。权力的“魔杖”失去制约,使极少数道德水平不高,政治觉悟低下的公务员得意忘形,人格扭曲,心理变态,胡作非为。而目前的监督,存在“四多四少”现象:即表面监督多,实际监督少;事后监督多,事前、事中监督少;被动监督多,主动监督少;对一般公务人员监督多,主要领导干部监督少。由于监督乏力,致使一部分公务员走上违纪违法的道路。因此,加强对公务员行使权力的监督,应注重在对容易发生以权谋私、钱权交易的敏感部位、热点岗位加强监督,比如,实行集体领导问题,重大决策、人事任免、项目安排、资金使用问题,家庭重大事项包括家庭收入、住房、子女工作安排等情况及交通、通讯工具配置、出国(境)及吃喝玩乐等热点问题进行重点监督,制订监督目标责任制,以确保监督到位。

其次,健全监督网络,发挥整体效应。对公务员进行监督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必须健全网络体系,开展整体性全方位的监督。坚持党内监督、舆论监督、群 14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众监督、法律监督、民主监督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形成立体化的监督网络体系。一要自觉置身于在党组织的监督之下。切实加强班子内部互相监督,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监督的主渠道作用。二要加强各级人大监督职能。各级人代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监督职能,监督和督促公务员依法行政。三要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作用。舆论监督是防止公务员滥用权力,搞不正之风的有力工具。“不怕通报,就怕见报”,正是搞不正之风者的心态,他们视舆论与新闻媒介为强大的社会压力而不敢轻举妄动。

3、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是公务员勤政廉政建设的基础工程

公务员队伍中腐败现象的产生,是由于目前政治体制和人事制度上存在弊端。只有在深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中,扎扎实实地加强勤政廉政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相适应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减少乃至消除产生腐败现象的根源。由此可见,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是强化公务员勤政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

一是尽早出台规范行政行为的文件。自《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件》颁布以来,国家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法规、文件,这些对规范公务员行为起到积极作用。目前仍要抓紧建立和健全各方面规范的行政行为制度,通过规范性的文件法规,使每一位公务员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使其行政行为有章可循。

二是加强勤政廉政方面的法制建设。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是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把法制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公务员的勤政廉政建设,在法制方面应有所体现。加强公务员勤政廉政和法制建设,必须首先使公务员牢固树立法制观念,认真学习法制知识, 15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执法。其次是政府部门注重完善法律。及时把那些行为规范已经成熟的制度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尽快使我国勤政廉政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完备起来,确保公务员依法行政,彻底堵塞体制、法制和政策等方面的漏洞,以真正达到公务员为政廉明、政治体制弊绝风清。

六、结

一名公务员,要知志而有坚强意志,知畏而有规范言行,知耻而要拒腐防变,积极提高自身的廉政素质,参与廉政建设。要严格执行公务员法,自觉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做人民的公仆。坚持机关服务基层、党员服务群众,以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去工作,做一名廉洁自律的国家公务员。

通过本次设计,使我明白了我国公务员廉政建设的重要性,也对我国现行社会主义体制改革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通过这次毕业设计,我感觉毕业设计是大学必修的一门课程,是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最佳时候,但是由于所学知识有限,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扩充,不断的汲取。因此,本设计有可能略显稚嫩,不够成熟,还请老师见谅,如有错误之处,恳请老师能够批评斧正。

最后,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老师对我的悉心教导和帮助,同时也谢谢在编写论文中帮助过我的老师和朋友们。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党内廉政建设文献选编》第二章

2、申明《建立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新的道德价值观念》,(1994年12月20日)《理论与改革》

3、《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国方正出版社)

4、《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5、《公务员奖惩制度与公务员廉政建设》《行政论坛》 2003年05期

6、《我国廉政建设及法律保障》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 17

下载论我国职工权益现状以及改善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我国职工权益现状以及改善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维护职工权益建设

    浅谈维护职工权益建设维权是工会的基本职能,但维权要有一定的机制作保证。企业工会维权机制其内涵应至少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其一,要有一整套相对完整的制度,并形成一种实施制度的......

    职工权益保障协议

    职工权益保障协议第一条 职工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取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获得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享有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享有依法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职工权益保护工作

    今天,市总工会在这里召开上海工会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工作总结推进会,我就进一步推进专项集体合同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 (一)进一步推进专项集体合同......

    改善残疾人民生 维护残疾人权益

    改善残疾人民生 维护残疾人权益 ——在云县第二十一个全国助残日座谈会上的汇报材料 云县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 张国庆 (2011年5月13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在第二十一个全国助残日......

    如何改善中小企业贷款现状?

    如何改善中小企业贷款现状? 中小企业创业之初,发展过程中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贷款难是困扰企业发展的主要难题。中小企业因其独特的经营特点和发展规律导致中小企业在贷款......

    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状况与改 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状况与改善 农村养老保险状况与

    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状况与改 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状况与改善 农村养老保险状况与 余伟龙 200730950330 经济管理学院 金融 3 班 【摘要 : 摘要】"人生易老"是古人常感叹的.人......

    论我国财政政策的取向:改善供给扩大内需

    论我国财政政策的取向:改善供给扩大内需摘要:1998年,我国经济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面进入了疲软、通货紧缩和买方市场同时并存的局面,政府为了应对这种增缩调整(经济增速下滑、好......

    论我国网络经济现状与发展毕业论文

    论我国网络经济现状与发展 摘要: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时期,如何通过有效的对策来促进网络经济的发展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认真分析了网络经济所产生的宏观效应;......